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当前国际形势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一、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形势
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始于1992年,到1994年以前,进展情况较快。之后,由于受国内经济形势和亚洲 金融 危机 的影响,开发停滞,经济也处于低速度运转状态。近年来,由于周边 环境 的变化、地方干部群众的努力以及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协调与推动,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形势开始好转,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周边及国际形势趋向好转
1、当前的国际环境为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难得的 历史 机遇。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各国的经贸协作不断深化。比如,中俄贸易额已达290亿美元,2006年被确定为“
二、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3
一、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英语基础不扎实、英语单词记的少,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信心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足,对英语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和热情,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恐惧感。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消除负面的、消极的英语学习心理,战胜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才有可能逐步改善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英语成绩。
二、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中必须向学生阐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及英语应用能力在今后就业、工作岗位上具有的优势,让学生潜意识产生要强烈学好英语的意愿,明确学习目的。老师通过向学生阐述国际形势,我国的劳务输出和服务贸易状况,国外医疗卫生机构优越的待遇和福利, 讲述医护人员到国外发展的成功事例和失败的教训,解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1.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将医学术语融入英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更为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缩短学生与认知材料之间的距离。为此,教师在教学生认知单词和课文前可以精心设计课件,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形象化。
2.以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永远是兴趣的好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老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互动情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情景。老师在课堂上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由2 名学生组成,分别扮演病人与护士,表演病人与护理人员的对话,如“How are your teeth”?“not good, it is aching”,“When did you last see a dentist”? “Maybe one year ago”(您的牙齿怎么样了?不太好,我感到很疼;您上次看牙医是什么时候?大概一年前吧)。通过努力创设真实的现场情景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从静态的听课状态转变成动态的互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三、总结
篇4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 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 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3.3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4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篇5
一、观念与时俱进是前提
协同创新是新时期我国立足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所以当高校作为协同创新体发挥主导作用时,前提应该是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不仅要深刻掌握国家当前的迫切需求,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的发展态势,以便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进程中针对发展需求与形势,随时转变观念,做出应对策略。高校也只有以“国家需求、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汇聚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最终实现既满足服务国家当下重大需求的任务,也达成以广阔的国际视野,依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塑造自身优势与实力的目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是不相匹配的,并且在诸多领域里的科研成果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从而也就会影响推动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在举国倡导“协同创新”的新形势、新背景下,高校首先应转变思想,跟进观念,依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我国发展的现状,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并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该本着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的原则,在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使然,更是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所以,高校拥有与国际发展动态、国家战略需求同步的先进观念意识,是实施好协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创新能力提升是核心
国家立足于战略层面实施的协同创新,是希冀凝聚我国科技创新力量围绕世界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当前的迫切需求,最终达到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不仅造成了我国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更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高校只有牢牢把握这三个基本创新要素,以提高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才能在解决国家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以及参与国际重大科学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增强服务社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水平。因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是协同创新战略对高校提出的核心任务与要求。使协同创新体之间的创新核心要素形成有机结合,不仅仅是理论认识上的提高,多年的实践也同样有力地说明,高校要实施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首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如果没有具有创新意识、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实力雄厚的人才,想要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举步维艰的。在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也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了第一位。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培养,对高校教师的培养也不能忽略。因为只有当拥有了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优秀学生人才。因而,高校要努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增强其创新意识与能力,最终达到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
其次,增强科研实践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支撑。高校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不但所培养的人才会具有高质量,也同时可以加强人才培养的成效,最终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故高校要围绕国际形势与国家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应用开发研究,努力挖掘跨学科研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平台,并实现在理论前沿创新的同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带动国家产业技术的腾飞,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伯顿·克拉克曾说“如果让学术工作者在学科和单位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他或她一般都选择离开单位而不是学科。一个人离开他的专业领域要比离开他所在的大学或学院代价高得多,因为一个人的高等教育层次越高,其专业在决定任务时的重要性越明显。”这足以可见学科的重要地位。就目前高校实施的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而言,其核心和关键也在于学科的建设。学科是培养人才与进行科研的基础内容,高校在继续优化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深层次地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唯有突破原有的学科框架,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对科技及知识的多元视角,才能开启创新基因,激发创新活力,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校因其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优越的科研条件,并且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无疑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高校必须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三、加强协同合作是基础
从世界发展态势来看,如今人们预想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依靠一门知识和技术,运用单兵作战的模式是不可能的了。并且在协同创新的理念中,创新系统中有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创新力量等多个主体,因而协同创新战略大力倡导协作攻关的新观念,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撕裂组织内外部边界的局面,实现资源在协同创新体之间的无障碍流动,形成无边界的柔性组织。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正是并非一校一院之所为,需要多个单位,多种人员,多样资源的协作努力,这就对高校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是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基础。当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作为主导力量时,不仅需要在内部实现自身的协作,同时也需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其他创新体达成合作。首先,在校内,高校可以通过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会议、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等举措,促进校内协同合作的实现。其次,在校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行业间协作可以采取共同建设研发基地和实验室、共同组织科研团队、共同申报重大项目等办法,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同时,达到协作的目的。再次,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等其他创新体的行业间协作,可以实施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组建科技园等措施。
协同创新战略,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及时实施,必将成为高校与其他创新体间实现共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与必然选择,达到塑造高校真正成为创新的主要阵地并服务于国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2].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3]焦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高高教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2-4-21.
[4]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1-5.
[5]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5.
篇6
一、金融危机对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影响
(一)农业利用外资数量减少
2007年中期,美国发生了次级贷款危机,随后危机又演变成为金融风暴,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受到影响。2008年上半年,跨国并购交易额比2007年下半年减少29%。2009年前9个月,全球并购投资总额为16200亿美元,同比下降37%。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约21%,由2007年的1.83万亿美元减至1.45万亿美元,预计2009年还会下降30%左右。受不断深化的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发达国家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比2007年减少了32.7%,降为8401亿美元。200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5177亿美元,增长了3.6%,但增幅远低于2007年。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也大幅下滑。2009年1-8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131家,同比下降24.8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8.67亿美元,同比下降17.52%。外资大省江苏也不例外,2009年1-5月,江苏省新批外资项目1391个,同比下降20%,协议外资154.5亿美元,同比下降25%,实际到账外资107.5亿美元,同比下降18%。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情况也因金融危机的暴发而发生逆转。2007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项目390个,增资项目114个,协议注册外资27.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实际利用外资1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4%。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利用外资新批、增资项目同比减少,但项目质量、规模有所提高,协议、实际利用外资与去年基本持平。2008年1-12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项目290个,同比减少25.64%;增资项目89个,同比减少21.93%;协议外资27.58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实际利用外资13.32亿美元,同比增加1.54%。但是2009年1-6月,江苏省农业协议注册外资7.2亿美元,同比下降15.5%;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同比下降43.3%,下降幅度明显加大。
(二)农业利用外资的效益降低
农业利用外资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而农产品出口是外向型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2009年1-7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05.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其中,出口212.6亿美元,同比下降8.2%;进口292.6亿美元,同比下降15.3%。7月当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86.5亿美元,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额、进口额及逆差分别为32.9亿美元和53.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9.9%和4.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也下降较多。1-8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7325.29亿美元,同比减少22.57%;其中出口4048.27亿美元,同比减少22.23%;进口3277.22亿美元,同比减少22.99%。
江苏农产品出口形势与全国一致。2002-2008年,江苏农产品出口总量分别是6.56亿美元、7.99亿美元、8.74亿美元、10.42亿美元、13.83亿美元、16.38亿美元、19.79亿美元,总增幅达210.7%。但是到2009年1-5月份,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9.21亿美元,其中,出口6.53亿美元,同比下降17.6%;进口22.68亿美元,同比下降11.9%。苏南五市出口2.96亿美元,同比下降19.47%;苏中三市出口1.52亿美元,同比下降21.12%;苏北五市出口2.05亿美元,同比下降11.55%。单月农产品出口连续第7个月同比下降,降幅14.96%。从市场看,1-5月份全省对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4大传统市场的出口额分别为1.36亿美元、5.102万美元、1.2亿美元和1.06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1.3%、-14%、-8.7%和14.2%,仅对欧盟的出口出现回升。农产品出口下降阻碍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降低了农业利用外资的效益。
二、应对危机应把握的涉农外资投资形势
(一)农业利用外资的国际形势
第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2009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在全球FDI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于农业领域的FDI却一路飙升。从整体上看,当前投入农业的外资总量较低,但增长迅猛。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每年流入农业的FDI还不到10亿美元,但是在2005-2007年,年流入量增加了2倍,达到30亿美元。第二,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以及不断加快的经济衰退,不仅严重影响了全球FDI的前景,也改变了FDI的格局。2008年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外资流入增速有所减缓,但仍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全球FDI流量中所占比例飙升至43%。而发达国家FDI流入量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骤降29%,流入量仅为9620亿美元。第三,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面临着来自高低端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低端领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正面临来自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在高端领域,中国难敌发达国家的竞争。
(二)农业利用外资的国内形势
第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开放,许多世界品牌在中国出现,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流行。在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中,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目前国内资金供给充裕。2006年外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5.04%,已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8月,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19.28%,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分别超过和接近20万亿元,银行资金充裕。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位。第三,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期对241家跨国公司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仍然成为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排名第2-5位的国家依次为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从长远来看,跨国公司仍看好中国,将其列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2009年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99亿美元,同比增长7%,自2008年10月以来首度正增长,引资形势出现好转。第四,利用外资的法制环境日益完善。为推进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和管理外国投资,中国先后制定颁布了60多种外资法规,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个由各种专项立法及相关的单行法律·法规相互联系的外国投资法体系。第五,国民待遇取代了优惠外资的政策环境。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外资企业在华享受20多年的超国民待遇走向终结。此外,外资企业单独享受的税前扣除优惠、生产性企业再投资退税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上的优惠等今后也将与内资企业统一。外资企业在城镇土地使用上的超国民待遇政策2008年初已经结束。事实上,目前在国家层面上,外资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所剩无几。
(三)外商投资的新趋势
第一,从全球跨国投资的方式看,并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现阶段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仍是“绿地投资”,即投资建厂。这主要是受中国相对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等因素所影响,但是,由于近年来中国自然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绿地投资”在中国的优势已不如周边其他国家,并购重组将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第二,跨国公司参与农业的形式不限于外国直接投资,还包括订单农业,如外国超级市场或食品加工商订立明确规定价格、数量、质量和其他要求的合同,来跨国采购农产品。目前,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施的订单农业遍及11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涉及到的农产品品种很多,有些情况下占农产品总量的份额也很大。食品加工和超市等跨国公司投资订单农业,使得跨国公司参与该行业的实际规模成倍扩大。2007年,农业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为320亿美元,但2005-2007年,仅投入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就超过400亿美元。
三、进一步强化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对策
(一)坚持吸引外资的基本政策
篇7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必须适应当代的教学特点,教学要紧密结合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其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深层次问题,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2沈阳体育学院学生特点
沈阳体育学院是一所专业类体育院校,学校里体育专业学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体育专业学生活泼好动,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乐观。从其生源类型看,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但体育专业成绩突出,很多从小就开始了从事体育专业的训练。文化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学习主动性;从学习的特点看,体育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的空间以室外活动居多,不像其它专业那样以室内为主,学习形式多为动静结合;从其性格的特点看,体育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会积极表达,展现给大家;从其适应性特点看,体育生平时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中刻苦训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3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触摸媒体等,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
新媒体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新媒體的发展必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甚至影响他们对世情、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的形势观、政策观的树立。
4沈阳体育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要提高媒介素养,关注并深人研究社会热难点事件,特别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难点事件。教师要自觉适应新媒体环境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熟练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媒体信息资源传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4.2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并不缺乏运用新媒体的热情和积极性,而是缺乏运用新媒体的把关人。在新媒体背景下,各种媒体信息混杂其中,部分垃圾、有害信息对广大学生产生着侵扰,这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政治倾向、道德观念、社会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网络识辨能力和熟练的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4.3改革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精心筛选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课程导人,从事件分析人手,由事件分析导人所讲理论。在导人热点事件时,既可以由教师进行分析引导,也可以允许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应关注新媒体,结合教学要点系统分析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4.4构建新媒体交流平台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自主开发形势与政策的辅助教学平台。在辅助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置主题,使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客观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新媒体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坚持传统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形势政策教育体系。
4.5创新考核方式
篇8
一、创新思想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创新思想在大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当前国际形势、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培养目标决定的。当前国际形势,可以用“大整合、大博弈、大冲突”来高度概括。[1]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列世界第二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商品市场。但发达国家围堵、约束、钳制中国的策略从未改变,贸易壁垒、“”、“纠纷”等均为此策略下的产物。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数量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致使经济增长质量低、效益差和结构失衡;质量型增长方式则改变这些弊端,注重经济增长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主要的是依靠科技,依靠人才。[3]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对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投入和贡献程度,是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5]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是由水产养殖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决定的。在我国南方,每年的3月是整个养殖生产季节的开始,延续到11月。而我国北方海水育苗是从每年的11月份开始,至第二年的7月份左右结束,跟南方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间上,就需要把课堂教学内容、生产实践时间和养殖生产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生产实习和实践。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水产养殖对象包括“鱼虾贝藻”,种类繁多,且技术环节较多,如人工繁育、养殖、营养、饵料、疾病防治等各环节。所有的生产技术环节在有限的实习实践环节均要涉及,这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实习内容、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效果评估均有很大考验。
随着国家现代农业和蓝色海洋战略宏图的发展规划的一步步展开,现代水产业和蓝色海洋正以高于以前十倍、百倍的速度快速发展着,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的优良养殖品种的培育,现代化养殖模式的出现,与产业相关的药物、饲料、装备、养殖技术及水体生态控制技术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水产养殖的实践技能教学必须紧随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
三、培养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创新思想的几点措施
(一)注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认为,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强,有时甚至要警惕知识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他认为:“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容易被扼杀。”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6]水产养殖是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注重实践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除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以及专业实践的锻炼外,还可通过学院网站,成立水产养殖科普网,结合海洋资源、海洋保护、蓝丝带行动等,广为介绍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将学科发展与趣味知识以及国家战略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关键因素。[7]所以,在教学环节中要时刻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助学者”,教师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主。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要在日常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受到重视和加以锻炼。
让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专业内容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之前,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掌握讨论方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并从现实角度论证其可行性,一旦“虚拟走向现实”,对学生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
(三)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环境,提升创新教育氛围
在现有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上,建立讨论(辩论)教室、案例分析室、情景模拟室等;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热爱科研、参与科研的兴趣;利用或共享社会非教育资源,如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装备条件来建设校外的创新教育基地。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可经常与水产经营性企业单位沟通、研讨,将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与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建多种形式的水产科技讨论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提出科研小问题,展开讨论,查阅资料,确立研究方法,立项实验,最终获得结果,从而收获小发明、小专利等。
(四)在人才培养环节中设置素质拓展能力培养模块,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培训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考模式,学校并没有相应的课程培训,因此应该设置专门的一个环节,将学生的哲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技能、个人性格品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加以贯通,从而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
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可为学生设立创新创业训练课程,鼓励学生凭借兴趣,撰写创业计划书以及创新科研小项目,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支持,提供专业教师指导。同时组织联络往届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以及社会成功人士,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鼓励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并支持其自我发展,积极参与“挑战杯”等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此背景下成立了“大学生水族科学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大学生自建团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正确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评价方法较单一,在必修课中仍然采取期末考试的评价方法,在选修课中采用开卷考试和课程论文的形式,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多地考虑了课程知识体系,而对知识的创新性应用和综合性应用评价则没有体现。而且,在专业知识中,很多体现为实践性技能,这些知识在综合评价中并没有一个妥善的评价机制,可以考虑将实验实践课单独划出,通过一些实验操作或综合应用能力检测对这一环节进行单独考核。总之,在评价时,要尽可能针对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环节进行评价,而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将现实水平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考核方式、考核评价制度要以培养目标为参照,既要有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也要有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核。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和核心,素质教育则是实现创造性的理想途径。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重点是以德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水产养殖是应用科学,重视实践,离不开实践。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实践性环节作为规律性的突破口,使“素质――能力――创新”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注 释 ]
[1] 郑洁.2011大动荡大变革 2012大整合大博弈――国际形势年度展望[J].理论导报,2012(1):7-8.
[2] 马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7年会上的演讲[J].中国有色建设,2007(2):30-31.
[3] 翟悦,宁永红.经济转型时期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9-11.
[4] 李凌,俞宁.基于我国国情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2(7):63-66.
篇9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时,我国国有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中,缺乏对于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和监控,导致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难以及时进行财务策略的调整,难以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一、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
1.融资担保难,资金紧缺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常用的银行贷款的模式也因金融机构银根紧缩变得难以为继,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市场波动下,国有企业融资困境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信用等级较低,不具有规模优势,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战略,融资渠道开拓困难。
2.管理模式僵化,资金控制力量薄弱
国有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内部职责不分,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有所缓解。现金闲置、资金流失或者严重负债致使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现金流的中断,财务危机爆发而使企业倒闭。另外,大多数国有企业在投资上过分依赖贷款,企业为了尽快回收资金,迫求短期投资目标,对投资可行性研究和长远筹划不足,进而盲目投资,造成资金的流失和企业效益的降低,形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恶性循环。
3.新形势引入新困境
国有企业处于日渐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同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越来越紧密,参与国际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受到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式给我国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萧条,商品流通和市场需求减少,消费萎缩,企业业务和利润下滑;国有企业面临着金融风暴后的管理危机和资金运营危机,企业的管理变革,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成本急剧上升,而企业效益却在不断下滑,这种内部危机在外部危机的冲击下将被激活,并把企业拖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自身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首要目标,而要想实现健康成长和持续经营,在整体战略部署下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显得至关重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应看到成长和变革的契机,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外部和内部资源重新整合利用,调整整体战略布局和财务战略规划。
1.树立“全员财务”的观念
企业领导重视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决策主要是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在协调上既要关注协调企业与投资人、债权人、国家、银行、社会监督部门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还要关注协调企业内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企业领导改善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应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具有良好素质的财务人员;制定与完善先进、严格的财务制度、科学可行的考核与奖惩办法;明确企业的管理方针、财务政策。
2.加强财务战略的创新,解决融资困境
(1)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对财务管理要素所作的重新选择。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僵化,阻碍了企业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的全局管理创新模式。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生命周期特点,利用市场机会,把握经济动态,争取在财务治理、财务制度、财务控制、风险防范等方式上进行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融资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对自身企业内部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治理、信用信息渠道的拓展等提升自身信用等级,向外部投资者、客户等相关利益者提供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有效缓解与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并与银行、投资商之间培养良好的财务关系和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技术创新积极创新国有企业融资方式,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市场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为国有企业的信用状况提供内部或外部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进而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缓解国有企业的融资困境。
3.生产经营管理以预算为中心
企业要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包括财务预算(即成本,费用资金,盈亏及货币收支预算)、营业预算(即生产销售,采购,人工费预算等)和专门决策预算(如技改,购置固定资产等),并使全面预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保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4.成本管理以环节控制为中心
环节控制是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提出来的。具体地说,成本管理必须按照这样的秩序分别进行控制,才是全员、全面、全过程且有效的成本管理,即设计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的控制――生产成本的控制(即在制定合理的单位消耗定额前提下,应将指标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实行二级和三级核算制,把责任会计与成本会计相结合进行核算,以保证有序且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三、结语
国有企业应正确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从中看到危机所潜藏的新的出路和机遇,积极探索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和财务战略的新路径,明确自身财务战略定位,变革僵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和资源,突破外部环境束缚,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威胁着幼儿生长发育的健康。保育与教育相结合是幼儿园的根本任务,其中保育是其主要任务。但是,如果将幼儿园按照小学教学方式来进行活动安排,势必会导致保育任务不能妥善完成。幼儿园的孩子们比小学生更要活泼好动,若是让其每天坐在教室里面几个小时,不仅会致使他们精神疲劳,最主要的是幼儿在长时间坐在教室过程中容易养成不良坐姿,这对幼儿的骨骼、视力等身体机能的健康发育将是非常不利的。
2. 消磨幼儿的学习兴趣致使学习后劲不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使得其将传授知识当做其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现在有很多幼儿在幼儿园阶段便已经学会了拼音、写字以及简单算术。但是这样一来,当幼儿们步入小学后就会面临着所学知识重复的状况,而此时他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不再有兴趣。这样一来便是幼儿们在初入小学的时候变失去了动力,对于后期的教育有着潜在的危机。
3.抑制了幼儿的个性以及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人的幼儿时期是其初步形成个性与社会性的重要时期。幼儿园应该为幼儿们提供一个良好、自由的空间,从而促使孩子们通过丰富有趣的有趣从中渐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提高自我控制里,明白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但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却将孩子们束缚在了课堂,其自由活动以及游戏娱乐的时间都大大的缩短。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孩子们缺乏游戏时间、减少了交流机会与生活体验,进而致使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抑制。
4. 束缚了幼儿智力的健康全面发展。幼儿阶段正是每个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从事物的表象来形成一定的思维形式,此时就需要孩子们将其感觉器官充分运用起来从而获取大量的感性经验以提高智力。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过早的让幼儿接触其不易理解的抽象符号,如拼音、算术等,这样一来便使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思维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压制。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孩子有着强大计算能力,居于21个国家中的第一位,而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却十分低下,居于倒数第五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积极训练算术并没有为孩子们带来实际性能力,且智力为此未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纠正与纺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措施
1.加大幼儿园的督导力度,树立正确小学入学准备理念。为了纠正与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幼教机构的监督力度,是幼教督导机构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根据《纲要》所规定的抽查内容进行抽查,抽查每一年的各个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在这一系列抽查中要涉及到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社会等领域。通过抽查使幼儿园的小学化能够被及时发现,然后给予适当处理。另外,还要培养正确的入学准备理念。要明白,小学的入学准备并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知识这个层面。就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入学准备所应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语言发展、情绪与社会性、认知与一般认知、动作技能和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方式这五个方面。所以幼儿园要明确正确的入学准备理念,进一步摆脱当前单纯展开知识竞赛的情况。
2. 加深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度。其实,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许多家长的心理总有一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感觉在作祟。所以,相关部门要采取一定措施组织活动对家长进行教育,如可以通过幼教专家讲座或大众多媒体向家长宣讲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培养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告诉家长应当拓宽视野,逐渐淡化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与此同时,是家长与幼儿园还有社会在幼儿教育上达成共识,从而促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法国著名学者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就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不能为了来自不同层面的功力而破坏了孩子们成长的正常发展秩序。总之,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采取措施纠正与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篇11
一、金融危机对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影响
(一)农业利用外资数量减少
2007年中期,美国发生了次级贷款危机,随后危机又演变成为金融风暴,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受到影响。2008年上半年,跨国并购交易额比2007年下半年减少29%。2009年前9个月,全球并购投资总额为16200亿美元,同比下降37%。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约21%,由2007年的1.83万亿美元减至1.45万亿美元,预计2009年还会下降30%左右。受不断深化的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发达国家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比2007年减少了32.7%,降为8401亿美元。200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5177亿美元,增长了3.6%,但增幅远低于2007年。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也大幅下滑。2009年1-8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131家,同比下降24.8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8.67亿美元,同比下降17.52%。外资大省江苏也不例外,2009年1-5月,江苏省新批外资项目1391个,同比下降20%,协议外资154.5亿美元,同比下降25%,实际到账外资107.5亿美元,同比下降18%。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情况也因金融危机的暴发而发生逆转。2007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项目390个,增资项目114个,协议注册外资27.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实际利用外资1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4%。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利用外资新批、增资项目同比减少,但项目质量、规模有所提高,协议、实际利用外资与去年基本持平。2008年1-12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项目290个,同比减少25.64%;增资项目89个,同比减少21.93%;协议外资27.58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实际利用外资13.32亿美元,同比增加1.54%。但是2009年1-6月,江苏省农业协议注册外资7.2亿美元,同比下降15.5%;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同比下降43.3%,下降幅度明显加大。
(二)农业利用外资的效益降低
农业利用外资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而农产品出口是外向型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2009年1-7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05.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其中,出口212.6亿美元,同比下降8.2%;进口292.6亿美元,同比下降15.3%。7月当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86.5亿美元,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额、进口额及逆差分别为32.9亿美元和53.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9.9%和4.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也下降较多。1-8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7325.29亿美元,同比减少22.57%;其中出口4048.27亿美元,同比减少22.23%;进口3277.22亿美元,同比减少22.99%。
江苏农产品出口形势与全国一致。2002-2008年,江苏农产品出口总量分别是6.56亿美元、7.99亿美元、8.74亿美元、10.42亿美元、13.83亿美元、16.38亿美元、19.79亿美元,总增幅达210.7%。但是到2009年1-5月份,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9.21亿美元,其中,出口6.53亿美元,同比下降17.6%;进口22.68亿美元,同比下降11.9%。苏南五市出口2.96亿美元,同比下降19.47%;苏中三市出口1.52亿美元,同比下降21.12%;苏北五市出口2.05亿美元,同比下降11.55%。单月农产品出口连续第7个月同比下降,降幅14.96%。从市场看,1-5月份全省对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4大传统市场的出口额分别为1.36亿美元、5.102万美元、1.2亿美元和1.06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1.3%、-14%、-8.7%和14.2%,仅对欧盟的出口出现回升。农产品出口下降阻碍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降低了农业利用外资的效益。
二、应对危机应把握的涉农外资投资形势
(一)农业利用外资的国际形势
第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2009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在全球FDI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于农业领域的FDI却一路飙升。从整体上看,当前投入农业的外资总量较低,但增长迅猛。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每年流入农业的FDI还不到10亿美元,但是在2005-2007年,年流入量增加了2倍,达到30亿美元。第二,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以及不断加快的经济衰退,不仅严重影响了全球FDI的前景,也改变了FDI的格局。2008年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外资流入增速有所减缓,但仍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全球FDI流量中所占比例飙升至43%。而发达国家FDI流入量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骤降29%,流入量仅为9620亿美元。第三,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面临着来自高低端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低端领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正面临来自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在高端领域,中国难敌发达国家的竞争。
(二)农业利用外资的国内形势
第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开放,许多世界品牌在中国出现,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流行。在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中,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目前国内资金供给充裕。2006年外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5.04%,已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8月,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19.28%,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分别超过和接近20万亿元,银行资金充裕。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位。第三,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期对241家跨国公司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仍然成为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排名第2-5位的国家依次为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从长远来看,跨国公司仍看好中国,将其列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2009年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99亿美元,同比增长7%,自2008年10月以来首度正增长,引资形势出现好转。第四,利用外资的法制环境日益完善。为推进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和管理外国投资,中国先后制定颁布了60多种外资法规,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个由各种专项立法及相关的单行法律·法规相互联系的外国投资法体系。第五,国民待遇取代了优惠外资的政策环境。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外资企业在华享受20多年的超国民待遇走向终结。此外,外资企业单独享受的税前扣除优惠、生产性企业再投资退税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上的优惠等今后也将与内资企业统一。外资企业在城镇土地使用上的超国民待遇政策2008年初已经结束。事实上,目前在国家层面上,外资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所剩无几。
(三)外商投资的新趋势
第一,从全球跨国投资的方式看,并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现阶段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仍是“绿地投资”,即投资建厂。这主要是受中国相对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等因素所影响,但是,由于近年来中国自然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绿地投资”在中国的优势已不如周边其他国家,并购重组将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第二,跨国公司参与农业的形式不限于外国直接投资,还包括订单农业,如外国超级市场或食品加工商订立明确规定价格、数量、质量和其他要求的合同,来跨国采购农产品。目前,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施的订单农业遍及11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涉及到的农产品品种很多,有些情况下占农产品总量的份额也很大。食品加工和超市等跨国公司投资订单农业,使得跨国公司参与该行业的实际规模成倍扩大。2007年,农业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为320亿美元,但2005-2007年,仅投入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就超过400亿美元。
三、进一步强化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对策
(一)坚持吸引外资的基本政策
最近两年,民间对于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和粮食领域的质疑比较多。由于中国经济是一种投资驱动型经济,外资对中国投资具有巨大影响。当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进一步推进投资自由化,以改善投资环境。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之所以成为全球化的少数赢家之一,与中国采取的正确地利用外资战略密切相关。目前中国国内资金供给较为充裕,然而跨国投资的实践表明,资金盈缺并不是决定资金流向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吸收了全球2/3以上的跨国投资,美国和英国是吸收投资最多的国家。这是因为,资本流动中搭载着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等要素,吸收外资与集成全球优势要素往往是“一揽子”的过程。这个特性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也是我们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主要着眼点。
(二)继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各项法律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看,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比实施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对吸引外资更为重要。因为跨国公司和大多数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是从事长期投资和寻求稳定回报,不是短期资本流入寻求短期暴利和投机。对外资应重在实施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经济和商业环境以及制度框架的形成,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修订、规范相关的法律制度等等。把引资转移到主要依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技术开发机制等制度依托上来,转移到主要依靠具有赢利性、开放性、公平性的国内市场及其竞争优势上来。
(三)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
参与全球生产体系,获取全球价值链上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的最终目的是能将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培育中国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然后逐步建立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成为分工体系中的主导者。要实现此目的国内企业应该迅速向技术密集的深加工阶段转化,并积极培育自己的R&D中心,争取成为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所在地。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幼稚和学习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加以有效地保护。比如,制定缩小技术差距的政策,包括研发投资体制(比如国家技术创新体制),鼓励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建立研发联盟等。
(四)对外资并购进行引导和规范
外商以并购方式对华投资有所增加,但投资规模还不大。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外资并购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并购交易的具体了解也不尽全面。并购的优点主要是:不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困难企业可借此脱困,同时避免企业倒闭产生的集中失业压力。然而,并购对投资环境有较高要求:产权交易市场有一定发育,具有规范并购行为的法律框架,企业质量相对较高,信息透明可靠。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和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可以预计,未来外资并购会继续增加。以并购方式吸收外资存在特殊问题和潜在风险,因此要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投资行为。从中国实践看,需要重点注意4个问题:一是防止垄断。并购有可能减少企业数量或加强龙头企业地位,导致垄断。应抓紧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严格加以约束。二是确保国家对相关产业的控制力,对这些产业中的大型外资并购案要有审查程序和控制能力。三是完善并购价格决定机制,保证公开公平交易,发挥资本市场的定价作用。四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真正形成对资产收益和企业长远发展负责的体制机制,这是利用外资达到双赢的体制保障。对改革不到位·治理结构问题突出的国有企业的并购活动要加强监管,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职工利益。
(五)对订单农业进行规范和监管
与传统的直接投资相比,订单农业显示出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不涉及土地直接占用和长期使用;二是可以将数量庞大的农户与全球农业生产链和世界市场对接。在中国,订单农业已经被接受并开始发展,出现了“公司加农户”的提法,但国内对订单农业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政府部门对此进行专门的监管,整体上缺乏政策体系指引。因此,首先要在农业领域吸引外资方面建立针对订单农业的政策体系;其次,在这个政策体系下,制定措施推动订单农业更好地发展;再次,应将跨国公司通过订单农业对农业生产的介入纳入国家对“三农”政策支持体系中,并制定竞争、研发、基础设施等配套政策,在推动中国订单农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户利益。
参考文献
篇12
自去年七月份起,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过热现象,流动资本过剩、股指震荡、食品价格猛涨、燃油和钢材价格快速走高、房价扑朔迷离、能源紧缺,一直以来被人们担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7年1月份的上涨2.2%逐月走高,至2008年4月已上涨到8.5%。
物价大幅上涨,老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物价增长速度。论文百事通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积极地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综合调控措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自去年3月份以来,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于今年的5月20日再次加息,并也在今年5月份第十四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国正严密关注经济发展动向,使经济波动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一、通货膨胀形成的内在原因
1.1过度的信用供给效应
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的货币供给引发的,而过度的信用供给不仅仅跟货币发行有关系,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因此,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由于国家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实际上是由于国家推行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而引发的。其次,是由于信贷原因导致过度供给货币使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这跟政府、社会过热需求和银行决策都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国房价虚高就是此类原因。
1.2外资流入效应
外资流入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发生,但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也受到外资流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外资流入,大大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外汇占用款随之增加,直接扩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另外,存在着地下渠道外资热钱涌入的现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并最终兑换成人民币赌人民币升值,导致在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过度进一步加剧。二是引进外资所需配套资金的增加超过财政和信贷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最终导致物价全面上涨。三是引进外资虽然是为了增加供给,缓解需求矛盾,但在供给增加滞后于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控制好引入外资的规模和结构,会加大供需矛盾,引发通货膨胀。
1.3需求拉动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形成供需缺口,引起物价上涨。由于供给水平的增加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积累带动了整体工资水平的上涨,在工资的拉动下,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1.4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但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加剧通货膨胀程度,特别是连续的、多次的重大突发事件影响更大。我国2008年初的大范围雪灾和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县的8.0级大地震,严重影响了我国局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救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两方面原因对通货膨胀有加剧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形成的外在原因
2.1美元的持续贬值
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低迷,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恢复,持续让美元贬值;加上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为了稳定本国的金融,增发了5000亿美元注入金融体系,导致国际市场上美元贬值加剧,以美元标价实现国际贸易交易的原油、期货价格等纷纷大幅走高。传导到国内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2.2国际油价、粮价的持续上涨
近年来,美元贬值导致石油价格节节升高,使得以石油为原料的下游产业的产品和交通运输的价格节节攀升,传导到其它领域的价格不断提高,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的风险。比如说,美国原来是玉米出口大国,为了规避石油能源危机,使用玉米大力发展生物柴油,消耗大量粮食,世界市场上玉米保有量突然锐减,导致世界粮价疯狂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3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
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在性质上是一致的,由于国际间直接的价格传递机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商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进行折算,美国、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的上涨,这也是国际价格的直接性扩散作用。美国经济发展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次贷危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重量级的市场参与者出现问题,次贷使得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贷款打包、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埋单者中包括了欧洲国家的银行和我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推动了世界通货膨胀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影响更大。
2.4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的影响
2008年国际铁矿石进出口价格谈判破裂,国际铁矿石价格预计比去年猛涨70%,而我国是铁矿石进口大国,国内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大增,有的钢产品出厂价出现几千元/吨的涨幅,导致下游企业产品跟风涨价,加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途径
3.1以房价控制为目标,控制信用供给
房价控制是我国通货膨胀控制的首要任务,政府在调控房价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既从“根”上解决问题,又不因调控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有效调控的原则和目的。当前的通货膨胀与房地产市场过热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信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供给,导致消费信贷不断扩大,使炒房的壁垒非常低,炒房者和炒房现象非常普遍,中央银行只能通过不断供给货币来解决消费信贷扩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提高炒房的难度,比如大幅提高非第一套房的首付和贷款利息等措施,同时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控制信贷供给,可有效控制房价因信用供给扩大不断上涨。
3.2通过税收抑制流动性效应
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制度的调控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税收制度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执法者也会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政府也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因此,它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次都是比较有效的,在宏观层次上能够影响货币供给量,微观层次影响的是货币需求量,整体上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抑制货币的流动性效应,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3抑制流动性过剩
自2006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巨量上扬,股票市场价格持续高涨,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资本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几乎可以说,如果抑制了流动性过剩,就能有效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包括提高股票交易契税和货币政策的干预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可通过蓝筹优质股票上市,优化投资结构,减少经济泡沫。其次,要加强监管,防范流动性的国际流入。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国内市场,而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国家要防范输入型的外资流入效应,防止部分资金以套汇、套利为目的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也要跟踪其流向,防止投机资金的频繁进出,提高投机的成本来把外资流入效应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3.4根据国际形势,适时出台宏观政策调整经济发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国际间的经济具有传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输入输出国的物价水平和资金的供应量,因此,政府就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出台一些政策来降低国际间的通货膨胀传导影响。比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缓解外汇储备激增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调节,比如利率和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的影响。
3.5大力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平抑物价
出台鼓励和扶持措施,引导农业、能源、钢铁等基础产业的从业人员提高生产积极性,努力生产,确保供应,平抑目前的过高物价。出台相应的鼓励和规范政策,使市场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应予严厉打击。同时,落实节能降耗,限制关键物资的出口,确保国内供给,控制通货膨胀。
四、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等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CPI、PPI指数的不断提高,表明通货膨胀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当前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调控,抑制物价上涨,使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篇13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