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石油工业概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增强国有企业凝聚力
国有企业中的政工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工作来增强国有企业的凝聚力。政工师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与人打交道的,是给企业员工做思想工作的,是单位的协调和纽带,通过政工师的工作可以充分的调动本部门和相应部门的力量,协调员工彼此之间的恭喜,并且通过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激发国有企业员工的潜能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给国有企业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相互尊重和积极沟通的良好工作氛围。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来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增加国有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
3、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可以推动着国有企业迅速发展的内在源泉和不竭动力,是通过调动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的精神动力源泉,而国有企业的文化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因此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国有企业的政工师是通过自身的工作来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服务的,是可以帮助国有企业进行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骨干,通过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国有企业的各种积极向上的活动来不断的将国有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宣传和贯彻,并最后落实于各项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去,把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来。
4、宣扬以人为本思想
在国有企业中,当前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只有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人的作用,才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国有企业的政工师要时刻的宣传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时刻谨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虽然科学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变化,依然是国有企业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政工师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要把国有企业员工的利益当成政工师的言论行为的最高标准。在国有企业中,要根据自身及其企业的发展,来不断的培养企业员工并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养。在政工师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形象和修养,以较高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国有企业员工,在国有企业内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要仅今年牢记时刻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困难,宣扬以人为本理念,让企业员工对我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和方针有着明确的认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保持原则
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工作水平的不同,必然会造成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工作分配问题的出现。如很多人是只挂虚名不工作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来积极的处理这些问题。首先要有着工作原则,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政工师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认清事实,敢于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还需要讲究务实性。对于在国有企业中此类问题所涉及的人员要积极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以此来确保国有企业改革的务实性,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招贤纳才
国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人才的共同努力,而人才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着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于人才的吸收引进和培养。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进行编制相应的人才引进方案和机制,来为国有企业引进人才,同时根据引进人才的经验来不断的完善人才引进方案。对于吸收引进的人才,要根据相应的培养方案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于人才的管理,要把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岗位上来,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长处,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加大创新力度
国有企业只有时刻保持着创新的力度和热情,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赶上时代步伐。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加大对于改革内容的创新,要在保持着思想政治原则的情况下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应用,从而避免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发生。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宣传,使国有企业员工都能够充分的了解改革的内容,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工师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勇于冲锋,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的对改革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通过采用新载体来进行宣传,引导着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4、不断的学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政工师面对的环境比较复杂,企业员工的思想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彻底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学习他人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工作方式,来为我所用。同时,还需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要向书本和实践多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提升自身能力。政工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增加了知识,丰富了经验,极大的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篇2
一、新形势下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意义
新闻宣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企业形象的建立和宣传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逐渐走向信息化和一体化的时代。在这时期,企业的形象和企业新闻宣传就成了企业发展新的创造力和动力。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有房地产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更是顺应市场要求、逐渐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新闻宣传的现状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就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新闻宣传的现状来看,我国国有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认为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企业始终以经济效益为首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相对忽视了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加强。也就是说,我国国有房地产企业片面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新闻宣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大推动作用。这种思维普遍表现在管理层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不重视,认为新闻宣传不仅“耗时耗力”还没有经济效益,是一笔“入不敷出”的花费。所以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觉得新闻宣传是可有可无的[1]。
(二)没有发挥出新闻宣传的引导作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新闻宣传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一个房地产企业它的房屋建设的质量和水准再高、绿化做的再好、设施再齐全,但是报纸和杂志上没有任何报道,电视上没有任何相关的广告,网上也没有任何的头条和推广,导致的结果就是民众对其缺乏了解和关注,企业的员工方面也缺乏一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总的来说,新闻宣传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作用的加强,消费者能够更加了解和关注国有房地产企业以及其建设施工的房屋的情况。除此之外,这种引导作用的加强同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鼓舞员工的士气,提升自身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三)新闻宣传工作者素质不高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但由于国有房地产企业片面重视经济效益,所以整个行业比较重视销售以及建设施工方面的人才,忽略了新闻宣传方面人才的重视和培养[2]。所以,长期以往出现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存在新闻宣传工作者素质不高的现状,制约着我国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的策略
一是明确定位。根据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新闻宣传的现状来看,进行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其定位。对于国有房地产企业来说,新闻宣传工作是建立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和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关键。只有正视新闻宣传工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对新闻宣传工作不重视的现状。送的来说,国有房地产企业一定要明确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新闻宣传工作的定位,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促进房地产企业形象的建立和知名度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科学导向。国有房地产企业新闻宣传科学导向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宣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宣传基调,避免出现夸大的、片面的、低俗的价值宣传。国有企业除了盈利为主要经营目的之外,还要注重自身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价值取向以及发展潮流的引领作用。所以,对于国有房地产企业来说进行新闻宣传工作是一定要秉持科学导向的原则,绝不做出误导大众的错误导向。除此之外,科学的导向还应该表现在通过新闻的宣传将企业的工作主旨以及中心传递给企业的员工的过程中,使员工在工作中逐渐也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总的来说,对于国有房地产企业来说,具有科学导向的新闻宣传是企业公信度以及光辉形象建立的一面大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促进国有房地产企业更加稳健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形成新的优势和竞争力。
三是相关人员素质提升。我国国有房地产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再加上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相关人员素质的提升成为我国房地产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加强和改进迫在眉睫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我国国有房地产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相关人员素质提升的具体策略有两个层面,一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企业通过员工福利的改善以及自身发展前景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吸引和招募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二是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是普遍提升员工技能和素质得重要手段。在培训方面,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工作中主要欠缺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培训,切实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总的来说,通过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保障国有房地产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开展的效益和作用,为我国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原动力。
四是以服务大局为核心。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国有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时一定有以服务大局为核心的理念,在组织宣传的工作中要有大局意识,站在服务于整个社会的高度并且树立必胜的信念。通过新闻宣传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未来发展的新局势,并在坚定的信念的鼓舞下永不停歇奋斗的脚步,增强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是提升引导水平。新形势下,引导水平的提升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实现新闻宣传工作的引导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简单来说,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一个企业的新闻宣传的引导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难度。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新形势的特点,更多的从受众的心理发展和接受能力分析,切实提升引导的水平。例如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时,在立场的选择上更贴近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在消费时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从基层出发更好的解决问题。总的来说,新形势下国有房地产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需要从根本上通过不断地探索提升引导的水平,促进国有房地产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我国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国有房地产企业更好的发展必须从自身建设开始抓起。强化和改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新形势下国有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新的契机,只有开拓思维、不断创新新闻宣传,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谋求更高的水平和更大的竞争优势。总的来说,面临新的形势,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要有新的探索和思考,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发展变化的制高点上既宏观又微观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篇3
二、课程体系呈现的特点
1课程设置层次分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四类课程层次分明,体现研究生教育循序渐进规律,授课内容各有侧重,充分考虑各类课程之间的区别、联系,考虑硕士生课程与本科课程之间的区别、联系。一级学科平台课程是本科课程的延续、深化,讲授从事学科研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方法技能,注重学科交融。二级学科选修课程着重介绍学科发展趋势、发展动态、研究成果,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具体的科研活动,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思维。三级学科可以是原有的二级学科,可以由一级学科内各个二级学科重组而成,也可以是新的学科生长点或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围。
2课程设置弹性化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选”字,并且打通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同时整体化、弹性化地设计课程,增加选修课比例,选修课广泛覆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各个方面和学科前沿,满足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分类培养,实行真正的选修制,研究生充分拥有选修自,能够根据个人学术背景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课程,以增强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和研究的广泛适应性。对学术型培养模式重在理论问题、前沿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培养模式重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3缩短集中上课时间,强化研究生活动课程新一轮培养方案要求各类课程的设置依据环境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将原来的三学期授课时间调整为二学期授课时间。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规定各学科最低学分要求,突出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研究生活动课程指在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要求、在课外实施、并由学生自愿参与的各类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术会议以及学生间的课余学术讨论等。这些活动课程在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具有前沿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集中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探究性和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性。
三、环境工程学科形成的优势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28年的建设,在能源环境科学、石油与环境微生物技术、水处理工程与技术及农业环境保护方面显现了自身特色。
1能源环境科学主要以石油工业等行业污染物的处理为主要目标,尤以注重石油开采过程中“储层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双保”问题,开展了油气田缓蚀技术、三维电极电化学、含油污泥无害化等方面的研究,其相关研究已在能源环境科学领域形成鲜明的优势。
2石油与环境微生物技术面对日益严重的石油工业污染,微生物降解技术由于其成本低廉,原位性及无二次污染,应用越来越广泛。我校在废弃钻井物生物评价、微生物采油、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优势。
篇4
“地质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一方面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如油藏工程等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始终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然而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乏对这一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很多学生看来,“地质类”课程是地质专业学生学的课,与他们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也正是基于很多学生的这一想法,石油工程专业“地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越是这种情况,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紧迫性就越迫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探讨了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地质类”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地质类”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类专业基础课。该类课程目前我校设置了油田地质基础、石油测井、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这三门课程,从不同侧重点讲述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条件、油气藏特点与分布规律,油气层综合识别与评价,储层研究与评价方法,各类地质图件的编制,储量计算基本方法等。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油田地质方面的正确思维方法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油田勘探开发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地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石油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在石油工程领域内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生产管理与施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钻井工程,另一个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很多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钻井与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气田增产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只要这些课程学好了就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觉得“地质类”课程仅仅是一类锦上添花的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基于学生的这种认识,表现在:对该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上课没有几个人做笔记;总是希望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要超出课本内容且与最终考试有关;课后基本不复习或思考问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上课基本上就是要个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正是这一“错误”观念的存在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地质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以“板书”为主,演示图表不规范,而且信息量有限,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易引起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科书的翻版,一页一页低着头顺着多媒体往下念,没有发挥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可以说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虑学生课堂气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的看书、有的玩手机、有的睡大觉,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以后的现场应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单一地强调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家,认为学生只要将书本知识掌握好了就可以满足以后学习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错特错。现在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时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很少将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油田生实践相结合,很少讲授学科前沿理论,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造成教师好像很卖力、学生好像很无奈的困境,其实教育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尴尬,那就是教育的尴尬。
三、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方法
1.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同一个老师讲解,而学习成绩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是否用心听,是否与老师产生共鸣。
人类从不厌倦于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只要这些知识能够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针对学生不够重视“地质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主要要讲授哪些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等,使学生明白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置及在油田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地质类”课程石油测井为例,首先应该从测井手段的提出、石油测井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后续开发地质课程的关系入手,讲述石油测井在石油工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在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过程中再配合油勘探开发实例,对比分析石油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油田勘探开发效果的关系,必定能够唤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油田地质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也需要以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几年笔者在课程第一节课绪论部分讲完后,总是花一点时间,用具体事例给学生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严谨的作风,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计划,没有可行的措施,没有吃苦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将不会有突出的表现,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多媒体的使用像做大会报告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意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是传递的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演示的图表规范,节约了老师在课堂上绘制图表占用的时间。但是,如果把所有要讲的内容全部集成到多媒体里,学生就会产生视力疲劳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辅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在黑板上将重要知识点予以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会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延续上个世纪大学精英化教育的思维,想象着学生应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平时的样子与觉得该怎么样去比较,这种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最大的障碍,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与学生建立联系。
教师上课,学生听不明白或不够重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教学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是上帝,上帝没有听懂,上帝没有错,我们的教师都是高职称、高学历,所讲述的知识与方法肯定也没有错,那么唯一错的就是内容层次安排、言辞清晰度及知识密度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被传递。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够,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才能把该门课程学好;没有下工夫把该门课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理清;没有下工夫思索针对现在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热情、教学技艺,这个感受就会被传递,学生就会热爱这个老师,爱学这门课,同时这种感受也会向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缓慢滋养。
诚然,现在大学教师压力比较大,不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同时又要应对考核发表科技论文。但大学的主体是教学,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事实,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消极教学的借口,况且教学、科研、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难点仅仅在于教师如何去很好地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加大课堂随机提问力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间断地提问无疑非常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可以采取随机点名提问,要求学生当场回答;也可以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下一节课随机请多名学生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逐一点评,对回答好的进行表扬,对差的进行鼓励。通过不断地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证明,上课经常提问到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
5.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会及时地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场实例带入课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油田地质基础课程油藏类型部分过程中,笔者在讲授完一种油藏类型的定义及书本典型案例之后,都会将自己熟悉的某油田实际的该类型油藏进行详细解剖,引导学生寻找书本理论定义与现场实际油藏特征的差异性。然后还会给出一组地层数据与油层数据,让学生利用软件绘制出该油藏的剖面图和平面图,并分析油藏特征,同时简单讲解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所采取的不同开发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认识
“地质类”课程作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始终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给他们传授的是找到自己生活之路所需要的才能与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徐波.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续践[J].石油教育,2009,(1):79-81.
[2]聂翠平,李琪.石油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认识[J].石油教育,2006,(4):89-90.
[3]王凤琴.“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09-111.
篇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其在学校及石油行业中的特殊地位,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了制订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与本专业特点结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分别对目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困惑与愿望以及新的培养计划的评价体系等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细致的探讨。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前身是“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52年成立于清华大学石油系,1953年以石油系为基础创建北京石油学院时正式定名。198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矿业机械”专业。199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1999年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合并,改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080301)。2008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8月,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教高厅函〔2011〕40号),正式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加入“卓越计划”。自2012年起成立1个30人的本科试点班。试点班学生的培养注重机械设计与制造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石油机械为特色,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校机自专业不仅是通用的机械工程学科,而且是石油机械工业的支撑学科。50多年来,机自专业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石油机械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与石油装备相关的高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机自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机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中国石油大学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机自专业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石油石化机械特色鲜明,有足够的石油主干专业基础,注重高新技术在石油石化机械中的应用;厚基础、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培养,专业设置模块化方向明确。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分总量偏高
全国各大高校机自专业学分要求基本在180学分左右,其中山东大学要求最低,为152学分;中北大学学分最多,为211.5学分。中国石油大学机自专业学分要求194.5学分,从整个调研状况来说偏高。学生也反映课程设置比较多,学生很多情况下都是排满全天的课程,不仅听课效果不好,甚至连做作业的时间都很紧张。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的思考及创新活动在时间上受到很多限制。
2.专业课开设比较晚,且过于集中
现有教学计划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专业课程开设较晚。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在一、二年级几乎很少体现专业间的差别,即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公共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在第二学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分别开设的“电工电子学(一)”和“电工电子学(二)”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造成学生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与其他专业有什么区别,个别同学这种迷茫情绪蔓延,甚至会导致厌学。
从整个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专业课主要在第三学年即第五学期开始,第五学期要求完成22个学分,除了一门高级外语,其余均为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大都集中在第六、第七学期,其中第六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12门次,计25个学分。第七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22门次,计51学分,学生普遍反映专业选修课开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取舍,与当初宽口径的专业教学产生了矛盾。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课程设计、学校工厂实习以及企业参观实习为主。目前来看,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各种实践为主,到企业和生产现场去实习,则主要是以参观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中,而在学校里完成的实践教学则存在着设备及知识更新慢、与社会生产脱节的情况。
4.总体培养模式单一,对学生个体差异化培养关注不够
针对目前一个专业一个培养计划的情况,可以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大胆改革和尝试。从本校机自专业来看,从近5年本科生毕业去向分析,约有20%左右选择读研,另外80%选择就业走向社会。但是事实上,在本科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套系统进行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差异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学生毕业的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单一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生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考研深造的学生,其科研及创新能力明显不够,几乎所有上研的同学的科研工作都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的;对于走向社会的同学,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对其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三、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目前机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订为契机,充分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改革和修订,从而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另外,“卓越计划”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把提高和增强本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精减学分,突出石油特色
针对目前机自专业学分多、课程重的情况,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精减学分,减轻学生负担。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目前所设课程中有内容重复的现象,还有一部分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够,学生学完之后的收获仅限于拿到了学分,并没有对专业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上述课程,在充分论证之后应予以精减。
在中国石油大学框架下的机自专业,学生的就业有80%是石油相关企业,具有石油机械的相关知识对于就业的学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对于目前培养计划中已有的石油机械的相关课程继续保留,以强化机自专业的石油特色,实现中国石油大学机自专业特色及差异化发展。
2.合理配置专业课,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
针对目前专业课开设较晚的情况,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将专业基础课提前到二年级,甚至可以在一年级就增加一些诸如专业概论这样的渗透性课程,让学生在基础学习的同时对于机自专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确相关基础课程在将来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向主动学习的模式进行转变。
针对目前专业选修课过于集中的情况,需要对专业选修课进行分组和分类,内容重复的进行优化和精减,并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将专业基础课程部分提前到第三和第四学期。
3.校企联合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资源优势,与相关石油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工程师共同制订灵活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实践教学就从学校虚拟走向生产企业,从纸上谈兵升级为现场操作。为了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工程实践经验,美国、法国、德国都将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4]机自专业也相应地增设AutoCAD认证、SolidWorks认证、Pro/ENGINEER专业认证、UG认证等软件工程师职业培训内容。企业需要的是独立工作的专门人才,经各种软件工程师的培训,是从“通才”到“专才”的后续教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力保证,经过职业资格培养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快地入独立工作状态,很受企业欢迎。
4.加强专业引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选拔上,要充分体现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入学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教学中,改变专业介绍是学生与专业唯一一次接触的现状,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从了解专业深化为理解专业,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进行理性的自主选择。对于动手能力强、就业目标明确、自主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引导其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方向;而对于创新能力强、有刻苦钻研精神并致力于读研深造的学生,则更多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得卓越工程师的选拔更加客观,并加强了对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关注。
四、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保障措施
1.学生遴选与教学等相关制度的配套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目前来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新尝试和探索,尽管从培养的目标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看,其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求学校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相关制度配套。
首先,学校层面要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鼓励、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并理解机自专业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制度。
其次,对于卓越工程师“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在教学资源配置、学籍管理等方面走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前面,针对一些常规的情况和一些特殊的情况,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全面、可靠,真正做到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与选拔制度
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学校应加大对在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引入和培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出台一系列特殊政策,鼓励在校教师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到企业攻读博士后、挂职锻炼及科研合作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次,将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聘请为卓越工程师的现场指导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政策,因为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可能由于学历问题、编制问题而不具备被高等学校聘为指导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但是,恰恰是这部分工程师才是弥补学校教育的最好的合作伙伴。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依侧重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较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从事相关专业技术10年以上的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3.密切校企关系,建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高原石油装备公司、孚瑞特石油装备公司、科瑞石油装备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国家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装备总厂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为校企联合培养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制订完善的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瓶颈,因为实践教学的模式与课堂理论教学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教学环境具有不确定性,考核形式多样,学生个体工作量化标准难建立等,使得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够客观,从某些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以上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可操作性强、比较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总结答辩和职业资格认证。
篇6
前言: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保证,其通过对各个方面标准化的管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在进行标准化管理中,要依据自身实际,充分分析市场因素,以实现标准化控制的过程性和有效性。
一、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大厦的的地基,企业管理大厦盖得越高,既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越高,标准化的广度和深度即地基也势必打得更深更坚固。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一方面,标准化是企业决策层科学决策,指导协调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其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发展商品生产,尽量减少消耗,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创造财富,增加积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每个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千方百计地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每一种管理方法都离不开标准化,都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这样才能使企业实现持续高效发展。如在企业管理中,从上层到基层,从管理到技术,无不透着标准化的影子,标准化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决策者制定制度,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标准化使企业生产者在生产活动中有章可循。企业生产者直接面对生产设施和生产程序,他们是生产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工作质量的好坏,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技术操作规范程度都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紧急效益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规程,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步骤,有一套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大到油水井的投产,小到一颗螺丝的紧固,都有相应的标准来衔接,约束。作为指导、协调、参与生产活动的依据和纽带,任何环节上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个生产任务和作业质量,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标准化为企业生产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标准化是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依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成功地把握时机,谋求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的灵魂,企业没有了创新,也就没有了生计,没有了经济效益,只有面临着亏损,倒闭和破产。企业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生产技术,并且要自身不断的进行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标准化,脱离了标准化的创新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创新,它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论是新产品还是新工艺,从研制到鉴定都有标准在把关,在衡量,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有。由此可见,标准化是创新成果用于生产领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引入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管理模式创新离不开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它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那这种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用途。只有与国际接轨,走标准化的路子,才能使管理创新真正发挥作用。如航天飞船一次次发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它的每一个设计和每一步操作都有严格的标准,它反映了标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标准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目前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项目和课题越来越广泛,它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项技术创新,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技术的要求,必须符合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标准和档次,才能和其他标准化的设备和设施配套使用,才能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和生命力。如果技术创新脱离了标准化,就不能应用于生产,而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一些好的企业如联想集团等,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新技术出台,而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的技术创新是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是标准化造就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出台。可见,标准化已经成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依据。
3、标准化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标准化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标准化对某些对象进行合理地归纳和简化,控制多样化和复杂化。如对产品品种规格进行合理简化,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批量,为企业创造采用高效率的工艺设备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提高生成效率,以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消耗,降低成本,以此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通过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道操作步骤标准化,避免操作过程和步骤上的混乱,达到标准化的要求,从而使生产更加安全高效,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设施的安全,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仅生产成本一项就包含有各种管材,钻材配件,油料,燃料,劳保等诸多费用,如果不按照标准采购,就会给我们的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必须制定各种物资采购标准和各种定额标准,采购标准化的产品和标准化的设备。只有按照标准操作,才能减低消耗,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标准化对企业降成本的作用
1、标准化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标准化可使企业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各方面能力及其他因素定位到一个适当价位,保证产品既有市场又有效益。标准化工作可使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产品配件、维修配件形成标准系列。标准化程度提高,使企业易于选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某钻井队在钻井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配件和设备等,如:钻杆、钻铤、套管、法兰、密封垫、阀门等等。如尺寸都在标准系列之内,则易于选购,且价格较低。而非标准尺寸的套管和钻杆则需厂家单独制作或委托有加工能力的单位制作。其所发生的费用远远高于市购标准件的价格。而且非标准件的生产周期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整体工程施工,必然使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2、标准化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而竞争的核心是质量。早在1998年,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就指出:“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作为施工企业,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抓好质量和质量管理必须要有一个衡量质量和质量管理优劣的尺度,那就是标准。没有先进的产品标准,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只有制定、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水平的产品标准,企业才能够根据顾客、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尽快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是标准化的主体,产品标准是企业的自身行为,是企业成为标准化主体的主要改革措施。通过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以安全、卫生、环保、资源利用及一些必须统一的通用基础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使标准中的核心部分――产品标准获得活力。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随着顾客、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进步,使产品标准成为有利于发展,能够取得效益的先进标准,使企业真正成为标准化的主体,才能使我国产品质量普遍地迈上新的台阶,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3、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征是高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生产速度加快,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要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节奏性越来越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要求提高。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密切协作。以某钻井队的钻井生产为例,在正常的钻井施工过程中,需要由钻进、测井、录井、固井等一系列生产施工和管理环节来完成。如果各个分项工作没有各自的标准,很难想象这一系列工作会顺利进行,若各个环节按标准互相合理配合则会缩短钻井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每支钻井队伍在进行钻井生产施工作业中,都离不开法兰、阀门、节流管汇、放喷管线、泥浆泵、柴油机等一系列零部件、管线和各种设备。这些零部件、管线或设备的生产分别由许多国内外公司生产,最后由这一支钻井队伍分别采购后,统一连接组装。这样一个复杂的、众多的产品类型、技术水平要求不一的生产组合,要靠制定和执行许多的标准,使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保证整个井队各部分的准确、顺利安装,满足其生产施工要求。因此,标准化工作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4、做好标准化工作,是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向国外开放。关税大幅度下降,配额、许可证等手段将大量取消。随着国外一些价廉物美的产品涌入我国市场,一些企业将失去市场。我国企业只有快速、有力地加强标准化工作,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扬长避短,抓住有利时机进入国际市场,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WTO对企业的冲击。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较低,标准化工作同世界先进的工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标准既是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也是克服外贸技术壁垒和发展国际贸易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因此,采用国际标准是企业与世界经济接轨进入国际市场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标准化的方法
1、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
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是转变观念、增强采标自觉性的必由之路。标推化客观上早已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人们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自觉程度和受益程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存在着转变观念、大力推行标准化进行再认识的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有企业特色的轮训是强化员工标准化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因此应大力开展企业全员标准化知识的普及轮训工作。另外,应大力加强企业全方位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要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强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培育、培训,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水平。使企业决策者和生产者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企业管理标准化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使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落实到位,这是解决企业管理标准化水平的根本。
2、不断完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不断完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标准化质量的根本途径。因为体制和机制实质上就是企业运行的软、硬件。应包含以下内容:建构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这是使企业加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制定、完善和推行系统配套的标准化运行机制。想做到这点,应该用企业工作全面标准化的思路来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密切关注纵、横向的协调和配套。纵向的有三个层次:国家、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的各项运行规章制度;员工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横向的有:科研生产运作、人才猎头运作、供销物流运作、财务资金运作、情报资料运作等的规范规则。上述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始终贯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最简原则。
3、实现标准化审查的全员化、便捷化、电子网络化
实现标准化审查的全员化、便捷化、电子网络化是加大企业管理标准化力度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大企业管理标准化力度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追加投入,而必须寻求一种脱胎换骨的质的提高。必须把标准化审查的大部分常规工作溶入到全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4、认真制定并落实企业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保证体系,使企业各专业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标准研究机构要用标准研究成果及时指导和引导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实施。要以企业科技进步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要鼓励企业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设备以及计算机数控管理、技术改造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企业也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要结合标准化法的贯彻将已经颁布的有关标准文本、标准实施办法,切实落实在企业各个岗位及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之中,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网络。总之,企业管理标准化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等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企业必须首先要搞好的工作。实践证明,凡是质量水平高,质量管理先进的世界名牌企业,无不是以高水平的管理标准作为坚强支柱的。因此,只有搞好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实力标准化既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就会层出不穷,只有首先抓住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对企业降低成本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企业通过标准化管理,对成本进行控制,使得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加大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篇7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而学习一种语言的终极目的亦通过其社会沟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的。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其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这四个方面技能的实现无不与语法这一要素相关。故而,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汉语语法教学的成功直接影响着汉语教学的成败;没有语法,无论是汉语母语者还是二语学习者,顺畅且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很难成为可能。
而对于缺乏语法形态变化的汉语,虚词在人们进行表达时显得尤为重要。诸如“但是”“的”这样的连词,其不仅可以改变书面或口头交际的意义,对于篇章的一致与连贯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除了有标记、尚有痕迹可寻的虚词外,“意合”也是实现汉语篇章连贯、交际顺畅的重要手段。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会通过意义层面而非形式层面的串联来实现篇章或言语的衔接与连贯。
如果将作为功能词类的虚词与其他包括名词、动词在内的实词一道视作珍珠项链上的珍珠,那么诸如意合这样的语法手段就是将独立的珍珠串联在一起的丝线。正如语言学家Wikins(1972)所说:“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因为词汇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组成部分,没有语法的词汇就如没有树干和树枝的树叶,只是一片零散的叶子。[9]”
本文欲从汉语语法若干特点的讨论为出发点,提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横纵轴”的说法,即通过虚词教学以“意合”这一语法手段的教授与强化,为提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成效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参照。
1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汉语语法的特点不论在汉语的本体研究中还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讨论中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自1898年《马氏文通》的发表,人们开始关注汉语的语法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专家学者对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基本达到共识。概括说来,现代汉语语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语法形态比较少。从世界语言类型的角度看,汉语属于缺乏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它对语法范畴的表达,一般不依靠或不必强制性地依靠固定的句法形态(动词变位、词尾等)。
2) 词序对语义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汉语语法关系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词序的变化。相同的词语,不同的组合排列顺序,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3)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汉语里有大量的虚词,这些虚词在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的虚词不仅意义复杂,而且用法灵活,何时必用、何时可用不可用,有各种条件的限制。
4)词法和句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复合词占主导地位,而由词组合成的短语,在结构上又往往与复合词具有平行一致的关系,这就使许多短语,尤其是陈述、支配、补充型的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自然实现为句子。
5)主题比主语更为突出。在印欧语中充当主语的成分是有一定限制的,而汉语则不同,各种语义角色,比如施事、受事、工具等,只有能成为被陈述的对象都可以占据主语的位置,几乎没有什么语法关系的限制。从这个角度理解,汉语句子的主语更多地具有主题的色彩。
6)汉语语法重“意合”。现代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故而汉语语法有重“意合”的特点。这里的意合,指的是语言单位主要凭借语义上的联系而组合,在形式上并没有显性的标志。
2 “横纵轴”说法的缘起
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其犹如几何中的横轴和纵轴,将所有的语言单位网罗其中。这两种根本关系是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理解和掌握了它,就犹如抓住了观察分析、归纳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的一把总钥匙。
结合汉语语法的若干基本特点,学界普遍认可的,虚词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中既是教学的难重点之一,也是学术、教学研究的热点议题。而汉语由重“意合”而带来的语义关系意义“凌驾”于句法规则之上,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往日单纯从语法形式角度认识、学习汉语的新路子。
若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也看做是一个纵横的网络的话,虚词这个较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更为抽象的功能词类恰可与实词一道被看做是这个网络中的纵轴,也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聚合规则”;传统的组合关系,指语言单位形成更大的单位所依据的句法规则,侧重于语法形式上的“组合”,而“意合”是依据处于句法形式意义之上的语义关系进行的“组合”,其不局限于具体形式的规则,故暂称之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准组合规则”,即网络中的横轴。本文提出将虚词与“意合”归为这样一个框架之中,意欲更为系统地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进行更为宏观、且脉络更为清晰的把握。
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的“纵轴”――虚词教学
从跨语言角度看,虚词在人类自然语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在西方语言或汉语中,也论文在书面材料或口头言语中,没有了虚词这一功能词类,精准而顺畅地进行表达几乎没有可能。而对汉语而言,由于在其语法系统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的虚词就担负起了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
3.1 虚词的教学研究
普遍而言,相关学者对虚词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虚词用法的研究,一是虚词意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不论是在语法研究还是语言学整个领域的研究中,关于“意义”的研究远难于“形式”的研究,只因“意义”的内涵抑或外延都太过纷繁复杂,难以把握。至于虚词,正如马真[4]所说:“对于虚词的用法必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不过,虚词用法上需要注意的地方,常见的也就是以下十个方面:句类、词类、轻重音、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位置、跟其他词语的搭配、语义指向、社会心理。”那么我们沿着这条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虚词教学进行探索,相信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3.2 虚词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
在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汉语二语者传授的语法知识,既不可等同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主流学校中所接收的内容,也不可等于学界内相关学者所研究的内容。故而我们要明确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要服务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个总目标,即我们要分清所谓“专家”语法与教学语法,以及一语教学及二语教学的界限。就如何对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进行虚词的教学的问题,我们有如下看法:
首先,要加强虚词的比较辨析,以正确精准地理解其语法意义。具体方法有:
1)不仅要注意辨析那些意义相近、容易混淆的虚词,如:“都、全、净”“和、及、以及、及其”等;而且要注意辨析那些意义相对,但又有着一定语义关联的虚词,如人们常常将介词“把”和“被”放在一起比较,以分别凸现、说明这两者不同的语法意义。
2)不仅要注意辨析同形异义的不同虚词。以“和”为例,其既可充当介词,如:和妈妈一样,她也是个善良的人;又可充当连词,如:小李和小王都当上了大队长。还要注意同一虚词的不同义项,以副词“还”为例,其义项多达十几个,确实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课文材料通过反复操练使学生较为正确地掌握。
其次,要注意虚词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时的限制条件,以把握其具体用法:
1)要注意虚词的使用范围。如,同为语气词的“吗、呢、哪”,是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中易混淆的一组词,就要明确其区别主要表现为所进入的句子的类型不同;再如,“一下子”和“突然”这对近义词,也貌似难以区分,但只要把握了这两者为可充当的句法成分不同,就不易弄错了。
2)要注意有些虚词使用时的特殊情况或限制条件,如,“很”这类的程度副词无法修饰状态形容词;“不”这类的否定副词不可以修饰名词等等。
这两点也都是在掌握虚词具体用法的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对比分析、比较辨析等“对比习得”的观念要贯穿在虚词教学的始终,这样,外国学习者才能明确不同虚词的使用范围。
总之,要奉行精讲多练的原则,反复地练习,使之形成语感。即通过课文、练习、讲解外国学习者出现的病句等,进行针对性的讲授,给予潜移默化地影响。
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中的“横轴”――“意合”
4.1 何为“意合”
所谓“意合”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即有意义关联(或相似或相对)就可在人们心中构建起无形的联系,于是便形成了“意合”。简言之,意合就是在句法关系意义之上的语义关系意义。
语言是讲这种语言的人或民族的文化载体、精神的外在体现,故而汉语重“意合”,主要在于汉语本身是表意文字,且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神”、重“意”的传统。Fowler曾这样描述汉语意合的特点:“犹如海浪向前推进,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像,又各不相同;隐含着某些规律,但却过于复杂,难以分析或表述;这些规律规范着波浪与波浪、波浪与大海、词组与词组、词组与语段之间的各种关系。[1]”这段话极富美感且对于汉语“意合”的描述很是贴切。
4.2 “意合”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体现
首先,从汉语合成词的构造、词组的结构类型到句法结构所体现的语义、语用特点,再到语境中的句式变换、省略等都体现出了这种意合的特点。
例如:(1) 养病;(2) 恢复疲劳;(3)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些短语或句子隐含了内在的逻辑结构,汉语母语者正确理解其蕴含意义并非难事,但是对并不熟悉汉语这一特点的二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就很难将隐含在句子中的信息正确地、得体地读取出来。抑或者,外国学习者一般难以弄清楚这种缺乏一定形式标志的语言单位在组合中所表现的语义搭配关系,组合时经常出现搭配不当的语病。
因为意合而成的语言或言语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主要由语义成分所承载,这就使汉语常常能以经济、简洁、凝炼的表层形式包含丰富的深层语义,表达多层次的内容,承载最大的信息量,从而使汉语的表现力显得格外的强。但这也正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难重点。
其次,除了上述所说的句子中所隐含的逻辑关系是外国学习者难以把握之外,汉语出于委婉表达的习惯,而衍生出的“微言大义”以及“意在言外”就更是教学中的难点了。
汉语的句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存在着显性的语法结构关系和隐性的语义结构关系。这两种关系有时候是相对应的或基本相对应的,但在更多的场合是不对应的。当汉语母语者碰到一句多义的情况可凭借已有的语感体会到这些隐含在同一句法结构中的不同的语义关系,或者可以根据当时的语义或社会环境推断出蕴含于句子之中的言外之意,而汉语二语者却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况且汉语是“无标记”的语言,也就我们通常说的“神聚而形散”,对于汉语二语者而言,在初始阶段甚至在中高级阶段对此确实很难理解和把握。
4.3 利用汉语独有的重“意合”特点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吕必松[2]提出,汉语是组合型语言。汉语的各级单位都是由小到大逐级组合生成的,组合生成是汉语的生命线,是汉语无限活力的源泉。
可以这样理解,“意合”亦是组合生成的一部分,与吕先生所提出的汉语的“二合机制”相比,范围似乎窄了点,因为“意合”指的是所有组合生成中的“无标记”的那一部分,不借助以虚词等显性形态标记的,仅仅通过语义上的关联组合在一起的词、词组、句子等一系列语法单位。所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应当加强对句法结构中语义关系的分析,帮助其理解和掌握语言单位组合时的意义搭配规律。在反复操练的前提下,不仅要让学生顺畅地掌握句法结构模式,而且要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弄清楚在句法结构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及使用的条件。
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该民族的社会文化甚至思维的根源所在,所以对于外国学习者在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方面知识的讲授与渗透,相信对于更好地理解体会掌握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会很有帮助的。故而,我们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好这条关键的“横轴”――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与虚词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做到“纲举目张”,让汉语二语者更好地领会汉语语言单位组合时语法、语义以及语用上的各种联系,以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尽量为其消除汉语难学的潜在影响,促进二语学习者学习方法上的良性循环,使其高效甚至快乐地学习汉语。
5 结语
虚词的用法固然复杂多样,但相比之下,虚词的用法比虚词的意义还是容易考察和把握的,因为虚词的用法是显性的,有标记可循的,都表现在外;而虚词的意义却是隐性的,难以考察和把握。更何况在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中,各环节的教学――包括语法教学都是秉着培养外国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这一总目标进行的,故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精准、得体地掌握虚词的用法,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中应下大力气研究所在,这亦符合汉语语法研究走语法形式路子的大方向。
另外,如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字”“词”本位之争一样,关于汉语的“意合”特点,亦有相反的声音。金万鑫[8]就明确提出对于“汉语的意合语法”的反对意见,其认为若过分以“语义”作为汉语的组合的单位,完全摒弃形式,会走上用意义解释意义的“歧路”。但是不论是字、词的本位之争,还是对于“汉语”意合的正面支持或反面驳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争论焦点并不在于谁是谁非,而旨在如何更好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或汉语教学服务。故而凡是有利用汉语教学的方法,我们愿意从教学成效的角度出发,取其精华为教学所用。而我们相信,关注虚词与“意合”语法手段的教学,会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吕必松. 语言教育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马真.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 商务印书馆,2004.
[5]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赵金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