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地理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参加高考,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篇2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篇3
1、运用对比分析促进环境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地理图表进行对比分析,可有效促进学生发现环境问题,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内容时,单从地球上水的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来看,可以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当我们把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按所占的比例用统计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就很清楚地发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加上人类的污染、浪费,可再生的水资源最终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导致地球水资源枯竭。地球上的水除了储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通过对各地人均占有的水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华北地区缺水相当严重,从而引导大家讨论缺水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运用对比分析,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更为深刻,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2、开展交流讨论培养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环境问题同样受多种因素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有争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交流讨论,让他们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新能源”一节时,可结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提出“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应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引以为戒,不能忽视突发自然灾害对核电站的威胁和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争论,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核能利用问题的认识。
3、运用多媒体激发环保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只运用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洪涝灾害、沙尘暴、雾霾等一些形象直观的视频资料和新闻报道,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防范和治理。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激发环保热情的教学效果。
篇4
一、确立中学地理课的主体地位,实施中学环境教育
1.地理课程的环境化日益明显
中学地理课程近几年的变化反映了地理教育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的。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编者认为这样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当。
同时,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
2.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丰富
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内容类似,虽然教学目的有所不同,但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而且多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可以借鉴环境教育的某些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科学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自己做出判断,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地理问题,理解可持续发展。例如,在讲到城市化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在当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如居住条件恶化、交通紊乱、噪声污染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等,使学生对当地城市化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在讲到“全球变暖”时,可向学生补充“全球科学家基本公认,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容易频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也是导致我国2008年南方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真正体现“让学生学会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运用讲授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环境教育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或借助于教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它能够比较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在学生的配合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建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教学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地理教学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强调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环境教育应结合地理教学目标而进行。
中学环境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并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观点从多方面说明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唤起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并付诸行动保护环境。
2、运用讨论法结合中学地理教材进行环境教育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全班或小组中针对某个环境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如对环境现象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判断等问题可通过这种方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方法传授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传统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据调查,学生通过课堂从教师和教材中接受了大量的环境知识,却无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的养成。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点应利用实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地关系,让环境意识植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这种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就环境问题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心理学研究表明,责任心是个体产生良性态度和行为倾向的重要条件。当教师与学生经过充分交流达成对环境问题的共识后,学生就会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的环境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化静为动,将时空跨度较大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知识展现给学生。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化隐形为显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感知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通过播放沙尘暴、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实况,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达到环境教育的良好效果。
4、提高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的环境教育素质
对于担任环境教育核心工作的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应不断提高环境教育教学意识,增加环境科学的系统知识,促进知识更新,以适应环境教育的新需要,把环境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地理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10倍至20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训练教学基本功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钻研教材,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蕴藏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地理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才能真正设计好教学过程,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知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或多渠道,多形式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
篇5
(二)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就必须要充分的结合乡土资源。例如在教学《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我们南京相关的知识设计以下的问题:
(1)南京处在长江的什么位置;
(2)长江沿岸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以及地势的变化如何,南京又具有什么特殊的特点;
(3)南京的气候特征如何;
(4)南京有什么特殊的资源;
(5)总结南京有什么优秀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如果课上学生们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让学生们课后从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然后在给出时间进行统一的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穿插,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我们南京的地理特征。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虽然能够拿“高分”,但是学生们却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肯定。如今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众多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我国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
(1)我们江宁区有多少人,南京市有多少人,南京全市总面积是多少;
(2)全国像南京这样的一级城市有多少;
篇6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利用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思想,这样既能够满足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满足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某个工厂的区位非常不合理,但是它仍然存在,这是工业惯性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讲解,如石家庄的某制药厂;在对学生讲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例来进行讲解,如上海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等方式。通过讲解身边的这些具体实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学风。
篇7
另外,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发掘人头骨化石,测定为二百多万年以前的遗物,因此推断人类在二、三百万 年以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与教材第四纪出现人类相吻合。
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 代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 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备课面广,讲课内容就丰富,就会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 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如讲述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可简介俄国在17世 纪中期,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18世纪,俄国夺取了芬兰湾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地区, 然后向东扩张一直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19世纪沙俄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共侵 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我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沙俄侵占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从19世 纪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 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从1922年至194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先后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首都莫斯科。从1990年3月到1 991年12月,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外,其余均先后 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战后分裂长达41年有德国统一,南斯拉夫199 2年“一分为五”,因领土、民族等原因,爆发了“波黑战争”,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战前的两个国家 。在教学中较好地联系上述知识,能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 等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运 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 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 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 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篇8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真情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这从有关教育"四大支柱"的观点更能说明。第一,学会认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的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从"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和养成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培养爱国情感
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对国家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认识,可以实现爱国情感具体化,是指对我国的地理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自然和环境,逐步去了解它,关心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获得自身的爱国情感体验。
2、增强全球意识
现在由于人类的活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步加大,气候问题是全球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酸雨、臭氧层空洞等,这不仅仅需要某一国家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整个地球人的努力,相互之间进行协商共同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而,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也至关重要,而基础地理教育是扩大青年学生眼界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并不是说要在地理课上向他们介绍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任务完全可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社会媒体来完成。然而青年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础地理教育能够做到的是,教给青年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3、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现在社会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重要的任务,因而,每个公民如果具备环境意识,我国的环境将大为改观。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采用的是学科渗透的方式,利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修建水库就有许多不好的方面和好的方面,好的方面在于控制了洪水,可以灌溉农业,以及可以发电等。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使下游的土地的营养降低,减少了河床和冲积平原上的沉积物。因而,当青年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而造成对人类自身和其它物种的生存的危害,自身的心灵会受到启发,在现实中,他们可能会在考虑可能会对环境更多一点关心。例如:在家庭购买冰箱时,孩子可能会劝说父母购买无氟冰箱;在旅行乘坐火车时,他们就不会把快餐盒随手丢出车窗外;他们会选择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玩具和文具;他们会节约利用纸张,以减少森林砍伐和造纸污染。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他们会成为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公民。
二、提高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1、教师自身情感的提高
教师本身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进而用丰富的情感教育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下努力学习。例如在介绍我国地理环境时,可以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风景秀丽等,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祖国的自豪之感。我国是寒潮、台风、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古人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战胜自然灾害的本领;从我国是自然资源大国、但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量不足的国情现状,让学生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节约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与珍惜和爱护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情感。
2、所有的学生平等对待
教师不要因为好学生和差生区别对待,这样造成差生与教师的感情不融合,学习上也会出现厌学情况,最后导致差生的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因而,要实现差生学习上有所进步,就要求教师用真心的情感对待学生,差生出现错误不要一味批评,而是耐心进行教导,使其明白错误的根源,进而改正。一旦差生认识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其自身行为和心理都有所感化,对学习充满信心,进而会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3、提高教师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的工作是教课,而课堂上语言表达是关键,如果说教师的语言表达不清晰、呆板等,就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较大打击,因而语言表达是其关键所在。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性、科学性,而且要生动、形象、趣味化。必要的手势也应该加入,进而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掌握情感这一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各种激感的方法,对学生“动之以情”,这样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极为有益的。
4.面对面的谈话式沟通
虽然这是最直接、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可以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进行交谈,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这种沟通方式有以下几种:师坐生站、师站生坐、师生共站、师生共坐等。在现实的情况分析,前两种均不太好,因为我们在师生沟通时应尽量注意师生的平等,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在室外只能是师生共站,在室内最好是师生共同坐下沟通较好,即使这样还有许多位置关系,如是面对面还是并排坐,师生保持多远的距离等都有讲究,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5.作业沟通
篇9
2.教学资料的渗透
在现代的高中地理的参考资料中除了原本的几套基础教材之外,还有一本新增的人文和环境保护,这本新增的教材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中教学资料的渗透。这本教材主要是讲解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关系,现在社会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关于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还有国际社会上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和文件性知识,最后还有环境污染对人类的警示作用以及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新见解。通过这本新增加的地理参考书,学生可以很清晰的了解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了清楚得看法,加深学生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针对参考书中提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可以力所能及的实践,增加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普遍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的渗透
现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主要的问题可以有多方面的答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环境问题的现状展示。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污染环境与破坏环境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利用图片和影视等直观印象让学生看到环境问题的现状,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就要做到保护环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丰富了高中地理的应用领域。高中地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关于环境问题的增加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部分。环境问题关注人类的社会现实环境,同时对现代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之中,不仅是增加环境保护的宣传,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先进的环境理念应用于实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环境,将环境问题的危害逐渐降低,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环境教育对于学生对于各们各科之间的触类旁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渗透式的学习模式,而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都会帮助学生在保护环境上有很大的突破,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增加人们对于人类和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知识,同时给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在整个社会中创造出新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规范。关于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高中地理教学的这一种教学方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对于环境教育学习方式的拓宽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们学科之中,透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动各门各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理解。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环境教育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作为一个地球人应该担负起的保护地球的重任,这个方面主要是对学生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影响。三是对于一个问题可以做多方面的探讨与考虑,主要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
篇10
(二)忽视读图能力的锻炼
地理图像知识、思维逻辑、感知力和读图方法是组成读图能力的四个重要方面。而读图能力又可以分为深层信息获取力与表层信息获取力两个层次。当对表层信息的认知到达某一程度时就会自动上升到深层信息的认知。在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多采取文字取代地图简单传授知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得表层认知,教师们在学生的认知中提取有效知识点组织探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只能获得表层认识,不能有效地锻炼思维逻辑,从而导致其读图水平的固步不前。
二、提高读图能力的方式
(一)学会看图
只有学会看图才能真正认识地图了解地图。而最佳的看图方式就是秉着整体的思维意识从全局角度多方位并遵循一定顺序一步步地进行分析。一方面,看图时不要把每个点独立出来研究,而应该放在图中,从一个面的立场上综合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每个点的作用。一根骨头单独拿出来谁也猜不出它的作用,而如果放置在人体的特定位置上我们就可以轻松明白它存在的意义。就拿我国铁路路线图来说,我们不应去单独观察它途经的某一地点,而应广泛了解其周边的地理环境。地形、人口、经济状况等都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将地图看为一个区域,系统地进行观察分析才是最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在考试中,整体思考可以避免由于某一关键点错误或缺漏导致的扣分。另一方面,看图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有步骤地分析观察,并且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思考。比如观察稀土资源分布图时,首先要指出分布均匀与否,再观察哪几个国家占据主要地位,还要分析其进出口情况,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气候、地形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维逻辑的加强,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辨别地图认识地图,提高分析能力。
(二)学会分析
地理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学科,它更偏向于理科性质,需要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并深刻理解地理原理的背景下主动进行分析,探索一切会发生的状况。这才是提高学生识图水平的重点难点。很多学生就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地理知识只会生搬硬套,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熟练运用。同一个知识点仅仅是变换了题型就不会解答。为了改善这个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辩证的逻辑,实现所有相关知识点的关联。由于这些关联点间的不尽相同,学生必须秉着辩证的思维从全局着眼进行分析。比如在分析中国的气候时,就要把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其所受季风环流结合起来,而并不是所有北半球受这一洋流影响的地区都会形成这一气候,因此要采取辩证的方法具体有区别地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其对知识的全方位应用,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学会画图
画图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会画图才能更好地识图。为了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我们要做到四点:1.选取适合的素材,让学生不再被动,有目地地进行画图;2.把握画图的难易程度,有步骤地从简单而笼统的绘画提升到复杂而精细的更高层次;3.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鼓励学生自发进行绘图,激发其画图的积极性;4.积极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运用一切辅助用图来实现对学生的锻炼。
篇11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其中不仅包括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意识,还包含对地理人文知识的自我积淀。从而不难看出,地理学科中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思想,将影响到他们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同时,也将在意识驱动下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正因如此,本文的选题就显得具有时代特征。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人文信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功能分析
本文之所以强调人文信息的重要性,实则基于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而言的。具体来看,人文信息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
1.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等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实则都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他们学习的主体性特质。针对地理课程而言,由于高中地理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范畴,就使得课程知识往往具有实证特征。这样一来,必然因程式化的教学形式而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通过资料查找突出知识点的人文信息,必然在提升教学信息“亲和力”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诸如异国风情以及当前城市化所引起的问题等,都将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增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增进学生人文素养本身就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应有之义。只是高中不同的学科门类所承担的作用有所不同。作为高中地理课程,不难发现当前教材体例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已经在关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如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首先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看,其应围绕着城市化的自然进程来教学。然而,引入当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信息、农村失地农民的生活信息,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还将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形成公民意识。
由此可见,人文信息的挖掘与传递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关于人文信息的挖掘
在刚性的教学计划约束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植入人文信息,不仅是个量的问题,还是个契合性的问题。所谓“契合性”是指,教师应围绕知识点恰当引入人文信息,而不要发挥过度。为此,人文信息的挖掘工作就显得关键。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基于校本原则下的挖掘。不难理解,作为城区高中和农村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平常所面临的自然环境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就导致了他们对地理事件的态度存在差异。校本原则要求,教师在挖掘人文信息时应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契合;以他们具有生活经验的事件为核心,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信息。如涉及城市化方面的知识。城区学生关注城市变大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农村学生则关心“被城市化后”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如何调整。
2.基于总括层面上的挖掘。总括层面上的挖掘就是将城区和农村学生作为同质化的整体,结合课程知识来挖掘人文信息。如涉及城市化问题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突出大城市病的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信息都将从生产关系层面得到回答,从而也将符合两大地域学生的兴趣所在。
三、关于人文信息的传递
针对人文信息的传递,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体现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将涉及城市化问题的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看。部分高中若没有多媒体设施,可以通过播放录象的形式来满足。内容选择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化负面影响的消除等。当然,作为开放式教学形式只是课堂教学的片段,因此教师须控制播放时间。播放之后,教师应给予总结。
2.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则是对校本原则的遵循。笔者认为,应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前者在开放式教学中已经阐述,后者则可以放在实验教学领域中。通过学生联系所在地的生产关系的演变,来自主完成知识学习。
综上所述,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新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其中不仅包括探究精神与问题意识,还包含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定位。突出地理教学中的人文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篇12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九月星空图》时可这样描述:晴朗的夜晚,遥望苍茫的天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暗蓝的星空天幕上,银河闪烁,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互相辉映,大熊(座)、小熊(座)母子相偎。色彩鲜明的挂图,伴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三、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超级秘书网
篇13
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中国的自然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长江万里行》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沿岸的地理特点,介绍长江沿岸各省的气候、生态等特点,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长江沿岸各省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教师需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其内容覆盖面十分的广泛,其所蕴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在其中有很多知识都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它所要构筑的立体空间也不是平面图画与文字所能够构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问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养成“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