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提高人文知识水平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主要与精神生活有关,具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通过提高人文知识水平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告诫人们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要增加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的人文知识,不仅影响着其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作为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知识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杜威指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师内在的气质,丰富内心感受,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3.提升人文品格
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其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能体认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品格,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教书育人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至高无上的一部分,教师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要平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使师生之间建筑起信任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后,作为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要热爱、虔诚和敬畏。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祖国语文文字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4.展现人文行为
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教师内在的人文价值、人文品格,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现人文行动。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身为教师要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一视同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教师要志存高远,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古人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说的就是志向远大对事业成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从教的志向,热爱教育事业,紧跟时展,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最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教师准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对学生的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教师的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挖掘蕴含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作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志向;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的勇气和毅力,为完成那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他坚持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但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没有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从另一个意义来看,他是一个胜利者,虽败犹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虽然描述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生命总是永无止境的,是顽强的、永恒的、美好的。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生命的长河中前行。这些都告诉人们要成大事,必须要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恒心、意志、毅力等品质,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益处。
2.挖掘蕴含胸怀阔达的宽容意识的作品
如今中学阶段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爱,没有阔达的胸襟、缺乏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精神,表明中华民族宽容待人的处世哲学。这种精神在语文教材中多有体现,如“管鲍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叔牙的本钱比管仲的多,赚钱后管仲却多拿了一份。旁人对此说三道四,鲍叔牙替他解围,说他家里比较贫困,应该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总是躲在众人后面,撤退时他却跑得最快。别人对他很不满意,鲍叔牙仍为他辩解,说他家里有老母亲,是出于孝心。管仲对此感激不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一番大事。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正是因为蔺相如阔达的胸襟感动廉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宽容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宽以待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挖掘蕴含博大精深的仁爱精神的作品
“仁者,爱人。”“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经过无数哲人先贤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贾谊的《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醒当权者要施行仁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的房子是破的,希望天下人都能有房住,可见,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多么感人,多么深刻!
篇2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得到生命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不是强势的填塞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来体现,让学生感受到,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在双腿残废后经常跑去地坛,脱离不出死的念头,挣扎、彷徨,最后还是选择继续生命。从这一描述和最后作者的正确抉择,告诉人们,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孝敬和最好的回报,作为健康的中学生,是不是更应该去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引出反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文章《猫》,由于偏见让一只小猫死去,作者深深地歉疚。对一只动物都如此重视生命,何况是人,所以生命应该是被尊重被珍视的。从这些文中提炼其中心,让学生能理解生命和重视生命,知道其意义所在。
2敞开心扉,理解感悟生命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一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在教师引导学生来感悟生命时,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一些课堂的讨论来掌握他们的认知情况。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文章本身要突出母亲的不容易。很多学生不知道生命怎么起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视频,例如女子剖腹产的视频,剪接一部分给学生来观看,生产的不容易再结合文章中的母亲带孩子成长的经历来反映生命中母亲的付出那么无私,爱那么承重,孩子对母亲都是最有感情的,可以让他们课堂上谈谈“母亲给与我生命,照顾我生活,所以我应该……”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最深层的情感和最真挚的个人感受,让学生知道生命本身归属于自己,但实际它承载了太多的沉甸甸的爱和付出,我们应该热爱生命,让生命在我们有限的时光中体现它正面的价值。
3写作练习,提升个人感受
在布置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作文时,老师可以不用设置固定的文章题目,可以写关于植物的、动物的、人物的,这些有生命力的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可选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和一些课文的感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体裁类型可以不做限制,任由学生发挥,主要是他们能突出生命这一主题就好,当然也可以是根据某个电视节目、某个新闻事件的观后感,让学生自由发挥,看看学生的真实认知。当然从这些作文练习中,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在此认识上是积极的是正面的。在中学生阶段,本身除了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之外,也应该留意他们思想意识的成形和心态内心的感受。老师从作文中发现有学生对于生命有消极认识和想法时也能及时地处理和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
4新闻引入,进行反面教材教育
在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选择上,老师可以引入有社会效应、度高的新闻稿作为阅读对象,既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又能进行良好的实例教育。例如,“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网络报纸的大量篇幅的报导络绎不绝,教师可以将相关新闻报导带到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分析,谈个人感受,这个事件不光牵涉到生命话题,还反映出现今教育中一味重视学习而忽视情感培养而发生的悲剧,老师做出分析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现场谈自己的感受,反面教材能让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这些社会新闻作为阅读材料引入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把关,要让这些新闻能积极有效地指引学生,而不造成负面的成长影响。
篇3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1.谐音型。
谐音型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重要的一类,主要有数字谐音型、字母谐音型和汉字谐音型三种。其中数字谐音型,主要是取数字的发音与汉语中词语发音的相似点,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字母谐音型一般是先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再选取与英语发音相似的字母,如U(You)表示“你”。汉字谐音型一般是谐音的错别字,如“神马”表示“什么”。
2.符号型。
符号型的网络词语一般是利用键盘上的字母、数字、标点以及一些特殊符号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丰富的符号图形。如:(^o^)表示哈哈大笑。
3.缩略型。
缩略型可以分为英文缩略和中文缩略两种。英文缩略是取单词的首字母,如“BF(boyfriend,男朋友)”;中文缩略是取汉语的声母,如,LG(laogong,老公)。
4.词义变化型
词义变化型的网络词语或是改变旧有的词义,如,“菜鸟”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不是很擅长的人;或是增加新的义项,如,“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网络词语大概可以分为以上四种,它们有不同于现代汉语原有词汇的特点。
(三)网络词语的特点
1.创新性。
网络词语中谐音型、符号型和缩略型都是新创造的词语,创新性明显。词义变化型的词形虽然是旧有的,但其词义也是随着网络环境改造的,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2.简洁性。
大部分网络词语都是用简短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如,CU(seeyou)表示“再见”。
3.形象性。
网络词语中符号型的那部分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词义变化型也具有形象性,因为网民一般将表示具体的事物的词语的语义进行隐喻引申。如,经验丰富的网民叫“飞鸟”。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更愿意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再加上教学手段的改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接触到网络语言。这就使网络语言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产生在自由、无拘束的网络环境下,不仅能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1.促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网络词语是网民根据特殊的情况创造出来的,创造这些词语需要大量的思考。在网络这种自由、无约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很少受到课堂上的约束,从而能够创造出简洁、新奇的词语。学生在创造网络词语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创造力的提升。词语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词语创造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升。
2.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词语运用和创新是中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词语大部分是新创造的,即使是旧词,词义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大部分是学生在网络这种虚拟的、自由的、无拘束的环境下,根据自身表达需要创造的。这种创造无疑提升了中学生创造词语的能力。提升了词语的创造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词语的使用能力。因为新创造的词语更难使用,在使用这些网络词语的时候也就提升了词语运用的能力。因此,网络语言可以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所以学生创造出来大网络词语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然而随着网络词语使用的频繁,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语也会进入中学语文的教学,这就使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不规范,也会使中学生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因此,网络词语会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2.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网络词语也就不受太多的限制,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低俗的词汇。但学生的好奇心和使用的频率很容易使他们习惯这种低俗词汇。经常使用低俗的词汇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会让他们认为一些低俗的现象也是美的。语文课堂的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网络语言有可能会阻碍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网络语言凭借自身的新颖性、简便性吸引着中学生,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正确应对网络语言
教师要应对网络语言,首先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不盲从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当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进行教学,不能盲从的批判所有的网络语言。由于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语言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肯定网络语言的优势。但网络语言也存在缺点,网络语言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规范语言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当限制低俗网络语言的使用,纠正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学生既能受到网络语言的启发又不让网络语言阻碍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规范语言的形成。
2.文明的原则。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点,有一部分网络语言是低俗、不文明的。教师在使网络语言进行教学时,应遵循文明的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的网络语言,在指导学生摒弃不文明的网络词语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创造文明的网络语言,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
3.扬弃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网络语言的特点和正确的语言规范、审美观进行扬弃。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和创造网络语言时,也应同时传播语言规范的知识和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这样学生就会自动的学会使用和创造规范的网络语言,就会自主的进行扬弃。
(二)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网络语言有着优点和缺点,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语言,而且是传承母语知识及人文性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学人员的共识,这对于教师自觉加强语文教学语言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加强中学生对汉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本汉语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是伴随互联网兴起的一种新生物,求新、求异、求变是网络语言区别于传统语言的一大特点。当网络语言走进校园冲击语文教学时,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由教师满堂灌输的方法,通过探索研究找到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讨论中,得知学生对辩论赛、课本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讨论质疑等方法普遍持欢迎态度。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当引入课堂教学。
篇4
(2)过分依赖课件,使课堂教学只是走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课改的宗旨目的和思想理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片面地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否定,认为只有信息技术才是克服语文课堂教学弊端的最好方式。认为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和多元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和课堂上的积极性;认为把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课改和教学的要求以及目的。因此,正是因为这些偏见导致了语文教学向新课程改革靠拢后而出现的严重错误。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1)丰富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在现代化教学当中,一些丰富的电子课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不需要再使用传统的模型以及挂图等工具走进教室,而是可以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等一些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充分展示声、图以及文和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如,当教师讲到《晋祠》一节的时候,由于学生们没有去过晋祠,而只看书中的文字以及插图往往会使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只看书中的图像的周围环境和建筑设计也难完全把握作者想要说明的顺序。但是,自从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课件轻松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负担也大大地减轻了。
(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创设和课程相关的一些情境,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利用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当讲到《,你在哪里》一课的时候,因为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人民对的一片深情。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彻底地激起情感涟漪,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多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在人民群众当中活动的照片和画面,并且在画面当中插播音乐,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3)实现信息及时反馈,有效促进师生交流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且还能够充分地提高教学效率。语文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教授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都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服务,实现教师主体的逐渐隐蔽。此外,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主体的职能和作用也在渐渐增强,由依赖教师到自己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篇5
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够反映本民族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某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
2、关于诵读。
对诵读的界定主要是指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的吟咏,让人们熟读成诵。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精思细想,渐渐的体会到所诵读内容的情感与内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是吟诵、朗读、熟读、背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1.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有关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整体,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关联效应。而诵读则是链接各项能力的一座桥梁,能够对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语文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诵读,反复的咀嚼,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智育意义:承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因,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行人为的传授。每一种文明大都是通过“经典”来探索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课堂教育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经典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品质和许多优良的道德准则。坚持经典诵读的长期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经典的领悟能够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实现陶冶中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德育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的途径探讨
(一)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诵读平台
在教育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一直被人们重视。在中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同样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诵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诵读环境。要将传统经典因素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比如在校园的橱窗之内定期贴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文章内容要做到题材多样,韵律感强,短小易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广播在播放时段进行经典文章的诵读,从听觉上刺激中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另外,还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环境,也为经典诵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在教学资源上,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为中学生量身制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经典的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现有的强大资源。首先,在教材的魅力的挖掘上。课本中收录了具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文辞优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另外,教师要在经典诵读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其次,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领略经典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领悟也是各有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也要避免一味的使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三)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和对经典诵读的听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性,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典的能力。
篇6
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这段话深刻的指出,教师是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字符号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预定的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较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中介”作用,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教学激情和情感修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激情洋溢,学生便可渐入情境,课堂被浓郁的艺术气氛所笼罩。一堂课结束方能有一种犹如刚刚欣赏一场好戏后,步出剧场的充实、愉快之感!正如W•詹姆士所言的“只有纯粹的知识性质,它是惨淡的、无色的心态,缺乏情绪应有的温热”。真正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是经教师综合内化各种情感的、非情感的因素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激情,是教师在教授一堂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的。因此,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强烈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逐步引入作品所设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自己要对祖国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要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革命接班人,做教师的心中就要揣着一团火,对党对社会主义有着满腔的热忱满腔的爱”。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激情。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激情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不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它是教师整体的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的整体体现。惟有真情、真知、真理方能撼人心灵。清人沈得潜说的好,“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语文教学亦应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审美修养,这些都是发挥教学激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语文教师要融入课本创设情境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产生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达成情感“共鸣”。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既然为文者是“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也就理应是“披文以入情”。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研读某篇文章时,须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感,进而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感染,并体验到它们。如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谆谆告诫:“千万不要和年轻人干巴巴的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思想的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激情,来创设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如学习《呐喊》自序一文时,可先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可创设如此情境:“提到鲁迅先生啊,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了他的很多作品。下面请大家不妨和我一起回忆一下有哪些作品呢?对(师生共答),有唯一一个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有在一轮圆月下,《故乡》中一个项戴钢圈,手持钢杈的少年《闰土》;还有与双喜一齐划船偷豆,看了一场并不好看的《社戏》……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我们列举的这几篇小说出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小说集呢(众生答曰:《呐喊》)?”这样,通过描述性的话语,一方面回顾已学课文,一方面把学生思维牵引到即将学习的课文上;既达到引出新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篇7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通过经典古诗词来表达,例如“月”“梅”“菊”“茱萸”等。教师在讲授这些优秀诗篇时可充分挖掘所含的民俗文化,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的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这些可以是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节日里的风俗习惯。《水调歌头》里面让学生体会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与亲人多年不见,思念之情、思念之苦可想而知。作者从失意、孤独中走出,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寄托对情人的思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都是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的很好的案例。
(三)在中学语文活动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黄河,母亲》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亲身领略到黄河的气势磅礴、泽被两岸万物生灵,体会到黄河对华夏民族、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感情。语文活动《戏剧大舞台》,戏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的戏曲在国外也享有盛名。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华地域戏剧的特点,并从这些戏剧中感受民俗文化的发展。
(四)校本乡土教材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篇8
做到每节课心中有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用现成的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这就影响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学课程标准,研究课本,明确这一节课在全册教材的地位和任务;然后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好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提问。而且,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采用科学合理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亮点
多表扬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被别人肯定。一句赏识性的话,一个平时表现的奖励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亮点,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多给学生一句鼓励的话,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并适时给予积分奖励。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对每一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有积分奖励。即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但他敢于起来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鼓励分。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无对错,只要你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所以,在我的课上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宽容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优质高效的课堂。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任务和和问题出发,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实践中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针对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感受诉诸笔端?学生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基本达成共识。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观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篇9
2.合理设计延伸性作业
教师要设计一定量的延伸作业,向课堂两头延伸。课前作业延伸重点在于通过语文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课前作业在于简要,包括字词句、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也可抓住文章切入点设计延伸性作业。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可以布置延伸性作业:①通读课文,自由写一写、查一查文中生字词,读一读优美句段;②了解文章写作背景;③思考:为什么背影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把这个背影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延伸作业既包括字词句的积累,又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去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深情,思考题则抓住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突破,融读写说为一体,简要而不简单;课后延伸性作业主要起巩固、查漏、提升等作用,教师不能面面求全,可以突出作业训练重点,对于这篇文章课后延伸性作业,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细致的描写,于小中见大”设计作文练笔作业,学习文章背影刻画的方法,写一写生活中感动你的那一个瞬间,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3.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与生活密切相关相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尝试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等,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作业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例如在学习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寻桥探美”为主题,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访生活中的桥,拍成照片,或者从网络搜索你认为最美的桥,并用最美的语言抒写桥的最美之处,模仿文章中的写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实践活动突出作业设计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寻美中抒写美。学习文章写法是对文本的巩固与提升,寻美抒写美则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此外还要切合社会热点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在学习流水河先生的《理想》一文时,我们可以将之与提出的“中国梦”相结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作文比赛,或者诗歌朗诵等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二、中学语文作业评价的优化
中学语文作业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优化作业评价。“作业评价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反馈中起着重要作用。”
1.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以教师评价为主。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不断探究作业评价的方式。在评价时,教师要充满人文关怀,以鼓励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为主,采用鼓励性评语、期待性评语,呵护学生学习自信心,致力于学生长期发展。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如一些客观性题目,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它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家长进行“预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作业情绪、情感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建立起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渠道。
2.构建开放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的开放性。作业评价不仅仅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简单地用对错进行评价,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丰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对学生作业书写、作业态度、订正及时性、作业进步程度等进行评价,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将知识评价与能力、情感评价等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开放性。传统的作业评价主要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价缺乏个性,缺乏针对性。在采用等级评价时,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例如星级评价法,在实施时,要让学生明确星级评价的标准,例如作业准确率、书写、订正及时等;累计评价法,建立日、周、月、学期等累计评价,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评语激励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评语评价法,通过评语让学生了解作业中的不足,提升学生作业的针对性,利用评语促进师生交流,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信心,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
篇10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③名著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其经典性、科学性、丰富性、代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学教学中的名著阅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语文教师要为中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例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国四大名著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除了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之外,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吸收。语文教师可以把情景教学法带入到名著阅读教学中,其包括课堂游戏、影像赏析、角色模拟等。例如,在阅读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精彩环节进行角色模拟,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精彩的句子进行点评。
(四)针对性训练在中学阶段,名著阅读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并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两个专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专题训练有助于把名著的重要作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篇11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学会引导,学会启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步随着教师的问题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去移山?移山有哪些困难?还有其他的方法去改变这种状况吗?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相互交流,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影响语文课堂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离开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是残缺的教学,是没有活力的机械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广大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也能够明了自己的定位。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去组织教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接受心理,而盲目地教学,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2
(一)诵读法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逐渐被语文教育者更多关注运用的传统教学法。让学生感知课文、熟读、记诵,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在记诵中感知文章美感,记诵时也不会忽略文中重点字、词、句子。教师具体可用议、读、赏、评等方法。如《口技》这篇文章完全可采用“议、读、赏、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字,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议论;然后议论小组推选出小组代表,由小组代表阐述小组审美体验结果,由其他同学评述小组代表阐述的小组审美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评讲,它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起着重要作用。让课堂在教师引领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
(二)讲析法讲析法同样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分析讲述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围绕课文的字、词、句子来讲析。可以抓住课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讲析,可从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逻辑、表现手法等方面中选取讲析重点,不可泛泛而谈。例如表现手法的讲析,要视体裁选择讲析重点。议论文关键在篇章结构和论点论据;人物传记应围绕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进行讲授;写景抒情的散文,重点在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同一体裁的课文,讲授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同是游记体裁的《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写的是人所经历的事和人物的活动;《小石潭记》写的是景,因此这两篇文章应采用不同侧重点进行讲授。
(三)评点法评点法所评点的内容是文言文的词句用法、文章结构以及内涵美感等方面
评,主要是简明扼要的评析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重在文章结构;点,主要是点出文章的精妙与疑难之处,重在字词句子。例如,《登鹳雀楼》中的“依”,“穷”二字要点,整首诗宏大开阔,激越昂扬的格调要评,通过评点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全诗意境。运用好评点法会引领学生既掌握文言的字词句也领会文章思想结构的精要。
篇13
1.3课件制作“走样”有的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独特、动感等效果,不管所准备的资料和信息是否用得着,都一股脑塞进去,这样的课件看似“饱满”,实则杂乱无章。
1.4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教师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化,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识都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让多媒体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冗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抓不住学习重点。
2完善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2.1控制课堂,突出教师的主导性语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根据教师的主导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展现形式,控制讲授的节奏,根据学生的互动表现适时调整讲课的侧重点。比如,教师要依据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媒体表述方式,有时课堂知识呈现的速度超过了学生的接受速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和节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时时注意学生的反应,重视同学生的感情沟通,及时捕捉学生通过表情、作业等反馈的信息。要避免一味按预先制定的课件进行教学,成为课件的俘虏。
2.2增进交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应树立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结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嘴脑的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穿插课堂提问,开展课堂讨论等,以调节课堂气氛。学生主体性原则对教师制作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能随机应变,体现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气氛活跃,提高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可防止从“人灌”到“机灌”的现象。课后对课堂上产生的灵感及时记录,并进行修改,做到精益求精。
2.3精选素材,提高课件的高效性笔者认为,围绕教学重难点精选素材,才是解决之道。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中成长起来,最终学会独立学习。当情景创设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帮助工具时,这种帮助应该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减少。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爱,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并把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切忌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制作课件要充分体现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有所选择地加工,注重择优。另外,要避免过分追求画面的动感和美感。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速度不能太快,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2.4取长补短,把握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性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对板书等传统教学基本功的培养是不可取的。板书虽然无法用其有效的空间来展示材料,但在串讲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替换,而是对传统手段的一种补充和改善。传授知识本身是以传统教学为主,素材的补充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网络教学对练习课、复习课等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太理想,需要传统教学的优势来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等手段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获得课堂之外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效果,而这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