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 近代(明治时期)
德川幕府末期开通港口之后,西洋文化逐渐传入了日本。外语翻译的各国名着也不断出现在日本社会中,还出版了日英、英日辞典等。但是汉文在日本依旧占权威地位,实用大量汉语直译的直译体也很流行。但是想要限制、废除汉语,把文章翻译的更加通俗易懂的学者却依旧大量使用日语固有词汇和俗语。福泽谕吉就是最早提出限制汉字论的,他在《西洋旅行指南》中,把“会社”翻译成“组合”,把“保险”译成“请和”。但是像这种源于俗语和古语的译法并未获得普遍认可,翻译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赖简介严密的汉语。到了后来就不依照汉字字典,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了,于是造出了许多生硬的汉语词,并开始用汉字来标记外来语。但是随着西洋的学问逐渐代替汉字和汉语,再加上汉字的字体复杂,同音异义语的增多,日本开始废弃汉字,直接用外语的发音来标记外来语。>>>>>五万字博士论文如何通过
篇2
1.教师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视角对"教师形象"进行界定,这些概念涵盖了以下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形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具有历史性和文化差别;第二,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内容;第三,教师形象是对教师个体特质和群体特质的表征,体现为社会公众对教师角色的印象,并且,教师形象通过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内在特质及行为方式的外化与社会公众对教师行为的评价、期望和规范二者相互作用形成。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具有鲜明的社会形象,这个形象是其气质、品格、学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形象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教师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印象、看法、认识的综合体现。
2.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
众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分析了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殷尧认为教师形象包括外显层面-体态形象,智能层面-职业形象,个性层面-人格形象三个层面,其中外显层面由端庄的仪表、良好的教态、健康的体魄构成,智能层面由广博的科学知识、较强的教育能力构成,个性层面由高尚的道德、强烈的师表意识、完善的人格构成。张德山指出教师形象包涵着视觉、理念、行为三大识别要素。张烨认为教师形象主要包括教师的理念特征、行为特征、个性特征和成果特征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张小光也认为教师形象包括三层,分别是表层形象、中层形象和深层形象,表层形象由仪表、谈吐、举止构成,中层形象由知识(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能力、行为构成,深层形象由心理、观念、情操构成。
3.语文教师形象的具体内涵
3.1 外显形象
3.1.1 语言形象。语言是一种艺术,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然而又最难用好的一种工具,它用声音再现人的思想和智慧。 "语一言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是文化传递的桥梁。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借助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大体分为审美的语言、引导的语言、评价的语言和维序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自然要做到生动形象、循循善诱、节奏鲜明、饱含激情。
3.1.2 非语言形象
(1)服饰语言。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之一。服饰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化妆等等。因为服饰是附着于人体而显示其意义的,所以我们说服饰是人体语言之一。
(2)目光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身体语言。教师的眼神是共鸣、微笑,是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眼神成为最基本却又是最高级的教育力。所谓"眉目传情"、"画龙点睛"正说明了目光的表现力。
(3)面部表情语言。面部占人体表面面积不足八分之一,但却可以作出人体所发出的80%以上的表情,是肢体语言的"稠密区"。
(4)手势和身姿语言。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得体大方的仪表。特别是女教师,端庄优雅的教姿教态,是每个女教师需要具备的。
3.2 内隐形象
3.2.1 教师信念。信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教师信念: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是长期积累的一种教育价值观系统并指导着教师个人的行为。
3.2.2 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所谓高度的敬业精神,就是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种强烈的情感出发,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一心一意,勤奋进取,想方设法地做好、完成好。这种敬业精神对服务于现代学校中不断面临新情况、新变化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
3.3 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师的能力结构三方面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新的而又不失科学性的教风教法。高中生迫于高考压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普遍较低,更别谈对文学的热爱。让学生能体会到文本的美、感知到文学的美的所在,成了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对教材文本娴熟的把握,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美之所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让他们产生在课外阅读文学经典的欲望。而科学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比如有可行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等,能锻炼学生对文本美的把握能力,让他们不仅爱上文学,同时能够具备独立正确把握文本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独立阅读观点。
作为一个教师,还需要时刻具备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爱学生需要三个词:友好,保护和表扬。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用友好的笑容面对他们,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才更容易打开学生大的心扉,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保护,则是要保护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特阅读体验,不要用自己主观的看法或是教参上条条框框的分析束缚了学生自由阅读文学的心。表扬,就是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的学生,更加需要老师表扬的呵护,在教学中,表扬的力量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史晓蓉.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 肖秀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形象及其教学效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篇3
《一千零一夜》中最美的就是那些瑰丽多姿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凡人的爱恋和人神之间的爱恋将爱情的甜蜜、忧伤、相思、煎熬、期待、痛苦等经历和感受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用人类最美的情感感染了大众。
一、一见钟情、坚贞不渝的凡人爱恋
最美的爱情就是一见钟情且忠贞不渝,《一千零一夜》中讲到的凡人之间的恋爱一般都是一见钟情的。比如《阿拉丁神灯》中阿拉丁对公主的爱情;《阿里・沙琳和祖曼绿蒂》中阿里与祖曼绿蒂的爱情。在一见钟情的同时又对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一旦双方相爱,就绝不允许违背誓言,如若一方违背誓言就会遭至残酷惩罚,要求双方是绝对忠贞。以《脚夫与三个女郎的故事》为例,一个生活原本富足的女子被设计见到了一个仰慕她的英俊男子,不想却一见倾心,随之与这个英俊的男子写下了婚约。一个月后,女子到一个年轻商人的铺子买衣料,因贪图省下一笔钱而答应让商人吻她,不料却被商人咬伤了她的脸。回家后,男子发现这一切,勃然大怒,说:“如果有人插足/有第三者存在/我的灵魂就会拒绝再爱/因为我的情感受到了伤害/我会对自己说/倒不如一死/因为如何能与情敌/共同分享自己所爱。”男子一怒之下就要让黑奴砍了这个女子,任凭女子怎样哀求也不肯原谅她,说:“我抛却了心爱的人/并不是由于厌腻/而是她犯了罪过/导致要将她抛弃/她要在我们的爱之间/再另一个伴侣/而我却是一心一意/只信仰爱情的专一 。”最终在乳母的苦苦哀求下,男子还是将女子狠狠打了一顿赶走了。
通过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普通大众对爱情的定义――自由、平等、忠贞。男子认为女子违背了他们的誓约,任何的欺骗哪怕是一点儿的不贞也是不可容忍的。为了偶然的一次不贞,这个女子要用下半生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来弥补。再比如《哈里发哈伦赖施德微服私访》中珠海里与杜尼亚的故事可以说是与之类似的。就因为珠海里先是答应杜尼亚在她沐浴时留在家里等她回来,但是杜尼亚刚走,就有人通知他王后要见他,珠海里见完王后回来,杜尼亚勃然大怒,怒斥他是背信弃义的人,要杀了他,直到众人求情后,才把他痛打一顿赶走。 虽然最后在国王的调解下,双方和解了,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对爱情的忠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历尽艰险,幸福在人间的人神之间的爱恋
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流传着一些人与人之外的或神或仙或妖或魔相恋的故事。这个有点像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写的人与花妖狐怪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寄托了那些在人间难以获得或实现的婚恋感情。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要想与达官、富贵家的子女缔结良缘是痴心妄想,可是在故事中仙、妖、魔、怪(这些凡人难以触及的生物)却偏偏倾心于普通人。当神仙在凡间中寻找爱情,也体现了幸福在人间这一美好的愿望,虽然期间历经种种磨难,可是依然不改初衷,更会对来之不易的爱情成果倍加珍惜。
在《赛义夫和白狄尔图・格丽曼的故事》中就叙述了埃及王子赛义夫爱上了美人图中神王女儿白狄尔图・格丽曼。他辞别父母,航行前往中国寻找心爱的人,结果没有找到,就又向印度出发,却不料途遇风暴,虽然他和几个随从幸免于难,但却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遇到了吃人的怪物,他和随从乘怪物不备,仓惶出逃,但随从全都葬身鳄鱼腹中,他孤单一人四处流浪。后来,他救出了塔祝・姆鲁可国王的公主,在国王和公主祖母的帮助下,赛义夫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和白狄尔图・格丽曼结为夫妇。这个故事就是讲的人神之间的爱情。神本来是那样的触不可及,但在这个故事中却成为一个普通凡人爱恋的对象。追爱的过程虽然不可思议,但在男主人公――赛义夫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与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由此可见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更是惊人的。在《飞毯的故事》中,仙女费丽巴若引诱艾哈迈德到她的院落,主动要求艾哈迈德王子做她的丈夫,并帮他解决一切难题。在这个故事中仙女费丽巴若可以自由选择丈夫,这在当时的东方国家是不现实的,所以人们通过故事来实现,表达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以上的两则故事即赋予了人神性,又赋予了神人的情感。
《一千零一夜》经历了长达八、九个世纪的成书过程,融汇了当时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在《一千零一夜》中,绝大多数的爱情都是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无论是凡人之恋还是人神间的爱恋,都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幸福的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愿望,这是普通大众对人类最美情感的真挚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东方民族的爱情观和审美要求,虽然有时并不是那么完满。
参考文献:
[1]钟跻昆,刘光敏译.《 一千零一夜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6).
[2]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
篇4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缺陷的原因分析
就业能力指普通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及心理特征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上,致使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学科基础先天不足。目前,不少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往往是由某一母体专业课程加上有关编辑出版课程杂糅而成的。而且,由于母体专业的不同,所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也就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母体专业的烙印,这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如设在文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偏重于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图书馆系的,偏重于图书学、文献学、流通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新闻学院的, 偏重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的课程。
课程设置不科学。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编辑出版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大多优先考虑理论文化类课程,真正的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课并不多,而且专业课中又有许多理论型课程,如“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期刊编辑学概论”等“概论”类课程。各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每门课程课时的多少,大多只能由院系视已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而定,有着相当大的随意性。另外,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材总体而言距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轻实践技能的指导,与出版业的现状和发展脱节比较严重。
师资队伍薄弱。由于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相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图书馆学等专业转岗而来,多数不熟悉编辑出版工作,不仅缺乏编辑出版的业务实践经验,而且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也很难提高。
缺少实践经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也不足,无法很快适应职业人的要求,无形中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训练记忆的讲授式,教师在黑板上讲理论,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死板教条。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动手能力差。第二,我国目前教育评价制度仍以书面考试为主,这就势必使学生只关心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缺乏对自己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第三,多数高校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讲授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缺乏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好。
心理素质缺陷。随着竞争机制被全面引入职业社会,“双向选择”所营造的竞争只遵循一个原则:优胜劣汰,这就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自我评价偏高,而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否定;对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渐渐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如何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既要掌握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出版编辑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基础、精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为了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人才的要求,高校可以在现有学科、专业基础上进行培养编辑人才的“三加一”培养模式,即本科前三年的课程可以学习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专业的课程,第四年重点对编辑班学生的相关编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相关的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科学化。为培养更多适合实践要求的有用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现有的课程体系,减少“概论”类课程,增加专业类课程,如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编辑实务,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畅销书特征分析、校对印刷实务、版权贸易与出版物管理等。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互动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实践能力。例如由学生扮演出版社编辑、总编辑或社长、作者等模拟某一选题策划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体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加强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投入,如组织其出国进修、到企业培训等,使教师熟悉出版工作规律,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注意研究出版动态,总结典型案例,积累信息资料,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编辑学教师的魅力,也会加大学生对其授课内容的信服度,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
丰富实践经验。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传统实践课程为突破口,以西方及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教育经验为参照,全面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编辑出版实践基地。企业无疑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所以学校应该着重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企、生”三赢。最后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以质量标准来预测、考查、追踪、控制各种因素的优化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校应根据目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对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并把要求和规定编入到实纲中,分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相关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实施细则。
提高心理素质,完善性格习惯。“习惯练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和性格对人有着极大的积极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情商的塑造和培养上,认为情商较智商能够更大程度地左右人们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沉稳、果断、正直、诚实的优良品德,养成独立思考、雷厉风行、乐观进取的个人作风,这些性格品质对今后的求职乃至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在出版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要遵循出版产业发展的规律。如何培养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社会、行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改进和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出版人才。
注 释:
①张锦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现状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②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腾跃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编辑学刊》,2006(5)。
2.王鉴:《实践教学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赵泓:《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编辑》,2007(2)。
4.王和平:《从传播看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兼论“大编辑”、“大出版”观念的树立》,《出版发行研究》,2009(8)。
篇5
目前我国“90后”的一代大学生,出生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独立性和自立意识普遍较差,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压力和应变的能力差。高职学生的生源相对比较复杂,很多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英语学习焦虑表现得尤为严重。
1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表现
焦虑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情绪的综合,其原因在于害怕失败,担心不能完成任务以至随之而来的自信丧失。很多人发现外语学习,尤其是课堂外语学习更容易让人感到压力和紧张。英语学习焦虑的学生除了掌心出汗、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外,还表现在把握不住语言的声调和节奏,回答问题时不知所云,常常忘记刚学的单词和词组,或者不愿意开口说话保持沉默。有些焦虑的学生会尽量避免用英语表达一些较难的信息,口头表达吐字不清,表意含糊;他们找各种理由不面对自己的缺点,甚至有的学生会尽量避免与老师的目光相遇,总是尽量坐在后面,老师提问时总低着头,有机会就逃课等。
2 造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
2.1 课堂氛围沉闷
传统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呆板,教师的授课方式根本不适用于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缺乏课堂活动和互动,造成学生不但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增加了学习英语的焦虑感。
2.2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知
学习英语的错误认识也会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焦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处,只要能应付考试就可以。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有些学生对英语课感到厌恶乃至焦虑。另外,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有问题,如在阅读时碰到生单词就去查字典,文章里出现的生单词多,他们就会产生厌恶、烦躁、焦虑情绪。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缺少全方位的听、说、读、写训练以及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造成学难而放弃,视英语为畏途,相应地也就增加了对英语的焦虑程度。
2.3 学习习惯不佳、缺乏毅力和自控能力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高职学生在这一方面明显不足。例如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出现睡觉、听音乐、摆弄手机、玩游戏、迟到、逃课等诸如此类现象。在课后,也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或者即使完成了,也是抄袭他人或网上下载。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造成的。
2.4 心理因素
高职学生多少有些自卑感,学生们由于以往的学习经历,特别是遭遇高考挫折后,让他们从心理上有种失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焦虑。职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担心回答不上问题、发音不准、受人嘲笑。许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英语基础薄弱,即使再努力也学不会,个别学生甚至放弃,拒绝参与课堂活动,对教师有抵触情绪。过低的自我评价和竞争意识是引起焦虑的两点重要心理原因。
3 减轻高职英语学生学习焦虑的对策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内容安排、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角色调整等方面入手,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减轻学生学习的紧张焦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当学生把学好英语作为其乐趣所在,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时,所谓的英语学习焦虑感问题会不攻自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多与学生交流,课堂上每一句鼓励、每一次微笑都会拉近师生间感情的距离;反过来,学生的有效回应和积极、主动参与也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一旦这种友好、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课堂气氛将会更加融洽,高职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焦虑感将会大大降低。
3.2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
不良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和焦虑感。首先,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指导学生,还要在心理上接纳学生并给予他们人文的关怀。教师要能和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纠错学生时应该掌握好时机与分寸以及纠错的技巧,这样将会极大地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另外,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合作学习能有效缓解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甚至可以使每个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发言或表演,增强其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3.3 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好的信心
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指导高职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通过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让学生意识到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英语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年的学习和训练;犯错误也是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尝试和犯错误;让学生克服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成绩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和抵触情绪,逐步形成良性教学循环。
3.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同感
英语教学是双语并进的双边教学活动, 受中西方文化因素的复杂影响。教师要恰当地向学生教授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准则等,使学生逐步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享受英语所带来的另一种文化,逐步找到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进一步减轻英语学习中的心理焦虑。
3.5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正确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图片、视频、歌曲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学习的不同环节,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传统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另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也是一种降低学习焦虑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歌曲、英语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进而消除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总之,英语学习焦虑是一个普遍困扰英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我国学生有许多负面影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角色,在课堂上发挥组织、引导和评价的作用,建立良好师的生关系,营造愉快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梦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思路[J].中国外语, 2010 , (5).
[2] 杜丽辉,唐雪粉. 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焦虑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张守锐.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焦虑及其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
篇6
独立学院以应用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一方面注意发挥母体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一方面将这种优势与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结合,为此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一些独立学院在新生入学以后,还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选择专业。通过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专业认同与学习效果、职业认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行为,认清职业发展路径,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指导提供辅导依据。
一、研究方法
(1)内涵界定。国外文献中的专业认同多是指对专门职业的认同研究,在对象上主要是对心理咨询师、律师、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其含义等同于职业认同。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专业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因此对专业认同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张田等在《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中指出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一是对专业的了解或认知,这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即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满意和认可所学习的专业;三是积极学习专业的动机及由其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四是由以上的维度而产生的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维度即以上述四个维度为依据,精心设置问卷以期进行实证研究。
(2)研究假设。本研究中,就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研究问题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一:专业认同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假设二: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3)抽样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编制《独立学院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样本,覆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由于学院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专业人数的限制,仅对四年均设置的专业及50人以上的专业采取分层、等量随机抽样调查发放。共发放问卷800份,涉及国贸、金融、工商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专业,回收736份,回收率为92%,并利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回收的问卷。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比如在学生专业认同的认知方面,要求被试就每个项目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中选择,依次记为 5、4、3、2、1 分。为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状况,我们对参与本次调查的736名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因素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数据表明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总体平均值为M=3.3423,处于中等(M=3)偏上水平,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太接受和认可时,会通过调换专业改变现状;即使无法自由调换专业,会在所学专业的学习氛围带动下,慢慢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适应和接受所学专业。
在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上,各平均分大小排序为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中,最高的是认知维度得分,说明学生比较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和社会价值,也侧面反映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是产生认同的基础。最低的是学习效果维度得分,可以看出专业的认同对行为和效果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多元方差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一,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对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专业志愿进行差异分析,以期检验专业认同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性。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在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其他各维度上,女生的平均值高于男生,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来说,在专业认知、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在态度情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采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对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年级上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大二以上年级,其中大二年级专业认同的平均分值最低,四个维度也基本呈现出类似的特点。根据访谈和座谈会的情况了解到,在新生入校时,学院为新生举行的专业解读说明会、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使得新生对专业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和好奇心,加之早晚自习的纪律约束也使得新生仍能延续高中的学习习惯。而进入大二大三以后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加深,专业难度逐渐加大,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会有所降低。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专业类型上的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专业认同度总体及其各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认同度较高,理学的认同度较低,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居中。这可能和专业的性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对广泛,如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及政府机构等均可以选择,且经济学专业知识涉及范围广,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都有充足的选择余地。理学的某些专业理论性较强,需要有进一步的深造才有比较好的就业前景,因此专业认同较低。较之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专业要么实用性、应用性较强,要么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广泛,因此学生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志愿上的差异。专业志愿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仍然采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方法,专业志愿为第一志愿提报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第二、三专业次之,调剂专业最低。第一、二、三类志愿填报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或遵从父母意愿,可能更了解或熟悉所选专业,专业兴趣或专业前景等内外在因素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调剂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不甚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该专业,产生转专业或消极学习的态度,因此该群体的专业认同相对较低。
三、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大学生专业认同四维度之间的关系。对专业认同、专业认知、专业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1给出了专业认同与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表1 专业认同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变量 专业认知 专业态度情感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专业认同 0.835 0.792 0.704 0.813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分别以标准化为Z分数后的专业认知、专业态度情况为分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高低两类;以标准化为Z分数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分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高中低三类。分析结果发现:在专业认知上,对专业了解较多的大学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显著地高于专业了解较少的大学生群体;态度积极、喜欢所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显著地高于态度消极、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也验证了研究假设二,即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秦攀博(200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专业具体情境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影响极其显著,在专业具体情境中,专业价值因子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专业学习环境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专业地位和就业也对专业认同有影响,比如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率、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稳定性等方面也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有影响。而张弘等(2010)认为人格特质、专业难易程度、专业前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产生影响。根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学生自身、家庭因素、专业前景、职业期待四个方面编写量表,测量其对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情况。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差异。在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上,各平均分大小排序为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说明学生本身对专业的了解、认识程度影响了其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接纳专业的过程,越是熟悉越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对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对自身学习专业的优劣势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学生自身的影响在今后专业学习中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起着较大的作用。
(4)大学生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量表从专业志愿、父母及亲人职业的影响、生源地三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α系数分别为0.542,0.081和0.045,除了专业志愿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外,父母及亲人的职业和生源地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不明显。
(5)专业前景的影响。专业前景的量表从专业态度情感、专业的价值、专业的学习环境、专业的社会地位等角度编写问卷并测量。由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与专业前景问卷的总分及其因子相关达到显著,为了进一步考察二者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专业前景各因子对专业认同的多元回归分析
项目 R R2 增加解释R
专业价值 .701 .512 .457
学习环境 .689 .492 .102
社会地位 .754 .569 .071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专业前景的四个因子在预测专业认同时,只有三个因子(专业价值、学习环境、社会地位)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63%的变异量,这与秦攀博(2009)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其中专业价值因子能解释变异量的45.7%,其次是学习环境因子能够解释10.2%,然后是社会地位因子能够解释7.1%。
(6)职业期待的影响。职业期待的量表从预期工作价值、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测量,以了解职业对专业的影响程度。对专业认同和职业期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专业认同和职业期待呈现正相关,且工作价值、工作环境、物质待遇、稳定性四个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能够解释54.9%的变异量。
四、提高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专业认同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时专业认同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中等,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学校、 教师、 家长以及相关部门的多方面努力。
(1)学校应重视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不同年级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学校首先应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及毕业等阶段针对性的开设讲座,提供相应的学业指导,减轻学生专业上的困惑和焦虑感,如在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专业解读、典型学习、实践基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贴近专业。其次,发挥教师第一课堂的导向作用,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上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有些学生因为上课内容死板、枯燥、上课氛围沉闷而逃课,因此教师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科前言动态,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再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明确个人奋斗方向。一些学习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学生的启发很大,授课效果良好,学生对学业、职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上更能明确目标。此外,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尝试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有的独立学院开设校企合作班,办班形式多样,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意愿,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专业视角。
(2)家长积极鼓励,尊重学生选择专业的意愿。前文分析表明,专业志愿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家长希望子女今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学生也以父母的意愿为主。但进入学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发现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产生学习困难。针对此类情况,一方面,家长与学生应积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如果学校有相关的转专业政策,家长也应多渠道了解专业相关信息,结合子女的兴趣给予建议。
(3)学生自身采取积极措施正确认识专业认同。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因专业调剂,或是发现所学专业与想象中的不相匹配,或者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挫折感,导致其丧失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影响了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对此,学生首先要积极调整心态,通过咨询教师、阅读专业书籍等途径了解专业,增加对专业的认识;其次,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明确自身在专业上的优劣势,增加专业技能;再次,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或是听课等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 (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