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
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
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篇2
探究不只是实践层面的活动,它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一系列的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最早提出要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又被称为发现法、研究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多种途径独立探究。通过这种独立探究,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从而获得直接经验。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知识,相对于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觉得前者更直接,理解得也更深刻。本文将从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教师的作用以及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设计原则
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出四个方面的设计原则: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课堂教学被看作是探究对象。探究式教学法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和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2.主体性原则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师只是作为整个教学过程(即探究过程)中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3.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在课堂中,并不是说教学中的所有内容、所有环节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法,还有一些不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法或短时间内很难推进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使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且要系统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课堂上,要将探究式教学法逐层推进。
4.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在教学中,并不是只使用探究式教学法这一种方法,将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学方法也更丰富。
(二)教师的作用
虽然说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起点,是推动课堂教学的要素。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
2.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教师要能够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能够适时地引导探究的方向,使学生不是漫无边际地去探究,这是教师要发挥的积极作用。
3.教师应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真正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做过多的牵引,而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从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法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
篇3
“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创新”,探究式教学方式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性能力,任何教育方法的应用都有两面性,我们发扬它的积极性,但同时还应在应用中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为方式,此种教学观念是极为滞后性的。中国古代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近代中国的创造发明少了,其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在学科教学中,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对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至学生在考试中分数很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强,即所谓“高分低能”。探究式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情境中,用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自觉的、习惯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二,探究式教学中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知识理顺,识记、理解,然后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这样“外行也可以干内行”,这是接受性学习,掌握教材知识就是目的。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教材只作为一个平台,作为一个支撑,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去整合教材,引申教材,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共同追求新知识与未知。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必须不断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修养,转变教育理念。
第三,探究式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些专题研究课,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对知识能全面理解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在讲解秦汉、隋唐、明清(前)时期的对外关系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相关的教材,让学生自己整合,而后得出阶段性的特征概要,即走向世界的秦汉,全面开放的隋唐,逐步闭关的明清,然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几方面去分析,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时提出“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点:(1)对外交往频频的原因是: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交通便利;国家统一,经济稳定且相对繁荣;文化先进。(2)对外交往的基本途径是:生产技术和文化交流;人员和贸易往来。(3)对外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睦邻友好;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取长补短。(4)对外交往的影响是:推动周边国家社会制度进步,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联系和友谊;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最后对知识进行引伸,如联系汉、唐、明三朝对外友好往来的事实,说明对外开放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第四,探究式教学中应把握探究的起点。探究式教学应概括教学目标设计好中心议题,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发同学的询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并通过听讲、讨论,反思,最后推导出结论,即需经历寻疑——质疑——议疑——解疑等环节。探究式教学中设疑要有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质疑议疑、解疑要有法,也就是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否则,疑还是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五,探究式教学中应联系实践,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地寻疑、议疑和释疑。商鞅…“移本立信”的典故,目的是争取民众支持和信任,教师可以联系“诚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树立“诚信”意识,这样驱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才能步步深化,能力才能节节提高。
第六,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的历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史学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等。
篇4
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这也是探究式教学在展开时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想要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教师要有意识的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们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与探究,要让大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不断深化自己的这方面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平时对于生活的观察中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这种方法有着较好的实践意义。这不仅在于高中政治课程中很多教学知识点都和生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展开对于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将会是很积极的推动。在学习《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个人成长的社会条件”“、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这几个问题的探究来逐渐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主的探讨问题,并且从许多资料中总结相关规律来深化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和改革,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政治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探究式教学可以收获的教学成效。
篇5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实主义创作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深度探索与革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时代与观众审美的诉求。当下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平稳,那些重大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极端的情境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时代与生活的变化带来了观众审美诉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逐渐被人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所取代,今天,走进剧场的观众更加渴望看到那些能够准确、深入地表达出现实日常生活中人们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
二是小剧场发展的要求。小剧场作为一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剧场形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我国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小剧场戏剧已经拥有为数众多的观众群体,成为目前我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小剧场戏剧无论其剧场特点、场内交流的多向度特征还是对演员的表演要求,都更适合于表现人们的当下生活与精神本质,要求剧作者从关注外部矛盾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映。三是学生观察生活的需要。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今天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化要远远大于外部生活。硬要学生学习那些外部矛盾冲突强烈的作品,只会导致他们脱离生活,生搬硬造,闭门造车。时代的发展以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都要求编剧能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当代人深层精神本质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对目前戏剧影视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和实施于理论界定、观察生活和创作实践这三个层面。
首先,从理论上对“戏剧性”内涵予以厘定和辨析。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解释,“戏剧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而“偶然性”、“巧合”“骤变”等,则更多借用了生活用语的含义,仅仅是戏剧性原始、外在的意义。因此,从本质上讲,戏剧艺术属于“代言体”。剧本只要将人物内在的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内容,呈现为可视、可听的内容,都是“戏剧性”的处理。厘定了“戏剧性”这一大的范畴,相应地,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课堂上,对“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情节”等剧作元素的阐释也应当相应做出进一步调整。以戏剧冲突为例,传统的以外在戏剧性为特征的戏剧作品,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而人自身的矛盾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在今天似乎更能够反映出现代人生活的本质。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当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更多表现后两者之间的冲突。
篇6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双边的,教师与学生都将以导师和主人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弊为利,要按照现代教学的运行机制,变换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改革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书本、教室的壁垒,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是遵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与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中中探究,既体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应用,又凝聚了学习群体的智慧力量,让学生能在体验中成长,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探究在于主题(问题)甄别设立、情境创设、解决合作梳理、交流体验感悟,在其探究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问题性。探究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问题质疑、解疑就成了一个载体。学生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再着手调查、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体验了学习,发展了学生。
(2)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把问题的解决与生活相联系,打破课堂教学书本与教室在空间上的束缚,拓宽了学习的范畴,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开放,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3)活动性与主动性。探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式,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直接应验和间接经验。
(4)整合性。探究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及学习方法,从而克服分科学习对人才培养的弊端,培养了综合能力,促使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当然,学科知识的整合探究也提出对教师知识结构构建与运用的要求。
当然,在探究学习也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探究过程既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也要求在探究过程中的调查、采访对象的互动,这样多重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又如何应用呢?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策略
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激发潜能的所在。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方式多样而不拘形式。在导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巧妙设疑,或表情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图文并茂等形象多方面地吸引学生,甚至穿插读、议、讲,在有疑惑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感受作品中文字的喜怒哀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于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深度的把握。给学生空间与时间,教其方式与方法,掌握时机这样才能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维情感的学科,缺乏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包含对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探究教学,是无法想象的,是机械的,被动动,是没有互动的教师独白的单向性教学,是不能让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更不能促使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
2.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颠簸,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学习实施的策略。
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
问题阶段。其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既包括教师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问题,又包括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主题。确定主题,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若干问题进行筛选,明确方向。
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安排好探究活动的计划,教师要注重其活动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篇7
应以探究式教学不同的内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是问题探讨法。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针对广泛存在于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各类思想问题所开设的重要课程,其问题色彩鲜明,且问题源较为丰富。而问题探讨法则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在应用问题探究法的同时还可参考选材主题差异来开展包括展示性探究、搜集性探究、设计性探究以及调查性探究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主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着眼于道德发展现状以及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分组的方式搜集资料,并在组间展开讨论与总结,还可在班级内部进行交流以及相互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可给出问题,并基于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与谈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合理应对。学生通过此类小组活动逐步了解到如何在团队中开展相互合作以及如何有效交流彼此的观点与看法,了解到应善于听取别人迥异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能够着眼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探讨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利用此类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现实问题,同时其问题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3课堂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居于主体地位
篇8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地投入阅读教学中,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现代教师的真正教学本领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丰富的教学内容,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关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出比较愉悦、宽松、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努力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互动、动手、探究,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我感知。例如,在学习优美的古诗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者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第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诵、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融入文本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意境、气氛和语言环境,理解作者的情感经验。
二、带领学生品读文本,增进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一些富含深刻哲理和深远意境的文章,更会接触到一些比较优美的诗文和篇章,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教师要通过朗读、默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精读、赏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开发智能。在各种阅读形式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并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读出文本中的情意。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探究文本的方式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体验交流、话剧表演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带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理解文本,增进体验和感知过程,并掌握阅读文本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时代语言较为浓厚的文章,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了解作者生平背景、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出发,然后深入到具体文本的理解中,这样一来,学生以后遇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会更容易地理解了。
三、实行探究性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方法可以通过探究性问题来表现,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一套自己的探究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实行探究性提问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一般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就要积极肯定学生的答案或者在适当鼓励之后纠正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的思考兴趣继续保持,从而继续思考和探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营造具有探究性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又要通过步步深入或者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潜能得到发挥,让答案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当然,因为知识水平或者生活经验的原因,有些学生对于思考和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性的引导和启发,或者设置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不断探究得出正确的答案。此外,实行探究性提问的课堂模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不断发现、探究新问题,形成较强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质疑作为学习重要性的一个部分,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备受关注的今天,理应得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情境,通过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质疑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观点要慎重对待,不仅要肯定这种想法,还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好质疑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精神才能得到不断发扬,质疑能力也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校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1高校体育的内涵
(1)多样的课程设置
体育课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同时接受身体教育和理论知识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特殊课程。体育课的开设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所喜爱的课程,通过教师身体的示范和学习理论知识,使之达到对体育项目发生兴趣,学习并掌握,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
体育课程的多样性是给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完善统一。体育教师通过身体和语言形象描绘了身体的各种活动和各项机能指标,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的锻炼身体,保证锻炼的实效性问题。多样的体育课程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终身受益,并且提高了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能让他们更好的体会体育给他们带来的身体震撼、发泄缓解压力、人际关系的改进和情感的交流等等方面的乐趣。
(2)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创立
学校建立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是为了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而设立的。通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制度,来发挥、满足学生最大限度的创造性和兴趣,这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可以发掘出一批体育骨干力量,在各单位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俱乐部的创立是体育选修课的延伸,是学校群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带动了高校体育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是开放搞活高校体育的重要机制,是和各单位、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3)学生对技能和机能的要求
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它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生不光对身体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战术以及运动生理指标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潜智,创造意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积极性所产生的驱动力为推动运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心理条件。
(4)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也必须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真正得到素质教育。高校体育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的,应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诸方面的教育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学校体育的外延
(1)终身体育思想的理念
高校体育是学生时代的最后身体教育阶段,可以影响一个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可以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体育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体育社会化的程度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终身体育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由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决定的,而且受社会的发展和影响而发展。终身体育的形成、发展与我国体育事业的性质和高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在体育自身发展前提下,和体育多功能观的影响下,伴随终身教育思想发展起来的。
终身体育是从微观上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具体、科学、可行的方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标志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身就证明了终身体育,对社会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社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新的体育形式取代传统的形式。终身体育的发展,将非常有利于高校体育和全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从而使整个社会向着两个文明方向发展,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变为现实。
(2)全民健身计划的体现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学校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体育活动进行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对走向社会后终身体育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全民健身计划是从宏观上给予科学指导的作用,要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必须建立科学的系统工程,使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使广大学生、群众从科学健身中享受到实际健身效果。
(3)健康意识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健康为主的体育知识为基础,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具体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培养。使其发掘潜能,完善个性,在受教育过程中进德、益智、健身、促美,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高校体育教育职业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地位
首先,要利用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优势,广泛宣传高校体育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风气,提高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终身体育理念,完善高校体育工作;其次,加大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增加学生体育空间,改善高校体育设施,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真正肯定高校体育重要的基础作用,确立了高校体育的社会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及全民的体育意识。
2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方向
应该面对全体学生,把工作的注意力重点放到全体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才能使有限的财力、物力产生更大的效益。
3发挥高校体育多功能作用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强调体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把生活引入课堂,使之与将来社会(生活)接轨,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协作、竞争、拼搏、进取等现代人的意识;通过高校体育的最终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发、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为学生终生服务。
三、结论
高校体育应尽快建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新措施,把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搞好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为培养跨世纪的优秀科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90-02
1 前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在建国初一直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小学领域看,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总结一直在实践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1]。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究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2 小学生的认知、记忆特点
瑞士知名儿童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持续建构的过程,后一个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更高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知识建构而形成新知识体系。小学生的年龄普遍集中在7~12岁之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备了可逆的、有逻辑结构的思维[2]。从语文课堂方面看,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正在逐步达到去中心化,能够听懂、听从教师的教学要求,并能在语文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感情领悟和常识推理能力。从记忆方面看,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因为缺乏识别教学目的的能力,因此缺乏有意识的记忆,多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机械性的记忆。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机械式记忆时间短暂。美国教育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指出,识记20分钟后知识就会遗忘40%,一小时后会遗忘60%,而一天之后会遗忘掉70%以上。由于小学生进行的多是机械式记忆,因此遗忘的速度会更快[3]。
3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是小学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是一门重应用的工具性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关键是小学生的识记能力、读写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新课改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活化内容,创新过程,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根据青岛地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可以归结为三点:会读(拼音、汉字)、会写(汉字、作文)、会思考(自身、理想)。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应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何克抗教授在其《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一书中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质疑,指出其在划分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完全忽略了另一个因素――思维加工材料的作用。而且由于只依据“运演”的水平来判定认知(思维)发展水平,这就使“形式运演阶段”只涉及逻辑思维的高级发展,而未能涉及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的高级发展。通过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识到传统教学中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环节孤立、割裂的做法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读写和思考能力。
5 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跃气氛 随着信息化设备在小学中的普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教学营造情境,进而活跃气氛,逐渐成为教学的新思路。小学生注意力和自制力比较差,容易对枯燥的文字、拼音失去兴趣,而对图片、动画、声音等容易集中注意力。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方式集中于一身,可以将生涩、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将抽象、陌生的内容变得生动、自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在唤起学生求知好奇心的同时,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去。
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由于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又缺乏生活经验,甚至连乌鸦什么样都想象不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如乌鸦长什么样,怎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又是怎么上升的等一系列问题,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为了学习本节课的识记、思考要求,也是为了让学生拓展视野。由于教师的专职化,语文教师不可能通过粉笔画出这一过程,但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获取相应的媒体资源,依靠多媒体设备将乌鸦喝水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
游戏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出:“儿童应该是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学习语言,即使是刚学会几个单词、词组,也要立即用来与别人交际与沟通。在学的同时拿来用才能增进记忆和理解,儿童才能在语言应用过程中迅速增长关于词汇、句型、语法规则和语用等方面的语言知识。”[4]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于受年龄和认知上的限制,小学生对文字内容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利用游戏教学法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最终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5]。
人机互动的即时反馈强化记忆教学 何克抗教授指出,“以语言应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一边用一边学,才是最重要的。从目前看,多媒体设备在小学已经比较普及,而如何去用却是一个问题。在教师看来,多媒体可以呈现各种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是教学的工具;而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多媒体不仅是资源库,还可以作为自学的工具。这个自学的工具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利用计算机的输入法联系汉字拼写和写作。如输入一个“拼”字,要输入拼音“pin”,如果学生输错,拼字是显示不出来的,这就形成一种即时反馈,提醒学生拼错了拼音,直到拼对了为止。而在现实教学中因为教师教学生是一对多,所以不可能每次都即时指导学生,其反馈效果不如计算机好。另一方面,在拼写汉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写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拼写能力,还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6 总结
教育兴则国兴,基础教育尤其重要。针对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小学语文教材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游戏教学与竞赛相结合,人机互动即时反馈强化记忆教学三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晓云.“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镇江高专学报,2009(4).
[2]张蓓,阳德华,韩露.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早期阅读活动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3).
篇11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和新闻、文秘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以“五四”以来的我国的文学史和作家的作品为教学内容,其中贯穿了该时期我国文艺思潮的发展和论争等内容。通过对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还原该时期文学存在的图景,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时,“探究”是目的,“讨论”是方法。所以,若缺乏“探究”精神,“讨论”就可能只是聊天。
一、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1.恰当质疑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在讲授某一文学史或作品前给学生布置供他们思考的习题,以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资料。针对某一文学现象或某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一到两个适合学生的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不能像采用讲授法那样面面俱到。这是因为,问题多了,学生的精力会分散,会抓不住重点,最后实质问题会得不到解决。比如在讲授经典戏剧《雷雨》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谁是《雷雨》的主人公?这看起来只是一道题,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雷雨》中的人物进行认真的分析,同时其中还必然兼有对于《雷雨》主题的分析。再如在讲授《游园惊梦》时,我也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游园惊梦》中的意识流的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懂《游园惊梦》的内容,然后才能知道其中的对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看似只需教师在下课前用几分钟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对问题加以展示即可,实则体现了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十分成熟的理解,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游园惊梦》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
2.阅读解疑
阅读解疑由阅读文本、随机讨论和最后形成文字材料等环节组成。认真阅读文本是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只这一个环节就实现了对于以往的讲授法的质的超越。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学生只要记好笔记并在考前对之加以背诵就能拿到高分,看不看文本都无关紧要。这自然激不起学生看书的兴趣。相反,使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法,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或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会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由此阅读作品也自然就成了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因为教师要的答案并不是文学史教材已经归纳好的,所以即使学生能认真阅读作品,他们也未必能得出自己非常确定的结论。此时,随机讨论便自然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了。有时候,针对某个重点问题学生们会展开热烈的争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本身就是一个或肯定、或质疑、或反驳的过程,这对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讨论或争论,学生们思考成熟了,观点明确了,就可以动笔形成文字材料,就可以用这种材料在课堂上发言。
3.学生释疑
学生释疑即学生在课堂上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实施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这个环节经常会冷场,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而不愿发言。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鼓励,尤其是要设法让没有准备发言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当同时,教师也一定要做好“无人喝彩”的准备,即真的“干启不发”的状况出现时,自己也不能急躁,不能放弃,要一边讲授相关内容,一边鼓励学生发言。在通常情况下,冷场是不会持续很久的,只要教师能循循善诱,僵局总是会被打破的。教师还应该具备在现场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或总结的能力,对于正确的观点要加以肯定,并提示其他同学予以记录;对于错误的、有分歧观点,则应组织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在此环节中,如果学生能积极踊跃地发言,教师一定要对之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沿着正确的思路由浅入深地予以探讨,不能四面出击,否则会劳而无功。比如在讲授《锻炼锻炼》时,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杨小四?”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根据杨小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进行分析,吃不饱时的狡猾、小腿疼时的蛮横和支书的“和事佬”作风等都只能作为论证杨小四性格的佐证材料,不能突出加以强调。
4.教师答疑
教师答疑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释疑过程中的错误加以纠正或解释,其中也包括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也包括教师对问题的必要的画龙点睛。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教师还要设想学生对问题的可能产生的看法,还要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有经过这种较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例如在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学生一般不能从一开始就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学生会认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海子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此时,教师若提示学生再看一看海子的生平,再进一步了解他仅25年的生命历程,同时也说明此诗的创作时间是海子自杀前的两个月,那么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受到触动,就会对该诗中的一些字眼再进行玩味,比如进一步玩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之后,再经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给出的一个参考性的结论,即本诗是海子自杀前的宣言,是海子伤心的绝笔。如此之后,就会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5.深思省疑
深思省疑就是要求学生在课下对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要想使学生对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还必须有课下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为此,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或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如果是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就要及时形成论文,以供大家共同赏阅;如果是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更要及时地将它记录下来,以供进一步探讨。这个“省疑”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每一次思考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他的下一次思考的开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的环节。“省疑”过程是学生论文形成的过程。有了这个收束的过程,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才真正能以“讨论”达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的长处
首先,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符合人本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性质也是契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真正的“人的文学”,它实践着“五四”精神,即“人本思想”。“‘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革命,它不仅画出了旧文学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2]。因此,学习这样一门课程我们自然要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要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作为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探索人生的真谛。只有将这种“五四”精神体现在中国现当文学的讲授中,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本学科的学科内涵。探究与讨论式教学能给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运用这种展示,他们会亲手绘制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地图。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视学生为课堂的核心,尊重学生的意愿,首先重视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这种环境里,学生不会产生危机感,不会惧怕受到批评。其次,在这种环境里,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使他们敢于探索,乐于找到论据来充实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也会让学生逐步学会有效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最后,坚持不懈地采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独自阅读和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所得表达出来,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讨论法通过引发问题激荡人的思维,把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的才能激发出来,把每一个人都视为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开发自我,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握自己的思想,主动地发展自己”[3]。
第三,学生将自己思考成熟的看法形成论文,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写出论文也就是“收口”。没有最后这个”收口”的过程,他们以前的思考和所得很快就会被遗忘的;相反,如果收好了这个“口”,则会获益无穷。实践证明,写作过专业论文的学生,他们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就会知道如何构思、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围绕中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能力在答考研试卷时会让导师另眼相看。就因为有这一条,所以我院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三、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得课堂的涵盖量变得较小,一般只能讨论一个到两个问题。但这个缺憾比较容易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教师可将探究与讨论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结合起来。
其二,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善于表达、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从中尝到甜头;不愿认真准备的学生,则往往会在课堂上被边缘化。这是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其三,目前学生课业压力较大,有效阅读时间有限,所以就导致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流于表面。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是需要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的,但目前文学院学生每周都要上30多个学时的课。披星戴月地上课使学生甚感疲劳,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所以课堂讨论就往往没有深度,没有内容。每当这个时候,教师便有些进退两难:终止讨论,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任由没有实质内容的讨论讨论下去,又怕耽误时间。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国对外贸易”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将其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该课程以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法。在教学实践中,单一地使用“讲授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此门课的课程内容能跟上我国外贸发展的形势,学生掌握的也只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当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会发现对现实的贸易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针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特点,众多院校都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如东北财经大学的李辉把专题式教学应用于“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包括专题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的设计、专题教学手段与考核评价方式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又如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唐勇和陈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高校也分别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就已开始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一条很好途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均尝试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郭雪峰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再如,刘波等指出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误区,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和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所需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4]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
从各个高校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来看,该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受到课程特点、学生和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等的影响。因此,针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特点以及“中国对外贸易”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和性质,需要探索出适合我校该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校自2004年开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目前该课程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研究内容决定了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正持续更新和发展。因此,自2005年开始,笔者就不断探索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了该课程教学中讲授法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
利用32学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等知识点进行讲授,8学时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分别设置了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经贸关系两个方面的项目。项目具体名称根据授课学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确定。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各项目,学会在项目小组中分工合作、对项目研究的整体方案的设计、文献数据等资料的查找、数据的分析、图表的制作、项目研究成果汇报PPT的制作和课程论文写作等。在各项目组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或QQ群等平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课堂成果汇报时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对各组成果进行评分和点评。因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大多为大三学生,即将要开始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然而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论文写作,且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规范及查阅文献数据的途径等掌握很少。因此,教师在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过程中,使之与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等,为学生后期课程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授课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进行教学法的改进。从近年来所教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反馈结果看,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查找文献、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范制作Excel图表、制作PPT以及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参与到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的应用中遇到了如下问题:
(一)授课内容需不断调整和更新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之教材内容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热点问题。因此,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首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压缩部分理论内容,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少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实施时只安排了8个学时的课时,最多只能安排两个项目。因此,需要适当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量,让学生能参与更多的项目研究。
(三)选课学生人数多,项目分组人数设置的问题
目前,每学期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在130人左右。如分组过多,学生汇报项目研究结果需要较多课时;如减少小组数量,则每组人数又过多,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四)传统的成绩考核方法需改变
传统的成绩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课下学习过程考查比较欠缺。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课下花较多时间查阅文献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制作PPT以及项目论文的写作。因此,需要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调整与拓展原有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关税制度、海关管理制度、贸易促进制度)、对外贸易关系、农产品贸易等专题。教师讲授专题内容前启发学生先自学,教师重点讲授难点,并多结合案例或实例进行分析。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开展的。
(二)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数
由原来的8个学时增加到20个学时,设置农产品贸易、区域经贸关系、贸易争端等方面的项目,具体项目名称结合每学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制定。
(三)每组人数控制在7人以内
目前,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100人以上。那么,一个项目的分组数量就会在20组以上,汇报项目组的成果需要较多的课时,且先汇报完成的组到最后几个组汇报时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因此,建议5个行政班选修该课程时,分为两个教学班来授课,每个教学班人数控制在70左右,每个小组7人左右。
(四)对评分量化标准进行细化
篇13
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创新性教学论文的探索,大力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疑是贯彻《大纲》和新课标之本。然而,我国当前对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性教学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体现在实施创新性教学的改革观念尚未真正普及,健全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教学论文模式尚未建立,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也有待于加强。
一、初中数学实施创新性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以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己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性教学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为日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物质基础。
二、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创新性教学是创造教育对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创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导下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它是将启发式、发现式和其它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方法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并将教学内容按促进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向改编,成为程序式的教学载体,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式。针对数学学科和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三、数学创新性教学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