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公共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乡镇政府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国乡镇政府,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乡村两级行政机构积累了过大的行政成本,也积累了严重的债务。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农村的基础,自然具备了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其行政机构的设置都逐一与上级对口,对三农的活动制定了过多的约束制度。
2.2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约
农村现行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公共管理实现合理化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农业的行业特殊性,乡镇政府和村两委事实上很难对农民提供经营方面的帮助,但我们的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对土地只有分配和流转的控制权,这就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土地价格高的地方,乡镇政府甚至县政府也插手土地的流转,土地所有权被分割。这种状况的后果之一,是导致村两委班子的权力过大,且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督,这大大提高了基层公共服务的运行成本。
2.3农村教育体制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软件硬件设施都相对薄弱,为了压缩财政开支,在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集中办学,虽是义务教育,却没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小学教育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应该全额纳入国家和省市县的财政预算。在目前城市化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农村的教育实际上是为城市输出资本,因城市的人力资源很大一部分投资是由农村来完成的。各级财政都应注重向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
2.4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参与不积极。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农民缴纳养老保险金比较困难。目前,家庭保障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保障方式,是现阶段农民保障的基础,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此外,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理论准备及实践经验都还不充分,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没有经国家权力相关审批通过的法律,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
3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公共管理
3.1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镇管理体系
3.1.1进一步撤并乡镇,将国家的基层政权收缩到县一级,农村的政策方针的下达可以不必经过乡镇机构的重重批示和考证,可以节省设立各个机构的经费、工资等花费。
3.1.2淡化农村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功能,真正将农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农民自治的社区组织,让农民以民主自治的方式管理自己。
3.1.3国家对农村的行政控制主要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可考虑在农村社区设立精干高效的司法机构,就近解决农村的司法纠纷,为农民解决麻烦,为农民干实事。
3.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①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②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③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
④改善和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3.3.1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3.3.2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引进天然气等新型能源,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3.3.3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农村邮政服务,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村居民服务作用。
3.4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4.1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村居民增强社会保障意识。
3.4.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即建立起由农民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负担、共尽责任的多主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
3.4.3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并存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不可顾此失彼。
篇2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确定
农村公共产品是与农村私人产品相区别而存在的。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是区别于农村私人产品,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收益外溢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按照消费竞争性、收益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环境保护等。然而,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产品是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农村准公共产品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主要包括:一是在性质上近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义务教育、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二是一般准公共产品,如农村高中(职高)教育、水利设施、医疗、乡村道路建设、文化馆等。三是在性质上近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电信、电视、成人教育、自来水等。后两类准公共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又可视为俱乐部产品,其特点是受益人相对固定,而且其外部收益溢出的范围通常限于少数利益相关的受益人。根据公共产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公共产品通常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和社区性的公共产品。由此可见,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由于不同层次公共产品本身特性的差异,决定了上述物品提供的目标指向不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主体也必然存在差异。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涉及三个基本参与者,即消费者、生产者和安排者(吴金明,2004)。消费者直接获得或接受公共产品,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特定的群体、机构或组织;生产者直接组织产品生产或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志愿性组织或是消费者自身;安排者(也称提供者)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或选择物品的生产者。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志愿性组织,甚至于消费者自己。本文谈及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仅仅是指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即农村公共产品有谁来提供。
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中,通常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如果由市场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供给,必然会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因此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成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必然要由政府承担。考虑某些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如消费者的地域集中性、局限性以及公共产品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由私人供给可能更有效率。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那样,“一种公共物品并不一定要有公共部门来提供,也可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不是唯一的,从组织形态上看第三部门、私人组织、社区和社会公众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但实现这一局面取决于其他行为主体的能力、以及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状态。就行为主体的能力而言,在一些有形公共物品生产上,私人组织的能力并不比政府逊色;在提供社区性公共物品方面,中央政府并不见得比社区自治组织更有效;在对行业进行管理时,政府也不见得比行业协会更有效。就政府与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们不仅仅是管制与被管制、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且还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或良性互动关系。之所以强调合作式的伙伴关系,是基于以往公共管理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不对称的关系格局而言的。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下,“公共物品的生产不是由消费者说了算,而是由生产者说了算,由此导致了不恰当的公共物品生产的高成本和过度生产”;但反其道而行之,即完全由消费者说了算,则会陷入另一种不对称关系之中,即公共管理主体的主动性和战略能力很难得到体现。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原因及其效应分析
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表现及其原因
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应依据公共产品的层次和特性,构建政府、农村社区、私人部门、非盈利性组织(也称第三部门)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结构。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供给主体方面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问题。
(1)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政府以外的其他参与者。现行体制下,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等参与主体受政府政策、产权界定和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其表现为:1私人组织(包括企业)参与不够。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致使收费变得不可能或者在经济上不划算。无论是科斯定理提出的解决外部性的办法,还是布坎南提出的“俱乐部理论”,都强调了产权和效率之间的联系。因而,解决公共产品私人供给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公共产品的产权明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产权不明晰,产权残缺阻碍了私人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最大的受益者——农民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供给的激励。由于公共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民同其他多数人一样,都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自己能成为“免费搭车者”。2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滞后。第三部门通常是指区别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之外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集合,是那些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中介机构,其共同特征是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合法性等。第三部门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提供政府和市场都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对多样、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为需求特殊的人群提供特别的公共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我国,长期以来,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来负责供给,私人组织和第三部门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农村社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些年来,不少国家对政府、市场与社区的角色重新定位,特别是把传统政治学、行政学很少讨论的“社区”概念,视为设计未来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关键因素,由此,“社区主义”在欧美国家几乎已成为拓展公共管理领域的新思潮。社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化的社会自治领域”,对于解决社区性公共问题、自给社区性公共物品、实现社区性公共利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我国农村,由于乡镇政府职能向村级组织的渗透,村民委员会部分失去了应有的自治色彩,成了具有行政权力的“准政府”,难以准确的表达农民的意愿,难以发挥自治组织在村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2)供给责任不清,供给主体错位。公共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主体。但在实际中,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划分上不尽合理,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1有关政府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上的缺位。与城市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公共产品的明显特征是纯公共产品少,准公共产品多,并且界限相对模糊,加之农村地域的分散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其生产带有分散性,因而政府提供与否的收缩性较大。在我国,当涉及两级或多级政府间的共同事务时,中央政府、各省、市、县及乡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责任的确认、调整机制及分担标准等方面,缺乏一个明确有效的分担机制,随意性较大。例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计划生育都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应当由中央政府提供和融资,但实际上这些供给责任推给了县乡政府以及村委会来负责。2乡镇政府在供给过程中的错位。一方面,由于上级政府的缺位,乡政府承担着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职能,支出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乡政府职能过宽,机构设置过多,生产性支出处于萎靡状态,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3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在供给过程中的困境。村委会是农村社区内的公共物品的组织者,但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乡镇政府经常利用政治权威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推卸给村委会,从而影响到村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中央与地方固有事权及支出责任的界定不够明确。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把本应由自己供给的公共物品,通过转移事权交由县乡政府和农村社区提供。由于中央政府在下放事权的同时,并没有相应赋予农村基层政府和社区足够的预算资金,只能由农村基层政府和社区自行解决,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导致了农民负担过重。
[NextPage]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负面影响
(1)单靠政府提供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户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单一的政府供给主体,因财力限制和供给的强制性很难完全满足农户的有差异的公共产品需求,既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又导致农村党群和干群关系的紧张。
(2)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主体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过于单一,导致农民不堪重负。随着公共产品种类的增多,范围的扩大,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政府筹集不到足够的公共资源,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丧失主渠道的作用。在政府不能发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渠道作用的情况下,其他供给渠道又没有形成,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运转,政府就不得不强行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和劳动,集资兴建社会公益事业,加重了农民负担。
(3)单一、失衡的供给主体制度,使政府从供给机制上管死了一切,限制着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的参与,也给政府的供给部门提供了充分的寻租机会,最终导致城乡公共产品水平的巨大差距(马晓河、方松海,2005)。长期以来政府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政策,使有限的资源源源不断的从农村流向城市,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相对独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大都由农民上缴税费的方式自己来承担,而且公共产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劣于城市公共产品,这对于农民和农村地区来讲,显然有失公平。
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重构中的制度安排
对上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状况,必须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改变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提供主体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在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重构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营造一种有益于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和多层次制度安排的、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1.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城乡一体化均衡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站在实现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从根本上实现发展观的转变。按照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指导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各项实践。摆脱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城乡居民社会权益“天然有别”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实现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换,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彻底改变“重城轻乡”、“重城轻农”的国家公共产品制度安排,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
2.政府提供相应政策,充分调动其他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
各级政府可通过精心策划和宣传,以及提供补贴、奖励、直接委托或各种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引导、支持、鼓励、吸引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积极参与,并积极引导、帮助、支持其他组织和个人形成一种稳定的或制度化的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一定要对建成后的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明晰产权关系,该属集体的就归集体,该属农民个人的就归农民个人,千万不能做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产权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只能由政府来界定。只要产权关系明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主体结构才能有效形成。
3.加快建立农村自主治理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和探讨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
我国广大的农民普遍生活于分散的村落之中,实行村民自治更容易符合农村的村情民意和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更容易激发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热情。要让自治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激活民间组织的各种积极作用,完善和探讨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强农民的汲取机制、共识机制、协调机制、表达机制、整合机制和利益再分配等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和管理者,走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正确之路。
4.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如上所述,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要实现城乡公共物品的统筹供给。大家普遍认同应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层次来确定各级政府的供给责任。在我国,由于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只有通过法律的规定,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相关制度法律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就我国目前而言,一方面要加快修改不适应新形势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要细化、完善并制定、出台新的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加快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化、法制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志冲。农村公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06)。
2.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07)。
篇3
1.3农民维护水利工程的观念淡薄农村实现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创造,对于集体性水利工程管理没有太多的积极性,即便是能够受益的水利工程,也没有意识和精力去经常维修养护水利设施。人们关心的是水利工程还能不能用,很少关心这些设施的运行状况如何,而且有的集体意识比较淡薄的农民,还会在堤坝和河道等设施上进行违法修建活动,有的人甚至随意在河道上筑坝或者截流,如此一来就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使汛期排洪不畅,非汛期下游供水不稳定甚至断水。除此之外,当水利工程供水功能减退的时候,人们想到的解决办法更多的不是主动地拆除违规建筑,或者是维修工程设施,而是无节制的开采地下水,造成水资源浪费。
1.4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普遍低下那些安排了管理工作人员的水利工程,依然存在水利工程管理状况不稳定现象。其原因就是,很多管理机构以及其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很欠缺,有的甚至是当地临时聘用的居民,很多维护工作虽然消耗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是他们本身没有较好的职业素质,没有服务大众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受限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利工程的经验,很多故障处理起来十分棘手。
1.5水政弱势执法不适应工程管理的需要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拨款和行政执法手段来进行水利工程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关的管理工作都十分琐碎和耗时,管理部门的工作有时无法及时反映工程的管理现状。管理工作滞后,人为的破坏得不到有效遏制,执法部门也不能及时解决,使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权威性。
2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2.1创新思路,实行政策性引导该县农村的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量大,并且地形复杂,在维修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工作中的积极配合,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创新理念,比如在有库坝的地方通过政府引导修建设施农业基地,可以将该工程承包或租赁给该基地的使用者,每年收取一定的费用。该工程的维修、防汛、使用等权利属于基地的使用者,但是该工程的所有权始终属于管理部门。这样既解决了管理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足问题,又解决了管理部门的监管压力,使工程能够长久的发挥效益。
2.2项目施工科学管理评价一项管理工作通常是看其效益如何,管理缺失,就会导致工程建设不当需要重新修建;管理疏忽,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下降。科学的水利项目施工管理,关键是要分配到具体的受益单位和组织,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会激励其不断的探究有效的管护方式,责任职权也能落实到位,有利于促进新老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持稳定。农村水利工程的作用比较大,不仅是给农村的农田灌溉提供必要的水资源,而且也给部分人畜饮水工程提供水源保障,同时也是旱涝灾害发生地段所需的防洪除涝、抗旱救灾的必备设施。其功能如此强大,所以水利工程的管理要调动广大受益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励广大农民参与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共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2.3完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职责落到实处,放开水利工程的建设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确保农用水利设施能够长期高效地发挥效益。
2.4提高管理者素质水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要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的人才培养,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鼓励领导、员工在职学习,使基层水利单位的综合能力得到保值和增值。
篇4
2.缺乏利益驱动,服务效率低下。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包揽了绝大多数的公共事务,以“垄断者”的角色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垄断必然意味着排他,这种高成本低效率的政府供给机制难以适应农民的公共需求变化。因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因此具有显著的非市场化特征,即政府不能通过明确的供给价格从农民那里直接收取相应的费用,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较难计算成本及其收益,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驱动;其次,由于政府的“垄断性”供给,在缺乏竞争者的前提下,较易使政府丧失对效率的追求,并且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是由众多机构或部门共同参与的,众多的参与者使得职权划分交叉、部门利益纷争、协调配合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管理体系的运转效率。
3.财政投入严重短缺。虽然国家提出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思路,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财政资金在解决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拖欠农村教师工资,更遑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仅为29.5%,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4和25个百分点。政府服务的供应不足,说明在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时,居民所得较少,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来支付本应由政府支出的开支,并从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
4.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匮乏。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是指那些活跃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公共管理型人才,他们主要分布在乡、村两级中的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在众多类型的农村人才中,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的作用尤其突出。而农村人才资源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人才资源处于贫乏状态。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在社会成员中的印象根深蒂固,因此在选择工作和就业地点时,绝大多数人才选择留在大中城市。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黄敬宝的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首选在北京就业的占71.6%,首选广东和上海的分别占5.6%、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在工资高、工作和生活环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发达地区就业,而愿意去农村工作的只占26.4%,7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工作。
二、加强农村公共管理的具体措施
构建农村公共管理新秩序,必须从公共管理理论的系统性角度出发,找出阻碍农村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障碍性因素,通过改革的手段来破除农村公共管理的旧秩序,形成高效的公共管理新秩序。
1.完善农村公共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努力完善符合农村现状的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构建以政府占主导地位、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从而共同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在坚持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输送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也应不断地向农村地区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进步的联动效应,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机制,在实践中探索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与管理的规律。山西省政府在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出台了十余项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建立和完善了该省农村地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这些文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农村劳动力、社会治安、暂住人口管理、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社会救助、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方面面,体现了政府完善农村公共管理机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被称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强肋工程”。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应该集中在农村道路、水电和通信等方面,从而在硬件方面切切实实地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公布的不同,并结合不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特点,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重点改造,乡镇一级要重点建设道路、通讯、医院、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设施,而村一级除了要搞好公路交通和通讯建设之外,要提高对人畜饮水工程、卫生所、学校、电视接受设施、文化站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资金除了财政投入之外,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效力,大力推动大中型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以参股等方式参与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当中来,逐渐打造出多元化投资格局。当然,对村集体和农民个人也可以积极引导,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使农民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稳定的回报,使得这些闲置资金能够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篇5
1.2供水工程缺乏合理的规划
由于农村地区村庄分布相对散落,一定程度上给供水工程的实施造成了困难,如果建了众多的供水网点将会增加一定的经济成本,但是如果供水网点设计不合理,将会对供水工作造成困难。当前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缺少相对完善的规划,一般一个工程的使用年限为10年,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供水工程为15年,这就会造成大多数的供水工程寿命时间相对较短,在工程的最后阶段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供水工程的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导致的。
2农村供水工程运营管理的建议
随着民生问题的逐渐增加,国家逐渐实施一系列政策改善民生问题,农村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众多的支撑。近年来我国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解决农村地区的用水问题,逐渐实行供水工程,提高农村居民的用水质量。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供水工程缺乏相对完善的运营管理规范,导致供水工程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用水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供水工程的规划和运营管理,保障供水工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1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合理规划
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村落分布情况以及水资源状况,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提高供水工程的运营管理水平。农村供水工程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饮水质量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命健康,因此需要对农村供水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合理规划不仅仅是当前供水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样也是节省资金,避免不必要损失的重要措施。
2.2建立相对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
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营管理包括水资源的供给,污水的处理等工作,供水工程需要保障整个供水资源的质量,维护农民的生命健康。在供水工程管理中建立相对完善的责任管理制度,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供水工作的运营管理,避免供水工程中出现的水质不符合规范,以及供水不及时情况,保障供水工程的顺利运营。另外还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供水工程监管工作,一旦出现水质不合格的情况将停止供水进行整治,保障供水质量。在供水工程的管理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是整个水资源的利用者,应该尽量满足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供水工程管理单位需要引进一些专业的运营管理人员,对供水工作进行管理,通过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供水工程的管理水平,保障整个供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支持
由于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并不十分完善,一些供水单位的经营并不十分顺利,一些单位甚至出现了亏损现象,导致一些供水单位直接破产。农村供水工程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维护整个农村地区的水资源质量,保障农民生命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增加对这些供水单位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减免这些单位的税收,或者是对这些单位进行电价调整保障供水单位的经济利益,更好地促进供水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质量。另外对于供水单位的水质要进行相对严格的管理,政府应该安排专业的人员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查,一旦出现水质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将对这些企业进行严惩,保障农民的用水安全。
篇6
在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中,感知层是用于实现对自然界的智能感知识别能力,对各种不同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能力,并通过计算机系统的通信终端模块,将物理实体的信息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中。感知层利用的是电子编码,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GPS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等设备。在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中,感知层在终端系统中可以发挥对信息的监测和采集。例如,对泵站、灌区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传输等功能,包括对水利工程系统的常规监测,自动控制农村水利工程中泵站的水位、水量、水质状况和闸门的开度大小的需求等。
1.2管理系统的网络层
在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中,网络层是用来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到的各种信息,在网络层包括光纤、同轴、网线等有线传输设备,也包括各种微波、无线电信号、GPRS、3G等无线传输设备。在网络层中,各种监测数据是利用网络层向监控指挥中心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调度中心,由调度人员采取必要的选择。在该系统中,可以对近程进行监测并利用控制设备实施控制,传输过程大都采用有线链路进行数据的传输,利用的主要方式有不同的方法,如采用光纤、同轴电缆、网线等不同的方式;网络层也具有对于中、远程的控制设备,如可以采用无线电数传、微波扩频、GPRS、2G/3G/4G无线通讯网络等技术的实施,来实现基于采集中心信息的相互交流。
1.3管理系统的应用层
在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中,应用层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领域相结合,通过手机、计算机、掌上电脑等现代通信工具,来实现的广泛智能化应用。显然,应用层是专业应用系统的关键步骤,它是系统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为农村水利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服务,实现开发灌区的水量监测及调度,保证农业生产的用水,提供泵站的智能自动化控制,有利于节约用水,同时还能够提供农村饮水安全监测等有关水利工程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问题。
1.4管理系统的交互层
在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中,交互层是该工程综合管理的窗口,交互层可以为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系统以RIA(RichInternetAp-plication)领域中成熟的Flex应用程序为框架。这个应用程序与传统的WebGIS不同,Flex系统运行环境可以支持快速交互,在通信传输中只传输已更改的部分数据,由于传输的是部分内容,不用刷新全部数据,因此可以更快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另外,WebGIS技术还可以将原本在服务器上的部分计算过程交由客户端完成,这样既减少了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交互过程,又减轻了管理系统服务器的负载,达到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显然,交互层是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村水利工程中,做到对水利信息的实时获取,做到有效预警、自动智能反馈任务的分配,提高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监测和管理自动化水平,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高。
2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情况
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的实现和应用有利于合理用水,也可以对防洪防涝发挥重要的作用。
2.1管理系统的实现
在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中,应用层实现了以J2EE为核心的层次化体系结构,实现了界面表现层与业务逻辑层分离、业务逻辑层与应用组件层分离、应用组件层与数据访问层分离、数据访问层与数据存储层的分离,支持统一的权限管理和认证机制以及统一的门户接入。在应用集成上,农村水利综合管理系统遵循融合、集成和过渡相结合的核心设计理念:①对于数据耦合度较高的业务支撑系统在数据存储和数据访问层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共享信息和数据模型形成统一的整体;②对于数据耦合度不高的业务系统遵循应用集成架构或服务总线,采用标准的协议对外暴露服务或事件,并基于SID(SharedInformationDataModel,共享数据模型)和BPM引擎,来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流程协同。
2.2管理系统的应用
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已经在我国许多渠灌区进行了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在各灌区内很好地完成了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利用CDMA/GPRS无线网络与Internet网络相结合的技术,将水利工程需要掌握的各个节点计量数据,如感应水位、水量、水质等信息,可以实时地传输到数据中心,同时也将无线技术、感知层技术与新型应用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全面的报表,全方位的分析方法,可以瞬时完成对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快速地对相关水利的突发事件做出决策,对农业生产和经济繁荣和安全用水发挥重要的作用。应用结果表明,通过本系统进行工程管理,产生的投资以及维护成本每年可节省20%;对灌区、泵站管理可以实现人工与自动化相结合的方式,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灌区各项工作的效率。农村水利工程综合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对水利过程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推动我国各灌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篇7
二、水源工程
灌溉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按照水源条件,灌溉水源工程大致可分为:引水、蓄水和开采地l'zk的水源工程。
1、引水工程灌溉
引水工程一般指从河流或其他水源引水入渠的渠首。引水工程可分为自流和提水两类。自流又可分为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前者是在河流上筑拦河坝抬高水位,后者不筑坝。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一般均有进水闸,井根据需要设置冲沙闸或沉沙池,防冲及导流建筑物等。提水渠首包括抽水机站和压力水池等。引水工程是一个灌伏的咽喉,管理好坏,对整个灌区农田用水关系260极大。管理得好,就能多引水、多浇地、多增产,减少工程维修费用;管理不好,则少引水、少浇地、少增产,甚至造成泥沙淤渠、溃堤决口等严重工程事故。其管理上作的主要内容是:管理保护好引水工程下游沿河工程,保证河道流向及闸前水位利于引水。防止河床冲淤、堤岸淘刷、坍塌等现象;正确操纵闸门,抽水机泵,按规定引水人渠;做好渠首的水文测验;正确运用冲沙工程设施,做好冲沙减淤工作;定期擦洗、检修闸门及启闭机械,保持启闭灵活、不漏水,寒冷地区冬季应做好防冰凌工作;抽水泵站内的设备,在完成灌排任务后,冬闲应进行一次彻底的检修保养,以备来年使用;对引水枢纽各个建筑物进行检查观测及维修养护;讯前作好防汛准备,汛期加强管理运用,发生险情,及时抢护,确保枢纽工程安全,加强安全保卫;植树绿化及综合利用工作。
2、蓄水工程当来水过程与灌溉
用水过程不相适应时,需要修建蓄水工程进行流量调节,以解决来水和用水之间的矛盾。蓄水工程常见的有水库、塘坝、蓄水池等。蓄水工程管理养护工作的目的是:保证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延长工程寿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农业增产服务。管理养护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专人管理,建立检查制度,做好养护维修工作,做好水库、塘坝、蓄水池的观测工作,指导合理运用,并为今后积累资料;做好蓄水工程的控制运用,合理安排蓄水、用水、泄水、充水,防淤、排淤工作;做好防汛抢险及安全保卫工作;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
3、开采地下水工程
可开发利用的地下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既有补给保证,又能提取的地下水量。合理的开采量不致引起开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恶化,能够保持地”水的采补均衡。开采地下水的工程一般为机并。搞好机井的管理养护工作,是充分发挥井灌效益,延长机井和机电设备使用年限,不断降低抽水成本的重要保证。必须克服“重建轻管”的错误思想,建立健全怜理组织,制定必要的制度,做到打好、配好、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机井对农业增产的作用。机井管理和养护措施如下:
(1)修建机井的保护设施。机井竣工后,应及时修建井房,井口加盖封锁等保护设施,并修建与渠道或灌溉管道联结的配套设施。
篇8
1.2缺少管理人才和技术
我国目前建成的农村公路其总体数目很庞大,所以配备的养护管理人员也是一个极大的群体。而在实际的公路养护管理当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设备,还需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而对于这类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也比较高,但是我国这类技术人员的基数并不大。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都达不到相应的文化程度和技术要求,甚至部分养护人员就是当地普通的村民,因此就极大的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各类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公路养护技术也在随着大流一同发展进步。很大一部分的新技术都已经运用到了公路的养护当中,但是在农村等偏僻地区对于新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高。由于农村公路的地域特殊性,导致现今许多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都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总体上抑制了农村道路建设和发展。
1.3建设质量过差
就我国农村道路而言,还存在这一个普遍的问题:建设质量过差。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道路的养护管理。一般来说,影响公路建设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农村道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考虑到其车流量要求较低,所以一般都将其按照四级公路的标准进行设计,最多也不会超过三级标准,所以导致农村公路的总体建设要求降低。其次,由于农村公路在建设之初的投入较小,要求过低,导致在建设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路面材料较差,其它材料也是依照就地取材的原则,使得最后建成的公路质量根本无法达到三、四级公路的标准。最后,是公路附属设施不够完善。
1.4当地居民缺乏保护意识
对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产生影响的除公路自身质量、管理部门外,再者就是当地村民了。作为当地公路的主要使用者,当地村民在使用过程当中的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而许多的村民在使用公路时并没有保护公路的意识,在实际当中主要表现为:(1)许多村民人为对公路的养护与其没有关系,自己也不会主动破坏或者保护公路,别人破坏公路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进行制止;(2)许多村民虽然不会主动破坏公路,但是有时他们的一些行为会间接的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
2对策分析
2.1完善管理理念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乏一个完善的管理理念,导致在实际管理过程当中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国在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上应该引进或研究出一个完善的管理理念。
2.2加大资金投入
之所以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过低、管理人员素质不达标,其主要的原因是在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上,资金的投入无法满足实际的要求。所以,乡镇公路管理部门要积极的向上级单位进行资金的申请,保证资金可以满足公路的建设使用要求;同时,还可以积极的鼓励当地村民捐款、捐物,让他们也为公路的建设出一份力。
2.3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将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实际的单位、个人,使建设过程当中建设和养护得到相同的重视,由这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来约束整个道路的养护管理。
2.4加强新方法的使用
道路养护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道路养护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要不断的引入新的养护管理技术、设备,保证养护管理的质量。
篇9
通常情况下,将国道及省道以外的公路称为农村公路,包含了县道、乡道和村道。具有整体工程量大、点多、面广、单个项目小的特点。为了实现让给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我国交通部党组于2003年提出了“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同时,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潮。自那时起,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十分迅速。农村公路也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助推器”,被老百姓们亲切的称之为“民心工程”。
1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公路工作,实行以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事权以地方为主地方管理体制。其养护管理工作履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近具有条条管理、块块管理、条块结合管理三种管理体制。
1.1条条管理
对于国道、省道及部分重要县道的建设、管理和养护,直接由省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省公路局实行垂直管理地市公路总段(局、分局、处)、县公路段(局、科)的人、财、物。地(市)交通局负责县乡道路的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养护,并由省公路局给予技术指导和少量的资金补助。
1.2块块管理
省交通厅主要负责方针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平衡、组织协调和监督服务,是全省交通的行业主管部门。省交通厅的下属部门的公路局的主要职责,则只是对各地市公路管理机构业务实施归口的管理和指导。各地市县的交通局对其地市公路总段、公路段及道班负责。对于其公路的养路费则是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根据收入情况,各地市切块包干,按区域制定并落实建养计划。
1.3条块结合管理
条块结合管理是管理和块块管理的混合。在财与物的管理上,属于国省道干线公路及部分重要县道的的公路养护,采用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其人事管理则隶属于当地交通局。对于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则仍由地市县交通局负责。
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公路的建设虽然风起云涌,但是其养护管理上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目前,从全国情况看,其普遍存在管养主体不明确、权责不统一,养护管理资金匾乏、无稳定的资金渠道,管养体制不健全、管养不分,科技主导作用不足、养护管理水平不高,路政管理工作薄弱等问题。
2. 1养护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权资不统一
为了方便或者是更有利于道路的养护,应该有明确的主管部门进行资金、设备、技术等的负责公路养护管理任务。但在现行的《公路法》中则没有对村道的养护管理责任进行界定,虽然明确乡道的养护责任主体是乡镇政府,但实际上,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设备等,乡镇政府都无力。因此,客观上也就造成了大量乡村公路存在养护缺位的现象。
比如说,大量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市、县、乡、村四级权责划分不明晰;对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权责也没有明确的划分。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有时一个牵涉多个政府部门的复杂工程,对于哪些部门参与,由谁牵头负责,上下级关系如何理顺,权责如何分配,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2.2 养护管理资金不足,无保障
没有资金,任何工程项目的完成都是天方夜谭。而在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中,养护资金的短缺则是司空见惯。养护资金的短缺一直以来都是是制约县乡村三级公路养护的关键问题。在我国,国家每年都要对县乡公路的养护给予一定的养路费切块补助,但县区交通部门基本将其用于县道的养护,加之地方配套资金太少;另外,地方政府重建轻养现象的突出,导致乡道、村道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下,更有大部分村道因此处于失养、失管的极度尴尬状态。
2.3养护管理的体制不健全
不完善的农村公路养护政策;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营养不良,失去控制权的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是普遍的。路政管理尚未触及到乡村公路。营养不良,管理不到位,新的高速公路就会进入坑洼路范畴,在一两年时间内。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大量的投资会血本无归,造成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将重现农民的行路困难。
2.4科技主导作用不足,养护无标准,养护水平不高
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促使农村公路存在着广泛的技术水平低,在灾难面前能力弱的缺陷。没有更多的钱,以改善斜坡,挡土墙和其他公路构筑物和辅助设施。脆弱的保留墙缩短了农村公路在发生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的使用寿命。生活中,公路安全和车辆交通存在安全隐患。道路维修的难度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养护的压力。
公路的养护管理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但农村公路养护工人对公路知识了解不深,不明白其技术规范和节能技术的需求。农村公路养护很大程度逗留在路面清洁上,面对一般公路疾病,由于人员,设备等约束条件的存在,往往是“小病不医,成大病”。维修质量不到位,现有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公路正常发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才可以避免前修后坏现象的发生。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降低维护成本。
2.5路政管理工作薄弱,路产路权没有保障
公路管理机构按照公路部门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为保护公路,土地,公路设施(以下简称为“路产”),维护公路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公路行业发展实施的行政执法和管理称之为公路路政。路政管理在确保道路交通和道路资产检查,超限治理,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车管协作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在干线公路设置固定的检查站,加大了对超限运输车辆的检查力度。从此,超限运输车辆为了逃避检查,就绕道于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公路。加之,原本农村公路的设计标准低、承载力差的问题,使得农村公路难以承受超限车辆的碾压,甚至部分路段,一夜之间就遭到致命的破坏。面对这种情况,村民们痛心疾首,辛辛苦苦修建道路,不希望就这样被破坏。于是就人为在道路上设置了路障,阻止超限车辆穿过村庄。形成了“路虽修通,禁止通行”奇特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条道路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
3 结语
农村公路是全国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全国路网中比例占到70%以上。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逐步实现正常化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任何良好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是省,地(市),县,乡四个政府合作维护和管理的结果。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养护和管理责任,进行资金安排,机构改革,努力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认真做好该做的事情。各级政府要完善其责任,从根本上改变和解决养护管理空缺问题;要逐步实现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财政支持范畴,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形成有效的金融安全。同时,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评估和监督管理工作,促使尽快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建设,高度重视深化农村公路路政管工作的基本原理,维护道路资产的权利。加强养护管理队伍,以促进道路养护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乡村公路的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镇东.领份十部交通知识读本[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09页.
篇10
2.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流程
目前,省级配套资金的拨付实行转移支付,先将资金下达给当地财政部门,先期根据工程需要拨付80%,工程完工经专业部门鉴定合格后再拨付20%。3.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建设的会计核算我县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建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财政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与监督,各农村公路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和工程款支付,县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会计核算工作。
二、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管理的问题
(1)地形复杂,管理难度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大多以山区为主,以我县为例,我县地域广阔,素以“九山半水半分田”著称,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建设任务繁重,管理难度较大,而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更是让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
(2)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资金来源单一,多元化筹资渠道难以形成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国家补助的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公路建设需求。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吸引投资能力有限,农村公路建设、维修改造资金基本由财政负担,资金来源单一、有限,导致多元化投资机制难以形成,造成农村公路建设和维修改造资金的短缺。
(3)技术落后
农村公路改造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项目比较分散,缺乏技术人员对乡(镇)村公路建设技术指导及业务管理,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面有些问题即使发现了也无力解决。
2.资金监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差、后期来源不足
我国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部以及地方财政。在实际拨款的过程中国家专项资金到达以后,地方的配套资金无法快速到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的进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征地补偿费的增加,导致资金需求压力越来越大,给后期的筹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2)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资金监管不到位问题,截留、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建设资金量大,容易发生资金截留、挪用现象,造成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能专款专用,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和顺利实施。同时,由于工程未能按规定完成,还会造成单位社会公信力的缺失。
3.工程款支付不合法的问题
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部分单位在进行工程款支付时,开具的发票属于税务代开发票而且没有相关部门的签章,只有收款人的签名,这种发票的合法性是得不到保证的。另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合同签订方、发票出具单位以及工程付款对象没有统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财务决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忽视竣工决算的重要性,竣工决算工作相对滞后
财政配套资金的拨付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尾款(20%部分)只有在工程完工且完成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拨付。但是,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建设往往忽视竣工决算的及时性,竣工验收时间过长,导致了20%的配套资金无法按时拨付,施工单位也无法准时得到相应的质保金。
(2)农村公路后期的保养工作不明确
建设工程竣工以后,为了使道路的寿命能够延长,确保道路的正常运营,应该及时交付接管养护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和养护,而且还要要求养护部门制定相应的养护方案并具体实施。但是,部分地区不能落实道路后期的养护,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运行,并大大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给人民带来不少的麻烦,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三、对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建设的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1.立的核算机制,明细核算工作
建立基建帐套独立的核算机制,可以使一个建设单位同时对多个建设项目进行单独核算,这样可以避免财务的混乱,方便管理。此外,设置合理的辅助账簿能够帮助施工单位准确核算农村公路建设所涉及的明细项目。
2.科学的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的监管,明细资金去向
首先,对项目资金设立专户存储账户。其次,对各种来源的配套资金进行统一的核算和管理。最后,加强财务决算的力度,此外,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资金进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避免挪用、挤占资金现象的产生,而且做好资金审计控制,明确资金的去向,并做详细的记录。
3.成本核算和财务控制的加强,合法的支付程序
成本的核算可以综合采用作业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核算和控制.保障地方部门与上级补助资金的对账顺利沟通,对农村公路建设各配套资金建立文件管理体系.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强了对资金筹集管理。为了保障资金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必须使工程款的支付方式规范化。
4.完工项目竣工财务的即时决算并强化决算报告的审计工作
在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完工以后,应该进行及时的竣工验收,竣工的财务决算。这样既可以保证国家配套的资金能及时发放,明确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能够对工程进行综合的评估成本效益。另外,对财务决算报告进行审计工作也不能懈怠,因为报告的审计工作能够保证财务决算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篇11
人力资源作为农村供电所管理的重要部分,在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供电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农电员工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这是供电所规范化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此外,供电所员工的专业知识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农电营销系统和物资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软件的应用,导致农电员工的操作能力低下、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
3农村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营造文化氛围
目前,供电企业在进行农村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工作前,应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营造统一的组织文化氛围。通过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其形成具有现代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管理模式。
3.2加强专业管理和专业检查监督工作
供电所在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其专业化的管理,并严格进行检查监督工作。比如笔者所在的供电所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结合供电所的实际状况,从供电所的基础管理开始,逐渐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加强其安全意识,对供电所的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同时,加强了对供电所各专业指标的管理和考核,尤其是加强了对电费回收、电量管理和电线损害的管理等经营指标的考核,取得了良好的规范化管理效果,促进了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3.3加强对管理过程的控制
供电所应对其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供电所工作过程中的控制,从而保障供电所的每项工作有依据、有标准、有流程,从而进行规范化管理。此外,应对供电所中的每项业务流程进行分销,明确岗位和责任部门的职责,使每个节点具有科学的考核指标,确保工作流程的有序性,进而做好整个业务流程的全程管理。
3.4强化供电所人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供电所的职员作为供电所经营运行的主体,其专业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对供电所的工作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招聘职员时,应聘用一些综合素质较高、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并对供电所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专业班组的技能水平。此外,供电所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依据“层次分明、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对员工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工作。
篇12
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特点
成本高、技术低
农村公路的普及率较低,基本上保持在二级以下,甚至有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公路属于等级外公路。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没有铺装公路,即时有些公路铺设公路,也存在缺乏排水、部分公路无肩等问题。此外,很多农村公路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以上数多原因导致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成本较高,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
农村公路里程较长
农村公路指的是除了国道、省道以下的县级、乡级、村级公路。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农村地区面积较大,所以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国公路建设里程最长的部分,占据公路修建的六成。此外,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险峻,不同地区的地形不同,加上农村公路里程较长,给公路的管理和养护造成很多不便。
管理养护不专业
我国农村地区公路与国道和省道相比,农村的公路基本上由乡镇政府管理、有些路段甚至是村委会负责管理,几乎没有专业的公路管理养护人员,即使少数路段有专业的管理养护人员,其管理技术水平有限,根本无法达到公路管理养护要求。此外,农村地区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公路管理养护当中,公路管理养护缺少专门的养护工具,只能进行突击性养护或者是季节性养护,整体的,连贯性的养护工作几乎没有。
资金供应不稳定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很少能够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基本上都是来自企业捐款或者是乡镇政府自筹资金。但是公路养护问题并没有得到政府官员足够重视,加上公路建设这种一次性投资方式,很多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根本无法持续进行。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村、乡镇和县级政府对公路管理与养护的体制尚未完善,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无法正常进行,这直接导致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的责任主体长期不能明确,出现问题相互推卸的现象时常发生,根本无法对公路进行有效管理。此外,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工作人员较少,而且公路管理与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工作量较大,薪资较低,所以农村公路养护队伍始终不稳定。
管理与养护工作认识不到位
农村公路建设一般以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主,其使用时间比较张,所以大部分农村公路都使用混凝土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高、硬化速度快,不容易出现损害,也正是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些优点让相关部门忽视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个别地区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没有自筹资金,其公路发展与管理养护工作根本不相匹配,造成广大农村的公路寿命和质量严重降低。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技术薄弱
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农村地区广大,这造成农村公路分布较广,数量较多、项目较小,同时不利于管理和养护。村、镇公路管理部门基本上没有非常专业的公路管理与养护人员,有的地区县市级的公路管理机构技术人员也配备不到位,这些问题严重导致农村公路管理不到位。非专业的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与养护知识,无法及时处理公路问题,造成农村公路质量较差。
公路养护资金有限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公路也无法得到国家财政补贴,有些地方政府如果可以自筹资金进行公路管理养护,其公路使用年限会增加,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投资,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就无法开展。有些地区甚至连公路管理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按时发放,所以,资金匮乏严重影响农村公路的质量。
新时期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的对策
建立健全养护管理制度
新时期以制度引导养护工作,坚持农村公路建养并重的原则,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评之中,作为对县、镇、村领导考评的一项内容,从而提高各级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路养护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构,明确管养机构职责,科学合理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标准,开展正常检查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确定专职人员作为从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管人员,切实加强对乡道、村道的管理养护。
新时期要想办法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
首先,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应在燃油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省份的财政支持,继以保证农村公路养护。另外,还可鼓励地方政府组建非营利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减免税费,补贴养护必须的小型机械购置费用,专职从事农村公路养护。既可最大程度降低养护成本,还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最后要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监督。完善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确保专款专用,并接受县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省、市农村公路建设纪检监察巡查组的监督检查。通过规范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杜绝挪用、挤占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现象的发生,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确保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安全。
加强管理与养护人员力量
管理与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质量。因此,各级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做法可定期从各大院校或专门的公路养护机构邀请专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专家对基层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此类专业也强化培训,循序渐进,提高基层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篇13
2.1流域片农村水利概况及特点
珠江流域片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诸河,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江西、福建8个省(自治区)和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总面积为65.84万km2(国内面积,下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8%,珠江流域片内各省(自治区)面积占各省(自治区)总面积比例见表1。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及历史原因,流域片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水利是伴随着流域的治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渐进性、差异性、不均衡性和复杂性等自身的若干特点。
2.2流域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状
通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自2005年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流域片内各省地的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受益群众十分满意,把“饮水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05年,广东省列人全国农村安全工程规划范围的饮水不安全人数为1645.5万人,水量、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数为268.6万人。2006—2012年,广东省规划解决农村164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投资估算需73.4亿元,新增工程供水能力184.33万m3/d。2004年底,广西乡村两级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4260处,受益人口1385.81万人,分散式设施供水受益人口2256.17万人,二者共占广西农村人口87.92%w;截至2008年新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741处,占计划建设数87.32%;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增加287.87万人,占计划任务的89.96%[5]。截至2004年底,海南全省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427.6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8.3%[6]。截至2004年底,云南全省有集中供水工程2.43万处,其中跨乡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894处,村级集中供水工程2.34万处。集中供水工程总供水规模2291万m3/d,供水规模大于200m3/d的工程供水人口仅占农村总人口的9.0%,集中供水工程规模普遍较小;云南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为1513.76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42%,水质不达标人口为934.6万人,水量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数为570.2万人,预计到2015年饮水不安全人数要降低2/3,2020年可基本解决云南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据贵州省水利厅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贵州全省农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有537112万人,占不安全饮水人口的36.15%m。全省有84117万人饮用高氟水,有78161万农村人口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有55193万人饮用未经处理的IV类及超IV类地表水,有192158万人饮用细菌严重超标的水,还有117189万人饮用有其他水质问题的水。从2004—2007年的四年期间,福建全省累计完成投资162597万元,实现乡镇间通自来水,建成村级供水6250个,受益人口813.2万人,预计至2015年大力解决3.8万个自然村通水问题,全面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2005—2009年间江西省累积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总投资19亿元,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3万余处,分散工程5.5万处,解决了472.3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湖南省2004年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全省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431.4万人,2006年至2010年,实际解决了963.4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超额完成了省规划计划。“十一五”期间,流域片各省(自治区)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供水及农村自来水,因地制宜修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共解决了311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条件,初步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1年,流域片农村供水工程520.5万处,占全国农村供水工程总数的8.84%,受益人口1.2亿人;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18.13万处(日供水千吨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7419处),受益人口8751.33万人;分散式供水工程502.40万处,受益人口3214.98万人。
3流域片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十五”至“十一五”期间,流域片大力投资建设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工程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在运行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供水工程正常运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立之后能否顺利运转并发挥长久功效,关键重在管理。从当前情况看,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着工作量大、工作面广的特征,多数供水网点未建立好完善的操作制度,缺乏科学管理机制的约束,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参差不齐,相关部门很少举行培训,导致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升,不能很好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大部分农村饮水工程收费很低,供水成本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多数水厂回收率未超过50%。此外,整个供水管道的管线较长,居民用水量也较小,致使用水成本不断攀升,另受农村道路与村庄建设、耕作等影响,人为破坏加大,漏水损失大,维修费用高。水价形成不合理,不包括折旧费,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收水费,工程长期的低价供水导致了大部分工程建成后,维修、更新费用没有着落,无法实现良性运行,致使保障工程长远效益成了空话。三,很多地方对农村饮水工程重建轻管,对工程的前期工作如立项、建设等比较重视,对建成以后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工程建成运行后,没有具体的运行管理方案,管理职责、权限不明晰,有人用而无人管。四,有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虽然采用了集体管理的方式,但运行管理机制不灵活,工程运行维护、水费收取等供水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设施寿命缩短,管理混乱,出了问题没人管。五,水源保护区和水质监测难以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分散广,对水源保护难度大,而影响水源的因素复杂,水质容易受农药、人畜类便、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的影响,水源保护较为困难,水质安全保障的有效率还很低。现行的水质检测多由卫生疾控部门承担,项目点受集中供水规模的P艮制,少数管理不善者连按规范要求的定期水质化验也无法保证。
4流域片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可持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建后管理”是当前流域各省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放在加强管理上。为进一步加强流域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程的长远使用效益,本文借鉴一些成功做法,针对现行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期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首先,要提高对管理的认识,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坚持走“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之路,各地根据工程的类型和规模,形成不同的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不同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制定有关供水规章制度,履行安全饮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维护等职责。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服务部,按维修规定对农村饮7jC安全工程开展维修服务,同时在人员、编制、经费上抓好落实,努力克服当前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切实担负起农村水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其次,要做到以水养水,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制定合理的水价,规范水费征收使用管理。除农户自建自用的微型供水工程外,集中供水工程都要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水价核定、水费计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确保运行”的原则,合理确定供水价格。水价不仅包括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费用,还应考虑到工程的维修、改造所需的经费。水费的收缴和使用要实行规范化管理,供水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明确水费开支范围和审批管理权限。要建立严格的工程折旧费、维修养护费等管理和使用制度,保证水费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第三,提高工程规划质量和科技含量,探索建立工程后续维修基金保障机制。农村饮水工程要方便管理、减低成本,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为前提,采用变频技术、水位自动控制、远程控制等新技术等,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降低工程能耗,减少水量损失,实现降低工程运行成本。要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财政专户,加强监管,确保维修基金专款专用。凡按时足额交纳维修基金的农村供水单位,均列入区级维修基金补助范围,给予工程维修补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转和长期的良性循环。第四,强化水源水质监测和水源地保护,饮用水的水源必须设置严格的卫生防护区,制定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地保护办法,对所有建成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应配备必要的水质处理设施,采用必要的消毒净化处理工艺,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卫生水。区级卫生疾控部门收取的水质检测费用,可申请财政给予一定补贴,或依托区级自来水公司水质监测设施设备和技术人员,组建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定期实行水质检测。第五,强化服务意识,构建服务网络,水利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本身的技术优势,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一次投资、定斯更新、永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