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美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研究生美术论文

篇1

美声唱法特点:(1)音域宽广,声区统一;(2)声音连接圆滑和优美;(3)明亮松弛,讲究高位置;(4)灵活华彩、轻巧俏丽;(5)重视呼吸、用气歌唱;(6)注意内涵、表现丰富。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

美声唱法必须做到:(1)声音圆润、柔美、自如;(2)声音响亮有穿透力;(3)音域宽广统一;(4)音准完美、节奏准确;(5)咬字吐字清楚、纯正有韵味;(6)用心情歌唱、感情真挚动人;(7)声音持久、不易疲劳。

怎样掌握好美声的发声方法?

1.掌握正确的呼吸

意大利人说:“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也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在练习呼吸时,应注意力集中,身体放松,鼻子深吸,吸入深处,越低越好(丹田之气);把身体比作一个花瓶,把“水”倒进瓶子,是从底部开始有水,再慢慢向上充满,直到顶部,气息充满整个身体后再用嘴吐出来,用鼻子吸、嘴吐。wWw.133229.COM每次做呼吸练习2—3分钟。睡眠时的呼吸(深呼吸)就是歌唱用气时的正确呼吸:(1)开始练最好躺在床上,那时身体很放松,如果觉得气吐完了,下面一定要抵住,那样就可以多拖几拍,唱时不能放下来,唱完不动,还可以唱几拍;(2)平躺,舒展地大吸一口气,上身慢慢抬起,并徐缓地做吸气动作,体会横隔膜、腹肌张力控制气息;(3)平躺,两脚慢慢抬起徐缓吸气。

可用字母“s”或“f”的发音法练习呼气,循环反复“呼一次”就“唱一句”,来体会在歌唱发声时的气息控制。歌唱时一定要吸足气后再唱(腰、腹、饱满凸起),口型呈打哈欠状,露出上牙,下巴自然松下,咽腔打开,喉头下垂吸足气后瞬间就唱。吸气时两肋张开,横隔膜用力向下坐,同时腹部及腰部一圈的肌肉要向四周扩张。呼气时,也就是唱歌时,保持住这几种力量的对抗平稳,均匀而缓慢地吐出去,也就是要有控制,呼吸要有弹性,走快速音阶练习,快吸——保持——慢呼。

2.唱歌的用力

唱歌用气力(气息、支持)而不用喉力;有了呼吸,要忘记喉咙,只利用呼吸来抵制喉音,如不忘记喉咙,一张口它就出来用力,因此不用喉咙用力,力要用在呼吸、丹田之气上。当我们呼气时,下面用力抵住,有了气息的支持,喉咙放松了,声音自然到前面,用气讲话唱歌是关键。

3.喉咙打开、喉头稳定、位置不变

(1)喉咙打开:喉头下放到最低点。“打哈欠”状是打开喉咙的最好办法。打哈欠:轻轻张开嘴,用鼻与口同时快速地吸一口气,贮存在腹部,想象自己的鼻子酸胀,然后像我们平时困了打哈欠一样,把气吐出来。外部姿势是:吸气,嘴张开(呈“打哈欠”)做微笑状,露上牙,松下巴即唱,声音在上腭部位反射出来,可以找到鼻咽腔的声音,这种声音响而宽,声音位置也高,要在演唱时体会到,打开下颌骨(耳根下面)的同时还提起软口盖,这是打开喉咙的关键。唱时永远开着唱(不管五个基音口型如何变化,但咽喉腔是打开的),里面比嘴张得更大些,通常说,歌唱家的嘴巴在后面咽喉腔里。贝基大师说,按打哈欠的喉结位置去发音,这是非常简单的途径。

(2)喉头稳定:喉头下垂稳定是摆声音位置的关键。采用横隔膜两肋左右张开的深呼吸法,每个音都有呼吸(底气)支持点,这样喉头就下垂了。放松下巴动作——左右摆动下巴(头尽量保持不动)。

(3)位置不变:检验声音位置对与否的具体方法。在头部稍后仰的瞬间,唱出延长的a元音——旋即头部又慢慢地前仰下垂,如果声音卡在喉咙里,那就说明声音位置变了,咽喉腔、鼻咽腔没打开。锻炼位置不变可唱,低音至高音(没旋律,是拉警报),声音位置一点都不能变,一定要在位置上唱,丝毫不要有裂痕(声音发岔),但随着音高动气息要直通鼻咽腔高位置上去。唱高音时用“ha”一下打上去,不能“冲”去唱高音,可用半声来唱,气息往下,下行位置不变,用横隔膜的力量。

(4)找好面罩共鸣。“面罩”原指养蜂人怕蜂螫而戴在头上遮住面部的小网,声乐指人口腔以上的共鸣部位,内藏得一个个小空室——上颌窦、颚窦、筛窦、蝶窦等。面罩共鸣:振动在上鼻咽腔两腮上面,两边太阳穴延至眉心处。声音位置:额面两眼下面一点,两口颧骨前,牙关的打开处,声音的位置必须始终保持在面罩共鸣里。共鸣位置只有一个,没有胸腔、喉腔、鼻腔、头腔之分,只有面罩共鸣点。怎样才能找到面罩共鸣呢?面罩共鸣好比一座大楼:

三层:高音

共鸣点 二层:中音

一层:低音

低音往上,高音往下,把声音训练成一条线,而不是三截声音,下粗上细。往往我们是越低越往下压,越高越往上抬,结果是越压越空,越抬越紧。高低音应该是一个交叉的方向,这个交叉声音应在面罩上汇合成一条线。把所有的音都套在中音共鸣点上形成一条直线,也就是一个音套一个音。高低音都在这个“一条线”,音色是同样的,音质是同样的,音量也是同样的。

(5)低音聚,高音开。发低音不能把嘴张得过大,否者声音不聚了,就空(散)了,要把声音集中往上送,位置不变,需用较多的气息。“高音开”,随着音慢慢开,笑着唱(横)但位置(点)不能变,到了一定高音后再张(笑张),骨头张(揭盖),不张口腔。怎么张呢?在挂钩处张(颌骨),嘴跟着张,而不是先张嘴。开到最高限度后声音要转,以发出自己最高音,上腭的上口盖要向上打开。

世界著名声乐大师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说:“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内涵和秘诀说了三点:良好的气息支持、完美的打开喉咙、充分的面罩共鸣。”做到这三点就找到了打开美声宝库的金钥匙。 整理

参考文献:

[1]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2]邹本初著.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篇2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草莓产业蓬勃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鲜食草莓价高畅销,冷冻草莓大量出口[1]。草莓产业已成为中国主要草莓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玉溪红塔区是云南省草莓的主产地和草莓优良品种的供应地,草莓已成为红塔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2]。但在在生产中常规繁殖种性退化、病毒病感染较重,因此近年来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应用草莓脱毒苗的快繁生产。

漂浮育苗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在研究烤烟无土育苗技术中探索出的育苗新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技术在美国烤烟生产上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在美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的烟草生产中应用广泛[3],20世纪90年代后在玉溪市烤烟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2008—2009年,玉溪市农科所对草莓组培苗育苗中进行了该技术与传统营养杯(袋)育苗技术的对比试验,旨在针对草莓组培苗育苗环节中的如何培育壮苗生物论文,充分利用烤烟漂浮育苗技术的优势来为草莓组培苗提高壮苗提供技术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

实验于2008年10月-2009年4月玉溪市玉和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基地进行核心期刊。

1.2供试材料

供试验的草莓品种为鬼怒甘组培苗,由玉溪市玉和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1.3育苗基质及育苗容器

育苗基质按表1进行混合配制,之后用绿杀丹和达科宁1000倍液喷撒混匀后膜覆盖7天后使用。移栽容器采用烤烟标准漂浮育苗盘(66cm×34cm×7cm、162穴)和直径4cm营养杯。

表1 栽培基质组成比例

Tab 1 Cultivation matrix composition proportion

 

基质编号

Matrix serial number

基质组成比例Cultivation matrix composition proportion

珍珠岩Pearlite

红土Red soil

腐殖土Humus soil

草炭Peat

A

1

1

1

1

B

1

C

1

1

1

D

1

1

1

E

1

1

1

篇3

艺术个性发展问题,实际上涉及艺术创造与艺术创新的问题。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艺术共性,需要共同的原则,也需要差异化表达,需要个性发展。缺失了个性的艺术是无法突破和创新的。因此,我们在美术学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将寻找和发现学生不同个性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导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外艺术传统,研究和汲取艺术传统的精华,而且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对传统经验的总结,从中悟出艺术创造的真谛,从中发现自己艺术上的潜在基因与个性,并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个性存在的价值,张扬那些常常忽视的与众不同的独自特点与细节,扬长避短,创造出自己的一份艺术天地。

强化艺术实践能力,减轻论文压力

我国目前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应该分为两个大致方向,一是较为纯粹的美术理论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总结和研究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美术现象、美术成果、理论评价及未来发展研究,学生既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也可以抛开实践,全力以赴进行理论探索。另一方向则重点在于艺术实践,在于以培养艺术创造创新人才为目地。这一方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其自身较深厚艺术实践能力做支撑。一个缺少基本艺术实践能力的人,是无论如何难以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想的。对后者而言,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实践能力,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形象创造能力,显然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由于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及研究生培养机制、考评标准的原因,在过去的培养机制上一直存轻实践,重论文的问题,不论学生艺术实践和创造能力如何,都难以作为考察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依据,毕业论文的撰写特别文字数量的要求,才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美术类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问题上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相比较,往往表现出较大劣势。就我校以往研究生情况,同样字数要求的论文,对其它学科背景学生,特别是理工科或文科背景学生可能并不太难,论文质量也较好,而美术类学科背景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难度。为完成论文字数要求,学生大多或过早地将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撰写上,极大影响了艺术实践探索;或与自己研究内容脱节,论非所用;或拼凑内容,偏离论文核心;或内容大而全,缺少对主题核心内容的较深层次的实质性研究,甚至将论文写成教科书停留在知识通识和介绍阶段。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甚至学生未来发展趋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特点,调整机制,适度减轻美术学实践类学生毕业论文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多时间用于艺术实践与探索。能否充分保证美术学实践类学生艺术实践,强化艺术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艺术创造创新的基础所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

艺术个性的建立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独立思考。是艺术创造者独特心性、独特审美思想支持下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艺术表现,是自我心灵感受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对于美术学研究生培养,如何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感受,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是逐步培养艺术个性发展与艺术创新思想的关键。因此,美术学研究生教育,首先导师应站在更高的宏观角度,破除师承门户之见,培养和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己艺术未来趋向目标,鼓励学生学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导师的讲解,敢于对老师观点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甚至敢于质疑和打破前人既有的认识和定论。鼓励学生向大师学习,不仅研究大师的艺术,更要研究大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善于从不同侧面做出不同判断,努力培育和造就研究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我国整体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的学生往往即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就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对绝大部分学生,共同的问题就是不喜欢独立思考,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却喜欢处处听命于老师的安排,本来要靠自己去寻找的答案,却习惯听老师的讲解与评判。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艺术创新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实践基础,需要学生充分把握艺术上的本质与规律,更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需要丰富鲜活的艺术审美思想,它涉及由“技术”到“艺术”之间的区别与升华问题。因此,我们的美术研究生教育,不单要为学生更多提供不同形式艺术成果,供其从中寻找和总结艺术创造规律,更要注重开阔学生生活视野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敏锐的艺术洞察能力。当然,相对技术的层面,人文修养的问题显然要虚幻得多,也困难得多,是其学科培养问题上伸缩性很强的一个难点。

改善学习环境,增强艺术氛围

篇4

后一种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一个班的形式而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各学科需要大量各级专门人材,研究生扩招而导致的研究生数量膨胀。而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师资有限,因此只能采取以办班的形式、以授课的方式来进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我认为,这种方式标志着研究生培养大众化阶段的开始和形成。就具体的学习过程而言,每个专业都有导师组,由不同的老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样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带给学生更宽阔的知识面,扩大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多方面地选择研究方向。并且,这种培养方式使研究生有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弊端,即较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专门的研究领域而言,无法培养出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人材。而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应付各门课程的学习,忙于挣学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研究能力相应下降,以至于使近几年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质量滑坡现象。而我们在近些年来采取的以社会课题的研究方式,铺就研究生成长道路的做法,就是为了弥补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实践说明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因此引起一些人的关注,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不过,我认为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还只是开始,因此有待于我们加以总结与提高。这也是我们今来谈这一话题的来由。

二、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新思路

国务院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说:“今后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重科研工作的比例。没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没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周济指出,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进行学习的学生。”因此,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将紧紧抓住研究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质量,关键是科学研究。

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学制。要支持研究生参加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创新,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专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的年培养规模从2000年的50人,发展到2009年的300人,在校人数达800人的规模。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一部分在校研究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2007、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的论文是全国唯一的榜上有名的美术学论文。有关艺术现象学研究、当代艺术研究、艺术市场研究、高等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等课题都被列为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导师与研究生的一系列合作研究成果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上发表,承担和完成了一些政府和社会委托的重大科研课题或项目。而据了解,这其中大多是我院这几年来培养的研究生。这说明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有着一种独特的眼光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我院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产学研互动培养。

在近几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院尝试着采取另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以特定的社会课题研究方式,让研究生参加到社会课题组开展的各种研究活动中,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研究生培养是一种严格的学术训练,如放任自流,随便选题,敷衍成篇,是达不到学术训练的效果的。所以,由导师或导师组所申报与提出的社会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这些社会课题,能使研究生得到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因为这种研究有时间、水平、学术成果、层次的要求,有课题评价体系的限制。而同时,以社会课题方式带动研究生培养,可以创造一起研究、自由讨论、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氛围。我院认为,这种与实践、任务相联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也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使研究生培养在不可避免的陷入大众化趋向的困境中,不失其精英性质,成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培养方式。

关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教育界和社会上也曾经有所议论。有的人认为八十年代的本科生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有的人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本科教育是失败的。因而研究生教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质量。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大众,为造就更多的人材而努力。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的。英美各国的本科教育比我们的要差,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一定要保留在精英教育的水平,如果只有很少的人受过高等教育,那我们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建成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于本科生教育来说是精英教育,但既然本科教育质量有所降低,那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也是自然的事。但我不认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绝对的下降。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有所提高的。因为作为导师来说,我们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我们的要求是更加具体化了,而不是更加抽象化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研究生往往都发表过好几篇学术论文,并且有的发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我院所指导的研究生在我们所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往往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我院这种培养方式有较大关系。

在1999级和2000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级重点课题”。我还拟出了 “国外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民办高等美术教育”等题目,与研究生一起共撰写了4篇有关“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研究生孔莉莉发表相关论文2篇。我本人也写了10万余字的《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这样一些论文在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中中国处于理论空白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艺术教育管理研究的关注。

学生成就的取得,当然不仅是哪一个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哪一个导师单独工作的成果。导师在为研究生上课,提出课题和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中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研究生的努力和大量的时间投入也是课题推进的重要基础。当然,在我所指导的研究的人生之途中,我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一点。在这几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要求研究生尽早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入学后一学期内不能选定,那就要由导师指定。这一点我是很明确的。因此,在05级、07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我提出了海派设计的研究课题。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设计的发源地。上海在中西文化融合领域里的影响,上海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度不容置疑。在中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年代里,海派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流派。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于石库门文化,高度肯定其创作的成就,研究论文达数百篇。而对于海派设计,却很少有人研究。且研究成果档次不高,数量不多,影响也较小,研究的侧重点在建筑。对广告、包装、产品、服饰、珠宝首饰、旅游纪念品、礼品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内有关海派设计研究的硕士论文,几乎没有。而我个人认为,海派设计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此我提出了一系列选题,来对海派设计进行重新发现和评价。这些选题包括:“百年上海、百年设计”、“设计成就上海”、“上海设计产业发展研究”、“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规划”等。对于这些选题,每一个研究生选一个题目,经过对原著的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拟出提纲。并且组织讨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多次讨论,反复推敲,最后形成正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而作为我个人来说,也完成了《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工业设计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上海工业设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3个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年度课题,撰写了一部40余万字的海派设计简史研究专著《上海设计简史》。这也说明我们的课题研究对于本专业的研究生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给研究生树立了一个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标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地集中讨论,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往往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生完成较好的论文并得以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因为此前学术界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地谈论这一话题,因此也形成了设计产业发展研究的小小热潮。另外,有两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以“海派设计”作为研究对象的。像周益竹的《上海设计博物馆设计》、金泠泠的《新海派设计》等。研究生金泠泠、周益竹以海派设计研究作为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这说明这样的社会课题研究与讨论,对我们专业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其学术道路是有影响的。

在2003级研究生中,我承担了主持了国家级设计孵化器――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项目的建设工作。我带领研究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调研论证发现:设计产业是需要培育与孵化的。尽管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甚至是世界品牌的聚集地,名牌产品在智利生产、在这里销售,却不在这里发源。设计产业是无烟产业,适合在闹市高楼大厦中发展。培育与发展设计产业,建设一个有关高新设计与创业服务的设计孵化器,不乏是一种新思路。于是,一个在闹市高楼大厦集中空间中,为设计企业创办和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共事空间、共事服务及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推进合作与交流,使之逐渐走上发展道路的设计孵化器的创意策划方案新鲜出炉了。经过努力,这一项目后来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设计孵化器。

在2004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艺术设计类大学后职业培训研究”的课题,向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组织研究生共同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最后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表了《工艺美术师》、《机构形象设计师》、《玩具设计师》、《商业美术设计师》、《旅游纪念品设计师》、《三维广告设计师》等近9部教材,在全国设计杂志上6篇,9个调查报告。结合职业培训,我还组织了研究生承担了上海市创意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平台建设的项目。在我的组织和指导下,研究生直接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教学、管理工作,在获得最新设计科技方面的收获极大。研究生们在导师的指导和设备供应商的培训下,掌握了大量的最新设计科技,如时间凝固系统、蓝箱抠像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在设计教育与管理的实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强调社会课题研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

从以上谈论的状况来看,我院所推行的这种方法的确是行之有效的。那么,我院为什么想到要以社会课题研究方式来铺就研究生成长的道路?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能适应国家、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导师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申报选择一些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以及通过招投标形式争取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社会课题,这是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重要的培养方式。因为设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设计在中国已被认为是即科学技术以后的又一新的生产力或“第二生产力”。设计教育不重视产学研合作、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就失去了学科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明确的提出了设计教育要服务于张江(学院所在的社区――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服务于浦东(学院所在的地区――中国最具开放的前沿地区)、服务于上海(学院所在的城市――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服务于长三角(学院毗邻的更大范围的地域――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经济圈)。

第二,能体现导师的学术积累和学术眼光。我们知道,每一个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在他多年积累、开垦的领域中,是有着浓厚的积淀的。哪些问题是研究的空白;哪些问题是薄弱环节;哪些问题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哪些问题能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哪些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能开发出哪些重要问题,在具体研究中还需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等,作为导师来说都非常了解。因此,他能够提供给学生多年积累的资料,能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哪些材料是真实可靠的,哪些材料是需要重新考证的,哪些材料是虚假、以讹传讹的、不可靠的。因此,他能让研究生直接地、便捷地进入研究门槛,抵达学术研究的殿堂。

第三,能够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这实际上是一种命题课题方式。导师提出的话题都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而且往往会把自己的思路、研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论观点的运用及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方面最能体现出导师的学术个性、学术传统和学术风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四,能够防止抄袭和剽窃行为的发生。因为这些题目规定了思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综合别人观点、沿袭别人材料导师很清楚。如果不是这种命题课题,由学生任意选题,在短时期内写文章,容易导致抄袭、剽窃行为的发生,导师也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学术研究是有规范的:一是创新规范,二是引用规范,三是格式规范。学术研究必须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只有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才能形成学术论文。因此,这种命题研究方式,为学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有的研究生在硕士论文撰写的时候,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修改的现象。后来那个老师不同意其参加答辩,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你不能按照老师提的意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那么就说明很可能你的论文的整个思路是抄来的,那很可能出现非常大的问题。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那导师的确有这个权利与义务。因此,采取命题课题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撰写论文并达到发表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抄袭等学术腐败现象发生。

四、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与课题研究的社会命题(选题)

强调社会课题研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即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忙于应付导师所分配的课题任务,除了写出两三篇文章外,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不是有所欠缺呢?

因为我们的研究生都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本来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研究生阶段当然也是打基础的阶段,那只是相对于研一阶段而言,但研究生是必须进行研究工作的,是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的。研究生阶段不可能什么书都读,什么知识都要了解。因为已经分了专业,如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每一个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专业差异。每一个研究生都要有坚定的方向感,即我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设计艺术教育与管理的。那研究生对于本研究方向的书是必须读的,而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史或设计实践方面去。因此,命题课题是必须在广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能完成的。每一个研究生不论是命题课题还是非命题课题,他也只能选取某一个非常专门化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他自己再选取一个题目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半年时间甚至一年时间也选不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题目。那才是真正的糊里糊涂地过了一年、两年,自己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况且,我们一般给研究生分配课题与选题,是从二年级开始的,这时,他们已经过一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在导师组或不同老师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一基础上,让他们参加一些具体社会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检验,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次最好的实践。研究生在学术上如何成长,是必须有实践的。研究生在做社会课题的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会和导师讨论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反思,会让他们主动地去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漏洞。所以参加课题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巩固。

“命题课题”的方式其实是给每一位研究生提供的一个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一个平台,但这种培养方式对于导师而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我院虽然身兼数职,但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是热情饱满、精力充沛,而且乐在其中。那么,我院是如何平衡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的呢?

首先是我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生命也许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有很大的发展,相当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学术生命得到了延续。其次,我与研究生的讨论时间是固定的,即每周一的晚上和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前者是单独讨论,后者是集体讨论。如果有学生要与我讨论关于开题报告与硕士论文在写作方面的重要问题,则需要与我事先约好,我再安排时间。也就是说我与研究生对话的时间是有计划的。因此我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是特别多。前提是讲究效率、讲究结果。第三,我往往将刊物编辑、学科建设、学术会议、设计大赛、设计论坛与研究生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生帮我们做了许多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少有的训练,比如每年一度的上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连续三年的一等奖获得者均为我院的在校研究生。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实际的工作由研究生来参与,研究生的成长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的迅速。其实,这也是一种像社会课题研究本身一样的方式,也是带动研究生群体成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这几年能够做到的,就是工作再忙,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事情再多,也没有将研究生培养的事放在很靠后的地位。因此,我所指导的研究生才有那么多人,也才有那么多的教学和项目管理经验。

除以上所谈到的,设计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是我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是我所申请到的一个国家教育部项目――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和同编教材的编写。由于这两个课题所涉及到的设计范畴和作品特别多,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让研究生先按一个一个内容的作品做,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1999级和2009级的研究生,每一个人都写《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方面的教材与论文。并且基本上都将此作为他们硕士学年论文的题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他们对于《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的研究,是从大学在校期间对这两门课程的认识开始的。并注重查阅国外的文献资料,所以做得非常扎实、也非常艰难。这门课的课时少、内容多。我们采用了直线型和螺旋形的两种编排方式。这个课题我一直进行了10年的研究。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到光构成、动态构成,也有新的发展,现在还在进行之中。但我相信这种创新的教材和论文会很有意义与价值。

五、导师资助研究生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一种新形式

由导师资助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是国际惯例,世界著名的大学基本都采取类似的做法。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提出的“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推进学分制并调整修业年限,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也是为了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导师资助研究生的方式亦可理解为是导师责任制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大学的校情毕竟不同于国外大学,笼统地讲“导师资助制”,不仅让局外人不解其意,导师自己也如入云里雾里。

导师资助制,当然是指导师拿出科研课题的部分经费,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行补贴。按照国外的做法,导师一般是用社会课题经费的一部分负责研究生的科研支出,乃至生活费用的。这样看来,“没有课题的导师不能带研究生”的论断,也没有问题。但国外的导师一般都有课题经费,不仅有而且此项经费足以支撑和支付他所带研究生或者担任他的研究助手的基本开销。这样优厚的条件,国内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不具备。因此,实行导师资助制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导师必须有充足的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

充足的和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的获得,说起来可能很容易,按照成本分担的原则,只要国家拨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导师从研究生的学费中提成一部分,加上导师申请课题项目经费,这些只要划归导师使用即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国家拨款,学校资助的力度应该多大,导师提成多少才算合适?按人头平均拨付是一个办法,但要知道近些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大大增加,资金的缺口也相应变大,这部分钱显然难以彻底弥补缺口。部分专项资金的到位虽然聊胜于无,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都不足,又怎么有余力,资助自己带的研究生呢?

解决导师的科研经费问题的办法之一,自然是社会课题项目的申请。但这里仍有个课题项目数与导师人数不对称的问题。各级各类的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每年都有,但导师能争取到的比例并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源有限,但更主要的是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基础理论和设计艺术学这些最应得到资助的社会课题,受资助的比例却最少。而应用性强,自身能够产生经济效应的设计艺术应用性社会课题,却不断得到巨大的投入,其结果只能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另一方面,课题项目的分配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也加重了“贫富不均”。一个设计类项目本来是不需要太多经费的,但因为某种科研以外的因素起作用,有的课题如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一下可以拿到几万。有的横向项目属于重大设计工程,如我主持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虚拟西方艺术馆、上海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基地、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等项目更是上千万。不能说,所有获得重金资助的项目都没有社会意义或学术价值,但确有项目在价值与投入上不成比例。如果这部分经费,合理地投入到许多看起来并不“重大”,但却有学术潜力的社会课题上,对中国学术研究发展的切实而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一个哪怕是“重大工程”。由此推出实行导师资助制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课题分配的公正化。

参考文献:

1.《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6年7月18日

篇5

目前除了专业的艺术学院比较重视艺术类硕士生教育之外,开设艺术专业的普通高校偏重于理、工、文等传统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往往忽视艺术类硕士生教育。当前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社会热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膨胀景象。因此,艺术类硕士生教育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其培养目标怎样定位、培养模式[3,4]如何设计等一些关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成为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课题。我结合在普通高校艺术学院工作的经验,从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艺术类硕士生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艺术类硕士生教育的特点,探索了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

1.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我所在的高校没有音乐专业,所以本文专注于美术学和设计专业业务素质的培养目标。另外,思想素质这一教育目标在普通高校有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与教育,本文也不探究。

美术学专业的业务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美术学相关性学科(包括自然科学),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在本学科范围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不断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要具备在本学科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术与思想研究方面,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2)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从事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美学研究性人才。

设计专业的业务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掌握坚实的设计艺术学基础理论,正确理解、把握设计领域动态及发展趋势。(2)掌握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设计研究和设计开发的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设计、研究和教学等工作。

这两个专业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很显然,如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端艺术人才。

2.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层次教育,主要包括独立研究训练、专业教育和第一学位教育三个部分,具有研究性、更专业化及学科广泛性、交叉性、边缘性诸多特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特殊形式,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在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科建设缺乏重视

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多由普通高校承担,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通高校对艺术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也成为院校本科教育的点缀品、附属品。到目前为止,具备博士点的高校凤毛麟角,甚至很多高校都未获艺术学一级学科的授权。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建立在学位点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提升,学位点的建设就必须不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目前很多高校动用全院乃至全校的力量进行学位点申报,等拿到学位点以后不重视建设,缺乏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在学科点的发展上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乏力。甚至有的导师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能站在学科点建设的高度上考虑研究生的培养,这非常不利于学科建设的扩展和维系。总之,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承载体,与研究生教育休戚相关。缺乏学科的支持,研究生教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2培养模式简单化

研究生在三年的培养期内,第一年基本上以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却十分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本科式教学为主,即“满堂灌”的形式,缺少与研究生的互动。同时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系统性,研究的成分太少,很多是本科阶段课程的翻版。

很多导师没有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培养没有目的性。另外,有的导师开始制定培养计划,但仅仅是一纸空文,根本不遵照执行,常常依据所承担的项目随意更改,甚至很多研究生在开题之前一个星期才能确定开题的内容。好的开题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正常情况下,研究生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工作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在培养过程中,日常的研讨也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围绕相关的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论文准备阶段,导师和学生都对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硕士论文只撰写了几十天,却也能通过答辩,这样的培养方式如何保证培养质量?论文的字数与论文质量之间虽无必然的因果关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定的数量,便无法保证一定的质量。

2.3课程设置本科化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本科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与本科课程的设置拉不开档次,不少课程甚至是本科阶段的重复。首先在培养大纲的设置上与本科培养方案如出一辙,不能够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引起研究生的共鸣,不能引导研究生如何思考问题的起源,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异同点,比如对设计艺术学,缺乏对交叉性的边缘学科的较大的重视。最后是缺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3.培养模式的改进

3.1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本科阶段教学以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为主。依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是导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与导师一起解决问题。因此,研究生教学应该极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研究生了解相关课题的背景后才能做出有实际意义的成果,由此可见,大量的并且有深度的阅读,积极的研讨和辩论,勤奋的写作实践是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要素。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课题都充斥着大量的资料。每个研究生不可能把这些都读完,必须有选择地阅读。可以将资料分成两类:一类是精读资料,这类资料一般是经典文献,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求研究生必须认真反复阅读,并且能够写出评论。另外一类是泛读资料,这类资料有助于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引导其探求新的知识领域,引发其新的思考。对这类资料要求学生从论文的摘要和引言当中知道论了什么工作,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还存在什么问题。

3.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其独立从事专业研究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及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学科和专业特性,又有基础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之分。目前很多高校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导致大量垃圾论文的产生。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内大约95%的论文无人引用。对于不同的学科,其特性决定了它该拥有的考核模式。就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来讲,应该着重于艺术实践创新及其设计理论创新的培养。研究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长时间的体验和感悟,由此产生的研究论文将具有新的理论和独到见解,这样的应用性研究才有社会价值。然而,在近几年的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倾向,导致研究生实际的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所撰写的论文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因此,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对于面向应用型的学科,应由原来的以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3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

导师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学校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学院要鼓励教师创新。创新是一个艰苦而且有一定风险性的事情,学校应该放宽对教师的考核,比如延长考核周期,可以每2―3年考核一次。考核指标可以灵活多样,只要被业内人士认可的成果则均应得到承认,而不能一刀切,一切以核心论文的数量衡量。第二,在导师的遴选中,要注重参选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前沿性,而不能仅仅以科研经费的多少、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等级来衡量。第三,制定严格的奖励措施,对于创新成果的导师给予重奖。第四,定期举办学者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第五,克服一切困难,每年举办3―4次高级别国际国内会议,不断开阔教师的创新视野。第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拜访名校名师,攻读博士学位,为导师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3.4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研究生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学校应积极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依据学院的特色,有选择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过程,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贡献率。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还可以提高合作单位的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这样,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能积极地将理论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动力,降低一直学习理论的厌倦感,感觉到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因此,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能力与潜力的培养,能够为研究生在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储备更多的能量。

3.5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树立人人创新的风气,充分调动研究生创新的激情,挖掘其创新潜能。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严格淘汰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毫无创新可言的项目。对于积极探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审上要给予重视,将创新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第三,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要积极联系相关专家,以往的成功的创新者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解答他们在实际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四,导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论文的开题、研究、写作过程中重视创新,以创新为主线引导研究生的培养。

4.结语

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为未来培养高层次人才,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艺术类教育的进步紧密相关,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物质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带动整个艺术教育的发展。好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类研究生,因此培养模式对艺术教育、艺术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态的发展,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结合时代特色,因此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好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峰.对高校艺术教育根本的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219-219.

篇6

篇7

苏新平/中央美院副院长

篇8

研究生学位论文反映了研究生对于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优劣直接体现了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能力与水平。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寻找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寻求研究生学文论文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下降之原因

1.部分院校过度扩招难以保证生源质量。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显示,对照2003年以来的研究生招生数量,10年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03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49201人,2012年上升至67216人,同比上涨36.6%;2003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17799人,2012年上涨至517200人,同比扩大137.5%。2004与2010两年成为研究生扩招数量最多的年份.其中2004年扩招59213人,2010年扩招59000人。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反映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但是也应注意到,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部分高校出现了研究生教学资源、导师资源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导师资源不足问题最为显著:以往一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而急速扩招之后导致部分导师需要指导15~20名研究生,导师精力毕竟有限、学生过多必然造成导师对每个学生的培养指导不足,再加上学校软硬条件有限,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也随之下降。

2.部分院校研究生导师疏于管理。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这些社会思想也给学术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对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影响较大。一方面研究生导师无意于学术研究,频繁的忙于四处讲学、兼职、搞项目赚钱,忽视了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有些院校的研究生导师身兼学校或学院行政职务,日常公务缠身,疲于应付公务无暇对所带的研究生进行指导。另外,在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辨环节,往往都碍于导师情面,轻易地让学生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学文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3.部分院校研究生学风不正。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资源不足,导师又疏于管理,导致一些研究生的学风不正。具体来讲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思想报考研究生,将研究生学历仅作为未来找工作时的筹码。考取之后,学习和研究不下功夫,只求混完三年毕业参加工作,这一思想导致部分学生无心学习,无心科研,因此其科研能力和的学位论文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其次,部分研究生由于家庭贫困,在读书期间频繁的寻找各种兼职工作赚取收入。过度的兼职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生无力进行专业研究,学位论文质量也就难以保障。第三,由于社会范围内的学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部分研究生临近毕业时写不出毕业论文或忙于旁事无暇顾及学位论文,便寻找各式各样的“”机构论文。如此一来,论文通篇造假,也就难再有“质量”之言了。

二、提升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途径探析

1.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把好生源入口关。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源头,只有在招生阶段提高生源的质量,才能为后期学位论文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讲,首先,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培养自身优势学科,以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及学科良好的社会影响吸引一批高质量生源前来报考。第二,在招生阶段,应当改进研究生复试工作,加大复试成绩在考试总成绩中的权重,通过严格的公平、公正的复试、面试,招收真正具有培养潜力的研究生。此外,在入学一年后,应建立适当的研究生淘汰分流机制,将一些学风不正、科研活动或论文弄虚作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警示、淘汰。同时也要通过一些激励机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2.建立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导师的学术能力、学术思想、研究方向和治学态度对于研究生的影响巨大。因此,实施导师全面负责制,要求导师对学生的前期基础课程学习,选题、中期开题报告,后期学位论文写作三方面持续指导,随时监督,帮助研究生减少研究中的困难,提高研究成果即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时,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与其导师的工作考核挂钩。实施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之前,要对本校、本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一些长期在外兼职等不适合做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应进行适当调整,对不负责任、存在严重问题的,可以采取一些处罚措施,严重者可取消其导师资格。

3.严格研究生培养过程,细化学位论文各环节管理手段。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落实各个细节的管理,主要应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在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阶段,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情况订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最大限度地做到“因人施教”,为后期的研究生培养打好基础。二是在论文开题阶段,学院应当认真组织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开题评审小组本着为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原则,对研究生所提交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同时对从开题报告中反应出来的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治学态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的指出并纠正。三是在论文中期检查阶段,应当加强对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跟踪检查,监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和写作节奏,切勿使学生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学生,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四是在论文答辩阶段,强化对于研究生论文评审和答辩的要求,建立一支负责的论文评审队伍,对于优秀论文,应不吝奖励,而对于不合格论文,也不能姑息马虎。在评审过程中,需要时可采取隐名评审方式或加大校外盲审比例,保证评审过程公正、负责,排除一切非学术因素给论文评审和答辩带来的影响,维护国家学位授予工作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赖于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只有学校、导师、学生三方面共同重视,只有从研究生管理、导师队伍建设、学位论文创作过程监控等多方面入手,全程监控、严格把关,规范管理,才能保障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按要求完成学习与科研任务,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方仪,钱志中.关于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1):96-97,162.

[2]马灯秀,卢虎胜,徐加放.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下滑原因及对策[J].石油教育,2007,(05):70-73.

篇9

梁江原籍广东罗定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朝闻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东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等职。近年曾任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出访瑞士、日本等国家。曾策划、主持实施“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等大型活动。

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协等主办的梁江书画展,2012年在东莞、中山、珠海、汕头、肇庆等地巡回展出,展示了梁江以多种体格、不同笔法创作的百余件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梁江创作的知青宣传画曾印发全省,木刻作品上过省展,还在报刊撰写评论文章。他学生时代多才多艺,让人难忘。后来,他从美术史论界崛起,撰写了大量切入美术创作和史论研究的论文,以思维敏锐、观点明晰、文风恣肆享誉全国艺坛。其新著《中国美术鉴藏史稿》,是中国第一部美术鉴藏通史。所著《美术概论新编》《广东画坛闻见录》等在美术理论建构、区域美术史研究方面也备受好评。迄今,他发表的学术专著及论文已达400余万字。成为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界前沿,成果丰硕的著名学者、书画家。

粱江早年就读于广州美院油画科班,后转攻中国画。所作山水花鸟,笔法灵动多变,格调清雅自然。他具有坚实笔墨功夫,有过人的文化修为。融丰厚学养于笔端,其作品引起了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广东省作协主席廖红球说,梁江一是人好;二是文章好;三是书法好;四是画好。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推其为“学殖深厚,出手不凡”。

梁江认为,一般书画家不必苛求通晓十八般武艺,术有专攻即可。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或批评家,专业要求则更高。若没有切身体验,不通晓各种技法,所发议论很可能会是隔靴搔痒。他长期以来的方法,是创作体验与史论研究相辅而行,相互促进。他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论评,在专业界有很好口碑。而他的书法和绘画创作,也因为丰厚的人文涵养,多年的笔墨技艺磨砺而显得非同一般。取精用宏,学者本色,厚积薄发。梁江作品成了近来人们谈论“学者书画”常提到的例证。

篇10

本次研究生毕业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将研究生毕业展引进美术馆展览的第二年。2012年之前的美院研究生毕业展与本科生毕业展一样,都在美院的多功能厅、地下展厅等展厅展览,而将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引入美术馆,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对于研究生教学的重视程度。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继续呈现了传统与当代共同发展,艺术呈现方式多样化的面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实验艺术、设计、建筑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提出的“大美术”的构想。具体到国画、油画这样传统的专业,仍旧呈现多样化,国画创作中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创新的材料实验作品,传统创作继承了中央美术学院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这是徐悲鸿以来形成的美院的创作传统。

与此共存的是国画中的材料实验与新水墨的表现方式,其中尤其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伟工作室为代表,呈现了国画创作的新思路。油画与壁画等专业的创作现状大多保持了以往美院毕业展的水准,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前卫的材料实验与新媒体介入的作品。

总体而言,美院2013年研究生毕业展具有浓郁的学院派气息,有创新,也存在保守,体现了即将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在未来艺术创作中的取向。所以,了解美院毕业展,是了解未来年轻艺术家创作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纯艺术专业之外,设计专业的作品同样受到关注。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中,设计类的亮点就是新媒体,设计学院数码工作室的创作既有传统的影像记录,也有新媒体光电结合的前卫呈现,也有定格动画的作品。总体而言,设计专业的作品展依旧呈现多样化状态。

毕业展作品与798和草场地的展览作品相比,可能大多是稚嫩的,但正是由于这种稚嫩,央美的毕业展少了几分艺术市场商业化气息。展览中的作品大多透露出新鲜的气息,体现了年轻一代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艺术家的纯真的创作态度。毕业展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央美的艺术教育的高水准,同时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轻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向。毕业展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启程标志,预示着这一批即将踏进艺术生命新阶段的年轻艺术家的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何去何从,毕业生众相

陈明强,2013级实验艺术系毕业生,师从吕胜中教授。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上,陈明强作品是他精心制作了两年的《爱甲》。作为实验艺术系第一届“先锋班”毕业生,在《爱甲》之前,陈明强已经创作了“国挺”系列、“幻影”系列、“有效延伸”系列、“厕所涂鸦”系列等成熟的作品。经过本科毕业几年的历练与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积累,毕业展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本次毕业展期间,和其他忙碌于毕业展的同学一样,陈明强充实而焦虑着。在毕业展的同一天,陈明强还要参加自己在元典美术馆“感应器”展览的开幕式,同时也要为自己留校教师资格审查做准备,他的这个毕业季是忙碌的。在谈到这次的毕业创作《爱甲》时,陈明强说,作品是献给妻子的礼物。在2013年,陈明强和自己相恋多年的女朋友结婚了,在拍摄结婚照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成为了婚纱照的配角。出于对这点的不满,同时也是出于对爱情的思考,陈明强用两年的时间,用日常家当、旧水壶等材料制作了这套《爱甲》。陈明强说,爱情是浪漫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日常琐事中。与此同时,他今年的毕业论文则是关注中国的结婚证的变迁史。可见,陈明强的毕业作品、毕业论文和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谈到以后的创作倾向,他说想寻找大众文化和当代艺术作为精英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希望在作品呈现上能够进入大众。

毕业之际谈到自己未来,陈明强回顾了自己“先锋班”毕业的几年生活,觉得创作之路异常艰辛,但最终坚持下来,深感自己的创作方向越来越明确。他从美院毕业到宋庄,从宋庄到黑桥,再到重新回到美院读研,经历也是同时期美院研究生的经历。现在,陈明强依旧等待学院最终的结果,顺利的话,他将成为实验艺术系未来的年轻教师,穿梭在学院与当代艺术实践前沿之间。

刘少宁,2013级国画系毕业生,师从毕建勋先生,创作一直坚定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来自农村家庭的刘少宁保持了一贯以来的朴实的品质,与他的同学华其敏先生的学生孙峰一样,他们一直在关注底层与农村的故事。本次的毕业展,刘少宁展出了作品《爱洒高原》,这幅作品从准备创作到最终装裱,历经一年多的时间。

刘少宁的创作一直以写实为主,这也是很多美院学生的方向。当代艺术中对于写实的边缘化,使得很多美院学生对此感到困惑,刘少宁认为自己在很长时期内是受到这种否定声音的困扰的。5月19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时代与使命: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讨会”上,贾方舟就做了《写实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的发言》,谈论了写实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最近一年以来,写实重新被艺术界关注,美院的写实力量可能预示着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写实艺术家群体,其中刘少宁的创作可以看作是写实创作在美院的面貌。

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去向时,刘少宁更倾向于进大学当老师,但在此之前,可能要经过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不过,对他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画画好,所以,未来的发展还是会围绕着国画创作展开。刘少宁也坦言,自己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比如攻读博士,不过当下最重要的是找工作,因为在毕业创作期间没时间找工作。

篇11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例: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陆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陆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陆老师的感Ji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南京晓庄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系**主任、**书记、**老师、**老师等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谨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爱人、女儿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小白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D,E&F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H&I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致谢

篇12

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在调查研究方面,课题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研究人员带领若干学生依托本区域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遴选几所中学进行教学试点,即一方面收集现任职的中学美术教师对新课改以来针对师资要求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其中初中阶段的中国画课程在教法上和知识结构上对师资的要求作为调研的重点。另一方面选派部分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到选定的中学进行听课、试讲等教学见习或实习活动,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得出如下结论:①对于新课改教材,教师理解和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现任教师提出了一些今后尚待改进建议;②现任教师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即所采用的手法较单一,把握教材的能力不强;③在读大学生前后两阶段的见习或实习效果区别较大,高校的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很重要。另一部分研究人员重点走访和调研相关高校,得出以下结论:①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照搬专业院校模式的现象;②现行的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

在实践研究方面,课题组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①是在本校和相邻院校进行课程整合试点,有中国画专业方向中的《中国画笔墨基础》,也有素描课程中相关技法和材料的整合,如《构图学》、《造型基础》;②是对这些课程的学生习作收集并举办教学汇报展,收集的习作信息在1000幅以上;③是全过程跟踪大四年级教育实习,将实习生上课的综合意见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来指导其它年级学生的质量,并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课题组将所做的工作和得出的结论归纳如下:

一、降低专业性,注重形式语言探究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学专业中国画课程设置中偏重对人物、山水、花鸟画技法较为系统地学习,教学要求突出中国画传统技法掌握的程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认为调整课程设置方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将人物、山水、花鸟画中形式语言的元素抽离出来,开设《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要求是将过去对造型的重视转变为对笔墨结构和运行方式的重视,即将外在的符号内化为对形式语言的探究。其主旨包括了解笔墨传统美学的传承价值与应用,了解中国画教学实施状况,赋予“笔墨”以新的构成形式,引导学生在流变的态势下发展笔墨的观念等。从教学实证所反映的状况看,这种整合,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摆脱了过早依附于对象、摹拟对象的局限,在学习具体的内容之前亲近了笔墨、接受了笔墨、感悟了笔墨。解决了过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以学生造型能力的差异来评价学生而给学生带来的不平等,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求知兴趣。

在课程调整后,《中国笔墨画基础》所使用的教学资料主要是学术刊物、专著和画册,如《美术》、《国画家》、《美术研究》、《中国画构图艺术》、《当代名家艺术观》、《当代中国画名家》等,学生也在课前准备了一定量的学习资料。这种不局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挖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的笔墨趣味,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笔墨方式,呈现出较为多样的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笔墨和图式。从本校05、06、07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基础学习来看,习作数量明显增大,学习资料明显偏重高格调、高品位、学者味浓的范本,基本摆脱了程式化、图解化的范本,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越来越强,平均每人每年购新书不少于三本,为后续的中国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人文性,理论与表现技能并重

人文素质是高师院校学生应加强的内容,因此学生应针对文化底子薄,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现状,加大人文修养课程的选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绘画技能教学应置于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以使高师美术培养对象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文化理解力,故将中国画史、画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等内容整合构建《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国画班为例,以讲座和其它形式将《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所涉猎的内容赋予实施,通过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来反馈学生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的提高。逐步从纯技术的层面转向对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理论学养、实践能力的重视。我们在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有:①理论学习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目前尚无可借鉴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材构架,除了理论课教师的努力外,各门专业课教师也需负担一定的研究任务,容易出现一定松散和难协作的现象;②编撰教材工程量大,理论师资的储备有限,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很难集中优势和精力做严谨的理论研究。我们的做法是:①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和科研任务,每年需申报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②加强与出版单位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协作,鼓励主编和参编教材;③邀请国内名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近三年专任教师出版专著八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申报课题项目10项以上,这些实践和已取得的学术成果有力支撑了教学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自学热情也验证了推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将理论和表现技能并重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04、05、06级国画班学生入选国家级、省级画展参展的在60人次以上,其中获国家级金奖两人,两名往届毕业生作品入选2009年全国第11届美展,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10届毕业生中26人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参与大学生研究性项目和论文获奖10人次以上,毕业论文优良率达88%以上。

三、以中小学师资需求为指引,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重创新

课题组在2006年成功申报湖南省“十一五”教学科学规划课题以后,恰逢我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又确定为教育部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此期间我们将课题研究与专业点建设相衍连,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师范特色和人文课程,将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与基础阶段师资需求对接。主要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在所在地区选择三所初级和高级中学进行试点。例如,洞庭纺织印染厂子校实验基地负责中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与反思的研究;岳阳中学实验基地负责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整合后教学应用与行动研究等。这些学校为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了平台,近三年共计120名学生在这些学校实习,累计承担课程近800节,实习生同行听课1600节以上,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120余篇,其中被实习学校采纳10项之多,还有16项成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篇13

研究生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本人必须高度重视学位论文选题工作,要根据本专业的具体情况,高标准,高质量的做好选题工作。

1.选题应从所属一级学科出发,选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2.选题应尽量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生在选择不属于导师研究领域的课题时,必须事先取得导师同意,并在导师及指导小组指导下进行工作。

3.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研究生的专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选题。

4.硕士生的选题应体现对研究课题的新见解,要范围适宜、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5.博士生的选题还应考虑到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当的难度,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开题题报告

在确定论文课题后,研究生应在经过大量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阐述所选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依据及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价值。

2.该课题的文献综述,须详细阐述国内外有关文献在该研究方向的动态。并将研读的文献目录在选题报告的附录中一一列出,博士不少于1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60篇;硕士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

3.研究内容,包括创新性及要解决的问题。

4.阐述研究工作的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5.该课题达到的预期效果。

6.阐述课题研究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7.估计该课题的工作量和所需经费。

3.开题报告会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撰写完开题报告后应在第三学期,最迟在第四学期前四周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博士研究生撰写完开题报告后应在答辩前至少2个学期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

2.开题报告前,研究生要填写“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选题情况表”(以下简称“选题情况表”)中的有关内容,交导师审查合格后,由导师确定开题报告会的日期及参加开题报告会的专家名单,专家人数不少于3人。开题报告会的主持人可由导师担任。

3.开题报告应提前三天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公布。

4.开题报告会的程序:

⑴ 主持人宣布开题报告会开始,并宣布开题专家组成员名单。

⑵ 研究生做开题报告,时间为15—30分钟。

⑶ 专家对选题报告提出质询和研究生回答质询。

⑷ 专家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认真而充分的讨论,提出具体意见,并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

⑸ 主持人宣布开题报告会结束。

5.开题报告会的主持人应汇总与会专家对选题的评价和意见,每位与会专家要在“选题情况表”上签名。

6.开题通过的研究生可进入学位论文环节。开题未通过的研究生应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重新开题。

4.其它

1.开题通过后,研究生应根据专家的建议,制定出选题修改计划。然后将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和“选题情况表”交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由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所有选题情况进行审核。因特殊原因在第四学期结束前仍不能进行开题报告者,必须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向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推迟开题的书面申请,并注明预期开题时间。

2.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参照此办法执行。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特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学位的具体特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做好选题工作。

(一)工商管理硕士(MBA)(含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

工商管理硕士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高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论文选题应在研究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改革与建设、企业管理或工作单位的实际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应体现实用性、前瞻性、新颖性、重要性。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有独立见解,正确运用研究方法;主要考察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操作性;应体现MBA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调查研究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以及编写高质量的案例等。

(二)工程硕士(ME)

工程硕士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论文选题要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应用性、先进性、效益性。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专题,可以是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造项目的子项目,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并在解决关键性生产问题上有创新;或设计的工艺、产品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或研制的成果(技术)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共管理硕士(MPA)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针对政府部门与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公共管理实践需求,在研究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工作积累和研究特长进行选择。选题主要反映公共管理某一领域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鼓励和提倡结合个案进行应用性研究。选题应体现实用性、理论性、效益性。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重大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为主要形式进行。论文应体现MPA研究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公共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管理思想或理论方法上的创新能力。

(四)资产评估硕士(MV)

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资产评估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资产评估基本原理,具备从事资产评估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对资产评估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

资产评估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学位论文须与资产评估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资产评估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资产评估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

(五)体育硕士(MSPE)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体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

(六)艺术硕士(MFA)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包括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艺术创作领域。

艺术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必须与艺术创作实践紧密相联,根据创作领域,结合作品展映或舞台表演创作实践,在对作品进行专业分析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完成。

(七)翻译硕士(MTI)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翻译说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

(八)会计硕士(MPAcc)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会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会计实务。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会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等分析与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工程管理硕士(MEM)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工程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工程管理实际,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工程管理及相关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工程管理项目设计、专题研究或案例分析报告。

2.开题报告

在确定论文课题后,研究生应在经过大量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阐述所选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依据及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价值。

2.该课题的文献综述,须详细阐述国内外有关文献在该研究方向的动态。并将查阅的文献目录在选题报告的附录中一一列出。

3.研究内容。

4.阐述研究工作的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5.该课题达到的预期效果。

6.阐述课题研究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7.估计该课题的工作量和所需经费。

3.开题报告会

1.学制为两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完开题报告后应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完开题报告后应在第四学期末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

2.开题报告前,研究生要填写“中国矿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情况表”(以下简称“选题情况表”)中的有关内容,交导师审查合格后,由导师确定开题报告会的日期及参加开题报告会的专家名单,专家组人数不少于3人。开题报告会的主持人可由导师担任。

3.开题报告应提前三天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公布。

4.开题报告会的程序

⑴ 主持人宣布开题报告会开始,并宣布开题专家组成员名单。

⑵ 研究生开题报告时间为15—30分钟。

⑶ 专家对选题报告提出质询和研究生回答质询。

⑷ 专家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认真而充分的讨论,提出具体意见,并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

⑸ 主持人宣布开题报告会结束。

5.开题报告会的主持人应汇总与会专家对选题的评价和意见,每位与会专家要在“选题情况表”上签名。

6.开题通过的研究生可进入学位论文环节。开题未通过的研究生应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重新开题。

4.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