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道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网络道德规范是他律性的,但是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却离不开网络道德规范,因为“强调道德自律,必须以规范、制度、法律等硬性约束手段为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道德规范人们便无所适从,所以必须首先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使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有章可循。
(一)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途径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有三个途径。1.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发展早且普及面广,其网络道德研究亦早于我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借鉴为我所用。2.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其伦理精神在漫长的时间里已深入中国人的头脑之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整合传统的伦理资源可以使网络道德更具亲和力,更易为人们接受。3.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建立。规范要具有可行性,这就要求规范的制定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利益、需要、人们的道德素质及现实的道德问题,通过道德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
(二)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的两点特征
1.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层次性
有层次的道德规范才能既照顾到绝大多数人又保持其先进性。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既有道德高尚大公无私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所以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层次区分。
首先是网络道德的“底线伦理”规范。即网络活动中网络道德主体需遵循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论语》中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否定意义上要求人们不作违反道德之事,不伤害别人。西方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利用。如美国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著名的计算机十戒:(1)不可使用电脑伤害别人;(2)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4)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5)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款的软件;(6)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电脑资源;(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9)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10)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指出6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连接的系统;(2)商业性的或欺骗性的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盗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接近他人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6)伪造电子信息。这些规范是人们在网络活动中需遵循的最起码的规范。其次是较高要求的网络道德规范。其基本原则用儒家伦理可概括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意义上对人的规范,要求人们不做违反道德的事,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从积极意义上让人求善,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如,在网络活动中应严于律己、有强烈的责任感、乐于助人、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做到尽己为人等。这些较高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倡导可以为人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提供努力的方向、目标,符合人们的道德理性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针对性
可以根据人们的职业特点、人群特点确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已在各行业、职业、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各行业、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行业、人群应制定不同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规范具有针对性,使得人们便于遵守。
首先,应确立职业网络道德规范。如IT行业网络道德规范、教师网络道德规范、军人网络道德规范等。这些行业中由于其职业的不同其网络道德要求也不同,应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更好地为人们的网络行为提供指导。其次,确立各种不同人群的网络道德规范,如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因为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不同人群中网络道德问题的突出点各不相同,针对这些不同,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会更具有效性。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一些成果。如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针对全国的青少年提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些网络道德规范对青少年来说极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
首先,提高网络个体的分辨能力。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其中的许多信息是虚假的、有害的,这些信息可能对网络主体造成误导、伤害。网络主体尤其是占网络主体很大比例的青少年,缺乏分辨能力,极易受到伤害。在网络道德教育中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逐步提高网络主体的分辨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提高网络个体的集体意识。目前网络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个人主义的盛行,将自我作为网络的中心,不顾别人的利益与感受。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提倡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要正确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网络社会要想健康发展也需要秩序、需要其成员具有集体意识。个人主义的泛滥必然导致无秩序,最终的结果是网络主体的个人利益得不到保证,所以网络道德教育需要提高网络主体的集体意识,遏制个人主义的泛滥,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发展。再次,提高网络个体的责任意识。网络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使得监督弱化,其带来的一个后果便是责任意识的淡薄。责任意识的淡薄使得有些网络主体对自己的言行造成的后果缺乏责任意识,于是网络中产生了大量的脏话、不良图片等信息垃圾。网络道德教育有必要提高网络主体的责任意识,从而净化网络空间。最后。提高网络个体的诚信意识。网络中的信任危机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网络中的谎言、欺骗使人深恶痛绝,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网络的功能的发挥。网络的良性发展需要网络个体讲究诚信,保持真诚的心态,共同维护网络的形象。网络道德教育重要目标便是要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为提高网络的可信度做出贡献。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手段、途径
网络道德教育可采取多种措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首先,各级各类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道德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使受教育者不但学到计算机知识而且学习到相应的道德规范。在考试制度上。可以将网络道德知识也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重视网络道德知识的学习。其次,社会应利用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网络道德知识,使其深入人心。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尤其在人们上网集中场所加大宣传力度,如在网吧等场所张贴宣传布告。再次,在家庭中父母应加强对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其明辨是非,了解网络道德要求。
三、加强网络个体的道德修养
(一)内省
“内省”的方法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自我批评自我检讨。通过批评检讨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正如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J首先,“内省”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道德活动中,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考虑,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且在行为后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有错误,并要求网络主体勇于改正错误。孔子说:“过则勿惮改”有了错误,要勇于改正。内省的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之得到改正。其结果还是要落实到改过上来。其次,“内省”实际上强调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对人宽对己严。网络中的行为是一种交互性的行为,是双向互动的交流。在交流中不能总是要求别人如何,而自己却不去做,这样的后果使交往无法继续下去。若是律己宽人,多看自己的缺点不足,就有利于交往的进行。
(二)慎独
在网络社会中“慎独”比在现实社会更为重要。现实社会也讲“慎独”,但现实社会中人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独处的机会也不如网络社会多。网络社会由于其开放性、隐匿性的特点,人们往往感受不到监督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慎独”尤其显得重要。《礼记?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强调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仅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且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和有人监督时一样,杜绝不道德的思想发生,可以真正确立起自己的道德良心,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
首先,“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道德修养是“为己”而不是“为人”。孔子强调“为己之学”,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的意思是指进行道德修养是为了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装腔作势,而是踏踏实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为人”,即进行道德修养仅仅是装装样子做给别人看。其次,“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在道德修养中注重“小节”。在网络道德修养过程中网络主体常常重视“大过”,忽视了“小节”,认为“慎独”就是不犯“大过”,小节无足轻重。于是乎在网络上骂骂人,滥交朋友,偷看他人文件盛行。网络主体进行道德修养要注意小节,因为小节不断,可能导致大过的出现,量变的结果是质变,小节与大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待小节的态度最能体现出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再次,慎独时要注意克己。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己不是指后来理学家讲的“灭人欲”,而是指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网络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形形的诱惑比比皆是,独立面对这些诱惑,难免或产生理性与感性冲动的矛盾,这时就要求网络主体约束自己,用理性战胜感性冲动。
(三)力行
网络活动中,网络主体只有通过实践,运用道德知识,抑制不良行为,才能使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准则。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行”是道德修养的关键,通过“行”,道德知识得到应用、道德信念得到加强、道德意志得到磨练、道德习惯得以养成,并最终提高网络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
首先,“力行”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进行“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多替别人想一想。用这种方法反复践行可以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对解决许多网络道德问题有所帮助。其次,“力行”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做到“爱人”。“爱人”在儒家那里是指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相通的。网络建设、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尽管我们可以采取法律、技术措施来防范,但对数量众多的网民来说,根本的方法是培养仁者爱人的观念,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隐私,他人有困难时热心的关怀、帮助他人。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仁爱精神的发扬有利于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使网络充满温情。
篇2
1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阶段划分及道德失范行为
1.1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阶段划分
Kalakota}.whinston将网络营销过程分为:购物前评估、购买行为发生和购买后测试三个阶段.为了研究营销道德失范行为,本文从消费者感知情况出发,把网络营销划分为信息搜集阶段、购买阶段、收货阶段及售后评价3个阶段如图1所示.信息搜集阶段主要包括关键词搜索、查看店铺、咨询信息、确定买家.购买阶段主要包括选择产品、选择支付和配送方式、支付货款.收货及售后评价阶段主要包括卖家发货后,等待收货、收取货物及收取货物后,体验使用、评价信誉、申请退换货、维修保养等.
1.2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
网购交易中的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是指在发生网购活动时,网络行为没有在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运行,交易活动混乱,降低了网络交易的市场竞争性叫.为了全面掌握网络营销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道德失范行为,文中通过以下1种方式对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查.①对网络营销相关文献中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进行研究.②对网上购物人群网购时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观察.③对网络营销专家进行访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④浏览电商网站中消费者对购物的相关评价.通过调查发现,网络营销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具体情况见表1.
2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三阶段问卷调查方法展开.首先,在网络营销各阶段失范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访谈,搜集可能导致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因索并形成初步的调查问卷;其次,进行小样本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再次,根据小样本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根据正式调查问卷分析形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并以此指标体系展开大样本调查.
3基于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道德评价过程及结果
3.1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为获得科学的数据对我国目前网络营销道德情况进行评价,在调查时,把要调查的指标阐述成描述性的语言,让调查者对每个问题给予符合或者是不符合的评判,为更真实的刻画顾客的心里,采取7级量表制进行打分,非常符合打7分,非常不符合打1分.
本次研究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303份,问卷回收率75.750o,其中有效问卷252份,问卷有效率87.170o.在性别方面本次受试的252人中,男性占比为5900,女性占比为;W0o;在年龄方面,25岁以下的人数占21.030o}25-30岁的人数占35.7100,31^-10岁的人数占30.560oWl岁以上的人数占12.700o;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人士占比为5100,未婚人士占比为1600;在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达到65.080o;在年收入方面,5万以下年薪的人数为占25.0000,5^-10万年薪的人数占;19.6000}100万以上年薪的人数占25.100o;在网络购物经历方面,1年以下网购经历的人数占比达到36.5100;l^-3年网购经历的人数占38.1000;3^-5年网购经历的人数占25.200o.样本分布合理,适合做下一步分析.
3.2卷的信度及效度检测
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作为测量变量的信度检验标准.Guieford认为,当Cronbach系数小于0.3时,表示信度低,不可信;当其介于0.3-v0.1之间时,表示勉强可信;当Cronbach系数介于0.1-}-0.5之间时,表示比较可信;当Cronbach系数在0.5-}-0.7之间时,表示可信度可以接受;当Cronbach值大于0.7时表明问卷的信度是比较高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整体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13,具有很高的信度.本文采用KM()来评测变量效度,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通过数据研究表明:本次研究量表的KM()=0.879,自由度DF=135,显着性检验水平p=0.OOOGO.5,通过检验.
3.3评价方法选取
对于网络营销道德评价的研究,涉及到用多个指标对不同阶段的营销道德进行综合评价,这需要将不同阶段的多个相关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为这种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因子分析法主要是根据数据的内部结构、以及主成分或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对问题做出评价.一方面,他根据数据差异大小给出变量权重;另一方面,根据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剔除变量之间重合的部分.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文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网络营销道德进行评价.
3.4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
文中主要使用SYSS17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采用简均法对问卷数据进行计算,形成对应指标的数据;其次,进行各个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各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着,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分析结果可知,前九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贡献率累积达到59.2690o,说明这九个主成分能够概括大部分信息,将这九个主成分作为评价网络营销道德评价的因索进行分析.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整理后见表1.
从表1可知,因子1包括al,a2,a3,a2,a7这5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对信息收集阶段网站信息的感知,因此将该公因子称作网站信息真实性因子;因子2包括a5,a6这2个指标,他反映了消费者对信息收集阶段网络技术安全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网络技术安全性因子;因子3包括a8,a9,a10这3个指标,他反映了消费者对信息收集阶段网站故意过失行为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网站故意过失行为因子;因子1包括b1,b2这2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阶段中对产品价格、质量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产品质价真实性因子;因子5包括b3,b1,b5,b6这1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阶段中对广告真实性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广告宣传真实性因子;因子6包括b7,b8,b9,b10这1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阶段中价格调整与促销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促销活动真实性因子;因子7包括c1,c2,c3,c1这1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收货售后阶段中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物流服务真实性因子;因子8包括c7,c8,c9,c10这1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收货售后阶段中对售后评价管理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售后评价真实性因子;因子9包括c5,c6这2个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收货及售后阶段中对运输跟踪的感知,将该因子称作运输跟踪真实性因子.
根据表3、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信息搜集阶段,网站信息真实性、网络技术安全性及网站故意过失行为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要索;在购买阶段,产品质价真实性、广告宣传真实性及促销活动真实性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要索;在收货、售后评价阶段,物流服务真实性、售后评价真实性及运输跟踪真实性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要索.在这九大因索中,网站信息真实性占了网络营销失范行为的17.900,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关键要索;物流服务真实性及售后评价的真实性分别占了网络营销失范行为的7.6%及6.700,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要索;网络技术安全性、网站故意过失行为、产品质价真实性、广告宣传真实性、促销活动真实性、运输跟踪真实性分别占了网络营销失范行为的1.200,3.800,3.900,5.300}1.700}5.300,是形成网络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一般要索.
篇3
综观现实社会,个人要想融人其中,接受、承认并且遵守社会道德是一个必备条件。举例来说,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中信守承诺之类的现代商业道德法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市场主体的广泛奉行,因为这是他们长期立足市场并自主活动的一种必要条件。马克思·韦伯在谈到“资本主义精神”时也曾指出只要个体涉足于市场关系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迫使其服从资本主义的活动准则。任何一个社会,不讲信用,恶意欺诈等不道德现象,主体活动空间必将受到压缩。然而在网络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参与之时起,就已经开始了欺骗,作为现实存在的人在网络社会中变成了一个代码,一个符号,从姓名、性别到情感、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随心所欲,都成为遵守网络行为规则的一种表现。现实社会的不道德在这里反而成为大家都认同并且都付诸实践的一种道德行为,主体的活动空间也并不因为这种现实生活中认定的不道德行为而受到压缩,相反,其活动空间扩大到整个世界。这种与现实社会道德相左的道德现象大致分为三类:
一、网络社会中的无责任现象
在网络社会中,人是一种非现实的存在,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因而他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也会发生变化,形成与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主体存在方式,“人在网络中就是非现实的虚拟方式,其活动也是非现实的虚拟活动,由于这种虚拟特性造成网络社会中的个体都具有“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的倾向,自身的不真实性导致对所联系的对象的真实性的批判,成为怀疑论者”。而这种怀疑性也就使虚拟个体认为根本不用考虑从而放弃了对其相联系的另一个虚拟个体的责任感,同时在网络社会中又没有健全的社会关系、道德关系及客观的社会道德加以要求,这种不负责任的现象成为必然。只有这种行为上升到损害现实社会中具体的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的切身利益时,行为主体才会受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乃至法律规范的制约和审判。同时,在网络面纱之下的非现实的虚拟个体代替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存在的个体思维来批判现实社会,这种批判则作用于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这种批判则是以无责任为前提的有感而发,只要是无损现实社会的根本利益,行为主体都不用也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道德谴责。
二、网络杜会中的绝对自由现象
仅就自由这一要概念来说,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对立的。“人只有摆脱了外在力量的限制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才会感到自由,因此,自由就是对外在限制的摆脱”。哲学家们对于自由的这种一般含义是普遍认同的。哲学中则以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自由的本质,自由与客观规律是相互依存的,人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完全摆脱约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在网络中却有一种特殊情况我们不能不考虑,就是这个社会上的社会成员不是具体实在的人,而是代表具体实体的机器背后的数字符号。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必然是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对客观规律性认识得越准确,人的自由程度越高,而在网络社会中,对规律认识的主体是虚拟的符号,获得自由的主体也是虚拟的符号。网络社会中的规律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的限制是间接的,因而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可以相对地摆脱网络中规律的限制,网络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群认为网络社会是个大同社会,网络上的东西是共享的、无限的和自由的。网络信息是无限的,拷贝是自己的,拥有知识或信息是每一个网络个体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取、修改、下载信息而不被限制;网络信息又是自由的、完全的不受到任何权力机构的制约。因为信息的共享无限和自由,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对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是无限制的、完全的,对网络信息的修改、删除和窃取都是正当的,是自己的一项不可质疑的权利,是绝对自由的。由于这种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现实社会的经济利益,在网络发展的初期有关版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论就已经开始了,庆幸的是现今已经出现了限制这种“绝对自由”的规范和法则,然而这些规范和法则只有在行为主体对现实社会利益有所触及的时候,才能对其有所制约。
篇4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篇5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从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玩世不恭态度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报复心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才有明天,网络才有未来。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青少年上网的指导。
三、控制非法信息对学生的侵扰
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重视,公安部门就网络环境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企业相继开发出专门用来隔离有害信息的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网络管理人员控制信息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丰富大家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四、加强家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1、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2、家校互动。对于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严格规定他的作息时间,规定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加强值日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到校上课,就要进行跟踪调查,查明学生的确定去向,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教育。对于校外时间的控制,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自己孩子放学后回家的时限,严格控制其多余的时间。
3、制定合理的上网规定。直接和孩子商计上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并坚持下去,可以避免与孩子就上网问题发生争执,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约束。
4、设法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你的身边上网,也可以在网上安装监督软件,当你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时,你才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5、及时发现并强化孩子与迷网行为所做的斗争。一些孩子也能认识到自己迷网行为的危害,他们有时也会自觉做出一些与自己迷网行为进行斗争的行为。家长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肯定他们的行为,适时告诉他们,你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
6、作为家长,对孩子在家上网,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比如利用那些青少年上网保护专用软件,这些专用软件不但可以防堵、进滤不良网站,而且可以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有的还具有推荐优秀网站的功能。
五、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开来。
六、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倡导网络文明公约
对于同络的虚拟性,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为了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网络生活空间,在学校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可以倡导以下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骗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虽然仅短短70个字,“网络文明公约”却为我们的青少年在网上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言行道德规范,鼓励我们的孩子:信守公约,加强自律,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做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善于沟通,学会自护,做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篇6
2.1利用网络文化拓展大学生社会道德关系
首先,应当监督与引导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道德关系。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往往会为其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奠定基础,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情感、道德等思想层次上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并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启发,对不断充实与丰富其自身道德意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渐摆脱一些消极的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最终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下建立正确的、积极的社会社会道德关系。其次,应当监督与引导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协调好与自我的关系。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受到自我本身的约束与影响,协调好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保障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一切活动,实际上也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大学生直面的去处理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而是为大学生认识自己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提高其认识能力。通过对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中自我之间的差距,并能够在正确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完善自己,改造与提升自己。
2.2促进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当努力提升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即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并认识与引导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为大学生提升其道德判断力、思维力及注意力提供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大学生道德兴趣、知识与方法的养成,这些都将有力的促进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网络文化下充分利用网络提升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其次,应当努力提升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这也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核心,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大学生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渐加强,这就为其提升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对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中各种关系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改造网络文化的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的品质与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
篇7
2.1青年学生道德感减弱,健康的价值观逐渐丧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具有即时性、匿名性、自由度高、范围广等特点,能够发挥上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很多时候学生的网上交流不受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约束,造成在网上聊天时说谎话、说脏话。据中国科学院一个课题组在北京5所高校进行的《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占31%,“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占69%,“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占37%。当学生网络道德弱化后,很容易造成越轨直至犯罪的后果。
2.2青年学生道德感减弱,网络犯罪趋势增加青年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电脑知识比较丰富,某些学生为了证明其拥有一些特殊“能力”,通过模仿黑客,利用一些黑客技术进行网络犯罪,树立在同伴中的“威信”。
2.3青年学生道德感减弱,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由于网络游戏的市场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前手游的快速流行,造成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网络游戏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在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来说是另一个社会,经常有许多学生深陷游戏中不能自拔,使得因沉溺游戏无法完成学业。
3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3.1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是青年学生在网络中通过自我约束、自我主宰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自觉遵守有关道德规范的过程。对教育工作者来书,就是要经常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要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经常“自省”,学会三思而后行。
3.2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防御心理由于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青年学生在网络中易处于缺乏甚至丧失网络道德的状态中,非常可能在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加强网络防御心理。加强网络防御心理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自我约束能力。青年学生在网络中要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坚决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不断增强心理防范和防御意识。第二,加强自主选择能力。青年学生在网络中要学会正确、客观的选择、解读和传播有关网络信息,加强网络的法制意识、政治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提高网络认知,达到能够辨别网络中各种信息真假的能力。第三,提高自我完善要求。青年学生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社会接触等形式,走出虚拟网络的“象牙塔”,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现实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素养。
3.3要加强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建设第一,要加大经费投入,进行校园网络建设,加大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将青年学生从社会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使校园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第二,要通过技术手段监控、过滤、阻止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过滤”网络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阻止垃圾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的入侵。第三,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青年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
篇8
2.道德情感冷漠。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良好的道德情感是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纽带。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中生存。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被人与网络的关系所取代,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的人际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负面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中可以通过qq、微博、邮箱等聊天工具进行交友,通过淘宝、天猫等进行购物,通过百度、腾讯等了解天下大事,这种虚拟的网络人际交往模式,大大减少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与家庭、同学们、朋友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感情联系淡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个人责任感缺失。同时,有的学生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如有的学生在现实世界是沉默寡言,在网络中却花言巧语,游刃有余。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3.道德意志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在网络中摆脱现实中的很多束缚。“虚拟交往的匿名性必然导致交往过程的隐藏性。隐藏性引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现实中以身份为依托的交往所形成的责任和道德规范容易在虚拟交往中失去作用。”互联网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另一方面网络的隐藏性,极易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缺失,道德意志弱化。上网的人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与放大。当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自由空间过大时,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就会弱化,在网络上的言语与行为变得随意而不负责任,比如网上随便骂人、浏览不健康网页、人肉搜索等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
4.道德行为失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早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网络上的“QQ农场”、“牧场”已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今天你偷了吗?”成了当下青少年流行的问候语。一些大学生痴迷于“农场”游戏无心学习甚至彻夜不眠,一款简单的播种、收获的农事游戏竟然能够让人如此痴迷,有的竟然演化成现实版的偷菜,以为和网络一样,可以随意偷菜,不受法律的约束。网络操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再加上大学生的自控力与责任感比较弱,极易导致不良的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网上“随地吐痰”。网络的言论自由造就了可以随意谩骂,垃圾信息,散布种种虚假信息和制造流言蜚语,毁人形象,侮辱诽谤他人等等;浏览黄色网页;黑客骚扰。部分电脑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黑客,他们非法侵入政府等的电脑系统,破换攻击信息资料等;利用网络犯罪。网络中的一些虚拟行为可能反过来影响现实生活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传统道德养成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忽视。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重点不是认知道德规范,而是内化和践履道德规范。但是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只是灌输道德知识,学生只是表面了解。至于是否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却很少关注。良好的道德教育史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灌输认知,关键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并以此指导行动,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所以我们进行了很多的道德教育,但效果却不佳。在缺少监管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行为会更差。网德教育就必须使他们在面对网上海量信息和多元文化时能做出正确选择。因此,除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综合治理,规范媒介行为,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保护”外,更主要的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社会“学会生存”。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读、写、思考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对信息的使用、辨别和创造能力。“目前,中国内地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果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不上去,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很乏力,也会导致在网上的道德失范。
2.与陌生人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道德尚未能够形成。
按照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因此,在传统社会里的道德是在熟人社会里靠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发挥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交往有传统实体向现代虚拟交往叠加,即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在虚拟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虚拟世界里每一个成员都是通过数字符号的身份或陌生人的面目存在,不必面对面。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熟人社会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而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道德自律能力尚未形成,因此,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往往失效,传统道德的约束力不够,网络道德出现真空。
3.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现在网络环境空前开放,大量的网络文化涌现在各大网站。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点:(1)隐匿性和不确定性;(2)不安全与不可控性;(3)开放性与多元性;(4)自主性与平等性;(5)虚拟性与无约束性。这些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新的挑战。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缺乏理性思考,面对多元的道德标准,很容易出现道德选择的迷失。在西方网络文化、思想的渗透下,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潜移默化的侵蚀。同时网络世界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弱规范性,使人们觉得比现实世界自由。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任意扮演角色,可以随意说话不管真假,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大学生获取和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自由性,极易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弱化,任意浏览低俗的网页、发放垃圾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道德失范的对策
1.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
改善道德认知。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自我免疫能力是一项基础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时,德育工作者要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对学生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其一对学生进行网上自主性教育;其二对学生进行网上能动性教育,提高自身的主体选择能力,包括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其三进行网上创造性教育。要使网上道德教育取得成效,要避免大学生被网络异化,要加强主体性教育,使大学生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增强“免疫”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对道德的形成起催化和强化的作用,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在虚拟世界里黄色网页和导致大学生人格变化的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情感的冲击很多时候发生在德育关怀的空白地带,而情感关怀的缺失是大学生产生道德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因此,应该把伦理精神注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空间。培养网络道德意志。培养和健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志需要外在的约束和内在的自律结合,关键是实现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结合。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要与法律、法制教育相结合,要教育大学生们遵守有关网络管理中的法律、法规,增强外在的约束力。同时可以实行网上契约,与网络法律结合,能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网络道德和法律,自觉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日渐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改善,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关怀、自我道德意志的锤炼,同时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真正增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健全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与大学生自身各主体的通力协作。学校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主阵地,因此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形式,培育文明、健康、安全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首先,加强网上信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把关人”,帮助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其次,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课程中,端正大学生对网络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使用能力、辨别和批判能力、创造和传播真实信息能力。通过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育,促进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家庭的教育功能对人的道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父母要熟悉孩子的网络生活习惯与行为,了解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篇9
一、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基本内涵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而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以维持网络有序运行为条件,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和调节“网络社会”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道德关系。
网络伦理道德是一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强调言论自由、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这导致网上行为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与判断的标准,理想的网络道德规范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造成两种不同道德规范体系的强烈冲突,从而也就出现了“网络炫富”等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由于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个体的“自我”很容易出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逃避现实,沉迷网络
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面对困难和压力,一些大学生学生不愿面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实际困难,逃避现实世界或者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不同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于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就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困难的最佳去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在网络上的流连忘返,让自己沉醉其中,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以此来麻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失自我。
㈡网络言行放纵
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这使人们对网络言行失去了有效监督,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滥用表达自由的景象。大学生在博客上随意一些恶意的人身攻击的帖子,随意使用不文明语言、符号、图片等现象在网上随处可见;抄袭、剽窃网上文章或论文的行为比比皆是;偷看、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在网络上、接受和传播黄色信息、散布一些无中生有的消息、利用网络欺骗感情、玩弄异性等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㈢道德意识弱化,网络伦理情感冷漠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匿名性和模糊性。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态下,行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从而表现出对他人、社会的不负责任,为所欲为。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判断能力被极大的弱化,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中泛滥。大学生沾染了网络上的不良风气,认为“于己有利即是道德,于己不利则是不道德”,混淆了道德与非道德的界限。主动放弃成为道德责任主体的努力,对自己采取道德放任态度,丧失自我责任心。对网络公众缺乏应有的道德关怀,丧失对他人的责任心。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不仅会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网络责任意识
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和法律来规范个体行为,要避免网络伦理道失范行为,大学生就必须通过个人的自律来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大学生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坚定,更要有行动上的坚持。绝不能随波逐流,盲目附和错误的潮流。在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知识的同时,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其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得益社会,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伦理道德规范。
㈡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是当前缓解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完善技术环境。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依靠监视技术、网络警察、网络跟踪定位和网络实名制等手段减少和清除不良行为,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在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的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作斗争,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把网络世界中重要和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
㈢加强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高校应加强相关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系统地把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自律精神,提高其网络伦理道德素质,形成大学生自己的评判能力,自觉趋利避害。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使其伦理道德品质日益完善,并且成为大学生的稳固特征。这样就使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种种不良信息时更加具有自制力和抵抗力,减少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倬.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J].东南亚纵横,2004(7).
[2]刘俊英,刘平.网络伦理难题与传统伦理资源的整合[J].烟台大学学报,2004(17):14-18.
[3]马波,杨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53-54.
篇10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会计的优点
网络会计既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它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2.1打破传统会计的管理模式
2.1.1会计职能发生变化
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管理工作主要局限在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记账、算账和审核上。企业进入网络化管理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必相融合,形成高度发展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不再是单一的核算功能而将预测、决策、控制等管理功能纳入系统内。
2.1.2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化
网络会计兼有会计业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会计决策层与决策支持层在内的多层次网络结构信息系统。以便会计在实现资金流管理的同时进行物流管理,真正实现购销存业务、会计核算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最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2.2加快会计管理工作的时效
互联网打破了物理距离限制的同时还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使企业会计工作变得及时和迅速。
2.2.1消除了财务会计管理和经营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财务管理与业务之间的协同化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能够得以相互连接,彼此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与业务不对称得滞后现象使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协调同步。
2.2.2财务信息的及时生成,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现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
财务信息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不论业务发生在企业的内部还是外部,该业务一旦被确认,都将立即被存人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送到财务信息系统,使业务信息实时转化且自动生成。
2.3提高会计工作手段
传统会计是通过纸质的凭证、账簿、报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网络会计的会计信息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这种替代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对信息分类、加工和利用等技术的限制,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信息加工和利用。会计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4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
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会计人员主要是进行会计核算。网络会计要求会计人员改变其工作方式,不断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实现由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变,采用联机实时操作,主动获取与提供相结合的一种人机交互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实旅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
2.5拓展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在传统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附表、附注提供报表以外货币性信息和非货币性信息,它们是财务报表的重要补充在网络会计中,财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都可以实时进行,不仅迅捷,而且可以双向交流财务信息。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再加工,获得更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会计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对以前并不重要的信息或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无法披露的信息,都能进行充分及时的披露。
3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网络会计具有的优越性是肯定的。但是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存有若干不足,下面探讨的是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安全风险
3.1.1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计算机系统的共享信息资源,这便会给非善意访问者带来可乘之机,比如黑客对互联网系统的蓄意危害。另外,网络软件自身的缺陷及通信线路不稳定等因素也是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
3.1.2会计信息的安全风险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泄露、破坏和遗失。在网络环境下,各种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从而使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大量的会计信息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露机密等安全风险,很难保证其安全性。
3.2失效风险
3.2.1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风险
传统会计系统强调对业务活动的使用授权批准及职责性、正确性、合法性。但是在网络会计环境中,会计信息存储于网络系统,大量不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加上信息资源的共享,财务信息复杂,使传统会计系统中某些职权分工、相互牵制的控制失效。传统会计账簿之间互相核对实现的差错纠正控制已经不复存在,在网络会计环境下,其光、电、磁介质所载信息可以不留痕迹地被修改或删除。
3.2.2会计档案保存的失效风险
网络会计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不能将兼容以前版本或其他版本,以前的会计信息有可能不能被及时录入网络财务系统。对于隔代保存的会计档案更不可能兼容,因而原有会计档案在新的网络财务系统中无法查询。因此,企业所保存的磁带、磁盘等数据资料面临失效风险。
3.3会计从业人员的适应性问题
网络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会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具备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精通会计知识。目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还非常缺乏。大多数会计人员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强,限制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和有效利用。
4解决网络会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针对安全风险的对策
4.1.1网络系统安全控制措施
一方面,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工作上的文件属性可采用隐含只读等加密措施,或利用网络设置软件对各工作站点规定访问共享区的存取权限命令等保密方式,避免会计数据文件被意外删除或破坏。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地预测性检查,系统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有紧急相应、强制备份和快速恢复的功能。另一方面,为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入侵,可以采取端口技术和防火墙技术,以防止网上黑客的恶意攻击及网络病毒的侵害。
4.1.2网络会计信息安全控制措施
会计信息安全控制一般是通过信息存取安全技术和会计数据加密来达到的,其中,数据加密是网络会计系统中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另外,也可以通过加强立法来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超级秘书网
4、2针对失效风险的对策
4.2.1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防范措施
控制范围应有原来单一的财务部门转变为财务部门与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控制。控制方式应有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这样就可以解决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失效风险。
4.2.2会计档案保存失效的防范措施
制定和执行标准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接口,使不同开发商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会计数据,,便于财务软件的升级,以解决会计档案保存失效风险。
篇11
积极利用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本案例中宁波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以网络课堂平台作为支撑,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互动交流,教师也可以一些公告和通知,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功能设置达到让学生层层递进式预习。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课堂完成作业,而学生完成的作业可以在系统当中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保存。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外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答。同时,网络课堂平台是作为学习反思的传播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解,可以表达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有关幸福的思考,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表在网络课堂上的反思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或引来更为深刻的思考。如一学生关于对家庭亲情的感恩、对身边同学朋友的感恩的网络帖子引起了其他同学的高度关注,在不断的深入讨论中,学生学会感悟幸福和总结让自己幸福的方法。又如有同学通过网络课堂表明自己想养成一个习惯,他通过每天晒自己的行为表现让同学监督,而这样的行为让身边的同学深受鼓舞,也有同学开始模仿。
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等形式展开
课堂讨论共计有12课时,整个课程中布置了9个话题讨论:BeliefasSelf-fulfillingprophe-cies(实现自我抱负的信念)、Optimism(积极品质)、Appreciation(学会欣赏)、Rituals(习惯的养成)等。讨论的形式以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为主,以班级讨论为辅,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如BeliefasSelf-fulfillingprophecies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通过小组推选组长进行总结;而Appreciation主题采用协作学习形式,通过组员的协作分工完成一个演讲汇报或者表演,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英语进行,而这一难度的增加让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对于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一般是以4~5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整个班级分为7~8个组,因为组数较少,教师也可以不定时的参与其中进行指导。笔者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对于小组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从每次展示的汇报都可见一斑:语言组织缜密,画面呈现精致,表演声情并茂。
教学评价实行多元化
在多元化方面,主要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由学生自己、教师和其他共同学习者组成,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的内容也不同。源于课程为“幸福课”,幸福是一种自我体会,结合课程实际,自我评价在总体评价中占了重要比例。在这里,自我评价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说明自身在实际中对于幸福的理解,或者在追求幸福中自己做了哪些努力,或者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成果,同时说明自己评价的标准,并给自己一个量化的评价。他人评价主要是教师评价和在小组讨论、协作中其他共同学习者给予的评价,这也是一个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基本上在一次讨论中会有一个小评价,有时候这些评价是口头上的一种评价,其中包含奖励或建议,有时候是以一种量化的成绩表达出来,在总体评价中,他人评价共计10次,约占总体评价的20%。关于总结性评价,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期论文为评价内容进行的,教师在评价后需要给学生反馈意见,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朝幸福努力。
基于网络资源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
基于网络资源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创新的事物,在实践中摸索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教学反响非常不错,师生对于其好评度都较高,在课程结束时我们做了一些访谈和调查,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生和教师是共同学习体,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即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同学生一样也是一个学习者,这一举动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感,课堂气氛也因此高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师的评价明显高于其他课程的教师,同时在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在探讨幸福的过程中教师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二)教学内容的来源网络化和优质化,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于国内外公开课的视频品质受到了一致好评:视频中教师的风采,教学中呈现的知识信息及技巧技能,视频本身录制的视频音频质量等让人耳目一新,乐于倾听和观看。在上“幸福课”的学生中有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种教学内容,视频中名师的大家风采、旁征博引以及诙谐幽默深深更是吸引了学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
(三)改革的教学方式令教师更具挑战感,学生更具期盼感
如前所述,在教学实际课时分配中,2/3的课堂教学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分析、利用网络资源,这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重大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轻,教师作为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需要有更多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即课程为“幸福课”,教师首先将自己变成一个幸福的人才能感动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幸福的人,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内在修为,所以在课程前期,教师的工作量也是非常的大。在访谈中,4名任课教师都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自己的挑战,但是对于挑战非常乐意接受,并且愿意扩展到更多的课堂中;而1/3的课堂教学用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内化了学习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小组成员间协作。在学期结束时,对这种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表示乐意用这种形式上课;同时也对未曾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做了抽样调查,发现有78%的学生期望用这种形式进行学习。
(四)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创意,评价成绩让教师满意
38%学生反映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己在幸福的历程上已经进步了很多,增加了追求幸福的信心;42%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大程度上体现自我,发挥自我,整个学习过程较为轻松愉快。从最终的教学评价总体成绩来看,70%的学生让教师感到非常满意,主要源于学生对于幸福的真心体会,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基于网络资源的通识教育目前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将实际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后,主要表现在课程学习的自由度安排及对于课程的学习反思上。
篇12
本文作者:唐弋婷工作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
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对体育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产物,虽然它在某些方面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冲击,带来了挑战,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在推动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第一,网络体育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提升。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体育学习都是由学习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来支配,学生被动学习,在学习上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由此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甚至是排除的心理,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而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学习的地点和计划进度,学校所做的不再是规定固定的学习时空限制,而只是对学习的基本内容作出计划就可以了,因此,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我支配权,使得传统的要求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的能动性将大大提高。这符合现代教学发展中坚持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精神,符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意识的教学理念,是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第二,网络体育学习能够有效地适应体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内容被控制在教材设定的范围内,对于现代体育新知识,学生的接受只能来源于教师的介绍,而有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都来不及涉猎,由此导致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滞后,同时,学生各自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体育知识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网络体育教学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一些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网络获取,通过网络传播,学生可以方便地从网络中了解其发展动态,同时,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体育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不仅丰富了学生体育知识的来源,也极大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推动了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三,网络体育教学中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成为可能。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在体育交流中进行,这种交流不但涉及校内体育教师的交流,还在于与兄弟学校和体育相关部门的交流。尤其在教学资源利用与传播方面,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体育教学平台,可以向网络中的各个终端传播,这不但有利于资源信息交流,更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中精选名师、专家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利用,这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开拓他们的眼界,优化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体育教学使教学交流的范围得到扩展,它对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是现代技术文明的体现,它在体育教学中的辅助应用,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为体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其在体育教学方面表现出的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1.网络体育教学资源十分地丰富,它对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网络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容量大,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可以将人们创造的各种体育资源和成果,通过网络向人们展示,可以满足各种学生人群的需求。这些网络中的体育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技术的内容,也有新闻的内容,既有静态的知识,也有动态的发展状况,它的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音频视频资料丰富,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性。对于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现代信息环境下的体育教学内容,更愿意获知,更乐于接受,并由此引起他们的主动探知,主动学习。2.网络体育教学交流互动频繁,它对增强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网络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流平台的发展,它使得网络中互动可以是一对一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多互动,这种互动具有快捷、便利的特点。因此,网络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这一特性,增强教学中的互动性的频率,使得学生有机会通过网络提出问题,也使教师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体育教学指导与服务,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发展,因此,互动环境下的体育教学效果较单纯传统体育教学环境要好的多。3.网络体育教学中平等的交流主体推进了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体育教学进程的加速。网络体育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地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严肃性,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增强,建立起来的也是一种师生平等的交流关系,由此有利于师生以平等的人格进行情感沟通,这对于加强学生学习的心理接纳能力,推动学生学习的深入,具有重要影响。4.网络体育教学便于学习中的管理,它对于实现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在网络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于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对其提出警示和劝导,同时也维护了学生自尊,这对于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人格发展是有益的。同时,在网络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个别化的辅导,对于超长理解和学习愿望的学生,也可以给予个别化的鼓励,从而使得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
总之,网络信息环境下,推行网络体育教学,必然对传统的体育教学产生影响,也会对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产生冲击,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优势是主要的,它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学习观念发生转变,使教学的教学思维进行拓展,它对于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学中的互联网基础条件建设,更新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上都需要进行改革。
篇13
第一,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容易让人迷失真我
网络以虚拟实在和虚拟空间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隐匿和篡改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处境来掩饰自己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中引用了一副有意思的漫画: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另外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形象地表现了网络的虚拟特征。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因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让自己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中被一些虚假的现象所迷惑,而做出些与自己身份不合的举动。“追星族”在大学生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群体,很多大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去碰自己的“偶像”。但是这些所谓的偶像在网络上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真的自我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网络娱乐性的特点使人沉迷其中,扭曲了人性的正常发展
网络的娱乐性使得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为重心,他们上网大部分是为了娱乐,网络世界的多变性让他们目不暇接,以至逐渐迷失了方向。不断发展的网络游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华美绝伦的近于现实的网络游戏画面中。在这种虚拟的网络游戏环境中,很多大学生因其心智还不成熟而导致迷失自己,造成其价值观的扭曲,引发青少年犯罪。
第三,网络的隐蔽性造成网络信息的虚假难辨,
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导致种种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个别同学甚至萌生了某种不良的念头,觉得“作假可以获得成功,老实只会导致失败”。这种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不讲诚信的现象在大学里随处可见,作弊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了奖学金或是评优在考试过后找老师要求加分等等。这些不诚信的举动随着互联网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普遍,这告诉人们这种失衡现象应该尽快加以控制,否则将会对大学生伦理道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二、净化大学生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我们只能顺应这一趋势,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途径,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用生动快捷的方式把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传播出去,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方法正确,开展教育才会有成果,大学生才会接受,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改造社会,从而展现自己新一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