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获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科学论文获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科学论文获奖

篇1

活动,富有创新精神,积极尝试新教学理念,多次带头主讲公开课,学习新课标、

新理念,推进教改工作,现在着力探讨“小组合作"式教学理念,已取得了一定

成效。在教学活动中,他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用奖励小红旗、作

业本等方法,鼓励学生之问开展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红旗班级和教学优胜班级,任教学科多次在县、镇两级质量评估中名列前茅,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多次在市、县两级获奖

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认真研究,细心总结,大胆

创新,不断改革,多次在市县以上杂志上。2004年4月在《__教育》

篇2

1月5日,参加者一同观摩了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湖贝校区的学生“交通手势操”“体操”活动。在深圳市中小学校里,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湖贝校区是校园占地面积最小、生均活动面积最小的学校,没有操场、没有跑道。但是他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具有湖贝特色的“室内体能操”“室外体能操”,他们充分利用操场、教室和走廊的空间,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种空间做操的课间操模式,他们以突出体操教学项目的体操和交通安全手势操而别具特色,连续七年被评为“深圳市广播操标兵校”, 连续八年荣获“深圳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

翠园中学的“足球俱乐部”自2014年成立以来,成绩卓越,已有多名学生足球运动员入选过国家青年队,涌现了百万转会费加盟山东鲁能的明星中学生段刘愚。去年又有5名中学生运动员以470万元的转会费加盟恒大足球俱乐部。翠园中学的“足球俱乐部”不仅成为广东恒大足球俱乐部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而且还问鼎了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之宝座。段刘愚的队友金远志等4人还被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录取。如今,翠园中学“足球俱乐部”已成为罗湖区学校体育的一个闪亮品牌。

深圳市布心中学在“布道于心”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以“I CAN”俱乐部形式开展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学校有“I CAN”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象棋、太极、舞蹈、功夫扇、中长跑等俱乐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想方设法、用足人力,为俱乐部聘请国家级、省市级专业教练,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每天在校运动60分钟以上。学校初一年级以乒乓球俱乐部建设为主,初二年级以篮球俱乐部建设为主,每个班都拥有自己俱乐部的名称、旗帜、队徽、Logo、统一的服装、文化等品牌,学校在每个学期都组织严肃规范的各种比赛。初三年级分班开展体能强化训练和兴趣选项训练,有跳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掷实心球、立定跳远、折返跑等多种体育锻炼活动。在每天下午4点55分之后的一个小时里,学校的操场上,到处都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身影。正是班班有社团、天天有活动、学期有比赛,学生以“I CAN”的拼搏精神、坚定信念、昂扬力量,茁壮成长。布心中学不愧为深圳市“校园体育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学校的典型代表。

多彩多姿的学校体育活动,为罗湖区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而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都有赖于罗湖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与保障,那就是“五个注重”。

1.注重青年体育教师成长

罗湖区开展了一系列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教学督导走进学校、深入课堂、规范教案、严抓教学常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多次组织青年体育教师公开课和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中高考体育

2014年以来,罗湖区所有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都进行统一招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客观地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每年组织体育中高考的观摩、研讨和质量分析活动,指导体育教师的训练,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考试项目。

3.注重体育教研工作

罗湖区高度重视体育学科的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了学校体育联盟,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教研的科研工作,如:罗湖区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体育学科高校课堂与小课题活动也开展得丰富而有效,组建了阳光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等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屡获全国大奖,在2016年12月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罗湖区有5篇研究论文获奖,罗湖区已逐步形成了体育学科“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4.注重体育教师技能提高

罗湖区大力开展体育教师技能竞赛,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2014年,罗湖区体育教师团队获得深圳市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获得深圳市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的好成绩。2016年,在广东省第八届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篇3

二、主要目标

1.使小学教学水平提高,有详细的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加强教导处日常管理工作,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加强各科教学活动,使各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3.加强教研组建设,使教研活动开展丰富有效。

4.加强师资培训力度,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确保教师队伍有层次、稳固提升教学水平。

5.坚持走科研兴校、兴教之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加强校本培训,提升办学水平。

6.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加强综合实践、艺术、科学等一些新课程的研究工作,摸索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

三、主要工作

(一)明确要求,规范教学常规

学期初,组织教师重温学校教学“七认真”工作要求,对照要求,找差距,明确本学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1.备课要提前三课时,精心备好每一课,不得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点、难点要合理清晰。要有教后小记,教后小记一定要及时写,字数不作规定,内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及学生作业反馈等,要求写一些实在的得与失。通过平时每一堂课的反思小结,来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

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认真思考学、教、练三者的关系。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互动,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或自制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得到创新的启迪,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忌死抄、死背,注重积累性、应用性作业的布置,数学忌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其他各学科也应创造性地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各年级要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字质量。

4.课外辅导要紧紧围绕提优转差这一总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困生的辅导务必做到耐心和细致,帮助学生选择和构建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毕业班尤其要作好辅导工作,力争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在当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新纪元之时,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继续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集中学习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在备课组活动、教研活动时,组织开展专题性的理论学习。自学要求教师做到每周进图书室、阅览室借阅教育教学书籍、杂志及报刊,并做好摘记。每周完成读书笔记的摘录任务,并按要求认真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2.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使教研组、备课组成为学科课题实施、教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教研组工作必须上一个新台阶,做到教研活动的常规化、专题化、系列化。各教研组务必在期初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小学教研工作计划,活动过程要具体体现全过程,有重点,有专题,有资料记载。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好学习相关理论文章,每周听本组成员的随堂课,督促本组成员认真参加各年级段的听课、评课等交流活动,组长将每次活动资料收集记录完备,及时交教导处。

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由组长负责先确定活动内容,备课组成员一起对所定内容进行分析研讨,确定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每一阶段都要有一个主题,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倡教案多样化,个案与共案并存,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教师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气氛。鼓励青年教师上好“一课三上、三课一议”活动,在每一次修改中得到不断提升。其他教师每学期认真上好一节研讨课。班子成员、骨干教师每学期向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师徒结对教师分别上好示范课和汇报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5年以内青年教师和学校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同时,本学期还要加强教师间的互相评课制度。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在评的过程中反思,以促使每一位教师加速成长。

4.开展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本学期要继续指导好一至五年级任课教师开展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组织低、中年级备课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教师一起探索、实践,积累资料,撰写案例与论文,努力形成阶段性成果。

这学期继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管理网络,组织任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区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和筛选,确立若干个“主题”,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观察上网,实验咨询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这学期还要加强对艺术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利用现有的师资,以点带面,加强艺体组的教研组活动。促进全体任课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升我校的艺术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抓好队伍建设是我们今后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学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与壮大骨干教师群体上下功夫,不断创造条件,为他们搭设成长的阶梯。

1.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

新世纪的教育充满挑战,新世纪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有人把它概括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等。而我们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要内化为我们自身的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来完成。所以在年龄规定内的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其他学习任务都要督促教师积极参加,认真完成。同时引导所有教师积极参加其他专题培训,不断夯实底蕴。

2.继续高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

对事业性强、勤于钻研业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多压担子。为骨干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学术研讨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才华的机会,使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早日成名成家。

3.抓好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的成长。

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精神,扎实开展传帮带活动,为三年内的新教师配备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指导老师。明确师徒结对的活动内容、要求,明确帮带的目标。每个青年教师均要制订并切实实现个人成才奋斗目标。学校将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促进五年内的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学期将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教学评优课活动。

(四)、落实制度,做好常规工作的管理工作

1.加强随机检查。

依托“行政人员值班制度”和“课堂教学随机调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主要检查课程计划执行情况、教学秩序情况、课外辅导帮教情况等。班子成员按教研组分工,加大听老师随堂课的力度,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并相应作出评价,提出要求,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组织专项调研。

针对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如新教师课堂教学调研、学科教学质量抽测等。本学期将着重在数学、英语课堂教学上进行专项调研,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数学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3.规范教学百分考核。

本学期,继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百分考核。为保证每月考核的正常开展,教导处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每月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2、班子成员、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听教师的随堂课做好记录与评定性评价。3、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教师有教案、听课教师有评课意见。4、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设立辅导奖,辅导学困生有记录、有成效。5、认真组织各学科的平时抽测和期末测试工作,做好质量分析。6、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一得、读书笔记每月收缴登记,择优上贴《教科研信息网》和学校网站,对于发表、获奖的及时做好登记与表彰。

在规范教学百分考核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挥百分考核的示范榜样作用,对考核中对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教导处将予以公布表扬,对考核中发现的一些优秀备课、优秀作业将组织展览,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予以推广,使其他教师就从身边的榜样学起,从而督促每一位教师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五)加强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获得生动地、活泼地、全面地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体育、美育、科技、劳动等学科的教学管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活动,抓好田径队、足球队、文娱队、书画组的平时训练辅导工作,开展好器乐比赛、绘画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具体工作安排

附:主要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学期初各项常规检查(学科计划、备课等);

2.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议;

3.组织全校学生参加“第八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

4.小学语文命题研讨与试卷评比;

5.寒假读书笔记竞赛;

6.教学“七认真”检查;

7.制订2009年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备课组计划;

8.上报学额,整理学籍;

9.学雷锋活动;

10.备课组活动和教研活动常规进行;

11.参加片级小学语文教师评优课活动;

12.植树节活动;

13. 参加市小学生田径锦标赛;

四月份:

1.中、高年级英语单词默写竞赛;

2.选送英语论文参加市评比;

3.体育节;

4.音乐优秀课评比;

5.速算比赛;

6.课堂教学展示;

7. 品德学科教研组活动;

8. 青年教师会课比赛;

五月份:

1. 教学质量调研;

2. 教学常规检查;

3. 语文命题作文比赛;

4. “名师引路”活动;

6. 四年级钢笔字比赛;

7. 选送论文参加苏州市(张家港市)优秀论文评比;

8. 开展校际间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六月份:

1. 科学论文评比;

2. 选择选手参加苏州市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竞赛;

3. 艺术节暨庆“六一”活动;

4. 世界环境日教育;

5. 校内结对师徒上汇报课;

篇4

成为一名科学家,是覃宝学从小的梦想,但事与愿违,长大后,他成为了一名教师,与儿时的梦想相去甚远。难道就这样放弃梦想吗?

经过深思熟虑,覃宝学决定当一名科技教师,将自己的梦想传递给学生,点燃他们心中发明创造的火种,做发明创造的真正主人。

然而,当他把这一设想说出来时,周围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讥讽、嘲笑。面对人们的不解和责难,覃宝学不去理会,毅然踏上圆梦之路,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来。

2005年,他辞去四会市实验学校校长职务,接受石岩公学的聘请担任专职科技教师,兼任学校少年科学院院长,全身心投入到发明创造教育事业中,给发明创造课程定位、查找资料、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创新……

一次,在课堂上,覃宝学拿出一瓶墨水、一支毛笔、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让学生们观察并探讨这些笔和墨水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写毛笔字需要墨汁,因此需随身携带一瓶墨汁;而用钢笔、圆珠笔写字同样需要墨水,却不用带墨水瓶,因为墨水瓶已经缩小成笔胆和笔芯了。

覃宝学顺着这个思路,告诉学生们钢笔、圆珠笔的发明就是运用了缩减发明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尝试创新。出乎意料的是,30个学生一下子就想出了80多个新设想。

这几年来,在他的指导下,180多名学生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级发明创造和科学论文比赛奖项,130多个发明项目获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如今,只要他到一个地方讲课,下课后,许多学生都会围着他签名、合影,场面热闹得不行,他这个魅力教师简直比明星还受欢迎呢。

都说“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要是只会想不会做怎么办?这是发明创造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发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十大难题之一。

覃宝学却有绝招解决这一难题。当学生有了好想法而不知如何制作作品时,他都会指导学生画出简单的结构图,写出简明扼要的说明,然后让学生自己当“设计师”,找来工人和同伴一起做发明。

一个春天的早晨,学生许明乘公共汽车上学,衣服散发着一股酸霉味,因此他所经之处,很多人捂着鼻子。

原来那段时间天公不作美,每天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服晾了一个星期都不干,所以变味了。许明觉得穿着这样的衣服走在路上,真丢脸!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发明作品,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查找资料,找到了让衣服快干的方法,经过多次构思、试验,提出了环形晾衣架的设想,并画出简单的结构图,写了简要说明,然后兴奋地拿给覃宝学看。

覃宝学对许明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可一旁的许明满脸愁云:“我只会想不会做,怎么办呢?”

覃宝学鼓励他:“你是设计师。我们去找一个工人来制作,一定能成功。”

于是,他为许明找来一个加工不锈钢的工人,三人一起探讨、调整、修改、制作,很快就把快速晾衣架做好了。

这件作品在第25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在第25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二等奖。后来,经过修改完善,还荣获了中国青少年高士其创新大赛最高金奖――“高士其创新大奖”,许明因此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

发明创造课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它的作用不仅限于指导学生获得了多少奖项、申请了多少专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创新的乐趣。

因此,覃宝学觉得普及发明创造教育很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他对发明创造教育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所有班级都开设了发明创造课,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举行两次发明创造讲座, 通过大小课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发明创造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针对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覃宝学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开设了一个兴趣活动班,每周开展一次活动,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除此以外,为解决学校发明创造教学缺少合适的教材这一问题,覃宝学用心整理多年的创造教育经验、学生的获奖作品、参赛时想到的好点子,用半年时间撰写了教材《发明创造乐园》,让老师易于操作、教得轻松,学生乐于接受、学得愉快。

每次到外地出差,覃宝学总会把这本教材带上,送给同行们。有人问覃宝学:“你自己好不容易写的教材,就这样送出去了,图什么?”

篇5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的人正是处在高中时期。不能设想一个从小没有好奇心、对新事物不敏感、对科学新发展没有兴趣、没有批判意识、没有为事业献身精神的人,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爱护、培养、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我们。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人脑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限,但可以设计出记忆、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本世纪末最应该深刻认识到的现实。今天国家强大起来了,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唯独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变。今天,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重复、记忆负担比几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教育怎能应付本世纪世界经济的挑战?

综上,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虑,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实施创新教育须进行的几项改革

高考制度的改革。

有人说:"高考不改革,的基础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此话不无道理。不是有人把高考比作"独木桥"吗?现在就是有千军万马急于要通过它,因为只有通过它才可能达到充满希望并获得的彼岸。如果我们不去改造这座"独木桥",不去建筑新的通道,只是一味地宣传、动员大家不要拥挤,那不是解决的根本办法。几十年来,我们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反对"应试教育",问题真正解决了吗?

现在的高考,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要求和鉴别几百万学生,至少有两个弊端是明显的。第一,在这种统一标准的下,因为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复制、迁移、运用能力,学校教师也用主要精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结果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才能得不到有力的发展和培养。第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有所长就有所不长,很多创新型人才并不全面。所以说,这种制度在选拔出一大批有才能青年的同时,也扼杀了一批有突出特长、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其实这种统一考试的弊端,早在选拔、美术、表演、等特殊人才的过程中就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且做了改进,形成了一个细小的通道。实践证明,以上院校按照他们各自的招生都挑选到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新生。现在的问题是对、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也应该开辟这样一个通道,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鉴别,使他们不拘一格地受到重视和培养。

这种选拔工作开始时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少数的重点高校参加。特别应该强调这种选拔应该不同于过去的保送生,因为过去的保送生绝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考试(如学科竞赛)来证明他们的继续进入高校的潜能。而对具有创造能力学生的鉴别,应该以中学生科研论文答辩会的形式来进行。各个高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协会以及大的集团,每年可以按期组织一个或几个中学生科学论文评选和答辩会。关键是由学生已经完成的创造性工作的成果来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与之相辅可以对他们相应的文化基础做一定的综合考查。如果这样的通道一旦开通,它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这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指挥棒,它使得所有的学校都来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培养。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高校能招到一批在某一个领域已经自学了相当,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新生。外国的经验证明,这样的学生在研究领域的成功率远高于各种学科竞赛获奖的选手。第三,如果这样两种高等学校的录取方式并存,形成一个双渠道的高校招生体系的话,一方面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影响。这样势必可以促进原有高考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

在学校我们是通过课程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具体地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系统深入地介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虽然因学生的负担过重,几经删减,但是由于指导思想没有根本变动,学科体系没有改变,删的总是皮毛,负担依旧不变。知识的到来,人类创造新知识的速率成几何倍率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将不再能够适应未来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注定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终生学习"。所以,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人类积累的重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使他的终身学习比较顺利。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在这种新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作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改变必修课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否定,更不是不要基础知识的教学;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新知识的发现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运用创造思维能力,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得。所以,我们强调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必修课的教学,必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当中。这就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必修课、科目。

在保证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删减一些必修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容。必修课不一定都要学得那样系统,可以合并成一些综合的科目;还可以删减一些必修科目,把一些必修科目改为选修科目。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留下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给开设一些适应新需要的课程留下时间。

(3)开设新课程。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教学环境的改造。

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但创新教育不是只能在特殊的课程和活动中才能进行,它应该贯穿于学校整个教学、教育活动之中。在我们的学校里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形成这种环境和氛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们历来重视培养学生重复性思维能力,重视以统一的来鉴别学生是否优秀,所以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就是努力学习,成绩门门优秀的学生。按照这样的好学生标准,那些有突出特长、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就可能不在其列。由于我们强调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师生关系上,我们维持师道尊严,强调趋同性,凡事都要求统一。有人甚至想把军营里一切划一的要求,也移植到我们的学校里面来,认为只有那样才体现学生素质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的。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门门优秀,就会把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孩子,总是好奇好问,好突发奇想,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师难堪,无法应对。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使我们的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学生观。我们要重视学生对人类过去积累知识的学习,但是,决不要苛求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门门优秀,不要以他们在我们眼前表现的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而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要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点可贵倾向,都给予鼓励和帮助。我们的学校里,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民主,才有可能发展求异思维,使有创造性的思想、见解充分地发表出来。

篇6

污染的大气与烟草处同一致癌等级

这份报告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组织专家小组,综合研究了国内外最新的1000余篇科学论文后,得出的结论,即认定在户外呼吸脏空气可诱发癌症。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评估报告被视作“致癌物百科全书”,是致癌性物质的权威科学参考资料。该机构对物质致癌性的评估分为4大类,由轻到重依次为第四类“不大可能对人类致癌”、第三类“无法界定是否对人类致癌”、第二类“可能或很可能对人类致癌”以及第一类的“对人类有明确致癌”。也就是说,大气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险程度已经与烟草、紫外线和石棉等已知致癌物处于同一等级。

该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全球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大幅增加,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的人口大国,例如中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数据称,在201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引发肺癌的死亡人数达到22.3万。

报告明确指出,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还会增加呼吸系统和心脏病、膀胱癌等一系列疾病的风险。尽管大气污染物成分以及人们与污染的接触程度因地点不同而差异明显,但这一结论仍适用于全球所有地区。

此前,该机构已经评估了许多存在于在室外大气污染中的化学品和具体的混合物,包括柴油发动机的排气、溶剂、金属和粉尘等。但是,这是第一次专家们把室外大气污染列为第一类致癌物。

“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被一些致癌物质所污染。”这一报告的专题部门负责人克里斯托弗·怀尔德博士表示,此次将空气污染归为人类致癌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份报告向全世界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由于空气污染影响范围甚广,采取行动降低空气污染刻不容缓。

癌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

其实,在此之前,空气污染已被证实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但正式公布其会导致癌症尚属首次。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曾在本刊参与主办的“科学传播沙龙——空气和健康”主题活动中明确表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

“空气污染的加重增加了心肺疾病患病率及发病率,污染程度与肺癌发生率密切相关。”在谈到PM2.5对人体的危害时,钟南山更是强调其对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影响非常严重。

“PM值在5以上的话,就可以到达气管、支气管,到1-3微米时,就会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对其他都会有影响。不单纯是对呼吸系统。”

此次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可以说验证了钟院士的观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癌症的发病原理是十分复杂的,并非某单一因素导致。

总体来说,癌症主要是外因(环境)与内因(遗传基因)作用形成的。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等人在国际学术期刊《肿瘤学年鉴》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中国居民的总体癌症死亡中,57.4%可

避免。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癌症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原因所致,但这个“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告诉记者,比如肺癌就是一种“气”出来的病,不仅包括大气,还包括烟草烟雾、由于房屋装修或装修材料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厨房油烟等,还有就是癌症性格生“闷气”。

支修益认为,世卫组织将大气污染列入一类致癌物,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对于政府、医疗研究机构、临床从业人员以及民众都能带来触动。但我们也应当科学看待这一结论,报告中所说的致癌原因并不是绝对地说某一种因素一定能够致癌,而只是一种间接的诱发因素。“比如,PM2.5的颗粒非常小,当它搭载着含有致癌化学成分的附着物进入人体,沉积在肺部的深处,或者随血液等在其他器官上产生影响,再综合其他因素,就可能引发这些器官发生癌变。”

大气污染致癌也要“量化分级”

在提到某一疾病时,我们往往会说某一类人是患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但其实高危人群这个概念并不可怕,因为它并不意味着绝对化,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我们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吸烟指数’,如果每天吸烟20支超过20年,患肺癌指数达到400,即每天吸烟的支数20乘以吸烟年限20的所得数,我们就定义这些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最终是否会患癌,还跟遗传、基因等其他因素有关,但这一可量化指数的提出,会让一些抽烟的人意识到这种危害程度。”

支修益认为,同样,对于大气污染的危害,我们可能也需要这样一个分级量化的指数,去界定这个高危人群,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个是PM2.5的浓度或者说是空气质量指数,也就是污染的程度。第二就是人接触这种空气污染的时间有多长,比如在北京,每年在中重度污染,也就是PM2.5大于100的环境下待多少天。第三是大气污染的地区,“颗粒物能否致癌与颗粒物上搭载的附着物有关。如果是工地扬尘污染,这个颗粒一般是PM10,这里面一般不会有致癌物质,而是一些不干净的颗粒物吸到肺里。但如果在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集中,或者石化、石油、煤矿等地区,本身颗粒物上就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致癌物质,吸到肺内,进入身体,患病的几率就要高一些。”支修益说。

也许由于大气污染成分的复杂性,世卫组织的报告中并没有界定这一点。事实上,目前我国也还没有开展相关空气污染与癌症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估指标,此外,还缺乏对固定观察人员的跟踪监测,甚至对其进行医学机理研究,以确定大气污染与癌症的关联程度。

在北京地区,也没有大规模空气污染致癌方面的研究,只是做过雾霾天气对于呼吸道疾病产生的影响的统计。但由于近年来污染变得严重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各界对于这种致癌因素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而对于北京这种大城市,这种环境因素对于癌症的发生有着更多的影响。

健康是治污的最大动力

在报告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院达纳·卢米斯博士通过媒体向大众呼吁:“空气污染是真正具有典型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空气属于每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私人空气,我们共同为它负责。因此,采取集体公共卫生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相比其他污染和致癌因素,空气污染显得更具有不可回避性。“你可以不抽烟,不吃受污染食物,不喝被污染的水,但是却无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气。无论是相关机构还是个人,世卫组织的这份报告给每一个人都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感觉到压力。”支修益说。而在国外,比如雾都伦敦的空气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动力,也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尽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负责致癌评估工作的负责人强调,就个人而言,大气污染构成的致癌风险较“低”。但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大气中,生命健康面临的危险系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

9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被认为是史上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要求2017年全国PM10浓度普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北京市委常委会本月16日也讨论通过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预案规定根据空气质量预报结果对应的预警级别,北京市将分级采取健康防护、建议性污染减排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相应的重污染应急措施。当启动预警一级时,将实施“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停课和冲洗道路”等“六停一冲”措施。

除了相关机构在空气治理议题中加码,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有更多的空间。少开一天车,多采用绿色方式出行;少燃放烟花爆竹,做到垃圾分类;少开空调,养成节约节能的习惯。同呼吸,共责任,治理污染,还我们所在的城市一片洁净的蓝天,在于每个人的配合,在于每个人的点滴行动。

如何在重污染天气保护自己?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公众,在雾霾严重的极端天气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均衡饮食、饮食要清淡、多喝水,注意增减衣物、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减少外出,缩短室外活动时间,年老体弱者和孩子、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更应注意保护自己,外出时注意增减衣物,注意保暖、要尽量戴口罩。

3.老年人在雾霾天气时不要在室外晨练,建议只在室内做些简单活动,并减少活动量。

4.注意保持室内空气卫生,极端天气期间不利于开窗通风,因此在这段时间应禁止和减少室内吸烟、过度烹炸食品和烧烤等加剧室内空气恶化的做法。

5.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建议老人和孩子少去人群拥挤、空气流

在“绿色北京低碳到底”北京市民节能低碳科普益智竞赛总决赛现场,一名获得三等奖的5岁参赛者用3天时间为获奖者绘制了奖品示意牌。图为活动嘉宾为一等奖获得者、小学女教师王芳颁奖

10月20日下午,在风景如画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激烈的“绿色北京低碳到底”北京市民节能低碳科普益智竞赛总决赛落下帷幕。经过四轮的激烈角逐,来自大兴区庞各庄二小的教师王芳脱颖而出赢得一等奖——一台长安新能源汽车一年使用权。而这场持续一个下午的决赛,对于各位选手和现场观众,也可谓是一次低碳知识的洗礼。

低碳并不等于环保

今天提起“低碳”,想必很多人对此已经并不陌生。在北京奥运会前后,低碳就已经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居民生活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而且衍生出“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概念。“低碳生活”是要让人们把生活中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城市”则表示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

但这些概念等价于环保,或者一定是环保的构成因素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尽管在目前中国的科普宣传中,常有将“环保”与“低碳”混为一谈的趋势,但这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源流。“环保”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亦即《寂静的春天》发表之时;“低碳”则是英国人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出笼的背景,是人类面临着全球变暖的危机,而二氧化碳是这场危机的诱因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院教授毛显强解释说,低碳与环保有一些重合的地方,比如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既低碳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选。但是,低碳与环保也有一些不重合的地方,会出现“环保而不低碳”和“低碳而不环保”的现象。前一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会因为消耗(来自火电厂的)电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火电厂的末端脱硫设备,则会使电厂电能的2%-5%用于这些设备的运转,从而在环保的同时,加大了电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后一种现象的典型例子是水电站的建设。水电不会产生碳排放,但拦河筑坝的工程,很可能导致大坝周围生态系统被扰乱,也就是破坏了环境。

不过,当我们今天提及“低碳发展”的时候,很显然就必须缩小“低碳”这一概念的外延。或者说,我们只能在“环保”与“低碳”二者的交集内,制订发展的方略。

低碳与发展二者要平衡

“低碳发展”显然并不意味着减缓或者停止发展,而是要选择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让低碳与经济发展二者取得平衡。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走过了碳排放的高峰期,其碳排放水平正在降低,或者至少趋于平缓。”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剑告诉记者,“但在中国,由于国家仍然在成长之中,能源消耗的增加会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长。因此,国家目前采取的控制碳排放的方法,是计算单位碳排放对应的GDP,也就是说,企业每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可以产生多少GDP,并且限制那些高排放而相对低产出的低效率企业。”

在能源供给有限,而且碳排放和全球变暖危机近在眼前的情况下,精细计算GDP背后蕴含的碳排放,是目前看来较为适合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通过算“明细账”,那些创造GDP有限而耗能更多的企业就会浮出台面,并因为高能耗而被关注。

著名环保NGO组织“阿拉善SEE基金会”的一位前项目官员则认为,“低碳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不完美的概念,因为发展经济与产业几乎一定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消耗资源以及增加碳排放。尽管学界总在呼吁进行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淘汰高能耗的、低效率的企业,但企业在本质上是逐利的,因此除非过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引起民怨,抑或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或干预,否则很少有企业会主动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旨在降低能耗与碳排放的技术改进。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比较好的低碳发展之选,或许是让它们意识到高能耗不仅意味着高碳排放,更意味着高成本,从而主动地改良技术。相比于从环境效益角度出发的说教,让企业意识到降低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许会更容易让它们自愿着手进行技术的改进。比如说,在上海市,化工企业是耗能和制造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而环保人士在与一些有能力改造设备的大型企业沟通时,便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技巧,也就是告诉它们如果选择更高效的设备,会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量,同时降低碳排放。由于前者是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故而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宣讲,会比单纯的低碳科普宣传更有效率。

以近年来新兴的碳汇交易加以鼓励,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通过出售碳排放指标和减少购买指标,企业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或是降低生产成本。不过,在这一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特别是此前国内尚未建立起碳汇交易体系之时,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虚报碳排放指标的事例层出不穷。因此,如果想要通过碳汇交易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还需要更规范的交易环境和更严格的审核标准。

低碳发展需市民参与

而在日常生活方面,我们同样有可能找到低碳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那便是制订顺乎人性的政策,以便每个人能够主动调整生活方式,将经济利益与低碳统一起来。

台北市前副市长吴秀光曾经讲过一些关于垃圾减量的故事,或许可以为今天制订低碳发展的相关方略提供参考。在刚刚当上台北市长的时候,台北市由于垃圾排放量极大,面临着严重的垃圾填埋场供给不足的问题。为此,台北市改变了垃圾处理费的收取方式,改为由市民购买一种高价垃圾袋并且只能用它装垃圾的方式,以经济压力劝导人们自觉进行垃圾减量。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垃圾分类和回收,而不是将所有垃圾一概抛弃,从而成功减少了城市的垃圾排放量,并因为将垃圾资源化,实现了对金属、塑料等资源的循环利用。

但这个故事有一个并不完美的结尾: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不法之徒伪造的垃圾袋,而台北市政府一时对这种现象束手无策。后来他们才发现,实施类似政策的韩国,早已想到了这种可能性,并且给出了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为每个城区准备不同颜色、不同尺寸的垃圾袋,以增加造假者的生产成本,令他们因为感觉无利可图而主动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