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书法市场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书法市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书法市场论文

篇1

全世界共有176个国家生产果品,主要有苹果、柑桔、葡萄、香蕉等。1996年,世界果品总产量为4139亿公斤,其中落叶果树中的葡萄574亿公斤,苹果500亿公斤,梨130亿公斤,桃104亿公斤。产量以亚洲最多,欧洲居第二位,大洋洲最少(见表1)。主产国有中国、印度、巴西等20个国家(见表2)。1998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已达545亿公斤,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世界果品的年进、出口贸易量约为400亿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主要有苹果、柑桔、香蕉、梨、葡萄等。1998年我国的果品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均为7亿多公斤(海关统计数),分别占世界果品出口、进口贸易量的3.6%。

从流通情况看,发达国家果品流通主体明确、市场体系健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果品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销售,一直到消费者食用均实现了恒温环境和气调贮藏,产业链延伸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目前,这些国家有80%以上的果品靠此流通方式进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而发展中国家果品流通主体不太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不高。

从消费情况看,1996年世界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已达70公斤,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一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多的在200公斤以上;发展中国家果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属季节性消费,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在50公斤以下。我国人均果品年消费量约为45公斤。鲜食果品在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加工产品在消费总量中也占一定位置。

(二)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国外市场要求果品外观精美,果形端正,果实表面光洁,个头较大、整齐;着色品种上色均匀、全红;果品内在品质佳,果实固有风味浓郁、糖酸比适中,属无公害果品,无检疫对象,须进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欧美市场对果品质量要求严格,不能带有活生物体,且按其提出的方案定园生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太严格,一般中档果也能接受;中东市场由于世界各地的果品都在向其涌入,对热带果品比较挑剔,对落叶果树中的梨、苹果等果品十分欢迎,但对其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另外,进入国际市场的果品要求包装精美,形式多样;包装器具大小适宜,耐贮运、不易变形,目前包装物正在向小型、透明化方向发展。

国内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大中城市的果品超市及高档宾馆、饭店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与出口果品基本相同,特别是一些名特果品、错季果品、时令果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农村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不很严格。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对精品果的需求约占15%,对中高档果的需求约占50%,对一般果品的需求约占35%。

(三)国内外市场预测

目前,国内外果品的消费仍以苹果、梨、柑桔、香蕉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季产年销。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国际市场上以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这些地方的果品生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果品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较大。今后我国及我省果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量的重点应是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按我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年人均食用果品80公斤计算,尚有近一倍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农村果品市场潜力巨大,以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市场前景最为广阔。

总体看,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的急剧增加,果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对果品的追求及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已逐步形成求新、求异、求名的消费心理和少量多次的购果习惯。总的趋势是,对大宗果品的需求趋于平稳,销售价格稳中有降;一些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和板栗、核桃、杏仁等干果,市场竞争力增强,销售价格上升或基本平稳,生产经营效益明显。

二、我省果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果品业现状

建国以来,我省果树发展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六十年代中期,主要发展的是苹果、梨等;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苹果、梨、桃、红枣、板栗等为主;第三次是九十年代初期,果树生产得到全面发展,面积、产量、产值急剧增长(见图1、2)。到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达1870万亩,其中结果树900多万亩,年产果品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见表3),其中梨、红枣、板栗、柿子、杏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苹果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果品贮藏能力已达1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近25%;果品加工量已达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7%左右;果品年产值80多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3%、林业总产值的80%以上;以梨、苹果、板栗等为主,年出口果品1.8亿公斤,占全国果品总出口量的25.7%,创汇8800多万美元。

我省地处北纬38度线周围,发展果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现有果树树种103个,主要栽培有苹果、梨、红枣、板栗、桃、杏、葡萄、柿子、核桃、山楂等十多种,以苹果、梨、红枣、板栗为主(见图3、4)。河北鸭梨、雪花梨、京东板栗、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保定磨盘柿、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涿鹿杏扁、黄骅冬枣等在市场上久负盛誉,驰名中外。我省生产的梨(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七分之一)、苹果、桃、板栗、红枣等大宗果品,以省外销售较多,约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流通主体是近2000个民营的一体化组织和数万个个体商贩。国内销售以南方市场和城镇市场为主,约占总销量的75%。据调查,1998年我省为京、津市场提供果品3亿公斤,约占其外调果品的40%。国外销售以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及中东市场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果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名牌精品较少,果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2、树种、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水果面积偏大,优种干果面积偏小;名特稀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不足;苹果、梨、桃等主要树种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力度不够,适合市场需求和我省省情的更新换代品种、特别是加工品种不足。

3、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和组织较少,产业链的联接十分脆弱,信息尚不灵通,组织程度较低;果品贮运设施等落后,果品加工量小,果品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果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4、部分果树立地条件较差;农业特产税返还果树生产少,果树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健全和改进。

总的看,目前我省果品状况是总量不足,特别是干果和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不足,与局部大路果品相对性、结构性、低质性过剩同时存在。

三、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

今后河北省果树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强化果品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围绕这个思路,近期果树工作重点是: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到200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商品果率90%,贮藏能力达到果品总产量的30%,加工量达到果品总产量的15%,人均果品占有量120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2%左右,由果树大省跨入果树强省;到2010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果品总产量达到80亿公斤,实现产值150亿元。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四种观念,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树立面向市场确定和发展生产的观念,逐步实现“订单生产”、提供“餐桌果品”。二是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稳产提质,以优取胜,增加市场占有率,实现提质增效。三是树立开拓市场的观念,建立和完善果品批发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树立信誉至上的观念,严格按合同办事,讲求信誉,联系长久客户,互利互惠。尽快实现由计划安排生产向市场引导生产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

(二)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

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支持和强化果树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快应用于我省果树生产。

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将不同树种、品种的优质、低耗、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傻瓜”技术,以综合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形式进行强力普及和推广。目前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设施栽培等关键技术。河北鸭梨重点是提高果实含糖量(12%以上)、改善风味、增加单果重(200g以上);红富士苹果重点是生产单果重300g以上的产品,并在果面全红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示范果园,以点带面,实现优质高效。

3、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加速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果园进行研究、指导、示范,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不断把优秀论文写在果园中。继续在全省开展“争名创优”和“提质增效”等活动,强化各项管理,提高整体水平。

4、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省及地方都应设立良种基金,加大本省果树选优、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和育种工作力度,特别是梨、枣、板栗、柿子、杏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树种,要从“良种工程”中拿出一定资金,加大选种的投资力度;加强引种及种质资源的后续管理,重点引进早、晚熟优种和加工品种,尽快选育出适合河北省情且深受市场欢迎的优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对已确定的省级、市级良繁骨干苗圃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三证”管理制度。

(三)调整结构,进一步优化果树布局

1、优化布局

果树生产发展继续坚持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基地的布局,按照瞄准市场、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利用区划成果、经济调控等手段,逐步将基地外的500多万亩果树,向基地内即优生区集中,尽快建成区域经济;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县(市),以形成特色经济;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实行绿化、美化相结合,并不断向适生区条件较好的交通干线两侧集中,建设绿色经济。

2、调整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市场的需求,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特别是加大设施果树的发展力度;在果树集中产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业发展及市场体系建设。在发展力度上应调整为,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调整树种结构。一是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干鲜果比例由目前的1:2.4调整到1:2;二是稳定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李子、石榴、樱桃等名特优新果树面积,将其比例由目前的8.4:1.6调整为8:2。

(3)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主要是压缩中熟品种,增加藤牧一号、嘎拉等早熟品种和优系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比例,由现在的0.3:3.3:6.4调整到0.5:2.5:7;淘汰鸡冠、倭锦等老劣品种。梨主要是稳定鸭梨、雪花梨面积,适度更新发展黄冠、早酥等早熟品种及新雪、新高等晚熟品种,将其比例由目前的0.6:9:0.4调整到1:8:1;加快鸭梨、雪花梨选优步伐,适度推广甜鸭梨、早鸭梨等综合性状和市场反映较好、有希望成为鸭梨替代品种的优良品种(品系)。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的面积,适当增加早凤王、早花露等早熟品种和重阳红、中华寿桃等晚熟品种面积,同时适度发展瑞光、艳光等系列棚室桃和加工品种。

(四)强化服务,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

1、加强信息引导,强化综合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省及果品重点产区的市、县两年内应建立起各自的果品协会或果品购销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果品购销、加工、贮运等经济实体,为果品流通做好服务。

2、实施精品工程,争创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和创名牌意识,加大生产精品果品和创名牌力度,并加强宣传;同时,建立和扩大名牌果品、精品果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更好地占领市场。在完善省内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果品促销、展评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国内应继续下大力挤占京、津和南方市场,并重视和组织力量不断拓展农村市场,特别是“三北”和西南市场;国外要在继续拓展日本及东南亚果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欧美、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处理水平。主要是通过对果实进行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来提高果品的商品质量、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及重点县(市)都须尽快建设安装1-2条选果流水线,并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开发多种多样的包装产品。

4、大力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增加果品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和气调为主改善果品贮运条件,以苹果、梨等的加工为重点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5、行政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继续处理好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的关系,将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加投入,创造条件,组建和强化龙头组织,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到2005年,每个市及果品生产重点县(市)都应分别建成2条和1条以上、功能比较齐全的果品龙型经济组织,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型经济组织省应给予重点支持。

(五)建立健全机制,促进果品业的健康发展

在果品生产上,应重点推广和发展“龙头组织(公司、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户”的组织形式。在运行机制上,一是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重点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利益分配的合同契约关系,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确保果品产、加、销等各方面关系的长期化、法制化、稳定化,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二是在完善果树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服务和合作经济服务等为主体的服务保障机制,提供信息、技术、赊销物资、保护价收购果品、利润返还等服务;三是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普及等一条龙的科技推动机制;四是成立组织,重点搞好规划布局、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和督促检查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六)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

1、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建议省及地方成立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挂帅,林业、供销、外贸、轻工、科委、计委、财政、农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果品提质增效领导小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果品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以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真正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实际,研究果品业发展方案及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篇2

作者:王倩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中国的多层级资本市场尚处于建立完善阶段,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辅助功能有待提高,导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投资不足等原因表现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偏低,不仅在生产上无明显特征,更谈不上与资本市场扶持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投资基金规模小,资金来源不确定投资规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短期来看,投资的大小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构建基础,是保证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风险性发展则是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后期获得大额收益的保障;长期来看,投资的结果就是资本的积累或资本的形成,投资基金规模的增长必然会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的扩大又是构成供给增加的重要基础。因此,投资规模的大小以及确定的资金来源是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然而中国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严重不足,但与此相矛盾的是一般高新技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依托民间支持,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同于国外资本市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途径不同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方面。现今中国对鼓励民间投资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资金问题遭遇瓶颈,浪费了较大的技术资源和许多具有发展前景、可创造较大利益的项目。另一方面,中国与外国相比只有分配和再分配,目前还不存在第三次分配,这表现为缺乏天使基金的注入,导致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初创期面临重大挑战。(二)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合理,运营规范化有待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指为实现企业最佳经营业绩,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安排。其主要原则包括:(1)维护股东的权利;(2)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3)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4)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5)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相对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国有控股比例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业绩与个人绩效不直接挂钩,引发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的“不作为”,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这种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企业与市场需求脱离,再加上治理层市场约束力差,公司运营不规范,反而使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成为市场风险的发源地。(三)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经常性的受到阻碍,甚至还有些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不到政策的优惠。而且目前部分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风险投资机制刚刚启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少有力支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政策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四)税收体制不完善资金从低生产力流向高生产力可创造价值,反之则造成空置形成浪费。资本市场可控制资金的流动,然而目前由于税收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最需要资金时由于赋税压力不得不减少研发资金的投入,导致研发时间浪费及机遇流失,更严重的是导致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严重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甚至生存。适当减少税收压力无疑可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刺激经济的发展。(五)风险投资重点不明确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以自主研发为主的特殊性,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创立初期对资金的要求往往是输入大于输出,特别是不够成熟的新型企业,更需要创业前期就得到大量资金的投入。风险投资作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工具,自1998年“一号提案”提出以后受到科技界、企业界和金融界的普遍关注。目前从国际上看,行业分类中主要认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技术是投资重点,争议主要反映在到底对哪个阶段进行风险投资。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大多数风险投资只单纯进入成熟行业,没有主次之分,且投资集中在第三阶段,对第一、第二阶段的投资较少,期望以此来保证风险投资的盈利性,导致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启动阶段由于资金缺乏难以开展技术研究。

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资金的支持是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根本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进行自主创新研发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磐涅期,风险投资不能仅仅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有助于提高民间风险投资力度,从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稳步发展。(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科技投入与经济相脱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表现为科技转化率低下,往往一项科研成果获取专利后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投资力度不够,一大批有市场有前景的科研成果无法成功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缺乏导致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被挡在发展的大门之外。因此,建立健全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的市场机制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三)拓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渠道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提供了强大的筹资功能,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支持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壮大和发展。因此,对有潜力、有前景的非国有科技企业的扶持,减少上市门槛和限制无疑是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启了另一层更为灵活有效的融资渠道。(四)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的多层级资本市场来讲,政府科技资金的支持和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贷款是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所在。以企业为主体,配以金融支持,民间共同参与的多样化发展投融资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关键所在。(五)应对市场需求全面发展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一味追求技术门槛忽略市场需求已不可取,为了合理配置与开发,减少资源的浪费,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认清市场广阔性,与投资中介机构充分交流,形成对接的市场机制,符合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得更长远的进步与发展。总之,资本市场的设立,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起到了一定催化和助燃的作用;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过来为资本市场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推进的作用。保持两者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

篇3

1.经济效益

在全体华人中,文昌帝君具有极大的影响,世世代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尊崇,借助文昌帝君的广泛影响,打造凉山文化旅游大品牌,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首先,由于借助了“拜文昌故里、求学业大成”的文化优势,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激发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其次,国家出台一系列拉动内需的发展战略,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受旅游市场利好政策刺激,必将迎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一轮新。第三是成昆铁路复线正在修建,建成后从成都到越西,仅两个小时车程,文昌故里风景区,已经完全融入了大成都旅游圈,完全有可能吸引来巨大的城市客源市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四是越西地处小平原,形成了文昌故里风景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宜游居住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各种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度假。五是游客越来越喜欢特色旅游,文昌故里风景区不仅地势平缓,风景优美,环境清新,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对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对海外旅游市场也具有巨大的潜力。文昌故里项目规划2020年的税后投资利润率为29.4%,投资利税率为39.2%,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为9.27年。

2.社会效益

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建设,将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中国自古就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文昌与孔子齐名。越西是文昌故里,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这一较高的文化知名度,使越西受益匪浅。3.生态效益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借助越西县建设彝族之乡,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1936年,红一方面军途经凉山,越西就有700多人参加,其中彝族人就达100多。据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所编的《二万五千里》一书记载,当时参加的100多彝族人,被编成了一个彝民连。有一个彝族连,在全国的少数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争取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重要基础和条件。项目规划建设应尽量展现越西各族人民,尤其是862014年第12期彝族精英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突出民族团结这一永恒主题。规划定位(1)核心理念:用创新思维认识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旅游、管理红色旅游、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市场潮流的红色旅游资源观和发展观,既要正确处理好开发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也要注意开发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实施三大结合:一是政治意义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二是革命贡献与民族团结的结合;三是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的结合。(2)主题定位:红色旅游经典教育,彝族红色旅游体验。(3)形象定位:彝族连,中华英雄谱;零关古道悠远,彝汉和睦昌盛。(4)市场定位:融入“金沙水拍,情深意长;大渡桥横,天堑飞渡;雪山草地,艰苦卓绝”红色旅游大环线。将这一片区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作为该项目的首选客源市场。(5)目标定位:全国第一个以“彝族之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的国家AAAA级景区。投资概算:本规划总投资为40000万元。

1.经济效益

独具魅力的项目必将吸引大量客源到越西古城观光、休闲度假,项目直接受益稳定可靠;高度发展的旅游业必将促进越西商贸、餐饮、宾馆、娱乐、交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古城建筑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基础设施配套等众多因素,必将提升古城及周边土地价值,增加财政税收及城市后续发展能力,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

项目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旅游服务收入、商铺租赁收入、康体健身项目收入、古街区房地产收入),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

3.生态效益

彝族之乡项目不但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相反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凉山域内的阳糯雪山,主峰铧头尖海拔4791m,为凉山北部最高峰,从南到北,山上分布着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总面积约1875亩,是建立登山体验项目的理想区域。

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阳糯雪山气候寒冷,终年积雪,道路险峻,人迹罕至,在不少景区都人满为患的今天,阳糯雪山仍鲜为人知,少人涉足,是探险观光的理想圣地。阳糯雪山有三海、黑海、红海、歪海、九海等冰川湖泊,湖中水色各异,五彩斑谰,可以建成典型的古冰川公园,特色十分鲜明。湖泊周围有万亩原始森林,有奇山、异石、飞瀑、跌水和溶洞群;日出、晚霞、云海、烟雾尽收眼底。草木葱茏,蜂舞蝉鸣,泉水叮咚,构成一幅有动有静的优美画卷,几乎齐聚了所有类型山地的景观,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登山体验项目的规划范围和内容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规划范围为整个阳糯雪山区域,规划内容为建设安全服务设施,打造集登山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景区。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为30000万元,主要投向旅游项目规划、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商品、市场营销、资源保护等项目。

3.经济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阳糯雪山聚万千宠爱于一身,天然旅游资源组合良好,具有开发高品质文化类旅游产品、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度假类旅游产品这三类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

4.社会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效益。(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成,为登山探险爱好者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还会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带富一方。(3)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5.生态效益

本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奇葩品牌

越西县民的族文化资源,主要以彝族鬼谷达布络魔为代表,而达布络魔以原始性、神秘性著称,具备开发优秀旅游资源品牌的优异条件,开发潜力巨大。在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保持着完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原始森林比比皆是。绵延十多里的绿色翠屏里,风光幽美静谧,鸟语花香;无数奇花异草,布满青山、秀水、飞瀑、深涧,更让神秘的达布络魔充满了原始森林的神秘风光。达布络魔以神奇恐怖的鬼怪文化著称,聚集着丰富的人文宗教资源、奇秀的自然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神秘的传奇故事等等,开发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集登山、民族文化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堪称民族奇葩品牌。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规划范围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总投资为24000万元。

1.经济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随着国内大部分地区城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对高品质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由于天然旅游资源组合好,堪称民族旅游品牌奇葩,前景十分广阔。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起码具有以下社会效益。(1)本规划的建成为登山爱好者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3)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弘扬民族文化,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本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3.生态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抓机遇创条件发展文化市场

(一)大力扶持助推文化品牌战略

越西县品牌建设将推动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推动越西县品牌战略深入发展。只有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品种范围,严把品牌申报、使用审核关,规范包装,才能促进越西的品牌战略不断发展。目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使用“大凉山”品牌标识涉及26个品牌的30个包装,主要涉及农副产品。对已使用包装的企业,应加强跟踪服务,促进品牌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监管助推文化市场健康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情况特殊,加上历史的影响,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相对的地方性法律、行为规范,因此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具备全面地落实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各项经济政策的优越条件,包括文化事业经费在本地区财政支出比重占1%,并逐年增长;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基础经费随财政增长;修建文化设施实行税费优惠和计划、贷款照顾;特别要剔除文化市场建设只是文化部门的事情的狭隘观念,积极扶持正当的经营,重点扶持一批确有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商品,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和雄厚的实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三非”,保护合法经营等。通过专项检查整治,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造条件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改善外部条件是破除文化市场只是文化部门的事的狭隘观念,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联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实施“文化富县”战略,完善和创新服务举措。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发展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强化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完善信息、融资、技术咨询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落实企业减负各项政策规定,下大力排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干扰,通过深化服务,督导落实国家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针对部分行业市场萎缩、订单不足的状况,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域外产品推介、博览会、项目合作、招商会议等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取订单;充分发挥好财政性支持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形成了独特风俗习惯,保存许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研价值的东西,如充分利用,不但成为精神财富,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整合资源,积极兴办文化产业,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把雪球越滚越大。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外资办文化等方法,海纳百川,开拓文化投入的新局面,建设繁荣兴旺的文化市场。

(四)措施有力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1.摸清家底,制定相应的措施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口不集中,而且交通比较困难。但是,民风敦厚、直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潜力巨大。为此,发展文化市场就必须深入实际,摸清情况,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先导,如利用民风、民俗的节日,整理、挖掘反映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大造声势,通过宣传鼓动,同时,吸引外来的“靠山吃山”,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外部了解,增加投入,形成两只脚走路,促进经济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越西县命名县级生态家园300户,其中:越城镇100户、中所镇100户、南箐乡100户。经审查该300户家庭庭院整洁、环保意识强、无违反村规民约和环保法律法规行为,符合创建标准,被命名为2013年度县级生态家园。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五楼水晶2、3厅举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投资说明暨产业推介会”上,越西县分别与湖北武汉市鑫龙恒盛房地产开发公司、安可宣(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新六集团签订项目合同,签约资金5.08亿元。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2楼巴蜀郡厅举行第七届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越西县与北京恩波明坤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北京恩波(越西)水电集成及硅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合同》,签约资金9.7亿元。该项目计划三年内分两期投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贡献税收2亿元。签订的企业项目为开展企业文化奠定基础,同时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2.抓住机遇,组建集团

近些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建设,国家大力推行的是“文化扶贫”,并逐年加大投入。以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个县为例:2010—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888万元;建120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图书、书架等设备。因此,用国家的扶持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集中投入,开辟集文化包括文博、旅游、服务、加工、出口为一体的集团实体,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不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重视和了解本地区,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四川省凉山州举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内蒙古的蒙古族“那达慕节”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因此,抓机遇,广泛联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是成功之路。

3.树立用人的新观念,引进各种类型的人才

文化不仅是一种事业,而且从大范围来讲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文化市场必须集一切可以作用的力量来兴办。因此,要使文化市场真正发展,就必须大胆选用具有经济头脑,能搞经济的人到文化上担任领导职务。贴紧市场经济选用干部,坚决打破地域界限,要坚决摒弃原来人才使用上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如民族、性别、年龄、身份等等限制,真正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发展文化市场,促进经济的繁荣。

4.走出去,请进来

篇4

全世界共有176个国家生产果品,主要有苹果、柑桔、葡萄、香蕉等。1996年,世界果品总产量为4139亿公斤,其中落叶果树中的葡萄574亿公斤,苹果500亿公斤,梨130亿公斤,桃104亿公斤。产量以亚洲最多,欧洲居第二位,大洋洲最少(见表1)。主产国有中国、印度、巴西等20个国家(见表2)。1998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已达545亿公斤,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世界果品的年进、出口贸易量约为400亿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主要有苹果、柑桔、香蕉、梨、葡萄等。1998年我国的果品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均为7亿多公斤(海关统计数),分别占世界果品出口、进口贸易量的3.6%。

从流通情况看,发达国家果品流通主体明确、市场体系健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果品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销售,一直到消费者食用均实现了恒温环境和气调贮藏,产业链延伸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目前,这些国家有80%以上的果品靠此流通方式进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而发展中国家果品流通主体不太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不高。

从消费情况看,1996年世界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已达70公斤,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一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多的在200公斤以上;发展中国家果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属季节性消费,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在50公斤以下。我国人均果品年消费量约为45公斤。鲜食果品在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加工产品在消费总量中也占一定位置。

(二)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国外市场要求果品外观精美,果形端正,果实表面光洁,个头较大、整齐;着色品种上色均匀、全红;果品内在品质佳,果实固有风味浓郁、糖酸比适中,属无公害果品,无检疫对象,须进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欧美市场对果品质量要求严格,不能带有活生物体,且按其提出的方案定园生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太严格,一般中档果也能接受;中东市场由于世界各地的果品都在向其涌入,对热带果品比较挑剔,对落叶果树中的梨、苹果等果品十分欢迎,但对其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另外,进入国际市场的果品要求包装精美,形式多样;包装器具大小适宜,耐贮运、不易变形,目前包装物正在向小型、透明化方向发展。

国内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大中城市的果品超市及高档宾馆、饭店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与出口果品基本相同,特别是一些名特果品、错季果品、时令果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农村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不很严格。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对精品果的需求约占15%,对中高档果的需求约占50%,对一般果品的需求约占35%。

(三)国内外市场预测

目前,国内外果品的消费仍以苹果、梨、柑桔、香蕉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季产年销。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国际市场上以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这些地方的果品生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果品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较大。今后我国及我省果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量的重点应是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按我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年人均食用果品80公斤计算,尚有近一倍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农村果品市场潜力巨大,以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市场前景最为广阔。

总体看,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的急剧增加,果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对果品的追求及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已逐步形成求新、求异、求名的消费心理和少量多次的购果习惯。总的趋势是,对大宗果品的需求趋于平稳,销售价格稳中有降;一些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和板栗、核桃、杏仁等干果,市场竞争力增强,销售价格上升或基本平稳,生产经营效益明显。

二、我省果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果品业现状

建国以来,我省果树发展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六十年代中期,主要发展的是苹果、梨等;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苹果、梨、桃、红枣、板栗等为主;第三次是九十年代初期,果树生产得到全面发展,面积、产量、产值急剧增长(见图1、2)。到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达1870万亩,其中结果树900多万亩,年产果品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见表3),其中梨、红枣、板栗、柿子、杏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苹果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果品贮藏能力已达1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近25%;果品加工量已达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7%左右;果品年产值80多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3%、林业总产值的80%以上;以梨、苹果、板栗等为主,年出口果品1.8亿公斤,占全国果品总出口量的25.7%,创汇8800多万美元。

我省地处北纬38度线周围,发展果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现有果树树种103个,主要栽培有苹果、梨、红枣、板栗、桃、杏、葡萄、柿子、核桃、山楂等十多种,以苹果、梨、红枣、板栗为主(见图3、4)。河北鸭梨、雪花梨、京东板栗、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保定磨盘柿、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涿鹿杏扁、黄骅冬枣等在市场上久负盛誉,驰名中外。我省生产的梨(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七分之一)、苹果、桃、板栗、红枣等大宗果品,以省外销售较多,约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流通主体是近2000个民营的一体化组织和数万个个体商贩。国内销售以南方市场和城镇市场为主,约占总销量的75%。据调查,1998年我省为京、津市场提供果品3亿公斤,约占其外调果品的40%。国外销售以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及中东市场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果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名牌精品较少,果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2、树种、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水果面积偏大,优种干果面积偏小;名特稀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不足;苹果、梨、桃等主要树种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力度不够,适合市场需求和我省省情的更新换代品种、特别是加工品种不足。

3、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和组织较少,产业链的联接十分脆弱,信息尚不灵通,组织程度较低;果品贮运设施等落后,果品加工量小,果品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果品市场体系

不健全,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4、部分果树立地条件较差;农业特产税返还果树生产少,果树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健全和改进。

总的看,目前我省果品状况是总量不足,特别是干果和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不足,与局部大路果品相对性、结构性、低质性过剩同时存在。

三、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

今后河北省果树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强化果品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围绕这个思路,近期果树工作重点是: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到200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商品果率90%,贮藏能力达到果品总产量的30%,加工量达到果品总产量的15%,人均果品占有量120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2%左右,由果树大省跨入果树强省;到2010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果品总产量达到80亿公斤,实现产值150亿元。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四种观念,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树立面向市场确定和发展生产的观念,逐步实现“订单生产”、提供“餐桌果品”。二是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稳产提质,以优取胜,增加市场占有率,实现提质增效。三是树立开拓市场的观念,建立和完善果品批发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树立信誉至上的观念,严格按合同办事,讲求信誉,联系长久客户,互利互惠。尽快实现由计划安排生产向市场引导生产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

(二)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

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支持和强化果树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快应用于我省果树生产。

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将不同树种、品种的优质、低耗、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傻瓜”技术,以综合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形式进行强力普及和推广。目前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设施栽培等关键技术。河北鸭梨重点是提高果实含糖量(12%以上)、改善风味、增加单果重(200g以上);红富士苹果重点是生产单果重300g以上的产品,并在果面全红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示范果园,以点带面,实现优质高效。

3、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加速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果园进行研究、指导、示范,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不断把优秀论文写在果园中。继续在全省开展“争名创优”和“提质增效”等活动,强化各项管理,提高整体水平。

4、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省及地方都应设立良种基金,加大本省果树选优、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和育种工作力度,特别是梨、枣、板栗、柿子、杏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树种,要从“良种工程”中拿出一定资金,加大选种的投资力度;加强引种及种质资源的后续管理,重点引进早、晚熟优种和加工品种,尽快选育出适合河北省情且深受市场欢迎的优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对已确定的省级、市级良繁骨干苗圃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三证”管理制度。

(三)调整结构,进一步优化果树布局

1、优化布局

果树生产发展继续坚持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基地的布局,按照瞄准市场、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利用区划成果、经济调控等手段,逐步将基地外的500多万亩果树,向基地内即优生区集中,尽快建成区域经济;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县(市),以形成特色经济;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实行绿化、美化相结合,并不断向适生区条件较好的交通干线两侧集中,建设绿色经济。

2、调整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市场的需求,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特别是加大设施果树的发展力度;在果树集中产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业发展及市场体系建设。在发展力度上应调整为,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调整树种结构。一是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干鲜果比例由目前的1:2.4调整到1:2;二是稳定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李子、石榴、樱桃等名特优新果树面积,将其比例由目前的8.4:1.6调整为8:2。

(3)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主要是压缩中熟品种,增加藤牧一号、嘎拉等早熟品种和优系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比例,由现在的0.3:3.3:6.4调整到0.5:2.5:7;淘汰鸡冠、倭锦等老劣品种。梨主要是稳定鸭梨、雪花梨面积,适度更新发展黄冠、早酥等早熟品种及新雪、新高等晚熟品种,将其比例由目前的0.6:9:0.4调整到1:8:1;加快鸭梨、雪花梨选优步伐,适度推广甜鸭梨、早鸭梨等综合性状和市场反映较好、有希望成为鸭梨替代品种的优良品种(品系)。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的面积,适当增加早凤王、早花露等早熟品种和重阳红、中华寿桃等晚熟品种面积,同时适度发展瑞光、艳光等系列棚室桃和加工品种。

(四)强化服务,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

1、加强信息引导,强化综合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省及果品重点产区的市、县两年内应建立起各自的果品协会或果品购销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果品购销、加工、贮运等经济实体,为果品流通做好服务。

2、实施精品工程,争创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和创名牌意识,加大生产精品果品和创名牌力度,并加强宣传;同时,建立和扩大名牌果品、精品果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更好地占领市场。在完善省内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果品促销、展评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国内应继续下大力挤占京、津和南方市场,并重视和组织力量不断拓展农村市场,特别是“三北”和西南市场;国外要在继续拓展日本及东南亚果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欧美、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处理水平。主要是通过对果实进行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来提高果品的商品质量、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及重点县(市)都须尽快建设安装1-2条选果流水线,并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开发多种多样的包装产品。

4、大力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增加果品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和气调为主改善果品贮运条件,以苹果、梨等的加工为重点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5、行政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继续处理好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的关系,将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加投入,创造条件,组建和强化龙头组织,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到2005年,每个市及果品生产重点县(市)都应分别建成2条和1条以上、功能比较齐全的果品龙型经济组织,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型经济组织省应给予重点支持。

(五)建立健全机制,促进果品业的健康发展

在果品生产上,应重点推广和发展“龙头组织(公司、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户”的组织形式。在运行机制上,一是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重点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利益分配的合同契约关系,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确保果品产、加、销等各方面关系的长期化、法制化、稳定化,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二是在完善果树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服务和合作经济服务等为主体的服务保障机制,提供信息、技术、赊销物资、保护价收购果品、利润返还等服务;三是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普及等一条龙的科技推动机制;四是成立组织,重点搞好规划布局、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和督促检查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六)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

1、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建议省及地方成立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挂帅,林业、供销、外贸、轻工、科委、计委、财政、农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果品提质增效领导小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果品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以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真正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实际,研究果品业发展方案及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篇5

(三)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人才缺乏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人才的瓶颈表现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和民间艺术创意与经营人才的短缺。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要依靠掌握技艺的专业人员才能生存和发展。高层次创意人才要具有对民间艺术的包装与创新能力,依托民间艺术资源,创新研发出更具广泛受众和文化内涵的新产品。民间艺术创新或经营人才的缺乏。民间艺术的创新或经营人才,应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是民间艺术的行家里手。经营人才则要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使民间艺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二、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开发机遇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政策,相对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助推力,使民间艺术产业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国家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国家战略。党和国家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上也明显提速。

(二)宽松的产业环境当前各地都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规划,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优先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内容产业、新兴产业、民俗产业。以优势产业积聚文化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以良好机制激励文化遗产。建立灵活多样的文化投融资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了积极的产业政策环境。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

三、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发展措施

(一)准确定位市场产品是市场营销组合首要和基本的要素,企业与市场联系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当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的成败越来越与企业能否生产出能够切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相联系,产品营销已成为企业营销的基础。相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消费者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更新速度需求要缓和些,因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大多消费者眼里是一种怀旧的回归乡土的象征。然而求新求异是人的心理需求本能,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消失,就说明了刚改革开放后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现在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又重在市面上出现,

篇6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主的基础,而我省发展农业面临着土地减少、水资源贫乏、人口增加等诸多制约因素。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使我省5年实现粮食自求平衡、农村达小康目标,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

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加速沟通科技部门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联系,加速农业和乡镇企业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商品形态、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缩短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科技兴农。

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一直较好,特别是国家科委于1992年确定洪洞县、襄汾县为全国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县后,我省农村技术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市场先进县和乡,如朔州城区、夏县、侯马市、寿阳县、大同市小南头乡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村技术市场管理薄弱,大多数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缺乏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是普遍没有实行技术合同,现有的技术市场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四是技术信息少、资金少,难以转化技术成果;……。

目前,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就必须逐步解决农村技术市场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同时要加强和开发农村技术市场的服务功能,扎扎实实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办一件或几件实事,转化一项或几项技术,推销一个或几个新产品,逐步把农民及乡镇企业吸引到技术市场上来,靠技术市场求生存、找出路、谋发展。

2关于发展山西农村技术市场的几点意见

(1)紧紧围绕山西省科教兴农的5大重点工程吸收、应用、推广新技术。

种子工程、节约灌水工程、旱作农业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程、人才开发工程等5大重点工程的完成,要靠科技,要靠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凡有利于完成5大重点工程的科技成果,应及时汇报、积极吸引、认真推广。其中:种子工程:应抓选育,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有条件的县,应逐步形成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生产一条龙服务。节约灌水工程:应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有条件的,可引进高效节水技术设备。旱作农业工程:应抓改土和保墒新技术和设备。农畜产品加工工程:应抓农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技术和设备。

人才开发工程:应抓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宣传普及实用技术,培育农民科技人才。

(2)积极为省科委确定的龙头企业服务。

山西省科委为了打好科技扶贫攻坚战,搞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997年培育和完善了大约100个以科技为先导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农村技术市场应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现状、农户要求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尽快研究掌握龙头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工作,引进科技成果,帮助技术改造等,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协助龙头企业引进人才和资金,促进龙头企业攀登新高峰;四是发现和培育各行各业的新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五是不断总结农村技术市场为“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服务的经验,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门会议交流、研究。

(3)建立农村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

农村技术市场受县域和地(市)域的影响,各方面的交流都比较困难,因此建立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十分必要。

交流情报。即要求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科技部门各指定一名技术市场管理人员负责搜集农村技术市场买卖双方的供求信息,然后由下而上逐级传递,每传递一次,接受部门应整理、过滤一次,对本地区能够消化的供求信息,不再向上传递。反之,仍应向上传递,一直传递到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省市场办对下边传递的供求信息应认真对待,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并尽快将供求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然后将供求衔接情况逐级或直接反馈回去。开展联销。联销是技术市场服务的一种形式,负责农村技术市场技术信息供求的人员可兼任联销员。联销员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技术成果和新产品的销售。联销方法同情报交流。联销侧重推销县“龙头”企业产品、各种优良品种、各种新肥料、新的农作方法以及适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成果。

(4)开展技术市场“结对”活动。

篇7

1. 土建工程中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筑行业要想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就需要谋求更大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抓住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筑工程涵盖了建筑、道路、桥梁、给排水、绿化园林、各项基础设施等,是城市建设事业的工程。建筑工程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是一项基础事业,工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的宏观政策,是所有工程相关人员应该为之努力的事情。建筑工程的技术科技创新是建筑工程把握市场的有效方法,可以保证施工的一些关键技术与国际接轨,紧跟时展的需要,在同行中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依靠增加科技的含量去提高相关的工程质量,降低生产的成本,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我国的建筑行业虽然发展比较快,但是起步比较晚,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导致建筑行业的质量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面临挑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能否有效地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能够提高质量是影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的质量问题影响着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影响着人民的安全问题,影响建筑在日后的使用性能。因此,有效地利用建筑施工的技术并不断改进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平。依靠科技的进步,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引进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工程中,可以保证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 土建工程常见的技术问题

施工企业在土石方开挖的时候可以减少实际的土石开挖量,并且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危险作业,这会造成土石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在基坑开挖之前为了节省工程量,没有进行及时的排水措施,基坑开挖未铺设垫层,暴晒时间长、边坡保护不稳等都会造成塌方。

在建筑行业是施工模板选用过程中,我国的施工还都是采用的木制的模板,木模板在使用多次的过程中便会受到变形作用和磨损,导致在再次使用的时候出现拼接有缝的问题,这样在后期混凝土浇灌之后可能会造成外观上的变形,而且质量也会下降,影响以后施工的各项工作。

钢筋选材是要把质量关,有的选材时会被再生钢材所蒙蔽,这种钢材看似没有什么影响,其实这些在施工的时候根本就达不到强度要求。在钢筋施工过程出现操作失误等都会导致钢筋的制作不符合规范,这样在之后使用钢筋的时候就可能在成搭接错位等问题,影响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的施工在整个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直接影响之后的使用,现在很多的建筑工程为了节省工程量,都会直接购买混凝土,直接使用。其实在远距离的运输过程中,长时间的搅拌,导致混凝土的水灰比不符合标准,这造成在使用的时候经常出现现浇混凝土的振捣不密,这样直接导致混凝土成型之后出现蜂窝麻面、空洞等的施工质量。我们为了能保证混凝土的相关保护层,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有一种做法是严重错误的:将钢筋骨架或者是楼板的钢筋向上提一下。其实混凝土的一些要求是不能达到的,钢筋骨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移位。在施工的时候有些问题往往是比较偷懒的,比如说,钢筋过分密实导致溜管无法正常使用,应该间隔地开一些浇灌孔。在拆模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的不规范的问题,会造成混凝土各种的缺陷。

在变形缝的处理上,很多的问题是比较难以处理的。因为建筑的造型艺术,在外观设计的时候突出个性和空间的造型,变形缝的处理也会越来越复杂,如果早施工的时候不进行有效地处理就会造成导致漏水等严重的问题,也会影响美观。在实际的工程中,多采用的是做了相关的弯折操作之后,伸缩缝铝板就比较难以在结构复杂面进行一些相应的弯折,所以施工也是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 土建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土建工程中具体施工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土石方进行施工的时候,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提前检查基坑开挖土方图纸是否与设计的土方土质类别相同,要使基坑开挖的支护方案符合实际的施工环境,做到开挖前进行合理的安排排水措施。在梁板柱工程施工工程中严格检查模板是否变形,是否会造成建筑的变形,影响美观效果。如果受损要及时进行更换,如果没有变形可以进行使用,检查组拼是否严密,缝隙是否严密。在进行浇筑之前必须对模板进行检查,在内部刷上隔离漆,严格按照各项规定。

在施工中对钢材的选择十分重要,施工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检验,要检验相关的技术指标,并且取样调查来检验钢材的的质量。在施工的时候如果发现不合格的钢筋应该立即进行施工。在钢筋的焊接和捆绑过程中,要进行复核检查,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在钢筋的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规格的要求进行使用,对钢筋的锚固长度。位置等进行检验。

混凝土作为施工中的重要材料,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十分大,在混凝土的制配工程中,要严格要求,把握各项的配比。在浇筑的时候,要对钢筋密集部位不方便振捣的部位进行分层振捣来达到密实的要求,钢筋的保护性混凝土的厚度也要达到要求。预留洞的混凝土浇筑也要合理的进行把握,进行调整和控制。混凝土的养护也十分的重要,这是由混凝土在施工中的重要性来决定的,它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要掌握相关的技术来进行养护措施。

3.2通过优化技术和加强管理来解决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节省投入成本,同时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周期,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施工作为工程的重要环节,涉及到整个工程的效益。在以往的建设项目中施工时间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施工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由于工程耗用材料、设备产品多,消耗人工多,使用施工机械多,施工地点不固定,施工周期长,占用资金大。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施工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措施,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给整个工程作出指导,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施工中也要注意对先进技术的引进,这样才能跟时代接轨,勇于创新。

结语:由于建筑工程中设计很多的技术问题,因此对施工的各项措施进行技术的比选,十分重要。针对目前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施工人员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具体的问题做出改进,来完善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虽然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是也要引起重视,在建筑的工程中尽量避免任何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每一个施工人员也要切实的负起责任来,认真的把好质量关,把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充分的结合,这样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质量得到保证,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竞争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