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经济现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中国保险经纪市场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保险人制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保险“市场”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中的保险条款、费率全部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在业务开拓过程中只需招收保险人销售保险产品,客观上不存在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保险经纪人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保险市场格局的形成而出现的。
20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和保险事业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日益增多。保险经纪业逐步发展,保险经纪人制度逐步形成,成为保险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然而中国的保险经纪人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单一,有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行业自律、内控机制缺位,地下保险经纪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不利于我国保险市场的良性运行,也制约着我国保险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与保险经纪市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对保险经纪人的使用会越来越频繁,保险经纪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些问题如果再不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势必损害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职业形象,引起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混乱,影响保险经纪业的发展和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最终将阻碍整个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十分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保险经纪人制度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解释,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完善的保险经纪人制度,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地发展。
1999年中国保监会决定正式批准成立我国首批保险经纪公司,并于1999年5月15日在全国举行了首次注册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当时全国共有7186人参考,144人一次性通过资格考试。1999年底中国保监会批准首批三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江泰、长城、东大正式筹建。2000年6-7月这三家首批保险经纪公司正式成立。同时,中国保监会重新审批原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商局所批准的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和国外经纪公司驻国内办事处的经营执照。对于国内原来批准的保险经纪公司、从事经纪业务的商务公司,保监会经审查后一律认为不合格,坚决予以取缔。2001年底中国保监会又批准了7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地点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深圳。2003年1-10月,中国保监会审批开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就有48家。
目前,保险经纪人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1、业务内容不明晰
保险经纪公司对自身的优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主要应开展哪些业务、达到哪些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以保险经纪公司目前的表现,只能称其为更高一级的保险人,和国外的经纪公司存在着很大差距。
2、保险经纪的人力资源相当缺乏
保险经纪人中拿到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要这些人转变工作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经纪人资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不代表其具有足够的从业技能和经验。和其他金融行业比较,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种人力资源的匮乏使保险经纪人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3、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了一些混乱局面
例如,在为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时,保险经纪公司侧重于佣金的高低;许多保险公司同经纪人争夺业务,一些未在我国注册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抢占业务。同时,财会上没有保险经纪人开支的费用科目,也没有统一的费用标准。目前国家对保险人的佣金标准有统一的规定,对于保险经纪人采用和保险人统一的佣金标准肯定行不通,但是也不能任由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讨价还价,因为这样会影响保险市场的稳定。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保险经纪人的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保险业的发达程度,当局对保险业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方式等都影响或制约经纪人制度的发展。
1、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由于经验少、技术低,与保险经纪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尽管已举行了几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但取得资格的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保险经纪市场的需要。
2、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就目前来说,我国不允许个人经营保险经纪业务,也不允许保险经纪人以合伙企业形式存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是在《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中确定的,在该规定出台之前保险经纪公司只能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严重缺乏灵活性。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可选用个人形式和公司形式,凡具备经纪人资格者可以个人形式申请开业。英国等一些国家允许以合伙形式开业。
3、保险经纪人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主体不多,市场垄断还比较强,存在着竞争不充分、不公平以及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从保险经纪人的设立来看,我国实行审批制,这无疑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培育。英国、美国、日本采取的都是注册登记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就可登记注册。
4、保险经纪人佣金制度不规范
《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第五十条规定:保险经纪公司依法办理业务,应按双方当事人约定收取经纪佣金。但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以投保人所需缴纳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支付保险经纪人佣金。一般来说,我国目前财产险的佣金是保费的10%~30%,人寿和健康险的佣金比例一般在10%以下,意外伤害险佣金比例在20%左右。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保险经纪人必然为多赚取佣金而选择保费率高但保障水平低的保险公司投保,从而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
5、保险观念落后
我国多数投保人的保险观念比较陈旧,对保险服务没有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有些投保人认为经纪人佣金虽然由保险公司支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通过经纪人而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可以节省佣金。因此,让投保人真正了解保险经纪、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保险人方面,某些保险公司由于机构大而全、冗员太多,对成本核算不细,认为通过保险经纪人展业不如利用本公司人员展业,以降低成本。加之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展业人员的收入直接与业务挂钩,保险经纪介入保险市场,使得原来属于保险公司的业务被拿走了却还要付费,因此初期的磨擦不可避免。
三、保险经纪人制度建立的意义
保险经纪人无论是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而言,由于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在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风险引出了人们对保险的新需求。保险人向市场所能提供的保险商品的种类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时,投保人要凭借自身的知识对保险人、投保种类和投保数量等因素做出符合自身风险和经济条件的正确选择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具有保险专业知识的保险经纪人的出现,就能够使投保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使投保人享有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对保险人而言,自1988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中国保险市场长期垄断的局面之后,到目前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活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这一方面为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竞争。竞争的最终目的就是用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成本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对保险人来说,既要扩大承保范围、拓展新业务,又要把成本降到最低,仅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远远不够的。保险经纪人可以利用其灵活性与专业性,有效地帮助保险人拓展业务、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在市场上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为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并采用国际同业的一些通常做法。在国际上,各国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着保险经纪人,且保险人的大部分业务都是经纪人招揽的。以英国保险市场为例,保险经纪人掌握着英国55%以上的保险业务,而法国的工业客户每年则有近90%的保费是通过经纪人交给保险公司的。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如不采用外商所熟悉的通过保险经纪人的方式招揽业务,我国保险业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人制度,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篇2
l、资料、信息的获取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实验、建模和动手的能力;
4、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包括索取信息、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基本软件应用等)的能力;
5、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
全文初拟主要目录
第一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回顾和实证述评
1.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提出
1.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学者对中国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1.4 实证检验方法述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五种可能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3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需求拉动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演进和现状
3.1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联系纽带
3.2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三阶段
3.3 我国的金融化进程
3.4中国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
第四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篇3
长远发展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工业振兴规划》。《规划》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级以及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是两大亮点,这为彻底扭转我国工业链两端薄弱的现状打下了基础。我国矿产资源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多数产品的原料供给对外依存度较高。以主要金属产品为例,我国铜精矿自给率仅20%左右,铁矿石只有50%,铝土矿也只有55%,资源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规划》的通过既能有效地改变我国资源不足的现状,又能在当前金融危机中加强与国际的合作,给深陷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支持。近期华菱钢铁团体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出产商Fortescue Metals16.5%的股权、中国铝业公司提出向澳洲矿业巨头力拓R i oTinto投资195亿美元、中国五矿团体斥资17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Oz Minerals以及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向俄罗斯能源企业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换取原油供给等,这些都是国家增强资源保障的积极步履。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产品附加值过低,企业恶性竞争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继承高速增长的巨大阻力。
《规则》中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级正好针对此题目展开。政府在这方面不仅通过直接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有色金属行业在新技术以及深加工方面的研发,而且通过政府采购直接获取有色行业急需的提高前辈技术,加强和国外提高前辈技术公司的交流合作,进步工业进级的速度和质量。近期由商务部组织的中国商业投资促进团正在欧洲进行采购,在此次总额为150亿美元的采购中,103亿美元的订单都瞄准了欧洲的新技术。其中,山东兖矿轻合金有限公司从德国机械商西马克梅尔公司引进的四条铝加工出产线是目前铝加工行业中装备水平最高、吨位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出产线。走高端路线,出产高端产品,这是中国经济再次起飞的准确之路。在全球经济危机之时,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有色金属工业振兴规划》的通过既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全球经济逐渐挣脱金融危机提供重要匡助。江西赣州:首开地方政府贮备资源的先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内钨、稀土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不少开采及深加工企业资金紧缺,发展受限。
如何不乱钨、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匡助企业渡过难关?江西赣州首开先河,积极推进钨、稀土等上风矿产资源战略贮备体系建设,并于今年立异性地在全市推行钨、稀土产品收储计划,进步资源利用率,独树一帜,对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实施收储,助力赣州矿业过“寒冬”。金融危机引发钨、稀土价格跳水钨和稀土是我国具有上风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此次金融危机冲击下,有色金属工业无可避免受到了严峻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直接表现是价格暴跌,呈显著下跌趋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自去年9月份以来,钨精矿、稀土产品等有色金属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下降幅度在三成至六成之间。其中,钨精矿价格由去年最高11万元/吨跌至为目前6万元/吨左右,降幅约为45%;稀土原矿产品价格由去年最高8万元/吨下降至目前5万元/吨左右,降幅近40%。稀土出口金额全面下滑,海内不少中小稀土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损失惨重,已停产或面对停产。
硕士论文、职称论文、毕业论文、、、,更多详细信息请关注。
篇4
许多金融微观数据表明,企业融资效率会对企业本身的经济运转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金融宏观数据很难能够证明,很难具有说服力。
所谓金融冲击对抗,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制度不完善,这种制度缺失让资金持有者手中的闲置资金不易流通起来,金融市场资金流通不畅,就会加大交易的全过程。
我们通过对企业固有资产投资资金的比例调查,可以发现在我国的企业的各类固有投资资金里,之前国内贷款的部分有了较显著的空间下降,经济周期的波动的走向也难以阻挡。而且这个态势愈演愈烈。因此可以说现在我国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能够获得的贷款金额也十分有限。如果我国企业贷款能力被无形地削减,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金融市场流通力度的下降。要知道这些约束大多都来源于金融部门,企业的借贷能力的下降,由此可见,我们把这种恶性影响叫做金融冲击。
二、金融冲击的现状
(一)基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现状
本论文通过固定产出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来研究目前中国企业的融资现状。固定产出的资金来源大概分为以下五项:国家体系预算金、国内贷款、个人资金、国际资金、其他。本论文拿“国内贷款”一类来进行论述。
“国内贷款”单指固定项目投资的各类国内借款,指各类社会合法机构、单位向金融类及非金融类机构筹措的资金。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国内贷款”首先有一个融资额度,代表贷款人或者贷款机构、单位能够筹措的资金上限。按照国内贷款金额与固定资金之比,我们绘制如下图表,根据时间序列横向排开,数据区间从2000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
图1清晰地可以发现,从2000年到2015年,国内贷款数额占固有投资数额的比例几乎是一个阶段性下降的态势。如果计算一个均值的话,得出的数值大概是0.3,由此可见从金融机构处获得的企业的投资资金大约30%。这么低的比重也从侧面展示了贷款难度。整体来看,不难得知我国企业未来的贷款形势不容乐观。(注:图1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现在我们利用H p滤波器,将国内贷款数额的周期性进行展示,图2可以看出,长期波动过后,国内贷款数额的比例开始持续的短期波动。根据图表观察,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异常频繁,频率值是0.93%。(注:图2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二)基于信贷经济数据的现状
政府控制经济所使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信贷管理。某种程度上政府的许多宏观调控政策都能够依靠银行来提高信贷的供给量。由此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还是银行,而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必须要靠银行的资金输入才能完成,这就凸显了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的重要意义。
如图3所示,为了说明信贷规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程度,我们利用HP滤波器来解释贷款总数额量里剩余数额波动和产出的波动。注:图2底部左到右刻度分别从2000年至2015年)
从图3数据来看,可能出于货币政策或其它原因考虑,金融机构不断地调整信贷供给,这当然影响中国企业的金融活动,还会影响到总产出和总投资。面对信贷配给紧张时,有一些企业尽管能够得到贷款,但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不能全面的满足资金预期。有一些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哪怕付出很多的代价也无济于事。所以说金融部门的干扰尤其是银行信贷,会对实体经济带来非常重要的冲击。
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变革的深度与宽度难以预料。所以说找到金融变革的核心,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异常重要。
现在国内很多学者都开始着手研究金融市场和经济周期两者是否存在着一些联系,像著名学者王文甫以及刘方等都对中国经济波动特征进行了解释,他们都认为信用借贷和民间小额借贷对金融市场的有序流通起到了特殊的传导作用。另外有一些经济学者对银行信贷进行了量化研究,除此之外,少数研究人员对银行信贷服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提出了独特的想法。
三、金融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固有资产资金数额,进一步对其潜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固定产出的资金来源大概分为以下五项:国家体系预算金、国内贷款、个人资金、国际资金、其他。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国内贷款做深度的剖析,“国内贷款”单指固定项目投资的各类国内借款,指各类社会合法机构、单位向金融类及非金融类机构筹措的资金。我们认为国内贷款数额是有一个上限额度,许多案例都说明这个上限额度已经出现了逐步下降的态势,现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能够流入的借贷比例大约只有22%,直接反映了中国企业贷款越来越难,障碍也越来越多。
四、结语
最近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金融市场和环境对经济波动有实质性的影响。许多金融专家认为不能忽视金融市场环境对经济产量带来的波动和干扰。上文分析了金融冲击的经济后果,最后得出中国企业的固有资产资金数额里,国内贷款占比持续低落、经济周期频率上呈现了持续震动的结论,这种持续震动的后果体现了当下中国企业信贷能力的停滞不前,借贷渠道的干涩紧乏,上限额度的持续下降,这都体现了金融冲击的可怕影响。
首先,本论文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数据,最终得出了我国企业国内贷款占比出现下降趋势,企业获得的贷款越来越少,借贷能力受到的约束也在加大,且未知干扰也越来越多。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数额中,贷款剩余数额与经济波动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信贷是影响经济阶段性频率波动的关键所在。其余原因包括整个金融市场上面融资信息的不均衡不对称等,这些都干扰了中国企业的贷款质量和数量。
金融冲击作为带动我国经济阶段性波动的关键因素,它体现了可计算性。消费、就业、债权、债务、产出等增长波动都可被计算。我国大约75%的经济产量增长浮动都能从金融冲击的角度来体现,像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宏观经济都可以被解释。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是当前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动荡有关联,包括世界性政治文化等原因,都会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微妙的关联,所以分析中国经济波动的原因,一定要全面具体的综合考虑各种方面,这也是未来的主要探讨思路。
参考文献:
篇5
一 中国经济在本世纪20年代必将驶入拐点
(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庞大的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发达国家普遍增长乏力、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表现近乎灾难、多数发展中国家进步缓慢的情况下,在一个市场体系还没有很好建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了近10%的较长期的年均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的表面原因很容易统计、分析出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要素投入增加、外资和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等是其中较明显的因素。论文参考。但重要的是这些表面原因背后的内在动因。中外学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分别强调制度变革、渐进式改革、后发展利益,或者其中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等。
(二)国际分工角色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更离不开自身在世界市场中所占有的特有优势。论文参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造就了“世界工厂”,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在于,我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每创造一元钱,将给西方国家带去9元钱的好处。如果不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命运,仅靠提高劳动效率,我国是无法与西方国家竞争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优势的逐步消失,西方国家已经将产业链向发展水平更低的地区转移。这使得我国的价格优势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
二 经济拐点到来的形式及面临的前景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每个经济体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告诉发展过后都会经历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甚至出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行驶了近三十年,随着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逐渐消失,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21世纪20年代出现拐点具有现实的可能。只是这种拐点的出现是像金融危机那种爆发式的?还是另一种通过政府政策的逐步调整而逐步实现的温和式的形式出现?这个问题很显然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预想不同的实现形式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假使我们仍然按照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经济拐点的出现,无疑会使我国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到时,走出困境的时间和代价都是难以想象的。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我们预见到经济拐点的到来,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未雨绸缪的提出改革措施,逐步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找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以期在拐点来临时,能够迅速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 主动改革,努力实现经济转型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结合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这个目标、阻碍我国实现现代目标的因素,以及如何为我国经济转型创造有利的环境给出一些对策和建议。论文参考。
1. 加大我国的教育投入,加快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为新型经济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我们只是发挥了人口量的优势,而由于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和我国教育制度的欠发达,使得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想要彻底的改变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现状,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地位,我国必须增加对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投入,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
2. 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绿色转型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付出了惨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的,面对现在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能源。我国应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通过环评条例的贯彻落实,深化项目环评发展,对于有利用民生和经济转型的项目加快环评进度,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项目应从严把关,从而加快解决我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应该更新健全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以引领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经济转型提供金融支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好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金融作为当代经济的核心,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加快自身建设以期为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如:通过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强;完善金融机构的各项职能,拓宽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服务的范围;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增强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4. 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国际化趋势在国际化过程中,虽然说我国的资源与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但不代表国际化对我国没有意义了。我们应该在国际化趋势中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同时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同时我国还可以加快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合作,以解决我国国内能源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 克 蒋 力.对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及未来的发展建议 .中州学刊
【2】朱新方 . 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大学《市场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无法回避问题的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
【3】内需驱动经济转轨.中国经济信息2009-06
篇6
一、制度学派关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观点
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总是把经济制度看作是既定的前提、假定市场经济具有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的产权等暗含特征。因此,制度在传统经济学分析中就被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后起的新制度学派意识到这些暗含假设特征的严重缺陷,指出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的产权在现实市场经济中是不现实的。
二、目前中国制度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二十余年的中国经济改革采取了一种渐进的道路,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体制从行政控制经济向自运市场经济的急剧转变,也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国社会内部带来一定的“失范”。也就是说,中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中支付了高昂的制度变迁成本,如经济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规范的失衡,以及由资源支配方式的转变引发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然而,在伴随着种种社会“失范”的同时,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种种新的经济秩序却在不断生长与扩展。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的转变就是最好的例证。政府对社会经济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从管理微观经济为主转向管理宏观经济为主;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和管理市场为主;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从部门管理为主转向行业管理为主。
改革开放尤其是九十年代初确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以来,我国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同时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由于没有现实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制度或者说制度缺陷这一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一下两点:
1、制度不配套成为制度建设的桎梏。
新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虽已成型但还很不完善,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还不健全。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权改革、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宏观调控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等等,应当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普遍还存在不完善、不规范、不到位甚至被扭曲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和制约着市场经济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制度腐败现象依旧存在。
制度经济学有一句名言:“一个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好,一个坏的制度也能把好人变坏”。近年,我国相继有一批掌握资源配置权的高级官员腐败变质,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大家比较重视的是利用制度去防治腐败现象,却往往忽略因制度缺陷而导致的腐败根源。尽管党和政府近年来花大气力清理行政审批制度,也已经取得明显实效,但因行政管理制度引发的和行政不作为等腐败现象依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存在,而这种腐败行为的恶果无一不是以消耗国家资源和公共财富为代价的。
三、结论对策
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原来的集体农作制度这一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贡献份额在20%到50%之间,有的学者的估计值甚至高达70%。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行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显然为这一地区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机会,逐渐拉大的东西部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明。
菲利普·基弗和玛丽·雪莉通过对中国和加纳的比较分析,他们认为,正式制度(诸如控制和平衡性政治体制)以及某些作为重要的非正式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拥有完善制度的国家具有较高的增长率。中国过去30来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制度不断革新的过程,在这期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是不是只有具有完善制度的国家才有较高的增长率呢?笔者以为不一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的制度不断完善,就必然会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国经济的发展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篇7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引进外国智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垄断行业监管机制问题研究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及路径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发展 惠州对外贸易企业的变迁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和对策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中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 中国农业开放模式的选择研究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与完善研究 从轮胎特保案看我国的反倾销 金融危机下广东的双转移战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广东企业走出去研究 广东外资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金融危机下广东某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国际多式联运问题研究 港口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第三方物流中的问题研究 中国集装箱运输中的问题研究 提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贸易救济制度研究 对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调整与中国出口战略应对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以美国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为例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趋势与促进肉类产品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或某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研究 引进外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作用研究 FDI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国际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关系研究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主创新与增进我国出口商品比较利益研究 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 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利弊或转型升级研究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研究 标准化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效用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我国商品出品对策
国际劳工标准下我国政府、企业对策 我国纺织业出品竞争力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纺织业的贸易格局与市场策略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世界 FTAS 发展态势与中国策略分析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 加入 WTO 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以惠州经济为例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FDI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贸易的影响看我国开展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中国经济反垄断立法的探索 广东区域聚集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及风险研究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欧元汇率变动对惠州制鞋行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机理及未来演变研究 中国国有经济角色演进的反思与前瞻 我国产业结构调查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广告语言与消费心理研究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 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中小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中小企业品牌经营误区及创名牌战略研究 顾客忠诚研究述评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浅析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探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顾客关系投资的个性化价格促销 中小企业出口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广东农产品出口跨越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东鞋业出口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 对外贸易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全球知识网络与跨国公司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机制和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研究 知识的国际传播机制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双边 FTA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FDI 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广东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我国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倾销问题 反倾销背后的国家利益博弈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及障碍分析 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思考 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市场水果检疫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法、产业法与反倾销法的冲突与协调 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与政策变化 市场营销视野下的大学生自主择业策略分析 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 论国际市场营销者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和避免政治风险 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
篇8
[1]李彦,梁晓琳.走出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2]佟婷,翁钢民.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
[3]叶开.如何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J].销售与管理,2005(2).
[4]周丽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7).
[5]曾洪.CRM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02(1).
[6]王伟琳,杨悰佁.浅谈物业管理部门的客户关系管理[J].活力,2009(3).
[7]荆宁宁.客户的分类与管理[J].中国质量,2002(8).
[8]季新梅.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及实施要点[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5).
[9]苏朝晖.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董金祥,陈刚,尹建伟.客户关系管理CRM[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1]张学军,吴潇,刘翠响.CRM实施宝典[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2]罗纳德.S.史威福特.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908
[13]周学武,魏永平(2004).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6:41.
[14]王晓成(2004).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J].学术月刊.5:37.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君如(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许文惠,张成福(1998).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徐伟新(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4]陈秋玲(2010).社会风险危机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蔡哲远(2011).预警中国[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6](2008).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J].党建研究.6:63.
[7]王仕龙(2008).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初探[J].中国商界.6:190.
[8]顾湘(2009).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论公共危机预警系统[J].资源与人居环境.22:67.
[9]朱建明(2008).完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J].江海纵横.2:24.
[10]王勇(2010).治理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其角色[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5:32.
[11]刘鹏(2010).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研究[M],北京沖央编译出版社.
[12]张成福,唐钧,谢一帆(2009).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凤凰网(2011).和田恐怖事件细节披露:恐怖分子悬挂圣战旗帜.20110721.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维平(2006).危机管理的民众技能[J].中国减灾.6:32.
[2]李君如(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3]于嘉,陈平(2011).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建设探讨[J].大江周刊:论坛.2:31.
[4]温志强(2009).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5]赵路平(2007).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6]钟明(2007).我国城市政府预警机制的构建与运行[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7]张翼飞(2006).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N].人民日报,2006,1(9).
篇9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旅游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如戴学锋、李锦爱和徐涛、刘立亭、王素洁和刘海英、于莉探讨了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唐霞、胡敏静探讨了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两者的关系并不显著;孙兆斌对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效率有积极影响,而股权制衡度对公司效率具有消极影响;许陈生分析了我国旅游上市司股权结构和技术效率的关系认为,股权集中度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而股权制衡度、董事会持股比例和总经理持股比例对旅游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提高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原清兰(2008)指出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权特征,旅游上市公司治理对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意义重大,强调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高莉.张伟(2008)采用主成因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刘洁利(2009)针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背景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旅游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现状提出发展意见。
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旅游上市公司,对单个具体的旅游上市公司研究很少,本文主要研究黄山旅游发展状况、经营能力和发展特征。
一、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由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其所属单位的净资产以独家发起的方式于1996年11月18日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成立的股份公司。
表一:黄山旅游股本数变化情况
时间
总股本
(万股)
原因
法人股
(万股)
流通 A股
(万股)
流通B股
(万股)
限售A股
(万股)
职工股
(万股)
1996年11-18
11300
发行前股本
11300
—
1996年11-22
19300
发行B股
11300
8000
—
1997年05-06
23300
发行A股
11300
3750
8000
—
250
1997年11-06
23300
其它上市
11300
4000
8000
—
1999年12-14
27890
送、转股
14690
5200
8000
—
1999年12-17
30290
送、转股
14690
5200
10400
—
2006年02-17
30290
股权分置
—
6708
10400
13182
2006年11-03
40235
送、转股
—
10062
10400
19773
2006-年11-08
45435
送、转股
—
10062
15600
19773
2007年08-02
47135
增发
—
10062
15600
21473
2008年08-04
47135
其它上市
—
篇10
一、黑龙江省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产业的粗放经营及产业结构的落后,经济发展乏力,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水平。但自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出现重要转机,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统计,2008年全省实现GDP8310.00亿元,经济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同与东北其他地区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虽然其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黑龙江占全国比重仅比吉林高了0.62%,却比辽宁低了1.72%,而且占全国比重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表1:东北地区各省的经济总量及占全国的比重(2000—2008年)
同时从人均GDP上来看,黑龙江的人均GDP也是不断增长,但与全国人均GDP相比,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在2008年低于全国人均GDP。而且从下表中可以看到,黑龙江省与辽宁有较大的差距,2000年人均GDP差距为2883元,到2008年人均GDP差距扩大到9532元,而与吉林相比,黑龙江人均GDP与其差距不断缩小,在2008年被吉林超过。从以上GDP和人均GDP两方面都看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国及东北其他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仍较慢,没有真正实现振兴的目标。这就要求黑龙江必须进一步开拓发展,加强其东北地区的经济联系,通过区域合作,实现经济的联动发展,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
表2 东北三省人均GDP及全国人均GDP
年份
人均GDP(元)
全国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2000
7858
11177
7351
8294
2004
12336
15835
11537
12449
2008
22698
31259
篇11
宋先生根据前沿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的现状,给研究生开出多门专题讨论课,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激进经济学和通货膨胀。讨论课的地点也时常变化,张军就曾在自己的寝室等过前来授课的宋先生。宋先生带着手写的讲义,上面是各种颜色密密麻麻的批注。同学们围坐在桌子旁边,宋先生讲到得意处,还会敲敲桌子,示意学生看讲义。
在武大和南开求学的日子
青神,属四川眉山,以祭祀蚕从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山民多植桑养蚕,宋承先即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位数学老师,母亲和姐姐则打理着家里20余庙山田,植桑养蚕的收入帮助宋先生完成了学业。
1941年,宋先生考入了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时局动荡,生活艰辛,师生大多极清贫,但教学和研究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如此,武大还积极延请愿意来华的外国学者来武大讲学。宋先生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育,并在毕业后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三年后获得了当时国内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硕士学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初汇聚了众多从国外名牌大学得到学位回国的学者,有博士学位者占老师的一半以上。其教学中,即要求深入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也极重视考察中国经济实况,鼓励师生进行社会调研。抗战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唯有经济研究所因创始人何廉在重庆政府任职的缘故在重庆重建。老师虽有流失,但何廉(耶鲁博士)仍任所长,方显廷(耶鲁博士)、李卓敏(加利福尼亚博士)、陈振汉(哈佛博士)等老师也仍旧授课。
根据资料记载,宋先生就读研究生的第一年主要接受基础学科训练,包括近代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高级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等。第二年则从事专门学科研究,并开始撰写论文。宋先生为何选择《经济进步与经济恐慌》为硕士论文题目,我们已经不可得知。但这两年无疑为宋先生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学术
宋承先在早年经济思想史扎实的学习中,将马克思经济思想置于整个西方经济学脉络中考察,这帮助宋先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分化。复旦大学在1977年到1983年间出版了一套《资本论提要》,前三卷由资本论专家张薰华与洪远朋老师写作,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四卷则由宋先生执笔。
上世纪50~60年代,宋先生专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写作了数部评价西方经济学的著作,包括《马尔萨斯经济理论批判》《论重农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等。
改革开放之后,他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中可以借鉴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说和方法,先后出版了《增长经济学》《当代外国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等著作,同时还在积极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
《现代西方经济学》上册1988年出版,这是宋先生倾注极大心血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宋老师自道“本书如有任何特点的话,是在适当的地方,用对比分析的形式,陈述了我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一年,宋先生已经68岁了,年岁日增,身体抱恙,但他希望尽快写就《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完成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论著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明海常常下班后夜晚到宋老师在复旦第七宿舍的家中拜访。他记得宋老师书桌上总是摊开一大堆稿子,桌子玻璃下还压着纸条,简单地记着国外某个经济学家的生卒年月。
在女儿宋慧毅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那一方靠北的斗室中伏案写作,每次回家,映入眼帘的总是背影。在这种高强度的思考和写作中,宋先生一直保持着一种规律的生活,晚上九点钟入睡,早上七点钟开始写作,每到饭点,夫人做好饭摆上桌,宋先生的思考告一段落了,就出来吃一点东西,然后返回去继续工作。
1994年,《西方经济学》(下册)出版了,规模比上册更添10万字。三年后,77岁的宋先生再次对书作了修订,添加了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内容。《现代西方经济学》初版发行后20年间已经累计售出近一百万套,帮助了大批希望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学子。
在学术上,宋先生是自信的。上世纪8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给经济学家提出新的问题。宋先生也开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来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有效的对策。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和政策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相当部分关注通货膨胀这一重要问题,宋先生坚定反对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膨胀、投资饥渴和货币超量发行造成的,是“需求拉上”型的,对经济发展有害;认为中国并不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说的短缺经济,而是潜在生产力逐渐释放后的结果,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此外,他还强调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主张应当允许一定的财政赤字。这些论文中的28篇后来作为专著《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在书中,宋先生回顾十年前写的论文,自述“现实的发展证明我是正确的”。
篇12
篇13
新准则与原1+16项准则(以下简称“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等相比,更强调公允价值,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本文试通过比较新旧准则的差异,系统介绍新准则的重大变化及主要内容。
一、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一)国际上的客观形势
1.会计准则发展的最重要规则应当是“适应环境”。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原因,就是“环境使然”,是顺应国内外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会计与经济国际化协调的客观要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已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潮。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境外融资与对外投资同时并存。企业能否从境外融资,关键因素是能否提供与国际市场趋同的财务报表。而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2.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要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发达国家设置种种壁垒阻挠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且诉诸各种反倾销诉讼使中国遭受了大量经济损失。
2004年欧盟在评估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时,就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诸如此类的“霸王条款”是促动我国推动建设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的最直接外部动力。
(二)国内的实际状况
1.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制度逐渐趋于合理和完善。这就要求会计准则要覆盖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并要求建立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新会计准则。近年来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管理层收购、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迫切需要许多包括新的会计技术与方法的新会计准则。
二、新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1.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2.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理念、内容的创新
3.新会计准则体现了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新会计准则内容上的重大变化
我国政府推行会计国际趋同的态度既积极,又不乏现实。新准则考虑到了中国经济目前的特点,针对特殊类别交易(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和特定类型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等)的会计核算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并保留了一些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包括不允许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针对某些政府补助的特殊会计处理和不具有投资关系的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作为关联方交易披露等。
企业会计准则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主要是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会计核算广泛遵循的原则,是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依据。具体会计准则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就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
(1)存货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
(2)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
(3)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4)资产置换又能产生利润
(5)合并报表侧重实体理论
(6)投资性房产计价有可选择性
(7)证券投资按交易所市价计价
(8)研究与开发费用分别对待
(9)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有新规定
(10)所得税会计处理发生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与税收筹划的融合
随着新会计准则新税制的出台,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会做帐做好帐,不仅要遵守好企业会计准则及新税制改制要求的条条框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会把各种准则与制度融会贯通,站在一定的高度,实现税企筹划。所谓税企筹划,是指通过对纳税业务进行事先策划,制定一整套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它不是偷税,也不完全等同于避税或节税,它具有事先策划性、非违法性、权利性、规范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降低涉税风险,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
作为新型的财务人员应当为企业做好税企筹划。这不仅是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从目前企业进行避税筹划活动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现象:⑴由于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纳税人试图“合理避税”而进行偷漏逃税,或者是只要能少交税款,怎样做都行。这种情况已严重地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影响了国家财税的及时、足额的入库;⑵没有理论支撑的盲目的减轻税负。这种情况并不利于企业从全局着眼进行系统策划,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企业财务人员对税务理论与实务水平的提升。以上两种情况都应是我们财务人员在进行税企筹划时所应避开的。中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差异较大,不同的优惠政策所带来的预期税收利益和筹划成本,以及对税后利润总额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此,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要求我们财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会计准则,而且还要当好一位税企筹划大师。真正把税企筹划落到实处,尽力争取税收政策的倾斜和照顾,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获取税收利益,更好的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减少涉税风险,真正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