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临床药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防治疾病,又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各国住院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5%因用药不当死亡。在美国,因用药不当导致的死亡人数居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排在第4位。在我国,不合理用药人数占总用药人数的11%~26%;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住院,其中因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有250多万人次,因此而死亡的患者近20万人次[2]。数量惊人的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迫切要求临床必须合理用药。合理用药由“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四个元素组成:安全是指风险-获益比最小,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有效即达到预定的治疗目标;经济并不是指使用廉价药物,而是单位获益-成本比尽可能低;适当是指药品、剂量、时间、途径、患者、疗程和治疗目标适当。出现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政策法规不合理、药品虚假广告宣传等社会因素所致,又可能是由于医师诊断错误、用药不对症、药物知识掌握不全面、信息更新不及时、与患者沟通不充分等医师因素造成,还可能是由于患者不遵医嘱所致。在诊疗过程中,医师和药师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医师主要考虑的是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而药师则需要重点考虑发病机制、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用药方法、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治疗药物监测、不良反应与防治等,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临床药学服务。药师作为保障药品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主体,是医疗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诊疗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合理用药,会直接影响医疗质量、降低药物治疗效果,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浪费医疗资源,导致一些重要药物短缺;使非预期用药风险增加,如药品不良反应和耐药率增加;造成药物费用显著增长,增加患者和医保负担;导致信任危机,降低医务工作者的威信。药师是各种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合理用药的指导者、不良反应的监测者、用药信息的反馈者、医师处方和医嘱的审核者,已经成为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重医轻药”,忽视药师作用;(2)药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3)药师未能在医疗保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为此,笔者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3.1加快药师立法,规范药师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很多国家和地区已通过立法来保障药师的权利与义务。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药师立法现状见表1。除表1中所列国家和地区外,立陶宛、新西兰、菲律宾、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等早在20世纪60至90年代也设立了药师法。由此可见,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针对药师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而我国在此方面却很欠缺,在国家层面未能给予药师足够的重视,仅于2002年和2011年由原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了药师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服务等内容,并没有制定专门的药师法。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应加快药师立法,通过立法确定药师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对其执业资格、职业准入和执业行为等依法实行严格、有效的管理;不妨将药师分为药师、药师助理(或药学技术员)两个级别与药学类、中药学类两个类别。
3.2增加药师数量、优化药师队伍结构、提高药师素质
建立药师的岗位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力度。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临床药师约占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按此比例推算,我国至少应有药师130万,但目前仅有38万[3],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急需扩大药师队伍;从结构上看,我国现有的药师数量分布差异较大,基层医疗机构与零售企业配备较少,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均有待优化;从素质上看,我国现有药师并未真正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专业服务,迫切需提高药师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强化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的培训。
3.3发挥药师在医疗保险体系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药师通过审核处方和医嘱,可促进合理用药、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从而发挥药师的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药师与医师合作对高风险患者实施监护,可减少处方药使用量,每位患者每年因此而节省的平均费用达586美元[4-5];1000家医院中的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可挽救400例患者的生命,每年节约费用约51亿美元[6]。医院由于提供药学服务的药师数量增多,使用药错误率降低了65%[6]。2001-2003年,美国的参众两院均提出修改《社会保障法》,以确认药师为享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提供服务的法律地位。由此可见,美国药师与医师合作进行药物治疗是有法律保障的。我国药师应审核医师处方和医嘱,保证医疗机构用药行为符合医保支付制度的相关规定;加强药师医保相关政策的培训学习,建议医保部门建立加强药师监督管理的机制;建立审核处方和医嘱的技术标准和评价规范;处方原则上通过药师审核后方可由医保基金支付。
3.4完善激励机制,推动药师队伍的快速发展
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医院药学、临床药学工作,行政部门必须在药师待遇方面进行一定的改善,如实行绩效考核、给予合理的奖励补助等。药师也是社会的一员,如果其努力和付出与个人生活水平的改善关联度不高,或者说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那么其工作热情一定不会太高,由此极可能导致优秀人才流失,这对临床药学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无效医疗和过度医疗才是最昂贵的医疗:滥用各种无用的辅助药品,用药剂量不足、用药时间不够、用药不对症、滥做检查等均属于无效医疗;只开贵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的药物联用、过长的用药时间等均属于过度医疗。由此可见,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占无效医疗和过度医疗的绝大部分。通过规范药品的合理使用,可大幅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医保开支。没有报酬就没有良好的服务,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强化激励措施,让药师参与医保制度,为合理用药把关,必能节约大量的医保费用;可从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药师的奖励,从而提高药师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笔者建议尽早设立药事服务费,为药师的药学服务提供保障,规范和激励药师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应对药师服务实施制度化管理,制订药师基本服务规范,确定工作职责和服务标准。
4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临床药学专业最早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临床药学服务在美国已深入人心。美国的药师在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获得了世界各国同仁的认可。美国药师在工作成效、职业薪酬、社会认可等诸多方面都为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起到了引领方向的作用。简言之,医院药学发展的目标就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这也是我国医院药师努力的方向。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以国际药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星药师”[7]为标准,即:健康服务的提供者(Care-giver)、决策者(Decisionmaker)、沟通者(Communica-tor)、引导者(Leader)、管理者(Manager)、教育者(Teacher)、终身学习者(Life-longlearner)和研究者(Researcher)。具体来说,健康服务的提供者是指药师应该成为药物治疗专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还要对个人、群体提供与药物治疗和药物使用有关的教育、信息和建议,保证安全、有效、经济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患者的健康程度。决策者是指药师应具有与药学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核心信息的理解力,能系统地分析、评价和应用信息,并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作出决策。沟通者是指药师应与患者对话,获得充分、翔实的患者药疗的历史资料。药师必须询问和准确记录患者的状况,并向患者传递相关信息。为满足患者需要,药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时要能够使用、解释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要求药师在关注患者状况细节的同时,必须为患者保守秘密。引导者是指为了患者的福利,药师应处于一种“领导”位置;在关注公众健康的政策发展方面,药师应该在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中起到引领作用。管理者是指为了药品和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药师应有效地、创造性地管理资源和信息,这样可实现对患者的最佳护理;药师还必须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合适的储备量。教育者是指药师应该建议、教育大众及特定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或行为调整,以及正确使用药疗或器械等任何有助于获得最佳结果的方式,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同时,还要能够指导药学实习生进行药学实践活动。终身学习者是由于当代社会医药知识日新月异,医药学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日后工作的全部需求;药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真正做到终身学习,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研究者是由于药师具有医学和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处在医药结合的特殊位置上,无论在药物开发的临床研究阶段,还是在上市药品的再评价阶段,药师都应有相应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到药物的研究中去。“八星药师”是一个国际化的标准,就目前我国药师的状况而言,较好的药师多停留在“五星”或“六星”水平,即健康服务的提供者、沟通者、管理者、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研究者,而要真正达到决策者和引导者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药师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国家从政策和立法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确立药师的地位与作用,引导他们一步步向“八星药师”迈进。我国临床药学教育模式也应进行一定的改进。首先,应统一培养学年和教材;其次,应加强实践与医药应用知识的培养,不应侧重纯粹的化学知识和实验室技能,而应当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模式相适应,与临床药学服务的实践需要相融合,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实际发展相匹配[3]。
篇2
2.1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静脉注射是儿童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不良反应增加,发生输液反应及药物滥用等问题。我院1996~2010年门急诊输液比率接近30%,2006年-2009年临床药学组监测与上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高于0.13%,其中80%以上与输液相关。感染性疾病是我国小儿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的首选药物,已成为儿科治疗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抗菌药物在儿科的滥用已带来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药源性疾病的出现,给患儿带来严重和不可逆转的伤害。2010年以前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接近40%和70%,其中70%为输液用药,住院病人则更高。自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医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输液及抗菌药物管控的措施,要求临床药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全部环节。每周组织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特别是输液处方进行初步点评。对于筛出的疑问处方及医嘱,联合感染、呼吸、ICU、感控、微生物等相关科室专家集中点评并反馈临床科室;临床药师还参与了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医嘱审核与点评工作。利用医院大查房、义诊、药物咨询等开展针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公众的输液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宣传和教育活动,促进了抗菌药物规范使用。2012年以来我院门急诊、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比率全部达标;输液比率逐年下降,控制在10%以下,因输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降至0.05%。
2.2促进医生规范用药行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儿童1型糖尿病(T1DM)最常见的急性合并症,初次诊断就合并DKA的情况约占50%。若合并有严重感染,在纠正DKA时就会更加凶险。因此,临床习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我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在儿童T1DM治疗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DKA合并感染时的抗感染用药是否规范尚无调查和评判。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及合并用药介入该专业疾病的用药治疗。首先回顾性调查并分析了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53例DKA合并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T1DM患儿初诊时抗菌药物使用过于积极,缺乏病原学依据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而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较普遍,且使用级别偏高,换药过于频繁,联合用药较多。据此,专业医师与临床药师讨论制定了新方案,即在DKA患儿急诊住院的当日,若缺乏用药指征,则采取观察和延迟使用的原则,24小时后复查原指标,无好转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两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从25%降为0;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例从73.6%降至3.4%;应用过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比例由49.1%降至2.1%。临床药师的参与改变了以往医师经验用药的习惯,减少了医药资源的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获得临床医师认可的同时,临床药师的临床思维得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参与用药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因此提升。如今,作为治疗团队一员,参与查房、审核医嘱、会诊、特殊病例用药方案的制定与药学监护、监测治疗药物毒性、承担出院带药教育,提供药学情报等,临床药师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
2.3规范哮喘患儿用药
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性和慢性持续性的临床特点,若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规范的药物治疗是控制哮喘的重要手段,而吸入疗法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给药途径,但影响因素较多。2009年临床药师对我院101例门诊未控制和部分控制的哮喘患儿的调查显示:仅4.0%患儿和/或其家长认识到哮喘需要长期规范地控制治疗。完全遵医嘱用药、偶尔不遵医嘱用药和经常不遵医嘱用药各36.6%、27.7%和35.7%。75%的调查者不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不能定时定量给药。担心不良反应,不能坚持用药;不能定期复诊;依从性差,导致哮喘得不到有效控制。据此,药剂科与呼吸科、哮喘中心合作探索医护药一体的哮喘综合治疗和教育模式。2010年以来临床药师加入治疗团队,承担管理和规范哮喘患儿的药学服务。在调配发药窗口和用药咨询室,药师向患者演示吸入装置的用法,告知哮喘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正确区分和使用缓解药和控制药、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参加义诊及世界哮喘日活动,制作专业药师指导吸入装置用法的视频,宣传哮喘和治疗药物相关知识,解答用药咨询问题,促进了哮喘患儿用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抽查显示,30%患儿和/或其家长认识到应长期规范地控制治疗,并能遵医嘱用药。
2.4儿科治疗药物监测(TDM)
儿童的生理状况及生化指标具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特别是新生儿、婴儿,改变显著而快速,从而导致其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与成人明显差异。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对药物的药动学行为也存在差异,因此相对于成人其TDM的临床指导价值更大。我院常规开展监测的药品有:万古霉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环孢素、FK506、地高辛、氨茶碱等。在观察患儿临床疗效的同时,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参考TDM结果,临床药师与医师讨论进行剂量调整,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毒副作用。针对特殊药品和患者开展了2项相应研究,并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的前瞻性研究了解患者的代谢类型。
2.5促进儿童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健康幸福,儿童用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临床药师在急诊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因中毒来急救的患儿,据统计每年约200例是因误服药物而中毒。由临床药师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儿童误服药频发的原因在于监护人随意加大给药剂量或者使用成人药及剂量;孩子自己误服家中大人药品;更多的是因家中老人或保姆错误的给孩子服用了家庭药箱中的药品,多发生在远郊区县,或者民工家庭。为了减少因家庭误服药对孩子的伤害,我院临床药师正在与中国OTC协会联合开展“中国家庭药箱调查———儿童安全用药调查”。除了在本院,临床药师还走到基层医院、学校、幼儿园宣传安全用药知识,提升家长和儿童的用药安全意识,指导合理安全用药。3.6创建儿科特色用药咨询中心随着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我院药物咨询从窗口式、柜台式、咨询室到现在的用药咨询中心,配备了自助用药查询设备等硬件及合作研发的适合儿童用药咨询服务的软件系统。培训上岗的临床药师们,通过面谈、电话、微博、微信、邮件、多媒体、网站、电视、广播电台及报刊杂志、手机软件等多种途径提供儿科用药咨询服务,宣传儿童合理用药!根据儿童性格特点设计了涂鸦墙和患者联系卡,编写、制作、发放宣传册和《儿童合理用药早知道》系列期刊,设计和制作合理用药视频短片,提供更专业的用药指导。每天平均接待咨询40人次,微博粉丝一万多,儿科特色的用药咨询越来越专业,十多家医院药师前来参观学习。儿科用药咨询工作极具挑战性,临床药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儿科医学、药学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应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及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人的需求。为做好儿科用药咨询工作,科室定期组织咨询药师培训与考核,鼓励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核。
3其他能力的培养
作为治疗团队一员,儿科临床药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有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临床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需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用患儿及其家长能够理解的语言沟通交流,以便融入临床一线,赢得信任,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文献显示,目前儿科临床使用的50%药品说明书缺乏儿童用药的科学依据或实验数据;儿童临床试验标识率仅为2.1%,儿童药代动力学标识率仅为17.3%。儿科临床药师有责任有义务参加相关科学研究,补充儿童用药信息,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近年来,我院临床药师参加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课题,中国-WHO合作课题等10项,今年又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政府出台和落实儿童用药政策提供了详实数据和资料,同时培养了自身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了综合素质,成为儿科药学后备军。
篇3
1.2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必要性
中药临床药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这门学科却是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不仅可以促进中药学的不断发展,而且将新的中药学研究成果及时向医师传达,同时也为患者提供合理的中药学服务。这就需要临床中药师熟练掌握这门学科,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及时有效、合理的指导和咨询服务。而且在中药房开展中药临床用药咨询更是十分必要,中药师可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提供中药学服务[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患者迫切要求得到高质量的药学服务,中药师通过补充中医理论等临床知识,可以完成中药咨询等工作,满足患者的需求。我院中药师开展了中药咨询、中药干预、中药处方点评分析等工作,在此过程中,不断听取中医师的建议,向中医师学习相关临床知识。长此以往,临床中药师逐渐被中医师所接受,同时也提高了中药师的业务水平,增强了中药师的沟通和应急的能力。一方面,满足了患者对用药咨询的需求,受到患者的认可和好评;另一方面,提升了中药师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所以,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里中药师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相关工作具有可行性、重要性及必要性。
2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
2.1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任务
中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4个方面:审核处方;向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药物信息;对患者进行用药监测;向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药物咨询[4]。我院中药师对中药处方进行审核和查对,发现药品用量过大、用法不清等现象时,会及时与中医师沟通,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对处方进行修改;如出现用药错误和配伍禁忌,会请中医师重新开方,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对于需要先煎、包煎等特殊处理的中药,中药师会特别提醒患者注意煎法等事项,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我们为每位患者提供用药告知单,详细介绍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及煎药步骤等事项,并留有中药师的联系电话,确保患者在用药全程遇到问题时可以咨询。中药师干预的处方问题、患者的咨询等及时记录,并每月汇总、分析上报院部。目前,我院中药师初步开展了门诊患者的咨询和处方点评工作,尚处于学习、积累阶段,并没有参与临床查房及医嘱点评,希望通过中药师的不断实践和努力,使中药临床药学得到重视和发展,同时为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中药学服务,发挥中药师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2.2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
2.2.1开展中药咨询服务中药咨询的形式主要有窗口咨询、电话咨询等,中药师向患者提供用药咨询、用药指导,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定期向医护人员提供用药介绍、药品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信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药的用药咨询工作由中药执业药师担任,患者可以咨询有关中药的规格、价格与功能主治、用药方法与注意事项、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以及中药的煎煮方法等问题,也可以通过电话随时向中药师咨询有关用药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中药师会利用掌握的中药学知识耐心向患者交代,确保患者正确使用中药,不仅避免了错误使用中药,而且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2.2中药合理用药宣教进行中药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中药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院中药应用特点,向全体医护人员通过讲座、《药学通讯》以及会议交流等形式进行中药合理应用的宣教。为提高宣教效果,我们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易接受性[5]。
2.2.3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管理中药注射剂由于制剂工艺本身的局限性,在临床上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为了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中药师参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管理至关重要。中药师通过处方评价、临床查房、医嘱分析等形式,及时发现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的情况,并予以解决。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中药注射剂应用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而且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中药注射剂正确、合理使用的重视程度。
2.2.4不良反应的搜集与上报医师开具的处方中不单是中药,往往是中药与化学药联用,这也加大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不良反应的搜集和上报是中药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中药师要特别注意中药与化学药合用所产生的用药禁忌,若配用不当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中药与化学药不宜联合使用的药物颇多,这就要求中药师必须具备化学药药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中药与化学药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使用药品。
3中药师的责任和工作切入点
3.1中药师的责任
3.1.1鉴别真伪,保证质量
中药师的首要责任是保证中药质量,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及贮藏、保管等环节都要引起重视[6]。在中药饮片的采购过程中,进货渠道必须正规,饮片入库前必须具备质检报告等相关文件,由经验丰富的中药师鉴别真伪,做到防止以次充好,掺杂掺假,对中药饮片的产地、批号及品质状况都要登记备案。在中药饮片仓储保管过程中,要根据中药饮片的特性,设立合适的储存库,定期进行养护,以确保中药材质量合格。
3.1.2严格把关,规范调剂
中药师在调剂配方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应规范,并认真审核处方,注意剂量、配伍、禁忌证等信息[7]。中药师应严格按照处方称取相应的药物,注意不同炮制品及不同产地药物名称的区分,准确地称量药物,尤其是贵重药物和有毒药物。中药师应有条理按顺序地调剂药物,以防止混药事件的发生。将每次服用的药物单独成包,叮嘱患者药物的煎服时间、方式及注意事项,必要时帮助患者煎制药物。
3.1.3服务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师在加强临床合理用药,防止因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医师开具的处方如发现有不妥之处,应立即与医师联系、沟通,以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如证实存在用药禁忌,应拒绝调剂,并将处方退回,重新开具[8]。中药师不仅要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而且更应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药学咨询服务。我院中药师虽然在工作中与医师相互沟通和学习,但还没有参与到临床查房和医嘱点评的工作中。故中药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完成职业功能的转变,逐渐参与到临床治疗中去。
3.2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切入点
中药学学科发展较快,但临床医师更注重医学知识的学习,对药学知识的学习不如临床药师快且丰富。而这正是中药师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最佳切入点[9]。对于饮片的特殊用法,中药师会及时与医师沟通,提醒医师正确标注;中药与化学药联用虽可能提高疗效,但也可能存在配伍禁忌,中药师应及时发现配伍问题,帮助临床医师优化治疗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需要中药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储备,找到适合本岗位工作特点的切入点,更好的提供药学服务,提高中药师的地位和作用。
4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难点及对策
4.1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难点
中药师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主体,同时,临床经验不足也是制约中药师大胆实践的因素之一。中药师与临床医师在沟通上存在障碍,阻碍了中药临床药学深入的发展,使中药师难于融入中医药治疗团队。在具体工作中,权威诊疗指南的缺乏使中药师难以完成处方合理性评价,影响了中药师作用的发挥。
篇4
篇5
2.1药师培养专科化,临床实践专业化
临床药师在选定的内科范围中先对专科药物治疗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定向培养。主要包括每天由固定专科副高职称医师带教,参与查房、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针对专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重点学习掌握临床专科疾病诊疗指南及进展,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药历书写,及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在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医药专业人员互相学习交流,药师的专科临床用药知识与技能迅速成长。经1年的学习,除继续在该专科深入学习实践外,另对所负责各院区的与其专业相近的外科系统进行临床用药监测、评价和干预。例如:神经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神经外科,负责处方点评监测网日常工作;呼吸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胸外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麻醉科等,并负责麻醉临床应用监测及处方专项点评工作;血液肿瘤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骨科、微创外科,并负责抗癌药、糖皮质激素和血液蛋白类辅助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专项处方点评;内分泌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科,并负责全院ADR监测报告以及中药注射液等其他高风险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专项处方点评;消化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胃肠血管外科、肝胆外科,并负责抗菌药物监测网日常工作;肾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泌尿外科并协助ADR监测报告工作。临床药师参与国家处方点评监测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及时掌握全国及我院临床合理用药各项评价指标,实现医院合理用药评价的高标准。通过负责相关监测工作,工作领域由专科向专业扩展,工作范围由总院向分院扩展,并覆盖全院5个院区,实现了全院合理用药评价标准统一,药学服务从专科走向专业化,促进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的提高。
2.2临床药师日常工作量化管理
临床药师日常工作包括:(1)每周在病房与医护人员访谈、访视患者,并对所负责科室出入院患者进行用药安全教育和咨询服务。特别是重点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药学追踪服务、门诊处方和住院处方点评、典型教学药历与专项处方点评、药品使用动态分析报告等工作,上述工作均规定了量化考核指标。(2)每周1次参与所在科室的科主任大查房,掌握新入院和需要提供药学服务的重点患者的情况。每周至少药学查房2次。对新入院患者针对用药风险和依从性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3)每周需主动与所负责科室的不同级别医护人员访谈不少于5人次,重点收集对药品供应、质量和疗效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性地提供药物信息咨询服务。(4)与医护人员讨论药物治疗方案,协助报告药品不良反应。(5)对使用化疗药物、胰岛素、中药注射液等高危药品和使用麻醉、遇光热不稳定、易变色变质的特殊药品以及每日联合用药品种>5种的患者进行重点访视,积极干预不合理用药现象。(6)每月至少完成3篇针对专科疾病药物治疗的典型药历的书写,分析临床治疗过程,总结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用药合理性,积累专科药物治疗经验。
2.3临床药学服务与参与医疗质量综合目标管理一体化
我院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医保控费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管理的联动机制,详细制定了合理用药监测内容、考核细则和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流程。临床药学室作为医务处所属部门,重点评价不合理用药现象,重点监测药品的临床无指征用药、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违反禁忌证用药、违反规定联合用药、无指征联合用药、重复用药、不适当使用小规格制剂增加患者费用、擅自改变给药途径和其他不合理用药等,并将不合理用药考核与医保控费指标相结合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医院合理用药联合办公室为临床药师配备了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PASS.PHARMAs-sist),临床药师每天查房后利用电子病历质控系统查阅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并利用该系统对各自负责的临床科室进行处方点评。每周在科室业务学习时针对典型用药问题或病历进行交流讨论,提出干预措施,并由上级药师负责沟通和干预。科主任每月对临床药师监测发现的临床用药问题集中进行点评后通报全院。
2.4药物利用监测信息化,处方点评靶向化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软件针对医师处方或医嘱发生的潜在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以蓝、黄、红、黑灯给予不同级别的警示。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合理用药的程序化预判,对抗菌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的临床使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药品费用、消耗量等使用动态进行监测评价等。临床药师利用软件定期分析不合理处方的发生频率,进行处方、医嘱全样本监测和评价,对科室药物进行利用分析,对医院每个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的合理用药各项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针对药占比>4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频度>40、抗菌药物使用率>60%以及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使用>30%的科室进行重点检查,检查抗菌药物的选择是否合理规范、用药是否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医师处方是否超权限、用药指征是否明确、用药疗程是否合理等;另将药品销量动态超常预警系统发现的浮动率>30%的药品以及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或排名出现异常变化的药品作为重点监测对象,重点监测临床使用适应证、用法用量是否超说明书用药等现象。发现问题时可以进一步按科室、医嘱、诊断和入出院日期等的检索功能,针对具体超常使用药品、问题频发科室和普遍发生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点评,提高处方点评的靶向性。
3临床药学工作成效
近5年来,我院每月诊疗人数超过13万,出院人数超过6千人次。临床药师除参与日常查房、会诊和咨询服务外,每月人均评价病历>400份,通过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点评通报等形式干预不规范或不合理用药100多次,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与用药安全。
3.1合理用药监测数据质量可靠,用药金额明显下降
我院为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处方点评监测网和国家合理用药监测网的首批成员单位,每月有大量的药品使用和临床病例资料需要提取、评价、整理和上报。同时需根据监测网反馈的各种用药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医院药物利用的宏观趋势,比较我院与全国同级同类医院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制订干预方案。据国家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我院合理用药监测数据综合评定为优。据国家监测网反馈数据分析,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年增加19.1%,远低于本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监测点医院水平,详见表1;2012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占本区监测点医院使用总金额的28.56%,2013年下降为24.46%,中西药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
3.2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成效初显
抗菌药物监测网处方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我院门诊处方平均用药1.93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2.75%、抗菌药物的总金额占处方总金额为8.31%,就诊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为31.3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5下降到41。全院抗菌药物病历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达30.2%;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也明显下降,尤以眼科医院最为明显,其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90%下降至10%以下。3.3ADR监测报告数量和质量提升我院规模扩张多院区结构形成早在2011年底,因此选取5年时间内医院ADR,对其上报质量及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上报ADR271份,较2012年增长33.58%;其中严重ADR报告13份,说明书未记载的新的、一般的ADR11份,报告数量较2012年同期增长38%,详见图1。
4讨论
篇6
1.3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应该受试者本人签署的而非本人签字;部分文化程度低的受试者签署时,研究者未作指导,涂改较多,影响真实性;签署时未注明日期或日期笔迹与签名者不一致;由法定人签署时,未注明人与受试者关系,无法判断人的合法性;研究者仅留办公电话给受试者,无法保证随时联系;受试者与研究者未当面签署,签署日期不一致;研究者未给予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副本;试验方案有重大改变时未重新获得随访期的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2对策
2.1加强研究者的培训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者对医疗流程的操作局限于临床多年的惯性思维,未深刻理解GCP理念和《赫尔辛基宣言》的精髓,唯有通过反复培训来强化,特别是医学伦理的知识。我院机构特别注重项目启动会的培训,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细节均有完备的预案,对知情同意的操作及不良事件的处理反复培训。同时开展“角色体验教程”,让研究者模拟受试者,接受知情同意过程,由研究团队找茬评价,增强互动和培训效果。
2.2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受试者对于研究者而言,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对研究者或多或少存在敬畏感,在医学知识方面存在不对称性,为尽可能减少这方面影响,我机构在受试者谈话室的布置上做文章,谈话室有一定的私密性,墙上粘贴温馨的墙贴,角落放置绿色植物,营造轻松的环境。研究团队选派沟通能力强、亲和力强的研究者与受试者沟通,并尽可能了解受试者的喜好,选择适当的时间、合适的方式与其沟通。
2.3加强质量控制伦理委员会加强委员的伦理培训,提高伦理审查的能力,摈弃靠习惯思维或情感主导的伦理审查,对知情同意书及知情同意的要点进行重点审查,确保知情同意书设计的完善,同时,加强与申办方、CRO及其他伦理委员会的沟通;专业科室质控员在受试者正式入组前需对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过程进行确认,审查知情同意书的每个细节,符合要求后方能入组;机构质控员会在研究开始前、中、后三个阶段对知情同意等内容进行检查。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选取我院接收患者40例,在此期间我院未进行药事管理;从2014年3月期间~2015年3月期间选取我院接收患者40例,在此期间我院开展药事管理。将其分别设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在参照组患者中,有25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5.2±2.1)岁;在研究组患者中,有30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0.2±1.9)岁。对两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在进行药事管理期间,主要对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和创新:(1)首先,可以对每个科室的药物应用情况以及药物种类进行统计收集,从而对每一个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细化的讨论,以此强化临床用药问题的合理性[2],在药事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每一个患者提出的疑问细心解答,并定期不定时开展关于药事管理的相关讲座,从而以健康科学的理念强化各个科室人员的专业知识;(2)对药物的配制管理部门来说,首先需要专门的护理人员,并且需要专业技能强且技能丰富的药物配制人员一同工作。以静脉药物配制部门为例,工作人员要对点滴注射药物的配制工作合理完成,对于急重症患者,或者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来说,必须做好静脉注射的配制工作。根据配制准则进行用药处理,以此提高用药安全率[3];(3)临床药学服务网络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化,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药学服务的管理中,如应用电子处方执行,医生可以通过医院网络和药房直接连线,从而节省中间多个繁琐的步骤,和谐医患关系。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进行研究的80例患者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当数据呈现为P<0.05,表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经过统计显示,进行药事管理后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未进行药事管理前的效果,医院各个科室的用药水平以及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见表1。
3讨论
3.1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专业药师起到的价值和作用
药物在分配到各个科室使用的过程中,首要保证的就是药物的科学化应用,只有药物合理化应用,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疗效,并且保证患者在日后的恢复以及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对于药物合理性的应用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且临床对于药物服务以及应用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化,所以要保证用药合理性,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完善[4]:(1)强化药物科学使用的概念,了解药物应用的科学化概念,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价值,以此最大程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2)了解药物合理性的运用概念,强化医疗人员的用药技能[5];(3)药物人员以及临床医学人员要能够通过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现有诊断,准确的提出制定用药方案,避免对患者身体以及心理的双重打击。
3.2抗生素的应用
临床药物使用的过程中,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可谓十分广泛,但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率也较高,因此,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照相关规定,由专业的医师和药师共同协商进行开药。对于想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必须出示完整的使用证明以及开具标准,而对于证明不全的患者来说,药师不可予以开药。另外,药师所开的抗生素药物剂量必须合理,不可过多;如患者既往应用抗生素时,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则必须再次进行皮试,以此防治抗生素随意使用的情况发生,以此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概率。
3.3对静脉用药管理管制
对患者进行点滴治疗可以提高用药的起效时间,但是在此过程中,点滴治疗也同样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创新深化,医学人员水平的不断深化,提高了用药安全率,而有些地域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进行静脉用药过程中,出现静脉用药事故的概率依旧让人担忧,针对这种情况,医院的医师和药师必须合理沟通,医师要确保病例准确,进行静脉药物的开具[6]。另外,对药事管理的相关要求必须合理执行。
3.4药学服务的智能化
合理大量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化技术,从而将药学服务智能化最大程度开展,缩短患者前来治疗以及开药的时间,并为医师治疗更多的患者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将医院药事管理应用于临床药学服务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用药安全率,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从根本上防止滥用药物情况出现。本文的相关论点与赵艳、卢熠和刘桂萍、欧微[6~8]的依据相符,可以为临床提供相应的价值和参考。
作者:张冰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张艳平.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355~355.
2刘雅兰.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研究.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10:159~160.
3李馨,付秀娟.科学培育规范管理,建立稳步发展的临床药学服务团队-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临床药学实践.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4:214.
4王莉,宋绪彬,魏光明,等.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2):71~73.
5陈艳,宗强,陈爱民,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药事与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安徽医药,2014,18(2):365~368.
篇8
1.2药品验收入库临床试验用药品由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心药房(简称GCP药房)专职主管药师负责接收,审核内容包括该项目的临床研究批件、项目名称;试验用药品的药检报告、运货单;检查药品外包装是否完好,药品是否在有效期范围内,药品的名称、代码、数量、批号、有效期是否与运送清单一致等;所提供的试验用药品包装与标签是否适当,是否有临床试验标记;检查试验用药品与对照药品或安慰剂在外形、气味及包装上是否一致;检查药物运送过程是否符合保存条件,有附温度计的检查显示温度是否超标。验收合格后,在系统输入该项目编号,找出该项目界面,一次性录入该批次药品。操作药师只需要填写接收数量、药品有效期、药品批号3项,其他项会自动跳出或者供选择。为方便统计入出库药品,系统可将药物信息一键导出为Excel表格,方便盘点统计。药品入库界面示例见图2。
1.3药品发放药品发放分为GCP药房发药与科室发药。临床试验用药品主要由GCP药房储存保管,个别特殊药品放在专业科室。研究者开具临床试验专用处方时,可以选取GCP药房发药或科室发药。当选择GCP药房发药时,发药信息即时传递到GCP药房的药师帐户,便于药师提前准备、核验受试者的试验药品。只有被系统管理员授权的药师帐户才具有发放药品的资格,药师发药后,可将领药状态“未发药”转为“已发药”;科室研究人员核对所发试验药品无误后,需要在此界面中输入核对人的系统工号与密码,药品才能成功发放。GCP药房发药核验界面见图3。
1.4药品回收与退还临床试验用药品在受试者随访时由研究护士清点,患者取药时将回收的临床试验用药品退还GCP药房,药师负责核对剩余药品的数量和登记,并于系统中记录回收数量、受试者姓名。无论是由GCP药房发药还是由科室发药,最后剩余的药品都是由机构药房退还申办方,院内销毁的临床试验用药品出具销毁记录。药品回收管理界面见图4。
1.5查询分析功能我院目前已有19个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专业科室,年均在研药物临床试验项目100余个,临床试验用药品300多种。为方便日常管理,笔者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加入了若干个辅助功能,便于日常查询与提示。
1.5.1药品库存查询。经过反复实践,在本功能设置了关键字搜索,操作者可以通过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药品名称、科室等关键字进行药品库存的查询。药品的库存直接与处方开具挂钩,药师定期盘点临床试验用药品的库存,如出现药品实际库存与系统不一致或者即将用完等异常情况也便于及时处理。
1.5.2科室药品库存查询。对于存放在科室的特殊药品,药师可以根据研究者的处方情况获知科室剩余的药品数量,及时跟踪。可统计科室的发药情况,包括具体项目,具体患者,所发药物的具体情况,科室剩余药品的库存、批号、有效期等,做到对科室的药物进行实时监控。
1.5.3近有效期药品。为确保临床试验药品的合理使用及受试者的权益,系统设置了近有效期临床试验用药品提醒,有效期3个月内的临床试验用药品将在每次登陆系统后弹出警示框。
1.5.4药品统计。由于临床科室多、在研项目多、信息量大、手工统计耗时费力,系统在药品管理模块增加了药品统计的功能,方便统计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专业科室的药品基本情况。在选定的时间范围内,可统计药房临床试验用药品的接收情况,包括接收次数、药品数量、项目数量、每个项目接收药品的次数、发放药品的次数及具体药品名称数量、某个科室的所有项目的药品接收发放情况。
1.5.5提示功能。当有研究科室为患者开处方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一个提示窗,这样药品管理员就可以提前打开该电子处方配药,减少患者取药等候时间。
篇9
所选患者入院明确病史,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全套、B超及X线等检查,明确结石的部位、具体大小,选择治疗方法。不同部位结石中医中药排石法方法为:
2.1胆结石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疏肝利胆,消融结石及行气止痛,达到内外兼治,一般应用清胆化石汤治疗。该清胆化石汤方药主要包含山栀子、金钱草、白芍、黄芩、炒元胡、茵陈、鸡内金、海金沙、青皮以及海浮石等,此类药物主理气化瘀,应用在结石病临床疗效较好。此外,针对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例如肾绞痛或者胆绞痛,可在服汤药的同时辅以电针或针灸治疗,主要实施穴位包括足三里穴、腰腹痛穴、三阴交穴及委中穴。
2.2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以排石通淋、清热利湿为主,一般应用清化湿热化湿汤。该清化湿热化湿汤方药主要包含山药、滑石、石苇、女贞子、竹叶、海金沙、瞿麦及山萸肉等,此类药物主清热通淋,在结石病有较好的化石效果。该药能促进结石溶解进而排出,阻止已有结石变大,预防结石复发。
2.3评估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评估结石治疗效果为:显效,结石排出,患者症状消失,B超及X线片阴影消失;有效,多发结石部分排出,患者症状有所缓解,B超或X线片影像学表现为阴影减小,或出现结石溶碎裂解现象;无效,B超或X线片上显示结石无异常变化,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3结果
所有64例患者经过中医中药治疗后,显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无效3例(4.7%),总有效率为95.3%,结果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结石病效果确切。
4讨论
结石病是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诸多因素导致人们患结石病的几率逐年上升,加之其易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针对结石病治疗的研究较多,长期以来手术、微创及中医疗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开放性手术、微创治疗及中医内科疗法[2]。
篇10
1根据培养目标,精心编写、修改实验教学内容鉴于目前没有统一出版的临床药理学实验教材,在我校药理教研室以往开设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兄弟院校开设的相关实验内容,自编了新的实验教材。根据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医药复合型人才及药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大都是做临床药师,要求他们必须熟悉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能够指导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合理安全用药,并能开展临床药物科研工作,为此我们精心挑选了临床病例用药讨论、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知识讨论、药物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临床双盲双模拟实验设计4个内容,每个内容6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临床药物合理、安全应用的能力,提高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药物临床研究的能力。
我校以往的临床药理学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是临床病例用药讨论。根据现在药师的工作职责范围,这些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未来药师的培养。药师的职责已由简单的配方发药扩展到走向临床,直接参与临床用药与科研。且理论课学时有限,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涉及的知识面有限,同时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受到限制。如在学习新药的临床研究设计要求章节时,共4学时,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药物临床实验方案的具体设计、注意事项、流程等认识不足,有必要开设这方面的实验来弥补。且我校的附属医院是新增的国家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基地,有开展实验的很好条件,故我校药理教研室开设了药物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临床双盲双模拟实验设计。ADR危害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提高对ADR的认识也是我们医药工作者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挑选了2个关于ADR的专题节目视频录像作为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ADR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到临床上挑选一些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病例作为临床用药分析讨论的病例,让学生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制订药物治疗方案。这种病例既真实又具体,培养了学生对药物合理、安全运用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设置满意度达到了100%。[论/文/网LunWenNet/Com]
2选择适宜的开课时间,挑选合适的教学人员各院校药学专业的临床药理学,一般都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开设。我校药理教研室选择在大四学生下临床实习之前开设临床药理学。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具备了一定的药物和临床医学知识,能够把药物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更好地学习、理解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安全使用,更重要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实习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如通过对临床病例用药的讨论,学生提前熟悉了医嘱的书写和临床上常用药物的商品名,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够很快适应实习工作。我校临床药理学共72学时,理论占42学时,实验占30学时,实验课的比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掌握。学生对此表示很满意。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边缘应用型学科,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还要熟悉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很多学校的临床药理学教师就是基础药理学教师,对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不熟悉,存在着临床与教相学脱节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校药理教研室这几年引进了一些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组成临床药理学教学组,这些教师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并从事过临床医疗工作,有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通过三年的药理学硕士课程学习,其掌握了丰富的药物知识,能够很好地把医学与药物知识以及临床用药经验灵活地结合运用,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此特长。
3以学生为主,开展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既往的临床药理学教学大体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它以在“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间接经验为特点,课堂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消极接受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推行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强化能力与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通过教师指导选题、学生独立探索、小组交流、班内讲评、总结提高5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共同讨论、各抒己见、互相激励,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示范性讲授,平时启发思维、答疑解难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2]。下面以病例用药讨论为例,讲述我们如何在临床药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
我们把每个实验分为两次课,每次课3学时,学生6人一组。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病例,根据病例中提供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原则,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探讨、制订一套药物治疗方案。要求收集好治疗方案中所用药物的类别,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资料。上第一次课时,每组派代表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汇报本组的治疗方案及用药选择依据,全班学生讨论该组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应如何改善该组治疗方案,教师在其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加强了对理论课中所学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药物合用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大大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短时间内接受了较多的信息,了解了新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商品名,尽快适应了当前临床用药,跨越了教科书上所讲述的药物与临床实际用药间的“鸿沟”,提高了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临床用药变化的能力。治疗方案讨论后,教师再把临床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查阅临床医生所用药物的信息,评价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有无合理性。上第二次课时,同样每组派代表发言,就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出评价。通过对临床医生治疗方案和医嘱的学习、评价,学生提前熟悉了医嘱的书写,对以后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指导医务人员及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强调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密切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也突出了实用性很强临床药理学的特色。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100%。[论-文-网]
篇11
1.2系统的应用
系统采用用户权限管理的模式,实现用户与权限的逻辑分离。系统管理员可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个性化设置,以解决试验中用户多样化和不定性(工作变迁等)问题,实现系统的通用性。系统支持不同IP地址的访问,可为机构办人员、研究者、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CRO)等用户提供经授权后的安全访问服务,防止数据的扩散,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解决临床试验中普遍遇到的协调困难、管理混乱、信息封闭和决策迟滞等问题,实现全面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2结果
2.1项目申报与基本信息填写
申办方/CRO在系统中申报项目时填写试验相关的信息数据,通过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既可以减少伦理办公室及机构办人员重复录入的工作量,又能有效降低数据多次录入而发生的错误率。申办方/CRO通过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到伦理审核的进度,便于后期工作的安排。项目启动后,申办方/CRO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将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与研究者进行沟通交流。对临床试验项目进行稽查或监查时,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申办方/CRO无需翻阅大量资料,即可方便了解到相关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2.2项目审核
2.2.1伦理审核
在系统中,伦理秘书可以查看到申办者填写的伦理审查申请是否通过项目负责人(principalinvestigator,PI)的审核,以对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工作,减少了纸质版传递需要的时间,加快了伦理审核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实施中,伦理秘书可以查看到是否有发生SAE、项目中止等情况,以及以上情况是否及时在伦理管理模块填写相关的报告,保证了临床试验严格按照GCP的要求进行。
2.2.2机构审核
机构人员根据申办方/CRO填写的项目信息、伦理审核结果和试验前相关资料递交等情况,判断是否可以签署项目协议,完成项目启动前的项目审核工作。
2.3项目管理
2.3.1研究者
根据GCP法规的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才可以由PI授权为项目研究者。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研究者在系统各模块及时补充项目信息使得试验数据得到实时更新,保证项目所有参与者可以及时了解受试者入组情况、AE/SAE、合并用药等项目的实时动向,避免了纸质化数据管理中出现的项目协调困难、管理混乱等情况,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进度和质量。项目方案、病例报告表(casereportform,CRF)和知情同意书等变更版本在系统中及时录入的管理,可以让研究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是否有最新版本的相关资料。研究者及时掌握其中变化的内容,可以避免违背方案或病人签署错误版本知情同意书等情况的发生。
2.3.2质控员
质控员的工作内容包括核查方案执行的符合率、知情同意书签署是否规范、药物使用和受试者入组等。根据系统管理权限中的项目人员分配设置,质控员可以查看到机构对本科室的每月质控安排,并能较快捷地查看到需要质控的内容,较快的完成质控表。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质控员不再需要翻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每个月的质控安排,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系统中设置的电子签名功能,质控员在完成质控表格后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的再次验证即可实现电子签名,完成数据的审核。所有质控表都设有打印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打印存档。系统采用具有较好灵活性和通用性的审核管理功能,可以完成需要有多人(质控员、研究者、PI等)逐级审核的质控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能够查看审核的内容但不能对其进行删改,且只能看到正在审核的对象,确保提交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质控员查看伦理管理模块,可以督促研究者将项目受试者发生的SAE按照CFDA的规定及时上报给申办方、CFDA、伦理委员会等部门。
2.3.3药物管理员
药物管理员由符合GCP要求的医生或护士承担,并由PI授权。试验中,药物管理员要定时抽查试验用药物的情况以保证存储环境等符合GCP要求。根据研究者在系统受试者管理模块中已经输入的药物发放和回收数据,药物管理员填写试验用药物质控表时,只需要选择药物名称和批号即可自动生成药物接受、使用、剩余和回收数量,从而快速完成质控表,有效减少药物管理员清点药物的工作量和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药物管理员应当注意系统中的药物有效期和剩余药物数量,要求在药物到期前一个月或剩余药物量不足一个月使用时,应及时通知机构人员或临床监查员(clinicalre-searchassociate,CRA)准备提供新的药物,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保证受试者用药的有效与安全性。
2.3.4机构办人员
项目管理中,机构办人员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项目信息、受试者管理、质控工作、项目结题、人员管理、药物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管理、档案管理和经费管理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改变传统的手工、分散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料的信息化控制和调配,优化临床试验的机构工作流程。机构办人员可以及时查看到项目的受试者入组情况,以确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在系统的试验药物管理模块可以查看试验用药物的接受、发放和回收情况,但药物的发放和回收只能够查看,不可以做随意修改,保证了药物的规范化管理。在AE/SAE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管理、档案管理和信息通知等模块,机构办人员可以快捷地查看到需要查询的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模块都设有查询统计功能,可以对需要的数据进行筛选进行制表、制图,从而完成对试验项目中的相关数据的汇总和统计。
篇12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据1998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约为1.35亿人,到2025年,估计糖尿病患者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由5100万增加到7200万,增加42%;而发展中国家由8400万跃进到2.28亿人,增幅达17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9%,为此美国每年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上约花费1000亿美元左右。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状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25岁至64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方便的一种,其病人依从性最好。但由于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在胃肠道内的吸收难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点,因而提高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家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难题。目前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如下几方面:
1.1微球及毫微球制剂
Ramdas等制备了含有海藻酸的壳聚糖微球[1],包裹胰岛素进行肠道给药,利用海藻酸和壳聚糖的粘附能力增加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Nagareya等[2]利用w/o/w方法制备出50μm左右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醋酸琥珀酸酯(AS-HG)微球,含4%月桂酸和9%胰岛素(包封率达90%),胰岛素在pH1.2溶液中不释放,而在pH6.8溶液中快速释放。大鼠肠道给药50u/kg,0.5小时后即出现明显的降血糖作用。Purdue大学的Lowman等[3]将pH敏感性的聚甲基丙烯酸-g-乙二醇的亲水凝胶制成微球,内含胰岛素,在胃酸环境中凝胶并不膨胀,当到达中性或偏碱性环境的小肠后,凝胶微球开始膨胀,胰岛素被释放出来产生降血糖效果。在正常及糖尿病大鼠身上降血糖作用能持续8小时。
1997年Nature杂志发表了Mathlowitz等[4]制备的胰岛素生物溶蚀性毫微球,平均粒径96.7nm,载体材料为富马酸-乙交酯-丙交酯的共聚物。该毫微球在肠道中具有较强的粘附力,能进入小肠吸收细胞,同时也能被Peyer结摄取而进入淋巴循环。毫微球能保护胰岛素不受酶的降解,同时增加其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大鼠体内的口服糖耐量实验表明,该制剂(20u给药量)有效地抑制了口服高血糖的形成。
1988年法国学者Damge和Couvreur等人[5]首先将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为材料制备胰岛素毫微囊并获得成功。给予大鼠口服12.5u/kg或50u/kg胰岛素毫微囊,可分别降低血糖水平至50-60%达6-20天,在健康及糖尿病狗身上药效上长达6-8天。关于该制剂长时间的药效作用机理,最近清华大学的郑昌学等[6]通过抗体捕捉实验,认为胰岛素是借助于共价键的作用被牢牢吸附于毫微囊表面,因而产生极慢的释放作用。但是后来Couveur等人[7]却认为在制备毫微囊的过程中,胰岛素其实并没有与氰基丙烯酸异丁酯产生相互作用,也没有被共价结合到毫微囊的表面,而是被包裹在内核的油相。张强等[8]改进了毫微囊的制备方法,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出胰岛素的氰基丙烯酸正丁基酯毫微球,药物包封率达到75%左右。该胰岛素毫微球降糖效果维持12小时,比毫微囊的作用要迅速得多,可见毫微囊和毫微球对胰岛素的释放控制有很大差异。
1.2胰岛素脂质体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成份来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或作用时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Muramatsu等[9]将二棕榈酰磷酯酰胆碱(DPPC)和豆甾醇取代胆固醇制得脂质体,胰岛素的包封率最高达到33%。以80u/kg的剂量口服给予正常大鼠,结果报道给药21小时后以DPPC:豆甾醇(7:4)的组分制备的脂质体的降血糖作用最明显,生物利用度可高达31.6%。Iwanaga等[10]将脂质体表面包裹PEG-2000或粘液素(mucin)。与未经表面处理的脂质体相比,PEG-2000包裹的胰岛素脂质体在小肠内的驻留时间明显延长,而经粘液素处理的脂质体在胃内驻留时间延长,在肠道内驻留时间没有改变。
沈阳药科大学最近研制了胰岛素微粒剂。他们将胰岛素与明胶形成复合物后,通过高速匀浆分散法制备成脂质体,经过冷冻干燥和过筛等处理得到微粒剂。糖尿病小鼠,大鼠,高血糖家兔的降糖实验表明,小鼠灌胃8u/kg,降糖百分率为33%,4u/kg降糖百分率为21%;13u/kg的剂量使肾上腺素注射后家兔的一过性高血糖趋于正常水平。在正常狗身上,2.7u/kg的胰岛素微粒剂即引起明显的血糖下降(>20%)。此制剂不含蛋白酶抑制剂,辅料无毒,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1.3胰岛素微乳及油制剂微乳作为口服胰岛素载体具有粒径细小和渗透能力强的特点,可保护胰岛素在胃肠道中不受酸和酶的破坏,同时可模拟食物中乳糜微粒的成分被吸收进入淋巴系统,最终进入血液循环。Cortecs公司开发的胰岛素微乳制剂在水相中含胰岛素和蛋白酶抑制剂,油相中含胆固醇、磷酯和游离脂肪酸。口服后药物可被上皮细胞吸收,按1u/kg剂量对3例IDDM病人给药,血糖均见明显下降。
1997年,Cortecs公司进一步开发了胰岛素的油制剂。该方法[11]通过一种特殊工技术即通过两亲性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将亲水性药物如胰岛素或降钙素等增溶到弱极性的油中而形成了澄清透明的溶液,称为MacrosolTM,胰岛素在此系统中具有很高的物理稳定性。6个健康志愿者在灌胃口服该制剂后体内的葡萄糖水平比空白降低34%,胰岛素水平升高31%,C-肽水平下降38%。大动物的降糖实验结果与人体实验相似。Cortecs公司在1997年宣布已经完成了该制剂的II期临床试验。
与Cortecs公司相似,国内也正在开发类似的胰岛素油制剂,在糖尿病小鼠和大鼠身上已经显示出稳定的降血糖效应,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2肺部给药
相对于蛋白多肽药物的胃肠道吸收而言,肺部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巨大的肺泡表面积;极薄的肺泡细胞膜;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狭小的气血通路;低酶活性;肺深处较慢的清除速率等。这些良好的生理环境为蛋白多肽的吸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胰岛素的毫微球及微球制剂的肺部给药最近已经有人开始进行研究。Kawashima等[12]制备出粒径约400nm的聚乳酸毫微球,药物的包封率约为47%,通过超声雾化器将此毫微球导入豚鼠气管内,3.9u/kg的胰岛素剂量下可使降血糖作用维持48小时。此外,沈赞聪等[13]制备并研究了胰岛素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在大鼠体内的降血糖效应。胰岛素微球的研究很是瞩目,1997年底Edwards等[14]在Science上报道了胰岛素多孔微球的成功制备和长时间的降血糖作用。他们利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密度仅为0.1g/cm3,粒度大于5μm的聚乳酸微球。这种微球具有疏松的孔状结构,质轻,很容易被吸入。实验表明该多孔微球的肺部可呼吸率为50%,而非多孔微球的可呼吸率不足21%。经正常大鼠肺部吸入后其体内的降血糖作用能持续达96小时。相对皮下注射途径,经吸入给药的胰岛素多孔微球的生物利用度达87.5%,而同样条件下的非多孔微球的生物利用度仅为12%。该制剂在25℃RH33%条件下3个月内很稳定。
早在1987年上就有对糖尿病患儿进行胰岛素吸入治疗的临床研究。1993年Laube等人[15]考察6例糖尿病人通过雾化吸入器吸入1u/kg的胰岛素注射液的降血糖情况。6个病人中,平均最低血糖下降值为55%,最低能下降71%,表现出显著的降血糖效果。1998年他们又在7名糖尿病患者[16]中考察了雾化吸入1u/kg的胰岛素注射液相对皮下注射0.1u/kg后的药物生物利用度,同时用同位素标记法求出胰岛素在肺内的沉积分数。实验表明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为14.7%,如果考虑胰岛素的沉积分数,生物利用度则为18.9%。同年他们又考察了7名糖尿病人[17]雾化吸入1.5u/kg胰岛素注射液对餐后高血糖的调节作用Chakraborti[18]将吸入给药剂量降低至10-20u/人。7名NIDDM病人被分为两组,第一组5名病人早餐后4小时雾化吸入10u人胰岛素注射液(Actrapid),15min后体内血糖开始下降,45min达最低。第二组2名病人则在午餐后2小时吸入10u人胰岛素注射液,30min内未见血糖下降,此时再吸入10u人胰岛素注射液后,病人血糖开始下降,情况与第一组5名病人相似。作者认为第一次给药则是阻止了餐后的高血糖形成。
Aradigm公司开发了具有精确控制及监测给药量等功能的雾化吸入装置AERxTM。他们在7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IDDM病人的试验都肯定了与皮下相似的降血糖作用和较高的的可重复性。病人在使用时可通过装置上的液晶显示来调节正确的喷雾速率和呼吸深度。除了胰岛素以外,此装置还在吗啡和芬太尼等镇痛药的吸入给药上进行研究。
与Aradigm公司开发胰岛素雾化吸入装置的同时,Dura和Inhale公司开发了胰岛素粉末吸入制剂。该制剂在16例NIDDM病人上考察给药后餐后高血糖的抑制作用及在51例NIDDM病人3个月的长期给药观察,都获得满意的结果。迈阿密大学的Skyler博士等在70名IDDM病人身上比较Inhale公司的粉末吸入剂与皮下注射治疗效果。他们将病人分为2组,半数病人仍维持常规的胰岛素注射给药治疗,另外半数病人在每次餐前吸入1-2次胰岛素粉末,晚上睡前注射1次长效胰岛素注射剂。经2个月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血糖水平几乎相同,粉末吸入组没有出现肺损害的情况。
胰岛素肺部给药制剂目前很引人注目,估计1-2年内有上市的可能,这对糖尿病人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3口腔给药
在SanFrancisco举行的2000年DrugDeliverySystem会议上,加拿大Generex公司报道的胰岛素口腔喷雾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制剂经口腔喷雾后,通过口腔颊侧的粘膜吸收,10min内胰岛素开始起效。目前该制剂正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临床试验,下一步的临床试验拟于今年底在英国和意大利进行。该制剂虽尚未得到FDA的批准,但据称已经收到FDA较有利的答复。Generex公司申报的商品名在美国将为Oralgen,在加拿大则为Oralin。
4其它给药途径
胰岛素经鼻粘膜吸收被认为是效果确切的,其鼻腔给药制剂包括鼻用气雾剂,喷雾剂,滴鼻剂等均有报道。但由于鼻粘膜较为脆弱,长期给药后易引起局部刺激和充血损伤。Kupila等[19]认为制剂中的吸收促进剂会大大降低病人的依从性,而不加促进剂条件下则无降血糖效果,因而胰岛素经鼻吸收并不是最理想的途径。
除此这外,胰岛素的眼用制剂、栓剂以及透皮吸收贴剂等都在研究中,但研究较为局限,未能成为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的热点。
篇13
1.2研究方法
从论文类型、研究内容、作者地区分布等方面对80篇会议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论文类型分布情况
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占43.75%,调查分析性论文占22.50%,其余为综述和实验性论文,未有应用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疾病治疗的个案报道。可见,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以理论探讨性论文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应用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实践性论文较少,这与中药临床药学目前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情况基本一致。
2.2论文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80篇会议论文中研究内容除中药临床药学浅论最多外,还有中药用药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中药药动学、中药煎药及临方炮制、中药说明书及包装、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等,研究内容较广泛,涉及研究领域也较多。但是,涉及中药药动学、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的论文较少,且多以理论探讨性和综述性论文为主,缺少开展上述具体研究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性论文。通过统计还发现,在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生物利用度监测等方面未有相关论文。
2.3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80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较广,但投稿数量最多的为会议主办地广东(31.25%),其次为天津(18.75%)、北京(16.25%)、河南(10.00%)、江苏(8.75%),其余11个省市只有1~2篇,投稿数量均很少,另外还有海南、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山西、辽宁、福建、浙江、、宁夏等10多个省市未有论文。
3讨论
3.1建立完整的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临床药学工作也成为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的临床药学工作多以化学药临床药学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较少,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较多,而实践性论文较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目前还未建立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也未有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使中药临床药学人员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其二,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目前在我国尚无一名正式的中药临床药师,也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过中药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中药临床药学课程。现在从事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多为受传统中药学教育的中药师经简单的临床药学知识培训而来。传统中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药饮片鉴定,中药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药学人才[2],他们往往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药理等知识,导致难以胜任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此外,还存在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本身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不够等因素。鉴于上述原因,大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均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阻碍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水平的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次会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如有2篇论文对中药临床药学概念、主要任务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有的论文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实践出发,从思想认识、机构建立、编写资料、信息服务、中药调研和处方分析与点评等方面探讨了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方法;有的论文就中药临床药师的定位、工作内容等作了深入探讨;有的论文探讨了医院中药房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有的论文还深入探讨了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中的中药处方点评的科学化、系统化实施要点。此外,有的论文还从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及医疗机构的培养安排方面,对临床中药师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及完善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中药师培养模式。上述会议论文中一些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本次会议首发的《中药临床药学》专著,对指导建立一套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甚至建立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因此,本次会议论文中占多数的理论性文章为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内容、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者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发展。
3.2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有利于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狭义来讲,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从广义上说,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上述狭义研究内容外还包括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中药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监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之间及中药+化学药之间的配伍、中药处方点评、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循证药学、中药调剂与煎服、中药临方炮制、中药临床试验与评价等多方面研究内容[4]。从中药临床药学本身定义及其内涵外延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领域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必然会是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从本次会议论文的内容分布情况看,虽然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在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仍然不够,且有些领域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应积极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的内容。
3.3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促进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提高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现正处在一个研究探索阶段,开展过程中肯定也会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使中药临床药学更好的发展,需要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其存在或碰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正是以此为目的而召开的。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有1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天津、北京3个省市。虽然本次会议论文投稿数量较多,但仅分布在16个省市。由此可知,各地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薄弱,缺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认知度,强化医务人员的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邀请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较低或未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医院代表参加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学术活动,促进上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带动该地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全国中药临床药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