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学论文

篇1

篇2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开创性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去单纯模仿。改革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我们调研了很多优秀院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整合,最终成为建筑模型教学中自己的特色。我们同时在二年级的设计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建筑设计学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单纯的注重制图、表现训练,注重在二维图纸上反复推敲三维空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设计制作过程。显然,通过模型制作过程的安排,学生设计能力会提高显著。学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对他们的空间构成、形体造型及功能组织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对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本次研究要点如下:要点一,三维空间的认知;要点二“,结构关系的表达”;要点三“,色彩与材质的表现”。模型制作课程中强调三个要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的表达”以及“色彩与材质的表现”能力,我们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设计,而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思维去辨别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到设计并非是片面去模仿与抄袭。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工作模型”,通过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关系认识得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与质感。这次教改的成果很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质量越来越好。(2)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解放,从他们二年级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设计方案大多比较灵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维。(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表现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构图能力。

三、探讨建筑模型制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发现了如何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专业新生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同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同一届学生的二年级的设计课成绩与学生的一年级的模型成绩比较发现,拥有过硬的模型制作素质的学生,在设计课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综合能力上都比较强,设计思维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一筹。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将来如何发展?该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课题小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课程的课时虽然只有32学时,但是的确也占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应节约课时让没有模型制作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熟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模型制作的教学,同时在设计课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让学生一边做设计一边做模型。在一年级“学科导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一个“造型与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接触各种模型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特色。同时我们也可以每年举行一届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制作,并且将模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随时进行模型的制作。

篇3

但不难看出,詹克斯最为关注的始终是建筑的形式,他所强调的意义与诺伯格•舒尔茨所强调的意义不同,更加注重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建筑。詹克斯曾经非常激烈地模仿尼采的口吻宣布:现代建筑已死。但这个预言却落空了,现代建筑虽历经艰难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牢牢占据着建筑创作受关注的极少主义等最新形态。反倒是詹克斯亲手“接生”的后现代主义在不过!"余年的大红大紫之后,骤然没落,而今已无法在建筑界主流话语中觅其踪迹。当然,詹克斯不可能甘心为后现代主义陪葬,为此,他就必须接受现实,接受科学技术影响建筑发展的合法性。科学技术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推动力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核心观念之一,但詹克斯显然不愿意承认现代建筑对这些观念的占有。他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学是关于过程的。它关心的是建筑的形状———功能、技术、构造、光、空间以及使用建筑的手段,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在!#$%年出版的&’(*(+,-.(/01中,詹克斯将现代主义的气质归结为“创造2破坏”的精神分裂症,称它是现代城市和建筑异化的罪魁祸首345。所以,当他不得不接受科学技术影响的合法性时,他宁可选择能与更复杂、但更容易看懂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概念。现代复杂科学似乎符合这一要求,因为它们很复杂,而用于描述复杂科学理论的图像却神奇而漂亮,很容易吸引公众的目光。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应该是促使詹克斯理论转向的重要因素。以前,他大概从未想过复杂科学理论的简化版本能如此吸引公众。复杂科学所描述的世界观使詹克斯欢欣鼓舞,他认为:“我们获得了第一个后基督教的新型综合世界观,一个能使科学家、理论家、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普通民众联合起来的结合点。它是由所谓‘复杂性科学’阐明的新世界观。这种科学包括复杂理论、混沌科学、自组织系统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

高谈混沌学、非线性、大爆炸、分维几何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好莱坞电影中动辄开讲黑洞蒸发、奇异吸引子、蝴蝶效应、*维空间。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科学家与公众、既复杂又有吸引力的结合点。但不幸的是,由于复杂科学在技术方面的复杂性,艺术家、建筑师、民众通过媒体或科普读物所了解到的充其量只是这些理论扭曲了的流行影像。面对芒德勃罗集合的计算机模拟图,我们只是为这复杂、漂亮、神秘的图形所吸引,谁真正理解分维几何学的原理,或什么是芒德勃罗集合?作为宇源建筑学的倡导者,詹克斯本人又何尝能够真正理解复杂性科学呢?复杂性科学理论被詹克斯看做解释当代建筑现象的最佳依据,由此他也改变了对许多建筑现象的评价。詹克斯曾是解构主义的坚定反对派,因为他从解构主义中看不到任何可以理解的意义。正如埃森曼所表达的:建筑只是其自身,不必在建筑之外寻求其意义的解释。所以,在01中,他对包括解构主义在内的新现代主义冷嘲热讽:“新现代主义充斥着熟练的游戏和玩笑,有时候其创造者自己都被蒙蔽了。……每当想到现代主义两百年的舞蹈演变为足尖旋转的表演,你不由得要发笑。”345但在后来的《跃迁宇宙的建筑》中,解构主义却被当成体现新世界观的最佳建筑形式,因为詹克斯从解构派的作品中发现了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组织系统。“突然跃迁在自然界的所有尺度上存在,并且与自组织过程相联。”

同时,“由于积极的反馈,自组织系统对最小的信号也非常敏感”。那么,符合这种原理的建筑必然是极为复杂的、多重的和矛盾的。解构主义恰好具备这些特点。因为同样的理由,詹克斯也曾为一部分高技派的作品,但不包括福斯特的建筑,大概是嫌它们的立面太简单了吧。当然,詹克斯所谓的复杂不是无限制的,他仍然强调整体。所谓的复杂性是有组织的复杂性。后来他又用“组织深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因为自然和文化总是向更高的组织水平跃进,其基础是差异,是差异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态,避免完全的混沌。组织动力和丰富性的最主要来源是“想像力”,“想像力对‘灵魂及其能力全体’的控制成就了具有丰富的多重意义的新艺术作品”“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融合无关的事物,为分散的材料建立整体。”3!5简而言之,建筑创作就是“一种追求艰难整体的努力”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理论的重心在“意义”上,他的新理论则更加倾向“复杂”。三宇源建筑学的语言詹克斯从现代复杂性科学中借用了大量概念,用来限定宇源建筑学的语言,其中的核心概念是:突变、自组织和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指分形系统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结构的相似性。但“自相似性是一种变形的模拟,而非严格的复制”./0。所以,自相似性不是单调或雷同,其结果是整体结构下的丰富形态。芒德勃罗图中的无穷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詹克斯认为当代的“有机建筑”表现了自相似性,它通过模拟自然事物将对象的自相似性结构转变为建筑形态的自相似性。显然,詹克斯重视的是建筑造型,也正因为如此,他有些牵强地将一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实验作品拉进宇源建筑学,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当复杂的外观或仿生形式。奇异吸引子是有组织混沌的动力来源,是混沌系统获得秩序的基础。詹克斯当然不会放弃在建筑中为其寻求对应物。从他对戈夫设计的拜文格住宅的平面中的螺旋坡道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他是如何理解这种转换的。拜文格住宅的平面中不可能有什么奇异吸引子,只要将其理解为渐开线就可以理解这个平面的组织关系,只是与混沌学家用于描述奇异吸引子的图形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图形或表象上的相似性正是詹克斯确定建筑语言的基本法则。对于与非线性和突变概念对应的建筑语言,詹克斯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波状的平滑增长”结合“折形的突变”,建筑中各种波形曲线和突然的皱褶成了非线性和突变在建筑中最有力的表现形式。他用这种方法来阐释埃森曼、哈迪德、甚至中国传统冰裂纹装饰。也用自己的设计来解释这种对应的原理。这些设计挺有趣,很容易理解,但看不出有什么必要非得与玄奥的非线性和突变扯到一起。那么,这些复杂观念的表现形式如何才不至于导致混乱呢?詹克斯给出的答案是:组织深度,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不能消灭差异。

也就是说,不能像现代主义那样建立一个简单的整体,其整体必须在保留差异的基础上实现。“高度复杂而富有联系的结构才有组织深度。”“复杂的整体表现出像一个历史久远的村落那样的丰富性,各种品质和房屋类型共存,没有任何明显的压制。”.在它们结成整体的过程中,时间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因为时间能消除矛盾,将本来不协调的东西拢到一起。也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进时间要素就成了达到组织深度的关键问题。后现代主义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多元化的语言、乡土主义和文脉来表现时间的连续性。另一种方法是“将现有城市结构与格局视为底,在上面填加并布置新的层次”.,形成图底关系。这种方法其实是通过新与旧的对比来显示时间的延续,一个全新的建筑的出现会使人注意原有环境的古老,并凸显环境更生的现实。显然,第一种途径是詹克斯一贯观点的延续。真正给人新意的是他对第二种途径的承认,正是根据第二条途径,詹克斯接受了解构建筑的合法性。詹克斯的转变还表现在他对边缘位置的关注,他相信四规则詹克斯为宇源建筑学制定了1条规则。建筑亲近自然和自然语言。从詹克斯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这条规则除了要求建筑与自然协调外,更多是要求建筑去模仿自然事物的形态。

(1)建筑应表现宇宙发生的基本规律———自组织、突变以及向更高或更低层次的跃迁。如我们前面指出的,这种表现充其量是对这些规律的流行图像的模拟。

(2)建筑应具有组织深度、多元性、复杂性和混沌的边缘。复杂性和多元性一直是詹克斯所追求的,组织深度和混沌的边缘是新提法,也是复杂和多元的元素结成“艰难的整体”的基础。

(3)突出多样性,建立自下而上的参与性系统,以使差异最大化。重视差异,以避免系统趋向衡态。在詹克斯看来,多样性、公众参与是建筑创造性的保障,它们可以使差异最大化。

(4)多样性可以经由拼贴、激进折中、重叠来实现。这一点与詹克斯对后现代建筑语言的规定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5)建筑应接纳时间及其作用过程,其中包括生态的需要和政治的多元化。

(6)建筑应对涉及的美学和观念性的代码进行双重编码。双重编码是詹克斯的标志性术语,就是要求建筑的意义既能被专家理解,也能被普通民众理解。

(7)建筑学应追随科学尤其是当代科学去探索宇宙的信码。詹克斯希望用这些规则来确定一个建筑学的新范式。

篇4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将繁多的课程内容分清主次。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由于教材内容是针对全国编写且大多侧重于北方建筑结构构造设计,因此对于教材有些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写出要点和提纲,课堂上就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岭南湿热多雨的气候以及多丘陵的地理环境等地域性特点,教师应增加相应的建筑构造内容的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构造设计,公开展示,共同讨论,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意识,使其设计的建筑作品更能契合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具有地方特色。对于建筑工程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教师除了讲解建筑构造方面的基本内容外,还要重点讲述有关建筑、建筑历史以及建筑的平、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剖面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建筑文化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世界优秀的、经典的建筑图片,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建筑各个流派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增强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充分理解建筑设计的意图,解读建筑。教师在建筑设计部分可以采用建筑实例分析的方法,把平面设计、剖面设计、体型及立面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先总体讲解方案的构思及在构思中如何协调这三部分的关系,然后再讲这几部分在设计时如何运用构图原理和美学原则,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满足功能的要求,又获得理想的外部形象。教师要强调建筑艺术、功能要求、技术及经济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注意从建筑、结构、施工各方面看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建筑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建筑设计,处理好建筑、结构、施工、管理几方面的关系。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如在构造部分加入节能工业化建筑体系和节能措施,新型材料的内外装修构造,新型防水材料的屋面作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等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1.重视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材中关于建筑设计、构造原理及节点详图等内容是通过文字叙述和平面示意图表述的,对于非建筑专业的学生,由于空间想象力差,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本校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建筑物的体型组合、立面设计、构造作法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概念,以丰富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建成图纸等将建筑构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调整教材的部分秩序,并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例如,教师在讲墙体构造时,利用校园内建筑物的外墙身为参照物,首先介绍基础以上檐口以下由哪些部分组成,其次根据热工、隔声、防火及层高要求决定墙厚及材料,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地震裂度等因素决定散水、防潮层、圈梁、檐口等类型、规格尺寸及构造作法。这种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际的授课方法,能达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精选各类典型工程实例来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建筑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师生针对教学内容从不同方向搜集知识信息,并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图书馆、校园网、建筑工地等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比如在讲楼梯设计这一章,由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已经进行了教学楼楼梯测绘,所以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涉览多种楼梯设计,深入到大宾馆、教学楼、宿舍等场所细心观察,分组参观楼梯形式,或是先自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扫描仪扫描大量不同类型的楼梯图片,讲评建筑史上著名的楼梯设计,然后评述学生的设计图。像房屋建筑学这样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让师生通过不同知识信息的融合、互补和交流,才能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建筑构造原理本身并不难理解,但由于各种构造因房屋的使用要求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以及气候、地域、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这种多样性往往造成学生对构造原理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教学手段深化和巩固学生对构造原理的理解,如采取现场教学、参观建筑物、完成调查作业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例如,教师在讲到建筑墙体装修构造的时候,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建筑内外墙装修构造的种类和做法,然后要求学生对校内和学校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常用墙体装修的类型和特点。教师还可在参观和调研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图表达能力。学生经过亲手绘制建筑构造图,既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深入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绘图的实际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将一些工程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将工程中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实例补充到教学中,用以起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3.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创造力选题在内容上必须涵盖建筑设计部分和建筑构造部分。课程设计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时间为一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建筑构造部分时,每讲一部分都要布置相应的小型构造设计,例如要求学生进行墙体、楼板、屋顶等的构造设计。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些作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又为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对于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学生在设计中查阅和熟悉一些常用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标准图集,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奠定基础。课程设计题目为6层以下砖混结构住宅、24班以下中小学教学楼、小型旅馆等。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或由学生自行拟定设计题目。对学生在设计中有新意和独创的想法予以肯定,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大量的实例分析,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确定设计方案。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根据此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与学生所进行的建筑设计课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解决自己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并且由于每个人的设计方案各不相同,相应的建筑构造设计也各有千秋,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创性。通过两个课程设计的结合,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四、结语房屋建筑学这门包含着技术和艺术的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且与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建设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强调教书育人,它还关系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问题,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裴刚,沈粤,扈媛.房屋建筑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必瑜.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裴刚.非建筑学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1998,(1):27-28.

篇5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学只是从其它各个学派借鉴了各种知识和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美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的各流派,几乎可以说,各种人文方面的学科流派基本上都对建筑发生了,不论是左的、右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只要是个理论最终或多或少地会被介绍到建筑中来,至少也要被一个建筑学的博士候选人选来作其博士论文。:-)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建筑学的杂志,总能从中看见其它学科的巨大影响。在设计方法这个层面上,建筑学借鉴得较多的还是人文方面的东西,包括文学艺术等。对于上的东西用得较少,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人文理论涉及的范围和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和建筑学研究的范围有重叠,建筑学能直接用它的一部分结论,对建筑设计有一些帮助。

在早期,对建筑学有影响是神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古典建筑就是伦理学引入的代表性例子,最近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学和近代哲学的发展,(这些学科都有和实证的倾向)新兴学科很快被引入了建筑学。其它学科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外来理论到底在什么层面上进入了建筑学,外来理论是否做了很大的改造。建筑学本身是否因此而改变?

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学核心是用常识解决复杂问题,建筑师们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寻找一种能将复杂事物抽象或简单事物的方法,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建筑师将外来理论当作设计的指导思想,而那些理论不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如下几点:

一、外来理论在进入建筑学后进行了多大程度上的改造,得留了原学科多大的特点。其理论核心在进入建筑学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违背了它原来的宗旨?

我们知道建筑学的核心是用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而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没有什么学科能真正在实用一级水平上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建筑学所受的影响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上的。往往一件非常严谨的学术到了建筑学这里就变成了做设计的某一“契机”或是某一想法的“依据”。至于这种依据和原意有多大差别倒了成一件无人关心的事情,比如,生态建筑的动机据说是为了节约能源,节约能源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建筑师作出了大胆的意试,出现了一些据说是对生态节能有所帮助的形体,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新形体所多花费的钱,可能远远大于建筑使用寿命中所节约的钱;建筑师们对此到并不是很在意,而一些真正能带来节约效果的措施,如双层Low-E玻璃,新型保温材料等,倒是不能引起建筑师很大兴趣,除非这些措施能带来形体或视觉上的很大不同。

建筑师的这种态度倒是和服装设计师较类似,某一日本知名女设计师喜欢用黑色,她说:“我喜欢用黑色,因为它是死亡的颜色。”这句话并不是说,她再设计几件衣服就要死了,或者说穿她设计的服装的顾客们装备去自杀(尽管这两者都很有可能)。这只是说她喜欢这种艺术气质的东西。这就好比建筑师说“节能”、“环保”、“技术”、“理性”、“超越风格”——很大程度上是说设计师想表现这样的建筑艺术气质。基本上还是围绕形式做文章。

二、建筑学本身没有提出独特的,有影响力的思想。

建筑学近100年来基本没有提出什么能够影响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或观念,只除了C.亚里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对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建筑模式语言》对于建筑的影响又是十分小。亚里山大以前又是学数学的,只能算半个建筑师。

建筑学不能提出深远影响的观点,倒是从其它学科中借鉴了一批过时理论或是不严谨理论。或者是在借鉴过程中变得不严谨,从解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建筑就可以说是一次纯粹的找风格上依据的需要。

三、建筑学的左派理想实践成果是令人怀疑的。

建筑的兴起和左派社会理想有很大关系。这里要要说明一点的是,现代建筑实践的左派倾向大多发生在欧洲、拉丁洲社会。(的知识分大多是)的关键大概在于建筑不仅仅是口号或专业设计。建筑是一项和社会各个方面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投资—消费活动。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单纯依靠建筑师进行社会改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复杂的,建筑师所要代表的“最大多数的利益”是抽象的;而业主的利益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师们无疑是会考虑“公益的”但这种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说是很强的,至少也是不强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件建筑如何进行更多的是由整个体系、而不单独的个人来决定,个人所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指望建筑的左派思想倾向对社会能有什么大的作用是注定要落空的。

在高雅的贵族沙龙里大谈世界的革命是很“”、“风雅”和“小资”的事情,但仅仅是闲谈而已。

四、某些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是应时之作,或者纯粹是一种个人体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说建筑上的“大理论”有空泛的倾向,那么一线建筑师们的东西更接近真实的设计,应该更有用吧,这也不一定。

有些建筑师的理论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纯粹是个人体验的东西到人很难掌握,作用不大,不知道路易斯。康算不算是一个例子。

其次,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理论和建筑形式出现的先后问题。

有相当多的建筑师宣称,根据其理论作出了相应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或形式。

我们必然会有一种疑问,理论和实践的先后次序问题,有一个小笑话:某人枪法非常好,有一次去某处办事看到墙上有多小红圈,再仔细一看,圈中都有一个汽枪的弹洞,他深感惊奇,找到了打枪人,请教枪法,那人说,只要先开枪,后画圈,就不难做到。很多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也是这样,只是为自己的形式寻找看上去很深刻的理由。

篇6

我国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既有经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培养方法: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一般学制三年,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又可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德国的这类学校通常规模不大,开设的专业也不多,但各有特色。这类学校的学生既有从普通中学录取的,也有从中职学校录取的,有工作经验的人也同样享有入学资格。这类大学有将近一半的教师都是“双师型”的,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除了有学历、学位方面的规定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资格证书。他们的教师除了在校教书外,同时还是各大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这些来自企业最前线的教师们能够把工作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带入到学校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国内建筑学院校经验的推广国内一些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正在积极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变,并取得了成果。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型,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工作。建筑学专业的相关学校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思路来实现学生更好地就业。这方面的代表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黄淮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主动融入驻马店市的区域产业发展,其建筑学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作品。此外,学校还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在学生的应用技术型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探索的经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2.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与建筑设计行业相关的工作。近年来,由于许多院校竞相开设建筑学专业,再加上我国的建设市场逐渐平稳,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尽可能地拓宽就业面也是优化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考虑的问题。根据一些院校的经验,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加强学生模型制作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去模型制作公司工作,也可以到专业公司从事方案草图、建筑效果图与漫游动画制作的工作,通过对建筑学相关领域实践项目的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面的多元化。

3.专业教育应与执业注册建筑师制度相结合

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注册建筑师考试的相关要求也为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优化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注册建筑师的基本训练,教学内容与注册建筑师的教育科目、内容对接,增加各工种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和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设计院”为代表的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建筑设计院和事务所等设计单位工作。一般的设计工作,通常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在如今高度商业化的设计行业,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大多都有明确的人员分工。而传统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侧重于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和削弱施工图及相关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适当加强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拓宽知识面,这是对设计单位专业人士的首要建议。其次,当前的设计工作中计算机已经成为建筑师非常重要的工具,建筑设计院或者事务所已经不再有“描图员”这一岗位,建筑师们也很少再用丁字尺和三角板绘图设计了。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随着新的建筑概念和设计方式的产生及转化,建筑业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手绘基本功的同时,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对建筑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设计,构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导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措施

(一)优化“建筑设计”课程的编排计划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建筑设计课程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体系。但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加强学生应试能力(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和快速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的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其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应紧紧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的知识点展开教学,形成不同的课程系列。

(二)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

建立创新的培养方案体系建筑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建筑师执业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建立创新的培养方案体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压缩理论课的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并以此为依据来合理、有效、适当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具体的编排中,可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从而体现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课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拓宽知识面

增加新领域技能的培养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设计院工作的需求,此外,还应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起来,真正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篇7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篇8

3.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不合理《房屋建筑学》课程在建筑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强,应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多而杂,使得教师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学时多于实践学时,不合理的学时分配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带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学生也不能及时的去工地现场参观和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增加当前《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势在必行。

二、《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索

面对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改革应本着提高学生的房建应用水平、强化实践能力,着眼培养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原则,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创新。

1.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适应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该课程的学科知识构建于人类长期的工程建设与生产实践活动之上,是生产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同时实践也为理论的优化与进步提供新的内容。因此,教学内容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不断更新。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对学科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为目标,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积极关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与应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采用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多媒体教学教师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尝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建筑课件和建筑案例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建筑图形直观明了、真实详细,可以多角度灵活的反应建筑构造的空间关系,增强教学内容的主观性和立体感,可以大大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课堂生动精彩。

(2)激发潜能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知识是被动地接受,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得不扎实。我校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激发潜能教学方法,教师在每堂课授课结束后,对下堂课的内容提出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下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如我校的图书馆以及电子阅览室等都是利用率极高的。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解答和内容的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问题和知识点的补充。这样教师就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3)现场教学房屋建筑学有些构造的做法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学生掌握起来有难度。开展现场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的构造做法具体化、实物化,避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在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分配上要合理化。我校《房屋建筑学》课程总学时是64,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其中包括16学时的工地现场参观和16学时的课程设计。合理化的学时安排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概念与设计相结合,培养适应现代工程行业的建设者。

篇9

2.1建筑学的意义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智慧结晶之一,在谈论建筑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从建筑入手,应当从全方位对建筑进行考量和评价.建筑与人和环境是紧密结合着的,从广义上来说,建筑学更多考虑的是全人类的居住,这就给现代的建筑师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首先是要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入手来研究这一问题,将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发挥各个学科知识的优势来研究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这扩大了传统建筑学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等,在回答相关的问题是,也不仅仅只是运用建筑学的知识做出孤立的、片面的回应.设计在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建筑学的重要核心之一,建筑学的理论目标也是指导建筑师进行创作.这种广义的含义能够使得建筑师在进行理论学习中获得更多更高以及更为宽广的视野,拥有更多的信息量和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这样一来,当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能够对整个建筑的发展有更细腻的考虑,能够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的束缚,建筑师能够有更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于以往的建筑师仅仅只作为设计者这一单调的角色.

2.2建筑对于传统的回归建筑在其发展初期的目的乃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居住的场所,改善人类风吹日晒或是穴居于洞穴之中的状况,因此建筑的最基本属性就是宜居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化政治等因素,建筑的本质属性渐渐被一些附加条件所淹没,许多建筑虽然富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等,却无法达到作为建筑物本身的,最基础的标准.仔细观察之后,不难发现,现如今许多的地标性建筑往往成为了建筑师一味追求名利的资本,成了相关机构标榜自己业绩或政绩等等的工具之一.这就造成了许多社会、生态问题的产生.自从这一现象开始普遍出现之后,许许多多的研究者和建筑师们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们之中的一些开始对建筑进行追本溯源,开始修正自己的理念,开始逐步回归传统.在这种回归传统的潮流刚刚出现之时,无疑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许多人士的反对,认为这种做法是逆潮而动、是不懂得与时俱进的表现,是理所应当被批判的.然而,对于传统的回归并不仅仅意味着反对国际主流,反对时代,而是对建筑的实用性、经济型等等方面做出充分的考量.建筑物可以追求个性,可以追求高度的艺术,但是这种发展并不应当脱离建筑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基本根基.不应当背离建筑的本质,在没有打好根基的基础上就大肆兴建艺术等“上层建筑”.这样的建筑毕竟是会被淘汰的,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2.3建筑物与良好的周围环境建筑拥有其特有的实用性,即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居所.随着建造工艺的不断进步,许许多多的建筑师们将许多建筑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如何将建筑周围的环境与建筑本身的个性特色相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优秀的案例都表明,只有将环境的特色和建筑的特色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才能够被称为是优秀的建筑作品.这种优秀的建筑作品,往往不是依靠高科技的建造工艺或是怪异夸张的艺术造型,而是用人与自然的浑然天成来为人们呈现出一种舒适、适宜的状态.这也说明了,当建筑师在进行最初的建筑设计时,不应当忽视周围环境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应当把环境纳入到建筑的整体景观来.将这种思想稍微拓展一下,建筑师还应当考虑该地区整体的文化风俗、环境生态、气候条件以及建筑风格等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活在诗情画意里是许多现代都市人的追求目标.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还应当考虑如何为居民、消费者等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营造更好、更舒适的良好环境,不仅仅是建筑这一门学科的追求目标,也是所有学科的共同目标之一.建筑能满足的仅仅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只考虑某一具体建筑的成功只是局部的成功,而不考虑更大范围中的整体是很有局限性的.

3中国建筑师在新时期中的表现

3.1传统建筑学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建筑师的参与度不够,是传统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建筑中,建筑师仅仅出席一部分,而在立项、预算、寻址等等环节中,建筑师并不直接参与.缺少了建筑师的亲身参与,这就导致了项目的环节与环节之中存在断层,在衔接上不够紧密,甚至会因为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度和经验性的不足而导致项目在某些方面上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可行,甚至错误.建筑师作为整个建筑的灵魂,应当更充分的发挥灵魂的作用,保证建筑的整体性、统一性、科学性,建筑师应当拥有能够整合各种知识、资源等的能力,能够掌控建筑的大致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根据任务书按部就班.

3.2新时期建筑师的理论修养新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就信息量的迅速增大,各种潮流、思想争相涌入国内,时代的飞速发展即带来了利也带来了弊,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对于建筑师来说,如何在新时期既能够对巨大的信息量加以很好的利用,又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也要求广大的建筑师们对那些鱼目混珠、扰乱视听的信息和现象加以剔除,辨明是非,找到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将各项影响建筑的因素加以统计、分析,同时加以详细地考量,从建筑学的广义含义出发,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学科知识储备、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修养,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另外,建筑师们还在做中学,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将自己旧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相连接,学习各种潮流中的精髓,找到各个学科的精华所在.同时,建筑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实时关注建筑的业界动态、学术动态等等,走在新时期建筑业的前端,不断地在学习中丰富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设计工作中把自己锻造地更为成熟而富有内涵.最忌讳的一点是,某些建筑师在成功地建造出了某些优秀案例之后,开始洋洋自得、闭关锁国,认为自己的建筑设计必然是优秀的,自己斩断了与外界的友好互动关系.日子久了以后,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这些建筑师们必然会因为无法适应新时期建筑业发展的特点而消磨曾经的才华、资本等等.

3.3新时期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建筑的安全性是建筑的重要属性之一,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安全,建筑师们应当高度重视建筑的安全性,做到为居民的生命安全负责,肩负起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建筑的安全性不足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除了保障住房在通常状态下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之外,还要考虑到在特定的地址灾害之下,建筑物的表现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比如,中国四川处在地震带上,这就要求相关的建筑师能够提高建筑安全标准,不要片面追求房屋的艺术性效果和美学感受,要首先保证安全.建筑师们应当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底线,在关键的原则性问题上就算名利当前也应当毫不动摇.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应当把安全性放在首要的地位进行考虑,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应在名利场中迷失,被名和利牵着鼻子走而与自己的职责和本心相背离.

篇10

2.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

教学中优先选用新出版,编写质量好的教材,保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是培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所在。针对教材内容滞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例如添加和介绍国家推广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知识和构造做法,学习和更新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最近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工作,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建筑设计理论要求不太高,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房屋的建筑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构造上,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建筑构造方案,并绘制相应的建筑施工图。教学内容还应包括讲授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和控制,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实例布置学生查阅与运用设计工具书,以此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应用规范、标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时候,结合现行的走道式组合设计中走道的设计,查找建筑规范中对走道具体的宽度、长度的要求,安全疏散距离的规定。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下,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去多加思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到了大学,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就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上课是人到心不到,喜欢睡觉、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①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的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教师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教师上课的时候应尽量深入浅出,知识的讲授由容易到复杂,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情绪,调整自己讲课进度,经常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上课教学中来,体会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还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预习,给学生留几个问题课后思考。如在讲解屋面设计,可先以两坡屋面设计详细介绍,然后让学生思考四坡屋面该如何设计,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绘制出两种屋面平面图,进行对比性分析,分析出相同部位、不同部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知识量增加,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②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组织,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5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上课时布置下一次讨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亲自去观察周围已经建好的建筑物构造做法、尺寸设计等内容,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发言,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补充发言,做到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学习内容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南方隔热做法的种类时候,就布置同学去调查实际生活常用隔热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法,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解。建筑工程做法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部地讲解,由于建筑具有共性,只要弄懂工程做法的原理,总结规律,遇到不同问题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找到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我院《房屋建筑学》课时安排为48课时而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图片内容特别多时间短,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如何在短的课时内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和画需要的时间多,也无法多角度灵活地反映建筑的空间关系。讲授建筑节点详图,建筑平面布置工程案例如果采用在黑板上绘图不仅浪费时间,速度慢,而且学生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黑板一擦黑,就无法再现。由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添加一些案例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书本知识过于枯燥、乏味,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靠教学手段的改革。

2.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做法。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校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好处显而易见,传递的信息量大,大量的图像让学生一看直观明了,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艺术效果,使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教师把图片、文字、图像及动画制作成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房屋建筑学中的建筑构造有大量节点详图和建筑设计案例可以通过课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间短,效果好。课件不但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拷贝在自己的电脑上,反复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知识实践性很强,与工程密切相关,教师在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工地的条件下还可结合录像、模型、实物照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已建好的建筑物、在建建筑物,由专业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讲解,直接接触各种构造节点的做法、分析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纸与工程实例的对应关系,巩固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在讲授楼梯间设计的时候,对已建的工程的楼梯不同部位一一照相,再利用照片对照进行讲授,具体到楼梯净宽设计、平台宽度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设计、梯井宽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比仅靠嘴来讲授,清楚明了得多,学习效果好。

四、考核方法改革

1.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完全闭卷考试,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的掌握上而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的试题较少,原因有两点:一是考试时间短,设计题目不易做完,二是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全部熟记是难以做到的。分析得出结论,单纯靠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开卷考试又会使学生放弃对一些知识机械记忆,忽视本课程的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既需要必要的理解性记忆,还需要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找到一种理想的考核方法。

2.考核方法改革具体方法。

我们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的考核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期末总分数的60%。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布置的小设计,例如外墙身剖面设计、楼梯设计、屋面设计等占期末总评20%。第三部分平时出勤情况占期末总评20%。第一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记忆和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运用所有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绘图水平,第三个部分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样的方法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与西方的大学相比,他们部分平时的考核比例可以达到60%,期末的考核只占40%,我们觉得考核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应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将考试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才可以扩大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避免学生的只靠临时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综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篇11

(2)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在2003年开设与节能建筑、绿色与生态建筑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筑环境控制学》,教学对象主要是建筑学四年级本科生。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节能建筑的理论讲授,另一部分是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设计。通过两环节的实施,实现节能建筑教学的渗与析。

(3)山东建筑大学。

为打破传统建筑教学方向单一的体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山东建筑大学结合本校实际,与国内知名太阳能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增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向。从国外建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节能理论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采用理论与设计平行的教学模式,值得国内借鉴与学习。国内建筑院校对建筑节能教学实践主要概括为两种:一是增设建筑节能课程或现有课程改革;二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增加与节能技术相关的专业方向。

1.2国内典型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及分析

通过重点调研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械部第三设计院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四家设计院对节能减排的应对情况。国内设计院节能机构所涉及节能领域呈现多样化态势,说明市场对建筑节能人才的需求是多领域、多方位的。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需要更多新型建筑人才参与到建筑节能的各个领域。

2建筑学专业学生对节能能力培养的“就读后评价”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其对高等学校培养计划中所设相关课程的评价,最能代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通过回访学习主体,就建筑节能相关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就读后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节约减排政策导向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更新策略

3.1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更新策略

3.1.1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建筑相关节能课程如《建筑物理》、《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传授的知识是从实际的物理环境抽象出来的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对擅长使用形象思维的建筑学学生而言,难以消化。教学方式以课题讲授为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更谈不上主动运用于设计课程。

3.1.2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1)案例教学法。

案例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经验的积累是需要转化的,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是经验转化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解读节能理念融入建筑设计的经典案例,当下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节能知识,实现从模仿到经验的转化,进而提高节能设计水平的目的。

(2)专题讲座与专题化设计相结合。

专题讲座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从而针对性地把专题讲座知识运用到专题化设计当中,实现理论讲授与设计课程平行的教学模式。

3.2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策略

3.2.1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

传统课程体系中建筑节能相关课程属于独立的理论课程。节能减排视角下,建筑节能应被视为一种理念,其建构的是一个体系,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象空间、造型、功能、流线一样贯穿设计的始终。因此,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思维连贯化,技术阶段化”的更新原则。思维连贯化是指将节能理念从学习设计初期就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从本质上重视建筑节能设计;技术阶段化是指分阶段地学习专项的建筑节能方法,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设计中。

3.2.2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形成连贯性的思维模式

现阶段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相关课程前后不连贯和相互间缺乏联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程设置应强调连贯性。低年级考虑做些节能常识性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二、三年级结合建筑构造和建筑物理讲授节能基础知识,四年级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进行立体拆分成若干、具体的专题讲座,穿插到合适阶段并在设计环节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3.2.3将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类课程

结合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将节能理念的培养分为三个层面:观念层面即节能意识;方法层面即节能理念;技术层面即节能技术。结合建筑学专业各年级教学特点,运用立体化拆分方法,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相关拆分成适合不同年级的节能专题讲座,适时地穿插到给定建筑设计教学环节,将不同层面的节能理念阶段性地融入到设计类课程中。

(1)不同层面节能理念阶段性融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从建筑设计类课程的阶段划分看,二年级是学生基本观念形成的良好时期,节能意识作为观念层面的教学内容,放在该阶段是合适的。三年级属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设计理念全方位提升的重要阶段,节能理念作为方法论层面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建筑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一定的节能理念,是妥当的教学思路。四、五年级的建筑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方案中体现具体的节能技术,是合适的思路。

(2)将环境模拟分析与设计竞赛引入建筑设计的课程体系。

环境模拟分析为建筑设计的节能创作思路提供强有力的理性基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态与节能建筑设计在感性与理性层面的整合。因此,Ecotect、Phinics等环境模拟软件将在辅助建筑及规划设计,提高环境分析能力方面,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设计竞赛是推行建筑节能设计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学生节能意识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节能理念,强化学生的节能技术。因此,不同阶段鼓励师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太阳能建筑”及“中国梦绿色建筑创意”等设计竞赛,将会极大提升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节能设计的培养。

篇12

(三)三大力学各自为阵虽然理力、材力和结力都有教学大纲作指导,但基本上由任课教师自行把握内容的深度和侧重点,为教而教致使三大力学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链,学生只能就题解题,根本谈不上联合运用三大力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理力的教学进程大多以“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为主线,且每种力系都是按“力系简化、平衡条件、平衡方程”的次序讲解。这种知识体系重复内容多,花费学时多,不利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材力、结力教学进程中也存在同样问题。

(五)实践环节薄弱实践环节不断压缩,只剩下4学时材力实验,大大削弱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且都是理论验证性实验,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筑学专业实践环节安排了很多软件的学习运用,但就是没有安排力学软件的实践。实践环节的削弱,致使学生模型做的漂亮,但在结构上根本站不住脚。

二、建筑力学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

(一)删除不必要重复对建筑力学与前续课程内容进行审视,不必要的重复予以删除。如大学物理中已介绍过力的定义、效应、三要素等概念,在理力中可以不讲或少讲。三大力学课程之间也要重新审视,如理力和结力中都有桁架计算,我们选择在理力中全面学习,结力中直接运用。

(二)三大力学优化重组在三大力学内部优化重组。以往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不懂几何组成,在理力和材力解题时往往不够科学,且较繁琐。于是我们将结力中几何机动分析放在静力学之前,通过运用几何组成规则,来理解约束种类和对结构稳定性影响,再进行约束反力计算。这样可以对静定结构支座反力计算和杆系结构的分析计算更加深入透彻。

(三)调整课程体系理力中将空间力系与平面力系结合,作为平面力系的延伸,并将物体重心等内容放到材力平面图形几何性质中统一学习。改变传统材力中以各种基本变形形式为主线展开的结构,而采用各种变形下杆件的内力分析、应力与强度计算、变形与刚度计算的新结构。结力中把梁的变形和结构位移计算放一起,将挠曲线方程计算结构位移和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联系在一起,精简学时。以上做法节省的学时可以进行力学史、科学家传记的教育,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和力学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四)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动手机会,增设力学软件学习。例题讲解与实际结构结合,由工程实例引入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实际意义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也有利于与专业课接轨,更有利于做毕业设计。

三、建筑力学课程整合注意点

(一)正确认识课程重要性在建筑力学课程初始就介绍与建筑结构有关术语,强化结构计算,特别是支座、杆件的计算,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建筑结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任务和目的,课程与工程实际的关系,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毕业设计的关系,正确认识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性。

(二)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都会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而其中力学、结构部分一向是难点。因此,针对学生未来的需要,平时例题、习题可以直接取自注册考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建筑力学的重要。

(三)分层次教学虽然学时缩减,但仍分三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为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第二层次为基础一般,学习能力一般学生;第三层次为学习有困难学生。对第三层次学生进行扶持,使之可以顺利完成教学大纲最基本要求;对第二层次学生进行强化,要求对知识理解要有深度,可以熟练运用;对第一层次学生进行优化,对知识可以灵活运用,注重提升发展空间。实际教学中通过布置额外提高作业来完成对第二层次学生的强化;对第一层次学生通过开设选修、讲座和竞赛辅导来实现优化。

(四)增加学科新内容在节省出的学时中增设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如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建筑,从力学角度介绍,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还可增加学习兴趣。建筑学专业培养的是建筑师,所以增加建筑力学与建筑艺术关系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篇13

(二)缺乏与相关专业协作、配合

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规划、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建筑学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一人一题,独自完成,只限于本专业,没有协作与配合,在设计时缺乏整体考虑。作为设计龙头的建筑学专业,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对该设计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城市设计等。同时,负责提供给结构设备等专业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如果不了解相关专业的要求,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就会积累矛盾,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甚至造成违法违规设计。

(三)指导模式等同于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任务要求、指导方式乃至成果要求等几乎等同于一般的课程设计,只是建筑规模更大、功能流线更复杂一些。教师给定任务书,明确目的、要求、技术指标等,环境因素限制较少,设计条件相对宽松;学生仅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了建筑外环境设计、功能布局、流线组织、造型设计等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具体内容和详细设计,缺乏对项目进行论证与策划,缺乏对相关专业的综合考量。

二、团队式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团队式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一)制定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具有强化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的作用,应以社会发展为背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相关专业,应结合各个专业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制定团队式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同时,加大与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合作力度,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合宜的选题是达成毕业设计系统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选题在内容上宜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规模上应有量的控制。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紧密联系本专业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具有以上特点,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毕业设计要求。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能有效反映团队成员间实质性协作与配合。同时,设计理念定位上紧密结合城市文脉特色,突出生态文化特征,与专业发展趋势一致。题目涵盖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

(三)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及学生团队

毕业设计团队是由建筑学专业牵头涉及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多个专业共同组成。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组建由企业导师和各个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组,负责毕业设计团队的具体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多位教师持有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暖通工程师等国家职业注册资质证书。同时,聘请哈工大建筑设计院、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等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学生团队分为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4个小组。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学生。进入团队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较好的沟通能力。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协调组织能力。

三、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指导控制体系

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及团队设计模式,采取分阶段讨论式教学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按照规定的进度框架,先达成共同目标,再由各组学生自己分别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将阶段性成果汇总交流讨论,由教师指导,循环深入,不断完善。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注重使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采用讨论互动的方式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复合性建筑工程设计过程分为5个循序渐进阶段,通过分阶段控制方式和相关反馈机制,建立毕业设计课实施过程阶段控制体系。每个阶段设定关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使之面对复合、综合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加强团队协作。

(一)设计准备阶段调查分析

由建筑设计组负责,集合其他规划、结构、设备组,对选定设计项目制定共同及分组目标任务。各分组提出本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要求及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建筑类型及现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认识、比较、分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设计规范等,并进行现场踏勘,形成图文相间的调研报告。在汇总时展开讨论,使形而上的理论借助实际问题分化为现实可操控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各专业相互了解,及时沟通。建筑学专业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相关专业要求,围绕与环境、建筑空间与行为、功能空间的组合等方向展开工作。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具体化,使建筑与环境场所、物质技术条件相一致。克服对某一建筑类型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明确设计理念。

(二)以建筑学为龙头形成初步建筑方案

在一个综合性的建筑工程设计中,建筑学完成功能布局及造型设计等,规划专业控制其上位指标,结构专业支撑起建筑的骨架,设备专业配给建筑物的“内脏”,各专业各自独立,又有密切关联。首先形成建筑方案,从设计开始对建筑结构设备的运用做出主动的设计回应,在此基础上各专业配合协调,共同完成。对于综合性毕业设计课题,设计前期进行的总体构思,将此前调研、资料分析所涉及问题及具体任务要求、环境要素综合加以构想,完成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依据整体的构思框架,进行功能空间与流线组织,选择合理结构类型,预留设备空间,形成建筑的初步方案。

(三)设计子课题的完成

在建筑规划方案确定后,各专业小组同时进行结构、设备等子课题设计。建筑创作的核心在于空间界定,结构创作核心是实体,二者相互依存。空间是建筑的目的,实体是实现空间的物质手段。结构和设备都需依托建筑空间设计,必须充分发挥建筑的统领作用,建筑、规划、结构、设备之间如果不能很好地配合,将会造成建筑徒有其表,或违规建设、或结构设备很难实现。因此,在子课题设计过程中必须围绕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明确主次,及时沟通协作。

(四)各专业协调,深化、整合方案

在设计中结合所掌握的结构、材料、构造知识,扩展深化建筑空间表达途径,对先期所形成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深入研究,并对方案实施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使建筑设计意图与材质表达、技术特征统一为一个整体,引导其方案创作趋于技术理性。整合方案并与相关专业深度融合。完善立面及造型设计,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将生态理念引入建筑设计,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