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习心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二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篇2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
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评价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瓶别和选拔功能被过分地强化,有时,它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构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一)基本概念
图式,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基本观点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牛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人能用现有罔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或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服务的关系
(一)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的原因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虽然在上个世纪中期就由皮杰和维果斯基奠定了基础,但是为什么到了9O年才兴起?建构主义在上个世纪9O年代兴起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为信息表达提供丰富的媒体元素,可以为信息展示提供一个可以超越时的信息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作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这个背景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是信息技术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反过来,我们可不可以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来指导信息服务呢?
(二)从情报学认知观的角度来看
我们为了能够清楚地揭示学习与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这里再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认知结构(皮亚杰称为图式),有时我们也称它为知识结构。我们下面就分析信息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英国信息学家布鲁克斯曾提出了著名的信息与知识基本方程,以阐述信息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给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能改变人们原有知识结构的那一小部分知识”。这就是说,信息对接收者的主要影响是改变其原有的认知结构。那什么是认知结构呢?“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问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全部观念内容的组织。人的认识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发展成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后就形成了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也就是说人可以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记忆知识和改造知识,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认知学习主义认为学习只有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从宏观方面分析,信息对认识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其一:认知结构能解释、说明的信息。当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冲突时,要适当地改变原来“结构”中的某些部分,调档成适当的“新结构”。现实中人们往往窬易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关的信息,并借此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补充和更新。
其二:与认知结构毫无关系的信息。当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几乎不相关,就无法改变原来“结构”中的某些部分形成“新结构”。现实中人们在荻得与原有知识结构无关的信息时,往往如过眼州云,习惯于保持自已原有的认知结构。
其三:认知结构不能解释或与之相矛盾的信息。人们在获得与臼已原有知识结构相反或相矛盾的信息时,常常面临十分困难的选择。一种是追根究源,否定自原有知识结构中不科学或错误的东西,代之以科学先进的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一次飞跃:一种是抱残守缺,,人去一次重要的知识纠错更新的机会:再一种则是盲从,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极大破坏,这可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源自认知主义,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实践经验。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创设学习环境的方法,如“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些支践经验可以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另外我们从信息服务的角度来看,信息服务除了为信息用户提供具体而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内容外,最核心的是要激发信息用户的情感因素,促进用户对具体信息内容价值的认知和体验,形成与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认知结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方便信息获取手段。这为用户与网络空间交流互动以及用户认知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什,但也由于网络空问结构呈多维网状结构和无限扩展性,导致用户信息活动时面临空前复杂的认知选择,这必然增加对信息环境方面的认知负担和信息超载。此如何减轻用户认知负担,增加用户情感和心理体验.提高用户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忡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设方法。
(一)创设“信息服务情景”
网络信息服务环境中的“服务情境”必须有利于用户对所需信息意义建构。从信息牛态学的观点来看,信息用户是信息牛态环境中认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建构者。信息建筑师的作用是帮助信息用户理解信息,促进信息用户建构意义。并不是仅仅要求信息建筑师直接向信息用户传递信息。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信息服务理论来指导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然不合适宜。这里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构建理论融合的观点出发,提出如何创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情景”。
1、多种媒体元素融合,多利-形式展示信息主题在网络信息空问中最核心的信息表征方式是超媒体方式,可以把信息实体分割成由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单元组成的节点,按照符合用户“联想”的方式组织成概念间的网状结构,灵活建立不同的通达路径。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路线在网络空间中较为自由地访问有关信息,从而使用户能够产生一个“浸润”感觉。这样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通达同一个概念,多种感觉通道同时作用,平行处理的信息蛀更加巨大,有利于激发并调动用户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来选择、探索、加工新信息,建构其意义。具体实现的手段可以采用XML作为底层技术支持。建立主题图的方式(TOPICMAP),把具体任务或信息内容分成互相关联的概念网络。
2、建立随机通达路径。信息构建先驱Wurman先生一再强调,信息构建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使信息可访问。在这里为创设信息服务情景需要,不仅要求信息可涝问,而且要求随机通达。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类型多样,知识背景各不相同,任务目的多种多样,如何才能把从网络“四面八方”来的用户引导到具体的信息内容上去呢?也就是要为不同信息用户建立不同的信息路径,进入到相同的信息内容中去,这是信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要实现不同路径条件下,使信息可以访问这一目标,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语义导航系统。关于如何建立语义导航可参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玉峰教授的论文《基于Ontology的语义导航研究》。
3、建立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表征环境信息的一种认知形式,是人们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空问信息后,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认知环境的“抽象替代物”。认知地图对于人类存储与使用环境信息的活动,如超媒体信息空问导航活动都十分重要,是一利1网络信息服务情景营造的重要手段。就认知地图内容而言,不仅包括对象的空知识,还包括对象的其他属性,例如,可访问性——访问某个对象的难易程度:感知经验——声音、色彩等;还包括情绪注释、评价感觉等。
4、营造语境效果。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cognitiveenvironment)的概念,认为在语言交际中的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用户对外界的认识与理解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的。这就形成了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语境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下文、对象环境等具体的语境眭j素,也包括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实事、假设、信念以及个人的认知能力。我们从前面的分析知道信息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有三种结果,构造“if=}境效果”是指新信息与已知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原有认知语境发生改变,产生新的认知语境。在网络信息空间中.可以使用超媒体交互技术来建立一个信息用户与网络空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隐喻的手段把背景信息与相关信息链接,建立一个本体与喻体、环境信息与目标信息之间的映射,从而达到减轻信息用户认知负担,促进信息理解和信息意义的构建。
(二)信息服务“协作与会话”
网络信息服务中什么是“协作与会话”?这里指的是信息服务人员与用户、信息建筑师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在整个信息服务活动过程中都始终存在。如果我们把网络信息环境中信息用户、信息内容、网络信息环境看做一个信息生态系统的话,信息交互是这系统的“纽带”,它把信息生产者(包括信息建筑师)、信息环境、信息内容与信息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中为了实现信息用户理解信息,建构信息意义,信息用户与信息环境交互(交流与会话)作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协作与会话”?最传统的“协作与会话”形式是参考咨询。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电子邮件、即时视频与音频通讯工具、还可以通过专题的服务主题论坛把信息用户联系在一起。在信息服务人员的组纵和引导下,信息用户可以一起讨论和交流、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信息环境,信息用户群体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所有的用户共享,即整个信息用户群体共同完成对所获取信息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信息用户完成意义建构。
篇4
1对信息化教育及其特点的认识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并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课题。南国农先生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分析信息化教育的本质,信息化教育对于教育能产生以下变化: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共享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
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重要的学习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使得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能够得以实现,在信息化教育中贯穿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人,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探索,学习理论研究得到不断发展。强调“刺激一反应”公式,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逐步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分析,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尤其是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的。皮亚杰通过同化一顺应学说以阐明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其中,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的重组和改造。皮亚杰认为只有保持同化与顺应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主体与环境的良好适应,即当个体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同化环境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刺激时,平衡即被破坏,而顺应(修改或创造新结构)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在“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动态循环中,个体的认知结构就会逐步地建构起来。今天的建构主义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原理认为:
(1)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2)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过程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内部,它也是整个情境的组成部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3)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一样。这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能达成共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信息化教育环境是学习者与信息进行交互的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Raiber,1996),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而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学生面对的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而是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逼真生动的模拟实验空间和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在成为学习主人的体验中,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这恰恰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学习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建立建构主义指导下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篇5
“其实数学学习的直接反映形式是正确、迅速、简捷地解题。良好的解题心理能保证解题的正确率,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研究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是哪些心理因素造成的,从而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扫除心理障碍,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本文就中学生在解数学题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定势心理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也称心向”。学生由于受先前数学经验的影响,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总想遵循已掌握的规则系统。思维定势有时会引起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狭隘性,在定势的妨碍下,学生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少应变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题时,受小学数学中结果常是一个确定数的干扰,形成一种定势心理,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
又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的和,“-”又成了负号。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定势,往往不能理解后者真正的意义,因而运算中常常发生了错误。
针对这种障碍,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到定势的消极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特别是跟前面知识有密切联系,但又有质的区别时,可通过列表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等方法进行对比,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定势心理。不同问题重在比同,相似问题重在比异,这样就促进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有效地防止了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还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实际,控制分散思维的难度,加强能产生正迁移的定势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陶醉心理
现今的中学生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但缺乏挫折教育,形成一种自赏、高傲的情绪,学习中也就常常产生自我陶醉心理。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9,求周长。学生立即作答:(1)4+4+9=17。(2)9+9+4=22。根本未考虑4+4<9,此三角形不存在。
类似的错误屡屡出现,始终不能引起重视。其根源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听得多,练得少,看得多,想得少。一有小成,高兴半载。病根找到了,针对陶醉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巩固落实,肯定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找出基础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挫折辩伪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也可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作用”。另外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超争先进。
三、惰性心理
不少中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感知性较差、智能结构松散、思维的指向性弱,观察只是停滞在被动的感知表象中,即使无意识地撞上了关键信息,也不能在加工过程中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维受阻,每每这时他们懒于动脑,生怕再受阻挫,只想去请教老师,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最有办法,因为在课堂上见到的数学老师大都是胸有成竹,添线手到擒来,演算巧妙绝伦。
例如,设x、y都是正实数,求函数z=(x-y)2+12-x-1y的最小值。
这是一道求两个独变元x、y所确定的函数z的最值问题,纵然展开,按降幂排列,也不得章法,思维受阻。
分别将含有变元x、y的项集中处理,仍然无头绪,几经涂抹,不少学生便心烦意乱,不愿再开动脑筋想办法。
“脆弱的神经系统导致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消极、惰性,他们只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经不住失误的挫折,性格懦弱,不能理智地调控思维情境”。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回想,几次思维障碍的原因在于没能将双变元问题转化为单变元问题,因而无法破题,如果此时再从符号文字、语言文字、结构形式等信息,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数学方法等贮存信息中,进行筛选,能否找到关键信息?蓦地,不同寻常的结构特征:“平方和”引起了注意,聚焦:,
即
当y是正实数时,y+1y≥2的信息即时探索出来,因而当y=1,前项有最小值94,此时后项便由双变元转化为单变元x,显然,当x=14时,后项有最小值0,
所以Z最小值=1294+0=98
所以我们教师应启迪学生克服惰性,增强信心,敢于向困难挑战,即使再次受阻,也要重新振作,把握思维,寻求通途。
四、自卑心理
某些学生开始踌躇满志,自我陶醉,自我宽容,但多次受挫后,遇到熟悉的问题还勉强一试,遇到相似或陌生的,内心便产生烦躁,恐惧,对自己的信心、能力产生怀疑,以致失望,其学习兴趣低下,数学学习效率甚微,最后厌弃数学,放弃学习。
例如,已知a2-3a+1=0,求a2+1a2+5的值。
不少同学在初看这题时,发现a2-3a+1=0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首先想到解这一元二次方程,得到a1=3+52、a2=3-52。然后将a1、a2分别代入a2+1a2+5中去,再求出最后的结果,可是学生在用这种方法求解时,明显太繁琐,学生自己也感到方法不妥,但由于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总认为自己不会做,于是不再往下深入地研究。
恩格斯告诫我们:“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首先分析,再后综合,在综合中仍需分析,只有不断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符合要求的结论。
violate)法律而构成“犯罪”(commitacrime),沦为“犯人”(criminal,offender)。受到“”(bringalawsuit,prosecute,sue)后,他们要在法庭“court”里接受“法官”(judge)的“审判”(trial)。审判期间,“被告”(defendant,theaccused)和“原告”(prosecutor—刑事案,plaintiff—民事案)均可聘请“律师”(lawyer,solicitor—英国英语,attorney—美国英语)为自己辩护。最后,法官根据“陪审团”(jury)的意见“判”(judge)“有罪”(guilty)或“无罪”(innocent),并“量以刑罚”(sentence)。由此可以联想到“犯人”(criminal)的世界“监狱”(jail,prison)。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展开联想,即法的“制定”(draft,drawup,laydown,formulate,make)、“批准”(ratify)、“通过”(pass)、“颁布”(issue,promulgate)。对于不合理的、过时的法律要予以“取缔”(cancel)、“废除”(abolish,annul,repeal),等等。除联想手段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几种行之有效的单词记忆技巧,如音标拼读规则法、词根词缀构词法、归类法、辨析法、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关键词法、全身心反应法等。
六、要求学生及时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有记忆就有遗忘。记住材料,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留下痕迹。暂时神经联系形成之后,由于内抑制发展的结果,它便会逐渐地被抑制起来或消失掉,这就是遗忘。但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保持几秒钟,也不仅仅是几分钟,更不是遗忘它,而是要长时间地记住它,以便随时运用。要与遗忘作斗争,就要了解遗忘的规律,并科学地分配复习时间,这对于牢固地记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遗忘的规律是:在记忆某些材料之后,很快地便开始遗忘,但是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开始时忘得多而快,以后便逐渐忘得少而慢。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遗忘最快的时候是在记住该材料的头一、两天之内。根据遗忘的这一规律,笔者要求学生记忆某些英语单词或上完英语课之后,就及时地复习,即在头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间隔时间先密后疏,随着记忆得到巩固,间隔时间逐步延长,复习次数也逐渐减少。这样,学过的知识就不易遗忘了。有时,我们记忆的材料容易遗忘,不是因为大脑里留下的痕迹已经消失,而是由于前摄抑制或后摄抑制的干扰所致,使我们回忆不起来有关材料。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想方设法避免或减少这种前后抑制的干扰,提高复习效果。根据这一原理,笔者要求学生在复习时注意做到:(1)尽可能不要把内容繁难或相近的科目安排在相邻的时间内进行记忆或复习;(2)在复习各种材料之间,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前后复习的材料之间相互干扰,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3)每天睡觉前,回忆一遍当天复习过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干扰,对加强记忆的巩固性是非常有益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记忆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入校后第3学期学习《外科护理学》,采用由熊云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了排除其他可变因素的干扰,两个组的课时数和授课教师相同。观察组护生采用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讲授和课后复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1.2.2具体教学实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观察组护生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室提供外科护理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及自主学习网站,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报告及考核范围等。此外,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提供护生国内外检索网站,如万方中华医学会杂志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学步骤
观察组护生随机分配任务小组,每组4名~6名护生。课前专业课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如E-mail、飞信、微信等布置讨论任务,提供护生检索文献的方法及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分级。课上教师合理运用任务引领、案例导入及小组讨论等激发式教学方法,并辅以教学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中重难点的讲解。课后任务,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并要求护生在论文中标注论点资料获得的来源和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
1.2.2.3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观察组护生对基于循证护理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两组护生进行教学多阶段性、全方位的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统一进行考核,教研室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1.2.2.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讨论
2.1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护生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临床。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和临床的知识冲突会使护生困惑,而又无法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弥补了教学和临床的脱节。护生通过该教学模式掌握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一条可靠的网络途径,而不仅仅依靠教师和临床带教护士来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护生通过资料检索、采集和分类等,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护生在学习中不再单纯地接受,而是学会了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客观化理论考核成绩的支持,观察组护生主观题考核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护生很好地将此种教学法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理论考核中,极大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2.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展望
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护生保持中立观点,还有极少一部分护生不赞同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法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教学改革。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此外,研究发现两组护生理论考核中客观题部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新型教学模式不吻合有关,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没足够的能力将自己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分层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导致在做客观题时,干扰选项的出现使护生产生迷茫、困惑等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加强护生的学习能力,适时指导护生进行知识的再构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学习环节,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帮助护生渡过新旧交替的教学磨合期。
篇7
1、网络教室设计应遵循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目前,多媒体网络教室正迅速地在学校普及,先进的设备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全新的感觉,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知识量增大,教师方便,学生喜欢。但是,教师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还是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对象。先进的媒体则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新与手段,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而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用发现、探索等方法进行学习,主动搜集和有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但是,在当前以学为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方案设计中,还存在一个盲区,看不到适合以“学为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设计理念这类字眼,“以学为中心”被“以教为中心”所取代,似乎是只要教室化了,教师授课生动了,学生听课积极了就行了。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片面的,不应该把二者主次颠倒起来。因为多媒体网络教室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在营造以学为中心的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等要素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有所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能方便地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方便师生互动,而不只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的一个高级家庭影院。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始终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设计和建设中,应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学习的环境,整个网络教室不论是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的辅导都方便和实用。总之,网络教室中的一切设计思想和建设实施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为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服务。
2、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全力支持合作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儿童比成人更能促使儿童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学生之间彼此交流看法,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使自己的学习信心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和培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知识储备,心理特征以及所学知识的内在,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要支持“意义建构”这个合作学习特点,充分挖掘网络计算机教室设计在引发学生深入地进行调查,有效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想象,以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功能,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意义建构”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工具。促进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但是,现在往往是以一种固化思维在进行学校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多数还沿袭着几十年一贯制的设计方案,考虑的重点只是人机对话和教师控制的方便程度,很少从支持合作学习这一重心上去设计。我们强调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应在支持合作学习上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既注重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又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们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同时协同学校有意识地提供一个合作学习公共数据库,支持学生用邮件、论坛、BBS、聊天室等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响应他人的观点,学生既贡献自己的想法又共享他人的意见。
在现今,很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建构主义认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和建设中,同样应遵循“意义建构”这一中心,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在网络计算机教室里,当学生搜集完信息,可以方便地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的辅导都方便和实用。
3、网络课程教学环境设计不能只针对教师而忽略学生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网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在学校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教学资源库就成为了学校必需的软件建设部分。但是,从目前各大小软件商在学校推销的资源库来看,多数是针对教师备课的,也就是说,这些软件商的教育资源库开发思维还是停留在“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给“电灌”增加功率。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辅助环境。而资源库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学习而专门设置的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的指导,能帮助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机技术的,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等。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在校园网软件建设中,我们应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即明确主题、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五个方面,按教学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加入到资源库当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断的检索和各种资料的需求,并能方便地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使学习者能够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例如类似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再有就是可以与他人进行通信、交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达到交流,教师能够选择资源实现重组。
我们充分的看到,校园网的设计和建设应主要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不仅教师好用,而且学生能用。让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和交流的实际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和责任。使他们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优越条件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协作学习氛围,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信息的合格公民。
【参考】
[1]余波汤向东,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指导网络课程设计[J],军事学院,天津,《上海高校技术网》2004-5-26
篇8
学生管理系统是一个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无论是对学校管理者还是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生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基本上都是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课程信息。而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渐渐的显现出效率低下、保密性差的弊端。另外,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将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人事劳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劳资管理的效率,也是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每个学校很有必要的事情
1.2系统的特点与开发的预期目标
在系统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退出系统的功能
在学生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增加学生信息,修改学生信息和删除学生信息等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还具备学生选课功能
在课程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管理员可以对课程的基本信息进行增加、修改以及删除等基本功能
在成绩管理模块中,此模块中具备对进行了选课的学生所选择的的课程的成绩进行增加和修改的功能
在信息查询模块中,此模块包含三个方面的查询功能,即学生查询、课程查询、成绩查询。其中,在学生查询模块中,可以按照学号、姓名、性别、学院、专业等条件来进行查询;在课程查询模块中则可以按照课程名和授课老师等条件来对所需的信息进行查询;在成绩查询模块中则可以查询出学生所有科目的成绩
1.3可行性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新的学生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建立该信息系统的可能性具体包含了它具有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新系统能达到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开发中所需人员、硬软件支持以及其它费用进行估算情况均满意,技术条件也能保证顺利完成开发工作。
1.3.1经济性
通过网络化的学生信息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才的利用率,使之创造了更大价值;减少了工作人员,同时减少了学校开支;人才利用率的提高,适应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管理要求。
1.3.2技术可行性
本系统是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JAVA语言,用MicrosoftAccess2000数据库完成。由于JAVA的与平台无关性,所以在任何有JAVA运行环境的计算机上都可以运行。
1.3.3操作可行性
对于用户来说,本系统只要求使用者掌握一般的上网经验,经过仔细设计和测试之后的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灵活等优点,足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方便了学校的内部管理。用户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使用。只要动一动鼠标键盘就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1.4开发工具
1.4.1开发工具介绍
由于的ECLIPSE3.2具有操作界面方便,简单,美观的特点;并且在编码过程中如果出现语法错误,标点错误等都会有相应的提示,可以很快地发现错误,因此本系统的开发选用ECLIPSE3.2作为开发工具。
1.4.2相关技术介绍
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办法,以Sun公司的Java语言作为主要开发语言,使用SQL2000作为关系数据库,配合功能强大的SQL查询语言实现建立关系数据库,访问数据库,对数据库的更新,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需求功能。
(1)JAVA简介
Java是一种简单的,面象对象的,分布式的,解释的,键壮的安全的,结构的中立的,可移植的,性能很优异的多线程的,动态的语言。
Java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语言的所有功能,但几乎没有一点含混特征。C++安全性不好,但C和C++被大家接受,所以Java设计成C++形式,让大家很容易学习。
Java去掉了C++语言的许多功能,如:指针运算、结构、typedefs、#define、需要释放内存,让Java的语言功能很精炼,并增加了一些很有用的功能,如自动收集碎片。这将减少了平常出错的50%。而且,Java很小,整个解释器只需215K的RAM。
当今Internet的一大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而Internet的安全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通常大的部门应设置防火墙,阻止非法侵入。而Java以其强安全性、平台无关性、硬件结构无关性、语言简洁同时面向对象,在网络编程语言中占据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实现电子商务系统的首选语言。
(2)Sql2000简介
SQLServer是由Microsoft开发和推广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特点如下:
1.真正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
2.图形化用户界面,使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更加直观、简单。
3.丰富的编程接口工具,为用户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4.SQLServer与WindowsNT完全集成,利用了NT的许多功能,如发送和接受消息,管理登录安全性等。SQLServer也可以很好地与MicrosoftBackOffice产品集成。
5.具有很好的伸缩性,可跨越从运行Windows95/98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Windows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6.对Web技术的支持,使用户能够很容易地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到Web页面上。
7.SQLServer提供数据仓库功能,这个功能只在Oracle和其他更昂贵的DBMS中才有。
1.5运行环境
运行服务器:JDK1.5版本或更高
数据库支持:SQLSERVER2000
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LINUX系列或UNIX系列
硬件要求:内存最低为256MB,硬盘空间至少20G
1.6开发环境
开发语言:JAVA
编译程序:JDK1.5
开发工具:ECLIPSE3.2
数据库:SQLSERVER2000
操作系统:WINDOWSXP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渐成熟,它已经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生活周边,也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快捷。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学校使用计算机对学校的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与手工管理相比拥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检索快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信息保存时间长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
篇9
二、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现在的中学生喘不过气来,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强调:谁不想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正比关系,甚至于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老师的轻视。
三、缺乏恒心
有的同学在现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动的说教,如勤奋学习等。喜欢听一些摧人奋进的、真实的故事,但也只有三分钟热度,在他们心中和老师是有代沟的,尽管他们也尊重老师,但对老师还是有畏惧感,在他们心里无法和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关系。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的萌动、对异性的好奇使学生好表现,从而学习更有动力,这本是好事,可是如果男女同学交往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学习。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偶而出现的嫉妒心理,都是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对各门学科在时间上不能合理安排,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不同,这些就导致了学生个体差异。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觉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你的学生,引导你的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自己学的好坏来确定的,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其采用的是逃避的方式,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教学方法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爱学生,不能做“教育警察”,而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循循善诱,对男女同学交往不能横加干涉,当众批评,要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学友谊,要成才先成人,激励机制要落到实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每天表扬进步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人道主义意识普遍提高。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体检标准的修改与放宽,高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态度明显转变,有关招生政策得到落实,越来越多的残疾考生顺利进入各类普通高校学习深造。据调查,这部分残疾学生大多数都是肢体残疾,以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弯曲者居多,极个别身体瘫痪,倚靠拐杖行走,其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但目前我国高校为残疾学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支持远远不够,残疾学生还有许多学习上、生活上、经济上的困难和问题,引发了心理障碍。残疾学生一般外表形象欠佳,自卑、敏感、缺乏社会交往,加上社会对残疾人尊重理解不够,校园人文环境和生活学习设施不完善,使得残疾学生理想和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价值观迷失。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及时消除残疾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发展的目标,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知识,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河南部分高校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进行调研,了解残疾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归纳出消除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办法。
三、残疾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
1.孤独感。这是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学生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担心在学校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少,不得不经常待在宿舍或教室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
2.自卑感。这是绝大多数残疾学生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学生遇到的困难比健全者多得多,如果从周围人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和理解,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另外,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上比健全者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易情绪激动,与同学发生冲突。情绪反应强,不稳定,在许多残疾学生身上都相当突出。如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等。
4.富有同情心。残疾学生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肢残者和盲人之间。
四、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容易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残疾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1.残疾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残疾学生对能够进人高校学习感到异常兴奋,认为机会难得。高校的生活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交际、沟通、处理问题等。有的残疾学生认为,在高校学习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展,可以使自己变得自信,生活更加充实,结交许多健全人朋友,将来能更好地融人社会。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对进人高校学习都持一种积极、肯定的看法。但是,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担忧是,毕业后走上社会找工作还会被拒绝,被健全人瞧不起,没有人帮助自己,上高校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社会对待残疾人仍然存在偏见和歧视。
2.残疾学生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残疾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方面基本能够自理,对生活条件要求一般不高,但对知识的学习非常渴望,比健全学生更懂得学业是决定今后生活出路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必须引起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调查结果显示,肢体残疾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普遍感到不适,个别残疾程度严重的学生,如拄双拐或坐轮椅的残疾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和考核标准过于死板、生硬。教师应该注意到残疾学生特殊的需要,在学习上予以具体的指导。
3.残疾学生渴望高校能够建立弱势群体服务机制。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残疾学生非常渴望我国普通高校能为残病等弱势群体学生建立专门的服务机制或机构。高校可以在大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对身边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进行义务帮助和支持。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普遍设立有专门为残疾学生服务的部门和专门机构。
4.健全学生对残疾同学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5%的健全学生都非常赞成并理解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他们认为残疾学生有权利进人高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应该为残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生活上、学习上、锻炼上的便利,包括设备和设施,以方便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使用。有95%的健全学生都能够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残疾同学,能够与他们友好相处。有70%的健全同学甚至表示“愿意为残疾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有同学说,在与残疾同学交往中,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有一些健全学生认为不知怎样和残疾同学交往,担心残疾同学性格比较敏感,思维方式与健全人有所不同,怕伤害残疾同学的自尊心。
残疾学生身体的残疾导致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及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心理上比健全学生更渴望沟通、尊重及自我实现。然而,社会和高校目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的维持、定向、激励或强化作用。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显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何针对残疾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消除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残疾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育者只要发现及时、教育有方、引导得当,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完善心理发展机能,消除不健康心理,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
1.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没有各类事故,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残,就不会制定科学的安全作业规程和交通管理规则;没有先天愚昧及失明、失聪,就不会懂得优生优育以及近亲何以不能婚配;没有药物致盲、致聋以及其他毒病症,就不会有详细的药物检验和管理制度;没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造成的肢体残疾,就不会有预防这种疾病的“糖丸”问世,正是一部分人的残疾,才换来了更多人的躯体和心智的健全、健康,换来了秩序、科学,换来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所以,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学生的权利,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此都有明确规定。高校的残疾学生最大的担心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和健全者竞争,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情绪不稳定,学习恒心不坚定,时常和外界发生冲突,具有反感和逃避社会的行为倾向。改变残疾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是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在正视残疾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式,从关注心灵开始,把残疾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一个相互交流、互相沟通的团队和氛围,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满足精神的需求。
2.残疾学生的自卑程度要远远高于健全人。自卑是把双刃剑,心理学大家阿德勒提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在另一个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主动发现每一个残疾学生身上的优点,承认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价值是帮助残疾学生走出自卑的最好办法。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残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细小环节创设教育情境,为他们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鼓励他们自己走出自卑不良的心理状态。
3.为残疾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正常的心理反映,要克服或消除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高校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辅导,让残疾学生充分了解个体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过程,消除残疾学生由于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厌世感。直接和残疾学生接触的班主任和辅导教师,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残疾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不仅做到对残疾学生心理状况了如指掌,还需要经常深人残疾学生中间沟通思想,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忧所喜,找出不良心理产生或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同时,学校要结合已经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或定点为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和咨询,帮助残疾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力争把残疾学生的不良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4.学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器材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发展迅速,景色宜人,学生的各种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方便残疾学生生活、学习和锻炼的无障碍设施,运动器材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要继续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处处尽显对残疾学生周到细致的关爱和关心,让每一个残疾学生融人校园和班集体后,切实感受到校方和集体的温暖,使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完备的物质条件中逐渐得到缓解和排除。
篇11
纵横汉字输入编码(简称“纵横码”)是由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周忠继先生自1984年开始研究发明的。1992年,他与苏州大学纵横汉字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第一代纵横输人法系统软件,其后不断更新,发展成为“纵横汉字输入法”。该输入法经由国家“211工程”7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生导师联合鉴定为“国内外领先水平”项目,并两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发明专利证书。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汉字的左边、右边韵特征很重要,即信息量很大;汉字的上边、下边的特征也很重要,即信息量也很大。纵横汉字输入法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它把笔形分为l0类,分别用“0—9”这l0个数字表示,仅用数字小键盘即可输入,促进了对汉字的认知和输入速度。有关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纵横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特点,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感知觉活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广度,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另一方面,发展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因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潜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
2.1被试
以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UPI量表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挑选UPI总分是第一类的39名被试,随机选取20名被试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l0人,女生l0人;对照组19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2人。对照组学生未参加纵横码实验。实验组坚持每周进行定时的纵横码学习交流活动,采用课堂教学辅导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习结束后,在实验组随机选取8人进行个案访谈,每人进行30分钟并详细记录。
2.2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卜90)、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和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3个量表进行评估,在实验前一周和实验结束后一周采用这些量表进行前后测。
2.2.1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根据该量表的因子得分和总分了解被试的身心状况。
2.2.2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
分类标准: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2.2.3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适用于测验青少年、青年的社会适应性。能帮助被测试者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即社会适应性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适用于l4—28岁范围内,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被测试者使用。
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3.0f0rwind0ws软件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被试样本同质。
3.2实验组t检验结果分析
如表2显示:SCL一90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UPI和社会适应性测试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组在SCL一90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敌对因子分上,实验后比实验前有显著下降,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5);而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其他因子分上,实验后比实验前虽然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程度(p>0.05)。
3.3对照组t检验结果分析
如表3显示:对照组SCL一90、UPI前后测得分,后测得分虽然比前测略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社会适应性测试,后测比前测得分略高,也无显著差异(p>0.05)。
3.4个案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随机选取的8人进行个案访谈,8人表示实验过程均认真参与。就实验前后个人情况对访谈问题进行回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中在适应性问题方面50%的被试表示能较好适应目前生活;在人际关系问题方面大部分人都能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即使出现摩擦,也能理性看待并很好解决;88.8%的被试表示有兴趣参与纵横码的学习,并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大部分人认为学习纵横码有较强的实用性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见,通过这次纵横码的学习改善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消极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4讨论
4.1纵横码的比较优势
一般认为,纵横编码方案具有数字编码、规则简单、易学易记、词组丰富等特点。干红华从平均击键次数和编码效率、输入速度、重码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与目前流行的拼音码和五笔字型输入法比较,纵横码的特点突出,综合优势明显]。拼音码重码率很高,击键次数较多。纵横码也比拼音码和五笔字型优秀。梁宁建等通过实验发现采用纵横输人法的被试输人句子材料时成绩显著优于采用拼音输入法的被试,并且在输人低频字时,象纵横码这样的形码数码结合的优势就明显显现出来阐。除了易学好用以外,纵横输入法还具有许多强大的功能,只要这个字有形,使用纵横输入法马上就可以把它输出来,这是其它的输入法无法比拟的。中国的文字非常丰富,许多的生僻字用其它的中文输入法是无法输入的,用全拼输入法则必须要知道它的读音,如果不知道它的读音就无法下手。
4.2纵横输入法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因素影响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汉字输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有些学者曾研究了汉字输入法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结果表明汉字输人法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纵横汉字输入法符合我们中国人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它是对信息的加工。可以提高人的智能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纵横汉字输入法的认知特点包含着觉察、辨别和确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两种认知活动,其中已掌握知识经验的间接认知符合成人学习的认知活动规律。所以学习纵横编码能够充分调动感知觉活动、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广度、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潜能的全面发展。
4.3纵横输入法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量化分析
通过SCL一90前后测试发现,纵横码数字化学习在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SCL一90量表用于反映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后测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前测各因子分,这表明实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全面改善,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前后差异非常显著;敌对因子差异显著,这说明通过一段时间的纵横码数字化学习,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症状得到减轻,这项学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从组间比较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从两组前后测结果比较看,对照组前总分及各子与后测的结果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的前后测总分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被试自我成长因素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或干扰。
4.4研究的不足之处
篇12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新的内容体系的形成
纲要制定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的痕迹,例如,大量内容仍然是以“用计算机做……”来标志的,而且由于当时必须考虑许多初中尚未开设有关课程,高中只能从零起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2001年起,在以纲要为依据进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审查中,通过审查的教材有18套。这些教材中有的仍然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的强调了信息活动有关的任务来组织教材,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但是都比较注意强调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强调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颁布的课标则按照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意图,一方面实行模块化,规定所有模块在9个星期内完成,为36学时。另一方面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1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保证,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初步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和延伸。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达到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的模块,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潜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技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学习发展需要。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适应理工科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适应准备从事艺术、文化领域工作与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等。
同时,教育部对于教材实行立项批准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管理部门与审查人员可以比较早地介入材料的建设工作,实现教材(内容体系与遴选)的共同建设,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在2003年7月核准编写的高中教材目录中,信息技术教材有5项,各自具有一定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编写指导思想与课标相符的前提下,编写特色是教材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内容体系的安排与所写的样张具体地反映了教材能否体现特色和贯彻课标的要求。
新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我国的广大计算机教师队伍已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任务驱动方法。但是,当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以实际的任务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因此,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
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后,教学活动树立了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因此任务驱动方法的实施开始进行到更深入的探索阶段,所选择的任务均来自学生熟悉和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些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既有实际意义,又必须使用要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经过必要的信息活动的过程、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方法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且了解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采用了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教材灌输,学生理解与识记的教学活动方式。现在,许多教师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已探究或者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来建立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留白的方式,不再要求学生背记概念和规则,而是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文描述这个概念和规则。
篇13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一流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通过这一系造深厚的学习气氛。如在讲初中“绪言”时,什么是“火”,为什么会有“火”,铁可以烧吗,真的有“鬼火”吗......列与“火”有关的问题的提出,必定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这样设疑激趣,求知欲倍增。还可用化学实验,如用庶糖做“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四、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仍然值得今天的教师好好去深思,咀嚼与体味。
五、机敏是形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演示“银镜反应”实验后,自己也动手做起来,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目的是想交代清楚实验成败关键,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出了错,此时如果停下来重做或不做,必将影响教学气氛,而他继续做了下去,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前面实验对照,实验操作步骤有什么不同?是否会有“银镜”出现?这样巧妙地利用实物实验做对照实验,既使学生对成败关键有了深刻地印象,又避免了课堂上“空白”的出现。
六、纪律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才能产生课堂中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形成维护课堂纪律的健康舆论。课堂中的舆论,即学生共同的意见,言论在心理环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在教学中设立“一帮一”化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组长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实现角色期待,促进团体间的竞争,这种作用极大,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动力无穷。
七、激疑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