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本,被看做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可以说其学术水平和工作效能直接决定了大学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有效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使其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一个高学历、高学识的群体,其需要具有相对隐蔽性,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实践中对高校教师的激励较为困难。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四个主要激励因素:“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这些因素在实践中所起的激励作用分别个体成长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业务成就占28.69%,金钱财富占7.6%。这说明,对于知识型人才,个体成长因素对其更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对高校教师采用一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激励措施,会更有实践意义。
一、基于教师专业成长激励的具体措施
1、专业培训
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力型行业,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倾向,为了适应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他们亦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资本,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学校可以设置专门机构来组织教师的专业训练,把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其工作重点,对教师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研讨会搜集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提供给教组织学习班对教师进行外语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等。另外,对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还可以逐级分层进行培训。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岗前培对于在岗时间较长且近几年没有外出求学经历的教师可以安排出去访学和进修对于有志于学习深造的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职读研凑豫对于全校教师依据其不同情况尽可能多的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的机会等。
2、学术休假
学术休假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一项有益举措。教师在休假期间,不承担教学任务,但依然享受全额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目的在于确保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诸如出书、研究、或短期专业学习等学术活动中。这种学术休假制度是同外大学常用的一项重要的旨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激励政策。在美国和加拿大等高等学校,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以上者,便可享受一次学术休假,用于进行学术方面的活动。例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校规定每一个终身教授在为学校全职服务满6年以后,可以申请最长l2个月的带薪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获得全额工资,同时学校继续为员T缴纳各项保险和福利费用。在俄罗斯高校,教师每5年中有半年的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的一切待遇不变,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著书立说,或到校外进修。教师在学术休假后要向本学院院长做休假情况汇报,另外还要在全院大会上汇报自己的学术收获。完整的学术休假制度对于学校和教师是一项确保双赢的激励措施,一方而叮以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活动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高校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3、观摩研讨
观摩研讨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切磋、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业务能力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有利于教师的持续培训和专业成长的有效激励措施。教育实践中的观摩研讨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而以考核为目标,缺乏对教师本身课堂行为中肯的评价和合理建议,使这种激励形式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受到大多数教师心理上的排斥,削弱了其应有激励效能。在教育实践中,为完善观摩研讨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出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的作用,学校要摒弃观摩研讨是以考核为目的的观念,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取向,尽力营造同事互助的氛围,想方设法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观摩研讨活动,促使教师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在不断的教研切磋中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持续地发展和成长,达到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目的,真正发挥观摩研讨的激励作用。
4、提高工作自
高校教师是知识型的工作者,是富于智慧的高智商高能力的群体,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喜欢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比较排斥过多的条框限制和过分约束,而是倾向于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强调工作自主对他们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激励因素。例如加拿大高校就很少去规定工作纪律、工作规范等约束措施。管理者认为,必须充分激发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只有在教师自我约束机制已经形成后,学校在管理中给教师的“自由度”越大,教师的自我约束力越强。反之,如果对教师约束过多,会大大打击教师T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育实践中管理者要适当放权,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自和白南度,给教师创造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把工作的自交给教师,放手让教师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专业成长激励机制的心理效能
1、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的ERG理论也强调人有成长的需要即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渴望着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外化,希望塑造成自己理想自我勾勒的完美形象,有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战,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务,使自己的潜能在现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就能够成就的一切,并从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飞涨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形势,这种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上述几项基于专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恰恰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发展提升的需要。专业培训、学术休假和观摩研讨等策略皆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
2、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其能否胜任某一行为的能力的自我推测,是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获取特定目标的活动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程度越高,越能够坚持下去。当遭遇困难时,那些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的人会放松甚至完全放弃努力,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动机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
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或self-worth)是个体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它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价值感者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较高,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因而成就动机水平也高,勇于接受挑战。低自我价值感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对失败的恐惧胜过对成功的希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都与自身的成败体验直接相关的,成功体验越多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就越高。专业成长激励激励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工作参与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促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多地信心和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激起自己更高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热情。
3、有助于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近年来,知识分子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调查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而且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群,其健康状态越差。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认为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过劳死的人群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等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部门。同时亚健康状态也是当前高级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亚健康的一个主要表现便是职员的职业枯竭和职业倦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枯竭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目前这种亚健康状态也成为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篇2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园本文化的滋养,就像一棵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足够的沃土一样。教师只有在与园本文化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应该创建适宜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文化,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园本文化的解读
所谓“园本文化”是指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学园文化。
幼儿园园本文化分为外部与内部两种表现形式,其外部表现形式是直观的外显环境,通过幼儿园的大环境,宣传栏、理念牌、标语口号等环境装饰和教职工的服饰、设施等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感觉。其内部表现形式是内隐的,是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的,是从园长到每一个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理想追求、教育理念,包括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谈到的是园本文化的内部表现形式,即内隐部分。
二、园本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园本文化建设得好,就会像一根纽带,把教师和幼儿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教师输送营养和氧气,促使教师更好地专业成长。
1.园本文化能对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园本文化能对全体教师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引导教师自觉地走入这个群体;引导教师慢慢地向核心靠拢,努力提升自己来适应幼儿园的园本文化。可以说它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引领和陶冶作用。
2.园本文化能带动教师不断进步
园本文化就像是一种巨大的磁场,将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进行同化,产生向心力,使教师持有高涨的职业兴趣,固守坚贞的职业道德,掌握从容的职业能力,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地向自己的专业顶峰迈进。
3.园本文化能激励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一位心理学家是这样描述的:“人在无激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能力的50%—80%;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而来自于精神的激励,则更持久、更强大。”园本文化便是一种良好的精神激励,它能发出无声的命令,使教师明确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
4.园本文化可以促进教师更快更专业的成长
高品位的园本文化可以有效促进“平等、民主”的教师互动氛围的创设,促使形成及时“反思、评价”的教育行为习惯,并积极深入地“探索、创新”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它有助于帮助教师个人成为专业成长的主人;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有助于帮助教师塑造现代教师新形象,从而促使教师更快更专业的成长。
三、创建适宜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文化
费斯勒(Fessler)在论述学校和学校系统构成的组织环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时认为起影响作用的变量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管理风格、公众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等,来自这些组织环境的组成要素的支持性倾向会强化、赞赏和鼓励教师向前迈进。
就个人的专业成长而言,园本文化对教师的发展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当表现为正向时,个体的成长是如鱼得水,愈发快捷和有效。而当表现为负向时,个体的成长非但不顺利,反而会受牵制,极有可能会就此打住而驻足不前。所以,良好的适宜的园本文化会促进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良的园本文化只会阻碍教师的发展。
针对实际,我们应该创建怎样的园本文化使教师得到适宜的发展,促使他们更快地专业成长呢?
1.长期积淀的园所文化底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财富
在悠久的办园历史过程中,在一代代教师的传承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优良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认同、工作作风的形成等方面。应该继承和发扬积极向上的园所文化,摈弃不合时宜、消极的园所文化。以长期积淀的优良传统文化为核心,根据园所现在的发展,建立起符合新时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园所文化,引领教师的发展。
2.积极落实教育政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物质基础
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教育政策,如果幼儿园不加以落实,那只能是一纸空文,甚至会严重地影响到教师的生存,还谈何专业成长?
①为教师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幼儿园必须按政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待遇,切实保证教师待遇的巩固和提高,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教学设备。教师为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办公用品、教学设备、仪器、活动场所、图书资料、各种教具或材料等,幼儿园要按要求配置,优先安排,改善办园条件。逐步使幼儿园成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师之家”。
篇3
白昊(2005)在《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一文中,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深刻视角入手,试图在深化校本教研的理论认识基础上,对校本教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问题上作一番阐述。该文章以“反思性实践”研究成果做为理论基点,从这一新维度进行探索,从而推动理论发展,并对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文章偏于理论研究,因此对时间的指导比较宏观,无法具体实施。并在创新上深度不够,有牵强之嫌。并由于文章研究内容所限,其他如保障机制、阻力因素等许多相关内容未涉及,不够全面。[1]
乔军(2007)在《推进校本教研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文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相关问题。文章以校本教研建设为切入点,来探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核心要素,来开展校本教研的研究,并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目标,把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2]
雷自自(2010)在《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文以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取向为着眼点,用以追寻作为校本基础的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文章以甘肃省兰州市实施校本教研的9所学校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中小学校本教研情况调查问卷,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但本研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得研究的深度不够,对于如何使校本教研更加有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不能够形成系统有效的策略。[3]
张庆玲(2007)对高中二、三年级的物理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对校本教研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创新点,以学生反馈机制来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师在活动中的专业成长具有持续性。但文章研究只是初步引入此机制,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反馈机制运行过程中的途径与方式的探索、学生反馈机制的监控和评估功能如何实现等等。[4]
龚跃华(2006)在《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对此有另一种解读:该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理论视角入手,试图在深化基本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就校本教研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作一番阐述。作者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深入分析了校本教研事如何让对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的,最后就如何让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支持系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但研究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究,还缺乏明晰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又限于篇幅与研究条件,有些地方的论证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撑全文。[5]
马忠丽(2008)《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互动关系的研究》一文中以兰州市某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以 llyx 作为案例,在 llyx 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了解的基础上,对如何才能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通过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校本教研的质量以提升以及二者实现互动的基点和路径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访谈了解到llyx在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取得成就与存在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找出借鉴价值并探索一条在校本教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路径,为我国当前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的参考依据。但是限于单个学校的研究,其影响意义有待考究。[6]
由此可见,校本教
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不久,但凭籍高速发展的教育时机以及校本理论的滋养,其强盛的生机与活力慢慢展现出来。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也可以看出诸多文章中多偏于理论探究,而实践的操作性构想及建议不多,且可操作性实施困难重重;大部分研究中创新力不足,诸多方面论证深度不够,有牵强之嫌;大部分实证研究由于调查时间及地域有限而无法进行深入调查,不够完备系统。
参考文献:
[1]白昊.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乔军.推进校本教研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雷自自.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庆玲.完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龚跃华.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马忠丽.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4
1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知识管理
1.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升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二是教师在一种积极的、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个体专业成长,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1]。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整理各个观点后教师专业发展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在此,我们采用叶澜教授的观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2个人知识管理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观点。例如,美国Paul A.Dorsey教授曾提出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个人知识管理是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2]”田志刚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体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论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体以自身兴趣或工作需要为出发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获取、存储、应用、共享和创新自身知识的管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博客,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持续推动,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相互循环的。我们可以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看做是一种手段、方法或策略,而教师专业发展是目的、结果或目标。
2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地区包括宁夏、陕西、重庆、河南四省,共发出160份问卷,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表1
您了解知识管理吗:
人数
所占百分比
很熟悉,还使用过相关工具
25
15.6%
了解,但没有使用过相关工具
58
36.3%
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还不清楚
60
37.5%
篇5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以教导处为龙头,以教研组为依托,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铺开,实现互动双赢的专业发展模式。分学科组织教师在学校会议室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宣讲,每位教师对自己的优、劣势作了客观分析,明确规划了三年发展目标。学校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学校的传统和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
一、搭建“一个平台”
结合校本实际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一个平台”。学校内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举办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举行校本课程会;邀请藁城市教科所的教研员指导课堂教学;开展教师读书节活动;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新课程说课比赛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加强校本教研,形成学校常规。学校开展多种公开课、展示课、观摩听课、课后评议等教研活动,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目的。派教师出去听、评课、研讨等,派部分学科教师到名校、强校学习,广开渠道,八方吸纳,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新课程课改要求,积极倡导教师做“研究者”,积极承担课题,学会教育科研,成为学科知识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以教研组为载体,纵向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组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深受学生的好评。重视整合团体智慧,促进教师发展。实践证明,发挥团队优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二、提高“两种能力”
关注教师“两种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以培养教师的良好读书习惯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养成一种能力。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通行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与社会激烈的竞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我校把教师读书列入教师发展的常规要求之中,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或教学论文,并从中挑选一些论文上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凡获奖者都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教师在读书活动中,感受到精神的充实,品味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以帮助教师自我认识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不足,只有认识到新形势下新的要求,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方向正确,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快速而高效。提倡同伴互助、提倡教师间的相互听课,由此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间的相互听课,以往较多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听课任务。为了促进这种学习形式更有效的进行,我们将相互听课的视点放在发现优点和缺点及课后的交流讨论上。听课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帮助意识,提倡研究式听课。我们在听课时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哪一点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哪一点是授课老师最迫切需要改进的?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课堂的亮点和弱点,课后交流讨论就有针对性。展示亮点是肯定,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展示弱点是为了帮助授课老师改进提高。我们反对胡子眉毛一把抓,反对评课的“好好主义”、“空对空”,力求听课收到实效。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批评能力和提高自我认识。
三、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历程”。
1、第一个历程:站稳讲台上学生满意的课。
2、第二个历程: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能自如开展对话教学;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能将教学过程案例化;能以问题贯穿课堂;善于引发学生兴趣;善于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
3.第三个历程: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科研型教师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审视身边的一切;善于内省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怀疑、不盲信权威;勇于改变自己、开放自己,不固步自封;能专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四、开拓“四条有效途径”,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条有效途径是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团队互助、校本教研。为避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状态,学校实行专业引领,主要是通过学校自身骨干教师引领、市局教研专家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多次组织学校教师去听专家的讲座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层面上对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引领。以教研组为团队,通过团队互助,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乐园,开展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讨论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课时划分,学案编制,共同开发、利用、共享教学资源,交流经验,促进教研组老师团结与发展,共谋学科组教学质量的最大提高。教师队伍的成长,制度建设是关键。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要求。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评价、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等,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学校科学的制度管理下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加强校本教研常规检查。实行教研考勤,教导处进行检查登记。规范教学研究内容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如何构建适合本校实际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精神,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按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方案,有组织、有计划、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加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西关中学又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从教师个人评价、教研组评价、教研室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成长记录袋中教学资料积累量、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教科研论文、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经过严格细致考核,有30名教师表现突出,学校决定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总结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突出的特点:
1、文科教师在专业成长上表现出有专业理想、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比较强,自我发展意识强,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中有14名是文科教师。
2、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共同特点是:能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中有7人自主开发过校本课程,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
3、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还表现在勇于挑战自我,历练自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教师中有15人参加过比赛,有5名教师在全市教师素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4、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还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他们达成规划目标的可行性策略是阅读、研究、反思、写作,做学习型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科素养,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库,教师成长记录袋中资源丰富、教学反思多且深刻,撰写发表的教学论文多。
三年来,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也存在一些现象: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66―04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承担者――信息技术教师,经过十余年的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信息技术教师经历过什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今后走向如何等需要去总结和思考。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落实之际,有必要系统总结和梳理十余年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经验,从而更好地推动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师研究进展与问题
为了全面获得国内十余年来对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历程研究进展,本文采用一种适合对传播内容进行现状分析或意向分析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来开展研究。
1.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镜像站点,采用“篇名”为检索项,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检索词精确匹配,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检索了从2001―2012年间学术期刊网上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文,共检索到260篇,其中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6篇,最终确定有效研究样本为254篇。
(2)研究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关键是设计分析维度,进行评判记录。在设计分析维度上,根据样本内容分析和目前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关理论来确定分析维度。通过仔细分析,最终确定按照文章发表的时间与数量、文章内容主题两大类。依据时间与数量,分析十余年学者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程度与趋势。依据论文内容主题,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在成长与发展中受到了那些方面的重视,以进一步展望未来信息技术教师的走向。在量化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已确定的维度,统计分析单位在每个维度中出现的频率并做好评判记录。在遇到不好确定归属维度的时候,进一步分析讨论并请另外的研究者一起商定,以确保内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评判记录的结果采用Excel2003进行分析。
2. 研究进展
(1)数量
从数量上看,近10余年学者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并不稳定,变化比较明显(见表1)。
表1关于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文数量统计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总计\&数量\&1\&9\&6\&13\&18\&26\&45\&23\&29\&13\&36\&35\&254\&百分比(%)\&0.39\&3.54\&2.36\&5.12\&7.09\&10.24\&17.72\&9.16\&11.42\&5.12\&14.17\&13.78\&100\&]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在这12年里,核心期刊(含教育技术专业核心期刊)共发表的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文为44篇,占总篇数的17%;教育技术专业期刊共发表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文93篇,占37%。由此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得到更多权威人士的关注,而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信息技术教师成为关注的对象之一,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2)作者类型分布
对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相关情况,具体见表2所示。
表2作者类型分布情况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中专、中师、职校\&各级电教馆、教科所、教研室、培训中心\&中小学与高校全作\&单位不明\&合计\&数量(篇)\&145\&61\&10\&16\&11\&11\&254\&频率(%)\&57\&24\&4\&7\&4\&4\&100\&]
从表2可以看出,在254篇文献中,有145篇的作者来自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占57%;24%的作者来自普通中小学校;7%的作者来自各级电教馆、教科所、教研室、培训中心等;4%的作者来自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4%的作者来自中专、中师或职校。由此可见,来自高校的研究者是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群体,而来自一线中小学及中小学与高校合作的工作者占得比重较小。
(3)研究主题的特征及分布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近十余年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文献资料,将研究内容分为10个主题:①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③ 职前信息技术教师培养;④ 职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⑤ 信息技术教师素养或素质方面;⑥ 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地位、作用;⑦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或科研;⑧ 信息技术教师现状调查;⑨ 信息技术教师应对的挑战;⑩ 其他方面(主要是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论坛等)。
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而课程改革又是这十余年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最大变革,因此我们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两个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又作了进一步细化,具体结果见表3所示。
表3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研究主题\&数量
(篇)\&百分比
(%)\&合计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本身的研究\&专业认同\&6\&2.4\&22.1\&专业发展现状\&7\&2.8\&专业发展模式、途径、策略\&30\&11.8\&专业发展多角度审视\&10\&3.9\&专业发展影响因素\&3\&1.2\&促进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教师知识\&8\&3.1\&8.2\&教师能力\&9\&3.5\&教师效能、信念\&4\&1.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理调适方面\&3\&1.2\&8.7\&专业素质方面\&9\&3.5\&角色定位方面\&4\&1.6\&课改认同方面\&3\&1.2\&冲突与挑战方面\&3\&1.2\&职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32\&12.6\&12.6\&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或科研\&\&31\&12.2\&12.2\&信息技术教师素养或素质方面\&\&26\&10.2\&10.2\&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地位、作用\&\&23\&9.1\&9.1\&信息技术教师现状调查\&\&23\&9.1\&9.1\&职前信息技术教师培养\&\&4\&1.6\&1.6\&信息技术教师应对的挑战\&\&4\&1.6\&1.6\&其他方面\&\&12\&4.7\&4.7\&总计\&\&254\&100\&100\&]
由表3可见,在这十余年的成长与发展中,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关注和探索。从文献数量上看,学者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程度存在不平衡性,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发展30.3%、职后培训12.6%、教学与科研12.2%、素养与素质10.2%、角色与地位9.1%、现状调查9.1%、课程改革8.7%、其他方面4.7%、职前培养1.6%、应对挑战1.6%。
从数据上看,最受关注的就是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占到30.3%。由此可以认为,受教师专业化发展大潮的影响,学者们积极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既有从专业发展本身出发,探讨有关专业认同、专业发展模式、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多角度审视专业发展的问题,也有从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知识、能力与效能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其中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开展的研究最多,占到22.1%,并且从内容上进一步分析,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途径、策略等方面,占到11.8%;围绕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的研究较少,占到8.2%,并且从内容上看关注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方面的相对比较多,占到3.5%。
信息技术教师相对其他的教师群体来说,比较年轻,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因而关于职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与科研、应具备的素质、承担的角色与地位等文献相对比较多。另外,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学者们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围绕新课改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以应对这一挑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文献数量看,关于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比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领域,其他领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探讨比较少。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多领域、多视角去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
(2)从作者类型分布上看,高等院校是研究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力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尽管离不开理论上的探讨与分析,但缺少来自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会导致研究缺乏实效性,也会影响到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主体性。应该多调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倡导高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学科专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分析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从研究主题上看,已有的研究虽然围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文献梳理的结果看,真正关乎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并不多,没有提出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另外,已有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现状逐渐被边缘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很少从全局出发去分析和解决边缘化问题,更没有从专业发展保障上去考虑。
二、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发展路径的思考
已有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在当前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该何去何从?笔者结合十余年来信息技术教师已取得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展专业发展的客观实际,认为未来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与走向应该在国际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引领下,立足实际,着重从发展主体、发展途径和发展保障三个方面去促进专业发展。
(一)从专业发展主体看――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与适切性
从专业发展主体看,传统发展观习惯于把教师作为一个外在于发展的客体,忽视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1]。当前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已有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扩展[2],因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不能仅停留在“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上,还应该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不能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客体对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至今虽然已经十余年了,但相比其他的课程来看,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方面的经验不够丰富,再加上课堂教学具有情境性与多变性的特点。因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就是要从自身出发,多关注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学习、多反思,针对问题积极开展课堂行动研究,从而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和适切性。
(二)从专业发展途径看――加快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提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很容易想到合作教学、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等人们常提到的方式,但这些方式是面向整个教师群体的,对于作为教师专业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未必完全合适,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笔者根据前期的调查认为,应该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加强反思三个方面抓起。
1.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关系到教师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自主成长,对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提升教师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3]。从信息技术教师来源看,多数是由学习其他专业的人员转过来的或半路出家的,科班出身较少,由于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欠缺,自然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或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信息技术教师,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会在课堂管理、教学策略和学生参与上对信息技术教师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效能感[4]。因此,需要从课堂管理、教学策略和学生参与方面多探索和研究,尽可能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
2. 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从教育技术学或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就是要把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成既懂教学又懂技术的专家,并且能注重综合性知识的应用。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等多方面的学习。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看,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了解前沿技术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看,已有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方式都还无法满足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不管是从培养目标还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以及教师培训,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关于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促进专业发展。
3. 加强反思
反思历来被看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之前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过相应的调查,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年纪轻、职称低,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经验,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师梯队还没有形成,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并且缺少像其他学科“传、帮、带”的教研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反思,才能找出一条行之有效地教学和管理的经验与方法[5]。
(三)从专业发展保障看――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安全感与成就感
1. 关心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解除后顾之忧
正在深入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本身及社会地位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应有的安全感。由文献和调查得知,信息技术教师受到课改的冲击较大,一方面他们要面对课程改革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充当起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任务繁杂。另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结构复杂,既有科班出身的,也有其他学科转过来的,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缺少专业发展应有的安全感。因此,应该多关心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创设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实施人文关怀,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安全感[6]。
2.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
受升学率的影响,目前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里多数被认为是副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无法摆脱“副科情结”,被边缘化,职业声望低[7]。从社会地位看,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角色多、任务杂,很少能享有像其他“主课”教师那样的进修或培训机会,各种奖金、福利等待遇普遍比主课教师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热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社会地位低。这些都不利于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应有的成就感。因此,应该像关心其他教师那样关心信息技术教师,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其待遇和声望,增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十年中,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当前的实际情境下,应该多领域、多视角去关注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专业化进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春芳. 主体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19-21.
[2] 冯建军.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3] 洪秀敏. 自我效能――由内而外影响教师专业发展[N]. 中国教育报,2008-6-28(3).
[4][5] 赵嵬.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内涵、现状及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0,(6):97-99.
[6] 舒慧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审视[J]. 教学与管理,2010,(5):29-30.
篇7
教育期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垫脚石,其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教育期刊是教师自主学习内容最广、信息最新的信息源。教育期刊与教育书籍相比,有着显著的时效性、广泛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因而,要想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就可以从教育期刊中去获取。从这个角度讲,阅读教育期刊是教师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教育期刊是教师教育实践最直接、最具针对性的参考书。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最新的教育方法并深刻理解之后,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而这些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很多是通过论文的形式在教育期刊上刊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3.教育期刊是教师教育研究、教学反思必需的重要资料库。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科学的自主反思,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同行的经验、教训作基础,这些都可通过学习教育期刊的文章获得。
4.教育期刊是教师专业对话、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可以展示教育教学经验,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学习他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或正在探索的问题,共同探索解决的对策。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而且还可与教育专家进行对话。教师通过这种专业对话形式,取长补短,促进自己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期刊的尴尬处境:遭遇虚掷的边缘化命运
一个教师不读、不思、不用一种教育期刊,就肯定成不了优秀教师。如此说来,教育期刊理应成为教师的最爱。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教育期刊在使用中正遭遇种种尴尬。
1.自主订阅成“奢侈品”。教师理应成为读书一族。然而,当下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已远离了阅读。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现在很多地方的教师已然可以跻身中产阶级,但很少有教师愿意自掏几十元订阅一份教育期刊,教育期刊在很多老师的眼中,成了一件“奢侈品”。
2.集体订刊成“废弃品”。目睹教师远离读书的现状,出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责任担当,许多校长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学校订阅。于是,不少学校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挤出了资金,为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或几份教育刊物,力图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殊不知,一份好心收获的未必是心中的期盼。这些期刊往往被教师们原封不动地“保管”在抽屉里,而到了期末,教师们在整理办公室的时候,这些期刊则变成了“废品”,实现了它的“资源再利用”。
3.束之高阁成“摆设品”。笔者跑过许多学校,目睹过许多教师阅览室崭新的教育期刊。尽管每所学校都订阅了不少种类的教育期刊,但这些期刊却往往被束之高阁,成为了“摆设品”,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以上种种尴尬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够;二是学校的措施不力,在学刊、用刊的管理上始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要想真正发挥教育期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其根本出路在于管理。
三、教育期刊的复合化应用:一本期刊垫高一个团队的有效策略
我校以“学好、用好《江苏教育》,促进教师抱团发展”为课题,在校本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江苏教育》始终站在江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最前沿,同时,它与江苏的课程、教材贴合得最紧密,因而与江苏的教师血脉相连。
2005年,我们亮出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读书是教师的生命。为此,我们为教师每人征订了一份《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行政组成员同时征订一份教育管理版。于是,从2006年开始,《江苏教育》就成了我校教师人手必备的一份教育期刊。这样就把最便捷、最经济、最自主的培训课堂搬到了教师的身边。同时,我们开始在“读、用、化”上做起了文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点燃读刊热情:主动吸纳,自觉对话,垫高团队的阅读文化基点
读刊是基础。为了点燃教师的读刊热情,将读刊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三路并进”,引领教师读刊。
一是热读——读刊指南,推介阅读。学校由教科室牵头,每月召集9位青年教师,负责刊物的先行精读,将精品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用精练的语言简述自己读刊的心得,形成“读刊笔记”,刊发于学校自办的《读书》资料汇编上,向全校教师进行推介,这样便于教师进行“快餐式”阅读,同时,也引发了教师深入细读原文的内在冲动。对于那些与教学实践结合紧密、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论文,则向全校教师推荐阅读,这样,教师各取所需,直奔阅读的重点,从而提高了读刊的效率。
二是定读——指定必读内容,全校共读。《江苏教育》“呼唤名家”“成长故事”“我和‘教海探航’”等栏目中的一些文章,对于提振学校精神、激发成长热情、明晰成长路径有着示范引领作用,对这类文章,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必须人人通读。比如2013年第五期《江苏教育》策划的《教师的幸福》,直面当下教师幸福指数低下的现实,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了成为“幸福教师”的密码。这组文章对引发教师自身对幸福感的追问、教师职业幸福的价值取向、幸福感的自我调节等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文章刊发于教育管理版,我们进行了全校教师共读。随后,学校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沙龙活动。经过深入的学习、领会,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追求、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定位,职业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是选读——根据学科类别,自选阅读。《江苏教育》的“学科前沿”“与新课标同行”“教海探航”“课例评析”等栏目,理念前卫,内容贴近教师实践,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好向导、好参谋。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任教学科和年段,对刊物中相关的文章,都要主动去学习吸纳,形成自主对话,并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阅读,引导他们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吸收营养,启发教育思维。
2.“三管齐下”,推动教师读刊。
人总是有惰性的,因此,必要的推动是不可少的。
一是撰写读刊随笔,纳入绩效考核。我校在绩效考核中,明确要求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月至少撰写两篇教育随笔,并上传到学校网站的“教师博客”中。如果不能按时、足量、高质完成,则既要在当月的月考核中扣分,又要在年度教师专业成长奖中相应扣除。全年总计二十多篇的随笔中,学校规定至少有两篇是读刊心得。
二是举办读刊交流会,人员由电脑随机抽取。每学期中途和教师暑期培训期间,学校都要举行“我读《江苏教育》”交流会,四十岁以下的教师均需要准备。我们事先将符合条件的教师名单输入电脑,然后当场随机抽取,抽到谁,谁就要做5分钟左右的交流发言。交流的内容既有对喜爱文章观点的概括提炼,也有读刊的心得体会;既有自己读刊的故事,也有读刊后实践迁移运用的效果描述分析;既有对某篇论文的肯定与学习,也有对某篇论文的质疑与建议。
三是建立读刊语库,每年进行评比。读刊需要关注积累与思考,否则很容易变成假性阅读。为此,我们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读刊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读刊语库,分门别类,将期刊中的理念理论、教育箴言、经典做法加以摘录,并做上批注。在建立语库的时候,我们要求教师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因为这样可以方便今后的检索与运用。为了促使教师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校建立了评比奖励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评比,对获奖者给予书籍奖励。
(二)激发用刊自觉:借鉴迁移在课堂,反思争鸣生智慧,垫高团队的教学文化基点
读得好不如用得好。读刊是基础,用刊才是关键。因此,我们“三用”《江苏教育》,全力提升期刊的复合效应,有效垫高教师团队的教学文化基点。
1.用好专题,展开专题研讨。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每期都有一个专题,这些专题的选题都是通过每年的“选题申报会”精心筛选出来的,并且直指教学实践中最重要也是教师倍感困惑之处。这个专题是学校开展专题研讨的好抓手。对于每期中的专题,学科分管领导首先就这个专题在我校的研究价值进行判断,如果适合,就利用业务培训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仅2013年上半年,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就分别围绕《给习作教学一个适合“教”的阶梯》《根植于儿童学习的数学基本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走进英语新教材》三个专题,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讨。研讨一般分为三个过程:读刊思考,吸纳借鉴;回归实践,迁移尝试;反思总结,批判超越。这样的研讨,就超越了读刊的层面,专题的精华借此已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养。
2.用好案例,迁移课堂实践。
《江苏教育》每期都安排有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往往与教材匹配,并相对提前。这些案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导价值。教师读刊首先关注的就是这些案例。在读完这些案例后,教师对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校有位老师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找不到备课的路径,后来借鉴了袁炳飞、薄俊生等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上关于本课的教学实录及分析文章,最后确定了“寻找美”的教学主线。
3.用好论文,获取写作借鉴。
《江苏教育》“教海探航”栏目的文章,很多都是选用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一二等奖的获奖文章,文章质量极高。这些论文,对教师论文写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我们选取部分高质量的文章,和青年教师共同学习,分析这些文章的写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疑点展开争鸣,进而产生新的选题视角。有一次,我们共同研究了管建刚老师的《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这篇“教海探航”第一名的文章,管老师散文化的论文写作风格,让我校的青年教师大受启发,在第二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成绩相当喜人,有11位老师最终获奖。在这些优秀论文的启迪下,我校教师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的数量更是逐年上升。现在,我校每年都有200余篇教师。
(三)借力刊物平台:捕捉教师发展新机遇,寻求名校发展新推力,垫高团队的创新文化基点
《江苏教育》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研究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江苏教育》每年都要举办多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成为了江苏小学教师的奥林匹克赛场,颁奖大会更是隆重精彩;“教海领航”活动,直接将名家的课堂带到基层学校;素质教育征文、班主任论坛、选题策划论坛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些活动无不是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校品牌发展的有效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江苏教育》这一平台,让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1.借“教海探航”颁奖平台,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每个学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现实。为了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不断给教师以新的刺激。“教海探航”颁奖盛会无疑能给教师带来震撼。为此,我们每年都要让所有的获奖者去参加颁奖活动。沉浸在颁奖盛会的氛围中,无论是第一次参加,还是多次参加,每位教师心中都澎湃起激情。领奖回来后,我们都会召开总结会,让亲历颁奖盛会的教师描绘盛典的情境,讲述难忘的瞬间,从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其中。
2.借系列赛事平台,培塑教师的专业自信。
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师的专业自信。赛事获奖、活动展示等都是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信的推手。为此,我校充分利用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多个赛事、活动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在这一平台上精彩亮相,展示自我风采:“教海探航”征文,我校先后有五十多位教师获奖;“杏坛杯”优课评比,每届几乎都是一等奖;“教海领航”活动,多位老师一展风采……频频获奖、亮相,展示的是学校的风采,收获的是教师的专业自信。
3.借助媒体平台,提升学校的品牌美度。
篇8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青年教师自身而言,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促使其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体现职业乐趣的内在需要。
按照“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区域发展策略而崛起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地方政府投入高校的经费有限,地方本科院校产生的时间又短,没有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对外来人才缺乏吸引力,内部人才流失严重,青年教师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解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成长问题,已迫在眉睫。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设符合青年教师群体切身实际、满足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需求的网络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
1 网络平台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式。它以促进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为目的,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应用日益广泛,从网络平台的功能来看有的侧重于资源共享,有的侧重于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也有的侧重于教师培训。通过对现有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的调查分析,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平台主题不明、平台交互性不够和平台开放性不足几个方面。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从需求入手,精简内容模块设置,注重平台中各模块所能发挥的真实作用,突出平台主题,摒弃现有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重技术而轻需求的做法;非实时互与实时互结合,整合已成熟的网络交流工具,利用实时互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教师对平台的暂时性关注,依靠非实时互实现教师教学反思和教研活动反馈等维持教师对平台的持续关注;提高平台开放性,参与主体由单一的青年教师群体,扩展到专家教师和学生,提高平台利用率,优化教学资源。
2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设计
青年教师专业化网络平台涉及五个模块,包括个人中心、课程中心、教研活动、教研资源、学习中心,如图1所示,从教学、教研等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图1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模块结构图
个人中心模块用于教师登录平台后管理和操作个人信息。其中个人档案用于显示教师的个人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个人简介和详细信息等。日志文章记录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记录了教师教研活动后所有的日志文章、教学工作后所有的教学反思和工作日志。资源管理除了包括教师在平时学习中订阅的期刊书籍等各类资源,还包括教师负责或参与的课程管理、教师发起或参加的教研活动以及平台的最新成果及最新文章。
课程中心模块用于对各课程的资源进行管理。课程负责人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在网上,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以课程组的形式开展平台集体研究性备课、组织进行网上专题研讨,不断优化课程资源。同时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或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富有研讨价值的教学问题等在网上,进行网上研究交流与研讨。青年教师对网络化、信息化接受程度高,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能够利用平台资源不断学习和提高。课程中心部分面向学生开放,提高平台课程资源利用率。另外平台组织专家教师点评教学论文、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主持专题研讨,引导青年教师在专业上迅速成长。
教研活动模块是教研活动的网络化、教研工作管理的网络化。其中活动概况 包括活动介绍,发起时间及结束时间,参与人员等基本信息。相关讨论是本模块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教研活动的发起人提供活动资料,教研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时互形式,参与人员在教研活动时间以聊天室的形式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一种是非实时互形式,参与人员在教研活动时间段以论坛的形式进行讨论,在群组讨论和话题讨论中发表所有讨论主题及跟帖。活动成果用于显示活动发起人提交的阶段成果和教研活动成果。活动反馈供参与者或浏览者写下活动反馈。
教研资源模块对教研文章、课题讨论、教研成果等资源进行分类展示。学习中心模块提供了培训资源和名师事迹两部分内容。培训资源以平台为载体,包括专家学者的讲座资料、培训进修的学习视频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经费有限,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受惠,网络平台能够在远程学习、信息、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和培训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名师事迹部分用于展示教学名师风采,优秀教师的事迹本身就是广大青年教师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些宣传既发挥了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方面的成长。
3 结束语
研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仅是新建院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搭建的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起到了引导作用,对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从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素养等方面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君伟.校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强.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建设探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6):15-19.
[3]朱永红,罗凌.网络平台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成效[J].教育与职业,2009(10):45.
篇9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6年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知能标准大纲》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该文件“强调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行动研究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紧跟教育科研步伐,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从不间断的专业发展中。”我国《教师法》第七条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这些都是在强调教师教科研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这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当代科学知识综合化的大趋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材编写的立足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科学基础。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全面更新,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着探索、研究,不断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种种要求。因此,高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教育科研的能手,这样才能适应高中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变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首先,教育科研能力来源于实践,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和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其次,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原地踏步式的传统教育能力。第三,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有意识的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认识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结构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应包括:对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2.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在教师反思能力基础上更高的能力要求。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能力
选题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选定研究课题、实验项目或确定教育科研论著名称的能力。教师选题能力的大小,体现在选题的质量上。对教师教育研究选题的质量要求,大致有三点原则,即符合科研选题的实践性原则、独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教改实验能力
所谓教改实验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由于教改实验是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思想、物资和人力准备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目标明确、可行;要有控制变量;进行总结验收。
(3)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
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范围和课题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查索及归纳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例如,如果想收集第一手资料可以做实验、记观察日记,写教后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收集第二手资料可以利用图书目录和索引,订阅文摘等情报资料,浏览专业报刊,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阅读时搞摘录、摘要等。
3.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篇10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体育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只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水平,因此,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近年来,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现阶段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研究从探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着手,追寻作为校本基础的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说明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寻找当前校本教研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校本教研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主题,以校本研究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论文十余篇,同时阅读了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相关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与研究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为论文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概念的界定
1.校本教研的概念
校本教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直接目标,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实者和执行者。校本教研确认教师具备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有能力对实际的教育情境和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校本教研中教师不是局外人,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局内的一个不断反思的研究者,保证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也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最直接、最适切的实践方式。
2.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体育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
从广义的角度说,“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体育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本研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采取狭义的理解方式,即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渗透又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讲,校本研究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校本研究可以从“提高经验认识水平”和“强化教学反思能力”两个方面促使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而另一方面校本研究的有效开展又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需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支撑[3]。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形成新的理论,总结新的经验,运用新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专业知识、技能、理论、实践等的认识与了解会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他们走向研究型的教师:促进教师的转型与提高。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教师的科研知识储备与能力及素养都在逐渐丰富,这也就是是校本教研的“反哺”作用[4]。
(三)基于校本研究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分析研讨制度,引进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那么,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有何影响?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了解了基于校本研究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1.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1)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观念和意识的影响
由于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缺少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所以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意识不强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及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等问题。而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体育教师获得了能有效参与学校发展和教学的提升,因而加强了对学校的归属感,并且作为校本教研的活动主体,教师更能体会到参与其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转变其教学观念。
(2)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
校本教研对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新鲜事物,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了解、学习其中的知识,并且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经常翻阅与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主动获得专业知识,使其意识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其教育科研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变原有陈旧的知识结构。
(3)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进行体育科研已经不在是一些体育专家的特权,一些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研,其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能力与撰写体育方面论文。
2.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体育教师本人方面
首先,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有些教师认为参与校本教研不过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及评职称需要,体育教师在活动中善于做笔记和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但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他人与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大部分体育教师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剖析自己思想的意识薄弱。
其次,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合作。多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仅在自己的教研组内开展,或在自己带领的学生中间开展,或在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之间开展,很少有看到以学科组为合作单位的教研组织活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之间有力的合作。
(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教学研究在学校的大环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有利的局面。一些学校尽管观念上重视校本教研,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思考、探究、研究的意识和行为远没有充分表现,尤其没有表现在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中,学校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学校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方面。
3.校本教研的几种方式
(1)“专家论坛”式教研
为了提高教改实验的质量,正确把握课改的实质和方向,可以开设“专家论坛”给全体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邀请在课改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互动式的培训,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有针对性地解答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课题研究”式教研
在校本教研中,可以采取课题聚拢的方式,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打破学科的界限,把有共同研究项目的教师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定期进行理论学习,举行课题观摩课,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升华,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问题解决”式教研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总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势必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围绕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体育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专家的指导,协同课题组教师发挥集体力量攻关。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结论
(一)校本教研加强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让其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助于体育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改变其固有的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合作意识不强。学校对校本教研较重视,但其中的教研往往集中于与教学无关的方面。
(三)校本教研有很多种模式,主要为“专家论坛”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和“问题解决”式教研。
参考文献:
[1] 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篇11
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的专业引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连云港市小学青年教师在如此大的赛事中屡创佳绩,在全省一直保持高位领先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市―县(区)―校”三级宣传网络的构建确保了“教海探航”宣传路径的通畅。
在历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中,市教育局领导都非常重视。按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市教科所每年都下发《关于组织小学青年教师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的通知》,各县(区)教育局教科室接到通知后,又在第一时间内将通知转发到学校,学校迅速将通知精神传达给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每一位老师都能深入了解当年征文活动的有关精神,并有充足的时间去酝酿和撰稿。目前,已建立起“市―县(区)―校”三级宣传网络,确保了“教海探航”宣传路径的顺畅。在通过下发文件和专题会议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的同时,市教科所还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宣传“探航”成果,在连云港电视台、《苍梧晚报》、连云港教育网等媒体上刊发获奖简讯与喜报,并深入学校为获一等奖的老师发送喜报,召开座谈会,做到电视有声音、报道有文本、会议有激励,应该说这些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青年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与激情。
二是“教・研・写”三级培训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教师论文写作的水平。
在做好宣传的同时,市教科所还对每年的征文活动进行精心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尤其是在论文指导方面,更是下了大力气。我们知道,青年教师的热情是有的,实践经验也是有的,但是缺乏理论的支撑与引领,在这种情况下,市教科所召开县、区及直属学校教科室主任会议,先通过会议对教科室主任进行“一级培训”,再通过他们对各学校的教科室主任进行“二级培训”,最后由各学校教科室主任再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三级培训”。在做好这“三级”培训的同时,我们还围绕新课改、“教海探航”征文等主题,邀请省内外专家为青年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做讲座、开展学术研讨以及举办“教海探航”论文比赛培训会、“教・研・写”系列培训会等活动。每年的4月至7月,市教科所都组织多场次“教海探航”论文比赛培训会,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证、论文修改等环节入手,将论文指导真正落到了实处。特别是6月、7月,他们不停地奔波于各地各校之间,深入到青年教师中,组织骨干教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稿,开展专题沙龙研讨,进一步拓宽了老师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也致使更多的论文有了冲击“教海探航”的机会与实力。
三是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的建立拓展了“教海探航”良性运行的空间。
为了点燃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激情,提升全市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我们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每年都对各县区、直属学校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评议考核,并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和《教育信息参考》,对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县、区、直属学校进行通报和表彰。而考核中的重要一项就是“教海探航”,获得“教海探航”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10、6、2分,这项举措促使各县、区、直属学校对“教海探航”加以高度的重视。此外,市教科所还把各县、区、直属学校每年“教海探航”的组织发动、获奖情况等作为“优秀教科室”“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评选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拓展了征文活动的良性运行空间,这也是近几年连云港市“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成绩持续攀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是论文写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搭建了“教海探航”交流展示的舞台。
为促进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我们还经常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如举办“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成果展示暨教科研论坛”活动,组织获得“教海探航”一等奖的老师上示范课,做论文写作经验介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向他们学习,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可以说,这一激励措施无论对获奖教师本人,还是对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都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在每一次研讨会上,都能看到许多的新面孔。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走上了研讨会的舞台,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不仅如此,我们还大力提倡与号召各县、区、直属学校积极开展相应活动,力求让每一位获奖者都能零距离地和周围的老师们交流“教海探航”获奖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与影响作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必然产生连锁反应,这也是连云港市这几年在“教海探航”活动中屡创佳绩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是“名、特、优”教师的打造扩大了“教海探航”示范引领的效应。
在连云港市教科研队伍中有一批钟爱教科研的“痴迷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教学追求和理想,他们笔耕不辍,俨然把教科研当作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为这样的一批人提供了舞台。于是,他们的智慧与思想就被一次次地激活与凝结,并逐渐在市、省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如今,他们中已经有很多人成为我市教育科研的中流砥柱,引领并带动了周围一大批新生力量的加入,如灌云县伊山小学的侍作兵校长创下了教海探航“五连冠”的记录,师专一附小的汪燕、王金涛、张礼霞,师专二附小的李卫、穆传慧、孟庆甲,新浦区解放路小学的张红等,他们不仅自己对教育教学无比钟情,还影响了身边很多人。可以说,今天我市能有如此庞大的“探航”队伍与他们的榜样引领是分不开的。
二、“教海探航”的“连云港现象”背后的思考
如今,“教海探航”已经成为推动连云港市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唤醒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吹响了响亮号角。
对教师而言,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以前,很多教师对教科研漠不关心,认为教科研是专家的专利,自己把书教好就行了;如今,很多青年教师在经历数届“教海探航”活动的熏陶后,更好地认识到了教科研的重要意义,揭开了教科研神秘的面纱,同时也意识到搞好教科研是搞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成长中研究、在反思中研究、在读书中研究、在问题中研究、在选题中研究、在合作中研究……这些都在唤醒着广大青年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意识。近十年来连云港市“教海探航”获奖的总数一年比一年多,论文质量一年比一年高,这也折射出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增强。可以说,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养成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品质,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二是提高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最大作用,就是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实践证明,提高教师素质,光靠读书不行,光靠实践不行,光靠思考也不行。只有把读书实践和思考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切实提高教科研水平。而青年教师参加“教海探航”活动本身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要搞科研,就要学习理论,掌握思想武器,提高理论水平;就要查阅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就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就要进行分析思考,把搜集的材料进行梳理提炼;就要实施研究方案,在实践中检查方案的真理性……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是我省基础教育论文评比中最具权威性的评比活动,接受此项活动的洗礼与锻炼,必然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海探航”论文写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智慧提升,是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智慧超越,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思想水平、教育行为水平以及他们的学习自觉性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做得更好。而“教海探航”征文及颁奖活动就为骨干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瞻远瞩”的平台,教育科研的能力自然也就在不断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与提升。
三是打造了一支名特优教师队伍,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
“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营造了一个“崇尚学术、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有力地助推了师资梯队建设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在连云港市开展的“333工程”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青年骨干教师都在积极参与每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骨干校长中的侍作兵、吴继桃、于通元等,都曾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333工程骨干教师”中的王金涛、张永虎、金凤、张礼霞、张兴百、袁亚敏等老师还作为获奖选手多次参加颁奖典礼并做大会发言,孙焱、侍作兵、李卫、张礼霞、黄海莹等老师还受邀在大会上执教观摩课。在职的特级教师队伍中,徐鹤春、刘、文萍、陈红、汪燕、吕恒来、郭有吉、杨海波等,都曾是当年探航的“老水手”,都与“教海探航”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可以说,在历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引领下,我市的“名特优”及骨干教师正在一批一批茁壮成长起来。实践证明,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于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是催生了一大批青年教科研新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
篇12
教师职业有自身的发展理论,有自己的追求理想,有自觉的职业规范,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的自身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基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迫切要求,人们期待教师成长档案袋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在实践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教师成长档案袋的解读
“档案袋(portfolio)”是一个舶来品。从构词法来看是port(携带)+folio(页码),意思是“带着走的作品集”。原意主要指画家、摄影师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收集起来,带给自己的委托人看,并争取出版或展览。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这种意识保存个人的作品,表现个人的艺术追求、设计风格、创作成就、涉猎领域和艺术探索历程等。人们可以据此了解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发展作出质性的分析与评价。档案袋的这种汇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的功能后来引起了社会其它许多领域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评价项目组的J.巴顿(JamesBarton)和A.柯林斯(AngeloCollins)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了在教师教育中使用档案袋进行评价的可能性。当时的档案袋既包括教师的成长记录,也涵盖学生的成长历程,后来在实践中逐步细分为学生成长档案袋和教师成长档案袋。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袋开始作为一种评价的工具在大中小学广泛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档案袋的真正产生源于行动研究的传统。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提出者勒温(Lewin)1946年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只凭个人兴趣,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实际工作者如不去研究自身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就无法做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他进而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了行动与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勒温(Lewin)的研究发现:通过辩论等公开交流的方式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可以将多种智慧和能力凝聚一体,解决实际问题,也更容易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理解或认可,为行为的改变奠定基础,实际上在群体中的个体更容易改变个人的行为。因此,行动研究不是某个人的专利,人人都能做相应的研究,都是研究的主体。
自行动研究的概念及其理念提出并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以来,我们在教育行动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教师而言,它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回应方式及过程以档案的形式予以保留,以便于作为对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诊断和指导的依据,有目的地解决学生教育、课程教学等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而,教师档案袋成了描述教师生涯中专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教师成长档案袋呈现方式有:纸质档案盒、电子文件夹、网络化平台、实际意义的袋子等。
二、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内容
1.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
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与其专业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不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也可以预测其将来专业成长的发展态势。它包括教师的个人简历,如:姓名、年龄、所学专业、获得学位、最高学历、教师资格类型、专业技术资格级别、聘用岗位、教学年限、教学特色、工作简历、个人爱好等等,也有教师对工作和学习背景的清晰描述,如:出生地区、任教社区、所在学校、班级人数、开设课程、教学理念等等。以个人成长三年规划及阶段性目标为例,教师档案袋内应该存有:发表的教科研文章;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奖励证书;参与的课题研究,开设的研究课,讲座等活动的记录、报告、证明、评价表等;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反映个人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专业成长要事活动和典型事件记录;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继续教育证书等;教育教学案例及个人反思的相关材料;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教师个性化发展记录。通过自我分析与比较,尽量能够做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科专业教学标准等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融合。
2.教师工作的范例寻找
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自我推荐的教案、课件,承担的公开课的影像等。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发现和研究的教学问题及过程,参与或申请的课题及成果,发表的论文或著作及摘要,课堂观察的记录,个人的教育教学哲学等。教师作为反思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教学反思笔记,自我的成长史分析,名师传记分析等。教师作为评价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对教研组同行的评价等。
以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色为例,档案袋包括五个要素:背景、目的、读者、证据和反思。背景:档案袋是一个连贯的故事,包含教师作为反思性的学习者是故得有意义的过程。教师可以希望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表明其教师生涯的进步过程。目的:当读者评论档案袋时,读者会逐渐了解到描述的教师的工作和成就,并且对他的学习情况也有清晰的感知。读者、证据和反思:由前述可知,档案袋提供了反思的实质性证据,反思除了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描述外,还包括对其优势和值得改进领域所作的评价”。教师明确地“评估了其满足评价目标的程度,并为扩展其学习而制定明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同时还确定了需要作出反应的具体领域”。
以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为例,档案袋包括教学哲学:课堂教学不是塞给学生静态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获得体验的知识,从中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责任履行:任教科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对个别学生的课业辅导、职业建议,在教学策略方面的新尝试。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家长和社会的评价及学校管理者的评价。教学成果: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教师的精彩教案或课件。附件或展示:荣誉证书、表扬信、表现性作品。
3.教师成长的反思记录
档案袋不仅记录和反映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包括教师对学科专业发展、对制作档案历程进行反思的证据。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对话,是教师以个人的教书育人活动为思考对象,研究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行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及相应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自我反思可以通过写个案研究、教育教学笔记、阶段总结、教育教学论文等形式进行。在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要求教师必须留下自己的反思记录与经验积累的迹象。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新课改倡导“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教师也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建立科学的具有发展性的教师成长档案袋,一方面需要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向一个持续的、有目的、有系统的过程中来,引导教师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如,学校可以通过为教师免费订阅报刊杂志、购买图书资料,要求教师观摩优质课堂、反思教学问题、记录教学日志、进行课题调研、撰写教育论文等措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或服务。另一方面,教师本人要能够客观地保存档案袋的内容,真实地描述成长历程和所得成绩,如记录自己在师德修养、业务学习、课程开发、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团队合作、教学研究尤其是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性等多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为教师本人进行准确地自我评价提供翔实的依据。
三、教师成长档案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价值
1.让教师享受到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工作的胜任感、喜人的成就感是其核心。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教学成绩,让很多教师丢失了原本由职业带来的幸福感。现在,我们应该把目光适度地转向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要让教师看到自己教育教学思想和能力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因为积累着教师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进步,从而使教师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乃至成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心灵的感动,获得职业幸福感。
2.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反思成长
教师成长档案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记录袋,是教师“工作和思想的博物馆”,展示着他们的成果、经历和梦想,记录着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感悟与感动、知能与情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学习、表现学习的过程。换言之,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设就是要培养教师善于反思勤于发现、乐于分享的学习习惯,它是教师反思的“引擎”。
3.促进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
篇13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发展(staff/teacher development)、在职教育(in-service education)、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专业成长(professional growth)和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等都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表述。尽管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的解析无外乎两种:一种将之理解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另一种将之理解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1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2 。
二、高校公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当代高校从事公共外语教学的老师普遍反映,所在高校对英语教师发展重视不够,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高校更倾向于发展专业学科,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专业课学科建设以及科研项目。因此难免忽略了公共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忽略对公共外语教学老师的专业培训与进修投资。虽然高校公外英语教师有很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但是希望得到进修机会的愿望难以满足。由于缺少专业进修和理论充实的相关环节,从客观角度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公外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充分调动起公外英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数以万计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前景,而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界正在着力改革以打破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04年开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公外英语教师,由于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从事的是比较基础性的授课,非常容易出现语言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因此高校公外英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等都亟待发展与提升。
四、实现高校公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个人独立进行专业发展方面。外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书和学术期刊,写学术论文,进行反思性教学等方法来完成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更新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主动适应职业要求,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在这一自我更新过程中,既包括教师教育信念的不断增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也包括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无论是在综合性大学还是在专业性较强院校,伴随着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出现,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是作为一名公外英语教师,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将英语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领域灵活地结合起来。这在客观上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以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为前提。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认真学习英语教学的课程理论,包括课程组织、课程的评鉴与选择、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完善知识结构。从而重组、更新知识结构,以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二)开展反思性教学。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因为这会极大地限制教师的个人发展。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对教学经验的反思称为教学反思,它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教学反思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和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还要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可见,教师的反思对自身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来增进对教学现实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职业能力。
(三)开展英语科研研究。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的基本理念。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在教学中,可以激发灵感,开阔思路,发现研究课题。而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二者相得益彰。作为公外英语教师,在完成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目的性的去进行学术或者教改科研活动,发表相关论文,并完成相关书籍的撰写。
其次,通过群体进行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相互听课,合作上课,交换教学日记,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班和学术会议等。可以说,这些方式在外语教师整个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还包括脱产学习和进修。但目前在国内由于外语教学资源和有关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经常有这样的机会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况且光靠一段时间的脱产学习和进修也是不够的,所以大部分外语教师都是在教学的同时寻找各种机会逐步进行自我提高。
高校公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紧迫性和社会环境下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对当代高校公外英语教师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些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着眼于本土与现实,认真研究,努力实践,争取实现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