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对历史过程和事件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很难用更多的材料支撑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事实,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侧面再现相关史实,加深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比如讲唐朝历史,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繁荣阶段的高峰。唐朝的强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当时便利的交通有密切的联系的。唐人重视驿道,这是发展交通必有的设置。重要的道路沿途都设有驿站。驿道之旁置有店肆,备有驿驴,所谓“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1]41,来往方便。唐朝规定三十里一驿,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的,也不必拘泥于三十里的常数。当时全国共设驿站1639所,这些驿站为来往客商提供了极大方便。河南地区因地处中原,大运河及唐朝经济生命线的“河汴之路”通过此地,加之是东都所在地,故河南的内外交通均十分发达,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部以汴州为转折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所以,在讲到唐朝的有关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河汴之路”与唐朝经济发达状况的关系,教师亦可利用唐诗来表现此交通路线的繁荣与兴盛。唐朝时期,由长安东经虢、陕二州,洛阳,郑,汴直达东南各地的这条道路,横贯河南地区,是唐朝最为重要和繁忙的交通线。高宗时曾把长安和洛阳作为他的东西二宅,经常往来于两都之间。此道的繁忙之状,唐诗中多有记载,如: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杜牧《汴舟行答张祐》:“千万长河共使船。”祖咏《过郑曲》:“路向荥川谷,晴来望尽通。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旅怀劳,淅淅有凉风。”王建《汴路即事》:“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这些都是描写此道的繁忙之状。大量的文人墨客往来于此道之上,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可以称之为典型的唐代文学之路”[2]60。当然,全国各地的商船亦是川流不息,“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3]137;“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4]2483。通过引用、讲解这些诗词,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这条道路的重要性与当时唐朝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这条通道与唐朝灭亡的关系,即唐朝后期,这条经济生命线经常被割据的藩镇阻断,进而威胁到唐朝政权的稳定,以致唐朝最后灭亡。
三、了解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今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借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包括个人梦在内的中国梦而奋发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歌颂吟咏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诗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比如讲到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时,就可以利用岳飞那首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满江红》,通过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从襄阳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5]1246这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奔涌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使学生热血沸腾,爱国热情强烈地迸发出来。除了岳飞本人留下的佳作之外,后人亦有很多诗词歌咏其人其事,这些诗词亦可从侧面丰富学生对岳飞的认识,使岳飞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胡铨的《题岳忠武王庙》:“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之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一个扬鞭策马、奋勇当先、带领兵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亦跃然纸上。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讲解,学生感到历史人物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个个符号,而成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形象屹立在自己面前。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如此方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恰当引用历史人物所写的诗词,不仅可以起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在加强对相关历史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研究历史问题的新角度
高师院校历史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升华认识,为将来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储备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进一步深造扩展眼界,提高学术能力。过去的历史研究,大多以传统的古籍文献为基础来进行,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方志等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长期被认为文学色彩较浓的诗词相对重视不够。诚然,古诗词有其艺术夸张和不实之处,但有些内容是可以指实的,如一些诗词当中涉及的地名或道路交通线等就完全可以为我们进行相关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更是如此。[6]比如讲到唐代大诗人王维,其晚年由于政局变化无常,隐居于陕西的终南山之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此期间与好友裴迪交往甚多,但当时的具体情况、其所居的生活环境到底如何,历史均无记载。
篇2
增加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除了广泛地涉猎,增加了解之外,应该让学生有适当的积累,这要通过背诵。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词,课外的一些学生喜欢的、觉得好的诗词,也应该背下来,或者单纯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没关系,先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诗歌本来就是情感性的东西,靠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意会,特别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积累得多了,接触多了,学生就会经常运用到古典诗词,并不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诗词歌曲,交相辉映
可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者选修课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在现代流行歌曲特别是中国风的歌曲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古典诗词,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运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嵩的《如果当时》“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化用了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学以致用,厚积才能薄发
篇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时展的要求下实施和颁布的。新课标指出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基础语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
小学语文新课标是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三大教育理论发展下提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充满活力而又多元化的语文课程。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作为我国的一名公民应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小学语文是普及文化的一门基础课程,学好汉语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文文化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小学语文强调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同时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二、古诗的特点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
三、新课标下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含蓄精炼的语言、深邃优美的意境、丰富诚挚的情感,成为脍炙人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诗不仅能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状态及古人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在古诗中领悟到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⑴创设意境,感知诗意之美
古诗是诗人的感情在特定的环境下即兴地抒发,而此种感情往往是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而产生的,然后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一把金钥匙,而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联系。如果在教学中把意蕴含蓄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中的“声”,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赏词句,品味语言之美
古诗讲求“炼字”,其简洁精炼的语言含蓄深沉,使人时常回味。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诗句中字、词的真实含义,揣摩出其精妙之处,他们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也才能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来。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每首古诗时应当先让他们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讨论、交流,弄懂词义,理清诗句的意思。不过,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有些呆板,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枯燥无味。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琢磨,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⑶启迪想象,感悟表达之美
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浓缩性,所以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新课标下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去进行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切身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显然,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尽管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正是知识的旺盛期,但也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塞,以为越多越好。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 徐国芹. 探索各种教学媒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 127-128
篇4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
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
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
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碲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篇5
学者们就如何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应用CL(尤其是概念隐喻)的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如,Danesi,1992;Maclennan,1994;Scott,1994)。还有学者基于CL理论为学习者(Rudzka-Ostyn,2003)和教师(Lindstromberg&Boers,2008)研发了相应的教学资源。总的来看,基于CL的二语词汇教学方法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掌握某个多义词基本用法的前提下,通过联想的方式来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其非基本用法,即遇到某个词以约定俗成的意义出现时,他能根据该词的字面义进行推理。如,根据rake的字面义推理其在Thebankswererakinginalotofprofits中的意义;根据dodge的字面义推理其在ThePMdodgedallthequestionsaboutthewar中的意义等。此外,我们还能通过让学习者对隐喻性用词的意义进行推测来提高他们的认知参与度(cognitiveengagement)。如,推测Afledglingdemocracy中的fledgling,前提是他们了解该词的字面义——表示幼鸟。这些都属于较为基础的介入研究方法,在CL的教学模式中也是很常见的。但CL对高频多义词的处理方式更为复杂,首先需要识别其原型意义;然后对该原型的意义扩展进行逐步的说明;最后是建立由该词主要用法构成的语义网络(参见Tyler&Evans2004对介词over的解释;Lindstromberg2010从教学角度对介词进行的分析。
其次,CL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分析习语和动词短语例证概念隐喻的方式来讨论更为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如,Jackdown;Heblewupatme;He’shotunderthecollar;Shewasfuming;He’sblowingoffsteam和Don’taddfueltothefire等表达式都可被范畴化为THEBODYISACONTAINERFORTHEEMOTIONS和ANGERISHEAT等隐喻的例证。习语也能被范畴化,前提是了解其字面义使用中体现出来的始源域(经验域)。如,Clearthedecks;Onanevenkeel;Givesomeoneawideberth;Walktheplank;Takeonboard;Outofyourdepth和Aleadinglight等短语都能和“航海”建立类比关系。此外,教师也能通过提供其他刺激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度。如通过引导来让学习者思考某个特定概念隐喻“有意义”的原因。比如引导学习者体会人类经历激烈情感时特定的心理变化,让他们理解我们为何要把诸如愤怒等情感和“热”这一概念联系起来,以此来加深他们对该概念隐喻范畴内习语的记忆程度。学生还能通过把目标语词汇表达与他们的母语相比较,从而思考二者间是否具有隐喻共性,以此来促进词汇记忆(Deignan,Gabrys&Solska,1997)。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去思考某个始源域在目标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原因。如英语中大量有关航海的表达就可以和英国历史上曾经是航海大国相联系。学习者也能思考如何对某个隐喻概念下的不同表达进行分类或是去识别它们共同的始源域。如,通过Setthestageforsomething;Bewaitinginthewings;Takecentrestage:Inthelimelight;Playtothegallery:Behindthescenes和Thecurtaincomesdown等一系列表达来识别“戏院”这一始源域。另外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对习语字面义进行图片说明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Boersetal,2009;Szczepaniak&Lew,2011),前提是该图片应和习语表达的隐喻意义相关。此外,通过对习语表达的意义进行有根据的猜测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度,如,学生能通过始源域“拳击比赛”来猜测Beingontheropes的意义。基于CL的词汇教学法认为要让上述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目标语词汇的记忆产生积极影响需满足三个前提。首先,刺激并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词汇学习的认知参与度需要和记忆的处理水平模式(Cermak&Craik,1979)相关联。该模式认为对深层信息(包括词汇)的处理有助于提高记忆,对该信息的语义阐释也应包含在整个处理过程中(Craik&Tulving,1975)。其次,CL教学模式下的语义阐释包括心智意象(mentalimagery),该意象能促进对词汇的记忆主要是借助于记忆的双码模式理论(DualCodingmodelsofmemory)(Sadoski,2005),即把抽象词汇与心智意象联系起来,使前者更为具体,从而有助于记忆的巩固和提高。再次,以认知方式把词汇呈现给学习者能使他们认识到词的系统性,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如果能把所学词汇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那么提高记忆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如反映相同概念隐喻的不同短语动词或共有相同始源域的各种习语表达等。
篇6
叙事教学法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叙事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类思维理论。人类学家布鲁纳把人类思维分为范式思维(即科学思维)和叙事思维。人类自古以来就习惯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在叙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习内容重新编码内化为自己容易理解并方便记忆的知识,这符合学生的惯用思维。二是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生活是一个故事化的过程,人类习惯通过故事表达思维,只有通过故事的形式才能真实又生活化地传递人类文明。叙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单词的效率。三是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叙述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注意叙述性话语,所以掌握叙事方法更容易在交流中习得语言。四是叙事理论。认为讲故事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叙述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的基本方式。五是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语言是语言教学的价值,叙事教学法是可以用于任何阶段和程度的语言教学中并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由此可见,叙事教学法从人类的思维、心理、语言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上。
3.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一课的若干个单词组成故事,也可以利用一个叙述故事讲述某一个单词。这个过程不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有针对性地用于词汇教学的某个环节。使用词汇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3.1复述
复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复述,另一种是相对复杂的复述。简单复述是学生将所学的新课文中的某一段用自己的话再叙述一遍。相对复杂的复述是学生将整篇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相对复杂的复述所叙述的故事更复杂,这要求学生思维要更加严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也会运用复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新学的词汇进行复述,学生反复使用自己已经十分熟悉的词语进行复述,这种复述活动不能使学生反复操练所学新词,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了。所以教师安排复述活动时一定要要求并引导学生使用新词汇。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复述活动也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安排复述活动。目前为止,我国仍然使用班级授课制,班额较大。教师在课堂进行复述活动不能涵盖全部学生,只有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叙事教学法提倡在课外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使用复述,利用布置作业的方式弥补课堂锻炼的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复述的方式认知、掌握所学新词汇。熊沐清教授提出观点:使用叙述方法可以有效地记忆知识。叙述是将我们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认知加工,使这些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组转化为熟悉的知识,从而方便记忆。在初中英语词汇课堂上,通过参与复述活动,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词汇的方法,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叙事思维。
3.2创建或改编故事
复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将已学内容加工改造变成自己的知识。在复述过程中由于已经有一定的模板,这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更加完善叙事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叙事教学法进一步提出了创建或改编故事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内涵是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单词自由地创建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和自由想象,学生将所学单词运用到故事中创造自己喜欢的故事。学生自由选择故事的题材和体裁。宗旨是通过创建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新单词。与此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认知成长。
3.3创设情境,角色参与
我们知道单词通过反复使用最容易被记忆。叙事教学法倡导教师在课堂词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交际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灵活运用所学单词。这样不仅达到了记忆的目的,更使学生知道单词如何使用。这种交际情境可以设置学生喜爱的形式,例如话剧、采访或小品等形式。没有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要对表演者进行点评。教师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中要注意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不要流于形式。
篇7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用通俗的语言叙事,一组可用议论性的语言阐述议论;指导一组学生用叙事语气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学生用议论性语气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最后,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的情感,当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时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读,此时要求他们读出感情,便是水到渠成。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密州出猎》后,可以安排学生齐读整首诗,然后留下思考问题:读出哪些诗句是写其“狂”的?能带有感情地读出来。这样,学生在齐读时便可以同时感悟重点语句,之后会很自然地读出来,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用相应的语气表达出来,以此再次加深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再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教师可以按照相应的顺序指导学生背诵,如教师根据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提醒,本诗是以“春行”二字为线索的,先写的是春行之起点的句子是什么,接着写春行所见之动物是什么,再写春行所见之植物是什么,最后写春行之结点是什么。以此对本诗的顺序再做一次清晰的梳理,让学生感到思路更加清晰,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背诵。背诵起来非常简单,多数学生能达到当堂成诵。
二、注重诗意理解,感受诗句美感
理解诗意顾名思义就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但有别于文言文的翻译。重要的是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所表现的美。
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到美呢?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感,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千万不要简单地将诗歌翻译成白话文,解来解去,便舍弃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方法,以便引导学生感受到诗句的美:
1.入情入境,再次品析。
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运用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画的形式展现。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也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表达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祥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入情入境,他们真正理解了内涵,才得以表演得如此逼真。这样看来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和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篇8
二、关注方法,加强古诗吟诵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古吟诵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读激趣法。即通过名家的配乐诗朗诵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吟诵的冲动和欲望。
2.技巧指点法。诗词的朗读吟诵不同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有声朗读。它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朗读吟诵的技巧上给学生以持久的正确指导。
吐字清晰,轻重音分明,节奏准确;尽量放慢语速,努力做到“声断气连”;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感情,把准语调、语气……在范读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把“矮矮”“浅浅”两个叠词读的较重而且字音拖得很长,学生很容易从教师动情的吟诵中体味到诗人内心因与母亲阴阳两隔的歉疚、悲恸之情和因台湾与大陆天涯相隔的无奈、怨愤之情。
3.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吟诵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5.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三、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吟诵热情
1.师生联合背诵活动
学生和教师一起背诵,做好教师沟通工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
2.古诗卡学习升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它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背诵中,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每背过10首古诗,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
篇9
上述情形表明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缺乏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而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
对于贴合自身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学生往往会感觉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一来他们内心关于“写不好”的顾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真正写起来也更有热情与积极性。
2.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当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到学生写作中的缺点与不足,更要留心挖掘其闪光点,积极肯定学生写作方面的点滴进步,这种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害怕被指责、被批评的心理,促使他们敢于并乐于在写作中放飞自我思维。
3.创设师生平等的写作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温和的语言、巧妙的指导成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者、扶持者与帮助者,而不是学生写作的催促者与简单、粗暴的分数裁定者。这样一来,教师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也不再唯唯诺诺,写作教学的氛围变得平等而融洽,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然敢说、敢写、敢表达。
二、满足学生写作的社交需求
社会交往是每个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之一,这一点反映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格外明显。他们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享受美好的集体时光。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力满足学生对社交的需求。可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共同交流写作话题
有时,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不主动,而是由于他们对写作话题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无法构建起完整的写作框架体系。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分享各自关于该写作话题的信息积累,这样一来,学生在集体沟通中就实现了写作信息的互通有无,既满足了他们对社交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使得他??得以丰富学识与见识,更有利于他们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
2.互相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大都是由教师一人牢牢把控,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反倒很难融入这一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将评价的权利交还到学生手中,即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在集体交往中实现互相评价。如此这般,学生的社交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他们在互相评价作文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他人写作中的长处与闪光点,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产生写作驱动力的一大诱发因素。
三、满足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
篇10
但是,小学生初接触诗词,理解有些难度,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教学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运用图片教学法
有些古诗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难以想象出,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画面。如在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对大山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间小路无人踪迹的景象,于是,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两幅图画,画面上,山高路远,到处是白皑皑的山,山上小路时隐时现,没有飞鸟,也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诗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遥望。这样一来,不仅古诗中深远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诗人的情感也凸显了出来。我们的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的意境,通过视觉辅助,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同时,美丽的画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
早在2500年前,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教育派针对班级授课制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提出,按学生学习能力和某一学科成绩进行分班组教学,即学科弹性制。甚至"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合适的教育"应该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教育,人与人的本质差别就在于人的个性。"分层次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提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别差异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的智能结构和层次是多样化的。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别,按学体状况模糊地快慢分班,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阻碍了强势智慧的发展,而"分层次教学"按学生不同学科层次分班教学,是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树立学生信心的有效形式。"分层次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人才打好基础,这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分层次教学原则
在实施分层次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最优化原则正视差距、区别对待、分层推进、发展特长"基本原则。具体实施中把握几个基本的准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层次的选择,层次的流动上要做学生深入细致的心理指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最优化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上都要实现最优化,以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搭建学生快速发展、顺利成长的平台。
2、实施过程:
(1)学生分层
技校学生一般进校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关专业,教师在通过相应的中考、高考成绩和技校的进校的测试及军训期间的考查,在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学困生、中等生、优生在(分别为A、B、C层次)。具体实施采取,首先自我申报。学生自己参照一定的目标自我定位,申报层次。然后教师和学生相互评议,从而确定学生的所处的学习层次。其次教师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初步认定学生所处的层次。
同时教师在实施分层时,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找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强势智慧所在。这是学生选好学习层次的前提,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佼佼者,只要帮助这些同学调整好心态,摆正位置,找准层次,才能消除分层次教学所带来的某些学科处于低层次的心理障碍。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心理教育。每一位任课教师、班主任都承担着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的重要责任。
(2)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即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在制定分层目标时,一般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两类目标:第一类是以学期、学年乃至整个学段为长度的长期分层教学目标;第二类是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的分层目标。制定两类目标时,均要注重学生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意过程(即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要将两类目标分别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与已经确定的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对应。以具体分层教学目标为例,可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A层次教学目标为最低限度的教材要求,B层教学目标为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C层教学目标则要在教材"基本要求"基础上作适当提高、加深。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明确提出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
(3)进行班级编排
班级编排是保证分层次教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其技术性很强。编排前,一要考虑原行政班学生的相对集中,这非常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管理,二要考虑本年级同一学科教师数,三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班学生人数相对均衡。
(4)制定教学方案,分层施教
教学方案制定包括分层次学科各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室安排,教师配备等,为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要充分听取任课教师特别是备课组长的教学建议和意见,最好由备课组长牵头制定有关教学方案,报教务处,由教务处会同教研组长审定。
(5)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尤其是旨在改进教学的评价活动,有着积极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分层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及期延伸部分的全过程中(含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的评价),为的是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学生"达标"的进程。学生发展评价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学科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实行同一个体纵向发展评价和不同个体横向比较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纵向发展评价为主。
(6)、分层次教学检测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由备课组长负责完成不同层次考试的命题工作,保证A、B、C三个层次在题目总量和难度上的区别,使三个层次试卷在基础题上有40%相同,以B层次学生作为参照常模,40%的基础题,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9;其余60%的试题形成明显难度梯度,A层次试卷(低层次),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9,B层次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C层次试卷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5。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选择本层次或高于本层次的试卷参加考试。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参加高一层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客观分析后,允许该生流动到高一层次。而对于最初因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错误判断的同学,如果已经感到现有的教学层次不利于自身的迅速进步,可申请进入低一层次班级学习。在流动中,各层次学生数要保持相对稳定,防止大面积流动引起的分层次教学的混乱。流动时间一般在学期末,至少是期中,平时不准流动。流动中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确立流动为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一种评价的手段。
四、配套的常规教学管理
管理的价值在于提高组织效率。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是分层次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常规教学管理包括课表编排,教学监控,学情分析,测验与考试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常规教学管理中,最突出的管理问题是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与评价。
在学生管理实践中,逐渐建立起行政班、教学班双轨制的学生管理体制,行政班以原班主任、班干部为主,配合各个科任教师,在原有班级管理基础上,加强同各课任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分层次教学班的学生情况,配合各个科任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分层次教学班以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的班干部为主,明确各教学班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消除原有的行政班间的界限,增强教学班的集体凝聚力,同时注意与原班主任的沟通。在教学班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坚持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必要的教学班管理常规。
分层次教学的教师管理突出表现在同年级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以及突发事件的解决上。同时,由于分层次教学存在不同的教学层次,所以做好担任低层次班教学任务教师的思想工作,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终结性评价在教师的年终、学期评定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工作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由于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群体差异性较大,比较的前提已不存在,而且担任不同层次教学任务的教师其劳动特点存在差别,基础层次(A层次)教学班的教师要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个别辅导上多下工夫,而高层次(C层次)教学班的教师则更多地要在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容量的扩大上投入精力。以同一教学目标或以升学、毕业考试作为评价标准对教师个体进行评价,必然挫伤低层次教学班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坚持对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进行群体评价,把全年级全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发展作为评价该学科教师群体的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该组教师的学科教学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全组教师的团结合作。
五、分层次教学初步成果
分层次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和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使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了充分发展,真正体现了我校技工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我校的教育真正成为扬长补短的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工人才。
六、存在问题与不足
尽管分层次教学已实践多年,但如何科学地开展分层次教学评价,更好地发挥分层次教学评价的教学改进功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分层次教学评价而言,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
1、各层次学生的成绩的对比性评价科学性研究。
2、学生纵向发展评价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篇12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氛围中,以诗词中相应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所传送的情感。如执教李白的《送友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创新性扩展,并且选派两名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李白的友人,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当时别离的情境中: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郊,环绕小城的河水恰似一条白练汩汩东流。李白与挚友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即使到了城外,还是依然难分难舍。但送君千里,终有离别一刻,此时两匹骏马也仿佛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苍天,萧萧长鸣,犹如各自的主人一样感慨万千。当挚友走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那里,马的悲鸣声,似乎还在空中回荡,既长留在作者心中,又伴送着挚友的万里行程,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如此的场景和学生感同身受的角色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三、借助情境,在实景中体会意象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再现,在丰富多彩的物象背后,既勾勒出悲欢离合的画面,也展示了治国平天下的夙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可以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大部分学生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切身感悟在秋雨洗过的山谷中散步,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扑鼻而来,仿佛看到波光粼粼的涟漪和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目睹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和山泉潺潺的声响,于是完全陶醉在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山川的壮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校园里得到普及,而巧妙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诗词的意象。譬如在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针对作品比较低沉而凄切的意境,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比较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示出相应的画面:一个夜晚,秋风萧瑟,诗人、明月、孤舟、江水构成了一个无比冷清的画面,学生在凄冷的画面和哀伤的乐曲氛围中深刻感悟了作品的意象。
篇13
要给汉语实词分类,首先。必须要把实词和虚词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实词的分类才成为可能。
那么,什么是实词呢?
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它可以单独充当句子的任何一个成分。这就是说:第一:这类词在不与其他任何词发生语法关系的情况下能够单独表达一个意思或反映某种意象。第二:这类词具有成为句子的潜在能力,或者说,一旦有了语调,它就有可能成为句子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运用上述定义,我们很自然地可以把前人总结出来的十二类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看作是实词,因为它们都具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黄伯荣先生把副词也归入了实词类,这不够妥当,第一:尽管副词具有语法意义,可以帮助造句,而且较之其它虚词它还更具有实在性,但从整体上看,既使加上语调它仍然无法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有当其结合在句子中时,其意义好像才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实在性,如:他很忙。“很”表示程度,乍一看,有意义,但这时已借助于语法了。类似的“太、极、越、推、更加”等等,只要不出现在句子中,不借助于语言环境,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就永远是模糊的。第二,汉语进行词类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此作为手段,确定句子的结构规律,从而更好去掌握和运用语言,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正确无误地使用语言——用语言交际,用语言表达思想。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借助于词类去阐述语言的结构规律或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顾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单纯从理论上把副词归入实词类,就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首先,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切实有效地把实词给学生讲懂,因为他们较之于我们更注重实践知识,只要实践上稍有点问题。再完美的理论他们也不会接受,因此,从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从实用角度),副词不归入实词类为宜。
以上我们只确定了实词的范围,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实词分类的标准。
我们知道,汉语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因此,给汉语的词进行分类,就不能象给英语的词分类那样,主要采取形态标准。鉴于汉语的特殊性,为之分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标准:
1、句法特点:
所谓句法特点,包括词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和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即句法功能和结合能力。
A、结合能力
结合能力应该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看哪些词和哪些词进行组合,如何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关系,哪些词和哪些词不能互相结合,根据这些,我们可以给汉语的实词进行分类:
例如:甲组:人牛玫瑰同志老师作家
学员山计算机拳头钉子
道德民族文化春天早晨现在
刚才星期六北京前头远处
屋里阶段路线
乙组:批评保卫宣传研究整顿
开始禁止走看听说
发生演变死亡消失依靠
妨碍进来过去讨论
丙组:好坏聪明迅速长久
大方平常冷硬清楚生动
美丽黑洞洞血红生动平坦乱遭遭
甲组词前面能加表示物量的数词或数量词组,如:一朵玫瑰、一位老师、一种文化、一个阶段、一只拳头,同时也可以加上由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和量词组合成的指量结构:这个星期六,那天早晨,这头牛,那间房等。而乙组和丙组一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一种研究”,“一个聪明”,“那些消失,这些清楚”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当然这两组中的有些词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和数量词组、指量结构结合,如“换了一顿批评”,“这是一种妨碍”,“这种宣传,效果不好”。“那种迅速,真叫人无法想象。”实际上,只要稍作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时的加点词在特定的语义场中,其性质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而临时具备了甲类词的特性。
另外,甲组的词一般不能重叠,而且它们也不能与“很,非常,已经,不”这类词结合,而丙组的词都可以和“很”,“非常”结合,很聪明,非常美丽,很主动,很生动,非常平坦。
这样,根据结合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把甲组词和乙、丙组词分开,我们称甲组为名词。
下面,我们再看乙组和丙组:
乙组的词一般不能和“很”,“非常”结合,而C组的词却能,乙组词的前面可以加,“能愿意,应该可以”等词,后面可以加表示动作、数量的词,如:能听,应该批评,可以宣传,愿意讨论,走一趟看一次,整顿一下,禁止一阵,而丙组的词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说:甲、乙、丙三组词在语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是不同类的,我们分别称之为名词、动词、形容词。
这样,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对词类进行划分,如:
伟大、状大、生动、运动、勇气、勇敢这六个词,有些在词义上具有为接近,初学者往往容易混淆其词性,利用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很快将它们鉴别归类,其中的“伟大、生动、勇敢”能受“很”“非常”修饰,这样,我们就知道“伟大、生动、勇敢”是形容词,“勇气”是名词(它不受“不”,“很”的修饰),“状大、运动”是动词。
但是,尽管如此,上述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对于表示心理活动和意识的动词它
就不再适用。
爱、恨、喜欢、讨厌、想念、感谢、赞成、反对,它们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因此,我们必须从另一种结合能力上考虑鉴别它们。我们知道,动词中有一类能带受事宾语,这类动词叫及物动词,而形容词词却不能。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表示心理活动和意念的动词与形容词区分开,尽管它们都于“很”结合爱人民恨你反对别人
那么,不带受事宾语的动词是否可以和形容词区分开呢?能,这点,我们将在下段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B、句法功能
句法功能标准就是根据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区分词类,例如,作主语、宾语的是名词,作谓语的是动词、形容词,作定语的是形容词等。但是,必须注意,汉语中句子成分和词类的对应关系不是很严格的,因此,句法功能标准只能作为参考标准,而不能作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如充当主语的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而名词和代词绝不是只充当主语,有时候,它还充当定语,类似的成分在其它成分里也有。
2、词义标准
利用句法标准尽管可以把大量的词区分归类,但它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
a、初学者(尤其是中学生),由于语法知识有限,不易很快掌握和理解。
b、遇到兼类词,上述标准就不再适用,我们只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其词性。
因此,除了句法功能标准外,词义标准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标准,尤其是对初学语法的人,这一标准更为重要。如:
桌子、黑板、粉笔、门、钢笔、电话、电视等不用其它标准,只看其意义,对词性就可以一目了然。
再如:a、“下午我们去听报告”
b、“他报告了一个特大喜讯”
c、“他代表人民去参加会议”
d、我们选他当代表
句中的“报告”和“代表”在不同的场合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就有不同的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句法标准就很难判断,采用词义标准就很简单,a、b是名词,b、c是动词。
另外,词义标准对识别词类活用也很有用处。如:“我们也干净干净”,要理解其中“干净干净”的意思并为之归类,就必须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要采用词义标准,这比运用其它标准简便易行得多。当然,词义标准也有明显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搞不清楚有些词从意义上该归入哪一类,如“兴奋,快乐”等,这时,就不能再用词义标准了,因此,我们在运用词义标准时必须和句法标准结合起来。
3、形态标准
所谓形态,就是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分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a、构词形态
构词形态在构词法上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如下例:
A组老师考虑阿哥阿妹
儿子种子房子剪子骗子
妻子胖子锥子聋子
花儿门儿影儿
苦头甜头拳头想头吃头看头
来头势头石头木头指头
人性灵活性原则性系统性
生动性形象性警惕性创造性
B组固化美化绿化异化腐化
形象化自动化工业化机械化
A组词和B组词的语法意义并不一样,从词义标准上看,A组是表示了物的,B组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从结合能力看,A组的词前面可以加数量词或指量结构:如:
一个儿子一粒种子一把刀子一个骗子
一朵花儿一个影儿一堆石头一方木头
那个拳头这个指头
B组的词显然没有这个特点,但它们后达可以加“了”。
固化了异化了工业化机械化了
这点,A组又没有。
由此可见,A、B两组词是不同类的,A组是名词,B组是动词,名词的构词形态标志是老——、阿——、——子、——儿、——头、——性,动词的构词形态标志是——性,——化。
b、构形形态
构形形态是在词的形态变化上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先看例子:
A组:先生小姐同学老师工人农民战士家长
B组:学习工作研究保卫打击跑骑
C组:漂亮草马虎交长
只要在A组词后加上“们”这个构形形态,原来的词由单称变为总称了。
先生们、小姐们、同学们、同志们
B组、C组没有这个特性。
B组词后面可以加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的持续,完成,过去等:
学习着工作着保卫着
跑了研究了讨论了
学习过研究过走过
A组和C组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