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园林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篇2
最近,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调查人们为什么远足去香山时,一位普通退休工人这样说"我告诉你,我们的家门口实在是无法呆下去了。我们这条街本来是很安静的,空气很好,原来街两旁是大槐树……现在人行道变成了小作坊,小工厂,各种怪味和嘈杂的锯铝合金声音,使我们难以忍受,小拖拉机烧着柴油,放着黑烟,像乌贼鱼一样穿过我们的门口……实在使我们难以忍受,只好往香山空气好的地方呆上半天或2-3个小时。"
中国空前的城市化过程使人居环境急剧恶化,相比之下"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之类便特别令人向往,其口号也就特别具有感召力。而在此同时,中国现代园林专业的理论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理论却为数不少),在此形势下,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活动便潜伏着一种巨大的危险,即盲目性──望文生意地,凭着个人的幻想来构筑"花园"城,并以此来引导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活动。历史的教训已不胜枚举,发生在眼前的所谓"美化""绿化"活动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严酷的环境现实使中国现代园林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如何在空前的城市与社会变革时期确立自己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方向,对本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将从社会变革与园林专业的发展之间的一般性关系着手,探讨现代园林专业的特点,并以此分析现代中国园林之现状和发展之潜在机会。
1.社会变革与园林专业的发展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园林和园林专业,体现在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改造和创造对象,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当然还有不同的设计师。下面对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特别是后工业时代园林的特点作一系统的分析(表1),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之问题。
表1园林专业发展三时段论
社会时段(及其特点)服务对象主要创作对象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园林专业人员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农业时代(小农经济)以帝皇为首的少数贵族阶层宫苑,庭院,花园唯美论,包括西方的形式美和中国的诗情画意。同时强调工艺美和园艺美。艺匠,技师,
如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英国的布朗,
中国的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林,法国雷诺特式宫苑、英国的布朗式风景园
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城市居民公园绿地系统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绿地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和体育空间,和作为城市的肺。强调覆盖率、人均绿地等指标美国的专业规划设计师欧姆斯特德(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波斯顿的蓝宝石项链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人类和其它物种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可持续论。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作为协调人类文化圈与生物圈综合关系的指挥家,如I.McHarg如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欧洲的景观生态规划
1.1小农经济与工艺美
农业时代的社会特点是小农经济下养活着一个贵族阶层,他们不再靠天吃饭,从本来是充满恐布的自然景观中欣赏到了自然的美和农耕景观的美,并因此激发其再现和创造这种美的欲望,这便是山水和田园艺术,其中包括山水画和田园诗,并综合体现在园林艺术中。景观(Landscape)此时与风景(Scenery)同意,也即中国之"山水",是在视觉审美意义上的。因此,造园是在造美的风景,美的田园。其享用者当然是少数贵族,因此,创作地是围墙中的园和院。当然,根据财力的厚薄,园林有大有小。
园林的创造者最终是主人而不是专业园林师,因而有"七分主人,三分匠?quot;之说T傲质鼋鍪且战扯眩⑽薅懒⒌娜烁瘢词故抢着祷蚣瞥桑仓皇翘接诨实酃笞宓母呒督橙硕选S捎诘厍蛏暇肮鄣目占浞忠旌团┮祷疃宰匀坏氖视峁鱿至艘栽傧志肮勖牢谥嫉脑傲址绺竦目占浞忠旌筒煌纳竺辣曜肌0ㄎ鞣皆傲值男问矫篮椭泄傲值氖榛狻5蝗尾钜烊绾危际且晕牢卣鞯摹<负踉谕皇贝鱿值脑裁髟昂头捕闶钦庖坏湫汀?br>作为园主人同时又是设计者的贵族阶层尽管摆脱了农耕活动,并没有摆脱小农意识。如领地意识──在园林中反映为围墙和隔篱;庄稼意识──凡非庄稼必是杂草,凡非益虫必为祸害,必将其除去而后快;好农人(牧人)意识──精耕细作,追求园艺之完美,在园林中表现为整修的绿篱,模纹花坛等;炫耀意识──排场,气派和攀比,等。
1.2大工业与人类的身心再生
工业革命源于英国而盛于美国。大工业生产使社会因此发生了一个巨变,即工人阶级出现,"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和侍从们,对自然与农耕景观之美的感知已不再为少数贵族所独有。而更重要的是,集居在城市中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Recreation)的空间。园林专业的创作对象是公园和休闲绿地。为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民的身心再生而创造。用欧姆斯特德(Olmsted)的话来说:文明人在不断发展医药战胜种种疾病,同时,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却日益受到某种更为严重的病魔的损害,对此,医药无能为力,只有通过阳光和温和的锻炼来平衡血液循环和放松大脑,使人再生和获得健康与欢乐(见Charles,1995,p43)。而最能发挥这种身心再生功能的园林空间便是舒展的牧场式风景。起伏的地形,草地,树丛和水召唤着人类身心的参与和溶入。即所谓的公园式景观(Park-likelandscape)。景观感知和认知学的研究认为,公园式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了望-庇护"和"可探索"的空间特征,因而唤起了人类的天性,从而使身心得以康乐(Appleton,1975;Kapplan,1982,1985)。
工业时代在园林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园林职业设计师的出现,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园林之父Olmsted。Olmsted于1865在美开创了职业园林设计事务,在此之前(1858-61),他与合伙人Vaux已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图1)。Olmsted坚持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传统的"造园"(Gardening)区别开来,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把自己称为"景观规划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不是"园丁"(Gardener)。并努力发展园林专业教育,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首创景观规划设计专业(LandscapeArchitecture)。从此,真正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具有独立人格,为生活同时是为事业而创作的职业设计师队伍,而不是少数贵族的附庸。园林才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登上世界最高学府的大雅之堂,并成为美国城市规划设计之母体和摇篮。自从1900年在哈佛开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之后,到1909年才出现城市规划课程,并于1923年城市规划才正式从景观规划设计中分离而独立成一新的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和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园林专业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Parkway)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和农场以及国家公园等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并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娱乐园及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美国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定位,为以后世界园林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园林师的职业不再是园丁和艺匠,而是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由于对公园绿地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与再生关系的认识,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往往被用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但如果片面追求这些指标而忘却其背后的功能含义,园林专业便失去其发展方向。
1.3后工业与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
二战之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了,城市犹如大地机体上的恶性肿瘤,扩展漫延。公园绿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到了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的恐惧加之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郊区化恶性发展,使大地景观被切割得肢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同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随之而来的国际化使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遭受灭顶之灾,也淹没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途径的多样性,这同样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可中?Gadgil.,1987),
因此,园林专业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多种文化基因的保存。维护自然过程和其它生命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作为园林专业研究的对象这时已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LandMosaic,Forman,1995)由人类文化圈与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谐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文化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园林专业所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I.McHarg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遵从自然》(DesignWithNature,1959),标志了园林专业勇敢地承担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园林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生态规划或人类生态规划(McHarg,1981)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
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McHarg称之为"千层饼模式"(Layer-cakemodel,1981)(图3)近半个世纪以来,遵从自然的设计模式在生态学和人类活动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也使园林专业在环境主义运动中成为中坚。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千层饼规划模式的弊端,最突出的有两点,第一,这一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它基本上是在哈佛早期的园林教育家Eliot或更早的Pattrik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Faludi;1978,Steiner等1987),是生物,尤其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思想的推广,所以,McHarg极力强调某一景观单元内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与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之间的垂直过程。第二,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而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现实的,景观规划过程是个可辩护的过程,而不是自然决定论的过程(Steinitz,1985,Faludi,1987)它必须考虑决策者的行为。更何况自然已被人类切割的四分五裂了。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水平生态过程的研究逐渐加深,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FormanandGodron,1986;Formn,1995)。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谐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及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所以,这一时代,景观规划师的作用是谐调者和指挥家,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和其它物种,他所研究和创作的对象是景观综合体,其指导理论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论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包括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其评价标准包括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及含意。所要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景观(Sustainablelandscape,Thayer,,1993)。
因此,不同时代,由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和自然与社会问题,园林专业及园林专业人员所面临任务、对象和指导理论是不同的,中国社会对园林的研究迫切需求是什么?是"五一"广场上的模纹花坛?是"十一"街道上的鲜花?还是公园围着铁丝网的草地?充满诗情画意的亭台楼阁或是叠水假山?
2.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中国现实社会对园林专业的需求
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时段。不必讳言,五六十年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篇3
文人园林产生的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先秦、两汉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到了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普及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
东汉末,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人们深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因此滋长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即使曹操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魏晋时,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就是残酷的诛杀。于是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是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士大夫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如“竹林七贤”,他们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其行动则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处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早期的山水诗文也大量涌现于文坛。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既然成为社会的风尚,为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于是,山水园林、山水风景区蓬勃发展。其中,尤其是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因直接受到时代思潮的哺育启示而茁壮成长,比较普遍,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当时文人的园林其规模一般都小而精,造园的手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过渡,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互相启导,互相发展,是包含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赏,开启了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文人园林的萌芽
隋、唐时期,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兴盛,艺术水平也大为提高。其一,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其二,兴起科举制度,广大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一旦取得官僚的身分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宦海浮沉,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经营园林,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其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的社会交往的场所,受到文人趣味、爱好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就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唐代园林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风格的发展趋向也是十分明显的,皇亲贵族、世家官僚的园林偏于豪华;而一般文人官僚的则重在清新雅致。后者似乎较多地受到社会上的称道而居于主导地位,其间的消长变化足以说明文人园林早在唐代即已呈现萌芽状态了。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等,比较有代表性的造园文人有白居易、柳宗元、王维等。文人官僚开发园林、参与造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这对于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及其风格特点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文人园林的发展、成熟
从宋代到清代雍正年间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前期,成熟前期意味着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在这个七百七十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改朝换代、政治经济形势的更迭变化,园林的发展包括文人园林的发展当然也有相应的起伏波折。宏观的说,它呈现为马鞍形的两个阶段,或者说:两宋是第一个,明中叶到清初是第二个。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而文化方面尤为突出。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够继隋唐全盛之后而臻于成熟的境地,自有其特殊的背景。首先,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庄园经济几乎绝迹。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然而,宋代却又是一个国势羸弱的朝代,处于隋唐鼎盛之后的衰弱之始。宋王朝从建国之初的澶渊之变历靖康之难,最后南渡江左,偏安于半壁河山,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政策换来暂时的安定局面。一方面是城乡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则无论统治阶级的帝王士大夫或者是一般的庶民都始终处于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的困扰中。宋人的诗词中多见于此类感喟之情。这于盛唐文学中常见的杖剑远游,气吞山河的豪情和开辟异域、立功边塞的气概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社会的忧患意识固然能够激发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匡复河山的行动,同时也相反地导致了人们沉溺于享乐、苟且偷生的心理。而经济发达与国势羸弱的矛盾状况又成为这种心理普遍滋长的温床,终于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的生活浮荡、侈糜和病态的繁华。因此,园林的大量修建,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较之隋唐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城乡经济的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园林的建筑、观赏花卉和树木的栽培技术、叠石技艺的水平等大为提高,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的保证,也是当时园林艺术水平成熟的标志。第三,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高。科举取士制度更为完善,文官执政可说是宋代政治的特色,并成为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民间的士流园林更进一步文化化,又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第四,宋代诗词虽然失去唐代宏放的、波澜壮阔的气度,主流转向缠绵悱恻、空灵婉约,规划设计的精致则又过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以绘画艺术为重的朝代,尤其是山水画受到社会上的重视已达到了最高水平,因而达到了绘画与文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确立了独特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方法对于文人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士流园林兴盛和文人广泛参与园林规划设计,在园林中熔铸诗画意趣比之唐代就更为自觉,同时也开始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
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同时影响着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著名的有艮岳、苏州的沧浪亭等。
两宋的园林作为成熟前期的第一个阶段,总结了上代的成就,开启了后世的先河。到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基本上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明永乐以后才逐渐进入成熟前期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明中叶以后,元代那种自由放逸、各出心裁的写意画风又呈现灿烂光辉。文人画风靡画坛成独霸之势,并达到了绘画、诗文和书法三者的高度融合。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的比过去更为普遍,园林艺术的创作,相应地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1.由以往的全景山水缩移摹拟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意为主的趋向。2.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普遍使用犹如绘画中的题款,意境信息的传达得以直接借助于文学、语言而大大增加信息量。园林意境的蕴藉更为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地融合诗文、绘画趣味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一方面是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而促成文人园林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商贾由于儒商合一、附庸风雅而效法士流园林,或者本人文化不高而聘请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势必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著以或多或少的文人化的色彩。市井气与书卷气结合的结果冲淡了市民园林的流俗性质,从而出现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由于此类园林的大量营造,这种变体风格又必然会成为一股社会力量而影响及于当时的民间造园艺术。这在江南地区尤为明显,明末清初的扬州园林便是文人园林风格与它的变体并行发展的典型局面。
篇4
园林绿地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园林绿地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持续有效地利用一切水资源,以保证园林绿地的服务功能,保持周边地区乃至区域范围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促进水的良性循环[1]。
其中,雨水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雨水利用的景观设计方法成为了园林设计者进行景观设计时考虑的重点问题。
1园林中雨水利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园林绿地用水量大,包括景观水体用水、植物浇灌用水、道路喷洒用水、管理用水等。传统利用方式采用自来水和地下水,不仅成本高,而且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尤其是我国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少。因此,合理利用雨水可以大大节省用水开支,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园林绿地用水水质要求不高。可以采用雨水直接进行绿化灌溉;也可以将雨水直接作为景观用水。
雨水是最廉价的优质水资源,量大,易于收集利用。以北京市为例,市区面积770km2,年平均降雨量630。0mm,全城区每年承接雨水量4。85亿m3,天津市城区面积460km2,年平均降雨量600。0mm,全城区每年承接雨水量2、76亿m3,而南方城市的降雨量则更大,如杭州每年的降雨量达到1400。0mm。
由于园林绿地的性质,更便于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园林中的自然、人工水体,沼泽湿地、下凹式绿地等都是收集利用雨水的最佳场所。
在国家大力倡导建造生态园林的背景下,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是最好体现生态的途径。城市雨水的利用,能够涵养和补给城市地下水,减少雨水径流,利用城市园林中的河湖水体、沼泽、湿地,可以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园林中雨水利用的技术方法
2、1建设蓄水设施,加强雨水储存园林绿地中一般有溪水、河道或湖泊,利用这些水体,可以有效蓄积雨水,用以绿化灌溉,回补地下水[2]。绿地中修建的蓄水池也是一种储存雨水的装置,收集的雨水也能被用作景观灌溉或其他一些园林建筑内部的公共用水,如厕所内冲洗马桶,喷洒马路等。其原理是在雨水进入水箱之前,先通过过滤装置清除污染物和碎片。蓄水池内安装水管,传输存储水,或者通过重力或水泵,直接将储存的雨水送至需要使用的地方[3]。在某些情况下,一套溢流系统能传递过剩的雨水到指定的位置,如干旱的土壤中或一些景观水景中。
落水管截留也是蓄积并利用雨水的一项有效措施。在传统的建筑中,屋顶的雨水一般通过下水管到排水沟,再到雨水井,最后进入下水道中,增加了管道的负荷。落水管截留主要是截留干净的屋顶雨水,从而使雨水免于进入超负荷的下水道系统,屋顶雨水能被重新输入庭院、花园、沼泽地或雨洪种植池中,或者输送到雨水桶、蓄水池或储水罐内。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或场地的要求选择安装简单或复杂的系统。也可将落水管截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尤其适合设置于庭院中,形成独特的落水水景观,增加庭院的情趣。
2、2加强雨水渗透,有效回补地下水在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的区域,留住雨水回渗地下,既可减少雨洪径流量,又可回补地下水,对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具体的方法有:把不透水的地面砖换成透水砖,利用透水砖的空隙吸收雨水,透水砖下面铺设碎石、砂砾、沙子组成过滤层,让雨水渗入到地下去。还可以通过渗水井渗透,渗水井是一条埋入地下的穿孔的管道,其周围回填碎石,作用是收集雨水,将其渗透至地下。这种装置可以收集屋顶、停车场和其他不透水铺装上的雨水,通过集水管进入到渗透井中把雨水管引入渗水井渗入地下(图2)。也可以将绿地地面降低,做成凹式绿地,承接和回渗雨水。
2、3利用园林建筑的屋顶绿化,蓄积利用雨水
2、3、1有效地削减屋面雨水径流量试验数据表明:绿化屋顶可以使排水强度减低70%,在排水工程中可以相应的减小下水管道、溢洪管及储水池的尺寸,节省建造费用[4]。
2、3、2屋顶绿化具有储水功能绿化屋面可以通过植物的茎叶对雨水的截流作用和种植基质的吸水把大量的降水储存起来,试验表明,大约有1/2的降水留存在屋面上。另外,绿化屋面排水层往往又可作蓄水层,多余水蓄在卵石层内,当种植土干燥时,又可返吸入土中。
屋顶绿化一般可分为生态屋顶和屋顶花园2类。生态屋顶是指在普通的屋顶上种植个体较小,质量较轻的植物的屋顶系统[5]。生态屋顶一般有防水薄膜,排水材料,轻质种植土以及绿化植物。值得注意的是,须选择适合屋顶环境的植物品种———夏天耐旱,冬天耐湿。
屋顶花园一般包括防水薄膜层,排层,土壤层、植物层是可进入式的花园。
屋顶花园考虑了行人承重,因此充分考虑其使的舒适性,一般有游步道、微地形、小广场和休息施。它与生态屋顶的区别在于屋顶花园一般来说积更大,覆土层更深也更重,可采纳的植物品种也丰富。
。
加大树木种植面积,滞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树木能通过树叶和树枝吸收雨水。它们能降低水径流的流速,减少35%以上的雨水[6]。树木通渗透雨水能改善地下水的水质,同时还能减少水流失,特别是在滨水岸,这样的作用更加明显。
荫还能降低道路的温度,减小蒸发,有效保持土壤分。
设置景观沟,过滤净化雨水景观沟指的是道路或广场中用于排水的整形凹,其中种植了各种植物。景观沟边缘设置切口,雨顺着切口流入每个种植池内。景观沟在形成收、滞留、清洁、渗透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的同时,营造出了自然优美的街道或广场景致。
通过过滤染物提升水质,回补地下水。在大的排水区域,储存雨水,景观沟的植物能为建筑、停车场或其他铺装区域提供树荫。植物还能防止土壤侵蚀,为野生生物提供栖居地,视觉上也很美观。一组或多组景观沟系统能处理整个场地的所有雨水径流,还能减少城市雨水管道的花费。
3浙江乔司植物园雨水利用案例分析浙江乔司植物园总面积36250m2,园区北面为展览馆,西面为幼儿园,东面和南面为水面,园区内现状以平地为主,包含展览馆庭院设计。设计中以植物造景为主,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力图使雨水得到充分的利用。
3、1中心湖面蓄积雨水在综合考虑现状特点及甲方需求后,在植物园的中心区域设计了1800m2的人工湖,将之与南面与东面的城市河道相连,在其四周设置自然坡地,使中心湖面成为主要的雨水汇集地。这为绿化灌溉,地下水回补都提供了可能。现状场地道路标高5。8m,常水位4。8m,最低水位4。5m,因此,将中心湖面最低标高定为4。3m,道路与水体标高最大差值为1。5m,使绝大部分雨水径流能汇聚在绿地和中心湖面中,减少了雨水的外溢量(图5)。在水体中还设置了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丰富了湖区的植物景观,净化了水体。
3、2竖向设计利用雨水植物园的土方主要来源于2处,一是挖湖的土方,二是在植物园的建设过程中,恰逢场地外工地建设土方需大量外运,形成了植物园丰富多样的地形变化,而勿需受土方量工程造价的约束。利用起伏的地形,阴止了雨水的径流,经过几个较为集中的地段,汇流至水体附近。驳岸的标高比绿地高约5~30cm,加大了绿地的渗水量,减少了雨水的对外排放。
3、3建筑内庭收集雨水设计中包含了展览馆建筑内庭院的设计。结合建筑屋顶的排水,在内庭院中设计水池,使该水池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更具有蓄水作用。并结合落水管截留,形成了庭院中的落水景观。丰富了内庭的景观元素。
3、4道路铺装渗透雨水植物园2、5m宽的主游路采用彩色透水沥青,小游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基层,实现面层结构的透水设计;停车场全部采用嵌草铺装;入口广场未采用透水材料,而是采用坡度将其雨水排至广场内的景观凹槽中。
3、5景观凹沟净化雨水在部分道路两侧和入口广场中,人工挖掘了整齐的景观沟,其中种植了菖蒲、水杉等植物,既不影响游人广场中的活动,又为广场增添了特殊的情趣。
当雨水过大时,可通过溢水管将水排至中心水面中。
最后,在考虑了场地的降雨特征,绿地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竖向设计的调整控制坡度坡向,采用地面自然排水和管道组织排水结合,防止过多的雨水造成雨水泛滥灾害。
3、6效益分析该植物园雨水利用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从经济效益来看,雨水利用能因节约用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另外,雨水资源还可以就地吸纳利用,在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还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减少乔司镇污水处理厂、收集污水管道和扩建城市排洪设施的政府资金投入,间接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从生态环境意义来看,涵养和补给了乔司镇的地下水,减少了雨水径流,同时也可调节当地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社会意义来看,可以有效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节省用水开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4、结论21世纪,大多数国家不论其发展程度如何,都面临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要改变单纯解决雨水排放的观念,控制雨水直接排放与流失。雨水是一种优质的自然资源,收集和使用方便,污染少,处理简单,不消耗或很少消耗能源。而园林绿地正是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最佳场所。
如今,人们己经认识到了利用雨水资源的重要性,在新的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将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和整个绿地的用水系统结合在一起设计,实现雨水的可持续管理,以期实现未来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以怡馨花园绿地雨水收集再利用工程的研究论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J]。中国园林,2008(9):83-88。
篇5
2.1生态园林是可持续发展之本要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以生态园林为基础,发挥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造出稳定的人工群落,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人可以和自然共存。生态园林的3个特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第一点,生态园林遵循着生态位原则,即城市园林绿化要找到适合的植物,在植物的选择上必须要合理,这样才能避免植物之间的竞争。第二点,生态园林以多样性为主,建造城市园林主要就是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物种的多样性。第三点,生态园林的美观性,这就在不断地考验设计者的能力,做到既改善环境质量,又达到视觉上的美观,同时也体现园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2节约建绿是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节约建绿倡导“三节一环保”的健康发展之路:“三节”就是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金;“一环保”就是追求生态环保、人居环境改善的节约型园林绿化。设计之初,就把这些考虑在内,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并减少资金的浪费。节约用地的措施:一是大力提倡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墙体绿化、见缝插绿等,二是保护好自然的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痕迹,维护好原有的自然生态体系。节约用水的措施:一是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二是安装喷灌、滴灌等,三是利用河水、雨水、循环水等。节约资金的措施: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建设施工,二是采用新技术新措施。
2.3科技兴绿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现如今,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园林建设已经从原来的观赏性向综合生态性过度。加强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是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是园林绿化的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绿地的存活率,保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园林植物群落带来稳定性。相关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园林技术方面的研究,推广新的技术,加强绿化体系的建设,这是科技兴绿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障。
3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其措施
3.1园林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园林从业人员是建造园林的执行者和设计者,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绿化的好坏。具体来讲:一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优秀的园林设计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代的挑战,担当起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二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只有园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才能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三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办知识讲座,定期增加专业人员,建立完善的奖罚体制,从而调动起从业人员对园林建造的积极性。
篇6
一、旅游开发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1地理位置优越
1.1.1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湟中县距西宁25㎞,已开通西宁—塔尔寺旅游高速专线。湟中县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蕴涵深厚。在**省旅游总体规划中,**森林公园位于5条黄金旅游线路“宗教朝圣旅游线路”的点上;在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湟中县作为西宁市周边三大旅游区之一,列为“湟中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林区又被列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中的重点风景旅游区。
1.1.2依托西部旅游大市场,客源市场前景开阔。近几年来,**森林公园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塔尔寺的知名度,扩大了森林公园的影响,吸引省内外以及国际旅客进入本区旅游。随着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兴起,每年数万人从西宁、县城等各地驾车前往享受大自然快乐,消除工作的疲劳,观光森林的美景。
1.2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1.2.1植物景观丰富多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86%。森林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凝彩滴翠,姿态万千,或娇艳妩媚、或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各异,适于游人观赏。阳春,万木复苏,争吐翠绿,林中空地上的草坪像地毯一样,镶嵌在万木丛中;盛夏,绿荫浓郁、苍翠欲滴、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蝶舞蜂狂、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金秋,红叶似火,色彩斑斓,秋高气爽金色旖旎。另外,林区内还蕴藏着丰富的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狼毒、赤芍、菌陈、黄芪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岩羊、麝、梅花鹿、狼、旱獭、豺、狐狸、鸟类等12目78科200多种。密林中,时见蓝马鸡、雪鸡的踪迹;不时闪过鹿群和香獐的影子。
1.2.2地文景观独特奇异。林区内主要的娘娘山绵延百里,海拔2534~4360m,山势雄伟、山景丰富,整个山体多悬崖绝壁和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有的似仙人下凡,有的似群狼啸天,还有的似龟、似驼、似出浴的,惟妙惟肖。山间云雾缭绕,原始林海莽莽苍苍,青翠的千年云杉,亭亭玉立的山杨,婀娜多姿的桦树布满山坡;涧谷泉水汩汩,碧水清波,飞珠溅玉;山下水草丰美,山花烂漫,绿草如茵;草地溪流纵横,婉蜒迂回。主要景区水峡内,峡谷两岸奇山异峰,突兀险峻,呈现出险峻幽深的峡谷景观特征。随着峡谷的宽窄变化,河流呈现出滩谷相连,狭阔相间。峡谷深处,群山重峦叠嶂,森林遮天蔽日,水流缓急相间。悬崖峭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滴水形成冰柱,长年不化,洞外鲜花盛开,春意融融,咫尺天地,包揽春、夏、秋、冬景色。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森林公园于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旅游景点尚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2景观结构单一
由于**森林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接待体系,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园内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三、发展构想
3.1森林公园的定位
根据**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征及地理区位条件,公园属于高原生态型森林公园,是以特色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集保护利用于一身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森林观光游憩、森林休闲度假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等,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
3.2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提高开发层次
篇7
(2)促进高效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高效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采取全方面的的措施,不仅要从森林资源使用的自身优势来考虑,更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加快林木种苗工程建设的进程,主要发展经济林木产业。经济林木产业不仅具有特色,又兼具时效性,若其发展顺利,将成为林业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是不断推广新经济林产业,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名、特、优经济林产业,根据林木地方种植特点做到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大力推广种植。
(3)统筹兼顾,做好荒漠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及管理工作。在进行荒漠治理时,重建和封禁保护工作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取得更进一步的优化。同时,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为人们发家致富提供了一条道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偿使用制度就是指在利用生态资源产生利益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人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为保护生态环境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制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人向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支付一定的费用是对自然资源价值的体现,也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人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二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为保护自然资源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和代价,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自然资源的使用者也无权免费的使用经改善的生态环境,也应当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
(4)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就目前的森林保护体系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不断的完善。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将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条例列入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此来规范森林保护与管理中的工作细节,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体制更规范化和现代化。其次,对限额的森林资源要严加管理,严格进行“三总量”控制。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林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并定期的进行执法检查,对于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要严惩,从根本上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同时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近几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各地区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都加大了保护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非法砍伐树木、开垦农田的打击力度,挽回国家经济损失,加大了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增加了森林面积。但是,部分地区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如缺乏对林地用途的审核制度,无法及时发现破坏林地的行为,对各种案件的监察力度也未落到实处。
篇8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据统计,全区林业用地面积为6235.91万hm2(表1),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23.7%,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积分别为2315.84万hm2和626.69万hm2,占全国林分面积及疏林面积的20.40%和34.80%;灌木林和无林地分别为1755.63万hm2和1281.04万hm2,分别占全国灌木林及无林地的59.10%和17.49%;经济林果和苗圃面积分别为152.59万hm2和0.76万hm2,其中苗圃仅为全国苗圃的6.7%。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2.79%(四省平均数)。人均占有林地0.15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0.114hm2)多34%,其中人均森林面积为3.145hm2,是全国人均森林最多的省(区)。
表1青藏高原林业用地资源概况
Table1Situationoflanduserelatedtoforestry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hm2)
项目林业用地
面积合计有林地
面积林分
面积疏林
面积灌木林
面积经济林
面积苗圃
面积未成林
造林地无林地
面积竹林
面积森林覆盖率
(%)
840.20396.37396.2024.93398.290.590.030.2720.31-5.84
青海287.5425.1024.6511.58160.000.360.084.8086.07-0.35
云南2435.97940.42860.28316.19406.4067.66-28.31744.6512.4824.58
四川2672.201153.181034.64274.01790.9083.980.6523.41430.015.9220.37
合计6235.912514.982315.84626.691755.63152.590.7656.791281.0418.4012.79
占全国%23.7018.8120.4034.8059.10-6.708.0017.494.7013.92
注:的数据为控制线以内的数据。以下相同。
2.2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12177.82万m3,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8.4%;其中林分蓄积量为367125.08万m3,疏林蓄积量为25165.55万m3,分别占全国林分和疏林蓄积量的40.40%和46.20%(表2),这是我国目前森林资源最多的区域,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区域第一,人均蓄积量达231.38m3(四省平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8.622m3)的26倍多。其中人均多达900m3,云南人均为28m3,四川人均为11m3,青海最少,只有6m3。
表2青藏高原森林总畜积量资源
Table2Totalstorageofforest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m3)
项目林分蓄积量疏林蓄积量散生木蓄积量四旁树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量人均蓄积量
123105.841967.881107.3525.07126206.14900.8
青海2959.97448.5435.37243.413687.296.24
云南110528.1813588.9510949.171574.31136640.6128.84
四川130531.099160.182977.582974.93145643.7811.87
合计367125.0825165.5515069.474817.72412177.82-
占全国%40.4046.2019.5014.5138.40-
全区用材林面积虽然只占全国面积的17%多,但蓄积量达228035.53万m3(表3),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防护林的面积及蓄积均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特别是其蓄积量达116704.52万m3,几乎占全国该项总量的2/3,薪炭林的蓄积量也占全国总量的43%以上。充分表明本区独特的森林资源优势。
表3青藏高原各林种面积及蓄积量资源
Table3Storageofvariousforestresourcesandtheareaofvarioustypesofforest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用材林防护林新炭林特用林
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
262.4387833.16130.9434645.370.7257.022.18570.29
青海3.32322.8221.092621.16--0.2415.99
云南571.9266154.95179.9225718.1145.102974.0563.3415681.07
四川670.9073724.60346.4153719.881.296.6216.043079.99
合计1508.57228035.53678.36116704.5247.113037.6981.8019347.34
全国8492.86647338.691607.29177797.70428.866916.74334.8149663.58
占全国%17.7633.8242.2165.6410.9943.9224.4338.96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年龄和面积结构不合理(表4),中龄林、近熟林及成熟林的比重偏少,过熟林的蓄积量太多,不利于资源本身的永续利用。
表4青藏高原各林龄林种面积及蓄积量资源
Table4Areaandstorageofvarioustypesofforestswithdifferentage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
17.97715.1028.563880.8331.446140.71151.1644325.50167.1468043.70
青海5.60396.579.731031.013.36529.963.92545.042.04457.39
云南306.5714898.57223.1623395.58121.3716288.94117.0223551.7192.1632393.38
四川254.594755.85276.5818525.09122.5614809.47202.4042529.71178.5149910.97
合计584.7320766.1538.0346832.5278.7337769.1474.50110951.1439.85150805.4
全国4133.3102317.63613.1266034.21106.1122142.11268.9220370.9742.4197851.8
占全国%14.1520.3014.8917.6025.2030.9237.4050.3559.2576.22
2.3经济林资源
经济林资源包括果树林、粮食林和食用油料林等,本区的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香(芭)蕉、板栗、菠萝、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芒果、核桃、花椒、橡胶、油桐等。1995年全区经济林面积为70.27万hm2(表5、表8),仅占全国经济林果总面积(1481.45万hm2)的5%。其中,四川果树林的面积最大,达30万hm2,云南13万hm2。1995年经济林总产量为284.5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4323.43万t)的6.6%(表5),油料林为8.8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3%,是全国经济林最少的区域。但本区集中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区域的经济林种类,品种丰富,种类繁多。
表5青藏高原经济林资源概况(1995年)
Table5Situationofwconomicforest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hm2、万t)
项目果树林粮食林食用油料林
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
青海0.572.68--0.0550.02
0.090.56--0.300.074
四川30.14213.412.912.5113.0182.97
云南13.5353.243.913.305.755.753
合计44.33269.896.825.8119.1238.818
全国715.044039.5187.45198.53578.95785.396
占全国%6.206.683.642.933.3010.33
2.4野生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主要包括药用、淀粉、油料、纤维、单宁(鞣料)和珍稀植物资源等。本区是全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据统计,除具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许多药用植物种类外,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药材种类。例如,名贵药材虫草、妇科良药红豆杉(Taxusallichiana)、云南红豆杉(T.yunnanensis)、雪莲(Saussureainvolucrata)、治疗高血压的萝肤木(Rauwolfiaverticillata)及有抗癌疗效的美登木(Maytenushookrei)、消炎杀菌良药小蘖,还有天麻、贝母、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红景天、大黄、黄连等。
淀粉植物以栎(Quercussp.)类的面积最大,据统计其总面积达373万hm2;另外,还有菝葜属的菝葜及葛藤属等种类。油料植物以核桃数量最大,乔松和华山松等的种子含油率也较高。纤维植物常见的有滇藏荨麻、荨麻、珠芽荨麻;滇东瑞香、长瓣瑞香、滇结香、罗布麻、枸树以及云杉属、冷杉属和松属等种类。鞣料(单宁、“烤胶”、树脂(胶)植物资源有橡胶、漆树、油桐、川西云杉、高山栎、合欢、桦木属、杨属和红杉等。据统计,1995年油桐和生漆产量分别为13万t和685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3%和23%。此外,本区的野生药用和食用菌类资源较多,常见的药用菌有猴头菌、灵芝菌、茯芩等;食用菌有营养美味的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2)青藏高原也是我国野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据有关资料,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亚洲象(Elephasmaximus)、虎、滇金丝猴、灰叶猴、长臂猿、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野驴、长尾叶猴、白唇鹿、苏门羚、藏羚羊、盘羊、绿孔雀(Pakomuticu)、红腹角雉等。属国家二类及三类重点保护的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麝、藏马鸡和黑熊、石貂、豹猫、岩羊、血鸡、鹦鹉等。
3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特点及其评价
3.1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总量的23.70%,但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8.4%;有林地面积为2514.98万hm2,虽不及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3833万hm2),蓄积量却达412177.82万m3(表2),比东北地区(362874.8万m3)多13%以上,位居全国区域资源的第一位。但据遥感信息和实际调查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等地。
从水平分布而言,东南部以昆明、四川的攀枝花和西昌为中心,东到云南的宣威,南到个旧、景谷,西到保山,沿澜沧江北上至的东南部,北到四川的石棉等地,以云南松林和思茅松林为主;在东南部和西部的边界地带分布有亚热带和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及山地雨林(西双板纳和波密、察隅等地);在成都平原西部和南部地带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往南至泸定、木里至云南的宁莨、维西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柏木林等山地针叶林以及疏林、灌木林等为主。森林植被基本上分布在海拔100(云南河口)~4400(4500)m地带,但在东南部的昌都以西和以北地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4400m地带,海拔2700~3400m以疏林灌丛为主,只在湿润的沟谷可看到小块状分散分布的森林;从本区的东部往西,依次分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lauceolata)林、云南松(P.yunnanensis)林、思茅松(P.kesigaRogleexGord(A.chev.)gaussen)林、暗针叶林以及常绿阔叶林(含雨林)等,呈块状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及雅藏布江的支流两岸。在云南东南部的西双版纳、金平河口和东南部海拔350m以下分布有热带雨林,海拔350~1000m为热带季雨林,海拔1200m以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位于东北部的洛隆边坝、嘉黎、比如等县,林线海拔高达4600m,树线达4700m,是我国亦是世界森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地区。其中,海拔150~3300m多分布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云南松林、高山松林(P.denpsata)及少量杨(Poplussp)、桦木林(Betulasp)等;海拔3300~4100m大多分布为云、冷杉林和高山栎林;海拔4100~4500(4600)m多为柏木林、云杉、冷杉林及高山杜鹃灌丛等。
3.2生物多样性丰富
青藏高原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云南和两省(区)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因其林内种类繁多,结构非常复杂,故有“植物王国”之誉。仅的种子植物就有5766种,隶属208科1258属,其中木本植物约计104科363属1498种。常见的乔木建群种类有桑科千果榄仁、天料木、大叶藤黄、杜英等;以及马尾松、杉木、云南松、高山松、华山松(P.armandi)、粗枝云杉(P.aspratae)、川西云杉(P.balfouriana)、丽江云杉(P.likiangensis)、林芝云杉(P.var.likiangensis)、麦吊云杉(P.brachytyla)、紫果云杉(P.purpurea)、鳞皮冷杉(Abiessquamata)、黄果冷杉(A.ernestii)、怒江冷杉(A.nukiangensis)、乔松、红杉(Larixgriffithiana)、大果红杉(L.potaninii);以及大果圆柏(Sabinatibetica)、垂枝柏(S.recurva)、滇藏方枝柏(S.wallichiana)、川滇高山栎(Quercusquifoliodes)、黄背栎(Q.pannosa)、高山栎(Q.semicarpifolia)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澜沧黄杉(Pseudotsugaorrestii)等。林下灌木和草本等种类也较丰富。总之,本区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3.3资源可及率低、质量一般
从卫星遥感及实地资料看,本区的森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段,可及率平均在20%左右。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161756.96万m3,占全区总蓄积中量的39%,中、幼龄林的蓄积量为67598.65万m3,仅占16.4%(表4),这样的林龄结构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全区森林资源的自然年枯损量达1680万m3(不含),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属于中上等水平(表6)。
表6森林蓄积量资源与其它地区比较parisonofstorageofforestresourceswithotherregion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蓄积量(m3/hm2)120.0286.0126.0128.016589.0
蓄积量占全国%0.3411.7613.5712.7338.40-
全国排序254231-
3.4森林资源消耗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及典型调查分析,全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为7822.25万m3。而年净生长量为9465.13万m3(表7),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年生长量基本保持平衡,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有所盈余,但个别省如云南的森林资源年赤字已达234万m3,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7森林资源年均消耗量与生长量概况
Table7Situationofannualaverageconsumptionandincrementofforertryresource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年均净生长量(万m3)67.521930.953177.704288.969465.1341912.35
年均净消耗量(万m3)32.79462.052803.654523.767822.2531992.37
消长对比(万m3)34.731468.90374.05-234.801642.889919.98
3.5林业资源发展趋势预测及分析
森林木材产量的可持续发展预测是根据高原地区森林的蓄积量状况及其生长率的关系,利用改变后的复利公式:
Zn=Zo(1+a)n-{A[(1+a)n-1]/a}
式中,Zn为n年后的森林资源;Zo为现有森林资源;a为森林资源净平均生长率;A为森林资源年消耗量;n为间隔年限。本式不含今后人工造林的数量。
经计算,2010年和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森林资源将从现在的412177.82万m3发展到1301.806万m3和1597.486万m3。可以预料,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青藏高原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持续发展。
根据经济林产品产量的增长呈一元线性回归的特征(表8),对2005~2010年的经济林产品产量进行了预测。采用下列方程进行拟合:
YF=a+bxi(1)
YG=a+bxi(2)
YO=a+bxi(3)
表8青藏高原经济林产量(1990~1998年)
Table8Situationofeconomicforestresources
(单位:万t)
项目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果树林161187197237240274287252-
粮食林1.732.724.634.795.435.814.596.69-
食用油料林6.025.926.897.128.328.80--8.75
式1~3中,YF为果树林产量;YG为粮食林产量;YO为食用油料林产量;a、b均为参数;i为2005~2010年。根据以上3式拟合的结果列于表9。
表9方程(1),(2),(3)参数与相关系数估计值
Table9Estimatedparametersandcorrelatedcoefficientsforequations(1),(2)and(3)
项目ab相关系数(r2)标准差F检验
果树林(Ff)16.413-32489.500.83219.53429.649
木本粮食林(Fg)0.574-1140.530.7570.861318.68
食用油料林(Fo)0.419-826.9040.8320.55524.676
经计算,青藏高原2005年,果树林总产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达418万t,粮食林达11万t,木本油料林达13万t;到2010年,全区水果的持续发展能力将达501万t,粮食林将达14万t,大宗木本油料林将超15万t。
4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干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效不显著,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青藏高原既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森林植被很贫乏区。主要表现在该区具有全国近40%的活立木蓄积量,但是,森林覆盖率仅为12.79%(四省平均数),特别是在西北部的青海和两省,其森林覆盖率仅为0.35%和5.84%。许多地区过伐过牧严重,造成荒山遍地,河水浑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有些地方人畜饮水都很困难。
4.2只采不育,苗圃建设落后,更新造林任务艰巨
由于森林经营单位以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大木头挂帅”、“竭泽而鱼”、“只采不育”或“只造不管”的经营方式,使有些地区如二十年前经营比较兴旺的云南中甸、四川川南和昌都等林业局已采完周围及邻近地区的森林。过去遗留的采伐迹地、宜林地等已达1280万hm2,有的迹地因天然更新效果不良已沦为牧地。另外,全区苗圃仅0.76万hm2,如此少的苗圃根本不能满足更新造林对苗木的需要。
4.3经济(果木)林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
本区经济(果木)林除云南和四川在油料林和果树林的发展较好之外,存在着盲目引进、技术力量薄弱和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有些果树种类产量低、品质差。据有关资料,云南的低产果树林面积占40%以上,其他省也不例外。此外,经济林苗圃不足,苗木短缺,特别是优良品种的苗木短缺严重,也直接影响发展规模。
4.4薪材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
青藏高原是我国煤炭储量很少的区域,全区绝大多数的乡镇居民以木材为燃料,从我们在昌都地区六县的实地调查表明,薪材年耗量为22.65万m3,占56.6%,云南和四川两省薪材的消耗也较大,而且云南省森林资源已出现赤字(表7);森林资源的相当部分是被烧掉的,并且大多数烧的是云杉、冷杉、柏木、高山栎等好材。可见,资源浪费严重。
4.5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本区域的林副产品种类丰富(特别是云南、和四川),品种较多,品质名贵(如松茸、虫草、贝母等),具有当地特色及发展潜力的“松茸”等深受日本等客商青睐,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已逐步形成拳头产品,1995年仅昌都地区松茸和木耳产量就达136.8t和15t,但大多为原料出售,经济效益不高。另外,在产品采收期,全民动手无保护性地掠夺式采摘等,严重破坏产地的生境条件,影响资源的产量与持续利用。
5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与措施
5.1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含网络体系)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以营林为本,充分依托科学技术,贯彻保护性开发的方针,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林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谋求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发展,保持林业作为本区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应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的原则。要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出发,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网络体系,以便掌握科学管理信息,发展生态型林业。
5.2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林业
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长快、效益好的经济林和开发见效快的林副特产品,选育和引进适合本区生长的良种,建立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扩大苗圃,发展育苗造林;也可开展森林旅游,对资源充分利用,推动林业内各产业的同步发展,才能获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成效。
5.3推广先进的实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增加林产品的科技新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在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进行生物技术运用与创新;在天然林的保护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以及苗圃基地的建设中,应注重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例如松茸和虫草的人工繁育技术以及优良速生丰产树种的选育等),使林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以科技兴林的目的。
5.4做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走综合发展之路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怒江的发源地,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不法之徒非法偷猎野生动、植物,致使珍稀特有物种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建议建立大规模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一方面要做好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乔灌草结合,做好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并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生态工程建设(如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另一方面,由于禁止采伐天然林,森工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续到周边资源丰富的国家去采伐与进口部分所需木材,搞加工企业。同时,应加大林下产品(如松茸、虫草、贝母、灵芝、茯苓等)人工繁育研究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5搞好经济林开发利用,增加非木材产品的经济效益
本区宜于发展经济林的“三荒”土地资源有100多万hm2,若加上最近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为全国各区之首。建议对老弱、退化严重的低产林(园)地进行改造,改种名特优品种,选育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提高质量,如云南可发展热带水果和粮食林及油料林基地,四川可多发展油料林和粮食林基地。在青海东南部的黄河谷地和藏东南的“三江流域”谷地,发展有稳定效益的优质苹果和梨以及柑桔基地。
5.6节省和扩大薪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
全区薪材的消耗量占资源总耗量的50%左右,不解决能源性森林资源消耗问题,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故当务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可节柴15%~20%的“省柴灶”;其次是培育速生丰产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电和太阳能代柴。总之,节材是保护森林资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5.7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兴办林业
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形势下,发展林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发展造林、护林等林业户、林业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筹集发展林业的必需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挖掘全民的潜力,鼓励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邓坤枚.我国经济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0,22(3):47~53
3李文华.森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9~1993)[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4
5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6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中国山地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7国家统计司.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篇9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据统计,全区林业用地面积为6235.91万hm2(表1),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23.7%,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积分别为2315.84万hm2和626.69万hm2,占全国林分面积及疏林面积的20.40%和34.80%;灌木林和无林地分别为1755.63万hm2和1281.04万hm2,分别占全国灌木林及无林地的59.10%和17.49%;经济林果和苗圃面积分别为152.59万hm2和0.76万hm2,其中苗圃仅为全国苗圃的6.7%。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2.79%(四省平均数)。人均占有林地0.15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0.114hm2)多34%,其中人均森林面积为3.145hm2,是全国人均森林最多的省(区)。
表1青藏高原林业用地资源概况
Table1Situationoflanduserelatedtoforestry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hm2)
项目林业用地
面积合计有林地
面积林分
面积疏林
面积灌木林
面积经济林
面积苗圃
面积未成林
造林地无林地
面积竹林
面积森林覆盖率
(%)
840.20396.37396.2024.93398.290.590.030.2720.31-5.84
青海287.5425.1024.6511.58160.000.360.084.8086.07-0.35
云南2435.97940.42860.28316.19406.4067.66-28.31744.6512.4824.58
四川2672.201153.181034.64274.01790.9083.980.6523.41430.015.9220.37
合计6235.912514.982315.84626.691755.63152.590.7656.791281.0418.4012.79
占全国%23.7018.8120.4034.8059.10-6.708.0017.494.7013.92
注:的数据为控制线以内的数据。以下相同。
2.2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12177.82万m3,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8.4%;其中林分蓄积量为367125.08万m3,疏林蓄积量为25165.55万m3,分别占全国林分和疏林蓄积量的40.40%和46.20%(表2),这是我国目前森林资源最多的区域,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区域第一,人均蓄积量达231.38m3(四省平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8.622m3)的26倍多。其中人均多达900m3,云南人均为28m3,四川人均为11m3,青海最少,只有6m3。
表2青藏高原森林总畜积量资源
Table2Totalstorageofforest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m3)
项目林分蓄积量疏林蓄积量散生木蓄积量四旁树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量人均蓄积量
123105.841967.881107.3525.07126206.14900.8
青海2959.97448.5435.37243.413687.296.24
云南110528.1813588.9510949.171574.31136640.6128.84
四川130531.099160.182977.582974.93145643.7811.87
合计367125.0825165.5515069.474817.72412177.82-
占全国%40.4046.2019.5014.5138.40-
全区用材林面积虽然只占全国面积的17%多,但蓄积量达228035.53万m3(表3),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防护林的面积及蓄积均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特别是其蓄积量达116704.52万m3,几乎占全国该项总量的2/3,薪炭林的蓄积量也占全国总量的43%以上。充分表明本区独特的森林资源优势。
表3青藏高原各林种面积及蓄积量资源
Table3Storageofvariousforestresourcesandtheareaofvarioustypesofforest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用材林防护林新炭林特用林
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
262.4387833.16130.9434645.370.7257.022.18570.29
青海3.32322.8221.092621.16--0.2415.99
云南571.9266154.95179.9225718.1145.102974.0563.3415681.07
四川670.9073724.60346.4153719.881.296.6216.043079.99
合计1508.57228035.53678.36116704.5247.113037.6981.8019347.34
全国8492.86647338.691607.29177797.70428.866916.74334.8149663.58
占全国%17.7633.8242.2165.6410.9943.9224.4338.96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年龄和面积结构不合理(表4),中龄林、近熟林及成熟林的比重偏少,过熟林的蓄积量太多,不利于资源本身的永续利用。
表4青藏高原各林龄林种面积及蓄积量资源
Table4Areaandstorageofvarioustypesofforestswithdifferentage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
17.97715.1028.563880.8331.446140.71151.1644325.50167.1468043.70
青海5.60396.579.731031.013.36529.963.92545.042.04457.39
云南306.5714898.57223.1623395.58121.3716288.94117.0223551.7192.1632393.38
四川254.594755.85276.5818525.09122.5614809.47202.4042529.71178.5149910.97
合计584.7320766.1538.0346832.5278.7337769.1474.50110951.1439.85150805.4
全国4133.3102317.63613.1266034.21106.1122142.11268.9220370.9742.4197851.8
占全国%14.1520.3014.8917.6025.2030.9237.4050.3559.2576.22
2.3经济林资源
经济林资源包括果树林、粮食林和食用油料林等,本区的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香(芭)蕉、板栗、菠萝、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芒果、核桃、花椒、橡胶、油桐等。1995年全区经济林面积为70.27万hm2(表5、表8),仅占全国经济林果总面积(1481.45万hm2)的5%。其中,四川果树林的面积最大,达30万hm2,云南13万hm2。1995年经济林总产量为284.5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4323.43万t)的6.6%(表5),油料林为8.8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3%,是全国经济林最少的区域。但本区集中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区域的经济林种类,品种丰富,种类繁多。
表5青藏高原经济林资源概况(1995年)
Table5Situationofwconomicforest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hm2、万t)
项目果树林粮食林食用油料林
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
青海0.572.68--0.0550.02
0.090.56--0.300.074
四川30.14213.412.912.5113.0182.97
云南13.5353.243.913.305.755.753
合计44.33269.896.825.8119.1238.818
全国715.044039.5187.45198.53578.95785.396
占全国%6.206.683.642.933.3010.33
2.4野生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主要包括药用、淀粉、油料、纤维、单宁(鞣料)和珍稀植物资源等。本区是全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据统计,除具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许多药用植物种类外,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药材种类。例如,名贵药材虫草、妇科良药红豆杉(Taxusallichiana)、云南红豆杉(T.yunnanensis)、雪莲(Saussureainvolucrata)、治疗高血压的萝肤木(Rauwolfiaverticillata)及有抗癌疗效的美登木(Maytenushookrei)、消炎杀菌良药小蘖,还有天麻、贝母、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红景天、大黄、黄连等。
淀粉植物以栎(Quercussp.)类的面积最大,据统计其总面积达373万hm2;另外,还有菝葜属的菝葜及葛藤属等种类。油料植物以核桃数量最大,乔松和华山松等的种子含油率也较高。纤维植物常见的有滇藏荨麻、荨麻、珠芽荨麻;滇东瑞香、长瓣瑞香、滇结香、罗布麻、枸树以及云杉属、冷杉属和松属等种类。鞣料(单宁、“烤胶”、树脂(胶)植物资源有橡胶、漆树、油桐、川西云杉、高山栎、合欢、桦木属、杨属和红杉等。据统计,1995年油桐和生漆产量分别为13万t和685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3%和23%。此外,本区的野生药用和食用菌类资源较多,常见的药用菌有猴头菌、灵芝菌、茯芩等;食用菌有营养美味的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2)青藏高原也是我国野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据有关资料,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亚洲象(Elephasmaximus)、虎、滇金丝猴、灰叶猴、长臂猿、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野驴、长尾叶猴、白唇鹿、苏门羚、藏羚羊、盘羊、绿孔雀(Pakomuticu)、红腹角雉等。属国家二类及三类重点保护的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麝、藏马鸡和黑熊、石貂、豹猫、岩羊、血鸡、鹦鹉等。
3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特点及其评价
3.1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总量的23.70%,但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8.4%;有林地面积为2514.98万hm2,虽不及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3833万hm2),蓄积量却达412177.82万m3(表2),比东北地区(362874.8万m3)多13%以上,位居全国区域资源的第一位。但据遥感信息和实际调查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等地。
从水平分布而言,东南部以昆明、四川的攀枝花和西昌为中心,东到云南的宣威,南到个旧、景谷,西到保山,沿澜沧江北上至的东南部,北到四川的石棉等地,以云南松林和思茅松林为主;在东南部和西部的边界地带分布有亚热带和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及山地雨林(西双板纳和波密、察隅等地);在成都平原西部和南部地带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往南至泸定、木里至云南的宁莨、维西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柏木林等山地针叶林以及疏林、灌木林等为主。森林植被基本上分布在海拔100(云南河口)~4400(4500)m地带,但在东南部的昌都以西和以北地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4400m地带,海拔2700~3400m以疏林灌丛为主,只在湿润的沟谷可看到小块状分散分布的森林;从本区的东部往西,依次分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lauceolata)林、云南松(P.yunnanensis)林、思茅松(P.kesigaRogleexGord(A.chev.)gaussen)林、暗针叶林以及常绿阔叶林(含雨林)等,呈块状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及雅藏布江的支流两岸。在云南东南部的西双版纳、金平河口和东南部海拔350m以下分布有热带雨林,海拔350~1000m为热带季雨林,海拔1200m以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位于东北部的洛隆边坝、嘉黎、比如等县,林线海拔高达4600m,树线达4700m,是我国亦是世界森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地区。其中,海拔150~3300m多分布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云南松林、高山松林(P.denpsata)及少量杨(Poplussp)、桦木林(Betulasp)等;海拔3300~4100m大多分布为云、冷杉林和高山栎林;海拔4100~4500(4600)m多为柏木林、云杉、冷杉林及高山杜鹃灌丛等。
3.2生物多样性丰富
青藏高原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云南和两省(区)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因其林内种类繁多,结构非常复杂,故有“植物王国”之誉。仅的种子植物就有5766种,隶属208科1258属,其中木本植物约计104科363属1498种。常见的乔木建群种类有桑科千果榄仁、天料木、大叶藤黄、杜英等;以及马尾松、杉木、云南松、高山松、华山松(P.armandi)、粗枝云杉(P.aspratae)、川西云杉(P.balfouriana)、丽江云杉(P.likiangensis)、林芝云杉(P.var.likiangensis)、麦吊云杉(P.brachytyla)、紫果云杉(P.purpurea)、鳞皮冷杉(Abiessquamata)、黄果冷杉(A.ernestii)、怒江冷杉(A.nukiangensis)、乔松、红杉(Larixgriffithiana)、大果红杉(L.potaninii);以及大果圆柏(Sabinatibetica)、垂枝柏(S.recurva)、滇藏方枝柏(S.wallichiana)、川滇高山栎(Quercusquifoliodes)、黄背栎(Q.pannosa)、高山栎(Q.semicarpifolia)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澜沧黄杉(Pseudotsugaorrestii)等。林下灌木和草本等种类也较丰富。总之,本区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3.3资源可及率低、质量一般
从卫星遥感及实地资料看,本区的森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段,可及率平均在20%左右。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161756.96万m3,占全区总蓄积中量的39%,中、幼龄林的蓄积量为67598.65万m3,仅占16.4%(表4),这样的林龄结构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全区森林资源的自然年枯损量达1680万m3(不含),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属于中上等水平(表6)。
表6森林蓄积量资源与其它地区比较
Table6Comparisonofstorageofforestresourceswithotherregion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蓄积量(m3/hm2)120.0286.0126.0128.016589.0
蓄积量占全国%0.3411.7613.5712.7338.40-
全国排序254231-
3.4森林资源消耗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及典型调查分析,全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为7822.25万m3。而年净生长量为9465.13万m3(表7),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年生长量基本保持平衡,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有所盈余,但个别省如云南的森林资源年赤字已达234万m3,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7森林资源年均消耗量与生长量概况
Table7Situationofannualaverageconsumptionandincrementofforertryresource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年均净生长量(万m3)67.521930.953177.704288.969465.1341912.35
年均净消耗量(万m3)32.79462.052803.654523.767822.2531992.37
消长对比(万m3)34.731468.90374.05-234.801642.889919.98
3.5林业资源发展趋势预测及分析
森林木材产量的可持续发展预测是根据高原地区森林的蓄积量状况及其生长率的关系,利用改变后的复利公式:
Zn=Zo(1+a)n-{A[(1+a)n-1]/a}
式中,Zn为n年后的森林资源;Zo为现有森林资源;a为森林资源净平均生长率;A为森林资源年消耗量;n为间隔年限。本式不含今后人工造林的数量。
经计算,2010年和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森林资源将从现在的412177.82万m3发展到1301.806万m3和1597.486万m3。可以预料,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青藏高原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持续发展。
根据经济林产品产量的增长呈一元线性回归的特征(表8),对2005~2010年的经济林产品产量进行了预测。采用下列方程进行拟合:
YF=a+bxi(1)
YG=a+bxi(2)
YO=a+bxi(3)
表8青藏高原经济林产量(1990~1998年)
Table8Situationofeconomicforestresources
(单位:万t)
项目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果树林161187197237240274287252-
粮食林1.732.724.634.795.435.814.596.69-
食用油料林6.025.926.897.128.328.80--8.75
式1~3中,YF为果树林产量;YG为粮食林产量;YO为食用油料林产量;a、b均为参数;i为2005~2010年。根据以上3式拟合的结果列于表9。
表9方程(1),(2),(3)参数与相关系数估计值
Table9Estimatedparametersandcorrelatedcoefficientsforequations(1),(2)and(3)
项目ab相关系数(r2)标准差F检验
果树林(Ff)16.413-32489.500.83219.53429.649
木本粮食林(Fg)0.574-1140.530.7570.861318.68
食用油料林(Fo)0.419-826.9040.8320.55524.676
经计算,青藏高原2005年,果树林总产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达418万t,粮食林达11万t,木本油料林达13万t;到2010年,全区水果的持续发展能力将达501万t,粮食林将达14万t,大宗木本油料林将超15万t。
4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干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效不显著,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青藏高原既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森林植被很贫乏区。主要表现在该区具有全国近40%的活立木蓄积量,但是,森林覆盖率仅为12.79%(四省平均数),特别是在西北部的青海和两省,其森林覆盖率仅为0.35%和5.84%。许多地区过伐过牧严重,造成荒山遍地,河水浑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有些地方人畜饮水都很困难。
4.2只采不育,苗圃建设落后,更新造林任务艰巨
由于森林经营单位以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大木头挂帅”、“竭泽而鱼”、“只采不育”或“只造不管”的经营方式,使有些地区如二十年前经营比较兴旺的云南中甸、四川川南和昌都等林业局已采完周围及邻近地区的森林。过去遗留的采伐迹地、宜林地等已达1280万hm2,有的迹地因天然更新效果不良已沦为牧地。另外,全区苗圃仅0.76万hm2,如此少的苗圃根本不能满足更新造林对苗木的需要。
4.3经济(果木)林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
本区经济(果木)林除云南和四川在油料林和果树林的发展较好之外,存在着盲目引进、技术力量薄弱和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有些果树种类产量低、品质差。据有关资料,云南的低产果树林面积占40%以上,其他省也不例外。此外,经济林苗圃不足,苗木短缺,特别是优良品种的苗木短缺严重,也直接影响发展规模。
4.4薪材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
青藏高原是我国煤炭储量很少的区域,全区绝大多数的乡镇居民以木材为燃料,从我们在昌都地区六县的实地调查表明,薪材年耗量为22.65万m3,占56.6%,云南和四川两省薪材的消耗也较大,而且云南省森林资源已出现赤字(表7);森林资源的相当部分是被烧掉的,并且大多数烧的是云杉、冷杉、柏木、高山栎等好材。可见,资源浪费严重。
4.5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本区域的林副产品种类丰富(特别是云南、和四川),品种较多,品质名贵(如松茸、虫草、贝母等),具有当地特色及发展潜力的“松茸”等深受日本等客商青睐,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已逐步形成拳头产品,1995年仅昌都地区松茸和木耳产量就达136.8t和15t,但大多为原料出售,经济效益不高。另外,在产品采收期,全民动手无保护性地掠夺式采摘等,严重破坏产地的生境条件,影响资源的产量与持续利用。
5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与措施
5.1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含网络体系)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以营林为本,充分依托科学技术,贯彻保护性开发的方针,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林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谋求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发展,保持林业作为本区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应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的原则。要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出发,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网络体系,以便掌握科学管理信息,发展生态型林业。
5.2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林业
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长快、效益好的经济林和开发见效快的林副特产品,选育和引进适合本区生长的良种,建立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扩大苗圃,发展育苗造林;也可开展森林旅游,对资源充分利用,推动林业内各产业的同步发展,才能获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成效。
5.3推广先进的实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增加林产品的科技新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在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进行生物技术运用与创新;在天然林的保护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以及苗圃基地的建设中,应注重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例如松茸和虫草的人工繁育技术以及优良速生丰产树种的选育等),使林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以科技兴林的目的。
5.4做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走综合发展之路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怒江的发源地,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不法之徒非法偷猎野生动、植物,致使珍稀特有物种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建议建立大规模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一方面要做好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乔灌草结合,做好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并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生态工程建设(如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另一方面,由于禁止采伐天然林,森工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续到周边资源丰富的国家去采伐与进口部分所需木材,搞加工企业。同时,应加大林下产品(如松茸、虫草、贝母、灵芝、茯苓等)人工繁育研究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5搞好经济林开发利用,增加非木材产品的经济效益
本区宜于发展经济林的“三荒”土地资源有100多万hm2,若加上最近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为全国各区之首。建议对老弱、退化严重的低产林(园)地进行改造,改种名特优品种,选育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提高质量,如云南可发展热带水果和粮食林及油料林基地,四川可多发展油料林和粮食林基地。在青海东南部的黄河谷地和藏东南的“三江流域”谷地,发展有稳定效益的优质苹果和梨以及柑桔基地。
5.6节省和扩大薪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
全区薪材的消耗量占资源总耗量的50%左右,不解决能源性森林资源消耗问题,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故当务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可节柴15%~20%的“省柴灶”;其次是培育速生丰产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电和太阳能代柴。总之,节材是保护森林资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5.7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兴办林业
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形势下,发展林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发展造林、护林等林业户、林业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筹集发展林业的必需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挖掘全民的潜力,鼓励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邓坤枚.我国经济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0,22(3):47~53
3李文华.森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9~1993)[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4
5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6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中国山地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7国家统计司.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篇10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篇11
2.1林权改革难度大,管理模式不健全党在十七大中提出要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以实现“耕者有其山”的目标。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存在资金技术匮乏、宣传力度不够、林权过度集中或部分林农失山失地而造成的林权纠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林权改革的步伐。因为改革不彻底,很多因素也限制了林业的经营和管理,林农营林的积极性也显著下降,这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2生态公益林补偿不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是国家为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林木抚育费等。生态公益林补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加快了林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目前一些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不规范,影响了这项措施的顺利进行。一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林农根本不知道生态公益林有资金补偿。二是公益林资金补偿较少,不能满足营林管护人的期望,所以林农对公益林管理积极性并不高。
2.3砍伐现象比较普遍,监督机制薄弱由于有经济效益驱动,森林乱砍滥伐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对一些珍贵林木的砍伐,不仅迫坏了森林生态平衡,而且也对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的迫害。因此,需要林业部门加强对乱砍滥伐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还应加强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强审批的门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3加强林业管理,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应该坚持不断地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保证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加强对林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林业管理小组,明确责任和分工,主要领导亲自抓林业资源管理的工作,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措施,督促落实好工作,把林业资源的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做到年初有目标,年末有考评,建立工作激励制度,保证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2健全和完善林业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比如《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林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这些法规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新兴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林业法律还不完善,如有关生态林的管理立法方面,就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今后还应该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林业法律法规。
3.3加强森林管护宣传教育工作1)林场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对林业管理人员进行林业法律法规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培训,对职工进行林业养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培训,使职工能够对当前林业的发展和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打破老职工“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守旧思想,为森林资源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2)要通过媒体、报纸及网络对生活在林区的林民们加强教育,宣传乱砍乱伐给森林资源带来的危害,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3.4加快林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管理人员生活和工作条件,如管理补助津贴、必要的交通工具,这样可提高管护的效率,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
3.5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1)提高监管认识,林业部门除对正常营林管理监督检查外,还应对林分质量、林内环境等进行严格督查,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2)检查督导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要把正常检查和暗查结合起来,检查不应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应多与林区职工展开谈话活动,这样能从根本上掌握林业的情况,从而找出问题和原因。3)加大对乱砍乱伐的惩处力度。要做到谁毁林,谁负责,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应该给与相应的处罚。4)要设立多种举报形式。一个部门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应该发动群众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中;对于群众有效的举报,挽回经济损失的,要给予一定的补偿。
3.6加强基础林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目前,我国基层林业执法力量较弱,在一些乡镇级执法人员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而大多数林业的布局又都在乡镇一些地区,对于林业损害和破坏案件基本上都是口头警告,而没有实际进行处罚,这就造成监管力度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基础的林业执法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对于一些林业纠纷不能有效及时解决,这也给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带来难度。因此,要加大基层林业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以便能够在处理案件中得心应手。
3.7加强林业资源数据库建设21世纪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因此,林业资源保护及管理也应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林业资源数据库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加快工作效率;要引进和培训信息化林业管理人才,积极与上级林业部门进行信息系统联网,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及时为上级部门传送准确可靠的林业资源数据。要推动林业产业的科技开发力度,优化林业布局,改造和重组传统企业,要实现从低端原料加工到高端产品制作方向转型,提高经营效益,为营林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篇12
1.1森林外林木范围界定
森林外林木这一名词出现于1995年,20世纪80年代,随着非木质林产品和林木(尤其是森林外林木)在社会福利和环境方面的贡献得到广泛认可,森林外林木的重要性开始被各界人士所认识和了解。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名词的定义为:“生长在森林和其他有林地以外的林木”(此处“林木”主要指树木和灌木),包括生长在农业用地(含草地和牧场)、建筑用地(住宅和基础设施)和裸地(包括沙丘和裸岩),还包括生长在未能满足森林和林地要求的土地上的林木:①林地面积不足0.5公顷;②在原位生长到成熟时树高能够达到5米以上,但植被存量密度水平不足5%的林木;③在原为生长到成熟后树高不能达到5米,植被存量密度水平低于10%的林木,④宽度不到20米,且面积不足0.5公顷的防风林带和岸边缓冲区中的林木。
1.2森林外林木的效益
与森林相比,森林外林木与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农林复合系统、农林牧复合系统到城市、社区林业等林木系统,到处都有森林以外林木的存在,近些年来,森林外林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研究表明,森林外林木在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供给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保护周边环境、改善田园景观、美化环境及减少贫困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森林外林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木质林产品、燃料、食物、水果等,是农村居民食物、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在有些地区木材深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木材有很多也是来自于森林外林木资源。如哥斯达黎加森林外林木除具固碳的生态价值外,每年还为国内提供了一半以上的木材,据法国农民提供的数据,灌木篱每年可为法国提供440万立方米木材,而森林外林木年木材产量为450万立方米,同时,还可提供饲料和牧草,畜牧区的饲料树种在一些热带地区已经成为农业系统的主要贡献力量。环境效益方面,例如,农田上的灌木篱、小块林地。成片的树木,防风林等为大量动物物种提供了宝贵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也为动物迁徙提供了通道,保持了当地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社会效益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森林有助于身体健康。缓解压力,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地;在很多地方森林外林木具有文化价值,是文明和文化的一种象征和延续。
二、国外森林外林木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2.1总体情况
长久以来,森林外林木的价值和发展状况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许多地区的人们依赖森林外林木提供的林产品为生,但这些并未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自上个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对森林外林木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在逐步增加。一些地区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团体等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发展森林外林木的行列中来。学术界也积极开展森林外林木的研究,包括其作用、潜能及清查评估方法等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在该领域制定出了科学规范的研究标准、体系等。
从全球层面来看。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许多地区尤其是少林或无林地区的人们为了满足当地乡村和城市社区对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需求,在土地边缘、家庭园地等种植树木;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政府和林业部门也逐渐开始大面积的森林种植活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保护和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由于森林外林木的不断发展,在全球森林覆盖不断减少的同时,一些地区的林木覆盖面积增加明显。
2.2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
印度种植和发展森林外林木有较长的历史,据记载,大约2500年前,佛教的创始人就宣布每个佛教徒必须种植一棵树并在五年内照料它。随后,历届印度王族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在路旁植树,这些树木逐渐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为当地人民特别是贫困人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和薪材来源,人们开始在农场、田地边缘、庭院中植树,这些林木还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1979—1980年间,印度政府开展了社会林业项目,在国内大规模种植森林外林木,使得这一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增长,其中35%—409<树木的种植通过政府分发树苗,由个人、团体组织等在私人土地完成。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公共土地一公路、铁路、运河旁等栽种林木,此次大规模的社会林业项目之后,印度林业部门又分阶段继续实施造林和再造林工程,一些地方部门将植树计划分配到个人,有效促进了森林外林木的增长。与此同时,一些私营公司和私人组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当地的林业企业与农民签订协议,吸引农民在农场或家庭园地种植树木,并到期如约向农民收购木材和林产品,以满足企业自身对原材料的需求,这种方式引起了许多林业企业的效仿,大大促进了当地的造林进程。
2.3国外森林外林木发展的借鉴意义
综合来看,国外森林外林木的发展,特别是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总结如下:
(1)森林外林木正在受到高度重视,森林外林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关于这一资源的数据资料大量缺失。然而,上个世纪后期以来,为了更加科学的利用和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许多国家加强了对这一资源的管理,突出体现在开始对其进行信息量化和评估,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森林外林木清查和评估体系,获取森林外林木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实地抽样,空中摄影,遥感,实地抽样和遥感结合,相关几个部门的二手资料等。其中,信息的采集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分类和绘图,林木覆盖的识别,以及林木特征的度量。卫星图片和区域照片适用于前两个阶段,而高清晰的卫星图片能够识别单一的树木并为大面积的森林外林木建立数据库,在印度,随着在森林外土地上大规模开展植树活动,有关部门实施了针对森林外林木的清查评估活动,并逐步探索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掌握森林外林木资源的状况,将森林外林木与森林资源的发展动态变化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资源在印度林业中的地位。
(2)政府制度管理和立法。通过政府制度及法律的强有力手段能够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例如,肯尼亚政府鼓励在半城市化地区植树,并且砍伐树木会受到严格管理,同时,对森林外林木的管理需要并对各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因为森林外林木可能涉及林业,园林,水利等多个部门,有序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才能够避免利益的冲突而使森林外林木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
(3)政府的政策扶持,第一,为了推动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印度林业部门将种苗免费发放给农民,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土地边缘种植。第二,政府提供大量的科学扶持,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农民负责林木的看护,照料等工作。第三,政府利用行政调控等手段影响木材市场价格,维持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并对其种植树木的品种进行引导。
(4)私人力量的作用,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公司或组织与包括农民在内的社区为了共同获得林产品利益而建立合作关系,从而间接的促进了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这种方式在许多地方受到了关注,在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以外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上文所述,许多私人林业企业也开展有计划的林木种植活动,他们提供种苗委托农民种植,与农民签订合同到期如约收购林产品,这种方式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原材料,也为农民带来了切实的收益,更为当地带来了森林物质和生态效益。
(5)提高公众意识,在美国。非政府组织,如美国森林组织的宣传和引导,使公众认识到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提高公众意识还有其他很多的途径。例如,政府官员的带领行动能够感染公民的意识,菲律宾某城市的8万个居民,在参与一项大的再生林工程中意识到了都市林业所产生的好处。
三、对我国发展森林外林木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多,甚至超出了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我国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木材供求矛盾及环境恶化。而森林以外林木资源在木材供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问题,同时,与森林资源相比,我国的森林外林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另外,在我国,虽然平原林业和城市林业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也积累了相当的发展经验,但总体看,还存在森林外林木发展并没有引起国内高度重视;对森林外林木整体发展状况缺乏足够的认识;深入系统的相关研究较少;大量的技术和资源都用于森林资源清查中。对森林外林木的监测评估较为匮乏;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都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借鉴国外森林外林木发展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我国森林外林木资源的管理,促进其发展。
(1)应加强对森林外林木的清查和评估,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清查已经有较长的时间,而对森林外林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却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或定期抽样调查制度,监控和评估城乡用地上森林外林木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森林外林木的各种效益,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森林外林木资源的清查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需要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图片等技术的应用,因此跨学科的研究和技术支持就显得非常必要,应加大投入。
(2)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于目前尚未对森林外林木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森林外林木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森林外林木管理、利用及保护方面立法还较为薄弱和不完善的状况,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森林外林木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篇13
首先,不少农林类院校存在基础薄弱、经费不足的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农林类院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些学校甚至分散办学,几经搬迁,导致欠账太多,影响了发展。
当前,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学费,而农林类院校学费标准普遍偏低,尤其是农学、植物保护学、动物医学等学科,学费标准往往只有4000元/年左右。由于不少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不少农林类高校的生均经费拨款在3000元左右,部分省份甚至更低,由此造成了农林类高校现代装备水平低,基础设施难以改善,难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逐步拉大了与其他类型高校的差距。农林类高校以农业、农村为服务对象,研究成果难以有偿转让,研究周期长,导致高校创收能力差,在科技开发、校办产业等方面的收入显著落后于其他类型的高校。
此外,农林类院校也承担着资金上的政策性亏损。例如,在此类院校中均设有专业奖学金,而这部分款项并非政府专项拨款,而是被包含于高校教育事业费中,由此形成了占有相当比重的农林类院校政策性亏损。
(二)高校地位竞争力分析
由于社会对农林类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发展农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农林类院校在发展农业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农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社会地位。其中的深层原因来自于社会传统观念,农业在我国被视为低等的行业。由于我国的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不发达,而农业科技工作要深入基层,十分辛苦,加之农业科研往往周期较长,不易出科研成果,这均导致农林类高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不少农林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存在差距。农林类高校的毕业生往往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说明农林类院校还没能很好地落实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具体专业结构的设置上,种植、养殖类专业性过强,比重过大,多年不变的传统专业也没有随着现实需求的变化而更新,导致毕业生的结构失衡。农林类专业区域性很强,只有充分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制定因地制宜的教育体系和科研方向,才能保持自身办学特色,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农业人才,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二、农林类院校发展策略
基于前文的分析,在当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农林类院校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条件,选择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自身定位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农林类高校只有明确定位,才能在竞争中壮大自身的实力。
我国的农业已经逐步向产业化、集团化发展推进,由此对农林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人才的质量上和层次上均有广泛的、多样性的需求[3]。农林类院校只有使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契合用人市场的现实需要,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与实力。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既需要研究型大学,也需要教学型大学。前者的优势在于理论研究,解决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理论问题,后者则应注重于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同时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由此可知,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为农林类高等院校准确定位,是克服盲目攀比、模式趋同,并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些重点农业大学,已经拥有相当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因此应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而更多的农林类院校则拥有较长办学历史和较好的办学条件,应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于“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4];还有一部分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综合实力稍弱,例如各地市的农业职技学院等,则应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于培养农林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上面。此外,应逐步构建多元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摒弃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升竞争实力。
(二)寻求特色发展
农林类院校应该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寻求特色,以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
首先,农林类院校应以农为本,夯实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提高竞争实力。农林类院校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寻求和构建与农业产业的最佳结合点,致力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林类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核心所在。
以农业为出发点来构建自身的特色和办学模式,是农林类院校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一是要确立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结合自身所处的层次和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正视自身的传统积淀和办学优势,确立独树一帜的特色办学理念;二是要构建有特色的学科与专业,摒弃贪多求全的传统发展观念,以自身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准,根据所在区域特定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因时制宜地确定主攻方向,开辟独特的发展领域,填补地方农林业发展空白,集中优势力量去发展有前途的学科和专业,着力发展农科专业的强项。三是要构建富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摒弃盲目攀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的特长,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以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四是要加快学科专业调整的步伐,增强学科设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完善学科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和更新,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其次,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农林类院校也可以向非农方向延伸,向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的方向发展,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将单科性封闭式的格局逐步扩展为以农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农业与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互动,拓宽专业口径,着力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逐步向环境资源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人文和信息化科学渗透,实现特色化基础上的综合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三)拓宽投资渠道
目前,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是较难实现农林类院校快速发展的,因此应该改变单纯依靠国家办教育的理念,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打破单一的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增强农林类院校的发展实力。
首先,应该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这是农林类院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是院校教学、科研的基础。充足的资金有利于农林类院校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多媒体教学环境和网络信息系统以及高水平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
其次,应寻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和科研的途径,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这样的办学模式有利于农林类院校吸引社会资金,提升资金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利用效率。因此,农林类院校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合作投资政策,通过规范化的渠道和环节,在引进资金的基础上保证投资人的权益。具体的方法可以是教育补偿投资、股份制合作、企业捐助以及技术互换投资等。此外,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开放力度,实现合资合作办学。争取国外资金,也是一个不错的努力方向。
(四)创新招生就业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林类院校应该基于自身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解决招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行动研究,但因研究设计合理,研究过程规范、谨慎、科学,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
1.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由4个维度构成,4个维度构成4个教学模块,即职业生涯模块、创业指导模块、就业指导模块、走进职场模块。
2.学管理有利于《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