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评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能评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能评估论文

篇1

作者:李自美 杨国翠 单位:保山学院信息学院 保山学院数学学院

对于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将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好的评价方案将会促进其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反,评价也可能会将整个培养导入歧途。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过分地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但不能找出成绩好坏的真正原因。为了应付考试,追求更高的分数,学习者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不追求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老师与学习者自身都看不到学习者的进步,学习者容易产生挫败感。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被忽视,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教育技术公共课评价是一个水平测试,并非选拔性考试。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区分学习者的好坏,而是在于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养成。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分数作为学生好坏的依据不足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课程评价的本意。

技能是高校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我们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善化了的动作方式,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动作之中。技能评价则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获取有关操作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或受训人员的技能是否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做出判断的过程,是对学生技能习得的检验。我国教育学校通常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机构,而非训练技能的场所。因而,以有效教学为目的而进行动作技能学习的研究,自然不像认知领域的研究那样被重视。至于如何测量学生或受训人员的进步,如何判断技能是否获得,即如何对动作技能进行评价的问题,研究得也就更少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的。然而由于技能的应用性以及技能习得的灵活性,对其用传统的纸笔测试的评价就显得过于乏力。除了纸笔测试之外,对于动作技能的评价,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操作的评价,即判断能力获得与否的主要依据是特定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操作结果。这种评价方法在判断能力是否达到标准时是基于每一评价事物的,故在评价时要求给每一评价事物制订一个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是在观察专门设计的操作中学生实际表现出来的操作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准确性取决于评价事物与事先规定的能力标准的相关程度,依赖于学校设备的质量和模拟真实情境的能力,其信度取决于影响评价参考标准的常见因素。然而,在操作基础上的评价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评价方法对技能的评价是支离破碎的,它以牺牲对动作技能的完整评价来追求单个的动作片断。其次,对于技能评价的准确性通常不能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判断。技能评价的准确性通常依赖于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权重。而对于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大多是通过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界定。但由于问卷调查本身信度的制约,以及受到专家访谈中专家本身的主观因素以及所访谈的专家的权威性的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的制定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且目前对于评价指标中权重确定的合理性研究还很少。试想,如果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缺乏科学性,那么所实施的评价所获取的数据同样也就缺乏其实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

误差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测量均有误差存在,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值,而不能得到真值。对于人的技能这种抽象特性,就更是如此了。当前,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的评价还只是集中在通过试题(笔试和机试)来进行,评价方式就是一种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已经暴露出了一些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评价标准单一;忽视评价过程;评价内容缺乏情境性;其评价结果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国家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了明确规定,即要求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认证,国家还规定,该认证与教师资格证挂钩,参加认证的人员还必须参加教育技术培训。而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目前国内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还处于一个大讨论时期,对教育技术的标准、内容、形式尚无明确和统一的意见;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技能的评价更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个完善而科学的评价模式。因此,建立严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朝良性化方向发展。

篇2

1.3项目能源供应情况:依据相关资料及实地调查结果,确定项目所需能源供应是否能得到落实。

1.4项目能效水平评估:采用标准比照法、类比分析法等进行能效水平分析评估。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的约束性

项目主管的发展改革委对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出具审查意见,并与项目审批或核准文件一同印发[2],节能评估审查意见具有法定约束性。

2.1项目综合能源消费增量及其影响的约束根据项目所在省市的单位GDP能耗及下降目标、GDP增长率等数据,测算其考核期内能源消费增量控制数,是否对当地完成节能目标产生影响。

2.2项目能效水平的约束项目综合能耗和能效指标是否符合限额标准或相关产业政策、准入条件,将本线与某一条线的单位正线公里综合能耗(tce/km)(tce为吨标煤)、平均每站年综合能耗(tce/站)、单位客运量综合能耗(tce/万人•km)、车公里牵引电耗(kW•h/车•km)等四项特征指标进行对照分析。

2.3项目建设方案优化生产工艺、规模、选线选址、总平面布置是否合理、合规。主要用能工艺工序能耗和能效指标是否符合限额标准或准入政策,和同类项目比较,是否达到先进水平。

2.4项目用能装置(设备)能耗和能效指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设备产品是否采用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落后设备。

2.5节能措施的约束生产工艺、动力(牵引)、建筑、给排水、环控、照明、电气等节能技术措施方面采取的工程措施是否有效、合规;计量器具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节能管理措施是否落实;节能效果及经济性是否有效,投资回收期是否合理,一般为2~3年。

3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能耗特征

3.1城市轨道交通耗能系统构成见表1。

3.2系统能耗比重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用电量的多少与客流量、气候条件、地下地上等条件有关。城市轨道交通各用能系统的能耗中,列车牵引、自用电用能约占总用能的40%,车站各种设备用能约占总用能的55%,其他用能为检修、变压器电能损耗等。地铁系统中,地下车站和列车牵引能耗约占总能耗的92%;在车站能耗中,站内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约占56%,电扶梯和照明系统约占30%,四项合计约占86%。因此,降低能耗应从这五项采取措施。

4节能评估提出的主要节能措施

4.1工程方案设计降低列车牵引能耗优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确定线路敷设方式,根据环境条件和土地开发需求,尽量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增大曲线半径或减少小半径曲线段长度;优化纵断面,尽量采用小坡度;根据车站埋深条件,尽量设置节能坡;根据运量变化情况,设计大小运行交路,增加满载率;设置车辆再生制动设备等方面。

4.2车站耗能设备节能优化措施主要包括:车站公共区通风、照明采用智能控制与调节等;选用达到国家1级能效标准或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目录中的产品和设备,特别是空压机、变压器、电机、水泵、空调、照明器具等;在照明产品的选择上,选择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在通道、电梯间、地下通道等场所使用LED;采用具有变频调速功能的公共交通重载荷型自动扶梯。

4.3通风空调系统节能措施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活塞风和自然通风条件,设置合理的环控气流组织模式,采用环控分区控制和风机变频控制,各类设备采用节能运行模式等方面。

4.4节能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建立三级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等。

5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节能评估的引导性

节能评估的引导性体现在线路敷设方式、“节能坡”、综合节能管理控制系统技术创新和应用等方面。

5.1合理确定敷设方式目前,环保提出的要求已经成为线路敷设方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一。最近一段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评技术审查几乎无一例外的要求全地下,这个意见也自动转换成项目环评审批意见,并成为项目环评的主要措施之一[4]。但国家在建设规划审批时,可能没有采纳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维持了高架方案,这样做是有法律依据的。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在前,规划批复在后,批复的规划可能没有采纳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在项目环评时,就应该按规划批复的项目进行环评,不存在项目未落实规划环评审查意见之说。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提出某条线要采用地下敷设方式,但后来批复的规划该线为地上线,只能理解为规划审批机关未采纳规划环评意见,因此该线采用地上线方式也是合规合理的,不应因其与规划环评意见不一致而成为限制性因素。在主要环境影响方面,地上线比地下线噪声影响突出,但也不是洪水猛兽;从工程技术角度看,高架轨道交通噪声有成熟的措施使之得到有效治理的,如果城市土地开发规划适当配合,其噪声影响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能源消耗方面,根据国内建成线路的运营调查分析,对于20km的地下敷设线路,在北方地区,车站不设空调的线路年用电量约为6000万kW•h,设空调的线路年用电量约为8000万kW•h;在南方地区,车站设空调的线路年用电量为10000万kW•h;而地上敷设线路相对地下方式,减少车站通风空调用电约30%~35%。因此,地上线比地下线有显著的节约能源效益,列车噪声可以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对沿线土地更加合理的进行二次开发有倒逼机制,通过规划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大城市病随着轨道交通建设蔓延。有鉴于此,建议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洽商有关主管部门,结合沿线土地规划功能,在城市郊区的待开发区或非居住、文教区的未建成区,尽量采用高架方案,节能减排效益将是显著的。

5.2“节能坡”设置要求节能评估中,通常会要求逐区间研究“节能坡”设置情况。线路纵断面按“高站位、低区间”设置,车辆在出车站时通过区间下坡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车辆进车站时通过站前上坡将车辆动能转化为势能,可以节省牵引电能和制动电能。

5.3综合节能管理控制系统技术创新和应用地下车站环控系统能耗较大,应设置各系统设备监控系统和能源管理综合控制系统,根据不同季节、各车站不同的客流情况、室内外的环境情况,对地下车站空间进行分区照明、分区空调监测和控制,实现机电设备的自动节能和管理节能。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可以促进节能技术和轨道交通噪声治理技术的进步;从节能角度研究地铁环控标准,如是否可以将环境的“舒适性”和“适宜性”进行区分管控,以节省空调耗能。

篇3

1.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1.1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新形势下,毕业论文在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

1.2 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在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日益受到政府?市场?社会重视的今天,立足本科教育全程,紧紧扣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已成为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可见,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改革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从2011年起,民办本科院校将面临教育部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这些院校的教学资格?而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评估结果?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检验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的最佳手段?通过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待提高和改善的环节?基于此,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当前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选题偏大或落后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闭门造车,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有的只是文献罗列,简单综合他人的研究结果,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甚至存在论文抄袭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动力不足,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前期工作不扎实,论文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基础工作与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有差距;二是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掌握不够,撰写过程的时间太短,缺少必要的反复修改过程;三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工作能力,依赖心过重,加上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疏于指导,监控不力?这种都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3.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我们认为强化学生意识是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合理安排 ?加强指导 ?检查督促是关键,规范管理 ?严格监控是保证 ?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了系列对策和措施 ?

3.1 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为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教务处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了规范化的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操作程序?答辩规则,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制订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二是建立了科学的毕业论文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四是建立了以评估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工作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以评促改,以奖扶优;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制订评估考核办法,对各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实施质量监控?

3.2 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在教学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基础知识虽然比较扎实,但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不强,普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院系要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得到巩固?提高 ?融会 ?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或技术管理工作的适应期 ?

3.3 改革指导方法,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优化选题设计,认真做好立题和审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自承担的在研课题 ?横向科技开发 ?技术改造项目 ?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历届学生签约单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上报课题,经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综合审定后公布立题,然后由学生填报毕业论文选题志愿表,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 ?

3.4 建立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为依据的质量监控机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以“毕业论文任务书”的形式,规定指导教师要从方法 ?理论 ?实验数据和信息资料收集 ?统计分析 ?写作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动性 ?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明确课题的目的 ?要求?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进度安排 ; 界定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迫使学生及早作好准备 ?任务书是师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行动纲领,是衡量毕业论文完成质量 ?取得成果好坏的重要文件,是检查论文落实的依据,要求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填写 ?学院则以此作为督促检查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落实及进展情况的依据,实施质量监控 ?

参考文献

篇4

(二)资源整合原则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资源整合原则是基于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资产评估跨学科特性。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实践教学的场所包括课堂、实验室和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实践教学参与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等,实践教学项目是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结合。综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整合校内、外资源。二是校内资源整合。主要是基于资产评估的跨学科特性,从有效利用已有资源的方面考虑,要综合使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师资资源。比如,房地产评估和机器设备评估实践环节可能利用建筑和机械制造专业的实验室和师资。

(三)“渐进式”原则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顺序安排不当,均会影响实教学的效果。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的各环节根据其教学目标的不同,应在整个本科教育时间段内渐次展开。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应与理论教学进度相匹配,并与学生实践能力“递进式”提升规律相适应。

二、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设置具有不同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并将这些实践环节按照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合理配置,由此而显示出的实践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它是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根据资产评估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三个层次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一层次是专业认知,第二层次是技能素养,第三层次是创新能力。其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

(一)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是资产评估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个环节,在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该环节主要教学目标是解决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增强其专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建立适合自身的大学学习和将来的职业规划。该环节的要教学手段包括:(1)通过参观工作场所和听取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流程介绍,了解日常工作内容,建立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2)听取行业精英的讲座,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职业对求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3)通过与优秀校友座谈,了解其学习和工作经历,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有效利用大学的学习时光,增强就业竞争力。该环节可通过学生提交专业认知实践报告来检验实践效果。

篇5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2-01

一、引言

西方国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尤其重视,体现在学校各个教学阶段,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校会普遍开设旨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思维能力的课程。在课堂里,教师致力于使学习者学会思考,而不是记住事实知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5,转引自于咏昕[1])。在国内,文秋芳(2009,2010)[2][3]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

Critical thinking被定义为观察、体验、反思、推理和交流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信息进行积极有效地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估的过程,以往的文献中有将其译为“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指基于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同一概念“critical thinking”的不同译法,为讨论方便,本文采用“思辨能力”概念。

二、Bloom教育目标分类

对思维的分类有很多,但Bloom[4]的经典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至今为教育界认可,在本文也将采纳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他认为思维技能是可以从低级到高级技能分成六个层面: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

第一,记忆层面,主要指记忆知识,对学过的知识和有关材料能识别和再现。第二,理解层面,主要指对知识的掌握,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思想。第三,应用层面:指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第四,分析层面:指能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第五,综合层面,指把各个元素或部分组成新的整体。第六,创新层面: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的判断。

Bloom的学生Anderson and Krathwohl(2001)[5]在Bloom的分类基础上又提出新的六个思维技能: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新,这个分类与Bloom的经典分类法是类似的,二者都认为思维技能是从低级到高级递进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应用此分类法,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因而,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己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三、写作中的思辨

Swales[6]以Halliday[7]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建立了语篇体裁理论。每一个专业领域,由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共享一定的程序、目的和语篇形式,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Swales提出“体裁教学法”,根据语篇的“语步”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对语篇的各部分的体裁特征作了概括总结。

在论文写作中,按照Swales提出体裁分析法,论文写作应该含有下列部分:引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即IMRD[6]。以论文中“引言”写作为例,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部分,展示作者对相关领域的文献积累和阐明写作的重要性。文献综述体现学术的可传承性,写作重要性的体现作者对相关学术的贡献。Swales[6]体裁分析法中的“语步”分析,可以把引言部分分成三个语步:确立主题范围(Establishing a research territory)、确立研究定位(Establishing a niche)、占据该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

第一个语步的实现要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可以展示作者对所研究领域的进展程度的了解。第二个语步可以由三种方式实现:1)质疑以往研究的不足;2)指出以往研究的空白领域;3)在某个角度对以往研究的延展和补充。作者若只是对前人研究心存敬畏并罗列其文献,那就很难实现“确立主题范围”的语步,因此思辨能力尤其重要。思辨能力体现于观察和收集前任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验、反思、推理,并能够进行积极有效地应用、分析,从而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观点。按照Bloom教学目标分类解读,文献理解和记忆是不能够实现思辨能力的,要能够应用和分析文献,从而实现综合材料,达到创新的最高技能水平。最后一个语步是“占据该研究地位”,从而使得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承认,并接受其论文。

四、结论

随着英语在学术交流中重要地位和主要媒介语言的建立,要求非英语母语学者了解为学术团体所接受和认可的学术写作的范式,并按照这种约定的范式写作。本文结合Swales的体裁分析理论,基于Bloom教学目标分类,提出学习者在论文写作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结合论文写作中的引言的写法,提出论文写作需要体现作者的思辨能力,从教学实践角度,结合体裁教学法,探讨如何在学生论文写作教学中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咏昕.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6):51-54.

[2]文秋芳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5):350-355.

[3]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0, 1:37-43.

[4]Bloom, B.S., Krathwohl, D. R.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by a committe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xaminer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M]. New York, Longmans, 1956.

篇7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发表、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 

篇8

一、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一些院校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分析总结,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现在各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有些缺少工程实践经历,指导的毕业论文内容往往缺少实际工程背景,这就导致学生的研究内容没有实际工程作依托,研究方法和成果缺少工程实践的检验。这种与工程实践脱离,导致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毕业论文指导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检查学生的技术路线、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再加上学生还处于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阶段,这就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及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这就致使有些毕业论文是在答辩前的一段时间内临时拼凑出来,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这些都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

3、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手段。目前,对于毕业答辩,很多学校成立了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答辩委员会评定毕业论文成绩。有些答辩委员对学生所作的毕业论文内容不是特别熟悉,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教师虽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及内容比较了解,但各指导教师有时会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印象分和人情分。这些都会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评定。

二、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建立

针对前文提出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工程力学毕业论文的质量内涵及质量保障进行了研究。首先,要优化选题设计。对选题进行优化应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紧密围绕专业培养方向。(2)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实际。(3)选题应该注重设计内容与专业知识构成的联系。(4)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5)题目要尽量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6)鼓励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这大体上应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研队伍,加强培养科研能力。(2)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3)注重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与人格修养。

再次,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要制定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标准格式、答辩细则、成绩评定标准,明确学生、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职责,理清各自关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2)建立充满活力的动态质量监督机制。依据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进行检查,实行动态质量控制。(3)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质量评定办法。

因此,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应有以下几方面组成。在质量方针上,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质量目标上,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在质量要素上,建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要考虑论文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论文撰写质量、论文答辩质量、论文评定质量和组织管理质量等要素构成。

三、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指标评估等级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为了使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工作便于操作,评估标准中只设计了A级和C级,介于A级与C级标准之间的定为B级,低于C级的标准定为D级。其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估标准

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A级标准C级标准1234论文选题指导思想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题目难度选题难度要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要做到每人一题,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选题难度要基本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每个题目不超过3个人,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题目

工作量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12周的时间。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8周的时间。结合实际论文选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工程实践。论文选题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5678910能力水平综合运用

知识能力能够很好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能够一般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应用文献

资料能力能够独立、准确地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设计(试验)

能力能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基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参与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基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分

析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外文运

用能力能够独立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能够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计算机

用能力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独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111213写作质量论文结构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结构尚可,基本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文笔论文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文笔尚可,基本做到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

规范化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基本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基本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四、结语

总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坚信,只要高校各级师生、领导重视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科学合理组织,以严格求实的态度对待,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一定下会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二、工作方面

由于本人报到的时间比较晚,因此这半学年没排上课,院里领导研究后安排我行政坐班,主要协助市场营销教研室以及教科办的一些事务(其中以前者为主)。虽然没有走上讲台,接受教学实践的锻炼,但我多次旁听观摩同行的授课,以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并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找出自身的不足,以期在经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教案、教学大纲的编制方法以及精品课的建设,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评估整理三纲、聆听评估中专家座谈会上专家对教案的见解、参与刘学林老师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以及上其他精品课的建设等,通过这些接触,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上好一门课程需要全方面的布局和准备,对我今后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提高大有裨益。

在协助市场营销教研室以及教科办的工作中,我每天按时上下班(除了特殊情况,如博士答辩),并认真负责的按时完成教研室与教科办交给的任务。具体来讲,主要完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参加市场营销专业评估的资料准备工作(如参与自评报告的整理、技能培训、三纲的整理汇编),评估期间的会议记录整理(专家座谈会、评估反馈会的记录整理)以及评估工作教学简报的撰写。②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对其他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以及对物流教材、有关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的查找,对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实验课、学期安排等进行了仔细的修订。③建立学术论文、优秀毕业论文以及开题报告、任务书的范文库。此外,还协助市场营销教研室以及教科办处理了一些其他事务,如帮教科办整理新生的课程速查表等等。这些事虽然小而琐碎,但我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做,学到了一些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在建立学术论文范文库时,我从各种文献库中甄选质量较好的管理类论文百余篇,并进行了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学习了管理类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为《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积累了许多素材,并在阅读管理研究方法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门课的教学思路。

篇10

1.多元评估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提出了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都有不同闪光点和可取之处,以及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所以也就有了因材施教之说,即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也随之改变,只有采用多元的评估标准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智力水平,才能为不同的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笔者经过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实践认为,多元评估应关注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其“多元”具体体现在:(1)评估主体多元化:即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2)评估形式多元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3)评估内容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评估,情感态度与素养;(4)评估标准多元化:标准化评估与个性化评估。

2.大学英语多元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笔者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提出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制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和各子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程多元评估体系,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实施步骤及评估方式如下:

2.1通用英语课程评估

大学英语通用英语是针对大一新生。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各占50%。

形成性评估(以百分制计)(50%),各比例如下:课堂表现(课堂活动参与和回答问题);测试包括网络测试、单元测试;自主学习包括网络自主学习记录;作业及完成任务;考勤;参加英语竞赛,培训项目。

终结性评估包括口语测试和笔试。口语测试占40%,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考察形式有背诵、话题演讲、朗读、回答问题等;笔试占60%,采用闭卷测试,具体包括听力、词汇、阅读、翻译、写作。

2.2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评估

专门用途英语适用于修完了通用英语,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听力、口语较好的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浅析的专业术语和构词方法,了解学术英语的表达规范,能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初步掌握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进而能够有效、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并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小型的调查研究和学术论文,因此,评估体系应更加强调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估占60%,终结性评估占40%。

其中形成性评估(以百分制计60%)具体如下:课堂表现(课堂活动参与和课堂考勤),自主学习(网络自主学习记录),任务完成(课堂陈述,调查报告,小组讨论报告),出勤率,论文写作(英文论文摘要、英文论文格式及如何写英文论文等)。

终结性评估包括口语测试和笔试。口语测试占40%,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考察形式有背诵、话题演讲、朗读、回答问题等;笔试占60%,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包括专业术语表达、专业知识阅读、翻译、写作、名词解释以及专业学术论文的撰写等。

2.3跨文化交际课程评估

跨文化交际课程适用于已经修完高级英语,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各个专业学生,旨在培养学生英语时文的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大众传媒和英语新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英语报刊的语言风格与特色,了解英美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科技的最新发展状况等。本课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末总评包括形成性评估(60%)和终结性评估(40%)。

其中形成性评估(以百分制计)(60%)的各项比例如下:课堂表现(课堂活动参与即课堂陈述、情景剧、辩论赛、演讲和调查报告的完成情况),课堂考勤,自主学习,读书报告(通过阅读有关中西文化的文章和书籍,针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的书面报告)。

终结性评估包括口语测试和笔试。口语测试占40%,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考察形式有背诵、话题演讲、朗读、回答问题等;笔试占60%,可以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包括文化名词解释;有关文化礼仪习俗和禁忌的判断和翻译、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对某一新闻进行评论分析或小论文的撰写等。

在各子课程的形成性评估过程中,以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为重点,包括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和小组活动开展情况,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语言知识技能、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协作意识进行全面考查,增强评估主体互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让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发展能力的空间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达到“评估不是证明,而是促进”之目的[3]。

终结性评估也改变传统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坚持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多种方式全方位进行评估。卷面测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术及文化素养,口语测试考查提高学生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各种评估方式的有机结合使评估信息更丰富,评估结果更真实,促进各种英语技能的平衡发展。

3.多元评估体系的实践意义

这套多元评估模式充分体现了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方式的多元化,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的多元化,在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英语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

根据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和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建立与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式相适应的一系列多元化评估体系评估体系,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负责,包括制定学习目标、收集学习资料、协调学习进程、改进学习策略等,从而培养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多元化评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通过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形成性评估,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3.3开展反思性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

通过形成性评估,教师获取详尽的教学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学习记录册记录的学习情况以及平时的课堂观察,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作出合理的调整,最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多元评估体系从单一的教师评估转化为多元的体系评估,“从学生语言水平的阶段性、终结性考核转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培养过程的跟踪、诊断、检测和反馈,从对群体的成绩描述转为对个体的进步和发展的鼓励。”[4]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由于该多元评估模式目前处于理论和实践探讨阶段,存在一定的缺陷,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注 释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沈玉顺.课堂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11

【事件】今年起,青岛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指挥棒”将改变方向,说课评估的比重增加,论文获奖不再成为评审依据。教师评职称,从重科研转为了重教学。【青岛为教师“减负” 论文获奖不再作为职称评审依据】

中广网北京11月6日消息 青岛教师评职称,论文获奖不再成为评审依据。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叶海林作如下点评。

叶海林:关注一下论文的问题。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写论文成了中国所有要评定职称人员的必修课,不论你是演员还是教师,或者是科研人员。当然,作为科研人员写论文,我们还可以理解。从论文的定义上看,学术论文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展示科研成果的文章,是为探讨问题而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手段,也是描述科研成果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这其中的要点在于论文是有关于科研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参与科研工作。很多人拥有高级职称或者高级技能,是表明他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即使这件事情是一件很传统、很规范的工作,比如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师本来就不需要是一类人,但是现在的做法却使这些人都成为一类人——既是教育能手,又是教育理论家,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在我国的科研评定中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希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大师。于是,平时社会都按照大师和顶尖级别的人去予以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你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是这个行当的理论家,这是我们的初衷。然而,毕竟社会上能成为大师的人还是相当稀少的,用成为大师的标准去要求大多数人,不是要培养出大师,而只能是降低大师本身的标准。所以,青岛的做法值得我们为之叫好。

篇12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研究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范畴较广,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金融资产是附着与实物资产之上产生的虚拟资产,其自身的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始终是理论界的热点及难点,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对金融资产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些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内容。金融企业的运营特性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价值评估必须采用异于传统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金融动荡不断加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瓦解风险无不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日益增强,企业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占比大幅提升,企业间并购重组的日趋活跃等对资产评估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09年第四届世界评估师大会以“金融市场安全与资产评估”为主题,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资产评估、金融创新与资产评估、抵质押品的管理与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加强金融资产评估相关问题,完善我国金融资产评估体系已形成共识。与此同时,为应对金融资产评估、文化资产评估等的市场需求,中国资产评估拟设立新兴市场领域专业委员会,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指导,提高专业评估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金融资产评估将成为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焦点,金融资产评估在资产评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升。

3.课程的综合实践性。资产评估本身是一项技术性与实务性很强的工作,资产评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和评估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评估实践能力。在国外,资产评估师的成长与发展更多得益于行业协会的培训和课程学习。如美国资产评估协会开设有评估复审及管理(AppraisalReviewandManagement),企业价值(BusinessValuation),珠宝首饰(GemsandJewelry),机器设备(MachineryandTechnicalSpecialties),私人财产(PersonalProperty)和不动产(RealProperty)等6个方面的评估课程,每一项课程学习都辅以大量的案例教学与实践参与做支撑。金融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在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三、金融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及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理论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以“金融资产评估”为关键词对2006-201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搜索,共搜索论文524篇,而同期以资产评估为关键词搜集的论文共计133399篇,可见,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数量极其有限。各年度数量情况见表1。从学科性质来看,论文主要集中在金融、投资、会计三大领域,研究成果侧重于对金融资产的特性、定价研究,而与评估实践紧密相连、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论文不多,这种现象既体现了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范围广阔及复杂性,也反映金融资产理论与评估实践的粘合度有待提高的现状。从来源数据库来看,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是研究成果的主要源,占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而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库搜集的文献仅占报纸数据库的15%左右,反映出当前金融资产评估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研究成果少且缺乏前瞻性的、创新性的观点与方法,研究层次与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评估有关理论散见在投资银行、并购估值等著作中,运用google对financialassetvaluation/appraisal进行检索,也仅能检索到较为零散的理论知识。

2.我国高校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现状。目前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办学历史仅有10年,尚属年轻专业,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仍显不足。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5~2016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排名,对国内部分高校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到,金融资产评估仍属资产评估专业的前沿课程,仅有少数高校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绝大多数高校仅开设与其相关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情况见表2。从国外的资产评估教育来看,英国和美国是资产评估教育的典范。英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已有百年历史,资产评估教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高校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PropertyAppraisalandManagement),许多课程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认证。由于RICS在全球不动产领域评估的权威性,英国许多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多受其影响,开设的课程多与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相关,几乎没有金融资产评估类课程。美国的经济学本科实习的是通才教育,并不强调专业差别,在课程设置方面,资产评估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资产评估相关理论仅在accounting、financialmanagement等课程中有所体现。此外,美国的资产评估教育一直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在1976年以前从未进入过大学的学历教育,后来是在美国评估师协会的倡导和主持下,才逐步出现了评估协会和大学合作进行资产评估证书教育的形式。金融资产评估是随资产评估发展的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课,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教材、习题等资源方面比较匮乏。目前国内仅出版3本相关教材,发行时间较早(分别为2001年、2003年和2008年),许多知识点停留在概述层面且与评估实践的关联度不高。从金融资产评估实践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尚属评估机构的新兴业务,相关交易案例较少,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不旺,而是与专业人才的匮乏密不可分,许多与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的工作只能交由投资银行完成。总之,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知识结构仍很不成熟,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四、基于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的设想

1.不断地凝练课程知识体系,将金融学与评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仍普遍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框架,掌握的知识多为零散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金融资产评估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在课程伊始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全球金融领域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新课程,金融资产评估并不是金融学和资产评估学两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资产评估的视角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再认识。该课程应是涵盖评估基础理论、金融单项资产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与处置等的知识体系。同时,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兼具研究与实践类课程的特点,课程实务部分可借鉴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协会(IACVA)的注册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CVA)资格认证课程的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互为印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篇13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其就业工作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因此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构建了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对学校就业工作各要素进行量化考核。对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梳理,可以从中勾勒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及就业质量的概念框架,并梳理出高职院校就业评估工作的难点与盲点。

1 探寻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十年研究现状的意义

1.1 通过指标要素梳理高职院校就业评估工作的时代变迁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就业评估工作指标要素构成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1999―2005年,这一阶段主要评估指标要素是“一次就业率”。自1999年教育部首次公布高校“一次就业率”后,就业率开始成为衡量高校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数量占高校数量60%以上,高职院校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及就业质量备受学生、企业和社会关注,“一次就业率”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第二阶段是2006―2010年,这一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主要评估指标要素是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满意度。评估指标要素增加,主要是由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职教育显示出生机活力,仅凭“一次就业率”难以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因为就业工作评估指标要素进一步增加;第三阶段是2011―2016年,@一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主要评估指标要素是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满意度、专业对口率、岗位稳定率、薪酬情况。这一阶段是高职院校进入“后示范校”建设阶段,即开始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因此就业工作评估指标要素划分更为细致,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更加注重就业质量。

1.2 通过理论研究增强高职院校就业评估工作的操作性

毕业生就业质量如同一面镜子,对学校教育教学具有推动性和导向性。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先后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这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构建就业评估体系是其具体举措之一。随着高职院校相继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显得较为单一、评价指标缺乏政策导向性、评价手段缺乏信息化处理,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当前的内涵式发展。通过对近十年高职院校就业评估工作体系研究,构建一套科学、规范、可行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以此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准确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2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研究现状的梳理

2.1 研究现状的计量梳理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分别检索4个关键词,从时间分布和数量分布来梳理近十年(2006―2016年)关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研究情况。一是以“就业工作”为检索关键词,共有期刊论文11317条,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58条,占期刊论文总数比例为10.2%,且主要集中在2009年至2011年;二是以“高职院校就业”为检索关键词,共有期刊论文1123条,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9条,占期刊论文总数比例为10.6%,且主要集中在2008年至2013年;三是以“就业评估”为检索关键词,共有期刊论文48条,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3条,占期刊论文总数比例为27.1%,且主要集中在2009年;四是以“高职院校就业评估”为检索关键词,共有期刊论文4条,其中核心期刊论文0条。

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近十年关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体系研究文献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及其就业工作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总体数量比较少。根据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7月,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共计1341所,但近十年来,关于高职院校就业的论文研究文献仅有1123篇,而关于高职院校就业评估论文研究文献仅4篇。自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来,由学生成长、学校实力、发展环境和服务社会等构成的“质量观”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进行了客观评价,帮助社会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及其就业工作评估(评价)体系研究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为研究总量少、研究层次低、研究力量弱,权威研究严重匮乏,即便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多体系指标构建重复,缺少可操作性,与当前高职院校追求质量立校的发展定位不匹配;二是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来看,2009年和2012年是两个比较明显的分界点,这两个时间段前后研究成果较多,而其他时间段研究成果较少,这个研究时间曲线图发展趋势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重大系列文件和举措几乎一致。2009年,教育部首次公布高校“一次就业率”,就业工作被高职院校提升到关乎办学质量的重要地位;2012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相关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首次面向全社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就业工作成为年度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评估评价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这也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2.2 研究现状的观点梳理

从已有的研究内容来看,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高校及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必要性的论述,例如李春梅、夏广忠、李长治、姜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研究》[1]一文中指出,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就业评价体系,可以对就业工作基本状况进行系统评估,对本校的人才培养达成度进行科学判定,对就业服务能力进行量化审视,形成完善的就业工作闭环系统,就业评价也会成为推动就业工作的重要动力;二是对高校及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例如陈建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的构建与研究》[2]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存在评估主体单一、评估结果缺乏真实性、评估指标不够全面、评估方法过于简单等问题;三是对高校及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具体评估指标构建研究,例如朱钧陶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分为高校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占2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占25%)、用人单位满意度(占25%)、社会劳动需求情况(占25%)。又如陈静、张其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4]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就业质量标准体系应从就业条件、就业保障和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构建一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时应有所侧重,体现分类指导原则。从上述梳理中可看出,很多学者,尤其是身处高职教育一线的教育者及管理者,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评价体系构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试图通过多角度来检验论证,但是现有研究缺乏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延续和挖掘,大多与以往研究成果相脱节,忽视了问题研究的历史进程和学术现状的评价,缺乏学术研究的澜餍浴

3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难点与盲点

3.1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难点问题

所谓就业工作评估是指在广泛收集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主要由高校就业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利用专门分析技术和手段,对毕业生就业活动及其效应进行科学分析,做出质量评判的过程,评估结果通常只适用于校本内部。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体系研究的难点问题主要存在于3个方面:一是亟待解决分析比较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关于就业工作评估体系构建的共性与特性。高职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其就业工作过程有着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的特质。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基本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因此如何分析比较两者的共性与特性,这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难点之一;二是亟待建立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体系第三方评价机制。目前各高职院校就业评估体系评价主体都比较单一,主要基于校本内部人员通过信息收集进行分析评判,对待存在的问题往往避重就轻,难以得出客观真实的考量结果;三是亟待解决建立明确的高职院校就业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清晰的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是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撰写的前提和保证。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基本情况包括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等内容,但是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并没有清晰的界定,这就导致了各高职院校对就业工作评估体系认识不一致,构建出的指标体系缺乏统一标准,因此考量结果难以推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

3.2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盲点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从相对性、多样性、动态性等方面理解。尽管国内学者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是通过对近十年文献研究成果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存在3个研究盲点:一是对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是研究盲点。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侧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考量,而就业质量评估体系侧重对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等四方主体进行综合考量;二是影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因素分析是研究盲点。目前学界研究只是从工作经验角度出发,阐述具体指标设计,但是缺少深层次分析指标设计的依据;三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素设计只针对当年应届毕业生,没有对不同界别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比较,在评估的深度与广度上是研究盲点。

参考文献

[1] 李春梅,夏广忠,李长治,姜伟.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