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文化理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国内翻译过来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著作主要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政治无意识》《语言的牢笼与形式》和《:文化与政治》。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年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文化理论与等方面研究。近几年,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和特点的研究。詹姆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提出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使之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开创者;其归纳概括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特点———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对理论界的影响十分广泛。同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大众化、文化视像化和文化商品化等文化问题日渐突出,文化与资本相互渗透,从而揭示出后现代社会文化转向的本质。詹姆逊研究文化问题角度与传统的从经济和政治视角不同,他注重从历史的深层逻辑对文化进行探析,尤其注重从社会生产方式与文化生产之间的联系来探析文化问题。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必须透过“文化主导”的概念来掌握。关于这一观点,国内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刘永杰认为,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对于后现论建构贡献最大,并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这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1]。刘梅指出,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核心词语:文化扩张、文化历史分期、文化超空间、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他者”视域等,这些范畴构成了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总体轮廓,这不仅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什么”做出回答,而且也一般性解答了“文化是什么”的问题[2]。国内其他学者通过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指出,詹姆逊通过分析文化发展的资本逻辑与文化经济内容,考察文化形式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演变与辩证关系,判定文化表现的现实境遇与时空特征,关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乌托邦诉求及文化政治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立场和态度。与此同时,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
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为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在以解构、颠覆为主要精神指向的后现代语境中,表现出独特的“乌托邦”守望精神。总之,詹姆逊的思想方法包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他也擅长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历史”在其著作中是一个关键词汇。在《政治无意识》这一本书中,他就以“永远历史化”这个口号作为开端。詹姆逊在其力作《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明确指出:“我在本文所勾勒的后现代主义,乃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而非把它纯粹作为一种风格潮流来描述”[3]。二是从詹姆逊的观点看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詹姆逊解读大众文化的方式既有宏观的一面,也有细致的一面,既作为一种讨论社会普遍问题的特殊方式,也存在深刻的分析性和有效的解释力。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詹姆逊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同样会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因此,他着重强调后现代主义文化问题应在世界范围去研究,同时提出发达国家的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是世界文化发展所必需的论断。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现象是站在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西方社会立场,他所指的后现代是西方文明危机的一种产物,他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批评理论是基于西方大众文化传统进行的,而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社会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语境。因此,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不仅适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眼光看待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观,并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批判性的借鉴和吸收其理论,从而对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实践进行丰富和发展。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不应该照搬,也绝不能照搬,我们可以进行借鉴。
国内学者认为,詹姆逊对文化乌托邦特性的阐释非常符合中国大众文化现状和特征。比如影像文化以及网络文化所组成的部分占我国文化相当大的比重,而詹姆逊指出的“乌托邦”特性是这些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现代化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这都可以让观众群体暂时忘记现实而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的种种现象。不过事情都是既有利也有弊,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它正在消解着人们的主体性,而积极的作用是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为人们向上精神的树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的乌托邦特性为人们提供了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精神动力,出色的励志类文化作品也增添了人们追求“正能量”的思想精神动力。三是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研究。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两面性,金无足赤,詹姆逊的理论也存在令人难以完全同意的部分,例如中国许多学者对他的“西方中心论”观点进行批判,学者们认为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仍然存在着发达国家的自身优越感,这就必然影响到詹姆逊的理论观点,所以,我们在研究他的后现代文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时,一定注意他的基本立场。但是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内在矛盾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时要进行良性的互动发展,吸收其精华,理性地交流,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渊博的文化精品。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我们如果仍然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试图重返我国经典文化时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需要,任其大众文化自由发展,最终只能使我国文化精神空虚、主体沦丧,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应该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认为:“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人生意义或价值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进步、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等。”[4]另外,陈思和教授说过,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一种对于人类发展前景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知识分子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专业岗位如何结合的总体思考。”[5]所以,我们应该在保留大众文化积极成果的同时,借鉴后现代主义中对现状的反省以及对“神性”的追求。
二、近几年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国外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詹姆逊开始转向文化问题,起初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后思潮的出现,詹姆逊后现论才被学术界逐渐重视起来。和中国学者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相比,西方学者则更早开始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关注,并且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国外的理论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和挖掘詹姆逊后现论的深刻意义,使得以前文学界没有及时被发现的重要问题浮出水面。比如将詹姆逊和的关系进行对比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探讨等等。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奠定了他在现当代文化理论界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后现代语系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詹姆逊文学生涯正式开始的标志是《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的问世。20世纪50年代,詹姆逊认为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视野太狭隘,并且指出当时现象学侧重于主体表象投射的研究方法是说明不了文学与当下社会的内在联系,这些观点表明詹姆逊与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已经开始出现分歧。同许多后现代的学者相比较,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有理论的深度与现实意义。国外许多学者给予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极高的评价与肯定。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活动家佩里•安德森对詹姆逊后现代的文化、社会—经济和地域—政治层面的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詹姆逊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安德森认为自己的重要著作《后现代主义起源》也是从詹姆逊理论中获得的灵感。英国著名学者肖恩霍默在自己的著作《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导言里详细地介绍了作为理论批判家的詹姆逊的文学作品、对詹姆逊的理论和政治方案定了位。他高度评价了詹姆逊的后现论,并提出詹姆逊的后现论在当代世界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2).
[2]刘梅.詹姆逊文化研究的倾向[J].研究,2007(6).
[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00.
篇2
1.2忽视了电力营销管理的意识
在电力企业管理层中,没有了解到电力营销管理的重要性,对电力营销的作用和地位概念比较模糊,不够了解。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市场营销的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忽视了电力营销的管理,就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3电力企业中的电力营销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
当前电力企业的人员结构配置严重不足,大多工作人员的素质比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对新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无法较好的掌握,大部分人员有抵触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情绪,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缺乏创新和活力。大多数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责任心不够强,只是为了应对工作而工作。
1.4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违规操作行为比较严重,个别系统维护人员和操作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对电力营销信息数据进行更改,从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另外,由于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行为,也会引起较大的安全风险。
2电力营销的发展前景
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快,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电力系统管理体制逐渐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因此,各级供电企业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的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具有独立的市场和法人主体。电力企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原来的单一安全的生产目的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全面发展。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需要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增加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信息的反馈,确保电力营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便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2.1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
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力企业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从组织结构、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流程方面,贯穿好以客户为主、以市场为引导的营销理念,并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另外,对电力供应和需求进行强化管理,确保电力能够正常运行,有效地降低电力资源的消耗程度。在健全的营销管理模式水平下,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电力营销逐渐向自动化、信息化、综合化、科学化等方面发展,为电力营销工作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2.2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数据库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使用的,从建立初期到当今,已经积累了较庞大的电力营销数据库,客户信息的积累,为电力营销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通过对这类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管理,结合电力企业自身运作的状态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2.3服务化发展
电力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就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优质的服务体系建设尤为重要。电力企业需要转变以往的服务观念,重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论,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以便有效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以便提高供电设备和线路的供电水平,确保供电系统更加可靠,保障电能质量,促进供电系统正常运行。针对电力故障问题,需要加强对抢修的应对能力,提高抢救质量、速度和服务态度。建立全员、全天候的快捷服务方式,提高客户对电力企业的售后满意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客户带来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树立电力企业的品牌和信誉,使得电力企业的服务逐渐向品牌化、优质化、全面化等方面发展。
2.4开拓电力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客户提供了比较方便快速的业务处理方式和付费方式。目前,电子商务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使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力企业正在重点推出网上受理业务、网上查询、网上缴费等功能。但由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真正的电子商务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定差距的因素主要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信息结构设计、商业信用、互联网技术、网上支付、认证、税收、法律制定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电力营销要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重点开发电子商务这方面的业务。另外,电力营销的电子商务功能的建设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种是技术的推广使用,另一种是市场环境和建设制度的制约。从时代的发展趋势分析,在未来将会逐步创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建设,从而实现电子商务的开发。电力企业也可以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开发,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的服务。
篇3
教学管理的展开离不开具体的决策工作。通常情况下,学校内部事务的决策一般都由主要管理人员通过开会研讨,以集中表决的方式最终决定。在现代化教学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决策的失误,学校应改革传统的决策方式,扩大参与教学决策的人员范围,让学校各部门的领导、教师代表等参与教学决策之中,并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应用这种方式,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将更加民主、科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三、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管理
教育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并且信息量较大,仅靠人工进行管理经常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想对全校学生提交的评价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是很大的工作量,会给教学管理的展开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应用现代技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首先,学校应投资建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录入学校的各项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其次,建立专门的教学评估系统,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得出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管理团队
管理者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管理者的素质不足,那么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很难提高。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也应注重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避免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陈旧或者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影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学习,并利用政工部门的力量,及时了解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引导管理人员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打造出高质的管理团队;其次,要杜绝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主义,让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最后,要强化学校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不良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教学管理在正常的轨道上。
五、强化信息搜集,践行以人为本
传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层做出的决策,学校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十分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容易阻碍具体决策的执行。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信息的搜集,利用现代的网络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欢迎广大师生就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学校管理层应重视这些意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篇4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需求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1)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2)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3)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4)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5)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6)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二、水资源需求管理概述
1.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正逐渐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由于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尚未有统一的解释。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进行引申,水资源需求管理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为了抑制由于水资源需求增长所造成的用水矛盾加剧、生态系统破坏和水环境容量衰减,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与高效可持续利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一系列手段,而进行的涉及水行政管理者、用水户及水经营者三大群体的综合系统。
其中“水行政管理者”是指政府决策者、政策制订和执行者、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规划和管理者;“用水户”是指水的终端用户以及对问题关注的公众,包括具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各行业用水部门、具有社会效益的生活及公共用水者、具有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经营者”是指水服务提供者,包括水利工程开发者、各级趸供(售)水经营管理者(非终端用户)、废污水处理经营管理者等。因此,所有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群体,即所谓利益相关者,都是水资源需求管理行为的主体。
水资源需求管理涵盖了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需水管理,即在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强需水管理,强调从整个流域的观点出发,从源头到终端用户全过程对需水进行管理,达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2.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可持续性原则
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意味资源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维护子孙后代对其利用的权利。可持续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经济、财务的可持续性、技术可持续性、运行可持续性、体制可持续性、资源基础与健全环境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人们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3.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活动
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体制、经济效益与调节手段、社会需求与利益相关、机构能力建设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等。这些内容特别需要围绕水权、取水许可制度、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我国早期的水利管理主要强调工程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考虑全面的水资源管理,重视对过度需水采取控制措施。我国现代的需水管理大约始于1982年。当时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显现并不断加剧,山西省尤为突出,因此率先开始对水资源的需求采取控制措施,通过了《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央政府也逐渐加强对需水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尝试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1985年国务院94号文件《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后续的《水利产业政策》,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建立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加快了需水管理的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修改国务院(1993年)第119号令《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在竞争用水激烈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水价,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建立鼓励用水户参与管理用水者协会组织,建立经济自立灌区,变革水管理体制,进行各方面的能力建设等。从2002年开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其别强调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和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水行业的各项活动,配合制订水行业的各种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领域中的工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并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例如,参与水行业的国际协作网络组织——全球水伙伴,成立中国地区技术咨询委员会,多次举办有广泛代表性的研讨会,推进各部门、单位、团体、社群的协作、沟通,加快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步伐。
4.水资源需求管理与现代水利的关系
“现代水利”或“资源水利”,是以水资源需求管理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水利”和水资源“需求管理”分别与“传统水利”和水资源“供给管理”相对应。过去,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人们一般倾向于开发新水源、扩大供水,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要求,总的来说需求不受约束,即所谓的“供给管理”。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例如,在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黄河断流、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北方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沙尘暴危害加剧等等。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开始把目光转向水资源的需求方面,即所谓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求有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公众介入,有足够透明度的决策和管理,科学的水行业战略规划,以及强调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正性与有效性等。供给管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人类从畏惧、崇拜自然的远古洪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思想;而需求管理则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倾向于抑制人类过多地向自然界索取,尽量约束人类本身过度膨胀、只顾眼前利益、损害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种种不适当需求。
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做好水资源需求管理是关键。只有约束人类对水资源无限制的需求,对有限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真正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实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1.水资源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1)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2)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3)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4)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5)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实现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
(1)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3)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4)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篇5
摘要: 简介了混沌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基本特性,即混沌(chaos)是在确定性非线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行为,可表现出相空间的奇怪吸引子、对初始状态的敏感依赖性、系统的运动性质与参数密切相关等特性。认为混沌理论可解释复杂的生命活动如脑电活动、心脏节律变化、生理系统以及疾病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可利用混沌控制让生命过程向符合人类意愿的方向发展。指出中医的证、中药方剂的配伍和作用以及在辨证的基础上论治都可以用混沌理论得到恰当解释,故运用混沌控制手段使机体向理想状态转化,达到阴阳平衡,有望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关键词: 混沌理论; 中医现代化
“混沌”在传统意义上,是指混乱、杂乱无章的状态。但现代混沌学所研究的混沌(chaos),是指在确定性非线性系统中,不需附加任何随机因素出现的类似随机的行为(内在随机性),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复杂现象。在物质世界中,混沌现象无处不有。混沌科学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首先起源于气象学。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 E N)在数值实验中首先发现在确定性系统中有时会表现出随机行为 [1] ,从此揭开了混沌研究的序幕。天气变化就是一种混沌现象,“天有不测风云”,就是指气候系统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别会导致巨大的天气变化这一混沌运动的基本性质。1975年李天岩(Li T Y)和约克(Yorke J A)给出了混沌的一种数学定义 [2] ,即Li-Yorke定义,该定义描述了混沌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导致后来的巨大变化。混沌现象的发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运动除了稳定、正常、周期运动外,还存在着一种具有更为普遍意义的形式,即无序的混沌。在确定论和概率论这两套体系的描述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1 混沌运动的基本特性
混沌是指服从确定性规律但具有随机性的运动,其基本特性表现如下 [3] :(1)相空间吸引子的奇怪特性。描述系统运动的方程在平面上都有投影的轨迹,如果这些轨迹被限制在相平面的有限区域内,这样的有限区域被称为运动系统的吸引子。非线性方程的轨迹都有吸引子,简单的吸引子是不动点(稳定定态)和闭曲线(周期运动),而混沌运动的吸引子是奇怪的吸引子,其轨迹不仅有折叠和交叉,而且在某些部位十分密集并形成带,带与带之间有空隙。如果采样点极大,把相空间放大,可以发现带内还有被不同层次的小的空隙隔开的带,其结构与形状与原来的带和空隙相似。因此,混沌运动的奇怪吸引子具有无穷层次的自相似结构,即分形。一个系统当被确定为混沌系统时,就可以对其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
(2)对初始的敏感依赖性。如果系统中存在混沌,则初始条件不同,即使是极小的差别,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后,就会出现相差甚远或完全不同的结果。利用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对混沌系统进行微小扰动,可以控制混沌系统使之趋向期望状态。
2 混沌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混沌理论可揭示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生命活动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生物体不是各种生物分子功能的简单叠加,不同的生物分子与组织之间有着复杂的网络关系,生物的许多系统都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混沌作为非线性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特点,自然而然地被应用到了生物领域,成为研究生物复杂系统规律的新方法和新手段。目前的研究结果说明,许多生物系统中都有混沌现象存在。
脑电的混沌活动特性与大脑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正常状态下脑电混沌活动的关联维数、李雅普诺夫指数、复杂度等混沌指标较高,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性使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神经网络中,其适应性与神经网络活动的复杂度、自由度和混沌程度成正相关 [4] 。而脑器质病变、精神心理疾病可使脑电混沌活动发生改变,在脑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下,混沌指标会降低 [5] 。心脏节律变化除有周期性外还具有非线性变化的特点,各种生理因素所致的心率总变化不是各因素作用的简单叠加,故用混沌分析技术可以分析心率非线性变化的特点。Osaka等 [6] 发现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可以增加关联维数,而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可以降低关联维数,从而提出用心率变异的关联维数作为人类自主神经功能的新指标。关联维数也可以反映心率稳定状态,高维暗示系统的复杂结构,提示正常的心率自主控制。用Holter系统研究曾患过室颤的患者、正常人及无室颤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研究表明,心率的低混沌维预示着室颤的危险 [7] 。
混沌分析可以解释生理系统的复杂性。一般认为,疾病和衰老都是由于人体的正常周期节律被扰乱。可是对心脏窦性节律的研究发现,正常人即使在静息状态下,R-R间隔仍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变化,呈现出混沌状态,这种混沌主要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疾病状态时R-R间隔趋于整齐即复杂性减小了。同样,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复杂性亦同样减小。Kaplan等 [8] 用混沌分析方法观察了健康老人的心率和血压的复杂性,发现其复杂性相对于年轻人减小,因此与一般直觉相反,当心脏处于年青和健康时期时,心率和血压表现出不规则性和不可预见性,而日益增强的规则行为往往伴随着衰老和疾病,预示着系统复杂性的减小。
混沌分析方法还可应用于研究疾病的流行过程。王琰等 [9] 利用混沌动力学相空间重构技术对百日咳逐月发病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百日咳流行是混沌的,经过计划免疫后混沌程度下降,趋向平稳状态。
2.2 混沌理论可用于调整生命活动的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混沌是不可控制的。1989年,美 国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Ott、Grebogi和Yorde3人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控制混沌的方法,称为OGY方法 [10] 。它的主要思想是,混沌系统的奇怪吸引子中分布着许多不稳定的不动点,按照需要挑选出其中一个点来进行稳定控制。为了实现对这个选定不动点的稳定控制,要选择被控制系统的一个易调节的参数,在系统靠近选定的不动点时,对该参数进行微小的扰动,使系统向该点移动,从而使混沌系统进入所期望的运动。OGY方法的有效性在许多领域被验证,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用OGY控制混沌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对兔子心律不齐的控制 [11] 。以后,各种混沌控制方法都相继报导,混沌控制已成为近年来一个带有挑战性的研究执点,一些混沌控制方法已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得到了应用。
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微小干扰有较大的敏感性,例如著名的“蝴蝶效应”就是典型例子:大气混沌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的干扰在迭代过程中被加倍放大,即在巴西蝴蝶扇动翅膀可引起美国上空气流巨大变化(风暴)。混沌控制(controlling chaos)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来有效地控制系统,在特定的微小扰动下引导混沌系统进入稳定的有序状态或者所期望的混沌状态 [12] 。这是近年来一个带有挑战性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的研究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许多生物系统的混沌特性,能否运用混沌控制使生物系统趋向所期望的状态成为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由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能否运用混沌控制来解决医学中的疑难问题?例如对心律不齐的控制,以及对癫痫发作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的控制等。这些前沿课题的研究,给医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方法。
利用混沌系统初始扰动的敏感性,可以在心脏系统偏离正常状态的初期,只用微小的扰动即可控制心脏的混沌状态,使偏离正常状态的心脏系统及时地从有害的无节奏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这给予心脏起搏器的研究一个全新的启示 [13] ,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前沿科学研究之一。混沌控制也被尝试运用到抑制癫痫发作。Schiff等 [14] 用OGY控制方法对神经元不规则放电进行控制。他们监视癫痫病灶的不规则放电,在出现系统的初始条件微小偏离时,及时选定和辩识系统的不稳定不动点,按目标的每一点预测其下一步位置,加入刺激(扰动),从而控制系统,及时使系统接近和达到预先确定的状态,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
3 混沌理论与中医现代化
在传统的中医药领域,混沌分析方法也被进行过有益的尝试。杨国平等 [15] 用混沌分析理论来研究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他们将40例胆石症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耳廓胆穴、胃穴的穴位电关联维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胆石症患者耳廓胆穴关联维数较正常组显著增高,而两组耳廓胃穴关联维数则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穴位电关联维数变化和相应脏腑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 混沌理论为现代科技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同样地,也会对中医现代化带来有益的启示。例如中医的病因病机学理论: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通过各种病机(也就是动力学过程)引起病变,出现各种证候,根据中医理论可辨证。病因可引起病变,这是确定性过程,但不同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的证候表现,进而有不同的证,这是随机的。疾病的发病过程可被认为是混沌动力学过程。在中医领域,我们自然也会联想到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系统的混沌运动,以及在辨证基础上的论治,即怎样运用混沌控制的手段使机体向理想状态转化,达到阴阳平衡,这也许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人体有很多穴位,形成了经络系统,可以用多种方法证实这是一个混沌系统。利用混沌系统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刺激某些穴位,实行混沌调控,使系统向着期待的方向变化,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有中药方剂往往由多味中药组成,每味中药的成份又非常复杂,它们之间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协同关系,显然属于非线性关系。中药方剂的内部关系是确定性系统内随机运动,属于混沌的范畴。疾病的动力学过程是混沌的,中药方剂的作用也是混沌的,这就是用混沌来控制混沌(controlling chaos by chaos)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一个混沌系统的动态特性可以通过耦合另一个混沌系统来控制 [16] 。设两个混沌系统分别为A和B,可以表达为:
A(被控制的混沌系数):x=F(x) (1)B(控制的混沌系数):y=g(y) (2)两个系统通过参数λ和μ进行线性耦合,即对A和B的负反馈控制分别为:
F 1 (t)=λ[x(t)-y(t)] (3)
F 2 (t)=μ[y(t)-x(t)] (4)
λ>0和μ>0是扰动的权重。该方法的特点是 用修正系统的行为对系统进行控制。因此可以设想 利用混沌控制的原理来探讨中药的药理作用。我们可以设想建立中药方剂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数学模型,研究其混沌运动的性质,改变方剂的组成和剂量,观察其参数的改变,与疾病病机数学模型参数进行耦合,以寻找最佳的组方。
混沌控制方法还可以与其他的一些新兴学科结合在一起。我们都知道,根据中医理论,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形成了疾病。这一过程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网络关系。如何阐明其复杂关系,我们可以考虑运用Petri网理论 [17] 。Petri网是由德国的Carl Adam Petri博士提出的研究信息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它以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动态行为为目标,着眼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从网的状态节点和变迁节点着手,探讨疾病内部复杂的依赖、并发和冲突关系,以及中药方剂作为外部事件对其控制等。这些复杂行为都可以和混沌联系在一起。
混沌控制的目标还应该和最优化方法结合在一起。最优化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的数学模型,即给定一个集合(可行集,即可能的调控目标)和该集合上定义的目标函数(达到目标所能采取的手段),计算函数在集合上的极值,根据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方案,达到最佳的目标。
混沌和混沌控制的研究,给生物医学中一些疑难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样地也给中医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如何成功有效地应用混沌理论于中医现代化,需要进行高水平、开拓性的研究,尚有许多问题待探讨。
参考文献
[1] Lorenz E N.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 [J].Atoms Science,1963,20:3.
[2] Li T Y,Yorke J A.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 [J].AmericanMathmatics,1975,82:5.
[3]王林,曲春香,王宜怀.混沌与生物系统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2,37(8):12.
[4] Rabinovich M I,Abarbanel D I.The role of chaos in neural systemJ].Neuroscience,1998,87:5.
[5] Sarbadhikari S N,Chakrabarty K.Chaos in the brain:a short review alluding to epilepsy,depression,exercise and laterization [J].Med Eng Phys,2001,23:445.
[6] Osaka M,Saitoh H,Atarashi H,et al.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a new index of human automatic function [J] Front Med Biol Eng,1993,5(4):289.
[7] Kroll M W,Fulton K W.Slope filtered pointwise correlattion withprefibrillation heart rate data [J].Electrocardiol,1991,24(suppl):97.
[8] Kaplan DT,FurmanMI,Pincas SM,et al.Aging and complexity ofcardiovascular dynamics [J].Biophys,1991,59(4):945.
[9]王琰,朱伟勇,时景 .疾病流行过程的混沌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2):82.
[10] Ott E,Grebogi C,Yorde J A.Controlling chaos [J].Phys Revlett,1990,66:1196.
[11]方锦青.非线性系统中混沌的控制与同步及其应用前景[J].物理学进展,1996,16:1.
[12] Shinbrot T,Grebogi C,Ott E,et al.Using small perturbations tocontrol chaos [J].Nature,1993,363:411.
[13]田心.混沌控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应用前景[J].国外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9,22(5):257.
[14] Schiff S J,Jerger K,Duong D H,et al.Controlling chaos in thebrain [J].Nature,1994,370:615.
篇6
文化是文明中对民族和地域的凝聚力起正面或负面作用的因素,如哲学和政治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艺术和建筑等。而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畴中有关建筑领域所体现和表达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2建筑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
(1)建筑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包括哲学、经济和美学等范畴,反过来,它也巩固、强化或削弱了这些价值观。
建筑不仅可以体现各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人们所欣赏的形式美特征,更可以说明一种文化观念。举西方的教堂为例:中世纪欧洲教堂内部幽深阴暗,人们在那里寻求脱离罪恶的尘世,实现与天国交际;巴西利亚的国家大教堂阳光透过侧窗投人大堂,在上空,悬挂着天使的雕像,象征天使降临人间;洛杉矶的玻璃教堂,全用玻璃筑建,表达天国与人间已经没有界限,天堂就在人间。
建筑的艺术美有它的规律可循,例如,黄金比例(近似3:5)总认为是最完美的比例分割。许多历史上出现过的建筑风格,尽管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但仍以一种艺术力量感动着我们。然而,人们的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当地的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玻璃盒子”在20世纪中期大受欢迎,它符合了当时许多企业家要显示自己高效益的经营形象;在60--70年代它成为“俗套”,被企业家批评朝笑为“皮鞋盒子”,近年来它又以节能生态的面貌出现,试图体现信息时代“非物质性”和虚拟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美感。说明“美”是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的。
建筑是时代的缩影,然而,它并不只是消极地反映时代,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从希腊的神庙可以想象它们当年如何起到巩固城邦制度的;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一个帝国的消亡相关联。
(2)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丘吉尔有句名言:“人创造建筑,建筑创造了人。”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建造房子,并改造其周围的环境。然而,一旦建成,它就反过来制约着人。例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儿世同堂”理想的产物,它反过来肯定和强化那种“忠孝”的伦理思想。洛杉矶那无节制扩散的独户住宅,正是那种以小企业为单位的“无中心即多中心”的布朗分子运动式经济关系的典范。
(3)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开拓了一条人际对话的重要渠道。
和其他语言一样,掌握建立在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建筑语言(词汇、句法、修辞、诗意、比喻、隐喻、语境(文脉)、深层结构等概念)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加深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整体化的了解。如阿拉伯的拱券、印度的奢堵波、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产生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并且和口语、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在美国建筑师d里布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中,他运用解构主义作了一个折线形的平面。他的理论是:既然犹太人本来是混居在柏林各地,与其他德国人成为一个整体,而希特勒偏要“解构地”把他们挑出来予以消灭,那么,现在兴造的犹太人博物馆,也就如实用解构手法来表现这一段极端反理性的历史。
(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规律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它涉及多个社会职业和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封建社会中的师徒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构成了一种隶属于社会运行方式的经营文化和人际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也就是“最高’(arch-)的“技术”(tec-)意思。现在我们都还能知道希腊古老建筑遗迹的设计师的名字,而在世界上有最秀美建筑的中国,它们的设计者或营造师,除了个别的鲁班、喻皓之外,就像《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的营造时,说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之野者,一一筹划起造”一样,被埋没在荒野之中。自今,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充分地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我们应当更多地宣传建筑师使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人造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设计师。社会应当更关怀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结语
篇7
一、教育现代化的文化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加入了后发型现代化的行列,开始关注自己的发展。然而,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以西方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工业化或现代化并没有帮助那些大多数的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贫困的命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此时,发展已经不再是充满热情的自我实现,而是无可奈何的异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内源发展,以区别于传统上过于依赖外在因素的发展模式。
内源发展强调,如果发展是为了实现本国人民的愿望,那它就不可能模仿任何一个外部的模式,必须采用本土人民自主选择的目标和方法。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性力量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规划者和学者从外部解决问题的过程。
内源发展理论提出:第一,发展是一种自主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外在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帮助不能演变为对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心灵的控制,本土人民自身的意识、责任感和创造力,是实现内源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二,发展是一种整体性和协调性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经济行为或政治行为。第三,发展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过程。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意志和行为不能仅仅体现在组织发展目标咨询、制定发展规划上,必须同时体现在关注本国人民的发展能力上,体现在动员基层人民真正参与到发展事业中来。第四,内源发展强调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的演绎告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不可能置原本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一个新文化。而且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以充分发扬本国特色,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时代内涵
(一)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存在的现实性
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族群和文化模式中,每一种文化为人们提供的认知方式和意义世界是不同的。教育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必须依赖已有的“路径”。正是依赖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每一种文化模式中的人们解读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也就不同。而经济的发展或政治的发展是无法说明这种差异性,因为经济学分析和政治学分析的假设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价值指向,即西方化。文化学分析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解释具有反西方化特征,通过文化的解释达致对现代民族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体认。
(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容纳持续变迁的文化能力和价值观
教育,就其承载和传递文化的属性而言,它的现代化进程应该在现代化的元问题上来定义。因为文化的承载与传递既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又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文明正是因此而得以延续。通过提供容纳持续变迁的能力和观念,教育就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主体。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变化节奏日益加快。对于从漫长的进化史中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人类来说,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巨大而紧张的社会变迁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教会培养人们习惯并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进而为社会提供容纳持续积极应对变迁的能力。
(三)文化赋予教育现代化以个性品质
文化是自成一格的,这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态度。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研究抛弃了传统教育科学在研究价值上尊崇西方文化的情绪定向,给予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以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文化不仅赋予教育以内涵,而且赋予教育以个性品质。当然,教育现代化更应该大力促进各国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提高民族文化的整合能力。
三、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实践透视
(一)从我国文化传统角度反思教育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且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中国的文化传统更是如此。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有积极的作用,当然也有消极的作用。本文旨在论述文化传统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消极作用,以使教育现代化能够更清晰地明辨自己的方向。
1.我国“重教”的文化传统影响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道德伦理,推崇德治,提倡教化,并形成了“重教”的传统。《礼记・学记》中有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对于“重教”的传统,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重教”的内容。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教育,只是看中了教育的教化作用和伦理功能,因此,“教”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诗》、《书》、《礼》、《易》、《乐》、《春秋》而展开的伦理教育,基本上排除了与科学技术等有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是教育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直观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对理想境界的探究更是用“内省”、“顿悟”的手段来达到;由于受“中庸”、“不争”思想的长期影响,形成了墨守成规、保守的思维模式,使传统教育中缺乏逻辑思维、轻视分析和创造,导致中国长期以来处于科学技术落后的境地,科学的理性精神长期受到抑制,形成了一种人文精神浓厚,而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
2.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制约着民主思想的产生和民主氛围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由于这种思想是在封建等级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因此自产生之日起就未能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桎梏。“民本”思想主要体现的是“臣民”思想,人民的一切都被视为君主的恩赐,过多地强调的是人的责任与义务而很少讲到人民的权利,它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和重权威的价值观念,自由和民主更不被视为人所应该拥有的权利。这种违背民主原则的传统文化取向,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二)从外来文化的影响反思我国教育现代化
回顾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我们看到我国教育是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冲击下开始启动的,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带有依附性的特征。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制、学校、教学方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均移植于西方国家的教育。虽然在建国后,中国教育现代化受过苏俄的影响,但从总体来说,仍是以欧美的影响最大。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教育发展的依附性非常明显。无论是、维新运动、,都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模式为参照系的。以学制而论,清末壬寅癸卯学制是以日本学制为中介的西方学制,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也是模仿日本的,1922年的壬戌学制就是照搬美国学制的结果。早期的教育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教育西化的过程。
篇8
二、找准媒体与教材的切入点,适时运用媒体。
“适时”就是要求媒体的运用要选择最佳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知识要点,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佳时机。比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身影,再配上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也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不只是文学,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所以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
篇9
在我国油田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创业、创新、竞争、发展。而经营理念则是以人为本,科技领先,效益至上,竞争发展。那么这些油田企业是如何做到的呢?那就是鼓励员工发挥内在动力,深入挖掘并发挥他们的最大的潜力以达到员工心理需求的更深层次,比如在企业内部举行各种竞赛活动、演讲比赛活动、技术大比拼、评比先进和技术职称的晋升等等来激励员工,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提升自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企业文化提升整个企业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精神面貌和品牌形象。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是靠时间的积累,当然也是这个企业文化的积累。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而独具特色的,个性鲜明的有正确价值观的优秀企业文化将能够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胜利油田的文化理念和经营,它是用各种鲜活生动的方式进入到每一个油田员工心中的,这样胜利油田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这个经营宗旨。再比如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已经有50年了,为什么大庆油田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经久不衰,还保持着强有力的竞争力?那是因为它培育和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并且仍然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可见,树立企业信誉,打造品牌形象,进而扩大企业影响,是一个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二、我国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较迟,企业文化在我国引起关注开始于八十年代中期,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误解。这些误解和问题有可能成为发展健康、高效的企业文化的阻碍,从而减慢我国企业发展的脚步。比如片面的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的;企业文化没有属于自己的鲜明个性,抄袭模仿或照搬其他企业的,创新能力差;企业文化缺乏群众基础,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与普通员工无关;企业领导者想要在短期内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等等。
篇10
众所周知,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式的,在粗放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我国的环境来说可谓是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以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来获取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是一种短视行为,亦是与“天人合一”思想相悖的,保护环境是现代企业所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之下,笔者认为我们的现代企业在生产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诸如,传统的造纸企业给我国的河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对于这部分企业我们必须要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以免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例如,造纸企业可以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对于企业所排放的污水进行严格的处理,进而达到可以无污染排放的标准等。总而言之,我们的现代企业必须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自身经济利益得以实现的同时亦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外很多企业之所以会取得巨大成功无不是因为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即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何等重要。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在其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谨遵“天人合一”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进行企业文化的打造。例如,笔者在对长虹集团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长虹集团在成立之初并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它是由国营军工企业转制而来。为什么经过多年的发展长虹企业会发展的如此之迅速,进而成为国内电器品牌的龙头企业呢?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谨遵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打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所以,现代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底蕴。
3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启示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是组成企业的最微小单位。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必须谨遵“天人合一”的思想。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需要,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比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之余,应该多关心我们的员工。诸如,员工今天身体不舒服,管理者应该对其投以必要的关心,可以安排其从事较轻的工作亦或是直接安排其休息。这样的关心对于我们的员工来说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安慰,进而刺激其对企业表现出更多的热爱之情。一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其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必定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充分注重人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天”即是企业“,人”即是我们的员工,只有让企业和员工真正合一,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篇11
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很多,具体到每个企业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建设模式,可以说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就没有整个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企业要具有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方式和方法,以正确引导和影响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
第一,知行合一是创造企业管理新境界的文化建设方式。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我国企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很多企业的文化管理还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从内涵上把握,这与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解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把本企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领导者或者集体形成的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要素,诸如企业信条、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基本价值观、世界观、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已有的知识性文化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引导员工的行动。
第二,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了人文的因素,过分强调企业的制度和纪律,对员工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使企业与员工间变成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脱离了企业的文化纽带。这样企业自然会僵化,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下降,损害企业的凝聚力。现代企业之间不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着人性化、和谐化的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各种要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让员工在企业践行中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达到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突出特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而确定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不同企业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建设策略有所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决定了不同企业的个性化特色。每个企业应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才会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只有具有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篇12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且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档案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的关键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档案事业更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以科学、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时代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为国民经济和水利行业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思路与建议
3.1以人为本,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电子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目前水利系统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将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所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了当务之急。3.2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要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
3.4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3.5强化训练,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WTO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队伍中,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3.6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表现以下四点。
3.6.1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3.6.2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每年至少要研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课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6.3再次,上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本系统内的交流与合作,在本系统造成一种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以先进带动落后,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取长初短,共同提高。
篇13
一、 高超的领导艺术
(1)“无为治之”。道家所讲究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任意妄为、不乱为,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应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治理天下,要顺应民心,不要对百姓多加干扰,要让人民自己去得到应有的自然的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最主要的就是和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下属有发挥才干的机会与平台,并妥善地驾驭与保护好人才。这时,管理者的工作看似无为,但实际上却是有声有色,这才是“无为而不为”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
(2)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成功绝不能没有普通员工的支持,要有平等对待员工,关心爱护员工的理念,把他们当作家人一样看待,而不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动不动就责罚。要与员工打成一片,才能得到员工的爱戴和拥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我们实行柔性管理,一定要强调组织的灵活化,制度的非刚性化,方法的情感化,影响的无形化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化。
二、 辩证的思维意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先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还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以转变为阳,阳也可以转变为阴,道家的这些观点都充分说明了矛盾统一和平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不能程序化,教条化,不能过分强调理论。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老子看来, 世上没有绝对无用之物,也没有绝对无用之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个员工。既要看到员工的优点也要看到员工的缺点,当前员工不适合这个岗位,不代表他们以后也不胜任这个岗位。我们可以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员工,通过对员工由衷的赏识,包括对其过去取得的出色成绩的肯定与赞美、以及对失败、挫折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员工克服缺点,扬长避短,善于把他们不好的一面转化为好的一面。帮助员工自我实现、甚至不断超越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样不仅提高了员工个人的能力,还提高了企业整体的人才竞争力水平。
三、高度的人才危机意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就启示管理者应该要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有敏锐细致的洞察能力,富有远见。在现代企业中,人事经理的职责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事务管理,除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他还必须对企业远景规划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见解,对有效管理员工提出建议,并针对人才市场供求及时提出应变策略,以避免企业陷入人才危机。
四、 合理的用人原则
首先是性别无歧视。“道者,万物之奥“,“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万物的根源是“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既然包括世间男女在内的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那么女人和男人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具有平等地位。
其次是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三十幅共一毅, 当其无, 有车之用。诞值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脯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在老子看来,世上没有绝对无用之物,也没有绝对无用之人。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运用人,如何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用人时,首先应该不应有歧视女性的观念。而且女性普遍具有善良、细心、忍受、可信、无私和宽容的品格。她们比男性更珍惜工作,对组织更有归属感。无疑,在企业中女性是一种重要的平衡力量,她们能很好的促使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其次要尊重个体的才能、爱好、特长,并让人才到最适合的工作与岗位上去。不能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高学历。否则,员工反而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工作效率,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谋高就。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选择用人时,应不求最优但求适合。适合才是我们制定用人决策的合理目标。否则,可能导致好高骛远,而不能发挥人力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企业人力的流失。
五、 必须注重与基层员工的沟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说明基础、细节非常重要。对于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就是必须要重视企业基层员工。麦当劳的总裁弗雷德・特纳曾说:“我们的成功表明,我们的竞争者的管理层对下层的介入未能坚持下去,他们缺乏对细节的深层关注。”企业要做强做大,除了要有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各项制度外,关键还要提高执行力。而提升基层的执行力对于整个企业的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与企业基层员工的沟通。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之以为用”等观点对于丰富和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绝不是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道家文化在企业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把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将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于永昌.老子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