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务管理系统论文

篇1

(二)函授站点分散且远程监控不足

从当前函授成人教育的发展来看,函授教育方式在成人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通常,函授教学主要包含了面授、答疑辅导、作业、自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考核以及答辩等环节。其中,自学是主要环节。然而,由于函授等远程教育离母校较远,学生又不能自主完成学业,因此,这给教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也是当前成人教育规范化的一个瓶颈。

(三)考核形式僵化

成人教育的考核一直沿用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通过试卷、书面问答等形式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使得学生为了完成考试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考核不了学生的真实成绩。

(四)硬件资源不足

硬件建设是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基础,与全日制学生的课程相比,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相对比较独立,但是在教学安排上,如教室、场地、实验室等一些设备的使用上往往跟普通全日制的学生发生冲突,而学校面对这种情况也会首先考虑全日制教学的正常运行。这使得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针对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的对策

(一)巩固师资队伍,丰富教师资源

由于成教学生数量较多,特点也各有不同,所以,学校对于教师的选拔及聘用也应该设定相应的规范要求,除了聘请经验丰富、授课良好的教师之外,也可以招收在社会上有责任心、能力强并且受学生欢迎的从业人员来担任教授工作。不同的专业聘请不同的教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满足成教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建设

教学管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所占据的地位不容忽视,而且需要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要注重人本思想的建设,以促进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意见。现代教学管理不仅需要现代管理人员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还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方法、技巧等。因此,面对当前的教学管理形势,学校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不断增强信息化管理

为保证教学的信息化、规范化,学校需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工作,使成教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他们想要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地关注学校的动态。而且,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来设立属于自己的独立教务系统,不断开展综合教务系统一体化管理,努力实现教务管理管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且,建立教务管理系统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由于成教学生的学历、年龄、籍贯等各有不同,个人的记忆力、创新力、理解力以及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各大高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推进教学体制的改革,建立不同的学制、学分制等模式。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特点比较鲜明,他们往往都已经参加工作,既要面对学习,同时还要不断应对工作琐事。而学生分散、工作地点不固定等原因导致了他们出勤不理想现象的出现,所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可以设置点名制度、考试制度、评比制度等。

(五)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考核的侧重点不能放在书本的那些死记硬背的概念上,而更应该侧重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打破单一的考试形式,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笔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于论文、作业也要灵活考核,让学生不惧怕考试,实现自主学习、实用性学习。

(六)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要有效地为各函授站点教学管理提供信息保障、数据支持,以促使学生们能够很快掌握数据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篇2

1.2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构成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达到竞争制胜、快速成长的目的,树立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需的全部商业过程;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开展系统化的客户研究,通过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的工作实践;也是企业在不断改进与客户关系的全部业务流程,最终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和优化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和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全方位地为客户交互服务和收集客户信息;实现多种客户交流渠道,如CallCenter、面对面交流、Internet/Web、E-mail/Fax等集成起来,使各种渠道融会贯通,以保证企业和客户都能得到完整、准确和一致的信息。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运营型CRM)要求所有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包括多渠道的客户“接触点”的整合、前台和后台运营的整合。最新的基于Web技术的、交互式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企业在网络环境中完成从市场、销售到服务的全部商务过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分析型CRM)主要是分析“运营型CRM”和其他业务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分析型CRM一般需要用到一些高级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工具,如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把大容量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将完整的、可靠的数据转化为信息,再结合具体业务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为企业提供战略、战术上的商业决策。

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概述

2.1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内涵

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与交通运输政府网站一样,呈现“体系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态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是指交通运输领域构建的政府网站在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交通运输行业业务系统与公共服务体系相互融合、无缝对接,对外交通运输信息,对内整合协同交通运输各部门业务资源,为公众出行决策、在线办事提供高效便捷、互动性强、全天候、个性化的在线服务,具有综合性、集成性、基础性和总体化的特征的综合体。

2.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构成

从内容构成上来看,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一般包括交通出行信息、政策法规、在线办事、政务信息公开等板块。

2.2.1交通出行信息

提供安全出行信息、客运站点查询、天气状况查询、道路交通状况查询、电子地图导航、旅游信息查询、航班信息查询、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在线查询服务。

2.2.2政策法规

包含交通法规、相关政策、普法宣传、交通行业标准等政策法规体系。

2.2.3在线办事

提供客运从业资格证、车牌补办、驾照挂失、驾驶培训、交通建设项目招标、交通行政许可办理、电子不停 车收费在线支付、交通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等在线办事服务。

2.2.4政务信息公开

包括交通管理部门机构简介、统计公报、年度工作总结、依申请政务公开、会议新闻等。

2.3交通在线用户、客户服务流程

用户通过各类服务渠道提出服务需求,服务诉求由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平台的现有服务系统和业务接口传送至相关服务平台,相关业务系统对需求办理完毕后,再经由平台服务渠道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平台在为交通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积累服务数据资源,不断完善客户管理数据库。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平台针对客户服务与用户服务区别,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两个方面。基于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对来自公路、道路、港航、海事、铁路、民航、邮政、物流等机构和企业的信息及服务资源进行分类,实现信息和服务资源与政府管理人员、非政府管理类从业人员、社会公众等客户群体一一对应。通过提示、推送、定制等主动服务功能和网站、APP、广播等服务渠道,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同时,也通过这些功能和渠道主动采集客户对服务的反馈信息,及时优化和调整服务资源和客户群体类别。

3客户关系管理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发展动力来自客户群体,其发展目标也是围绕着客户群体。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提出应在以客为本的基础上,强调客户群体的细分,进而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运用到交通在线体系的构建,为“服务精准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即要以客户为中心,拓展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的差异化个,履行服务型政府的职责。本文中提及的“客户”指交通运输政府部门的服务对象和交通在线体系的使用用户。从实施过程和服务的质量方面来考虑,许多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和理念都可以创新应用于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促使交通在线服务精准化

交通在线服务的宗旨是为人们提供准确、快捷的交通信息、交通政务公开信息以及交通政务网上办理服务,能否满足客户对交通信息、交通政务信息的需求,成为衡量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水平的重要标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中“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凸显“客户”作为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所有服务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服务对象精准化的前提上。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可以运用到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首先,对使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人群加以精确分类,是构建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明确客户关系管理的范围和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目标群体,才能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记录具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另外,公众的需求和参与是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建立的意义和方向,伴随着公众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交通电子政务民主化趋势将不断强化,公众对更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以及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并主动促进政府服务的完善和创新。

3.2人性化设计理念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设计为人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充分重视人的视觉和审美体验,是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具体表现。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结合是对政府转型、公众素质提高等客观环境变化的积极响应,应用人性化设计理念,做到以公众为中心,优化流程、集成服务,提供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服务,对于改善政府与客户的关系,弥补现有服务的不足,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在首页展现上,采用场景导航跟传统导航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形象生动的虚拟场景,逼真地呈现真实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示服务和信息主题,能让用户耳目一新,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和服务,使用便捷。为适应现代网站终端屏幕多样性发展要求,部分优秀的国外交通运输政府网站采用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实现同一张网页可自动适应不同大小的屏幕,根据屏幕宽度自动调整布局。

3.3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人性化服务

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注重在企业业务管理运营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并积极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开拓与客户的交流沟通渠道和方式。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手机智能终端、微博、微信、QQ等各种社交终端,积极开拓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实时沟通,确保客户对交通出行信息、驾驶培训、旅游信息、在线支付、交通政务公开信息和交通政务在线办事等各项服务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各种与客户在线沟通渠道,实时了解客户对交通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的交通出行信息、交通政务公开信息以及交通政务在线办事等各种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分析不同公众群体对出行方式和信息、政务公开、在线办事的态度、偏好和行为轨迹,根据实际情况向相关客户提供适宜的消息和服务,并在与客户反复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交通在线服务质量,大大提高了交通在线体系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3.4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各种资源整合

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重点强调企业的一切业务服务都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在涉及到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办理时,要积极推行不同部门之间纵向和横向的业务协同,方便快捷地满足客户需求。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积极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利用先进的信息展现与服务手段,充分整合交通安全、交通旅游以及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出行方式的出行信息与地图查询,实现不同主题、不同类别服务事项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进而为公众提供多方位、动态、实时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不断提升交通系统管理水平和公众服务的便捷性。另外,通过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部门业务资源,构建统一的交通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多个部门,一个政府”,简化交通政务网上办事服务流程,提高公众网上办事的效率。

篇3

在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依赖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和对象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和主体,教师要全面获悉和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着眼点,通过科学全面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由此可知,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和系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现。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教育,也是教育主体和客体最终达成统一与一致的过程,而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层面,了解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明确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的性质及形成原因,通过系统、针对性的分析,制定正确的思想政治决策。由于我国社会处于复杂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学生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及经历、知识水平均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其思想变化状态,寻找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具体路径。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使之更具有先进性和实效性,在科学、先进而全面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之下,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的记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网、BBS等平台,获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情感,从多维的角度跟踪和观察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实时心理状态,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上的认知的转化程度,通过对各个细节的准确把握,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先进性。

(三)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的效能

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较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的工作效能,最大程度上节约教育成本,通过规范化的学生信息采集、录入、整理、修订和更新,可以通过完善而优化的学生电子档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表现,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四)减轻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压力,实现个性化的思想教育

将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极大地减轻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精力浪费的现象和问题,可以真正、充分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价值,将其从繁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成长引领,更为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和层次化的需求,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可以更为仔细而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走向。同时,在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学生也可以借助于这个信息化板块,实现对自身的评估和测试,如:学生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之中的心理健康板块,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测试,更好地增强对自我的教育和管理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获得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评估的效能

在系统论的视域之下,反馈与评估是有效保障系统稳定的重要要素,只有在反馈与评估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系统控制。由此可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信息输入、输出与反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依托和支撑,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和信息反馈,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之中,包涵有信息预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借助于网络信息反馈通道,如:学生处信箱、校长信箱、学生管理工作通告等,快速获悉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并利用学生管理服务平台中的公告系统,实现信息的适时和告知,并实时采集、检索、分析各种反馈信息,更好地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服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学校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构过程中,尽管运用了信息化技术,提升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运行效能,然而,我们还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够完善

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应当丰富而完整,要涵括对学生的所有管理信息,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信息、学习成绩管理信息、学生心理状态信息、表彰与惩处管理、宿舍管理信息、校内外信息、家庭管理信息、社??实践信息等,然而,在实际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信息之中,大多将目光局限于学籍管理、成绩奖惩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家庭表现、心理变化状态、社会实践方面的管理信息较少,同时,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常规性、显性信息较为关注,而学生管理的突发性、隐性信息了解较少,这就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全面、准确地获悉学生的所有信息和状态,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无法达到科学化教育的要求。

(二)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更新显得迟滞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准确、全面地获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尤其关键和重要,在利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数据信息的即时性,以更为及时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建构过程中,存在数据信息更新速度相对迟滞的问题,系统分析显得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在系统平台之中,缺少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全方位的更新变化追踪,这种学生管理信息滞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系统的良性运行。

三、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构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性能需求

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要使用简单实用、功能清晰、操作便捷的界面,能够适宜于管理员、教师、学生不同等级的使用者登录并使用,并在自己的权限之内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操作、查询、删除修改等操作,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自动数据逻辑运算,具有极其精准的数据反应速度和使用效能。

(二)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

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的功能需求,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体现:(1)用户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确保正常运作,用户可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并具有使用的安全性。(2)班级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实现对全校班级的管理,可以独立地实现班级管理的查询操作、添加操作、修改操作,管理员是层次最高的信息管理者,学生则是层次最低的信息使用者。(3)个人信息查询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对学生个人的信息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及处理,包括学生个人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学号等,管理员与老师具有相同的权限,学生则只能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修改操作,无法增添或删除信息,也无权?λ?人的信息资源进行修改操作。(4)课程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课程进行设置,包括任课教师信息、课程变动信息等。(5)成绩管理功能需求。系统平台要实现对学生的成绩的管理,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成绩的查询、改动、浏览等操作,学生则只能实现查询操作、无权修改。(6)奖惩信息管理功能需求。系统平台要对学生的奖惩信息进行编订、公布,教师可以对这一信息进行修改,而学生则只能实现查询和浏览操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管理奖惩信息的公开和公正。

(三)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模块设计

在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构之中,首先表现为系统平台的模块化特征。在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之中,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数据库。这些不同的子模块相互链接和互动,表现出双向、多元互动的功能特征,具体的系统平台子模块设计为如下内容:

(1)基础数据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获取系统运作的相关基础数据信息,如: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信息、生活设施设备管理信息、教职员工管理信息等。

(2)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可以全面采集学生的档案信息、新生入学注册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学籍异动信息等,通过这些学生相关信息的管理模块,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管理,这也是系统平台的基础。例如:在新生注册入学信息中,可以采集学生的学号、宿舍寝室等基本信息;毕业就业模块中可以采集学生的毕业去向、毕业从事相关职业等信息;学籍异动信息可以采集学生的休学、退学、转学、留级、入伍等信息。同时,还要采集和获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党员发展管理等信息。

(3)教务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可以实现对教务相关信息的管理,即:课程信息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教务管理等,其中:课程信息管理要采集班级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等;学生成绩管理则要采集学生的本人成绩;毕业生教务管理则要采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必修课及选修课学分、英语等级、计算机考级证件等信息。

(4)学生日常生活后勤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具体可以采集以下信息,其中:1.学生宿舍管理信息。要全面采集学生的宿舍寝室、床位、宿舍生活等信息;2.水电管理。系统要采集学生的水电耗费情况;3.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要采集学生的校园卡的基本信息登记及挂失、补办情况等。

篇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苏教高〔2010〕17号)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80-03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许多高职院校一样,我院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在电子系选择了“旨在以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成才”的“1+1+1专业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验点。

一、制度设计的主要思路

对于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着重分析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特点和实施要点的基础上,应用系统论分析方法,依托学院已有的组织体制与制度体系,从学院、系、专业三个层面,采取完善、新增、整合等措施,重点围绕实施专业导师制的组织机构、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整体制度设计,并通过试点实践检验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制度设计,设计思路与实施规划如图所示。

二、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

构建完善的校企全程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新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有效与顺利开展;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十个“一”实践任务,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培养期内实现角色转换;制订校企专兼职导师的聘用标准、聘用程序,明确专兼职导师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专兼职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保障“1+1+1专业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提升专业导师制的自适应、自完善功能。通过制度设计,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三、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2007年学院确定将“1+1+1专业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之一,并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试点实施后,就立即着手开始有关制度设计。项目组成员就制度设计开展了大量调研和学习工作,其中重点学习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制度设计,深受启发。

德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机构层次和类型清晰简明。德国联邦政府在创办应用科技大学时,通过周密的制度设计,使应用科技大学经过短短二十年时间的发展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内自成体系,真正做到与学术型大学互补相生,有力地保证了应用科技大学的快速发展。德国联邦政府在应用科技大学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其制度设计主要包括应用科技大学的管理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

借鉴制度设计的先进经验,根据“1+1+1专业导师制”的实施要求,结合学院体制机制的现状,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就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与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制度设计。

(一)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完善体制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和不断创新完善体制建设。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学院于2007年专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试点专业所在系部、教务处、人事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负责人以及专业带头人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总体方案设计、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与工作协调等。

在体制建设方面,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依托董事会,调整和充实了其下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共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合作的更加完善的新体制。特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章程》、《企业主导型二级学院管理办法》等规定。同时制定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办法》等20多项系列配套制度,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工业园区、企业和学院各方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充分利用董事会成员单位在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质资源,构建“区园企校共发展”办学新模式。

政府主导开展“区园企校共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协调董事会各方关系,整合优质资源向学院倾斜,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和行业协会协调所属企业为学院提供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和信息,指导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咨询和便利条件。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服务与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吸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以及校友、在校学生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系领导、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校友代表、学生代表等多方协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参谋、咨询、协调和监督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研究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订单式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

3.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校友联盟会”。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校友联盟会,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有效作用,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信息和决策咨询。

(二)推行“四化运作”,优化运行机制

建立系统化、任务化、普及化、学分化的“四化”运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制定和完善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工作室开放制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等15项系列配套制度。

1.着力整体构建,系统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本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安排等进行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因此,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夯实模式创新实施的基础。通过顶层设计,从目标定位、实施路径、实现载体、运行机制、评价反馈等方面系统化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在遵循共性要求的基础上,以生为本,关注个性发展,围绕学生角色转换的三个阶段,将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十个“一”实践任务有效嵌入方案之中,充分体现模式创新的内涵。

第一阶段:导学(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学”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第二阶段:导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第三阶段:导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并跟踪解决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在学生就业一年内,专业导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力争一到两年内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进行科学设计,任务化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定中,将素质拓展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实践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阶段:在专业导师的“导学”引导下,学生完成一个“一”任务。即专业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院资源状况提出合理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学业发展计划。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易于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形成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五个“一”任务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即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逐渐掌握现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等专业项目的科研,完成一件专业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做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阶段: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四个“一”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中,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获取一份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确保全面参与,普及化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建立学生素质拓展机制。通过制度形式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创新实践学分,明确学生必须达到要求的学时,并将创新实践学分列入毕业资格审核的范畴;创设有效载体,通过组建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及组织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专业技能竞赛、科研课题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强对所有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过程的考勤、管理与评价,确保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激发学生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强化过程管理,学分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制定了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规定所有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学分外,还必须完成“十个”1实践活动学分,通过考核认证获取学分后方能毕业。开发学院导师管理学分网络管理系统,与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连通,共享学生基本信息资料,真正实现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

(三)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模式顺利实施

建立专兼职导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学、导能、导业的“三导”功能。

深化校企合作,专职导师由符合条件的院内教师担任,兼职导师由与我院有深度合作关系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技师、高级技师、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组成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专业导师团队。通过制订专业导师的选聘标准、选聘程序、工作职责等,规范专业导师的教学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充分指导,得以全面发展。特制定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导师认定管理办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职专业导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等九项系列配套制度,

1.健全“专业导师”培养制度,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专业导师队伍。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为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1+1+1专业导师制”的实施对专业导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导师队伍的质量已成为影响模式创新实现的最重要要素之一。为此,学院大力推行“访问工程师”制度。通过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人事政策调整,突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鼓励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兼职,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革新,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2.建立“专业导师”考核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和有效激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导师”工作考核办法》,保障和鼓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导师”考核工作在考核对象上分为对导师的考核和对被指导学生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着重体现在被指导学生在专业素质、技能水平、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等方面;在考核方法上,考核体系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由教务部门、学团部门配合人事部门实施。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导师的岗位职责,对专业导师在师德、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主要包括专业导师述职,学生测评、专业考评、系部考核、企业考核、学校审定的方式进行,每年集中考评一次,考核结果记入导师业绩档案。

3.加大实训基地和“校内创新工作室”建设力度,为制度实施提供条件保障。专业导师制的实施同样对实训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院在原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导师制试点专业的特殊要求,广泛吸引社会资源,自建与共建相结合,按照“设备生产性、过程真实性、管理开放性”的建设思路,建成一批集人才培养、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能满足学生校外生产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工作等相关机制。依托学院建立的对外科技服务技术平台,充分发挥由专兼职专业导师为负责人的工作室对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作用。

4.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提高人才培养建设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在企业或产业园区设立教师工作站的形式,成为有效落实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载体。

(四)建立反馈机制,有效促进质量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问题提出、路径选择、制度设计到方案制订与实施及成果响应,涉及到许多环节,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将会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有效性、实现路径选择的正确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达到预期目标,防止从制度设计到成果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用反馈控制原理,针对重要环节和核心指标建立了反馈机制,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以学生为对象,以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参考,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知识、能力、素质)的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实践考核、大赛训练及成绩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广泛、及时收集信息,获取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状况,并与设定的培养目标适时比较、分析,明确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具体措施,形成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2.建立专业导师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以专业导师为对象,对其整个教学指导过程实施监控,形成由学校、学生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专业导师在教学评价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通过反馈完善机制,在专业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