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客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创客教育论文

篇1

2.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正确的教学方法不应让学生不伸手即可摘到桃子,而应让他们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让学生的身心发展从现有水平提高到最高阶段,让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讲“滑轮”一课时,在讲完定、动滑轮的优、缺点后,让学生组装一个既省力又能使工作方便的轮滑,从而让学生的创造“火种”燃烧起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1.质疑问题的精神

自然科学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发展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如,在讲“电磁铁”时,学习电磁铁性质,有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说自己制作的电磁铁能吸起四个大头针,有的能吸七个……这是为什么?教师这时引导他们比较各组的电磁铁构造有何不同,实验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学说可能和电池的数量有关,有的说可能和线圈匝数有关,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从而也把内容引申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脑提出问题,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篇2

大学有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在大学原始的教育和科研功能基础上[4]。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园都将大学的创业教育与科技园发挥反哺大学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科技园对大学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实现创业教育基地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创业教育的培养环节和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进行符合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的创业教育必须围绕市场目标,完善从师资、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培养环节,深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科技园为上述要素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将各种要素紧密结合形成化学反应,最终促成一个完整的产学研培养体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共有17门,90%的学生至少上过一门创业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创办企业的方方面面[5]。依托科技园,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为开设创业案例教学等创业课程提供丰富的内容,容易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能够及时反映知识创新的内容[6]。科技园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大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大学可以聘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企业家和投资家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教授创业课程。同时,大学应鼓励大学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为教师提供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增加实际创业和管理经验。

2.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机制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远远强于理论性的课程,熟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要增加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课程是大学生走到实践中去。通过开放性和活动性的课程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应采取新的教学机制,科技园的出现能够为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的改善提供条件,丰富了教学的地点和形式。目前在我国开设创造力开发课程的学校只占少数,原有的这类课程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践,动手少,缺少实践体验等缺陷,需要在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下,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培养创新所需要的多种能力[7]。创业教育应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激发、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8]。这种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得教育由简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开拓了新的教育体系。

篇3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要让他们喜欢抢着说、争着说,对于学生新、奇的想法给予表扬,对不正确的想法要用事实证明为什么是不对的。这个验证的过程可以交给学生来讨论、交流完成。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羊角锤、剪刀、老虎钳、擀面棍四种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擀面棍是不是杠杆发生了争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能简单地判评,而要引导辩论的双方通过事实来解释。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羊角锤、剪刀、老虎钳这三种杠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出三个重要的位置: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接着让认为擀面棍不是杠杆的学生来说明想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擀面棍没有支点,所以它不是杠杆。这时,争论的双方都平静下来,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也不再坚持。课堂上争辩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篇4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

3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生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化,取得很多优秀成果。

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几个大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与本人优势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所谓最优化,就是在给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竞争、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信念、提高能力、养成习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三大认同,即强化大学生对中央政权、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理想的认同;强化对普遍真理、普遍规则、普遍价值的认同。二是培养三大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运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用实践观为指导参与实践、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以教育观为指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养成三大习惯,即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理性行动的习惯;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习惯;守信、守德、守法的习惯。从认识上解决“以学生为本”并不困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难度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普遍偏低,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定见。我院左晓民教授、王思怀教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的主体多维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国内学者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运用起来困难重重,老师们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寻找到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面回应大堂课的现实。许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宜100多人的大堂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找到适合于任课老师、适合于学生特点、适合于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逻辑起点。只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参与互教自育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向体系化、人本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趋势。通过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一套便于教师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Mutual-teachingandSelf-educating)。该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主体精神巧妙耦合,将各类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互教自育”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师积极性为主的专题式教学、以案例说理的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将其简化为便于师生操作的流程,即五环五步。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五环:第一环:听,听老师讲课、听新闻联播、听学术报告、听同学发言、听家长嘱托;第二环:看,看经典影视作品、看经典著作、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社会发展新变化、看社会前进中的新问题;第三环:讲,学生讲演、学生讲课、学生辩论、学生谈体会、课堂发言。第四环:唱,唱国际歌、唱国歌、唱国内外经典歌曲、唱励志歌曲、唱校歌。第五环:行,搞调研、写论文、做志愿者、学雷锋、勤工俭学。教师的教学进度分为五步:第一步:分,以8到10人为一组将大班分组,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专题,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每组分配大致相同工作量的任务;第二步:导,教师要对各小组长进行辅导,把其培养成小老师,由其对组员再进行工作辅导;第三步:选,各小组在内部对其成员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推选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准备参加大班评比;第四步:赛,选择活动场所进行正规比赛;第五步:评,学生分别给组长的组织能力打分,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给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学生的最终评价。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行大班教学,规模从70-300左右不等,一般以120人左右居多。采用这种大堂课教学的主要理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教室也不够。大堂课教学的效果总的说来不尽人意。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提倡运用启发、点拨、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提倡综合、归纳、渗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考试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起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作用。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是: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充实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践之以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篇6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学重点,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育。当然,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是在正常的科学教学中必然获取的两方面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它们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使之全面发展。

二、要激发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知识、实践与创新,都要源于兴趣的产生,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才会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有所创新。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枯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

三、要积极创造环境,给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营造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自由地思索、想象、探究,从而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我在教《纸风车》一课时,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在学生做纸风车时,不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时间,而且要求他们动手、动脑,展开合理的想象,自己做纸风车。这样,学生的设计、创造积极性很高,他们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气氛活跃、效果颇佳。又如在《水的用途》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讲水的用途时,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水的作用,答案不局限于课本之内。这样,学生的回答涉及各个方面,使本节课的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故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有关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学习教法、教改等业务知识等。总之,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张方永单位: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

篇7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数学课感觉到枯燥无味,上课就是听天书,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能将科技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选择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又如,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时,我只带了一个易拉罐和两段足够用的绳子及一根棍子(知道绳子和棍子的长度)。向学生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你能测出易拉罐的高度吗?”只有少数同学知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测量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思维方法激活数学教学课堂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都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能穿插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可以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如勾股定理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把它们拼成一个多边形;二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斜边长为c,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多边形,以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题多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篇8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语文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2]。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9

    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更有甚者,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例如,一位二年级的教师执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课堂热闹而富有情趣,但是这“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文现象。这种设计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象主义”“形式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语文课堂上的热闹现象,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认识造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组成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单纯的、深刻的。因而现象可以直接被认识,而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是本质的表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本。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也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在其形成、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显性形态,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性的,如教室、教学设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资源;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的研制、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讨活动;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林林总总现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而多变,我们应感知现象、分析现象、研究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去反映,而语言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就会直接影响语言内容的含义。在语文课文里,语言是以词、句、段、篇按线型排列的,词语、语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语言表达中,由于形式上的位移而改变了内容的表达效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1)他关心同学。(2)同学关心他。在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词是一样的,但词排序的顺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异。这种形式上的表达特点就是语言学习的精髓。语文课程与教学不能抛开语言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语言内容,应当引导学生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中着重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二)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

    在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其基本规律,并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诸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并指导语文课程建设与语文教学改革。

    从语文现象入手去找寻与把握语文特点,进而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这是有本质意义的。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做“形象大于思想”。学语文,不要简单地抽象思想,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表达的形象。这种“形象”就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在许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往往是一个抽象概念。《苏武牧羊》要形成什么思想?爱国。其实,解读《苏武牧羊》不要空讲爱国,要多解读典型的画面:北国边塞,大雪纷飞,荒草遍野,有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在放羊,但这个人手里举的不是羊鞭,而是汉朝的旌节。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这样一幅形象的画面永远留在学生头脑里,鼓励他们爱国爱家乡。《负荆请罪》也是一样,不要光讲知错就改,而是要让学生把“负荆请罪”的画面刻在心里。语文课程与教学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慢”艺术,只有对课文反复研读,才能透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在本质。读《阿Q正传》不同遍数读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遍,我们会笑阿Q的可笑样子;第二遍可品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视化为深思的眼泪;第五遍,阿Q还是阿Q;第六遍,阿Q向自己走来。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步理解和内化过程,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

    二、特点与性质: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密切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显着特点加以阐述。这既反映了世界各国母语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又反映了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重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的那样:“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一般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语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词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且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比“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篇10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第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德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更需要在实际生活、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在教学中,应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扩充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增强自我成长的需求。第二,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思想品德是人的自觉成长过程,只有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品德才是稳定的。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德育课需要理论上有说服力,但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为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自己的追求,学生应该逐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水平。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须多运用如“请你参与”“实践活动考察”等活动内容,加强体验效果。

二、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传统教学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出发,容易被教师接受外,还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够其终身享用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习惯,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知识的学习,不仅能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养成会学、自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教育发展为主观能动地规范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具备创造更多新形式、新内容、新空间的能力,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3)注重转换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学生终身教育的转换,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进步学习的基础和素材,方法才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特别是终身学习的关键。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注重使学生成为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的人。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揭示规律,点拨思路,提示方向,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触类旁通的关键点,具备进一步学习探索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常识的教育、哲学、职业生涯与规划理论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篇11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一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安徒生爷爷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头带火),诸葛亮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如抓住“雾气很大”等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诸葛亮考虑周全、料事如神。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采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给课文分段,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篇12

初中语文2014年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须面向全体初中生,使全体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最大限度提升。同时,初中语文2014年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还格外要求“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培育学生丰富语感、创新思考、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为核心,全面促进全体初中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通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研组一线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积累,我深感语文课堂就是全体初中生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汲取语文知识养料、领悟人生哲理、获得丰富社会阅历、提升语文素养和锻造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能力至关重要且必不可缺的途径。同时因为语文学科需要记忆、需要朗读、需要背诵、需要原创撰写写作的知识较多,让很多语文基础较为薄弱、语文素养不是很高、字词运用不灵活、写作能力欠佳、缺乏循序渐进式规律化语文知识学习的学生深感头疼:对课文内容理解不透彻导致朗读难以读出真情实感;教师要求背诵的段落和篇章只是疲于背诵和应付、遇到写作,作文内容胡编乱凑不能写出最真实自然和丰富的情感。这一切都可归根于学生语文素养不高导致的恶果。

篇13

二、盲目的赏识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