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篇1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古诗词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古诗词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古诗词才得以发扬光大。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诗词学习当然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通过优美的歌曲引入古诗词创设的独特意境中。这种方法能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再引领学生做好诗词的分析,感受诗词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体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也表达出自己希望能够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积累,反复朗读

荀子曾经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经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学习过程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实现质变,向前飞跃一大步。举例来说,我们如今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能够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年泡在图书馆中,以至于脚下形成一个坑,他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五百本,写出一百多本读书笔记。马克思还灵活掌握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写出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可见,无论什么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注意积累,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另外,要想学好古诗词,不能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多读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思想含义,也只有多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其中的写作方法。只有多加诵读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诗词作者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条件,有的时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有的时候是通过事物描写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诗词的基本内涵。举例来说,当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与作者在感情上实现对接。如果教师不对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很难根据题目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也就是在古诗中最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词,诗眼往往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全诗的诗眼,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而且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不仅夸张地表现出潭水的深,也表现出作者与王伦的友情深,将潭水与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刻画出了烽烟的挺拔,突出了边塞荒凉的气氛,“圆”字准确地体现出长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简单的两个字便准确地描绘出一幅边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好作品是千修万改而来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优美的诗篇,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诗词不仅要学习其优美凝练的诗句,还要关注诗词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的情感。《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这首绝世名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被贬永州之时。“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对比彰显了天高地远的空旷,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飞鸟无踪,反衬老翁的寂寞,万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扰,只有作者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操守,虽然被贬,无奈,但还坚守一份执着。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更要教学生灵活运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诗词教学效果。

篇2

一、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差异分析的必要性

(一)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衔接的需要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循序渐进性的熏陶,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古典诗词学习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词。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典诗词在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才能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实现完美的衔接。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感情、节奏韵律,重点在读读背背,了解诗词内容,而对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则不需要重点掌握。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则不仅要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鉴赏古典诗词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提高古典诗词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初、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重理性而轻意境;诗词分析程度不适宜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在课堂上笼统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地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标。可见,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初高中诗词教学中差异性的探究和理解。

二、导致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初、高中学生理解能力不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初、高中生学习这样底蕴厚重的知识点时,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参与。然而,初高中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高中生感知能力的深刻。从思维能力上看,初中生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不强;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总之,对于古典诗词而言,高中生的理解力比初中生的理解力要好,并且高中生对古典诗词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程度也要强于初中生。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初中生还很难理解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因为古典诗词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更易对眼前的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是具有超前理念的新奇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虽然,很多古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缺乏探究古典诗词深层次之美的好奇心加上初中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因而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不过,高中时期的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评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主动地分析问题。当高中生们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有富有诗意和美感的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陶醉于古典诗词中那特有的意境之中。可见,初高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同也是不同学段诗词教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适合理解简单的古典诗词,对于意蕴丰富的诗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古典诗词存在着理解障碍。然而,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个性品质趋于成熟,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对于古典诗词的分析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鉴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考虑到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差异性表现

(一)初中重在“诵读”,高中重在“理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古典诗词教学注重诵读,教师既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搜集名家的朗诵来作为范读的版本,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也可以自己给学生范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含感情,根据诗词内容抑或温柔低沉,抑或嘹亮激昂,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相信初中生经过耳濡目染也会激起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细节方面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有关诗词的节奏、停顿、音律方面简单地知识,更好地完成诵读教学。

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学则应该是积累性学习向鉴赏性学习的转变,教学重难点侧重于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及情感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中生读懂并理解诗作有重要意义。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解读文本。对于高中诗词课堂而言,对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必须立足于“知人论世”。总之,初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在诵读,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理解。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从而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完美衔接。

(二)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意境分析的程度不同

初中学生也学习有关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但不需要很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诗歌。只需要对意象意境有个初步地了解即可。例如:杨柳、梅花等意象多代表送别;梧桐、明月为思乡的代名词;丁香、猿猴多为愁怨类诗歌的意象。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深远绵邈的意境。初中生只需要对一些常见意象、意境熟悉即可,从而进行零散的知识积累。高中教学对于意象的分析则不像初中只重视零散的意象积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性地积累。同时,在意象的积累过程中还要注意多重意象的掌握,意象具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同

初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希望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赏析古典诗词的水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诗歌体验,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品味文学语言,感受古典诗词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帮助学生培养古代诗歌的语感,提高思维层次。在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下积极探索个人价值,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与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展现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特性,直观地表达了特定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将其传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当今社会,古诗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其本身较为晦涩难懂、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等特性,使得学生在掌握古诗词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使得我国在古诗词文化发展出现断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执行,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更加强调语文素养。在初中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能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美学理念和素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经典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古文知识和认知能力都不够全面,在古诗词学习中时常遇到困难,感觉无法把握古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涵。而教师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依照教学大纲,填鸭式地灌输学生知识,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为了应付考试而强化背诵。完全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结果。

2.朗读方面存在不足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背诵的作用,往往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而教师的朗读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古诗词之所以优美,就在于其优美的结构、优美动听的韵律以及饱满精炼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朗读,教师便无法发现学生在诵读时存在的错误。

3.课堂氛围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率低下。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了活跃课堂氛围,一味地赶进度,当学生回过神的时候,已经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教学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方法有很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曹操《观沧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造一个优秀的开场,比如截取影视的片段或者制作一份动画,再现曹操创作《观沧海》时的境况,以较为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

2.强化学生诵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表明熟读古诗词,有力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在教授学生古诗词知识时,教师并不能一味地区灌输,而应该留下充足的时间,指点学生进行朗读。这时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朗读古诗词的音视频,让学生跟读,随后进行古诗词朗读节奏感的讲解,不管是四言绝句、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都有其独特的节奏,需要进行有节奏的断字,才可以朗读出韵味。以《观沧海》为例,一般断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断句后,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与第一次朗读的区别,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加深练习开展一次课堂小组朗诵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3.营造情境教学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源动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必能事倍功半。多媒体教学以其独到鲜明的特色,可以作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首选工具。

4.强化基础,进行趣味化的训练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包括感情认知等)尚处于发展阶段,一味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能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语文学科是一强调积累的学科,要提高学生古诗词文化水平,扎实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基础,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死记硬背这样传统的方式虽然笨拙,但是对强化古诗词基础,包括词义、分类、典故、常识等,有着积极作用。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发地从收集材料入手,探讨学习古诗词。

篇4

由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受到教师较多重视,因而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历经多次教师实践活动,可以发现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具体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比如,在教学时,教师未能从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入手,也不能重视感知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多以规律性教学为主。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学生在平时可能比较重视文言文学习,也能清楚地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词汇和句式教学,但是如果也读到古诗词就不能较好地理解里面的内容,特别是诗歌艺术方面,不能更好地再现诗歌的画面感,也不能较好地借助词句理解主体情况,因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多数都停留在翻译上,记忆和背诵也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体会诗歌内容,因而更不能谈及欣赏感悟。

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秋词》,要求学生背诵该诗,由于词句的语言更贴近通俗性,所以学生都能通过字面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如果提及感受到何种语言画面后,或者作者的情趣和志向后,学生就不能灵活地说出内容,这能够说明学生对诗歌的记忆更多停留在表面,不追求深层次内容,也不能从诗歌中真实地感受到词句的情感因素,因而诗歌的情趣和意蕴就不能体现出来。

二、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

1. 理解知识,累积知识

当学生背诵和阅读诗歌时,要先培养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然后加强诗歌方面知识的累积,这是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通过理解,学生对诗歌会有新的认知,这是学生背诵和阅读诗歌的前提,更是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若不能真正地理解,那么记忆也会缺失牢固,更不能真正看懂诗歌的含义。例如,在学白《月下独酌》后,教师需要先向让学生理解《静夜思》,由于这首诗歌每个学生都会背诵,可以在诗歌表达中让学生率先体会出思念故乡的主题,但是学生的理解多数有赖于教师讲解,教师是提供情感主题理解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经历,让学生可以良好地感知诗歌的意境,并且感受诗人的形象。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诗人远离家乡,也很想念亲人,在万家团圆的日子,看见窗前的明月有悲凉之感。学生面对此情此景会联想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也是好久未见,这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地和家长打电话,进行视频聊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引入,对情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结合自己情感经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歌内容。

2. 显象教学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用语言表达含义,很多诗人能够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维,在王维的《辋川图》中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诗画合一的情境。

比如王维的《终南山》(人教版九年级),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雄伟壮大。首联写是对远景的描述,里面掺杂对艺术的夸张,表现出山的高远。颔联主要是对近景的描述,身在山中之所见,写出云气的变幻,移步变形。颈联写山南北的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形态。最后写入山穷胜,找投宿人家。“隔水”二字写出了作者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远望”。全诗里面景、人、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动静结合,如同一幅山水画。

运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思,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事物的感官理解,了解诗人的情感。其实语言的叙述性是非常容易描述,但是情感的表达很难通过语言给人呈现出来,因此,古诗词的魅力在于能够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

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人教版八年级),作者就是运用明月表达自己的心情。明月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但是在作者的思想寄托下,表现出生命或者很多东西的不完美。月亮的缺憾代表人生的不完美,只能通过月亮来表达美好的祝愿。

篇5

一、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能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以特定阶级,时代作为审美标准,以感情为核心,形象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的教育,通过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格,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而美育的实质正是情感的教育,包括德育和智育,是将二者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情感教育融在道德和知识中间,有着比智育和德育更为复杂的规律。总的来说,德育,美育和智育三者共同影响,互相渗透,智育是基础,德育是方向,美育则是动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情感,语言,内容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因素,是初中生美育的绝佳素材。

美育具有娱乐性,自由性,形象和普遍性四个特点。娱乐性是美育中重要的特点,贺拉斯曾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提倡通过欣赏艺术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并从艺术中得到知识和启迪。美育的自由性指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自愿自觉的方式进行,而不像德育和智育多少需要使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形象性是美育教育中显著的特点,美育正是从观察,欣赏美的形象开始,美固然有其内在涵养,但脱离了形象就难以感受了,学生正是通过对美形象的领悟来感受其内在涵养,不管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离不开形象。美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与美育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美育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教育和生活教育,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等。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的必要性

1.初中古诗词问题呼唤美育

随着可改变的推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语文课本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珍贵的美育资材,但在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教师容易将古诗文教学和文言文混为一谈,喜欢拆字逐一分解,到最后势必要将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接着再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这种教学方式较之过去虽有下降,但一些年长固执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后,还是习惯简单传授而不思考,没有与时俱进的觉悟,就形成了重复,简单的模式,把美妙的诗词拆分的支离破碎,美感顿失,意境全无,学生除了反复背诵,理解大意外对诗词的精华和意境没有丝毫感悟。此外,很多初中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过于重视理性的分析,重视挖掘诗歌中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做法较为普遍。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重要性,但操作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知难而退。比如在讲解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经典名句时,常会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往往讲不出其中的奥妙,也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那种寂寞,孤独,萧瑟的意境。这就需要美育教育的介入,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2.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下降

现在初中生是伴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喜欢上网冲浪,各种实事,娱乐新闻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去品味,拼读一首诗歌。很多学生都觉得古诗词已经落后,不值得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比埋头沉吟古诗更为重要。手机的普及让他们再难体会鸿雁传书的情谊,高速的交通工具也让他们难以体会山长水阔的距离,相思的红豆,话别的长亭,清冷的残月已经逐渐掩埋于科技信息的浪潮里。为了寻回学生那种单纯,美好的情怀,体会古诗中的点点滴滴,不正需要美育的介入嘛?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策略

1.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在古代不仅是文字的记述,还可以浅吟低唱,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强调古诗词的韵律,只有重视诗词的节奏才能在朗朗上口中体会诗歌音律美。古诗文一般按表音节来划分多,表意节奏划分少,七言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的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五言有二一二和二二一的节奏,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韵脚需响亮稍长,读出韵味来。此外,在古诗词朗诵中还要注意诗歌情感基调的变化,如缠绵悱恻的《无题》,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忧国忧民的《春望》等。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育中的重要内容,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体验,想象在经过加工,提炼后和生活图景融合的一种境界。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是诗人有意或无意的营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5]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要做到两点。①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己的动情来影响,激发学生的动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节奏感受进入诗词内部,感受诗词感伤或欢快的情感。在讲解中教师应让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都充满感情,而不是板着脸,自说自话。②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来安排情感。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情感基调,也要注意诗词定词句的情感表达。如在《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全局体会诗人如何借江雪,咏垂钓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和清高,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也要把握对灭,绝,独钓,孤舟等词的细细体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用词和情感的精妙。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由景引情,由声体会真情,由美导情的综合运用,不能顾此失彼。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大的比重,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美育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只有将二者巧妙的连接起来,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童心乃初心,只有学生喜欢上诗歌,古诗词才能焕发生命,而美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翠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M].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 李洋.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3] 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 寻找美的踪迹——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J].科学教育.2010(4)

篇6

1. 诵读――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 古诗词讲究形式美、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既可以让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例如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例如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全诗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开篇,营造了冷落暗淡的环境氛围,使人既心生苍凉惆怅之感,又有清新幽静的体会。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将秋风萧瑟、苍凉怅然的意味进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思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枯、老、昏、瘦等字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以诗人的视角给其蒙上了凄凉愁苦的色彩,更是诗人心绪不佳的间接体现。最后,全诗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篇,以点睛之笔,直抒诗人心意,将诗人怀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学生在诵读之后,不由自主的会在脑海中形成如下画面:凄凉的秋风中万物萧条,一位满脸疲惫的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中,落寞前行却不知归处。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刚开始诵读的时候,可以先整体感受诗词的优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 学习与应用要具有灵活性 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善于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情感,诗词中也汇聚了作者的万千心绪。所以,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情实感地品析名句,抓住关键字、词、句等进行赏析,真正感受到作者当时所迸发的情感,体会词字精练的妙处。然后,合理渗透“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快速“入戏”,提高其锻字、炼词、用句等能力,加深古诗词之间的互相理解。而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重要技能,在诗歌鉴赏的同时,分析这些修辞的用法,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时时联想,拓展其思维的空间。这是因为,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在诗词赏析中,引导学生对精美的诗词进行联想,以多样的形式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断提高其分析与写作的能力等,以便更加透彻的理解诗词。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时,教师可放手将鉴赏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其从不同的视角,以独特的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鼓励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以此诗词为基础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将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并不断发挥想象,创造生动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正如:《水调歌头》配上音乐,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很多人都会唱的歌曲。

3.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古诗词 古人云:“兴之所至,诗之所写。”古诗词一般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大多都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我们学习古诗词,就必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时代背景等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教学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做,就会让学生在预习中不仅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还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比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就无从理解。同样,若不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就不会深入理解《渔家傲》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望天门山》的奔放豪迈,《过零丁洋》的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破阵子》的慷慨激昂……

4.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直入诗海幽境 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感的,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的灵气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留有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情托景,景引情,情景相生,情在词外。因此,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海幽境中品味古韵诗情可以说是古诗词感悟的妙招。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步入诗的意境。方法有二:一是从诗词描绘的意象入手。如在教学《相见欢》一文时,我们可以牵引出相关的几首有关“月”的诗来作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月如钩”带来的独特的表达效果。此时的教师不需要把整首词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就能够从词里发掘出含蓄而丰富的的诗人情感。

5. 联系实际,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朗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例如,当学生出去旅游,登高望远,就会不自觉地说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遇到梅雨季节,学生就会如此感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不慎丢失财物,也会别出心裁,仿写广告词:“春风不作美,卷走夏凉被,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这些都是应用古诗词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篇7

一、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本身含有丰富的情感。“许多古诗词有很强的情境性,适合表演。通过表演,能让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之感,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尤其是描写人物之间情感、交往的古诗词,如《天净沙・秋思》、《春望》、《过零丁洋》等等。教这类古诗词,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如教师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师生共读并引导学生做举杯饮酒状,师生仰头喝干后坐下去。接着,教师问:“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滋味?”一学生回答:“我感受到一杯酒里有难舍难分的滋味。”“既然这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教师问。学生回答:“不够!”师生再做举杯饮酒状,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继续引导:“还有谁体会到别的滋味了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整个课堂弥漫着依依不舍的情谊,学生们也是兴趣盎然。

二、通过吟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美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最好的方法。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凝练质朴等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词语言的形象美。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描绘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其中的“绿映红”就足以把江南春天的景象给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再加上江南的绵绵细雨中的楼台,这样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具有丰富色彩的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这种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地诵读,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种种美。

三、创设情境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创设情境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境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塑造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的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境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应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足以看出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所以教师在教学生赏析名句的时候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听的CD,谈谈现在歌星们演绎的这首歌好不好;教学《早梅》时,就让学生比较“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同时也可以在讲完一首古诗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初中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篇8

由于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的原因,学生很难自觉发现语文课程特点的变化,并自觉调整学习方法来适应新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一阶段,尤其是高一第一学期,要向学生简要介绍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的不同,指导学生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除了夯实背诵、默写基本学习环节,还要将学习重点转移到理解诗词描绘的情景、表达的情感上,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理解初次接触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逐渐改变学生在初中养成的“以本为本”的学习习惯。在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改变以朗读为预习方式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默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思考。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议论文的论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标出来,并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对于文章中重点字词和语句要及时进行标注和深度理解,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逐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学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初中语文学习的习惯,从文章内容、情节、表达方式、人物心情、主题思想入手去解析文章,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产生时代、创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等较深层次去理解文章,解读文章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和时代思想,从而更加准确滴把握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3、教学方法要与学习内容一致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模式,尤其是初中学习更是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为主。初中语文学习更适合课改后的模式,因为记忆性学习和形象思维的发展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检测和互相触发。经过初中三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已经习惯了“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学习模式。但是,高中语文学习中需要学生不断发展逻辑思维,无论是哪个版块的学习都需要深度、缜密的思维,反复的比较和鉴别。这个过程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和安静的环境,学生随时打断别人的思考,会影响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适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在预习或者课堂阅读阶段,不许随便与周围人交流意见或者向别人询问,有不理解的内容先标注出来。当学生有了初步的学习结果时,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以提高课堂学校效率。当然,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另一个显著不同,是学生要养成开发课外课程资源的习惯。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相对较深,涉及面也很广,不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全部解决的,也不是课堂上能全部能够涉及到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利用工具书、网络资源或者身边的人力资源,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疑惑,从而促使学习更加深入。

篇9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呢?我尝试了一条通过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之路。我发现:

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一诗中所写:“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②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体验、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在凋谢的残花身上体验到积极乐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诗人在盛开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诗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这些诗句,我觉得若只让学生朗诵、欣赏是不够的,就还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例一:我引导学生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描绘” ,学生赏读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诗句之后,不仅获得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也因色彩的触动而生发爱自然爱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导学生研究“诗人眼中的柳” ,学生归类了大量咏“柳”名句: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极写柳之苗条婀娜;李商隐的《赠柳》“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极写柳之繁华茂盛;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极写柳之离别伤感;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极写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时,学生感慨道:“自然万物万象更新,只有拥有一颗最细腻的心,拥有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导学生研究“唐诗中雨的感官角度”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听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有人看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触雨――“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后,我引发学生去观察感悟自然,以“雨”为对象写一首现代诗,同学写道:“雨,飘进我甜蜜的心灵,冲洗一切聚散离合。”“春天的雨轻声呼唤着大地……冬天的雨透示着隐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还针对四季让学生研究了“诗人的悲秋和喜秋”,针对动物研究“唐诗中的鸟声鸟影”,针对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这些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开启了他们善感的心泉,去诗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当代教育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导致许多学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所展现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势必能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设想,在研究《古诗词中的拳拳“母爱”》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慈母手中线”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在研究《古诗词中的炽热“爱国”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赤诚。

曾经,我引导学生研究过“陆游的爱国”,“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学生在一条条探究之路上细细品尝着一道道情感大餐,将道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让学生在成长中间接获得人生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全面认识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学会为人处事。

我采用的方式:针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作研究。我曾让学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的李清照、苏轼、杜甫等专辑,然后研究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推荐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隐、杜牧、杨万里、李清照等诗人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写出了不少小论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丽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忧国忧民诗》等。这样,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会、认识人生,让学生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如何体现,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许将来面对困境,学生会走得从从容容。

四、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构建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向往着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卢梭也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公民拥有自由的个性精神,民族的集体精神就会沦为空话。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体验自由的愉悦,并获得自由的个性精神。

首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确立课题、研究体验、交流成果等自由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时,几个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字的运用感到好奇,就趁机收集了众多带数字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并写了小论文《数字入诗赏析》。一次,几位学生要研究苏轼的一生,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苏轼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转为研究《苏轼和杭州的不解之缘》,例谈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作品、趣事等。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所张扬的自主探究方式,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点,真正把自由学习原汁原味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飞翔,古诗词中流露出的人类精神世界足以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引导学生对“李白”作专题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了许多课题:《酒中诗,诗中酒》、《李白杜甫“相看两不厌”》、《李白诗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无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痴如醉,各有收获。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向学生充分、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丰厚、广大、美好的人文空间,学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气度……

再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曾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启发学生去研究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想象。学生撰写出小论文:《古诗词中“月”的想象之笔》,例谈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对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对月宫情境的想象,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文征明“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揭开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单元的写作中也大胆展开了自由的想象思维。另外,学生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筛选,融入自己的思考视角,这是创造性学习。所以说,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契机,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

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支点。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看到学生自由的翅膀、流动的思想,我们会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生的审视,我们会看到学生爱的胸襟、美的心灵。语文教师们,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阿基米德”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线网.

2、肇星编.古今短诗三百首•外国.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篇10

课改之后,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老师讲,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而趣味性教学对这些方面就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下面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明确趣味性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提倡趣味性教学,那么它具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呢?语文教学对学生、教师的影响都十分明显。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从小学起学生就开始系统的学习语文知识了,进入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非常重要。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因为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创新思维,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一般都是跟着教师走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会怎么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语文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一件事,趣味性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趣生动;要求在课堂中教师的讲学能带动课堂气氛;能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趣味性教学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教师可以准备有趣的教案,在课堂中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准备与课堂相关的模型,和学生形成互动。在这样的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在这样轻松的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包袱也不重,也就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另外,趣味性教学可以形成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的情绪就会被带动起来,这样对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趣味性教学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趣味教学的实践

只有明白了趣味性教学的意义,教师才有动力去探索如何采用趣味教学。初中语文知识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古诗词、写作等几个板块,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到每个知识点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一,对古诗词趣味的教学。每一个单元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两篇古诗需要学生背诵,老师讲完古诗后需要学生背诵,虽然知识已经讲过了,但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只知道这是老师要求背诵的,所以每当老师布置下来的时候,学生就会规规矩矩的背诵要求的古诗文,因为记忆是一个遗忘的过程,在不理解其意思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忘记背过的课文,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好。现如今很多优美的古诗文都被编写成了优美的歌曲,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把相应的古诗词播放出来,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妙之处。因为音乐本身就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对学生融入到文章所要渲染的气氛是非常有帮助的,音乐也可以帮助学生放松情绪,让他们在课堂中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这样对学生记住知识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二,对阅读理解的趣味性教学。阅读理解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阅读理解的提高除了需要学生多加练习以外,也需要讲究技巧。在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很多,而如何把阅读讲得生动有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阅读一般分为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小说相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简单,掌握其知识也容易;因为散文的语言比较难懂,所以掌握散文较为困难。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类别的文章的时候,因为好奇心的驱动,他们的兴趣是很高的,但随着知识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就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继而影响学生的成绩。

阅读的基础教学不可少,如何区别不同的文体,如何判断文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法,如何解答课后的习题等这些问题,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和一定的练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问题提问、音乐导入等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把适合这篇文章的音乐找出来,还可以把有关背影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观看,还可以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背影的是谁,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课堂中来,让他们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篇11

为了管理好班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凝聚力,她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的班会课每周一个主题,内容丰富:理想、勤奋、团结、安全、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些主题班会课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方法,增强了凝聚力。她还以小组为单位办了班级小报《清风小河报》,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她不仅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管理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2012年,棋盘井中学参加了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她是我校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带领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实现少教多学,课堂高效,她向年轻教师一样,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学习,参加公开课教学展示,与同行切磋,相互学习。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我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沉吟集》《中学生必备古诗词》《棋盘井中学优秀作文集》,她创建了我校首个文学社团——"春晖"文学社,并且出了六期社报,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她负责编写了《少教多学论文反思集》《少教多学案例集》《少教多学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她热心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她待人诚恳,为人谦虚耿直,捧着一颗教育热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仍能以满腔的热情从事一线教学,从不懈怠,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相信张炜老师会在将后的教育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主要业绩:

2002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旗级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荣获内蒙古首届"文星杯"青少年作文大优秀组织奖;

2004年教学案例《月亮上的足迹》获国家级一等奖;

2004年论文《课改让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表在出版的《新课改理论与实践》上;

2004年鄂旗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三等奖。

2005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6年课件《大雁归来》被自治区评为"辽教杯"教学软件二等奖;

2007论文《诵读课之我见》获国家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方法》杂志第三期上;

2008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师称号;

2008年教学录像课《三国演义导读》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初探》荣获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第三届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8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沉吟集》;

2009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教师称号;

2009年被旗教育局授予鄂托克旗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一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四《寻梦》。

2010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园丁称号;

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荣获初中组"读书百杰"奖;

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第五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初中语文教学能手;

2010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二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三《寻梦》;

2011年所带班级107班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

2012年编写了棋盘井中学校本教材《中学生必备古诗词》;

2012年教学案例《三国演义》导读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

2012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主持课题研究;

2012年先进事迹在鄂托克旗电视台桃李芬芳栏目中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201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评为优秀主持人;

篇12

一.触类旁通,从题材类别角度解读古诗词

面对卷帙浩繁的古诗词,如何能做到“读一首诗,知一类诗”?语文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从题材类别角度解读古诗词。据题材分类,我国古诗词大体有相对明晰的界限,可分成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戍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等常规题材类型。有不少诗歌,题目就点明了题材类别,而诗歌的意象则能帮助强化对题材类别的判断。尽管作者构造的个人意象群,一定程度上跟作者独特个性及独创风格有关,但某种题材类别的诗歌大体上还是有一些特定的典型意象的。

譬如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常见溪水、山石、松杉、闲花、野老、牛羊、鸡狗、谷鸟、白鹭、柴扉、村舍、草稼、炊烟、桑麻、南亩、五柳、浮云、明月、渔歌等。边塞征戍诗的典型意象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塞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横笛、羌管等。抓住这些典型意象深入揣摩意境,易于窥见作品意旨,鉴赏便可事半功倍。

苏教版初中语文的编写者较注重兼顾选择不同题材类别的诗歌及代表作。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是唐代边塞征戍诗的代表。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代表诗人着手,把握某类题材的诗歌特征。比如,我们可从领唱盛唐“好声音”的高适、岑参入手,从宏观角度把握边塞诗的特点。生在盛世的高适、岑参,分别追随军功卓著的哥舒翰、深得朝廷器重的封常清,尽管边地风沙严酷异常,甚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但他们豪气干云,用烈烈雄风书写“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一首首高亢激越的边塞诗篇,将尚武任侠之风、豪迈慷慨之气、进取建功之心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些诗折射出盛唐边塞诗雄壮豪迈的特点,从中可明显感受到“盛唐之音”奏出的盎然旋律。

二.知人论世,观照诗人别样的精神世界

“知人论世”的最早提出者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主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阐述更清晰,“然才有庸侑,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偏,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纵观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评论史,各种公认的诗话、词话及其他文学批评,均有知人论世精神的实际运用和演变,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岂容忽视?

虽说可“读一首诗,知一类诗”,但要准确解读,还需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披文入情,进入诗(词)人的精神世界,以期产生感情共鸣。不断衍变发展的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异常重要。因为任何一首诗词都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作者的生活烙印,甚至是鲜明的时代印迹。“知人”就是考察作者的家世、经历、行踪、处境、性格、个性气质、思想意识、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创作意图等。“论世”则是考察社会历史面貌,特别是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环境等。

试想,如果不熟悉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如果不清楚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谪中度过,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如果不知晓他的人生哲学(老了又何妨),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老当益壮;如果不明白他于熙宁六年(1073)当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深发感慨:“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又怎能读透《浣溪沙》“门前流水尚能西”中乐观旷达、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咬文嚼字,是立体读懂古诗词之关键

宋代阮阅编选的《诗话总龟》载有一段被古今传为美谈的文字因缘: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究竟“推”好,“敲”好?却是各有其说,各有其理。这就是该典故无穷魅力所在吧?古今许多人往往认为“敲”比“推”字好,因为“敲”是诗眼,敲破了原来的静谧氛围,响中寓静、以动衬静,使诗歌形象更丰满而生动,意境更幽深而明晰。看准“推”好的朱光潜先生认为,寺院中只有一个和尚,乘兴步月,独自幽步后兴尽而返,自掩自推;且“推”可无声,更契合前句“鸟宿池边树”的幽静环境。本人也认为“推”更好,因为“推”除了更契合前句意境外,还更契合此诗主旨。本诗是卒章显志,“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将诗人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的心迹表露无遗,诗人只是暂且离开,且身离心未离,不久会前来共同归隐。僧“敲”虽说礼貌,能带来些许惊喜,但较拘谨,倒彼此显得有点隔膜,不能充分体现悠闲自得之趣。

诗词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元好问在《与张仲杰郎中论文》中道:“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古往今来的创作者和鉴赏者耗费心血地咬文嚼字,经历了大量语言材料的筛选锤炼,以及思想与情感的反复调整,我们师生哪能不咬文嚼字?否则,谈何立体读懂诗歌?师生共同咀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如诗眼或词眼,然后引导学生合理联想和想象,将它在原句中构成的画面化为自己的感官,进一步探究其中烘托的意境,体悟思想情感。如苏教版七年级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一个“阔”字,表现出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时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还折射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博襟。

四.神游冥想,以“己意”揣度作者之“志”

客观讲,读者对古诗词的鉴赏一直存在着审美差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钟书在《也是集》中说:“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o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其实我国古代就有“诗无达诂”之说,这与西方文学批评所主张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神似,但“诗无达诂”更强调读者不能仅仅看到语言文字与事物之间有形的直接联系,还要看到无形的间接联系,不能机械呆板地照字面直解诗的语言,不能望文生义而“以辞害志”。正如《孟子・万章上》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比如苏教版八年级编选了被称为“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的《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开篇是破空而来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我们知道合理的解读是:“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但笔者教学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理解成:无情地抛弃我而去的人儿,昨天就无法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人儿,今天就活该有很多烦恼!这样的解释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的李白竟被误读成了弃妇形象!几乎完全偏离这首送别诗的“志”。类似例子却并不鲜见!

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神游冥想?其实,无论圣人与凡人,古人与今人,都有心理的同构性,可以彼此遥相契合。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道:“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学生虽不能与作者处于完全一致的境界,但能有相似的境界,从而隔空产生共鸣。如范仲淹《渔家傲》中写道:“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于很多背井离乡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禁酒,但异乡感触深入骨髓,对故土及亲人魂牵梦萦,甚至也有“归无计”与“人不寐”之时,所以他们很能神会“酒”这个意象掩饰下的相思情、相思苦。

当然,以上方法不是彼此割裂的教学和鉴赏古诗词之道。作为语文教师,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适当结合其它诗歌鉴赏方法,如结合“因声求气”,体味古人的人格美并获得一定的美感教育。总之,教师要增加自身驾驭古诗词的理论厚度,重视学生具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悟,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鉴赏古诗词的艺术功底,引导学生切实重视对古诗词本身的审美,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视野得以不断拓宽,诗情得以渐渐充盈。

参考文献:

[1]孟轲q孟子[M]q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鲁迅q且介亭杂文[M]q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阮阅q诗话总龟[M]q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篇13

一、合理安排初中语文总复习流程

按照复习教学基本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应对复习训练程序进行优化整理,将复习流程进行有效地整理,唯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总复习阶段的训练程序可以分成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摸底测试: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2011年至2014年的各省中考试卷,检测学生的初中语文知识以及语文能力。

第二步:系统复习:语文教师按照考试的要求、复习目标以及范围,结合知识板书,对学生加强指导,让学生逐项复习。如:教师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列举出: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这五种表达方法,比喻、排比、拟人、借代、设问、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借古讽今、抑扬先抑、运用典故、寄情于景、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然后用课文来说明运用这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的好处,以此进行针对性复习,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第三步:重点复习:在系统复习结束后,语文教师要从中选择具有训练意义的重点知识,对学生加强训练。在重点复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到知识的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薄弱点。

第四步: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将所有初中语文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编制成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第五步:按照我国中考试卷的题型、难度以及结构,编制初中语文中考试卷,让学生进行模拟考试。

此外,在语文总复习阶段,教师还要围绕教学重点,全面提高学生效率。对于初中语文知识,教师将区分知识难易、主次部分,而学生也要掌握语文知识的难易部分以及主次部分。在总复习阶段,语文教师要分配好教学时间,抓重点,处理难点,全面提高复习教学效率。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多问、多看、多练。

二、充分应用创新课型

中考作文复习也是初中语文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复习要求采取科学方式,加强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在所有的科学方式中,设计以及安排号复习课型,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从以往的语文总复习情况来看,多数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弥补缺陷、抓住重点以及争取时间等,采取的是“先布置写作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作,最后批改作文”的教学模式,虽然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在写作课堂上,但是教学方法较单一、课堂节奏慢,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复习效果不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采取以下课型,进行总复习教学。

其一,信息交流课。在信息交流课上,教师以专题形式组织课堂活动,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对每位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情况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表达与记忆。例如:语文教师在将班级学生分成多组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简单介绍下自己觉得写得较好的抒情文,并阐述原因。而其他成员则阐述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或针对该学生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进行分析。

其二,素材积累课。语文教师在进行总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包括了:①学生自身的材料,如“我”、“社会和我”、“自然和我”、“我和人生”等,为应对写自己、写理想、写他人等记叙文提供相应的素材。②便于引用的语文材料,如真人真事、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③能够借鉴的材料,如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的短小精美范文,让学生认真阅读,并对这些范文进行揣摩,研究范文所用表达技巧。

其三,构思练习课。在构思练习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练习的密度,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构思练习课作为一种具有教学价值的课型,能够提高语文总复习效率。所以教师应充分运用构思练习课,指导学生对一定数量的写作题目展开构思练习,让学生拟提纲。而且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角度立意训练,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快速构思,加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练习,并从中找出优秀的作文提纲,加以点评。

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文资料和相关新闻信息等,将其作为学生拓展训练的信息资源,让学生通过进行不同类型的题目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相关资料,如“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这一新闻,将其作为语文总复习的第二信息,让学生收集“反法西斯”的相关内容,然后针对“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写篇读后感或抒情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唯有提高初中语文总复习效率,要求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总复习流程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应用信息交流课、素材积累课以及构思练习课等创新课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加强复习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