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金融课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

篇1

1.3缺乏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和企业所推崇,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也随之增高,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新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高职院校由于师资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及其缺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环节,教学中基础课程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使得学生缺少到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银行、投资公司等相关企业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对工作岗位、业务流程、专业操作的认知,使其难以构建对专业相关岗位的认知。

2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老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操作,进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改革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务必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入手,转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基础课程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如下:

2.1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国际金融专业的知识枯燥乏味,老师在上课时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善于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如:高职院校可建立综合模拟经济实验室,构建国际结算、外汇交易等模拟的经济交易系统,其中外汇交易的模拟系统可选用宽带实时传输和接收同步全球的外汇交易时讯系统。老师利用综合模拟经济实验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外汇交易的流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操盘能力,掌握付汇、信用证、托收等金融业务的流程,提高对金融市场与金融业务的深化认识,进而促进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2.2构建专业实用性较强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传统的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的培养方案,已不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所以相关高职院校需以岗位教学为立足点,以岗位技能要求为课程内容来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整改。

2.3组织学生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老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各岗位的综合实践,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有效改善学生的岗位意识及专业技能,进而实现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实践课程安排如下:

2.3.1专业岗位基础技能的实践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再配合计算机和普通话的培训及等级考试、外语课、心理辅导课等基础技能课程,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提升其对专业知识的认知。

2.3.2专业课程的分岗实践运用学校的财会、金融等专业实验室来组织学生开展纸上学习及软件模拟的学习,指导学生构建具体的金融专业业务模块如:证券、银行、投资、理财、保险等业务的专项岗位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岗位认知及操作能力,使其能熟练地掌握相关业务操作流程。

2.3.3专业岗位的综合模拟实践运用学校的金融综合实验室组织并指导学生有效开展金融综合业务的ERP沙盘训练,模拟上岗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系统、全面的岗位业务技能,提高处理各金融业务的能力。

2.3.4实际岗位的顶岗实践通过校外训练基地及“校企合作”项目,安排大三学生进行毕业的岗位实习。在合作单位的安排下,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毕业生进行顶岗工作,或参加金融单位的岗位实习,检验并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业务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4运用双语教学国际金融专业是世界性的,很多专业名词都以英语的使用形式出现如:deposit-reserveratio、openaccount、advancepayment等。可见,双语式教学是该专业的内在要求,双语教学能使学生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阐述,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最详细的国际金融时讯。

篇2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是本科教育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研究性教学”,标志着研究性教学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国际金融》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根据以往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感受来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国际金融课程具备的特点是“难、杂、远、热”。

“难”:有些问题不好理解,如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债务危机(希腊、冰岛);“杂”:有的问题包罗万象,如汇率问题;“远”:有的内容距离实际生活较远,如国际货币制度与体系、SDR计价及分配、IMF投票权问题;“热”:很多内容都是热点,人民币升值与贬值、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规模等。

我国高等院校各级层面都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知识型教学方法,推行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倡导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影响下,《国际金融》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做到个体差异与团队合作的平衡

国际金融课程时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自愿分组。但必须符合每组都有男生和女生,每组中都有学生干部。每组推选组长一名,组长对组员进行学习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小组讲课的PPT,有的上台演讲,有的负责拍摄视频,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程教学研究之中。

二、从课题导入与案例分析入手,结合慕课和网络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训练学生对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本人列举以下代表性的《国际金融》研究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参考题目: 1.比较分析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与发达国家(美国等)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以2014年或者2015年度分析);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结合我国外汇储备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国际储备总量管理中应考虑哪些因素; 4.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投资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的贷款对象、贷款条件各有什么特点。

课题组列出与国际金融课程相关的研究课题20多题,每组由组长随机抽签准备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组员的分工与协作。包括资料收集,制作课件,上台演讲,拍摄视频,回答其它组同学提问等等。

三、国际金融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国际金融以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当代国际金融领域特点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案例分析与点评、撰写国际金融小论文等类型。课题组老师规定案例点评及小论文的规范格式要求。学生可以在相关金融网站及参考文献书籍资料中整理案例,撰写小论文。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做到课程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多指标

在高校,形成性评价则常常体现在对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过程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不应该只关注教学结果(即期末考试成绩),还应关注教学过程(即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是高校现行课程考核模式下学生成绩评定最重要的补充。课题组成员非常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平时成绩,并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改革课程总评成绩构成比例。学校教务处及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同意调整成绩构成比例。

国际金融课程总评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

1.考勤(20%);2..学生课堂分组讨论用PPT讲授并由录制视频(8分钟左右)(20%)(讨论题目给定);3.课程小论文(20%)(3000字左右)(提供写作模板);4.国际金融案例及点评(20%)(1000字左右);5.作业(20%)(5次)。

篇3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课程教育也日益重要。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84,799人,比2014年的164,394人增加了20,405人,同比增长了12.41%,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来华生总人数增速的态势。这既体现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现行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法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等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都采用期末一次性考试评定成绩,至今这仍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国际金融》课程也不例外。考试可以采用闭卷或开卷考的考核形式,通常闭卷形式居多。一般情况下都是考核学生对于书本基本知识的背诵和掌握,题型主要有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简答、论述等6种标准化题型。题目重点考察基本理论和概念等知识点,在出题上需要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因此近年来,相关教师积极改革,对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不断探索,推动单一的期末考试不断向多样化方向转变。目前,主要是新增了课程论文、作业和课堂演讲等考核方式。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考核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的能力也不再单单看重书本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学生态度、学习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国际金融》课程与经济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联系密切,因此小论文的考核内容一般会针对某一热点或事实材料请学生分析论述,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着重是对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掌握的考察,但是作业更注重考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随时记忆以及对课堂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作业主要有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对作业的评分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档次,通常每学期作业次数保证不少于5次。课程讲演(presentation)由教师提出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表述的清晰程度,是否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来评定讲演成绩,最终纳入总分。应该说,《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在形式上已经比较完善,相比过去在考核上仅重视期末考试的方式确实已有很大进步。但目前,实践中还依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1)很多考核形式虽然新颖,但在具体实施效果上不够理想,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和促进学生学习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小论文和讲演本来的目的是要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固有的阅读、思考和研究解决一些问题或提出一些看法,并运用严谨的语言予以表述。但是实践中,由于留学生基本素质的欠缺,有能力独立完成思考和论述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大部分学生抱有应付交差的思想,东拼西凑,甚至完全照搬网上材料。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论文考察并没有发挥预设效果。例如在学习“汇率决定理论”相关章节后,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根据所学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大部分学生都从网上找一些“名人观点”进行定性的分析,照搬别人的观点,很少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自己的观点。(2)学习和考核结合的程度不够紧密,还不足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其实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对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差强人意的留学生,更需要充分利用考核督促学生学习。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学是学生学,考是教师出题考;学是上课,考是背书。通常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尽量多讲,以期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本门课程内容。

二、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

对于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主要基于两个思路:(1)要将考核与课堂参与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国内课程相比,留学生课程教学效果要差很多,必须运用恰当的考核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上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课堂教学质量会受影响。我国留学生以非洲国家居多,总体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学生不能及时跟随课堂进度。再者,留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体比国内学生相去甚远,不积极、不愿主动参与,甚至不能正常出勤。(2)强化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相比于其他学科,国际金融与实际问题,与热点问题的结合比较多,所以对《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不能止步于基本知识点和书本概念的掌握,而要更灵活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

三、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内容

根据上述课程考核改革思路,我们提出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法如图1所示。

与以往相比,我们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方法上做了三点改进:(1)增加课堂参与成绩的比重。课程考核还是分为两部分,分值比例分别为课堂参与成绩占比40%,期末成绩占比60%。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压缩,课堂参与成绩占比增加,将有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热情,同时这种考察也涵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态度、思维方式、思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方面能力的考核。其中,课堂参与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到课情况占比10%,概念与理论阐述占比10%,课堂案例分析表现占比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用开卷考试形式,题目以概念阐述、问题分析和计算为主,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2)我们对Presentation进行了较大改变。在内容上将Presentation从分析问题转变到阐述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即不再要求学生阐述对某些特点问题的理解,而是侧重课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样有四方面的好处:①降低了难度,使得学生能愿意主动完成;②学生在阐述概念的同时,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了强化学习的效果;③这部分阐述概念主要放在每章或节结束时的复习环节,把原来由教师做的概念总结交由学生来做,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④学生阐述的理论和概念作为期末考试的备选题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3)我们减少了小论文考核,而代之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作为分析热点问题的主要工具。案例分析由教师根据各章内容,结合时事,确定主要分析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讨论话题逐步深入问题分析,学会用已有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教师在引导案例时要循序渐进,并鼓励学生积极发问。比如,学习《国际收支》这章时,结合我国最新的BOP表,分析中国出口方面的变化,吸引外资方面是否减少、是否发生了国外投资者的资金撤出等问题。从贸易项目到资本项目,再到综合分析,问题从易到难,通过不断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切实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阅读方法、分析方法。在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中,根据学生对各个问题反应、分析、表达的深度和逻辑,进行课堂成绩的评定,而且这种大的案例题目同基本理论和概念的Presentation一样都作为期末考试的备选题目。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科学考核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张永丹.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特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4):95-96.

[3]李杰,陈其霆.来华留学生国际金融教学质量提升问题浅析[J].大学教育,2016,(3):182-183.

Discussion on the Assessment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 Jie,XU Hai-yan

篇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全国经济类院校和非经济类院校都开始扩张金融学生源。但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照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21世纪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金融学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划分过细,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容易使学生形成单纯的专业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也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问题,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符合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课程体系尽管日趋完善,但至今仍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在欧美,资产定价、公司金融以及新近兴起的市场微观结构是金融学研究的主体,而国内多数高校仍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 为基调,这两个领域在国外均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这一差异使得我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还是以宏观金融为主,微观金融领域的前导课程和基础课程还相对薄弱,这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所出现的日益衍生化和日益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尽管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开始引进美国的原版金融学教材,力图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更新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但要真正有一个根本性、全面性、本土化的变革,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国际金融学科面临的新变化

近十多年来,国际金融学科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国际金融教科书也出版了很多,其中许多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从掌握的资料来看,以下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就其从单一国家的角度来讲,就是其国内的金融日趋自由化和市场化。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的核心就主要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如何开放资本账户?如何在资本账户开放中趋利避害?由于其涉及到汇率制度安排、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资本流动的管制与放松和国际储备管理等这样一些国际金融学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因而也成为国际金融学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2、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内部均衡目标有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基本目标和产业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衍生目标,外部均衡除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基本目标之外,还有贸易收支平衡、资本流动平稳、对外金融稳定、贸易条件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提高、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的地区、行业、部门分布合理等派生要求。而在内外均衡目标的追求中,不仅本身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因素的牵制和影响。所以,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成为各国在开放经济下在宏观经济与金融调控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与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相伴生的区域化金融、货币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现,各种战略规划和构想、各种组织形式和实践活动不断涌现,从而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又一重点和热点。

4、以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国际融资、国际投资、国际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活动,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影响,都越来越大,从而使跨国微观国际金融日趋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三、国际金融学的新变化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面对国际金融学的这些新发展,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论的逐步展开中深刻理解国际金融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只对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作简单的介绍和批判、将国际金融理论与基本知识和实务合一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我们应当加强对反映了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对数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将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体现在教学中,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急需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新的改革。

3、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该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学者的交流,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1)横向目标。本文将横向目标确定为专门培养以下三类金融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在于培养以深厚的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方法、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先进人才,此类人才有益于我国金融学科的理论发展能够跟上国际的发展步伐,并能在国际金融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则主要就是与金融实务相结合,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又可继续分为综合管理型人才、职能管理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各种实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复合型人才,和“经济学+其他学科”复合型人才。

(2)纵向目标。横向目标确定以后,还必须对纵向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做好一个系统的分类:对于专科生而言,专门塑造具有必备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本科生,则必须塑造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熟悉国际金融实务,并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够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等经济管理人才。对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然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力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经济学管理人才。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型研究人才,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一部分则是管理型人才,突出的优势则是熟悉国际上的各种金融实务,能够在国际贸易之中独立承担交流能力,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 转贴于

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国际金融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把上述的内容尽可能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要改革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选择好教材,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内所选用的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权威性明显不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有的教材内容缺乏更新,与现今发展迅速的国际金融实务衔接不上,误使学生的认识有点滞后,不利于我国国际金融行业水平的提高。有的教材只是一味的学习西方的金融理论,缺乏与我国国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习之后无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因此,本着以上的问题,在选择国际金融系列教材上,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熟和规范的教材体系,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快,而国际金融教材从计划、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最新的教材,出现一两年后也会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材、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涉及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操作,内容跨度很大,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多样化。

首先,理论联合实际,推陈出新,新旧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抽象性、专有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要启发诱导、推陈出新,针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性为一体的特征,应从当前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具体实例入手,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鲜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教学方法上,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其次,研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性教学而言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特征,很显然比许多其他学科,包括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性课程更具有广阔性和适用性。

最后,借助现代多媒体实现双语教学,加强与国际接轨。作为信息革命的产物,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况,可以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动态,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双语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近距离和直观地了解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除了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外,改革和丰富考核方式也是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在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就国际金融教学确立多样化的合理考核模式,包括围绕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实际,有计划地安排课后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再撰写相关的探讨性论文;将考试方式分成实务考试和理论考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拟实务操作,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这些安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理论探讨,2008

[3]王群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9

[4]张建友.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调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篇5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45分钟要质量,一直是广大教师探讨的话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校教学理念与课堂设计的思考。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必要性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享受成功体验、激发探索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造”与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因此,更新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一个深受教师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教学方法改革比较晚,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逐步推广开来。如何紧跟时代,以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成为高校教学的关键。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教学决策,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系统的有效性。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和高校教学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能更丰富、更灵活、更生动,也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二、国际金融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思考与实现渠道

课堂能否用一个问题来驱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经历旋转变换的知识产生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发现旋转变换的性质,并将之运用于解决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应用性强等特点。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围绕三个教学目标展开: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国际金融管理业务的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理论的最新进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具体思路如下:

(一)课堂教学方面

首先,导入新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问题导入、情景导入、复习导入、趣味故事导入、趣味实验导入、名人轶事导入等,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其次,出示学习目标。(要进行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三,知识讲解,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具有探究性,避免探究问题答案为学生已知,失去问题探究的意义,学生无话可说。问题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讨论、参与的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尽可能面向全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生发言评价要到位,它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不同程度参与的学生在评价中都得到鼓励、有所收获。期间,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介绍、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比如在讲到国际货币制度时,可以组织讨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在讲到外汇、汇率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和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影响。

第四,出示自学部分的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根据教学要求,把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自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高校要锻炼这方面的能力。自学后,要合上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测。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自学,及时发现并记住存在的问题。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有许多,我们可以把一些理论让学生自学了解。

(二)操作性实践方面

操作性实践活动是课程实践活动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操作性实践可以实现多样性。比如通过对外汇交易(含实盘、虚盘)的模拟交易,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外汇交易实践经验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吸收和应用。此外,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其形式可多元化,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今金融环境和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面对不断创新和迅速发展的国际金融业,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教学、实践、科研等三个平台,具有引导学习、巩固学习、拓展学习、探究学习等功能,形式新颖、层次分明,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07,(6).

篇6

1、地方高校的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改革

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比较,地方高校具有其独特性,并由此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不断增加,大学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是研究型的,更多应该是应用型人才。从生源的质量上来说,地方高校总体上次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更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企业服务。由此,地方高校一般定位为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这一重担需要地方高校承担。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及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对地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培养的学生“无销路”,影响下一届的招生;企业招不到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影响生产;学生得不到就业,影响生存,从而造成一些列社会问题。因此,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协调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

2、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改革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国际支付、国际汇兑、国际融资等国际金融活动和国际金融业务的学科,其应用性很强。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产与生活中。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改革影响深远,与此相应的国际金融领域各种理论迅速发展,并日益与实践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分析解决此类问题。国际金融知识涉及经常项目赤字和可持续性、资本账户自由化、资本管制、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及其传染性、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汇率模型、汇率制度选择等。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及时总结现实情况,在剖析国内外金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国际金融课程的应用型特点决定在其教学中,要求利用相关理论,紧跟时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3、社会的需求要求教学改革

笔者在对毕业生调研时发现,毕业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太差,很多学生就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他们只会说,不能做。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学校都感到不满。学生反映虽然主修了某些课程,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讲解,也记住了一些原理,但几乎不能运用,还得重新学习。用人单位抱怨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一个本科生还不如一个中等职业学生好用。这对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国际金融作为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其直接目标是为地方企业输送人才;国际金融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要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因此,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1、运用案例教学法

纵观世界经济,其实质是一个逐渐被虚拟化的一体化经济,资金流动频繁,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资金流动日趋减少,与实体经济无关的资金流动不断增加。国际金融业务虽日显重要,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世界性的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由此可见,国际金融课程案例非常多,且日新月异。而我们学习国际金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诸多的实例为我们进行案例教学提供了方便。案例教学法应该贯穿始终,从上课开始就导入案例,让学生带着案例进行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目标与重点,选择适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我们应选择紧贴时事、关系最密切的案例进行分析,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案例设计应针对某项具体业务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突出外汇、股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规范操作、规避风险,使学生更加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要求,能在实际业务中熟练的进行操作,让培养的人才能派上用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运用情景教学法

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受到感染,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和理解书本中的知识。我们可以采取很多具体的措施来实施情景教学:利用网络,采用多媒体播放纽约、伦敦、香港等外汇交易场景;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以带领学生到外汇交易所进行实地考察等等。通过情景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运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某一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国际金融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具备外汇、外汇交易、汇率、国际资金流动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可共同确定具体的项目及项目方案,学生根据拟定的项目方案,分组集体完成国际金融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项目进行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成绩。通过“一条龙”的训练,学生可对外汇或其他国际金融圈有所了解或掌握。

4、运用实训教学法

实训教学法是指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并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实训,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地方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和操作型的脑力劳动者,是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和学术型的人才,它偏重于应用性、技术性、职业性,而非学术性和研究性。由此可以看出,实训教学非常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实训教学,不能将其视为走过场,应将其落到实处;其次,搞好硬件和软件建设,具备实训的基本条件,如建好国际金融机房、购入操作软件或者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再次,应不断增加实训教学的学时,可以把国际金融的实训课时提高到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最后,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方法,如运用国际金融模拟软件进行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操作,或者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

三、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考试方式的改进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无论是在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条件方面都不如综合性的高校,其培养学生的目的也很明确,即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在地方企业就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理论知识不需要掌握太深、太多,以够用即可,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具体来说,需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择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同时应选择实用的教材。就国际金融课程而言,应选择外汇及其外汇市场交易、汇率及其汇率政策、国际收支账户及其记账方法、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国际金融组织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而对汇率决定理论这部分只须讲授比较简单的章节(如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并选择与此内容相匹配的教材,以达到让学生能动手、懂政策、会操作的目的。

2、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是一种导向,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方式。我国长期以来以一张试卷决定胜负,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成绩不惜代价背课本,更有甚者,为了顺利毕业,不惜铤而走险,进行抄袭作弊。这达不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应该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这对国际金融这一应用型课程尤其重要。我们应该改变目前主要以期末考试决定成绩高低、获得优秀或评选奖学金的途径,增加平时的考核,平时考核至少应占到总成绩的50%以上。平时考核方式较多,如组织案例分析、共同完成某一国际金融项目、上机进行模拟操作、撰写小论文等等。期末的卷面考试应该减少记忆性的内容,增加判断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测试学生能力的试题。通过这些改革方式,可促使学生思考,迫使学生动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和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改课题“独立学院程序性知识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敏: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篇7

1学好国际金融学的必要性

20世纪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并且日趋全球一体化,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的服务日趋多元化,金融交易迅速膨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大大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也增加了市场风险,金融危机频发[1]。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百姓日常生活都日益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因此,掌握一定的国际金融相关知识,不止是从事金融行业所必须,也是日常理财的必要条件。

国际金融学是经济类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研究对象为国际间金融活动及其本质与规律性,介绍国际范围内货币金融活动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实现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一门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了解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融资工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外汇与汇率、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原理和操作;理解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的内涵以及和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的金融问题;把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

2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2.1时代性强,内容更新快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最活跃、也是最不稳定的经济领域。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

近年来重大的国际金融事件层出不穷,从拉美债务危机到东亚金融危机和美国IT泡沫破裂,再到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等,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而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成为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也促进了金融理论的发展,如次贷危机引发加强金融监管的讨论。金融领域的瞬息万变、新观点新问题的日新月异要求本课程教授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2.2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和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国际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非常典型。一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如有关外汇、汇率、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观察和分析国际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外汇交易作为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进出口企业必须利用外汇交易规避外汇风险,普通百姓也可以利用外汇交易获得投资收益;而一国的国际收支、国际储备等数据的变化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走势和当局的政策意向,这些都和各经济体包括百姓的日常理财息息相关;国内外金融事件、各国金融政策等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因此学生在课堂外对此类信息接触得比较多,对本课程的兴趣也普遍较高。

2.3宏观微观并重国际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既有宏观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本流动理论等;又有微观实务,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宏微观并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掌握宏观理论的同时提高对微观实务的实践能力。不仅从微观层面透彻的认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金融现象,而且能从宏观层面理解一国的经济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观察和分析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等。

2.4交叉学科多国际金融学涉及了经济贸易类课程的方方面面,和许多课程的内容存在交叉,如国际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国际信贷学、国际贸易、国际结算以及财务会计等学科。这就要求在设置课程时应注意到课程的衔接和延续,各课程之间应加强联系和配合,以防止教学内容的重复或断层。

3对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特点和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应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方法,改变单纯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与时效性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应做好教材的选择。目前,市场上国际金融的教材有非常多的版本,仅高职高专类就有几十种。在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比较适合的教材应该是理论与实务结合较好,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又突出实践性、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并有配套的案例和作业[3]。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迅速,国内外重要金融事件不断发生,教师在平时应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动向,及时追踪理论前沿信息,充实知识储备。由于教材可能不能及时跟上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最新的金融信息,可通过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3.1.2教学过程增加图示法的使用图示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框图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图示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展示化、可视化,比一堆文字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并印象深刻,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解汇率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时,如果教师用枯燥的文字满堂灌输给学生,学生会感觉晦涩难懂,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图示法能很好地解释汇率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流程图将其作用过程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就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该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手段的改革

3.2.1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构成了教师的教学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工具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尤其是国际金融学的时代性特点要求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将大量内容以各种形式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非常适宜向学生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金融危机的时候,可以将课件连接互联网,这样课题内容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了解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情况。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2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国际金融实践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发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如在讲到汇率和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正好可以利用大家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课堂讨论掌握我国的汇率政策,并理解其和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考虑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某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学生普遍对网络比较熟悉,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工具、论坛、博客等多种互联网工具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也可考虑将作业、案例资料等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录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登录一些财经网站、查阅财经信息,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3.3重视实践教学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方面相对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应重视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加以使用。目前,科技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如教学模拟软件的使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一个好的模拟软件能提供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证券市场等重要金融市场的实时行情以及相关资讯。学生可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对市场行情的判断,对模拟资金进行运用。尽管是模拟交易,但它反映的交易状况和真实交易无异,系统还可以对学生的投资状况进行比较排序,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模拟软件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纸上谈兵的缺点,也充分发挥了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到银行、外贸企业、证券公司等机构参观、实习,使学生能亲身体验相关行业和工作,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4]。

3.4优化考核手段传统教学往往在期终使用书面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形式简便易操作,但其合理性有待商榷。尤其是国际金融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单纯的书面考试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课程的最终成绩应充分考虑平时表现,而考核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相关网站的访问情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模拟软件的使用情况以及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等等,都应进入考察范围。这样的成绩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也反过来促进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条件;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孙连铮.国际金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篇8

(三)现有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领域不断有新观点、新问题和新成果、新动向,现有的国际金融教材难以做到及时更新,要求老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把选用的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及时了解和吸纳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些新方法和新观点,并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国际金融的最新知识。另外受教材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实践学习相关教学内容显得格外稀少,甚至连一点实践方面的素材都没有,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苦闷。(四)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少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师资、设备和教学规模等多方面的限制,国际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设备十分缺少,一般的教学设备都是大多是基础课程的。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活动较少,学生没有机会去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投资公司参与实践活动,自然无从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难以建立直观的想象。

二、国际金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专业性、时代性较强,往往学生自以为很认真的听课了,但真正学到的知识很贫乏或者理论和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习成绩低下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

1.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鉴于国际金融中的和现实的问题紧密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老是不能空洞的说教或者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向学生提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与正面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检验,培养随时应变不同问题和环境的能力。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汇率的基本知识,并灵活的运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来,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教材没有的内容,而这些知识的传授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比如要求制作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宏观经济走势趋势图,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其相关性,提出汇率政策应该如何调整。这种类型的作业既充分体现了专业的基础性,也较好的了解和分析了我国汇率政策的演变过程,有效的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最近20年国际金融理论发展迅速,例如国际金融市场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汇率决定理论特别是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可以结合这些具体理论编写国际金融的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收集国际金融的优秀论文级,使学生对国际金融的最新理论有更深入地了解。

2.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如果只有老师的讲授效果都不是很好,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笔者在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就曾让案例教学惯川始终,选取这样一些案例让同学们自行收集资料,组织讨论形成课件给大家汇报,比如我国2005-2011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探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等等,一学期过后,学生普遍反映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效果比较好,既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通过交流讨论这些知识点加深理解,在通过集体的协作制作PPT给大家汇报,汇报后还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对每个问题充分准备,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和挑战。

(二)教学手段的改进

1.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的讲授和实习,但同时要利用经济学实验室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实践活动,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建立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等模拟交易系统最近20年国际金融理论发展迅速,例如国际金融市场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汇率决定理论特别是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外汇交易模拟系统采用宽带接受实时传输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交易行情系统,使学生熟悉外汇交易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国际结算模拟教学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付汇、托收和信用证等国际结算业务的业务流程,通过模拟教学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篇9

在高职阶段,财政金融类、国际贸易类、国际商务类等专业中基本都开设有国际金融课程,以往的教学大多保持通才教育,以课程为基础不加以区分。但是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别很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目标也应体现区别,要考虑专业的特色,考虑与专业业务知识的衔接,考虑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特点。财政金融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金融从业人员,因此对学习的要求更高,达到的理论深度应更深,而国际贸易类和国际商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并不是专门从事金融行业,而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用金融工具和开展金融交易,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际贸易。

(二)课程内容广泛且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国际金融主要研究国际间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的规律及其实现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外汇业务、外汇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其中既有经济学理论,又有管理学实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这些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等相关基础,而高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和实际业务存在一定脱节

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虽然也进行了诸如项目化设计、工学结合等许多改革,但是在内容选取上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国际金融学科体系,其中有很多??题比较宏观且抽象,与外贸业务和学生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比如国际储备管理、远期汇率的计算、复杂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国际金融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实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反而会加深他们对该课程的抵触心理。此外,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跨境人民币结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等,这些都是传统课程内容中没有但是与学生将来工作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敏锐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并不断更新和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同样需要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有限,课后练习比较难以监控,学生实操的立体化程度不够。因此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项目任务,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思路

(一)结合实际,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既然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国际金融课程是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与提升专业技能,辅助其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我们就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金融活动的相关职业技能,熟悉常用国际金融工具、业务特点和运用方法;正确理解和分析国际金融现象,了解国际金融发展新动态和国家政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从而促进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拓展和个人生活奠定基础。

(二)深入浅出,优化精选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要深入外经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分析提炼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属于国际金融方面的任务作为课程项目的基础;最后从国际金融学科中选取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搭配组合,构建国际金融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实际公司业务和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础,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典型工作项目(任务),如果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是现有教学内容中没有的,要补充进来;反之,如果现有教材和学科中的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无关,在实际业务中不需要,则应考虑适当删除。除了强调实际操作性,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度,宏观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既能够与相关职业岗位对接,也保证了国际金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最终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六大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不同的任务,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1-2:根据近年数据总结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原因,对我国当前国际收支形势和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讨论。2-1:出口国际收支申报(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项目三:汇率行情的查找、解读、分析与运用1任务一:外汇行情的查找、解读和运用任务二: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分析任务三: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讨论会11-1:查找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并进行解读。

1-2:查找各大商业银行最新人民币外汇牌价,并进行解读。

1-3:查找国际外汇市场主要外汇币种汇率行情,并进行解读。

实训2:不同情境下成交价的选择和折算。2-1:查找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图及外汇评述,结合所学对其近期及未来走势进行一定分析。3-1:分小组完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论文。

3-2: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交流。项目四:外汇业务操作与运用1任务一:结售汇业务办理11-1:人民币远期汇率行情的查找和解读。

1-2:远期结售汇业务办理。实训3:远期结售汇的运用。任务二:套利和掉期交易模拟操作12-1:为企业选择资金运用方案并计算相应的盈亏。任务三:即远期进口报价折算13-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

3-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进口价格折算,选择较有利的报价,或进行还盘。任务四:即远期出口报价折算14-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4-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出口报价折算。实训4:出口报价折算。项目五:外汇风险管理1任务一:外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任务二:运用金融交易进行外汇风险管理11-1:根据材料分析企业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1-2:分析不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利弊。2-1: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前,对合同涉及的币种、期限、结算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汇率走势预测,对可能存在的外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

2-2: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各种金融交易设计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项目名称1任务名称1具体内容项目六:国际贸易融资操作1任务一:出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二:进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三:保理业务操作任务四:福费廷业务操作11-1:办理打包放款: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签订《打包放款合同》。

1-2:办理出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押汇申请书、签订《出口押汇合同》。

1-3:办理出口信用保险。2-1:办理进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进口押汇申请书、签订进口押汇合同。3-1:办理保理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4-1:办理福费廷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三)教学做一体,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W模式下,各个任务均按照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工作任务、知识准备、操作示范、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实训练习等步骤展开。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是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应多积累教学素材,尽量使用视频、图表、图片、真实业务案例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设置工作情境,通过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具有职业代入感,激发其完成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三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不再一味地讲授知识点,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多元评价,完善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分。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重点考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了传统授课中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可分为个人实训项目和小组实训项目。其中个人实训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适合于一些单据、表格的填制、计算等,此类项目的标准比较明确,答案统一,由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分。小组实训项目则是由多名同学共同完成,涉及环节多,项目成果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小组实训项目的分数构成采用以下方式:

100%小组项目成绩70%教师评价70%成果评价

30%学生评价

30%组内成员互评

篇10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转贴于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殷宝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4-125.

[2]党亭军.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9-160.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28-02

《国际金融》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通的规律、方式、渠道,能运用所学国际金融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国际金融热点问题,以及运用实务操作技能知识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国际金融问题。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系统性、超前性和综合性。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的环境下,层出不穷的国际金融问题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国际金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在国际贸易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型学科,在国外的教学体系中属于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内容。国际金融不仅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外经济交往的全貌,更密切地体现出一国宏观经济的状态,及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国际经济关系,甚至政治关系的稳定。因此,《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泛、综合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描述国际范围内的金融活动变化,又要阐述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规律等宏观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门与现实经济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调整,要体现出课堂教学与当前热点问题的密切结合。

当前,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在大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高等教育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更加丰富;教学内容从强化理论基础知识向综合性、复杂性、跨科学交叉性融合与过渡;教学方法由单一的传授方式向共同参与互动协同转变。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教学理念兼顾传统与开放并重

传统的本科教学理念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强化,学生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呈被动式地接受来自于老师的传授,缺乏主动参与性。由于《国际金融》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时代性、综合性很强,如果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很认真听讲,但由于学生自主扩展知识,缺乏必要的准备而使得表面成绩很好,但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能力的问题没有明显提高。新形势下,教学理念要兼顾传统与开放,既要注重讲授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强化开放的信息资源的引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理论与现实结合

1.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又需要密切结合现实的前沿热点问题。《国际金融》课程的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甚至比较晦涩,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然而又需要学生重点理解与掌握。课本上的部分内容由于体系、篇幅、时限等的限制,不一定能够将知识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呈现,从而凸显出的课本上的知识与市场脱钩,教师讲课空洞、学生一知半解的一些问题。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将国际金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去,将《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当前经济形势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国际收支的基本知识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最新的资料年度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笔者每年在讲授关于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时,会结合每年上半年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介绍我国最新的国际收支状况,让学生把枯涩的宏观内容与生动的现实经济状况紧密结合,效果非常突出。

2.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本课程不仅要体现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活动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需要反映当代国际金融理论和和实践发展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讲授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习内容更具前沿性与实用性,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外汇与汇率一章时,把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与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做比较,让学生对汇率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有直观的认识。在讲到国际储备一章时,笔者准备了最新的世界各国黄金储备的规模与结构资料,探讨其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国际储备所面临的问题。在充分地、前沿地扩充知识体系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身感受到掌握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主体参与

积极实践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被动灌输”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学生参与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缺乏与实际环境的互动性,加上部分内容难于消化理解,使得接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在于对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与参与现实经济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1.启发式教学。首先,在授课前授课教师需要针对本章的教学内容提炼出代表本章核心思想的关键概念、核心理论,并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发问的一些环节;其次,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分层次、逐步深入地引入提问式或引导式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参与及反馈,授课教师有重点地把核心知识梳理出来传授给学生。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核心理论,或者是当前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积极鼓励和带领学生从课本固有知识框架中脱离出来,开拓思维,综合所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分析路径和独特观点。

2.互动式教学。《国际金融》是一门课程体系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具有与时俱进特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将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授课过程。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状态与效果,与学生加强互动。教学是教与学的二者统一,授课教师讲授课程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互动式教学是对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方法的否定,是更客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3.讨论式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提升了对课程的兴趣,学生就能很好地、快速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能较好地来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授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热点问题时,给学生设置疑问,人民币升值是正面的经济现象还是负面的经济现象时,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来自于自身的原始认识和知识结构体系,不免有些欠全面与丰富。部分同学关注于消费层面,购买力的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讲是好的;部分同学从宏观层面,从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等问题驳斥了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到,通过讨论与交流,丰富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宽度,更完善地总结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效果非常明显。

多年的实践证明,丰富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课程各章节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反馈与效果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国际金融》课程中大量繁杂、关联性很强的专业名词和概念是通过描述性语言介绍的,对于部分学生来讲是非常枯燥难懂的。即使部分同学能比较流畅地表达出其涵义,但在使用上仍然容易混淆。在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后,针对相关专业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挑选,案例选择要突出实效性、前沿性、代表性,追踪国际金融活动中的新事件,把《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典型案例选取需要具备同类国际金融现象的核心属性和特征,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和解剖能够使教学对象掌握此类现象的普遍规律,分析结论具有推广价值。

2.多媒体教学。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图全面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地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效应,丰富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从繁重的板书抄写中得以缓解;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补充添加新的图表、统计资料、展示文字描述量较大的案例;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获取知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背景影像资料的展示对相关教学的辅助是难以用其它手段来替代的。

3.实践教学。《国际金融》课程特色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在自主与引导的学习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综合性的、实践性的能力。要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不仅在校内建立模拟实训室,同时还需要加强与金融系统,如银行、证券交易公司及其它实训基地的密切联系。实践教学上加大实务操作力度,模拟参与、参加各种外汇交易模拟大赛,深入基地获得感性认识,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银行、证券交易公司等实际业务部门的专家到校为学生开办专业科学讲座。

(五)考核方式改革注重综合评价

考试方式的改革也是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基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掌握出发,将《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方式丰富化、灵活化,实现考核的综合目标。在具体考核过程中可设置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中设计的热点问题的追踪、探讨,有计划地安排课后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主题发言、撰写专题小论文等开放式考核;对于实务性操作很强的内容采取上级操作评定成绩;对课程教学中强化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思想采取封闭式的卷面考核。多样化、综合式的考核能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金仁淑.信息化时代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64-166

2.张永辉,孟全省.探究式学习方法在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为例.高教论坛,2010(4):77-80

篇12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并非如此一边倒,而是充满了争议。比如,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的桂诗春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误区,香港的教训说明双语教学甚至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桂诗春,2003)。在2004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一个“双语教学”座谈会上,专家们指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些教育工作者则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2003)。笔者结合我们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谈谈对双语教学的看法。

一、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效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双语教学的精神,我校各个院系都开设了一些双语教学课程,其中金融学院就开设了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截至2005年1月底,我们已经承担了19个班级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任务,有了数次难得的教学实践机会,加深了对当前争议颇多的双语教学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考试结果来进行分析。

国际金融的原版教材很多,开始我们本着经济适用原则选用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第二版),作者为美国的Cheol S.Eun和Bruce G.Resnick。后来该书的中文名称翻译为国际财务管理,考虑到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易混淆,且部分内容重复,我们后来选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e(第二版),作者为英国的Ephraim Clark,相比第一本教材而言,其内容更加与我们国内所讲的国际金融相近,既有理论性,又有实务性。

在接受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任务后,我们随机找了一些上过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解,他们反映不太听得懂,主要是语言转换时很难跟上。备课期间,我们借了不少国外原版教材备课,消化吸收后制作了教学课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搜索,我们还下载了国外多个高校的国际金融课件,比较分析,并与教材出版社联系,获得了所用教材最新版本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和反馈,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利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讲授结合并以中文讲授为主、适当板书推导分析相关公式和案例的讲课风格,并联系实际经济现象解释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是联系中国实际,弥补所用教材内容以美国为主的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要求学生任选课后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并进行了认真批改。另外,通过课间休息和电子邮件联系,耐心回答学生问题。

由于不同专业的班级要求不同,课时也不一样,而且选修人数较多,上课时有的组成150人左右的大班,实际授课时间为45课时;有的组成100人左右的中班,实际授课时间为51课时;有的是自然班,实际授课时间为34课。期末考试试卷采用英语命题,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由于课时不同,上课内容有所侧重,45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选择题15道30分;简答题5道40分;综合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5章内容。34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8分;综合题2道32分;案例分析题1道20分。试卷也分A、B、C三套,涵盖1至10章内容。51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4分;计算分析题2道26分;论述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6章内容。考试时间都是2小时。

总的来看,相比中文同类课程而言,目前19个班的考试结果显示平均成绩偏低,而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成绩较低的同学反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成绩好的同学觉得收获比较大。

二、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傅淑玲等人认为教材质量、教师素质、教学模式和学生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傅淑玲,2003)。由于这19个班都是笔者教的,教学模式也差不多,因此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学生水平。另外,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时、大小班、题型差异,加上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下面我们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时/大小班。从图一我们看到,课时多的班级,成绩分布呈金字塔形,接近正态分布,而课时少的班级呈双头型,不符合正态分布,可见课时数量对双语学习效果有着明显影响。由于课时少的班级只有一个班,其余班级课时都较多,因而课时数量正好与大小班相一致。根据概率统计中的大数法则,课时越多,班级越大,意味着样本越大,越接近正态分布。

(二)题型差异。由于采取的是开卷考试,当考试题型为判断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时,只要明白题目意思,读懂书上内容,较易找到类似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类推。相比较而言,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难度加大,不仅要求读懂,还要学会运用分析,因此,导致了在标准差相近的条件下,有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的班级平均分和最高分都较无案例分析题的班级低,而不及格比率则较高(见表一)。

(三)专业背景。结合表二和表三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语言因素。相比较而言,国贸班招生时英语成绩必须很高,毕业前过不了英语六级要面临转专业的压力,因此国贸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而金融班的学生所学的金融课程较多,在金融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较有优势,财管班学生则在微观金融方面有所擅长。通过和学生交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国贸班学生取笑金融班学生看一页教材需花很长时间,金融班学生则取笑国贸班学生看一个例题要费较多精力,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语言和专业知识确实对双语教学具有影响。考试情况进一步说明语言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更大。具体到各个班级,分析情况类似,各班双语课程成绩较高的同学英语水平都很好,不少同学还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而比较金融班和财管班不及格学生同学期其他专业课考试成绩,有些学生专业课成绩比较高,可见专业知识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不太确定。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发放了500份问卷,在2005年1月份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收回430份,回收率为86%,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通过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收获怎样?(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收获)

该题有效问卷417份,6%的同学认为很有收获,36%的同学认为有些收获,46%的同学认为收获不大,12%的同学认为没有收获。不少同学认为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直接看英文教材很吃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2.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材应该用什么教材?

该题有效问卷430份,11%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文最新教材,6%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自编教材,7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加注中文的英文教材,4%的同学认为应该最好用中文教材。

3.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应该怎样考核?

该题有效问卷389份,5%的同学认为应该闭卷考试,68%的同学认为应该开卷考试,24%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重,3%的同学提出用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4.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该题有效问卷376份,4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案例教学,31%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结合多媒体讲授式教学,1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启发式教学。

5.你认为影响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该题有效问卷370份,40%的同学认为是英语水平,38%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11%的同学认为是班级太大,11%的同学认为是课时过少。

6.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应该怎样上课?

该题有效问卷415份,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上课,16%的同学认为应该用中文上课,75%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和中文结合的方式上课。

7.你的英语水平怎样?

该题有效问卷353份,87%的同学过了四级,46%的同学过了六级。

8.你已有几门课程重修?(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课程)

该题有效问卷403份,79%的同学没有一门课程重修,11%的同学有一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以上课程重修,最多的高达8门。重修课程以基础课为主,特别是数学。

9.你认为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怎样开设?

该题有效问卷406份,29%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双语教学,10%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中文教学,58%的同学认为应该同时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和中文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

10.你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有何看法或建议?

很多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双语课程,不能“一刀切”。

四、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根据实际教学结果与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材问题。由于国外国际金融教材侧重国际金融市场,与我国国内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知识体系差别较大,即使金融班的学生在上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不少金融班的学生反映比较吃力,在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时基本没有多少专业优势,这可能也是导致金融班成绩总体低于国贸班的重要原因,而一些今后准备考研的学生则更加担心以后报考其他院校时对提高专业课成绩没有帮助。

(二)语言问题。综上分析,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受学生英语水平影响。期末考试在采取开卷方式的情况下成绩偏低主要是由于不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限,阅读速度慢,导致审题不清,时间不够,影响了做题的质量和数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比较简单的应用分析题目失分较多,整体低分比例上升。不仅考试如此,甚至有些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在学期结束后也不太清楚国际金融到底讲的是什么。

(三)评分问题。目前我们试卷评分采用的是百分制,而由于语言因素导致有些学生卷面成绩较低,按照传统的60分及格标准,卷面不及格率相比中文课程来说要高得多,影响了一些学生就业或考研时的平均成绩。

(四)班级规模问题。由于目前双语教学的老师较少,学生较多,而国际金融又是专业必修课,因此上课普遍采用合班,规模偏大,有时甚至一次一个班达到200多人,不利于课堂讨论和师生交流。学生给老师打分很能说明问题:以前我们上中文课程时,学生评分都超过80分,上大班双语课程时学生评分降至70多分,而上小班双语课程时评分又上升至80多分,可见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五)课程设置问题。英文finance既可以翻译成金融,又可以翻译成财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碰到了财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外,还开设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双语课程,英文教材很多内容都差不多,造成重复教学,又没有教透。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应该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1)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让学生选择双语课程,不搞一刀切,以免一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因语言障碍而学不到专业知识,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决定,不能搞成全英文“单语”教学;(2)教材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教材,但应根据中国实际加以补充,条件成熟时消化吸收国外教材,编写符合国情的教材;(3)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使用国内教材增开中文国际金融课程,一方面为双语教学铺垫基本国际金融理论,另一方面满足考研究生学生的需要;(4)不要按60分判及格,而应按比例控制不及格率;(5)双语课程的班级规模应适当控制,以1个自然班为宜,以确保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因学生人数多而师资又不足的,也应适当控制规模,最好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流,毕竟教育部提出的只是“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其强调的是双语教学课程门数,而不是人数,外向型人才终究是少数的,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6)增加双语课时,因双语教学涉及语言转换,大学英语高达335课时,中文必修课也为50多个课时,现在按中文必修课来设置双语教学课时,课时明显不够,学生感到比较吃力;(7)注意协调分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2004,(1).

篇13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中国入世已进入了“后过渡期”,所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融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与创业素质训练于一体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要把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学生系统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和政策动态、国际金融理论前沿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进程,从而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论证那些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甚至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国际金融事件;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安排一定的国际金融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金融经济意识和操作能力,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规则、政策。为此,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要随着经济形势和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1、夯实理论基础

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又有微观实务。理论的讲授和介绍是每一门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应当主要围绕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资金流动问题,重点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储备管理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的规律。在对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使得国际金融理论能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2、加大外汇交易实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比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今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必须理论与技能并重,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在企业涉外经营中国际金融实务和技巧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在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国际资本运营、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强化指导,使国际金融的教学更好地与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等提供业务上的指导。

3、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

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科书的更新速度已很难跟上这些前沿问题演进的速度。需要我们专业教师密切关注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理论和知识,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美国次贷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危机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修正,新的案例要添加至教学内容之中。而且这场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教学中要吸取此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紧密性,客观地分析评价那些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工具。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兴趣不浓厚,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应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课程讲义全部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录学习;鼓励学生登录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站或财经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法

所谓“四位一体”方法主要是针对国际金融理论的教学规范,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教学具体阐述“四位一体”法的四个方面。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向学生阐明一价定律和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因此该理论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理论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根据一价定律推导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数学表达式。三是分析理论所隐含的政策含义和启示,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与该国通货膨胀率和物价的变动有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确定了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乃是以此均衡汇率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以购买力平价汇率为尺度去与现行实际汇率进行比较,便可发现后者偏离正常均衡汇率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四是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对案例“巨无霸”指数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各国货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偏离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的认识,使学生能融会贯通,运用该理论分析现实的汇率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教师充当导演角色,通过有效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提供分析方法;学生充当思考者、决策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可加入2006―2007年美元贬值的原因分析;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中海油博弈海外市场和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讲解“外汇风险”时,可加入汉莎航空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实例;在讲解“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时,可加入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好的国际金融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案例内容应包括题目、背景材料、具体内容、适当的提示分析、相关的思考题等方面。

3、课堂讨论法

除了案例分析外,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选题应能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即应涉及国际收支、国际储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制度等基本理论内容。其次,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保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国际储备后,就可以讨论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特点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手段,并就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的管理及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选题要面广、点多,能分割为多个部分,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4、模拟和实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及国际结算模拟等金融交易,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国际金融业务的实战氛围,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其形式可多元化,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今金融环境和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突出实践性的企业管理的教育而言,哈佛商学院无疑是全世界的典范,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也应借鉴哈佛商学院的成功经验,优化考核方式,使学生通过考试能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在学业考核上应改变过去书面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依据试卷和论文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通过课堂参与度来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业,促使学生非常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发言,以保证学生能力培养过程的扎实性,严防学习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所得成绩直接挂钩,以充分体现出按时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严肃性,同时也是对学生时间观念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再次,对学业成绩实行强行分级的制度,按一定比例将学生成绩划为优良中差,一方面给学生以压力,激励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间接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成绩考核,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将教学工作搞得更加细化。这样,避免一次考核定论的作法,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金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6).

[2] 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