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药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发展路径比较明确,学校的各项规划和发展目标都有清晰的设计,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清晰的认识。然而,对非医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因处于不同的学院,该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师资队伍等水平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学校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设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要扎实构建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引导机制,帮助学生科学分析未来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既要有自己远大理想的考虑,也有基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理性、合理地设计未来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非医药专业要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的良好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要对规划认真修订,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水平,不走形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50-01
随着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其就业指导工作。为了更好地掌握硕士研究生该方面的思想状态,为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对我校部分各中医药专业在校硕士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心态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部分在校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较严密的问卷调查表,随机发给被调查的硕士研究生。学生经不记名填表后,由各班负责人统一回收交给调查人员。之后,调查人员对收回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其中漏填和没按规定填写的答卷被视为无效答卷予以剔除,再将有效答卷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2.1中医药专业在校硕士生的就业心态
2.1.1毕业后需否找工作情况
由表1可见,目前在中医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工作者较少,绝大多数硕士生毕业后面临找工作问题。
2.1.2对需否导师帮助确立就业观念和找工作的愿望
见表2、表3。表2结果显示多数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希望指导教师帮助其确立就业观念,表3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指导教师帮助其就业。
2.2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希望继续深造的方式
在被调查的各中医药专业在校的硕士生中,毕业后多数希望通过在工作中学习等其他方式进一步提高,其次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表4)。
3.讨论
近年,随着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明显增加,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进一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要培养他们奉献中医药事业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采取多种切实可行措施帮助其就业。
目前,一些中医药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工作,其择业观念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衔接不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促进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我们的另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在校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各基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感觉有思想压力,就业问题是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他们希望指导教师帮助就业。本调查进一步扩大了被调查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范围,结果也显示一些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心理负担较重,甚至个别学生有厌学情绪。本调查结果提示,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注意进一步做好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长期以来,个别指导教师对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的指导比较重视,而对其就业指导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指导教师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导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本调查结果表明,多数硕士研究生希望指导教师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帮助其就业。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发挥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导师既负责硕士生的专业指导,又负责其就业指导的工作机制,使其所指导的研究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前些年很多中医药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希望到国外继续深造或发展,本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出国深造者为20.31%,而希望攻读博士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也有很多硕士毕业生希望先就业,在工作中再以其它方式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1.3完善评价体系,学生对导师制评价积极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效表现复杂,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既要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从激励调动导师们的积极性出发,全面系统地反映导师的工作情况和效果。我院在曾凡东[4]构建的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学院中医、中药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量表。2014年年初,我院组织262名不同年级的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对导师的导学工作进行评价。在学生反馈意见中,学生对导师的指导总体持肯定态度,平均得分为94.92分,得分≥90分占92.1%。对于导师工作方法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选项,总体平均分为4.72分(满分为5分),其中,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平均分为4.66分;定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工作计划并提出阶段性目标,平均分为4.77分;采取集体活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平均分为4.8分;能采用多种形式启发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平均分为4.65分。以上结果表明,学生对导师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持肯定态度,同时希望导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第二课堂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机会。在学院每学期举办的导师制师生座谈会上,学生们反馈的问题也是主要集中在学习计划的个性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方面。
2本科生导师制尚存不足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成效显著。但是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2.1管理尚缺乏实时、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我院虽然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规定和工作指南,但对导师制工作的执行情况尚缺乏实时有效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还需不断完善,现行的奖励办法也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调整。
2.2缺乏个性化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对导师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制订的学习计划个性化还不是很强,专业特色不突出,个别导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充分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3学生对导师制工作参与不够导师由于平时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没有太多时间联系学生,而有些学生又缺乏参与实践活动和科研工作的主动性,以致学生在导师制工作中受益不足,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建立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师制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订了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导师制实施方案,探索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
3.1继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全过程管理由学院全程统管,成立院、系两级导师制管理机构。院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修订和完善导师制细则来规范导师制工作,定期对导师制师生双方进行考核、评价并组织交流、座谈等;系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导师的遴选、指导和监督工作,定期召开导师小组会议,总结经验、交流体会,不断提高导学水平。学院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机制,调动本科生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在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评价的内容,并对其进行量化,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纳入到日常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考核教师教书育人效果、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岗位聘任、评优时占有一定的权重。评价过程包括本科生导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系管理机构的评价等。严格执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奖励办法》,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
3.2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在导师制工作手册中进一步细化导师的工作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导师应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教授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关心学习过程和效果,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有余力并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并向其介绍学术研究动态,培养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可指导高年级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介绍硕士研究生考试等内容。指导方式可多样化,主要结合导师自己所在学科及其专业优势或特长,制订出具体的指导计划,并把指导情况记录在案。可集中指导,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也可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个别指导;或导师所带的学生小组一起开展活动,如跟师出诊、野外认药、参观药材市场、举办或参加讲座和小组讨论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各导师小组间也应建立联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间可以通过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共同开展学术活动,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3全面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014年,学校组织修订了本科生课程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介绍,将课堂学习和导师课后辅导相结合,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注重过程学习和形成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学院需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探索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4
1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良性互动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实现医学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中,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跨学科的高级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该通知多处明确提出“加大各类医药卫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注重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和交叉学科领域人才”、“促进新兴与交叉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发展”、“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与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能够培养卫生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从事临床工作,不可避免要与患者打交道,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他们要学会妥善处理与患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发生医患纠纷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的权利,这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的学校培养中就需要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并且具有付诸实践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1.2有助于培养卫生法律特色人才
由于卫生法制建设的大力推进、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复杂的卫生监督执法、现代医疗技术的法律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急需“懂医通法”的专业特色人才。普通综合性院校和法学院校的卫生法学专业,由于没有医学专业的知识作为依托,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卫生法律特色人才。而中医药院校的法学教育,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公共卫生等医学类专业为依托和背景,能够针对医药卫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既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又掌握扎实法律知识、熟悉卫生领域法律法规的“懂医而不行医,行法但不离医”[1]的特色人才,有助于实现卫生法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特色化[2]。
1.3有助于促进医学院校人文环境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校的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育的共识。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第一项“医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中指出,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3]。2009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法律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能够对学校原有的医学校园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培育人文环境和法制精神[4],促进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主干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医药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其在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服务中的影响力。
1.4有助于推动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中医药院校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中医药法律法规,明确国家相应的立法精神和政策依据;有助于学校教师了解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与方式,进一步从专利、道地药材、商标、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角度有效保护中医药;有助于学校教师应对临床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增进医患沟通;有助于学校教师了解和配合医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保证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通过医学教师与法学教师的相互合作、相互指导、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能够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形成多支优秀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综合发展和学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2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卫生法学专业,或者在医学教育中开设了卫生法学的课程,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互动存在明显不足,不仅医学专业的法学教育相对滞后,而且卫生法学专业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医学专业中法律课程简单化、形式化
许多中医药院校在医学专业中开设的卫生法学课程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使得医学生对卫生法学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医学专业中开设了《法律基础》,但该课程长期以来由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讲授,同时,所用的教材落后于现实,没有根据新颁布的法律作出及时地调整和修改,因此,学生法律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养成关注法律知识的习惯,缺乏持续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而开设的卫生法学课程,是对所有现行卫生法律的介绍,笼统而概括,缺乏针对性,学生对各个法律均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其立法精神和适用依据。在医事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告知义务和谨慎义务,缺乏证据意识和责任意识,医患关系定位不准确,学生通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处理利益关系,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患者的诉求,遇到医患纠纷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专业法律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开设的民法、刑法、宪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学辅修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只能对相应的部门法知识作大概的讲解,无法针对医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讲授,从而导致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相关内容,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
2.2法学专业课程无法体现专业特色
[5]在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学中,专业定位不够明晰,学制不足、特色不明显。卫生法学课程体系包括医学课程、法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三个部分: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基础概论、现代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法学课程包括法学专业的十六门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卫生法学专业特色课程仅包括三门: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法律实务。从课时来看,法学类课时总计1000学时左右,医学类课时总计700学时左右。这种设置比例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模式,应当说还是合理的。但从卫生法学专业特色教学的目标来讲,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四年的学制明显不足。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五年制,而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却要在四年的学制里既学习完全部法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这导致课程开设过多,课时明显不足,课程内容过于空泛,教师讲课缺乏兴趣,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压力过大。二是医学知识的讲授不具有针对性。学生常常抱怨医学课程讲授多而泛,难以深入理解;所使用的教材是医学教材的删减版、节选版,且没有根据医学的发展及时丰富完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师只是根据指定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三是专业特色课程不足。卫生法学特色课程只设置了3门课,每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过多,但课时过少,如70左右学时的卫生法学课程涉及了近18类医事部门法。这导致教师抱怨学时太少,内容太多,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泛泛而论,而学生则抱怨教师讲得不够深入,难以在短时间内学好全部卫生法律法规制度[6]。四是实践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卫生法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由于临床见习是让学生进入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实践,但卫生法学学生缺乏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无法有效理解临床中的医学问题和医学技术,再加上带教教师以单一的指导医学生的模式指导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影响了见习效果。而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第七、第八学期,学生在这两个学期更多地关注就业和升学问题,因此,普遍存在对实践课程的应付态度,只求拿到学分就行,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实际效果。
3促进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3.1保持中医药特色,加强卫生法学专业建设
中医药院校的基础和特色是中医药学,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心在医药卫生事业等相关领域。因此,以服务医药卫生事业良好发展为己任,保持中医药学特色,不断加强符合医学领域需求的传统学科方向建设,是中医药院校的生存之本[7]。同时还应积极培育有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综合竞争力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形成新的特色[8]。卫生法学是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学理论问题,还要解决医药卫生领域的实践问题。相对于传统法学研究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要运用法学的基础理论,从法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二是随着卫生法律制度的演进、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以中医药专业为依托和基础,促进卫生法学专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综合环境,真正实现其培养卫生领域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目标。
3.2优化课程体系
中医药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因此,在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中,要兼顾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医学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除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卫生法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医学生日后临床的实际需要,整合课程内容,将其集中在医疗机构及医疗技术人员管理法律制度、健康保健法律制度、疾病预防与控制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四个大的模块[9],让学生在了解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外,参与实际案例的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法律思维,巩固职业精神[10]。在卫生法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制。改四年的学制为五年,学生在前两年主要学习医学课程,随同临床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实践,后三年系统地学习法学课程,培养专业特色人才。二是增加医学课程。在保持医学课程开设比例低于法学课程的总原则下,增加能够突出医学特色的课程,根据卫生法学专业学生基础不同、文理有异、接受课程快慢不同等因素和实际情况[11],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从事医学法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增加卫生法学特色课程。卫生法学的课程应包括医疗服务和卫生行政两个领域的内容。目前各医学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更多关注医疗服务领域的法律内容,而对卫生行政、卫生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度明显不足。因此,在增加医疗服务领域法律内容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卫生监督执法内容的课程,如开设《卫生监督学》,使学生掌握卫生监督的理论知识、执法标准和监督技术,从而培养合格的卫生监督执法专业人员[12]。
3.3促进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
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医药专业和卫生法学专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一般政法院校而言,中医药院校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学校可以结合中医药专业和法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构建优质的、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并形成切实可行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卫生法学的教师应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提前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明确具体的实习内容,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采用双导师的模式,即每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一个是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一个是学校的专业教师,两位导师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安排适合的岗位,筛选合适的案件,以及指导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及工作技能。学校专业教师则随时关注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职业难题,与学生和实习基地的导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考核机制方面,学生要接受三重考核,一是实习基地的考核,考核学生对实际案例的解决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考核学生的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和实习进度;三是专业教师的考核,考核学生实际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
中医药专业和法学专业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培养精通医学及法学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专业的良性互动。医学教师和法学教师可以联合备课,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法学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基本的医疗问题,能够更准确地鉴定医疗事故,能够全面掌握与卫生法学密切相关的医学知识;医学教师则能够进一步明确如何确定医生的权利义务、如何保护医疗处方的知识产权、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如何解决医疗纠纷、如何保存医疗证据等与医学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学校可以多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使中医药专业的教师和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师能够针对中医药领域的法律问题、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另外,要鼓励中医药专业的教师和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师针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题申报及论文撰写,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继旺,赵保胜,徐暾海.卫生法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分析[J].中医教育,2011,30(2):18.
[2]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J].法制资讯,2010(1):85-90.
[3]翟方明.医学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17-20.
[4]洪亦卿.以医为主,以法为主,抑或医法并重———反思医学院校医事法学和卫生法学专业的定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76-78.
[5]马韶青.医学院校卫生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4):29-30.
[6]王梅红,冉晔,杨逢柱,等.论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医教育,2013,32(5):51-54.
[7]罗维东.行业背景高校“非特色化”趋势须扭转[N].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2009-4-28,引用日期:2017-7-27.
[8]刘向锋,杜莉.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基于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良性互动的视角[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47-449.
[9]汪丽青.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医学专业认证为背景[J].医学与法学,2014,6(5):26.
[10]王岳.医学专业卫生法学教育的“异化”现象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7,38(6A):70.
篇5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3]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1):75-77.
[4]李明月,陈波,王卫,等.中医国际教育改革的意义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47-649.
[5]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篇6
1现状和分析
1.1中医医疗没有法律的保护,政府支持管理无力
中医药在欧洲及澳洲盛行已10多年,但至今,西班牙政府仍然没有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由于政府担心放开了对中医的政策、中医药进人西班牙后,这种传统的自然疗法有可能会影响他们长期使用的西医药疗法的利益,因而,西班牙政府不承认在西中医药教育的学历及学位,不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不承认中医生的“医师”资格,公费医疗只能享受西医医疗服务。
尽管如此,西班牙政府也了解中医药在欧洲及本国的影响力,故只要没有医疗纠纷,政府对各种机构开设的中医学校及诊所不予以干涉,对市售的各种中成药及单味药颗粒剂不强行制止。
1.2中医药教育规模小,但专业尚全
在90年代中期,我校曾与西班牙塔拉戈纳国家医师联合会合作,在加泰罗尼亚开办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也与西班牙律师拉蒙合作在塔拉戈纳省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高等学校”,两校分别开设了针灸、推拿的硕士课程和5年制本科课程教育。上述两校于1996年合并重组为“欧洲中医基金会”,在西班牙多个城市设有教学点和医疗点,开展中医教学和医疗工作。
现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仍有一所中医药高等学校,该校招收全日制学生,专业设置有中医、中药、针灸、自然医学等,学制有4年制及5年制,有学士学位和大专学历。而“欧洲中医基金会”所举办的学校随着学员的减少和教学成本上的上升,教学机构逐渐萎缩,该基金会现已无学历教育课程,仅在马德里、瓦伦西亚和巴塞罗那3个城市开设有3个集教学、医疗一体的小型学校,学校设有4一5年制周末班和函授班,一般有1一2个教室,教室最大者仅有50一60时,仅能容纳60名左右学员,相应的诊所也设在学校内。
此外也还有一些私立机构举办的中医药短期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主要从事短期的中医药教育培训工作,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培训班的开班时间不定期,学习时间多少不等。
1.3教师魔乏,没有规范教材,教学时间偏少
目前,在西班牙讲授中医药的教师中,大多数是在本国接受了中医药培训的当地人,也有少部分中国赴西班牙定居的中医药工作者;教师中以兼职者居多。由于中医药学校的教学时间少,故兼职者平时在诊所中进行中医医疗;教师中多数只具有中级职称,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偏少,教学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至今为止,欧洲还没有一套符合当地中医药工作实际的统一的中医药学教材,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有的使用自行翻译的中国不同版本的本科或专科教材;有的使用我院于90年代中期为西班牙编写的中医药系列教材。毕竟经历了10余年时间,当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
从教学时间看,4,5年制的周末班或函授班由于教学周期不短,学习的时间及效果相对有保障;许多短期培训班的学员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课堂所学的内容极其有限,学时过少,只能把握中医大致的要领,难得精要。西班牙的学员大多重实用而轻理论,他们一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予重视,但对实际治疗方法尤为注重。如笔者在给学员进行的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专题讲座时,在讲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内容时学员们似懂非懂,不予提问,一旦讲到具体治疗方法时,则学员们集中精力听讲,相应的问题增加,当介绍到针灸疗法时,则问题各种各样,问题要求具体并具可操作性,比如进针的角度、深度等等。这一现象与西班牙中医药教育程度不高、但针灸在西推广较好有关。
1.4缺乏中医医疗机构,执业规模太小,但就诊及治疗环境较佳
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内,一般没有中医药专科。但在部分医院中设有“疼痛门诊”,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本国学习过针灸的医生为诸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西班牙的中医治疗大多在诊所内进行。中医诊所在西班牙的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其规模较小,大的诊所有100多扩(含教室),小的仅有20余m2。诊所内的设施大多简单而实用,除了就诊桌外,有进行针灸治疗所必需的治疗床,有银针、艾条、梅花针等器械和针灸经络挂图,有中医药书籍、经络人等治疗常用的工具,还有部分外用的中成药。
西方很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在诊所内,一位医生一个诊室,治疗室内各个治疗床之间有隔离板和隔离门帘,床单整洁干净,这样,便于患者坦诚向医生诉说病情,有利于治疗的隐蔽;患者使用治疗床时采用一次性床单,一人一换,让患者在诊所内感觉舒心、安全,毫无顾虑,能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1.5中医治疗以针灸为主,难用汤药
由于西班牙政府不承认中药为“药品”,故不允许中药饮片进人本国,禁止在其国内使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现在西班牙国内仅有由其他国家生产的100余种单味药颗粒剂,50余种中成药,这使得以汤药为主进行治疗的内、儿、妇等科的医师们显得无力施展才华。当然也有少数中国籍或本国精通中医药理论的医生在适当的时候会给患者开具汤药,服用单味药颗粒,或从法国等欧洲国家配方用药。
相较之下,非药物的针灸疗法在西班牙推广较好。在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绝大多数是针灸专业的,针灸治疗的病人主要有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腰腿痛等慢性病,还有一些疑难疾病患者。
1.6中医师业务知识欠缺,辫证论治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西班牙行医的中医师们,少部分是在国内中医药院校取得了学士学位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公派到西讲学或工作,掌握了一定的西班牙语后,滞留或重返西班牙的中国针灸医生;大部分是在本国经过上述培养方式或其他培训方式培养的医生。
由中国培养的医生赴西后由于从业范围较窄,仅能接触部分轻症患者,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多,又无适宜的临床基地,故缺乏高水平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仅能处理简单的病症;而在西班牙本国或其他国家培训出来的中医医生,则因学习时间太短、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实践的空间,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难以把握。所以,西班牙的中医生大多只能运用针灸的简单疗法为患者治疗。
西班牙中医药爱好者职业涉及面较广,年龄覆盖面大。比如笔者在西讲学的学员中,有中医(针灸)工作者,也有药师、护士、制药企业员工、医疗设备生产商、教师等;就年龄而言,有二三十岁者,也有六十多岁的人。学员中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名曾到中国学习过中医的学员尽管辨证论治的水平不高,但还会使用“桂枝附子汤”;而有的学员连阴阳五行、脏腑辨证尚不知晓。
1.7缺少宣传报道,民众知之甚少
西班牙的许多民众知道有“中医”这一传统医学疗法,由于政府不倡导,在公众媒体不能对中医药进行宣传,因而中医药知识不普及,不只是一般的民众盲目,就是中医药爱好者,许多人还不知道中医为何物,也不懂得怎样用中医药的知识对自己进行医疗和保健。
至今,西班牙尚无一部中医药专业期刊或报纸。几年前,由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与中国《中医杂志》社合作,在西班牙出版发行了《中医杂志》西文版。该杂志除了全文或摘要翻译《中医杂志》中的部分论文外,还自办栏目,宣传报道中医药在西的医疗、教学情况。这对扩大中医药在西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思考和建议
2.1尽快立法,获得政府支持
法律的保障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在西班牙的中医药立法对于西班牙的中医药教育及医疗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拉蒙先生的介绍,由于中医药“回归自然”的优势及其神奇的疗效使得其在欧洲日益盛行,加之在西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目前西班牙政府已有建立中医药法律法规的意向。估计在2一3年内,有望使中医药在西班牙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认可。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发来的最新消息,今年3月18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卫生部门负责人正式宣布:该大区官方正式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是西班牙政治经济影响力最大的地区,故中医药在该区的合法化将会推动该国对中医药的立法。
2.2加大全日制小规模中医药院校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中医药学术内涵博大精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以及临床各科的知识,任何断章取义、试图走捷径的做法都会违背学习的自然规律,都会把握不了要领,导致无的放矢。
当前,西班牙应该在原有中医药学校的基础上,在马德里、瓦伦西亚等地建立全日制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专业方面可设置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骨伤、中医美容、中药、康复医学等,方可使中医药的教学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不断提高本国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水平和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2.3注重师资培养引进,编写适宜教材,保证教学时间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个学校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故西班牙应加大中医药学校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专职教师的比例。可采取从中国国内引进或在本国选拔后外送到中国培养等方式,使教师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方面,应该重新组织欧洲中医药专家总结多年来使用的教材的优势及不足,同时聘请国内到西班牙讲学或工作过的中医药高级职称教师,共同编写出适合欧洲及西班牙实际的新教材。教材要突出中医针灸、推拿、中药、中医康复、中医内科等科目,并全面兼顾其他学科。
在有较好的教师队伍并有适宜的教材后,适当增加全脱产学习专业学员的招生比例,增加周末班及函授班学员的面授时间,才能保证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
2.4设立正规医疗机构,有规模合法执业
如果西班牙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则可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设立中医科室,下设中医内科组及针灸推拿组,不仅对疼痛病症,还可对内科疾病及肢体经络的病症实施中医治疗。
散在于各地的各个小诊所,在得到法律认可后,应履行报批手续,获准后由管理机构规范管理;要设立诊所条件标准,如诊室、治疗室,如果有内科诊室的,必须设置中药房;还应有必要的设施、设备要求。
2.5引进中药饮片,发挥中医内服汤药的优势
在上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引进中药原生饮片,至少有300一400种饮片供临床使用。中药的矿物药及动物药在许多急重病及疑难病中能发挥奇特的疗效,应解除对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禁忌,让中药饮片进药店;同时,放开对单味药颗粒剂的限制,在正规的药店内凭医师处方配方。
中药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非药物疗法,只有应用了中药,才能体现中医的精髓,整体发挥中医的优势,让西班牙广大的患者受益。
2.6加强对从业中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要使中医药真正在西班牙有较大的发展,除进行初期专业培训外,对已经在西从事中医治疗的医生,也应进行相应的在职培训,如参加个人爱好的专题讲习班,并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强化学习等,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和针灸诊治疾病能力。我校派往西班牙进行专题讲学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基础理论欠缺的特点,讲课中有重点地讲解理论,并了解学员对针灸实用技术需求较具体之实际,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针药结合。即使是非针灸专业的教师,也要注意尽可能地介绍针灸知识。
只有将现已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大夫们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西班牙民众切实体会到中医药神奇的疗效。
篇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篇8
1 课程设计思想
医学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 习和研究的兴趣,增进对医学发展历史的了解,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 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专 业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正确 的思维方式、基本能力的合格人才。而这就要求中 国医学史的教学要解决其他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内 容。要揭示中医学术体系及特点的形成过程的原 因,介绍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所包 涵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让学生在学 习中深刻了解到中医学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 相承的,跨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 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现有教学模 式进行了改革。
1.1推行自主讨论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 教学中大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式教学 模式。在实践中学生通过查阅、访谈、实地参观、调 研、小组讨论等形式,研究相关热点和感兴趣的人文 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进一步强 化,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获 取信息等多种综合能力,效果显著。
1.2增设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适应、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 服务,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素养和 人文社会实践经历的、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此外,还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博物馆 的教育功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使博物馆更好地为 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服务。 同时在为社区建设服务中,提高了我校在社区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
2 改革措施
2.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系列课程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拓展知识面,改变中国医学史原先单一的课程,我们 先后分化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中国药学史》和《西 方医学史简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系列 课程模块。
(1) 核心模块: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针对一年 级专业学生,以医学历史为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 质(如哲学、历史学以及医德等)的教育。
(2) 拓展模块^①率先增设中国药学史教学模 块,补充完善医学史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了解药学 专门史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系统性。②以西方医学 史简介为切入,让中医学生在提高中医人文素养的 同时,还能了解西方的医学历史和文化,使学生能了 解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中西医学关系。
(3) 人文实践模块:充分利用学校所属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和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结合学生自 身专业特点,独立增设与医学史教学内容关联的人 文实践教学模块。以通过有目标的实践体验,提高 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深入体验史学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 人本精神,为以后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2. 2以博物馆实物为依托提高学生历史感性认识
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场 所,同时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 直观教学的环境。[1 ]以具体的文物史料、标本来再现 历史,使医史教学更加直观具体,真实生动,使医史 课程变得更加有说服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进入医史综合馆时“中医药千年回响”铜浮雕, 表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走向未来。如北 宋铜串铃是中国古代民问医生行医的工具,民问医 生也被称为“铃医”。在介绍专业知识同时,还可穿 插串铃的典故——“虎撑”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 在介绍宋针灸铜人复制品时可以和清乾隆御制针灸 小铜人串讲,回顾针灸发展的历史以及针灸铜人的 历史渊源。又如“预防为主”是中医学一个基本观 点,数千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该馆就收藏有 各个历史阶段造型别致的预防器械。如在博物馆内 陈列着多种薰香器,有汉代的鎏金铜熏炉,明代室内 大型烟熏消毒器。尤其难得的是明代烟熏消毒被褥 用器,是古代预防保健的文物,熏香可以避秽杀菌, 防病治病,还可提神醒脑,愉悦身心。现代实验证 明,熏香气体可抑制细菌,还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还有晋代瓷唾盂,清代灭蚊铜灯等预防器械,可以加 深学生对古人预防思想的理解。在讨论唐代医学教 育时,除论述唐代太医署教育模式外,还涉及到师 承、家传、自学、私塾等历代中医教育殊而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对目前中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有一 定的认识和启迪。展馆中还陈列了老子、庄子、孔子 的画像和理论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 医的渗透和影响,同时还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哲 学。通过青铜酒器可以介绍中国的酒文化。
在每一次的博物馆教学中,都使学生认识到这 些历史遗存的文物,是先贤们从事医疗活动的见证, 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使学 生们深切感受医学发展的脉搏,了解中医药学从起 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探索古代医家成功 的秘诀,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3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注重学生参与,强调自 主学习和自我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 中心、以黑板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的“三中 心”教学模式。[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 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 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由“要我学”逐渐 转变为“我要学”。起到了同学所归纳的“中国医学 史课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更有着它特殊作用”,也反 映了教师和同学的共识。课堂教改形式发生的这种 极大变化,真正体现了教改的含义,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增加 了课程的趣味度。
中国医学史在近几年的课堂教改中采取以教师 重点讲解,参观医史博物馆,并结合博物馆和医学史 内容,进行讨论。专题讨论内容由学生自我选择,然 后分组准备,集体讨论;并通过观看医史教学录像, 以及闭、开卷考试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学 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和课 程的趣味性。
在这个基础上,还借助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文 物优势,采取以博物馆实物为研究对象为学生自主 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和资料。该博物馆收藏 有民国以来各种期刊杂志,以及书籍1万多册,可供 查阅,有电脑可以上网。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查阅 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 设计,自我提高,互相切磋,然后到讲台上畅所欲言。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加 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 可使学生了解文物、文史各方面的知识。
2.4深入社区实践加强素质教育
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是在中医药专业学生早 期教学环节中,利用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在教 师指导下有目标的学生自我实践体验,引入人文社 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 实践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践教学相结合,充 分利用网络以及社区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
社区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的实践基地。 针对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与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作用日益突 出的趋势,我们率先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开设中医药 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块,利用中医药社区 教学基地资源,在教师指导下,引入人文社会学理论 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中医 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 中结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教师授课 和指导,学生自主选题,利用一定时间考察和研究社 区内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走出课堂,用人文社会的 视角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运用所学,切入社会一定 层面,独立分析研究问题,归纳认识,积累社会实践 经验,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对探索高校和社 区资源共享互补、共谋发展有积极意义,对提升并扩 大高校在社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树立品牌 高校形象有积极意义。
通过这样的人文社会实践,使学生充分体悟到 学好专业知识同时,还需提高自身的各种文化知识, 加强人文素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中医 药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5 依托校史资源了解海派名医的成材经历
我们以“海上传名方,沪滨育大医”为主题,开设 了《上海地区学术流派特色研究》等教学内容,让学 生通过参观、访谈、调研、交流讨论等环节,自主整理 相关医家的医德风尚、社会责任、学术思想、治疗特 色和有名的方药,撰写相关学习心得。领略海派名 医成材的轨迹、中医药在国家卫生战略中的地位和 社区人群中的影响力,加深对海派中医特色形成规 律的理解,[4]并尝试解读社会历史环境与中医药发 展的相关性,深刻地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为 今后中医药职业生涯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史馆发挥了解海派名医的 作用,因其既是学校发展史,也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和成长史。博物馆三层校史陈列馆于2004年12月 成立,陈列校史图片、实物700多件。通过参观“杏 林绿叶、五十春秋;创业岁月、辛勤耕耘;非常时期、 风雨历程;走进春天、改革发展;弘扬中医、与时俱 进”等展版,以及解读学校的校训、校标、校歌,浏览 校门变迁、杏苑耆英、春华秋实、群贤剪影、励精图 治、播扬国粹等等图片和展品,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新 中国第一批创办的、创建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 学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一个重要基地的 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浏览我国中医药教育正式纳 入现代高等教育轨道的历史。同时领略了海派名医 成材的轨迹,并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海派中 医特色的了解,深刻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以后进入临床 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实践中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历史 学、中医文献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和社会学领域的 研究进展,将传统医学史教学内容与现代研究进行 有机整合,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2.6 依托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研究与 传播中心的优势拓宽学生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中医专家的学术思 想、研究方法、临床经验,医史文献学科和中医药文 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还组织专家进行哲学、历史学、博 物馆学等方面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 医学特色与成就以及与古代文化的关系;同时,加强 科学研究,充分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拓展知 识面。
2.7 重视教学实践基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 MUSEUM OF TCM)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 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 于2004年12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为6413平方米, 陈列展出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开放日超过300天。 博物馆弘扬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 知识,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 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 影。[5 ]博物馆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 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高校及浦东新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雅致、新颖、大气,向世人展示 中医药文化的风采。
其中的医史博物馆成立于1938年7月,是中国 最早建立和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 馆,馆藏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14 000多 件,《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古今医籍 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其中不少是20 世纪20、0年代稀见中医药刊物。医史馆分综合馆 和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中医文化、中医科 教5个专题馆,展示的实物史料反映五千年来中医 药学发展的重要史实和主要成就,在中医史教学、普 及中医科学知识、促进中外医学交流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中药标本陈列馆有近50年历史,现为上海市教 委重点学科点,是中药学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与展 示、开展中药科普宣传教育的平台,是收集、制作、鉴 定、保存各类中药标本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机构。 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3000多件,介绍中药形态、 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陈列麝香、野山人参、冬 虫夏草等名贵珍稀标本,有150多种动植物中药液 浸标本,传统精制中药饮片,名特优新中成药,名贵 中药腊叶标本。还有一个科普活动室,学生可以与 中药“互动”,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
占地16亩的“百草园杏林苑”于2006年6月 23曰建成开园,将景观、科普和教学融为一体,与中 药标本陈列馆相辅相成,对公众免费开放。“百草园 杏林苑”是学校中医中药教学与研究的资源和社 会科普教育的资源,在积极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服务的同时,也全方位为社会的科普教育活动 服务。
2.8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医学史课程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以充满 知性、个性、创造性和富有幽默的教学方法,将几千 年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经典具体内容的理解 与诠释,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完成对 精深博大的中医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再内化,并注 重加强学生探究与发现能力、疾病诊疗意识和思维 方法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对教师本身素养和知识结 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 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1) 进行学历培养和短期进修,提高教师的学 历。目前教研室中青年教师皆已获得硕博士学位, 同时还加强教师的短期培训,并选送教师参加全国 医史文献培训班,以及赴综合性大学访学进修。
(2) 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坚持青年教师 听课制度,要求做好听课笔记,并坚持集体备课。参 与全国、上海市和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3)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学术会议。通 过不断“走出去”,一方面能开拓教师视野,使青年教 师充分了解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同时能够促进自身 的教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4)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积极鼓 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名师传承研究工程项目。名师与 传承人定期学术交流,每周有临床专家门诊,要在名 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发表高质量的学术 论文,申报课题,撰写专著。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 迅速提高教师的中医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
(5) 积极参与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 研究与传播中心的平台建设工作。进行科学研究, 积极鼓励负责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提高中医 医史文献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科研探索和创新 中提高学术素养,使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以科 研促进教学。
(6) 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要求中青年 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全面参与科研和教学研究项 目,使其迅速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2.9 建设立体化的系列教材
随着教研室教学力量的加强,教材建设也取得 了新成果。主编、副主编《中国医学史》、《中药学 史》、《针灸推拿史》、《中医方药学史》、《中外医学史 纲要》等教材,以及《中国医学通史图谱卷》、《中医 护理学历史与中医护理学临床应用》等书籍和中医 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国医学史》(任副主编)。另外, 还有《中华医学文物图集》、《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 粹》被用于人文实践课程——海派中医特色。这些 专科史教材和著作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在通史学习之外,可以进一步了解某医学专科发 展的进程和历史,点面结合。[3一4]
教研室和博物馆还制作了《中国医学史》教学电 影,《中国医学史》、《中国针灸史》幻灯片。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宣传片、医学名家动漫、煎膏制作等影片。 使教学过程更具动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大大 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和 探索中医学的欲望。
2.10改革考核方式
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机 制,于是我们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注 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 力的考核。 实行笔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模 式,使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某些问题,比 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3达到的效果
3.1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 学生挑选的问题进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还可促使 同学从图书馆查阅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然后到讲 台上畅所欲言。比纯粹的背书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且很难遗忘。也为以后中医专业课的学习打下 基础。
3.2通过观看医史录像和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实体 加深了对整个医学发展过程的了解
篇9
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医药专业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由于多种原因,使得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医学英语、药学英语等专业英语水平较西医药院校的学生普遍偏低,这就导致在药理学双语教学时学生如听天书(加之老师发音不准),吸收知识困难。因此,建议中医药院校首先在七年制、特招班等英语基础较好的本科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其次,在开授药理学双语课前,学生应选修医学英语、药学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在每节药理学双语课前,学生应预习相关知识,尤其是牢记某些重要的专业单词和短语,以助学生上课时理解老师讲授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是影响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药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上,先用英文讲授25分钟,再用中文讲授药理学20分钟。对于比较难懂的章节,比如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强心苷)、抗高血压药等,可以采用先用中文讲授再用英文讲授的方法。另外,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全部采用英文幻灯片,对于出现的个别比较难懂的单词,可以在课堂黑板上板书说明。目前,比较先进的药理学教学模式有“问题导向”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病案导向”式(Case-BasedStudy,CBS)等教学模式,它们以“情境创设—老师提问—分组讨论—学生发言—老师点评”为主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不断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旧知识,预习还未讲授的新知识,融会贯通各章节的内容,系统地掌握好药理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但是,我们在运用这些教学模式进行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较低,学生在讨论、发言时用英语讲说困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外语较差的班级学生,我们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用中文讲授30分钟,再用英文简要地讲授重点内容15分钟。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受中医药院校药理学学时的限制,我们只能对某些重点章节进行英汉双语教学,而对少数非重点章节仍然采用普通单语教学。
四、丰富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是用一次期末考试决定学生整门课的成绩。由于它强调死记硬背,且影响笔试的偶然因素较多,这种考试方式不易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丰富考试方式、增设平时考查成为全面考核学生水平的有益补充。例如,我们在药理学双语教学中,增设课堂英语答问、英语讨论病案、课外书写英语小论文等环节,这些措施在丰富考核方式的同时,全面检测了学生对药理学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强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篇10
主办单位: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1749
国内刊号:11-5652/R
邮发代号:80-7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11
中医药期刊刊登的是中医、中药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作为中医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有中医药的专业知识。现在新入行的中医编辑都是中医药硕士毕业生,已具备一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夫,但离合格的中医编辑差距还是很大,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符合中医药期刊办刊的需要。本文就新入行编辑的业务能力提升进行讨论。
一、学习科技期刊出版知识,了解工作内容
业务能力的培养从学习业务知识开始。新入行的编辑并未进行过出版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因此正式接触编辑工作之前首先需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它内容丰富,涵盖了科技编辑应掌握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阅读后就会知道编辑出版是怎么回事,编辑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建议新编辑从阅读《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开始,边学习边对照自己的刊物。重点掌握各种应遵守的标准和规范,如标点符号,量和单位,数字用法的规定,图表的规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必须学习出版政策、法律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知道依法办刊;学习部门制度性文件和业务材料,如岗位职责、编校流程、编辑规范[1]、《常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表》、中医学的特定用字(来源于中医经典的某些病、症的描述用字,有其独特的含义),利于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了解常用的参考书籍,便于查找资料。熟悉本部门医药学专著、工具书和教材的名录及存放位置,学习工具书的使用,尤其要学习使用《中医经典索引》、《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熟悉《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内容,中医临床研究一般是在二者指导下开展的,中医论文常须引用其中的诊疗标准;熟悉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的《中医药主题词表》。这些都是在编辑加工稿件时常常要翻阅的。
学习本刊“投稿须知”。投稿须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报道宗旨,栏目设置,文稿内容、格式要求,都是要求作者的,当然编辑也是必须知道的。可通过阅读过刊、存档稿件,了解本刊的版面、格式、专栏,了解中医药论文处理的程序、编辑加工要点,为下一步进行编辑工作做好准备。
编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操作性很强,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技能,编辑能力培养主要的途径就是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新编辑可以参与校对工作,在对红中见识各式各样的错误,这是将前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习老编辑的改稿过程,可以将脑子里的理论与实际的稿件联系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对工作后,在有经验老编辑的带领下,可以着手处理稿件,亲历初审、送审、退修、编辑加工、签发的过程,在初审过程中严格遵守“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整体性”的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稿件编辑加工。在青年编辑已经比较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工作程序后,让他们担当全权责任人,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2]。老编辑要心底无私,手把手地教,把自己总结的心得传授给新编辑;新编辑要细心聆听,用心作笔记,不懂就问,勤查阅资料。
在编辑实践中,宜根据审稿任务学习计算机检索、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和统计学软件,如选题是否新颖,宜选择主题词检索,看看类似发表的文献是多还是少,再结合论文的核心内容进行判断;内容是否重复发表,可借助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判断;数据处理是否正确,需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核算。带着目的的学习是高效的,新编辑一般很快能掌握。
审稿能力是编辑的基本功,如不会审稿便不会改稿。编辑初审的任务是:审查来稿是否符合本刊的宗旨、报道范围,来稿与已经发表和准备刊登的同类文稿比较有无独到之处;对来稿内容质量和发表价值作初步评价;决定来稿是否需送编委或有关专家复审[3]。建议多阅读审稿专家意见、老编辑发稿意见,要结合论文仔细品读,学习审稿思路,逐步建立审稿思维。将自己初审的意见记录下来,等复审意见回来后作比对,看看自己看出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看到,经过多次实践,审稿能力会得以提高。
篇12
1 提高教师知识产权认知,促进中药专利申报
中医药院校申请专利数与全国总数相比相差甚远,而每年发表的论文数是申报专利数的15倍之多[1],这导致大量中药科研创新成果公之于众而被他国无偿占有。因此,提高教师在开展中药创新的同时强化科研成果专利保护的认知尤为重要。
1.1 加大专利保护培训力度,建立教师中长期培训机制
学校领导层应加强中药创新成果保护意识,把普及中药专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中,形成有利于保护中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变封闭式发展道路为开放式发展道路,与其他法学院校、社会机构及海外联合开展有关中药专利保护的合作;成立学习班,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知识产权专家、律师以及专利审查员作为培训讲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加世界知识产权学院、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等部门的短期强化培训;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就中药领域具体侵权案件展开研讨,巩固相关中药专利保护知识;通过会展、知识竞答等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选拔骨干教师到相关单位短期进修;将中药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纳入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之中;鼓励教师利用多方面条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保护意识及抗侵权能力。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高校的做法。自2002年开始,日本一些大学为了阻止科研成果外流而设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相关讲座,实施有组织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1]。
1.2 科研与专利保护相结合,防止中药创新成果流失
对教师的培养应提高到涉及中药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认识水平来加以要求,让抵御侵权的法制意识贯穿于中药科研创新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立项、研究、开发、鉴定、、报奖、申请专利等各个阶段;对于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参加涉外学术会议人员而言,防范意识尤其需要加强;重大课题的负责人应参加中药创新成果专利保护短期培训,并接受考核,成绩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且,应该多方面提高教师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反渗透、反窃取能力。此外,教师应研究并掌握国际间有关中药专利的信息和动态,搞清他国在本领域专利体系的法律状态。对已取得国内专利并有开发潜质的中药技术和产品申请国外专利;国内专利申报成功而不申请国外专利的项目,课题组应尽快发表文章及专著,使已获得专利权的中药研究成果成为共知,打造严谨的反侵权体系。
1.3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高中药专利的科技含量
近10年来中药发明专利以产品发明为主,其次是方法发明,而且93.8%是药品常规生产方法[2],中药新用途发明较少;在产品发明中,主要为中药复方,而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甚少。见表1、表2。表1 2000-2009年我国中药发明专利类型统计表2 2000-2009年我国中药产品发明专利技术统计
中药新用途的研发是治疗新型疾病及替代毒副作用大、价格较高药物的需要,而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研发代表了本领域较高的科研水平。由此可见,目前国内中药专利申报水平有待提升。中医药院校拥有的专家团队、创新实力、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具备提升中药专利科技含量的潜力。
首先,在选题立项阶段,对于投标课题严格评审、精细筛选,确定安全、有效、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科研成果附加值大的课题作为攻关对象,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的出现;其次,联合其他中医药院校或医学院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集各自专长,集思广益,博采各家,合力形成中药研发优势共同体,完成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创新项目。如合肥工业大学拥有高超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技术,而中国总医院在应用研究方面优势独特,擅长药品临床前的药理、药效、毒理研究,他们联合完成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银杏内酯β单体注射液”的项目,研发出世界上唯一的银杏单体注射液[3]。另外,在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之上促成优质高效的产学研联盟是孵化高水平中药专利的优选。中药产学研联盟是指中药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以新药研发为纽带联合起来形成的契约型创新组织[4-5],是通过中药创新项目和科研信息的带动,综合各个参与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中药科研难题攻关的创新尝试。中医药院校发挥其学科、人才优势,利用企业先进的实验条件及科研设备,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组建以专家组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履行高效的经费使用原则、严把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而组建以品种为重点、项目为载体、合同为契约的产学研联盟,在提高中药科研水平的同时弥补中医药院校课题与企业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专利转化率低的缺陷。
2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中药知识产权效能
近些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呈现上升趋势,但二者均低于全国水平,且分布相对集中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院校[1]。通过对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2007-2009年专利申报数目与科研创新的管理情况(见表3)分析,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是促成中药专利申报的重要前提,建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统管并协调校内专利申报工作。
2.1 成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主要有2种:挂靠模式与独立模式。前者是指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职能行使分散;而后者为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经费、管理人员,该模式又分为集中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集中式管理即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转化等实行集中管理;分散式管理是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下,部分职能授权给院、系、科研部门[1]。由表3可见,专利成果显著的院校均采用知识产权独立管理模式。优质高效的独立管理模式是成立由相关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其职责包括:管理和协调全校中药专利申报工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规划及保护办法;编辑以中药专利数据库为中心的信息网络,及时检索相关信息;建立中药专利申请前的审查与价值评估机制,协助课题组准备专利申报材料;深入研究中药专利战略;鉴定和确认本校科研项目的密级,对本校科研领域及时提出安全防范建议;加强本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及知识产权侵权调查、监控和纠纷处理制度。表3 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2007-2009年专利申报情况及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比较
2.2 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专利申报
教育部高等院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高校每年发表的论文达15万篇,而申请的专利仅为1万件左右[2]。原因之一是申报专利需要不菲的专利申请费与维持费,而多数高校在教师晋升方面对专利申报数的重视程度不及数,因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只重视而专利意识淡薄,导致很多蕴含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而被无偿使用。对此,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有必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规则,在职称评审、晋职晋级等方面,向获得科研成果并赢得专利保护的教师倾斜;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应设立一定数量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科研价值较大,可望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中药科研成果申报专利。专项基金的额度可根据学校的经济实力和教师的科研力量而定,并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相结合。在专利转化酬金分配方面,管理机构可与教师协商,合理确定发明人与学校之间的分配比例,将一部分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另一部分为院、系及发明人用于新的研发。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固定比例制”、“累计递减制”等[6]激励政策;专利审批、许可成功后,专利人、系、学院可以按照固定的比例分享奖励;也可以就专利申报过程中不同教师、机构所做贡献的大小逐级递减分配奖金。保证专利的申请与实施处于良性循环。
2.3 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专利利用率
将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是体现中药专利价值的关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做好专利申报的同时要努力寻找专利转让的机源。在研发过程中坚持创新源于市场又回归市场的理念,构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科研创新平台,在对市场需
水分与能态调节来说,燥可致人体水分缺失,即导致携能粒子或高能态的“冷却障碍”而产生热象,为间接高能态。在干燥环境中,空气分子极度缺水,人与空气之间的“渗透压”显著增大,人体水分极易渗出、散发而导致津伤。呼吸道黏膜与肺黏膜直接与外界接触,比皮肤更易受干燥空气影响。在秋季气温下降,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鼻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鼻黏膜易发生细小皲裂,此种环境适宜病毒的生存繁殖,且鼻腔局部血管收缩,分泌中的免疫物质明显减少,因此极易感冒而诱发支气管炎。此病理过程与燥易伤肺密切相关[4]。
中医痰证学说认为,痰浊阻滞可导致气机阻滞、气滞血瘀。痰证的病理过程涉及现代医学多器官、多系统,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神经内分泌异常、自主神经紊乱、体液代谢及物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内环境紊乱,表现为痰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痰证与脂质代谢的关系,相关研究发现,痰证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含量明显高于非痰浊证患者及正常人。另外,痰证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痰证患者的全血黏度比、全血还原黏度明显增高,以血液稠浓、黏滞为特点,血液循环的变化主要为微循环障碍[5]。
上述研究表明,中西医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具有相通性。在此基础上,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病证结合分型(分期)诊断发展到将中医学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理形态改变和生化、病理等的微观生物指标的改变联系起来,其内涵就是将中西医在病因病机(理)发展的密切相关性联系起来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同时引导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的形成,进行宏观与微观结合认识疾病。
例如,脾气虚证患者多有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等症状,同时血乳酸含量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乳酸代谢异常是脾气虚证的病理指标之一。脾气虚证患者胃黏膜环磷酸腺苷、超氧化物歧化酶、锌、铜及线粒体锌、铜含量较正常人为低[6]。再如,心血瘀阻证除有心悸胸闷、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黯瘀斑的症状体征表现外,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素A2、前列环素及两者比值升高为此证的辨证参考微观指标[7]。
3 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与方法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如何进行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西医学中相通的生理运动、病理变化规律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点,并据此形成将中医学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理形态改变和生化、病理等的微观生物指标的改变联系起来,进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进一步指导综合运用2种医学,发挥优于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的优势。
例如,慢性胃炎是反复发作性病变,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不能全部改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多反复,常难根治。中医和西医在对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有一定的相通或在病机病理上的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犯胃证与西医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引起胆汁反流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有一定的一致性,病机病理相关,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健脾益气的中药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幽门括约肌的舒缩、调节胃肠蠕动,从而调节胆汁排泄、减轻胆汁反流、缓解黏膜下血管痉挛和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小柴胡汤、四逆散可明显抑制反流性胃炎的胃黏膜水肿、充血、瘀血等病变,减轻胃细胞浸润及腺体增生性改变。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等配伍使用时对胃肠平滑肌及肠管的运动节律有抑制和兴奋的双向作用,松弛奥狄括约肌、降低胆囊压力、促进消化液和胆汁的分泌,抗溃疡等综合作用[8]。
慢性胃炎胃肠功能减弱、胃黏膜萎缩、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腺化生或炎症损伤,进一步可使泌酸功能减低,胃酸缺乏或消失,甚至发生癌变。此病理(机)过程与中医的脾胃虚弱证的病机(理)相关。中医温补法常用的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能调节胃泌素的分泌和胃蛋白酶活力水平,增强胃黏膜的修复再生能力和屏障作用。清补法的酸甘化阴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白芍、乌梅可促进泌酸功能,提高胃液酸度;甘寒生津以养胃汤为主,沙参、麦冬、枸杞子、玉竹、石斛等能增加胃酸[8-9]。
其他如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西医需要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同时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若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探讨此类疾病在中西医学病机病理中的相通性,进一步结合在激素治疗过程中的中西医病理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通性,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及阴阳失调的大幅度变化,可大大减少或减轻单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同时能提高治疗效果。
4 结语
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探索中西医学相通的生理病理机制和规律,进而运用此相通的规律认识2种医学在病因病机病理上的相通及相关性——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和方法,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西药的综合药理作用,进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现代医学的创新,也是引领中医学、西医学及各民族医学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50.
[2] 方肇勤.实验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
[3] 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88.
[4] 丁建中,张六通,邱幸凡.外燥与气象医学研究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6,7(2):284-285.
[5] 廖荣鑫,黄礼明.痰病的现代研究及思路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1,23(4):1-2.
[6] 宋玉洁.中医脾气虚证的现代研究近况与思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3):238-240.
篇13
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而言,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生产、产品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虽然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但医学与药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为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问题和思路。因此,中药学教学与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1.注重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宽了传统中药学的学科内涵,中药学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性学科。实验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分子中药学等次级学科的分化已日益明显[3]。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科研的开展又必须根植于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研究,并以基础医学研究作为手段。多学科合作是创新发现的有效途径[4]。中药教学与基础医学在教学与科研中,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中药学教育重视化学基础教育而轻视基础医学教育。这是因为在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主要是为药厂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药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已不再大规模需要技术人才,而中药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马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这使得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分析等知识与能力较强,而药理、生化、微免与临床知识相对不足[5]。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将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教学融合。在对药物功能主治介绍的同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探讨与思索。例如:在讲解清热解毒药时,我们重点介绍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讲解活血化瘀药时,我们介绍其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机理。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中医药术语的抽象,而更直观地理解中药知识。
2.淡化临床治疗,注重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炮制等专业知识的衔接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中医学专业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以临床知识为本,以潜方用药为目的,然而中药学专业更应突出以药物为主体[6]。为此,对中药专业而言,中药学教学的详略、主次、重点、方法是不等同于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应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调整教学的结构和程序,淡化应用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的相关内容,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药物功用特性上,鼓励学生了解药物作用的实质,为衔接后续中药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的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7]。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来源、加工、药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绍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种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这些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的知识点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药资源学,注重各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国家十分注重中药、天然药物创新与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存在着一定差异,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对本省常用药必须掌握或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8]。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几乎各论每一章都收载有各地的药用植物。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统编教材时,应将现在的重点药、熟悉药的数量适当缩小。增加各地药用植物的介绍,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据当地具体情况补充。制订大纲、质量标准以及举行统考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区就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9],“太白七药”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为没有收载在统编教材中,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大批的学生在参与其种植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时我省大批的制药企业也在研发生产这样的优秀产品,比如“盘龙七片”。对此学生反映迫切需要对本省珍贵药用资源知识的介绍与了解。
结合中成药学知识,中药研究新成果的及时补充
近年来,中成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新统计可供药用的中成药数目已达一万多种[10]。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态势良好,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11]。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进展与突破。在教学中适时地予以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当前《中成药学》课程则主要针对许多药学各专业和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12]。我们教学团队建议,统编《中成药学》教材,开设36学时的《中成药学》必修课。此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正确选择使用中成药,掌握中成药的基本知识,研究开发中成药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用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介绍方剂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药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同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熟悉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学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研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性学习模式[13]。
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背景,有创意和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参与带教本科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科的发展动态,讲解科研中的热点和空白点,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开展文献研究。同时方法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大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参与科研全过程。明显发现学生在科研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将科研理论融汇于教学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教学亮点。
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论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曾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5]。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科研资源可以改善教学条件、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随着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岩,李治淮,刘孟安等.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4-3075.
[2]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3]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5]史志超,钱桂敏.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25.
[6]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88.
[7]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对中药学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324-326.
[9]欧莉. CAI课件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运用纲目法优化临床中药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8-99.
[1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21-122.
[1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48-50.
[14]常丽虹.浅探中药标本在中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91-92.
[15]李越兰,洪寅,宋捷民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单位:张彦 黄英 冯永辉 张寒 孙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