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籍测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籍测量论文

篇1

基准站是GPS-RTK测量技术的核心,支撑测量技术的顺利进行。准确选定基准站的位置,有利于GPS-RTK发挥测量优势,因此,针对基准站的选择,提出三点要求:(1)确保基准站的高度,基准站发射信号时,需借助天线电台,为避免传输受阻,尽量保障足够高的选址;(2)避开反射作业区,部分水域、建筑对传输系统造成影响,导致GPS-RTK的测量信息无法顺利传输,丢失诸多信息数据,基准站在安置时,必须在无反射物的环境中;(3)基准站安置在无线电通信稳定地区,如果选定地区存在信号干扰,需根据地籍测量的需求,重新选定基准站的位置,用于控制基准站的测量环境,避免产生电波干扰。

1.2基于GPS-RTK的测绘作业

GPS-RTK测量技术在地籍中的测绘作业,也称为外业测量,分配测绘人员。一般测绘由两名测绘人员构成,一人留守在基准站处,另一人实行定点测绘,即:记录每一个测绘点的数据,便于绘制测量图。规划GPS-RTK在测绘作业中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第一,确定GPS-RTK所使用的坐标系,可以根据地籍测绘的需求设定,也可直接采用国家标准级坐标系,再规划投影参数,如:GPS-RTK确定地籍测量的已知点,规定中央子午线,如果子午线为已知,直接选定,如为未知,则需选择合适的子午线,以地籍测绘的当地环境为主。第二,关闭GPS-RTK测量装置的参数,设置基准站。基准站同样分为已知、未知两种,两种布设方式主要取决于基准站的设置点:(1)已知点处基准站进入测量状态时,需要经过人工操作,通过Tab功能存储基准点并命名,所有待测点的目标值输入完成后,提取存取的基准点,规划GPS-RTK的测量时间,完成基准站的布设;(2)未知点与已知点存在明显差异,其在定位基准站坐标时,需以高程为主,尽量拉近高程值,由此才可确定基准站的布设效果。第三,实质操作,促使GPS-RTK测量技术进入工作状态,测量人员根据操作项目,执行地籍测量。基准点中包含GPS-RTK的测量结果,根据对应按键,测量人员准确获取测量结果,必要时可实行转换参数,如果测量点的数据存在较大误差,GPS-RTK还需执行重测,控制误差在标准范围内。

1.3内业处理

测绘作业中得出的测量参数组成GPS-RTK的数据库,无法直接应用在地籍绘图上,所以还需转化数据格式,转化的数据格式需要与所用的绘制软件保持一致,促使测量人员迅速完成地籍绘制[3]。比较常用的绘制软件为CASS5.0,GPS-RTK数据转化时,可以该软件为主,保障地籍测量的真实性。由此,提高测量数据的应用能力,确保各项数据的可用程度,不会出现无用数据,发挥GPS-RTK数据存储的优势。

2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质量控制

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有效提高测量数据的质量和精准度,成为地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技术。GPS-RTK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完善地籍测量。

2.1构建控制网约束测量数据

控制网是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基础,由传统GPS测量技术获取相关数据,用于检测地籍测量中的各项数据。控制网在检测数据的同时,控制GPS-RTK测量技术的准确度,重点检测转换、输入中的测量数据,以免干预数据的准确度。控制网可以控制GPS-RTK测量技术在任何情况下的测量质量,基本不会出现测量误差,完善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各个数据链。

2.2排除干扰控制测量误差

虽然控制基准站的位置,但是难免会出现不同情况的误差干扰,通过质量控制的方式,主动解决地籍测量中的误差,排除干扰。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实际应用,基本会产生误差,证实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测量人员在排除误差时,以手簿为主,通过核实、观测的方式,判断测量数据的真实价值,还可在测量点上实行重复测量,分析多次测量的结构,得出最准确的测量数据[4]。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有利于稳定测绘结果,体现数据准确的价值,规避地籍测量中的误差。防止由于测量误差引发地籍纠纷,保障地籍测量的质量。

篇2

2.1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的测量设备选择

(1)水下地形测量中测深仪的选择:传统的测深仪器与工具主要包括测深锤、测深杆和回声探测仪等,而现阶段这些设备通常被当作辅助工具来进行选用。现阶段的水深测量工作都是通过回声探测仪来完成的,测深仪的机型主要分为双频测深仪和单频测深仪两种,其中单频测深仪能够满足普通的深度测量需要,但一旦碰到需要进行土方计算的测量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通常需要两个测深仪的配合使用才能更好的进行水深的测量工作。(2)水下地形测量中GPS的选择:在水下地形的测量设备中,GPS主要用于完成水上的导航与定位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照测图比例尺来进行GPS的机型选择工作,同时要对测距精度和定位精度等进行充分考虑,结合实际选用的应用系统和探测仪,来进一步提高所采用的技术线路的可操作性。(3)水下地形测量中测深船的选择:在波浪等的影响下,使得测深船容易形成前后与上下波动,导致架设在船体上的GPS天线也会受到一定的波动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垂直方向的测量结果。专业的测量船对于各个方位的波动情况都能够进行准确的仪器测定,如果测深船体积过大,虽然能够确保船体的稳定性,却影响到其灵活性,不能有效的进行浅水区的水深测量工作,因此,测量人员必须依据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对测深船进行有针对性的船型选择[3]。

2.2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的测量线路选择

所有的测量工作都需要在技术确定之前,充分的结合客户需要以及测区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测量线路的合理规划,进行水下地形的测量工作也不例外。在对大型的河道进行水下地形的测量工作时,受到水域面积与水域特征的影响,提高了测量工作的难度,加大了测量工程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测量人员对测量点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来确定出一条更加合理的测量路线,从而保障测量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3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的测量软件选择

现阶段,一般的水下地形测量仪器都有与之配套的后处理软件系统,而依据测量仪的探头数量,我们又可以把测量系统划分为单波束测探系统和多波束测探系统这两种主要形式。多波束测量具有明显的测探速度更快,测探点更多,且测探覆盖范围更广泛等特点,有效的运用了旋转定向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测量效率与测量精度,降低了数据的处理时间,能够更好的保证测量的成图质量。

2.4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的测量方式选择

我们常见的水下地形测量方式主要是踏勘测区,即运用先前掌握的数据资料来进行控制点的布设,在进行控制测量的计算之后,有效的利用全站仪岸上的观测,将测深数据整合成一份完整的操作报告,最后将数据输出到编辑软件中进行合理的修改,从而得到一副符合1:10000国际分幅的水下地形图。

篇3

1 地籍测量外业的控制方案

地籍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是对地籍进行权属调查,并通过测量和数据采据来获得地籍信息,其工作量较大,测量内容较多,实施过程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在外业实测时需要申报调查勘测方案,作业组实施全方位的作业模式,这可以有效的防止误差或遗漏现象的产生,从而确保测量和采集的地籍数据准确可靠。目前,我国的地籍数据采集主要依靠全解析法进行作业,通常利用外业数据软件进行,如:EPSW测绘系统、CASS系统、DRMS系统等,其数据采集的过程相同,都是以界址点、地形点、控制点为基础,通过输入编码及连接信息来绘制初步的草图,并把采集数据录入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编辑数据和绘制地籍图,最终把完整的地籍数据入库。地籍外业控制中要注意地籍元素的核对,然后经具体的测算后方可绘制地形图,地形图绘制前应对草图进行制作,注意选用最佳的测算图形,以减少成图数据的误差,在未知点坐标测逄中要注意引入已知点和勘丈边,提高成图效率,对界址点和界址线都做长度检核或坐标校核,避免人为采集的误差。

2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是以宗地的关系位置图和编宗地号为基础,突出宗地边长、界址点、关系图的采集与绘制。

2.1 数据采集

在地籍测量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对现场宗地的界址点进行设置,同时丈量宗地的边长并填写相应的调查数据表,然后绘制宗地草图。数据采集时要表现的宗地关系的位置,标注好宗地的名称、地号、界址点坐标及顺序号,对权属信息要录入到计算机中分街道进行存储,形成宗地的属性文件。

2.2 界址点的采集

在界址点数据采集时要依据宗地的权属关系进行调查,通过实地的核实找出相应的界址点,并在关系图中标明点号,利用全站义测出界址点的实际坐标值加以记录,同时把点号、街道等采集数据的编号录入到计算机中。

2.3 地籍要素

地籍要素在数集采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采集中要结合权属调查表中的地物点、线、界址点的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根据地物数据转绘到地籍图上,对于绘成地籍图也要进行修测。地籍图中所有的地籍要素要有体现,如居民房屋、楼体、铁路、公路、桥涵、管线等。

3 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处理与输出

3.1 采集数据的处理

对采集后的界址点坐标文件进行处理,对宗地属性文件和地物要素数据应利用软件进行转换,生成可供处理的宗地图和可供剪切的文件,方便日后地籍图的成图,同时对分幅地籍图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输入地籍图的文字与信息,强调分幅图的绘制质量,对调查的区域或街道应进行统一规划,利用解析法推算出区域的总面积,并根据界址点坐标算出各街道的面积。

3.2 采集数据的输出

采集数据的输出应根据实测后的坐标进行解析法的计算,然后对数据进行输出处理,把界址点坐标文件转换成中间文件。对于各街道内的水域、道路、管线等非宗地面积的区域,利用求积仪进行计算,并比较宗地面积与非宗地面积,一般比例应小于1:400,并把比较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面积统计应对各街道宗地面进行汇总,并打印宗地面积的汇总表,然后依据地类代码进行各区域的分类,统计完成全区的分类面积统计。输出后的数据也要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存储,并建立区域性的地籍数据库。

4 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

4.1 采集数据与底图的核检

采集数据需要与底图数据进行比对,首先应对数据采集的精度进行检查,以矢量数据为基础,对矢量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检对,核查要素包括:位置误差值、超限值、坐标值、数据图像清晰度等,分幅接边的精度也要进行检查,尤其是边界图形之间两图是否有缝隙或重叠现象,相领区域的要素属性是否一致等。分幅采集数据也要进行要核查,核查包括:线状地物、地类图斑、点状地物权属界线等,同时注意检查点状地物及要素是否有遗漏,权属界线位置、属性、关系是否正确。

4.2 拓扑结构检查

对于地籍图来说,单层的拓扑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这是采集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体现,所以必须对拓扑图进行核检,检查内容包括:点状数据的共点检查,自相交检查、悬链检查、岛与洞的检查,其中扑拓图检查中还应对拓扑的逻辑性进行检查,如:界址点与界址线的叠加检查,房屋与宗地的叠加检查、行政区与行政区界线的叠加检查等,区分叠加数据,为成图打下基础。

4.3 属性检查

地籍数据的属性检查非常重要,因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地籍数据往往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一定的误差值,有时还会因人工录入而改变地籍属性,所以必须对采集后的地籍数据进行属性检查,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的要求,也要对界线、区域、坡度图、线状地物等图层和数据进行属性检查。检查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各图层字段值填写是否合格,字段长度及类型是否符合标准;图层类型及要素代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地类编码及地名是否与行政区域保持一致;行政界线的类型、界线性代码、界线属性、界线值是否符合字典要求,同时对坡度级别、地类编码属性代码等要素进行检查;扣除地类面积检查应根据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般扣除地类面积的算法为扣除地类面积=(地类图斑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扣除地类系数,对于计算也结果要考虑到误差值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雪颖,张力.实现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建库及输出的一体化方法探讨[J].测绘技术装备,2003,3.

篇4

一、鄂东双低油菜的产业发展现状

双低油菜是一种优质油菜,是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简称双低油菜。鄂东主要指湖北省黄冈市现辖区域。黄冈市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市。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质肥沃,极适宜于油菜生长,油菜生产在全市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全年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26万亩,单产达到267.2斤,总产达5.3亿斤,产值达3.8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鄂东浠水县是湖北省乃至中国知名的双低油菜生产大县,是农业部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域规划》确定的三十三个重点县市之一;《湖北省优势区域规划》双低油菜重点建设县市等等,浠水县的常年双低油菜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年生产优质菜籽6万吨以上,油菜双低化率、优质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商品化率达90%。2002年,浠水县被列为全国科技兴农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示范县;2005年4月6号,湖北省第一个县级油菜产业协会在浠水县挂牌成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浠水县双低油菜已步入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轨道,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科、工、贸一条龙综合配套服务体系,2007年上半年,浠水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鄂东武穴市是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市,素有“油菜之乡”美誉,油菜是武穴市冬季农业比较经济效益最好、适应性最强的第二大主栽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总产最高达5.7万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以水田三熟制油菜闻名全国。近年来,武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油菜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要求,狠抓政策扶持,开创性实行油菜“统一免费供种”。自2003年秋播以来,武穴市政府连续5年每年调拨财政专项资金80-100万元,按照“农业定向、财政拿钱、政府采购、免费发放”原则,全市实行统一免费供种,做到一个乡镇一个双低油菜品种,实现了品种双低化100%,双低油菜成为武穴市优势作物、特色支柱产业。

近年来,为了确保实现油菜双低化,黄冈市委市政府狠抓品种定向,积极组织种源,实行政府补贴,统一供种,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科技为先导,以综合加工为龙头,以推广应用双低油菜品种为突破口,实行油菜生产-加工-副产品利用(养殖)一条龙,使该区域油菜产业由过去的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形成了发展双低油菜产业的优势。

(一)技术推广

1、每年举办一些大型示范活动。在示范区内,对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种子,关键时候无偿提供化肥。

2、每年为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引进3-5个新品种,1-2项新技术。轻简化栽培技术,还加大了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力度,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普及,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普及率,促进了双低油菜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统一供种,政府支持力度大

在推广新品种过程中,采取以县(市)“统一确定主推品种、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的方式进行,保证了种子质量,确保了种植面积。种子采取“农户自己出大头,财政补助小部分”的办法。2007年,对主推的5个品种实行统一供种,按计划面积逐级落实到村、到组、到农户,推行一乡(镇)一品,并尝试在核心板块基地实行免费供种,确保规模化生产,确保菜籽品质。

(三)技术优势

鄂东双低油菜生产区长期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合作。依靠科技措施,提高油菜籽种植效益。大力推广双低油菜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优质硼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稻田免耕移栽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素质过硬的从事双低油菜栽培、植保、土肥、种子、质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队伍,为鄂东今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尝试一菜两用技术

多收一茬优质油菜苔,不仅油菜籽不减产,而且每亩可摘500-800斤菜苔,亩增收200-300元,是传统油菜种植效益的2倍,其菜苔清香可口,既可鲜食,又可制作干菜苔,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好途径。

近两年浠水县和武穴市两个油菜大县的油菜种植面积连续下滑,直接影响了油菜产区广大农民的利益。虽然浠水县的双低油菜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且2005年的种植规模达到40.43万亩,但自2006年之后,浠水的油菜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油籽、油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农业补贴的政策效应调动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农民种油菜热情普遍较高,大都能积极地增加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但油菜播种面积仍维持上年水平,增长幅度不大。目前农户主要还是偏重于粮食作物的生产,为促进油料生产,国家出钱出政策,但是油菜播种面积尚未增加,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油菜种植费工、费时。从播种、管理到收割、脱粒全部是人工操作,而劳动强度大,加之农村主劳力外出务工,劳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菜籽播种面积的扩大。

第二,油菜比较效益低。据了解,2007年油菜籽收购价创近几年新高,但剔除生产成本(含用工工价)亩均纯收益仅80元左右,而种小麦收益要高于油菜亩均达60元以上,同时种小麦机械化程度较高,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面对农业种植的明显优势,鄂东的加工跟不上,造成农民油菜种植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每年大量的油菜籽外流到江苏、浙江、安徽等省,没有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第三,国家实施油菜良种亩均补贴10元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农业收入仅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那种靠农业生产收益也不再是农户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油菜面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提高。

二、鄂东双低油菜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

鄂东现有四个油料龙头企业:华益粮油公司、中禾粮油有限公司、双明粮油股份公司和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四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各有特色,但在产业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表现在:

1、产品开发利用带动力度不大。如双明粮油公司主要以出售原始产品——双低菜籽为主,菜籽大量销售到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地,缺乏产品深加工环节,产业化水平低。

2、产业化链条不畅通。湖北华益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双低油菜饼粕深加工技术水平虽居全国之首,但目前浠水双低油菜饼粕饲料的生产规模有限。因此,像华益等这样的龙头企业在双低油菜产业化的发展中带动效应不大,阻碍了生产的进一步扩大,使该产业的优势不能完全体现。

(二)农民还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由于双低油菜和常规油菜相比,种植技术有较大差异,很多技术尚在摸索阶段,还未很好的总结出一套从播种、育苗、管理到收获的一整套技术操作规程,对农民朋友的技术指导还不到位,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双低油菜优质不优价打击了农民种植双低油菜的积极性。

(三)品质未完全达标

由于优价不明显,农民种植双低油菜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部分“双低”品种生产出的商品菜籽“硫甙”和“芥酸”严重超标。由于油菜籽年年都比较俏销,农民种植的油菜籽都卖得出去,加上“双低”与“双高”油菜籽价格差别不明显,所以给农民造成了油菜品种不管优质不优质,只要高产就行的错觉,这也是给“双高”品种带来生存空间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统一供种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使油菜种植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给加工企业收购和加工也造成一定的困难。

(四)加工未精深,“双低”油菜的真正价值未体现出来

目前,一方面现代化油脂加工企业原料短缺,设备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小型村办设备落后的油厂又与大油厂争原料,主要原因就是“双低”油菜籽精深加工未跟上,“双低”菜籽的价值未真正体现出来,“双低”与“双高”的收购价格未拉开。只有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转化的效益,提高“双低”菜籽与“双高”菜籽的收购价差,才能进一步引导“双低”油菜的生产。

三、扩大鄂东双低油菜生产及加工规模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对油菜产业的引导

政府应做好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的规划,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双低油菜,成为油菜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挥者,在产业发展措施上,一是加快双低油菜板块基地建设,实施产业工程,努力做到油菜种子、商品菜籽、加工产品都达到“双低”标准。二是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技术上要大力推广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油菜轻简化栽培和“一菜两用”技术。三是突出抓好油菜种业和精深加工业,突破产业瓶颈,努力促进种子、种植和加工各环节协调发展。

(二)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发展“双低”油菜生产的突破口之一在农民,把农民的思想观点转变过来,指导农民多用途利用双低油菜,使他们尝到甜头、得到实惠,以增加农民的种植收入。目前油菜生产的现状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选择的品质各异,连片种植技术落后,市场流通缺乏整体协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油菜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户网络起来,一起参与油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采用合同,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

(三)完善收购,刺激生产

政府发放给油菜种植户每亩10元的直补可以直接补给双低油菜的种子公司,由种子公司统一供种,保证收购的质量。凡是签订了基地收购合同的农户,只要每亩交足200斤菜籽,可领到一张下年度的种子票,凭这张种子票可到有关部门无偿领到下季一亩田的优质油菜种子。优质优价,龙头企业给基地农民的收购价高于小油厂收购价每斤0.05-0.10元,以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四)产品深加工以提高企业和农民效益

鄂东双低油菜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量的优质菜籽以低廉的价格远销外省,产业链条短,双低菜籽可以加工成保健油,其菜籽饼粕也是很好的蛋白资源,所含氨基酸比例适当,许多是人畜无法自身合成的必要氨基酸。只有通过龙头企业深加工,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才能解决油菜产业现在产品链条短,综合效价低的瓶颈问题,使产品链条加粗,油菜籽的综合效价提高,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天津市地铁1号线西北角车站为原有站改扩建工程,位于北马路芥园道和西马路大丰路交口。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地下结构,双轨侧式站台车站起点里程k9+385.784,终点里程k9+603.500总长218m,箱体最宽处28m,结构净高5.55m,主要站段埋深10.039m,设4个出入口,2座风道,建筑总面积10666m2。

2施土测量技术特点、难点

2.1工程平面位置

该车站为全曲线站,地下结构中柱纵轴线、铁道左轨中线、右轨中线均由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三条线曲线元素各不相同,即缓和曲线起终点不在同一里程,圆曲线圆心各异,半径分别为800m,801.908m,804.037m箱体侧墙均为圆曲线,并与同侧轨道中心线同圆心,但由于墙体的里凹和外凸形成多种不同半径的圆弧,平面定位放线作业相当复杂。2.2高程

工程箱体结构位于1.98%和2.54%两种不同坡度的坡度线上,两侧站台板也存在不同坡度的变换,且变坡点不在同一里程工程主体结构和站台板的标高必须由不同的坡度线控制。

2.3施工

工程设计为明开挖分段施工,施工段最大长度不能超过25m由于工斯和施工技术要求决定了工程必须多头开挖,点位的坐标和高程需多次向基坑内引测,多头贯通,给施工放线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施土控制测量

3.1测量仪器的选烈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测量规范》要求精密导线测量相对点位中误差≤±8mm;精密水准测量附合路线闭合差≤8mm。

设导线平均边长100m,取II级全站仪,因边长较短设测角中误差mβ=±5",测距中误差ms=2+2x10-6,佑算导线点相对点误差为:

因此使用且级全站仪、DS1水准仪进行控制测量,完全满足地铁的施工测量精度要求。

3.2施工平面控制测量

西北角车站施工作业面为长220m,宽20-30m的带状,因此用精密导线作为平面控制最为适宜,在考虑便于施工放样、点位保护和变形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在车站的起讫点及中点附近布置了3个精密导线点A,B,C,与已知点GPS515,GPS550,GPS514组成附合导线,导线平均边长105m,工程位置及导线布置见图1。

导线水平角采用II级全站仪6测回测定,边长取5次测量平均值,往返各两测回测定,外业观测成果精度如下:方位角闭合差;fβ==a始+∑(β±180°)-a终=5″

该导线用天津市测绘院提供的计算软件严密平差后,最大点位中误差1.32mm,最大点间误差1.28mm,导线全长中误差达到1/180000。

3.3施工高程控制测量

将精密导线点同时作为施工高程控制点与已知二等水准点JBM-3,JBM-4组成附和水准线路,水准线路总长度约600m,其中最远点.4距已知水准点240m

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带有平行玻I}板测微器的DS.水准仪和锢瓦水准尺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实测4个测段最大往返不符值0.8mm,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1.2mm,每km水准测量高差偶然中误差

4施土放样

4.1施工放样平面控制点的建立

4.1.1近井点的测设

施工段开挖完毕,在基坑支护结构的压顶梁上选择适当位置建立近井点,并分别从两个地面控制点(GPS点或精密导线点)测定其坐标,两次测定坐标值较差在±10mm之内,取其中数作为近井点坐标当两个以上施工段同时开挖完毕,可将各段近井点与地面控制点连成附合导线,取平差结果作为近井点的坐标.

4.1.2地下平面控制点的测设

首段施工在施工段两端建立地下控制点,并与近井点组成闭合导线确定地下控制点坐标,后续施工布设的地下导线至少应联测一个先期建立的地下控制点当重合点测定的坐标值与原坐标值较差在±10mm之内时,取其中数作为重合点坐标。

4.21也下高程控制点的测设

高程传递测量采用吊钢尺法,地上地下安置两台DS1水准仪同时读数,观测三测回,测回间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定的地下水准点高程较差应小于3mm。

考虑底板混凝土浇筑后的沉降,每个施工段的高程传递应独立进行并连测已建立的地下水准点,计算结构沉降量,同时对地下水准点的高程进行改正地下水准测量使用DS1水准仪、铟瓦、钢尺往返测定。

5曲线的测定

5.1内业计算放样准备

依据曲线要素计算曲线上每隔3m点的坐标(半径800m,3m弧长以直代曲后的最大误差为1.4mm可忽略不计)。利用微机Excel表格处理计算软件,将曲线要素及线路曲线计算公式输入微机进行计算,并用手算进行核对无误后,再用CAD软件定点做图,观察曲线形状,量取相关结构尺寸和施工图对照,进行验证.

计算曲线放样点在本段弦上的投影长度Si和弓高hi,见图2.

5.2曲线放样

将地下控制点坐标、放样点坐标全部输入全站仪,用全站仪坐标放样程序在实地放样诸点,并弹线确定曲线位置检验:在直线A,B上用钢尺量取S1,S2...,S3...,同时量取该的曲线弓高其值与计算值之差在±5mm之内可不调整,否则查找原因重新测设。

6坡度线的测设

结构施工的标高放样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水准仪使用前进行i角检测(水准轴与视准轴夹角),其值必须小于±20″,否则应进行校正。

结构高程的测设除每个施工段的两个结构端点和变坡点必须测设外,余者每隔10m左右测设一点,点与点之间拉小线即可确定结构坡度具体测量方法是,依平面定位测量点确定高程放样点的里程位置,再按设计坡度计算出该点处结构高程依据地下水准点从一端逐个将计算高程测设到标桩酬钢筋上,测设到另一端点后与另一个地下水准点闭合,其闭合差应小于士5mm否则查找原因重新测设。

7地铁西北角车站施土测量效果及体会

依设计要求西北角地铁站分为12个施工段,又由于施工条件限制和工斯要求没有按施工段顺序施工,这样共形成5个贯通面,由于采用上述测量方法,最大纵向贯通误差13mm,最大横向贯通误差9mm,最大高程贯通误差10mm,经竣工测量,轨道中心线点位中误差仅为8mm,测量精度完全满足了规范要求。

(1)根据工程规模和精度要求,确定工程测量的控制等级,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严格按规范要求的相应控制等级技术要求施测,确保控制点的精度对于曲线型地铁站,用精密导线做为施工控制测量线最为适宜。

(2)视工程具体情况,制定施工放线方法和验核方法,做到既切实可行,又能满足精度要求。

(3)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放样计算、作图等内业工作,减少内业工作量,提高内业成果的可靠性。

(4)所有工程平面位置或高程的放样必须设有多余观测,用以验证放样结果的正确与否。

参考文献:

篇6

桥梁桩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具有高技术难度,因此,在进行桥梁桩基施工前要进行探索,然后进行钻孔以及桥梁桩基的护壁工作基其他项目施工,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第一,挖孔桩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桥梁桩基挖孔一般采用人孔挖孔工艺,因为这种工艺施工方便而且具有较快速度,并不需要大型设备,所以,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运用人工挖孔桩施工较为适合。在进行挖孔桩时,首先要次梁孔桩的中心位置,并且在孔桩的周边位置设定排水坡,保证在进行施工时没有积水影响,这是挖孔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其次,进行挖孔施工。挖孔时要随着挖孔桩加深的过程没一米浇筑混凝土护壁,而且护壁的厚度要与身相同,为25厘米。同时在挖孔时要对孔的深度及宽度及时的进行检测,以免出现误差。在挖空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由上到下,由内到外而有序的用搞头,锹等工具进行挖掘,如果遇到坚硬的图层,岩石要用锤头等工具敲碎后在进行,而且允许的误差范围为3厘米。而且高度要以土层的质量为依据,一般为0.5米与1米之间。挖出的土用吊桶等工具运出。

第二,桩基的护壁工作。对桩基进行护壁施工跟一般用复合式的钢板进行拼接,上下节之间的循环进行,用于连接钢板的工具为U形卡或者其他连接工具,为混凝土浇灌提供便利。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用于桩基护壁的混凝土不可以用机器进行混合,而是要运用人工来搅拌。而且在进行井圈护壁是要符合以下规定。第一,井圈中心位置与轴线之间的偏差要小于20毫米。第二,井圈的地面要较场地高出250毫米至300米之间,同时护壁的厚度要比井壁厚100毫米至150毫米。因此,在进行井圈护壁施工时要对护壁的厚度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所使用的混凝土以及钢筋等材料也要符合规定,而且护壁之间的衔接长度也要很小,一般以不超过50毫米为限,且护壁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而模板要在护壁工作完成一天后才能够拆除。同时,在进行护壁施工时,如果护壁出现质量问题,如漏水等,要及时的进行修补,以免水流入桥梁桩基内,降低桩基的强度,出现事故。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桩基施工常遇问题

由于地质的复杂性使得桥梁桩基施工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桥梁桩基的施工,我们要对常遇问题进行研究。

(一)桥梁桩基钻孔时的常遇问题

在进行钻孔时,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钻孔漏浆,钻孔偏差较大,掉钻以及卡钻等问题。

第一,桩基的钻孔漏浆是因为在进行钻孔施工时,因为孔的深度过深而使钻机到达了桩基的透水层,而透水层的厚度因为地质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如果施工时不加以注意,就会引得泥浆或者水向孔内流入。

第二,掉钻,卡钻问题则是因为钢丝绳或者钻杆在长时间使用时出现松动引起的,而在复杂地质下更是极易出现。复杂地质与其他的地质环境不同,尤其是山地,岩溶地质条件下,为钻孔机的运用增加了难度,因此常出现掉钻的情况。同时,复杂的地质环境容易出现岩层厚度不均的状况,而且钻孔时出现的废渣也会调入钻孔机中阻碍钻孔机的运足。最后是斜孔的问题,钻孔机与岩石发生撞击时,受到其他物质的阻碍而使钻孔机的方向转移,形成了斜孔。这都是因为岩石表面不平,地质不均匀以及钻孔架的摆放等原因引起的,而在地质复杂不均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是经常遇到。

(二)灌注桩施工时的常遇问题

在进行桩基灌注时,常常遇到桩基的颈缩,断桩,以及混凝土灌注量过多等现象。例如颈缩,断裂及混凝土灌注过量等。

第一,颈缩是因为桩基的实际直径小于进行桥梁设计时所规定的要求,因而,在进行混凝土灌注时,因为桩基壁受到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空隙,在拔管后混凝土会向周边挤压,形成颈缩。在地质复杂的条件下,桩基实际大小很容易受到地质的限制而产生误差,引发了颈缩。

第二,因为桩基的距离较近而使得强度不足的桩基因为挤压而产生的断裂。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桩基的建设会随着地质的均匀状况而使密度不均,在密度较大的位置,桩基会产生挤压,进而形成了断桩。

第三,混凝土的过量是由于挖孔时出现洞穴或者因为桩基的土体受到了干扰而产生变动。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地壳或山体的运动会引起岩石,土层运动使桩基也产生了轻微的运动而使得孔底出现洞穴,使混凝土的灌注比规定的量增大。

这两个问题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施工常遇的问题,此外,对于在正常地质下,桥梁桩基施工问题也会遇到,因此,在随着地质环境的不同,桥梁建设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三、问题的处理对策

为了提高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桩基施工常遇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

第一,解决桩基钻孔常遇问题的对策。当出现钻孔漏浆时,可以通过将护筒的位置加深活降低护筒的水头的高度,这样当护筒周围位置出现漏水,漏浆现象时,因为高度差的存在就不会流入钻孔内。而且还可以降低钻头的转动速度,应用这种方法时,可以在钻头上掺夹近粘土,增大粘土与土层之间的粘度而是钻头速度减缓。而解决掉钻问题,不能通过技术解决,需要准备相应的打捞工具,当钻孔机掉钻时,立即进行打捞,如果钻头被埋到土层中,要先将浮在钻头上的土清除了,在进行打捞。解决斜孔的对策则是在进行钻孔时要对钻孔的中心用钢丝绳进行水平垂直测量,看钢丝绳的平面与孔口是否符合规范,如果出现的偏差较轻时,施工人员要立即进行调整。又或者在斜孔发生位置进行扫孔,将斜孔校正;如果偏差较严重,则要将斜孔先进性填埋,然后再重新钻孔。最后是解决卡钻的对策,只能用锤头之类的工具将周围岩层敲碎在实施钻孔工作。

第二,解决桩基灌注桩常遇问题的对策。解决桩基灌注时的颈缩问题可以采取的对策为在进行拔管时要让管内存在的混凝土的下平面高于地面,这样会使桩基受到的压力降低,不至于发生挤压,同时,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控制在50至70毫米内并限制拔管的速度,此外还要注意拔管时采用的方法,而桥梁桩基施工时一般采用的汉斯复打法。然后是断桩的解决对策,要扩大桩基之间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在相关规定中是桩基直径的四倍,而且要等桩基的强度强化后在进行后续的施工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对打桩的顺序仔细慎重的进行,以便能够准确的辨认出那些事新灌注的桩基,以免出现由于顺序问题使将强度不够的桩基出现的断桩问题。对于混凝土灌注量过大的解决对策,我们首先要对桥梁建设的地质环境进行认真的了解,对于土层松软的环境中进行灌注要先进行试打桩灌注,效果正常时才进行正常的灌注施工,反之,要更换桩型。

以上是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桩基施工常遇问题的对策,但是在对策的选择时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换进而选择适用的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桥梁施工的顺利进行及桥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涛,余伟,胡鹤.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来公路超深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2008,(2).

篇7

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应用方法,精度要求等内容。介绍了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对控制测量前的调查工作做了解释。对图根控制网的加密,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了设计,包括选点,观测,数据处理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地籍测量、控制测量、图根加密

目 录

摘 要.... 0

第一章 概 述.... 2

1.1 地籍测量含义... 2

1.2 地籍测量特征... 2

1.3地籍测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3

1.4 地籍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4

1.5 地籍测量的重要意义... 5

第二章 地籍控制的准备工作.... 6

2.1坐标系统... 6

2.2图幅规格和编号... 6

2.3调查范围与比例尺... 7

2.4 作业技术依据... 8

第三章 地籍控制测量方法.... 9

3.1 导线测量... 9

3.2三角测量... 11

3.3 GPS控制测量... 14

3.4 图根控制测量作业要求... 16

第四章图根控制网加密.... 19

4.1 光电测距导线加密... 19

4.2 交会法加密控制点方法... 21

4.3 GPS加密控制网... 22

第五章报告总结.... 24

致 谢.... 25

参 考 文 献.... 26

第一章 概 述

1.1 地籍测量含义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去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内容如下:

篇8

一.前言

在我国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地籍的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相关地籍测量测绘部门如何接受挑战并规避风险,俨然成为棘手的问题。因为,地籍测量与管理始终贯穿于我国基础性建设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进行地籍的测量能够有效地为房产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料、数据以及图纸,进而带动我国地籍测量的发展。同时加大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应用,能够使先进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更好的指导地籍的测量,保证地籍测量的准确性,下面笔者就对相关情况进行研究。

二.地籍数字化测绘的相关概念及地籍土地全书调查

1.概念

地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指将地块作为基础、将土地权属作为核心,在国家的监管状况下用文件、数据以及图表的多种形式将土地数量、权属、质量、位置和作用等信息表现出来。地籍测绘则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衍生的一项测绘技术,是关系到土地和土地附属物权利的一项政府活动,其归根到底,是一种法定行为。而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数字化测绘来完成大量涉及城镇地籍测绘活动的一项技术。

2.地籍土地权属调查

(一)土地权属调查解决的问题

调查土地权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宗地的划分、权属的规定,核心目标便是宗地。所以,调查宗地时,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来采取调查活动的。在进行调查之前,要分发测量、指界通知报告。当界址位置完成了最后的认定,就可以设置与之对应的界址标志,这个界址位置不但需要美观,而且要具备牢固的特点。

(二)在权属调查完成后的资料整理工作。对关于权属调查的多有资料进行多次核对,在对宗地进行整理时,需要对原权属来源证明、记发证复印件、法人证明、指界委托书、材料原件以及复印件、权属调查表等各项数据进行规范的整理和分类。然后将整理的数据录入电脑当中,制成电子文档以保存。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碎部测量

(一)图根测量

在比较广阔的区域可以通过PTK技术来设置图根控制网,通常情况下,在GPS网的布设过程中,可以利用GPS RTK进行观测,得出点位的相对误差,然而其误差一般是难以满足相邻界址点间的误差数在5cm的范围内。所以,在图根网的布设过程中,对于街道以及建筑物比较集中的区域,要通过全站仪来布设,并将图根导线设置成为结点网,通过这样就能相当程度上杜绝相邻两条单导线之间出现误差,引起结合部界址边超限问题的出现。

(二)数据采集的具体方法

在采集数据时,可以通过测界址点的方式来测量全站仪对房屋拐角、围墙拐点、阳台角等地物。而对其他地物的测量通常情况下是采用测量地形点的方式来进行。在采点时,通常都是把性质各异的点制作成与之对应的地物代码,以便于技术人员加深记忆。在进行实地打点测量时,通常对地物进行依次测量,这样就能让相同地物的数据经过内业转换,从而实现自动联线,进而避免过多的散点,不利于编图的进行。

(三)内业数据处理

当天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及时将数据录入电脑。然而因为在进行采点时,使用的仪器以及型号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录入时,数据格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在电脑编辑时,只有将数据装换成SCS格式、成为可连线的数据文件之后,再绘制成地籍图。此时绘成的地籍图就能将街道、房屋等地物按照打点的顺序连成曲线,作业人员从折线出发,结合自身的记忆,就能轻易完成地籍图的绘测。

(四)外业调绘

在地籍图已经初编完成时,实际上小院、楼房等大部分都已经基本成型。然后将这些初编完成的地籍图印制出来,用作进行野外实地调绘。在进行实地调绘时,只要在未完成的图件上找出相关的点,进行连接就行了。另外注意在相应的地方上要做好数据值的标注,最后根据外业调绘的结果完成地籍图的绘测。

2.外业测量精度的控制方法

在对野外进行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总结相应经验,才能达到提高测量精度的要求。在控制测量精度时,转站应该最先受到严格控制,通常情况下,连续的转站最好在3次以内。另一方面,在进行碎部测量时,立镜务必要到位。针对那些测量困难的区域,首先应该对进行测量,通过制高点向内部多打散点,再通过边长的交会与丈量等途径进行合理的测量。在设计测量方案时,要做好界址点之间和界址点地物点之间精度检查的全面统计,然后分析界址点精度检查表。完成的三种表格可以提供给相关负责人进行检查,同时需要做精度统计。

四.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实地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1.街坊的划分

在作业时,需要以街坊为单位来调查地籍,并绘制对应的地籍图,管理地籍绘制的成果以及地籍调查表。在调查某个街坊的地籍图信息时,最好由同一个工作人员来进行,在对分界线的设置方面,不要设置在围墙内部,而应该寻找宽敞的地方。

2.界址线的设定

在测绘地籍中,界址线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所以,只有设定了合理的界址线,才能促进地籍测绘效率的提高。对于初始测绘来说,之前很多宗地界址线都设置在围墙内部,引起了相当麻烦,因此需要尽量杜绝这类事情,对界址点进行精确设置。

3.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绘制

测绘图的完成并不代表工作的完成,还需要增加包括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等内容。在实际作业时,应该在初始地籍图上做统一的绘制,因此可以独立形成一个文件,然后制作成为街坊线图块文件,并将图块设置到相应街坊的地籍图中去。

五.结束语

伴随着地籍测量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工作在此过程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数字化测绘技术在为地籍测量单位各阶段提供测绘数据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地籍测量单位降低成本,从而为广大百姓带来切实的实惠。因此,我们更加要重视数字化测绘技术,加强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和规范整个地籍测量测绘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地籍测量测绘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要严格依照《测绘法》对有关数字化测绘的技术与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要求。

参考文献:

[1] 尚永福 现代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经天纬地——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十九次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选编2005-06-30中国会议

篇9

1测绘遥感应用不够广泛

从遥感技术的发展来看,其发展前景比较乐观,而且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不断在拓展。但是就当前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实际应用范围不够广泛,遥感技术在当今依然是一项不为人所熟知的测绘技术。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测绘工作,比如地形地质勘测、工程勘探等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测绘技术,对于遥感技术还比较陌生,对其应用就更加受限制,观念上的制约以及对遥感技术的不熟悉制约了遥感技术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其作用,也不利于遥感技术的大力推广。

(1)当前的遥感技术功能已经波及到许多勘测领域,其全天候、实时性以及监测数据受人为干预较少的优势是传统人工测绘技术难以达到的,测绘数据的精度高、误差较少等也会大大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果许多测绘领域依然采用传统的测绘手段,遥感技术的功能就难以全面体现,将不利于遥感技术的深度开发,挫伤遥感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2)遥感技术应用不广泛也不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遥感技术是以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他体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现代空间勘测和开发中的诸多优点,并且是对空间信息技术功能的具体体现和延伸。遥感技术需要GPS技术进行空间导航和定位,这直接影响着遥感技术定位和勘测的精度与准确性。

2. 遥感工作资金造价高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测绘项目因为遥感技术价格高等问题望而怯步,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遥感技术由最开始的理论层面正式步入实质阶段,其具体的环境资源、灾害监测、地质勘探以及地理测绘方面的检测功能逐渐明显。但是,仍然遥感技术造价高、花费大等特点仍然制约了其发展。此外,在我国,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重点研发的科研项目上,譬如说资源勘探、环境污染以及地址灾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矿开采或工程地址检测方面的则少之又少。

3.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低,应用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以及地质灾害勘测方面的优势将会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失业用户地质灾害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从某种方面来看,提高遥感技术信息员的空间分比率,在测量水平、覆盖范围、以及信息数据准确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 地籍测量中应用摄影测量技术

传统地籍测量获得的数据通常是不准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绘质量,所以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现代地籍测量需要利用摄影测量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非常简单的操作,极易被测绘人员掌握,在测量过程中几乎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相对容易获得准确数据。另外,还可以实时更新摄影测量获得的数据,其提供的信息量很大,也具有相对突出的几何特点,具有清晰直观的数字,非常容易读取,避免通视造成的影响。可是这种技术也有缺点,因为在进行地面摄影期间,前面的物体对后面的物体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增加了摄影的难度。如果摄影在空中进行,利用飞机运载航空摄影机,可是飞机不能保持严格规范的水平度,影响曝光。可是,在应用先进技术之后,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些弊端,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给地籍测量。

2.地籍测量中应用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模式

地籍测量应用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模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其空间摄像信息方式使用更多的传感器和瓶体,向多时相和高分辨率发展。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提供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数据。目前,有很多手段能够获得数据,促使地籍测量线划图和各种专题的地籍图更易获得。此外,地籍测量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利用土地资源的情况,为地籍测量提供更加及时的信息。因为地籍测量要求很高的精度,数据采集设备应用数字摄影测量能够获取大比例尺的航空像片,接着通过对应技术分析像片,以获得其中的地籍数据,然后将其空三加密确定为控制目标点,利用专门软件处理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为地籍内外的测量作业提供便利。以这种模式获得的地籍图能够体现出丰富的信息,实时性也很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点,也具有数字的直观特点,还对地籍图的界址点有完善作用,不会受到通视条件的影响,将不包含GPS像控以及地籍权属调查的所有工作完成,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

3.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调查是相当必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就当前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遥感技术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人员要从加强遥感技术深度研究这一方面出发,提高遥感技术的测量精度,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1)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遥感技术开发研究的鼓励和推动,采取相关措施推动遥感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比如,利用政策优势,鼓励相关部门在开展测绘工作者运用遥感技术,将遥感技术从示范性试验阶段推动到大范围应用普及阶段,使遥感技术能够真正发挥其技术的优越性,对传统测绘手段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和开创。这将会大大推动遥感技术与实际测绘工作的联系水平,不仅有利于遥感技术发挥其测绘水平上的优势,更有利于在实践中发掘遥感技术的弊端,从而推动遥感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2)加大对遥感技术的资金投入也是深度研发遥感技术的关键举措。一项技术从开始研发到投入使用要历经漫长的过程,遥感技术从最初出现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我国也逐渐成为遥感技术大国。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我国必须向着遥感强国的目标前进,因此加强技术的深度研发是极其必要的。

4.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加大遥感技术普及力度

遥感技术只有在大力推广中才能显示其技术的活力和对测绘工作的广泛适应力。当前遥感技术已经凸显出其难以比拟的技术优势和环境适应力,比如,能够适用各种复杂地形的勘探工作,能够实现对火灾、气象灾害、地质灾害过程的实时检测,动态获取相关数据,为开展灾害研究和建立灾害防御体系提供便利等,因此必须要大力推广遥感技术,提高普及程度。

三 结束语

总之,在当今的测绘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实现遥感工程司、灾害、气象、地质遗迹环境资源监测等项目,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灾害预防、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目前我国在土地管理和地籍测量方面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强,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近年来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也显的尤为重要。

1、城镇化地籍测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地籍测量主要为了确保土地在经济、面积、位置以及用途等方面具体情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使土地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城镇地籍测量主要是分为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其中地籍测量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其测量的主要内容是是城镇平面控制、面积量等的计算和汇总。测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反应出测量结果,确保宗地图显示的准确性和清晰程度,这就要求在测量时采集大量的数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繁琐的数据就给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城镇地籍测量时采用常规的方式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难度比较大,所以近年来数字化测图技术可以准确的采集大量的数据,并被不断的推广和应用。

数字化测图时可以采用全站仪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在做记录时可以使用电子手薄,然后将采集的原始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过软件的自动处理就会形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成图,保证了成图效率和质量。

2、数字化测图的技术特点

2.1数字化测图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劳动强度

在进行复杂的野外测量时数字化测图会将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自动录入全站仪或是电子手薄中。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手动记录相比减少了数据记录存在的误差和繁琐,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劳动效率。经过电子薄记录输入可以直接传送到计算机中,然后经过软件自动化处理和编辑,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数字化测图技术信息储存量大,传递方便,精度高

数字化测图数据可以分层存放,使得信息存储不受限制,增强了信息存放量。可以将采集到的数字信息通过光盘或是计算机文件等的形式进行传递,同时比较方便的方式就通过互联网快速传递。传统的测图由于各种误差和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数字精度不断下降。一般遇到复杂地形好地貌等难度较高的测量对象时,往往受到测量技术的限制,造成测量距离误差,地点定位误差和测量方向误差等。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增强,现代化数字测图采用的全站仪测量能够配合地基测量提高各项测量精确度。在数字化测图过程中电子数据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自动录入,存储和处理,然后经过软件编辑形成成图,保证了原始数据的精确度。

2.3数字化测图技术整体性强,便于成果更新

数字化测图可以根据不同的测量成果进行分层存放,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线状进行测量和划分,同时还可以在测量区域进行实测。测量信息的输入主要是以点的形式,因此测量区域如果发生变化时,可以进行及时更新,保证了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数字测图在地籍测图中的应用分析

3.1数字化测图的主要方法分析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在地籍测量应用的数字化测图技术方法主要分为原图数字化、地面数字化和航测数字成图。其中航测数字成图方式是将航空拍摄到的图片经过测量仪的检测和分析后,从中得出有效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建立正确的模型,然后模拟分析得到最后的结果。原图数字化是将原始图形进行矢量处理之后得到矢量数据,然后将数据经过软件处理和编辑之后就可以讲地籍测量结果计算出来。地面数字测图是利用航测数字图将地面数据采集之后,从中获取数字化地籍图的计算方法,三种方式的有效进行都需要通过次啊及数据,然后将数据经计算机软件处理,编辑得到成图。使得地籍测量效率明显提高,而且增强了地籍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1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测量控制主要分为首级控制测量和图根导线测量。首级控制测量首要要进行选点,在测量一二级导线时要选择GPS进行控制点的加密,并且选点时要注意远离高压线等地。然后再进行外业实施和数据处理,在测量过程中每一段的观测时间基本为45min,采样的时间一般在15s一次。输入相关数据之前要保证测量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数据采集完成以后,然后在利用GPS求出平面直角坐标平差值等的一系列指标。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的是附和导线的方式,一级图根在一二级导线点以上的平面控制点进行发展,二级图根是从一级图根点以上的平面控制点进行发展。

3.1.2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间接法。直接法主要应用在平面控制点的测量上,将测量的控制点转化为坐标法的等的方法进行测量,难度不大。间接法主要运用在地形和地貌等测量区域比较复杂的范围内,采用间接的方法可以将比较隐蔽的界址点测量出来。主要应用的测量方法是激光测距仪、然后采用内插或是外延等方式求的最后的结果。

3.2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流程

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测量时要按照正确的测量流程进行,首要是地籍测量贮备,在测量过程中之前要做好地籍测量的准备工作,确保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主要依据城镇地籍测量的调查结果,再准确的确定测量的范围和划分区域以及其他细致的划分。然后在进行地籍权属调查,界址点的位置和控制点以及侧区的确定和划分工作要仔细,确保测量效率的可靠性,减少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

地籍控制测量要尽量控制好点位坐标和测量限制误差情况,在限制测量误差时要确保测量精度,测量过程中将不同区域和地段的测量结果,经过地籍图的绘制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在准备工作时地籍的调查范围控制点要选好,才能够成一个合理正确的几何图形,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时才能体现出测量精度的准确性,并提出合理的结算方法。并在建立的坐标系中确定平面位置和高程,进一步确定坐标点的测量位置。

地籍细部测量主要利用全站仪确保绘制草图的清晰度,并将每一次的测量数据进行传输,确保数据完整。确定好地籍图的坐标范围和适合的位置之后,就可以利用软件进行图形编辑和处理。然后将初步绘制的图形进行审核,保证质量的有效性。测量过程中会根据不同测量对象进行储存,因此在面积量算汇总时要按照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层层计算,严格把关,提高面积量汇总效率和质量。

前提的准备工作合理,测量过程中无差出现,形成的图形确定之后所计算出的面积量等一些列程序进行审核之后,没有误差后就可以利用制图软件制成宗地图、地籍图等图标文件。图标一致性确定之后,各项数据信息等确定无之后就可以建立地籍信息系统。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采用数字化测图技术能够满足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要求,提高测图的精确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文小岳,施永胜,孙鸿睿,周树林.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中图根控制和数据采集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探讨[期刊论文].测绘通报.2006(1).

[2]陈洪志,张铁军,张秀英.高职学院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数字化测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

[3]李耀光,侯争,冉延学.数字化测图在焦作市都市花园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2012(8).

篇11

1全站仪在城镇地形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

1.1地籍测量的含义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和图等形式表示。地籍按发展阶段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根据特点和任务,地籍又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按特点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具体内容如下:(1)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2)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测绘地籍图,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4)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5)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与其它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有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1.2全站仪在城镇地籍测量的方法

在地籍一、二级、图根点加密控制测量中,导线控制测量是最传统的方法。起初是经纬仪和钢尺结合完成导线控制测量作业。但是它的工作效率较低,精度难把握。而全站仪的诞生,一种新的导线测量方式出现了。它是用电子经纬仪和电子测距仪的结合系统来完成导线测量作业。在一定范围内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全站仪导线控制测量将成为导线测量的主要方法。全站仪导线控制测量方法不同与前二者的关键在于,一是相邻点间必须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二是全站仪导线的技术要求严禁。

1.3全站仪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主要特点

全站仪在城镇地籍中的动态测量都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即时空性、随机性、相关性、动态性,表现在:1)时空性在全站仪动态测量系统中,被测量(测距信号和测角信号)随时间而变,动态测量数据表现为测量时间的函数,即动态测量具有时变性,可用时间参数来描述;而对于某些具有固定运动轨迹的观测目标(如FAST中馈源舱的跟星运动),用空间参量描述可能更为方便合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动态测量具有空间性。因而全站仪动态测量具有时空性。2)随机性由于在动态测量过程中,测量系统难免受各种外界干扰,因此它是一个高斯或非高斯过程,总表现为时间的随机函数;另外,被测量自身也可能是一个随机函数,当测量系统对合作目标进行跟踪测量采样时,得到的是若干个随机时间序列(或随机过程)。因而,全站仪动态测量具有随机性。3)相关性由于动态测量系统的输出值不仅和该时刻的输入值有关,而且和被测量在该时刻以前的量值变化历程有关,必须从所获取测量值的整体数据推估被测量的量值。因而,全站仪动态测量具有相关性。4)动态性在全站仪动态测量过程中,测量系统始终处于跟踪合作目标状态,需要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其所输入的含有被测量信息的信号与所输出的动态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或以该动态测量系统内部状态变量形成的状态方程来描述,一般常与之等价的传递函数、时域上的脉冲响应函数或频域上的频率响应函数等来反映全站仪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

2全站仪在数字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细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在进行土地征用、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相关规程规定测定或放样界址点坐标的精度为: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及界址线与邻近地物或邻近界线的距离中误差不超过士10cm。

2.1布设平面控制网及其精度分析

城镇地籍测量中,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由于测量误差具有传播性和积累性,把握测量精度是有一定困难。控制网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下步地籍碎部测量的精度。然而确保控制网的质量,即控制点点位精度,将成为地籍测量工作的首要任务。由于在控制网布设的过程中既要用到RTK实时动态测量,又要GPS静态测量。因此在布设平面控制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控制网逐级布设,均匀分布,保证精度。(2)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点数应不少于3点。(3)为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测站点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建筑、成片水域等。(4)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在测站周围200m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5)为保证卫星的连续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量,要求测站上空尽可能开阔,在10°~15°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6)为便于以后观测作业和应用,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找点方便的地方。

2.2测量过程的精度要求

由于影响界址点的测量精度的因素较多,测量精度大小的变化幅度较大,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界址点的测量精度大小的变化与距离和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如:界址点的点位误差随水平偏差角的增加而增加,即界址点点位误差随对中误差的的增强而增强;界址点的测角中误差随着测站点至待测界址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界址点的测角中误差随着定向点至待测界址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总之,定向距不能太近,测距不能过长。界址点测量精度变化规律在控制界址点测量精度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全站仪大多采用相位式光电测距,其测距误差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距离D成正比例的误差,即光速值误差、大气折射率误差和测距频率误差;另一部分是与距离无关的误差,即测相误差、加常数误差和对中误差。通过计算得到各比例尺测图中测距中误差值MD,见表1

篇12

引言:具有工作任务重、精度要求高的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方法在众多界址点测量方法中凭借其较小误差的特点成为地籍调查工作者们野外测量界址点的主要方法。基于界址点测量对于土地权属法律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如何确保侧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的估算精度成为野外工作者们整理踏勘资料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的方法概述

所谓界址点测量在地籍调查行业中是指,通过各种测量方法将土地权属予以确定,对所研究区域、地块的边界予以标记、划分。也就是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有关测量工作将界址点的模糊信息通过精确数字、角度等相关数值呈现在规范图件上。界址点的测量结果对于土地权属有着法律保护的重要意义。

界址点测量的目的在于对测边交会精度进行估算。一般情况下,在对测边交会精度做估算工作时,需要考虑测量误差的影响,体现在起算数据精度的高低。倘若起算数据的精度不够高、无法辅助测边交会精度的估算时,就需要考虑界址点精度。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对界址点精度进行测量计算的方法包括极坐标法、内外分点法、距离交会法、角度前方交会法、交点坐标计算法、GPS实时动态测量法、侧边交会精度测量等方式。虽然过程不同,但结果均具有一致性,但其中,通过测边交会用于界址点测量的方法从众多方式中脱颖而出,凭借其操作方便、作业简单、精度较高的特点成为大城镇地籍测量工作者们的首选方式。可以说,界址点的测量在地质测量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地质学上的界址点是指地籍测量的核心位置,等同于土地权属的拐点界线。对其进行测量需要依托于准确的界址点坐标,如何在专业坐标系中通过专业测量手段获取准确数据、对界址点的地理位置予以数学表达,是界址点测量的前提。从法律层面来说,界址点坐标的确定无疑是对土地产权的法律保护行为,同时,界址点的存在也是对其遭到破坏可以顺利恢复的保障。在确定界址点的精度时,测量工作者们需要以所属土地价值、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土地规划的目标需求等因素为基础。鉴于界址点测量的重要性,选择测边交会方法对其进行估算时,相关研究者需要确保界址点测量结果的精度。

二、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的野外操作实施规范

在野外实际操作实施过程中,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精度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距离长度和密度数。针对不同类型测量对象,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进行选择。野外实施阶段主要分为准备工作、正式测量工作、踏勘后资料整理三个阶段。

其中,准备工作阶段包含三类内容的详细准备、资料整理、工具配备。从资料搜集开始,到资料整理工作,再到野外实地踏勘,确定误差表准备充分等环节的内容都需要在此阶段准备好。其中资料整理主要为界址点位置的相关资料准备:界址点具置情况介绍、界址点边长距离、界址点宗地号、界址点详细宗地草图。上述材料缺一不可。仪器准备方便需要备齐观测用的光学经纬仪、测距仪、电子经纬仪、钢尺、全站型电子速测仪、GPS接收机。设备准备阶段需要确保仪器正常使用性能有保障。

在正式野外实施阶段,相关地籍调查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专业人员引导,对界址点的位置进行实地查找,了解界址点的权属有效范围,用标记笔在工作图件上准确、清晰标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实地范围面积的因素限制,工作人员踏勘时期需要配有大比例尺图件。这一阶段中,工作人员需要重视踏勘草图,对于面积相对小的踏勘区域,可以尝试在一张图件上连续记录若干个相邻的区域情况。对于多地区、区块共用界址点的情况要突出标记在图件上。界址点坐标的确认需要有专门的观测记录手簿。工作人员需按照要求及记录规范将界址点的观测序号标记在观测草图上。在结束了界址点的观测工作后,需要及时对界址点坐标进行计算,同时对界址点区域边长距离及误差进行反算与估算,发现不符合理论值的数据要进行严格核查、做出改正。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在野外实施阶段需要整理出图件、界址点权属地情况介绍、宗地编号等要素。

完成踏勘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所获信息、所制作图件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将其清晰化、明细化。主要内容包括对界址点草编号和草图的整理。由于界址点数量较难准确统计,因此,在某区域内可以用统一编制系列编号的方法对所搜集界址点信息进行标记。但要注意,所标记的界址点需要按照统一记录规范进行记录,方便今后统计。

三、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的精度估算的误差方法

我国《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界址点测量精度有明确要求:明显界址点相对于附近吐根点的平面位置中的误差不能超过0.05米。也就是说,从事地籍测量的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循《规程》要求,尽可能缩小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精度的估算误差。本论文这一部分主要从界址点测量估算过程中的误差构成和影响因素入手,对确保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的精度提出相关保障措施建议。

(1)误差来源及影响因素方面:

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所产生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设备误差及人为误差两个方面。其中,设备误差即测量工具、器材等的标准误差值。如与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的望远镜照准误差;测站点仪器所产生的误差。而人为误差所涉及的内容较设备因素而言相对较多,主要是指人工操作仪器读取数据时的偏差,比如,在观察测站仪器液晶屏时,视线是否垂直会对数据的读取造成影响。而《规程》中对此点也有相关要求:地籍调查者们需呀多次重复读取显示屏上的数据,在所获多组数据之间的误差符合规定后方能予以记录。对相关设备的把握姿势也会对数据准确度造成一定误差影响。这一点可以依据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尽可能使得误差符合相关要求。

除去人为因素以及设备因素外,对于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精度的准确性而言,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略,即环境等外界条件对数据造成的影响。例如,温度高低不同必然会对相关对视准轴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温度如果变化1摄氏度,那么仪器测角的误差将会在0.26-0.85分度变化。对于由于客观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者们已经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缩小误差的公式,相关人员在踏勘结束后可以依托于专业公式对数据进行准确化处理,保证踏勘结果的精度。

(2)保障侧边教会测量界址点精度结果现状:

查阅大量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的资料不难发现,在业界对于此种方法对界址点精度予以估算时的讨论结果并不十分明确。依据不同方法、根据不同公式、按照不同理论所得出的估算结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少数情况下会出现结果相差较大甚至相反的情况。这一现状给地籍调查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如何研究出有效统一的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精度提升的方法?就目前情况而言,在此种方法中的入手点主要在于估算过程中对起算点精度的把握是否接近实际情况。相关研究者们或许可以加大对这一环节的研究力度,以此为媒介增强测边交会法测量界址点的结果精确度。

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及探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过程中的起算点估算的准确性与地籍调查工作者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及周围环境因素关联密切。相比之下,对于设备精度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由于仪器影响所造成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员要具有高度协调性及配合意识,在认真测量数据的同时,确保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的顺利展开,使得测量过程可以保质保量且快速的完成。

结束语:根据不同测量目标及不同区块类型,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的难度有所不同。但无论对于哪种环境下的测量操作,都需要人员在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同时,保持协调一致的工作氛围。在踏勘结束后要根据有效经验及理论公式对所得数据进行估算。同时,要充分考虑误差造成因素及可能出现的影响范围。总之,测边交会测量界址点的过程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认真、专业。

参考文献:

[1]程久明;地籍测量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测绘通报;1990(01)

篇13

1 GPS技术及其特点

与传统测绘技术不同的是,GPS技术能够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对国土的各个范围进行精确测控,且在测绘的过程中能够将误差降到最低,确保测绘的准确性。针对GPS技术及其特点,主要分析如下:

1.1 GPS定位原理

地面用户在使用GPS进行测绘时,可以通过地面的接受机来接受卫星信号后,通过伪距测量或载波相位测量,测算出卫星信号到接收机所需要的时间,在结合各卫星的星历,将卫星至用户的多个距离球面相交后,即可确定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土测绘管理中,GPS技术能够通过自身的优势,在测绘管理中节省大量的操作时间,还能保障测绘质量,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GPS技术特点

GPS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缩短测绘管理时间的同时,还能提高测绘管理质量。针对GPS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位精度高。通过大量的实践不难看出,GPS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将50km以内的定位精度控制在6-10m,100-500km范围之内的定位精度控制在7-10m,1000km范围内的定位精度可以控制在9m-10m。第二,地面接收机在接收到卫星传来的信息后,需要观察人员对整个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观测。在其观测的过程中,观测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GPS系统的完善与更新进行变化。在目前使用的技术中,针对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只需要15-20分钟,在随时定位的过程中,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由此可见,GPS定位在科学的缩短定位时间的同时,还能保障整体的定位质量。第三,对测站的整体要求不高,只需要在上空保持空旷即可,在节省大量投资经费的同时,还确保了测站的灵活性。第四,提供三维坐标。在土地测量中,高度的测量模式通过在平面与高程之间进行实地测量,以此来得出整体的测量结果;而GPS在测量的过程中,则能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测量,并能够为其提供精确测站点的三维坐标。第五,操作简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GPS接收机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在提高自身自动化程度的同时,还简化了机器操作,在节省操作时间的同时,还能保障操作质量。

2 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管理作为整个国土测绘管理的基础,能否得到精确的测量,将直接关系着国土测绘管理的整体质量。针对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与密度

在整个地籍测量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通过GPS测量技术,对固定范围内的全测区进行控制测量,以此来确保地籍图件管理的准确性。在地籍测量实施的过程中,能否具备一定的精度与密度,将直接关系着测量土地的权属范围。GPS地籍网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按照测区范围及测量地区的先后顺序分为基本网与加密网两个类型。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城镇地区的实际界点密度,以便在保障网点精度的前提下,确保测点的精度与密度。

2.2 位置基准点的偏差对GPS网的影响

在使用GPS定位技术建立地籍控制网时,基于GPS定位技术的优势,能够使其在建立的过程中准确的掌握WGS-84坐标的三维坐标差。在范围小、高差小的GPS网中,其自身的基准差能够不影响经纬度方向上的偏差对投影在椭球上网形的位置,而针对高差较大的,则有与之相符的要求进行数据起算。在实际地籍测量中,基于位置基准在高程方向的偏差导致GPS网尺度的变化,在其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高程测定。

2.3 GPS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在以往的三角测量控制网中,要想确保测量的准确度,需要将整个测量系统的精度、可靠性及成本费用等充分的考虑进去,以便得出精确的测量结果。与以往的观测模式相比,GPS观测在使用的过程中则是通过函数及随机模型进行测量,且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单一的布网方式,同时还具备速度快及精度高等优势。换而言之,在整个优化设计后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充分发挥GPS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在完善地籍调查的同时,还能保障国土测绘管理的质量。

2.4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运用,主要是结合着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及专用等几个方面,对土地的使用范围进行界定,在确定其位置的同时,还能对其面积、分类及使用现状进行详细的绘制,确保国土面积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

3 GPS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优点

首先,在使用GPS技术的过程中,针对普通地形,管理人员在设站时,只需要在5km半径的测区进行测量,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控制点数量,同时也避免了仪器的大幅度搬运,在节省成本投资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其次,GPS技术的使用,具备了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以及误差小等优势,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在指定的作业范围内,其平面及高程精度都能精确到厘米。最后,在其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操作简单、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大大降低了作业条件的要求,能够有效的保障测量精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GPS技术在国土测绘管理中的应用,在提高国土管理质量的同时,还推动了我国国土管理的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加快GPS技术的研究步伐,使其在国土测绘管理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国土测绘管理,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保伦,张明福,史先良.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与开发[J].价值工程,2010,(04) .

[2]曹华生.城市测绘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