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知识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科技创新的需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学会用知识转化为经济力量是现代经济竞争中的杀手锏。技术的革新创造,需要良好的知识保护制度,更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就高职院校这一特殊环境而言,是产、学、研三者巧妙结合的重要科技基地,能够将研究课题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能投入市场,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显然,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如能在高职教育中融入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结合不同学科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合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意识的高职学生,那当他们走向各种工作岗位,熟练运用已有的知识的同时还知道如何利用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将在知识经济竞争的洪流中展现不一样的风采。
2.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就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素质培养来说,知识产权意识更显得重要。很多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很丰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利用《专利法》、《著作权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有待提高。并不是说他们不愿意去增加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水平,而是,面对知识产权法这样晦涩的语言,他们显得无从下手。在教学安排上没有相关的课程,而自学又很有难度,他们渴望通过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获得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并能够更加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内容
3.1高职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主要包括对知识产权的了解程度、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对身边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是否有具体的认识和态度等。具体而言,知识产权认知教育主要包括著作、专利、商标三大方面。
3.2高职学生的知识产权理念主要指的是高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本质、根本原则及其运作规律的理性认知和整体结构的把握。它是高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本质及其规律的整体、宏观的把握和建构,是一种理智的思想,是一种态度和方法。高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价值判断是构建知识产权理念的核心内容,也即对知识产权所占据的社会地位、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高职学生对何事何物何时该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何时何地不该用知识产权来阻隔,应当有符合法律规范的价值判断。
3.3高职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的专属特性(即排他性)和知识产权的地域特性、时间性上,与一般意义上的民事权利有所不同。而高职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要包括自我保护意识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两个方面。首先,从自我保护意识方面来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体现在高职院校中科研成果的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成果的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流失的防治等方面。高职院校本身就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人才和技术力量都相对集中,是知识产权诞生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其次,从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方面来看,科研时懂得查阅他人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保证自己的科研成果受到保护,不会因为侵权或者重复研究而白白浪费资源。
4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现存的问题
4.1重视不够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日趋完善,知识产权的教育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开展知识产权法相关课程,某些高校还率先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修学位和第二学位,这些都是我国知识产权教育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对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特别体现于高职学生必修课中关于知识产权意识基础知识的课程极少。严重限制了高职学生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现状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普遍水平差距的了解。
4.2队伍不强我国高职院校中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教师极度缺乏,能将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融合到不同的专业知识中进行教育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对于没有知识产权知识背景的高职学生来说,生涩的知识产权知识并不容易消化吸收。受教育者的要求和目前的教育者的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距。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工作多是由思政教师兼任,他们接触知识产权意识的时间也不长,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有限。而正是因为很多知识产权教育者本身对知识产权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入,他们的实践经验往往也远离了知识产权本身,所以这样的教育团队,难以进行丰富和生动的教学。
4.3内容呆板由于知识产权意识教育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所以教育者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和典型教学案例也不足,教育的过程显得不够生动和丰富。对于希望获取知识产权教育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课堂中的知识产权意识教育显得呆板和生涩,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目前,高职院校主要以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工业版权保护具体条文讲解等晦涩难懂的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灌输为主。虽然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仍然容易让在校高职学生觉得抽象模糊,单纯的知识传授使得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4.4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灌输、新闻宣传等形式开展。生动有趣的校园活动和吸引学生视线的相关专业网站并不多。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整合的。知识产权的教育,应该左手拉上自然科学,右手拉上管理科学,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包括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支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队伍。
5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方法不应当仅仅是课堂灌输。它需要多重的教育形式来承载,而且需要依据高职学生所迫切希望了解的知识产权意识的有关内容来进行,要按照学生能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来教学,使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符合人性的需要。第一,融合德育,宣传教育。高职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教育除了利用课堂教育之外还应当利用德育工作和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来开展。比如,开展一系列的“专利保护”征文活动、“商标侵权”演讲活动、“创新与传统”辩论赛、“知识产权”知识竞答比赛“、知识产权”宿舍文化宣传等等。小到以宿舍为单元的宿舍会议讨论、宿舍文化海报、宿舍主题会议,大到全校规模甚至是全国规模的创新科技大赛、大学生辩论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都可以丰富多彩地开展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第二,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同发展。对于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来说,创新科技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从与专业相关的创新点子入手,立足本身的知识背景来拓展专业知识,开展诸如“科技创新夏令营”“、研究性课题小组团队”、“科普学校”等实践活动,将创新意识与知识产权意识一同灌输和传授给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体验冲动。第三,开展专利申请活动,树立知识产权榜样。同辈榜样和身边榜样的影响力远远比全国模范和民族英雄的影响力更为鲜活有力。在不同的专业和系部开展专利申请活动,使得高职学生的好的创意能够落实,来源于点滴的灵感能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转化为智力成果。让学生亲身体验专利的申请和获得,更加直观的体会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起身边的知识产权模范,能够带动全体高职学生正视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性。第四,依托本土资源,建立教育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本地的大型的企业牵手,让高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到工作岗位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尊重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考察企业文化和企业中知识产权的作用力,通过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开展知识产权特色教育,更好完成人才的培养以及输送的桥梁作用。
篇2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3.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3.1构建原则
3.1.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
3.1.3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
3.1.4个性化原则
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3.2功能模块
3.2.1数字化教室
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
3.2.2资源整合模块
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
3.3技术方案
3.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
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
3.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
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篇3
(二)研究工具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SPSS20。
(三)研究进程
首先,确定高频关键词。其次,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再次,进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SPSS20中,进行样本聚类,得出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图。第四,结合聚类结果,运用SPSS20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最后,结合聚类和知识图谱进行相应的内容解释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分析
关键词呈现总频次为14307次,对标准化后的5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50个高频关键词,总呈现频次为2792次,占关键词总频次14307次的19.51%。其中,前8位关键词出现频次均达到67次,它们依次为远程教育(527次)、现代远程教育(153次)、流媒体(120次)、网络课程(117次)、网络教育(108次)、Java(88次)、J2EE(72次)、XML(67次),其余42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大于25次。通过表1可以初步看出,远程教育多以流媒体和网络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为主。
(二)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
为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数据挖掘,找出它们之间潜在的重要信息,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5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词篇矩阵。将该矩阵导入SPSS20,选取Ochiai系数将其转化为共词相似矩阵。再采用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生成相异矩阵(见表2)。相异矩阵中的数值的大小表明对应的两个关键词间的距离远近,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数值越接近0,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关键词距离远程教育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Java(0.870)、J2EE(0.897)、流媒体(0.924)、网络课程(0.940)、网络教育(0.950)、现代远程教育(0.993)。它表明,远程教育研究中将Java与J2EE和流媒体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几率,大于其与另外3种关键词的结合。表2中有2对关键词间距离较为接近,分别为:网络教育和网络课程、Java和J2EE。这个结果初步揭示出,在已发表的关于远程教育的学位论文中,经常会将Java和J2EE的运用结合在一起,或者将网络课程与网络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50个高频关键词间的亲疏关系,将Bicomb产生的50个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入SPSS20进行聚类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种类1为远程教育支持系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包含Java、J2EE、UML、远程教育等11个关键词。它又可以细分为2小类:类1为远程教育支持系统,包括Java、J2EE、UML、远程教育、XML等5个关键词。阐述了目前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却仅仅是传统远程教育的“网络版”,远远没有把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7]要实现网页的交互作用,就必须使用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编辑脚本程序,[8]而J2EE所定义的开放式多层体系结构,其技术特点很适合于构架远程教育这样一个基础平台,[9]UML建模方法可以通过概念建模、逻辑建模、物理建模来完成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10]Ajax(异步的JavaScript和XML)作为一种新的Web应用交互模型,[11]为今后的远程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Web设计方法。类2为远程教育的应用技术,包括建构主义、JSP、远程教学、数据挖掘、移动学习、高等教育等6个关键词。强调了建构主义对远程教育系统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指出了良好的远程教育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目的,动态地生成所要学习的知识并进行导航,以达到个性化的要求。[12]现代远程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三层结构的Brower/Server模型,使用JSP作为中间件,[13]可以便捷地满足各用户通过浏览器运行。粗集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评价系统收集评价数据,经过数据挖掘,获得评价的决策。[14]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可以较好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15]种类2为远程教育中的个性化设计研究,包含网络教学、个性化、本体3个关键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资源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学习者饱受信息过载和信息迷航的困扰,因此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资源推荐就成为远程教育网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6]远程网络教学不仅采用适应性学习系统可以使得传统的网络教学系统可以更有利于个体学习者,[17]而且对远程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产生出有利于改进远程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知识,[18]也有助于为教师、学生和远程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个性化服务。种类3为远程考试系统设计研究,包含在线考试、遗传算法、3个关键词。随着计算机考试系统在各类考试中的广泛应用,个别化的测试试卷成为研究人员和教师们新的关注对象。[19]遗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生物界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来求解复杂问题的随机搜索和优化的方法,是智能算法的一种。[20]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在线考试系统,不仅可以网络实现试题资源的共享和快速分发,为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在线测试功能,[21]而且还可以对组卷起到优化作用。[22]种类4为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包含Web、B/S、ASP、数据库、网络学习等5个关键词。研究揭示,运用较新的动态网络编程技术来开发适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23]网络多媒体技术是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远程留言是网络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24]微软的技术为Web程序与流媒体课件数据库的交互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基础架构。[25]种类5为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研究,包含模式、教师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对策、学习支持服务、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等7个关键词。该类研究认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保障学习者学习质量、条件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26]要改变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的弊端,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要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采用基于双向实时视频会议形式,[27]运用开发出具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主要子平台的编码实现等功能,[28]以双主互动式原则为指导,采用RMI灵活的远程调用与回调的分布式对象技术[29]实现实时交互学习和协同学习。种类6为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包含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策略、自主学习、设计5个关键词。研究指出,为避免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简单堆积、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29]现代网络课程设计要注重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及应用引入远程教学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中,[30]注重面向学习过程的远程教学反馈控制原型以及模块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31]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32]种类7为远程教育中的流媒体教育平台研究与开发,包含拥塞控制、服务质量、组播、流媒体、AJAX、H.等6个关键词。在远程教育、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领域,流媒体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Internet应用的热点,[33]但是它容易产生拥塞,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采用:架构在IP组播技术上的同步协作环境;[34]使用具有高效的压缩性能和良好的网络适应性H.264视频图像编码标准[35]进行网络视频流式传输;将极低速率的视频传输H.263编码标准在DSP上的实现与优化;[36]通过引入速率差来判断网络拥塞状况并以此动态设置“可容忍暂态计时器”的计时时间;[37]以SQ信息作为反馈信息,降低了ECAM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使其在各种组播拥塞情况下均能正常工作。[38]种类8为远程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开发,包含虚拟现实、交互、虚拟实验室、网络教育、网络课件、多媒体、网络、教育信息化等8个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可以使人类不受现实的条件束缚,以比较特殊的而又真实的方式去感知和处理虚拟环境中的各种等同于现实环境中的事务。[39]基于在线教学的虚拟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场景、仪器设备及操作过程的虚拟化在线三维仿真,[40]并可以实现与用户的交互,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41]它摆脱了传统实验教学在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42]缩短了学习人员的学习周期,降低了学习成本,减少了设备损耗(四)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为了进一步探寻50个关键词间隐藏的内涵,将表2的相异系数矩阵导入SPSS2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标准化方法选择Z分数。结果显示,其拟合效果良好,Stress=0.086,RSQ=0.905,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各个关键词间的联系状况。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图和聚类分析图,绘制出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如图1所示。多维尺度绘制出的坐标称为战略坐标,它以向心度和密度为参数绘制成二维坐标,可以概括地表现一个领域或亚领域的结构。[44]战略坐标中,各个小圆圈代表各个高频关键词所处的位置,图中圆圈间距离越近,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反之,则关系越疏远。影响力最大的关键词,其所表示的圆圈距离战略坐标的中心点越近。坐标横轴表示向心度(Centrality),表示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度;纵轴为密度(Density),表示某一领域内部联系强度。[45]在战略坐标划分的四个象限中,一般而言,第一象限的主题领域内部联系紧密并处于研究网络的中心地位。第二象限的主题领域结构比较松散。这些领域的工作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具有较大的潜在重要性。第三象限的主题领域内部链接紧密,题目明确,并且有研究机构在对其进行正规的研究。但是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处于边缘。第四象限的主题领域在整体工作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重要性较小。[46]通过对图1所展示的战略坐标进行解读可以得出,领域3(对应种类3)远程考试系统设计研究和领域4(种类4)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这2类主题自身的内部联系紧密,并且其研究成果处于有关远程教育的学位论文中心地位。领域6(种类6)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领域7(种类7)远程教育中的流媒体教育平台研究与开发这2个主题自身的内部联系较为松散,它们未来在远程教育研究中具有较重要价值,可以加大对它们的研究力度。领域8(种类8)远程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开发横跨第三和第四象限,落在第三象限的网络教育、网络交互、VRML等内容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而落在第四象限的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室、虚拟现实等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成果比较而言还较少。领域1(种类1)远程教育支持系统及其应用技术横跨第一和第四象限,其处于第一象限的支持系统研究间联系较为紧密,相应的研究也较多,而处于第四象限的远程教育的应用技术则研究人员少,相应的成果也较少。领域2(种类2)远程教育中的个性化设计研究和领域5(种类5)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研究分别处于战略坐标的纵轴和横轴,表明它们为远程研究研究关注的两大中心点。
篇4
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已经完毕,但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与不足正是今后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经验,在此一并总结。
(一)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收获1.普及的法律知识为居民所需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在举办普法活动之前做了调研,同时能够结合所面向的人群的特点,因此,普法活动所普及的法律知识基本是居民迫切想了解的。这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活动,只有结合居民的需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2.参与人数众多,达到了普法的效果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合起来的,三次讲座参与的居民累计达到400多人次,而四场法律知识竞赛参加的人数也达到150人次,可以说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的普法活动真正起到了促进学习、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3.及时检验普法效果因为法律知识竞赛是现场进行的,对大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可以现场了解,相当于对前期的法律知识讲座的情况有了一个检验,及时了解了大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
(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不足1.耗费人力、物力较大因为白纸坊社区教育学校所举办的普法活动是一系列的活动,每次都是有组织的工作,每次都有礼品的发放,无论是学校还是街道都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2.普法的人群有待扩展白纸坊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参与的人数众多,但主要是老年人,即便是举办的劳动法讲座面向的是年轻人,时间定在休息日,也很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在现场有的老年人也会帮家里年轻人提问问题,但毕竟还是没能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3.参与人群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虽然每场法律讲座到场的人比较多,但很多居民中途就走了,甚至还有一些人领完礼品就走了,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把讲座瞄准目标人群,他们真正需要才有参与的积极性。收获与不足并存,也说明在社区中普及法律知识任重而道远。讲座和法律知识竞赛的方式虽然受众面很广,但讲座的效果相对差一些,而知识竞赛的组织相对繁琐,但这些尝试对社区教育中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有益的。
三、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探索的启示
(一)结合社区特点,不断充实普法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吴铎认为:“社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群体。”一定空间的社会群体可以说其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居民的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有很大的差别。以白纸坊社区为例,有的老人退休前是教师,有的是下岗工人,其诉求肯定是不同的。因此在社区教育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一定要不断地充实内容,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结合学科特点,不断拓展教育方式法学专业的特点一是内容多,更新快;二是实践性强,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对现实的帮助不大。因此除了采用讲座和知识竞赛来普及法律知识外,还应该不断拓展新的教育形式教会大家如何用法。1.模拟法庭式模拟法庭的方式现在在很多高校都在使用,社区教育学校举办模拟法庭可以让很多没有去过法院的居民体会到法律的庄严,了解法院庭审的过程,不再畏惧打官司,让居民们今后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模拟法庭对于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学资源要求更高,需要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支持。2.法律短剧式将现在社会的热点法律问题或者有争议的法律问题编成短剧让居民们现场观看,大家观看法律短剧的同时也会引发思考,寓教于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需要好的案例剧本以及演员。3.法律咨询式针对某一特定的法律举办法律咨询,比如婚姻法,这样一对一的模式可以解决居民个人具体的问题,让有法律困惑的居民得到解答,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需要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来参与。
篇5
1、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
对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评价,社会舆论认为一般甚至偏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多出自体育院校,其课程要求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单一性较强,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转化形成的能力素质也就偏专业科目方向,综合能力素质也就大打折扣;其二,在于体育教师未主动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担任教师工作后,体育教师普遍更加放松对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了解与学习,使其他知识、技能更难以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其对学生教育。所以,除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其它技能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1.1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重在培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重成绩、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的发展。体育教师在学生阶段,虽然掌握了科目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然而并未接受到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综合知识的培养更相对匮乏,使其在后期的教学阶段也难以创造性思维改进教学。而重复依照教科书和参考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呆板授课,一方面,造成学生持续对体育认识浅薄;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即时变革。
1.2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运动技能的展现,应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是其最基本的,最必须具备的。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传授某个运动动作要领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相应理论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表达出现问题,学生又怎能领悟其运动要领的关键所在,又怎能正确地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其次,个人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相比其他教师,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场地清洁卫生的保持,公共场所不抽烟,身着如何得体等,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好,学生会得到怎么的示范?
2、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探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其次,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要求,具有更新知识,顺应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三,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善于观念更新和勇于开拓创新。第四,具有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向技能,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具体地讲,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要包括: 2.1丰厚的文化底蕴。人的文化积淀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强调文化基础,重视文化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课本书面上,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社会单位的用人信心,改善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公共形象的偏见认识。
2.2扎实的领域知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与生物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逻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
2.3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人们具有与该种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有:
2.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讲文明,有礼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3.2优秀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师工作认识正确,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对工作有隆厚的热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作出卓越成绩。
2.3.3朴实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谨慎谦虚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志,任老任怨,不怕苦累,始终精神振奋的工作。
篇6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结合课本中练习辨识交通标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增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在学习统计知识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结合课本练习“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和“上海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以及对空气、空气污染、空气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指数,以及空气质量状况的介绍,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应以数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度,法制教育不应占用太多教学时间,以免将数学课上成法制课。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在内容上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分量上要恰到好处,不可为了渗透而渗透,切忌不顾数学知识牵强附会。
篇7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课程的建设是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针对高校开设艺术类素质课,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类素质课可以使学生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增强创造力,同时也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建园林欣赏作为一门精神产品的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活动。课程主要是从传统建筑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情操等综合素质为目的,从旅游鉴赏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园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文化渊源、典型案例、历史典故中,提供给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带有趣味性艺术知识和精神粮食[1]。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类素质课,针对大学素质课教学的现状,怎样提高这种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下面多年的素质课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讨论艺术类素质课程的教学。
1 艺术类素质课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素质
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在艺术上的文化品位不够浑厚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出现了偏差。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应该有更高的审美修养教育论文,特别是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应更加得体。艺术类素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具有景观鉴赏价值和体验自然真谛的综合艺术。课程介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演变、特征、美学思想,配制大量鉴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案例。
1.2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识到教育需要多一点引导、激励及自我潜能研发,少一点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期刊网。而约翰·海瑞思曾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而真正的教师是勘探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所以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华大学早就实行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必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没有艺术选修课学分的学生不允许毕业,艺术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园林赏析本身就是对东西方艺术的一种鉴赏,而经典园林却是设计者创新能力的体现。
2 素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课是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养的原则,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方法,能够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多种科学的教育。近些年,大学课堂素质课的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但同时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2.1 素质课程选择受到限制
综合素质课,顾名思义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尽可能地塑造相对完善的个体。学校应在综合素质课选修过程中的科学性、计划性问题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避免“盲目放羊”状况的出现。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了生计去挣“工分”而拣轻避重讲求“效益” 变得更加现实, ,而许多大学生也不是认真规划、合理选择素质课,或者是学校素质课本身就少,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导致学生如何拿够规定的学分,如何能轻松拿到学分,怎样不去上课也可以拿到学分还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他们追逐和选课的依据。所以像电影欣赏、音乐欣赏就成了学生素质课的首选,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却无人问津。
2.2课堂教学质量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少部分老师对待素质课的敷衍态度对课堂来说是个致命的伤害。据调查,高校有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教育课程的学习,有些教师可能专业学术能力强却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讲课沉闷无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可能在讲课内容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热点,或者所讲内容太专业化,其所讲并非学生所想听或者能听懂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课堂是学生自身原因,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种种情况势必造成师生双方配合不够默契。
3 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针对高校素质课教学现状,以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的教学实践出发,本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论文,为提高大学素质课程的教学的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古建园林赏析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课时如果像针对专业学生一样讲解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采用理论与经典案例相结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以四大名园之一皇家园林颐和园为案例,而讲到“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的艺术法则却用私家园林代表拙政园为案例来分析,用高清图片说明,同学们的记忆深刻,比纯粹理论授课的效果显著。针对古建园林赏析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法”教学,把学生带到城市公园实地上课,把公园当作教室,另外“互动式”教学在素质课也应该经常使用,由于素质课多为外专业教师上课,相互交流较少而经常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要让学生搜集阅读一定量的信息、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搞一些调查研究、写一些小论文等等,来锻炼学生观察、认识社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多样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神,教学手段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各种媒体的组合应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在教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古建园林赏析课程知识丰富,如果单凭课堂的泛泛讲授,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很难使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精华产生深刻的认识,上课时除了用大量经典的图片,还可以用高清的视频图像来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不能胜任对各种多媒体资料的快速传递,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会较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上关于古建园林的知识很多,因此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积极推广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反思,批判、追问意识以及相应多种能力的养成期刊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来思考,思考要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思路和办法,之后还要进行交流。总之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的教学效果的保障。
3.2引导学生科学地选修素质课,加强素质课课程建设管理
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样也可强化其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针对性教育论文,在课程学习态度上要努力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认真对待各门课程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对国家、社会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种积极的印象。学校应该尽量多开设门类齐全的素质课,在学科专业上加以限制,让学生每学期都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加强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切实满足师生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教材、教学资源及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扶植、建设一些具有代表现的课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阔的视野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动态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和教师校本教育的教学状态并形成互动,构成合力,建构良好文化素质课建设理念和机制。每门课程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攀登到所学学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学生以最短的路径到达学科学科前沿。若没有适当的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应当考虑编写适合素质课教学要求的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学校要加强素质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引导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实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素质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托.园林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篇9
1、要求表达的的认识有所拓展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记实文,除了传统题材外,增加了现代元素与文化元素,如记事要求写民俗,写参加艺术活动,写对生命的感受等;想象文,拓展了看图作文如漫画作文和图片报道作文,增加了对未来的想象,如“未来的我,未来的家乡,未来的发明”等。应用文除了读后感、书信以外,增加了导游词、活动总结、还要求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2、要求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写作素材的拓展,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既有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情感,又有对世界遗产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情感,既有对现实生活,又有对未来生活,既有科学生活,又有艺术生活的审美情感;对以人为写作对象来说,既有对己的反思、又有对别人的敬佩,还有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
(二)写作技能(程序性知识)
1、简化写作程序性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写作技能有所简化,突出最基本的写作技能,比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怎样写具体”“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等。
2、以“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为载体
第二学段以是“我的发现”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比如三下册的发现拟人句的特点,四上册发现“仔细观察与写具体;第三学段是以“交流平台”为载体,交流对课文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比如五上册的“学习说明的基本方法”,六上册的“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等。
3、以小练笔训练子规则
写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训练。教材安排小练笔训练程序性知识中的子规则。比如,四上册《颐和园》,“我要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在“按一定的顺序写”中,主要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有如,四下册《金鱼游到了纸上》“我好象看到了围观的议论的情境,我想把它写下来”,主要学习对话描写中的“群体的议论”;再如,五上册《落花生》,“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在借物喻理和借物喻人中,主要学习借物喻理。
(三)写作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主要是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构思策略和修改策略。
1、构思策略
比如,三上册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要求“先想一想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这是初步学习布局谋篇;又如,四上册第一单元《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写之前要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这是学习选材;再如,三上册第八单元不限内容习作,也要求“动笔前,先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是立意选材的训练。后面这个例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大家眼里的不限内容和范围特别自由的习作,也有构思的要求。
2、修改策略
从三上册第八单元开始,多数习作要求写完后修改,如,“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写完后,同学间互相修改”。
二、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指导习作教学
(一)写作内容
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主张,写作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图式是在两个以上事例的基础上改进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写作内容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与学生的作文关系最密切的图式种类,有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人物角色图式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式的实例皆来自社会生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2、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
课标教材,由于是按专题编排,课文内容、口语交际话题和习作内容范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习作内容的图式。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属爱国思乡专题,课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口语交际是“策划一次活动——浓浓的乡情”;习作是“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积累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升华对家乡的感情,有利写好本次习作。
3、课外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是直接来自生活,二是间接来自阅读,扩大阅读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丰富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学习了五上册第一单元有关怎样读书的课文,可以介绍名人如何读书的文章给学生,也可以介绍同龄人怎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4、知识补差
有的习作,到写作前,学生仍缺乏相关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应及时弥补。比如,四上册要求写导游词,写作前,如果学生对世界遗产了解不多,课前可引导阅读有关著名世界遗产的图文;又比如,六上册要求写如何保护自己,课前可印发有关如何保护自己的常识,如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遇到火灾如何保护自己,一个人在家如何保护自己等,还要印发有关小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实例。再如,五下册《看图作文·守门员》,学生有机会接触足球的并不多,多数缺乏感性认识,应通过观看足球比赛录像,阅读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对足球竞赛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来指导本次的看图作文。
(二)程序性知识
写作程序性知识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应把指导重点放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技能上。
1、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掌握写作陈述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的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它是可以言传的,是在书本中发现的知识。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比如三上册的“我的发现”中“认识拟人句”,要引导学生掌握拟人句的特征,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写拟人句的技能;又如五上册“交流平台”中的“基本的说明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作比较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并在练习中掌握说明的技能。
2、通过小练笔,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小练笔能有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除。因此,除了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写作知识,也要适当补充小练笔。比如,五上册《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安排的是“人物描写:外貌、动作与语言”,在学生回顾欣赏了课文的有关语段后,应有侧重地让学生练一练。
3、根据习作要求适当补充程序性知识
多数习作之前,教材没有安排小练笔,可根据习作要求,适当增加小练笔。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二十年后回故乡》要求“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习作之前,可以随文安排小练笔,学习通过抒情或议论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每次习作要补充的程序性知识,最好两个学段统筹安排,比如,写人的习作共有几次,怎么把“用事件来表现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安排进去。
4、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指导指导
首先是要做好课前准备。一是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该次习作重点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二是选择体现程序性知识的例文若干篇。比如,五下册《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根据所在单元“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知识——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把直接抒发感情定为本次习作重点掌握的知识,同时学习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并确定好直接抒发感动例文《我的感动》,在心理活动或对话中抒发感动的例文《关爱》,在环境描写中抒发感动的例文《暴风雨的日子》。
其次是课堂指导:第一,突出训练重点。每次习作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进行训练。通常是一次习作突出训练一到两个子技能,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按照明确题意——感知概念——学习例文——形成概念——练习写作”的顺序进行。比如,《我的感动》的习作,首先就是明确题意,要写的是“令我感动的事”,接下来就是感性认识什么是感动,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再接下来就是怎么表现自己的感动,如怎么在对话描写或心理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动,怎么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在后来就是草稿、交流、定稿。
(三)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是有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的方法与规则,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作文方法,而是选择与使用作文方法的方式与技巧。比如,直接抒感、叙事中表达情感、在环境描写中表达情感等写作方法都属于怎么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程序性知识,但怎样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上述知识,是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
1、阅读教学中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渗透
新课标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科书中,学习表达方式的提示与要求随处可见,比如,五下册《草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五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篇短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是有关遣词造句的策略性知识;五下册“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和同学交流”,六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练习?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策略性知识。要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渗透习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2、习作指导课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篇10
2、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
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它一方面会提高教师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一种社会竞争力,促使其他职业的优秀人才向教师这个职业进行转移。提高教师行业的待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使教师行业成为吸引人的一种高尚的专业。
3、建立激励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机制
激励的核心是满足人的不同需要,这是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考虑教师的不同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培训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要做到:(l)重视学历提高教育。(2)建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用于进修学习、学术交流,从事教改实验、承担科研项⑧默思sIs目等。(3)在教育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赋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如:名教师、首席教师等。(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并与教师的职评、聘任、工资晋升与先进评比等挂钩。
4、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评价是一种激励,它能开发人的潜能,培育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进取性。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不断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其目的是培养敬业精神,激发工作热情,启发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注重教师积极参与的自主性评价。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互动关系;对教师的工作和潜能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注重教师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师评价模式S审视和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对人才的创新要求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对培养人才的教师的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探究型”的学生;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培养将把职前与在职、普通师范与职业师范、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师范统合在教师教育的概念中,它将具有以下基本走势。师专业化将是教师技术特征和地位特征的体现,也是教育行业吸引力产生的内在条件。教师专业化实际上是提高从事教育行业的职业门槛,它必然从某种意义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必将提高教师和教育行业的地位。从社会各大行业的地位状况来看,凡是教育层次比较高的行业,都已经获得或将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正如马丁.特罗格所指出的:大学生从事某项工作能够提高这项工作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应用技巧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同时,最终提高了这一行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教师教育将成为被广泛理解的提高考专业化的制度。正如布鲁贝克所言:实际上历史上不断重演的,只是并不完全原样地重演而已。这种重演在教育问题的处理上是特别常见的,只因时间和空间而有所不同罢了。而我国早在1920年就出现过师范大学是否独立设置的论争,到20世纪末的师范教育升格和向非定向型师范的急剧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的重演。用“教师教育”的理念取代“师范教育”的观念。传统的,’9币范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在于片面强调教师的定向和计划培养,缺乏开放与竞争;过分突出教师的职前培养,忽视教师的职后培育和终身教育。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日益逼近的今天,传统的师范教育观念己经总体上落后于时代,教师培养模式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师范教育必须吸取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终身教育理念等新的教师教育观念。因此,必须实现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观念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系列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其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是多层面、多领域的。
参考文献
[1]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2]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陈琴,庞丽娟,许晓辉.论教师专业【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1).
[4]GibsonWD.SoeialPerspeetivesonEdueation[M〕.NewYork:JohnWiley
[5]史宁中,柳海民.教师职业专业化:21世纪高师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9).
[6]袁锐愕.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经验、理论与改革实践【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旧〕永井圣二.教师专业职论再考【J〕.教育社会学研究,1988(54).
[10]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0).
[11]1奥田真丈.现代学校教育大事典〔Ml.日本:行政出版公司,1993.
[12]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42、443).
[1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涵意与课题[J].教育参考,1999,(4).
[14]旧〕佐藤学.教师:两难问题[M].日本:世织书房,1997,66一67,68一69.
[15]旧]浅沼茂.21世纪的教师形象[J].教育展望,2000,(l、2).
[16]旧]j混坂修.当今所示的教师形象、所期待的柳币形象〔J].学校经营,2001,(6).
[17]刀程晓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J〕.《光明日报》,2008年01月23日.
[18]卢真金.论骨干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47“51.
[19〕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0.
[2]李天鹰.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9).
[21]安保先.谈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交流材料,2001.
[22]任学兵.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3]廖霆.教师继续教育保障制度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4,(6).
[24]程红兵,刘民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应以内涵为本【J〕.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8日第5版。
[25]马立主主编,杨晓青,邵宝样副主编.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预测与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6]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7]余文森,连榕等编著.教师专业发展[M1.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8]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9]杨小峻.寻求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6,(4).
[30]彭拥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问题与展望【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篇11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
篇12
(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需加强
现在中职院校校内培训和组织参加的校外培训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比重过多,针对中职教师特点的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解决生产一线难点问题的实操能力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三)继续教育机制需完善
。目前对中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稍显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更多是学校承担,来自企业的外在资金资助较少,对优秀学员的奖励没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参加国外交流、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后,培训结果无法体现教师素质提高的实况,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未建立。
二、中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不仅成为中职院校继续教育可行的改革方向,也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中职院校要遵循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超前性、实用性、自主性的原则,创新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模式和健全机制,推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篇13
(二)中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随着年份逐渐增加,教师的专业类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乐、美术为主。教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现有的教师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艺术类、体育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乡镇普通中学考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任教的(转岗教师)。教师专业结构呈现不完整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备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般来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能胜任专业教师岗位,但对于中职特点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执教过程会面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具备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强,但缺乏理论知识。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中职特点及学生特点认识不够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养不高。而转岗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短期内要想改变其教育思想和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一时难以实现。针对转岗教师而言,不仅需要补充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三类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面临进入专业教师角色时间较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较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等困境。
因此,应着力提升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即应提高他们对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文知识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识性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教师们在短时间难以补充,短期的在职培训也不能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学校环境、教师教龄、教师反思能力、教师教育培训、教师成长经历、教育信念等。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训练,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训时间至少应有120学时,培训内容必须经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合格。通识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师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一)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研活动中教师是研究主体,重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组在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全员性
即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参与进来,每一位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教研主题并参与讨论、发言,成为思考者、实践者以及研究者。
2.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通识性知识不足的问题,以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知识,增加课程吸引力。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在教研活动中,须遵守的原则还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研活动的流程为确定主题、收集分析资源、形成方案、预测结果、评估结果。基于提升教师通识性知识的目的,教研主题可以选择中职教育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二)组织主题班会,促进通识性知识的掌握
主题班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也承担有一定的管理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中职专业教师中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主题班会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之一。主题班会的组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先确定主题,再确定班会形式,并策划班会具体执行过程。班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丰富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可进行小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励的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