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1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课一周只有两节,教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1.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制作FrontPage动态网页时,首先展示静态网页,让学生回顾的同时,再展现动态网页,这种对比导入让学生眼球一亮,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高效地完成动态网页制作。

2.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教师都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所以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尤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例如在Excel图表制作教学时,让学生明白图表的作用和制作方法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何制作数学中经常用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让学生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更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方面的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不仅是从书本获得理论,也要从生活中感悟知识。在介绍编程中涉及到变量的概念,尤其变量交换这种抽象问题时,我就准备了一杯橙汁,一杯可乐,让学生明白变量其实就是一种容器。并且让学生想办法自己动手,把橙汁和可乐交换。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动手实验,深刻明白变量的概念,而且顺利解决变量交换为什么要采用第三个变量作为跳板了。

4.任务驱动。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就是任务驱动。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同一种“任务”的操作过程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并不一定完全要按照教师和教科书上讲的方法,可以在方法上进行各自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5.小组合作。杨振宁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都是不可能的。而信息技术课更有条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上机课时,我采用兴趣分组,利用网络技术,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协作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各组之间合作、交流、评价,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发挥个性,培养团队精神。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适当的教学评价对学生作用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尽量在每节课结束前留5分钟时间进行教学评价,通过让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操作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关注他人、组内互评或小组间互评,并进行评比和总结,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和完善,引导其逐步提高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篇2

2.信息技术教学能实现生物教学中微观向宏观的转变

微观性在中学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如,细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单位,这节就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繁衍和分化;癌变和衰老等一切关于微观生物学的实质,但其微观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阻碍,也让初学者很难迈出这第一步门槛,造成很多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的语言叙述、板书的描写、模型的展示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逼迫学生重复记忆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讲述“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这节内容效果会大大不同,通过色彩形象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整体演示,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整体的印象,之后演示细胞质基质部分闪动方式和颜色的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更好地区分开。接着逐一对细胞器进行逐一的扩大和特写,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认真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生物学中离不开生物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互相交流的能力等。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实验经常会被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导致无法实施。这样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空讲实验,学生也只能勉强地熟记实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想而知。现在信息技术走进教学,为中学生物实验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也解决了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篇3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了,是很难让他做好这件事情的。同样,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习兴趣之上。我在讲授flash“逐帧动画”这一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了一个小动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来了,开始询问是如何做出来的,很迫切的希望自己也动手去做,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做好引导,虽然学生刚一接触会感觉比较吃力,但是,决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既然有了学习兴趣,再大的困难也要让学生想办法去克服。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这种乐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可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整个结果的呈现却体现在学生的“学”上。信息技术这门课,更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信息技术课素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美誉,所以,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复习“图文的混合编排”这一章的时候,我让学生为二十年后的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此话一出,学生积极性突增,马上开始动手设计了起来,一节课下来,我看到了学生的作品有公司经理,有房地产老板,有演员,有IT总裁……而设计的版面更是丰富多彩。我设计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一下图像的插入、艺术字的插入以及文字的编排与修饰。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复习了本章的相关知识点。这就比教师一直强调,学生反复练习效果要好的多,相对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乐趣。而在整节课中,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出学生所做设计中的不足和建议,当然,仅仅是建议而已,更大的自由性还在于学生自己。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了学生的潜能是如此之大,一些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制作的名片相当漂亮,而学生这些能力的挖掘与呈现是其它课程所难以发现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了名片,并在小组内互相做了交流、展示与学习,最后我们评出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实用奖”等多个奖项,不仅鼓励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并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规划。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更多体现的是一门“技术”,既然是技术,一个问题就有多种方法解决。在讲授word中改变字体的时候,学生滔滔不绝,班里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一口气说出了三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对话框来完成;一种是通过格式工具栏上的相关按钮来完成;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快捷键,选择“字体”命令。正是由于计算机的灵活性、计算机的特点,才使学生善于探索与研究,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并且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也正是计算机的神奇之处。条条道路通罗马,信息技术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让学生牢记知识点,有利于这门技术课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思索、探究、实验、证明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使这门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强大性与趣味性。

四以形象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去操作,去练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可是,这样下去,会使信息技术课变得比较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能够穿一些实际的内容,就比单纯的讲授知识容易理解,学生也更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去操作。例如,我在讲授如何完成文件夹中文件的移动与复制的时候,我以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学生说:“问大家一个问题: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学生一边笑着,一边回答我的问题:“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学生可能都看过赵本山曾经演的这个小品,所以,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于是,我赶紧引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又问学生:“既然大家都知道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步骤,那大家一定也知道如何在文件夹中移动与复制文件的步骤,请大家先想一下,然后试着做一下!”于是,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开始在小组内探讨,如何打开“冰箱门”,如何把“大象”放进去或是拿走……不一会儿,已经有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大象”的转移,在学生的互相帮助下,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最后,我只是对本节的知识点做了个总结与强调。看学生本节课学习的高兴劲儿,我也体会到了本节课的乐趣。信息技术课本身也是一门很抽象的课程,如果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接受,更加形象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五以竞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之一,因为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一种活动课,把微机室当成了活动室,这种放松方式学生固然喜欢,那又如何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学到知识呢?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以至于每个同学之间的竞争。在讲授photoshop中“图像的合成”这一节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就被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了一起所深深吸引,迫切的想知道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时候,我充分利用了学生急于求成的这一特点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余地,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与实验、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在小组内带动其他的学生,也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力量。竞争激励制度也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意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竞争激励、优胜劣态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此变化多端的社会,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学生应该拥有的一种生活。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范成英 单位: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参考文献

[1]彭扬.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进行思想行为教育的反思[J].中小学电教,2008(Z1):73-74.

[2]卢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之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3):90-91.

篇4

一、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件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冀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观察物体》一课时,利用电脑3D技术模拟,可以带领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身临其境,使物体由静态变动态,直观形象,极大地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减少学生厌学、怕学数学情绪的产生。

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用录像机录下了一个路口在某一段时间内车辆通过情况,并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成一个课件,模仿现场进行统计,还能通过回放对不确切的数据进行重新统计,让学生正确、准确的掌握统计的方法,这是任何一个现场统计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又解决了学生自己去路口统计的不安全因素。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这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数学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责任。一个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课件,它使学生接受知识更便捷,获得知识更迅速。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利用动画演示自行车行驶的画面,车轮有圆的、方的、三角形的。学生看到这样的车轮觉得新奇,心里马上产生疑问: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车的车轮都是圆的?不是圆的会怎样?教师趁机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播放演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一部分学生不敢大胆的发言,怕自己回答不对引起别人嘲笑等等,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都不是很高。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后,我以班为单位建立一个QQ群,供学生在网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网络上还可以匿名,不用担心说错被人嘲笑,这使每一位学生都敢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新形式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课堂上不再只是几名学生唱主角,而是通过信息技术营造了一个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构建出开放、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不只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QQ群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和知识。这种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形式,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人员的限制,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做了几个flash片断:

1.小明和小军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小明和小军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

3.小明和小军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4.小明和小军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先行一段路程后,小军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

5.小明和小军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

6.小明和小军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

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教学中碰到的相遇问题,用具体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模拟生活片断的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形象生动,声像兼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起到了“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符合现代化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3]教育技术研究.

[4]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07.

篇5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篇6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工具主要有纸、笔与教科书,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使学生的复习、预习工作难以进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3.练习方法的多元性。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作业量。通过多种题型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添加生活元素,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学生学习知识主要都是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练习方式比较单一,题目也有一定的固定性,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篇7

1.3实施的教学案例对几个初等函数的教学,在原有的课件的基础上,以学生较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入门课,教会学生学习函数的基本套路,怎样看图识性质。只有迈好了第一步,才能为后面的函数教学找到真正出路。在讲《对数的换底公式》时,学生明白计算器通常只能对常对数或自然对数进行计算。通过让学生运用计算器尝试验证课本例题,来掌握其它对数值的求法,从而掌握换底公式。在没有说明书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计算器上的统计函数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对笔者而言是陌生的,试问过其他老师一时也找不到解决途径,上网和去校图书馆也找不到资料,于是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标准差的公式,给学生一组已知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函数,帮助学生为问题的探索准备条件,并要求写出操作的步骤供其他同学参照,这样既解决了该问题,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探索。在《统计》一章教学中,提供学生班级各科期末成绩表,让学生分小组去输入数据。利用EXCEL的功能去处理数据,并能采用恰当的方式绘出统计图。利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模拟掷硬币的试验。通过示例方法,假定奇数代表“正面朝上”,偶数代表“反面朝上”,如果计算器产生的随机数是0.503,取三位有效数字,那么可以认为三次抛掷顺次的结果为“正面朝上“”反面朝上”“正面朝上”,这样可以更科学地获得大量数据,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概率定义。图形欣赏是《立体几何》的入门课。在立体几何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几何图形,先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再鼓励学生拿起画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素描。通过多次的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1.4反思教学案例与前期相比,近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

2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2.1注重整合的基本原则①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③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认知工具的原则。④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

2.2采纳并探索新的教学策略①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②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同时也是认知的对象。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学会使用计算机和计算器,学会相关软件如POWERPOINT、EXCEL、WORD,这些应成为每位职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几何画板》可作为选修课的内容开设。这些将为现代数学教学提供有效工具,也成为学生学数学与做数学的有力助手。③信息技术强调师生互动,更要培养生生互动。学生教学生,让学生相互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互动式的表达。会教导别人的学习者,真正能够从教导过程中学到知识。当学生可以向他人解释所学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内容,并且不会很快遗忘。

篇8

1.“恰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思想方法,包括“以形助教”与“以数辅形”,两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转换。数形结合不仅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还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职数学教学课程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即几何画板,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至包括观察、发现以及探索知识的过程。几何画板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能实现数学由抽象到直观、由静到动的转变,使数学教学方法具有动态直观、变化无穷以及色彩鲜明的特点,使相关的数学概念与关系变得更为形象、直观以及简单,最终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观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的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行绘制一元二次函数,并通过图形形态的变化,让其直观性的观察出一元二次函数图形与坐标抽间的联系,从而求解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学生通过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可亲自绘制出繁杂的函数图像,进一步认识函数丰富多彩的变化特性,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2.“趣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中职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具有好奇心重的特点,因此,一切新鲜事物均能引起其注意。在大多数中职学生眼中,单一、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其厌恶,因此,为了有效调动数学教学课堂的气氛沉闷,扭转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的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将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融于数学教学课程中。在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结合数学课本中的相关内容,通过文本、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脱离单一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3.“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是利用自身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及经验,以独特、新异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中职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数学的教学情境是教学基础,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教学核心,解决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则教学目标。通过“巧用”信息技术,对数学定理及结论进行一定的延伸,通过更改数学问题的条件,观察结论的变化等方式,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由于数学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具有较多的较多且繁杂的验算过程与计算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职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有必要将信息技术融于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在求最优值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以Excel表格的“规划求解”功能求出最优值,此方式不仅实现了教学目的,而且还大大拓宽了课堂容量。

4.“拓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视野。数学是中职学科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基础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为了有效弥补数学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短缺,并促进专业学科向数学渗透,拉近数学知识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极为有限的课堂上获取更多专业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却早已不能满足课堂需求,因此,将信息技术融于数学教学课程中,无疑是拓宽数学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除了能够解决专业知识问题外,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数列概念”这一课程中,通过播放《叠罗汉》视频,教师除了可以以此引出数列的概念外,还可以适当的向学生讲述我国叠罗汉的相关历史,此外,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绘制叠罗汉的模型,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印象。

篇9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师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试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种操作性强的科目,学生必须要有充足的、独立的时间。

二、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教师积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予以肯定,加以赞赏。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通过共同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纠正误差,并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探究任务。

三、创设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所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谱写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篇章。

1.以旧引新,沟通引趣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又不难,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教学《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时,教师先出示一张插有剪贴画和图片文件的幻灯片,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然后指出:本作品中插入剪贴画和图片文件使用了你以前在word里学过的方法,请你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来制作一张同样效果的作品。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尝试探究中去。

2.制造误区,设疑生趣

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作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

如在讲授windows98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通过制造误区,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3.安排游戏,寓学于乐

将益智游戏引入课堂,寓学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动手实践中主动去探索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鼠标的操作是windows操作的基础,单纯练习鼠标的操作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纸牌游戏》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研究怎样启动纸牌游戏?怎么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两人一组边看书边操作边研究,紧张地忙碌起来。

4.设置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进人到新课意境。

例如,在“画直线和曲线”教学时,首先设置一个故事情境:有一只很爱冒险的小熊坐着热气球去环球旅行。一天,它乘坐的热气球坏了,降落在一个孤岛上。同学们,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熊离开孤岛吗?教师然后指出:让我们一起造一艘帆船带小熊离开孤岛吧。

通过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5.说明意义,激发兴趣

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社会实践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探究的动机。

例如:学习画图时,告诉学生电视上的动画都是用计算机画的,让那些画面之所以能动起来是由动画设计者编好了程序,然后在电视上放出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动画了,你们如果学好了计算机画图,那你们也可以自己编动画了。

此外,还可以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由情感驱使学生要探究。无论是好奇、好动、求知,还是情感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里。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在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四、明确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篇10

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以教师参考教学课本指导学生审题、读范文、思考和写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后,教师的“教”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信息技术“教”的作用表现如下:

1.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

应用信息技术后,信息资源更为丰富,教师可以将有用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教学素材以运用于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对识字、造字的学习方法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运用于作文教学以帮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写作基本功;教师也可以将优秀的作文网站推荐给学生,使其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在信息化时代,大部分教师已具备网络搜索教学资源的能力,并将之应用于作文教学。

2.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具体表现为视频、音频、动画、文本和图片等,不用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的刺激也会不同,这对知识的获取和存储的影响非常重要。信息资源不同于书本知识,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有利于教师按教学需要将不同形式的知识组织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不同的信息形式刺激学生学习,提高教学内容在其头脑中的重现率,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3.多媒体的有效组合,使课堂教学策略灵活化

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或感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特征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悟,达到作文教学的要求。例如,对于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事物重现、语言描述或音乐渲染的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去激发。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感受和体验事物,潜移默化地学习,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活动和表演。

三、信息技术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的支持

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作文书的参考、自己的想象和观察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深受课外书籍的阅读量的影响。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思维不连贯,经常词不达意。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其字词的作用能力。充分运用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独立、自主地思考,回答问题。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踊跃地参与学习、教学内容。通过组织讨论,学生协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协作学习中对头脑风暴的合理应用,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字词运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事物或图片转化为动画,在观看的过程中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味,观看后也能让学生续写故事,通过这种发现式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四、信息技术对小学作文教学交互的支持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实时的、面对面的交互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辅助表达可以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的方式进行,这种交互明确具体,可被感知。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丰富了教学交互方式。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方式多样,方便和灵活了学生的学习。在家写作时,学生可通过计算机向教师索要学习资源,提出疑问,教师可通过提供自主学习资源、计算机答疑解惑,给小学生在线指导。

篇11

2.实践应用任务驱动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大纲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编排,把要讲的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一个实际应用案例中,在案例中完成教学目的。在案例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这样,课堂教学的气氛才会生动形象,不会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活动都以实践应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开始,所选用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相关,问题也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具有一定实用性,跟生活或今后工作紧密相关,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高。因此,当他们解决问题后,会有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又会激发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随着他们不断地深入探究,获取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得到不断地增强,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更新教材,因材施教

在以就业为导向并结合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校本教材内容,不为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所束缚,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的知识体系,自己以模块知识结构编写新教材。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专业不同施教,了解每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其专业要求、专业应用方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之有用,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比如我在学前专业只教学生使用系统自带画图软件,而在旅游专业我教学生用Photoshop修改美化照片。

三、带学生深入企业——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带学生到企业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平时多对企业的接触,课本知识就不会这么抽象了,也可以让学生更平缓地转型成企业员工,让学生对今后进入企业实习更有信心。学生实习或走向工作岗位,在企业里不敢求教主管或老板,企业人员也不会像老师这样耐心对待学生、理解学生,而教师可以随时为学生解惑。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多数时候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解决面对的问题,最多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学生必须在已有的资料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确定解决办法,从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有了选择、探究和创新能力,和探索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篇12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成功教育的金钥匙。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很抽象,很多过程性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体育教师必须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研究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切入点,科学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题,降低体育教学难度,使学生轻松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内涵,从而在训练中能够得心应手,提高体育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助跑跳远”“单手推实心球”的教学时,由于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很强,每个动作之间的时间很短,教师的演示学生很难看清,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遇到连续性强的拍节进行暂停、慢放或回放等设置,给学生感悟、体会、讨论的时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有效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启迪学生思维,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在日常体育活动课的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典型的视频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通过视频启迪学生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实践技能,同时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综合体高体育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跳绳”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让学生交流跳绳方法,很多学生只能说出“臂交叉跳绳———向前摇绳臂交叉跳绳(并脚跳)和向后摇绳臂交叉跳绳(并脚跳)”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也是教材上设计的学习任务。其实跳绳的技巧很多,只是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启迪。教师抓住机会,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微课资源,通过学生的自我欣赏,了解了更多的跳法,如:臂交叉单腿跳、侧身位单腿跳、弯腰旋转单腿跳、臂前单手摇绳双腿跳等方式。学生在观看视频片段的过程中,不断发出赞叹之声,很多学生感觉十分惊讶,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视频的启发和感悟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让学生进行尝试训练,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经过合作探索创新了很多跳法,有效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增加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实现了团队合作学习,综合体高体育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全面落实体育学科三维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信息技术能够承载丰富的信息。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一资源优势作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资源中筛选优质体育课程资源。这一举措,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体育知识的博大精深,体会体育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比如,在进行“亚洲运动会”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从网上下载亚洲运动会的开幕仪的视频,下载我国奥运健儿获得金牌时颁奖的视频,当五星红旗在亚运场上冉冉升起的那刻,学生深刻感悟到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尤其是那些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刘翔、李娜、姚明、王浩等人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好体育的士气,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使学生备受鼓舞,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篇13

开放免费的机房,教室接入网际网络等等为学生的检索信息提供便利:构建高品质的信息平台,对语文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比如按资料的类型分类,包括有音频和视频资源、网络课件、名师说课、教学案例,图片资料、动画素材、文献资科、等;按资源的内容方面分类,包括有文学,历史,地理,法律,经济,物理,化学,教材分析,教法切磋,学法指导,教师进修,以及配合各种阶段学习的辅导资料,测试题等等。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其他语文信息系统建立合作互相检索关系,以便用户根据需求,快速方便地检索、调用更多更有效的共享数字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