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民航空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营造民航空管安全文化氛围。加强民航空管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能让相关人员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观,能不断促进员工对所属企业单位的认同度、归属感的提升,可以极大增强相关企业单位的凝聚力,使得员工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力,也能促进自我激励,使得单位内部能有效建立起高水平的团队,这能从根本上提高民航空管相关单位的安全意识。要在民航空管行业单位内部营造优秀的安全文化,首先是要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力员工之间的合作意识,提升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加强文化渗透教育工作,运用科学手段来加强宣传工作,使单位文化能够深入人心;第三,民航空管部门在人员招聘过程中要注重把关,尽量聘用领悟能力强、与单位现有员工价值观相近的人员,这对于未来团队建设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也能避免高素质人才的流出。
2、加强民航空管部门的安全理念培育。民航空管的立身之本就是安全,这也是空管工作开展的初始目标。因此,要在空管工作中树立起系统、过程、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为民航提供科学、及时、可控的空中交管、通信导航、气象、飞行实情等全方位的服务。空管部门要特别重视对员工的安全理念培育,要从入职培训到正常工作中传达相关精神、例行安全演练,再到各单位内的应急演练、观看史上著名空难相关纪录片等,确保每个员工都会接受完备的安全理念培育,并能处理相关事物,形成安全意识[2]。只有在员工的潜意识当中建立安全理念,才能让每个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更有责任感,避免工作疏忽遗漏,坚守安全第一的方针,为继续促进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智力和精神上的全方位支持。
3、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措施。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开展空管工作的依据,要科学、严格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相关的职责,不断强化防控力度。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措施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首先,确保每一工作环节的准确性、及时性,杜绝疏忽、遗漏和误差;其次,严明纪律,切实加强员工的执行力;第三,工作中要有大局观,注重团结,乐于奉献;第四,要确保员工劳逸结合,避免疲劳上岗,合理安排员工的生活作息,保持精神抖擞的工作氛围;第五,要明确、细化每一步的流程,细化具体的工作运行手册,以及与之对应的应急措施、保障措施不断增强空管工作中的安全管理系统正常运行,设备运行要留有可靠的安全余度。
4、建立实时有效的交流机制。空管部门是民航发展的关键,而且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广受关注,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交流制度非常重要。空管部门在现有编制条件下,要持续完善信息的制度,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措施,强化在互联网中开展信息沟通和。空管部门可以依据互联网,实时部门工作开展的动向,运用新型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同公众开展沟通互动,尊重每一位群众的知情权,让公众能持续关注空管、乃至整个民航系统的建设发展。此外,这类信息平台的运用,不但能方便空管部门的相关工作接受监督,还有利于空管安全部门的品牌再立,不断增强民航企业单位的影响力。
5、强化对空管部门员工的培训。员工培训能提升其职业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开展空管工作。当今社会注重不断学习,空管部门建立定期学习培训的制度,可以让单位员工活力剧增,更能适应新的空管技术措施,抓住发展机遇,为新时期的发展培育优秀人才。空管部门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并为员工的学习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加强对外交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不断强化民航空管安全文化建设,使得空管部门把安全意识深入到潜意识当中,时刻坚守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为民航持续安全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为国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郑传磊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篇2
(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航空公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家公司都是依赖于自己独特的成本管理系统在生存,没有恰当管理水平的航空公司相继被兼并或消失。然而从中国民航几十年的发展来看,缺乏有效的运输成本管理一直是民用航空发展的绊脚石,传统的运输成本管理系统在航空业的实际应用中己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及时地对传统运输成本管理系统进行功能补充和完善发展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旨在分析航空公司运输成本的概念、构成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航空公司运输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加强我国航空公司运输成本管理的系列措施。
(四)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理论界单独针对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研究还很少,一般是在研究民用航空成本管理时有所提及。针对该问题,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提出,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缺乏对运输成本管理的全面认识;运输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成本信息严重扭曲等;有鉴于此,部分学者认为,要提高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水平,需要培养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大力加强民用航空成本的系统管理,等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航空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保持正常的利润水平,必须从降低航空公司本身的运营成本入手,而以低成本、低票价为特点的廉价航空公司模式正是航空公司进行有效成本管理,取得巨大成功的有力证明。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航空公司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将不断与实践结合,其未来的研究将转向成本控制领域。
二、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
(一)重点解决的问题:
1.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加强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二)拟开展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理论概述
1.1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的概念
1.2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的构成
1.3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
1.4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特征
2.加强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意义
2. 1有利于促进航空公司内部成本目标的贯彻落实
2.2有利于提供准确的运输成本信息
2.3有利于改善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现状
2.4有利于民用航空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目前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3.2. 运输成本管理模式单一化
3.3局限于过程控制,缺乏对成本动因的分析
3.4局限于单项活动的成本控制,缺乏全局意识
3.5局限于运输领域,忽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4.加强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4.1强化成本意识,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4.2优化航线网络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运输环节
4.3减少运输事故损失
4.4统筹规划,降低燃油消耗
4.5提高飞机技术状况,降低维修费用
4.6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成本核算机制
(三)本设计(论文)预期取得的成果:
撰写出符合规定的毕业论文
四、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要求是近5年的,且j类文献不少于5个)
[1]杨春福.财务管理[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XX,6:97-98
[2]谢获宝.成本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创新[j].商业时代,XX,25(2): 91-93.
[3]夏云宽.战略成本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XX,8:15-16
[4]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XX,9:21-23
[5]吴彦龙.成本管理规范操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XX,11:48-51
[6]刘乃歌.浅析战略成本管理[j].管理与财富,XX,134(1):119-121
[7]翟铮,肖生苓.现代物流成本的管理的应用研究[j].森林工程,XX,254(7):45-46
[8]田红春.论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财经界,XX,132(3):85-86.
篇3
二、培养空管卓越工程师的实施方案
(一)重组通识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原有空中交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重新制定了通识教育、校内学习、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内容(图1);将课程分为3个阶段,学生在第1-4学期完成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实现“宽口径、重基础”的要求,达到“建立工程思想、拓宽知识结构”的目的,第5-6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性课程,达到民航局法律规章中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第7-8学期完成校外实践课程,通过与各单位的密切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注重空中交通管制技能的培养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在学生毕业时保持最低184学分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压缩调整课程学时和改革学分分配比例,本研究将学生参加实践的周时数增加到56周,保证了强化管制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主要的实践内容包括,(1)48学时程序管制,实验内容包括程序管制模拟机操作、程序管制工作程序、飞行进程单使用、控制离场航空器放行间隔、简单航空器冲突管制、复杂航空器冲突管制、航空器管制责任移交、特情实验;(2)48学时雷达管制,实验内容包括雷达管制模拟机操作、雷达管制工作程序、航空器雷达识别、航空器雷达引导、航空器精密进近的引导、航空器速度控制、航空器进场排序、简单航空器冲突管制、复杂航空器冲突管制、航空器管制责任移交、特情实验;(3)48学时机场管制,实验内容包括机场管制模拟机操作、机场管制工作程序、放行许可、控制放行间隔、地面滑行实验、起落航线管制、起飞管制、着落管制、机场综合管制、恶劣天气条件机场管制、低能见度机场管制、飞行冲突的调配、飞行延误实验、特情实验、大流量机场管制;(4)64学时航行情报服务,实验内容包括航行情报信息处理系统基本操作、电报综合处理操作实践、多种通告联合撰写、航行情报信息提取飞行前资料公告操作、航行情报信息综合查询操作、航行情报信息其他功能操作、航行情报讲解服务。在增加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同时,为了促使实践教学体系化、实践教学有针对性,本研究认为,需要完善实践课程教材和辅导材料的编写,配备数量足够的模拟机设备,聘请资深管制员来校上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精细化需要;还需要修订“空管专业学生生产实纲”和“空管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大纲”,落实空管岗位实践实习,鼓励毕业设计与岗位实习项目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开设研究型、创新型实验课程在校内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研究型与项目型的学习和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项目都能够帮助学生及早发现并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及特长。校内实践教学是改革原有专业培养计划的重点,主要的综合实践环节包括:(1)64学时飞行程序课程设计,内容有飞行程序设计系统基本操作、非精密进近飞行程序设计、非精密进近障碍物评估、精密进近飞行程序设计、精密进近障碍物评估、反向飞行程序设计、直角航线设计、区域导航程序设计、离场飞行程序设计、机场最低运行标准、飞行程序设计报告撰写;(2)32学时航图课程设计,内容有手工航图制作、计算机航图制作系统实践、机场障碍物A/B型图的制作、标准仪表进离场图的制作、标准仪表进近图的制作、精密进近地形图的制作、机场地面活动图的制作、国内航线的制作与调整、国际航线的制作和优化;(3)16学时飞行计划制作,内容有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飞行剖面规划、巡航高度上当量风的计算及风的影响修正、飞行计划相关图表的使用、用简化飞行计划图标确定国内航线燃油量实验、用积分航程表制定燃油计划、无备降机场的飞行计划、目的地机场不能加油的飞行计划;(4)16学时飞行性能分析,实验内容包括飞行手册的使用、航空器使用限制分析、典型机型爬升和巡航推力表的使用、确定航路爬升所经过的地面距离计算、起飞性能和起飞航迹仿真、巡航性能表的使用、着陆性能表的使用、利用着陆性能表确定参考速度。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及案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由中国民航局人教司、航空公司、机场及空管局等30多家民航企事业单位联合组成,校企联合培养分为3个环节完成,其中,第5-6学期采用校企教学交互的方式,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施阶段中邀请民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走进校内参与讲授;第7-8学期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强调企业的集中培养。
篇4
一、空管信息处理系统简介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与日俱增,如何提高空管安全、高效运行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管制员在对航空器进行管制指挥的本质是对空管信息处理的一个过程。因此,对空管信息处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保障空管安全。
空管信息处理系统可分为信源、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五个子系统。对信源的操作主要是空管信息的采集,在操作时要完整、准确、及时。管制信息的处理在目前的半自动或人工条件下,存在格式不规范、存储效率低等缺陷,这会导致进程单填写有误等差错的产生。从信源得到的信息并不一定符合特定的空管需要,如在不同空管单位之间的通报、协调,其中涉及航空器的呼号、位置、高度和预计移交时间等,这就需要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目前,空管信息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不足和自动化水平不高,信息加工也就成为一项有难度的空管工作。现今各大地区空管局使用设备不同,使得有些空管信息必须使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加工和传递。空管信息显示是管制员能否正确“感知”信息的关键,常见的显示有文字记录、电子动态显示和雷达识别标志等。在以人工为主的系统中,信息格式的不规范、不统一以及大脑抽象记忆比例过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这也是今年来空管事故症候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空管信息处理与空管安全
(一)信息处理中的主要差错和原因
我国的民用航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采用和参照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放弃苏联的民航运行、发展模式。在法规体系、设备标准、运行规章等方面,我国尚未建立系统性的标准体系。这就造成了各单位执行的标准不统一,运行的方式不统一,使用的设备不统一。航班量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与空管密切相关的航班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在一个每天对几百架次航班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运行单位,没天汇总相关的空管信息多达数十万条。对于我国目前的空管现状,尤其是无法完全采用电子化处理的情况下,管制员处理空管信息出现差错的现象呈易发、增多趋势。 转贴于 (二)空管信息处理与空管安全的关系
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反应时间。这些因素包括视觉、听觉等人本身固有的特性,还包括经验、技能、疲劳程度等人后来发展出来的特性。在日常的空管指挥工作中,飞行量的增长使管制员单位时间内指挥的航空器数量增加,留给管制员处理信息的时间不断缩减。
在空管工作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这包括:管制员承受工作负荷能力、听说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等。首先,工作负荷的强度直接影响管制员的工作状态,管制员工作负荷的强度既与空管任务的性质、内容、飞机数量、陆空通话量等相关,又与管制员的工作经验、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有关。在正常的工作负荷范围内,管制员处于适宜的工作状态,思维清晰、反映敏捷且情绪稳定,管制员能较好的认知当前情况和预测未来状况,空管的工作效率与准确性较高。其次,空管在目前主要是管制员与飞行员通过无线电通话来交流信息、进行管制与被管制。为了避免在此过程产生人为差错,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我国民航主管部门规定了标准的陆空通话用语。最后,管制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表现在认知、记忆、决策、执行等方面,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全过程。由于人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集中性、有限性的特点,管制员有时会对一部分重要信息产生遗漏或疏忽。在空中交通流量增大,管制员工作负荷也随之加大,管制员的记忆力也会降低,进而影响决策。上述环节中的问题与管制员特定情况下较低的情景意识水平有关,这也本文着力提出改进的方面。
三、空管信息处理改进研究
对于空管中人的因素,我们在分析2008年以前发生的空管责任事故症候时,得到一项结论,空管信息的处理失误大多是在专职人员负责且信源可靠时发生的。管制员在得到飞行动态后没有及时、准确更新空管信息,并且缺少信息处理自检、互检措施。对于这一问题,空管单位应将空管信息的采集、存储在同一管制岗位完成,比如设置专门的协调通报席位,对信息的采集、存储操作建立合理、安全、有效的工作程序。除此之外,管制员在工作还要做到对空管信息进行再分配,在必要的时候对空管信息作出推测、计算、修订等。由于新空管信息的产生与外界关联,所以管制员要把空管信息与外界实时关联、更新,这样才能确保空管运行指挥的安全。
将空管运行中人的信息加工出现错误进行的探讨和分析,了解错误来源和提出应对措施,对减少人的因素导致错误,为保证空管运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空管设备与法规条例也对空管运行安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篇5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与日俱增,如何提高空管安全、高效运行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管制员在对航空器进行管制指挥的本质是对空管信息处理的一个过程。因此,对空管信息处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保障空管安全。
空管信息处理系统可分为信源、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五个子系统。对信源的操作主要是空管信息的采集,在操作时要完整、准确、及时。管制信息的处理在目前的半自动或人工条件下,存在格式不规范、存储效率低等缺陷,这会导致进程单填写有误等差错的产生。从信源得到的信息并不一定符合特定的空管需要,如在不同空管单位之间的通报、协调,其中涉及航空器的呼号、位置、高度和预计移交时间等,这就需要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目前,空管信息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不足和自动化水平不高,信息加工也就成为一项有难度的空管工作。现今各大地区空管局使用设备不同,使得有些空管信息必须使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加工和传递。空管信息显示是管制员能否正确“感知”信息的关键,常见的显示有文字记录、电子动态显示和雷达识别标志等。在以人工为主的系统中,信息格式的不规范、不统一以及大脑抽象记忆比例过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这也是今年来空管事故症候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空管信息处理与空管安全
(一)信息处理中的主要差错和原因
我国的民用航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采用和参照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放弃苏联的民航运行、发展模式。在法规体系、设备标准、运行规章等方面,我国尚未建立系统性的标准体系。这就造成了各单位执行的标准不统一,运行的方式不统一,使用的设备不统一。航班量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与空管密切相关的航班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在一个每天对几百架次航班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运行单位,没天汇总相关的空管信息多达数十万条。对于我国目前的空管现状,尤其是无法完全采用电子化处理的情况下,管制员处理空管信息出现差错的现象呈易发、增多趋势。
(二)空管信息处理与空管安全的关系
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反应时间。这些因素包括视觉、听觉等人本身固有的特性,还包括经验、技能、疲劳程度等人后来发展出来的特性。在日常的空管指挥工作中,飞行量的增长使管制员单位时间内指挥的航空器数量增加,留给管制员处理信息的时间不断缩减。
在空管工作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这包括:管制员承受工作负荷能力、听说能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等。首先,工作负荷的强度直接影响管制员的工作状态,管制员工作负荷的强度既与空管任务的性质、内容、飞机数量、陆空通话量等相关,又与管制员的工作经验、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有关。在正常的工作负荷范围内,管制员处于适宜的工作状态,思维清晰、反映敏捷且情绪稳定,管制员能较好的认知当前情况和预测未来状况,空管的工作效率与准确性较高。其次,空管在目前主要是管制员与飞行员通过无线电通话来交流信息、进行管制与被管制。为了避免在此过程产生人为差错,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我国民航主管部门规定了标准的陆空通话用语。最后,管制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表现在认知、记忆、决策、执行等方面,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全过程。由于人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集中性、有限性的特点,管制员有时会对一部分重要信息产生遗漏或疏忽。在空中交通流量增大,管制员工作负荷也随之加大,管制员的记忆力也会降低,进而影响决策。上述环节中的问题与管制员特定情况下较低的情景意识水平有关,这也本文着力提出改进的方面。
三、空管信息处理改进研究
对于空管中人的因素,我们在分析2008年以前发生的空管责任事故症候时,得到一项结论,空管信息的处理失误大多是在专职人员负责且信源可靠时发生的。管制员在得到飞行动态后没有及时、准确更新空管信息,并且缺少信息处理自检、互检措施。对于这一问题,空管单位应将空管信息的采集、存储在同一管制岗位完成,比如设置专门的协调通报席位,对信息的采集、存储操作建立合理、安全、有效的工作程序。除此之外,管制员在工作还要做到对空管信息进行再分配,在必要的时候对空管信息作出推测、计算、修订等。由于新空管信息的产生与外界关联,所以管制员要把空管信息与外界实时关联、更新,这样才能确保空管运行指挥的安全。
将空管运行中人的信息加工出现错误进行的探讨和分析,了解错误来源和提出应对措施,对减少人的因素导致错误,为保证空管运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空管设备与法规条例也对空管运行安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篇6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班量的不断增加,航空事业安全的体制日益发生着变化;近年来,航空事业的事故频发,所以不得不重视航空管制的方面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简而言之,就是人为方面的原因导致航空安全事故的因素。严格意义上是指工作环境、机器、人、人与工作环境、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而制约人为因素包括人的本性,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极限,个人与团队的协作精神。
1、空中交通管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制不严
1)空管行业的管理体制老化,公司缺乏竞争机制,工资不以能力定量,导致管制人员安于现状、丧失进取心、缺乏责任心。
2)航空事业因存在着高风险,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比一般行业要高出许多,空管人员付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比较高,所以如果没有相对应经济收入会导致空管人员容易产生个人情绪,这是造成不良事故的原因之一。
3)决策能力不够。当飞机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快速的根据综合因素,对飞机做合理的指挥。比如,要准确的控制飞机的飞行时间、飞行的次序、飞行频率等,给出飞行及时的指令和相关的限制。管制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尽力锻炼这方面的综合能力。
1.2 能力欠缺
1.2.1 责任心不强
部分管制员对管制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尽管他们也能遵守公司的制度,按时上下班,但是不会关心与自己职责无关的事情,比如,发现了管制人员的在操作中存在失误,他们也不会去提醒,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
1.2.2 业务水平低
一些管制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主要表现是;对新技术的学习不透彻,不能熟练运用,导致的后果是;在交通流量高峰期或者危及的情况下,不能对飞机准确的进行指挥;还有一种情况是对飞机潜在的危机不能及时处理,造成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遭遇不安全的事故的发生。
1.3 压力过大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管制员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在工作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时刻都小心翼翼的心态。而人不是机器,长期在高负荷、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运转,必然会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和心理压力的增大。因此,管制员存在心理压力是一种客观现象,关键看怎样引导、缓解。
2、方法及对策
2.1 加强管制力度
要加强管制的力度,除了从制度上要制定激励员工的政策,实行奖励机制以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外,还要求管制员的必须具备相关的能力:良好的分析决策能力,例如对进离场的飞机进行指挥时,管制员要对相对飞机的飞行高度、位置、速度、机型等进行完全、细致的了解,最终做出决策,决不允许优柔寡断;良好的沟通能力,班组成员间或者相邻的管制单位之间,只有做到了及时准确的沟通才能促进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良好的应变能力,对机发动机失效、液压系统失效等突发的特殊情况,管制员必须随机应变,重新根据所面临的现状制订出相关的调配方案,分清主次,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在短时间内恢复有序的飞行环境。
2.2 提高个人素质
1)航空事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对于空中管制员的要求也比一般行业要高,因为管制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飞行安全,如果管制员的基本素质很差,没有责任心,对机的安全隐患不及时排查,不积极汇报,那么很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安管部门可以不定期地在员工中开展思想政治的学习,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引导所有的管制员充分认识到空管在民航事业中的基石作用,使其意识到空管直接关系到祖国和人民的安全,进而能够自觉地、热情地投身到民航事业发展中,努力提高空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管制员有业务水平的提高业务水平的保证是管制员实现空中安全的关键。如果管制员缺乏过硬的操作技能,即使其思想认识多高,也无法胜任该工作。例如,当2架飞机在向一个导航台做同高度会聚飞行时,如果管制员缺乏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而采取了错误的避让措施,势必会影响飞行的安全。所以,加强管制员对业务知识的学习,规范用语,中英文表达流利。空管部门要经常组织管制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使管制员的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3 合理释放心理压力
现代人压力很重,管制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空管公司应该经常组织管制员进行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重点在于让管制员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而不论其对错,也不拘泥于形式。要让管制员能够找一个能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渠道,从而达到减小心理压力的目的。工作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有多种;一是鼓励其说出来,把自己压抑在心里的苦恼宣过泄出来,和大家进行沟通,赢取其他人的理解。人如果有压力而不能说出来,就会产生郁闷、烦躁等不正常心态,从而会进一步造成压力增大,影响人的正常工作;二是鼓励其通过运动等方式释放出来,组织参加体育运动和各种游戏都可以缓解压力。鼓励管制员通过这些形式把压力释放出来。转移管制员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娱乐中,这种形式能够使管制员身心完全放松、释放压力,为更好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结 论
综上所述,管制员由于从事的是关系到飞行安全的重要工作,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管制员的身心健康,保证管制员的工作、生活质量,防止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只要我们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共识,就一定能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保障我国民航事业的安全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浩然,我国交通管理人才需求分析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10(3)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幅度推动民航领域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民航的信息网络系统随之进入建设高峰期,该系统除与飞机的飞行安全有关之外,还与空防和运行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一旦系统出现问题,轻则会影响民航的正常运营,严重时将会危及到飞机的飞行安全,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某机场的空管飞行数据处理系统发生故障,致使机场的空管雷达无法提供正常的数据,直接导致70余架航班不能按时起落降,数千名乘客的出行受到影响;又如,某航空公司的电子客票系统被黑客入侵,导致多名乘客的机票信息泄露,媒体报道后,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诸如此类事件不胜枚举。
通过对国内一些航空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绝大部分都曾经发生过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在诱发安全事件的原因中,计算机病毒、木马、电脑蠕虫等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70-80%左右,网页被恶意篡改、端口扫描等网络攻击约为20-30%左右。上述安全事件之所以会频繁发生,主要是因为民航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不高,给恶意入侵、黑客攻击提供了可能。鉴于此,必须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加强民航信息网络安全建设。
二、民航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策略
为确保民航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并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等级。
(一)加强安全管理
1.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民航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离不开管理,而想要使管理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就必须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各大航空公司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量身定制安全计划和方案,如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与分级保护、安全通报制度等等,确保所有的安全管理工作都能有制度可依。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2.做好管理维护工作。民航信息网络系统是由诸多设备组成,想要保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做好运行设备的维护管理。鉴于民航信息网络系统的特点,即启动后不能随意关闭,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①控制主机温度。可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时,为相关的硬件设施配备一套双机热备加磁盘阵列,这样能够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选用小型机作为民航运营数据库或是离港系统的服务器,该服务器采用的是分布式架构,其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系统的可用性。②定期检查。民航信息网络系统中,有一些软件的可靠性相对较低,若是大量用户同时上线可能会导致系统死机的问题发生,通过定期的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升级维护,由此不但能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而且还能确保\行安全。
(二)安全技术措施
民航在进行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建设的过程中,要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驾护航。
1.入侵检测技术。该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其能够通过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审计数据、安全日志等进行检测,找出入侵以及入侵企图,这种技术最为主要的作用是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入侵和攻击进行监控,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民航可基于该技术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IDS系统,运用该系统对外部的非法入侵以及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行为进行检测,发现并报告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异常现象,对针对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行为做出及时有效地应对。
2.身份认证技术。该技术具体是对系统操作者身份的确认,其能够借助网络防火墙、安全网关等,对信息网络系统的用户身份权限进行管理,民航的信息网络系统一般只能对操作者的数字身份信息进行识别,而通过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则可有效解决系统操作者物理与数字身份的对应问题,由此为系统的权限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民航在进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系统操作者的身份进行认证:用户名+密码;用户基本信息验证,如证件号码、信用卡号等;特征识别,如视网膜、指纹、声音等。此外,还可以采用USB key,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
3.加密与数字签名。这是目前保障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安全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它能够有效防止各种机密数据被外部窃取、更改,对于信息安全具有极强的保证。具体应用时,可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加密,这样即便有非法用户入侵到系统当中也无法查看加密文件的内容,加密后等于给文件上锁,其安全性自然会获得保证。而数字签名则可确保用户收到的邮件均为所需用户发送而来,可有效防止垃圾邮件。民航在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建设时,可合理运用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为各类重要信息提供安全保障。
4.网路防火墙。民航在进行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时,应当选用高端的防火墙产品,除要具备防火墙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应兼具VPN网关功能,建议采用分组过滤式防火墙或是双穴网关防火墙,同时要考虑不同接入方式的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防火墙要选用正版的,并定期进行升级,这样才能使其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航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做好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建设工作,民航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这样不但能减少或是杜绝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我国民航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焰,余凯.以空管信息为核心,建立民航信息集成共享系统空管系统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4).
[2]梁有程.分组交换技术在民航数据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探析[J].电信网技术,2015,(07).
篇8
空管运行部门包含管制部、技术部、气象部等,是保证民航飞行安全、顺畅运行的业务核心,空中管制是一个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业务复杂、发展迅速的行业,对安全和服务要求极高。民航贵州空管分局技术部主要职责是管理维护分局各业务处理系统软、硬件,为其24小时正常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航管雷达室、通讯网络室、通讯保障室、导航室、动力保障室、综合办、业务办等。
空中管制核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大多都是按照各自的需求而建立的,没有充分考虑空管系统的整体需求,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互联网应用在信息化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虽然实现了互联网接入,但仍未建成任何WEB方式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造成“信息孤岛”较多、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完全共享的局面。
1 研究的意义
《空管设备运营维护系统(ERMS)》作为空管信息化建设中业务管理子系统,目的是建立贵阳空管中心技术部业务系统安全运行保障管理网络信息平台,构建系统、规范的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加大系统资源共享程度。
通过系统全面的信息资源规划(IRP),按动态、静态业务分类建立信息收集、存储、传递和使用的统一规范,为贵阳空管中心技术保障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业务系统设备运行状况信息,使工作人员动态掌握安排系统设备的维修、维护,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浏览/服务器(B/S)结构模式,工作人员通过WEB浏览器简捷实现操作,同时为下一步实现设备安全运行服务呼叫中心提供应用基础。
2 研究主要内容
1) 能够实现VHF甚高频地空数据链、空管指挥内话系统、气象自动观测、气象填图、气象数据库、记录各系统安全运行状况、记录设备故障点、维修和维护日志,以及值班人员情况信息等功能,准确了解设备系统运行情况,保障其安全运行。
2) 实现设备运行保障的日常工作业务,如设备系统档案管理,设备日常点巡检、故障维修维护、备品备件使用管理、值班及维修维护日志等。
3) 具有配套的系统后台管理维护功能,能够对故障点、安全信息、系统日志等信息进行管理与维护,并能够进行对应的权限管理。
4) 响应速度合理,安全性较高。
5) 系统运行稳定,并且易于维护。
2.1 系统实现内容
1) 系统及设备登记:新添置业务处理系统或设备设备登记管理设备出入库登记
2) 维修
① 交接班前设备巡视无故障填值班日记交接班有故障故障登记故障分析维修填维修记录填值班日志交接班
② 当班:故障报告故障登记故障分析维修填报维修记录填值班日记交接班
3) 维护:设备系统维护周期到系统维护填报维护记录
4) 领导查询:通过业务系统或设备运行状态报告及统计表了解日常设备保障工作情况
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定义软件系统各主要部件及成分之间的关系。本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3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2.3.1 设备信息管理
图3为设备信息管理用例图。
设备信息管理用例图模块描述了设备管理员使用本系统对设备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查询操作的整个过程。其基本操作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设备管理员在设备信息管理界面上选择“添加”按钮,进入设备信息添加界面添加设备具体信息;
2) 在设备信息检索项中输入需要查找的设备信息的关键字,点选“查询”找到对应的设备信息列表;
3) 找到所需设备后点击“修改”按钮,进入设备详细信息查看页面;
4) 在设备详细信息界面对信息进行修改,然后点击确定;
5) 根据需要,选定相应的设备信息后,点击界面上“删除”按钮,删除设备信息。
2.3.2 人员日常巡视管理
设备信息管理用例图模块描述了值班员本系统进行日常巡视的整个过程。其基本操作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值班员点击“巡检”标签页进入相应操作页面;
2)找到对应时间段的巡检项标签后,点击进入查看设备巡检详情;
3)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完成设备巡检信息的填写,如没有出现故障,则全部填写为正常状态;
4)在“巡检纪事”项中填写中该时间段内发生的其余事项,提交后完成巡检。
2.4 设备故障管理
1) 故障登记及维修:完成故障登记、系统运行状态刷新、设备运行状态刷新、故障修复情况等功能。工作人员检测或收到故障报告、将系统状态设为故障状态、系统包含软硬件设备状态自动标记为“故障”、系统检修、修复系统后、将系统状态标记为“正常”、根据修复方式、填报系统内具体故障设备修复说明,系统内其他设备标回“正常”、若修复方式为“代用”、则系统内该设备状态仍为“故障”,等待进一步修复后,才能更换状态。
报修流程:《新增》选部门 选业务系统 选择系统内设备 故障时间(登记时自动产生)、录入故障现象。《保存》故障登记表新增一记录,修复时间及修复方法为空;系统信息表中系统运行状态自动改为“故障”; 设备信息表中设备运行状态自动改为“故障”。
修复流程:找到故障记录,《编辑》填入修复日期、方法;《保存》,系统信息表中系统运行状态根据本系统所含所有设备故障是否完全修复自动改为“正常”或维持“故障”状态; 设备信息表中设备运行状态自动改为“正常”;
2) 日常维护管理:根据业务系统维修周期,自动计算维护时间、提示维护,并进行系统维护记录登记处理。对于每一业务系统均设有日常维护周期,上次维护时间、当班人员接班查看需维护的系统、周期到后自动报警、系统维护处理、填报维护处理工作内容、自动重置维护时间
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1) 完全B/S架构,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可以方便的嵌入到企业局域网中,可以顺畅地为企业提供档案相关服务,界面流畅、直观;
2) 系统支持UNIX、Windows、Linux等主流操作系统,及Oracle、DB2、SQL Server等主流商业数据库;
3) 系统的存储层、数据逻辑层、业务层、表现层分离,系统布署灵活,可利用负载均衡技术,布署多台应用服务器;
4) 采用国际化编程技术,系统支持多国语言,适合于大规模的跨国企业用户;
5) 提供开放的接口,可以方便的与OA、ERP、MIS等系统整合,实现档案信息、原件及审核流程表单等数据的归档,逐步的将档案的形成过程纳入到系统的管理中来,同时提供系统数据的导出及查询接口,使文档得到充分共享和利用。
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 总结
本文通过对空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等多模块的分析,并结合部分的系统架构实施,分析了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开发实践,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建立并实施了一套能够满足贵州空管日常运营规范的设备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信息化的设备管理模式,从设备的基础信息的管理,到日常的巡视计划的设立和实施,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控制,特别是通过采用有效的设备管理系统实施对巡视计划、设备履历表和使用过程等诸多方面的有效管理。有助于加强设备资源调度管理以及设备运行的过程管理;安全保障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设备维护与其他保障体系的管理。同时在系统的运营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数据维护权限。同时系统对关键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只有使用该系统的合法用户,才能根据各自的权限维护和使用数据,其它人(包括数据库管理员)都无法得到这些数据的真实信息。而空管的基础数据可以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表,并报送到上级单位,如西南空管局等。
参考文献:
[1] 于斌.论中国民航空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民航管理,2006,2:117-118.
[2] 何鸣寒.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发展战略[J].民航管理,2003,3:54-55,57.
篇9
一、联邦航空局FAA概况
1. FAA的机构设置
FAA是美国联邦政府下设的一个联邦航空局,其实行三级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为总部、地区机构和地方机构三级,总部设在华盛顿,是国家的行政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民用航空政策、颁布航空规章制度、处理国际民用航空事务、领导本系统内各地区和地方机构的工作。FAA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民用航空飞行的安全,促进民航事业的发展,但不直接经营民航企业。其中,FAA总部内的部门设置如下图:
地区机构是管理本地区民用航空业务的工作机构,负责审查、颁发本地区民用航空领域内各种合格证件和技术业务人员执照,对所辖地方机构实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在北美大陆的美国境内共划分为9个地区,并各设地区办事处。地方机构则是各种不同的民航基层管理设施,如空中交通管制中心、飞行服务站、各种质量检查和标准审定办公室、航空安保机构等。它们直接担负空中交通管制任务,为飞行提供导航服务,接受各种合格证的申请,监督和检查安全质量,参与调查飞行事故和违章事件,进行飞行现场的安保管理等。下图为FAA地区管理机构内的部门设置图:
飞行器的适航认证与管理是FAA工作的主要内容,适航(Airworthiness),即适航性的简称。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性是指该航空器各部件及子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操纵特性在预期运行环境和使用限制下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种品质。该品质主要是通过适航认证与管理来实现的,其中适航认证管理又包括初始适航管理与持续适航管理。初始适航管理是对设计、制造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持续适航与初始适航管理不同,持续适航管理是在航空器获得适航证、投入运行后对使用、维修的控制与管理。
2. FAA的主要法规
联邦航空条例(FAR)作为FAA的主要法规属于美国的二级法,,FAR按照数字排列的顺序划分为章节,编号从1到199部。数字排列不是完全连续的,这是为了给以后的扩展留下编排的空间,有些是由过时条款被删除导致的。自从第一次以来,FAR就一直处于不断的修订当中,它是飞机必须满足的最低安全标准,对美国的航空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其权威性和系统性,,FAR对世界其它国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很多国家的航空条例都是在FAR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产生的。
美国联邦航空局根据其所制定的《联邦航空条例》直接实施空中交通管制,为民用航空产品颁发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证,为航空运输企业颁发营业执照,为机场和各类航空设施颁发合格证等,在民用航空领域内对飞机的设计、生产、使用、维护以及空中运输、地面保障等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和管理。FAA正是以适航法规为依据,通过适航管理保证其民航运输有较高的安全性。
二、基于FA.A管理体制的CAAC管理体制介绍
1. CAAC的机构设置
CAAC成立于1949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管理模式主要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成功地借鉴了FAA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同样实行总部、地区与地方的三级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上也与FAA类似,在职能上,总部主要起到统领和引导各个地区和地方的机构的作用,CAAC的局内机构设置如下图:
同FAA类似,CAAC将我国境内划分为七大航空管理区域,这些地区与地方管理机构在总局的领导下直接管理着民航安全事务,这种总部、地区和地方的三级管理模式可以将一些权利适当的下放,比如在各个航空管理区域同样设立飞行器认证办公室、飞行标准办公室,由这些办公室直接对飞行器进行资格审定及适航管理,大大降低了程序的繁琐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我国的民用航空条例CCAR
CCAR作为我国的民用航空条例,对我国的航空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开始航空规章的编订工作,从1985年开始到1992年参照FAR逐步制定了CCAR21部、23部、35部、33部、27部等重要航空规章,到1992年基本建立了和FAR相当的规章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借鉴、摸索、交流等实践,一大批具有国际通行安全水平、并具有我国民航现实指导意义的法规及法规性文件相继被批准生效。CAAC颁发的CCAR25经过不断修订完善,现行有效版本与FAA颁发的FAR25基本等同并做到同步修订。由于美国在航空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和影响,FAA的法规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等同或等效采用,FAR的引进就使得我国的民机适航管理具备了较高的起点,保证我国民机适航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为我国的航空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我国的民用航空器及其部件通过了CAAC的适航审定,那么就意味着已经基本上满足了FAA及EASA(欧洲联合航空局)的适航标准,在此基础上就容易通过FAA或者是EASA的适航审定,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研发生产的飞机和零件出口到国外,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多的飞机和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任务,这对我国航空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FAA给我们的启示
1.在机构设置上给CAAC的启示
(1)高度统一的空管系统
从FAA与CAAC总部内的部门设置图可以看出,CAAC总部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空中交通管理部,对FAA来说,它将美国的空管系统真正的形成一个整体。FAA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先建立各地区空管办公室,之后与各地区办公室与全国空管中心相连,使其航管基础设施系统实现全国的互联,而这些设施都是在一项高度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下运行,这样,在统一的网络环境下,保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信息的畅通性,同时也确保空中交通管制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九五”期间我国已初步规划了京、沪、穗大三角地区的雷达管制实施计划和全国空中交通管制体系的技术框架,但是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工作程序、执行标准还没有严格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标准来严格管理,统一执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民用航空事业才能顺利与国际接轨,为民航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民航飞行与军事飞行的矛盾相对突出,尤其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大多数军用飞行器没有按照民航飞行器运行标准配备机载导航设备,因此,在多数飞行空域内,军航还不能完全按照民航的标准由民航空管部门实施飞行指挥。短时期内,只能在部分民航飞行繁忙地区的航路上,由民航空管部门实施指挥。同时,空域管理权力的分配问题乃是我国空管体制中所面临的困难。我国军方空管与民航空管隶属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在这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向FAA学习,和平时期由CAAC统一管理,当需要在民航空域进行军事飞行,由军方向CAAC提出申请,由CAAC来协调管理。在战争时期移交军方,当需要民事飞行时由民航向军方部门提出申请。
(2)人性化的细节部门
我们可以看出FAA总部设有首席咨询办公室,它的职责是向FAA总部、地区及地方管理组织和人员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帮助FAA解决争端,确保FAA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与其它法律事务部门相比,专业于航空法的法律部门对与航空业相关的法律规章则更为精通,在涉及到航空类相关案件时能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目前,在CAAC内部未设置类似机构,而该机构将有助于高效合理地解决CAAC所遇到的诸如机场扩建的土地使用权、飞机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雇员的权益等法律问题。对于提高CAAC的运行效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更好的实施航空安全管理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3) FAA严密的航空安全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
FAA十分重视航空安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确保其民用航空安全,FAA运行着超过280个自动数据系统。其中主要的数据系统包括:事故/事故征候数据系统、执法信息系统、维修困难报告系统、航空营运者数据系统、空中交通活动数据库、接近空中相撞数据库等。这些数据主要由FAA的飞行标准办公室、空中交通办公室及航空安全办公室这三个部门进行收集和管理。在数据的处理方面,FAA有着严格的处理程序,在进行航空事故调查时,对航空器的损毁程度及人员的伤亡程度都有严格的定义,以便对航空事故进行精确的统计。通过对各种航空数据的收集处理,一方面适航部门可以对各种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此类事故发出适航指令,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机场活动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及时合理地安排人员与班次,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
相比之下,我们对航空信息收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相关的信息收集研究机构还不完备,航空安全数据的研究体制还不是很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航空安全管理起步较晚,信息收集研究的经验不够,加之人力物力投人不足。对此,我们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几所研究机构,如航空工程大学、民航大学、航空安全技术中心等,以这些机构为依托成立民航安全信息处理中心,加强我国民航安全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能力,促进民航事业安全发展。 2.管理理念上的启示
FAA之所以成为世界航空安全领域的典范,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只是使其走向成功的众多因素之一,FAA的管理理念对FAA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借鉴FAA机构设置的同时,应当注重对民航安全经营理念的学习和理解。
(1)正确的安全观
目前我们对航空安全的认识还不全面,对安全定义的理解还不深刻,许多人认为安全就是不发生事故,其实不然。零事故记录并不意味着安全,更准确的说“零事故记录不等于将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FAA对安全作了如下定义:“安全是将所有人类行为中危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转化得更低或更能接受的水平。”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安全”最大区别在于:我们通常认为“不出事就是安全”,而FAA定义的安全则是“不出事不代表安全”。“冰山理论”认为许许多多的Hazard构成Risk,Risk又造成Incident,最终冰山露出水面就成了Accident。FAA是通过分析 Hazard,找出系统中存在的Risk,并通过适航指令和咨询通告的形式加以控制,将Accident控制在公众可接受的水平。而我们习惯于认为没有Accident就是安全,忽视对Hazard的分析和对Risk的控制,所以应该加强科学民航安全观念的培育,这对提升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将会有重大助益。
(2)严格的考核制度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FAA保证其雇员具有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其雇员不论男女只要是通过了FAA的各项考核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且每位员工都能独当一面,真正做到了人员的简而精,这也是美国航空业具有高安全标准,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一环。例如在美国每年有几千人报考空中管制员,他们都要经过面试、基础考核及体检等多次筛选,最后有近三千人被送到俄克拉荷马州的联邦航空学院进行11周的培训,只有60%的学员可以通过考核成为见习管制员,从见习管制员到管制员一般要三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大约有30%的人被淘汰,这样的考核使FAA最终拥有最出色的雇员。
另一方面,FAA强调合格证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不了解合格证制度,就没有了解FAA。通过合格证制度,FAA强制航空公司和航空人员贯彻FAA的规章,其中FAR65部是对空中交通管制塔台调度员、航行调度员、机械员、维修员等人员的资格要求和管理的一部规章。对于一个运输航空公司,需要有三个合格证才能运行。一个是经济方面的合格证,是由运输部长办公室管理,其余两个是运行合格证和运行规范,由FAA飞行标准司管理。其合格制度的严密性在于,由飞行标准地方办公室(FSDO)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严格检查与评审后颁发合格证,并在发证后一直对其进行严密的监督检查,确保持证人具有持证资格。
(3) FAA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FAA先进的适航技术与高水平的适航管理与其对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本文前面介绍了FAA严格的考核制度,而这只是确保FAA雇员高素质的因素之一,另一个重要条件是FAA具有极其完善的培训体制。FAA学会是FAA下属专业的适航培训机构,对其员工和民航组织进行技术及管理的培训,其职能包括制定各种培训课程、策划维护远程培训系统、对培训计划提供管理及咨询服务。雇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知识面都动态的向前发展。同时,为了克服人的因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FAA也非常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雇员培训中注意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意识的培训,使雇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相互协助,顺畅各部门间的沟通,以实现不同人员之间信息传递零错误率的目标,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CAAC与FAA的主要差距与改进措施
经过20多年的努力,CAAC已经建立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其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的要求,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与以FAA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适航标准没有国际化。适航标准是为保证实现民机的适航性而制定的最低安全标准,也是民机走向市场的最后关卡。适航标准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吸取了历次飞行事故的教训、经过慎密的验证或论证、公开征求用户意见制定而成的。美国具有强大的民机研制能力,可以说FAA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适航标准。高度国际化是FAA适航标准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国际上最大的民航组织—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其适航标准中大量采纳了FAA适航标准,欧洲最大的民航机构EASA在适航标准方面也与FAA保持密切的合作,而其他国家的适航标准大多都是在FAA标准基础上制定的。要想突破限制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快适航标准的国际化。为此CAAC应积极开展与ICAO,FAA及EASA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国际上适航法规及标准的最新动态,考虑国内民机研制的实际情况,将适航标准的制定与国际通行标准结合起来,为我国民机在国际上适航取证创造便利条件,为我国民机工业开拓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2.管理体系不配套。我国航空工业基本沿用苏式生产管理体系,虽然具有一套可行的质保体系,但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根据设计技术指标审核验收,没有按照适航规章、标准及指令管理的体系和制度进行审核。鉴于生产许可证在民用航空工业中的重要地位,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又是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关键,所以建立得到适航机构批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这就要求CAAC督促企业必须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质量保证体系所包含的标准、程序和文件,使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标准化、程序化,实现体系运转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做到“无缝隙”管理的要求。同时,对一些阻碍生产进度的验证程序,CAAC的适航部门可以在统一的适航标准下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的民机研制部门和不同的型号制定符合其需要的验证程序。例如在很多民航制造业中,一些适航性标准自检工作的全部认证程序已经严重妨碍了飞机组装的进度。飞机组装过程中,在飞机同一区域内钻孔安装紧固件,对5个不合格的孔按5个独立的问题归档而不是一个,这样必然进行了重复的认证过程及书面工作。如果CAAC允许将这5个孔归为一类问题,那么将会极大降低验证的繁琐度,也将有效缩短航空器的研制周期。
3.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案缺乏。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如CCAR 25.FAR 25 .JAR 25)是民用飞机进行适航审定的基本依据。CCAR(FAR/JAR)25.1309规定了民用飞机必须满足的设备、系统与安装方面的安全性要求,对于民机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满足CCAR(FAR/JAR)25.1309的要求,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相应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流程。适航符合性验证是采用实验方法向适航当局证明航空器符合其适航标准。由于我国民机研制起步较晚,民机安全性设计落后,在适航符合性验证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行方法大都由国外标准直接翻译而来,适用性较差。必须结合我国民机安全性设计与适航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民机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进行深人研究,找出与我国民机相配套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初步建立完整的民用飞机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
篇10
1.二次监视雷达(SSR)工作原理
二次雷达为三脉冲体制,它的询问信号为脉幅调制(PAM)信号。询问脉冲由三个脉冲组成,Pl,P3脉冲为询问信息脉冲,由定向天线发射;P2脉冲为旁瓣抑制脉冲,由全向天线发射。按照P1和P3脉冲的时间间隔可以分为6种询问模式[1],近代民航的航管二次雷达,一般只用A模式和C模式轮流询问,在雷达显示屏上同时显示出飞机的代号和高度。我们称这种雷达为A-C模式二次雷达。
2.二次监视雷达天线VPD/HPD测试方法及影响分析
二次雷达天线HPD(水平极化图)主要用于测量目标的方位,决定分辨同一距离不同方向上目标的能力和方位精度;VPD(垂直极化图)在二次监视雷达中用于保证不同高度层的距离覆盖,使在正确的高度角发现目标距离最大[2]。
目前对于二次雷达天线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3]:一种是远场法,通常称为外部测量法。把射频接收测量设备放于雷达天线作用范围内的某点,通过对二次雷达天线发射的电磁波进行检测,从而得出二次雷达天线水平波瓣图;另一种内部测量法,把测量设备接于雷达接收通道输入端进行检测。
2.1 外部测量法分析
外部测量法是日常对天线进行测试时常用的一种最直观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同时应用在二次雷达天线测量中也存在着不足,通过二次雷达原理[2]可知,二次雷达系统工作时,只发射和(Σ)信号与控制信号(Ω),而差(Δ)信号只用于接收。因此该方法只能测量和(Σ)通道与控制(Ω)通道的波瓣图,不能测量差(Δ)通道的波瓣,而差信号在判别目标方位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3],难以使两发射通道波瓣图实现较好的重叠。由于两通道是不同时刻辐射的电磁波,难以分辨各通道何时发射的电磁波,难以对两通道不同时刻发射的电磁波进行分离,继而增加了系统测量的难度和复杂性。
2.2 内部测量法
内部测量法从测量原理可知,它只能测量二次雷达天线三个通道接收时的波瓣特性,而无法测量发射时的波瓣特性。若天线上的某一列馈存在驻波,在天线接收时对波瓣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在发射时此列列馈对二次雷达天线波瓣的影响将变得较大,所以这种测量法并不能反映出二次雷达天线发射时真实的波瓣特性。
2.3 影响分析
二次监视雷达是一种高精密设备,A/C模式二次雷达代码数据项由八进制数转换。天线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其精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会使天线波瓣发生变形,影响到编码变更,导致飞机识别代码混乱,高度码产生误差,飞机方位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综上所述分析,本文提出基于RASS—S测试软件结合外场测量法和内部测量法测量二次雷达现场信号,来获得实时有效的数据,真实地反映二次雷达工状态。
3.实验方案及测量数据分析
3.1 MSSR HPD链路测量
测试内容:MSSR HPD下行链路的测试
测试条件:从二次雷达系统注入测试信号,即从天线接收到信号后通过雷达系统面板上接入点连接衰减器,定向耦合器传输到RVR,最后输入到计算机中运行RASS-S软件进行处理。
通过RASS-S软件处理,获MSSR HPD下行链路天线方向图为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
3dB的波束宽度为2.26度,10dB的波束宽度为3.94度,和波束峰值与差波束交叉电平及度数为:-3.39dB/-1.27度,-3.89dB/1.24度,和波束峰值与控制波束的交叉电平及度数为:21.63dB/-2.65度,-21.18dB/2.79度。通过所测数据可知,基本符合雷达系统指标要求,只是和波束峰值与差波束交叉电平浮动范围比较大,通过此测量,可以帮助用户对差通道存在相位误差进行修正。
3.2 MSSR VPD链路测量
通过对校准接收机校准,射频端接入定向耦合器,注入测试信号,设置RASS-S成VPD测量,通过测量,经过RASS-S软件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到二次雷达的覆盖范围,完全符合雷达系统的批标要求,真实反映出雷达距离覆盖,为已建雷达站与待建雷达站布局提供更真实的工程实践数据。
4.结论
本论文结合民航空管雷达测试的现状,国内目前缺乏针对航管二次雷达天线波瓣测量的相关方案和设备,较难获得二次雷达天线瓣图,准确的判断二次雷达系统天线性能。通过对二次雷达天线VPD/HPD测试方法的分析,提出一个基于RASS-S的系统性的、经过初步优化了的天线VPD/HPD测试方案,并对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证明了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确保空管二次雷达选址和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安全”是民航业永恒的主题,自从1903年人类第一次试飞成功,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民航业的人们一直关注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2000年FAA(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美国)联邦航空局)了《Safety Management System》,同年Eurocontrol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the Safety of Air Navigation,欧洲航行安全组织)针对ATS(Air Traffic Service,空中交通服务)提出了系统性安全管理要求,2001年又针对ATMS(Air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出了安全风险管理要求。ICAO(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国际民航组织)从2006年至2013年间连续三次颁布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Doc 9859《Safety Management Manual》,要求各成员国在此原则指导下全行业范围内开展民航安全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民航安全管理》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依赖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处理碰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反映课程教学枯燥,没有兴趣,应付考试;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很难达到该行业领域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深化培养方案、拓宽基础知识、加强能力培养、重视行业应用、改革考试方式等环节进行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二、深化培养方案
《民航安全管理》作为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高等教育的划分,应满足5A2培养类型,即培养从事先导性的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符合本科生培养大纲的标准,使得毕业生满足民航业关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主要为民航业培养空管、情报、签派方向的专门人才。学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后,其工作活动均是确保飞行安全的核心环节。因此,民航局对三个方向的培养均非常重视,详细规定了各类人才的培养标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WM-TM-2012-003《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和情报基础专业培训大纲》和CCAR-65《民用航空飞行签派员执照管理规则》规定了空中交通管制基础专业、航空情报基础专业以及签派员的培养标准,对“安全管理”知识的培养内容均做了详细具体的要求。可见《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不但要满足高等教育的有关要求,还必须满足民航局的法律规章,具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为此,本课程按照图1的流程科学地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Step1:首先授课教师根据相关文件和对该课程的理解程度,初步制定教学纲要和教学计划;
Step2:成立由管理局、空管局、航空公司、机场等单位相关行业专家组,对《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纲要进行评审,明确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形成具体的知识点;
Step3:授课教师根据Setp2的评审结果确定《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修订教学计划;
Step4:将《民航安全管理》课程优化后的培养方案交由高等教育专家或部门审批。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课程的培养方案满足:
1.符合本科生培养大纲,符合学术研究理论深度;
2.符合局方培训和管理要求,提高学生能力。
三、拓宽、扎实民航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
课程的第一部分为安全管理基本原理,着重讲述基本概念、安全管理战略、危险源识别和风险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的责任方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讲解知识点原理时,阐释其内涵固然重要,更需要学生对外延扩展的理解。以基本概念――“安全”为例。安全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这种想法认可了生命无上崇高的价值,不论从社会上、伦理上还是道德上来说,都是无懈可击的。但是每个民航组织作为商业运营单位,从来都是以盈利作为核心目标,安全只是其核心组成程序。因此安全概念指出“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并不需要绝对控制,阐释概念,扩展外延,纠正原有观念中“安全第一”的错误理解。
四、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
《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安全管理方法,主要讲述危险源识别方法和风险评估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ies,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包括Reich模型、事件模型、故障树模型、事件树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数学、蒙特卡洛模拟等7种安全评估常用方法。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解每个模型原理、使用特点和适用情况等知识点,同时给出应用案例,以及一些常用的软件工具,拓展外延,同时夯实基础,做到论文第二部分的要求。授课方式需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深奥的理论视觉化,在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之下,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首先将授课班级分成若干讨论小组,针对指定民航领域曾经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在了解发生背景的基础上,基于课程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中事故和事故征候分析原理,按照风险评估流程,研讨不安全事件产生的表象原因和根原因。运用上述各种评估工具和软件识别危险源,评估危险源的严重性和可能性,确定风险等级,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将安全风险置于可接受的安全水平范围内。对于研讨结果,要求形成一份相对完整的安全评估报告。此报告质量作为学生此门课程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五、完善理论体系与行业应用相结合
课程的第三部分讲述内容为SSP(State Safety Programme,国家安全纲要)和SMS(Safety Management System,安全管理体系)。此部分内容的目标是与民航安全管理实际接轨,注重讲解行业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建设,满足行业培养需求。SSP和SMS是民航安全管理在国家和各民航单位不同层次的建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根据ICAO Doc9859文件的要求背景下,详细阐述两个部分的各自内容、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欧洲和中国的建设情况。ICAO提出的SSP和SMS是具有指导作用的原则性文件,各国民航局也有相应的文件出台。但是各个运行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运行状况根据上述文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本单位SMS文件,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完善SMS体系,实施闭环的安全管理程序,将各单位的运行风险安全关口前移。为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根据就业单位的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等特点,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其单位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且能顺利参与到单位的安全管理建设中。本课程可以采用聘请相关民航单位安全管理相关人员走进课堂的方式,将各单位实际运行中碰到的问题与同学们分享,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六、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成绩评定只是采用课程结束时单一的闭卷考试成绩。该考核方式对这种行业应用背景及强的课程,是不准确的,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安全管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为此,采用课堂提问、大作业和卷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课堂提出不仅包括每次课程之前的知识点复习提问,更重要的是,在同行专家的授课期间,与同行专家讨论单位SMS实际建设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考查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作业是指本文第四部分中讲述的评估工具对民航事故和事故征候等实际具体问题的分析报告,注重理论工具对实际问题的应用。保留课程结束时的卷面考试方式,全面考核基本要领和基本概念,衡量运用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的能力。空中交通管理专业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专业之一,《民航安全管理》是该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最终需要以加强基本理论为根本,以理论基础联系实际运用为主线,以培养在安全管理中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与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满足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需求,为国家民航业输送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民航大国转型为民航强国服务。
参考文献:
篇12
现行空地通信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甚高频(VHF)空地通信是一种优秀的通信方式,它是现行ATM中应用的最广泛的空地通信方式。目前民航的VHF通信以话音通信为主,但是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话音传信速度慢,占用信道时间较长,同时,容易出错,口音不一致可能导致听不懂、听错等。另外,还存在多信宿的限制以及业务种类限制。
高频(HF)通信时一种廉价的远距离通信手段,被广泛用于政府、外交、气象和军事等专业部门。高频通信在民航方面也主要用于话音通信。但是高频电台传播信号是利用电离层反射,容易受到干扰,性能较差。
利用空地数据通信可以克服话音通信的缺点。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使用ARINC公司的飞机通信、寻址和报告系统(ACARS)以来,世界各国民用航空普遍利用空地数据链进行通信,但是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飞机数量与飞行量的不断增加,空地数据通信量也迅速增加,当前国外部分区域的ACARS系统已达到饱和状态。我国也由民航数据通信公司引进了ARINC的ACARS系统,网络覆盖了国内大部分主要航路。然而与新技术相比,目前的ACARS数据链还存在着缺陷。首先,调幅调制方式决定了频率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容易受射频干扰。其次,ACARS数据链作为面向字符的系统不如面向比特的通信技术灵活,与预定用于航空电信网(ATN)的开放系统互连(OSI)方式不兼容。另外,如果要使话音和数据链同时工作,现行系统需要两套航空电子设备,同时用两个射频载波工作 。
鉴于现行空地通信网的种种限制及缺点,新航行系统中的空地通信系统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新航行系统中的空地通信系统
ICAO鉴于21世纪全世界所有地区民航客流量和空中交通将有巨大的增长,而现有的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局限性,为了适应21世纪全球民用航空的需求和满足新的要求,在1983年提出了新航行系统的概念,并且经过论证,得出了新航行系统的具体实施措施。
CNS/ATM对于通信系统实施的关键问题是地面与空中数据的双向传输。其传输途径包括:
(1)保留并发展甚高频(VHF)空地通信系统,用作语音和数据链通信,主要用于高交通密度的陆地和终端区域。
(2)引进航空卫星移动业务通信(AMSS),主要用于海洋和边远陆地飞行使用。
(3)高频(HF)空地通信系统,对于边远陆地,卫星通信不能覆盖的地方,将保留并发展HF通信。
(4)二次雷达S模式(SSR S)数据链通信,在空中交通高密度空域和终端区供空中交通服务(ATS)使用;
(5)建立航空电信网(ATN),将地面数据和空地数据通信融为一体,将上述各种子网交联后,在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高速的数据交换。
下面本文主要对VHF空地数据通信系统做详细的介绍。
VHF空地数据通信系统(又称VHF空地数据链)由机载航空电子设备、遥控地面站(RGS)、地面数据通信网、网络管理与数据处理系统(NMDPS)、和各用户子系统构成。
(1)机载航空电子设备(Avionic System)是甚高频(VHF)数据通信系统的空中节点,其主要功能是将机载系统采集的各种飞行参数信息通过空地数据链路发到地面的遥控地面站(RGS)站,并接收地面网中通过RGS站转发来的信息。
(2)遥控地面站(RGS)是甚高频(VHF)数据链系统的地面节点,用机与地面数据通信网的连接,并可实现地面数据通信网节点问数据通信。RGS站通过VHF接收机接收来自飞机的数据,信道间隔25KHz,采用单信道半双工工作方式,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bit/s,用MSK调制方式发射或接收数据。RGS站对于下行信息的处理,解调出来的数据将存贮在缓存器中,直到获得网络管理中数据处理系统(NMDPS)取消数据的命令,才释放存储器的数据。
(3)网络管理与数据处理系统(NMDPS)是VHF空地数据网的中心,它采用以太网的拓扑结构,使用工业标准的TCP / IP网络协议。NMDPS作为VHF空地数据通信网的核心,它的功能主要是:
对航空公司地面用户经过RGS到达飞行器上的信息进行交换,完成数据信息的寻址、路由选择及一系列的处理;
对飞行器发射的报文,经过RGS到达航空公司地面用户所在地的信息进行交换寻址和传输;
记录发送和接收的信息,此信息可实时查阅,同时可下载到公告栏里,以供分析等;
提供系统管理功能,包括状态对RGS的控制和监测,整个子系统状态的监控、配置、管理,实施对射频(RF)信道的分配,以及NMDPS组件和BGS运行时间的控制;
另外,还可以灵活地根据管理者的需求增加许多功能,包括航空公司的各种管理应用、空中交通管理的应用。民航运行保障管理的应用和该子系统自身管理的完善。
(4)用户子系统可按应用对象分为面向航空公司的飞行管理系统,面向空管部门的空管信息系统和面向管理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用户子系统的终端,空管中心的地面管制员。航空公司的签派员可以直接看到与之相关的飞机数据报文,包括飞机识别信息、航班号、飞机四维信息(经度、纬度、高度和时间)以及起飞和降落报告等。
目前已有四种甚高频(VHF)数据链方案写入了附件10,他们分别命名为:方式1( VDL 1),方式2(VDL 2},方式3 (VDL 3),方式4(VDL 4)。
(1)VDL 1是从现有ACARS 和其他VHF数据通信方式向VHF数据链方式过渡的中间步骤。
(2)VDL 2是ICAO航空移动通信专家组(AMCP)在1997年指定的空地数据链方式,有许多国家参与了开发和建设。目前,欧洲各国是VDL2的主要支持者和实施者。他们从2001年开始对使用VDL2数据链的可行性进行试验,一个基于VDL2的ATN网络项目Link2000+正在建设当中。日本也在实施VDL2数据链建设,已建了2个地面站,并计划在2004年再建8个。
(3)VDL 3是美国FAA大力推行的数据链方案。FAA计划逐步替换美国现有的46000个地面VHF电台和UHF电台。
(4)VDL 4是由瑞典提出的方案。其利用GNSS系统信息定时,采用面向比特协议,与ATN网完全兼容,还可提供超过ATN网性能的服务,如广播和空空通信。
在4种优选甚高频(VHF)数据链手段中,VDL1由于传输速率低,频谱利用率差而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VDL mode 2,3 ,4成为更受关注的实现方案。
3.新航行系统中的空地通信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预计到2020年,我国商用运输飞机保有盘将达到2000架,而且通用飞机也会有很大发展。随着飞机数量和飞行数量的增加,以及空地之间大量信息交换的需要,今后民航空地通信的信道需求将不断增长,并将越来越多地使用空地数据链。
对我国而言,如果采用多种数据链方式共存、逐步过渡的方案,将需要引进不同的地面和机载系统。由于不同数据链技术彼此互不兼容,设备和软件不能通用,因此只选用一种数据链方式,逐步过渡是一种经济的和易于操作的方案。中国目前航路话音通信多依赖HF电台。传统的单边带通信的话音效果较差,易受干扰。考虑到既能改善话音通信的质量,同时满足所有ATN数据传输需求,并且飞机设备配备方面成本相对较低,VDL3应该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对于过渡的具体实施,可以考虑分区域逐步部署地而设施,使用多模式电台,允许在一段时间内与传统通信方式共存,分阶段实现数据链对所有航路和航站的覆盖,直至完成向ATN的最终过渡。
4.总结
随着数据链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其在地-地、地-空系统的广泛应用;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应用,新航行系统将逐步趋于完善,通信、导航、监视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航行系统将各种有效的手段融合在一起,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各用户提供实时、可靠、全天候的服务,并最终实现全球一致的、连续的、无缝的空中交通管理。数据链在飞机、地面、地面之间传输各种实时、有效的信息,可以显著地减轻飞行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信道拥挤和现行话音方式的字符通信错误。更为精确的数据将使提高安全、减少延误、增加空域和机场能力成为可能,适应用户优选航路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总之,新航行系统的空地通信系统特别是甚高频(VHF)空地通信系统将作为一种有效的通信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所起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它必将为我国以及世界的空中交通管理事业发展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曙康.新航行系统中的甚高频空地数据链,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5,06.
[2] 田八林,叶正寅.新航行系统中VHF数据链通信技术,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4,12.
[3] 张晓瑜,李艳,董健康.甚高频空地数据链通信协议架构及转换流程研究,航空维修与工程,2007,05.
篇13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航班延误问题成为国内的热点问题之一。承运人和旅客的纠纷频频发生,导致航空公司声誉受损、效益损失严重。
民航方面,对于航班延误的解释往往只有四个字,譬如天气原因、航空管制、机械故障、飞机调配。借口简单精炼,但也反映背景复杂,客观上存在航空信息传递不畅,延误情况不明晰。民航方面长期以来也认为向旅客作解释无此必要,而且延误后对旅客的服务缺乏细致入微。旅客方面,对于大多数旅客来说选择飞机出行,图得是便捷和舒适。倘若碰上航班延误,这种愿望无疑会大打折扣。此时延误的信息再无从得知,时间一推再推,旅客当然会无法接受,纠纷自然产生。
其实,航班延误是个世界性问题。2010年寒假笔者前往英国交流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转机时就遭遇了班机延误的状况。令人欣慰的是,荷兰皇家航空给每位旅客50欧元的赔偿券,用于机上消费,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旅客的欢迎。然而,我国航空延误对旅客的赔偿机制还不成熟,本文旨在探讨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并对航班延误问题的立法提出建议。
二、航班延误的法源及其联系
我国关于航班延误问题的法源主要有《合同法》、《民用航空法》及民航主管部门的有关规章和参加的1929年《华沙公约》。在这里,笔者不对其中具体条文予以赘述,而就各法源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由于《民航法》是《合同法》的特别法,在处理航班延误的问题上,特别法应优先。将两法的规定对比不难发现,《民航法》上对《合同法》关于迟延履行责任的规定有继承也有发展。具体而言:从归责原则角度看,《民航法》第126条确定了推定过错原则,即只要承运人能证明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这种措施的不承担责任。《合同法》第299条并不要求过错,只要承运人迟延运输的,就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或者退票。从责任形式角度看,第126条明确了损失赔偿责任,而《合同法》第299条只规定了安排改乘和退票,未提及损害赔偿。但根据总则第107条规定,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因此,迟延运输若造成旅客的实际损失,旅客可以要求承运人赔偿。两法在此处的规定并不矛盾。
另外,《民航法》第126条的隐含意义在于对航班延误原因的区分。换言之,如果航班延误的原因是不可抗力的话,承运人不承担责任。这样的规定也与《合同法》一致,尽管第299条未提及承运人的免责事由,但总则第117条可以适用。可见,分析迟延履行原因十分必要,笔者将在下具体分析。
总之,《民航法》与《合同法》的规定整体是一脉相承的,在归责原则方面又有所损益。原因在于:第一,《合同法》原则上采无过错原则,第299条并不例外。该条规定的责任形式是安排改乘和退票,而承运人最主要的义务就是把旅客运至约定地点,无论迟延履行的原因是何,承运人都应该积极地安排改乘和退票。而《民航法》第126条侧重于说明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责任形式不同归责原则就有所差异。第二,从立法目的看,航班延迟是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一方面要充分保护旅客的个体权益,另一方面也要顾全航空公司的效益。做这样的权衡,是由于航空运输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于是,为了保护旅客权益采推定过错,举证责任在承运方;又考虑到不可抗力的出现,一味要求承运人赔偿,将造成其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给了承运人免责的机会。第三,第126条也与国际条约相一致。《华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均采用推定过错原则,我国作为《华沙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通过制定相应的国内法与之保持一致。这也是推定过错原则确定的重要因素。在厘清了《合同法》和《民航法》的关系之后,再针对《民航法》的具体规定加以阐释。
三、航班延误的法定涵义及其诉因
(一)航班延误的定义“航班延误”的定义主要在《民航法》第126条,《民用航空法释义》进一步解释为承运人未能按照运输合同约定的时间或合理的期间将旅客运抵目的地点。而合同约定的时间一般指承运人机票上或班机时刻表上载明的旅客抵达目的地的时间。如果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具体的运送时间,就应根据完成该运输所需要的合理时间来判断是否构成延误。
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因为承运人在航班时刻表上载明的时间一般是航班到达的预期时间,本身包含着不确定因素,因此参照各国航空公司的普遍做法,对延误应解释为承运人承担的只是“尽最大努力合理地迅速运送旅客及行李”的义务。如果承运人未能证明已履行了这项义务,就构成不合理的延误。
(二)航班延误的诉因航空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航空运输的正常安全运行。航空运输的高技术、高风险性决定了航班延误的原因异常复杂。据民航总局统计,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有天气原因、航空公司原因、流量控制、机务、机场、旅客原因、联检系统等几大类。诸如此类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究竟哪些原因是不可抗力,哪些是承运人的自身问题现行的法律法规尚未统一。《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57和58条列举了一些原因但仍不详尽。民航总局出台的《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也没有明确界定,何况该意见属于内部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经航空公司公开承诺才具备合同效力。
我国目前的立法导向是照顾航空公司的利益,而对旅客的利益考虑较少。由于合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相较而言,承运人举证能力强,而旅客证明因航班延误引起的实际损失要难得多。笔者建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责任原因,确定“不合理延误”的含义及具体的赔偿标准,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运输合同的公平履行。
四、依法规制航班延误责任
作为运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航空公司的主合同义务是按照约定时间,将旅客安全及时地运抵目的地,在遇到延误时有告知、协助、补救和赔偿的义务。而旅客在遇到航班延误时享有三项权利:知情权、选择权和索赔权。现将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分析如下:
(一)责任性质虽然航空客票上列出的预期时间不能作为认定延误的直接依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航空公司与旅客间的合同关系及延误发生后的赔偿责任。只要航空公司违反了尽最大努力合理迅速地运送的义务致使旅客的合理期望落空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二)责任期间《民航法》第125条规定航空运输的期间是:“在机场内、民用航空器上或者机场外降落的任何地点,托运行李、货物处于承运人掌管之下的期间”。
(三)归责原则推定过错原则。
(四)责任形式1.损害赔偿由《民航法》第126条得知:一,旅客对损害事实的发生负有举证责任。二,承运人免责的条件是证明已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损失的发生,或是出现不可抗力。三,承担责任的限额。《蒙特利尔公约》在《华沙公约》的基础上增加了4150SDR的责任限额iv,减轻航空公司的延误责任,而我国尚未出台关于责任限额的法律法规。
需要明确一点,航班延误并非一定引发赔偿问题,只有在因航班延误而给旅客造成实际的经济损失时,承运人才承担赔偿责任。实际经济损失包括因航班延误造成的食宿费用、签转机票发生的额外费用和旅客确实能够证明的其他直接损失。现实生活中有旅客要求航空公司赔偿因航班延误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如贻误商机的情形,由于商机是航空公司订立合同时所不知情且不能预见的,不应包括在内。
目前《民航法》的规定还是原则性的,并未在相关的法规中具体化,这引发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例如航班稍一发生迟延,有些旅客就要求赔偿。甚至还诱发了非道德行为,一些旅客在延误的原因消除后拒绝登机,目的是要从航空公司得到赔偿。这种制度上的缺陷诱发了旅客的非理性维权,干扰正常的航空运输秩序,给航空公司造成更大的损失。
2.其他责任形式包括退票、改签、提供休息区、食宿、交通和通讯设施等。前两种形式是一般违约责任中返还和替代履行在航空法领域的具体体现,而其余责任形式则是诚实信用原则在航空法领域的发展即承运人的附随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