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音乐艺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艺术论文

篇1

要向专业化、高标准努力业余少儿艺术培训班的教学活动受学生来源广,绝大多数是中小学学生的客观因素制约,其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周六或周日,安排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正常学校学习下进行,要做到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正规化、科学化,采用全国育和考级教材,保证少儿业余艺术培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同时配合艺术培训教学进度应适当进行一些乐理知识教学,采取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进行业余艺术培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除了严格遵循《考级教材》教学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条件、兴趣加进一些自己编写的内容来提起学生学习艺术热情和兴趣,再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收效会更好。社会办业余艺术培训教育,要在培训班自身建设上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教学活动要向高标准方向努力,教学中因材施教。例如:业余古筝艺术培训的要求,一是初学时期原则上按照初级课程进行教学,以教师示范为主对音区、节奏、音准,以及每一个基本的指法(如“钩、托、抹”)都要求学生做到准确、标准、到位,以求夯实根基。二是练习曲时期以教材为主,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以民歌曲目为主进行教学弹奏。三是节目时期,即把所教所学曲目组织成不同形式的演奏会、音乐会为学生获取公开上台演出的机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篇2

前面提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可以通过诗歌语言形成的节奏来表现,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也可通过诗歌与乐曲相结合来表现,即诗歌的可唱性。因为诗歌的结构及旋律感,通常都可以配上曲调进行演唱。从《诗经》开始,就有“诵诗三百,弦歌三百”的说法,楚辞的创作跟当时楚国巫歌盛行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汉朝,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如汉朝刘彻的《秋风辞》;南朝乐府民歌抒情诗《西洲曲》、北朝民歌中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唐朝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长恨歌》;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欧阳修的《人约黄昏后》、秦观的《鹊桥仙》;元曲就更不用说了,像《窦娥冤》《西厢记》这样著名的元曲都是以戏曲的形式传唱下来的。由于诗歌的结构及其可唱性,其就如歌曲一样,音乐艺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中国诗歌的整个发展过程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中提到:“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并且音乐最初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诗的可唱性跟“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到:“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从刘勰的描述可以知道诗乐是同源的,是共生的。在古代,诗歌的划分一般是依据能否配乐歌唱,但大部分诗是能够配乐歌唱的,因此,在古代“诗”跟“歌”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诗经》中的三百多诗篇,都可以配乐歌唱;汉代、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是为了咏唱而写的歌词;唐诗中的一些格律诗是可以唱出来的;宋词很多是按词调来写的,押韵平仄要求较高,配乐即可吟唱。元曲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谱曲。通过分析诗歌的可唱性,我们不难发现诗歌跟音乐是同源的,诗歌可以说是渗透了音乐艺术的一种混合艺术。

篇3

一首曲子可以通过钢琴演奏,小提琴弹奏,歌手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而每一种表达方式又独具魅力,给人不同的效果,由于欣赏者自身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音乐技能,经济能力以及文化地位等不同,歌手以及表演家在进行歌曲表演时,其对歌曲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即便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欣赏者往往获得不同的感受,如果欣赏者多为钢琴爱好者,那么这首曲子通过钢琴演绎则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欣赏者对表演者的肯定将会更好,由此可见,个性展现使得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例如,湖南卫视举办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其参赛选手多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音乐风格的歌手,韩磊年纪最大,以演唱经典歌曲为最佳,而邓紫棋为新生代歌手,浑身充满活力,爆发力极强,因此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而欣赏者也包含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比赛的公正性,当选手进行歌曲演绎时,观众便能根据自身的体会选出其所认为的最佳冠军。《中国好声音》则以声音为标准进行选手争夺,盲选阶段,每位导师都是根据所听到的声音做出是否转身的决定,而每位学员的声音则是其对音乐的特色表达方法,正所谓,一张嘴便听出了其音乐功底,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选拔方式,才将最佳的声音甄别出来,给观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个性展现增加了音乐欣赏的多样性特征

表演者将音乐以同样的方式分享给观众时,观众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不同,因而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也不同,由于欣赏者自身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社会阅历,欣赏时的心境等导致对同一首歌的欣赏水平不同。例如,当欣赏者心情愉悦,生活压力小,人生一帆风顺,那么欣赏音乐的情景也完全不同,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容,音乐的表现形式,演绎作品的歌手以及使用乐器的种类对欣赏者来讲都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表现。例如,当欣赏者情绪低落时,其即便在欣赏一首激情奋进的歌曲,其仍能在其中品味出悲伤的味道,相反,当欣赏者情绪高涨时,其从音乐欣赏中体会的完全是积极,乐观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对音乐本身所要传递的情感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关系,但由于欣赏者处于不同的欣赏境地,因而体会到音乐作品的多样性特征,这种差异的存在,正是音乐艺术个性展现的重点,从这个层面来讲,个性展现使得音乐艺术的表达情感变得多样化。以《老有所依》为例,如果欣赏者正遭遇人生不幸,对人生失去了追求,生活缺乏激情,在听到这首音乐作品时,心里便充满悲伤的味道,感慨人世多变,生活充满波折,一阵凄凉油然而生;若当欣赏者已处于花甲之年,儿女孝顺,子孙满堂,每天与老伴潇洒度过,在欣赏这首音乐作品时,便会感叹时光飞逝,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用心过好每一天。

篇4

在此不一一赘述。说到音色与色彩,不得不探讨音色与色彩的明暗问题。音乐欲刻画艺术形象不可避免地用音色变化来表现绘画似的明暗效果。对音色明暗的感知,笔者以为追根溯源是建立在人们对于音高判断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的。人们普遍以为:音越高就越是显得轻盈、小巧或明朗;音越是低就越是显得厚重、硕大或暗淡。这一心理机制不仅影响了作品的调式、调性、旋律、和声进行等等的写作,同时也限定了作品的配器选择。例如,在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组曲《动物狂欢节》里,“大象”就是一首低音大提琴的独奏曲。该曲在bE大调上以3/8拍子演奏,似乎表现了一只硕大的象正在跳着笨拙的舞蹈。倘若改用小提琴演奏,则绝不会有“大象”的形象认同。同理,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里,祝英台的艺术形象主要由小提琴塑造,而梁山伯的艺术形象则主要由大提琴担任。为什么作这样的配器安排呢?因为素有乐器“皇后”之称的小提琴,其音色轻盈、委婉,非常贴近女性的气质,适合表现祝英台的艺术形象。大提琴较小提琴而言,则显得深沉、稳重,具有男性化的气质,适合表现梁山伯。这样的选择源于生活中的男性总是显得比女性硬朗、强壮;而女性总是显得比男性纤巧、委婉、细腻。如果有谁将表现二者的乐器颠倒一下,则会让人大跌眼镜,显得荒诞不经。正是音乐创造性地运用了以上的器乐音色,才准确地模拟了自然界、社会界林林总总的事物,才得以实现艺术表现生活的目的。

(二)音乐与绘画的组织要素区别音乐与绘画虽有以上的相似的组织要素,但是二者本质区别仍然是明确的。此两种艺术虽然都能实现艺术形象的“可视”,然而由于人的感官接受的截然不同——音乐的听觉接受,绘画的视觉接受,终而导致二者在时空中的明显不同存在形式。虽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音乐更侧重于时间性的意义,所谓“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则侧重于空间性的意义,即“绘画是空间的艺术”。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抛开了时间的意义,音乐则无法流动。同理,若抛开了空间的意义,建筑、绘画也无处凝固。音乐与绘画,因感官、时空存在以及展示形式的动静态等诸多区别,致使组成两种艺术的各自基本组织要素的性质也截然不同。音乐与绘画都使用了点、线、面、色彩、色调、明暗、节奏等等组织要素,在人的心理转换机制中对于两种艺术形态便产生了“同构联觉”的联系——“我们可以将这种由不同事物引起的相同心理运动体验从而产生的二者之间的联觉称之为‘同构联觉’”。“同构联觉”的产生是基于在音乐与绘画,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或者叫‘同形’或‘同态’关系”的本质联系而产生的。就音乐与绘画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来讲,音乐塑造艺术形象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动态地演奏(唱)出既定的作品。精心组合的乐音经人的听觉感受后,再经过“想象”、“联想”及“通感”的领悟,塑造出主观特色鲜明的艺术形象;绘画则是以视觉的、静态的、客观的方式在既定的空间里展现“既成事实”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对于绘画艺术形象的欣赏、接受首先是以“眼”观物的话。那么,对于音乐艺术形象的接受和欣赏则首先是以“心”观音。

二、器乐与声乐中艺术形象的“可视”性区别

有人将器乐称之为“纯音乐”,而把声乐排斥于“纯音乐”之外。所谓声乐,即指一切用人声和这诗词歌谣演唱出的音乐——其范畴涵盖了歌唱艺术、戏曲声腔艺术、曲艺说唱艺术,以及宗教经文吟唱等等。由于器乐与声乐的“感性材料”的不同及组合形式的不同,二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一定是有所区别的。

(一)器乐塑造“可视”性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作为“纯音乐”的器乐,自身又分为“无标题音乐”和“标题音乐”两类。所谓的“无标题”,是指作品无文学性标题而言。如肖邦所作的大量《夜曲》等钢琴作品都属于无标题音乐。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兴起,其中有较多的音乐作品属于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田园》《、英雄》,斯美塔那的交响音诗《我的祖国》,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等。对于标题的意义李斯特有如下解释:“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标题赋予器乐以颂歌、酒神祭歌或哀歌——一言蔽之即一切抒情诗体的性质”⑦。由于音乐语言的“语焉不详”,器乐中的无标题音乐给人的联想/联觉空间比较自由和宽泛,几乎没有主题乐思的约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其乐思并不恒定。故而说无标题音乐更能直接深入人们内心的情感体验。然而,标题音乐确定了音乐的乐思方向,在创作、理解和鉴赏作品时都会按照既定的乐思方向去构思艺术形象,一般来说不易产生岐解,这就增强了音乐艺术形象塑造的确定性。也就是说作为器乐的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是各有千秋的。

篇5

各自为阵,实际在内在情感和节奏上应是互为融通的。像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优美动人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词与剧中人物、剧情、电视剧所传达的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结合得堪称完美。而电影更是音画艺术,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推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它的主题曲《我心永恒》从一开始就伴随画面出现。随着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发展,这个主题音乐反复出现,贯穿全剧,特别是到剧尾这对恋人生死离别时,缠绵空旷的旋律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片头片尾曲在电视剧里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了。我国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每一部的片头片尾歌曲都相当出色,为电视剧增色不少。《红楼梦》的片头歌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哀怨婉转的曲调配以曹雪芹的原词,把剧中男女主人公相惜相恋却不能结合的心事表达得淋漓尽致。《水浒传》的片尾曲《好汉歌》采用民间音乐素材,歌词粗犷豪放,音乐风格独特鲜明,对丰富剧中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采用杨慎《临江仙•几度夕阳红》的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曲调宏伟苍凉,准确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对全剧情绪基调做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歌曲既形象地概括了剧情,又揭示出全剧的主题思想:为达目标,不畏艰险、勇于进取、执着坚定的精神。音乐的曲调、和声、音色、节奏韵律等的组织和搭配与一定心理感受、文化习俗联系在一起,对画面信息进行各种暗示性介入,从而引发和带动观众对画面内容的认知和情感。

篇6

二、现代传媒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在现代传媒尚未产生之时,音乐是借助于口传心授和手抄记谱来完成传承的,但是这种传承方式有其局限性,在传播过程中易造成音乐的失去本真乃至被遗失。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普及,现代传媒技术被广泛应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现代传媒息息相关。音乐的传播需要借助现代传媒,而传媒也因音乐的参与而内容愈加丰富,现代传媒与音乐艺术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广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媒,实现了跨地域无限传播的可能性,作为广播传播的主要内容的音乐,能够让不同地域的受众同时接收。另一方面,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大范围应用和普及为数字信号走进千家万户提供了可能性,脱离了距离因素的限制后,电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音乐电视也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音乐艺术而言,电视媒体在引导其潮流发展,推进其艺术创新方面功不可没;对媒介载体而言,音乐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构成。基于现代传媒,音乐艺术呈现出许多新的特性。现代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音乐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使音乐艺术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第一个特性是传播的全球化。现代传媒是在全球范畴内进行传播,网络传播不受任何限制,所以现代传媒视域下的音乐同样具备全球化这一特性。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的传播,获取相应的音乐产品。第二个特性是创作个性化。现代传媒数字化的优势为音乐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音乐创作艺术家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创作出极富个性的音乐艺术品。第三个特性是涵义的表层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视觉媒体逐步介入到传媒制作之中,音乐通过视觉这种屏幕化的辅助手段被呈现出来,其深层次的涵义被简单直白地传递,造成音乐接受者无暇或是没有机会对音乐艺术的意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就造成音乐艺术涵义的表层化特性。

三、现代传媒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发展

篇7

以现代视野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为人类文明的双翅,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彼此不可分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其实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目的性的统一。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会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而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只有二者的共同尊重和统一才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也可以说,科学精神牵手人文精神,体现了理工科大学加强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功能。具体地说,创新精神是理工科大学具有先天优势的重要功能,而处于理工科大学的整体环境下,音乐艺术教育相对先天准备不足,因此创新精神方面则会显得被动,因此,打造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就是将理工科这种先天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融入到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为基本功能的音乐艺术专项教育之中,从而让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得到激发和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理工科大学的整体创新氛围反而能够在其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中得到突出和重视。

三、高等院校提升音乐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宏观上强化音乐艺术教育针对性,加强对音乐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重科学,轻人文”现象历来在理工科大学中成气候,针对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模式创新往往受制于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约束,因此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示人,这体现了这样一种必然性和必要性,即要从全面提高音乐艺术专业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一是要认清音乐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改变音乐艺术教育重感性轻理性,重想象、轻逻辑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大学生在科学与艺术、审美与求真的双赢中得到和谐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认清音乐艺术教育对象的多元化,淡化单向度标准化意识,强化多元性引导,使大学生都能在多元化、复合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同时,还应协调好两者关系:一方面,处理好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其个性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要把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发展性潜力型项目,潜入学校年度规划、五年规划甚至长期整体战略性发展规划中去,并以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同时合理设置音乐艺术学院的相关教育机构,配合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建设,以及专项服务机构的设立,从而对音乐艺术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规划、督导和组织,从而确保这项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系统

要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系统,就要在理念上对美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梳理,三者之间不可相互替代也并不互相涵盖。经济建设在我国近三十年来已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繁荣,但这并不代表这就是真正的发展,因为在激增的物质文明面前,精神文明建设整体上的滞后和匮乏相当让人担忧,特别是音乐艺术教育,要么落入虚无主义,要么打造成功利主义。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工作推行下去,并不代表学校内部的音乐艺术课程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行。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轻易就忽略了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激发人的综合素质上的突出作用。可以说,对这一类型的教育存在着普遍的忽视现象已经构成一个较为顽固的模式现状,而要想改变和革除这种现象就必须要多方面的努力,当然这里少不了领导层和社会精英的支持。因此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音乐艺术课程综合化合理设置进行强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音乐艺术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

建设一支有较高艺术理论水平、爱岗敬业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首先是重视对外交流,强化学术合作,从高位着眼促进音乐艺术类教师教研综合水平的提升。通过对现有的音乐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培训和进修,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实力和科研视野。其次是打造科学完备的评估考核体系,其指标一定要全面考察音乐教师独特的工作内容、作品产成规律,确保他们能够不失创作的激情,还能保证工作的热情,从而实现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

(四)加强校园音乐社团的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从音乐艺术类社团建设和活动的线索来加强高校特色社团与音乐艺术类社团的支持和合作,尤其是挖掘不同类社团的相关性,如将计算机制作技术引入到原创音乐社团中用于负责后期制作、音频处理和旋律设计参考等,从而发挥科技类社团的技术优势,激发音乐艺术类社团在组织社团活动过程中的含金量。

篇8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此诗是描写乐器种类最多的一首。内容是思念古代贤德的君子,感叹他们曾经美好的德行已经失去,基调是忧郁悲伤的。在使用乐器方面,诗中描绘到的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籥(笛子)。《鼓钟》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君子立于淮水之畔,演奏乐,敲打钟声锵锵作响。这种音乐与君子的德行不相匹配,所以贤者为之忧心,为之悲伤。《毛诗序》直言此乐是乐,但是没有说明何为乐。汉末王基解释说:“所谓乐者,谓郑、卫桑间濮上之音,师延所作新声之属。”三国时魏王肃解释说:“凡作乐而非所,则谓之。,过也。幽王既用乐不与德比,又鼓之于淮上,所谓过也。桑间濮上,亡国之音,非徒过而已。”这种解释强调了《诗经》的讽刺功能,与原意有所歪曲。其实,诗歌只是抒发了一种忧伤的、焦虑的情感。

诗歌的最后一节描写的是雅乐,就是配合很好的乐曲。“鼓琴鼓瑟,笙謦同音”,是指堂上堂下八音克协,配合协调。诗歌中只提到了琴、瑟、笙、謦配合协调,郑玄注解说是“八音克协”。笔者以为郑玄注解很有道理。理由有二:一是关于“八音克协”出现在《尚书》之中,说明“八音”出现的年代相当早,春秋时代的乐器至少不少于《尚书》中的“八音”。关于“八音”所指,《周礼•春官•太师》注解说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诗中只出现了锺、琴、笙、磬四种乐器,分别指金、石、丝、匏这四种乐器,根据诗歌语言简练的特征,以这四种乐器代指“八音”也合情理。

在祭祀重要物品的时候,或者招待嘉宾的时候,往往钟鼓齐鸣奏乐。看来钟鼓之乐是隆重的形式。

《诗经•彤弓》用复沓的形式,分别用“中心贶之”、“中心喜之”、“中心好之”,表达了对“彤弓”的重视、对“嘉宾”的友好、喜爱、尊敬之情: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就是红色的弓,周王所赐。因此,“我”非常重视它,当嘉宾带着彤弓赐给“我”时,“我”非常高兴,毕恭毕敬地把彤弓“藏之”、“载之”、“櫜之”,然后设宴奏乐,款待使者。诗歌用彤弓来起兴,连续三段重复使用“钟鼓既设”,烘托了一种庄严盛大的气氛,强化了情感的抒发。

在《诗经•执竞》中,还出现了“筦”,其中说:“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还有《诗经•有瞽》出现了八种不同的乐器: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诗中包含两种管乐器:箫、管;六种打击乐器:田,大鼓;县鼓,悬挂的鼓;鞉,古同“鼗”,摇柄鼓,俗称拨浪鼓;磬,石制打击乐器;柷,木制如方匣的打击乐器;圉,乐器名。可见,在春秋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比较丰富,有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其中以打击乐器种类最为丰富。

二、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的演奏最讲究配合,《诗经》中凡是演奏乐器都体现了乐器的配合。最为明显的就是钟鼓的配合和琴瑟的配合。体现钟鼓的配合的诗歌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体现琴瑟的配合的诗歌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中在形容夫妻关系好的时候,往往用琴瑟合奏来比喻,或用于描写君子追求淑女,说明当时琴瑟经常用来配合演奏,多反映夫妻或恋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情感。

大型乐舞需要多种乐器的配合,主要体现在《鼓钟》《执竞》这两首诗中。在《鼓钟》这首诗中,最后一章体现了“八音克协”的演奏境界,也是“礼”的最高境界。《执竞》描写祭祀周宗庙的情形。虽然只有五十六字,却勾勒了整个祭祀的过程:祭拜、奏乐、宴享。

篇9

(2)音乐与剧情的高度统一。音乐是电影《音乐之声》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始终是剧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电影开篇画面,玛丽亚站在阿尔卑斯山绿色原野上放声高歌“Thesoundofmusic”到修道院嬷嬷们谈到玛丽亚时诙谐的音乐对白“Maria”;从孩子们在家里邀请父亲——冯•崔普上校用吉他弹唱“Edelweiss”,再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参加的家庭晚会中七个小孩和声演唱的“Solone,farewell”,以及在雷雨天为了帮助七个孩子克服对雷雨的恐惧而唱起了的歌曲“MyFavoriteThings”,无一不流露出音乐、歌曲对剧情的铺垫、衬托和牵引作用。由此可见,音乐在这部戏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电影所要重点描述的内容,也是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

(3)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舞蹈作为一门融时间、空间为一体的视觉艺术,与音乐在远古时代就是同源同种的一对姐妹,都是人类古老的文化事象。法国舞蹈家诺维尔在强调音乐与舞蹈关系时说:“音乐之于舞蹈,就像歌词之于音乐一样”。音乐与舞蹈的珠联璧合既发挥了音乐情感的特征,又能获得造型性空间的再现,最终使得观赏者通过视听的交融,唤起对现实的联系,形成了多一种的审美体验。电影《音乐之声》有效地将此种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很多场景。例如,“玛利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民间舞蹈‘兰德勒’时与冯•崔普上校共舞时的情感流露”、“孩子们在家庭演唱会时所唱的木偶舞蹈曲‘thelonelygoatherd——孤独的牧羊人’时的欢快表情”以及“表达玛利亚轻快跳跃的‘TheLonelyGoatherd’和欢快活跃的‘Do-Re-Mi’”等,均充分展现了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给观赏者带来的美感,让人情不自禁。

(4)唯美主义的大胆实践。电影《音乐之声》伴随以音乐为主的线条展开的同时,各种唯美的画面逐一展现在观赏者的眼前,音乐与画面的水融,构建了一幅幅美丽的篇章,如果说画面是以点、线、面来表现感性的、可视的空间艺术,那么音乐则是以音响的物质材料诉诸人的听觉器官,以时间艺术来展现音乐无形的绘画之美,使得“音画相连”。《音乐之声》开篇缓慢流出的管弦乐与连绵起伏的群山、阿尔卑斯山林中不时传出的鸟鸣融为一体、辽阔秀丽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以及剧中人物随着剧情的推进依次出现,此时与交响乐恢宏壮丽的效果相互融合,生动地向观赏者展示了祥和安静、自然相融的欧洲原野,唯美、大气、引人入胜。在此唯美的画面和动听的歌声中,音乐通过听觉的传递,涌入人的心扉,引发观赏者的共鸣,在观赏者脑海中各类“符号”转化为音响画面更加诠释了“音画相连”的审美意境,也是《音乐之声》在审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实践,美学内涵得以更广泛的外延,观赏者的审美愉悦感更加丰富。

篇10

二、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教学要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达到目的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根据初中生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和技能水平,由浅入深地提出适合他们的创作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创作时一般先进行节奏填写等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让他们按照指定的节奏和单音写旋律、发展乐句等,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感到学习非常轻松。通过各组的比较、展示,由于好胜心的作用,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油然而生,争先恐后地参与实践活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就随之形成了。

三、注重发掘歌曲情绪,突出音乐的表现力

好的音乐总会跟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人或随之快乐或随之忧伤,这种感动人的音乐魅力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情绪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分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体会音乐情绪的机会,那么学生会觉得音乐课与数学、语文课没有什么区别,体会不到音乐课的特色,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所以,在音乐课上要以情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学生陶醉在音乐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发掘教材,在课前准备时,要准确地了解一节课中的激发点,将教材中内容、旋律所要表现的内涵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和认识音乐,激发他们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提高音乐课的质量,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中学音乐课应该结合初中生年龄的特点,通过新颖变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使学生情趣盎然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音乐课上,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比如,举行课堂音乐会,让学生有唱、有跳、有演奏,并让他们自己分析音乐,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演的体验等,真正因为有兴趣而主动的思考,而非被动的灌输。

篇11

不同的歌曲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带给听众,不同的歌曲中也存在着不一样的美。有的歌曲旋律激昂、节奏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有的歌曲节奏舒缓或带有伤感,给人以温情或寂寞;有的歌曲充满正能量,让人积极向上。所以,声乐学习者在学习歌曲时,对音乐美学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可以通过音乐美学的学习进行了解。歌唱者对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了解了之后,能够对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本意予以很好的了解,在表演时才能有很好的表现。在音乐学习时要对声音的技巧、歌曲的处理予以掌握,同时在自身作品中融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学会,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美中的优美、壮美、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等等。

三、在声乐教学中要运用好音乐鉴赏能力

不同歌唱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演绎相同的歌曲时每位歌唱家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相应的改变,以致产生了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平时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予以重视。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要多多聆听。各类复杂的声乐作品是声乐学习者要不断接触学习的,在不断聆听各种音乐作品时要做好笔记,做好音乐作品的分析,对其中的音乐处理予以掌握,培养好内心听觉。其次要运用内心听觉来熟悉、分析音乐。对于一部声乐作品,歌唱者要先在脑海里呈现出作品的整体表现效果,再进行演唱。歌唱者对一部声乐作品要先在头脑中慢慢形成稳定、精细的声音,然后形成内心听觉。在看谱分析研究作品时,就要运用内心听觉,心中形成作品的旋律,在头脑中演绎出作品真实演唱的情景。最后是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处理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思想情感。不同的歌者演唱同一首作品时,出来的效果各不相同,因为歌者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就要培养歌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不同的音色会给作品以不同的味道,歌唱时要尊重原词的意境,吐字清晰连贯,声音平衡流畅。

四、有关歌唱技巧训练的一些建议

大部分初学者都不太注意自己的声音,缺乏个人的声乐审美观,使学生的内心听觉和声乐的学习发展受到影响。教师要在学习之初就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

1、对同一声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进行模仿。学生在没有掌握扎实的声音技巧的时候,不要贪图高音和技巧的表现,这会伤害自己的声带和信心。这时要征求教师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根据教师给自己定位的声部,选择同一声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来听、模仿,要以培养自身的歌唱听觉为目的,认识自己的声部特点。

篇12

篇13

3、人文美。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蕴含着人文美,这是他们每个民族所具有的特性。以回族为例,他们将一些世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作为日常行为的指导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也十分遵守他们的和风俗习惯,并将其作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他们的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音乐艺术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蕴含着自身特有的人文美。

4、艺术美。每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都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其艺术美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学习和欣赏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时候,要注重发掘其中的艺术美,增强美感体验。

二、挖掘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特性的方法

1、充分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教材。民族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要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加强引导工作,使这些审美特性能够再现,从而提高人们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为引导人们进入美的意境,把握审美特性,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通过相应的引导,让人们被作品中美的意境激感,进而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可以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仔细体会文中字、词、句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意境,把握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在深刻领悟作品感情的基础上受到熏陶,进而挖掘作品的审美特性。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时候,要注重让人们领悟作品所包含的意境美,注重挖掘深层次的美感,以加深理解,通过仔细阅读歌词,欣赏歌曲演唱,领悟其中的美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握其蕴含的审美特性。

2、改进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特性,应该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的意境。例如,让学生积极进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通过自身的演唱,领悟作品的意境美。又如,戏剧、美术、舞蹈等离不开音乐,在教学中,应该对这些艺术形式加以巧妙运用,辅助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观看戏剧、舞剧表演等,将视觉和听觉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开展高教学,挖掘其中的审美特性,提高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