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技术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篇1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新的内容体系的形成

纲要制定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的痕迹,例如,大量内容仍然是以“用计算机做……”来标志的,而且由于当时必须考虑许多初中尚未开设有关课程,高中只能从零起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2001年起,在以纲要为依据进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审查中,通过审查的教材有18套。这些教材中有的仍然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的强调了信息活动有关的任务来组织教材,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但是都比较注意强调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强调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颁布的课标则按照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意图,一方面实行模块化,规定所有模块在9个星期内完成,为36学时。另一方面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1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保证,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初步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和延伸。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达到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的模块,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潜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技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学习发展需要。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适应理工科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适应准备从事艺术、文化领域工作与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等。

同时,教育部对于教材实行立项批准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管理部门与审查人员可以比较早地介入材料的建设工作,实现教材(内容体系与遴选)的共同建设,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在2003年7月核准编写的高中教材目录中,信息技术教材有5项,各自具有一定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编写指导思想与课标相符的前提下,编写特色是教材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内容体系的安排与所写的样张具体地反映了教材能否体现特色和贯彻课标的要求。

新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我国的广大计算机教师队伍已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任务驱动方法。但是,当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以实际的任务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因此,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

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后,教学活动树立了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因此任务驱动方法的实施开始进行到更深入的探索阶段,所选择的任务均来自学生熟悉和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些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既有实际意义,又必须使用要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经过必要的信息活动的过程、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方法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且了解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采用了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教材灌输,学生理解与识记的教学活动方式。现在,许多教师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已探究或者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来建立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留白的方式,不再要求学生背记概念和规则,而是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文描述这个概念和规则。

篇2

信息技术不能使用过量,不能什么情况都依靠多媒体网络。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基本运算、直观想象、画表作图、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学生自己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依赖自身来完成,不提倡采用信息技术代替完成。然而,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盲目使用教学课件,出现了把过去人为的“满堂灌”变成了现今的“电脑灌”,违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宗旨,与新课程改革极不相符。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增加,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学生无法把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但我们不可过度依赖,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把握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的平衡教学之间的一种平衡,注重整合的实效,以达到最好的整合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恰当、适时、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是关键所在。现就信息技术如何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度”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准确把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辅助作用。教学中教师绝不可为了使用教学媒体而使用教学媒体,勿要刻意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繁华”、“热闹”,要分清主次,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及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把多媒体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

二、准确把握多媒体作用的“度”

多媒体的作用有下面几点:

1、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学科的教与学中,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信息收集、筛选、分析、评价和利用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借助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拓视野,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学科的推动作用。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机的融合,为数学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调整提供平台。

4、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数学实验提供可能。“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如《直线与圆锥曲线》中有关存在性问题,可先给学生实验、演示,再进行证明,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但是,如果只注重多媒体的正面作用而忽略其负面效应,教学中使用不当或过“度”,如教师将其变成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的活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学生本来可以在教学媒体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努力完成的学习任务,领略学习的快乐,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等,课堂上仅仅是表面的繁荣,学生也只是看看热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准确把握多媒体课件选择与设计的“度”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学科网站等。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多媒体的效果,选择能直观形象的说明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课件、网络信息或根据章节内容的实际设计课件、选取信息,要注意把握下面三个方面:

1、实用性:在选择、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时,要考虑到学生,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件,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揭示问题的实质,应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课件除了一些必要的“润色”加工外,应该做到朴实实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并不是一节课的全部,通过课件的展示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而不能用之代替教师的授课活动,因此不必面面俱到。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相互关联的问题,将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还应注意,选择、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时,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使用固定类型的教学媒体,如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自己的板书,例题的讲解,知识点的归纳等,显然违背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必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事实上,多媒体课件更适合于运用在那些现有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或动态的内容中,如几何体的切割、移动、翻转、重叠;函数图像的变化;极限问题的引入等。

四、确把握多媒体在教学使用中的“度”

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热点,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运用“实用性强,效果好的课件、网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及介入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时机。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是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思维潜力和创造性萌芽。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思维受阻,排忧解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思维受阻,此时,教师若及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启示、引导将会使学生的思维从“泥潭”走向“光明大道”。

3、揭示概念,再现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言词都非常精确严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加之纯理论性的术语,学生有时难以理解,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地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适时运用多媒体可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圆锥曲线—椭圆的定义》一节课,利用《几何画板》先在X轴上找两定点F1、F2,M点为平面内的动点,再在数值输入栏中输入一个数值,使定值,激活坐标系拖动鼠标,让学生观察M点动态过程的轨迹,重新输入数值再让学生观察,条件允许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感悟图形形成过程的实质,从而抽象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4、化静为动,突破重点,分化难点

中学生的思维正在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对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时间受限时,可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将重点、难点分解后予以突破,达到其高效性的作用。如《函数y=Asin()的图像》一节,利用《几何画板》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如何变化,动画演示先平移再伸缩和先伸缩再平移两种不同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规律得出结论。

5、系统复习,及时小结或练习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复习或练习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教材特点,班级学生的实情等因素综合考虑,找准多媒体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切入点,及时合理的运用以取得较高效益。

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的功能,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一课件在不同班级使用时,也应有所区别,如演示的快慢,内容的多少,重点难点的突破等都应有所变化,真正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

然而,图片、图像给人的毕竟是感官印象,要真正获得感性认识,还要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作图,教师不亲自示范,学生不自己动手操作,一味地靠看课件、图片等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必须安排动手练习,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事物,在实践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都应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生不易想象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把握使用的“度”,注重实际效果与质量,留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给以纠正,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以上仅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作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提炼、去反思,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庆祥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2]蒋鸣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两张皮”

[3]张定强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4]栾庆芳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篇3

1医院卫生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所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运用时间较短,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技术发展的主流,正在蓬勃发展当中,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使得信息处理和传输的能力越来越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虎添翼”。但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医院卫生管理系统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基础信息系统还没构建完全,所以许多信息工作都无法展开。由于基础信息系统还未构建完全,所以在信息运用于医院卫生管理工作之前还需要经过一定的转化,这样将严重影响医院卫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在信息技术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更加难以应用[1]。1.2信息管理不协调。由于信息技术在医院卫生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时间并不长,所以许多基本问题还没有有效解决。比如在医院卫生管理的资金和物资分配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完善,许多物资分配或者资金分配计划都无法落实到位,使得信息管理出现混乱,医院在进行财务核算时,也会产生许多问题。这样,不完善的信息技术非但没有起到合理分配、协调工作的作用,反而使得原本相对有序的管理工作更加混乱。1.3信息系统的应用问题。信息系统在应用时由于本身不完善会导致一系列小问题的出现,这些小问题分别影响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久而久之,这些小隐患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最终酿成大祸。比如在各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流和传输方面,由于某些基础系统并未建设完全,所以在信息交流时就会缺失这部分的信息,使得信息整合时不够完整,医院各部门在协调合作时,会因为这部分信息的缺失而浪费更多的人力和物资。1.4医院卫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医院卫生管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医院卫生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并不了解,也不懂如何去操作。当医院的信息系统逐渐完善时,医院卫生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速度跟不上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所以使得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与要求的水平相距越来越远[2]。

2信息技术运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做好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要做好基础信息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2.1.1规划好信息技术的应用步骤,完善不完整的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为医院卫生管理创造有利条件。2.1.2根据信息技术在医院具体的运用情况,统一信息管理标准,对收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管理,对于要纳入信息系统的数据要先经过审核,在确认其真实性以后才可传入信息系统。2.1.3在信息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农村地区的信息管理达到基本水平[3]。2.2加强信息管理和协调工作。要加强信息管理和协调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2.2.1完善信息管理制度,规划管理工作。2.2.2将经济管理系统融入到医院卫生管理系统当中来,在医院卫生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交流不畅通的问题。2.2.3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使卫生管理工作得到资金保障。2.2.4对医院整体的经济情况大致了解,如果出现卫生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4]。2.3引入辅助技术加强信息交流。信息技术应用于医院卫生管理工作的时间比较短,应用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可以引入辅助技术来使得信息技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比如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加强信息系统当中的信息交流,通过互联网、扫描仪等方式将多个单独的信息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当中包括人员的调动、资金的分配、资源的落实等,加强信息技术对医院卫生管理系统的控制力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4提高卫生管理人员的运用水平。信息技术在医院卫生管理中的运用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比较客观的信息技术本身性质的影响,二是卫生管理人员的运用水平。如果医院卫生工作人员的技术运用水平跟不上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那么即使信息系统再完善也无法发挥其正常的作用。所以,医院的卫生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尽快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满足医院对卫生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5]。

3结论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医院卫生管理工作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才刚刚起步,许多工作还未完善,所以出现了许多问题。医院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

作者:陈俐铭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庄哲华.医院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06):632-633.

[2]王与荣,姚文坡,朱兴喜,戚仕涛,吴敏,王星星,刘铁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野战医院卫生装备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01):35-37+42.

篇4

一、物流数据自动识别技术

物流管理中最基本一项工作就是物流数据的采集,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是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和输入的重要技术。

1.条码技术

条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若干个黑色的“条”和白色的“空”的单元所组成,其中,黑色条对光的反射率低而白色的空对光的反射率高,再加上条与空的宽度不同,就能使扫描光线产生不同的反射接收效果,在光电转换设备上转换成不同的电脉冲,形成了可以传输的电子信息。

条码技术还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还在研究和开发包容大量信息的二维条码新技术以及相应的扫描设备。现在,世界各国重视发展与条码技术相关的磁卡、光卡、智能IC卡技术。

条码技术的优越性是可靠准确、采信和输入数据速度快、成本低、应用灵活、自由度大、设备小、易于制作等。

2.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射频卡、阅读器和天线。

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射频卡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的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张卡片。

二、物流自动跟踪技术

物流活动经常处于运动的和非常分散的状态,因此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将物品移动的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1.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的含义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GPS的定位原理是GPS导航仪接收信号以测量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时间来量测距离,以距离来判定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空间部分: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卫星产生两组电码,一组称为C/A码,一组称为P码;P码为精确码,C/A码为粗码,主要开放给民间使用。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由1个主控站,5个全球监测站和3个注入站组成。监测站将数据传送到主控站,主控站收集跟踪数据,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和时钟参数,然后将结果送到注入站,注入站把导航数据及主控站指令注入到卫星。

(3)用户设备部分:GPS接收机。GPS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当接收机捕获到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机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2.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GIS的定义为:一种能把图形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输入、显示和输出的设备等。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软件、GIS软件等。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也是GIS系统的灵魂和生命。人是GIS系统的能动部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是决定系统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方法指系统需要采用何种技术路线,采用何种解决方案来实现系统目标。各个部分齐心协力、分工协作是GIS系统成功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物流EDI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即EDI技术,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结构,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传输。EDI是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

EDI系统一般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

1.硬件设备。

2.增值通信网络及网络软件。

3.报文格式标准。

4.应用系统界面与标准报文格式之间相互转换的软件。

5.用户的应用系统。

EDI中心的主要功能是:电子数据交换、传输数据的存证、报文标准格式转换、安全保密、提供信息查询、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昼夜24小时不间断服务、提供信息增殖服务等。

四、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带给企业的是最简洁的作业流程与高效的配送效率,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和更低的成本。

篇5

2.1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便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正视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价值。在此前提下,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积极购入相关设备,使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价值,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除此之外,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控制,从而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2.2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相关管理者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通过信息技术的网络建设可以使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的共享。在此基础之上,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有效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使项目施工时间得以不断优化。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施工技术的质量进行把关,使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更富成效[3]。

2.3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

为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4]。在自身素质和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后,相关人员可以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重视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为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对培训工作引起重视,可对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使不同层次、水准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都能得到显著提高[5]。(2)建设网络沟通平台。通过网络沟通平台的搭建,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其互相交流、探讨以及取长补短,从而使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3)严格考核制度。为使施工企业中的技术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宜加强对其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考核,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施工企业中的技术管理人员会更具积极性。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4)加强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二十一世纪,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和鼓励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在此前提下,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且能够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并有效保障建筑施工质量[6]。鉴于此,相关人员一定要致力于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科技支持。

篇6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现象呈现出日渐复杂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是经济管理的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的有效帮助下,可以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升,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分析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发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文章就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

1信息技术简介

数据是信息的基础,信息技术是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是采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综合处理后,信息技术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进而得到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信息技术涵盖了多种学科,如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它们在设备和软件的作用下发挥出了信息的储备、传递、处理和应用等功能。

2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2.1缺乏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有的企业的管理者对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被忽略,使得信息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良好发挥,造成了经济管理水平较差,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2.2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要想提升获得信息的效率,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有效方式之一,这样企业就可以以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研究更为优质的产品。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企业在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应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统一的、较为专业的管理体系,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不高,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3信息技术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有的企业由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直接形成了从事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缺乏,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同时具备经济管理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而又少,使得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没法体现,应用时它的价值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的发展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

2.4信息搜集不充分

在经济管理中,企业还会忽略信息的搜集工作,信息的整理工作也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没法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经济管理工作,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

3信息技术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是很广的,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工作,分析市场的现状,使管理者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对于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信息技术被用作经济管理的战略措施时,经济组织的发展战略与信息战略相结合,并以信息战略为主体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的管理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偏离。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企业的经济管理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除了体现在操作和管理上,更多的还体现在战略上。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战略价值来加以应用,战略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其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还能使企业的管理者将视角转向外部管理,进而对企业组织的内部力量做以调整,达到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广泛饮用,增强了企业的内在素质,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就是信息,知识经济的重要生产力就是信息技术,它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都适用。信息技术是一种知识产品,具有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天然优势。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经济的建设,进而形成以信息和知识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

4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和存储信息的方法和途径非常广泛,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大量准确、真实可靠的信息是它的一大优势。正因为有了信息技术,才促进了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重建,进而改变了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管理模式的出现,使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由信息流来引导、支配、组织和协调。新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如学习型组织、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柔性组织以及虚拟企业、网络银行,这些都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企业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企业还是墨守陈规,还是固守传统的思想来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就很容易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大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并发挥网络优势,以便扩大市场比重。如,大数据的概念不断受到关注,经济金融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官方统计数据公报、调查、新闻报道等都是数据的重要来源。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也能发挥作用,属于数据驱动行业。金融机构希望能够收集和分析大量中小企业用户日常交易行为的数据,判断企业的一般发展状况和前景发展,解决由于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问题。信息技术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科学地处理各种信息,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站在市场前沿,把握住市场先机,所以完善经济管理模式,更新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经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就能够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经济管理质量和水平,先进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信息技术是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对此,企业的领导层应给予充分重视,以便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知报,2010.

篇7

“服务行政”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注重以公民满意度为导向,注重对效率的追求并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管理。坚持服务取向使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成为优质、高效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为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提供奠定了技术基础,政府能够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变公共管理的方式,实现以往很难实现的公共服务目标。应急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时代,利用大空间尺度的数据库和传感器,政府能够快速获取地理、人口、灾害等方面的数据,更快捷地为应灾、救灾奠定基础。美国在黄石火山安装了数百个观测仪器,仪器观测的数据分为常规数据和异常数据,异常数据越多,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就越大。观测数据实时传递到预警系统,由预警系统进行快速甄别并通过网络对外。日本“311”大地震后的海啸预警也是大数据运用的典范。“311”地震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快速了海啸预警。之所以反应迅速,在于美国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庞大的海洋传感器网络。通过海洋传感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能够及时获取并分析大量海洋信息,促进灾害预警的及时,为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转移赢取时间。大数据也带来了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降低了服务成本。随着数据存储成本的降低和数据读取速度的加快,警方能更多地存储各种社会信息以备执法和犯罪预警使用。如洛杉矶警方将基于数据分析的“犯罪热点图”运用到了日常工作中,在犯罪热点区域加强巡逻的警力,有效地降低了辖区的犯罪数量,维护了辖区的治安。

3、决策科学化与政民互动导向对于政府决策而言

大数据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提供尽可能多的详尽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促进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精细化。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局推动了大数据在辅助决策上的作用,通过在情报、侦查领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推动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决策自动化。美国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县政工作数据系统,为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公共安全、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公共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持。德国凭借自身较高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大型基础数据库和地方数据库的建设,重视在政府管理中运用数据资源服务公众和服务决策。德国的一些州政府建立了覆盖人口分布、地理数据、矿藏信息等领域的“中央数据库”,并提供相应分析软件。通过数据分析,州政府的各部门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使政府更加快速地由单向的公共服务提供向政民互动导向的公共服务提供转变。信息交流的便捷和频繁,让公共部门和公众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府在做一项公共决策时,再也不能仅仅只考虑自身的决策偏好和执行能力,而是要深入了解公众偏好,对公众的政策诉求做出及时回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公众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被更多地纳入到政府的决策视野中来。在此情景下,依赖传统的对社会进行分析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利用好大数据资源,发挥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管理方式创新,成为政府避不开的重要话题。这种公共部门和公众的互动导向也成为目前西方公共管理模式的新动向。

篇8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中,工程管理也采用了智能化的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比较常见的软件有施工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结算审计软件等,这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改变了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促进了项目管理的水平。

2)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不能妥善的管理、存储,那就是浪费资源,例如施工单位的设备管理,施工需要很多大型设备,当设备投入使用时就要把设备的资料进行动态的管理,输入计算机,这同工程的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处理好设备的信息,那就是资源的浪费。

3)完成工程管理的目标。工程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质量、工期和造价,工程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同很多的运行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反馈机制,能够及时的把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系统中,才能及时的调整,使过程更加稳定。

3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近几年,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项目管理。现如今国内一些先进的企业在工程管理时应用了局域网,运用了项目管理系统,能使信息在工地现场内部流动起来,可是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已经开始立足于互联网:a.在策划、设计时,通过互联网同业主进行交流和咨询;b.在招标时,咨询单位和业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招标,施工企业通过互联网来投标报价;c.在施工的过程中,各个单位都能够通过网络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门的软件来实现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d.在收工阶段,各种竣工的资料能够自动生成并存储

。2)施工管理。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的施工现场已经使用了摄像监视系统,能够对施工现场的消防问题、安全问题实现监控,例如塔吊上安装的摄像头,负责人在办公室就能清楚的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国外使用的是在线数码摄像机,不仅在办公室能了解现场的施工情况,还能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掌握施工现场的最新动态,另外还采用了无线上网的功能,能够把施工现状发送给每个人。

3)信息管理。a.信息技术管理主要采用的是单机版的软件,单机只是利用了计算机速度快的特点,不能形成网络,信息没有有效的资源共享,效率比较低;b.施工企业没有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没能更好的实现网上采购、招标管理等工作;c.信息管理的覆盖范围狭窄,主要是针对于施工的前期阶段,包括招标、预算、设计等,对施工过程的质量和监督没有重视起来,没有采用项目管理系统而采用人工方式控制是非常不科学的;d.政府网站和商业类的网站其主要内容都是信息的,没有工具类的相关软件,信息的传播匮乏;e.软件开发的重复率很高,开发项目的经济来源也很少,没有明确的规划,并且都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4对策及措施

1)常见的工程软件。工程管理人员要掌握多种常见的工程软件。a.工程结算设计软件:这种软件是在1995年研制成功的,现如今被广泛的使用,涵盖了土建、绿化、市政等工程结算项目;b.钢筋计算软件:系统中包含了仿真的模拟施工图,其中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钢筋构件和6000多种钢筋图形,使用者只需在钢筋构件图形上录入原始数据,程序就能够算出构件所需要的钢筋数据,这个软件有效的避免了重复计算,录入的少,结果多,简单直观,防止出错,有效的避免了计算钢筋的复杂过程,避免了重算、漏算等问题,计算钢筋的工作变得更加标准;c.工程量计算软件:图形矩阵法土建工程量自动计算数学模型,解决了之前预算软件没能解决的技术难题,将原本关系复杂、问题繁琐的土建工程计算转变为简单有趣的电脑图形输入,然后电脑再进行精确的扣减计算和总结,通过电脑计算的准确度非常高,需要的时间仅为手工计算时间的10%,极大的提高了预算的效率和准确率;d.工程套价软件:这种软件覆盖了土建、装饰、市政等很多方面,建立了预算计算宏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算项目,采用模板定义套价的格式,解决各行业不通用的问题,另外还有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工料分析等功能;e.其他工程审计软件:除了上述工程软件之外,工程结算审计软件还有很多种,例如鲁班工程审计软件以及广联达工程审计软件等。

2)工程管理系统。由于我国的工程管理没有实现完善的系统,虽然有相关的标准和制度,但是由于一些公司的原因、工程的外部原因,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约束力和整合性能还不够完善,对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还是靠人工来完成,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好,不能对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出现问题只能事后再进行处理,很难得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开发建筑工程管理系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综上所述,要开发出完善的系统管理软件来解决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工程管理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公司网络系统和各种项目的连接,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效率,能够有效的查找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成本、安全都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管理软件的结构分为下面几种:a.公司的信息,用于公司的通知、要求的;b.公司的情况,用于公司的编辑、计划的制定、工程的完成情况等内容;c.施工的情况,包括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完成情况等;d.名册的管理,包括工程项目的名册、管理单位名册以及分包单位的名册;e.日常办公,包括密码、快捷方式、日程安排等;.系统的管理。

篇9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正处在飞速的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物流管理链的控制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是核心业务,物流管理链包括产品的交易、运输、储存等诸多环节,而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对物流管理形成有效支撑,使整个流程的可控性得到增强,近年来,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物流平台被推出,并随着电子商务业务量的爆炸式增长而不断发展,为现代物流行业的市场开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使物流管理更科学

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应当协调好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流程,使要素的利用达到最大化,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而这一切均取决于物流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物流企业中建立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可将物业流通环节中的各项信息准确无误、及时有效地反映出来,例如信息技术可对物流运输车辆和不同货物按照编号进行实时追踪,可有效保证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而且信息技术还可为客户提供货物状态的查询服务,大幅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因此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工作效率,防止货物丢失等,对于提高物流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1在车辆管理中的应用

车辆管理的内容包括车辆收费、车辆导航、车辆调度等。首先,在车辆收费中,传统的车辆收费票款流失率较高,对车辆通行延误时间较长,因此工作效率不高;将信息技术用于车辆收费系统可以使收费效率大为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车辆收费系统包括车辆识别、车辆监控、车道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基本上实现了车辆收费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无纸化,降低票款流失率,使车辆通行更顺畅,提高了服务水平。其次,车辆导航是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又一重要应用,车辆导航包括道路提取和车辆检测技术,具体来说,可通过信息技术精确识别行车道的边界,使车辆沿着规定的路线行驶,防止越界,同时还可测量车辆之间的距离,确保车辆间处于安全的行驶距离,保证行车安全。据调查,应用了信息技术的车辆导航系统应用后,车辆的通行时间可大幅缩短,因此提高了交通吞吐量,并降低尾气的排放量,有利于节能减排。再次,车辆调度管理中对于通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为调度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车辆调度的信息通讯设备正在朝着智能化、小型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2.2在交通监管中的应用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交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道路的建设速度却显得相对滞后,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交通负荷都超过了正常水平,导致车辆拥堵的现象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当冬季来临时车辆拥堵现象格外严重,交通事故屡屡发生,而且由于监管不力而加大了交通部门交通违规现象查处难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车辆驾驶员的侥幸心理。鉴于此,我国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监管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最为常见的就是使用交通信号灯代替人力指挥交通,通过对信号灯的控制而达到对交通的自动化指挥,因此更能达到对整个交通网的全局掌控,通过对各个路段车流量信息的实时采集而合理控制并及时调整信号灯的持续时间,达到使车辆行驶更加通畅的目的。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广泛用于对交通违规行为的监控方面,通过在十字路口和车流密集的主要路段设置监控摄像头,可将当前的路况图像信息及时传达给指挥室,通过反馈来的信息便于交通管理部门及时作出决策,以疏散和引导车流量,同时高清的图像也给查处交通违规提供了依据,而且这样的技术也对车辆驾驶员起到威慑和警示的作用。

2.3在交通事故现场还原中的应用

交通事故现场的处理主要是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测,然后根据勘测结果进行事故原因的推断,在传统的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通过人力测量、推算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同时结果还具有一定的估算成分,因此结果的精确度受到了影响。而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后可大大提高事故处理的精确度。基于信息技术的摄像侦查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可将以多个视角还原事故现场的图片,然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现场图片进行校正和分析,以使图片达到可分析的目的,标示出关键点的坐标,这样通过计算机代替人工的方式,降低系统误差和人为的偶然误差,使图像更加真实;对于车辆发生事故的过程,也可通过计算机对车辆轮胎轨迹等的分析而用模拟试验的方式进行模拟,达到对事故还原的目的。

篇10

2.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信息技术是应用于管理以及处理各种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一个总称,信息技术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各种信息以及各种知识,在信息技术当中存在着两种支柱技术,分别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在现在社会当中,存在着多种的信息以及与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在现在的公共事务当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能够使得公共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及创新。

二、信息技术对于公共管理的作用

1.实现信息传递的低成本大范围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现在社会当中信息传递的低成本、大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应用,人们能够用很少的成本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对于人们的认知以及判断等都会产生影响。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传播。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网络相对来说已经非常普及了,在网络当中有着很好的言论自由,导致公众能够很容易通过网络来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通过自己的判断以及认识影响到周围的人们。所以,现在信息在网络上的广泛并且迅速的传播对于现代社会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信息技术强调的是对公众的服务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广泛的影响,现在的公共管理当中,公务员必须要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在过去,公共管理是从上而下对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管理,但是在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产生广泛影响之后,公务员主要的就是对企业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服务,在公共管理当中,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服务,所以说这就要求公务员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开始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且现在公务员的部分特权随着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当中的应用也开始被取消。

3.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当中的应用推动了各种虚拟组织的发展

虚拟组织也是一种组织的类型,这种虚拟组织只是具有组织的实质,而没有公共管理部门的那种组织结构,虚拟组织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连接或者是协调的一种动态联盟组织,自从信息虚拟组织出现,人们参与到政治当中的方式以及方法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并且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国家政治当中来。

4.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当中,政府的行政组织都是一种层级结构,也就是政府从上而下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底层人员的需求以及反映的了解是比较匮乏的,但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层级组织造成一定的冲击,减少了中间层级,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可靠。

篇11

信息管理技术中的掌上电脑PDA,比较实用与大中型的农业机械移动设备中。在这种信息管理工作中,典型的手持信息设备,能为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如为用户提供信息处理和查询等服务。这种掌上电脑的特点是方便携带、价格合理,具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现阶段,掌上电脑在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十分普遍,而且在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中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虚拟实现技术VR多应用于农业机械的虚拟管理中,这种多媒体技术有很高的发展境界,它能够进行虚拟世界的数据库传输、计算机的输入和传输、VR软件的输入和传输。从应用来看,这种VR技术具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存在感和交互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的VR系统能够对农业机械管理进行优化,确保达到实战化、形象化和准确化的效果。

3信息管理技术中的管理信息系统

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可以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来开展,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特定的差异,是根据不同的农业机械设备开发与制定的。这些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机械操作的整体活动,并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信息管理系统。这种方法,有助于综合和集成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并便于系统和机械的扩展和多样化。在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中,机械产品能够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为设备使用带来安全保障,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篇12

1.2信息技术提升图书管理的效率

图书管理的正常运营无外乎编目上架、借书、还书。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前我们进行实体书借书还书的时候,我们需要一本本的进行身份的登记、图书信息的登记,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运用,我们不需要那么麻烦的进行图书登记,我们只需要将我们的学生证,以及实体图书在刷卡机上刷一下,这样信息就会自动的入档,就有利于提升我们借书还书的效率,提高图书馆的运营效率,为高校学生的读书提供了便利。

1.3促进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

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一直都比较落后,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管理更加的科学。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图书馆管理工作大幅度进步的有效途径。例如,过去对于图书的管理都是人工进行的,并且学生想要续借图书都必须去图书馆进行手续,这种流程对于读者和管理者来说都很繁琐。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在网上登入学校图书馆的网址,然后进行图书的续借、查询图书的归还日期,或者借阅电子书籍等。学生不需要进入图书馆,一切的借阅行为就可以完成,这样不仅简化了图书管理和借阅的流程,而且节约了时间,有效的促进了图书馆管理效率。

2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方面应用的作用

从上文中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图书馆管理的效率,提升了学生对于图书馆的依赖,同时有助于拓展图书馆图书的的读者范围。

2.1提升学生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依赖

过去由于图书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学生在图书馆中十有八九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或者找到的资料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教师研究的课题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更多的学生将对图书的依赖转移到校外更加有效率的图书馆,因此高校内的图书馆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在图书馆中可以轻易地找到自己研究课题的全部资料,并且运用电子图书馆可以找到社会最新的课题资料,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的依赖高校内部的图书馆,有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2.2拓展高校图书馆图书读者的范围

大学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丽的时间段,在大学期间我们的生活从来不缺乏内容,但是由于图书馆管理效率的低下,很多的学生根本不愿意去图书馆,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图书馆丧失了一部分的读者。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学生可以不出宿舍门就可以在网上进行一系列的借书、续借、还书等行为,这样就使得很多的学生借阅图书,这样就拓展了高校图书馆图书读者的范围,有助于高校图书馆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篇13

1.3具有快捷的传输能力由于计算机不同于模拟信号中所采用的脉冲进行数据传输,而是采用二进制的数字传输模式,因此其传输的速度较快。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技术的铺设,计算机通信的速度将更加的快速便捷。

1.4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通过采用二进制进行数据传输,不但使得计算机通信的速度较快,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对噪音进行处理。在对信息进行交流时还可以确保信息传输的质量。此外,计算机通信技术还可以促进计算机运行效率和传输通道流通性的提升,从而使计算机的运行更加的高效快速。

2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状况

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着以上优点,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它被应用的非常的广泛,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处理、对系统的预测,以及在系统计划和控制、决策辅助功能等方面。

2.1对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进行迅速的处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结合现实的需求,数据传输时要高质高效。而从上面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中我们可知,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并确保其传输的质量。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得到了重要的应用,是其数据处理的关键性支撑技术。

2.2为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要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必须将数量较多的数据作为基础,而获取这些基础的数据则必须依靠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为了实现这一需求,就要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数据传输高效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它是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支撑。

2.3满足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功能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计划功能,要将各个管理层的基础数据作为构成的基础,所以基于这种对数据的需求,就需要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运可靠性较强的数据传输技术。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凭借其特有的数据传输和通信优势实现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这种需要,从而为其计划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

2.4促进了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应用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其它功能一样,其控制功能也是将数量巨大的数据作为开发的基础。所以,要凭借计算机通信技术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中控制功能。因此,从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以及实现控制功能方面来看,在信息管理系统当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5提供了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的实效性在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辅助决策功能重点中的重点。为了能够确保辅助决策功能的实现,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了信息管理系统当中,使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数据综合的进行传输和处理,进而提升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效率,促进辅助决策功能的实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