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美术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术教育论文

篇1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研究成果的内容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美术教师或美术教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时,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类型,一般来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包括观察报告。测试(测验)报告。问卷调查报告、访谈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

2、侧重于用哲理和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以及学位论文等。

3、第1、2类的综合。在综合之中根据不同的成果类型又各有所侧重。例如,在学术论文中,插入调查研究报告或试验报告等;

4、侧重于用文字、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问题。这与第一种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的表述方法是相同的,只是运用的手段更丰富,更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利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宫功能来传达研究成果。这种类型的表述比仅仅运用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效果更为直接、精炼及形象。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是衡量个人、团体乃至地区、国家的美术教育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具体他说,表述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取得社会效益。通过展示美术教育研究结果,得到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成果,以达到转变美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等目的。

2、成果共享,促进交流。在成果表述中,提供了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提高研究水平。在成果表述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口顾、总结以及把某些美术教育现象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既促使了研究的深化,又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事实,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成果表述的过程也是提高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过程。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和原则①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应达到以下标准:

1、有完备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2、切合实际,对美术教育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

3、研究方法科学规范;

4、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5、表述方法恰当,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合理;

6、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或附有图像、音响等,具有可读性。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

与上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相对应,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注重创新与科学性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应反映作者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见解、新理论、研究的独创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情况得以反映:

(1)填补研究上的空白。阐述的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即“前人所未知的”领域。例如,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右脑功能的研究,如果确实能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得到确认的话,那么,就开辟了前人所未知的新领域。

(2)补充前说。即研究的深化。对某一特定的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成新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各个时代、各国的学者已经对美术(艺术)教育目的进行了理论论述。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中国社会。教育。美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提出自己对新世纪美术教育目的的独特见解。

(3)纠正通说或开展争鸣。例如,199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所发表的围绕着儿童美术考级问题展开论述的论文都属于争鸣的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应以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或精确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未证明研究成果,不能凭个想象,任意杜撰新名词。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精选材料。选材应符合以下要求:(1)所选材料应紧紧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幻选取典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2)选取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的尽可能选取新颖生动,反映时代特点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者对材料正确。深刻的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提取出论点,选择论据,经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最终概括出的结论就能正确反映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

3、善于惜鉴与独立思考

与任何研究相同,美术教育研究也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的。因此,如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每一位研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视他人研究成果,以及为介绍而介绍,只述不评,或任意引中发挥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中以及撰写论文或报告前,应广泛阅读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富有说服力的材料。不要简单列举或大量堆砌。与此同时,对要引用的观点和文献,必须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文献内容的价值,对实质性的问题应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加强论证的针对性。

4、语言精练与表达准确

语言精练是指以最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也就是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表达准确是指应清楚、明了和客观地反映美术教育的事实。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术语,也不可生造词语。在此基础上,追求语言生动,讲求文采,做到深入浅出。那种浮华夸张。强词夺理或言不达意、人云亦云的文风是不足取的。

三、研究成果表述的步骤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是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确定题目与体例

“题好一半文”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1)富有时代精神;(2)有新意、有价值、有见解;(3)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例如,《“开放式多无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②(戴立德)的论文的选题就比较符合以上要求。“开放式多元角色活动”教学模式是在1999年提出的,表达了作者当时对美术教学的见解,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又具有新意与价值,能激发其他美术教育工作者阅读的欲望。又如,论文《弱智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朱珏明),由于国内对弱智儿童美术教学领域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选题不仅具有新意和价值,还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

在确定体例时,应根据实施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发表研究成果的场所来确定是采用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的形式,或是两者综合以及多媒体形式等。

(二)拟定写作提纲

提纲是思维的外化。通过拟定写作提纲,把确立论点的思路用文字固定下来,使原先在头脑中的一切变得可视而清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中包含着内部结构形式和外部结构形式。在拟定写作提纲时,首先按照内部结构形式理顺思路,然后再与外部结构形式相匹配。当然,不同类型的表述形式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一般的内外结构形式如下:

内部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外部结构形式为:前言——本文——结论。

各种表述类型所共有的要素:主题、目的、段落、层次、关键词(大小标题)。

前言提出问题一、21世纪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挑战

a、社会的变化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b、美术(艺术)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知识爆炸”;

c、教育思想的变化。

本文分析问题二、三大美术教育思潮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a、中国古代绘画教育思潮的影响;

b、诸外国的创造主义思潮的影响;

c、美国DBAE运动思潮的影响。

结论解决问题三、中国美术教育改革途径

a、从终生教育出发提出美术教育的目标;

b、对应“知识爆炸”,精选美术教学内容;

c、与学习方法多样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d、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校外教育的途径。

表1、《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内外部结构的匹配③

(三)进行写作

在拟定了提纲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了。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整体的谋篇布局,力求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做到完整、连贯、严密和灵活。尽量做到相并列的章节的字数应基本相等。

2、熟练驾御语言,要简洁不要冗繁;要质朴不要浮华;要生动不要死板。

3、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根据论述需要采用立论或驳论等表达方法。对议论的要求是: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实可靠;论证具有逻辑性。

篇2

(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

笔者査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对非智力因素教育发展的研究总体水平是偏低的。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公众过于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并没有考虑到非智力因素对儿童成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美术被当作“小三门”(音、体、美)而不受重视,但美术恰恰通过培养人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进而激发兴趣并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非智力因素不够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美术这些对于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并没有放在与语文、数学相同的地位。在小学阶段,学校多少还重视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领域等方面的作用,但到了高中,如果不参加艺术类高考,这些课就被取消。这对于培养非智力因素来说不啻于一次重大的打击。其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当前部分中小学虽然开设了这些艺术课程,但是仍然流于形式,个别教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照本宣科,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非智力因素就受到限制。

(三)学生没有实现真正的“理解”

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公众把注意力极大地集中在美术教学的“双基”上,对于美术教学并不注重“理解”,所谓“理解”就是一个人能把在任何情景下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恰当领域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成效中,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新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作用。举例来说,在美术课中讲解人体比例时,每个同学似乎都记住了人物面部比例是“三庭五眼”,头与身体的比例是“站七坐五盘三半”,然而在实际绘画过程中,因为角度高低的不同或者因为人体结构的变化,这个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同学仍然按照这个规则画,就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状况是令人沮丧的,虽然我们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教会了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但是他们绝大多数仍然不能通过更严格的或者更基本的检验,更为甚者,我们的一些较好的学生,也没有实现理解。

二、如何构建新型的美术教

(一)重视学生审美需求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审美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促进其个性的发展。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审美能力上的个体差异。这要教师因根据美术教学差异性特点,在教学各个环节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选择有特点但又风格不同的作品启发学生,尊重学生对同一作品不同的看法,允许学使用不同的表现于法。正视学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有自己的美感体验,这对于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具重要作用。其次,运用多种强化审美个性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具有发散思维的命题来启发学生,例如:把纸随意揉成一团,然后打开,让学去联想纸上不规则的纹路,这样每个人看到的、想到都会不同。在创作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也以使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讲解要精,示范要尽量打丌学生的思维,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拓展。最后,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校外资源包括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等,这些资源都学校资源的有益补充。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也在加强,美术馆为人们的审美供了一个渠道,我们可以利用美术馆优质资源,幵展校馆结合的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包括情感、兴趣、意和性格等。要理解其含义必须先理解什么是智力因素。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成功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记忆力、观力、思维能力等认识能力的综合。它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成了认知的整体。在美术学习中,非智力因素主导审认识活动,学生只有心动,才会行动,因此美术学习着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两个方面入手:

1.塔养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唤起个体的学热情,弓I导其行为朝向既定目标、维持学习所必需的内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大多是后天培养的,当学生缺乏学动机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就感就会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适当的强化是很有必要的,相互比较才能促使进步,还可以营造出种竞争的氛围,这些都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2.培养学习情感。学习中会产生很多情感,有消极有积极,教师应该引导积极情感,帮助学生调整自己情感并能把调整好的情感带入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对,教师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情感是在需求的基上产生的,与需求相符就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则消极情感。要让美术学习成为一种“快乐活动”,让学生拿起笔画画,表达情感和认知,调节心情,陶冶性情,培养学习意志。意志是在遇到困难时的自我调节,美术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教师可以设董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以上这些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情景中实现对美术的“理解”

在现实的美术课堂中,“理解”应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学会展示“理解”。也就是说,能够从生活出发,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内涵。把个人的生活体验带入自己的作品中,把自己的作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创作出触动灵魂的美术作品。不仅如此,学生还要能够分析艺术品或教科书范画,并清晰说明创作法则。要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理解程度,教师就必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学’教师可以讲解与课程相关的创作知识和通俗易條台主、有表现力的作口口,让子生明白这些取基本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应讲实践、重角军读,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进一步挖掘问题的能力。总之,应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情景中去不断深入挖掘,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多次接触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这为实现真正理解并尊重人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篇3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亟待改善我国幼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美术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幼师院校沿袭了美术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另外,一些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绘画技能和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美术理论的学习,这就出现了美术教育中“重技轻理、重专轻师”的现象。

(三)传统美术教育途径较为落后幼师美术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等课程途径开展,将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幼师美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幼师美术课堂教育需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美术教育主渠道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

二、对实施幼师美术教育创新的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创新氛围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地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改革美术教学模式,实现幼师美术教育创新主张运用信息技术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提供更多协作交互学习环境,通过协作交互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能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改变教师角色定位,创新美术教学评价对幼师教师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有传授者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锐意创新。在新的角色定位中,教师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尤其应该把“创新性”作为美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坚决改变以技能模仿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篇4

画语言是艺术家说话的工具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点、线、面的不同组合,厚薄肌理处理,色彩形式,笔触特点,形状与空间等内容。音乐以旋律、节拍诉说着音乐家的情感世界;舞蹈家以自身的身体动作来传达思想感情;绘画艺术则以线条、色彩、笔触、肌理、形状等艺术语言建构艺术形象。丁亚平说“:正是语言赋予艺术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语言把艺术带入流动和开放状态,正是语言给艺术作品以丰厚蕴藉、幻化无穷的诗性与品质和富于生命自身的神韵与美感。”语言因艺术家的个性和修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幻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反映不同的情感诉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以柔和的色彩,细致入微的几乎不显露笔触的艺术手段,谱写了艺术家对人生、宗教和生活的理解。莫奈用近乎写意的笔触,跃动的色彩抓住了“日出”瞬间“印象”。语言既反映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又体现艺术家的性格特点,既折射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又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笔触作为绘画语言,是艺术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思想、情感的独特表现方式和手段。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家苏丁,他的笔触如洪水决堤般咆哮、敲打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反映着艺术家神秘而敏感的个性。疾风骤雨般的笔触所到之处如电闪雷鸣撕裂着一切。苏丁的笔触除了表明其审美追求,更像是一张张控诉书,控诉着他人生的苦难和悲哀。变形的树、扭曲的房屋、不安的人物情态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残酷社会对他的蹂躏、鞭笞和摧残,饱蘸人生苦难的笔触无不显示了艺术家内心的激动之情和充满生命激情的力度美,也许绘画才是舒缓其内心痛苦的良药。苏丁笔下的色彩、笔触、图像成为他诉说内心情感、表达生命激情的无声语言,而此种语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为永久和永恒地传递着艺术家想说的内心话语。学习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艺术流派、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的作品语言,有利于扩展、丰富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取其法

技法问题是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技法通常可以通过时间的堆积不断积累。油画技法表现因艺术家性格、学养、价值观、艺术观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技法特点。油画技法表现犹如烹饪做菜,煎、炸、烩、焖、炒、焗、煮等手法不一,厨师会根据食材的材料特点以及对材料的理解,采用不同烹饪方法。油画表现也一样,技法多样,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油画技法涉及材料技法、色彩表现、厚薄、干湿、直接画法、罩染等等,艺术家在表现中或选用一种技法贯穿其中,或选择多种技法交替使用,因此在临摹过程中要充分分析作品特点,了解艺术作品的技法特点,选择相应的技法表现才能充分地表现出临摹范本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技法学习虽然只是油画学习的基础,但对于把握油画的本体语言十分关键。技法的学习对于临本的选择非常重要。有的作品技法可学,作画步骤和处理手法可见,而有的作品却很难把控,以梵高作品为例。梵高的油画是充满感情的,一笔一划处处体现他个人的内心情绪,用笔和造型独特,但实际我们在学习中会发现,我们很难领会梵高作品的精神实质,即便我们可以临摹出梵高作品其形,但根本无法临摹其神,因为他的所有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情绪。由于情感具有形而上的抽象特点,使得在临摹学习中很难获得创作者本人的情感体验。再以印象派作品为例,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画作来临摹学习,我们很难认识到莫奈笔下色彩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肉眼很难捕捉到莫奈笔下的丰富色彩,而如果我们先研究印象派开创人物马奈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理解印象派作品越来越容易,因为马奈作品相对莫奈的画作来说,易读易懂,操作性很强,而且关键是后来的其他印象派大师都是马奈的徒子徒孙,他们的画风多少都受到马奈的影响。因此,技法学了技法语言学习重要,临本的选择对于技法的学习也十分重要。

四、用其质

前面我们谈到临摹需要取其法,但技法并不是临摹的最终目的。技法学习是临摹学习的基础,是最表面的内容之一。临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要义和精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本质。明代唐志契撰写的《绘事微言》中说,临摹:遂为画家捷径,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苦瓜和尚也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唐志契和苦瓜和尚都强调临摹学习要师古人之心,实则强调要领悟作品的精神实质,别被表面的技法语言所干扰。临摹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通过学习,将他人的技术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衍生出既不同于临摹作者作品特点,又具学习者本人艺术个性的作品。正如陈洪绶在儿时学习绘画一样,将临本化为己用。据史料记载:“章侯(陈洪绶)儿时学画,便不规矩形似,渡江拓得杭州府学李尤眠七十二贤时刻,闭户摹十日,尽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则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则更喜。盖数摹而变其法,易圆以方,易整修散,人勿得辨也。”陈洪绶的这段临摹经历除了告诉后人临摹学习要熟练临本,反复琢磨,更要不落窠臼,勇于创新,即艺术大家李可染先生所说的对待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为了学习,打出来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篇5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翻新,而审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对审美教育也日益关注,跟风现象严重,这也使得许多人走向了误区:

(一)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随从这种状况在我国教育的体系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孔子提出“师教”,从表面看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而实际就是为儒家思想“忠君爱国”而服务,美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德育有一定标准,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灌溉式,主要就是对错的判断,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审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更主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的审美的观念与创造力。但是他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美育可以陶冶情操,预防心理疾病;德育对美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美育要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是需要理论性审美对象为载体,美育与德育,他们在拥有共同特征的时候,还存在自己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

(二)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美术教育是指老师通过审美载体,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在审美过程里掌握审美知识,并总结出自己的审美观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智力往往是培养理性能力,它是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可见,智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的过程,使其逻辑思维形成。而审美教育更趋向于感性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当代审美的观念,使学生由于理性的知识走向感性的认识,最终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所以,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体验包括审美的直觉、联想和想象,而这些情感中又和审美评价互相联系、互相参透。联想有一种事物而想起类似的记忆,主要与情感记忆相联合。而在审美过程里经常回发生这样的联想,也就使审美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而想象就是以审美直觉和联想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这个全新的形象在客观上是并不存在的,他是虚拟的,他出现的动力就是人的情感。这个过程是时艺术创造的过程,而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体验就在不断提升。

篇6

(一)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美术教育理念为德国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对学生天真情趣的激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展现学生对美的认识,并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艺术来源于创新,更源自对审美态度的培养。德国美术教育关注学生的感受,倡导个性化的艺术教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更关注学生各自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其从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探讨,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能力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辅导课的方式,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并在小组的学习与交流中明确教学内容,锻炼能力。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德国美术教育多融入项目教学法,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确立研究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德国美术教育注重从美术这一基本概念上来构建美,并在对美的探讨中融入对人的综合性的培养。而我国美术教育往往忽视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与行业发展、企业融合上缺乏有效衔接,大多停留在素描、手绘、色彩上。因此,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引入更是改善美术教育的关键点。

(二)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效衔接

德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大多源自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德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康德提出实物与图画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而借助于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席勒从审美理念上将艺术与感性、理性建立联系。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在构建自己的人生体系时,将婴儿状态与赤子之心作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明代思想家李贽也提出童心论思想,这些思想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技术进步开启了创造的思想动力。中国美术院校的学生与德国美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在技巧的运用上更为娴熟,而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其技术只能成为艺术创意的工匠,缺乏个性与灵性。如对于线条的训练,西方绘画多注重基本元素的造型训练,德国美术教学中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具特色,教师鼓励学生从线条的长、短、曲、直、交错中来体现出艺术化的节奏;而我国美术教育则限于对体系框架的学习,学科性太浓,难以从艺术与技术教育的协同上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强化对美术教育内容及学科范畴的延展

从美术教育的实践来看,作为艺术科学,应该在教育中体现渗透性。德国美术教育实施的是模块化教育,为了凸显学科综合素质,在课程开设上有绘画、素描、陶艺、影像、自由绘画、玻璃艺术、木刻艺术、摄影艺术、印刷艺术、雕刻艺术、拼贴艺术、木材教育、纺织教育、多媒体教育以及美学、教育学、社会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其课程范畴的广泛性与学科独立性并列,足见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学科拓展课程上,还融入了音乐、美育、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从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上建立融合。德国的美术教育环境也是丰富的,在艺术馆、美术馆每天都有不同的人群来参观与学习,有拍摄的,有临摹的,有写生的,他们在对美的发现与体验中感受创造美的快乐。在课程设置宽度上,德国美术教育注重课程的广泛性;而我国美术课程则多以教师为中心,依据教师的认知结构来设定课程宽度。因此,在我国美术教育课程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美术延展课程,如金属艺术、木材知识、玻璃艺术、纺织课程及装饰画等知识;在艺术修养课程上,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探究式课堂,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篇7

提出问题:

篇8

1.创造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志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这个创新型社会要求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2.创造性的培养是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美术作品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情感、自我价值。幼儿美术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应用不同表现方法,通过绘画以及手工作品来开发幼儿的智力、创造才能以及审美素养,引导幼儿运用线条、色彩等,自由大胆地地表现其对世界的认知,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必不可少。3.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黄金阶段,通过美术教育这一手段来教育幼儿,既符合其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的要求。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的可能性

1.幼儿的自发性。幼儿的自发性源于他们由兴趣而引起的创作的欲望。这种自发性会让幼儿专心于美术的创造,在自发性的引导下,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教育者找到激发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发性的正确方法,就会使其在美术创作中自发表现成为可能。2.幼儿的创造性的想象。幼儿不会受到条条框框限制,想象力奇特且大胆,幼儿这种突出的创造性想象较强是因为其思维发展水平比较低,不能用抽象的思维推理和思考,而这也是想象的基本特点。而想象的特点和幼儿思考问题方式相符。3.幼儿的表现欲。幼儿不像成人一样有那么多的顾虑,他们不会受到习惯和规矩的制约,表现欲比成人强,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中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而美术活动中自由开放的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表达机会,幼儿的表现欲可在美术创作中得到满足。因而教育者若给幼儿提供自由发挥创造的环境,并加强引导,激发其表现欲,就能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五、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的培养的方法和途径1.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达和表现方式,给幼儿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2.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和幼儿园的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既能获得快乐,又能学到知识。3.肯定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作成果,增强其自信心。4.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5.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6.以幼儿年龄及性格特点为依据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幼儿的绘画能力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涂鸦期、基本图形期以及涂绘期。教育者应针对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不同绘画能力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合理的教学方法。7.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者应利用幼儿日记、主题画、自由剪纸等不同形式的绘画来激发幼儿的兴趣。8.对幼儿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其创作灵感。情绪情感不仅会影响幼儿美术创作的欲望,还会影响其创作内容。当幼儿情绪高涨时,就会富有创作激情,思维也较活跃,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9

(2)在师范美术油画教学当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高等艺术教育日益深化的改革当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除以经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以外,还要具备综合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油画的教学过程.在当前的师资队伍当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观念陈旧、手法单一,在新的形势之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一。在国外的油画教学中,他们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得比较高,从事艺术创作和技术专业方面的必须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他们的高学历反映了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的业务素质。反观之我国油画教师队伍当中的学历具有硕士学位的就比较少。二是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水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往往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经验教授学生,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从而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和表现的欲望。三是在油画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手法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风格进行教学,忽视对油画教学的宏观的调控,仅满足知识和技能的灌输,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当中,单一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2对师范油画教学方面的几点探讨

(1)创设合理的油画教学课程

师范美术教育的油画教学有着特殊性,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都是未来油画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而当下的师范美术油画教学没能顾及这一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安排和设置教学课程是油画教学改革当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目前,在对课程的设置当中不仅考虑油画教学的特殊性,更应该对课程内容制定和选择要精心设计。在课程设置的安排当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谨慎地确定课程的重要内容,灵活地进行安排。考虑如何合理的安排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以达到教和学双赢的效果。

(2)加强在油画教学当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考虑到油画教学所培养的油画专业方面的学生不仅是油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更代表着社会整体的油画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油画专业教师不仅在艺术创作方面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还要拥有西方古典艺术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的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借用他人的经验融合自己的个性化理念,以此来提高自我的油画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学生在油画创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精神价值取向都与油画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其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一个人要想成材首先应该具备足够的知识。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美术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习与美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学习一些中外美术史。中外美学史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关于油画的座谈会,社团活动等,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二是加强对个性化语言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促进人类艺术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敢于想象和勤于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绘画能力,使之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的差异,以此来培养每个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油画学习中展现出最好的水平。

篇10

(2)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生活和艺术具有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启发学生个体想象力和创造力。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其实都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晶,是作者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活跃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去思考,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对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日趋多元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不断提高教育审美能力的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深化美术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认知事物的能力与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决不能以“像不像”“美不美”为准则来评价其作品成功与否;学校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决不能一成不变,一套教学评价标准用上几年不变,要依据学生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作品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是否有学生独特和新颖的表现。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思想,转变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美术教学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走进大自然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自然美既是艺术美的直接表现对象,又是启迪艺术家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沃壤。因此,幼师美术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树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理念,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的贯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能拘泥于教材和理论的束缚,更不能足不出户搞创作,要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激发灵感,促使人在心理上升华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愉悦感,方能创造出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才能启迪人生。当学生走进自然,在观赏自然山水风光的时候,既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美、对社会美的遐想。在这情景交融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被激发、调动起来,个人的心灵完全处于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状态,可以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捕捉到自然美的规律,形成对自然美的直觉。

(3)注重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简单地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学校要把审美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留下来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其完美的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能让人欣赏到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方法,学会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感觉,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感受,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把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引向深入。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不能只是感觉作品“很美”“很漂亮”,要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的标准,要知道一幅作品美在哪里?学生只有学会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议,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积极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科学的美术教育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美术实践教学。美术实践包括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和其他与美术相关的人生活动。美术创作的过程,正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辨别美丑,乃至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美术作品欣赏、写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产生艺术和创作的灵感。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11

教授综合版画这一课时,孩子们并非是单独的一个人,孩子们应该和老师、小伙伴儿们一起学习绘画,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迪、互相促进。特别是在教授吹塑纸版画课程时,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尤为必要。依旧用“划划印印”为例,准备好版材后,描出各种形状。因为未曾做过版画,孩子们这时肯定有些不清楚,老师可以首先演示一下,然后邀请若干儿童模仿老师做一次,这样直观形象地展现制作过程,便于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在学前儿童动手制作这个过程中,他们或许忘记某个步骤,这时通过老师和其他孩子的提醒,就可以印制成功。再如讲授“我爱劳动”这一课,可以采取分组相互学习的方式。每个团队设一位小组长,他要把主题、剪、拼贴、印制等,根据队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制作版画。还可以采取一些激励的方式,比如各队之间比赛哪个队做得快、做得好,以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们的制作热情。

篇12

2.丰富教育资源

首先,应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石,教师的教法不能一成不变。拥有丰富教师资源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培训,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进行教师培训,或是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对于缺乏美术教师的偏远地区学校,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前去支教的美术教师一定的补助,为他们提供教学资源,并且鼓励美术教师前去支教,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其次,应丰富教学设施和教学类别。中学的美术课堂大多只是教师口授、展示图画的教学形式,枯燥的美术课堂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学校应购进美术器材,甚至是开设单独的美术画室,学生可以在里面听课、练习绘画;补充图书阅览室的美术书籍,供学生借阅学习。美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单包含绘画这一类别,开设类别丰富的美术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美术,从更多的角度感受美术课的魅力,如陶艺课程、手工创意课、剪纸课程等都对丰富美术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3.转变教育观念

篇13

1.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

(1)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化管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率。量化管理通常是在去除情感因素的基础进行的,它是真实数据的充分反映,在做好预设工作的前提下,快速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指导后期工作的进行。(2)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对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量化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缺乏制度管理,奖惩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不能落实到实际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中,规章制度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

2.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要在最大程度上对各种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类型、资源空间等,在众多资源中去粗取精,充分运用到基础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优先性原则。在基础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学校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完全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坚持优先性原则,优先利用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3](3)适应性原则。在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考虑,还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资源利用方案。使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特殊性原则。要发挥不同地区的地域、学校、教学特点,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合理利用美术信息化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多样化美术人才。

2.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对策

(1)树立正确的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观。所谓的课程资源观其实就是人们的看法和态度,资源观是否正确关系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对美术信息化资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与美术教学当中,对于美术教学本质及目的的了解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多媒体教学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传递转向资源交流。[4](2)建立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是合理有效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核心,这一机制应该是动态、立体的,在机制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好知识和经验、课程与文化等的关系,尊重美术学习者的独立、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促进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