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机械手毕业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械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械手毕业设计论文

篇1

11)掌握机械手动作流程。

2)掌握电气控制元件的选择与计算方法。

3)掌握PLC选择与应用。

三、设计要求

两条传送带分别由电动机驱动,机械手有液压缸驱动上下左右旋转两个方向运动,液压系统是1000W电机。设计要求

1)机械手由原位下降抓物上升右转下降放物上升左旋原位结束。

2)用常用的电气元件控制。

3)有工作状态指示及照明。

4)有必要的电气保护和联锁。

四、完成的任务

要求说明详细,字迹工整,原理正确,元件选择有理。图纸规范,图形清晰,符号标准,线条均匀。

(1)设计与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元件安装布置图、接线图。

(2)毕业设计说明书(8000以上)

1)设计题目

2)控制原理说明设计方案论证

3)主要器件选择依据与计算

4)元件明细表

5)设计总结及改进意见

6)主要参考资料

五、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 方承远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 许廖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 王炳实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 王兆义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及程序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主编 崔亚军

前言

由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具有可靠性高、通用性强、程序设计简单及便于安装调试等优点,它在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人员的需长也越来越迫切。

可编程控制器的机型较多,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基本指令、控制功能和编程方法类似。本设计书以是用最广泛的德国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主要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基本结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控制系统以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在逻辑控制系统的模拟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知识。本设计书结合了大量的图形,使设计一目了然。并给出了程序调试,最后给出了主要的流程图、梯形图、详细注释及助记符语言等。

本设计书参考了众多可编程序控制器教学用书,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由指导教师田林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此真诚的衷心的感谢田老师的指导帮助。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再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及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目 录

前言...................................................()

摘要...................................................(1)

一、电器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3)

二、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

1、PLC的基本结构...................................( )

2、PLC的工作原理...................................( )

三、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及基本功能.......................()

1、PLC的特点.......................................

2、PLC的基本功能...................................

四、PLC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3)

五、PLC应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4)

六、机械手移动工件的控制系统

1、机械手移动工件控制系统的基本机构................(5)

2、机械手移动工件的控制要求与工作流程..............(6)

3、操作面板布置....................................(6)

4、控制系统构成....................................(6)

七、梯形图设计.........................................(6)

1、梯形图的整体设计................................(6)

2、各部分梯形图的设计..............................(8)

3、机械手的PLC控制梯形图..........................(8)

4、程序语言............................... ........(8)

八、总结... ...........................................(26)

附录...............................................

摘 要

在工业生产和其他领域内,由于工作的需要,人们经常受到高温、腐蚀及有毒气,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于危机生命。机械手就在这样诞生了,机械手是工业机器人系统中传统的任务执行机构,是机器人的关键部件之一。机械手的机械结构采用滚珠丝杆、滑杆、气缸等机械器件组成;电气方面有步进电机、驱动模块、传感器、开关电源、电磁阀、等电子器件组成。该装置涵盖了可编程控制技术,位置控制技术、气动技术、检测技术等,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仪器之一。本文介绍的机械手是由PLC输出两路脉冲,分别驱动横轴、竖轴步进电机驱动器,控制机械手横轴和竖轴的精确定位,微动开关将位置信传给PLC主机;直流电机拖动手爪和底盘旋转,位置信号由旋转码盘和接近开关反馈给PLC主机;电磁阀控制气开阀的开关来控制机械手手爪的张合,从而实现机械手精确运动的功能。本课题拟开发的物料搬运机械手可在空间抓放物体,动作灵活多样,可代替人工在高温和危险的作业区进行作业,并可根据工件的变化及运动流程的要求随时更改相关参数。

关键字:

可编程控制器PLC;

机械手;

脉冲;

步进电机驱动器;

步进电机;

直流电机;

传感器;

限位开关;

电磁阀。

一、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在现代工业中,为了实现各种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驱动生产机械的工作机构运动的电器机械装置称为电力动。在电力拖动中,电动机是生产机械的原动力。必须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通过各种控制电器,自动实现其启动、制动、反转及调速等控制,从而产生了电气自动控制技术。

20世纪20—30年代,人们采用继电器及接触器等元件控制电动机的运行,这种制动系统称为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这类系统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床和机械设备中。采用这种系统不但可以方便地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而且还可以实现集中控制。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机床和其他机械设备仍旧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由于该系统是固定接线形式,故在改变生产工艺时需要重新布线,控制的灵活性较差。另外,该系统采用有触点元件控制,动作频率低,触点易损坏,系统的可靠性差。

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交磁放大机—电动机控制,这是一种闭环反馈系统,它利用输出量与给定量的偏差进行自动控制,其控制精度和快速性都有了提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晶体管—晶闸管控制,到了70年展成为集成电路—晶闸管控制。由晶闸管供电的直流调速系统和交流调速系统不仅调速性能大为改善,而且减少了机电设备和占地面积,耗电少、效率高,已完全取代了交磁放大机—电动机系统。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大量存在一些由开关量控制的简单程序控制过程,而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又是经常变化的,因此需要一种能灵活改变程序的次新型控制器.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种能够根据生产需要方便的改变控制程序,而又比电子计算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自动化装置—顺序控制.它是通过组合逻辑元件插接或编程来实现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功能的装置,能满足程序经常改变的控制要求,使控制系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但它使用的依然是硬件手段,装置体积大,功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述控制技术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用软件手段来实现各种控制控制功能的新型工业控制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它不仅充分利用了微处理器的优点来满足各种工业领域的实时控制要求,而且还照顾到了现场电气操作维护人员的技能和习惯,摒弃了微机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的表达形式,独具风格地形成了一套以继电器梯形图为基础的形象编程语言和模块化的软件结构,使用户程序的编制清晰直观,方便易学,更容易调试和查错.它已经取代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控制中,具有通用性强、程序可变、编程容易、可靠性高、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故目前世界各国已将它作为一种标准化通用设备普遍应用于工业控制中.

电气控制技术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儿讯发展的。在控制方法上,它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在控制功能上,它是从简单到复杂;在操纵上,它笨重到轻巧;在控制原理上,它从由单一的有触点接线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到以微处理器为中心的软件控制系统.随着新的控制理论和新型电器及电子元件的出现,电气控制技术还将不断得到发展.

二、 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 PLC的基本结构

PLC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其硬件结构基本上与微型计算机相同。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PLC的基本结构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结构两类。

1).整体式结构的PLC

整体式结构的PLC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I/O)单元、电源电路和通信端口等组装在一起组成。

2).模块式结构的PLC

模块式结构的PLC是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I/O)单元、电源电路和通信端口等分别做成相应的模块,应用时将这些模块根据控制要求插在机架上,各模块间通过机架上的总线相互联系。

3).PLC各组成部分介绍

(1)、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部分,相当于PLC的“大脑”。它通过系统总线与用户存储器、输入/输出、通信端口等单元相连。通过制造厂家预制在系统存储器内部的系统程序完成各项任务。其主要功能是由编程器写入控制程序和数据到存储器、检验用户程序、从存储器上读取和执行程序,还可以进行PLC内部故障的诊断等。

(2)、存储器

根据存储器存储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存储器分为系统程序存储器、用户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系统程序存储器:用来存放系统软件的存储器。系统程序相当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是PLC厂家根据选用的CPU的指令来编写的,并固化到ROM里,用户不能修改其内容。

用户程序存储器:用来存放用户根据控制要求编制的程序。不同类型的PLC,其存储容量也不一样。

数据存储器:用以存放PLC运行中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器。因为运行中数据不断变化,所以这种存储器必须可读写。

(3)、输入/输出(I/O)单元

输入/输出(I/O)单元是PLC与此同时外部设备连接的纽带。输入单元接收现场设备向PLC提供的开头量信号,经过处理后,变成CPU能够识别的信号。输出单元将CPU的信号经处理后来控制 外部设备的。

(4)、电源部分 (5)、通信端口

PLC的CPU模块上至少有一个通信端口。通过这个通信端口PLC可以直接和编程器或上位机相连。

(6)编程器

几乎每个PLC厂家都有自己的编程器。用户通过编程器来编写控制程序,并通过编程器接口将自己的控制程序输入到PLC。它还可以在线检测程序的运行情况。在出现故障时,通过编程器可以很方便的找出错误。

(7)特殊功能单元

主要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单元、远程I/O模块、通信模块、高速计数模块、中断输入模块和PID调解模块等。随着PLC的进一步发展,特殊功能单元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2、PLC的工作原理

PLC的工作原理与继电器构成的控制装置一样,但是工作方式不太一样。继电器控制是并行方式,即如果输出或电,该线圈的触点立即动作。而PLC则不同,它采用循环扫描技术,只是该线圈通电或断电,并且必须当程序扫描到该线圈时,该线圈触点才会动作。也可以说,继电器控制装置是根据输入和逻辑控制结构就可以直接得到输出,而PLC控制则需要输入传送、执行程序、输出3个阶段才能完成控制过程。

PLC采用循环扫描技术可以分为3个阶段:输入阶段(将外部输入信号的状态传送到PLC)、执行程序阶段和输出阶段(将输出信号传送到外部设备)。

1)、输入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PLC读取输入信号的状态和数据,并把它们存入相应的输入存储单元。

2)、执行程序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PLC按照由上到下的次序逐步执行指令。从相应的输入存储单元读入输入信号的状态和数据,然后根据程序内部继电器、定时器、计数器数据寄存器的状态和数据进行逻辑运算,得到运算结果,并将这些结果存入相应的输出存储单元。这一阶段执行完后,进入输出阶段。在这个程序执行中,输入信号的状态和数据保持不变。

、输出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PLC将相应的输出存储单元的运算结果传送到输出模块上,并通过输出模块向外部设备传送输出信号,开始控制外部设备。

三、 PLC的特点及基本功能

1、PLC的特点

1)、编程简单,易于掌握,PLC的设计者充分考虑到现场技术人员的技能和习惯,经常采用的是梯形图方式的编程语言,它与继电器控制原理图相似,具有直观,清晰、修改方便,易掌握等优点,即便未掌握专门计算机的人也能很快熟悉,因而受到了广大现场技术人员的欢迎。

2)、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 PLC是专为工业控制而设计的,由于采了一系列的措施,使之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下仍能保证很高的可靠性,一般平均无故障时间可达到4-5万小时,远远超过以往电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3)、通用性能好,PLC品种多,档次高,同一以PLC可适用于不同的控制对象或同一对象的不同控制要求,同一档次,不同机型的功能也能方便地相互转换。

4)、功能强,PLC运用了计算机、电子技术和集成工艺的最新技术,在

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不断发展,使菘具备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可进行逻辑、定时,计数和步进等控制,能完成A/D与D/A

5)、开发周期短 PLC在许多方面是以软件编程来取代硬件接线实现控制功能,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安装接线工作,且编程简单,程序设计和高度修改也很方便安全,因此,大大缩短了PLC控制系统的开发周期。

6)、体积小,使用方便,由于PLC采用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其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功耗低,是机电技术的理想控制器,PLC编程简单,自诊断能力强,能判断和显示自身故障,使操作人员检查判断故障方便迅速,而且接线少,维修时只需更换插入式模块,维护方便,修改程序和监视运行状态也容易。

2、PLC的基本功能

1)、逻辑控制 PLC具有逻辑运算功能,它设置有“与”、“或”、“非”等逻辑指令,能工巧匠够描述继电器触点的串联、并联、串并联等各种连接。因此它可以代替继电器进行组合逻辑与顺序逻辑控制。

2)、定时控制 PLC具有定时控制功能。它为用户提供了若干个定时器并设置了定时指令。定时值可由用户在编程时设定,并能在运行中被读出与修改,使用灵活,操作方便。

3)、计数控制 PLC还具有计数功能。它为用户提供了若干个计数器并设置了计数指令,计数值可由用户在编程时设定,并可在运行中被读出与修改,使用与操作都很灵活方便。

4)、步进控制 PLC能完成步进控制功能。步进控制是指在完成一道工序以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也就是顺序控制。PLC为用户提供了若干个移位寄存器,或者直接有步进指令,可用于步进控制,编程与使用很方便。

5)、A/D、D/A转换 有些PLC还具有“模数”转换(A/D)和“数模”(D/A),功能,能完成对模拟量的控制与调节。

6)、数据处理 有的PLC还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并具有并行运算指令,如两个数据并行传送、比较和逻辑运算,进行数据检索、比较、数制转换等操作。

7)、通信与联网 有些PLC采用了通信技术,可以进行远程I/O控制,多台PLC之间可以进行同位链接,计算机作为上机可对其命令并返回执行结果,这种采用一台计算机,多台PLC组成的颁式控制网络可完成圈套规模的复杂控制。

8)、监控控制 PLC具有较强的监控功能。在控制系统中,操作人员通过监控命令可以监视有关部分的运行状态,可以调整定时或计数设定值,因而高度、使用和维护都很方便。

四、PLC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目前,PLC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PLC最基本的逻辑运算、定时、记数等功能进行逻辑控制,可以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广泛用于机床、印刷机、装配生产线、电镀流水线及电梯的控制等。

较高档次的PLC具有位置控制模块,特别适用于机床控制。大、中型PLC具有多路模拟量输入输出和PID控制,可构成模拟量输入输出的闭环控制系统,用于过程控制。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国外近几年兴起自动化网络系统,PLC与PLC之间,PLC与上位机之间连成网络,通过光缆传递信息,构成大型的多级分布式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PLC具有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编程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目前,全世界PLC生产厂家约200多家,生产300多个品种。作为控制装置,它在许多工业控制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PLC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技术和产品日趋完善。

& nbsp;PLC的主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度、高I/O容量、功能强大

随着CPU处理速度的提高,PLC程序执行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相应地使I/O的容量也得到增加;智能模块的啬,使PLC能够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

2、强大的PLC联网能力

随着人们对工业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对几个设备、几条生产线的PLC控制,而是要求实现对全工厂的自动化 ,所以提高PLC控制系统的网络功能成为PLC的发展趋势。以后人们不公能通过通信模块进行PLC与PLC、PLC与上位机之间的连接,还能通过拨号或者无线的方式使PLC联网。

3、编程软件多样化

PLC的梯形力语言、助记符语言和功能模块语言虽然使用方便,而且也能很好的实现控制要求,倡在处理一些高级功能(复杂运算、报表生成和打印等功能)时存在明显的不足,所以就要求高级语言(BASIC、C、FORTRAN等)、图形语言、汇编语言兼容。这样不公可以通过梯形图语言、助记符语言和功能 模块语言来编写程序,也可以通过高级语言来编程。

五、 PLC应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本节主要介绍PLC在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对PLC的某些输入信号的处理问题。

1、PLC输入信号抖动的消除

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开关输入信号在接通过程中,由于外界干扰会出现时通时断的“抖动”现象。这种现象在继电器系统中由于继电器的电磁惯性一般不会造成误动作,没什么影响。但在PLC应用系统中,PLC是不断扫描工作,扫描周期一般比继电器动作时间短得多,抖动信号很可能被PLC检测到,造成错误的结果。所以,必须对这些“抖动”进行处理,已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2、两线式传感器输入的处理

如果PLC输入设备采用两线式传感器(如接近开关、光电开关等)时它们的漏电电流较大,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输入信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可在输入端并联输入电阻R,

旁路电阻R的阻值由下式确定:

I(Um∕InUn)∕(R+Un∕In)∕≤UL

式子中,I为传感器的漏电流;Un、In分别是PLC的额定输入电压和额定电流;Um是PLC输入电压低电平的上限值。

3、 由晶体管提供输入信号的处理

如果PLC输入信号由晶体管提供,则要求晶体管的截止电阻应大于10千欧姆,导通电阻应小于800欧姆。

六、机械手移动工件的控制系统

1、机械手移动工件的基本机构

机械手是工业自动控制领域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控制对象。机械手可以完成许多工作,如搬物、装配、切割、喷染等,应用非常广泛。应用PLC控制机械手实现各种规定的工序动作,可以简化控制线路,节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如图 [1] 所示,是一台工件传送机械手的动作示意图。

其作用是将工件从A位置传送到B位置。其上升、下降和左移、右移动作由双线圈的两位式电磁阀驱动气缸来控制完成,一旦电磁阀线圈通电,就一直保持现有的机械动直到相对的线圈通电为止。另外夹紧、放松的动作由只有一个线圈的两位式电磁阀驱动的气缸控制完成,线圈通电,夹住工件,线圈断电,放松工件(若担心停电时的工件跌落,可选用通电时松开、断电时夹紧的夹具)。

图 [1]

2、机械手移动工件的控制要求与工作流程

机械手的全部动作由气官缸驱动,而气缸又有相应的电磁阀控制。其中,上升/下降和左移/右移分别由双线圈两位电磁阀控制。例如,当下降电磁阀通电时,机械手下降;下降电磁阀断电时,机械手下降停止。只有当上升电磁阀通电时,机械手才上升;当上升电磁阀断电时,机械手上升停止。同样,左移/右移分别由左移电磁阀和右移电磁阀控制。机械手的放松/夹紧由一个单线圈两位置电磁阀(称为夹紧电磁阀)控制。当该线圈通电时,机械手夹紧;当该线圈断电时,机械手放松。

当机械手右移到位并准备下降时,为了确保安全,必须右工作台无工件时才允许机械手下降。也就是说,若上一次搬运到右工作台上的工件尚未搬走时,机械手应自动停止下降,用光电开关进行无工件检测。

机械手的动作过程如图 [2] 所示。

图 [2]

从原点开始,按下起动按钮,下降电磁阀通电,机械手下降。下降到底时,碰到下限位开关,下降电磁阀断电,下降停止;同时接通加紧电磁阀,机械手夹紧。夹紧后,上升电磁阀通电,机械手上升。上升到顶时,碰到上限位开关,上升电磁阀断电,上升停止;同时接通右移电磁阀,机械手右移。右移到位时,碰到右限位开关,右移电磁阀断电,右移停止。若此时右工作台上无工件,则光电开关接通,下降电磁阀通电,机械手下降。下降到底时,碰到下限位开关,下降电磁阀断电,下降停止;同时夹紧电磁阀断电,机械手放松。放松后,上升电磁阀通电,机械手上升。上升到顶时,碰到上限位开关,上升电磁阀断电,上升停止,同时接通左移电磁阀,机械手左移。左移到原点时,碰到左限位开关,左移电磁阀断电,左移停止。至此,机械手由原位下降抓物上升右转下降放物上升左旋原位结束。经过八步动作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动作。

3、操作面板布置

如图 [3] 是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盘面板布置图

  ; 图 [3]

机械手的操作方式分为手动操作方式和自动操作方式。

手动操作:就是用按钮操作对机械手的每一步运动单独进行控制。例如,当选择上/下运动时,按下启动按钮,机械手下降;按下停止按钮,机械手上升。当选择左/右运动时,按下启动按钮,机械手右移。当选择夹紧/放松运动时,按下启动按钮,机械手夹紧;按下停止按钮,机械手放松。

自动操作方式又分为步进、单周期和连续操作方式。

步进操作:每按一次启动按钮,机械手完成一步动作后自动停止。

单周期操作:机械手从原点开始,按一下启动按钮,机械手自动完成一个周期的动作后停止(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按下停止按钮,机械手停在该工序上,再按下启动按钮,则又从该工序继续工作,最后停在原位)。

连续操作:机械手从原点开始,按一下启动按钮,机械手的动作将自动地、连续地不断地周期性循环。在工作中若按一下停止按钮,则机械手将继续完成一个周期的动作后,回到原点自动停止。

4、控制系统构成

(1)控制系统图

机械手移动工件控制系统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2)输入/输出端子地址分配

该机械手控制系统所采用的可编程控制器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200CPU214。如图 [5] 是可编程控制器输入输出端子地址分配图。

图 [5]

该机械手控制系统共使用了14个输入量,6个输出量。

七、梯形图设计

机械手的控制属于顺序控制,采用步进指令,根据说明机器工作状态转换的图形,进行程序设计。

1.梯形图的整体设计

根据机械手的工作方式情况,在选择“单步操作”时,应执行“单步操作”程序;在选择“自动”方式时,应执行“自动程序”,故梯形图的总体构成应如图 [6] 所示。其中,自动程序要在启动按钮按下时才执行。

图 [6]

2.各部分梯形图的设计

1)通用部分梯形图设计

(1)状态器的初始化:

初始状态器S600在手动方式下被置位、复位。当方式选择开关处于“返回原位”(X501接通)时,按下返回原位按钮(X505)时被置位;在“单步操作”(X500接通)时,S600复位。处于中间工步的状态器用手动动作复位操作,即在方式选择开关位于“单步操作”或“返回原位”时,中间状态器同步复位,故初始化梯形图如图 [7] 所示(如果状态器要在供电时从断电前条件开始继续工作,则不需要M71)。

图 [7]

(2)状态器转换启动:

若机械手工作在自动工作方式下,当初始状态器S600被置位后,按下起动按钮,辅助继电器M575工作,状态器的状态可以一步步向下传递,即可以进行转换。在执行“连续操作”程序时,转换启动继电器M575一直保持到停机按钮按下为止。另一方面,采用M100检查机器是否处于原位。当M575和M100都接通时,从初始状态器开始进行转换,其梯形图如图 [8] 所示。

图 [8]

(3)状态器转换禁止梯形图:

激活特殊辅助继电器M574,并用步进指令控制状态器转换时,状态器的自动转换就被禁止。

在“单周期”工作期间,按下停止按钮时,M574应被激励并自保持,操作停止在现行工步。当按下启动按钮时,从现行工序重新开始工作,M574应复位,即重新允许转换。

图 [9]

在“步进”工作方式时,M574应始终工作,此时,禁止任何状态转换。但每按下一次启动按钮时,M574断开一次,允许状态器转换一步。

在“手动”工作方式(单一操作,返回原位)情况下,禁止进行状态转换。在手动方式解除之后,按下启动按钮,则状态转换禁止解除,M574复位。

PLC在启动时,用初始化脉冲M71使M 574自保持,以此禁止状态转换。直到按下启动按钮。状态器转换禁止体形图如图 [9] 所示。

通过对图 [8]、图 [9] 分析可得出:在执行“单步操作”和“返回原位”程序时,M575一直不能被接通,而M574长期被接通(按下启动按钮时除外);执行“步进”程序时,每按一次启动按钮,M574断开一次,M575接通一次,状态器转换一次;在执行“单周期操作”程序时,按下启动按钮,M574断开,M575接通,状态器的状态可一步一步向下转换,直至按下停止按钮时,M574自锁,状态器的状态转换被禁止,操作停止现行工序(再次按下启动按钮时从现行工序开始工作);在执行“连续操作:程序时,M575一直接通到按下停止按钮,此时M574一直不能接通。

2)单步操作梯形图 :

图 [10]

3)返回原位梯形图 :

在“返回原位”状态下,“夹紧”与“下降”动作应被停止,上限位未动作时应进行“上升”;上限位动作时,“右行”动作应停止,并左行至左限位位置。返回原位梯形图如图 [11] 所示。

图 [11]

4)“自动”状态流程图 :

如图 [12] 所示

图 [12]

图 [12] 表示了机械手自动工作时执行各工步的情况。表明了各工步的实现以及各工步的转换条件。在第一次下降工步中,下降电磁阀Y430接通。自下限位置时,X401接通,转化为“夹持”过程。在夹持工步中,夹持电磁阀Y731置位,同时驱动T450。T450接通后,转化为第一次上升。此后执行类似的操作,完成由初始条件到下一个初始条件的一系列操作。在夹持输出Y431置位后,保持夹持,直到夹持输出复位松开。如上所述一步一步按顺序驱动各个负载动作,称为顺序控制或过程步进型控制。这种控制过程用继电器符号程序很难实现程序设计。

用状态器替代自动工作流程图中的各个工步,可得到图 [13] 所示的功能表图。初始状态在图中用双线框表示。

图 [13]

根据图 [13] 的功能表图,可设计出自动操作时的梯形图,

如图 [14]所示。

图 [14]

3.绘制机械手PLC控制梯形图 &n bsp; 图 [15-1]

该机械手在自动工作时,应先将其工作方式选择开关放在“返回原位”,并按下返回原位按钮,对状态器进行置位,然后再将工作方式选择开关放至自动工作方式下。若自动工作状态解除,则应将工作方式选择开关放至“单步操作”位置 。

4、程序语言:

0 LD X501 30 AND X503

1 AND X505 31 OR X502

2 S S600 32 OR X500

3 LD X500 33 OR X501

4 R S600 34 OR M71

5 LD X500 35 OR M574

6 OR X501 36 ANI M101

7 OR &nbs 陈立定、吴玉香、苏开才 编

7.《电器及PLC控制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 黄净

8.《机床电器与PL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主编 李伟

9.《PLC应用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 人民邮电出版社 求是科技

10.《PLC实验实训指导书》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编 路剑

11.《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与应用》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主编 史增芳

附录:

表1 数字量输入地址定义

地 址 符 号 定 义 备 注

I0.0 启动按钮

I0.1 下限位 下限位开关

I0.2 上限位 上限位开关

I0.3 右限位 右限位开关

I0.4 左限位 左限位开关

I0.5 无工件检测 无工件检测开关

I0.6 停止按钮

I0.7 单操作 单步方式开关

I1.0 步进操作 步进方式开关

I1.1 单周期操作 单周期方式开关 I1.3 左与右

I1.4 上与下

I1.5 夹与松

表2 数字量输出地址定义

地址 符 号 定 义 备 注

Q0.0 下降电磁阀 下降电磁阀线圈

Q0.2 夹紧电磁阀 松开/夹紧线圈

Q0.1 上升电磁阀 上升电磁阀线圈

篇2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作者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

2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应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科研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3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三座标工业机械手的设计”,“防伪矿泉水瓶盖的设计”,“自动门PLC控制系统设计”,“适合于电感的微点焊系统研制”等新颖又结合科研实际的课题,尽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结果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2)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例如“微细特种加工中心”试验样机在我们教研室已经搭建好,“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超声抛光装置”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3)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声学,机械振动学,电力电子学,数电,模电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驱动电路等不同部分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分工合作,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落实开题环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和探索出适用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可借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新增开题环节,以强化学生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科学实验与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论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能力。

(1)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明确思路以坚定论文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在开题会之前,每个学生按规范书写了开题报告。学生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选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内容10分钟。评审小组根据学生自述和选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论文设计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论文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

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定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结论

篇3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以后从事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方面的要求,我们总结了近几年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经验与教改情况:由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及生产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三合一的职业技术项目的设计。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内容选择上充分体现“理论够用,能力为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彰显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强的特征,通过设计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和实际方法、步骤,进行设计、选材、加工等。

2.精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题目,查询所必需的一般设计资料和最新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及毕业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融合,对引导学生形成实践计划方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针对性很强。

3.从拓展学生对本专业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10个典型的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好的作用。

从当前机电专业的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如下表)调查情况看:

1.普通高校的多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主,样品为辅;

2.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以论文的形式,论文为主;

3.五年制高职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辅,机械加工产品为主。

毕业课题列表

根据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小组要进行课题的开题报告论证、要进行中期毕业设计进程的报告、要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及毕业成果演示。

二、确定选题进行理论设计

05大专机电有两个班级,80多人,我们把它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7―9名学生。

1.选题并确立10个课题。选题主要从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利于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尽可能与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实际需要相结合。课题由指导教师组提供十个选题方向的主导意见,允许学生提供建议供指导教师组参考。选题应尽可能选择已经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使用的,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价格适中、能够组装完成的产品。选题难度要适中,任务量应保证中等水平学生经努力八周时间内能完成,不得选择纯论文性的选题。教师指导组经过分析、筛选提供的十个题目是: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弓形模具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物料自动分拣系统、圆形薄片冲裁模的设计、智能小车的设计、CA6140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机械手的制作设计、四层楼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10个小组,但是每个组的人员不能偏差过大。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合理地把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允许每个小组在10个课题内自选,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

根据选题时查阅资料的情况,学生要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可行性的论证,也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一般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预期效果、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六个部分组成。

中期汇报主要是学生对前期设计的情况是否和计划中一致,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后期如何修正计划,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答辩领导小组的建议。

2.毕业设计的书面文字的形成

毕业设计既要保证每个学生经历一个课题的全过程,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立完成的部分。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资料的查阅,把自己的思路和指导老师交流,通过多次的修改后,形成书面文字,理论部分的文字说明和图形不得少于8000字,不包括封面、目录、总结、参考资料,等等。所有图形、表格和文字都须用计算机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两册。

3.答辩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场“口试”。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材料购买、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答辩专家组由本专业的专家和校外院校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并邀请学生家长和相关用人企业的领导参加,让家长和企业了解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能力,为下一步学生就业做好宣传工作。

学生答辩小组,由本小组推选一到两人主答辩,其他同学辅助答辩,主答辩要把小组人员的分配情况、开题报告的论证、设计的思路、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零件购买、加工、装配过程、演示效果进行汇报。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原则上应该由分工的组员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并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成果的运行,回答直到专家满意为好。

4.成绩评定

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而答辩的表现不低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三是选题报告;四是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五是材料购买的价格及质量的好坏的评定;六是产品加工、装配后的运行效果如何。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

三、产品的形成

购买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材料及各种零件的性价比。把需要的材料、外购件及标准件买回来。

负责加工小组的同学了解零件使用的材料及性能,熟悉零件图纸,了解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同学们有的要进行钳工加工、焊接、车工加工、数控加工、线切割,等等。

装配小组要了解机电设备的装配工艺过程,做好装配前的准备工作,研究和熟悉产品装配图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产品的结构,各零件的作用,相互关系及连接方法。确定装配方法,确定装配顺序,检查装配时所需的工具、量具和辅具,对照装配图清点零件、外购件、标准件,等等。对装配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对某些零件还需进行装配前的钳加工(如:刮削、修配、平衡试验、配钻、铰孔,等等)。先进行组件装配,再部件装配,最后总装配。调节零件和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结合松紧,等等,使机构或机器工作协调(轴承间隙、镶条位置、齿轮轴向位置的调整,等等)。用量具或量仪对产品的工作精度、几何精度进行检验,直至达到技术要求为止。进行空运转和负载运转,试验其灵活性、振动、温升、密封性、转速、功率、动态性能。凡要求不发生漏油、漏水和漏油的零件或部件在装配前都需做密封性试验。为了防止不加工面锈蚀和使产品外表美观要进行喷漆和涂油处理。

四、实物成果演示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购买材料,加工零件,组装产品,试运转,收获了成果,感到五年的学习还是有成效的,心理上得到满足。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演示员,向评委专家、企业领导、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向他们解说产品的功能;也是向领导、老师、同学们汇报自己五年来的学习是有效的劳动;还可以把自己毕业设计产品的制作过程用相机录制下来,作为自己就业时的一种很好的推荐材料。

五、成果扩大

经过05级学生的第一次毕业设计的成功,我们对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的前景有了很大的信心;06机电大专我们也选择了10个不同课题,不同的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经验丰富多了,把05机电学生毕业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给06的学生听,让他们在毕业设计中少走弯路;07机电大专也选择了10个不同的课题,他们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的毕业设计成果展览室的样品越来越多,我们诚心地邀请领导、专家和同行们来我校指导、交流。

五、结语

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能符合普通大专生理论毕业设计的要求,又能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展示出来。这向社会说明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是有很大收获的,展示了高职学校学生的能力,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张桂香主编.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华主编.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

[3]孙波主编.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宝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宋守许,刘志峰,夏链,李军鹏,李旗号.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调查及其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5]韩晓燕,张彦通,李汉邦.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毕业设计评审的分析和建议.高教发展与评估.

篇4

电工技师(高级技师)论文是其在总结研究本职业(工种)领域中的有关技术或业务问题时,表达其工作或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综合实用性文章,是维修电工技师从事本职业(工种)的学识、技术能力的基本反映,是科学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总结的文字体现,也是个人劳动成果、经验和智慧的升华。技师专业论文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撰写者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断追求和探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文字存在形式,撰写技师专业论文是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按电类技师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一般电类技师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按电类技师论文具体涉及内容的主要有:维修电气经验总结类、技术革新类、新产品开发类和四新技术推广类。

二、电工技师论文撰写的要求

撰写电工技师专业论文,既是一个艰苦的思考、探究和再学习的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对工作实践、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等做出客观的评价。

1.注意论文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指电工技师专业论文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能够反映事物内在的基本规律。电工技师专业论文的科学性来自对客观事物周密而详实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丰富而切合实际的材料,使之成为研究论述的基础。

2.注意论文的翔实性。电工技师专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确实是属于自己的。那么,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普遍的承认,就一定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就应该在已掌握的大量材料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关键证据来证明。

3.内容正确、语言简明。撰写技师专业论文应当力求言简意赅,无多余的字句。对论文的内容不要进行艺术性渲染和夸张;切忌不适当地夸大个人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的贡献;更不能将技术问题的争论引入政治观点。同时,在撰写技师论文时,要注意按照撰写格式进行撰写,并熟练应用。

三、电工技师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论文的选题必须立足于总结工作成果与实践紧密联系上。在对已获得的大量素材进行分析、归纳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定写作的基本方向。

1.论文的选题原则:准确恰当、提高创新和可行实用。

(1)准确恰当。论文的选题要提得准确恰当,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确实是生产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选题一定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自己的工作领域相结合。

(2)提高创新。创新性原则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以推动本职业(工种)的发展。遵循这一原则,选题时必须注意选择位居本职业(工种)较前沿的并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选择填补空白的课题;选择补充前人学说的课题;选择突破禁区的课题;选择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课题,即借用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验证或论证来解决本职业(工种)中的老问题或疑难问题的课题。

(3)可行实用。可行实用性原则是指要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有完成的把握,同时也符合自己的志趣、适合个人能力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方法

(1)选择能发挥本人特长的论题。申报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的人员,都具有相当长的本职业(工种)专业工作的经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技术特长;而预备技师在学校学习4~5年,理论知识特别是新技术的知识非常充实,但实践经验欠缺。

(2)选择具有突破性的论题。申报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的人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对于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最有发言权。如果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处,加以研究,就能形成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论文。

(3)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论题。所谓具有普遍性的论题是指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用武之地的课题。例如,用现代电气技术改造机床的电气控制问题、变频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问题及电梯的技术改造和维修技术问题等。有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的内容,这些都属于具有普遍意义的论题。

3.论文的推荐选题

(1)典型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机械手的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组合机床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材料分拣装置的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2)典型低压电气柜的设计。两台三相异步电动机动力控制电气柜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变频调速控制柜的设计、安装与调试;总计量配电箱设计、安装与调试。(3)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某通用机械厂供配电系统的电气设计、安装与调试;某学校生活区配电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4)电子技术应用设计。三相正弦波变频电源的设计、安装与调试;晶闸管串级调速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5)典型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单片机和LCD的电子钟的设计;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等。(6)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改造。Z3050型摇臂钻床PLC改造;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PLC改造;T68型卧式镗床PLC改造;B2012A型龙门刨床PLC、变频器改造等。(7)楼宇自动化技术及维修。电梯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无塔供水系统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等。

总之,加强对电工技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可使他们通过论文的写作,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为高层次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问答[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 

篇5

课堂上,我事先作了“翻转”设计,课前抛出问题让学生百度各种解决方案,包括淘宝上的成品自动雨水感应晾衣架,然后在课堂上集思广益,比一比谁的方案能在众多方案里胜出?还是需要优势组合?最终学生们形成的设计预案如下。

设计一个雨水感应自动收衣装置,当雨水感应器上滴到雨滴或者天色明显变暗时,启动机械臂把衣服收进阳台。如果雨水感应器上的水滴被晒干(雨转多云),光线又足够亮时,衣服再次晒出。主人可以设置预约收衣时间。并且对是否雨后重新晒出作出预设。S4A控制画面同步运行。

以上要求进一步分解后具体要达到以下控制:(1)有雨或者光线明显变暗时,收衣服。(2)当天空放晴、光线变亮,且传感器上雨水被晒干时,衣服重新晒出。(3)主人可以预设收衣时间。此时无论天气如何,衣服强制收回。(4)主人可以手动收衣或者定r收衣,此两种模式收好衣服后不再晾出。

此环节的产品技术设计思维训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要针对在自己周围每天都要发生的问题模拟产品设计工程师进行设计及分解。

曲折之二:机械传动如何设计

学生在设计方案时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不是来自电子线路,而是机械传动部分。图1所示开窗器按供电模式分有24V直流、220V交流两种,其中按开窗器机械臂行程长短又有100mm到1500mm等不同种类。本例所有24V直流电,当正接时机械臂伸出,反之缩回。

图2看似简单的机械结构,是社团学生沟通、争论了很久才有的结果。首先,淘宝上对开窗器的介绍寥寥数字,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直接跟淘宝店主沟通。比如,产品大都与配套的升降(或开合)控制盒一起销售,能否拆分购买等具体问题;没有控制盒,Arduino 又如何担当起智能控制的重任?

曲折之三:S4A控制的画面如何同步变化

下载3DMAX阳台模型(可直接使用软件包中模型)、衣架模型后,利用标准基本体构建衣架及开窗器机械臂模型。由于MAX模型中的元素较多,建议按图3所示对衣架进行“成组”操作。

按F10对衣架运动中的几个关键帧分别渲染,注意本例下载的模型须安装V-RAY插件,并在公用―指定渲染器中选择V-RAY渲染器。

曲折之四:如何实现开窗器机械手的伸缩

当了解到24V直流电机正负极倒置后伸缩方向即相反后,有学生搜索关键词“直流电机正反转 继电器”绘制出图4所示控制线路。经反复推演各种可能,均不会造成短路事故。

曲折之五:开窗机的电机本身没有到位后自动停止功能,如果开窗或者贯穿机械臂到位后继续加电,将对电机造成伤害,此问题如何破解

有学生称可以设置时间,但是马上又有学生质疑,当挂的衣服重量不同时,造成的阻力不同,时间不是一个定量。后来有学生询问淘宝商家后找到了解决办法,如图5在数字口2、3分别安装两个磁感应开关,相关的动臂上安装永磁铁。当检测到机械臂运作到位后,立即停止供电。

曲折之六:脚本如何设计

晒衣部分脚本:当绿旗被点击时,当系统检测到接在模拟口0的光线传感器数值大于800,光线充足,并且接在模拟口5的雨水传感器上无水滴,数值小于50,则广播晒衣服。

收衣部分脚本:分三个条件语句,第一是检测光线数值小于150则收衣。第二是检测雨水传感器数值大于100则收衣。第三是按钮传感器大于1000即接通状态则自动收衣。

预约收衣部分脚本:当绿旗被点击时,先询问预约多少小时后收衣,然后将输入值赋予变量t,计时器归零。计时器单位为秒,因此变量t须乘3600。当计时器数值大于预设时间,广播收衣服。

曲折之七:学生开始编制脚本时发现继电器反复被触发,“哒哒”声不断,这对继电器及控制终端都不是好事,如何解决

为了防止继电器反复被触发,损伤电机及其他器件,分别设置变量k、m,当条件已符合时分别设定为1。然后将相关变量不等于1,即等于1不成立,作为条件语句的必备条件之一。

当晒衣触发时,变量K为1,当收衣触发时变量M为1。如果系统对两个事件依次触发一遍。如果不对相关变量清零,则造成太阳出来后或者下雨了系统不再有响应。所以要对K赋值1的同时,要对M清零。反之也一样。

由于手动收衣及定时收衣要求之后即使符合晒衣条件时也不再触发,所以不再对M清零操作。为保险起见,建议在对K赋值1的同时,添加给变量M赋值1的语句。

篇6

德国的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职业教育的线路从中学开始,延伸到终生教育。其职业性特色以及其规范性、严密性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德国把职业教育当作自身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他们以提高人的素质来弥补。在操作上,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德资在华企业迫切需要这种既懂德语,又懂专业技术的FH高级应用型人才。自1998年始,上海―德国汉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项目: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招生。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上海理工大学毕业文凭和附有德国教授签名的成绩单。由于项目已通过ASIIN(德国工程学科专业认证机构)的认证,合格毕业生不出国门即可获得中、德双学士学位。

目前,已有数届毕业生进入德资企业,并成为企业的骨干。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德语交流能力、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开发、技术应用和组织管理能力,能从事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新技术的应用开发等工作,并能直接运用德语和德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作交流。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选择直接赴德国进一步深造。

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结合我国国情,其经验有许多是可以借鉴的。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FH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1 动态调整课程的设置

中德工程学院的专业以工程科学为主体,注重学科交叉,同时赋予学生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等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跨学科的专业能力。 在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用型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德双方专家按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联合培养学生。通过对课程及教学计划的不断动态调整,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适应专业及技术的发展。每学期通过专家(包括德方的评估专家)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决定每门课程的舍取。这样能不断淘汰不实用的或陈旧的教学内容,充实实用、较先进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例如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取消某些课程,或在减少一些课程的课时的基础上,根据德方评估专家的意见增加了“现场总线与网络”、“电磁兼容性”“项目设计”等课程;又如根据学生反映在第二学年的一学期直接由德国教授用德语执教“电路分析”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就在第一学年的二学期增设了“电路1”“C语言实习”等中文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强化外语教学

实行中德双语教学,为此目的,专门安排近1200学时的德语学习,另外还安排300学时以上的英语教学。?中德工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为中德两国企业经济界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必须能用德语和英语进行跨国交流,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并基本通晓国际行业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规则。

重视德语与英语教学,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中,第一学年主要强化德语学习,德语授课为20人左右的小班,全学年有1080学时(周学时28)德语强化学习,师资由中德双方提供。在后续教学中,德方教授以德语讲授约三分之一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此外,大一、大二暑期择优选取约60%的学生赴德国进行语言培训。

经过一年的德国语言强化训练每班均有95%的同学能一次通过德国歌德学院德语语言考试,能听懂德国教授的用德语上的专业课,并能用德文进行交流。中德合作教育对英语教学也十分重视,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期均开设英语课。

3 重视实践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教学计划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习环节。德方教授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的内容并不深,但与实践紧密联系。在实验教学中刻意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现场及实际应用。同时每门课程均引入了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或计算机仿真。在第四学年开设“综合项目设计”课程,并推荐所有的学生到德资企业实习,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实习后继续留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而绝大部分同学完成毕业设计后留在该企业工作,这时学生对该企业的工作岗位已经相对熟悉了。

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大多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少数在校内完成的课题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环境,以04届毕业生为例,学院为学生配备了价值近十万的计算机和现场总线等设备。组合各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分工分别完成传输带、机械手设计及计算机编程与控制等任务。最后,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分别通过中方(用中文)和德方(用德文)答辩。

4 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中德合作培养的学生要求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参加德语言能力考试(包括口试、笔试),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再补考一次,若补考不及格将不能授予德国学位。同样一门课程三次补考不及格,也不能授予德国学位,并允许不能授予德国学位的学生转读普通班(非中德合作班)。另外,每年都有一定比例优秀学生经德方面试赴德国的知名企业实习。学校和一些德企还给予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

其他的一些措施还有为每门外教课程配备中方助教;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由企业工程师、德方教授和中方老师共同指导、监督。每年选派中方教师赴德进修或合作开发项目,加强校企联系,聘请在华德资企业的专家用德语作技术讲座等等。

此外学校还十分重视的毕业生的推荐工作。每年与德国商会合作组织在华德资企业举办招聘会等。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3]

作为第二批加入卓越计划的高校,厦门理工学院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在前期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和调研工作。本课题提出基于企业攻关课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攻关课题的立项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其立论依据是通过校企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其载体是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共建的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目的的攻关问题。

一、问题及现实需要分析

在卓越计划中,学生是对象,企业和高校则起主导作用。与传统高校为主的培养模式不同的是,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将直接接触企业生产现场,参与实际工程训练;而企业作为双导师之一,成为其中十分关键的环节,直接参与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制订,为企业积累对口的人才储备。此外,对高校导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大。但是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和试点,突显出以下问题:

1.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缺乏积极性

因企业没有法定的育人责任和义务,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以及本科阶段累计1年企业学习阶段的效果是国家和学校在制度、政策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企业学习阶段的安全隐患

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需要到生产现场接受与培养方案相关的学习和项目的训练,因学生经验不足以及缺乏足够的安全培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以及风险承担须政府、高校、企业部门制订有关规章制度。

3.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

部分企业可能将到企业学习的学生视为替代操作工的廉价劳动力,不按校企所定协议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承受长期加班、在非无害工作环境里工作等,尤其是从事的工作为重复性的劳作,容易影响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高校教师实际工程经历不足

高校里具备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较为欠缺,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工作经历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模式了解甚少。缺乏企业经历的教师在卓越计划实施时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课题。

本研究旨在针对前期工作中面临的若干严峻问题和难点,提出基于企业攻关课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其目的是通过该创新模式的探索和试点,培养造就一批面向机制专业的实践能力强、适应现代机械专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本校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工程教育人才质量。

课题结合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的双带教作用,围绕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的攻关课题,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企业、导师、学生三方共赢。在卓越计划中,企业攻关课题的构建及课题实施过程中双导师带教方法的探索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攻关课题的定义

由高校、企业和学生“三结合”组成,以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和提升学生实际工程能力为目的。特点是课题紧贴企业技术需求,且需要结合高校指导导师丰富的理论基础,最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取得明显的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

2.攻关课题的构建原则

首先,所选攻关课题以服务企业为导向,是真刀真枪的实际问题。比如,2011年11月与厦门林德叉车立项实施的《林德叉车液力变矩叉车缓动功能研究》、《宝力系列叉车减震功能优化》等,该类项目是解决企业产品的重要问题,也是迫切依托高校解决的问题。

其次,结合实际、务实管用。所选课题以应用研究为主,做到课题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延伸,学科专业知识是课题的基础,并始终坚持“课题就是问题”、“成果就是办法”、“研究就要管用”的原则。所立的每一项课题都与本专业联系十分紧密。比如,与厦门和丰利除污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立项的《汽车轮胎模具干冰清洗机械手》与机械系机制专业的专业知识工作密切相关。

再次,集思广益、系统论证。企业和高校的双导师共同研讨攻关课题,拟采用固定选题和参考选题的方法,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导师分配课题,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挑选课题,把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最后由校企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论证最终确定选题。

3.具体选题及实施

攻关课题的选题特点是“小”、“实”、“活”、“新”。“小”,即提倡小课题、小项目,课题难度符合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避免片面追求力不能及的“大而全”课题;“实”,即课题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方法运用适当,尽量不脱离专业知识范畴;“活”,即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新”,即思想观念、学习形式、成果总结、发表等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

课题搭建双导师带教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在攻关课题的实施中实现“问题具体化、目标定量化、方法科学化、结果应用化”。企业导师重点完成问题挖掘、目标定量监控,高校导师指导学生采用科学化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研究结果的应用化。

三、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保障

1.建立企业和高校的双导师带教机制

课题重点研究围绕攻关课题的双导师带教机制,由学校配套具备工程背景的指导老师,同时从企业选拔实际经验丰富、从事机制相关领域的优秀工程师作为学生攻关课题的指导老师,力争每5名学生配一名企业指导老师。[3]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工程师素质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相对集中的培养阶段。实施“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集中在企业学习。[4]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15-04

高职教育必须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目前国家财政投入和宏观激励政策都很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赢得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总结我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校企合作的经验,结合企业发展新趋势,学院本着“服务、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理念,细分合作市场、建立合作平台,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校企互动、双赢,有力推进了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了办学水平。

一、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借鉴国(境)外职教成功经验,创建了集教学、实训、培训与技术服务于一体,体现产学合作理念的工业中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外拓展,先后与众多大中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通过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方式,推进校企合作工作跨上新台阶。学院以“建立利益共同体”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探索能够实现共生发展、校企双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确立了“五个共建”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使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一)共建“队伍”

通过校企共建,着力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业及社会上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具备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二)共建“基地”

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互动,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满足基本的校内实践教学。有效地利用企业捐赠的设备,使实训室车间化、工厂化。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作用,聘请各类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共建“计划”

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商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中,以企业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教学工厂为基地;在顶岗实习、就业安置过程中,以合作企业为主体。这种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计划,为职业院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共建“课程”

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学院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以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同时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五)共建“课堂”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而大多数的职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环境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并由企业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管理精英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建课堂、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机制。

二、兼顾四方利益,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尚无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目前社会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一)利益机制:驱动校企进行通力合作

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拒绝。我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五・一”、“十・一”、春节长假期间是商品销售旺季,商店迫切需要增加销售及与之相关的人员,我院组织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业务越繁忙,越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二是适应企业生产流程需要,实行弹性学制。现代化流水线生产是连续不间断的,学生顶岗操作客观存在一个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如果学生顶岗操作时间过短,学生熟练了就走,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不能带来利益;如果顶岗操作时间长,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为满足企业需要,我院将物流管理、电工电子等专业实践教学时间进行综合,每次连续安排时间不少于3个月,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三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如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和企业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学院毕业生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最大收益者还是学校,因为它帮助学校履行了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责。

(二)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全面开展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副校长或系部副主任,学校领导兼任企业副职或有关车间(部门)副职。三是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四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得他们劳有所得。五是制订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宣传报道。六是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愿意的,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育工作,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七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的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

(三)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比如,学校在协议中承诺某某时间要派多少人去企业顶岗实习多长时间,企业已将此内容纳入生产计划,如果到时学校不能履约,导致企业生产损失,必须按协议赔偿。再如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必须按照协议赔偿解决。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法律约束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一员,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按企业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职责。任何把自己置身于企业之外,或把自己当成实习生而游离于企业,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经常看到,有学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工作马虎、行为随便、不遵守职业道德,结果既损害了学校形象,也损害了学生形象,导致校企合作意愿丧失。

(四)情感机制:奠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特别是企业在人才培养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条件下,推动校企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某企业领导者与学校领导是同乡、同学、战友、朋友,可以带来两者亲密无间和友好合作。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剂。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交流和沟通。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和人动等信息及时向企业,使企业感到学校对他的重视;同时,关注企业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如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任命某一负责人,学校及时予以祝贺;企业遇到困难,积极帮助解决。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学校经常走访校企合作的相关人员,定期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节日上门慰问,特别是教师节,让专家委员会成员、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享受与本校老师一样的待遇。三是经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劳动,关心其疾苦,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一员。一旦企业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强化校企合作,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进步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在为企业创造良好效益的同时,也拓展了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渠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一)依据需求提供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近几年,学校共完成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60多项。如数控技术中心为中小企业解决了产品制造工艺编制、设备采购的技术参数和市场价格咨询等问题;模具工作室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了高难度模具,参与新产品的试验工作;汽车电控技术工作室帮助企业完成了新电子控制技术产品开发的试验分析等前期工作;信息工程系为多家单位建设网络、开发管理程序等等。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还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为合作企业录用,并成为业务骨干或管理骨干。学校还依托产学合作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主动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承担了11个工种初、中、高级技术等级鉴定和5个工种的技师培训。近年来,学校共为企业培训员工达6500多人次,为社会培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达1530多人次,深受企业的欢迎。

(二)促进了教学改革,提升了学校竞争实力

一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如信息工程系利用华为3COM和港湾网络公司提供的网络设备,精心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并推广项目教学法;制冷专业利用海尔服务中心实现课堂、车间一体化,开展现场教学等。2002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连续3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最近又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二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我们聘请合作企业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相互融合,共同指导学生,既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又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加强了“双师”队伍建设。在2003年江苏省高校创新制作大赛中我校作为省内唯一参加的高职高专院校代表队获一等奖;近两届毕业生获得高级工证书的人数达800余人,并有9人获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一、二、三等奖;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在产学基地开展科技创新制作活动,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机器人科技小组制作的机器人参加2002~2006年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大学生CCTV机器人大赛”中,学院作为唯一连续五届参赛的高职高专院校代表队,两次进入十六强,两次获最佳风格奖等;学生科技制作兴趣小组发明的正弦信号发生器、悬挂控制系统两个项目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大学生数学建模项目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下肢减重康复机械手项目获第一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三是促进了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提高了教科研水平。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已建成2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6门国家精品课程、10门江苏省优秀课程、2本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和2本省级精品重点立项教材。2003年以来,学院教师编写各类教材108本,其中专著2本、主编38本、主审9本、自编校本教材35本。“十五”期间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研究10多项、院级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2项分别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师生自己动手开发了25套高级教具,其中“产学结合型柔性制造系统”经江苏省专利委鉴定,确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