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风险投资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投资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风险投资学论文

篇1

以教师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是由一些有成功创业经验、家底殷实、了解市场的教师领头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吸引有资金实力的教师投入资金,向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还用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信息先帮助企业管理好人员更好地经营企业,尽力帮助创业者取得成功。以教师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能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融资需求。第一,以教师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额度较小。大学教授作为投资主体,虽然都有一定积蓄,但比起社会上的风险投资主体,他们的投资额还是很小的,这正好迎合了大学生创业不大的资金需求额度。中国共青团成都市委调研组对成都大学生创业园区的532家企业进行的调研数据显示,76.66%的创业企业资金需求在50万元以下,其中资金需求规模在2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60%,35%的创业企业面临的融资资金缺口小于10万元。而这一规模的资金需求很难引起社会上风险投资基金的兴趣。第二,投资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小。在风险投资主体与创业主体之间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双边逆向选择和双边道德风险。而学校老师和创业学生之间有比较多的了解,双方都能较多地获取对方的私人信息。一方面,教师作为投资主体能了解到学生真实的个人信息,并且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性格特征都有较多了解,并且能及时地观察到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积极性等心态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长期和老师接触,也能通过平时的学习了解到投资的老师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职业操守等关系到风险投资主体的顾问能力与努力水平的信息。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风险投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第三,对教学工作的激励。教师通过风险投资指导大学生创业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激励教师更积极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将学习目标和创业目标结合起来,为了创业的成功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填补知识的空缺,及时更新知识,各项能力也得到锻炼。即便创业失败,学生也在这一过程获得了老师提供的额外指导,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收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高校推行这一风险投资模式能改变高校老师重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而轻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现状,教师在投资后通过向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后续咨询服务提高学生的能力,转化为创业成功带来的投资回报,也是对教师努力的回报。第四,投资中的风险和激励。由学生组成的创业主体往往具有一些创新思想,但不能或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在风险偏好上表现出明显的风险规避,融入风险投资后,容易产生对老师在管理和决策上的依赖,容易出现不努力的道德风险。而风险中性的教师投资主体,如果学校的投资项目不多,则很难通过分散投资来实现资金在正常水平的获利。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及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激励是决定这一风险投资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风险投资基金的契约安排及组织结构

在以教师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中,学生创业团队投入技术与人力,教师投资主体投入金融资本、技术指导、政策指导、理顺管理团队、帮助创业团队获得各种商业资源、帮助团队开拓市场等。我们可以把风险投资看做创业团队的人力资本和投资主体的金融资本、管理知识之间的合作过程,对权益的合理分割应兼顾到投资主体的权益和对创业者的激励。和所有的风险投资一样,以教师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首先应解决好的是防范双边道德风险,也即是设计有效的契约。目前可用以防范创业投资领域双边道德风险的契约工具包括债券、普通股、可转换证券等金融工具,国内外学者在比较对各种工具并分析其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基本上认同可转换证券优于其他工具,同时认为分阶段投资可以激励创业企业家努力工作。但由于学生创业项目往往投资较小,根据Casamatta(2003)的研究结果,在投资较小时,创业投资家持有普通股,而创业企业家持有优先股更能防范双边道德风险;学生创业中又特别需要进行激励,而可转换证券对创业投资家的激励作用明显对创业企业家激励不足。和社会上的风险投资不同,教师作为风险投资主体在投资动机上多了一层对学生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希望,其投资回报可以低于社会上的风险投资,在防止双边道德风险时重点应该是激励作为创业者的学生而不是作为投资者的老师。因此,在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时应主要使用可转换证券,辅之以其他契约工具,以提高对学生的激励水平。另外,风险投资基金应充分利用教师在资金方面和管理经验上的优势,教师中不乏有管理经验以及成功创业经历的成员,可以由他们作为顾问团,向创业团队提供管理咨询类的服务,而其他教师都可以作为投资人进行投资而不参与管理,不提供任何智力支持,由此形成的风险投资基金99%的投资来源于投资人,剩下1%的投资来源于顾问团。顾问团可以获得2%-3%的年管理费,剩余收益投资人获得70%-80%,而顾问团获得20%-30%,

篇2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股权安排:

篇3

1 引言

对于风险投资项目来说,传统的项目评估方法(如NPV法)在其明显适用性方面感觉大打折扣。净现值法在传统的投资项目价值的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一些不确定性高的投资项目,其在应用中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因为净现值法只考虑投资项目未来的现金流,忽略了其他因素,特别是有些项目所含期权的价值没有被体现。与此同时,实物期权法在评估不确定性高的项目中,能够比较合理的估算出风险项目的价值,为投资决策作出科学客观的参考。

本文只对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方面作出一些探索,同时提出一种新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二叉树和三叉树相结合的期权定价模型,作为纯二叉树或纯三叉树定价模型的补充,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更符合市场变化的情况,最后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该定价模型的应用。

2 实物期权的二叉树和三叉树定价模型

2.1二叉树定价模型

Cox 、Ross和Rubinstein 在1979 年提出二叉树模型,二叉树模型的定价基础为风险中性定价法。假设当前的股票价格为 ,该股票所对应的看涨期权价格为 ,假设期权执行价格为 ,并且假设股票在下一期即未来的一段时刻 内,只有上升和下降两种可能的价格出现:股票价格上升的概率为 ,价格从当前的 变化到新的价格 ,相对应的期权价格为 ;或股票价格以概率( )从当前的价格 变化到 ,那么股票的期权价格就变为 。在股票期权的有效期内,期权的价值可以同步的根据股票的价格来进行计算。二叉树模型中股票价格变化的路径图如图1所示

期权的价值在其有效期内,可以通过其对应得股票价格来进行计算,同时可以利用股票和期权合约的合理组合来构造出一个无风险投资的组合。为了让此证券投资组合为无风险组合,用借款成本为无风险利率购买一份股票头寸和 份期权合约的空头头寸来组合证券投资,这就需要持有精确的期权合约份数 ,以使在期权到期日,上述两个证券组合的价值相等,无论该股票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即有 整理可得

2.3 二叉树和三叉树相结合的期权定价模型

4 模型的应用

某公司在2012年初有一风险投资项目,且己经具备一定的理论技术储备,计划在当年新建一个车间上马该生产线进行调试、测试和试生产产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因素,该项目可在2012年的一年内等不确定因素明朗之后,再进行投资,这样公司对该项目的推迟时间有1年,也就是说公司可以选择在一年内等一些不确定因素明朗之后再进行投资,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预计最初的生产线将于2016年淘汰。预计该项目营运期间的现金流量表如表4-1所示。

通过计算期初的推迟期权价值 万元,附含期权价值的项目净现值为 ,说明在公司认可的收益率下,投资项目是可行的。由于管理的柔性实物期权的存在提高了项目的内在价值,使公司对一些项目的投资更具有战略性。

五 结论

投资项目评估是当今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热点,科学合理的进行项目评估非常重要。在对一些不确定性高的投资项目评估从而进行投资决策时,传统的净现值(NPV)法忽略了管理的柔性,没有考虑项目中所含的期权价值,但有些项目是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其拥有本项目可预期现金流以外的价值,如果用净现值法可能该项目被认为不可行,从而有可能使企业失去战略布局,而实物期权法可以比较好的对管理柔性的价值进行估算,能客观地反映项目的真实价值,为企业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研究风险投资项目决策过程,进一步的改进模型,构建更为符合实际的投资评价模型,提高模型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罗孝玲.期权投资学(第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87-100.

篇4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以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知识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实现《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目标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内容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投资过程,指的是“融资――投资――投后管理――退出”的产业投资基金完整运作程序。投资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基金管理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科研素养,更需要较强的职业专门技能与职业关键能力,因此投资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要在保证投资过程整体性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成过程转变为知识应用的能力与素质的形成过程,将传统培养理念由课程转向课程的要素,从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转向业务过程导向的课程。对《产业投资基金》课程而言,课程学习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投资内容(项目)、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等,并最终指向各投资环节的专业技能需求。

基于投资过程导向开发出来的课程与课程结构是直接对应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将具体工作过程中的要素转变为课程要素,即通过前期行业调研,了解典型岗位的人才需求。在对各岗位关于知识、能力、态度等的具体要求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企业实际需求的业务能力与课程建设中的各模块要素进行匹配,最终实现从投资实践领域到理论学习领域的有效归纳和整合。

二、《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

当前的教育改革下,高校纷纷加强自身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立足天津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滨海新区金融助推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资本化的大趋势下,以产业与金融的结合为抓手,明确了产业金融特色办学方向。作为产业金融的核心主干课和产业金融方向学生的必修课,加强并完善《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建立产业金融特色学科的需要。

然而,与产业投资基金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凸显的重要作用相比,现阶段学院对于产业金融特色专业的建设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在以下方面尚存在不足和空白:

第一,缺少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和经验。目前少有高校开设《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相关的只有《投资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与管理》等。截止2015年,国内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高校共54所,其中京津冀地区有7所,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农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本科相关课程包括:投资基金管理、私募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管理等。此外,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研修班,主题包括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战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战型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运营等。但产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在实际运作上存在差异,是不同的股权投资模式,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寻找能够突出产业投资特色的教学模式上,需要进行新的摸索和尝试;

第二,相关教学资源匮乏。市场上几乎没有专门的教材,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书多是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不适用于课堂教学使用。《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操作和管理中,才能真正掌握产业投资的要领。而产业金融特色专业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产业投融资的实践教学材料,缺乏与实践教学配套的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投资过程导向的《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路径

(一)课程目标建设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个完整的大系统,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生成的核心,也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探讨课程的内容建设,首先应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本研究将建设目标定位于: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与高校专业教育目的相吻合,受学校办学方向的调控和指导,体现学院产业金融特色方向的培养目标,建设具有学科优势的核心专业课程。在强调掌握基本投融资理论知识时,应考虑用行为目标;在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基金投融资实践问题时,展开性目标较有效;在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能力时,则应考虑表现性目标。

(二)课程内容建设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是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从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实践与理论经验体系中选取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中国的产业投资基金是近年来出现的具有官办色彩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向国有企业或金融机构筹资并投资于特定产业或特定地区的基金。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具有“洋生土长”特性,是由于其设立过程有政府的参与,设立目的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为主,募集渠道往往是当地大型国有企业或社保基金,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因此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的设立和运作本身就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一特性决定了教材建设上也应突出中国特色。学院《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的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产业投资基金实践环节的操作步骤和要点,以体现实践性和操作性为原则,反映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第一,在服从国家意志,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同时,保持产业投资基金的本体地位;第二,体现产业投融资知识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统一;第三,由于应用型人才既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教材建设既要考虑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又要从实践知识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篇5

在高新技术商品化过程中,创业投资是解决其资金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创业投资对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虽然近几年创业投资在我国发展较快,但是没有形成蓬勃期,特别是没有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孵化高新技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作用。由于高新技术成果在转化为商品过程中的风险较高,创业投资机构为了避免高风险,不愿意介入早期高新技术企业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的发展。由于创业投资存在着多重财务契约关系以及财务契约明确了缔结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实现缔结各方之间的风险共担,因此本文从财务契约角度来寻找创业投资的风险分担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以及加速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二、创业投资风险分担模式

本文以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为主体,提出以下五种创业投资风险分担模式:

1.创业投资机构与保险机构风险共担模式

在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中,保险机构在分散和化解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创业投资机构可以借助保险机构的力量来降低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保险机构可以通过提供担保险种间接地参与创业投资过程中。在创业投资机构与保险机构风险分担模式下,保险机构主要通过为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提供保险来分担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保险机构在提供保险之前对创业企业的调研以及保险之后的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

2.创业投资行业风险共担模式

创业投资行业协会是创业投资机构的重要自律组织,设立创业投资行业协会有利于创业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分担创业投资机构的风险:一是代表会员向政府呼吁,要求政府建立有利于创业投资发展的管理条例、税收政策和法律条文等;二是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及理论探讨,并且编撰出版创业投资学术论文和年度报告,这对提高我国的创业投资理论水平,进一步指导创业投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可以借助研讨会的契机帮助培训创业投资从业人员,向社会普及和宣传创业投资知识,促进我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三是设立专门的创业投资机构互助基金,其来自于各会员缴纳的互助费,互助基金可以对会员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并通过专业的角度对项目提出投资意见,有利于创业投资机构控制投资风险,同时专业的互助基金也可以在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失败时根据其损失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与赔付,从而降低创业投资机构的失败风险[1]。

3.创业投资机构之间风险共担模式

创业投资是创业投资机构对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一种股权式投资,在投资过程中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存在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创业投资机构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要比传统投资方式要高的多。同时,从国外的创业投资发展历程来看,创业投资机构对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投资有最高限额的规定。因此,对于那些需要投入较多资金的高速成长的创业企业而言,单一的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量根本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创业投资机构必须寻找多家创业投资机构与其联合进行投资。

所谓的联合投资,是指建立在财务契约基础上两家或多家创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一家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2]。这种投资既可以在同一阶段,也可以在不同阶段投资。根据EVCA(2002)统计,2001年欧洲创业投资额约为22.331362亿欧元,而实行联合投资的金额达到6.979829亿欧元,约占全年投资额的30%。在美国,联合投资的比例更是达到90%以上[2]。由此可见,联合投资已经成为创业投资机构之间风险共担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投资策略之一。

4.创业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风险共担模式

创业投资在其运作过程中要经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包括创业资本的筹集、创业投资机构的建立、创业企业的选择和运营及创业资本的退出四个阶段。创业投资运作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投融资财务契约的安排。依据这种财务契约安排,资金从投资者流向创业投资机构,经过创业投资机构的筛选决策,再流向创业企业,通过创业企业的运作,资本得到增值,再流回至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再将收益返回给投资者,构成一个资金循环。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创业投资的周转。在资金循环过程中要涉及到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双方的效用衡量标准及信息占有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其各自的相关行为可能在总体上对创业投资的综合利益目标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由此而产生道德风险等委托问题广泛存在。因此,为了减少投资过程中的成本,解决冲突问题,创业投资机构必须采取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来控制创业企业家风险,同时能够确保创业投资成功。创业投资机构采取的投资策略为分阶段投资方式。

分阶段投资是创业投资机构按照创业企业的发展阶段分期投入资金,并且在每次资金投入时,都会签署一份契约。在不同的投资阶段,契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创业投资机构会在契约中注明下一次资金注入的条件。

分阶段投资可以使创业投资机构保留放弃前景黯淡项目的权利,对创业企业家构成压力,促使其努力工作,从而降低道德风险。此外,创业投资机构分阶段投入资金也意味着其需更经常地搜集信息和严密地监督创业企业家,能够对创业企业实现强有力的控制,帮助创业投资机构消除创业者误导后续投资的动机,降低其投资风险。

5.产学研风险共担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创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等有关各方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出发,为了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实现共同远景、争取最佳利益和提高综合优势,结合彼此的优势资源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

这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财务契约基础之上的,所以又可称之为契约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中最主要的一种合作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合作各方以财务契约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起联系,共同投资(包括技术作价入股),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通常合作内容可以从技术、生产方面扩大到资金、设备、人才、管理销售等多个方面,合作过程也可以由技术协作、技术生产协作延伸到技术—生产—经济合作的全过程[3]。

三、结论

在以上五种风险分担模式中,创业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风险共担模式是创业投资过程中固有的一种模式,不可任由创业投资机构及创业企业选择。前三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创业投资机构而提出的,创业投资机构可以根据其内外部环境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而产学研合作风险共担模式是针对创业企业提出的,由于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创业企业承担的风险大小都会直接影响到创业投资机构所要承担的风险大小,因此,产学研合作风险共担模式在降低创业企业风险的同时也间接地降低了创业投资机构的风险。此模式只能由创业企业来选择,创业投资机构没有选择的权利。

参考文献:

[1]王一军,林嵩.风险投资的风险结构及分担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9.

篇6

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其研究生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为国家首批批准的两家博士学位高校授权点之一,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重点学科。投资经济学课程是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于本科教学的第三学年开课。以往的投资经济学课程由一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了给教材改革提供可靠性的实际依据,近两年来该课程由5位以上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每位教师承担一个或两个相关章节的内容教学。教材原有章节如下:投资概述、投资与宏观经济、投资环境的建设与评价、融资的渠道与模式、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房地产投资、企业扩张并购与重组、个人理财、国际投资、风险管理与投资战略、投资价值与效益评价,共十二个章节。

2.1问题提出

教科书是专业知识的基本载体,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师授课内容的依据。教材理论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案例的生动性、是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得到学生们的反馈可以为完善教材编撰提供重要信息,以便及时对教材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修改。投资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材总体态势较好,但是在教材逻辑、内容新颖、部分内容的授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门课由多个教师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教师的见解和讲授风格,却无法使学生完全吸收理解每位教师授课的内容,此外教师授课时间不足也导致了教学任务无法完成。除此之外,教材内容的冗余、枯燥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的经济体制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7年的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变迁阶段、1988-1991年的中间扩散型变迁阶段、1992-2002年的市场需求诱导型初步形成阶段和2003年至今的市场需求诱导型深化改革阶段。我国从以中央政府为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向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投资体制变迁,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市场引导、企业自主、银行独立、融资方式灵活、中介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因而,在此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实现的前提下,应针对投资体制的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2.2投资经济学课程调研及结果

鉴于目前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对教材改革的需求,对2008级、2009级两个学年的已学过此课程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情况、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意见及建议。以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基础,为投资经济学教材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2.2.1基本情况

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从教材内容及教学方式为主要调查方面,要求学生从几个选项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问卷共有17道问题,其中有两道主观题。共发放纸质问卷60份,回收问卷53份,有效问卷为53份。其中,调查的学生为2008级和2009级两届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2.2.2调研结果分析

(1)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

《投资经济学》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投资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与投资经济学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处理实业投资、金融投资、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将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具有较强的投资组织与决策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投资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科要求;47.2%的学生认为教材没有充分注重学科的交叉;只有1.9%的学生认为及时地引入了最新成果;还有32.1%的学生认为教学与实际业务联系不够密切;只有39.65%的学生认为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26.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需求;37.7%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对未来择业是否有用存在怀疑。从目前已经出版的《投资经济学》的内容来看,大多数的版本包含投资经济学概述、投资与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投资的宏观调控等章节,而大多数教材将重点放在虚拟投资上,忽略了实体投资的重要性。同时,在教材的章节之间缺少逻辑关系,阻碍了学生们对投资经济学整体脉络的把握。除此之外,大多数教材重理论而轻实践,不仅无法使学生学以致用,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以上几点都脱离了投资经济学原本的教学目标。

(2)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形式多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试验之后,以5位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对投资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此次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进行改革后81.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效果好;92.5%的学生认可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形式;86.8%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教学形式可以满足教学需求;84.9%的学生认为改革后教师授课效果很好。但是依旧存在30.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够;还有大多数学生希望以开卷和论文的形式作为考核方式。

3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结合对投资经济及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本文提出对策如下:

3.1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整合课程设置,避免脱节和重复。

《投资经济学》原有教材内容逻辑关系不密切,依照各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分类使得一些内容在不同章节都有涉猎,存在脱节和重复的现象。在进行改革时,应注重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及连贯性,避免脱节和重复。

(2)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投资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其学科内容的跨度、深度都较大,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3)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在教授学生们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培养。

3.2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教师应该拓宽教材现有内容,及时将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或者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将其他的导读导教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性阅读书籍有机结合。针对调查中突出体现的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这一问题,在进行教材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培养目标的重要性,注重学科的交叉。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或深造时可能用到的实际业务,将教学与实际业务相联系。

3.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

探索性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指引学生分组共同协作,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高效吸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可能。

(2)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把综合性实验解释为“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弥补传统验证性实验的不足,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

篇7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篇8

网游产业于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不过十多年的历史,依托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并逐渐壮大起来。现实生活中,玩网游被认为是一种最时尚和潮流的生活方式,数不清的年轻人趋之若鹜,这种热闹的场面也奠定了网游产业成功的基础。

国内自1999年,第一款正式运营的图形MUD《万王之王》推出,标志着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正式形成。通过近10年的发展,网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整个2007年将达到125亿元。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大,国内的网游产业也逐渐形成包含游戏开发、运营、相关配套服务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整个网游产业链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游戏玩家。

二、波特的钻石模型与中国网游产业的竞争力

从中国网游的发展历史看来,初期(2000年~2003年),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主要进口国为韩国和日本。2001年,上海盛大公司凭借其的一款韩国的网络游戏《传奇》而缔造了盛大网络的传奇,实现从利润为零到2亿元的突破。成功者的示范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网游这个行业中来。从目前国内网游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判断,中国的网游产业正处在一个加速的成长期。问题是,网游企业和产品的大量涌现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的网游产业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传统的游戏强国韩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的网游产业还存在哪些差距?我们又应该从何处着手去打造我国的网游产业竞争力?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给我们分析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

波特教授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到,一个国家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展露头角,必须从每个国家都有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四项要素来讨论,这四个要素构成了钻石模型的基本要素。此外,波特还在钻石体系内加入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如图1:

由于,国内对网游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因此这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理论上,单独一个企业或是一个产业都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依赖于产业链上各组成企业优势的组合,还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产业资源的整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价值网络,在这个价值网络内,企业与企业之间是基于一种合作的交易关系,即一个企业可能是某种产品供应商的同时也可能是某类产品的客户。如果一个产业的相关或支持产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那么在市场的推动下,通过产业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共享,协同开发,服务支持等将会推动核心产业的快速成长、升级。反过来,核心产业竞争实力的增强,便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诉求,以此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利润。而核心企业积极国际化的过程又会促进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并有可能深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衍生出新的周边产业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通过产业的扩散效应和关联效应,使整个产业价值网络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具体到网游产业,我认为围绕网游这个核心产业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IT制造业,电信网络服务业,传媒业,出版业,展览业等,支持产业包括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另外还有一些由网游产业衍生出来的产业,如电子竞技产业,游戏中人物服饰、玩具模型的专卖店等。下面一节,笔者将较为详细地介绍国内网游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与韩国做一个横向的对比。

三、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情况

1.IT及电信服务业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信息技术、宽带互联网络等方面基础设施的投入,互联网、手机的普及率逐年提高,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年增长率达到53.3%,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岁~24岁的青年。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正处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阶段。如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美日韩等互联网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意味着中国与IT相关的产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在用户的组成中,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695.7万户,达到1949.0万户,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新增1561.1万户,达到6646.4万户。而提供电信网络基础服务的中国电信、网通、移动、联通、卫通、铁通等6家企业在互联网络方面的收益也是大幅攀升。

国内在互联网的建设、普及方面虽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与发达国家已经步入成熟稳定期不同,中国无论从网民的增加数还是宽带用户的增加数来看,都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而宽带互联网恰好就是网游产业的硬件基础,不断增长的用户基础,以及企业服务的逐渐完善加上占总体网民近三分之一的年轻网民都为中国网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网游企业而言,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2.传媒出版业

在韩国,媒体出版业对网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有专业的游戏频道,通过对游戏的介绍和分析,激发大众对游戏的兴趣。而公众媒体则在消除人们对游戏的负面印象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媒体还催化了职业电脑游戏联赛的诞生,有线电视对这些赛事的转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游戏的陈旧观念。另外,韩国游戏杂志制作精美、内容丰富而专业,很受游戏爱好者们的欢迎,也成为游戏宣传报道方面的重要媒介。国内由于近几年网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竞争的加剧,许多网游企业也开始尝试与传媒、出版、广告等行业合作以延伸网游的产业链条。传媒出版广告等产业也以积极姿态的回应,新浪、网易、搜狐、TOM、腾讯等各大传统门户网站都开设了专门介绍网游的版面,网易甚至还自主研发了《大话西游》等深受网民喜爱的游戏从而正式进军网游产业的核心,2006年仅在网游上的收益就超过10亿。在传统的纸质媒体方面,专门介绍推荐网游信息,提供游戏攻略的报刊杂志就不计其数;而主流的图书出版商方面,如华文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更是将网游的情节演化成扣人心弦的小说故事推出市场,给沉闷的出版界带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受到许多青年读者的热捧。在视听媒体方面,国内十分罕见专门介绍网游相关信息的独立频道,除了在沸点、PPLIVE等流媒体上有些WCG等电子竞技大赛的转播。2006年,久游网上海东方卫视联袂打造了一档《舞林大会》节目,虽然在这里久游网只是作为一个赞助商的角色,但借助东方卫视这个平台,很好地宣传了自己的主业。

从上一段的阐述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网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媒体出版等行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商业平台。这个结论虽然正确但不全面,它忽视了媒体出版广告等相关产业对网游产业的支持作用。具体体现在:(1)媒体、出版及广告业为网游产业提供了专业的宣传渠道。经过多年的成长,网游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产品如何从众多的相类似的产品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让玩家了解,熟知,并体验这款产品,那么媒体出版等产业恰好提供了这样的营销平台。(2)网游企业的游戏开发人员可以从已出版的小说或视听娱乐,动漫等节目中借鉴思路情节,找到创作的灵感,开发出更多新颖有趣独具创新的网游产品来。从整体而言,网游、传媒、出版、广告等产业同属于文化产业这个大范畴,他们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产业间的知识溢出可以相互利用,而且在一个企业内融合多个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也渐成趋势。存在的问题是,媒体等产业与网游产业的合作仍不够,在宣传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上与韩日等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3.人才培养机构

网游产业属于一种创意产业,产品的创新应该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法宝。目前,国内的网游产品大量涌现,让玩家目不暇接,但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国内自主研发的网游产品创新程度不足,很多是模仿甚至抄袭进口的游戏产品。(2)游戏题材单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3)不少企业投机思想严重,为尽快抢占市场先机,将一些尚未完善的产品提前推出,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玩家对国内游戏的信心。除却第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就在于国内缺少有竞争力的游戏研发人员。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预计,今后几年内中国游戏开发人才需求为2万人,而目前却不足5000人,尚存在相当大的人才缺口。而这个问题和国内的游戏人才培养体系或者说人才培养战略是不无相关的。当网游产业在中国尚未成长起来之时,无论是国内的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没有足够的开发人员储备。当产业进入发展高速期,国内的网游人才培训机构却如井喷式涌现,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培养计划,非但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来,反而会产生人才培养的泡沫,质量良莠不齐,容易导致的后果就是一边网游企业依然为人而愁,一边大量的所谓接受过培训的游戏开发人员苦于没有出路。

反观韩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做到网游产业世界第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人才培养战略。韩国在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下,形成了多层次的游戏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有一般的职业教育,还设有正式的游戏精英学位教育,以及专门的游戏研究院,与我国的“短平快”式的职业培训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有着长期游戏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发展计划,而且对培训的教材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范和监管,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图3是中日韩三国在游戏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我们的差距。

4.融资体系

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与一国的投融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否直接相关。网游是一项“高风险、高成本”的产业,一个游戏企业要想获得成功,游戏品质、网络社区经营、网络管理技术、营销渠道四大成功要素缺一不可,而且网络游戏产品开发的难度越来越高,开发周期越来越长,因此对于资金和人力的需求都更加庞大。目前,研发团队能获得资金支持的途径有:风险投资、大型财团的研发基金、资本市场IPO、政府的扶持等。由于在资本市场的主板上市的条件一般都非常苛刻,因此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具备国内外资本市场主板上市的能力外,其余的多为初创企业甚至只是拥有某个idea的研究成员,那么如何去扶持或培育这样的企业乃至只是一个团队的成长,这就考验了一个国家其余几种融资途径的眼光和气魄了。在中国国内,大型财团的研发基金几乎是不会投在网游产业的,因为网游的产业地位并非居于主流;而资本市场上只有深交所存在着创业板但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在政府扶持方面,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游产品减少政府审批程序,缩短产品面世周期,并提供财税政策优惠和10亿到20亿元的专项国家资金,相比韩国政府每年500亿韩元的投入以及成立游戏投资联盟,对风险游戏厂商减免税收,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相关支持措施,中国政府的扶持力度远不如韩国,资金投入杯水车薪,也没有长远的融资安排。那么,风险投资就成为国内发展网游产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据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本土机构创业资本总量为275.62亿元,2005年为275.43亿元,外资机构创业资本总量由2005年的189.07亿元增加到308.23亿元,增幅达63%。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而外资背景的风投企业资本快速增加也说明了国内创业氛围浓厚且机会丰富。从资本的投向产业看,IT业仍占首位;另据iResearch机构统计2007年第三季度就有11家网游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加上在纳斯达克和纽约证交所上市的完美时空和巨人网络,这都表明国内网游产业巨大的成长性吸引了众多创业资本的青睐;同时投资网游产业高额的回报率也将激发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的热情,于投资者、国家投融资体系和产业的发展而言都是一件好事。5.缺失的辅助机构

在对比韩国网游产业崛起的过程,我们发现行业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统一的技术平台等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产业咨询公司可以给予游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包括技术、生产制作、市场调研、市场推广、融资安排、用户反馈方面的专业建议。行业协会则可以在制定行业共同规则,资源整合,产业整体包装推广,协调企业间利益,信息共享,开展技术交流研讨会,相关权益的维护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则是在韩国政府的要求下建立,旨在降低开发费用,避免重复建设,也利于日后产品的评估和追踪改进。而国内在这三个方面几乎仍处于真空地带,我们认为加强这类辅助机构的建设,于我国网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四、政府行为与网游产业竞争力

在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里,政府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变量。他认为,政府并不直接创造产业的竞争力,而是通过影响钻石体系的四项关键要素来影响产业竞争力。这种间接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来影响产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形态、同业竞争的形态和强度,影响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和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并影响四项关键要素的组合效率,从而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到底需不需要产业政策,政府是应该放任还是干预,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从韩国政府缔造韩国网游产业的传奇来看,似乎看到了对产业政策正面效应的一个有力佐证。确实,韩国政府对游戏产业的极大支持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从将网游产业定位为国家支柱产业开始,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投融资渠道的完善,产业国际知名度的提高和产品出口,网游产业公民意识的普及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统一开发平台的构建和核心前沿技术的研发、传播,保障产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订立等方方面面做了长期、详细和精准的规划。这也为中国政府提供了许多不仅适用于网游产业上的有价值的经验。但就落实到如何提高网游产业竞争力的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最迫切的就是中国政府应该明确网游产业在国内产业中的地位,积极向公众宣传网游的正面形象,完善服务职能的同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而不应过分干涉企业的具体行为,让中国的网游企业在良性的竞争中充分成长,提升竞争力。

五、总结

通过对网游产业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政府行为方面的阐述,并与韩国相关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对中国网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下表是综合了钻石模型其他几方面因素对中日韩三国网游产业竞争力做的一个总的评价。

表中各个要素的评分,中国都低于作为游戏强国的韩国和日本,这样也表明了中国网游产业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而言仍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在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方面与邻国相比评分非常悬殊,这也指出了日后国内产业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未来的中国市场是韩日等游戏强国的必争之地,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国内网游产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7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

[5]中国风险投资学院(香港):中国风险投资年鉴2002年~2007年,深圳: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

[6]臧旭恒等主编:产业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奚声慧:网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8]iResearch-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年度点评.互联网周刊,2008年第2期

[9]孙靖: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篇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不久前呼吁,“中国应该采取更广泛的形式培养MBA人才。”

作为经管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的MBA教育培训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市场潜力。与学院派相比,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实战性,同时费用低廉,周期短、上课灵活等特点受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王东参加的课程为期11天,费用不到一万元,而且上课时间均在周末。

该课程主办方是成立短短几个月的盛景网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盛景网联),其CEO彭志强在接受《经济》采访时表示,国外有大量私立市场化商学院,而国内以公办为主的商学院市场化运营能力与动力普遍不足,这是中国社会化培训机构的巨大机会与发展空间。盛景网联的前身为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的管理培训部,由清华科技园、紫光股份以及三名天使投资人共同投资。彭本人之前是紫光股份的副总裁。

彭志强说,那些成长型企业的高管更需要这种经济型MBA培训。“我们就像酒店业中的‘如家’。”

“哑铃市场”的机会

最新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底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份额已高达两万多亿元,其中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到了3000亿元。而且各类校外培训、教育技术行业等市场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IT教育市场销售额为41亿元,英语培训约为150亿元,经管类培训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来自中欧商学院的信息称,2006年仅中国高层经理培训的市场价值达到40亿美元。

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巨额资金纷纷涌入中国教育培训产业。仅2007年9~10月份,该领域的私募融资额就达到上亿美元。例如麦格理银行等投资安博教育5400万美元,启明创投和SIG联合投资巨人教育集团2000万美元,凯雷投资新世界教育集团2000万美元,赛富基金投资华育国际2000万美元以及鼎晖投资学大教育1000万美元等。

对经管培训市场而言,中国2600万余家注册企业让其前景格外光明。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陆续举办,中国经济将迎来第二轮快速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更加旺盛。

麦肯锡公司去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奇缺专业管理人才,预计在未来10年,中国需要75000名在全球环境下的领导者,以配合中国企业在全球施展宏图。该报告说,中国的这类人才去年只有3000-5000人。

不过,在经管培训领域,目前市场整体上呈一种“哑铃状”。一端是以中欧、长江、北大、清华等各类商学院为主的学院派,另一端则是以销售年卡等为主的社会化培训机构,比如深圳的聚成培训(下称聚成)和上海影响力教育集团(下称影响力)等。

彭志强认为,对众多成长型企业而言,学院派MBA固然好,但昂贵的学习成本却令其难以消化,而社会化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对他们而言则显得单薄。“学院派是五星级酒店,而数量众多的内训式培训机构像零散的社会旅馆,而成长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需要一种适合他们的‘经济型’培训。”

正是看中了中端市场的空白,在获得风险投资后,彭志强开始进入经管培训领域。“既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培训机构也能得到丰厚回报,这显然是一个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行业。”

成立不到半年的盛景网联,已将其教学点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江西南昌、河北石家庄等6个城市。彭志强表示,2008年年将扩展至20个以上的城市,到2010年,将实现在全国50个城市开课,将覆盖所有一线城市以及部分重点二、三线城市。

彭志强计划未来3年,累计投入1亿元,用于网点的扩张、服务流程的改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品牌拓展等方面。

前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新东方坚持自营,在上市之前经历13年的发展历程,而IT培训机构北大青鸟依靠加盟6年完成上市。彭志强的目标是,凭借“自营+加盟+收购”扩张模式,争取三年内完成此过程,最终成为首家上市的经管类培训企业。

“中”极考验

与IT、语言等技能类培训市场不同――前者有北大青鸟,后者有新东方,而且均已上市,经管培训市场还没有一家取得如此成功的社会化培训机构。这对彭志强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调研了千家成长型企业高管,数十位一流商学院教授与企业家之后,通过培训专家析论证,盛景网联最终确定了课程体系与授课方法。从名字上看出,盛景网联目前两个主打产品MINI-MBA和MINI-EMBA是浓缩了的MBA。据彭志强介绍,中间剔除了英语、经济学等使用频度较小的课程,增加了实战模拟、客户管理等新兴管理课程,课程涵盖企业战略、运营、执行等各个环节,每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

显然,把经管课程打造成统一标准化的产品,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推广复制,借此实现规模化,在经管培训领域还没有先例。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标准化的课程并不见得都适合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低端经管培训市场中,深圳的聚成和上海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占据较大份额,其凭借学习卡年销售收入达数亿元。

彭志强称,聚成和影响力并不是他的直接竞争对手,“市场中还没有出现跟我们一样的培训机构。”

不过,业界人士称,进入新领域虽然可以甩开其他竞争对手,但要迅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蓝海”并非易事。

与语言类和IT类培训相比,经管培训的效果评价很难量化。比如前者可以通过考证通过率或者成绩来量化评价。而经管培训相对应试培训,在效果评价上的机制完全不同,企业经营的发展、经理人能力的提升不能靠考试,也不能靠证书。

实战、实用、实效是经管培训效果的核心体现。据彭志强介绍,他们已经跟一些学员企业达成协作,通过双方共同监督,从严格执行学习制度上提高培训效果。比如对方人力资源部门与盛景网联共同管理保证每位学员能够按时上课,将上课内容与学员日常的工作绩效相挂钩,学员毕业时提交的毕业论文将录入学员在企业中的档案等。

一位接触过彭的人士对《经济》表示,MBA培训课仅仅是他的第一步,本身赚钱多少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培训之后的针对学员企业提供一些列贴身服务才是其核心所在。

篇10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员工进行系统及有效的技能、企业文化的培训过程,这项投资的直接收益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个体各种才能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增强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其间接收益是市场繁荣、社会福利改善,保障或加速一国经济的增长。

在宏观经济激变中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企业可持续竞争力与人力资源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开发和培育企业人力资本也被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所重视。这些国家中,企业在职培训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5%,早在1981年,美国企业用于职工培训的经费就达300亿美元,而现在,美国工商企业每年用于在职培训的经费已达2100亿美元,分别超过中等及高等教育的经费;英国每年用于在职培训方面的费用约为330亿英镑;法国把加强在职人员培训看作是企业生存的战略因素,在2000人以上的企业,有93%组织了内部培训(王传永,2000),而日本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成功更是令人瞩目和深思。

企业收益的源泉是以人力资本为主体运营物质资本创造的新价值,日本企业把人才培养看作生产竞争的关键,提出“生产靠人,人靠研修”的口号,根据产业训练协会的调查,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培训率达到100%,实行全员培训,即使在30到90人的中小企业培训实施率也在88%。在日本企业内职业训练大发展的60、70年代,这也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项投资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如果日本教育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就是企业内再教育这个法宝(陈晖,1989)。”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特别造就了日本的经济奇迹。与学校教育一样、企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和潜力,合理地配置和使用了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一部日本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长期以来成功的人才竞争战略,不仅使企业茁壮成长,更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大致为年度350亿元,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资料显示,我国有近一半企业的员工年均培训经费为25-50元,有30%左右的企业,该项经费在25元以下(王金营,2001)。尽管企业培训能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方式加速经济增长,然而我国企业长期用在培训方面的投资,总量太少、投资效益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虽然我国的企业培训也有些经验,但与国外大量的培训投资、成熟的培训体系、良好的培训效果相比,差距显而易见。针对国际经验的比较和研究,可以为我国企业培训投资提供参考,对企业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均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日本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

日本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从战略到体系十分成熟,一直以来,为众多国家学者或企业组织所研究和借鉴。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

在日本,经济界人士有一个共识,即:提高企业生产者的素质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良好的职业培训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由之路。事实证明,职业培训为日本企业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劳动大军,促进了日本工业的现代化。

日本的企业向来信奉“人才就是人财”,日立公司总经理吉山博吉说:“我认为组织就是由人组成的,建立多么好的组织,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培养人是最为重要的”(张锁柱,1990)。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就很重视人在企业经营中的能动作用,强调员工创造性、积极性和忠诚度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把人看作是生产经营最重要的因素,培训投资是最有效、最值得的投资,把企业教育定位为“塑造现代企业人的再教育”。1960年,池田内阁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明确提出: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人的能力”,“而要提高人的能力,就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日本对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企业内的人力资本投资更处于稳定增长的势头,即使在1973-1983年经济低速增长时期,企业内教育训练费的年增长率也维持在10%以上,平均可达11.8%,而同期的工人工资增长率仅为10.4%,前者超出后者1.4个百分点(孔海燕、阎燕,2000)。

日本企业以“全员培训”和“职层培训”为基本原则建立适应性教育培训和多层次系统培训,即对新职工和一般职工要进行教育,对于一般干部和公司一级领导也要进行教育,按照企业职能来确定合适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方法。企业把培训作为“企业秘密”来看待,使之与企业的经营计划相衔接,注重连续性和长期性,因此多数企业都制定长期和年度企业培训计划,对于职工的培训,按计划进行,少数企业则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培训。日本企业培训注重人才潜能开发,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一贯性和长远性,有利于养成职工对企业的献身和敬业精神。“事业即人”,具有超常发展能力的企业,都表现为人才开发能力超强,人才力量推厚。决定企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人,拥有人才的企业理所当然地发展快、成效大。日本企业往往致力于本企业人才培养,从高等学府录用毕业生,长期按计划进行培训。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的强弱也是企业的魅力所在,更是集聚大量优秀人才的力量所在。

(二)人力培训制度

日本实行公共职业训练和民间企业职业训练两个体系并行制,且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公共培训机构主要由政府建立并提供经费,也有财团资助;日本从事职业训练的行政人员全国约有10000人。其中国家级有4400人(包括雇佣事业促进团4100人,劳动省职业能力开发局和中央职业能力开发协会各100人,日本伤残人雇佣促进协会100人),地方5600人,都、道、府、县设有职业能力开发课和职业能力开发协会。民间培训机构由企业的培训机构和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组成。民间企业职业训练,基本由企业自己负责,政府在信息、经费、政策上给予帮助。

日本的大型企业一般都建有设备良好的训练基地,用于培养在职工人和新进厂的后备工人。目前经国家认定的职业训练短期大学有12所。企业兴办的职业训练学校有1277所,其中有376个企业单独建有训练学校,其余901所学校是由39万个中、小企业联合举办或由企业联合体的职业训练协会举办。目前在校

生约有159000人。中小企业联合兴办的训练一般租用其他学校来上课。费用由政府、企业资助。据劳动省的统计,日本中央和地方职业训练预算加在一起大约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0.029%,企业内教育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83%,后者近是前者的3倍(孔海燕、阎燕,2000)。

日本政府劳动省用于职业能力开发的资助项目有:(1)职业生涯能力开发补助;(2)能力开发补助;(3)自我启发助成补助;(4)技能评价促进补助等。经费的大部分用于中央和地方的公共训练设施,小部分用于企业,同时还有一部分用于援助海外职业培训项目。另外,对企业的资助是建立在企业必须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从而促使企业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也促使工人积极参加适合于自己的培训。

日本政府以“职业形成促进补助金”的形式支持、激励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主要有6种补贴形式:(1)为企业提供培训经费补贴:一方面为企业员工接受职业培训提供1/4的经费补贴(中小型企业是1/3);二方面为受训员工提供1/4的工资补贴(中小企业为1/3)。(2)为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开发休假补贴”:一方面补贴企业员工休假期间参加教育培训评估应考费1/4的工资补贴(中小企业为1/3),二方面补贴企业员工休假参加培训时工资的1/4(中小企业为1/3)。(3)以“长期教育培训休假制度导入奖励金”的形式,对企业员工在连续一个月以上休假期间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给予30万日元的奖励金。”(4)为企业提供“职业能力评估推进补贴”,补贴企业员工3/4的职业能力评估应考费;二是补贴企业员工在职业能力评估期间工资的1/4。(5)发放“职业咨询推进补贴”,这笔费用是发给专业的职业咨询机构,用于其接收委托的职业咨询服务年度所需费用的50%。(6)发放“地区人才高级化能力开发补助金”,一是为企业员工补贴参加这类职业培训所需经费的1/3(中小企业为1/2);二是对企业员工在工作或休假期间参加这类职业培训时补贴工资的1/3(中小企业为1/2)。企业内的教育大约提供全部培训的3/4的机会,而公共职业培训只承担1/4的服务职能,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公共职培训则发挥着补充和保障的作用。显然,日本有一个稳定的、以企业内职业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和措施,使其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刺激了日本的经济发展,2002年日本人力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2.2%,但由于劳动力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智力资源的增长,使人力资本存量丰富,因而日本的经济规模始终居世界第二位。由此来看,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作用是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而高科技、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对企业的竞争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日本的经验

日本劳动力的培养一直遵循着资本运行的逻辑。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从百废待兴中逐渐崛起,资本经过近十年的累积进入了扩大再生产即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界对熟练工人,技术工人,一线操作人员的需求空前高涨。同时,作为战后日本经济支柱的钢铁、汽车等重工业和家电等超大规模生产更需要那种具有技能技巧、有忠诚心、团队合作、严格服从指示的人。与此对应,日本大力投资学校教育,实行企业培训改革,基本上按照垄断资本亦或按照这种生产方式的需要进行,从而培养出具有上述特征的各级各类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就是说同学校教育一样、企业培训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和协调,成为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成功的典范。

日本企业培训是在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等劳动人事制度背景下进行的,虽然现在该项制度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之下有所松动,但是,日本经济起飞和发展近50年的时间里受其约束,员工基本上一辈子在一家企业工作。企业为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对职工进行不断培训,唯其雇用合同的长期性、稳定性,企业培训机会成本的风险很小,因之,有足够的企业培训激励。就员工而言,年功序列制使得训练与晋升和工资挂钩,所以受训的积极性很高。

日本企业培训还有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技能培训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特别注重员工的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员工的忠诚。注重企业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情感;培养集体主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员工个人品德、讲究礼仪、自我约束和遵纪守法;培养平等观念和贤能致业观念;加强组织风气建设等。此外,国家对职业培训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也是日本企业培训比较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日本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观点逐渐过时,实际上,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企业理论以及经验的证明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进行诠释。

经济学对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有两个角度:其一,是从斯密开始的对人力资本价值与收益的研究,其二,是科斯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思想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日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人力资本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人力资本收益研究的评述

关于人力资本价值与收益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早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以斯密为代表,在《国富论》中把工人技能的增强视为经济进步和社会福利增长的源泉,他还首次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者技能如何影响个人的收入和工资结构。第二,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舒尔茨和贝克尔是杰出的两位代表。1959年,舒尔茨发表《人力资本投资: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他构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体系,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33%。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类型及其收益,围绕年龄、受教育年限、收人、迁移,构建了财富和人力资本的测度方法,计算出相应的收益率。第三,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成功应用为显著特征。罗默1986年发表了《递增报酬与长期增长》的论文,提出完全内生化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认为长期增长主要由知识积累推动。卢卡斯1988年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中,提出了“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在卢卡斯等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还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

2、人力资本与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学校教育还有企业培训,经过企业培训的工人。其人力资本存量能得到充实和增加,直接反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形式是职业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无疑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熟练程度、技术等级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标志着员工人力资本的技能存量,对企业劳动生产率起着积极的作用。没有人能够在工作之前就掌握实际工作所必须的全部知识和经验,因为每一项工作中都有非它莫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也没有理由认为上完大学就学到了一生的工作知识和经验,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企业进行职业培训需要支出一定的成本,而在职培训的收益率是在职培训成本的函数,如图:

在没有接受培训前,这个工人的边际收益产量是MRP0,经过培训后,工人的生产率模型是ABCD曲线。在职培训期间,工人的边际收益产量从MRP0降到MRP1,当完成了特殊的或者一般的培训后,工人的边际收益产量提高到MRP2。培训的成本就是在培训过程中减少的产品价值。图中的AEFB部分。通过培训而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和员工经济收益的改善成为可能,图中FCDG部分。

如果说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效率是最优配置质量给定的要素,那么动态效率则是如何通过改进要素的质量来提高要素的生产力。企业培训的功能主要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增进动态效率,因为对于既有劳动力的组合所产生的效率具有一次性的特点,而对于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却是无限的。

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首先,人力资本可以提高物质资本使用率。以利用外资为例,一些发展中国家曾大量引进外资,以求经济迅速发展,然而2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并未生产预算的效果,与此相对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严重创伤的西欧和日本在利用外资方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此,发展经济学家明确指出,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巨大差异,除了制度和结构的因素,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极为低下,资本吸收能力低,在这种人力资本的约束下,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并不能较快地提高经济效益。美国则是另一种典型的例子,人力、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力资本的收益对美国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比物质的厂房设备要大得多。发展中国家如果注意到或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作用,增加其投资力度,其效益就会在较长的时间里表现出来,如果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在较长时期里经济增长就会放慢。人力资本的间接效益性以及生产效益的滞后性是发展中国家忽视其投资的主要原因。

其次,人力资本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国民资源增长率的差距被称为“余值增长率”。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1967年对英、美、西北欧等九国1950-1962年的经济增长来源作了研究,发现每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率都大于其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产出与投入同比例地增长,而且,若再考虑到报酬递减的因素,产出的增长应慢于投入的增长。那么,产生“余值增长率”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最主要的原因。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有个计算,美国1929-1959年的“余值增长率”大约是3/5,其中教育收益占这个余值中的3/5-5/10。丹尼森的计算是:教育、医疗卫生、知识增进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总,占余值增长率的60%以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罗伯特・索洛教授的统计发现是美国GDP年均增长率的2.9%中只有约一半(1.4%)是由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量的增长带来的,余下的1.49%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张抗私,2000),GDP增长率减去要素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率被称为“索洛余额”,如上分析,美国的索洛余额高,而相比起来东亚索洛余额要小得多,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的收益,因此索洛余额的高低是人力资本收益大小的具体反映。

科学在进步,技术也在发展,培训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直接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生产经营计划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使其回报远远超过成本和风险,取得巨大的收益。

(二)现代企业理论

市场里的企业,被认为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周其仁,1996),因此,用科斯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来研究人力资本是另一条重要的路径。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与理论。

1、交易成本的解释

交易成本是“一种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研究经济组织的比较制度的理论”(康芒斯,1994),1937年,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产生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关价格的工作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在市场上发生的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科斯所谓的市场运行成本即为交易成本,包括:(1)发现相对价格的信息成本;(2)签订合同过程的谈判成本;(3)长期合同减少灵活性,从而引起风险增大的成本;(4)政府对市场交易所施加的成本(Coase,1937)。之后,威廉姆森进一步完善这个理论,把交易成本分成事前和事后两个部分。

“事前交易成本”有四种:其一,搜寻信息的成本。其二,协商与决策的成本。其三,谈判成本。其四,契约成本。威廉姆森还深刻分析了市场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或决定市场交易费用的因素,他将这些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交易因素”包括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这其中资产专用性最为重要。资产的专用性越强,越需要交易双方建立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契约关系(卢现祥、朱巧玲,2007)。

劳动力市场上企业与员工双方都必不可少地进行信息搜寻、协商谈判、以致签定相对稳定的契约。这种交易具有不确定性、艰难性与长期契约风险等特点。社会经济生活是不确定的,它从多方面对现实的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在交易过程中,既要面临环境的、还要面临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比如在一次易中,不确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在长期多频次的交易中,不确定性的影响则较大(卢现祥、朱巧玲,2007)。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结约过程,而一经建立、即需要一种长期的契约来减少各种交易成本投入的风险。如一个雇员与企业的关系,对企业来说,能节省每天去市场上招聘雇员的成本;对于雇员来说,能减少每天去市场应聘的成本和失业风险成本。这种持久性的契约、或制度和政策,确实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2、理论的涵义

“事后交易成本”有三种:第一,监督成本。第二,

执行成本。第三,转换成本。威廉姆森认为:“人的因素”,即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是这三种交易成本发生的风险。科斯同样认为: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张五常强调:企业无非是以要素市场的交易合约代替了产品市场上的合约。企业合约不同于一般市场交易的关键在于企业合约中包括了劳务的利用,因此从企业合约的角度来研究人力资本,需要注意人力资本产权形式的重要特点(steven Cheung,1983);罗森简单地概括: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属于体现他的人。

无庸置疑,劳动者是其人力资本的“人”,而在长期劳动合约建立之后,企业对其员工即要进行适合公司技术和文化要求的培训,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要将这种“专有性资本”委托给“人”,这个“委托一”的过程信息不对称,亦有增加“事后交易成本”的风险。劳动雇用的长期合约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这样的错误,因为雇用稳定使企业对既有员工可以比较放心地进行培训,员工在这样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较长时期“干中学”当中,也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为企业带来收益。同时,由企业培训所带来的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使企业可以得到有关劳动力能力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足够信息,以此来减少不确定性风险。至于“人”和“委托人”在签约时的有限理性以及签约后的机会主义风险,可能引致监督成本增加或降低经济效率,这也可以在长期合约的背景下采取激励措施来防范。激励的对象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控制者,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向激励把人力资本专属化,这种优化了的企业人力资本积累,可以发挥巨大的价值为企业服务,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功。

以企业培训与员工辞职率的关系为例可以佐证如上的论断。一般情况下,企业培训不但可以增强员工的专属技能水平,也会增强对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员工的忠诚意识。因此,企业培训的多少与雇员辞职率成反比,即企业提供的培训越多,员工的辞职率越低。在发达国家中,日本企业提供的培训最多,美国较少。例如1991年,日本79%的人在进入企业的第一年接受正式培训,而美国却只有8%,欧洲国家也不过19%。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员工任职的平均期限长于美国。参考下表:

由于日本企业长期稳定的就业政策,他们对于员工的培训以及政策的制定都有长期的计划,这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素质、技术水平以及知识的积累,而且劳资关系的全面合作也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美国Symmetries公司在一个针对员工总数超过3万人的国际大型金融机构长期调查后的结果显示:员工的忠诚度每提高10%,将使客户满意度提高4%,并促使利润水平增长4%(丁心基、岳中刚,2003)。

(三)经验的证明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使企业获利,同时也使员工受益。通过培训,员工的认知能力和生产技能、分配技能、管理技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生产力,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舒尔茨等的人力资本理论,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宏观而言,经济增长速度与受教育者、受训练者人数和层次正相关,这一结论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本非常适用。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和奈斯比特等人曾断言:在工业化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和稳定性,相应地,社会只需要少数“精英”进行发明创造,而绝大多数人只需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在主管的监理下熟练地进行操作,即可使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因此,社会和企业管理人员“不满意或持批评态度的个人特征是创造性、独立性”;赞扬和倡导的个人特征是“坚持不懈、忠实可靠、始终如一、与单位保持一致、遵守时间、稳妥、推迟满足和机敏老练”等(麻生诚、天野郁夫,1980)。在工业化社会,各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正是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这些要求来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和熟练劳动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据日本学者康津在《日本科革命的道路》中计算:在1951-1970年日本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中,约有45.4%是技术进步带来的,40.5%是由于固定资本数量上的扩大,14.1%是就业量增加的结果。而日本的世界经济情报服务中心认为,在1951-1970年的经济增长中,技术作用占50%-63%(梁忠义,1981)。1962年文部省发表教育白皮书《日本的成长和教育》,依据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力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这些新引起人们注视的各种重要因素,被称之为“人的能力”,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将来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开发,则依赖教育和培训的提高(丁心基、岳中刚,2003),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如在1951-1955年的经济增长率中,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部分占58.5%,1955-1960年上升至82.1%,1965-1970年达到87.6%(丁心基、岳中刚,2003)。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就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源文化、技术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其主要原因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益。美国经济学家推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长4.5倍,利润只增长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长3.5倍,利润却增长17.5倍,利润增加是人力资本投资的5倍(李仲生,2008)。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放在首位,由于拥有世界上高素质的、充足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倍数效益,使日本的经济规模始终保持世界第二位的高水平,这正是日本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本质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日本企业培训及其效益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从我国总体来看,由于劳动合同执行期较短,而且许多相关法律条款尚不健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意识到了培训的必要性,但总体重视程度不够,不仅实际投入较少,执行力更弱,整体培训收效不大。我国企业培训起步相对较晚,没有一个完善的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和法律支持体系,企业培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国外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日本等国家都提倡人本管理,重视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企业培训是一种风险投资而不是一种浪费,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发展过程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始终;培训的责任分布于企业各个层面,不仅要满足组织目标,还要员工自我发展需求;把企业培训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注重培训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注重企业文化的

建设和融合。因此他们在企业培训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同时,日本的企业培训注重实用性。培训前都有需求分析过程(包括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强调培训实施过程的有效管理;重视培训成果的实际转化;并对培训效果的客观评估,为下次培训的展开提供参考。这种有效的培训机制,能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热隋和实效。

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人力的投资,其收益远大于成本投入,企业长期可持续竞争力如果依靠的是人才,那么有资本属性的人力可称为最可信赖的资源,为了拥有这样的资源和企业的未来,企业培训是一个不能缺少的投入。同时,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培训与长期雇用相互作用,而长期劳动合约与激励相互作用,不但能够使员工的专属技能水平增加,进而增强员工的忠诚意识,而且,长期劳动合约既可以降低“人”和“委托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反过来又可以鼓励企业优化人力资本积累,获得发展的效益。日本企业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了培训的价值及其实效。

(二)政策建议

前车之辙,乃后车之鉴。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效率和财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国家、企业亦或是个人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都异常深刻。尽管如此,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企业培训效益方面,依然建议如下:

就观念而言,继续抛弃陈旧的“培训无用论”、“培训浪费论”,充分认识企业培训的价值,把企业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的资本投资。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企业培训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在建立良好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信心,激发员工回报企业的意识和决心,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进而提高企业效率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