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区管理服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管理服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管理服务论文

篇1

3.工作合力不断增强。各社区在充分整合社区党政资源、统战资源、社会资源、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用社会化的理念积极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统战工作全面融入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方方面面。广大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各方面资源,采取结对、帮扶、共建等多种形式,有效利用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场地、设施、器械等资源条件,形成共享共创工作合力,促进了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大部分社区都积极开展“双向服务”,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医疗服务、法律咨询、便民服务等活动,调动社区统战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同时,通过依托社区优势,把秧歌队、腰鼓队等文体活动作为联系统战成员的阵地和桥梁,吸引广大统战对象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营造了社区统战成员、居民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服务社会管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1.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组织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虽然社区统战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但有的社区统战组织网络仍不健全,有的社区统战工作队伍力量短缺,大部分社区统战委员身兼数职,负责多项工作,往往疲于应付,开展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精力不够,社区统战干部更是严重不足。

2.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载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社区统战工作活动载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但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社区统战工作载体不同程度地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有的社区没有统战成员活动场所,甚至有的社区统战成员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活动。

3.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虽然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增多,但在更好地融入社区管理创新、更好服务社区管理等工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为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4.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虽然各社区在创新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上,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但社区统战活动平台不够宽阔,统战部门组织开展社区活动不多,影响力不大,甚至有的统战成员常年不参加社会管理活动。

三、关于深化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统战工作,必须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创新组织网络,工作载体、体制机制、活动平台,从根本上化解统战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瓶颈,更好地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创新组织网络,努力扩大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影响力。社区统战工作是一项对象广泛、社会性强的工作,必须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上完善纵横交织、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统战工作网络全覆盖。探索建立完善社区统战工作组织体系,社区、楼宇层层健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充实人员力量,统筹协调统战进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社区统战网格化管理,在一个或几个相邻楼区形成的网格中,按照有队伍、有场所、有制度、有牌子、有办公设施要求,设立网格统战工作室,配备专兼职统战干部,广泛设立统战沙龙、统战之家、统战工作室,组建统战信息员、统情快递员,加强网格单元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浓厚的社区统战氛围。积极搭建社区统战成员联系平台,通过建立“统战快递站”、成立社区统战工作协调小组、共建社区联谊小组等形式,实时全面掌握社区统战成员情况,提高社区统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统战成员“建一策”直通车,通过在网站上公布征求意见信箱、编印“献一策”活动简报等方式,及时反映统战成员意见诉求,最大限度地畅通统战服务社区管理渠道,更好地推动社区建设。

2.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增强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凝聚力。完善的工作载体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必须坚持把加强基地建设作为统战工作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建设统战成员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统战部门联谊交友基地、统战理论调研基地等,不断拓展社区统战工作阵地,更好地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党委定期联系党外代表人士的交友谈心制度,搭建社区统战成员之家、少数民族之家、社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席会等社区统战工作阵地,紧密联系各方面统战代表人士,通报情况,增进交流,把统战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中来。探索完善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统战成员创业基地、统战部门联谊交友基地、统战理论调研基地等阵地建设,为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造完善的工作载体,更好地发挥统战成员服务社区管理工作。

篇2

2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内部绩效管理的建立

2.1岗位的设置及岗位人数的计算

2.1.1全科医学服务理念与岗位设置的关系真正意义

上的全科医师是“以家庭为单位,面向个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提供健康管理”为医学服务理念的,即:从服务项目来看,全科医师对于固定或已建立服务关系的居民不但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同时还要提供预防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务、专科疾病的转诊负责等工作项目,是一种“综合(多项目)、连续的管理”服务(一个人从胎儿期到老年),而不是既往那种“一个医生只提供一个项目”的“专科化服务模式”。因此,可以采用两种模式设置岗位:①如果基于“综合、连续”的服务理念,在岗位设置上,可以采用“服务流程”为主来设置岗位,如前台服务、全科服务门诊、护理及辅助部分。②如果采用“专科化服务”,则在“全科服务门诊”中,就应该按专科系列分出全科医疗门诊、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门诊、妇女保健门诊等多专科服务项目来设置岗位。

2.2.2岗位人数的计算

①岗位人数=岗位负荷量÷每位工作人员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负荷量。其中“岗位负荷量”为“该岗位预计年总服务人次”。对于疾病诊疗,需要考虑“两周发病率”、居民就医习惯、政策引导、社区医疗资源等因素;而对于公共卫生项目而言,需要考虑社区人口结构特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公共卫生目标(特别是公共卫生的强制性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计算。②每工作人员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负荷量=1名岗位人员1年中的工作时间÷单人次服务时间。按照目前相关劳动要求及实际情况,1名工作人员1年平均上班时间为226.41d(除法定节假日、法定休息日后的工作时间),即1181.26h、108675.45min(每天法定上班7h)。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项目”的流程岗位为例,得出运行成本结果显示,每提供1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不含门诊治疗部分)”的单位时间为20.05min,即1名全科医生1年能提供8314人次的服务,同时还需要考虑全科医师参加工作会议、培训、学术活动的时间,根据相关强制性培训要求,以及实际工作情况,这部分任务占用了全科医师18.65%的比例,即在工作日内,只有81.35%的时间用于提供服务,即:每名全科医生1年能提供7170人次的服务(见表1)。因此根据此数据,结合居民的“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两周发病率”以及“就医习惯流向”,就可计算出岗位人数。见表2。③全科医疗门诊医生配备数=服务人口×社区常见病两周发病率×26.07×每次患病平均就诊次数×居民到社区的就医习惯流向比例÷7170。④公共卫生岗位人数=为达到公共卫生设定目标所需要的服务量÷11620.25。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与人群结构、社区人群健康水平、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往往是强制性要求(如妇幼保健的覆盖率、预防接种完成率、慢性病管理率等),这些往往与人群结构及健康水平有关。

3岗位人员工作目标的设置与计算

岗位人员的工作目标设置必须以医疗安全和符合医疗服务规范为前提,以完成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促进工作人员提高效率、鼓励多劳多得、建立公平绩效管理机制为目标。

3.1工作目标的设置

按“基本管理目标”、“工作数量目标”、“工作质量目标”、“科研带教工作目标”等4大类进行设置。3.1.1一般基本管理目标的设置即遵从法律及相关规范、医德医风、考勤、机构整体管理目标的分担,往往采用“一票否决”和“分级设定”(如违反1次、2次、3次等)按等级设置,也往往采用“每月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目标的达标情况。3.1.2工作数量目标的设定与计算由于“工作数量目标”与“工作质量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存在矛盾,即当工作数量超过一定额度后,工作质量就会随着工作数量的上升而下降,就会导致医疗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上升和服务质量下降,因此,在工作数量的设定上,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公式为: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平均)=该岗位的年度目标÷从事该岗位项目的医生数。3.1.3“封顶线”与“基本线”的设定工作数量目标采用“标准工作当量”为单位,当“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平均)”>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时,说明人员的配备设置不足,需要增加人员,否则将出现服务质量下降;反之,当“1名医生的年度工作数量目标”<9296个标准工作当量时,说明人员配备过剩,效率下降。因此,我们以“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作为“封顶线”,超过此线部分按此额计算绩效(即超出部分不再奖励);以“9296个标准工作当量”作为“岗位最低业务要求量”(即“基本线”),实际业务量低于此线的则按“实际完成比例”发放基本工资,而绩效工资则是参照“基本线”与“封顶线”之间部分进行计算,同时根据工作质量等级计算“有效服务量”,以此作为绩效工资的参照,具体计算公式及方法见本文第4部分。3.1.4年目标与每月目标的设定由于机构内部的绩效考核往往是“以月为单位”和“年终综合”的方式,1年的工作数量目标需要在每月中进行分摊,而医疗卫生服务受人文习俗、季节性影响较明显(如春节、季节转换等),所以在设置“年度总目标”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分摊,我们根据近3年来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量在每月的变化情况,制定了“每月分摊目标额度表”。见表3。另外,由于需要考虑职称及岗位特点,对不同职称人员给予一定的目标调整。

3.2工作质量目标的设定

每月的“工作质量目标”与年度的质量目标一致,或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往往把总体目标略为调高(1%~5%之间)。

3.3科研带教工作的目标设置

科研带教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以及职称要求进行设置,往往把这部分目标设为“附加奖励项目”或者独立的考核项目,但列入常规目标有利于强化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工作。

4岗位的绩效考核

4.1采用“标准工作当量”设置目标工作及目标等级

包括基本工作量目标线、奖励目标线、限制线。①基本工作量目标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数量指标一般按:11620标准工作当量×岗位调控系数,当月目标=年目标×当月分摊比例(见表3);②奖励目标线是指在完成基本目标后,提倡多劳多得和主动奉献,一般奖励目标线设置在:11621~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之间(即基本目标值的1.0以上、1.2以下);③限制线是指为了避免工作人员为了单方面追求效率和数量,或为了达到单方面经济利益而出现的以牺牲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或因过度追求利益而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一般限制线设置在13944个标准工作当量,超过此线者,不作奖励并以13944个标准当量计算,同时设置“加重处罚条件”,如:因片面追求效率而出现医疗差错或责任事故的,高于同条件下的正常处罚额度。

4.2根据情况设置“管理调控系数”

对于存在操作难度大,或比较薄弱,或本年度需要强化的项目,可以在“标准工作当量”计算的基本上,乘以“管理调控系数”(>1.0),如在夏天进行“产后访视”,原来为2.7183个“标准工作当量”,为了平衡此项工作,可以通过“管理调控系数”设置到2.0,即:调整后,每人次产后访视为5.4366个“标准工作当量”。同理,对于需要弱化的项目,可以设以<1.0的系数进行调控。

4.3设置绩效分配标准

根据项目成本、补助经费的分配以及绩效工资分配额度,设置合理的绩效分配标准。每个“标准工作当量”值=项目经费÷项目工作目标数量×可分配系数。可分配系数一般保留10%~15%的比例作为管理或机动分配预留,即在0.85~0.90之间,或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这部分预留,一是可以作为法定休假人员休假期间的平均奖励,二是可作为年终奖励。

4.4进行每个岗位的绩效评价

篇3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用自身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社区为居民和社区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社区志愿服务正逐渐演化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作为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在推进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中的磁场效应日益凸显,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服务体制,成为当前社区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与社区建设有关的机关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志愿服务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定位、志愿服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志愿服务的社会公共政策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短缺的志愿者资源。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志愿者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在人员构成上,都有很多不足。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占国民的30%.有的高达60%。而我国,目前以民政部的统计数字看,全国目前有志愿者1500万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11%,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再以中国大陆的深圳与香港地区比较,香港的调查表明:在香港地区,参加志愿活动的市民占香港总人口的20%,大约有100万人左右。深圳市的常住人口为100万人,目前拥有志愿者2万人左右,仅占常住人口的2%。如果考虑暂住人口(深圳总人口300万),深圳市的志愿者只占该市人口的0.15%再看志愿者构成的比例。我国城市社区的志愿者很大部分都是由离退休人员构成的,在职职工和青年人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离退休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年龄、身体的原因和知识结构的老化,离退休人员所能提供的志愿服务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所以如何发动和吸引更多的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今后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二)行政化倾向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织,在国外是一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队伍,被称为第三域。在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一直是在政府的直接引导下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事实上,社区志愿者组织往往都是在街道、居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很多地方,社区志愿者活动甚至就是街道和居委会工作的一部分。这使得我国绝大多数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名义上是民间组织,实质上却是准政府组织。其结果是社区志愿者组织难以真正发挥中介组织的沟通与桥梁作用;难以发挥民间组织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因而也无法及时反映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这与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发挥政府的优势,推广、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之后,政府应逐步从具体的社区事务中退出来.集中精力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让志愿者组织真正做到自我选举、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三)浅表的志愿服务理念。由于志愿服务队伍大多由政府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组织.而很少由社区群众自发产生.因而社区志愿服务往往表现为政府中心工作的点缀。参与者对此类服务也仅仅理解为政府组织和领导要求的义务加班,或者去大街上“学雷锋,做好事”。志愿服务理念的偏差,导致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对于社区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并无裨益。其实社区志愿服务不完全是慈善性质的活动,而应更多体现出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社区志愿服务应围绕这样的理念展开,即志愿服务不是一种是施舍、济困.而是参与者更高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他们用良好的态度、较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向社会提供更广泛、更深入、更有品质的服务,展现志愿服务的社会表率风貌。

(四)夸大的社区志愿服务数据。按照现行的统计上报渠道.社区居委会把数字上报街道,街道汇总后,上报各有关部门.比如民政部门、文明办等。但是这种统计数字中存在着很大的水份。究其原因,是各类考核评估标准中,对志愿者占小区人口的比例有硬性指标。比如上海市民政局要求.社区服务示范社区志愿服务人数要占小区居民总人口的15%:而上海市文明办规定的文明小区标准,把社区志愿服务人口提升到30%。社区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变统计为算计,导致数字严重失真.资料意义荡然无存。如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不能切实落到实处,那么“到2010年,力争实现10%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全国80%以上的城镇社区有志愿服务”这样的目标任务就只能是一个数字游戏。

(五)有限的社区居民自发参与。尽管10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发展迅速.但总的来说,社区居民的志愿行为不足.参与程度较低.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广州被称为中国各类志愿者活动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但是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关于广州市市民对于志愿者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表明,有55.9%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听说过志愿工作,有43.14%的人则表示从没有听说过”阎。这是在志愿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广东.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提高居民对志愿活动的认知程度,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志愿活动.就成为今后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的建议

由于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尚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居民综合素质的限制,因此,行政手段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它来培训志愿者.沟通志愿者与需要服务人群之间的关系.为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协助社会机构建立起科学的社会评价和激励机制,使社区志愿服务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

1.志愿者的工作设计。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时,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空闲时间,如果他们感觉到志愿服务无聊、不愉快、有损尊严,或有其他不满,就宁愿利用空闲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此外,志愿服务不完全是牺牲奉献,参与志愿服务也不应该是过度投入,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基本责任实现和家庭生活.这类为志愿服务而做出的牺牲是不应被鼓励的。因此志愿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考虑志愿者的需求.设计出令人满意而容易有成就感的工作,吸引并留住志愿者。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社区公益活动,比如,社区帮困、青少年教育、环保护绿、法律援助、社区治安、医疗服务、文体宣传、家电维修、专业(技术)知识咨询等等。

2.志愿者的招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自愿参与,互利双赢。即不管是加入志愿者组织,还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都要尊重本人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志愿服务既要提倡无私奉献,又要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回报。做到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志愿服务不完全是慈善性质的活动,不能替代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不应停留在道德情操的构建;志愿者不应只是那些有理想、心地善良、有正义感、勇于牺牲奉献的人。志愿服务应更多体现出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可以从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角度重新扩展认识志愿服务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海报、传单、大众传媒进行多种多样的宣传,吸引潜在的志愿者、寻找合适的志愿者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从而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3.志愿者的训练。志愿者与服务工作也涉及质量的问题,因此教育和训练是必要的。现在志愿服务需要。秉持“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的观念和态度,志愿服务的发送,也要强调优质、便捷。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会面临许多困难,如服务技术和能力不足导致的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内容单调而产生倦怠;受服务对象生活困境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困扰等等。因此,主持服务的正式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和持续地与志愿者沟通和互动,传授相关知识和技术,促进其能力提高和自我成长。训练的内容大致以知识、态度和技能为主,形式上有服务前的训练和服务中的训练。前者主要介绍志愿者参与的服务方案、服务对象、服务程序、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及初级的服务技巧等,后者则是在服务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服务知识和技巧。

4.志愿者的督导。过去志愿服务多是从个人情感出发,表现为不定期的助人行为,强调爱心服务,并呈现出能做就应该获得肯定和支持。但是,好心办坏事也是志愿服务可能出现的困境。因此志愿服务除了强调扩大参与范围.更重要的是重视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不被侵害,这就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事先规划更有效的服务方案,从中创造、挖掘与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只有在方案中准确评估志愿者岗位及职责,才能妥善运用好社会人力资源。通过制订服务人力资源的规划和运用原则,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督导。

5.志愿者的维系。这个管理环节的核心问题是留住志愿者,而直接相关的是志愿者的动机因素。志愿服务是一群人追求公共利益的活动。他们本着志愿和选择而结成志愿团体。因此维系就是尽可能赋予志愿者动机,使他们在从事公益服务的同时。也得到心理的满足。如对于希望获得工作经验的志愿者,要为其设计或安排使之能学习到希望所学技能的工作;对于喜欢结交新朋友的志愿者,要为其寻找需要合作的服务工作;对于满腔热忱希望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者。要为其安排能体现社会价值的服务工作。总之,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到愉快,就会希望继续从事志愿工作。

6.志愿者的奖励。由于志愿服务是对社会负责态度的行动方式,志愿者付出不求金钱回报,所以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希望在参与服务过程中受到尊重、支持和个人价值的肯定,因此奖励(肯定)是志愿服务必不可少的环节。志愿者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应该得到社会认可和非物质回报。而这也是激励志愿者的有效方法。

(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益

由于当前的社区志愿服务很大程度上仍带有一定的行政推动色彩,而并非纯粹的志愿服务,故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机制来评估和激励这些服务,进而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使社区志愿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篇4

知识管理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资产管理研究[1]。知识管理服务是面向对象的知识的维护、共享、可访问性和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行动、方法和解决方案[2]。通俗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人以恰当的知识服务”[3]。对用户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在用户需要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获得它并展开工作,继而,再把实践中获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反馈到该系统整理备用。相对目前国内外大型的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文献发现和文献服务,知识管理系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系统化、信息化、个性化。目前,知识管理服务在各个行业和众多企业中逐渐展开和深化[4,5]。本文就国内外的国家标准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以色列国家标准,随后给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管理服务框架,最后探讨了中国知网在知识管理服务上的探索。

2知识管理服务的国家标准

2.1知识管理的国家标准研究

知识管理研究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各国纷纷制定了国家标准或最佳实践。英国(2001年)[6]、欧盟(2004年3月)[7]、澳大利亚(2005年)[8]、中国(2011年1月)[9]、以色列(2011年11月)[2]等相继制定了最佳实践或国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加拿大(2002年)和美国则提供了白皮书性质的文本[10]。笼统地说,限于当时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或者一些具体实践案例,早期制定的国家标准或文件显得有些简单和教条,近些年的则体现出丰富内涵。更为贴近当代的知识消费群体的用户需求。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对国家标准进行及时修订是十分必要的[10]。由于中国的知识管理服务研究起步较晚,国家标准在制定时主要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已有标准和相应文件,对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服务的潜力上认识尚浅,体现在其能发挥的作用上也不充分。因此,这里我们强烈推荐博采众长、丰富全面的以色列国家标准[2]。

2.2以色列国家标准简介

以色列国家标准是以过程的方法作为知识管理活动的基础。在以色列国家标准中,对知识管理活动流程的描述强调了以下方面的重要性:在战略基础上行动;识别和了解面临的挑战和组织的需求;需要规划知识管理行动,以权衡成本与效益并确定优先事项;监控和测量若干层次上的行动结果,并评价和分析;在分析结果基础上不断完善过程,并从组织获得的经验中学习;改善知识管理的组织,并在组织遇到新挑战时提供解决方案[2]。以色列国家标准给出了丰富的管理方案[2]。为满足组织和业务需求,可以进行的知识管理方案应包括(不仅限于)以下:(1)门户或专业网站、知识站点;(2)企业或网络内容管理,含维基式的工具和搜索引擎,含标签云和词汇表等;(3)以专家交流和培养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和实践社区,包含微博和博客等;(4)以文件为核心的模板或智能文档、作业文件、工作流图表、过程、教义、经验教训知识库、述职、职业桌面等;(5)创新领域和知识传承与学习;(6)专门和特别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等。知识管理的文化无疑对知识管理和有效利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色列国家标准还提出了建设一个理想知识管理文化的概念[2]。组织管理者可以根据18种关系来塑造所需的文化特色,以确保具有共同的指导价值、行为以及所需行动[2]。以色列国家标准给出了相对完备的关键要素和更为翔实的指导方案,描述清晰,利于实践,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2]。

3相对完善的知识管理实践流程

相对于原则性指导的国家标准而言,企业更侧重实践性强、易操作的知识管理流程,研究者们不断丰富和完善一些成熟的行业或企业的实践。知识管理教育网站AlanFrost集成了Bukowitz和Williams、Gamble和Blackwell、Nonaka和Takeuchi、Botha等研究者的成果[11—14],绘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管理实践流程框架(见图1)[14]。在此流程框架中,组织机构的个人和群组利用信息知识库系统所包含内外数据信息、元信息和显性知识,通过探索发现、组织评估得出战术动机和战略动机,根据自己对信息的得知与否、对能力的具备与否展开学习创新过程,从而实现机构的战略目标和应对战术机遇危机。在探索发现时用收集、察看、解构、分析等手段获得的显性的、隐性的和内嵌的知识信息,在组织评估阶段进行分类、背景调研、映射和关联。在学习创新过程中,不但要在战略层面上进行一系列涉及机构构架、文化、知识保存工具、核心竞争力、外部网络和知识管理体系等变革以实现支撑和实施,还要在战术层面上对知识的再利用、创造和获取上采取诸如知识共享、加强沟通、获取资源、外聘新人等措施。学习创新过程中获得的机构内外的应对和结果等新知识,又通过数据存储处理系统进入信息知识库下一轮循环。该流程框架为各种机构提供了一种抽象的知识管理范式和模型。

4中国知网的知识管理服务

4.1中国知网的现状和知识管理服务需求

作为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ese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知网自1999年6月成立以来重视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在资源合作方面,收集了来自国内的2亿篇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图书、专利等类型文献。在服务平台方面,建设了KBase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包含大百科式的概念关系词典,集成智能文本挖掘引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引擎技术,对海量的文本、网页、档案、文献、办公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高效管理,提供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关键词自动标引、自动文摘、信息过滤、关联规则挖掘等服务,建立了以全文文献为核心、以知识节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文献服务模式。目前为超过5000家的机构用户提供每天千万人次的快捷准确的全文检索服务。然而,要实现从文献服务跃升到知识管理服务的变革,首先要瞄准用户“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人以恰当的知识服务”的根本需求。这需要一个系统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上亿用户提供这种高水平的知识服务,对资源的全面性和结构化、软件的智能化和硬件的运算水平要求都极高。自2014年3月始,中国知网进行了一场以向全社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为核心战略目标的全方位业务模式大变革。此举意在及时有效地将知识信息真正转化为整体提升全行业战略管理水平与创造执行能力的有效知识,让各行各业用户获得最贴近自己行业特点和特色的知识服务。

4.2中国知网知识管理建设的举措

4.2.1扩展资源从2013年开始,中国知网与海外数据提供商和出版社洽谈合作,争取实现海外资源落地中国知网。截止到2015年底,已经收录的外文文献达到1.3亿,其中合作期刊文献量为5029万篇,合作期刊种类达到5万种;合作图书文献量为237万册。目前已经与319家国外出版单位合作,资源量覆盖了SCI、EI和SSCI,并且正在进行全文资源在中国的落地。这些外文资源和原有的中文资源一起共同构成了海量知识源。4.2.2开发软件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进行碎片化处理,实现高水平和深层次的语义识别和知识元的开发,对全部资源进行XML处理。开发动态重组技术,实现已出版内容的快速抽取和按需出版。4.2.3提供平台在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网络信息采集系统和数字版权保护系统的基础上,中国知网鼓励资深编辑和科学家利用“大成编客”平台,对本领域内的学科热点知识进行专业和系统地编纂。所编内容产权为中国知网与编辑和科学家共有。开发协同编纂平台,满足多单位和多人的协同创新需求,创造一个忠实记录科研协同创新全过程的全新的公平合作模式,更好地传承和传播科研成果,促进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形成。4.2.4拓展社区在“大成编客”所形成的覆盖全领域的文献梳理和热点汇聚的基础上,中国知网结合百科词典和专家问答,在文献和专利树基础上,构成以知识图谱、专利图谱和专家地图,构建学习社区不可或缺的知识与专家的基础。通过移动端应用和文献管理电脑客户端E-Learning,结合实名认证体系,与原有的学者圈和各类个人馆、机构馆充实和丰富学习社区,满足专业机构成员和具有共同兴趣的自由读者进行互动式教学、交流,积极创造新的合作机会和协作关系。鼓励广泛积极参与,形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氛围,逐步发展成知识管理服务中最活跃的因素,以期逐步实现“能师愚徒”的知识管理服务模式。4.2.5行业服务和企业试点知识管理服务最终还是要调动某行业某企业某人的工作效率,达到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知识并充实到体系中去。用户根据需求进行自定制,系统地和选择性地知识提取,对机构内部结构的组织联系进行有序整理,实现对知识和实施策略的权限提取,逐步形成知识崭新、策略科学、组织有序、权限分明、提取便捷、实施可控、成果回馈的行业知识库。这些知识库不但满足阶层多变的权限定制,安全和有效地区分公有和私有资源,而且还会成为领导进行决策、监督下属进行学习、实施和反馈的统一平台。中国知网为科技型企业设计了机构知识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本流程(见图2)。“中国知网”精确分类和精准投放的海量资源,再结合互联网和行业的最新资讯,经过筛选、推荐和评价进入知识管理服务中心与企业的原有自建数据库一起形成该企业的知识库,并通过互联网和企业移动客户端向全体成员有序、分类、分级发送并反馈通达,以实现面向用户的知识管理服务。4.2.6营销模式以“内容+平台”的知识服务模式,重组营销布局,纵向上针对行业用户建立行业知识管理服务公司,横向上将销售遍布各省分公司抵近前线。目前已经有一批优秀的试点单位建成,例如,农业科学院、中国一汽、上海电气、社科院等。策略上“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期待实现以优秀企业带动行业,以优秀行业带动全面整体提升的效果。

篇5

2.我国物业 管理 在排他性方面的特征。我们知道,纯 公共 产品是完全不排他的,但物业管理由于具有拥挤性特征,因此便具有局部排他性。(1)物业管理不能完全排他,否则它的消费主体数量就不会大于1,或者说就不具有共同消费性而变成私人产品。比如,住宅小区内物业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业主的公用部分、公共设施和公共设备、绿化、安全、卫生等进行管理,在小区内的所有人包括业主、使用人、甚至外来人(如邻近小区的人到这里来娱乐、休闲)就都可以享用物业管理的服务。(2)物业管理又不能完全不排他,面对现阶段物业管理的相对短缺,那样就会造成拥挤和消费上的竞争性。例如,物业小区内的卫生、绿化、安全等主要是由小区内的业主付费使用的,因为物业管理主要针对业主服务的。因此,物业管理具有局部排他性特征。物业管理的局部排他性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能表现为不接纳某些 社会 成员作为“俱乐部成员”(如通过付费只对该小区提供服务和生产),也可能表现为采用高价格使某些人退出消费行列或不能进入消费行列(如纯商品房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产品更加高级、先进,采用 电子 监控系统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它的物业管理非就相应的高)等形式。

3.对我国物业管理的属性的认识,除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之外,在事实维度之外还应加上空间维度,即必须对我国物业管理在各个地方的数量分配情况加以研究。因为对任何产品的消费都是相对于一个特殊的 地理 位置而言的,只有消费者在确定了某一位置之后,才能对所提供的产品的数量和类型进行选择。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某些公益物品可能并不带有空间的限制(例如从研究和开发获得的受益);但对于其他公益物品来说,尽管新来的居民无形耗费更多的 成本 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可能会溢出某些利益到邻近的社区)”②而物业管理正如前述,它仅仅只是针对某一住宅区域内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是一种具有地方性质的准公共产品。相比之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前物业管理看成是纯公共产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这一主观看法,属于一种制度安排,而不是由于物业管理现实属性决定的。鉴于此,我们对我国的物业管理属性的认识一直存于悖论之中——从地方性的准公共产品到制度化的纯公共产品。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现实与理想的错位导致我国住房制度中物业管理供给的失灵,同时也是业主委员会在集体行动中产生困境的根源。

三、多元协作治理:业主委员会善治的路径选择

美国著名 经济 学 家曼瑟·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是由理性人组成的集团通过集体选择的方式供给公共物品的过程。集体行动失败被认为是 市场 失灵的表现,人们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分配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和分享公共物品带来的受益。但是通过建立配套的激励制度,能够在集团内部形成有序的社会交换关系,促进社会协作,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包括利益集团等社会组织,“私人集团和组织也能提供公共物品”③业主委员会就是基于住宅小区内存在集体行动的必要性而产生的 逻辑 结果。

解决业主委员会的集体行动困境,首先需要物业管理的生产和提供区分开来。因为,生产者与提供者相区分是解决公共产品由政府以外组织和个人供给的理论关键④。

篇6

病人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受益者。实现“整合”后,病人可以享受到更透明、便利、高效、便宜的医疗服务。病人可以提过网络共享平台,了解各医院包括医生、床位、单病种治疗价格等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病人可以享受预约、咨询等互动式服务;更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诊疗记录;甚至病人能够在A医院就医,同时享受到B医院的特色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

医护、医技等临床医疗业务人员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直接参与和受益者。诊疗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被共享;在诊疗中也可以即时参考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包括其它医院的相关诊疗记录,影像存储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放射信息系统(Rad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RIS)、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等系统中的相关数据等等,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准确的专业服务。

医学研究和教学人员也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后的受益者。建立一个成熟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后,科研和教学人员可以在不影响在线临床医疗活动和不侵犯病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更为鲜活的临床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不仅如此,进一步社会化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用于除临床医疗以外的相关研究领域,如药学研究、疾病控制等等。

管理部门在信息资源整合后加强并方便管理。管理部门可以更准确、及时掌握卫生资源的总体和个体状况;通过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增强管理的精准性,为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服务支撑;可以随时掌握管辖区域内医院床位、设备、专家等临床医疗资源;按照需要对特定病人的治疗细节的跟踪,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进行持续的疾病预防控制;可以对各个领域进行精益化的管理和决策,实现精确的病种质量控制、对专业人员和医院实行统一的监督、考核等。

基于国际标准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跨区域甚至国际医疗合作。共享平台建设后,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实现国际的医疗合作;同时,社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联入共享平台提高自身医疗能力,充分发挥共享的优势。

建设内容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可包括一中心、五库、八系统、X站。

一中心: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中心。

五库:病例数据库、医疗人才库、医疗资源库、医疗知识库和基础数据库。

八系统:共享门户系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医疗资源共享系统、人才资源共享系统、医疗图书文件资源共享系统、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共享系统、医疗设备共享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共享系统。

X站:远程及社区医疗站点。

五库建设内容为:

病例数据库:包括病人的个人信息、就诊信息等。

医疗人才库:包括各医院的专家、教授及医护人员信息。

医疗资源库:包括各医院的医疗仪器设备信息。

医疗知识库:包括各医院的教学科研图书、论文等信息;医院所拥有常见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家庭药箱、家庭急救以及家庭病人护理等知识。

基础数据库:包括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信息在内的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

八系统建设内容为:

共享门户系统:

公共服务信息网:为不同一般用户提供访问共享平台中整合资源的统一入口。

资源管理系统:为卫生监管部门的不同功能级别的用户提供资源维护、管理、决策分析的平台。

信息交换平台:信息交换平台提供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与各医疗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入口。信息交换平台能够整合的资源包括:医院管理系统整合、临床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和影像、检验检查等医技信息资源整合。

论坛系统:建设面对社会公众和医疗相关人员的论坛,丰富公众和专业人员的互动。

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对医院管理系统,包括对门诊系统,住院系统,设备管理,医务人员等系统的信息共享。

医疗资源共享系统:临床资源共享包括医嘱系统,门诊医生,住院护理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共享。

人才资源共享系统:将医院研究人员、医护人员、专家资源进行共享。

医疗图书文件资源共享系统:对各医院、直属医学高校图书、论文资源系统进行共享。

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共享系统:对医技类信息系统是指影像存储通讯系统、放射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等医疗检验影像系统进行共享。

医疗设备共享系统:对各医院自身拥有的贵重医疗设备进行共享。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共享系统:对各医院检测的不良反应检测结果共享。

X站建设内容为:

国际合作站点:建立国际合作站点,提供接口从8大共享系统中抽取经过授权的信息资源,同时提供接口以接收来自国际医疗单位的资源。

国内跨省市医疗合作站点:建立国内范围内跨越省市边界的医疗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社区医疗系统:对社区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规划

系统架构规划:基于国际标准的HL7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可使医疗资源共享平台中的资源与各医疗单位现有应用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保持两者数据间的同步。共享平台中普通用户通过公众服务网,访问共享平台中的资源。而卫生监管单位用户通过共享资料管理系统,访问系统资源进行决策支持,监管调度和应急指挥。同时集成总线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与系统,包括医疗保障系统,卫生防疫系统等的接口。

阶段性目标:可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和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议可分为三步来实施:

建立区域内直属各医院和机构的信息交换平台:整合各医院的信息系统,将各医院自身的HIS系统集成到共享平台,使其能访问到共享数据库,实现跨医院资源共享。

辐射共享系统到社区医疗机构:为区域卫生局提供的对共享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可实现对区域内医院进行统一监管,统一调度,并能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供决策支持。

完成X站点建设并实现面对社会公众的全部共享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模式

篇7

目前,中国的民营物业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群体优势,物业管理服务费用标准和收缴率偏低等问题,尤其是以管理住宅为主的企业,导致物业公司长期低水平运营,服务质量无法有本质的提高,形成了阻碍物业管理发展的“恶性循环”。而且许多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等问题,使物业管理企业长期处于收不抵支、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竞争能力差、无发展后劲的状态。

为了使物业服务企业能摆脱经营上的困境,就必须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有所完善、创新、突破。本文就物业服务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改善目前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现状,使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一、物业公司业务扩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蓬勃发展,社会对物业公司的需求不断扩大。据2008年年底不完全统计,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达20000家,从业人员达到几百万人。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中小型物业,发展成为大型、商住两用型、高档社区型等多形态的地产模块,这就使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随之升高。而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业主的需求进而创造公司利润,成为摆在物业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就需要物业公司从最初简单的常规服务扩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升自身服务的品质,以实现满足业主需求多元化与经营利润不断增长的双赢局面。

二、物业管理多元化经营的具体实施

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至今仍影响着物业公司的经营模式,“物业管理”这一概念,既是一个新生事物,却又拘泥于固定经营模式的一种产物。物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务”,物业公司要满足业主不同的需求,并且把常规服务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就需要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中实现两种规模化经营方式,一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表现为外接整体楼盘进行全委托管理,即管理面积的扩张;另一种是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就是通过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领域来增加业务,例如开展代收代缴的收入、特约服务的收入、受托经营的收入和咨询服务的收入等。拓展途径为:①专业技术的对外扩张(如成立清洁、机电、消杀、专业公司等),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保障;②提供物业管理顾问、咨询、培训等;③各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和经营,如家政、中介租赁等等。

1、为业主搭建消费平台。作为全新的经营模式,网络推广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物业公司可以搭建一个整合各种资源的平台在餐饮、购物商场、专卖店、日常用品店等行业,找到口碑较好的企业,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物业公司搭建的平台,业主在所加盟店中购物可以享受相应的折扣,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也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对外扩大物业公司的自身影响力,并且在这期间物业公司可以得到相关的提成费用,或依托双方的现有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信息传递和广告在保证物业公司的经营收入的前提下,通过这个平台使得物业公司、居民、加盟企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好处。与此同时,在社区网上增加一个新的板块,提供其加盟店的最新信息,供居民浏览参考,使居民可以最快的了解到加盟店的信息。

2、开办代购飞机、车船票等业务。对于部分商住两用型住宅或中高档社区的业主,由于其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可能需要经常性的往返于国内或国外,因此对机、车船票的购买要频繁一些。而社会上的专业票务公司良莠不齐,花费大量的时间买票、订票会占用一些经商业主的精力和时间。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在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后,在这方面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成立社区购票代办点或引进购票代办点,满足业主购票方面的需求,而且物业公司集体购票在时间和效率上会形成较大优势。

但是,物业公司并非专业的车票代购中心,同时,网上票务订购业务的兴起对该服务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物业公司代售飞机、车船票等业务的开办比较适合大中型社区,小型小区居民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代购票务的业务相应减少。代购量的减少。一方面加大了物业公司与各个客运部门谈判的难度;另一方面,代购量不多将导致物业公司很难从中赚取一定利益,物业公司会考虑其中的机会成本而做相应的取舍,而大型的社区不存在此类问题。代购收益按照所在地的代购票务的市场价,制定略低于市场价的代购价。

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代购业务如果得不到批准,小区物业公司可以与铁路部门协商,在小区引进具有火车票出售资格的火车票票务中心或者由物业服务人员收集小区业主购买票务信息然后由物业公司去火车票售票点购买。

3、雨伞的免费发放。雨伞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赠送雨伞将在无形中帮助物业公司拉近与业主的距离。物业公司可向业主分批派发印有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广告的雨伞。新颖独特的雨伞可以不仅提高的雨伞的使用率,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还能增加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任。

这种途径的赞助资金是物业公司通过与其他商家的谈判而取得的非物业服务性质的收入,所以这笔资金的所有权可以归物业公司所有并归其自主支配。

4、小区户外电子广告牌。电子广告牌可以图文并茂地传达信息,并具有滚动播放功能。物业公司可购买户外电子广告牌并安装在小区合理位置,用以预报天气变化、报告城市交通状况等信息,提醒业主出行时注意天气变化,选择好的行车路线等。同时,户外电子广告牌也是一种良好的广告媒介。物业公司可以在电子广告牌中引入滚动广告,以维持电子广告牌的正常运营,同时实现盈利。户外电子广告牌的使用很大程度上给予业主生活工作方便,拉近物业公司与业主的距离。

以上例子可知,物业公司扩展多元化业务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一项业务的推出都需要把有关规定的限制、盈利点、困难和问题考虑充分。当然,物业公司还可以使用小区内的丰富资源进行业务上的扩展从而达到盈利上的多元化。

三、多元化经营带来更深层的思考

我国物业行业具有物业服务企业数量众多,经营和管理的方式相对落后的特点。尤其是针对住宅物业服务,由于科技含量少和服务手段的落后,许多方面的服务质量达不到业主的要求,继而产生业主拒缴物业服务费的普遍想象,物业服务企业为维持经营,往往选择采用提高收费标准或者降低服务质量以维持生存,导致许多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纠纷多、矛盾不断升级,形成恶性循环,直至退出项目。本文提出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可以缓解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问的矛盾,并开拓物业公司在盈利多元化上的思路。具体的实施就是:

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是物业公司通过对小区内的业主共有资源的运营,如商业广告的;商机企业引进:如咖啡店营运等,通过不同的方式确定收益模式和收益途径。由此得到收益的渠道;另一方面,在进行此项运营活动之前必须与业主或业主委员会签订合约,得到对住宅物业共有部位运营的许可和盈利分配方案。从这两方面提前化解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存在的矛盾点。采用此种管理模式,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事先详细约定:

1、约定共有资源的使用范围。所谓社区共有资源的使用约定,就是对物业公司使用的共有资源的范围进行界定,并由业主对物业公司使用共有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明确哪些共有资源允许经营,哪些种类的经营可以进入小区,以保障小区业主的共有权益,防止物业公司过度使用公共资源,降低小区的居住舒适度,确保业主良好的居住环境。

2、建立合理的财务运作方式。建立合理的财务运作方式,主要控制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物业公司必须提前和业主约定对共有资源的经营收入中,用于小区物业管理费用占整个收入的最低比例,防止物业公司为牟取私利,过度利用社区资源或降低管理费用,从而激发矛盾。二是物业公司应该定期向业主公开收入来源信息,达到财务信息的共享,保障业主的知情权。三是对这部分收入的监督管理必须形成有针对性的财务监督制度,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要保持及时有效地财务信息方面的沟通。

3、协商机制的预先制定。由于小区业主居住位置的不同以及各业主对生活环境的期望差异,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部分业主的不满,为了处理不同业主的意见及可能会出现的纠纷,所有的经营行为必须与业主委员会或业主代表达成高度一致,同时。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使双方在处理矛盾时有据可依。协商机制该如何制定,就需要针对小区特点进行磋商,这也是对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运作能力的考量。

四、新型管理模式的优化

物业管理是服务行业,因此,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技术的好坏、服务内容的规范,就成为业主评价物业管理水准的重要标准。但是,业主往往忽视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管理”也能够给业主带来巨大收益。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对社区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照这个概念看来,“物业”并不包括人,也就是说,物业管理主要的内容是管理物业,而非管理人。明白这个概念,我们就不难看出,物业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物的管理。而由于所有的物都是由人使用,所以,物业管理更离不开对人的服务。物业管理在中国发展了二十余年,最初是作为房地产售后服务的特征而一直保留了下来,在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权产业管理”等概念后发展而成。现今我国物业管理要想打破传统模式,发展创新,就需要引进多元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而多元化经营和人性化的管理是一对双生子,彼此共通共融,缺一不可。

在物业多元化经营当中,由于很大一部分利益涉及到对物业小区共有资源的利用,例如需要使用电梯两侧张贴广告,利用墙体进行墙体广告等等。这部分的广告收益涉及到共有资源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社区内业主的居住质量。

如何提高业主的居住舒适度,同时又能提高物业公司盈利水平呢?下面的利益平衡机制很能说明问题:

一方面,业委会可以很精确的限定物业公司对共有资源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这样就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内,对业主的生活舒适度不会产生本质性影响。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在对共有资源进行多元化经营的结果是增加收入,这样,业主交纳的物业管理费将会有所减少,因而对经营的心理抵触就会减少,双方的利益在这一点上达到一致,就会减少因为物业管理费难以收取而使物业企业退出小区管理的现象。第三,共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为本小区内的业主提供生活上更多的便利、便捷,有利于提高居住质量。

篇8

目前,中国的民营物业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群体优势,物业管理服务费用标准和收缴率偏低等问题,尤其是以管理住宅为主的企业,导致物业公司长期低水平运营,服务质量无法有本质的提高,形成了阻碍物业管理发展的“恶性循环”。而且许多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等问题,使物业管理企业长期处于收不抵支、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竞争能力差、无发展后劲的状态。

为了使物业服务企业能摆脱经营上的困境,就必须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有所完善、创新、突破。本文就物业服务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改善目前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现状,使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一、物业公司业务扩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蓬勃发展,社会对物业公司的需求不断扩大。据2008年年底不完全统计,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达20000家,从业人员达到几百万人。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中小型物业,发展成为大型、商住两用型、高档社区型等多形态的地产模块,这就使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随之升高。而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业主的需求进而创造公司利润,成为摆在物业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就需要物业公司从最初简单的常规服务扩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升自身服务的品质,以实现满足业主需求多元化与经营利润不断增长的双赢局面。

二、物业管理多元化经营的具体实施

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至今仍影响着物业公司的经营模式,“物业管理”这一概念,既是一个新生事物,却又拘泥于固定经营模式的一种产物。物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务”,物业公司要满足业主不同的需求,并且把常规服务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就需要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中实现两种规模化经营方式,一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表现为外接整体楼盘进行全委托管理,即管理面积的扩张;另一种是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就是通过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领域来增加业务,例如开展代收代缴的收入、特约服务的收入、受托经营的收入和咨询服务的收入等。拓展途径为:①专业技术的对外扩张(如成立清洁、机电、消杀、专业公司等),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保障;②提供物业管理顾问、咨询、培训等;③各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和经营,如家政、中介租赁等等。

1、为业主搭建消费平台。作为全新的经营模式,网络推广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物业公司可以搭建一个整合各种资源的平台在餐饮、购物商场、专卖店、日常用品店等行业,找到口碑较好的企业,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物业公司搭建的平台,业主在所加盟店中购物可以享受相应的折扣,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也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对外扩大物业公司的自身影响力,并且在这期间物业公司可以得到相关的提成费用,或依托双方的现有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信息传递和广告在保证物业公司的经营收入的前提下,通过这个平台使得物业公司、居民、加盟企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好处。与此同时,在社区网上增加一个新的板块,提供其加盟店的最新信息,供居民浏览参考,使居民可以最快的了解到加盟店的信息。

2、开办代购飞机、车船票等业务。对于部分商住两用型住宅或中高档社区的业主,由于其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可能需要经常性的往返于国内或国外,因此对机、车船票的购买要频繁一些。而社会上的专业票务公司良莠不齐,花费大量的时间买票、订票会占用一些经商业主的精力和时间。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在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后,在这方面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成立社区购票代办点或引进购票代办点,满足业主购票方面的需求,而且物业公司集体购票在时间和效率上会形成较大优势。

但是,物业公司并非专业的车票代购中心,同时,网上票务订购业务的兴起对该服务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物业公司代售飞机、车船票等业务的开办比较适合大中型社区,小型小区居民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代购票务的业务相应减少。代购量的减少。一方面加大了物业公司与各个客运部门谈判的难度;另一方面,代购量不多将导致物业公司很难从中赚取一定利益,物业公司会考虑其中的机会成本而做相应的取舍,而大型的社区不存在此类问题。代购收益按照所在地的代购票务的市场价,制定略低于市场价的代购价。

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代购业务如果得不到批准,小区物业公司可以与铁路部门协商,在小区引进具有火车票出售资格的火车票票务中心或者由物业服务人员收集小区业主购买票务信息然后由物业公司去火车票售票点购买。

3、雨伞的免费发放。雨伞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赠送雨伞将在无形中帮助物业公司拉近与业主的距离。物业公司可向业主分批派发印有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广告的雨伞。新颖独特的雨伞可以不仅提高的雨伞的使用率,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还能增加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任。

这种途径的赞助资金是物业公司通过与其他商家的谈判而取得的非物业服务性质的收入,所以这笔资金的所有权可以归物业公司所有并归其自主支配。

4、小区户外电子广告牌。电子广告牌可以图文并茂地传达信息,并具有滚动播放功能。物业公司可购买户外电子广告牌并安装在小区合理位置,用以预报天气变化、报告城市交通状况等信息,提醒业主出行时注意天气变化,选择好的行车路线等。同时,户外电子广告牌也是一种良好的广告媒介。物业公司可以在电子广告牌中引入滚动广告,以维持电子广告牌的正常运营,同时实现盈利。户外电子广告牌的使用很大程度上给予业主生活工作方便,拉近物业公司与业主的距离。

以上例子可知,物业公司扩展多元化业务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一项业务的推出都需要把有关规定的限制、盈利点、困难和问题考虑充分。当然,物业公司还可以使用小区内的丰富资源进行业务上的扩展从而达到盈利上的多元化。

三、多元化经营带来更深层的思考

我国物业行业具有物业服务企业数量众多,经营和管理的方式相对落后的特点。尤其是针对住宅物业服务,由于科技含量少和服务手段的落后,许多方面的服务质量达不到业主的要求,继而产生业主拒缴物业服务费的普遍想象,物业服务企业为维持经营,往往选择采用提高收费标准或者降低服务质量以维持生存,导致许多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纠纷多、矛盾不断升级,形成恶性循环,直至退出项目。本文提出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可以缓解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问的矛盾,并开拓物业公司在盈利多元化上的思路。具体的实施就是:

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是物业公司通过对小区内的业主共有资源的运营,如商业广告的;商机企业引进:如咖啡店营运等,通过不同的方式确定收益模式和收益途径。由此得到收益的渠道;另一方面,在进行此项运营活动之前必须与业主或业主委员会签订合约,得到对住宅物业共有部位运营的许可和盈利分配方案。从这两方面提前化解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存在的矛盾点。采用此种管理模式,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事先详细约定:

1、约定共有资源的使用范围。所谓社区共有资源的使用约定,就是对物业公司使用的共有资源的范围进行界定,并由业主对物业公司使用共有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明确哪些共有资源允许经营,哪些种类的经营可以进入小区,以保障小区业主的共有权益,防止物业公司过度使用公共资源,降低小区的居住舒适度,确保业主良好的居住环境。

2、建立合理的财务运作方式。建立合理的财务运作方式,主要控制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物业公司必须提前和业主约定对共有资源的经营收入中,用于小区物业管理费用占整个收入的最低比例,防止物业公司为牟取私利,过度利用社区资源或降低管理费用,从而激发矛盾。二是物业公司应该定期向业主公开收入来源信息,达到财务信息的共享,保障业主的知情权。三是对这部分收入的监督管理必须形成有针对性的财务监督制度,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要保持及时有效地财务信息方面的沟通。

3、协商机制的预先制定。由于小区业主居住位置的不同以及各业主对生活环境的期望差异,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部分业主的不满,为了处理不同业主的意见及可能会出现的纠纷,所有的经营行为必须与业主委员会或业主代表达成高度一致,同时。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使双方在处理矛盾时有据可依。协商机制该如何制定,就需要针对小区特点进行磋商,这也是对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运作能力的考量。

四、新型管理模式的优化

物业管理是服务行业,因此,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技术的好坏、服务内容的规范,就成为业主评价物业管理水准的重要标准。但是,业主往往忽视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管理”也能够给业主带来巨大收益。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对社区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照这个概念看来,“物业”并不包括人,也就是说,物业管理主要的内容是管理物业,而非管理人。明白这个概念,我们就不难看出,物业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物的管理。而由于所有的物都是由人使用,所以,物业管理更离不开对人的服务。物业管理在中国发展了二十余年,最初是作为房地产售后服务的特征而一直保留了下来,在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权产业管理”等概念后发展而成。现今我国物业管理要想打破传统模式,发展创新,就需要引进多元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而多元化经营和人性化的管理是一对双生子,彼此共通共融,缺一不可。

在物业多元化经营当中,由于很大一部分利益涉及到对物业小区共有资源的利用,例如需要使用电梯两侧张贴广告,利用墙体进行墙体广告等等。这部分的广告收益涉及到共有资源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社区内业主的居住质量。

如何提高业主的居住舒适度,同时又能提高物业公司盈利水平呢?下面的利益平衡机制很能说明问题:

一方面,业委会可以很精确的限定物业公司对共有资源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这样就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内,对业主的生活舒适度不会产生本质性影响。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在对共有资源进行多元化经营的结果是增加收入,这样,业主交纳的物业管理费将会有所减少,因而对经营的心理抵触就会减少,双方的利益在这一点上达到一致,就会减少因为物业管理费难以收取而使物业企业退出小区管理的现象。第三,共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为本小区内的业主提供生活上更多的便利、便捷,有利于提高居住质量。

篇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就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的采用,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便于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确保工程处于受控状态。

本文结合当前青岛市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的现场及远程项目管理的需要,探讨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一、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简介

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是利用公共电话网、互联网及用户端监控设备对施工现场运行状况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监控管理网络系统。

施工项目部和企业远程监控管理中心不必亲临施工现场,便可通过安置在施工现场的程控变焦视频探头掌握施工进度、质量、安全信息及机械设备配备、原材料库存等现场具体情况。为项目决策机构和监控管理机构快速反应提供辅助决策,使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快速、便利;还可以对项目管理所需要的材料进行采集、传递和实时共享。大大减少项目信息管理工作量,充分体现网络办公的便捷更能。

二、系统的组成

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由信号采集及反馈设备、传输设备和管理控制中心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各种信号的采集功能,如视频、音频、烟雾等其他异常信号以及相关参数的采集。

1、采集设备是整个系统的信号源,就像整个系统的“眼睛、耳朵、鼻子”。能对施工现场进行远程监视(视频摄像探头)、监听(拾音器)、监测(红外探头、烟感探头)。通过安置多个摄像探头、拾音器、报警探测器等可以使探测设备覆盖整个被监控对象。通过管理控制设备,可远程对数码视频探头进行变焦、转向。

2、传输设备

传输设备是系统图像信号、声音信号、探测信号向管理控制设备传输的通道。把由输入设备收集的信息转化为音像信号、探测信号,传送给控制中心的监控器上。目前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多采用IP网络传输实现数据传送,如通过局域网、宽带接入、ADSL拨号等方式确保数据采集的实时性。

3、控制管理中心

控制管理中心是实现系统功能的指挥中心,控制设备由显示设备、记录设备、输出设备构成。主要功能有:视频音响信号的显示、输入信号的记录存储、对采集设备的远程调控(调焦、转向、多画面通道的切割切换)以及发出反馈指令等。

管理中心的组成:

管理中心按照逻辑功能可以划分为数据库服务器、管理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等服务器群。

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提供系统数据的集中管理服务。该数据库系统功能有:用户帐号、登录信息管理;视频服务器信息管理;流量统计管理。

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主要负责与数据库交互,为整个移动监控系统提供业务逻辑控制。其功能模块包括建立并维护多个客户端的网络连接;鉴权和身份认证;维护用户的登陆会话;接受用户的服务器定位搜索请求,从数据库服务器返回结果。

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是提供流媒体业务的核心设备,主要负责移动流媒体的录像保存、实时流媒体转发。

备用服务器:该服务器在管理服务器或者数据库服务器发生意外故障的时候,能够自动转入服务状态,代替执行管理服务或者数据库服务。

三、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在施工中的应用。

即墨市宝龙城市广场是一个集高层住宅、商业社区服务为一体的高档综合住宅小区。该小区由27栋28-32层高层住宅、15栋6层住宅、8栋二层商业网点楼及一个50000m地下车库、一座健身会所组成。工程总占地面积500000m,总建筑面积200000m,6栋住宅小高层均采用现浇钢筋砼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均为四级。该小区于2009年10月开始施工,现已进入装修阶段。为创建青岛市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工地,该项目施工现场采用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可满足使用要求。

系统的功能作用:

利用公司内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针对建筑施工现场控制点分散、难以管理的特点,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功能有:

通过对工地现场四周、入场门及材料堆放区、仓库的实时监控,防范工地火盗事件的发生。系统可连接多个烟感、红外探头,一旦捕捉异常信号,系统能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供项目部办公室及公司办公室管理人员同步复查并进行本地及远程数字硬盘录像,以备事后复查。

通过对工地现场楼梯洞口及临边、材料加工区、机械及电气设备多画面显示监控,同时掌握多现场安全情况,还可以与现场人员即时通话,加强与现场管理的互动。及时发现并制止作业人员违规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处于受控状态。

为项目部修正进度计划或制定质量安全隐患整改措施提供信息资料。通过对原材料取样、试块制作进行监控,杜绝将不合格材料用于现场。通过调用本地或异地数字硬盘录像,实现施工现场试件、试块取样资料、现场安全影像资料和施工进度信息的资源共享,方便工程参建各方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异地监督检查。

篇10

一、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以房屋为管理对象,以人为服务对象 的市场主体,应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实际就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物业管理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具体来说,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物业管理企业在长期经营服务实践过程形成,并为本企业员工自学遵守和奉行的的共同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化制度和企业形象的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价值理念,作用对象则是企业全体员工。

将物业管理行业的企业文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企业文化 比较起来 ,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把握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创新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产品的均质化及市场竞争激烈化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首要特征——创新文化。物业管理公司要做出良好业绩,靠得是过硬的管理服务,这是物业管理企业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各个物业管理公司,无论是在物业管理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差异都是细微的。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知名企业还是非知名企业,就物业管理服务而言,内容上日复一 日,物业管理服务各个岗位绿化、清洁、维修、保安,工作内容也趋于一致。就这样,在物业管理产品质地无差别化的前提下,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从众多同质企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物业管理从内容到方式各个环节上不断创新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服务,适应个性化市场需要,创造个性化物业管理品牌。倡导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精神、创新物业管理理念与模式,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服务性文化

物业管理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服务文化。众所周知物业管理企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说“管理”,其对象指的是“物”,即物业;说“服务”,其对象是“人”,即业主。所谓“管理”,实质上是“服务”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为业主去管理物业。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微利性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所处行业属微利行业,企业经营的目标不是获取暴利。所以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策略不同于一般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要做到“开源节流”。一方面,造就物业管理企业经 营理念 的“规模经济 、多元化和智能化”三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旨在“开源”。其中,规模经济重在提高物业市场占有率,多元化重在挖掘既得市场经济潜力,智能化则重在提高物业管理科技含量以期提高获利能力。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能不强调“节流”,追求人员精干化,工作流程简约化 ,工作方式效率化。而且也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业主的角色关系中兼有管家的角色定位,因而其文化内涵不能不包含一些由此而决定的精神特色,如节约节俭精神等等。

(四)社区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对象都是一定范围社区的物业,服务对象是业主与使用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物业管理企业也是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自然主体之一。但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的特殊地位,使物业管理企业成为社区文化的天然组织者,而社区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使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打上深深的社区文化烙印。而物业管理企业企业文化社区化价值取向,在性质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价值观念在社区的渗透、辐射、影响,在形式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的文化管理、氛围管理、公约管理。从而,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明显的社区性倾向。

(五)细节文化

细节文化是指企业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创造一种超越一般行业标准,超常规的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以求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更好的市场宣传效果的一种企业文化。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即业主。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这个特征又决定了其细节文化。物业管理中的细节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代表,细节最富有表现力,最容易形成口碑宣传和新闻效应,细节在势均力敌的竞争中,往往能够起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六)执行力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尤其强调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企业管理运行当中制定的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是业主和使用人;物业管理强调竞争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注重细节。这些都需要一整套成体系的技术、行为等规范。

二、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基本任务是构建富有竞争活力的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凝炼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 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企业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凝炼企业价值观念,主要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企业定位,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在企业员工中引起共鸣,实现员工对本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2.形成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思想、文化观念等意识特质的总和,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经营企业的哲学、思想、观念,它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方针、战略决策、行为准则和工作方法,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形成企业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思考,提炼特色鲜明、充满生机而又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从而使企业的资金、人员、设备、信息等资源真正发挥效力。

3.确立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文化中的决定性要素,它反映了企业员工集体的心理状态、意志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以及相应的精神氛围。确立企业精神,就是将企业现有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有意识地提倡、培养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使企业改革发展的经营思想变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4.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目标是企业文化的引航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将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企业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把企业的经营发展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责任。

5.建设企业道德规范

建设企业道德规范,主要是加强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建设,形成企业内部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企业微观意识形态。

6.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是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有关法规,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企业经验,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构筑完整的制度体系,完善管理环境。坚持制度在先,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明确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保证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运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并在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使全体职工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7.塑造企业形象

塑造企业形象,是从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做起,它们是建设企业形象战略的三大支柱,即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S)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通过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和建设,铸造企业灵魂,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塑造现代企业新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对内对外良好 的公众形象 。

三、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企业 自身特点、市场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目标不断加以充实完善,还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其他管理制度冲突碰撞,防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脱节。应当充分认识到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还要看到企业员工接受和自己价值观有一定差异的企业价值观念,是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服从行为,是一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行为。企业应该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应该避免下面几个问题 :

1.避免无文化现象

没有文化的物业管理企业必定是失败的企业如果企业仅有十分系统、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规定员工必须怎么做和不能怎么做,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可能会导致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忧患意识,甚至会有离心现象产生。

2.避免文化愚民现象

如果过于强调企业的某种文化理念,推广教育手段过急,可能会使企业员工盲从,而缺乏独立思考创新。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如果企业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无异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避免文化理想现象

篇11

1引言

随着呼和浩特市高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根据《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呼和浩特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85平方公里,比原来的114平方公里增加了171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周边的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若干个城中村。城中村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这些区域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成为城市的边死角,村民和社会对于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为解决城中村环境和治安问题,政府协同环保、消防、街道等各部门实施了大量改造和政治措施。笔者认为,除了现有的行政手段外,可以通过引入现代化物业管理服务,来解决城中村社区存在环境、治安、房屋和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等的问题,这有利于城中村社区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城中村居民生活水平[1]。

2呼和浩特城中村物业管理的模式

2.1委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的模式

1981年,深圳诞生了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在我国开始形成一种社会产业。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住宅小区特别是新建住宅小区,都已委托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并与之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业主共有的建筑物、设施、房屋及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绿化管理等专业服务。但是,随着村民居住范围更靠近城市,城中村村民开始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有对物业服务的内在需求,期待能够接受规范化的物业服务。因此,在城中村地区,可以尝试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承接城中村物业服务,签订规范的物业服务合同,业主按期缴纳物业服务费,由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包括环境管理、秩序维护、房屋维修养护等在内的物业服务。

2.2政府购买物业服务模式

为解决城中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政府部门主要从保洁工作入手,将市政环卫保洁工作由城市向城中村延伸,整治环境,向村里派驻环卫工人,负责农村环境的清扫保洁。呼和浩特市农村环卫工作的人员都纳入各个环卫公司及物业统一管理、统一培训,配发服装、清洁工具。各个乡镇建立起行政村保洁制度,各乡镇成立环卫管理所,负责指导、监督、管理各乡村环卫工作,各乡村设立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就地聘用保洁人员,负责做好村街巷道清扫保洁工作,确保农村垃圾每天都有人清、有人扫、有人运。

2.3村民自我管理模式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城中村,或村民对物业服务需求不高,只需要基本的物业服务,如秩序维护、公共区域保洁等,可由村集体组织建立村民自我管理模式,由村委会选聘本村村民,到正规物业服务企业或大中专院校培训后,负责本村的基本物业服务工作[2]。这种模式,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享受物业服务,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但是这种村民自我管理模式,受到物业人员专业素质、村委会管理水平的影响,容易出现服务不规范、不专业的问题。

3呼和浩特城中村物业管理的内容

3.1城中村秩序维护

由于大部分城中村位于城区的边缘,大部分村民已脱离农业生产,有条件的进入城市主体区域买房,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剩余房屋用于出租,大量外地务工人员租住在其中,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导致城中村地区治安问题突出。因此,城中村物业管理首先要做好管辖区域的秩序维护工作。首先,做好公共秩序维护、安全防范等事项的协助管理,如发生刑事案件,要进行现场保护,维护秩序,并如实提供情况。其次,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日常安全巡查服务。秩序维护人员要做好“三防”(防火、防盗、防水)工作,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汇报。最后,做好车辆管理工作。由于城中村街道狭窄,秩序维护人员要做好交通引导和车辆停放管理。

篇12

研究背景: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快旅游信息化、智慧化进程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推进智慧旅游整体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快旅游业管理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对于实现整个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智慧景区”发展历程及概念界定

旅游信息化经历了从旅游数字化到旅游智能化再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三者一脉相承。第一阶段是信息化,以1996年国家旅游局成立信息中心为标志;第二阶段从2000年开始,以国家旅游局“金旅工程”启动为标志;第三阶段从2006年开始,以科技部启动“数字旅游”为标志;第四阶段从2011年开始,以国家旅游局提出“智慧旅游未来十年目标”为标志。自2009年9月14日,IBM总裁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我国学者在对“智慧”的理解上,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从宏观角度来看,智慧旅游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优化再造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数字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景区。狭义的“智慧景区”强调技术因素,广义的“智慧景区”不仅强调技术因素,还强调管理因素。广义的“智慧景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通过互联网对景区全面、透彻、及时地感知;对景区实现可视化管理;利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景区的组织机构,优化景区业务流程;发展低碳旅游,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2.研究区现状及典型性分析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三江并流”地区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植物学界称其为“天然高山花园”。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瓦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卡瓦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犹如玉龙伸延,冰雪耀眼夺目,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山下的取登贡寺、衮玛顶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要前来朝拜,有浓郁的藏族习俗,是人们登临探险的旅游圣地。

为适应“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云南省 “智慧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结合云南省自身的情况,合理选择发展模式与方法,确确实实将云南省的“智慧景区”建设起来、发展起来,实现云南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因此,以云南省最独特的被称为世界自然遗地的三江并流地区中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为例,探讨智慧景区的建设研究,其能对云南省其他景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3.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智慧景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面对的问题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主要包括了:飞来寺、雨崩村、b永村、金沙江大湾、雾浓顶等景点。由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部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并且被一条国道214贯穿其中。飞来寺的“日照金山”作为景区中主要的吸引景点之一,游客直接可以再国道上看到此奇景,并不需要买票进入到景区飞来寺,因此影响到景区的门票收益,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金沙江大湾景点。由于景区本身存在这一的特殊情况,景点门票收入并不能满足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建设资金的来源成为了景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景区管理者在面对景区发展时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内部各方利益的协调、景区发展与企业效益平衡这三个问题上能以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解决这三个问题。

3.2 游客面对的问题

2014年6月19日至6月25日,在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内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实践调查,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80份。经问卷的分析整理发现,游客对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景区道路、基础设施和解说系统的不满意度较高。对景区医疗设施设置不满意度达到75%,对景区交通道路不满意度达到55%,对于景区的游览设施、解说系统不满意度到达35%。造成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传统的门票收入不能满足景区的基础设施建的需要,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特别由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是高原山岳型景区,自身的建设难度大,景区内部的游步道由于山路坡度较大,地形复杂,机械无法到达,只能由人工铺设道路,建设比较困难,很多上山的徒步路段还是土路。b永村和雨崩村的徒步道路,马道和徒步道是一条道路,道路上马的粪便也会对游客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转弯地段,由于道路狭窄险要,游客需要让着马走,也影响到徒步游客的体验。

景区内部解说系统不完善,游客除了在游览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时候也希望能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国家公园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解说系统正能体现其教育意义。景区中标示系统、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基础的服务设施缺乏,医疗设施的缺乏,也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

3.3社区面对的问题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社区由于经济发展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社区内传统的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社区居民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社区内养马牵马、商店和酒店等形式的旅游服务的出现,使得居民传统只依靠农耕的生活方式多样起来,而且景区服务的经济收入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部分,景区内大部分社区居民都积极投入到旅游业服务中。景区社区的发展使得社区的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社区范围不断扩大,新建的旅店不断出现,而游客所期望看到的是社区传统的环境和景观。社区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规划,社区内利益矛盾和利益分配也需要相应的调节。

4.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智慧景区”建设思路

“智慧景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以智慧管理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服务、营销、生态保护三大体系,初步建立景区资源管理系统、景区电子自助导览系统、景区监控管理系统、门禁与安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五大系统;将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协同、变多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实现管理和营销新的突破,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

具体的思路是:第一,以建设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听取建设部相关专家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规定、意见和建议融合到“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中。第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为依托。“智慧景区”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所采用的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和服务理念上。在深入了解景区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智慧景区”总体规划。第三,以景区的具体实际为基础。“智慧景区”最终是景区经营管理服务的。总体规划必须从景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对管理服务、生态保护、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智慧化需求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反复讨论,总体规划方案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第四,以国内相关景区的智慧化建设经验为参考。“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需要消化吸收国内外相关景区已有的智慧建设管理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景区的实际,为己所用。[2]第五,以运营智能化为核心,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智慧化、产业整合网络化为目标,建立符合自身管理的“智慧景区”。

5.建议及措施

根据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实际情况与“智慧景区”的建设思路相结合,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一、打造网站平台,建立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官方网站,可以与其他旅游网站平台合作的形式推出,提供限时抢票、限时打折等优惠活动;形象提升:宣传片和形象片的制作3D影片的展示,借此让海内外更多的游客了解梅里,并增加吸引力;提供网络服务:如网络解答、网络评价反馈网络订票、售票网络游线设计等;提供解说系统:智能解说系统、智能感应系统,提供重点景点提供无线wifi的覆盖、安全定位服务。二、建设现代化的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取票、退票、一卡通充值、购物、咨询、宣传等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场所。为增加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三、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商业与公益服务并重、注重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在重要景点提供如自动售货机、投币式咖啡机等商品贩售机,并且配套24小时自助银行提供中、藏、英、法、德日等多语言的自动解说系统的租售服务;科学合理的确定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设施的分布。四、建设景区内外形美观、统一的国际化标识系统、宣传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在经济条件达到的情况下建设文化馆或者博物馆,依托对当地宗教的宣传加大对当地藏族文化的感染力影响。五、环境保护及教育:通过网络网站与解说系统介绍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当前环境保护情况,让旅客在旅行的过程中对景区能有更层次的了解与体验,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6.参考文献

[1].邓贵平.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 成都理工.2011;

[2].崔怡林. 大型博览会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研究 [D] 西安理工大学.2013;

[3]. 高琳. 旅游景区智能化系统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5-01;

[4]. 徐波林.智慧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资源开发与市场》 [J]. 2013-07-20; [5]. 邓贤峰.“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电子政务》[J]. 2012-09-20 ;[6]. 张丽娜.“智慧旅游”带给游客的全新体验《旅游时代》[J]. 2012-05-15 ;

篇13

1.5.2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文化含义

2.1.1 企业文化定义

2.1.2 企业文化结构

2.1.3 企业文化功能

2.2 企业文化管理

2.2.1 企业文化管理含义

2.2.2 企业文化管理方法

2.3 物业管理

2.3.1 物业管理的含义

2.3.2 物业管理的功能

2.3.3 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3 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3.1 AT物业公司概况

3.2 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3.2.1 AT物业公司企业现行管理模式与方法

3.2.2 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卷调查

3.2.3 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4 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4 加强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4.1 加强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4.2 加强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4.2.1 精神文化:明确文化建设目标,凝练企业价值观

4.2.2 制度文化: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明确企业文化导向

4.2.3 行为文化:领导者身体力行,强化与员工的沟通

4.2.4 物质文化:完善公司福利,增强社区配套设施

4.3 加强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主体共建

4.3.1 管理者垂范与宣贯

4.3.2 面对员工的宣贯

4.3.3 加强客户(业主)的共建

5 加强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5.1 拓展市场业务,坚实企业文化经济基础

5.2 系统全面思考,协调公司组织机构保障配合

5.3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协作

6、结论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凝聚企业向心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企业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好的促使企业长远发展,基业长青。

而作为物业企业,想要在竞争愈加白热化的行业里占得一席之地,甚至是引领者,对其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更高,系统性、完整性、可流传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更要极具企业特色,可辨识度更强。

通过对企业文化理论、物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归纳与介绍,以及对AT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善与加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物业行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形价值较少,更多是无形价值,而企业品牌则是物业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价值。想要提高物业品牌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企业文化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2)本论文前期通过对企业文化与物业相关理论的概括与总结,明确提出了企业文化、物业企业文化的结构、特征、功能及其重要性,为下面研究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文章详细介绍了AT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通过对AT物业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得出了AT物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做了详细的分析。最终确定AT物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4)结合物业行业发展背景,提出了加强AT物业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实施过程,为物业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指明方向、提供依据。物业企业不仅要谨遵企业文化建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四个层次,也要兼顾物业行业对服务理念细节文化超乎常规的重视,深入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使企业在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的物业行业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