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不同利用方式下川芎种植土壤和川芎中镉含量的统计分析
表1显示四种方式下土壤中Cd的含量范围在0.34~1.16mg/kg,均值为0.73mg/kg,超出国家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0.3mg/kg)。土壤镉的来源主要有成土母质和人为外源两种途径,研究区川芎种植土壤母质为岷江和各山溪第四纪全新统紫色洪积物[10],本底Cd含量较高[11],可能是土壤中镉的主要来源。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酸碱度不同。其中以菜-药种植的菜园土中pH值最小,镉含量最高(1.10mg/kg)这可能与菜园土中腐殖质和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关,促进了土壤对镉的吸附[12]。免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肥力,降低了土壤pH值,增加了土壤镉的累积[13]。在P<0.05水平上,稻-药翻耕和旱地中镉含量显著低于前两种土壤,且土壤pH值接近中性,表明提高土壤酸碱度,增加透气性可以适当降低土壤中镉的含量[14]。就不同部位而言,川芎地上部分镉含量在四种土壤中均大于地下根茎,二者差异(地上与地下镉含量比值)在菜园土中最大(1.67),在旱地中最小(1.18)。将四种土壤镉含量分别于川芎地上部分和根茎镉含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土壤镉含量与川芎根茎镉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图1-A),而与川芎地上部分成显著线性相关(图1-B)),表明川芎根茎中镉含量除了来自土壤外,还受外界环境、人为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川芎地上部分中镉含量主要受土壤中镉的影响,后者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差异显著,进而说明川芎地上部分镉含量与种植土壤的耕作方式和轮作作物的种类有直接影响[15]。
2.2川芎不同部位
Cd的富集特征富集系数是元素在植物中与在土壤中含量的比值,体现植物从土壤中累积该元素的能力。川芎全株中镉的含量除与土壤中镉含量有关外,还与川芎本身对镉的富集能力有关。图2所示,在P<0.05水平上,川芎根茎Cd富集系数在翻耕土中为0.21,显著低于其他三种土壤,根茎对Cd的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旱地(0.32)>菜园土(0.31)>免耕土(0.29)>翻耕土,在旱地、菜园土和免耕土间川芎根茎对Cd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显著,表明翻耕方式可有效抑制川芎根茎对土壤镉的富集。川芎地上部分对土壤Cd的富集能力在四种土壤间差异显著,依次为菜园土>免耕土>旱地>翻耕土,在菜园土中富集系数最高(0.478),可能受菜园土镉含量高影响。总体而言,川芎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在四种不同耕作土壤下均大于根茎,这与镉在鱼腥草[16]中的累积规律相同,而与莲藕对镉的累积相悖[17]。
2.3川芎健康风险评价
2.3.1川芎根茎、地上部分中的Cd污染由于川芎根茎为传统药材,地上部分既可入药,也可食用,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蔬菜、食品污染限量和药用植物绿色行业标准对川芎地上和地下部分进行评价。表2显示,与川芎地理标志产品相比,川芎根茎Cd含量在四种土壤中均已超标,在菜园土中超标倍数最高为5.66,免耕土次之,表明川芎镉污染上与都江堰地理标志产品间存在较大差距。以食品标准衡量,川芎根茎在免耕土和菜园土Cd含量略有超标,而在旱地和翻耕土中合格。除菜园土中略有超标外,川芎根茎均达到绿色行标中Cd含量要求。与根茎相比,川芎叶片在相同标准下超标倍数较根茎大。与地理标志产品相比,本研究中川芎地上部分Cd含量在菜园土中最大超标倍数为9.46,表明川芎地上部分要进行深加工和作为特菜发展,必须严格控制镉含量。菜园土中川芎全株超标倍数均较其他土壤高,表明与蔬菜套种(轮作)的传统耕作方式有待优化和改进。
2.3.2健康风险评估靶标危害系数法(THQ法)是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于2000年建立的一种评价人群健康风险的方法。其中EFr为暴露频率,d/a;ED为暴露持续时间,a;FI为含镉药物的每日摄入量,g/d;MC为镉在川芎中的浓度(见表1),mg/kg,Rfd为药品最高摄入量,mg/(kg•d),BW为成人平均体重,kg,AT为非致癌物暴露时间,d。计算结果THQ<1,表明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明显;THQ>1,表明该重金属可引起人体的健康风险,THQ值越大则表明该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越大。本研究中,采用默认值EFr=365d/a,ED=70a,FI=10g/d(2010版《中国药典》部川芎药品允许最大值[21]),Rfd=0.001mg/(kg•d)(USEPA推荐值),BW=60kg,AT=365d/a×70a。按《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我国居民的蔬菜日摄入量在300~500g,根据成都市统计局2010数据所示叶菜类蔬菜占总蔬菜种植面积的31.6%计算,川芎地上部分在产区日最大摄入量为95~160g,本文取中间值128g/d。以人体每日摄入镉的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来看(图3所示),在P<0.05水平下,菜园土中种植的川芎地上部分和根茎THQ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壤中的川芎,分别达到111.62%和18.52%,表明来自菜园土的川芎对人均摄入镉的含量贡献较其他土壤大,其中川芎地上部分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远大于根茎,具有明显的镉健康风险。这与叶用蔬菜、三七中地上部分与地下根茎的规律相同。四种土壤中川芎地上部分THQ平均值为63.18%,是根茎(11.50%)的5.49倍,表明川芎地上部分对人体镉摄入贡献大于根茎,以蔬菜形式食用地上部分的镉风险大于服用药材。从土壤利用方式来看,菜园土对人体摄入镉的风险贡献最大,其他依次为免耕土>翻耕土>旱地。要减少川芎药材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以采取旱地种植和稻田翻耕土种植方式。
篇2
引言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队伍建设评估不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高校申请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客观要求。竞技比赛是一项风险与奇迹并存的运动,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胜负的概率相当,并且比赛项目随着难度系数增加比赛风险随之增加。为此,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田径队运动员参赛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通过对东北大学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12人(男8女4),教练4人,随机抽取调查,得出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运动员自身原因、比赛对手原因、赛事原因、社会原因等其他非人为原因。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对于运动赛事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内部对运动员参赛风险的定义还没有明确,风险就是指事情实际发生与预测结果发生之间所产生的误差,包括不利要素与损失等情况出现的概率。风险的情况包含很多种,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可以概括为:一是在比赛前期,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意外,导致无法参赛或缺赛;二是在比赛期间,运动员自身因素或外界因素干扰而导致发挥失常或者是不能参加比赛的情况。从以上可以看出,参赛风险对于运动员来说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无时无刻不伴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状态与水平。
二 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评估的可能性。
参赛风险的发生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以为了两大类:一是运动员自身内在因素;二是外在因素。自身内在因素包括运动员的运动天赋及个人的身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塑性比较小,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取得效果,主要是做好日常的运动前热身活动与在运动中保护好自己。外在因素相比而言可控性较强,主要有田径场地构成状况、天气、运动对手等。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赛前了解场地状况,提前搜集运动对手的信息从而选择合适队员上场,免得选手在赛场上不必要的担心。对于这些外在因素,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其造成运动意外发生的概率,因此,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具有可能性。
三、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评估的要素及权重
运动队参赛风险评估是对比赛未来时间里发生事故的预测,因此,具有一定的不可知性与不确定性。在准确、有效评估运动员参赛风险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参赛风险的预防措施简单、使用,不能对运动员的参赛水平的发挥产生干扰。根据参赛风险的可控度与风险发生后造成影响的严重性来对参赛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大多数情况下运动队的参赛风险评估都是使用改良后的五星评判法。本论文是应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准则层以及所对应的权重层,从而得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主要数据分析如下:目标层(影响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要素分析)准则层与权重其他因素层(运动员自身因素0.38,参赛对手因素0.03,社会因素0.11,赛事因素0.12其他因素0.36)。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是影响高水平运动队发挥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包括运动员赛前的热身活动、面对比赛时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运动员自身的运动天赋(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等)。其他因素涵盖的范围广阔,大多数为不可遇见的因素,例如:比赛场地的标准、天气的变化等。社会因素为公众的关注率导致运动员背负较大的身心压力,赛事因素是指赛事的安排时间,参赛对手因素给运动员造成的参赛风险最小,可以不计在风险范围之内。对这些因素的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得出参赛风险发生的几率,从而制定相关防范参赛风险的措施,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发挥正常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且可以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参赛年限。
结语:从上文对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但并不代表参赛风险伴随着赛事的展开而必然发生。因此,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提前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参赛风险评估,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效地把参赛风险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运动员以最佳状态取得好成绩,促进高校体育竞技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 张健,刘玉娥,刘玉燕,赵鑫.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6:80-82.
篇3
电网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是一个涵盖电网设备可靠性评估技术、电网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电网设备实时状态评价技术、电网实时运行风险评估与技术经济性评估技术等的综合决策过程。对电网设备实施科学合理的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能够提高设备的综合分析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合理安排设备运行及检修等生产工作、制定电网风险控制策略和调度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从而保障系统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为电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拟在分析主流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配网油浸式变压器为对象,探索合理科学的运维检修策略,达到规避风险发生、减少风险危害和降低经济损失的目的。
一、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体系
使用经验及试验结果表明,电力设备在整个服役期限,故障发生的次数和使用时间之间有着宏观统计规律,虽然对每一台设备来说,出现故障的次数和使用寿命各不相同,但其发展规律都是一致的,设备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区和耗损故障期,其表现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设备故障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整体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变化的,因此通过对设备的某些典型参数的分析或者完全可以确定设备所处的健康状态,并预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状态监测体系的建立情况选取可以获取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状态量为设备状态评价所需的状态参量,并建立相应的状态量指标体系,应用状态评价模型计算得出设备健康度,是状态评价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配网油浸式变压器为例,可按如下步骤完成设备的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
(一)建立如图2所示的状态量参数体系:根据所建立的各类设备状态参量指标体系,可将设备运行状态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设备的整体健康状况;第二层为中间层,即各部件性能状况;第三层即底层,为各状态参量的取值。
(二)建立各层状态参量评价标准,依据状态参量评价标准对底层状态参量进行模糊赋值。建立模糊评判矩阵如表1所示。
(三)基于层次分析理念建立模糊综合状态评价模型,计算中间层及目标层状态评价结果取值。
(四)计算得出的目标层状态评价结果为设备整体的健康度取值,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一步得到设备的故障概率。式中:ISE为设备的状态评价分值;K为比例系数;C为曲率系数;为故障发生概率。
(五)依据现有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的设备风险评估的模型和计算方法,结合设备故障概率计算结果,计算得出设备风险值。风险评估以风险值为指标,综合考虑可能损失的资产及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二者的作用,风险值按公式 计算。式中:R为设备风险值;LE为可能损失的资产;P为设备平均故障率;t为某个时刻。风险评估的具体流程图4所示
(六)按风险值大小划分风险级别,可依据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用领域的不同划分级别个数: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同类设备Ⅰ级为最高风险级别,Ⅵ级为最低风险级别。
二、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结果在配网设备运维中的应用
对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配网设备的风险等级分别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配电网的实际情况,在确保电网可靠性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运行检修策略如表2所示:
对于正常运行和加强监视策略,采取状态检测以及状态巡视方案;对于立即检修和适时检修策略,则需要研究最优检修方案
三、结束语
本文从配电网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的流程出发,简要阐述了配网状态参量体系构建、模糊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理念在配网设备运维中的应用,对电力生产运行部门制定运维检修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篇4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25-0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ET)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潜在致死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约80%的深静脉血栓发病前期无症状,而肺血栓栓塞症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文献统计高达70%以上的肺栓塞是在死亡后发现的,这是术后猝死的常见原因,也是外科手术致命的合并症之一。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是通过对骨科所有入院病人进行早期评估,筛查出关注对象,通过早期的干预治疗及护理减少或杜绝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笔者参考有关文献,与2010年1月设计了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应用于骨科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的设计:
1.1眉栏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
1.2评估的内容包括凡是引起静脉血栓栓塞发生常见或可能因素,进行评估,对应给予相应的分值,通过评分将入院病人进行筛查,评出三种类型:得1―2分者属于需要关注的人群,做好宣教工作;得3―5分者属于高度关注及做好宣教和物理预防的人群;得6分或6分以上者属于重点关注的高危人群,必须同时做好宣教、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工作,接受辅助检查或进行DVT/PTE的风险评估。
1.3记录评估者的姓名,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名,及评估时间,见样表.:
接上表
2.应用方法
2.1由责任护士接诊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筛查,根据分值,予以相对的宣教和指导工作。
2.2通过责任护士的评估筛查出需要重点和高度关注的患者,督促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关注,提高认识,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2.3患者出院时予以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3.结果
笔者在本科室于2010年 1月至2011年6月对对入院患者3216例进行筛查,通过评分,让医、护、患高度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对存在风险的患者予以早期干预,无一例发生血栓栓塞,效果满意,并进一步在全院推广应用。
4.讨论
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表能直观的反映出患者是否存在或潜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通过责任护士的评估,提高患者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帮助医生在接诊患者过程中积极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翟振国、王辰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依赖程度日益增强,采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去识别安全风险,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应用。信息系统主要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和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的安全”从狭义的字面上来讲就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考虑,还包括整个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使用过程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如下5个特征:
1、保密性:即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或实体。
2、完整性:即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破坏。
3、可用性:即能保证合法的用户正常访问相关的信息。
4、可控性:即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过程能够被有效地合法控制。
5、可审查性:即信息的使用过程都有相关的记录可供事后查询核对。
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而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就能够为此复杂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考虑问题的立足点,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量化,同时,也为能通过其他方法如人工智能网络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基础,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大类:
1、自然界因素,如地震、火灾、风灾、水灾、雷电等;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如暴力、战争、盗窃等;
3、网络硬件的因素,如机房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受电力、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等影响;
4、软件的因素,包括机房设备的管理软件、机房服务器与用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服务器的数据库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工具软件等;
5、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因素,如操作失误、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拒绝服务、骗取口令、木马攻击等;
6、其他因素,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因素、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因素、教育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因素、宣传部门对相关安全内容的宣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均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三、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系统涉及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在政务和商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安全问题不单是一个局部性和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安全问题。据统计,某省会城市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有10%的单位出现过信息系统不稳定运行情况;有30%的单位出现过来自网络、非法入侵等方面的攻击;出现过信息安全问题的单位比例高达86%!缺少信息安全建设专项资金,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缺乏,应急响应体系和信息安全测评机构尚未组建,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部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与其信息化水平呈现正比,即信息化水平越高,对风险评估越重视。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各部门重视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全事件驱动”,即“不出事不重视”,真正做到“未雨绸缪”的少之又少。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体系还未健全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尚待成熟。有的部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还停留在传达一下文件、出具一个报告、安排一场测试,由于评估单位在评估资质、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和统一,甚至出现对同一个信息系统,不同评估单位得出不同评估结论的案例。
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解决措施
1、确诊风险,对症下药
信息系统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被感知和认识从而进行科学管理的。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是什么、有多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减少、化解和规避风险?就像人的躯体有健康和疾病,设备状况有正常和故障,粮食质量有营养和变质,如何确认信息系统的状态和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面临的威胁,就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2、夯实安全根基,巩固信息大厦
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存在安全问题,好比高楼大厦建在流沙之上,地基不固,楼建的越高倒塌的风险就越大。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这座高楼大厦的安全根基,它可以帮助信息系统管理者了解潜在威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规划建设,让信息系统安全“赢在起跑线上”。风险评估还可以为信息系统建设者节省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投资,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效果。
3、寻求适度安全和建设成本的最佳平衡点
安全是相对的,成本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系统建设要达到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不能脱离实际地追求“零风险”和绝对安全。风险评估为管理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让我们认清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决定哪些风险必须规避,哪些风险可以容忍,以便在潜在风险损失与建设管理成本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力求达到预期效益的最大化。
4、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重视预警防范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风险评估是信息化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目前我们的信息化在某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还受制于人。“他山之石”可为我所用,亦须知其锋芒与瑕疵,加强预警防范与借鉴先进技术同样重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在今天高速的信息化环境中,信息的安全性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主要安全风险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所以要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纵观各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都是在规定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的组成和职责、进行风险分析的情形、风险分析的具体程序等等,这些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因此,本文在行政法的视野下,比较研究中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概述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进行评估,定性或定量描述风险特征,并在参考了各种相关因素后,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的过程。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定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作为风险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食品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应当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它以科学为基础,每一环节都是依据科学研究结论,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臆断,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由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为了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很多国家都实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提高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风险管理则由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从而使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了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第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诞生的,很多国家也是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这就要求它不仅要从客观上保障食品的安全,还要从心理上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非常强调分析过程的公开和透明,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与社会公众加强风险交流。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原则,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
在风险评估方面,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风险评估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卫生部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2011年10月13日,筹备三年之久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技术机构。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体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承担综合协调职责;国家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在风险交流方面,我国对其重视不够,相关法律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如《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根据现行法律,农业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卫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举办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三个机构性质和职责相似,人员结构基本一致,但却属于不同的部门。造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影响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进行。
2.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构合一受到质疑。我国现在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大多由风险管理部门组织,使得其提交的风险数据或决策建议有受到行政管理者意向影响的嫌疑,加之风险交流工作滞后,使公众对风险评估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了质疑,从而缺少了公信力。
3.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模式,由卫生部、农业部、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共同承担。但是现实中各部门沟通协调性较差,互相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尴尬局面。
4.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落后。尽管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都要求加强风险交流,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依然落后,此前关于乳品安全标准的争论更证明了这一点。卫生部2010年3月颁布的乳品安全标准要求每百克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2.80克,生鲜乳菌落总数允许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1986年标准分别是不低于2.95克和不超过50万个。难怪媒体惊呼“一夜倒退了25年”,更有人认为乳品新标准是以保护奶农为借口,被个别大企业绑架的标准。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卫生部只解释道: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引发人们强烈不满,更突显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落后。
三、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考察
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保障食品安全,日本政府引进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修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也进行了改革。
(一)日本食 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发展需求,在2003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明确了制定与实施食品安全政策的基本方针是采用风险分析手段:第一,风险评估。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当对食品本身含有或加入到食品中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上的因素,进行影响人体健康的评估。第二,风险管理。为了防止、抑制摄取食品对人身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考虑国民饮食习惯等因素,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第三,风险沟通。为了将国民的意见反映到制定的政策中,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向国民提供相关政策信息,为其提供陈述意见的机会,并促进相关单位、人员相互之间交换信息和意见。
为了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制定于1947年的《食品卫生法》也于2006年进行了修改。该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法典,对几乎所有食品都有详细的规定,包括制定食品、添加剂、器具和食品包装的标准和规格等。此外,日本政府还对《农林水产省设置法》进行部分修改,把风险管理部门从产业振兴部门分离出来,并予以强化,成立产业·消费局。
(二)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管理机构
为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日本于2003年在内阁府增设食品安全委员会,与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隶属于内阁府,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职能是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劝告和监督。厚生劳动省作为真正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主要对进出口及国内市场的食品卫生实施监管。另外,随着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立,厚生劳动省的职能已由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并举转变为单纯的风险管理。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对生鲜农产品的监管,它与厚生劳动省的区别在于侧重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阶段进行风险管理。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现状的分析,对比邻国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经验,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
(一)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整合成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门负责监督、审核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二)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分离
在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我国应当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改革,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的分离。由新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工作,把风险评估机构从风险管理部门分离出来,直属于国务院,以提高其地位和独立性。
(三)强化各风险管理部门的协作
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因此,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以免出现监管漏洞或交叉重复。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监管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其次,在各部门设立专门沟通窗口,建立相互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互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都应当切实加强风险交流工作,建立畅通的风险交流渠道。首先,可以利用网络、热线公布风险信息或风险评估结果,使公众及时获取可靠的科学信息;其次,吸纳消费者代表参加风险分析过程,消费者代表的加入有助于促使专家重视食品的安全性,增加公众对风险分析结果的信任。最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应当理性面对媒体,及时召开新闻会,公布相关风险信息或风险评估结果,防止个别媒体借机炒作。
注释:
魏铭言.最严食品安全法力争年内完成修订如何重典治乱.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6/17/content_20580695.htm.2013-06-19.
孟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与应用.大众标准化.2011(S2).49-50.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http://chinafoodsafety.net/newslist/newslist.jsp?anniu=Introduction.2013-06-20.
篇7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不但是适应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监管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日益突出,规范中小企业管理,增强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我们共对湘中地区37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店业等7大行业,全部为民营企业。3家为3名以上不同家族股东合股经营,9家为2个不同家族股东合股经营,其余全部为同一家族成员持股或独资。除2家餐饮旅店业企业外,35家企业建立有的内部控制书面制度,其中29家企业聘请过外部专家进行过内部控制制度设计,9家企业长期接受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咨询,4家企业聘请了长期的法律顾问。
二、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评估意识尚在萌芽
大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或是一人决策领导型管理模式,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问题有较大忧虑,确无力构建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体系。在起步阶段的管理者甚至认为自己经营的就是一个小企业,人数较少,业务单一,企业主对于业内形势洞若观火,风险一目了然。更多初有规模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尽管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有一些粗略的认识,也做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但缺乏系统化。
(二)参与评估主体相对单一
从37家中小企业的整体情况看,多数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主题是企业内部财务或审计人员,外部专家来企业调研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没有潜心研究企业的自身特点。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评估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很难有效的实施工作,保证内部控制风险发挥作用。
(三)评估前期信息基础欠缺
不少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内部管理尚待加强,对内部控制所需的基础数据统计不到位。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对于国家政策等外部风险因素信息较为重视,而对于组织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内部风险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方面存在短板。在3家股份制企业和6家有限责任公司中,大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小股东对于企业经营的状况了解甚少。
(四)评估指标体系尚待完善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因素中存在大量的往往无法量化或不便量化的定性指标,这就使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和确切的评估,进而影响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即使采用专家打分法来将无法量化的定性指标进行定量估计时,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导致专家对于大量的评价指标数量难以把握,评估结果有效性较差。而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定量衡量指标的选择方面,中小企业在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短期、显性财务指标考虑较多,对债务保障率、资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等长期、隐性发展指标等重要的财务指标考虑较少。这样,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系统的功能常打折扣。
三、构建和完善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议
(一)增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意识
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一般需要经历风险辨别、分析、管理、控制等过程,这些环节中无论哪一个环节的实施,都需要管理人员和员工以强烈的风险评估意识为指导才能有效开展工作。中小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建设,要充分认识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企业发展的作用,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当成一项常新的工作来抓。要经常开展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方面的学习、教育、培训等,深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将其内化为风险评估文化,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打下思想基础。
(二)丰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主体对象类型
针对评估主体不全的现象,中小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的时候,有必要丰富评估主体类型,加强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监督。一是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聘用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确保内部控制质量。二是要在内部控制管理框架下加强自我评估。参与风险评估自我评估的人员应包括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采用的办法可以是结构化的方式,其评估对象为业务过程和控制效果。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我评估活动,有助于经常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聘请相关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进行评价,全面改进和优化,集思广益,促进自身评估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夯实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前期信息来源基础
一方面,要加强风险评估信息的共享。要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沟通机制,避免因信息不畅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提高重点领域以下领域的信息搜集的质量,保障风险信息的全面性。
1.财务风险方面。重点调查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应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2.市场风险方面。重点调查产品(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产品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情况。
3.运营风险方面。重点掌握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流程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因企业内、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或业务控制系统失灵,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四)健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定性定量指标体系
一方面,对于定性的指标,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专家团的组成人员需要涵盖企业内部一线管理人员,也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另一方面,对于定量指标的评估,在采用单变量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PH分析法和指标对比法进行分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定量衡量指标如下表所示: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定量衡量指标表
该指标直接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变现的收入。此时即使企业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
(五)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分析过程管理
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全面认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通过进行SWOT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要提高对风险反映的灵敏度。如可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通过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方法、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定量技术手段和会谈、工作组会议等定性评价技术对风险发生的条件因素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全面了解风险发生的条件,同时也能提高评估分析效率。在此过程中,要将企业自查与外部检查、事前与事后检查相结合。
湘中地区是我国中部地区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其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企业内部风险评估,不仅是中小企业应对市场风险和挑战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小型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使各项制度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促进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任齐伟.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标准系统构建问题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篇8
风险规避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较严重的违约现象。对风险进行 科学 的评估是防范和降低风险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助学贷款风险的程度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和现实情况提出风险的规避对策。
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较严重违约现象。针对助学贷款业务中出现的高违约率、高风险的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还贷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而防范和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首要问题是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目前,助学贷款风险评估还没有一种普适的模型和方法。国际上流行的信贷风险评估法,如sc要素法、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期权定价等都不能照抄照搬或简单移植到助学贷款风险评估中;我国高校管理部门的现行审核办法,只是根据学生申报表格判断学生信用状况的优劣,缺乏科学性,不能满足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实际要求。助学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模糊性问题。笔者认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解决此类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估
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
助学贷款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基本原理如图1
所示。首先对影响借款人偿还贷款能力的多种模糊因素进行综合归纳,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指标相关数据;指标量化;结合评估标准,专家赋权(聚类分析剔除异常值);将指标量化值与权重系数耦合,得出各评价对象总的指标得分值,据此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
2.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估某学生的风险程度,应根据学生个人信用状况、家庭价值状况、所在学校对贷款管理水平等影响违约的因素,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内涵为:
(1)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健康情况将影响劳动能力,从而影响收入和还款能力,具体分值由体检得到;
(2)收入/支出: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与平均支出之比;
(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总价值;
(4)负债情况:债务的总价值;
(5)学业成绩:学生贷前业绩的综合评定;
(6)专业前景:包括专业 发展 趋势、就业形势等的估计;
(7)道德品质:所在院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定,包括重要的奖惩情况、不良记录等;
(8)未来收入:根据所学专业的就业经验,估计收人水平;
(9)健康状况(学生个人):具体分值由体检得出;
(10)学历情况:学生在校学历;
(11)违约率: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内该校的贷款未偿还总额与应偿还总额之比,可以从银行的信贷系统上得到;
(12)审核制度:表示学校在助学贷款审核中制度设计的合理性、程序的科学性等方面的情况。
3.评价模型。
确定隶属度函数和各指标的权重,将量化隶属函数与指标权重相祸合,确立一个模糊综合评价集,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数学推导及 计算 参见 文献 [1。
4.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某普通高校2001年助学贷款的数据,随机抽取了30个样本,运用以上评价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开发出了评估系统,对助学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作列表对照(如表1)。对30个样本的实际调查结果为:有巧人已经开始按照还款计划偿还助学贷款(包括一名全额偿还);有10人表示会与银行一起共同制定还款计划;有2人表示无法偿还;剩余3人银行已经无法跟踪其实际状况,因此贷款很有可能无法偿还。
我们根据评估得分的高低将风险程度分为较高(高于或等于0.75分)、正常(0.75一0.60分)、关注(0.5一0.25分)和损失(低于0.25分)四个信用等级。从表1可以看出,得分高的信用好,风险小,偿债可能性大;得分低的信用状况差,风险大,偿债可能性小。本案例评估中出现了4个错判的个案(表1带关项),占总样本的13.3%,可能是专家经验赋值造成的。就总体而言,评估结果与实
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因此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助学贷款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是有效和可靠的。但本模型在运用中也存在如下问题:①模型的信用等级界限值的确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②模型中未考虑各指标所有可能的取值范围,实际应用时应深人调研,确定各指标合理的取值范围,使模型结论更接近实际。
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规避对策
i.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依据“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则。如果银行作为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就可能出现银行惜贷的现象。例如山东省2001年计划财政贴息额为300万元,贷款额度达i亿元,但银行将为此承担14一20%的坏账,最后竟然无一发放出去。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发起并引导,由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四方共同建立的一种公共治理结构,应该以多元化的模式共同担负其公共事务的责任。因此,政府对国家财政、学生、银行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和风险应不断调整,使得各受益方在合理获利的基础_l,都承担一定的风险,包括各受益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取风险准备金。
2.建设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制度作为一种交易规则,其最大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如果缺乏完备的信用 法律 制度,学生违约就会出现 经济 学意义上的外部性,即违约所导致的成本不由违约行为者承担,造成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戒力度,才能为助学贷款工作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为助学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以及风险分散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同时,应加快全社会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包括:开辟多种征信渠道,开展征信活动;依靠第三方中介机构(个人信用评估公司)进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建设;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与评估系统;争取及早立法,使个人信用评估机构的工作有法可依。
3.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
还款计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还款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多种较为灵活的还款计划。如:上学期间还息,毕业后按收人比例还款;贷款期限内本息等额归还;到期一次性归还本息;允许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还款汁划;允许提前还贷不收罚金等还款方式。
4.建立有效的追缴机制。
篇9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篇10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篇11
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服务内涵,落实护士岗位管理,修订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方案,细化各项质量标准,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加强健康教育。
1、实行护士岗位管理:以促进护士队伍健康发展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护士岗位管理机制。按照科学管理、按需设岗、保障患者安全和临床护理质量的原则合理设置护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根据岗位职责,结合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责任轻重和技术难度等要素,明确岗位所需护士的任职条件、护士的经验能力、技术水平、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应当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实现护士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进一步完善护士人力紧急调配预案和机动护士人力资源库,动态调整,及时补充临床护理岗位护士的缺失,确保突发事件以及特殊情况下临床护理人力的应急调配。
2、修订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方案: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日常工作和表现为重点,包括护士的工作业绩考核、病员满意度和理论操作考核。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先评优挂钩。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质量标准细化:根据最新的《安徽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xx版》和三甲检查反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细化各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对部分质量指标及计算方法不够精细的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提出和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4、加强健康教育,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制定病人版《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完善各种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规范健康教育形式,将护理路径理论与临床的健康教育相结合,制定实施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修订完善各专科病人版《健康教育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理解、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促进正确观念的形成,提高宣教效果,优化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二、护理质量、护理安全
1、制定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根据临床实际和最新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护理常规和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性,符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具有科操作性,完善修订成册,全院护士人手一册,方便护士及时查阅。
2、实行危重患者风险评估,成立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督查小组:建立完善危重患者风险评估体系,根据危重患者病情观察评分系统,建立各项风险预警值。成立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督查小组,完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及督查表格,具有可操作性,每月对分管科室内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进行督导,所计分数与各科室的季度护理质量检查分数挂钩。
3、加强护理会诊:加强护理会诊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护理会诊制度》和《护理会诊单》,扩大护理会诊范围,并按照会诊程序严格执行,对会诊病例遵照会诊意见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后,保持后续关注度,对预后做好记录。护理会诊单留存护理部。
4、举办多科联合护理查房:为打破护理知识的局限性,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全院危重、疑难、复杂、病例以及护理难点中选择典型病例进行联合护理查房,促进临床科室之间的相互交流,体现护理患者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动态性,培养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查房能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提高护理人员理论水平,开拓思维,开阔视野。
5、不良事件伤情鉴定,实行每月一案:制定完善不良事件伤情鉴定标准。对所有不良事件的级别进行严格划分,做好相应的处理及保持后续关注。每月科护士长从上报的所有不良事件或其他医院发生的不良事件中选出一例典型案例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讨论学习。
6、加强风险评估及防范,开展疼痛评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完善三风险评估表(自理能力、压疮、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制定疼痛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表,加强全院护理人员的风险及防范意识,提高风险评估及防范能力,做好环节控制,提高护士的预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7、护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中心共同协商,延伸信息化路径,科学物化护士劳动。实现护理文书全部电子版,使护理工作走上数据讲评质量的无纸化快捷通道,促进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申请购买使用护理办公系统,逐步向无纸化办公方向过渡。
三、加快护士队伍建设,加强专科培训,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1、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为加快新护士培养,使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制定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新进岗的护士由护理部统一组织进行岗前培训,各临床科室须进行本科室上岗前培训,安排具体的带教老师全面负责轮转护士的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组织护理理论及操作考核。每位新护士轮转培训科室不少于二个,每个科室不少于3个月,轮转科室由本科科室根据专科工作需要制定,轮转培训需在工作后二年内完成,考核合格后方可晋级N2护士,轮转期间,个人表现、理论操作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并采用双向考核办法,保证培训效果。
2、加强重点科室的准入培训:对ICU、CCU、RICU、EICU、PICU、手术室、血透室、消毒供应中心等特殊病区的注册护士必须经过科内3个月以上初步培训,且掌握相关理论及技能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准入资格证。根据科内严格的专科培训,通过本专科相关理论、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授权单独值班。
3、调整应急护士队伍,进行规范化的应急护理小组培训。从全院范围内重新筛选出精干力量,要求工作3年以上,至少轮转过2个科室,具有一定临床经验、专业技术熟练、心理素质稳定、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进行规范化的应急护理小组培训,通过相关理论技能的考核后,方可取得应急护士资格。
4、细化专科小组,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根据我院专科护理的发展规划,重点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制定专科护士结业后的培训和工作开展计划,细化专科小组,扩大组员范围,以点带面,提升专科小组影响力,在保证基础护理质量的同时提升专科护理水平,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和全院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科研、论文
1、充分发挥科研小组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院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支持护理人员申报科研课题。
2、继续举办护理论文交流大会,帮助低年资护士掌握论文书写方法技巧;提升高年资护士书写论文的水平,拓宽护理人员的视野,提高护理理论水平。
3、鼓励各专科申办专科护理方面的继教学习班,探讨专科护理热点、难点问题,为增进医院及护理人员的的学习和交流搭建广阔的平台,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4、积极申报省特色重点专科及国家重点专科。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总结2
在眼科工作做已经有两年时间了,对于工作的热情从来没有变过,只要能够帮助病人给他们健康和希望这就是我希望做到的,当然在这过程中我还会继续努力。
对于眼睛很多人不够重视,导致现在近视眼非常多,大多是用眼过度,导致晶状体,变形,不能自己调节厚度,这就让我的眼睛变得模糊,并且尤其是生活汇总经常佩戴眼镜也感到有些不方便,想要摘到眼睛,这时候需要做眼部手术,需要我们配合医生,做好工作。当然在每次就医时我都会及时的给病人介绍很多相关的信息让他们知道如何去保护眼睛,至少我们不能让病人在我们医院治病一段时间最后却因为永远不好导致失败,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我也不希望自己这样,所以出于责任每个病人离开医院的时候我都会告诫他们要用眼卫生,保证眼睛有作古的休息时间,不能过度的损害眼睛健康。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也了解到了很多眼科疾病,比如说红眼病,等相关的基本,都会影响我们眼睛健康,并且还会损害我们的实力,对于这些疾病的传播和感染方式也都有了了解,为了做好工作需要,每天还会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毕竟,我们护士在需要的时候一样要订到前线,给更多的病人机会,和健康,看到他们因为生病而焦炉不安的时候我也会适当的安慰他们,毕竟来到医院的病人因为眼睛受到了伤害,都非常害怕,毕竟眼睛才能够让我们看到世界外面璀璨的.景色,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
来到岗位上我一直都会做到一点就是要遵守护士长的教诲,不会与病人顶撞,不会去排斥病人,虽然因为疾病导致他们的眼睛变得肿大,但是身为一个护士我们都开始排斥病人让病人留下了难堪的回忆这如何值得病人信任呢?毕竟我们不能光顾这我们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是要考虑病人的感受,让他们可以安心的治病,可以放心的去接受治疗,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每个岗位的责任不同,但是有一样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病人的爱心,对病人的同情心是不变的,因为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进入医院我不是为了享受这份安稳的工作,而是为了能够在这份工作中给更多的病人服务,让他们重见光明让他们重新开始充满笑容,哪怕是在岗位上默默无闻也无所谓,只要我能够贡献一份力量就行,只要可以完成一份任务就行,医生的责任是我心中的担子,我一直不会忘记,毕竟我要考虑病人的安危,为他们的健康为他们的安全考虑,不能总考虑自己一个人。做病人心中的天使,总比做自己的天使要强,我是为了社会服务,更是为了自己的工作,在今后工作里面我不求做到完美,但求做好每一天。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总结3
一年来,眼科全体医护人员在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充分发扬主人翁责任感、发挥自身优势,使“老百姓自己的医院”这一意识深入人心。这一年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和谐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搞好医患关系的基础。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医疗工作的不变主题,它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关系到科室的生存,更关系到医院的发展。而且,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每例都是从未知而起,需要对手术,用药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指导,就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品德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目前,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病人已把优质服务放在就医的首位。所以,我科全体医护人员本着高度的责任心,有效的拉近了医患双方的距离,尤其对手术患者,重点把握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做到术前全面交代,术中认真处理,术后周到护理。在这里,“爱岗敬业,以院为家”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
二、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医务科市场开发办的带领下,我们多次下乡宣传我院的优惠扶贫政策,并对白内障患者做了大量筛查工作,是老百姓了解区医院,了解眼科。全年共完成白内障手术40多例,青光眼及其他手术几十例,术后效果均很理想,扩大了社会效益,做到了医院和患者的双赢。在医院“绩效核算”的大环境下,在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服务中,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坚持带领科室同志开展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先进眼科的发展方向,并用于指导临床工作,在做好病房手术的同时抓好门诊的各项工作。
三、抓好精神文明,控制药占比例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治病救人的责任,带领科室人员进行医德医风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坚持因病施治,杜绝过度医疗行为,并使每位医护人员认识到他并不代表个人,同时也代表区医院,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科室的发展而树立良好形象。
四、存在的问题
篇12
近年来随着电网迅速发展,运维的各类输变电设备数量快速增加,继续传统的设备定期检修模式,使得设备的检修和试验工作量大大增加,检修、试验工作人员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输变电设备制造质量的提升,集成式、少维护式设备在电网中大量应用,同时电网设备改造力度的加大,电力系统运行设备的故障率逐年降低,设备定期试验、检修有时不能发现和消除设备内部的故障和缺陷,造成“过度”检修、“陪修”率增高。
基于企业检修工作现状,迫切需要在充分考虑电网安全、环境、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情况下,寻求一种更能兼顾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新型维修模式。本文提出的基于风险评估的输变电设备检修技术管理体系研究,一方面是从设备和系统两个角度全面评价设备的价值和地位,借助风险概念量化评价,最终综合两个方面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设备维修的正确策略,另一方面是研究建立大同电网基于风险的状态检修工作管理体系,使状态检修工作深入开展。
1 基于风险的状态检修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按照“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根据“安全第一,试点先行,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的指导思想,通过电网基于风险的状态检修管理工作体系的全面实施,建立健全管理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循序渐进开展状态检修工作,最终全面提高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工作效率和水平。
2 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分析
为确保状态检修工作扎实规范开展, 取得实效,该公司成立了由各生产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绩效评估工作小组,对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检查。评估工作小组具体
负责:
1)组织评估公司系统实施状态检修策略后的成绩与效果。
2)组织绩效评估的各项指标动态修订, 明确各项指标在不同期不同阶段的目标值, 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 特别是对较差的指标制定有针对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
4)指导和检查所属公司实施状态检修绩效评估工作, 按照相关办法组织验收小组对所属公司状态检修绩效评估工作进行验收。
5)组织协调状态检修绩效评估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 工作体系建设分析
基于风险状态检修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设备信息收集、设备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检修维护策略制定、检修实施及绩效评价等环节。建立基于风险分析的500 kV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体系,定位各工作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状态检修工作管理。
3.1 建立设备信息收集规则
设备信息收集包括:原始资料,运行、检修资料,试验资料,带电实时信息。
3.2 状态检修工作考核目标
为使状态检修工作有效开展,提高状态检修管理水平,本论文研究制定了状态检修工作考核目标和指标,进一步规范了状态检修实施工作,明确了状态检修工作各环节工作的相关责任部门及其人员的安全责任,在对各部门进行动态绩效考核,同时将结果作为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分为设备绩效考核和相关部门绩效考核。
1)设备状态检修绩效评估。状态检修绩效评估采用自评、检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
超高压公司状态检修绩效自评估主要采用分项和综合评分的方法,每年对变压器(含高压电抗器)、断路器 (含GIS)、输电线路和其他变电设备(互感器、避雷器、隔离开关等),根据状态评价、检修策略、计划实施、检修效果和检修效益进行分项评分;最后依据各分类权重计出整体评估结果,计算方法见公式(1)。
S=0.1S1+0.3S2+0.2S3+0.2S4+0.2S5 (1)
其中:S1─组织管理评的估分值;
S2─变压器设备的评估分值;
S3─断路器的评估分值;
S4─输电线路的评估分值;
S5─其他变电设备的评估分值。
公司每年采用调查询问、检查比对、现场抽查等方法对内 部状态检修绩效自评结果进行检查审核确认。
2)相关部门状态检修绩效评估。部门状态检修工作绩效考核直接与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与部门工作人员的奖金挂钩。
设备信息与资料收集的考核:①对于运行部门未按要求开展设备状态信息收集的,每发现一次扣责任部门当月绩效考核分0.5分,特别重要的(如不良工况信息未及时收集上报的等) 发现一次扣责任部门当月绩效考核分2分;②检修试验单位未按要求设备检修试验信息收集的,每发现一次扣责任部门当月绩效考核分0.5分;③运行、检修、试验单位未按要求完成设备缺陷信息收集的,每发现一次扣责任部门当月绩效考核分0.5分;④生技处未及时设备家族缺陷信息月度考核中每条扣减生技处2分;⑤基建资料未按时移交考核相关责任部门当月绩效考核分1分。
设备评价的考核:①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状态评价工区级评价报告,每延期1天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的0.5分;②未按时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初评报告的专业评审,并编制状态评价专业报告, 每延期1天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的0.5分;③评价报告不正确,不完整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1分。
检修策略的考核:①未按要求及时提交公司状态检修综合报告,每延期 1天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的0.5分;②综合报告内容不完善,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1分。
检修计划编制的考核:①检修计划编制不及时,每延期1天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的0.5分;②检修计划编制不合理造成重复停电或可靠性降低,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1分。
检修实施过程的考核:①检修质量不良造成的设备缺陷,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2分;②检修工作中未执行标准化作业或执行不到位按照《大同超高压供电公司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办法》进行考核;③检修执行过程中丢项、漏项的,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1分。
状态检修绩效评估的考核:①未按时组织开展状态检修绩效评估工作,每延期1天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的0.5分;②绩效评估结果不正确,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1分;③未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按时提出公司状态检修工作优化建议,扣减责任单位当月绩效1分。
4 建设方法分析
4.1 500 kV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管理体系分析
1)评估模型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风险评估导则(试行)》,风险评估以风险值为指标,综合考虑资产、资产损失程度及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三者的作用,以量化的方法对输变电设备进行风险评估,设备风险值的大小按下式(2)计算。
R(t)=A(t)×F(t)×P(t) (2)
式中:t―某个时刻(Time);
A―资产(Assets);
F―资产损失程度(Failure);
P―设备平均故障率(Probability);
R―设备风险值(Risk)。
2)风险评估模型基础参数的确定。风险评估模型所涉及的基本参数均需依据电网结构、自然环境、设备台帐和设备状态等相关信息进行设定或计算。
资产A设备资产评估是通过市场经济规律评定设备的现时价值,反映资产的价值量,以利于资产的计算。设备风险评估中,设备资产评估综合考虑设备价值A1、用户等级A2 和设备地位A3 等三个因素,计算某一设备资产的相对值。
资产损失程度是从设备的损坏、环境损失、人员伤亡和供电量减少等角度,计算设备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后果的严重程度,它由成本、环境和安全三个要素的损失程度确定,其中安全损失程度由人身安全和电网安全两个子要素的损失程度构成。资产损失程度中所包含的每一要素的损失程度由要素损失值和要素损失概率确定。①要素损失值IOF。等级划分参考国网公司的导则推荐值,如表1所示;②要素损失概率POF。要素损失概率POF 需要对大量历史数据统计分析而得;③要素损失程度及资产损失程度,即:F=F1+F2+F5=F1+F2+F3+F4 。
3)风险评估结论分析。为有效评估设备所面临的风险及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的后果,为设备状态检修提供决策依据,对设备评价结果为非正常状态的设备,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确定了检修
策略。
4.2 基于风险分析的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分析
建立基于风险分析的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获取并处理输变电设备相关基础资料、设备实时、历史数据等反映设备健康状态的特征参数,评价设备当前健康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状态劣化和趋势不良的设备及时状态预警消息,并进行有效的故障模式和原因的分析。最终通过综合优化检修策略模型分析,提出检修决策建议,并将决策建议传送到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有效支持状态检修工作的具体实施。
完整的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业务功能,即: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监测预警、状态评价、状态诊断、预测评估、风险评价、决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鲁宗相.电厂事故的可靠性预测与防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束洪村.电力系统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8.
篇13
一、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估
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
首先对影响借款人偿还贷款能力的多种模糊因素进行综合归纳,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指标相关数据;指标量化;结合评估标准,专家赋权(聚类分析剔除异常值);将指标量化值与权重系数耦合,得出各评价对象总的指标得分值,据此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
2.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估某学生的风险程度,应根据学生个人信用状况、家庭价值状况、所在学校对贷款管理水平等影响违约的因素,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内涵为:
(1)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健康情况将影响劳动能力,从而影响收入和还款能力,具体分值由体检得到;
(2)收入/支出: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与平均支出之比;
(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总价值;
(4)负债情况:债务的总价值;
(5)学业成绩:学生贷前业绩的综合评定;
(6)专业前景:包括专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等的估计;
(7)道德品质:所在院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定,包括重要的奖惩情况、不良记录等;
(8)未来收入:根据所学专业的就业经验,估计收人水平;
(9)健康状况(学生个人):具体分值由体检得出;
(10)学历情况:学生在校学历;
(11)违约率: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内该校的贷款未偿还总额与应偿还总额之比,可以从银行的信贷系统上得到;
(12)审核制度:表示学校在助学贷款审核中制度设计的合理性、程序的科学性等方面的情况。
3.评价模型。
确定隶属度函数和各指标的权重,将量化隶属函数与指标权重相祸合,确立一个模糊综合评价集,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数学推导及计算参见文献。
4.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某普通高校2001年助学贷款的数据,随机抽取了30个样本,运用以上评价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开发出了评估系统,对助学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作列表对照(如表1)。对30个样本的实际调查结果为:有巧人已经开始按照还款计划偿还助学贷款(包括一名全额偿还);有10人表示会与银行一起共同制定还款计划;有2人表示无法偿还;剩余3人银行已经无法跟踪其实际状况,因此贷款很有可能无法偿还。
我们根据评估得分的高低将风险程度分为较高(高于或等于0.75分)、正常(0.75一0.60分)、关注(0.5一0.25分)和损失(低于0.25分)四个信用等级。从表1可以看出,得分高的信用好,风险小,偿债可能性大;得分低的信用状况差,风险大,偿债可能性小。本案例评估中出现了4个错判的个案(表1带关项),占总样本的13.3%,可能是专家经验赋值造成的。
就总体而言,评估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因此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助学贷款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是有效和可靠的。但本模型在运用中也存在如下问题:①模型的信用等级界限值的确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②模型中未考虑各指标所有可能的取值范围,实际应用时应深人调研,确定各指标合理的取值范围,使模型结论更接近实际。
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规避对策
1.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依据“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则。如果银行作为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就可能出现银行惜贷的现象。例如山东省2001年计划财政贴息额为300万元,贷款额度达I亿元,但银行将为此承担14一20%的坏账,最后竟然无一发放出去。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发起并引导,由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四方共同建立的一种公共治理结构,应该以多元化的模式共同担负其公共事务的责任。因此,政府对国家财政、学生、银行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和风险应不断调整,使得各受益方在合理获利的基础_L,都承担一定的风险,包括各受益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取风险准备金。
2.建设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制度作为一种交易规则,其最大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如果缺乏完备的信用法律制度,学生违约就会出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即违约所导致的成本不由违约行为者承担,造成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戒力度,才能为助学贷款工作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为助学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以及风险分散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同时,应加快全社会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包括:开辟多种征信渠道,开展征信活动;依靠第三方中介机构(个人信用评估公司)进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建设;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与评估系统;争取及早立法,使个人信用评估机构的工作有法可依。
3.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
还款计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还款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多种较为灵活的还款计划。如:上学期间还息,毕业后按收人比例还款;贷款期限内本息等额归还;到期一次性归还本息;允许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还款汁划;允许提前还贷不收罚金等还款方式。
4.建立有效的追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