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

篇1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篇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011年上海高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4-02

毕业设计(论文)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把各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强化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如今,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环节现状分析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质量不高

因为高校扩招,师生比例大幅度提高,但是根据一人一题、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不能重复的要求,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出大量题目,客观上保证每个题目都具有高质量有一定难度;相当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欠缺,工程经验少,科研工作开展的不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实践脱节,甚至部分题目是综述性题目。以上造成了“假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没有兴趣做”等等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十几年不变甚至几十年不变,题目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没有兴趣;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得不到锻炼。

2.毕业设计(论文)全部由教师拟订题目,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以往的热动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是由教师出题,这些题目都是教师比较熟悉的,加上每年都要出题,题目都会有所相似。学生这时就找来学长以往的设计资料,大大简化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也就达不到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效果。此外,教师出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也有差异,这就造成学生选题比较集中的现象。教师指导很多学生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大,且效果也不好,同时学生间抄袭的现象也会存在。

3.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的矛盾

大学四年结束,学生意味着就要走向社会,找工作成了大四学生最重要的事情。这时候就有单位到学校招聘,一些学生忙于面试和找工作,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不够。而用人单位这时候招聘,看不到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主要看的还是学生三年的学习成绩,这也就让学生觉得毕业设计(论文)是找到工作后的事,从而轻视毕业设计(论文)。这时候,找的工作的学生只等顺利毕业到单位报道,毕业设计(论文)能混过毕业就行,可见用人单位提前到校招聘,忽视学生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让学生满于现状,不思进取,也就缺少了最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

4.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不够重视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大学学习还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待每门课都是只求通过考试,学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也只是当成一个大型作业,教师都会给过,从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与此同时,学生靠考前突击,通过考试的心态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广泛的认识,课后学生也没有兴趣去了解电厂实际生产过程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就没有疑问,也就难有创新的想法,也就不会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原因,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很不利的。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优秀的,他们有对知识的求知欲,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兴趣,然而其中的学生缺乏做课题的经验,虽然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已经确定,但具体到该怎样做,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开展。这些问题都是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1.实践中寻找课题,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中寻找课题可以从电厂等单位的生产实践,也可以从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提炼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举出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例子,或是电厂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扩展到应用本专业知识的领域中,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全面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在有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去查找相关的知识,只有当专业知识全面后学生才会有疑问和想法。学生有了疑问后才会产生新的思路,这样就为寻找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打下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导师制或教师的科研项目,跟着教师做科研,通过做的过程不但学到专业前沿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做课题的过程,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一过程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打破以往只有教师指定的惯例,分为教师制定和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把关)两种情况。学生自主选题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自拟题目,然后教师对题目的方向、工作量和难度等方面提出建议,进行把关,最后确立题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设计(论文)题目商讨建立机制。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科组成立学生自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小组,学生填写《自拟毕业设计(论文)申请表》,在指导小组学生的申请表把关提出修改意见后进行完善,最终确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3.设立探索创新型题目

采取鼓励和引导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设立或学生自拟探索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教师制定和学生自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划分成“探索创新型”、“理论研究实验辅助型”、“实验研究理论辅助型”、“工程设计型”、“工程实践型”等类型。对于每种类型的题目都要强调重视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内容,并提出针对不同题目的不同指标要求。

4.改进成绩评定方案

成绩评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设立或学生自拟探索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出创新和工程实践具体指标要求,建立不同类型课题的成绩评定方案具体要求。

三、取得的效果

现从几个典型例子来看以上措施取得的效果。比如上海电力学院热动专业2009届郭爱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300MW循环流化床的床温控制”是从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承担的工程任务中提炼出来的。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上海电力学院、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郭爱同学签订了三方协议,由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分别指定一名教师和工程师作为其指导教师,郭爱同学参加了工程实践,完成了自己的论文,既对该工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就业奠定了工作经验基础。

再如,2010届董振同学的毕业论文“蜂窝汽封流场及泄漏特性的计算”,2011届刘彬同学的毕业论文“国电铜陵电厂600MW机组锅炉排烟热损失原因分析及对策”,他们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从指导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中提炼出来的,企业也为这名同学指定了指导教师。该同学参加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既完成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又帮助老师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同学自己既完成了毕业论文,体验到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愉快,还积累了工程经验,实现了毕业论文活动的三丰收。

在自拟题目方面,典型的例子是2010届王伟同学、张雷同学、陈明同学。他们三人对一种既能发电又能作为普通外窗的“光伏窗”技术很感兴趣,就向老师提出毕业论文准备研究该技术。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该技术的三个不同角度,自己拟定了“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透过率优化的研究”、“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的朝向适应性研究”、“光伏窗气候适用性研究”三个题目,分别研究光伏窗在不同透过率、不同气候条件的城市、敷设在不同朝向的墙体时的节能特性进行研究。因为是自己拟定的题目,学生的兴趣很浓,毕业论文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好,还制作了光伏窗样机。

采取了以上改革措施以后,上海电力学院热动专业2009、2010、2011连续三届85.2%以上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工程实践类题目,53.3%以上有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的技术问题背景,自拟题目在4.8%以上。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增强了同学对毕业论文的兴趣,同学们得到了工程实践锻炼,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毕业的质量。

四、结束语

创新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由于就业压力比较大,学生们在忐忑不安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不够,积极主动性差。通过上述的改进,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践环节上锻炼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提早为毕业设计(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探索新型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选题,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积极主动性,从而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达到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雪景,魏立明.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128-129.

[2]彭熙伟,王向周,郑戍华.关于提高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15-116.

[3]陈志贤.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评估,

篇3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也没有找到工作,一直在家里闲着,偶尔还会到街上惹是生非。时间久了,父母对我也有了看法,总是免不了说我几句。

那天是我20岁的生日,我的几个朋友去家里给我庆贺,我们买了很多酒,喝得很痛快。因为一件小事,我和父亲又起了争执。也许是因为我当着很多人的面和父亲争吵,他觉得我没有把他这个父亲放在眼里,令他很没面子,从没动手打过我的父亲在那天却甩给我一个9向亮的耳光。堂堂20岁的男子汉,在生日这天当着朋友的面挨打,我觉得自己的脸全都丢光了。我对父亲说:“你会后悔的,你要为你的这个耳光付出代价 ”当天下年,我不顾母亲的苦苦挽留,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独自一人踏上了开往广州的火车。

初到广州的日子是迷惘的,在家习惯了娇生惯养的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做点什么。就这样,混了整整一个月,我才好不容易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当小工的工作。两个月后,我完全变了一个人。当初那个瘦弱白净文质彬彬的少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皮肤黝黑、不修边幅,身板结实的汉子。我拼命干活,拼命挣钱,我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

端午节是父亲的生曰,那时我还没发工资,我向包工头预支了700块钱,给父亲买了一身西服一条领带,还给他买了两瓶好酒,托工地上要回家的老乡捎回家里送给父亲,并跟父亲说一声我在广州生活得很好。

可是父亲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老乡回来告诉我,父亲看了我送给他的生曰礼物后,对他说:“他混得很好就只够买这点东西9我不会看错的,这辈子他绝对没有出息!”然后他就将我送他的衣服扔一边去了。父亲对我的轻视深深刺痛了我,看着自己粗糙的皮肤和布满疤痕的双手,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这一切,都是那个狠心的父亲逼的啊,在那一刻我开始仇恨他。我又一次发誓,我要赚很多的钱,我要用钱来浇灭父亲眼睛望的蔑视。

2

我知道,要想让父亲对我刮目相看,做一个建筑工地的小工是永远达不到这个梦想的,我得另有惊人之举。为了能早日打败父亲,我开始寻思怎样提高自己。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那一天,包工头带来一份新的图纸,建筑工程师不在,只有小学文化的包工头把图纸倒过来顺过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我便自告奋勇地去帮他,给他分析了图纸,还指导工人们怎样施工。工程师回来听了我的施工分析后,一个劲儿地夸我,说我有建筑方面的天赋,是个可塑之才。

自那以后,一有时间我就和工程师泡在一块,向他学习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一些小工程,工程师就让我先画草图,然后他再做修改,半年下来,我的设计水平大有长进。建筑工地的附近就有一所大学,手里有了一点钱后,我便去那所大学报考了建筑设计的培训班,我想报考这所学校的建筑系。这时,我已经有了新的目标,我想要成为一名一流的建筑设计师。父亲听说我想报考大学,不以为然地说:“就凭他?当年正儿八经在学校学,高考时还差一大截,要是他能考上,还要等到今天,”父亲的冷嘲热讽又一次刺伤了我,父亲也不过是小学老师而已,但是我在他心中却是如此不济,我愤怒得几乎将嘴唇咬出血来。

从此,我开始了新一轮的玩命,白天在工地做小工,晚上去大学上课,好几次,我累得晕倒在工地上,但是,对父亲的仇恨令我咬牙支撑。那时,父亲在我的心中真的已经不是父亲了,而是敌人,是对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那所大学的建筑系。但是我没有把这消息告诉父母,我想等拿到了大学毕业证、学士学位证的时候,再告诉他们,那时,把两本红彤彤的证书放到父亲面前,比任何语言都有冲击力。

我仍在工地工作,不过不再是做小工,而是成为了建筑工程师的助手。我每月都要寄钱给家里,也常写信回家,但都是写给母亲的。在我写给母亲的信里,从来没有出现父亲这两个字,父亲那样轻视我,我要让他知道,在我的心中,也压根儿就没有他这个人。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两年多过去了,我们的较量也接近了尾声。我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四年的学习任务,我正在进行最后;中刺,准备毕业论文。我矢口道,和父亲面对面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在几年来的较量里,我和父亲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我对他的恨却渐渐地淡了。为了毕业论文,我请了长假,关了手机,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这是关键时刻,我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3

当两张证书终于真真实.实地被我握在手里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订了一张回家的飞机票,五年的漂泊奋斗啊,父亲,我终于有资本面对你了。下了飞机,我打车直奔老家而去。家一点点近了,父亲一点点近了,我被一种莫名的兴奋激动着。

汽车行驶到家乡的小镇时,我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五年了,熟悉的小镇已经有很多的改变,变得有些让我认不出来了。我想起父母,父母怎么样了?他们会不会老了?远远地看到了山脚下那座熟悉的小院,我从车上跳下来,然后就飞跑着越过了一道道田埂。推开院门,母亲迎了出来,而父亲,他还是没有主动出来见我。

我笑笑,我已经不介意了,真的不再介意输赢了。我告诉母亲我大学毕业了,我要把毕业证拿给父亲看。母亲的眼圈红了。越过母亲的肩头,我看到堂屋里挂着父亲的一张照片。天,那张大大的照片怎么是黑色的呢?我只觉脑海一片空白,半天才回过神来――那是一张遗像。

母亲告诉我,父亲走的时候,带走了我写回家的所有信,那些根本就没有提及父亲的信啊,父亲却一直当宝似的收藏着。我总感觉父亲应该还有东西留给我,他会有话和我说,他不会一直沉默的。果然,我找到了父亲留给我的一沓信。

原来,父亲一直以信的方式记下他对我的关心,每天一封,从不间断。那一段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父亲沉甸甸的爱,让我明白了父亲的那份良苦用心:

“儿子:我知道你在广东吃了很多苦,但是你要明白,父亲这样做,是为了你好。你终归还是要自己站起来走路的,父母不可能让你依靠一辈子,儿子,我知道你恨我,在你的心中,你已经把我当成了敌人,当咸了对手’,这或许也正是我所要的。在广州那样的环境里,支撑你的,也许就是你心中这种极力想向我证明能力的信念。”

“儿子:对不起,我要用你寄来的钱了。近来我的肝一直不舒服,我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是肝硬化中期,要立即动手术。我没有让你母亲知道,我怕她担心,更怕她告诉你。你很快就要参加考试了,我不能影响你,我希望你能如愿取得优异成绩。”

篇4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9日

会计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和方法于一身的应用经济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系统的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会计教学质量非常有益。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该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复合会计人才,重视会计实践教学是该校会计教学的特色。

一、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我国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然而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堪忧,其原因在于学生“高知识低能力”、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在会计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是会计课程实验、实训、模拟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院校对课程实验、实训、会计模拟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或没有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节考核评价方法缺乏合理性。

三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没有抓紧,流于形式。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毕业实习为分散形式实习,教师对实习缺乏指导和监控,实习效果不明显。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大检验,但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毕业论文时间与就业、考研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降的状况,甚至在“拼凑论文”、“抄袭论文”。

四是实践教学保障不足。主要存在实践教学物质条件不达标、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雄厚等问题。有的投入了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有的没有投入或者投入不够,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激励机制不健全或贯彻落实不够,实践教学的师资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和经历。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校在构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以应用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是高素质的会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创新性。为适应就业的需要,我们针对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使之尽可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兼顾会计学科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加强实践教学并不等于我们不重视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既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拓展会计视野,又要让学生精于会计实践,具备上手快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上,我们安排了会计完整理论体系课程,并且还加了会计理论前沿、会计与财务专题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精髓,同时也有专门针对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强化环节,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能力上形成完整的受教育体系。

3、结合理工院校背景和特色,加强工程学科教育,拓展学生视野。做会计核算和管理必须先熟悉企业概况和企业的业务流程,才能提高会计服务和参与企业管理的质量。我校有色冶金、材料化学、工程力学、建筑测绘等理工科特色鲜明,学校地处江西赣州,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等美誉。我们结合这些理工科的背景和特色,开设了冶金概论等公选课,安排学生到冶金企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这样既能拓展学生视野,又为以后在这类企业就业奠定了上手快、能力强的基础。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会计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巩固会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整合校内外会计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图1)

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设置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单项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实验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实践,让学生的课程章节理论知识和每门课程理论、关联课程知识、会计专业理论体系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综合实验、实习使学生的知识、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我们的课程实验共有172学时,课程设计11周,综合实验4周,各类实习10周,毕业设计11周。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在理论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开设了重要实验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从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学原理课程开始,接下来所有学期的课程实验与专业实训保持连续。专业课内实验172课时,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等会计核心课程均安排了课内实验,还安排了独立周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会计信息化设计,各种专业独立集中性实践教学共安排34周。

(三)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督促实践教学实施。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出台了实践教学的管理文件,对实践教学的实验教材、大纲、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条件保障等作了规范,制定了《江西理工大学实习条例细则》和《江西理工大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规范指南》,学校定期对实验教学文档进行检查,不定期地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抽查,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学及管理人员组成督导组对实验教学进行督查和指导,每学年学校还举行教师实验课教学竞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让优秀实验课起示范作用。

(四)重视模拟实验,提高仿真效果。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是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视会计模拟环节,安排了独立的4周时间进行实验,由高级职称老师进行辅导,实验经费充足,要求学生每人单独完成模拟实验的一整套流程,模拟实验内容紧跟会计准则的变化和相关税法内容的变化,模拟实验题量大,对模拟实验要求高,制定了严格的会计模拟实验考核方法。

(五)毕业实习不折不扣,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我校有色、冶金专业特色明显,我们在深圳中金岭南股份公司等一些大中型有色冶金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加上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与我们专业的合作关系而形成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已有充分保障。我们要求学生毕业实习应不折不扣完成,保证5周实习时间不缩短,实习要求不降低,实习报告及实习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考核。为防止毕业论文出现“拼凑论文”、“抄袭论文”的不良现象,要求学生“应用选题、真题真做”,坚持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从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教师指导、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毕业论文的综合检验效果。

(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会计知识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省区决赛等活动都取得不俗的成绩。还安排学生有3周的会计、审计、税务相关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安排了2周时间的企业生产认识实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四、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改善实践教学物质条件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对理工科系和管理科系同等重视,大力投入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同时应积极开发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实习基地这一平台,校企双方开展技术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协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和管理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二)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激励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对选定指导教师、组织制定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进程变更办理及手续审批、检查教案课件与实训用品、检查实践教学进度及实施情况等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和认真的落实。要经常考评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组织实践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实习、实训报告,检查指导教师的实训总结,组织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等。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应重视实验师资培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成立由学院教授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聘请企业财务总监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兼职教授,让其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给予指导。

五、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我们将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应用于会计教学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过对所有在校的已接受会计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实践教学加深了他们对会计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调查显示,82.4%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会计不再枯燥了,会计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施会计信息化、EXCEL在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技巧,使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缩短,通过对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统计,接受过会计实践教学的同学,通过率达到93.2%,未接受会计实践教学的同学的通过率为69.3%。在近2年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西赛区决赛中连续获得一等奖。

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也受益不少。会计核心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广泛好评,《会计学原理》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成了双语教学课程,会计学专业成了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会计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江萍.会计本科实验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篇5

我们有些人,脑子并不懒,读了许多书,看了不少东西,讲起来也滔滔不绝,似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手懒,不注重笔记,不注意整理,不善于进行运用,因此往往也没多大出息。

勤动手,不仅使脑子更灵活,提高效率,而且容易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有的人把人生分为学习阶段和使用阶段,即学生时代就是学,毕业以后就是用,分得很清楚。过去不必说了,至少与提倡“终身教育”的现代,已是很不适应的了。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光用不学,已有的知识会老化、淘汰、无用了,还怎么会有成绩?

相反,有的学生就聪明,把学习和运用结合得比较好,在中学时期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搞小发明,小创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获得小成果。这种小发明、小创造,反过来又促使他去努力学习,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到大学、研究生期间,则更注意学用结合,除一方面打好基础外,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有的毕业论文就有较高的水平,甚至在某一方面具有突破的成果。不少研究生,两三年后,出了一两本书,既完成了学业,又有了成果。这比那种单纯地学,可就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光读不用,就不觉得少了,往往还以为很多,容易骄傲自满。一旦边学边用,就会感到,不论怎么努力,所学的东西都不够使,因而更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用结合,互相促进,成效显著。

马克思因为写《资本论》,几乎把大英博物馆有关的藏书都读完了,甚至极为罕见的政府报告和档案,他也没放过。

作家姚雪垠为写《李自成》,搜集了上万张卡片,他读了多少书,就可想而知。即使这样,他还觉得资料不全,还在搜集。

郭沫若更有趣,每当写剧本的时候,他常常先把名家名作找来读,然后再进入创作。

如今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差,不论教师给他讲多少道理,家长怎样用“长大了去扫大街”之类的话去威胁,都不灵,关键就在于学用完全脱节。

篇6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最先由法国“百科全书派”提出,其实质是欧洲对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但真正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并使之闻名于世的是19世纪初洪堡所领导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从创立之初就坚持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一切教学均应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1]。千百年来,我国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进入现代社会,应该对这一定义进行拓展,变更为:师者,所以以传道、授业、解惑、创新也。二十世纪初,以德国大学的Seminar为蓝本,在北京大学首创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2]。认为:“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因此,设立研究所,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也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发现,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对长期流行于学界的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伯顿·克拉克基于自己对美国大学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于1987年描述了当时美国大学中教学和科研日益分离的现状:“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者们俨然是大学中声望卓著的优等公民,而那些整日奔波于本科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则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活必须进行重构”[3]。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微弱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不相关,甚至有的认为成负相关。根据对西南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学生反而喜欢科研能力居中的老师。他们认为科研能力居中的教师,不仅具有相当的科研素养和水平,对课程内容理解充分,而且对学生也能细致体贴,讲解认真负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过多地将时间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同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智商高,能轻松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也能轻松理解,而不注重认真细致地讲解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科研能力差的教师可能存在自身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因而难以给学生深入细致地讲解,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这就说明科研和教学相融相长并不是必然关系。因此我们就需要寻找到一些途径,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切实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重视课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也要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就会对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和前沿比较熟悉,就能把所讲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本人所研究的方向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使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最新科技进展有所了解,从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讲授,提倡学生以“研究”方式学习,强调理论教学、文献查阅与实验教学三者的结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学团队经过长期努力,建成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堂布置、课外查阅、课外小组讨论、课堂学生PPT讲解与讨论四个环节,成功实现课堂教学与科研的融合[4]。比如说,《材料物理》教材中有“高温超导材料”专题,2011年是超导现象发现100周年,Nature Materials与Science等权威期刊都发表了重要评论,教学团队相应地建立了文献资源“超导百年回顾与展望”,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了超导的历史与发展方向。《材料物理》课程共建立了约20个专题、约80篇国外权威期刊论文为主的文献资源,并逐年随着相关学科发展而完善。通过对《材料物理》各个专题的研究式学习,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听、说、读与写以及文献查阅总结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通过学术讨论,许多专业问题越辩越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

二、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一些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却在运用综合实验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将现有科研中与本科实验教学相关的研究工作纳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可有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西南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依靠生态建筑涂料课题组长期的科研和开发的技术建成的,应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对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专业十分对口,在基地的设计时就明确了教学、科研中试和生产三个功能,现在已完成应用化学生产实习、“化学建材”和“涂料加工工艺”等课程实验教学任务[5]。化工涂料实训基地通过编写生产实习指南,明确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并布置个人作业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作业。个人作业主要包括:学习和了解建筑涂料的基础知识,涂料车间布置和设备概况,涂料的配方设计和配料计算,涂料生产的分散、砂磨、调漆、调色等训练,记录各工艺环节的速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学习涂料各工艺环节的质量判断方法和生产经验,涂料基本性能检测,涂料有毒有害指标分析,等等。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使科研有效服务于实验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开拓进取精神,增强了同学们从事产业开发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上升到中试和生产级别,大大提高了相关的科研研发能力,研究成果更接近于生产和应用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三、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凝炼为适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原则,应该遵循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西南科技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借助承担的科研课题,较好地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支持了学生高质量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该实验室完全是在导师所争取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建成的,该实验室从大一新生中开始吸纳成员,培养其科研兴趣,但核心成员是6名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导师指导下开始从事实验工作,导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从根本上把握实验。特别是学生参与各种标液配制和材料制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所研究的材料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各种材料的名称。学生还学会了一些测试分析软件,如X-pert,origin,Search match等。在学生毕业设计阶段,导师将一个较大的科研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毕业设计题目,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到问题解决、成果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通过课题任务的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解更透,把握更牢。学生通过无机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的实验,学会了如何分析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并在样品的分析测试中,熟练掌握了X射线衍射、拉曼散射、扫面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原理,增强了感性认识,使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加直观、真实、具体。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科研转化为教学环节,使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做科研的过程,并充分利用投入的科研设备和器材,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系统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积极组织各种创新实践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作为科研促进教学的补充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研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为了更广泛地让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更多学生受益,我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先进机电技术创新实践小班、材料与工程学院创新人才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等。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在全校每届选拔30名以工科为主、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配合完善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其培养过程采用基础训练、专题研究、系统设计等研究性教学方式,以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导师为主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科研实践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技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首届“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33名毕业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创新班课程学习,修完规定学分,并顺利通过了由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H.Stark、T.Wong、Dr.Y.Yang等三位教授参加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学校宣传部进行现场录像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获得了结业证书,毕业论文良好率达100%,优秀率达到50%,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李海南同学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王卓然同学主编的教材《深入浅出AVR单版机:从ATmega48/88/168开始》2008年6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开展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是为了解决实践课程受益面广但不够深入、个别学生科技活动较深入但受益面较窄的矛盾而采取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实行“教师指导技术方案、研究生指导技术细节、本科生负责技术方案实施”的三级技术指导和文化交流体制,采用“一个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多个科研方向、若干个课题小组”的三级“集中-分散”模式进行管理。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开展活动两年多来,在参与科技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表现突出,共获得四川省苗子工程项目13项,学生获得各级项目经费共计228,800元[6]。

五、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还需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关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已经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因果关系和本末秩序进行了明确定位。但批判了多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即使在非常注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也没有明显改观,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重在科研;高校实行聘期考核,3年左右一个聘期,科研“硬指标”层层落实,易于考核,教学“软任务”软软绵绵,得过且过;高校要上台阶,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大学排名等,都极其看重科研。宏观和微观环境都给科研以较高要求,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想挤进研究型大学,向985高校、211高校靠近,本无可厚非,只是有些本末倒置。在高校,科研终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掌握的关键。

(二)建立高校教师进入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尤其是为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须推动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目前我校引进的部分青年教师学历虽然都高,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可是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没有见过生产线、如何讲解工艺流程?因此,可考虑轮流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每次至少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对教师教学任务不再进行考核。我校已经选派科技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工作组到中核集团821厂挂职,以“玻璃固化”项目为接入点,进行项目合作工作对接,在帮助厂方消化吸收进口技术和设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参与集团公司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编写、申报等工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有效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校企双赢。国防科技学院为改变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涉核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具有工程背景专业教师的现状,也拟派遣青年教师到中核集团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五〇四厂)锻炼,这种作法值得继续推广并深入。

(三)继续加大力度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积极组织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行业合作编写教材。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不同研究领域,因而教学应该和科研一样,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团队逐步挖掘和积累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科研资料和素材,将团队科研成果应用于该团队对应的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加强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多带学生深入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让学生接触行业一线,了解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并逐渐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给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 董方,杜志强,王力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5):135-137.

[2] 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67-69.

[3] 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0(3):67-70.

篇7

大家上午好!

能够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作为2012届毕业生代表发言,是我大学生活中所获得的最珍贵、最具分量的一份荣誉!此时,每个毕业生心中都有千言万语,想要说给母校、诉诸同窗,但有一句话却一定是大家内心最无法抑制的,那就是:我们,毕业了!此刻,青海民族大学2012届的毕业生们已经褪去了迷茫,抚平了离殇,唯有胸中不灭的是未来憧憬的豪情万丈,心里不舍的是母校情丝的眷恋绵长。

是的,毕业了!从初入校门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青涩与开怀,到今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与沉淀。正是在学校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氛围熏陶下,伴着何峰校长那篇文笔精炼、内蕴深厚的《磐石记》的引领,我们一点点发现着自己的内心,也一点点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这里,铭刻着我们的青春记忆,这里,铸就了我们的未来动力。

今天早上,我又一次漫步在校园里,历史的光影与现实的辉煌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交错变换。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欣喜,第一次住进宿舍的无眠,第一次感受到提前花完生活费、囊中羞涩的拮据,第一次独立处理那么多问题的紧张和解决问题后的兴奋想起了曾经军训时弄得自己满身泥泞的土操场,而今已成为绿茵缤纷、喷泉相伴的磐石广场;看到了在我们不长的几年大学时光中拔地而起的新图书馆、逸夫综合楼、小岛文体馆和即将竣工而我们已无缘入住的四栋崭新的宿舍楼;触到了2009年青海民族学院正式更名青海民族大学那里程碑意义一刻的兴奋与激动;听到了在60周年校庆大会上强卫书记对学校那 三个基地,一个窗口的高度评价这些都让我愈发感到对母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曾经,我们也会在私底下、闲谈中,抱怨学校的种种:抱怨馨香餐厅的饭菜太差,抱怨那还在使用的60年代的绿桃公寓,抱怨鸿文楼阶梯教室的设备不清晰,抱怨学校时间观念差、办事效率低、官僚气息重,抱怨图书资料缺乏,甚至抱怨学校的漂亮女生太少。可是,当这所有的一切都即将成为过去,都和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一起凝结成一段化不开的回忆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正因为深深地爱着母校,我们才会对她如此挑剔。今后,步入社会,我们恐怕再也找不到一年只要1000 块的房子,再也找不到这么多好朋友一起玩三国杀,再也找不到能在宿舍楼下点燃心形蜡烛手捧玫瑰的男孩儿,再也找不到这么多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

然而,弹指一挥间,大学时光已经悄然结束了,我们终将背起行囊,开赴新的征程。母校以偌大的胸怀,包容过我们的稚嫩,见证着我们的发展,更将目睹我们的成功。李开复先生说: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时光,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灵动的个性;我们领略的,不仅仅是开阔的视野,更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伴的进取精神。虽然我们的母校与一流大学还有些许距离,但它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奋斗的驿站,一个公平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而我们正是这个舞台上自由的舞者。几年来,我们由当初的天真烂漫、懵懂无知,到今天成熟稳重、壮志满怀,因此,我们成长了。成长了,这便是我们在母校最大的收获。

我们会永远铭记,恩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何其有幸,在大学里如饥似渴求学的我们,遇到过多少位德高学厚、兢兢授业,将我们这群懵懂无知的学子领进了神圣学术殿堂的授业导师;又何其有幸,遇到了我们的班主任和专、兼职辅导员,他们昭昭传道、孜孜诲人,对我们倾注了满腔的关怀和家人般的温暖。

让陪伴了我们整个大学生活的英华楼作证,让无悔的青春作证,承载着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青海民族大学2012届的毕业生们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做胸怀大志并脚踏实地的人,做德才兼备并勇于创新的人,做富有责任并敢挑重担的人!我们进德修业,允文允武,立地擎天,自强不息,同心同德,负重致远!在青海民族大学发展的史册上,我们注定会写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光荣和梦想属于我们,我们将在您厚重的肩膀上展翅飞翔,在您宽广的胸怀里激流勇进,在您智慧的目光下高歌远航!

似水流年的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今天我们将在此离别。我们没有办法像徐志摩先生那么潇洒,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我们把成长的足迹留在这里,把美好的回忆留在这里,把一生中最动人最美丽并将永不归来的一段青春都留在了这里。从今以后,不论我们走多远,我们灵魂的归宿永远是雪域高原上青海民族大学的这片圣土。

最后,我谨代表全体毕业生衷心的祝愿:

祝愿我们的母校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与时俱进、蒸蒸日上、再铸辉煌!

祝愿我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工作顺利!

祝愿学弟学妹们的青春时光精彩绚烂,大学生涯繁花似锦!

祝愿20__届的毕业生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再见了,纯真的青春时光;再见了,尊敬的领导和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兄弟和姐妹;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的大学!

大学毕业生代表毕业典礼发言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作为毕业生代表讲几句话。其实一开始被通知到要做这个发言,我是想拒绝的,为什么呢?就像昨天相声里面学弟损我的:“你还学长呢,你是学得好还是长得好啊。”实在不好意思,这两样一样不占。众所周知,我大国务盛产绩点高、颜值好的男女学神,所以要我代表国务的风貌,还真是难堪其任。不过我想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于是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回忆

我相信对在座的每个人来说,这四年都是我们之前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年积累的这份友谊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互相陪伴,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翻选课指导,选课的时候互相检查,坚决避开“江河湖海,花花草草,两凤一宝”,中午不吃饭也一定要选到好课,“然而并”。我们一起刷早锻、选锻、必锻,早上八点钟空腹去上体育课,但是很多人还是知识和体重“双丰收”。我们一起吃遍了三号湾、五角场,却发现阿康才是真爱,一起玩遍了大学路、政民路,却发现寝室夜话(八卦)才是最好的娱乐,我们在新生杯、院系杯、毕业杯的赛场上挥汗如雨,在意的却只是赛场旁那一双双熟悉的眼睛。

四年大学,三载同窗,我们一起笑,一起哭。班级刚组建时,在班级活动中一起愉快地玩耍,大二刚上专业课时,我们在名著原典中一起挣扎。生病时,室友温馨的问候和照顾给与我们力量,失恋时,朋友耐心的倾听和安慰带给我们阳光。后来,我们一起考虑毕业的出路,一起实习,体验“朝九晚九”的生活。而不久前,我们还一起深陷毕业论文的泥沼,大家见面时互相安慰,道一声:“你毕业论文写完了吗?”然后意味深长地相视一笑,心中说:“那我就放心了。”

我们有时懒散,会犯拖延症,但我们国务人也有着昂扬的热情和上进心。不少同学在学术上做出了优秀的成绩,参与学术课题、参加学术会议,以及专业相关的各种竞赛,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学生会、社团常出现我们的身影,大二时学生会十几位部长我们班占四分之一,上届学生会主席团,本部校区五名主席团成员,我们班独占两名。我们是各种学生社团的社长,校级刊物的记者、编辑。我们没有放松专业学习,但国务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是注重培养领导力和影响力的,从他们对一个社团,一个部门的领导中,我们看到了将来,他们领导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甚至领导这个国家的希望。

二、感恩

我们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国务学院为我们提供的环境和机会,离不开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要跟这一切挥手告别了,往昔的记忆真的像火车一样从我们头脑中闪过,我们会想到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首先我们要感谢辅导员朱佳老师。那是军训的时候,朱老师怀着小国宝,顶着炎炎烈日来陪伴我们,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服,而回忆却让感动的泪水浸湿了我们的眼眶。朱老师,谢谢您!谢谢您的陪伴和支持!是你在同学生病时第一时间出现在医院,是你为了照顾我们的时间,大晚上撇下小国宝,来参加我们的支部活动。我们觉得对小国宝有歉疚,因为我们占有了太多。是你动用一切资源帮助我们拉赞助,搞好毕业活动,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离开校园。因为有你,我们没有遗憾。谢谢,朱老师!

还有在朱老师休假时一直陪伴我们的张骥老师。张老师带领我们为班级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几年也一直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专业课和语言学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指导。“精英的意识,大众的情怀”,这句话我们会记在心里。谢谢您,张老师!

我们之所以能在知识和学术方面取得进步,离不开为我们精心授课的各专业老师,你们带领这些懵懂无知的年轻人迈入了知识的殿堂。除了在课堂上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各位老师还能够开放自己的学术课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成长。在我们自己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的时候,各位老师更是牺牲自己宝贵的假期时间,关心我们的项目进程,和我们一起克服调研过程中的困难。老师们的很多教导深深刻在我们心底,指导着我们的为人、为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谢各位老师,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同样要感谢学院党委、党总支、学工系统、教务部门的所有老师,他们都是幕后英雄,他们一点一滴的付出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谢谢你们!

三、收尾

多年后,你或许已经忘记,当时是哪个室友偷吃了你的零食,忘了是谁在课堂上睡觉打鼾,忘了差点错过哪项作业的截止时间,但是这里的友谊我们不会忘,师恩不会忘,在这里撒下的汗水、泪水、还有欢笑,我们不会忘!

毕业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大家即将天各一方,但是面对前路的未知,我们不会害怕,因为我们是国务人,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年轻的梦在这里已经生根发芽,互相陪伴,我们都已经长大!

策马前途须努力,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前程,过出积极且灿烂的人生! 谢谢大家!

大学毕业典礼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05级城市规划班的叶顺利,今天能够代表建筑学院2010届全体毕业生在此发言,我感到非常的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出席我们毕业典礼的各位家长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此刻,我不想用“白驹过隙,时光飞逝”类似的字眼,去临摹毕业典礼发言中惯有的言语,我想在这有限的几分钟里说说我们的心里话,做真实的自己。

大学五年它意味着什么?

五年里,我们目睹了福州大学的蓬勃发展,我们亲历了建筑学院从建院到逐渐成长的过程,我们与全校师生共庆母校五十华诞,前不久我们又迎来了建筑学院专业教育评估,并最终获得可喜的成绩;五年里,我们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一路上大家互相帮助、共勉奋进,知识的给养,社会实践的历练,让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五年里,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曾在厦门鼓浪屿集体等候日出,在上海外滩、苏州园林,在黄山脚下、西塘河畔都有我们游览写生的身影,也曾在安徽南屏爬上屋顶绘制马头墙的大样,在宏村西递定格朝阳与夕阳的美景,这是属于我们这个专业特有的实习经历;五年里,有太多感动,师恩情同窗谊,五载共处刻下无尽回忆。就在十六天前,2010年6月9日,送旧晚会上几十个人相拥痛哭,在场的老师也纷纷落泪,这一幕,我想大家定会和我一样永远珍藏。哭泣,是因为我们站在离别的浪尖难舍这浓浓情意,但哭泣过后我们仍会绽放笑脸,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份从容与坚强。

大学五年,它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收获、意味着感恩!

我们感谢父母,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那么优越,或许他们会为了你下一年的学费而加班加点劳累至深夜,或许他们为了让你在学校生活好一点自己却省吃俭用,他们总是默默的付出,将朴实无华的爱融入在生活的点滴里。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同学为爸爸妈妈们深深的鞠一躬,感谢你们二十多年来的含辛茹苦,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我们感谢老师,是你们引领我们步入知识的殿堂,是你们为我们画的第一根墨线,为我们裱的第一张纸,是你们授予我们专业知识、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就连在毕业答辩结束后老师们还特地聚集在一起语重心长的为我们指点走出社会后该注意些什么。感激的话千言万语,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尊敬与爱戴。学生即将远行,就让我们深情的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我们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求知的环境,为我们成长成才构筑了坚实的平台;我们感谢所有同学五年来的关心与支持,我们珍视那份难得的纯真友谊。

毕业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低眉处无奈流年似水,行有志风华如火。

毕业是大学五年的精彩谢幕,更是下一段征程的郑重开始。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是梁启超先生在1__年前,为唤醒中国青年所作的《中国少年说》。1__年后,我们毕业的今天,我想与在座的所有同学一起共勉。让我们带着那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国家的建筑和规划事业做出贡献;让我们发扬建筑学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精神,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尽情施展我们的才华。今天,我站在这里为大家发言,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管你是80后还是90后,都能够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慷慨激昂,精彩陈词,书写自己的成功与辉煌。

最后,祝我们的领导、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我们的父亲、母亲们永葆青春、万事如意;

祝我们福州大学、祝我们建筑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篇8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篇9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

1.在理念上,易三仓大学坚持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学生尊重国家的宗教,尊重自己的国家,尊重国王,尊重民主自由的生活,培养人们通过高尚的劳动证明自身存在的信仰,承担引导人们获得知识和理解生活真谛的义务。

2.在价值取向上,易三仓大学坚持为国家服务的原则,为人民提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商业教育和管理科学领域的跨学科方法和研究。高职教育应该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3. 在教学方式上,易三仓大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穿插了很多实践教学环节,有课程设计,实践学习等等。我们也应该由老三中心(课堂、教师、书本)向新三中心(学生、在做中学、经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本位,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能力需求,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4.在课程导向上,易三仓大学努力培养具备以下素质的毕业生:品行端正,具有开放意识,持续性成长,重视言论自由,通过在伦理学,自然科学,商业管理学和语言方面的学习,吸收正确思想和意识。对于高职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认真思考和有效的决断,在学业上取得优秀成绩,由教学专家向消费者需求转变。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做到“三个接轨”

1.与国际教育接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国际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泰国首屈一指的著名学府,易三仓大学以其卓越的声望和严谨的教学原则吸引了美国、英国、澳洲、比利时等众多国际著名国际大学的注意。我国加入了WTO,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实际已面临国际性的竞争,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与国际教育接轨,把行业或国家以及国际上认可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引入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教育接轨,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就业能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2.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易三仓大学已经成为泰国商务、管理和信息技术类学校的中流砥柱。其毕业生在工业、政府、银行和跨国公司中,无论是在管理层还是在技术方面都表现出众。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为此在“十二五”的第一年,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适应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际,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使高职教育成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反映企业需求,企业手中的教育――实现企业参与,企业心中的教育――达到企业满意”。

3.与就业市场接轨。易三仓大学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众多大学和教育机构保持者合作关系,包括教师交流,访问学者,学生交换和联合培养项目等。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三、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做到“三个融合”

1.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易三仓大学共设十二个学院,三十七个学科,尤其工商管理、计算机专业在亚洲影响较大。学校采用学分制,以修满学分和完成毕业论文作为毕业条件,并保证符合国际标准,所获学分和学历世界各国都予以承认。

2.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易三仓大学获得泰国教育部高校办公室完全认证,毕业生和国立大学毕业生享有同等待遇。它的教学水准得到泰国全国服务行业委员会认可。我国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

3.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职业岗位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要强调技术的先进性、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融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明确改革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课程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从而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改革策略,使改革走上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比较稳妥的发展道路。

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建设

课题编号:HGJXHB1111038

篇10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篇11

国内不少图书馆都设有特藏部负责本馆的特藏工作,但特藏部的工作内容却不尽相同:有的界定为古籍善本相关业务,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有的界定为包括古籍善本在内的各种特殊资源的整理和利用,如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有的则与古籍善本无关,仅对本馆认定的特色(特殊)资源开展工作,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欧美等国则用“Special col-lections”囊括了图书馆的全部特色(特殊)馆藏工作。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工作主要由特藏部负责,该部门集捐赠与特藏为一体,利用清华大学的品牌效应和丰富的校友资源,基于捐赠开展特藏建设;特藏部从大量的捐赠品中甄别出有特殊价值的藏品,划分成不同专题(主题),由专门负责特藏建设的馆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征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征集、整理,现已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特藏资料的读者服务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在图书馆的不同部门进行,如“清华文库”在流通部服务,“保钓、统运”资料在特藏部服务,古彝文在科学古籍研究所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工作既丰富了馆藏,又将图书馆文化传承的功能融合到特藏服务创新中,探索出图书馆文化——校园文化精神——多元民族文化的“三级文化传承”道路。

1渗透式服务教学科研,打造专业、进取的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馆舍、馆藏和设备等形成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各种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形成图书馆的制度文化;馆员的服务、职业精神、价值观、使命感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构成了图书馆的精神文化。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出人文气息浓厚的图书馆文化。

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舒适的阅读环境、灵活的服务形式、便捷的服务设施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服务和支撑,成为学术资源、学术活动、文化展示和开放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舍、组织结构、服务内容和方式等也与时俱进,但专业严谨、进取向上的图书馆精神文化一直没变。在知识网络时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工作致力于充分利用各种特色馆藏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展专、深服务,主动融人科研和学习的一线,嵌入师生科研和学习过程之中,从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提升馆员在读者心目中的专业形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档次。

1.1“一站式”资源获取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色资源都按照专题(主题)区分,同一专题(主题)的各类资料集中排架,不区分语种和资料类型,部分还配有电子阅读机和检索机,便于读者在一个物理空间就能轻松阅读多载体、多种类文献,获得该专题(主题)的全部馆藏资源。这种“一站式”资源获取的服务模式吸引不少专业(资深)学者教授前来使用资料。

海外“保钓、统运”资料是清华特藏之一,收藏从1970年开始延续到80年代初的海外留学生“保卫钓鱼台运动”的相关资料共计13000多件,包括运动中出版产生的各种书籍、刊物、报纸、通知、张贴、往来书信、幻灯片、照片及运动的原始放映带等,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资料最全、数量最多的“保钓”资料专藏。自2010年11月成立“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以来,吸引了不少海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者前来参阅。其湾大学历史系的邱士杰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刘玉山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进行了数月的持续研究,他们每天和馆员一起上、下班,如饥似渴地查阅着资料,间或停下来与馆员就某个细节进行深入的讨论。馆员的观点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思路,他们的疑问也成为特藏工作今后深度服务的新方向。他们回去后,一直与我们保持通信往来,互通有无。

1.2虚实结合、动静搭配、资源共享的全天候立体服务

结合实体特藏资源的专题,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工作设立了网上虚拟特藏,扩大特藏资源的范畴,将可获得的数字资源以及资源线索集成到虚拟特藏中,建成基于专业本体的7×24小时特藏网站,力争为读者提供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的全天候立体服务模式。

“清华文库”特藏始建于1988年,主要收藏在清华工作、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的著作(包括著、编、译、审)。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大部分藏品都含有作者亲笔签名(或留言、印章),其中有许多著名学者签名赠书,如季羡林、钱钟书、杨绛、许渊冲、冯钟璞、文洁若、顾毓琇、马识途、英若诚等,成为珍贵藏品。“985工程”二期建设中,我们将虚拟“清华文库”作为项目推进,以人物为主线,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成果、地点等相互关联构建本体,建立以虚拟文库为主要知识传播途径、实体文库作为保存珍品资料和展览展示的特藏服务模式。我们主动参与院系的各类纪念和庆祝活动,以展促藏,以藏办展;与档案馆、校史馆等研究单位合作,共享藏品;主动登门拜访学术大师或其后人,征集手稿、书信、照片、荣誉证书等;采访80岁以上的老校友(其中包括院士、教授、领导等),建立口述历史的视频资料,也借此机会,得到他们的信任,征集其学术专著、手稿、照片等资料,丰富特藏资源。

正是这种虚实结合、动静搭配、资源共享的全天候立体服务模式,“清华文库”特藏在原有“普通校友文库”和“名人专架”的基础上,将收藏范围扩大到“院士文库”、“人文名师文库”、“清华机构出版物”、“清华主办的国际会议论文库”及“清华纸本学位论文”,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服务资源。

1.3主动推介特藏资源,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江永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日关系的研究,我们派馆员去听他的专题讲座,主动询问刘教授的需求并向他推荐我们的海外“保钓、统运”特藏,力邀他前来参观“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保钓中心”)。实地参观后,他对保钓中心的资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往来多次之后,刘教授已经成为海外“保钓、统运”特藏的志愿宣传者,他不但介绍同行(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植荣教授)前来查阅资料,还邀请相关馆员参与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问题展开研究。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赵丽明教授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对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中的古彝文非常有兴趣,经过与图书馆一段时间的合作后,她利用自己专业特长,帮图书馆征集到女书、水书等珍贵特藏。赵丽明教授与我馆馆员共同指导的清华大学SRT项目“水书文本抢救与解读”获得学校挑战杯特等奖,并形成研究报告《清华大学馆藏10本水书解读》。

2开创品牌服务,传承校园文化精神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著名学者和大师,历届清华学生也人才辈出。一代代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用“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诠释“行胜于言”的校风,形成了特有的清华大学校园文化。清华大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老师和学生的服务过程中彰显着清华精神;特藏服务在工作中通过规范服务流程、履行服务承诺、完善服务制度等开创品牌服务,提升了服务质量,传承了校园文化。

2.1特藏主题展:清华精神的无声传承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老馆是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在它二楼最显著的位置有一排展室,经常有校领导、馆领导带着国内外的参观者前来,日常也有不少读者在其中流连;自2009年展室开放以来,“读者留言簿”已经写满了几大本。这些展室就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品牌服务之一:特藏主题展。“特藏主题展”常年进行,配合实际工作需要不定期更换展览主题,展品全部都来自特藏藏品。图文并茂、实物生动的展览,寓教于其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清华精神发扬传承开来。

比如为迎接百年校庆,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精心策划、布置了“清华大学老毕业论文展”,展出了收藏的校友毕业论文、课程论文、研究论文等资料,充分展示了清华大学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变革,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学科、院系设置的演变。在诸多展品中,不仅指导教师声名显赫,论文作者中也不乏日后的名家大师。从闻一多、朱自清到俞平伯、梁思成,他们在清华的从教精神诉诸字里行间;从赵访熊、顾毓琇到冯钟璞、端木正,他们在清华的求学生涯在其笔端若隐若现……参观者仿若时光倒流,在被震撼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历久常新的清华精神。

2.2毕业生赠书与转赠:校园文化的行动传承

捐赠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服务工作,也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工作的基础。图书馆接受来自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捐赠,在对捐赠者的服务中,既要珍惜和保护捐赠者的感情,尽可能满足捐赠者的特殊需求,又要维护图书馆的馆藏原则,不损害图书馆的利益。

清华大学的学生非常热爱学校,热心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每年寒、暑假两个毕业季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将自己求学期间用过的书籍捐赠给图书馆,希望能补充、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可是这些赠书中不少都被学生圈圈点点了,也有的不符合图书馆赠书人藏规则。考虑到这些情况,图书馆特藏部从2005年起开创了“悠悠书墨香、浓浓学长情——毕业生赠书与转赠”的品牌服务:由毕业生将自己的书捐到图书馆,图书馆整理后,从中挑选部分符合入藏原则的图书补充馆藏,其余的转赠给本校师生和西部学校。

为了搞好这项服务工作,清华大学图书馆专门设计开发了毕业生赠书管理系统,开通了“清华大学毕业生赠书”网站,制定了从“赠书人网上提交信息”到“赠书人网上查看赠书最终去向”一整套完整规范的服务流程,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截至2010年末,该服务总计接受1223人次的毕业生捐赠,捐赠书刊共计21101册,其中补充馆藏2664册,其余的近2万册赠书全部转赠本校师生和西部学校。很多毕业生在赠书的扉页留下赠言:“感谢图书馆9年来的帮助,希望在毕业前以绵薄之力为学校作些贡献。”、“清华给我们的太多,临别时我只想留下一点,愿以此勉励后来人!”……不少拿到转赠图书的同学也激动地给图书馆留言:“图书馆的这项安排很好,感谢学长们的书,学长们在赠书时留下的临别赠言也让我受益匪浅。”、“科学需要传承的精神,我愿意用我的努力回报师兄师姐的奉献,当我离开的时候,我也愿意像你们一样把清华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传递下去。”……

这项服务通过馆员和读者的共同行动,不但能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倡导勤俭节约美德,而且传承了清华文化,弘扬了水木精神。

3关注民族文化遗产。构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

获IFLA评委会正式认可的1987年版《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强调:公正、公平地为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背景的各种读者群体服务。这对图书馆提出了多元文化服务的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少数民族有着与汉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性,他们应享有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权利。可是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基本上以汉语馆藏为主,很少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馆藏,加上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收集、保存人类记忆与文献信息资源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需要。人类记忆、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积累、保存是图书馆服务的前提,没有人类记忆与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保存就谈不上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历来关注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和整理,目前藏有古彝文、女书原件、水书原件及实物、西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及实物等特藏资源,这些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构建清华大学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奠定了基础。

清华大学图书馆不但注重收集、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还利用本校强大的研究力量开展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百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与图书馆合作,举办了“清华百年——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文献研讨会”及实物资料展览,10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西南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代表出席了会议和展览。这次展览的展品全部收入清华特藏,涉及图书、期刊、手稿、书画、刺绣、手抄经书、印棒等多种类型。这些文献和实物蕴藏了汉藏语乃至南亚语的宝贵资源,记录和反映了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使用的东巴文、汝卡、摩梭、普米、纳木依、尔苏、木雅、他留,以及坡芽歌书、水书、女书等诸多不同形态的文字,是各种原始象形文字的宝库,更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发掘我国多民族文化遗产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平,闫慧.关于图书馆文化的理论研究.图书馆论坛,2005,25(6):77-83

2晏凌.基于捐赠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图书馆杂志,2010,29(2):44-45,56

篇12

1、学生入职期间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信守劳动协议,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

2、学生入职期间遵纪守法,维护学院的形象,决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并且注意个人的安全,如出现安全事故,后果自负。

3、严格按照我院安排的时间回校参加考试及其它有关毕业工作,并做到每周主动以书面或电话方式向系辅导员汇报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学校有要求返校时,保证公司能够让本人按时返校。

4、课程安排:在校外工作期间,利用时间自学这学期的课程,不懂之处及时向老师请教,并按时回校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保证能够修满学分,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不能修满学分,责任自己负责。

5、毕业论文方面:在校外工作期间,经常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保持联系,按照老师的要求及时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保证在规定时间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如不能完成,责任自负。

学生签名:电话:

家长签名:电话:

年 月 日

离校安全承诺书2在中秋、国庆节离校期间,我严格遵守离校前签署的安全承诺书相关要求和规定,现进一步将相关内容承诺如下:

一、我在乘坐交通工具往返时做到了带口罩,注意环境通风,做到了经常洗手,与陌生人尽量保持距离;

二、在离校期间,我没有提前返校,在假期结束时返校途中,我坚决做到了避免交叉传染,避免给同学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安全因素;

三、放假期间,我做到了只在家处理个人事务,没有外出旅游,没有到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封闭场所去,没有参加人多的大型聚会(包括同学聚会)等活动,没有与看起来身体不适和有发烧及咳嗽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四、放假期间,我努力做到了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

五、我做到了放假期间,每天检测体温,并且在返校前进一步检查了体温,在确认体温正常后才开始返校;

六、我承诺做到返校一周内主动接受学院体温测试;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同学有流感疑似症状时,第一时间报告辅导员老师;

七、我承诺做到返校后一周内不去其他宿舍串门,自己也会主动谢绝其他宿舍人进入本宿舍串门;

八、如果因为我自己未履行放假前签署的相关承诺书要求而导致自己周围同学感冒、发烧等现象,我会根据情况严重程度主动的接受学院给予的相关处罚,直至开除学籍;

为了个人和他人的健康、社会的稳定,我保证以上情况属实,。

承诺人(学生)签字

班级 姓名

家长(监护人)签字

年 月 日

离校安全承诺书3为了配合学校做好毕业生离校外出实习、应聘、工作期间的安全工作,结 合本人的实际情况,特作出如下安全保证:

一、本人在离校期间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做任何违纪违法的事情。

二、在自愿离校期间,保管好自己的钱、财、物等,并对自身的安全负全部责任。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自身的安全。如出现安全问题,学校不负任何责任。

三、以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作出任何有违校规校纪的言行,在外树立我校的良好形象。

四、走上实习岗位后,遵守实习或工作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若需更换实习或工作单位必须及时向原实习或工作单位和学校报告,并告知学校新的实习或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

六、在实习、工作、生活中如遇到本人难以处理的事情,及时向实习或工作单位和学校报告,以争取事情的妥善解决。

七、坚决与传销组织划清界限,拒绝从事任何形式的非法的传销活动,提高警惕,不轻易听信任何人,以免上当受骗。

八、本人自愿遵守以上各条保证,如有违反由本人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和责任,学校对此概不负责。

实习单位及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保证人: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系领导:

年 月 日

离校安全承诺书4实习情况已与家长沟通,家长知晓且同意实习。自觉按照学院关于《20__、20__级学生实习见习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做到定期与学院辅导员老师、责任教师沟通、汇报实习情况。同时承诺:

1、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相关规章制度,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

注意人身财产安全,配合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2、严格遵守实习单位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擅自离开实习单位,确因联系工作或其他原因必须离开单位的,应向实习单位请假,经批准后方可离开,不独自行动和在外住宿。

3、实习期间,遵守交通规则;

不到江、河、湖、思想汇报专题海等水域游泳;讲究饮食卫生,预防疾病传播。

4、言行举止要文明礼貌,不酗酒闹事、惹事生非。

不参加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活动。

5、勤学好问,虚心向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尊重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同事,积极参加实习单位开展的各项有益活动,充分展示学生应有的素质才干。

6、主动与毕业设计教师沟通,按照毕业设计教师要求,按时完成并上交毕业设计相关材料,并按实习日程撰写实习日志(日志按规定由带队教师汇总,报教务处备案)。

7、不做任何有损于学院和实习单位声誉的事,实习期间如有违反学校及企业规定的行为,本人愿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批评教育以及处分。

8、本人和家长愿意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监督工作,并保证通讯畅通。

9、在实习期间,学生因违反本实习管理规定和实习单位安全规则造成自身伤害及学业问题由学生本人负责,造成他人伤害或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损失,由学生本人及家长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保证人签名:手机:

保证人家长签名:手机:

离校安全承诺书5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为切实做到“安全第一”,我郑重承诺:

1、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学习、生活的安全。

2、珍惜生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无论上放学,还是节假日出行,都不乘坐“三无”或超载车辆,不骑电动车和摩托车,12周岁以下不骑自行车。

3、遵守作息时间,按学校规定时间到校,有事有病先请假。

不旷课,不逃学。上学后有事外出,向老师请假获得批准后才离开,并保证按时返校。放学后及时回家,不逗留,不闲逛。不向班主任隐瞒心脏病等病史,以防止疾病突发救助不及时。

4、上下楼道遵守秩序,尊重老师和同学,做到“轻步右行”,不推挤,不打闹、不喧哗。

5、不带手机上学。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有矛盾主动请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帮助解决。不带棍棒、管制刀具,不打架斗殴,不侮辱谩骂。

6、不到校外小摊及卫生状况不佳的店铺购买食品和物品,防止发生食物中毒。

不带零花钱上学,在校不吃零食。

7、不到水池、河塘、水库边玩,没有父母陪同不下水游泳,严防溺水。

8、远离易燃易爆、强腐蚀性、高压输电线路等危险物品和危险地段,不玩火,不做危险游戏,不到建筑工地玩,严防火灾以及其它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9、远离行为不端的人员,不到校外游逛,与陌生人打交道要小心谨慎,防止上当受骗。

10、不进营业性网吧、歌舞厅、游戏机室,不看不健康的书籍。

上述承诺,我一定做到。请同学、老师、家长监督!

承诺人(学生)签字

篇13

1.1 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 . 3 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 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 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 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 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 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