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品德德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篇2
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学到本学科的文化知识,而且还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思想品德课就枯燥无味,学生对本学科重视就不够,兴趣也不大,课堂缺少活力。作为一名想品德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是“导演”,有责任改变课堂现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科学性和兴趣性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此,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活动。学习的目的性会影响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形成,学习动机又会变成学习的动力。目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厌学情绪,就是对思想品德课缺乏正确学习动机的表现。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想品德课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开始对自己的理想和前途有所思考和打算,一旦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对自己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学习内容广泛、丰富,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学生就会产生求知需要,进而形成一种激励和鞭策自已的力量,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生动翔实的资料,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
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我们要改变以前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的做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实际上也就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几节课上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了并且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只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并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①学生自主回答;②自主组织答案;③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导”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和热点,优化学习内容
生活即教育。教师要挖掘思想品德生活化的内容,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事例将极大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体验、参与、感悟中形成和确立起来了。比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一环节我苦苦思索小论文怎么写论文。设计问题。当你看到病人需要急救时,你会拨打什么电话?当你遇到火灾时拨打……以一联串的来自生活的问题进行发问,起到较好的效果。还有女生晚自习回家时怎么做可以尽量避免侵害?发生火灾时请你模拟报警等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使课堂贴进学生的生活,也有实用的价值。七年级思想品德《自我新形象》一课中,对于“追星”一事,教师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真实的“追星”经历,让同学们一起感受到“追星”背后的另一层面:浪费青少年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种源自于学生的生活性案例更容易走近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内容联系社会热点。思想品德课应关注社会大事并引入我们的课堂。四川汶川地震,让学生学会顽强,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珍惜生命,学会坚强的面对挫折,感受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关注国家新领导集体的产生,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树立主人翁意识;关注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等等。这些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或通过传媒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品德课的内容和素材,而且最具时效性,最为学生喜欢。
四、优化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效率
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德育论文德育论文,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真正消化了,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讲解,我们要充分考虑教法,学生的学法,组织好教学流程。学生所要理解的关键地方,资料的巧妙运用,问题的设计,教材的补充,内容的深化,这都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就为高效的课堂准备了条件,同样也为学生上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上课的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在高效的前提下进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效的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教学的中心工程。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思想品德课中,引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是现代化教学的必备手段。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图片,再配上音乐,与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在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又愉快的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如:在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课的时候,利用少数民族的图片,再配上《爱我中华》这首歌引入课文,学生兴趣高涨,再插入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风俗、以及我国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这课知识点很快就掌握了。在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利用香港、时的升旗仪式,和驻港部队进入的画面,既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培养爱国思想,振奋民族精神。
篇3
在价值观上,无人的道德教育不是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而是仅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道德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那种失去自尊和自主理性的奴性人格,强调人对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规则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教育的内容则多是一些冰冷生硬的、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人性基础的呆板的教条;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不是按照对待人的方式来进行的,缺乏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遵循,强调道德灌输,以种种对待物的或其他非人的东西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首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应构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出发点,这是教育的本体,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其次,应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的使命,尤其是小学,教育是普及的、大众的而不是选拔教育或精英教育。发展应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教育的最佳境界。不能以少数人的发展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或以多数人的发展牺牲少数人的发展,不以某一种素质或某几种素质的发展牺牲其他素质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再次,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二、主体性教育理念
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提出主体性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
首先,道德在本质上是主体的,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是主体性的教育。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主要体现为道德与主体的不可分性,即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即使有了主体,如果主体不服膺道德,不信服道德,也没有道德。也就是说,没有主体的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其次,主体性教育观的提出,既体现了道德的本质要求,也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现实社会的状况是什么?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信息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一个价值多元、冲突的社会,以往的教会听话、教会顺从的教育已不合时宜,对教师来说,不能像过去再以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而否定其他一切价值的做法教育学生,不能再把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硬塞给我们的学生。取而代之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作出自己的选择。再次,主体性道德原则的提出,也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儿童的道德并非先天预设的,也不是单纯由外在塑造决定的,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道德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其一,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不能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也不能造就负责任的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有个性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公民。而强迫式的教育不能承诺这一使命,因为它的最大特点是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学校教育成了加工标件的标件厂,这就扼杀了儿童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导致了目前学校无特色,学生无个性。同时,要使学生负责,就必须考虑自由的问题,责任与自由或选择可能性有关。自由的度与责任的量成正比。没有自由就没有责任,强迫、行政命令式的教育由于从根本上剥夺了儿童选择的可能性或选择的权利,也就取消了人负责任的内在根据。其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选择。从道德本身的特点看,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在各种价值冲突当中、各种利益冲突当中进行选择,确立合理的价值观。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发展、品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选择的过程,人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塑造、成就自己的。道德问题就是个选择问题,真正的道德问题正是那些有激烈的道德冲突的问题。
三、实践性教育理念
之所以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一方面是基于道德的实践本质,另一方面是基于实践、活动对道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是基于单纯以说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有其致命弱点。
首先,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在西方,伦理就是实践哲学。通过行动履行道德的要求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格的磨炼、落实在人生或现实生活。对于道德,知性化教育是重要的,但躬行实践更是不可缺。其次,实践、活动对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同时,在协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活动还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再次,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还是基于单纯认知主义的不足。单纯的认知主义道德教育是片面的,认知之于道德既非惟一的,亦非最终的因素。认知、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
实践性教育理念的要求是:实践性教育观要求道德教育以培养儿童实践道德生活的能力和行为方式为己任,即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实践性教育观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
四、生活性教育理念
生活性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是针对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现实的状况,其次是基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质。
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科学化和理想化,同时,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色彩也较为浓重。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是在本质上把道德教育过程纯粹视为一种机械的冷冰冰的自然界的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思维的训练或者仅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道德知识,而不顾道德的生活情景,最后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水平。道德教育的理想化则是指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现实,高高在上,用一些虚无飘渺的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教育学生,最终只能是无效的,道德顶多是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中。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是指基本上甚至完全以政治教育来取代道德教育,把生活中与政治无关的伦理也归结到政治方面,这种试图以政治上的要求完全来“纯化”丰富的生活的做法同样也只能招致失败。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对生活的脱离,才引起了人们对其“假大空”、“书本化、教条化”等的批评,道德教育的实效才不尽人意。
道德的生活性本质,主要是指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且道德在生活之中。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产生、是道德之为道德的最终依据;道德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而不是相反;道德在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终不能离开实际的生活过程,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同时,道德在生活之中也使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质主要表现于道德教育和生活不可分离,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道德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使人过上道德的生活;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是指不能在生活之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生活本身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性、情境性、整体性等是任何一种在生活之外的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书本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恰恰违反了这一点。只有在笑中才能学会笑、在哭中才能知道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这样,生活性教育理念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必然就是:道德教育的课程要以培养热爱生活、负责任地生活的个体为基本的目标指向;从儿童的生活中取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并且,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主题的呈现要反映生活的现实;通过指导、设计儿童的生活,通过健康的道德的生活进行道德的教育。
篇4
小学生活泼烂漫,对很多事情和事物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自己情感的偏好和取向、教师再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选择优质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学习,感受文学作品中饱满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笔者选择了放牛郎王二小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为王二小的年纪和我们的学生的年纪相仿,同龄人之间的感受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为学生讲了王二小保护村民的事迹。学生听后十分感动,我又让学生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学生听后更加感动,爱国教育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如果教师盲目采用讲述和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话,学生不但可能无法理解透彻,还很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抵触心理。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直观思维去理解。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课本剧。课本剧的剧情丰富,学生能够还原课本,并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表演的感受也很深,所以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找了学生分别扮演《晏子使楚》中的几位的主要的人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晏子的幽默和智慧,以及大度的风范。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内容。
四、找到合适的机会
在课堂上予以点拨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要集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教师不必刻意地强调思想教育,也可以适时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语文教育的主要的内容还是要进行课堂教育,千万不可以为了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本末倒置。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适时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法去点拨学生,让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而加深印象。
篇5
陶行知对学生的解释为:生,即生活或生存。这个解释发人深省。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品德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不同地区生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风俗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品德教育要根据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来进行适配结合。使学生在身边的社会活动中体验,获得进步。把课堂教育搬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真善美。比如开展各种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组织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新型建筑等活动,丰富小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等事物的有关了解;让学生走到街头观察交通实况,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必要性。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时,引导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洗一件衣服等。在生活中让学生养成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愉悦的态度,培养学生出动脑筋勇于创造生活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教育上分享对这些社会活动的感受,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思想。
篇6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思想品德的理论落实到实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按照这么一种路径,我们的品德教育从思想教育开始,但却跳过了日常行为的约束以及生活习惯的培养这两个中间环节,在行为和习惯之中,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来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但因为我国幼儿园和中小学也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案,知识教育和考试成绩被放在首位,因此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们连基本的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养成,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以便弥补他们之前的缺失环节。
2.柯维及其七个习惯理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RichardsCovey,1932-2012),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柯维博士或许最出名之处在于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该书于1997年10月出版,评为20世纪两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书籍之一。柯维归纳、总结了有关习惯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了其中有7个习惯具有“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性质,属于最为基本的习惯。这7个习惯就是:(1)积极处世;(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4)双赢思维;(5)知彼知己;(6)统合综效;(7)恢复更新[2]。下面将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简单阐述一下他的有关7个习惯的思想。习惯1:积极处世。该习惯要求一个人应该有责任感,能积极主动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观点和心情。习惯2:以终为始。学会自我安排计划、设定目标。习惯3:要事第一。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花在重大事情上。习惯4:双赢思维。在追求自己所求之时,能够考虑并平衡他人的需求,既利己也利人,不做损人利己或两败俱伤的事情。习惯5:知彼知已。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努力从他人的立场看问题。习惯6:统合综效。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尊重他人并发挥他人的能力,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习惯7:不断更新。学会在努力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同时,有张有弛,不急功近利,以便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柯维这7个习惯反映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也包括了成功人生的基本素养。
3.柯维的七个习惯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启示
(1)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独立能力
柯维认为,人生成长中,我们必须经历三个时期: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依赖他人开始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从成人世界中学会了生存、生活的本领,于是不再完全依赖于他人从而走向独立自主,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并能够自我管理。这就是人生的第二阶段,即独立期。大学生从生理来说,已经过来依赖期,完全走向了独立期。但是,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其独立能力却令人不容乐观。7个习惯中的“积极处世”、“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培养的是个人品德问题,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三个习惯,就能够从依赖走向独立。按照柯维的理论,大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从“积极处世”、“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这三种行为习惯开始。这要求大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一切理想主要靠自己去规划和实现。还要学会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长期规划,以自己未来的理想和目标为终点来开始规划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并把学习、生活、实践做系统考量,做好每年、每学期、每月和每周的规划、计划和安排,学会自我管理大学生活。这样,大学生们就能分为轻重缓急,即能对事情做科学分类,将精力放在重要事情上,不能天天忙于应付所谓的紧急事情而忘却了自己的远大目标。
(2)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能力
一个人经过依赖期和独立期之后,具备了走向社会的能力,但如果仅仅靠自己单打独斗,肯定成不了大气候。独立之后要学会跟人合作,学会相互依赖相互配合,靠团队的力量成就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柯维所说的人生的第三个时期:互赖期。完整的人生应该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然后走向互赖,这就是我们哲学经常告诉我们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螺旋式发展过程。现在有些大学生独立能力欠缺,更大的问题还有缺少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社会交往能力亟需加强。7个习惯中的后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知己”和“统合综效”,主要让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与其他人团结、沟通和合作,从而放大个人的能力。这三个习惯可归为“公众领域的成功”,让人们从独立走向互赖,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柯维的这三种习惯来培养大学生的互利合作品德和能力。首先,要求大学生能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其次,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与同学培养真正的友情。大学同学之情是人生中一段最珍贵的感情,很多终身友情就是在这个时期结下的。最后,大学生还要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参加社团,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并真诚为团队服务,并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奉献[4]。
(3)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永续发展能力
柯维的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意思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不但要学会学习、工作和奉献,还要学会从生理,心智,精神与社会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更新,磨练自己。一是生理方面,通过正常适量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维持生理健康;二是心智方面,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三是精神方面,通过阅读书籍,接触大自然;四是社会、情感方面,通过持续增加情感投资来更新。总之,柯维的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其他6个习惯,让奋斗中的大学生注意身心的健康和恢复,不断改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成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篇7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篇8
(二)自由讨论,激发兴趣爱好
教师可以把学生若干学习分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讨论,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沟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用幽默诙谐的话把大道理说得简单易懂,这样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给予学生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以老套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大声呵斥,会让他们产生畏惧感,慢慢地,学生就不爱和老师沟通,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是不利的。教师应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感情沟通。研究表明,训斥的手段虽然可以立杆见影,但最终影响也许会适得其反,而情感的说服会更长久。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指示,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慢慢改变他们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联系实际,调动学习兴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是学生学习知识不可或缺的认知导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学到知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从实际出发,举例引导,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做到行为和知识的统一。比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和爷爷奶奶聊天,或者开展感恩行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品德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9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篇10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篇11
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和言行等等,都会决定着幼儿今后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人对幼儿的教育观念要一致,都要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出发。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不和谐的环境当中成长的幼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性格等诸多方面。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在一日生活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让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幼儿的行为要进行随机的教育,既要有肯定,又要有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也要做好榜样。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并且可塑性也极强,通常被人们称作一张白纸,在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下,幼儿自然能够学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的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进行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提高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
幼儿的社会生活范围较窄,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来自于影片、广告、动画等等。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健康,会对幼儿造成良好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不健康,则会为幼儿树立反面的形象,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传媒成为幼儿成长的有利因素。
社会德育是幼儿德育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一个途径。社会德语的信息、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因为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这些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里,所以幼儿很乐意接受这些信息,并且还能够帮助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接触在幼儿园所不能接触到的信息,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从而会提高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率,增强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榜样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对象,它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幼儿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无需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要选取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间,重点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地榜样导向,学习辨别和分析榜样行为,对照自己找出不足,提出明显的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的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哟而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的德育教育是比较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生活的一部,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分辨是非的良好时机,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小但她是独立的个人,每个孩子除了具有他这个阶段儿童的共性以外,还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有关思想品德的苗头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篇12
安全是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常常表现在习惯上。结合企业的三级安全教育,我们制定了数控专业教学的安全教育课程。(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机床操作规程来做,使用图标式的指引、动画或者视频等方式逐步规范学生的操作。(2)消防安全教育。在项目开始的时候,组织学生找出车间安全隐患,带领学生共同排除这些安全隐患;安排针对性较强的安全教育课,如车间防火及逃生技巧,在每个项目中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消防逃生演习。(3)小组安全教育。每个小组学生建立机床运行记录本,对本小组使用的设备、设施、器具、工作场所等进行检查和记录,制止违章作业,切实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在项目的学习中,偶尔会有学生发生擦破手指等小事故,我们会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惜健康的专题教育,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短暂,生命弥足珍贵。一个真正的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是不会放弃生的希望的。
2.纪律意识和从不迟到早退、遵守规则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纪律教育贯穿始终,从每天的考勤开始,认真登记,并制定一些大家都认同的规则,定下奖惩措施,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执行,逐步建立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3.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我是小组的一员开始
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如下现象: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和组长一起主动承担任务,相互间精诚协作,完成一系列工作,但总有个别学生躲在一边作旁观者,感觉课题完成得好坏与他们毫无关系。作为教师,我们要做一些专题教育来引导学生:人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总是生活在集体之中,做好集体的工作就是对集体尽责的主要体现,做人做事都要有责任感,并强化树立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就是强化职业责任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
4.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吃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教学中,我们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1)在学习上对学生给予阶段性的压力,比如每周要定目标,规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并以考核的方式完成,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2)在实操中,要求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勤学苦练。教师要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做好车间卫生、场地保洁等工作。
5.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
相对来说,数控类教学的实习成本比较高。在教学中,我们把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从用电、用水、机床损耗、刀具损耗等耗材情况,看自己每周所消耗的资源,并分析每组在实操中的总成本。在实习中,我们根据学生做出的成本计算,举行一些小型的“比一比,看谁最省”的活动,并和学生一起想想看,在实习中哪些是可以节省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切实降低了实习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要节约地球上的一切资源。
6.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对于企业来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创新是企业的造血库。在数控专业的实习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工件的评分表,利用小组互相评比的机会认真测量工件,填写评分表,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评比,有意识地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质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实习结束的时候,我们利用软件的设计功能,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些具备某些特定功能的新玩意,力图使学生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7.诚实守信意识
诚实守信是评价实习过程的重要标准。诚,就是真实不欺,尤其是不自欺;信,就是真心实意地履行诺言,不欺人。在实习中,有个别学生把别人加工过的零件直接拿过来交给实习老师,以此完成一天的实习任务。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实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从业人员的首要信条。每个学生都要走向社会,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否立信于人、立信于企业,关系到企业及社会对自己的信任。因此,诚实守信是评价实习过程的重要标准,更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基准。
8.竞争意识
充分利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考评、竞赛结果等方式,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时刻充满竞争,竞争的结果肯定有先进和落后,而每个人都向往胜利,不希望自己失败。但是,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所以,在每次考评、竞赛过后,在总结的时候,除了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知道失利的原因,经过拼搏,胜利也会属于自己。要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他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品德教育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渗透需遵循的原则
1.品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将品德教育始终贯穿于数控教学的全过程,在各个项目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心理素质等方面也逐步趋于成熟。
2.教师要注意自身修养,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正面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就不做。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表率的作用,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3.品德教育要坚持“奖惩”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但是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反面因素,要及时恰当地给予阻止。批评要从帮助和爱护的原则出发,不以教训、训斥的口气对待学生,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篇13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备课这一关。给时间让教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教师集中备课。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该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少年儿童具有模仿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选择榜样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学中,我们在贯彻“深”的精神的同时,还贯彻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课教材都反映了大纲的一个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够“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几个小故事,或让学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课文中观点的事例,使得说明观点的材料更加丰富。比如,我校教师在教学《拾金不昧》一课时,为了使这一课“厚”起来,组织学生表演了《归还飞机票》的小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加深了对本课观点的理解。我们还采取了演课本剧、小品、歌咏舞蹈、参观访问等使课文内容丰富起来,以求得学生对教育观点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动,拓宽思品课的教育空间
由于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为思品课教学的补充。
1.注重思品课的社会延伸。我校在抓好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延伸。如我校思品教师董秋梅在教学《在集体中想着别人》一课时,在总结全课内容时有这样几句话:“同学们,在我们集体中关心别人一次、两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想着别人,主动关心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雷锋叔叔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他学习,就是因为他能始终想着别人。希望你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关心别人。”董老师这番话,不单单是本课教学内容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思品课的社会延伸,突出了导行的持久性和永恒性。在老师的激励下,我校黄涛等8名同学主动坚持常年照顾翠竹小区的孤寡老人,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好评。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校学生开展了净化、美化一条街活动,定期清扫红梅小区部分居民楼环境卫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称赞。目前,全校学生争做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
2.根据思品课内容,结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校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及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实际,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一课后,向学生进行《楼内规则》、《红梅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具体要求》、《校园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向上的校风已经形成。
3.根据思品课的内容,结合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去年是大连开发区建区十周年。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一课后,与少先队大队部联系,开展了“我爱家乡——开发区”的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系列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1)祖国——我爱您。(2)开发区,您好!(3)开发区的发展——父辈的建设。(4)开发区长大我长大。在开展“开发区,您好”这项活动中,我校每个中队的队员,在思品教师、中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20余项文艺节目。这些小队员抽业余时间,围绕着“开发区,您好”这个主题,查找资料,采访先进人物,排练文艺节目,讴歌了大连开发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举世中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次活动,尤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