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程改革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程改革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一、当前我国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德育实际,目前,我国德育课程在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及实施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

(一)德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课程是在社会本位理念和模式指导下建立的,课程目标过多地服从于政治需要和社会需要,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工具价值和外在目标,忽视甚至否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德育目标在规格内容上过于抽象化、理想化,缺乏普遍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难以与现实社会相衔接,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使德育过程流于表面和形式,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以致失去了德育的现实意义。目标设置没有考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没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

(二)德育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给德育带来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诸多层面的迅速变化相比,德育课程改革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开放,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现阶段我们的德育内容没有充分反映社会变革所引发的道德观念的更新,有的内容过于陈旧,而适应社会发展的某些新的道德观念又没有适时得到宣传,致使德育课程脱离实际和社会现实而缺乏应有的可接受性。

此外.德育课程过于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缺乏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德育课程属于政治需要,忽视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个性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德育就抓什么,德育在功能上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对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学习、择业、交友等具体问题关注不够,致使德育远离学生。德育内容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基本上是以一种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把道德规范等同于学科知识的传授。

(三)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单一。

就教学而言,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较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实际匕是一种“暴力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而且学校德育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使有实践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是德育教学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和策略

(一)在德育目标定位上,应切实体现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

德育课程要体现德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德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指德育要传授国家的、民族的核心价值,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所谓个体价值,是指个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个人的品格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德育的社会价值包含了个体价值,但社会价值不能代替个人价值。以往的德育课程过分强调社会价值,对个体道德的自主、自由和生命价值的尊严以及自我利益的正当性等进行抑制和铲除。这种缺乏自主与自律的道德理念不可能培养个体真正的道德品行。因此,新课程在德育目标定位上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政治教育是关于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政治立场的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关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理素质。这四个方面各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相互制约,构成了德育的统一体。其中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灵魂,道德教育是核心,心理教育是基础,四个方面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过去在中的德育课程中,更多地强调了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而对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忽略。新的德育课程改革应更好地考虑这个问题,如挫折教育、成长教育、社会认知教育、自我认识教育等。所有这些教育,都从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回到初始层次,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教育在整体匕统一起来,与以前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整体化发展。(二)在内容选择上,应重视德育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

道德与道德教育既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此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然而,道德教育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昵?只能是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适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生活一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相反,体现在德育课程资源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生活大多是成人生活或虚构的儿童生活,而非儿童亲历的真实生活;即使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一些事件,也是过时的而非现实生活事件。这样的道德生活仍然是抽象的生活,它以理想的生活形态为基础,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理性能力,通常难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产生道德冲突与反思;它外在于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的道德事件是儿童非亲历亲为、可亲可感的,通常难以调动学生的道德冲动与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虚构或虚拟的道德生活场景、事件,不能关涉学生切身的利害冲突,它“不管多么复杂或者多么逼真,都具有‘游戏的’性质或‘戏剧的’性质,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故而“不能引发真实的道德冲突,并导致真实的道德行为”。而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原型或适合其生活经验的那些生动、活泼、真实的道德事件、冲突与场景,由于与其切实的利益关系相涉,故能吸引学生的道德兴趣省思与判断,借助于师生、生生的对话与讨论,真实的道德生活事件就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热晴及具体的道德行为,因为“真实的道德问题有明确的道德行为方而的要求,对人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所以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价值”,“而虚拟问题并不向人们提出道德行为的要求,也不提供实现道德行为的环境和条件”。真实的道德生活流露出、折射着学生自在而真实的德性。由此,学校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就必须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出发点。

篇2

2.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老师向来都被称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因此在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方式中,老师们只负责在讲台上把自己的知识讲述出来,而学生此时都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囊袋。这就形成了一个不正常教育模式,即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之后,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考试时便直接生搬硬套到题目里。但在重视真实能力、讲究真材实料的餐饮业里,永远都不会接纳这种没有自己观点只会粘贴知识的人。因此,老师们在教育烹饪人才的过程中就要多鼓励学生们自主创新,并积极发挥高新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这有利于增加学生们对烹饪知识理解的信息量,使他们广泛而全面的进行总结,发掘自身潜能,依据自身兴趣,结合已学知识对已经认知的理论进行检验,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学生们的实践过程中,会加强对真理的认知,实现综合技能的大幅提高。

二、笔者对我国烹饪专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老师们要摒弃以往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教授烹饪技能的老师们不但要拥有高超的满足各大现代餐饮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还要研究出适合的教育方式。具体方法就是:首先,老师们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再宣扬自己的权威,让同学们能在自由的氛围里自主学习。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老师必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积极交流的舞台,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其次,老师们需要带领同学们先进行预习,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先从讲授的课程里总结出一些难度适当、具有专业意义的问题,让同学们产生找出答案的欲望,再在课上领导学生们一起自主解答疑问。当然,如果有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时更要大力支持,这代表他们对这一课程很感兴趣。这种加强互动,让同学们主动投身到教学中的方式不但能增加同学们学习的乐趣,还能开发出新的思维,让同学们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2.改善教材,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得不说,我国大部分烹饪教材存在很多缺陷,如:过于重视规范操作秩序,却没有注重技能的实践;不能体现餐饮行业的职业要求,与实际工作内容没有太大联系;还有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教材信息滞后性,传统教材无法满足新时期餐饮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等。因此,改革中职烹饪教育,就必须改善传统教材,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各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教材的全面化与先进性。

篇3

1.2单片机原理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为了使单片机原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获得双赢的教学效果,将单片机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和定位,灵活地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前沿的知识融入课堂,加大教学信息量.注重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将要讲授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每个任务可能是一个子课题的一部分,每个子课题可能是一个项目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自下向上的教学方法,学生作为任务完成的主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边学边做中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此外,2006年就完成了单片机实训平台的建设,结合“三大”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考核,即在每学期结束时分别安排1周、2周、3周的综合实验的设计任务.针对课程需要,采取阶梯式的方式设计若干个实际项目,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在设计学习项目时遵循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既能统筹兼顾,又能有的放矢的原则.通过一系列实训项目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

1.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单片机实训平台优势,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基础,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做课堂真正意义的主角.在教学环节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即任课教师将整门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一模块由多个课题组成,每一课题由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每一任务由任务目标、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和任务实施4个相互连贯的部分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针对每一个任务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各成员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二是“案例教学法”,即教师将真实的案例信息提供给学生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训式教学方法”,即以单片机培训班的培训模式为参考,以企业项目或电子设计大赛赛题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由于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培育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依托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2.1教学改革与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高校的教学改革要紧跟人才市场变化形势,积极探索符合专业自身特点和企业需求的经典实训项目和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为社会培养具有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型的人才.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每年的“凌阳大学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校企模式.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培训锻炼,很快掌握企业要求的各项基本技能,实现了学生到学员的完美转变,凭借其专业基础可以很快适应企业的各项要求.

2.2教学改革与实训平台相结合利用实训平台,布置学生完成一串灯的亮灭控制,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指令是怎样转化成信号去控制电子产品的,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单片机软硬件协同工作的意义.学生完成这个实训后还可以进一步布置相应的课外实训题目,如各种彩灯的控制,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控制等.当学生学完LED数码管显示原理及显示方式后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点亮一个LED数码管,用数码管的动态方式实现自己生日的显示,最后能够完成电子钟的设计.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通过实训平台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步学会矩阵键盘、定时器中断、液晶显示、串口通信、红外接收、A/D和D/A转换等单片机的实用单元电路设计,熟练掌握基本电路的硬件原理分析和软件设计.通过这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单片机世界的大门,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3通过“项目制”实施一体化教学任课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根据教学情境设计任务,课前将任务书和相关学习参考资料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早了解课程的基础知识.进入情境教学环节,教师先将关键环节示范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独立实践,完成任务.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学生在此互动中可以自由交流彼此的想法,取长补短,最后找到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样就将理论教学很好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单元测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考虑各环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参加各类竞赛的机会.

篇4

通过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的优势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应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科学合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以中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与组织。该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熟悉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流程。在设计时,以为外贸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为目的,结合现有外贸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中职学校自身也可以通过与外贸企业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并不是脱离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强调和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在应用中通过引入工作任务、案例分析以及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为了引导中职学生有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实训教学的方式将外贸工作流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模拟实训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操作能力。

篇5

随着文明的旅程进入到21世纪,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要求人们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走出“社会本位”和“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走向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2001年的课程改革开始迈向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上。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整合了人、社会、自然环境以及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时展要求,选取了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主题,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训练,在这些方法和能力获得的基础上,旨在促进学生的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物的讨论,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设置“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子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以上指导思想中可以看到,生物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社会本位”、“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走向了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在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下,生物课程首先要求在课程目标上,要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个体需要、社会需要、自然环境内在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并要求学生学会热爱自然、真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课程内容上,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束缚,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寻求生物课程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使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他自己的特殊文化世界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5]然而,从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步伐中我们也看到,要在实践领域落实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首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保护自然环境教育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而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户外探究和体验就更少。正如《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到的:“现在的孩子也许可以和你侃侃而谈亚马逊雨林,却说不出自己上一次去树林里玩耍是什么时候,也说不出上一次躺在草地聆听风声、欣赏白云漂移是什么时候了。”其次,在课程评价中,如何更好地通过形成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开发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工具,实现教学与评价的真正融合仍然是一个难题。第三,在课程管理中,借鉴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依据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本土特色,开发出基于社区的生态课程,形成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案更是未来仍需努力的方向。

篇6

1.以人为本的文化

美国虽然没有提倡以人为本的口号,但在实际行为中贯彻得非常到位。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学校课程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细致服务。

2.务实、落实的文化

务实、落实的文化是管理的真谛,是教育实效的保证。令人感动的是,美国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不如我们很多学校,但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的经费却十分充足。学校没有华丽的校舍,但有满足学生需要的运动场馆、图书馆和多种教室。

3.诚信的文化

在美国,信用交易十分发达,美国人看重信用记录,“信用”二字几乎伴随人的一生。没有诚信的社会是危险的,没有诚信的人是可怕的。“那些被骗子骗过的人们,即使在诚实人面前也是戒慎恐惧。”只有讲求诚信,我们的社会安全感才会增强,我们的教育理想才可能实现。

4.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文化

美国人自信、乐观、幽默。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教师珍视自己的工作,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孩子。美国的孩子自信、快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文化才能造就一代代心中充满阳光的人。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扬优点远远比改进缺点更重要。要知道我是唯一的,我是最好的。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优点,容忍不足。

5.有个性自主发展的文化

在美国,个性化教育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与众不同的个性。在美国,人们很重视个人特点,维护自己独特的个性。美国人的信条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二是强调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强调个性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以一种灵活的姿态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6.创造性的文化

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套餐,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没有固定统一的绝对答案,好学生的标准是爱提问题能独立思考。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学校重视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积极参与解决创造性学习问题。比如博物馆、图书馆以其高质量的服务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7.秩序制度的文化

美国人将法律规则视为社会法治秩序的基础。制度制定出来,每个人就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美国的学校同样如此,制定规则经过激烈的争论,制定出来的规则学生自觉遵守。

二、课改的核心是选择性和自主性

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学校提供课程套餐的丰富性和特色性,体现学校特色并逐步形成学校文化。学生实现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的综合功能发挥了作用。

美国教育的个性化从最普通的学校日常教学的运作,如一张课程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让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生用统一的课表,用同一进度学习一样的课程,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怎么可能所有学生都一样的进度,有一样的兴趣和需要呢?美国基础教育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竭尽全力,一所学校提供100~200门课程是基本要求。国家课程体现层次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现特色性。进行教师引进和培养,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这种分化式教育使程度不同的学生自然分开,目标考大学,或名牌大学的学生和一般学生虽同校,却是截然两个世界,互不相干,兴趣目标,学习的强度深度相差甚远。学生真正实现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从而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因为学生的需求而设置的课程,更能彰显学校文化的发展性。

我们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实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提出“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的要求。我们的选修课(除了必选选修,高考考查内容)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质量也难以保证。甚至我们的必修课,因为中考高考的关系而被分为主、副科,学生对待程度也是差别很大。而且,我们开设的选修课,多是围绕高考需要的补充。其他的选修课多有一些锦上添花的味道。开设的选修课也常常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需求,或者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修习这个课程。

我们的行政班集体管理模式和课改课程模式有冲突。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会引发管理冲突,或导致资源争夺(如教师、教室等)。我们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也是与固定班级上课适应的。制度上的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

有些学校尝试的分层教学,多是按照成绩强制分班的。如何体现学生的自愿性和家长教师的真正接受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对老师的评价也常常跟分数有关。班级固定也好评价班级的成绩。各个学校间的比拼也常常把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

我们现在要面临的问题是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上的差异过大。比如课程标准试图制定的略低一些,而我们的教材内容过多,要求过高,尤其是受到高考的限制,要求就更难降低,而且所有学生都要按照同样的标准。而学校规定的课时完成这些要求是有难度的。

三、课改需要有效的保障机制

我们的课改是自上而下的,靠行政部门的力量推动的,在学校和教师层面积极性是有限的。家长、学生的认可度也很有限。在推动课改的同时,我们在学校层面规定了很多要求,而对于课改中涉及的学校以外的很多制约因素还缺乏系统地解决。课改的实施过程因此困难重重,关注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是非常关键的。

课程改革的成功离不开评价、离不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两种专家的观点我十分怀疑:一是说,你不要管高考怎么考,你只要培养适合未来的人才就对了;一是说,课程改革进行了,高考自然也就变了。

一些专家对校长和一线老师十分不解,认为教师盯着高考是视野和境界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这样吗?课改需要有评价制度作为保证,否则只能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上。

美国大学录取学生十分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即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等方面对中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推行的SAT考试作为参考录取依据也导致了很多学校重视应试。大学选拔人才的标准应该和中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这样才会有教育的一致性。我们不能中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大学选拔人才靠分数,这一定会引发严重的问题。有人说,高考最公平。这没错,问题是考分在大学录取中起到多大作用。有人说,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就会引发问题。如果这样,我们就做不到真正让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评价制度不仅包括大学的人才选拔。还应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社会用人的标准,家长的期望,上级部门的评价,学生的选修课究竟作用有多少,成长记录袋有用否等,对这些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回答,课改将流于形式。我以为,课改仅仅靠一批理想主义者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有制度保障的教育改革。没有制度保障,课改实效也将接受拷问。

四、减负任重道远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美国学生的学业负担是逐步加重的。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总体要求,数学、物理、化学等远低于我们的学科要求标准(按留学生的说法,我们中学毕业相当于美国的本科毕业),在体育、艺术、科技领域水平比我们要高。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但学生有效地发展了学习兴趣和学会了初步的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能初步确定了个人的未来志向。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国的公立学校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很小,私立学校课业负担相对要重得多。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不尽相同,课业负担重也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因自己兴趣和志向的不同,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呈现出充分尊重个性的原则。当学生最终希望读研究生时,开始了较为艰苦的学习过程,博士毕业后能力都比较强。转美国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基础课程可以分难度层次,选修课程可以满足个性兴趣和志向。在保证最基础的标准情况下,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有足够的自,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想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择课程、选择难度大的课程;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可以在中学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并获得大学承认的学分。美国没有减负一说,你学业负担的轻重由你自己选择。

我们的课业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呢?本质是经济基础还不够雄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过于单一,优质资源供不应求,竞争激烈,升学规则在起主导作用。有人说,高考可以少考几门吗?即使只考一门,竞争人数不变,竞争同样激烈,负担无法减轻。录取的多样化是必由之路,要想为社会培养更适合的人才,必须改革录取的方法。在学习成绩之外,需要考虑一些有益的因素。大学宽进严出,也是一条必由之路。现阶段,通过行政措施来促进减负工作的推进也是亟需的。学分的限制、新课程改革的选择性、评价的导向对减负工作都会起作用。我们也要努力把学习负担轻重选择的自交给学生。

五、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

现在我们提倡教育均衡,主要是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原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受教育的权利被视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1)。

在关注教育均衡的同时,也要关注优质教育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一个现实,削高不可行,补低是关键。均衡发展不是搞“一刀切”,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一个水平、一个模式,而是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进一步鼓励学校深化改革,办出特色,从而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因此,均衡发展与办出特色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应该是相得益彰的。

创办学校特色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实现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基础状况和个性特征,办出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发展应该经历三个基本阶段:特色项目(课程)——学校特色——学校品牌。

篇7

学校要根据物流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物流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物流教研团队要切实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围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就业领域分析物流岗位。在调研过程中,避免只调研个别毕业生,而是采取大面积撒网的策略,尽量了解多数物流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完成后要从大量的物流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要有代表性、实用性、共性。例如,我们在对物流企业的相关岗位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从事的主要岗位有叉车工、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报关员、拣货员、制单员、配送员、业务经理、营销专员等几十种岗位,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涉及所有岗位,就要对工作岗位进行选择,抽取中职物流培养的经验层次的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物流岗位进行教学。

1.2行动领域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

在分析、归纳物流岗位群后,选择合适的典型物流岗位,如接单员、仓管员、操作员等岗位。由于典型工作是筛选的结果,是企业现实业务呈现出来的工作岗位,不能完全应用于教学领域,这就需要对这些物流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进一步归纳形成具有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领的工作领域,即行动领域,如仓储、运输、快递、港口等。行动领域要能够满足物流企业实际需求,保证学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得到企业认可。

1.3学习领域转换——构建课程体系

在物流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物流学生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递进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将其转换为课程。职业教育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不能走偏路,作为教育,就要从教育的角度来设计课程,不能一味考虑企业需求,还要结合学生一生的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课程设计过程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即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这个过程总共经历5个阶段,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职业教育要体现这样的特色。同时,也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这就需要在物流课程开发过程中,把行动领域结合教育过程转换成学习领域,搭建合理、科学的物流课程体系,由简入繁实现物流理实一体化教学。例如,我们根据河北发展特色,京津冀区域物流的特色,设计出仓储配送、运输快递、国际货代、物流市场营销四个学习领域。

1.4学习情境的设计——创设学习单元

根据物流学习领域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要能够呈现出物流工作的流程,体现物流相关要素。学习情境设计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物流工作过程的特征,即工作过程六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注意这些要素是运动变化的。(2)关注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过程的完整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3)学习情境一定是可以实施的活动过程,而不仅仅是个“场景”,物流学生要能对情境进行业务操作。例如,在仓储学习领域,可以创设一个自动化仓库入库作业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场景资料,设计自动化仓库里入库的作业环节,完整的模拟作业流程,完成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整体过程。(4)重复的不是内容,而是过程。例如物流市场营销的学习,原来设计是设计调研问卷、发问卷调研、总结问卷,学生做完后觉得还是空洞。经过重新改革后,我们设计学校后勤的调查与分析,仓储企业的调查与分析、快递企业的调查与分析,重复的不是内容,而是工作流程。学生学会的不是内容,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2.1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物流工

作或物流作业环节它在一个复杂的物流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物流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结果和评价等步骤。

2.2工作任务的表述要求采取“对象+动词”的格式

通常不超过8个字。工作任务的表述必须明确,能体现行业的职责或实际要做的事情,并且必须是行业能接受的术语,如“仓库盘点”、“订单处理”。

2.3设计学习情境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专业、工作岗位。例如物流的学习领域《仓储与配送》的学习情境设计为:学习情境一:入库;学习情境二:补货与拣货;学习情境三:出库。此设计没有针对性。更改为:学习领域名称为《仓库储配》,学习情境设计为:学习情境一:传统仓库的进出库作业;学习情境二:机械化仓库的进出库作业;学习情境三:自动化仓库的进出库作业。

篇8

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内生动力培育的途径

1.以生命的视角来认识教师无论是将教师推上“神坛”成为身具美德、肩负特别责任的“圣人”,还是将教师拉下“神坛”成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都漠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既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人,也不是只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躯体,他(她)是具有个性化的知识、能力、爱好、情感、价值观以及家庭的生命的存在。全社会只有理性地去看待教师,将教师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员,教师才能够从外部强加的种种桎梏中解脱出来,寻回本真的自我,并缝合课堂教学中的“我”与日常生活中的“我”的裂缝,敢于也愿意在课程改革中表达“我的意见”、“我的看法”。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改变过去“跪着教书”的姿态,以一个整体的人的姿态站立于社会之中,心怀一份教学的信念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而这一点是单纯依靠增加财政拨款、优化教学设施、重新编制课程等措施所无法实现的。

篇9

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改革化工原理考试模式。课程的考核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比例。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能超过70%,其他的30%成绩应该由平时测验和课堂讨论和小论文构成。平时测验可以督促和帮助学生们养成平时学习复习再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不是一味的搞考前突击。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小论文需要学生自己选定一个同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并通过所学内容和查阅的资料完成。学生比较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必将从中有更大的收益。在人力允许的条件下,应开展小班授课,以30人左右为宜。笔者所在学校的创新和卓越实验班已经开展了小班授课模式,在期末的成绩分析中,无论是及格率还是平均成绩,都优于普通班同学。小班授课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强的团队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也比较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小班授课有利于发动学生进行讨论,使问题在争辩中解决,争辩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具有重要作用。

篇10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1

增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笔者学校根据课改“16字方针”(德育为先、因材施教、贴近企业、突出能力),在专业课程大纲、教学目标及专业课校本教材的选用上首先进行改革。专业课程大纲设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广泛调研,使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企业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经过两年的摸索,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分为四大块:基础内容,专业相关内容,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实验及实践内容。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没有创新的教材,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会困难重重。传统教材有严重本科化的痕迹,对技校学生来说知识太难、太深,内容太多。学生拿着厚厚的教材一筹莫展,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课程改革中,笔者学校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将学习内容更为实用作为目标。在实践中,通过校本教材逐步实现这一目标。校本教材中精简和更新了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按照内容少而精、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原则,根据课程的特点,在精、新、易懂上做文章。还以实施实验选修和设计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完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2.增加实践性课程

减少理论授课时间实验室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学校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硬件投入,使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实验的时间,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增加学生在时间上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以我为主”,在教师引导下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制订方案、动手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增加企业实践的机会

减小学生和企业的距离课改的方向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岗位技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企业对学校培养对象的认同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笔者所在专业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市内的医药生产和销售等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实习让学生认识药剂专业的行业概况,初步了解处理流程,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扩大知识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习期间感受企业氛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4.增加考核的方式

避免“一卷定终身”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改思路。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考核采取以能力为主的多方位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和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中职生,其教育应是就业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所以笔者认为考试不应该把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作为重点,而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为指向。针对学生考试搞突击的局面,笔者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将考核形式多样化,用开卷考、口试、实验操作考试、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多样的考试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让他们真正理解、掌握、运用书中的知识;同时便于老师在命题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试题的灵活性,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5.增强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传授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对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启发学生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的理论和形成新的概念。笔者学校积极探索项目课程下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教学工作。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把形象性与生动性、科学性与启发性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到的课程知识,拉近与知识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6.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课程建设现代化的标志。笔者学校教师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等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直观化,克服时空限制,因材施教,使知识、信息迅速传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校内外相关的网络资源,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参考资料,包括电子书籍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的实验环节中,笔者学校充分运用视频影像,把学生的操作拍成视频,让学生观看,查找自己的不足,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12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篇13

2.1CDIO的4个能力与Java语言培训目标的关系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四个,分别是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按此理论培养的学生深受IT界的欢迎.Java语言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利用Java进行面向对象程序的分析与设计.此目标又可细分为4个子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专业素质目标、工程师目标.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掌握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如面向对象程序的分析与设计、输入输出、异常、SWT编程与Swing编程、多线程、常用API等.能力目标是能熟练配置和使用JDK,能使用一些流利的IDE环境如Eclipse,NetBeans等进行简单的软件开发;专业素质目标是养成科学规范的编程风格,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工程师目标是具备综合的工程思维和能力,具有软件的分析与设计能力.通过Java的4个教学目标与CDIO的4个能力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即Java的知识目标的培养与CDIO的工程基础知识能力对应,Java的能力目标培养与CDIO的个人能力对应,Java的专业素质目标培养与CDIO的人际团队能力对应,Java的工程师目标培养与CDIO的工程系统能力对应.

2.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新的Java教学模式

Java语言的主要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办法是课程考核,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的Java教学模式主要从这3个方面来改革传统的Java教学模式.

2.2.1Java理论教学的改革

1)明确Java语言课程教学的核心知识点.Java语言的知识包罗万象,应该找出核心知识点,并作重点的讲解和强化,为后续课程学习新的程序设计技术打下技术基础.经过多年教学和软件开发实践,我们认为,Java语言的核心知识点可分为3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对象与类知识模块、应用程序接口模块.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操作符、控制执行流程、初始化与清理、访问权限控制;对象与类模块包括:类、对象、继承、多态、接口、异常、泛型、数组、多线程、网络编程;应用程序接口模块包括Object类、System类、容器类、I/O类、AWT类和Swing类、正则表达式(Patter,Matcher).

2)注重案例教学法在Java语言教学中的实践.调查显示,70%左右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理论课满堂讲”的教学方法不受欢迎,同时,这些学生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比较喜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以下3个原则:

(1)选择生动有趣的案例.例如在讲授类的设计时,可以采用ATM取款机作为典型案例,因为同学们都有ATM的取款经历,并且在此过程中遇到很多异常,例如存款时钞票不能识别,取款时卡被吞等;在讲解Swing类时进行界面设计、事件触发时,可采用博物馆中的贵重物品装锁作为案例,我们考虑,这些锁还带有感应功能,如果被敲被砸则发出警报,相当Java中的事件触发机制.在选取典型案例时,既要考虑对知识面的涵盖,又要生动有趣.

(2)案例要真实,安全来自生活又要进行一定的改造.例如在讲解多线程知识点时,结合当下淘宝的流行,淘宝中的图片显示为何能快速呈现?就是使用了多线程技术,其原理是一幅被分解为n个部分,由n个线程分别负责一部分的显示,n个线程在多处理机系统下可并行执行,速度比单线程提高了n倍.

(3)案例的大小要适度.一般典型安全的代码在100~250行之间,案例太大学生难以完成,太小又达不到涵盖主要知识点的目标.

2.2.2Java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Java语言课程的重要环节,目前是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实验教学:1)在理论教学中引领实验教学的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涉及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有两种情况及解决办法,如果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综合,课堂上适合打开开发工具,先给出设计思路,然后对每条思路,一边编写代码一边讲解;对于比较大的程序,适合将编好的代码导入开发工具讲解.2)逐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分为3个层次:

(1)验证性实验,此类实验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以验证实验结果.例如,学会安装配置JDK、安装Eclipse开发环境、编写简单的类和对象、输入输出等,这些工作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能力.

(2)设计性实验,老师给出题目和用户需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来设计构思、设计、实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软件工程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模拟软件开发团队,形成小组来完成设计性实验.另外,为了开拓视野,还要积极参加专业类竞赛,如鼓励学生参加云南省计算机作品赛.

(3)综合性实验,老师综合题目,这些题目来自老师的科研课题,综合性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师能力,能独立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由于综合性实验贴近实战,要求高,较难的部分老师要给学生重点指导.

2.2.3Java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要科学,需要遵循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原则.

1)举行章节性同步练习和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当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提供依据.

2)采用答辩的方式.学生分组后,由老师公布课题名称和要求,然后,每组有一组长.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由组长讲解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说明组员的工作和贡献,为评委打分提供依据.最后由评委对各组的研究内容有疑点的地方以及从完善项目的角度出发进行提问,组员回答,评委根据贡献和回答情况给组员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