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团队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团队建设论文

篇1

团队精神是什么?集合大家的脑力共同创造一项智能财产其产生的群体智慧将远远高于个人智慧和个人的创造力。这种神奇的东西源自于潜在的人类心智潜能它被情感丰富而被技术束缚。一群人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创造力将产生巨大的力量。结合的创造力由于这一群人的互动关系彼此激荡而更加复杂。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之下领导变成人际互动的“交响乐指挥”辅助并疏导各种微妙的人际沟通。沟通顺畅能使思想在团队中充分交流传达并形成最佳效果,这就是“团队精神”。

团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团队精神”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推崇。比如现在就流行一种团队应聘的新方式。就是在企业招聘过程中,以一个组合、一个团队来接受企业的招聘,承担一个项目。利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工作。

二、高效团队的要素及特征

团队是由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构成的。

(一)团队的内部结构团队规模。

根据社会公平理论,每个人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贡献和收入的平衡问题。团队成员的各种能力。包括:技能因素、个人成为团队成员的条件。团队角色。团队由许多角色构成:队长、评论员、执行人、外联负责人、协调人、出主意者、督察。这些角色各司其职,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团队的工作负责。

(二)团队的外部环境

包括组织结构与权利机制。它们是:组织战略;正式规范;组织文化;组织中人员的甄选、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的环境。

(三)高效团队的特征

有效的领导和工作开放的沟通。取长补短和相互信任与尊重。团队成员是相互依赖和互动的,他们共同完成任务。共同目标。团本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成功与否。高效的工作程序。团队有责任和义务,并根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对与之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控制。持续地学习。

三、高效团队的建设策略

首先是尊重。一切的前提是尊重,不懂得尊重人,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个尊重不是来自“人人生而平等”的一般概述,而是来自于坚信“只要是个人,就有比你自己强的地方,就有用”。这个尊重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出来、感觉得到的,比如说,守时、守信、虚心听取意见等。而最大、最可贵、最有效的尊重就是信任!这体现为对团队成员的合理授权和委任。

其次是沟通。把情况了解上来,把影响施加下去。好的沟通就像一个灵敏有效的神经系统,又像是机件运行的剂。沟通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聊天、娱乐、文字记录等。聊天也是工作。因为,那不是乱聊的,尤其在时机和话题的选择上。目的是拉近距离,融洽气氛,了解情况,施加影响。

第三是服务。这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尽可能地把自己是领导、有权发号施令的念头压下去,把监督、控制等字眼压下去。更多地想的是对这个团体的责任,目的是要把工作做好。工作最终要靠整个团队,而不是某个人来完成。要立足于服务,给团队成员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换句话说,组织者的任务是把台子搭好,让团队成员把戏唱好。不要担心会被抢了风头,不要吝啬在上级面前肯定团队成员的成绩,更不要邀功于己,诿过于人。要让团队成员放手工作,“错了,责任是我的,对了,功劳是你们的”这句话,不但要说,更要做。这里讲的服务,既是工作上的,也是生活上的,都很重要,都要尽可能细致、周到。服务做好了,管理基本上也就到家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服务不等于迁就,应该有原则。

篇2

2.营销的方式过于陈旧。

营销方式是决定营销业绩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营销方式的选择是营销工作开展的关键内容。如今,企业的营销方式大部分是以面对面讲解的方式开展营销,营销方式过于陈旧,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营销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能吸引足够的顾客前来光顾,企业的营销业绩会随之下降,长此以往,企业的营销水平和营销业绩会不断的降低,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3.团队的团结意识不强。

企业的营销团队是一个集体,共同为企业的绩效增长而努力。但是在现代企业营销的过程中,由于营销人员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在业绩上进行竞争,会影响员工之间的和谐,团结意识不断降低,对企业整个营销过程来说是不利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营销团队的团结意识不强,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问题,存在心理上的不平衡。在营销团队中,各个营销人员组织分工不明,也会导致其团结意识不强,不能为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4.营销管理制度不健全。

规范的营销管理制度是营销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内容。在现代企业中,由于营销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对营销人员、营销过程、营销档案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不利于对营销工作开展的规范,使得营销工作出现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问题。在企业中,营销人员经常会不严格执行领导下达的命令,对领导布置的工作不断的抱怨,新老员工的交替,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都是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约着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

二、企业营销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策略

1.加强营销人员的专业培训。

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决定营销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加强企业营销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营销团队的专业培训,可以让员工在培训中提高营销的专业技能,掌握营销的技巧,对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一家电子企业来说,建立电子产品的营销团队是必然选择,对电子营销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对各个品牌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功能、特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能够熟练的表述出来,以及销售技巧等方面都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以优化营销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营销中。“微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逐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微博营销、微信营销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要营销方式,对营销人员的进行相关的培训,为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

2.建立营销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营销绩效考核体系是有效提升营销团队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绩效。建立营销绩效考核制度,为营销团队制定营销目标,规定绩效考核的周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考核制度。加强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能够让营销人员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绩效考核来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营销工作。例如,一家经营电器的企业,营销团队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冰箱系列产品进行销售,对营销团队的营销人员下达一定的销售目标,让整个营销团队对冰箱的系列产品在规定的期限之内完成任务量。在考核的过程中加入面谈的部分,充分体现考核的人性化,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员工有权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将结果反馈给员工,能够让员工了解自己在营销中的不足以及优点,能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在以后的营销工作中会不断的完善,提高工作效率。

3.健全企业营销管理体系。

健全企业营销管理体系是企业营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的对营销人员与营销过程进行管理和规范,对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企业的营销管理制度首先是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对营销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建立奖惩制度,由于营销人员的过失为企业带来利益或荣誉损害,要采取惩罚措施。相反,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员工也会的到奖励,完善奖惩制度也是健全营销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健全企业的营销管理制度,应当提倡一视同仁,不得存在由于是领导的关系就不予以追究,保证营销管理的公平性。例如,在电力营销过程中,由于电力服务问题与电力用户之间产生冲突,或者由于自己的过失为企业带来了利益与名誉的损失,让企业失去客户,应当予以相应的处罚,以示警醒。对于在电力营销过程中,营销成绩好,业绩高的员工,应当予以奖励,激励与员工更加努力。不管是普通的电力营销人员还是营销的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赢得员工的尊重,保证员工的心理平衡。

4.建立企业营销激励制度。

在企业营销中,建立营销激励制度,实行多种激励方式并存,根据企业营销人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营销激励制度,有利于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最为关注一种激发员工上进心的方式,通过物质奖励、职位晋升等与营销人员个人利益建立联系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提升员工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激发营销人员的创新性思维,为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在企业营销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营销激励制度,对80后的营销人员可以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满足80后营销人员对于物质的需求。而90后是比较要强的一代,上进心很强,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建立企业营销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营销业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营销人员个人与企业的共同进步。

篇3

沟通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沟通融入到团队管理中,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内部问题。解决了沟通问题,才能够使得团队更加的和谐,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沟通是一种机会,即是给别人的机会,也是给自己的机会。对于公司和团队而言,就给了企业和团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沟通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还需要去聆听他人的立场和、意见和需求。沟通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树立起全员沟通理念,为人人沟通、时时沟通、事事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将管理沟通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直接相连。在团队内部建立起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团队中必须要鼓励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相互交流、协作,以此来强化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改善人际关系。要加强沟通就必须要提高沟通自身的沟通技能。首先,沟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心态,沟通的过程中牢记“五心”沟通,即平等的心、欣赏的心、包容的心、合作的心、分享的心。平等的心指的是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平等的心态。沟通中的上位者(管理者)需要适当的放低姿态,这样能够更好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不会让他人产生出敬而远之之感。平等谦和能够帮助管理者赢取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普通员工则在沟通的过程中则不能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要该质疑就质疑,自信、自尊,往往会赢来更多赏识和掌声。欣赏的心指的是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对待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表达自己的赏识,使得他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鼓舞与激励,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包容的心指的是要能够在沟通的过程能够在对待对待异已之见,要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相互讨论,而不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如果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不仅交流不能顺利进行,反而还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谓合作的心,指的是在团队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每一位员工,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的去沟通,大家一起度过难关。分享的心则是要学会与他人分享知识、信息、体验与感悟。其次,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能够使得沟通更加的全面和深入,倾听不仅仅需要用耳,还需要用心。管理者用心的去倾听将能够使得员工感觉到上级的关心,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包容”融入团队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篇4

第三,有共同的规范操守。学校管理一靠思想教育,二靠制度规范。团队建设中,要提升思想教育的水平,同时也要形成科学的制度规范。在学校管理中,思想教育无疑是首选的管理方法,但思想教育绝对不是万能的。管理过程中,制订并完善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并为大家所遵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共同的规范操守,就要实现科学管理、有序管理、科层管理,真正做到高效、有序、尽责。一是要坚持科学管理。学校里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要以效率为纽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学校形成一个比先争优的局面。二是要实现有序管理。注重时序、空序、程序、秩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效。三是要实现科层管理。“人定岗,岗定责”,明确职责,分工负责,人人敢于担责,各尽其责。

篇5

(三)团队制度建设不完善在团队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仅有团队领军人物的“人治”是不足以推动团队的长远高效发展的,唯有通过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成员的行为,将岗位职责划分清晰,从而达到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配合团队目标的实现。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扩大融资渠道,政府学校给予相应支持面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资金紧张这一情况,团队内部成员应尽力扩大自身融资渠道,如招募更多成员以壮大资金来源、寻找亲戚支持、朋友借贷、利用政府或银行提供的大学生小额贷款或寻找天使投资人注资等。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给予大学生创业优惠,如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廉价场地、制定更多优惠政策,高校应该放开制度限制,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校内的试运营等。唯有如此,才能鼓励更多学生投身于创业创新当中,激发潜力,才能为有前景的创业团队保驾护航,避免其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二)建立稳固的组织结构,构建共同的目标愿景,保证沟通的流畅一是招贤纳士,招募有共同决心目标和价值观的不同专业的优秀人才,制定符合团队发展的组织结构,根据各成员的特长与性格特点将团队成员合理安排在各岗位上。二是建设符合本团队的团队文化,制定团队发展愿景和团队价值观与创业理念,并将团队文化书面化,融入到团队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中去,以此对团队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建立赏罚分明的内部奖惩制度,建立绩效考核标准作为一个创业团队,必须拥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内部激励机制并制定明细的奖惩制度来确保考核标准的实施。对于工作出色的成员应给予激励,对于消极怠工的成员应给予惩罚。同时应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一个清晰的利润分配方案,将最基本的责权利界定清楚,其中包括增资、撤资、利益分配等与团队成员利益紧密相关的事项,以保证团队不会因利润分配而产生矛盾,从而危及团队及项目发展。

篇6

(二)团队自身的组织方式需要调整。从团队管理的效率来看,人数越多的团队人际关系的类型也就越多,意见分岐和导致社会性懒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团队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组织行为的研究表明,最有活动效率的团队,人数一般在7至10名左右,不宜超过15名。为了防止“内耗”,凡人数超过10名以上的团队,则可考虑“另起炉灶”分设团队。当然,团队内部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指导小组”,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具体负责对新人公司成员进行传、帮、带。团队内部的指导小组具有矩阵结构特点,一般存续期为半年左右。待新人完全熟悉业务流程后,指导小组的任务即行完成.其成员则完全融入团队之中。

为了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加强对团队的管理,团队经理可从公司正式职工中挑选,或者以合同方式从优秀营销员中选拔,以往那种通过裂变方式所产生的团队经理,不足之一就是对团队活动缺乏足够的投入,加之成员过多或过少,组织结构稳定性自然明显趋于弱化。

(三)团队的自利主要通过授权适当加大。在中国人寿现行的组织模式中,权力总是集中在每一级的领导职位上,即令是在县支公司这一层级中,相应的权力也总是集中在县支公司经理一人手中。这种“中央集权”型的权力结构模式。已不再适宜于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经济组织。因为它最大弊端就在于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大大降低企业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团队的授权意味着部分职权在组织中的转移,尽管这种转移是谨慎的、逐步的,但授权的目的,就在于使那些真正从事某项工作的人能够切实承担起责任,并能做出相关的决策以及更有效的工作。

营销展业尽管是基层公司营销团队最主要的工作,但是要顺利开展这一工作并能实现团队的营销目标,需要有相应的权力来予以保证。以往营销团队的管理之所以缺少实质性的内涵,主要原因就在于除了来自团队外部的经济制约的关系外,团队几乎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力,致使所谓的团队完全沦于名义上的空架子。应该认为,授权是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它基于对人性的一种积极认识,相信团队成员有能力、有技术,并具有明确动机来完成需要做的工作。或者在具有支持性的环境条件下,他们能够提高能力、技术和力,来积极地完成工作。因此,授权也就意味着更明确的责任领域,意味着工作的压力,意味着更加努力的工作。

从实际效用角度考虑,团队的授权主要包括自主展业、自主招聘成员、自主实施奖励,以及有关日常工作的决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通过组织授权能够自主决策的团队,往往就是高效率的团队。由于能够得到组织的信任与支持,自主决策的团队一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能保持充沛的活力。

(四)团队的培训需大大加强。在营销员的业务熟悉过程中,对初入公司的新人采取的一般做法是,由老营销员带领传授。这一做法的好处是对业务流程的熟悉比较快,明显不足则是难以克服“技术鸿沟”。保险是一种特殊的、以风险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金融服务行业,技术性强。对于广大顾客来说,费率厘定、风险精算、条款责任、免除范围、给付方式、适用法律等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反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营销员不仅要熟悉一般业务流程,而且要做到精通业务内容,精熟每一个保险条款,能够正确回答顾客有关保险条文的任何咨询。

然而,这仅仅只是最基本的技术层面的要求而已,对营销员们来说,这实际上还远远不够,营销员们所售卖的,是一种无形的商品,对未来可能出现风险后的补偿承诺。在具有风险意识或不具有风险意识的情况下,在有现实需求或只有潜在需求的状况中,在能理解或不能沟通的场合里,营销员要向人们出售保险商品,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成功的售卖保单,营销员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且还要善于分析、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还要熟练掌握许多与人打交道的技巧。所有这一切,单靠营销员们内部的传、帮、带,是明显不够的。

因此,团队的培训不仅仅是消除营销员与业务之间的“技术鸿沟”,它对增进营销员自身的竞争实力,具有直接的效果。事实上,培训的效果还远不止如此。培训需公司的投入,使营销员们真切感受到组织的信任、支持与关怀,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培训产生的效果不仅仅增强了营销员们的能力,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自豪与自信。同时,培训还增强了营销员对公司对团队的认同,并对团队共同信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活动,增进了营销员之间的了解,形成了友谊,也可以大大增强营销员们对团队、对公司的凝聚力。

篇7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也许会有人怀疑这样的说法,但是,它作为一个理论却已经在古埃及流传了几千年了。因为人们看中的并不只是磁石,他们已经把它发展成一种法则,进行普遍的运用了。这条法则不但可以影响到你的所有言行,它也能够深入地影响到你的思想和感受。

有一点你不可否认的是,你现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全都与吸引力有关,如果那些东西、物品,甚至人与你的思想格格不入、你不喜欢,那么它们就会远离你的生活,从相当程度上说,这些东西都是由你独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吸引而来的。所以,如果你真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你也许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的话,你不知已经说过、听过多少遍了,比如“惺惺惜惺惺”、“臭味相投”等等,如果不是他们彼此思维一致、互相吸引,他们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

实际上,个人完全可以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朋友、亲人、乃至客户、陌生人,他能把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就是一种成功,所使用的方法当然是让自己与对象思维相连了。

对于公司来说,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法则。首先,公司要有一个主导思想,譬如做什么风格的产品、推选什么样的服务等,这些都能在产品、生产流程、服务和商务模式上体现出来,如果这个主导思想投合了某一部分人,那么与之投契的客户、员工、供货商、投资者以及别的许多因素都会投奔而来,当他们与公司协调起来时,公司和这些人都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一个组织出了问题的时候,那也一定是这个组织的中心,能够把大伙儿吸引到一起的“磁石”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换上一块新的“磁石”,调来一个新人,这是改变事态的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个新来者必将吸引人们的视线,从而帮助人们转变对自身和自己所做的事的看法和感受。那么,新的价值观、新的策略、新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组织会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篇8

教学中普遍运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师讲生听,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创新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现实是,高校的教学改革进展非常缓慢,分析及归纳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缺乏可持续性。高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时效性差,而领导不断换届,新任领导为了抓成绩往往把重点放在科研、课题等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自身懈怠。有经验的老教师虽然知识丰富,但思想守旧,他们适应了灌输式教学方法,不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去重新备课;而新教师虽有创新思维及充沛的精力,但是经验不足、知识面不够宽,缺乏统筹改革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势在必行,它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小的平台。在团队里,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学习,而教师则起着领路人的作用,点拨学生思路,传授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团队的运行,紧密的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2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目前,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通过科研创新团队可吸收部分基础好、专业知识基础牢固、思维活跃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科研助手,也为新形势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提供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3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学生可通过参与教师的重大课题及科研项目的整个管理及研究过程,包括计划的制订、项目的实施、日常管理、数据分析及文章的撰写等,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创新潜能,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高素质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真正实现“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1.4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学生知识结构新、不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维活跃,而教师知识体系完整、经验丰富,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科研思路,在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与专业发展前沿密切关联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科研素质。

2实践举措

沈阳工学院是新独立的二本院校,其办学理念是“应用为本,学以致用”。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立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确定了“强基础训练、重应用能力、塑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理念,以科研创新团队和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实验教学基地及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科研奖惩制度,加大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2.1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梯队结构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困境与突破》中谈及影响创新的因素时指出:有机的结构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它能提高团队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跨越职能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团队更容易创新。目前,生命工程学院已形成了具有生命特色的创新团队20余个,如芳草园艺、守望者动物保护、绿手指化学服务、“绿之梦“天然护肤品、生物碳土壤改良等创新团队,其中每一个团队都其特色人才。如,芳草园艺创新团队的组成,队长具有组织能力,队员中有的擅长栽培养护,有的擅长生理指标测定,有的擅长数据分析等等,各负其责,各展才能,相互配合,彼此协作,才构成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创新团队。作为团队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优化团队目标;其次必须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和卓越的管理能力;最后能够善于运用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团队和谐有序的运作。

2.2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及团队精神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实验,同时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势在必行。

2.2.1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以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为例,现已具有30余个实验室,面对庞大的实验室体系,学院采取了专人专管的管理体制。即根据实验室的用途及承担的课程,由相应的专业教师作为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具体负责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开放与管理、卫生与安全等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督促学生自觉爱护实验室,保证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2.2.2加强开放实验室平台的建设。

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随时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同时,遵守实验室管理的规定,每次使用实验室及大型仪器要告知实验教师并进行登记,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实验室及大型仪器的利用率,而且方便了学生自主灵活地参与实验,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生命工程学院实验室全面开放已经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专业教师专门负责的实验室,做到了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资源开放、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对象开放等全方位开放,使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2.2.3建立新型绿色教研工厂。

对于独立承办涉农专业的院校来说,实践教学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科研平台。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的实践基地———绿色教研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线上来,解决放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的园艺、园林专业,目前已建成5栋日光温室和1栋大型连栋温室,分别进行设施内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与加工、常用盆栽观赏花卉及绿化花卉的培育与生产及设施果树的栽培管理等。面对这样的绿色教研工厂,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利用此平台还可以更好地使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形成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获最新的市场信息,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把科研项目和企业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项目向学生开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与毕业设计有效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解决毕业设计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3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体系

通过创新平台,建立更多的创新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根据共同的兴趣,建立合理的团队体系,同时,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因此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建立创新团队。

2.3.1以教师的科研项目、重大课题为载体建立团队。

沈阳工学院处于迅猛发展期,师资力量雄厚,青年教师比重大,每年学校都会拨款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科学项目及课题的研究,专业教师可通过这些课题吸纳优秀的、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学生共同完成,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特别要强调,此团队的建立不能拘于形式,不能只安排学生做一些打杂及边角工作,要让他们切实参与到项目的主体活动中,如参与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修改;定期讨论项目的实施进展、实验方法的创新及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项目的结题验收或产业化对接等,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得到锻炼,也为培养科研型人才奠定基础。

2.3.2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契机建立团队。

目前,全国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越来越规范,参与面越来越广。动植物标本大赛、挑战杯、全国英语竞赛、创投大赛等学术型科技竞赛为展示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学校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对于获奖学生在综合素质评定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因此,通过参与这些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既能检验大学生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科研、学习的积极性,为浓郁良好的校园学术科技氛围,推进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4建立激励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指出,人有追求成就的需要,如果工作本身能让人们发挥其技能和潜力,那么这种工作本身就可以使人感到满足。创新团队是一个群体的模式,要想使这一模式长期、有效的运行下去,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首先,每年定期向学校提交创新团队的申请,根据科研项目、课程建设及欲参加的大学生竞赛,制定好团队的工作规划及预期成果;其次,鼓励和指导学生将参与创新实践的成果写成研究论文,按期考核创新团队所承诺的预期成果,并将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评定,根据成果的类型和层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分奖励或精神奖励。最后,在科研创新团队创建运行的过程中形成先进的创新团队理念,总结摸索团队的组织原则、发展原则及形成规律,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

篇9

1.3和谐的团队文化是团队创新发展的源泉随着当前职业院校的日趋专业化、成熟化和稳定化,各职业院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积极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平台加强外部交流与合作,以有效提升其科研发展水平,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其发展实际,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创新,创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而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作为高职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肩负着职业创新发展的重任,必须充分利用手头一切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而在此过程中,和谐的团队文化为其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使团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创新团队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一种向上的文化,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文化,它对于团队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2.1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意识集合点,它彰显着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发展动态,是团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而言,团队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其团队工作原则,以其实际行动践行其团队精神和发展理念,积极维护团队利益。团队精神可以将团队成员的力量集合在一处,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尽早实现奋斗目标。

2.2团队制度团队制度是约束全体团队成员的行动纲领和行为依据,各成员必须以此为依据,相互尊重和信任彼此,积极参与团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团队成员能够以大局为重,勇于迎接各项挑战和难题,同时还要主动关心和了解其他成员,团结一致,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精神状态。另外,一个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奋发向上的团队还必须要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赏罚机制,保证组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3团队作风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团队作风更有利于团队组织的发展壮大。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时,必须扬长避短,建立健全团队沟通机制,建立相关信息交流平台,使组织内部形成民主团结、活泼向上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团队内部环境下,各成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各成员也更乐于交流其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个人创造性的激发。

2.4团队效率团队效率作为衡量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历来就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在开展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时,职业院校必须以提升团队协作效率为重点,明确组织目标,合理分工,实行责任到人,划分责任范围。各成员也必须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合理调整自身行为,并能够积极为组织建言献策,密切关注外部发展态势,定期收集和整理实时资讯,为团队的科学决策提供合理化依据。

3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对策

3.1积极发扬协作创新精神,鼓励内部合作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鼓励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紧紧围绕团队项目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协作,少一点分歧,多一点理解和包容,积极发扬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以期尽早完成任务目标,实现团队跨越式发展。

3.2建立健全成员沟通机制沟通不仅可以增进信息传递和交流,还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和误解,保障团队的高效运作。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其成员沟通机制,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反馈,以保证其组织决策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召开一些主题座谈会,鼓励各成员积极沟通,并交换意见和建议。

篇10

二、团队协同学习实践措施

(一)强化团队协同目标意识。我们以创建十佳百优班级、提高英语四级通过率、期末考试及格率等为阶段性目标,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等为长期目标,以减少不及格门次、提高及格率为底线,激发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更有明确的目标感,每一步的前进都有了具体方向。特别是抓住“十佳百优班级”申报契机,在班级营造“人人要学习、为班级添光彩”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学习经验交流方式。自2012级入学以来,我们举行过多场学习经验交流会,有以下几种:朋辈学习经验交流会;访谈式学习经验交流会。其中有已毕业的学长们带着工作感想回校交流,有在校高年级学长们的传经送宝,有专门针对英语学习、四级英语考试的经验交流,有专业课程学习方面的学习心得交流。我们为学习问题最突出的专业举行了访谈式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了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代表、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到场分享学习经验。交流会增加了互动环节,真正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师生们就如何学好专业课程、考研考证考级等热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避免了以往“学习经验介绍”一言堂的弊端。隆重正式、别开生面的交流会现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也增加了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实现知识共享,营造读书学习氛围。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团队协同”提供了便捷的技术保障和广阔的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班长、学习委员、辅导员等经常地班级QQ群、QQ空间、人人等专业课程学习、英语四级资料以及知识拓展阅读书目等信息。我们还在班级倡导每位同学都能在班级分享好的学习资料。知识不会因为传播而减少,交流和分享却能使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增加。个人通过团队协同,实现班级成员的知识共享,快速提高班级团队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增强班级学风。这样,班级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形成、加强。

篇11

而在一个团队中,如何看待它是否是朝正面发展的,主要是体现在它的团队精神上。所谓团队精神就是顾大局、有团结意识、相互合作、有服务精神等集中的体现。在团队中主要是以集体目标为主,有集体荣誉感,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团队精神主要强调的是相互合作,凸显内部各个成员的自身价值而有组织、有集体的奋斗。在团队中以团员为基础,尊重各个团员的兴趣和成就,以合作为主,实现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

在团队精神中最主要是关键的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在团队都能够做到以最终目标为个人奋斗目标,就能满足组织的高效的运转,发挥团队精神是组织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依照团队的概念,在企业组织中,团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各个企业可以理解为是由一个个小团队组成的,这一个个小团队就是我们的各个部门。团队在企业的组织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主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的,是有目的、有时间限制的。它是由于某种任务各个成员聚集在一起为任务奋斗,是凸显各个成员自身的技巧能力,显示他们之间的配合能力,和组织能力。

固定团队。这种团队一般都是稳定的、固定的。主要是专业性的人才管理专业的节能,满足流程的正常运行,团队成员一般背景较接近,比如存在于我们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办公室、人力部等都是固定工作团队。

功能团队。这就是一些突发时间而组织起来的团队,具有应变能力强,解决事物快等特点。如:应急领导小组等等。

二、企业团队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队效绩曲线图)

团队不是简单的人的组合和罗列,而是由合适位置上合适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组成的具有共同责任心和协作意识的有机整体。如果工作中大家都很努力忙碌,但是对于为什么干(整体目标)、怎么干(办法)、由谁干(职责)、在什么地方干(岗位)、干到什么程度(标准)却各有理解,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成员之间信息闭塞、各自为战,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统一策划,其结果将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最终形成一个假团队或伪团队。如上图所示:

上图的团队绩效曲线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团队都是高绩效团队。高绩效团队首先是一真实团队,在此基础之上才有高绩效团队的产生。企业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上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目标规划重眼前、轻长远。在企业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从对团队目标规划的重视程度来看,往往过多地注重眼前、局部的利益,缺乏深入的调研、科学的分析和定性的、可量化的团队目标子项。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受人为因素特别是领导因素的干扰较大,制定方案缺乏程序和规则,过多地强调灵活性和变通,甚至以“计划没有变化快”等理由随意变更组织目标,使团队的目标缺乏刚性。

(二)价值取向重平均主义、轻区别对待。在团队精神培养中,应对不同能力的团队成员进行“区别对待”,有效地发挥成员的独特个性,做到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以人为本,而不是简单地同等对待。

(三)建设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在企业企业中,传统的企业习惯依然影响着企业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如将团队文化建设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建设,将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等同于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以为提几个口号、做几个方案、搞几次培训、来几次聚会就可以完成团队建设,塑造一个高效绩团队。

三、企业团队精神培养的路径选择

企业文化建设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改革发展中,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其中,把理念与成果转变成具体的实践行动,最终化为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形成一种真正的企业凝聚力,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及文化。打造一个高效绩团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培养团队精神:

(一)构建适合企业企业特色的团队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有效团队应时刻有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行情”,打破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才打造企业的高效绩团队。一是要积极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使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从传统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过渡,实现从静态向动态、成本向资源、被动向主动、局部向全局转变,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把人的问题与团队问题综合考虑起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形成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基础之上的组织机制。二是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尊重人的个性,使团队成员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为企业企业团队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提升职工参与目标体系的制定和管理的话语权。对目标的认同和共识,是形成坚强团队、鼓舞团队成员团结奋进的条件。在传统的企业团队建设中,领导干部由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是团队目标制定的指导者,也是具体实践者,他们认为广大职工是团队目标制定和管理的受动者,因而往往只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建构团队目标。然而广大职工同时也是团队目标实践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客观需要、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目标发展变化的方向。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管理,不仅可以确保目标最终得以实现,而且能够培养职工的主人翁心态,如果说共同的情感是产生团队精神的软件,那么,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则是产生团队精神的硬件。职工在参与目标制定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自我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得以树立,进而使自己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动机得到激发和维持。

篇12

目前,重点团队凭借自身优势,成长为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保障机制不到位、考评办法欠完善是诸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在建立优质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缺少社会优势资源和相对稳定资金的支持,困难较大。

重点团队的实践单位大多依靠指导老师和学生来联系落实,由于人生地不熟、双方合作关系建立的时间较短等现实原因,在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局限性和制约性较大,部分队员存在畏难情绪,难以长期扎根在基地,使重点团队的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社会实践的长效性。

(二)此外,在重点团队组建的初期,往往出现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够的现象。

受经费有限等条件的限制,指导工作一般都是义务付出,没有报酬。暑假是高校老师们集中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会的充电期,难免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冲突,加上缺乏相关鼓励机制的保障,使重点团队指导老师这一重要角色大都落在了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团委老师或辅导员身上,降低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重点团队的实践内容上应与时俱进,坚持多元化原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在缺少完善有效的考评办法背景下,有些重点团队多年来坚持在基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育人活动固然很好,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与基地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也容易出现思想松懈,安于现状,不愿意开辟新实践项目的情况。

三、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高校和社会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要加大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与指导,建立活动体系,健全职能部门,提高经费支持力度,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将对重点团队的扶持纳入到与大学生创业、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重点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力,校团委要加强对重点团队的顶层设计,以提升暑期育人活动的整体层次,确保育人成效。社会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不要为短期的经济效益马首是瞻,要将支持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上,特别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创业团队、科研团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育人工作形成合力。

(二)扎实推进各级重点团队的组建工作,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以学校、学院、社团、班级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在明确实践主题与活动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师生申报、组建各级重点团队,将专业素质好、思想觉悟高、有创意有干劲的优秀教师和学生选,明确其在团队中的角色与分工。要想办法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要引导学生具有广阔的视角,立足专业,关注民生国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实践内容。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将其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提高重点团队成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实践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传播科技知识,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

(三)扎实做好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组织实施工作

1.明确重点团队自身的优越性

重点团队的活动效果是其它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所不能比拟的。首先,重点团队拥有带队教师,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现场指导。师生交流及时、沟通畅达,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相长,教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其次,重点团队可得到相关部门在经费上的支持,可创造条件,依托学校、学院等力量联系实践地点,借助团队力量对活动进行内外宣传、有效分工,形成合力,发挥出团队的最大优势。多支重点团队可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同时推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和强烈反响。

2.着力加强重点团队的师资力量建设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教师的具体指导是保证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参与意识、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决定了教师在指导重点团队开展活动的水平与效果。因此,学校要尽快制定、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升社会实践参与度,积极发挥其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重点团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根据地,它为活动开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共建等方式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为重点团队顺利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供优质平台。高校可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发挥重点团队项目的桥梁作用,将学校的科研力量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逐步提高基地的层次和转化能力,助基地建设实现双赢。

4.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化建设

在项目设计上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以发挥专业优势为立足点,突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重点团队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社会调研等活动,以锻炼提升各种实践能力。

5.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要检验重点团队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这种标准客观量化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高校的重点团队实践成果多以社会实践报告来体现,但如何凭实践报告来判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度确实不易。在考评机制制定过程中,要多听取采纳重点团队实践基地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体系更为全面,接地气。

篇13

关键词 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作者简介:昌志刚,男,硕士,武汉体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体现在全体师生员工的相互关系及其日常行为方式当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它是新一代社会主成长的导向,是我国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视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环境支撑,是民族文化能否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的思想引领。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在高校专业性、学术性的背景下,青年学生为了适应体育生活化的趋势,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各方面的体育需求而成立的非正式群体,是有着既定目标和规范的‘互益性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范畴,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高校体育社团是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体育除具有强身健体、培养人才之功效,也有继承、传播、发扬人类优秀文化的社会作用。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文化特色淡薄。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特色,趋同化发展使得不同学校的特色难以得到发挥。各学校所固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问题二:社会环境干扰。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师生的思想,并进一步体现在办学上,使得部分老师、学生只看重专业名气,而忽略了专业本身所富含的价值。

问题三:传统色彩浓重。校园文化是现代化教育的缩影,现代化的教育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统文化是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时代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紧跟潮流、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的精华,更好的培育一代新人

问题四:保守性明显。现代大学相对来说存在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之中,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学校还是以自身为主体,难以将自己的基础设施等与外界分享,走出去的机会也不多。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分子,很难有机会走出去想社会公众进行传播和普及,校园文化的封闭式现状,完全有悖于校园文化开放式要求。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由

2.1 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

在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被割裂,不论是文娱活动还是福利性、公益性组织活动,抑或是文化设施建设都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把它当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目前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抓药偏向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把校园活动狭隘的等同于校园文化来发展是不科学的,而且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2.2 不能辨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这种传统封闭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丧失思维活力,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多样性的培养。另一钟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崇洋媚外,致使部分师生崇尚中挂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2.3 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指引,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严谨的、正规的组织机构,对于合理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各大高校着重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生源发展当中,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更缺乏重视。仅仅作为一个顺带的工作,就难以将校园文化统筹于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2.4 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并没有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显少有人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把它由实践转向理论层面,进行科学化,再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大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开展自己的文化建设,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对其内在的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阻碍了其积极、健康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活跃的今天,师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都是在个人想法的基础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集体意识淡薄。种种问题表明,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满足师生发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 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 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

现今,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主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局限于发展文娱类活动,大力加强传统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作为作为社团的一种,既具有一半社团所具备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具有体育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融合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为一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效益与一体。体育社团的新兴和发展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和平淡,体育社团的发展,让学生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实质性的特色,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上也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3.2 体育社团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现代意识

现在有许多高校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好,但是并没有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的传统色彩过于浓厚,使得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失去了意义和光泽,那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与时俱进的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已经将体育发展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体育社团这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建设

如今,高校校园文化交流并不是很畅通和丰富,许多高校的文化设施及传统设施都是对外封闭性的,这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阻碍,而体育社团的兴起,可以有效的促进各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我们体育院校在拥有较多体育社团的前提下,不仅能把本校的在校生很好的引领到有助于其兴趣反展的社团,并且众多的体育社团能积极地发挥出宣传学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并且体育社团与各个体育设施场所也有“商业”合作高关系,我们学校的体育设施除考试和专选课时间外,都是对外开放的,并由体育社团将其宣传至外,这样不仅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又让学校文化得以宣传。

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社会主体的身心发展。社团活动是最直接的校园文化的体现方式,其中,体育社团活动又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体育社团活动以体育为载体,通过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既全面顺应了我国全民健身的大环境,又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方式寓教于乐,在学习技能,发展特长的同时也有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注重体育社团的发展可以体现高校的自身特色,创新校园文化发展形式,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慧.体育与校园文化[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9-30.

[2]王向东,李梦义,马宝玲,茹洪利.大学生自发体育的现状及管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73-74.

[3]刘明明.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83-85.

[4]李霞.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J].山东体育科技,2004,(4):71-73.

[5]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