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数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数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数学论文

篇1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中国。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

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篇2

要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做好实施分层教学的思想引导工作,不能让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实施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反而沦为打击学生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错误手段.因次,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要先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开导工作,告诉他们,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优良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适合他们学习进度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分层教学下学生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会使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小,让所有人都成为优秀学生,毕竟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就那些知识,早学会,晚学会,在分层教学下学生都会学会,而且学生会学得更扎实,这样学生会切切实实把初中数学学好,最终的效果是学生由最初的分层变为学生在同一层次上的优秀.这样,让学生意识到实施分层教学的优势与目的,让学生在无思想负担的情况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次,教师要把学生根据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学习的能力强弱进行优良差三个层次的分类,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行不同程度的知识教学.比如,就二元一次方程组而言,对于优层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对他们就要求高一些,不仅要会课本上的解法,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题型归类,达到一题通、百题会的程度.对于良好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会解题,多思考,多练习,达到对这一类型题目的掌握.对于差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学会课本上的方法,务实基础,能够熟练掌握课本方法,最终达到熟练运用即可.如此对于学生按能力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和要求,实现学生再遇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题目时,无论是用课本的方法,还是用自己的方法,不管是简单方法,还是复杂方法,最终学生都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达到殊途同归.这就是分层教学的实际应用.

篇3

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巩固方法主要是高强度的作业练习,学生课外要利用很多时间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对作业训练产生了厌恶感。同时,数学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批改和评讲作业,效率较低。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下灵活布置数学作业,应追求作业质量而非数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分类。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更偏向于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使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则应该体现细心与认真,使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在数学作业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争取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分层作业的布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节省了有效时间,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的巩固,提高了学习效率。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为学生接触事物与了解事物提供基础,对其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摈弃传统教学中单纯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方式,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数学知识点的连接与知识体系;丰富对学生的考察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某一数学题目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解题方式解答题目,并让学生了解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此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轻松与快乐,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篇4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成功的教学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的,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这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只有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在备课时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才能围绕着学生有序展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学生个人记录袋,将学生的具体学情造册,这样更加利于各科任教师准确、全面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更好地教学打下基础。

2.备教材

新课改提倡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构建,教材处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其地位不容质疑、不容挑战。为此,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对教材上各章节、各部分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同时还要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根据具体的学情与教情对教学内容的主次、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的主动构建与全面发展。

3.备课标

新课标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思想。要实现数学有效教学就要顺应新课改形势,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但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并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两种方式来学习新课标,尤其是集体学习,可以发挥群体的优势,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达到真正的领会与深入的实施。

二、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一个巧妙、新颖而有效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导入巧妙有趣,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聚集在新知的学习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就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悬念导入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间制造悬念,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弗能,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如此教学,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参与度高,目标明确,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画面的多维性与视听的结合性,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将枯燥无味、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的画面与图片之中,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所展现的不是黑白的静态教学,而是多彩的动态教学,所带给学生的是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综合刺激,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与动力。

3.实验导入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采用实验导入法,更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而且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可以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任意做一三角形,将其三个角剪下,然后将这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由此实验来导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三、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合作探究,更加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与机械的接收者,而是真正的学习主体、知识的构建者。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开互动探究,以真正地获取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增强科学探究意识与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明确所要学习的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出合作探究的任务。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以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要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合作探究。

2.交流讨论,互动探究

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各种素材,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认真观察、分析与比较,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与解释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生产生活中现象。这样在交流与讨论中来获取大量直观认知,完成探究任务,这正是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探究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与发散性的重要契机。

篇5

二、提高初中数学中图形变换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将图形变换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讲解初中数学中图形变换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变换的案例存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学生在进行健美操运动的时候,便可以研究下哪些动作是轴对称变换,那些又是平移变换或是旋转变换。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图形变换。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初中数学图形变换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向学生展示图形变换的动态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的规律和性质,掌握图形变换的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研究和理解图形变换。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的窗户或是门来将其简化成几何图形,然后来寻找其对称轴。

3.教师可让学生动手绘制图形变换的过程。在教师讲解图形变换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绘制图形变换的过程,了解图形变换的特点,在绘制图形变换过程的时候巩固和梳理所学到的知识,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所绘制的图形来寻找对称轴的位置。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方格中先绘制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将三角形平移,重新绘制出一个新的三角形,然后可以让学生数相隔的方格数量,以便掌握三角形平移的单位。在初中数学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了解图形变换的含义和概念,也要注重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

篇6

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合作式教学已经成为众多教学方式中的佼佼者,它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常见的合作教学形式,主要有共同讨论形式的学习法、小组趣味竞赛形式的学习法、团队研究形式的学习法、拼图观察法、分组成果区分方法等,这些方法进行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索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这为学生日后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合理分成几个小组,全班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这时小组内成员可以进行头脑风暴,在没有老师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学生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发表了一般性的错误见解,同学之间也能帮助他及时改正,并使其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可能同学的某个观点引发大家的兴趣,进而积极思考讨论,从而获得更多知识.此外,学生都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既然是竞赛的形式,那就要分出胜负,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表扬.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羡慕的目光,学生肯定会提高自己对问题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课题继续下去的主要动力之一,竞争可以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

篇7

其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内因,比如,他们的智力方面,因为我们一般认为智力高,其学习的潜力就会越大,智力低下,其学习的潜力就会小,所以个别“后进生”有的是与其智力不高有关;另外,还有其非智力因素,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后进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力、自制力差,学习兴趣低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方面。

(二)家庭方面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各个方面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等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慢慢就会让孩子养成自私、独断的性格,而一旦孩子的想法得不到实现,便任性胡闹,就会导致学习下降;也有家长要求过高,甚至不符合实际,而当孩子成绩达不到他们的目标时,就会严加训斥孩子,这样孩子慢慢会变得厌学;还有的家长不问孩子是否喜欢,就为孩子报各种班,有补习班,也有各种兴趣班,这五花八门的班让孩子学习起来很累,慢慢地就会不爱学习,而这种感觉很可能会慢慢地延伸到其他学科上,导致成绩急剧下滑,慢慢形成“后进生”;也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睦,甚至父母离婚,这都会让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在学习上也会失去勇气和信心;留守儿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现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心理上常处于半独立状态,心理上想依赖家长而实际上不能依赖家长。这些孩子由于处于正在发展的时期,他们的自制力很不稳定,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与纵容,社会上太多的诱惑,只要他们心理上一有冲动就会滑向危险的边缘,再加上一些不良分子怂恿,他们更容易学坏。

(二)学校方面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成绩依然是第一位的,所以优等生依然还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很受教师喜欢,而与此同时,不能给教师带来荣誉感、成绩感的“后进生”则较多会受到冷落,很少得到教师的关爱与赏识。当然,有很多教师还是想很多办法去指导这些后进生,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学习方法、心理方面的指导,对他们的指导收效甚微,所以很多教师就不愿尝试了。当然,造成后进生形成的还有就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单调,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慢慢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成绩急剧下滑。总之,后进生的形成不是单方面造成的,所以转化起来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转化,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二、后进生的转化

(一)对于学生自身方面

造成的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有些学生记忆方面有缺陷,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诱发他们并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建立适合他们性格特点的认知结构,并且还要不断强化这些认知结构;要让他们熟悉和运用所有记忆方法,并且还要帮助他们筛选适合他们各自的学习方法,以便让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有些学生的思维方面发展缓慢,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来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批判性和组织性等。要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努力让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起来,避免思维的肤浅、呆板。

篇8

(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亲近教师,对教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就会“爱屋及乌”,喜欢上教师所教授的学科。而情感教育则是使学生喜欢上教师的直接因素。教师只有贴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情感教育

(一)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情感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传授的方法与技巧,而情感教育注重的是感情的投入。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最首要的就是教师要对学生倾尽自己的关爱,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爱,要排除消极因素对自身情绪的干扰,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信任的态度来教学。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时候,一部分学生经常不知道从何下手,即便是掌握了基础知识,也难以做到举一反三。给出一道例题之后,我让一位学困生讲解题思路。他站起来,手足无措,低着头不说话。于是,我语气轻松地说:“没关系,看来大家还没有掌握好这个知识点,我们重新温习一下,再来思考怎么解这道题。”温习过后,这位学生还是没有回答对,于是我叫他坐下,并告诉他:“这道题不会没有关系,不用急,下课后来我办公室,咱们一起攻克它。”下课后,学生到我的办公室,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老师,让您费心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你没有对不起我,教会你是我的职责,也是我最开心的事。”在帮助他巩固这一部分的知识之后,他终于学会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笑着对他说:“这个知识我们学会了,以后有不懂的还可以来办公室找我,我永远是你们坚实的后盾,只要需要帮助,老师一定义不容辞。”学生真诚地说了一句,“老师,谢谢您!”后来,在这位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我对他的宽容与关注使他深受感动,所以后面的每节课他都特别认真地听课,回答问题,与我进行眼神的交流,逐渐地,他的数学成绩赶了上来。

(二)创设情感教育情境

在初中数学情感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定的情感教育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审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乐学、爱学,使学生的情感与知识技能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雅安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为学生播放了一组雅安震后的情景图,然后学生说:“雅安发生了7.0级的地震,受灾群众正在忍饥挨饿。作为同胞,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他们进行救助?”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然后,我就出了一道题:X市红十字会为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捐物,除此之外,还捐一些方便面。第一批运走了39%,还剩下4835箱,请问该市总共捐了多少箱方便面?在图片和语言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三)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

数学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无情”的、枯燥的、难懂的,是没有情感的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但实际上数学教材内容中却有许多引感的审美因素。数学美主要表现为谐和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学因素,学生就会受到审美价值的熏陶,陶冶情操。比如,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进“黄金分割”,让学生比较“黄金分割”与普通图形给人在视觉上的差异。这样的情感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增进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篇9

在初中数学中,一些“线段求长”问题使用常规方面解决常表现的较为棘手,而使用勾股定理往往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例题1: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C=90°,AB=BC,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三条直接l1、l2、l3上,并且l1与l2之间的距离为2,l2,与l3之间的距离为3,求AC的长度。解:过A作l3的垂线交l3于D,过C作l3的垂线交l3于E,由已知条件:∠ABC=90°,AB=BC,得:RtABD与RtBEC全等;所以,AD=BE=3,DB=CE=5;进而得:AB2=BC2=32+52=9+25=3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2=AB2+BC2=68,所以:AC=217姨

3勾股定理在求角问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当中,有些求角问题使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而使用勾股定理则能够很快地解决。因此,将在求角问题中充分应用勾股定理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2]。例题2:如图2,在等边ABC中,有一点P,已知PA、PB、PC分别等于3、4、5,试问∠APB等于多少度?解:把APC绕着点A旋转,旋转至ABQ,让AB和AC能够重合;此时,AP=AQ=3,BQ=PC=5,,∠PAQ=∠BAC=60°;所以,PAQ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Q=3;在三角形PBQ当中,PB、BQ分别等于4、5,所以,三角形PBQ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PQ=90°;所以,∠APB=∠BPQ+∠APQ=90°+60°=150°。

4勾股定理在证明垂直问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当中,一些证明垂直的问题如果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那么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有关证明垂直问题的题型展开讨论。例题3:如图3所示,已知AB=4,BC=12,CD=13,DA=3,ABAD,证明:BCBD[3]。证明:由已知条件ABAD可知,在三角形ABD中,∠BAD=90°;因为AD、AB分别为3、4,由勾股定理可知:BD2=AB2+AD2=32+42,求得:BD=5,又因为BD2+BC2=52+122=132=CD2;因此,三角形DBC为直角三角形,其中∠CBD=90°;所以,BCBD。

5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对于勾股定理,还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例题4:一棵小树高为4米,现有小鸟A停留在树梢上,此时小鸟B停留在高20米的一棵大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已知大树与小树的距离为12米,如果小鸟A以4m/s的速度飞往大树树梢,试问:小鸟A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与小鸟B在一起?解:如图4,根据题干的已知条件可知,AC=16m,BC=12m,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162+122,求得AB=20m;所以,小鸟A所需时间为20/4=5秒。笔者认为,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弄清题意,进而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直角三角形找出来,然后结合勾股定理进行求解[4]。在例题4中,最主要的步骤便是依照题意,结合勾股定理,然后画出大树与小树之间的直角三角形,在充分利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便能够使问题有效解决。

篇10

要想熟练的掌握化归思想还需要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采取迂回的战术而不是对问题直接的进行攻击,要通过变形把要解决的问题处理好.在化归思想中需要化抽象为具体,把复杂的问题和抽象的题型通过这种化归思想转变为简单的问题,具体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在学生遇到难懂的问题时引导学生采取这种方法,把抽象的题型划分成小部分,按照步骤各个突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初中数学化归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讲解数学知识时注意对这种思想的渗透,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法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化归思想的能力,不止在平常的数学做题中,还需要针对具体的生活问题运用相应的化归思想.因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需要把数学学习中学到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际中,通过转变自身的思维,达到化归思想的最大运用效果.

三、运用化归思想,化一般为特殊

在数学题型中有相对比较特殊的题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一般问题进行思考,因为“特殊寓于一般之中”,一般情况解决之后,我们可以从一般解题思路中找到比较特殊的解题思想,从而在普遍的解题思想中受到启发,更好地解决数学难题.

篇11

在新课改进程中,教师们往往将精力投放在对新授课的研究上,而很少对习题课进行研究和探讨。然而作为三大课型之一的习题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在习题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习惯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一层不变的讲授式教学和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巧为突破口,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与数学解题技能得到逐步改善,使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本文立足优质高效习题课教学案例和一线数学教师的实际课堂经验,以探究符合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希望通过对一堂习题课的完整步骤的探究为进行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初中数学习题课内容特点

数学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锻炼学生基本解题思路。习题课以教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为基础,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相关习题来巩固基础知识、理解解题思路、发展数学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数学习题课一般步骤是“复习知识点———讲解经典例题———相关习题练习———总结解题步骤———引申数学思想”的简单循环。由于中国自古就有“熟能生巧”的说法,所以传统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的习题课一般采取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而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则很容易陷入无尽的题海之中,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满足感和乐趣,进而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和老师兴趣的优质高效的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

三、优质高效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1.重视课本教学,牢固掌握解题依据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学生付出了很多时间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但是在对相关题目解答时,还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对同一班学生调研发现,这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法则掌握不牢固或者理解不透彻。初中数学中很多公式定理在被应用解题时要考虑变形应用的情形,如果对此类公式定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就不能正确的变形应用。因此,对教师而言,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时要利用一些典型范例做导入教学,针对性地讲解知识重点,让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学习迁移。例如,在进行函数解析式教学时,设置如下所示例题:已知点A(-4,y1),B(-2,y2),C(8,y3)都在反比例函数(k>0)的图像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是什么。这种具体的应用问题主要是从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入手,让学生利用其主要的数学性质进行思考,判定不同象限内的点的主要关系,可以使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函数知识,逐步理解相关知识要点,进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认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变式教学

优秀数学教师的经验表明,利用习题的变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习题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提高整个数学课的教与学的效率。在习题课上采取变式教学,表面上看习题少了,但通过一个数学习题的变化,可以让学生通过本题学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方面实现了习题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用通过大量的习题来补充相关知识。如果教师采取变式教学的同时,还能鼓励学生独立主动地挖掘习题隐含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习题课中,教师可以按照图形位置的变化顺序设置变式问题,将最容易判断位置的图形作为第一个问题,然后按照点运动位置的变化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判断最初的结论成立与否。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类似全等三角形的题目时将大大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3.习题解答注重引导一题多解

教师在习题课讲授中,也会引导学生思考一道问题的多种解法,但普遍的方式是“教师提出、学生思考”,而且能想出不同方法的一般是班级内相对优秀的学生,所以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如果能引导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其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进行“一题多解”的习题课教学,如下题所示:如图,在ABC中,BO是高,且BO2=AO0C,求证:∠ABC=90°。思路1:要证∠ABC=90°,只需证明∠ABC=∠AOB(或∠ABC=∠COB)即可,为此,需证明ABC∽AOB(或ABC∽COB)。由条件BO2=AOOC及隐含条件AB2=AO2+OB2很容易证明。思路2:要证∠ABC=90°,因为∠AB0+∠BA0=90°,所以只需证明∠BAO=∠CBO,即证明ABO∽COB。思路3: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证AB2+BC2=AC2,在RtAOB和RtCOB中联系已知条件也不难证明。思路4:利用圆周角定理推论,可证明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教师在教授一题多解时还应注意,并不是解题方法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题目的情况而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解题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教师倡导一题多解,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解题思路和方法,还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路能力。

4.注重反思解题思路

篇12

(1)互动方法能够随着教学进展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贴合教学内容,达到理想的辅助作用;

(2)师生互动的内容主要是能反映学生实情的问题,只有通过互动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有可能提升教学效率;

(3)应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时,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互动方案,以便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亲和性特点与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等初中教学方法相比

师生互动教学有明显的亲和性特点.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大程度地拉近了师生间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耐心与亲和,从而加深对教师的信任,更喜欢学习数学.

3.开放性特点传统教学

对于学生的心理、情绪都没有充分地顾及到,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存在抵触情绪.而师生互动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从封闭的情绪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高涨的情绪,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展开讨论与合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

1.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互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规范师生互动局面,促进互动效果,教师最好采用创建学习小组的方式.教师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布置数学学习任务.学生在接到任务研究、讨论的同时,教师可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加入到学习小组中,与学生就某个数学知识点共同进行讨论、交流与探索.教师通过这种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方式,点燃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设问,促进师生互动

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思考.在初中数学师生互动教学中,有效的设问必不可少.教师应该根据教数内容与难点,提出一些关键、合适、具有吸引力、趣味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散思维,带着问题去阅读数学教材,然后通过互相探讨、与教师互动等多种方式,就问题展开分析,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3.巧设陷阱,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互动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多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找出错误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能够改正错误,但这种纠错式的教学方法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逐渐抵触数学.在新课改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暴露一些破绽或错误,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错误,进而主动与教师交流、互动,最终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地学好数学.

4.互动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应用

在师生互动教学中评价体系的应用很有必要,教师需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年龄、心理特点,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学习起点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灵活的评价.注意评价时,多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提出学生的缺点时也应该尽量婉转、委婉一些,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其次,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将学生组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与教师互动,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评价,提出对方的不足之处,教师再合理引导,进一步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再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并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

篇13

提出问题要及时适当,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哪些正好是学生的好奇点,从而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提问,再加上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自己思考研究探索回答教师的问题时,能够使学生感到愉悦。提问还应该简洁精炼,不要过于冗长,否则学生厌烦。例如,在讲。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教师不能这样提问: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你们预习的时候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提问枯燥,无趣,基本会面临冷场现象。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留出时间,不是自问自答的形式。一个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教师应该注意追问技巧,如。那么,我们让其他同学补充一下,其他同学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等。对于已回答的学生,教师要注意予以回答的反馈。注意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确认地说一句,如。对不对或者。那部分对,那部分不对,切记不可直接让其。坐下吧,然后就转入下一步教学,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不知结果,导致坐下后坐立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听课。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认真倾听。提问应面向全体的学生,针对每个人而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所以在备课时设计问题就应该有层次性,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学习上略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肯定他们;一般问题,让处于中等的学生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