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汉语热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汉语热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汉语热论文

篇1

 二、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篇2

《日不落》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女歌手蔡依林演唱的一首歌曲,翻唱自BWO的Sunshine in the Rain。该歌曲发行后获得第六届HITO流行音乐奖年度听众最爱歌曲、第十五届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和第八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二十大金曲等奖项,它的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选择流行音乐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受外国人认可和喜爱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调动外国留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起外国留学生的共鸣。从这一点看,李英老师选择的这首《日不落》,似乎能起到这一作用。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浅议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播放中文歌曲的作用与不足,并且尝试给出改进的途径。

一、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又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中的奥妙。就学习本身来说,它可能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激发自己有需要、有必要的意识,这样的话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外国留学生在听中文歌曲《日不落》的同时,因为兴趣爱好就会不断地积累新的词汇(庆典、明信片、晴天、想念、寄出、未眠等),在听汉语歌曲的时候,会感到精神愉悦,这样的话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培养汉语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听中文歌曲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功不可没。通过大量地接触中文词曲,一般而言,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感,这对于他们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好处。在课堂中运用到位,会减轻后面的教学压力。

3.有利于扩展文化知识。歌曲通常反映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文化。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遇到28问题和障碍,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根源在于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不同。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也是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外国留学生通过学习中文歌曲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李英老师播放的流行歌曲《日不落》反映了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当下中国形成的一种既有西方痕迹又有中国特色的恋爱文化。如果学生能够听懂大体歌词,会对中国当下恋爱文化有新的认识。所以听中文歌曲学到的不仅仅是歌词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内涵,通过学习更多的中文歌曲,学生的文化知识会有所增长。

4.有助于提高修辞学知识。最后笔者认为,从歌词的文学创作到谱曲,始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与表现,也必然要借助修辞手法来有效地传情达意。所以,歌词集中了多种修辞方法,可以看作是学习修辞的范文。《日不落》中“河水像油画一样安静/和平鸽慵懒步伐押着韵/心偷偷地放晴”“你就是庆典/你就是晴天”“不落的想念/飞在你身边/我的爱未眠”等,在这里既有比喻、拟人,也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对能够完整听懂的外国留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二、不足

但是在肯定李英老师的同时,也发现了几点不足。

1.首先,歌词中有些词汇、句子高级,又因为旋律节奏快,不好理解。比如像词汇“漫不经心、慵懒”,句子“天空的雾来得漫不经心”“和平鸽慵懒步伐押着韵”等不易理解,会挫伤学习者练习听力的积极性。

2.其次,虽然是中文歌曲,但因为歌手来自台湾,难免带有台湾的语音特色,不利于留学生规范听说,也会影响到HSK听力五级应试的准确性。

3.笔者认为《日不落》作为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与老师要讲解的广播、通知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所选择的开场音乐,如果能够把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引向听力课的教学内容,开场的中文歌曲就有了更大的教学价值。在试听了一些歌曲后,《广播剧》可作为本次听力课的开场歌曲,歌词、句子对于已经考完HSK4级的汉语学习者不难理解,同时也比较符合上文论述过的几点优点。

三、改进的途径

在对《日不落》运用于本次听力课教学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在此提出几点选用中文歌曲的建议。

1.中文歌曲整体难度适当。由于汉语学习者的水平不同,我们在挑选歌曲时应该要熟悉汉语学习者的水平,看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那些刚接触汉语,水平较差的外国留学生,应该挑选些节奏缓慢,发音清晰,篇幅较短的歌曲。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就是掌握了一定汉语知识的教学对象,可以选择些节奏较快,篇幅较长的,语法知识较多的歌曲来锻炼,这个时候的歌曲选择就会多一些,也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

2.认真筛选,把握语音的标准性。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普通话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所以歌曲的种类也大有不同,唱中文歌的当然还有唱粤语歌、闽南歌等。这样难免就会造成口音、语音的不规范。部分歌星往往受方言或者某些因素影响,在某些发音上不够准确,容易给汉语学习者以误导。所以我们选择的歌曲应该是发音准确,曲调优美的。像一些发音不清的粤语歌曲、带有严重方音的歌曲等都不应该用于正式的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中。

3.重视实用性与生活性。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用目的语顺利地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中,听是最主要的。只有先听懂了别人所说的内容,才能做出反应然后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选择的中文歌曲应是贴近生活的实用性较强的。李英老师本次听力课中需要选择比较正式的歌曲,但是在听力对话教学前,就可以选用实用性较强的中文歌曲。

4.将中文歌曲运用到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和积极影响。经过课后走访调查也发现留学生对中文歌曲很感兴趣。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热身环节,它既能提前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进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断吸取新鲜灵活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合理使用中文歌曲,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终实现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听说课优秀教案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汉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最佳的机会。北京奥运会的魅力不在于开闭幕式的精彩,也不局限于鸟巢、水立方等建筑,而是多主题、多视角,立体鲜活地展现了传统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的风貌与开放中国的胸襟。对于中国而言,经济腾飞固然重要,文化复兴更加意义深远,后奥运时代我们应更好地落实“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据统计,全世界有3000万人正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全球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一方面表明汉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和商业语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对汉语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目前,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依然局限在眼界所到的层次,虽然每年到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选手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能够认知的人并不占多数,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肤浅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汉语作为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当利用全球“汉语热”的契机扭转这一局面。世界范围内,懂汉语的人占很小比例,利用母语了解汉语文化成为中西文化的桥梁,承载中华文明的典籍的翻译影响日益深远。

2.典籍承载的汉语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文明千百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表达方式。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传统与古犹太教一基督教传统,经现代转型合力打造出了强大无比的现代西方文明。中国文明传统由于近代救亡情势的危急而被拦腰斩断,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被搁置乃至误导,没有文化支撑的文明力量不仅捉襟见肘、后劲乏力且难以持久。

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潮流的结合点,在于中国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那些至大至刚的人格独立精神与担当社会责任、天下道义的道德负责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与全球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潮流非但不抵触,而是非常合拍。同样,中国道家思想中追求个体自由、生态和谐的精神智慧,佛教众生平等、空明淡泊的生活方式,均与当代环境保护主义、生态神学等人文、宗教思想合拍,同样是参与全球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文化基点。中国文化向全世界贡献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司马迁等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著述家,这些伟大人物不仅与同一历史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教与犹太教的先知们并驾齐驱,且过之,至今仍是人文智慧和生态智慧不可企及的最高典范。

3.典籍翻译的现状

世界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的输人与输出,交流的双方是互为主客体,以双方各自对对方的需要为基础,以双方各自对这种需要的意识为前提。然而,过去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这样。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3.5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黄中习,2007)。21世纪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纪,而且应当是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转向“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纪。马祖毅、刘重德、楚至大、许渊冲、黄新渠、汪榕培、郭著章、王宏印、潘文国、卓振英和黄国文等国内学者的有关著作与译著丰富了典籍翻译这一尚未完全开发的领域。然而,典籍翻译依然是我国文化传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总体来说,还没有有计划地、系统地、全面地通过我国自己的译者向国外的读者译介。

4.典籍翻译与传播的途径

跨文化传播学可以为典籍翻译提供许多理论的支持,我们在研究接受美学的时候,会讲到“接受视阈”和“前理解”的问题。任何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都会基于他们的本土文化的“前理解”。实践证明,总是那些与本土文化相近的外来文化和理论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对中国人是如此,对外国人也是如此。

篇4

有一天上课,付老师特意走到她的跟前,对她提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回答问题时,只需要用中文回答“是”或“不是”。

面对付老师和其他同学那充满善意与期待的目光,谢美宝终于说出了“是”和“不是”,一时间,教室里报以热烈的掌声。

自此以后,谢美宝的语言天赋一如打开的山泉,淙淙地流淌开来。她喜欢中国的紫砂壶,她的毕业论文写的也是关于紫砂壶的研究成果,而且答辩时普通话对答如流。她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

谢美宝深知这一切首先应该归功于中文的启蒙老师付瑶。她准备了一个精美的发夹,一心要送给付老师。可付老师早已不任她的课了,她又不知道付老师现在在哪个班上课,只好利用课前及课后在校园里到处寻找付老师。一个月之后,她才意外地在校园里见到付老师并将那个精美的发夹送给了她……

来语言学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无论什么肤色和国籍,都受到中国老师的真诚爱护和精心培育并茁壮成长着。

河野文明来自日本的冈本株式完社。想当韧,他决意放下手头的工作到语言学院的中文速成班来学习汉语时,就有同事提出过异议:“这么短时间,能学好吗?”然而,河野文明到中国来仅3周时间,就用中文给公司的中国员工写了一封长信,令他的中国同事惊诧不已。公司员工禁不住给语言学院的张老师和郑老师写来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

北京语言学院是国家教委直属的唯一一所培养外国学生学习中文的学院,每年在校的外籍学生达3500人,中国学生也有1500位。来这里学习的外籍学生共同的目的是学习汉语、了解中国。

1995年6月30日,86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用汉语完成了他们的毕业论文答辩。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之强,论文涉及内容之广、学术水平之高,使前来采访的记者们连呼“想不到”。

这次论文答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关于中国经济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的研究明显增多,并且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马来西亚卡马如令的《谈中国物价与人民的生活》、韩国李相锡的《我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的一些思考》、古巴阿尔费雷多的《中国乡镇企业的生命力》及沙特阿拉伯哈利德的《沙特阿拉伯王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前景》等,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而有关中国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的题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俄罗斯姑娘卡佳早在国内学习汉语时就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在语言学院毕业时她论文的题目是《论秦可卿》,导师是红学专家周思源教授。卡佳在完成论文答辩之后说:“语言学院的老师好,教学水平高,又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所以我的学习进步很快。”和卡佳来自同一国家的安东是一个孔子迷,非常崇拜孔子的“中庸之道”,他的毕业论文是《孔子的“中庸”和阎锡山》,论述得还颇有道理,他和卡佳都以优异的学

习成绩取得了免试在语言学院继续读研究生的资格。

第二乐章:快乐多重奏

一场有12个“国家”介入的关于广告的“战争”爆发了,这是北京语言学院1993年4月举办的一场由各国留学生参加的汉语热门话题辩论会,本次主题:广告评说。

来自孟加拉的赛福尔担任主持人,他迷恋主张兼爱与非攻的墨子,看到双方都已虎视眈眈,便提醒大家:“君子动口,别动手。”

辩论开始,正方的朝鲜学主许正男首先亮出自己的见解:“厂告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没有广告,商品社会和信息社会就无法运转。”

反方的奥地利学生林峰针锋相对:“真正的好东西用不着广告,不好的东西才大声吆喝。”

于是正反双方开始了热烈的目枪舌剑……

语言学院的老顺们深知,学习语言,重要在于语言实践,而辩论往往最能锻炼语言表这能力。所以自1987年以来,学院差不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辩论会,如“世界和平——人类的理想与现实”、“男女平等和妇女的出路”、“代际冲突的‘得’与‘失’”、“洋货进入的‘利’与‘弊’”、“电视是良师益友还是危险的伙伴”、“话说广告”、“好酒不怕巷子深”和“‘女士优先’的实质是歧视妇女”等等。出场的人员从起初的老外对老外发展到后来的中国学生对老外。有趣的是在“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辩论赛中,思维别致的老外竟然还战胜了中国学主!

除了辩论赛,老师们还组织了汉语节目表演、作文评比、演讲比赛、外出参观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从而使外国学生无论是汉语水平还是对中国的了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汉语学院汉语系组织的“外国人看北京”的演讲比赛中,日本学生佐藤女士以舒缓的语气把北京的自由市场着实盛赞了一番,她说“自由市场的菜新鲜,人也新鲜,很有人情味”,她在这里也学会了讨价还价,练习了汉语,增长了见识。韩国学生李景贤小姐则比较了中国家庭和韩国家庭的不同,幽默地认为韩国文化中的男权中心思想虽源于中国,现在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独有偶,日本的大山小姐也流露了对北京妇女的羡慕之情。而韩国小伙子吕远元的一番高论更是令众人开怀大笑:“北京姑娘加上韩国姑娘的温柔是我的理想!”北京的胡同、北京的马路、北京的人、变化中的北京,还有那丰富有趣的饮食文化,都成了留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篇5

一、文化是语言传播的内在载体

对于“文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大概有200多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B.Taylor)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我国的《辞海》将文化解释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目前对文化并没有一个确切具体的定义,研究的人只是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来解释文化,专业不一样,文化的内涵也会有区别。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不像老虎、大雁等这些具体的词语表示视而可见的事物,人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理解文化的概念。同时,文化又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化都聚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在某个具体阶段的创作。

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术界才把文化引人语言现象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萨巫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文化是隐藏在语言 的外壳之中的,需要通过语言学习才能真正了解语 言背后的文化。语言是显现的,文化是隐现的,需要学习某种语言的人不断地进行挖掘。有些语言还必须了解相关的文化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如汉语中的“龙腾虎跃”,这个成语出自唐·严从《拟三 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 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从字面上看好像是龙在天上飞,虎在地上跳跃,两个都很高兴的样子,其真正的意思是: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凸现,其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示。”口健就像坐在船上的人,船是语言,人是文化。船是人的载体,离开了船,人无法在水上长时间的停留,船是人停留在水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人通过移动船体现智慧和创新,具有更强的表现力。20世纪20年代后出现的功能学派和以萨巫尔为首的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就开始关注这二者的关系。其中功能学派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他在进行语言研究中比较注重语境这一点,这是探索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开始;之后的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二者的联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发现了文化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文化的田野调查证实了语言和文化的相关性。语言和文化关系紧密,我们在学习或教授某一种语言的同时,不可以忽略对这种语言的文化的解读和研究,我们更可以通过了解某种文化来接受相应的语言。传播语言也是在传播一种文化,反过来,文化的深人传播也会促进语言的传播,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二、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时空差异较大,民族心理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必然造成对 汉语教学的影响。首先,从两者的认知心理看,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多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表现在语 言上,就是汉语形象性强,注重相关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形态特点。西方民族偏好抽象思维,注重逻辑性,重个体轻整体,重理性轻感性,体现在语言上,如西方的典型语言—英语,是一种显性的形态语言,抽象词语较多。因此,以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具有整体性、意合性的汉语,往往会觉得缺乏逻辑,难 以理解。

其次,从感情和意志心理看,汉民族表情达意比较含蓄,习惯于间接表达。西方民族感情外露,往往喜欢直率表达。由于信息交流的同时必然伴有感情交流,中西民族的感情表达差异常常是导致汉语学习者语用失误或产生语言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塑造了汉民族重视和谐、注重二元统一的心理,因而遇事多考虑以协调的方式来处理矛盾,适可而止。西方传统哲学则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因而形成了不刻意回避矛盾的意志心理,于是往往表现出不易屈服、坚持到底的意志力。所以,西方的汉语学习者在接触到一些语篇时,常常觉得中国人模棱两可的态度难以理解,造成汉语学习上的问题。

最后,从性格上看,汉民族总体属于内向型,求稳求和,知足常乐,具有宽厚、圆融的特征;西方民族总体属于外向型,强调个人至上,具有开拓冒险精神与竞争意识,自信心强。这种个性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在学习中急于求成,盲目运用语言知识的现象。当然,积极主动、外向大胆的性格也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采取主动措施弥补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

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调整西方学习者的心理态度。由于民族心理的差异,会造成语言底层冲突,进而形成语言表层的诸多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汉语学习者从自身的心理态度出发,在心理上接受汉族文化。语言学习者固然不能消除本民族文化习惯和心理模式的影响,但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形成一套汉化的心理模式。其次是加大汉语言材料的输人量,尤其是那些关系到语言底层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差异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有意回避,反而应该尽量输人,并且尽量使输人的材料与自然习得语言的材料一致,以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样,由于有语境的参与,学习者可以发现与母语社会不同的语用规则,反过来又促进对汉语的正确理解。最后,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允许甚至鼓励西方汉语学习者在自身文化环境中理解汉语文化,在文化的冲突中深化对汉语言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汉民族的文化传到世界各地。

三、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微观人际交流是汉语教学的重要方式

跨文化传播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始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那个时候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以不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传播为主体。在我国,跨文化传播形成于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胡仲文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全国掀起一股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热潮,英语在当时备受欢迎,出国留学也被很多人视为一种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人际交流是指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交流,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和非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篇6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大学图书馆面向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已引起业内人员的重视。笔者意从大学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现状出发,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实际需要,探讨对留学生进行文献信息服务的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从而强有力的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学习,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一、HSK热

HSK是汉语拼音HanYuShuiPingKaoShi的缩写,它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汉语水平的系列考试。它考查考生在院校学习或在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机构工作等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在历年HSK考试中,最初第一次对外公开招考只有39人参加,1995年增至1.26万人,2000年已增至8万人左右,到2005年这一人数以骤增至117760人,2006年底已突破130万大关,而参加HSK考试的海外留学生累计人数已由2004年底的近40万增加到2005年底的52万。2005年,这些来自于178个国家的留学生分别在国内外171个HSK考点参加考试。为了方便留学生参加HSK考试,遍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HSK考试国外考点也增至96个,占全部考点的56%。

数据表明,近几年“HSK热”业已形成,来华留学生大幅度增加。留学生将成为大学图书馆新的读者群,这给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繁荣和发展的良好机遇。

二、大学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中的问题

(一)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的一般问题

国内很多大学每年都会录取一定人数的外国留学生。作为大学图书馆的一个特殊服务群体,留学生虽然在文化背景、语言等方面有区别于其他读者的特点,但是他们来中国一般都是学习汉语和学习中国文化,包括学习中国历史、文学和中医等。所以在留学生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一些和中国大学生读者服务工作中的相似问题。

1、对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图书馆对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不重视有两方面原因:首先,留学生人数虽年近几年一直呈现较高的增长趋势,但是相对于中国大学扩招的速度而言,留学生仅占在校学生的极少数。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其各类中国学生共计38393人,而在校一年以上的长期留学生仅有682人,仅占学生总数的1.8%(数据截止到2008年)翻。其次,只有极少汉语水平较高的留学生会来大学图书馆借阅书籍。因此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信息基地的大学图书馆没能够重视留学生的读者服务工作,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大学图书馆的宏观发展。因此,在读者服务方面,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没有考虑到仅占少数的留学生的利益。这种状况严重降低了留学生在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查找与利用的热情,影响了他们在华期间的学习。

2、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中严重缺乏留学生在华学习所需的相关文献

从印刷型文献来看,首先,留学生信息服务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一项新工作,所以在收集文献信息时,对留学生的来华学习的目的和文献信息需求特点了解不够,长期以来也没有把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源列入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计划中去,使留学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成为空白,满足不了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目的的留学生对相关文献的需求;其次,现在一些大学图书馆已开始收藏学习中文专业的各种类型的参考文献,但可供留学生使用的、且符合他们学习汉语的习惯和特点的文献不多,并且由于出版市场的混乱,一部分适合留学生的文献没有区分难易级别,这造成不同程度汉语水平的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献时难度加大,花费的时问增多。

从数字资源来看,首先,昂贵的外文数据库和大学图书馆相对较紧缺的文献购置经费使国内大学图书馆外文数字化资源的购买力严重不足,除少数211工程高校和一些外语院校购买了一些外文数据库,其他接受留学生的近400所大学图书馆都只购买少量外文数据库。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近几年共购买光盘、网络数据库等数字资源2O多个,但仅有6个外文数据库,这与复旦大学的近253个中外文数据库相差甚远网。其次,近几年一些技术较强的大学图书馆开始自己研发特色数据库。国内大学图书馆有特色的文献资源往往局限于线装书、拓片等古籍,这些数字资源若不翻译成留学生熟练使用的语言或者注汉语拼音的话,即使再有价值,恐怕也无法激发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的兴趣,因此将无法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可见,现在的中国大学图书馆,无论印刷型文献还是数字资源,可供留学生使用极少,这与发达国家留学生把大学图书馆当作主要学习场所形成强烈反差。

(二)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的特殊问题

留学生是大学图书馆读者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留学生读者服务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1、语言障碍

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利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读者真正的信息需求尤为重要。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的中国大学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在接待读者时,大部分读者会使用带有家乡方言的普通话,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较轻松的获取读者信息需求,并承诺在最短时间内满足读者信息需求。而留学生,他们来自五大洲,尽管他们在来华之前都不同程度地学习了汉语,但仍缺乏足够的汉语词汇,包括图书馆术语,这就妨碍了他们对图书馆的了解。他们在接受图书馆服务时,不能完全听懂馆员在说什么,馆员(除少数外语院校)又不会用外语服务读者。例如笔者一好友在读者服务工作中遇到一名日本留学生,该同学因为使用日文操作系统(非XP系统)而无法无线上网。由于好友对日语一窍不通,该学生也无法将日文操作系统中的词语翻译成汉语,因此最终遗憾的没能完成帮助该读者使用大学图书馆的无线网络的任务。可见有限的交流和沟通导致留学生无法利用大学图书馆,若图书馆员继续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而无法满足留学生使用图书馆,这将导致他们不愿意再来图书馆,而花钱去网吧上网。大学图书馆读者的流失和读者金钱的浪费不仅违背了图书馆服务读者的宗旨,而且不利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所以扫除语言障碍,针对本校留学生的国别和使用语言的情况,对图书馆员以及在校学习图书馆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外语及第二外语培训是当务之急。

2、信息组织和信息描述体系不同导致的障碍部分留学生汉语水平已经很高,并且在国内使用大学图书馆的技能也很高,但对我国大学图书馆使用的《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等信息组织和描述体系却一无所知,这对于长期使用《LC》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或其他分类法)的留学生来说,使用中国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疑又增添了一道障碍。随着数字资源的发展和计算机的使用,使用主体题词和关键词的检索使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大学图书馆并非所有文献都已数字化,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也存在清晰度等问题,再加上阅读习惯等等因素的影响,不熟悉的信息组织和描述体系都使留学生在利用大学图书馆时碰到一些问题。

(三)留学生信息服务对策

1、重视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提高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

随着“汉语热”的增温,留学生这群特殊读者走进大学图书馆的人数将越来越多。大学图书馆为作为社会记忆的选择和传递机制,就应该重视和大胆探索留学生信息服务,为其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这不仅能帮助留学生学好汉语和中国文化,并且可以促进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大学图书馆必须重视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为各国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2、研究留学生信息需求特点,建设专门面向留学生的特色馆藏

留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他们来中国学什么?有什么样的信息需求?以上海师范大学留学生为例,分析留学生信息需求特点,并介绍该校图书馆为留学生构建特色馆藏的情况嘲。

该校现有在校一年以上的长期留学生有682人,他们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蒙古、挪威等国家。根据该校2007年留学生上海市政府奖学金获奖人数统计表可以看出,“汉语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共有24人,占获奖人数的96%,这说明来该校的留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只有4%的留学生学习法律或其他专业。根据这一统计结果,2008年初,该馆已拨出适当经费,并为留学生购买以汉语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中文图书214种,220册(件)。这些图书,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注有汉语拼音,有的为汉英互译本,可以说,该馆对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已由计划和设想步入具体实践阶段,但220册(件)图书显然无法满足682人的信息需求,因此仍将加大对留学生信息服务的力度,建设符合留学生学习特色馆藏。

3、馆员应该重视外语学习,架起为留学生信息服务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工具和桥梁。馆员重视学习外语,掌握该语言图书馆学专业术语,以便在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创造更理想的语言环境,同时,重点提高专门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的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语言交流能力,以保障服务水平的提高嘲。

篇7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篇8

一、泰国的汉语教育现状

近年来,泰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汉语学习热潮,上至皇室成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充满了学习汉语的热情。很多大学竞相开设了汉语专业,报考人数也逐年增加。民间也开办了很多汉语学习班、培训学校。并且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科学化,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大,和中国的学习交流也越来越多。泰国的汉语教学展现出了一片生机与活力。

(一)泰国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开设汉语必修或选修课程情况

据统计,泰国现在有国立大学66所,私立大学54所,全部都开设了汉语必修或选修课,朱拉隆功大学还在1982年开设了汉语专业的硕士学位。各个大学在汉语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外,还有翻译、语法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在师资力量方面,基本上都是启用自己本国的汉语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学校都重视将教师送到中国进修或留学,以提高汉语水平。不少学校和国内很多大学建立了互助交流合作机制,互派留学生,并聘请中国各大院校的教师来泰任教。在生源方面,都是通过高考选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文化基础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学习成绩优秀。朱拉隆功大学每年都会利用假期2-3个月的时间,组织汉语专业的学生到北京大学学习考察、收集资料写论文等,以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除此之外,不少学校还和中国建立汉语文化交流,建立孔子学院,以扩大汉语教学知名度。截止2006年底,泰国共挂牌成立了9所孔子学院,如清莱皇太后大学、清迈大学、曼松德皇家师范大学、宋卡王子大学等。

(二)泰国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的情况

中小学开设汉语课都是各自为阵,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办课程,没有严格的年级限制。如广肇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培英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开设,朱拉附中从高一才开设。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基本课程都是听说读写。使用的教材不统一,主要来自中国内地、港台或新加坡地区。泰国的中小学除了一部分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中文基础的华人社团创办学校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华文教育,大多是为了追赶潮流而开设汉语课。因此,师资方面都很薄弱,参差不齐,许多学校都是聘请会汉语的华人华侨或者到泰国工作或学习的中国人来担任教师;而广肇学校、进德学校等华侨学校则相对规范些,联系中国侨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任教。

(三)泰国各地开设的汉语补习中心或培训学校情况

目前在泰国的汉语补习或培训学校大多都是由华人社团、企业等自筹经费开办的,已达上百所之多,主要集中在曼谷。师资实力较强、教学质量较好的有中华语文中心、东方文化书院、家慧文房、博文语言学校等。其中东方文化书院的办学规模为泰国最大,该校创办于1992年,目前拥有五六千名学生。泰国的中文补习学校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时间安排、年龄段、级别开设不同的课程和班级。课程门类丰富,且多为实用型课程,如口语交际、商贸旅游、翻译等,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兴趣爱好班,如唱歌、舞蹈、书法、绘画等。师资方面,汉语培训机构都没有固定教师,多为兼职,流动性很大,主要聘请华人华侨、汉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在泰国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学生来源不言而喻,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各种职业都是招收对象。

二、泰国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泰国各大学、中小学及各种培训班中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十万以上,且逐年增加,我们不禁认为汉语教育前景一片大好,但在这种表面现象中其实暗藏许多问题。

(一)学生方面

首先,汉语教育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汉语课程设置不是从小学一年级自始至终一贯延续到高中毕业,学生学习汉语起点不一致,有些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有些到大学才开始接触,造成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学校选用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带来一定难度,教与学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平衡。其次,学生学习汉语态度不明确。他们学习汉语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受大陆和港台影视娱乐文化影响,学汉语只是一时的兴趣;二是为了高考或今后就业而学;三是学校课程安排而别无选择;四是随着“汉语热”的升温,盲目跟风;五是被父母强迫,逼于无奈;六是从事旅游贸易人员。因此,汉语课程设置和学生来源的层次不齐将对汉语教学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二)师资方面

前面我们说过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除了像朱拉隆功等几所知名大学有专门的汉语教师队伍外,其他很大一部分是华人华侨或者是在泰国工作或学习的中国人兼职教汉语。虽然中泰很多大学或教育机构每年都会互派留学生交流学习,中国政府每年都会选派200名大中专汉语志愿者到泰国,但这无疑也是杯水车薪。并且这些志愿者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泰语或对外汉语毕业生,语言的障碍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使得教授效果也不尽人意。汉语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和水平的差异都是制约汉语教学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方面

虽然汉语在泰国较为盛行,但是泰国教育部和出版社都未组织统一编订汉语教材。因此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难易程度不分、繁简字体不管,教材缺乏统一性和适用性也是泰国汉语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泰国“汉语热”的前景展望

发展中泰传统友谊,促进面向21世纪的中泰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成熟,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泰国汉语教育一定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一)中泰高层共识为泰方汉语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中泰两国教育部于2006年1月11日就汉语教学合作在曼谷达成双边协议。泰国于2008年在2000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在这一框架协议下,中国一是每年为到中国培训的泰国教师承担一部分培训费;二是2006年至2011年5年间为泰国教师提供留学生奖学金,人数达500名之多;三是每年从各地选派500名志愿者到泰国任教,并派出优秀教师赴泰国作教学交流,并指导汉语教学工作;四是参与研究编订适合泰国中小学使用的规范汉语教材;五是两国合作设立汉语考点。泰国的汉语教师资格标准考试将以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力考试为标准。这一合作协议为泰国的汉语教学发展在师资力量、教材统一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二)扩大专业人才双边交流和合作空间

鼓励中泰双方的教育部门、培训机构和各类学校加强交流合作,以输送专业人才到泰国留学的方式,让其亲身体验并理解泰国文化,使到泰国任教的中国教师能留得住。共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留学生培养交换计划、教师交流计划、孔子学院在泰落成计划等。鼓励和支持各自的教育机构到对象国开设分支机构,开展短期教育等方式,发展建立与泰国在教育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同时,通过泰国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积极参与大湄公河区域虚拟大学项目,为泰国通过汉语标准考试的学生提供获得教育证书和学历的机会。

(三)大力发展研究生、本科生和中等职业教育

篇9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Selinker认为语言石化的原因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国内的一些论文对此五个因素做出了解释。王英华( 2004) ,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母语的语法规则来帮助解释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母语的语法规则与第二语言的一致,促进了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么就产生了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法规则与第二语言的不一致,阻碍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被长时间的使用,这就产生了石化。吴丁娥( 2001) (6)提出, 实验证明, 因母语迁移而造成的错误仅占学习者语言错误的很小比例, 而绝大多数错误是其他原因所致。牛强( 2000) (7)认为培训转移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第二语言教师的因素,在培训的过程中,如果第二语言教师的运用一些不正确,不地道的中介语进行教授,那么长久下来,就会让学生对某些语言点留下长期不正确的理解。而且这种学习初期的不正确的语言点的理解,可能会形成习惯,并长久存在。第二,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材料的因素。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应该是真实的,与实际生活非常贴切的教材,如果采用的是不真实的语言材料,那么也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石化。关于学习策略,最典型的就是简化目的语材料, 特别是句法上的简化。接下来是交际策略。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在某些一定程度的学习者中,当他们通过使用一定的交际手段达到交流的目的时,他们很有可能停止学习,或者不会继续那么重视学习。目的语过度概括指的是,学习者将已经学习过,掌握好的语法规则进行错误的运用,或者我们可以说泛化,从而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如何防止石化

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基于这门学科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外汉语教学不只要教学生汉语,而且要进行汉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能反映语言。对文化的教学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汉语学习者多多观看中国的影视剧,动画片,与当地中国人进行交流,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多多阅读中国的报刊杂志,了解中国人生活发展的速度。

(二)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汉语热在一片大好的局势下,也隐隐存在着某些不足。其中大量的符合资质的汉语教师的缺乏就是其中最大的不足。大多对外汉语教师来源于外语专业或汉语专业,造成很多对外汉语教师缺乏扎实的语言基础,造成我们现在急于建设一支符合资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迫切性。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必须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具有优秀的教师专业素质,通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到充分地做好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的三大问题,即通读教材,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并且有侧重点的进行备课;接下来是备学生,了解所教学生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所教学生背景是否统一,然后再在备课,课文教授中有所侧重和规避;最后是备教具,在了解课文重点和学生背景后,运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完善教学。其次,在二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教学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并且教师一定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期间进行一定的辅导教学。

(三)注意课堂互动

篇10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走向世界,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校、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大陆的师资培养

(一)大陆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

中国大陆在1956年开始创办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但长久以来并未在大学学科中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名的独立学科。20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安排硕士、博士导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专业硕士为两年、学术硕士为三年。本地生修学时间为三年且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跟从导师观摩课堂等。学生可以选择报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可以申请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以及到各大高校实习听课与教课。在完成修满规定学分和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可以授予其学位。

三、中国香港的师资培养

(一)香港师资培养的现状

香港的大学院校正式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机构不多,大多是与中国大陆大学合作开办。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课程。在香港城市大学中设置了与语言相关系所的课程。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香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大多包括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交际理论及中文语文测试等五门课程。选修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与非对外汉语教学两种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三方面的专业认识及能力。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实习,学生需到国外实习10周或15周,指导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有关备课、上课教学及自我学习等各项教学活动。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总结经验,完成教W实习报告,报告需要写出对实习的反思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香港的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普遍缺乏语言教学实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大多到国外进行实习。

四、中国台湾的师资培养

(一)台湾的师资现状

199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研究所;2002年起在教育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了华语文教学学科。对外华语文政策委员会成立后,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应用华语文学系及华语文教育硕士学分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09年3月31日,台湾高校共设立28个华语文教学中心。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硕士班必须修满30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才能得以毕业。毕业学分中的21学分必须是修习学位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余分为个人的专业科目,经专业老师或导师核查后认证。必修课有汉语语言学和教学实习,选修课包括汉语语言学类、华语文教学类和华人社会与文化类。台湾华语文教学专业的硕士班目的都是在于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台湾华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能力、华人社会文化、华语文教学与教学实习和外语能力并重。

五、三地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了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师资培养结构来看,台湾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的地区,并且学位的培养比较独立。相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香港的师资培养大部分还是与大陆学校来合作发展的。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需要校与校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化,创立大陆、香港、台湾高校之间硕士培训集中营等,来积极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从课程内容来看,香港增加了中文语文测试和外语学习为必修课,目的是在于考察学生自身的语文专业能力,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能力去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另外,香港的环境独特,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双语教育,因此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汉语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可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台湾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好必修课的同时学好选修课,使其术业有专攻,可以针对留学生课堂的某一科目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使得汉语逐渐成为一门热门语言,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汉语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正逐步跃升为继英语之后全球的另一强势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由此迎来了发展的大好契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汉语教学的时刻正在到来,汉语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是在令人振奋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忽视两个问题:①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如何确立?②如何处理好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探索性的研究。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语言约有5000种以上。其中,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语言之一。《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6]将汉语定义为汉族的语言,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通用语言。现代汉语有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方言,其标准是普通话。而普通话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及其高级形式,指的是目前通行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正式交际领域,由政府提倡和推广的规范化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语言大典》[5]中将其译为common spee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此外,由于几乎世界各国都有以汉语为母语的华人居住地,所以汉语几乎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在海外,汉语一般被称为“华语”;在港澳台地区,汉语则沿袭民国时期的称谓“国语”。那么从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华语和国语与汉语及普通话的差异何在?

根据《语言大典》,[5]国语(Mandarin)是中国的主要方言,全国有五分之四的地方在使用它,有一个南方变体集中在南京周围,一个西方变体集中在成都,和一个北方变体集中在北京,如今变体已成为标准语(即普通话)。由此可见,该“国语”与港澳台地区所讲之“国语”并非一个概念。后者主要是个地域概念,与“华语”相对。所谓华语,指的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华人共同语。[1]它既不等同于汉语,也不等同于普通话,且并不为中国人所特有。作为一种共同语,华语有自己的标准,所以它又是一种标准语。作为标准语的华语和作为标准语的普通话的主要区别在于,普通话的标准是社会语言权力机构对语言干预的直接结果,带有强制性;而华语则是由于历史现实的各种因素而形成,是自然的。[1]但由于华语形成的标准是以普通话标准为主导,所以两者又有深层的内在联系。

由此可见,汉语教学应以普通话为标准,这是顺理成章且无可厚非之决策。然而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是否也应以此为标准却仍值得商榷。首先,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有其自身特殊性。在国内,汉语教学主要针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借助地利之便,学习者很容易从各个层面(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以及各公共场所等)接触到标准普通话,并且他们从小熟悉并已成功习得的地域方言也能促进其普通话的学习。但对外汉语教学通常面对的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他们对汉语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一点基础。此外,这些学习者的母语通常与汉语相去甚远,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层面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若期望一个外国汉语学习者讲出标准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汉字,听懂带不同口音的蓝青官话,那无疑是在培养一个汉学家,而非普及汉语了。[4]

其次,华语和国语与普通话有较显著的差异。由于语言受地域文化影响,海外华语及港澳台地区所讲国语就不能不受所在地区语言文化的强烈影响。虽然他们与内地普通话一脉相承,但其差异却不容忽视。当今世界对外汉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他们所讲的汉语大多并不是标准普通话,而是带有各种口音的华语及国语。很难要求这些汉语教师教授出能讲标准普通话的学生。此外,即使在国内,真正能讲一口完全符合标准的普通话的人也不多。据估计,这一数字不超过5%。[4]绝大多数人所讲的普通话都是带有一定口音的所谓蓝青官话。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对外汉语教学要不折不扣地完全按照普通话标准来要求,这是很难实现的。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建立“大华语”这一概念,用以指“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可以有一定弹性,有一定容忍度的汉民族共同语”。[4]笔者认为,较之“华语”和“国语”,这一概念将“汉语”进一步细化,既剔除了狭隘的地域性,又保留了其民族特色。不但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且为对外汉语教学树立了更切实可行的标准,更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可以将标准普通话作为较高标准,“大华语”作为基本要求。这样一来,对外汉语教学既没有脱离普通话这一规范标准,也可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三、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随着世界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形成。语言作为影响国家与地区之间交流的媒介,其地位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掌握包括母语在内的三种语言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因此,外国人学汉语,中国人学外语(尤其是英语),这是时展的必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英语热”正是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体现。加强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水平,扩大英语在国内的使用,与世界实现沟通媒介上的接轨,这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但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其地位不能与汉语相提并论,也不能滥用、乱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有人在讲话中夹带英语词汇以示时髦,某些街道路牌附带不标准的英文译文以彰显其现代特色。岂不知语言使用不规范不标准不但会适得其反,且严重影响语言的应用与规范,会引发争议甚至强烈不满。也有人提出“英语霸权主义”之说,认为不久的将来汉语会被英语所取缔,因而主张摒弃学习英语。那么,应如何看待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信息产业之争,不但是技术之争,也是文化之争,更是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之争。因此,语言也是国家资源。[2]所以,在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进程中,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语言保护。换而言之,在国人积极学习英语的同时,要尽量注意不使汉语受到污染和削弱。在使用汉语时,尤其是在较正式的场合中(如学校、工作单位及各种公共场所),按照普通话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夹杂英语成分。遇到汉语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如看到路牌上有错别字),及时提出予以纠正。

第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世界通用语之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因为要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抑制其在国内发展。这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语言的强弱与语言所属社团的强弱盛衰呈正相关。[3]古罗马帝国的强盛造就了拉丁语在古欧洲的“超级语言”地位。法兰西的崛起使法语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外交语言。而当今的英语之所以超越法语成为世界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主要领域的第一大语言,与美国在二战后其经济军事强国地位密不可分。因此,要使汉语成为世界上的强势语言,主要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强盛以及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由于对外汉语教学面向的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交流上的障碍。此时,若汉语教师能掌握流利的英语为学生解答疑难,则汉语教学工作会获益良多。

由此可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并不矛盾。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相互之地位均不可替代,都会对世界语言发展及交流作出贡献。此外,英语学习还可以有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使之顺利开展,并使其行之有效。

四、结 语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一方面能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推广国内先进科学研究成果,让世界更加了解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虽然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华语”及“国语”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作用。从理论上讲,对外汉语教学应以普通话为标准,但这一标准在现实情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而笔者认同陆俭明[4]的倡导:将普通话作为较高标准,将大华语作为基本要求。如此,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就具备了一定的弹性和容忍度,有利于切实可行地开展教学工作。

至于所谓的国内的“英语热”和国外的“汉语热”,笔者认为有必要冷静地客观对待。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软国力”的核心。因而各个国家都在有计划地推行自己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其语言的国际影响。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但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意味着英语学习就不重要,甚至应予以取缔。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不会阻碍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还能有效地对其起到促进作用。当然,一味的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汉语的地位,这也是不对的。我们的原则是: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有效地利用英语为对外汉语教学而服务,以期实现汉语早日走向世界成为另一强势语言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 熙.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2 李宇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专家讨论会”(上海财经大学)上的主题演讲,2004.12.5

3 李宇明.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语言学名家讲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

篇12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论文百事通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新晨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篇13

国际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全球各地的文化越来越紧密交融起来。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当代青年的身上显得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现今不光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非语言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掌握。语伴合作交流学习为双方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得双方都可以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可以说语伴合作学习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项活动。

语伴与留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是我们越秀外国语学院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需要一个实践的机会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所以作为留学生的语伴就为他们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而留学生初来中国学习汉语,在对汉语的学习与掌握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语伴的存在就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

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得知,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效果尚有待提升,很多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停留在简单的小对话上,语伴在帮助留学生学习中文上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笔者拟对语伴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文化环境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霍夫斯坦特曾对文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所以由于各国家和民族在时间、空间和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而形成了各具自身特色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差异的出现。人们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定式,当非本族人员进入有别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环境时,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故而,文化环境的差异对跨文化间的交际起着很大的影响,在探究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时,文化环境差异需要列入考虑范围。

1.1 宗教文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文化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西方国家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主,西方文化又被称作“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则是以佛教为主,中国文化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佛教中融有中国本土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西方国家是一神论,且他们的信仰很坚定;中国则是一个多神论的国家,讲究现实的功利性。又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同时制约着语言,语言学习需要了解文化,所以留学生在校学习汉语时,必然会产生某些宗教文化上的冲突。

例如,在给留学生讲中国的神话故事时,他们可能会不解,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神就是上帝,只有一个,但是中国的神话中却有许多的神,很多神都是由人修炼而成的,而且这些神的名字一般也翻译不成英语,这样就会给留学生在学习上造成影响。

1.2 饮食文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别发达的文化,往往是这种文化越发达,相关的语言表达也就越丰富。

在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尤为发达,同样饮食词语也特别丰富,而且这些词语通过不同的隐喻手法融入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西方国家中饮食文化相对而言就没有中国这么发达了,饮食词语也不是很丰富。这样的差异就造成当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饮食词语时无法理解这些意思。例如,单单一个“味”,就可以组成很多词语,比如“品味”、“意味”、“京味儿”、“够味”、“回味”、“乏味”等等,这些词都源于饮食生活,却又高于饮食,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词语的学习对留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困难。

1.3 汉语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力量不断的提高,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股汉语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

这股汉语热潮促动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他们被神秘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渴望去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外国留学生都带着一种主动的兴趣来学习汉语,而这种主动性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因为当你处于一个文化环境中,又主动的融入进去,主动的去获得这些语言文化知识时,学习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能使你更快的学到语言知识。

2.留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汉语,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制约,所以不能单靠“习得”,而主要得通过“学得”来掌握第二语言。

2.1 留学生的年龄差异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儿童和成年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是有所不同的。在幼儿阶段进行的教学时,孩子们会比较容易接受,模仿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强,但是没有很强的自律性,所以学习需要经历很长的系统过程;成年人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律性强,学习目标明确,但是会受到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而影响到学习的进程。

2.2 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和临时目的等,而学习目的的不同也会影响对汉语的学习。而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大多数又是职业工具目的。所以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都会偏向于一些商务工作上的语言词汇教学,这种目标明确式的教学有利于留学生接受。

2.3 留学生学习起点的高低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留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不同对汉语的认识、兴趣、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差异。例如,笔者学校的留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像韩国或者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能力上就比西欧国家的留学生要强。因为韩语和日语本身就是由汉语发展出去的,所以他们学习汉语就可以相对的容易一点;而西欧国家的留学生他们的母语所带来的迁移对他们学习汉语的影响大,他们想要学好汉语肯定是要费力一点的。

2.4 留学生学习时限的长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时限的长短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起限定作用,因为一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教师也需要更具留学生所在中国的时间制定教学的内容,以求能最大程度的让留学生学好汉语。

但是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时间都不会很长,一般只有一年左右,有些留学生甚至只学习一个学期的时间就离开中国了。这就造成了留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汉语,而且时间进度很紧张,要学的内容又很多,留学生往往会只是走个过场而无法学好汉语。或者当他们刚开始可以深入时,又得离开这个语言学习的环境,不利于他们对汉语的学习。

3.留学生与语伴合作交流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能让留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更好的进行学习,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校的四十名在校留学生被分成了四大组,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学习交流途径,来探究哪种途径相对于留学生和语伴来说是最有效的:

3.1 固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式互教互学

让来自不同地方的语伴组成小组,轮流给留学生上课,主要是讲一些中国各地方不同的民俗文化或者是留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但是文化环境差异使得双方间的交流变得复杂起来,例如:语伴跟留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时,因没有特定的英语单词解释“大禹”,故而需要用其他的英语单词来代替解释,既不能失去中文中原有的意味,又要使留学生明白。所以在这样一个双语环境中,既锻炼了语伴们的口语组织能力,同时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

虽然留学生语伴掌握的教学知识可能还不是很全面,但是每天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教学确实是有收获的。日积月累的类似于课堂的小班制学习,而且是根据留学生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来教学,留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相对较快较好。而对于留学生语伴来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外语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对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成熟。

3.2 无固定时间地点的聊天谈心式生活口语练习

笔者的学校原本就会对在校的留学生安排一到两个语伴,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在校的生活和学习。在无固定时间地点的聊天谈心式学习中,语伴与留学生也可以在生活上进行交换交流,毕竟双方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在体验对方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收获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一些常用的有用的生活口语。而且这种途径也使得留学生和其语伴的交流时间比较自由,只要双方都有空就可以进行交流,即使交流时间不长,也可以在这种轻松自由的途径中学习生活口语。

但是这种交流途径也是有局限性的,随意自由的交流固然可以学习到一些语言知识,但是这种随意自由也有其不利之处。学习时间较短且松散,这会对留学生的二语教学有影响,语伴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可能会过于单调及时间上的随意性使得两者之间交流学习所得到的知识不能及时的稳固,会容易忘记。

3.3 跟随对方上课并从旁帮助的陪学式辅导

这一组的语伴是陪同留学生去上课,并从旁辅助他们学习。语伴可以在留学生课堂学习时,给予适时的从旁帮助,因为课堂上或许老师有时不能顾全到所有的学生,而且留学生的学习汉语的起点不同,虽然会对留学生进行班级的分配,但是有些汉语起点低的留学生仍需要多照顾,这时候语伴就可以给留学生解答他们的课堂疑问。而除听说读写的正规课程之外,留学生也可以与语伴一起去上一些形体艺术课(如:体育,舞蹈,绘画,音乐),在放松的环境中交流也是有助于学习的。在这些不分国界的课程中应该能勾起双方的共鸣,有效的进行学习交流。

但是语伴从旁帮助的陪学式辅导毕竟是没有进行过事前的准备,留学生产生的疑问也是课堂学习时随机产生的,所以有时会出现语伴不知道如何回答留学生问题的情况,两者的交流就会中断。

3.4 结伴出游购物的体验式旅游用语学习

在笔者学校学习的留学生们,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了解中国的山川风景、历史文化遗迹、传统小吃等。语伴陪同留学生一起去旅游,可以让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景,而旅游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有难度的,虽然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旅游时常用的词汇,例如:问路时会常用到的,但是如果要给留学生介绍旅游景点的特色或者其文化内涵,那就相对比较难了,所以这种途径的学习效果相对最差。

4.总结

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交流学习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也会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语伴合作学习在现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交流学习途径更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次的调研中,笔者选择了年龄相仿的留学生,且他们的汉语水平相近,来学校也是以受教育为目的的,故在经过半年时间的观察研究中,笔者发现固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式互教互学对于留学生和其语伴的学习收效相对而言是最好的,使得两者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邱萍:《国际化背景下“语伴交流”及意义》,《现代交际》2012年9月,P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