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级经营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经济法课程的专业很多,比如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类、金融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有所侧重,更不同于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目前,一些高校在经济法的教学名称和内容设置上与一般的法学本科专业相近似,即使有所改动,也只是法学专业课程的压缩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容易忽略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忽视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篇2
一、引言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 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12――01
1 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一从学生言语与非言语能力的培养角度谈
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高校英语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应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英语教育也逐步向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转型。但是,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言语能力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课堂的设置和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即可得到验证。 翻遍所有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只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才有专门讨论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且不会超过一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呼吁国内高校英语教育界的所有专家和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此重视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合格、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根据毕继万结合西方学者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的姿势和身势,目光语,面部表情,体触语等;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言声音(如笑,吹哨等);3.客体语(objectlanguage):包括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个人用品等方面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体距,领地概念,座位安排等)和时间信息两方面。(毕继万,2009:339)因此,INCC也就包括这四方面主要内容。
3 高校英语教师提高INCC的途径
根据笔者两年来对INCC的潜心研究,并结合五年来从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途径来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以箴参考。
3.1提高观念意识
从根本上来说,INCC一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未能取得像英语言语那样的成功,原因在于思想意识上并未对其重视,也并未把它放在一个必须进行教学的地位之上。因此,要想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我们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观念意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传统一向都是重视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要把一个如此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放在一个重视的位置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如,在与其他同事进行教研、讨论,甚至平时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一些这方面的有趣的常识,从而使他们意识到INCC的存在与重要。还可以在编写英语教材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得到地位的体现与知识的传播。
3.2学习文化差异
从意识上认识到INCC的重要性,可以说为我们的成功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决定其成功的还是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文化差异知识的积累。而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途径,如:第一,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便是读英语杂志。杂志作为最鲜活与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料,是我们获得第一手信息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英语杂志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其中对于一些非言语行为的描述,从而积累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英语非言语行为。第二,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因为其独特的动态性,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看英语电影了。在看电影时,应该注意交谈双方的非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两人在拥挤的地铁中靠近站立或有身体接触,那么美国人会避免直视对方,并且举止小心。第三个有效的方法是读有关西方风俗习惯或跨文化交际的专业书籍。优点是知识系统权威。但是缺点是不够鲜活生动。第四,主动与外国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其行为举止,但是要切忌轻率地模仿和盲目地搬用电影电视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还要认真观察中国人的哪些行为举止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交际失败。
3.3 从事实践与教学研究
前面两个主要途径是从自身的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提升,第三方面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更高层次的领域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第一,把习得的INCC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同行的交际当中。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熟练各种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非言语行为让学生认真观察,来获得下意识的印象。第二,可以在课堂上分析一些经典的电影和电视,以及文学作品的非言语行为,但是要注意时代性。第三,可以专门立项进行科学研究,如对中国和外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查分析。
4结论
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0-0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上产生很多经济组织,比如亚太、欧盟等一系列国际经营组织,其目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产业联合,使其行业更具有一定规模,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在企业中连锁经营是一种发展模式,如在哈尔滨有一些大的连锁超市,比如家乐福、大润发等。连锁经营产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其行业正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缺少一些优秀高级连锁经营管理方面人才,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如何培养连锁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构建和谐的市场需要的专业,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论文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经营实训课程体系研究,阐述应用型连锁经营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始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构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社会认可的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在德国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其理论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主要是从岗位的实际出发,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找到其核心工作任务,把其转换到应用领域,最后转换成学习领域,教师根据其岗位的需求技能去培训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其主要应用于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等领域。根据岗位的需求,最后确定适用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体系。
(一)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市场调研,走访、问卷调查以及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分析,提出其工作任务及对应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为今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能力要求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是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的需求,本论文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需求如表2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才能验证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否培养出高级的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之前要成立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有校内的专家,还有企业或行业的高级连锁管理人才,经过市场调研,开设那些课程,课程必须满足岗业群的需求,每个知识点必须为完成某个岗位而设置,其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体系思考
(一)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
黑龙江财经学院专业的开设始终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课程的设置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在实训课程的设置及实训的过程中,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有些实训课程的应用聘请企业的高级连锁人才进行实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毕业就能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双师素质是关键
双师素质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针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展开, 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既要熟悉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又要具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习情境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的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真题实作、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融通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而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氛围等载体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增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调整培养方案的依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是否合理,要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年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作为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其产生于德国,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技术的理论依据,德国是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国家之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被社会认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尤其缺乏一些高级人才,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黑龙江财经学院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的导向开设新专业,注重校企合作,特别是深层次的合作,以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为黑龙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篇5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篇6
谷良,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12月破格取得副教授职称,1995年12月又破格取得教授职称。1993年受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7月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财务专家黄菊波教授,1996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会计研究》编委、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美国会计学会会员(AAA)、英国会计学会(BAA)会员。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科技部论证委员会专家。2005年英国卡迪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汤谷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公司财务、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咨询,是公司“经营者财务”学说的倡导者。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财政部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人。科研成果丰盛,现已出版《高级财务学》、《企业重组与改制中财务设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打造VBM的财务理论体系框架》等40部,120多篇,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中国会计学会等的有关奖励。
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公司管理,财务为重。西方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是财务经营层次上的财务管理,即专业财务,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的特点,仅以财务经营层次上的财务来概括整个企业财务内涵是不够的。汤谷良教授在《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了《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一文。汤教授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法人代表成为法人财产权的经营者,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外,股东大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理财称之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是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法人财产权的提出,使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其经营者具有财务自,有权独立进行财务活动,经营者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而且这种决策主要是企业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财务经理财务的着眼点主要是营运问题,经营者财务的职能是决策、组织和协调。随后,汤教授陆续发表《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等论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经营者财务理论。经营者财务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财务理论的深化和财务实践的升华,明确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主导地位,明确其不可推卸的财务责任,并强化财务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汤谷良教授在集团公司财务体制、全面预算管理、公司治理财务制度、财务战略分析等方面建树颇丰。《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的要求,分析了财务控制的主体、目标、客体和方式的重新定义的主张,强调研究财务控制必须致力于具体实施方式系统架构和它们之间的融合,提出了财务控制权的取得与变换是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的崭新方式。著作《VBM框架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重构》,论文《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长期“双高”现象之谜:债务融资、制度环境与大股东特征》、《国有上市公司部分民营化的经济后果》等研究成果广受好评。
汤教授做学问,耐心,从来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以自己对科研的满腔热情与无穷的兴趣推动不断的探索和求知。他重视实践,主张通过对分析案例来推动科研,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擅长将政策、理论和实践三要素统一在案例研究。踏实的研究作风,使得汤教授的研究成果能为众多企业家所迅速接受,并为企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篇7
在我国,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专业主要是旅游英语专业,它的起步及发展是在进二十年,但旅游英语专业已经迅速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多为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旅游管理相关理论、拥有熟练的旅行社业务操作技能、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专业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有的重视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的重视旅游行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分析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语言基础课程的比重过大,课程设置中专业特色不突出。“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基础英语课程占据多数学时,且与专业课脱节;另一方面,“旅游概论”、“导游实务”、“中外民俗”等专业课学时少,且为中文授课,与英文课程无法结合。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从教该专业的教师都是语言类或者师范类的毕业生,只能从英语语言交际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企业引进的职业人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也不能承担全部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职业人也无法将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结合。
(三)实践教学模式落后不符合社会对旅游人才的能力需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模式,各院校只是局限于对专业技能简单机械的模仿及再现模式,综合型、应用型训练偏少,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与结合。
二、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善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掌握实用的旅游知识,熟悉旅游业务,具有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旅游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导游,涉外礼仪接待,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知识结构,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掌握实用的旅游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级阶段(三年级、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旅游导游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风,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高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进一步扩大英语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技能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课程设置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旅游方向三个主要课程模块。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语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3、旅游方向课程:指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口语、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
(四)主要教学方法
1、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和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外语角、课外阅读、专业社团、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除参加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旅游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优势,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逐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3、旅游方向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旅游方向课程特点,推广角色扮演法、图片演示法、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现场模拟法、导游实地演习训练法、旅游现象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旅游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特色
1、突出“英语知识与技能+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能力培养体现专业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学生综合素质好,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又熟悉和掌握涉外旅游及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学生就业口径宽,适应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实践教学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校内外实训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旅游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英语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
3、学生在国际导游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专长,取得全国通用的导游资格证书,从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
(六)考核
考核手段主要采取闭卷笔试及口试形式。考核内容兼顾知识与能力,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试题力求科学、客观、逐步做到标准化。高年级部分课程的考核也可采取撰写论文、讨论和答辩形式等。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和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用英语撰写,长度为5000词左右。要求选题有价值、论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字通顺,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加大毕业设计的比重,鼓励学生采用旅游市场调研报告、旅游计划书、旅游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报告长度与毕业论文长度大体相当,用英文撰写,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毕业学分要求
在此表中,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外语、中文、体育艺术与文学、人文素养、经济管理法学、信息技术。
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演讲与辩论。
专业知识必修课程包括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论文写作。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实务及模拟导游、饭店管理原理、领队英语与实务、旅游英语口语。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技能选修、专业知识选修及专业方向选修三大类别。专业技能选修包括英语语法与实践、21世纪报导读、实用英语写作、英语报刊杂志选读、新闻英语视听。专业知识选修包括古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英汉语言对比、英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专业方向选修包括旅游学概论 、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现代商务礼仪、中外民俗、旅游应用文写作与翻译、旅游资源管理与产品开发、旅游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调查、课外阅读、专业社团、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论文。
三、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体系设计之初,应当进行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根据企业、行业对于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和知识构成,与毕业生现在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挂钩,归纳出本专业课程列表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拓展课程。此外,在课程内容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旅游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双师”教学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高校应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教师。学校指派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具体业务,加强教师对相应工作岗位要求和能力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还应围绕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
(三)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
篇8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篇9
(二)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职务任职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二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五年以上;
4.参加国际商务师资格考试合格,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五年以上;
5.国际商务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国务院商务业务主管部门嘉奖者,或获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业务嘉奖者(以文件或证书为准);
(2) 获得省、部级以上先进工作者称号或劳动模范称号者(以文件或证书为准);
(3)任职期间其公司进出口总额两次以上列入全国年度排名前500家、全省年度排名前15家外贸公司的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业务负责人;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全年合同额、完成营业额两次以上列入全国年度排名前80家、全省年度排名前8家外经公司的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业务负责人;
(4)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市场预测、应变能力,能针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情况,及时提出对经营决策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对策,被部门、单位或主管部门采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一次达100万元以上者;
(5)本人独立或为主撰写过3万字以上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专著并公开出版;
(6)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过2篇以上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省级以上的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
(7)在省级以上内部刊物(有内刊准印证号)上发表3篇以上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论文或具有较高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或获得省级以上学术成果奖励一次以上者。
(三)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1.熟练运用一门外语。按人发)54号文件规定参加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2.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国际商务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或交换。按川职改() 9号文件规定参加全省计算机B类以上(含B类)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二、申报材料
(一)有关表格。“评审材料目录清单”(附件1)、“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基本情况表”(附件2)、“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各1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四川省人事厅制)一式2份。
(二)业绩材料。“单位综合推荐材料”(限1000字)一式5份,主要内容包括担任国际商务师以来被推荐者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学识水平、专业能力、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与贡献,由单位负责人审查签名并加盖公章;任现职以来的业务自传( 3000字左右 ) 一式5份;在全国和省内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2-4篇(须附上发表刊物的封面、目录及统一刊号);
(三)其他资料。最高学历(必备)、学位证书、国际商务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必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合格证书、职称计算机B类考试合格证书、各种获奖证书、成果、业绩鉴定材料等复印件(必备)各2份:“近3年”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复印件(必备)各1份;以上材料需须经单位人事、职改部门人员审核经办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材料装订要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申报信息表、单位综合推荐材料、业绩材料、年度考核表、各种证书复印件等材料各1份,需整理装订成1册。省级各单位报送的申报材料,经单位领导审核盖公章后,送主管部门转送;各市、州报送的申报材料,经当地商务局会同当地人事局的职改部门联合审核签章后,连同“推荐人员名册”统一报送;中央在川单位需委托评审的应报委托函。
三、材料要求
评审材料是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主要依据, 必须真实可靠、无误。申报高级职务人员任职年限, 学历、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应符合规定。推荐单位在推荐呈报时必须按规定的条件和申报程序办理。各单位对评审材料负责审查, 并在有关栏目签署明确意见。如学历、外语、计算机、国际商务师中级资格证书、获奖证书以及其他主要业绩证明材料如系复印件, 须加盖单位公章。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属于审定范围。
四、答辩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必须参加答辩:
1.不具备规定学历;
2.评委会认为需要答辩的人员。答辩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本人提供的论文、总结和材料,结合从事的工作,回答评委提出的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有关问题。答辩时间、地点, 另行通知。
五、申报时间、地点和收费
篇10
篇11
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是用实践验证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要把生活带入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实施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将书本知识转向生活化、实用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科深刻认识。同时,商贸经营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是为了适应新课标需要,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将市场需要作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从而在实践性教学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方式
商贸经营专业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合理选用实践性教学方式,现代专业性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观摩教学。由学校组织学生去企业、商贸市场、金融单位去参观,初步了解商贸经营的业务范围、流程、内容、规则,使学生心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知,从而为专业学习指明方向。第二,演示教学。此种实践教学方式在商贸经营专业中作为常见,其操作过程简单,只需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实务操作通过编写软件程序呈现给学生们,其除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外,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三,案例教学。教师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案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发现案例中的问题,并找到合理的处理对策,所有参与者都要展开积极的讨论,这是一种沟通教学的模式。其有助于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第四,校内实习。通过模拟企业某阶段内商贸经营情况,给出相应的设计资料,要求学生在校内实训室结合规定的业务流程进行仿商贸经营分析。从内容角度考虑,含有综合实训与单项实训;从实施方法角度考虑,含有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模拟训练。第五,校外实习。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去实习,这些校外实习基地通常由相关企业向学校提供,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直接参加商贸经营实务工作。此种实践教学应该是对学生校内学习知识的真实检测,目标是及时发现书本教学中不足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第六,项目设计。当学生对全部专业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模拟出项目资料,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知识在特点时间内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说明书,例如遵照商贸经营标准对项目内容筛选,并应有专业的计算方法进行方案比较,保证项目设计的合理性。第七,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撰写论文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综合信息运用的过程,更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撰写论文过程可以将所学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与独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教学中要遵循实用性、灵活性、科学性原则,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特点合理选用实践性教学方式。
三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方式实施中的问题
1.教学方法滞后于课程形式
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组成形式复杂,主要包括商务活动调研、市场开拓、商务谈判、项目审计、客户沟通等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现代商贸经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滞后于课程形式,造成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与市场动向严重脱离。
2.实践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有限
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应遵照真实性、实践性等原则,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实践场景、尽量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并将现有教学资源全部用于教学中。但受学校自身经费制约,很多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教学项目都没有顺利进行,使实践教学流传于形式。
3.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薄弱
实践性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本质差别,前者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科综合性高,因此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除了有扎实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实践能力做支撑。近几年,高校根据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需要引入了大批优秀教师,然而他们要想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有进步,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强化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方式的措施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两方面:其一,丰富教材资源内容。教材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根本途径,以往的专业实践教材由教育专家编写,倾向于理论讲解,忽视了实践应用,不适应商贸经营实践教学需要,所以今后的教材编写应该由教育专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完成,这样的教材才更具应用价值。其二,健全学校实训基地。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去企业实习机会较少,学校实训基地是学生获取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学校应当增加此方面投资。
2.搭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
企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阵营,所以学校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搭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机会,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间可通过资源共享来增加彼此间信任度,从而为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到来,市场对商贸经营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商贸经营实践性教学方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最佳的实践教学方式,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美玲.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02,(08).
[2]黄俐波.高职商贸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教育科研.2005,(09).
篇12
本办法适用于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是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等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生产服务实际,对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和技术攻关的能力状况进行考核鉴定,确定技能水平的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直接认定是指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企业生产实践中确有绝招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已被行业或企业公认达到技师、高级技师水平的,直接授予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认定不适用于高级工(三级)的评价。
第四条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品德:重点考评职业道德、劳动态度等;
(二)工作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传授技艺能力等;
(三)培训提高:参加相关业务或技能培训情况,学习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情况;
(四)工作业绩:为单位创造效益和突出贡献情况,获得各项先进荣誉称号和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第二章分工与权限
第五条市属企业高级工的评价工作由市及义乌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有技师发证权限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市属大中型企业技师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无技师发证权限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负责市属大中型企业技师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
第七条高级技师的企业评价和直接认定,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或委托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省部属企业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价工作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章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
第八条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应向隶属市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交工作方案。方案应包括:鉴定职业(工种)、鉴定级别、鉴定工作安排、考评人员配备、鉴定方式、试题来源以及有关事项说明。
第九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对提交的工作方案进行审核,同意后由企业组织职工进行申报,申报条件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第十条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论文答辩和综合评审。其中,高级工评价不进行论文答辩和综合评审。
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条件的,可免考理论知识。
第十一条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核)按下列方式进行鉴定:
(一)对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鉴定,由相应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技能社会化考评的方式确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鉴定内容。对已经建立国家或省级题库的职业,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对题库中抽取的试卷内容进行30%左右的调整;对尚未建立国家和省级题库的职业,可由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岗位要求,组织专家命题,并经相应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后使用。
(二)对非通用职业(工种)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特有或特定条件下的职业(工种)的鉴定,由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鉴定规范,结合岗位实际要求,组织专家编制鉴定大纲和鉴定要素细目以及鉴定考核试题,经相应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后使用。理论考试应结合岗位实际,可由企业实行定期统一考试;操作技能考核可采取现场作业评定法、产品抽样评定法、模拟、仿真操作评定法和典型工件加工评定法等方式进行。
(三)倡导企业按职业功能分析法,开发相应的鉴定模块,采用模块式考核方式。其模块可按主辅结构划分为基础性模块、主体性模块、辅模块或基本技能模块、岗位技能模块、日常技能模块;也可按职业领域或工序划分模块,如维护、修理、安装、调试等模块;生产线各岗位之间联动关系密切的企业可采用独立操作型、助手配合型、模拟口述型等模块;也可以根据本企业特点,灵活划分为各种考核模块,以全面真实评价职工的综合能力。
第十二条考评员、专家组人选由企业提出,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委派。
必要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选派质量督导员对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进行督导。
第十三条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核)各占100分,分别达到60分为合格,其中之一有不合格的,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和综合评审。考试(核)成绩两年内本企业开展的高技能人才评审时有效。
综合评审由参加评审的专家投票决定,同意票占三分之二及以上的为通过。
论文答辩成绩是综合评审时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考评合格者,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发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章直接认定
第十五条直接认定由市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直接认定评审机构的设立:
(一)直接认定评审委员会。由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由相关职业(工种)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一般为7-15人,其中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二,主任由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主管领导担任。其主要职责是:
1、指导各专家考评组的工作;
2、召开评审会,对符合技师(高级技师)资格条件并完成考评程序的人员进行评审。
(二)专家考评组。专家考评组由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组建或委托相关部门(行业)、大型企业、院校组建,主要由相关职业(专业)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高级讲师组成,一般为3-7人,在考评前15天组成。考评组的专家评委可根据每次考评职业(工种)的不同而作适当调整。其主要职责是:
1、审核申报参加评审人员的材料,包括职业资格、工作业绩、技术能力以及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2、对参加评审人员进行现场技能操作考核或组织面试;
3、确定参加评审资格人员名单。
第十七条申报直接认定为技师的,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能解决本职业高难度技术操作和工艺难题,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有较大突破或较大成果(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在50万元以上,须由企业提供有效证明)的主要参与者。
(二)与申报职业(工种)相关项目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发明创造)四等奖以上、市以上三等奖两项以上,或获国家专利两项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第十八条申报直接认定为高级技师的,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能解决本职业高难度技术操作和工艺难题,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或重大成果(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万元以上,须由企业提供有效证明)的主要参与者。
(二)与申报职业(工种)相关项目获省以上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推广、应用二等奖以上或市一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第十九条参加直接认定申报者应提交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直接认定申报表、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身份证、各项获奖证明(原件和复印件)以及本人技术业务工作总结或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重大复杂技术难题的方案、单位综合推荐材料等。
第二十条直接认定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企业组织。企业根据年度直接认定工作要求,组织并推荐符合条件者参加直接认定。
行业特有职业(工种)须经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签署意见。
(二)专家考评。专家考评组按本办法第四条的内容,对申报材料、能力和业绩情况进行审核考评。根据审核情况由专家考评组进行投票,同意票率在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报直接认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三)资格确认。结合审报材料及专家考评组考评情况,由直接认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实行票决制,同意票率在50%以上的为通过。通过评审的申报者由相应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发职业资格证书。
第五章附则
篇13
(一)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学生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财务管理人员所需学历方面
调查显示:48.87%的被调查者认为财务管理人员的最低学历要求是专科,38.51%认为财务管理人员学历要求是本科,只有不足4%认为财务管理人员最低学历是研究生以上。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方面
排在首位的是道德操守,有近65%的被调查者看重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50%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法律意识,要求人文素养的企业和要求经济头脑的用人单位数量大致相当,均占了近32%。除专业技能外,语言沟通能力尤其被用人单位重视,比重高达67%,其次是财经写作能力36%,创新能力35%。对英语通级水平的要求是四级55%,六级20%,其他25%。同时对口语、专业英语、翻译、写作能力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
1、专业设置方面
认为将财务管理专业放在会计系、管理或金融系比较合适的,被调查者数量基本持平。
2、理论知识和方法讲授方面
近50%的用人单位会选择具有能够处理特殊行业、特殊情况下财务问题的能力的应聘者,应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同时与理论知识相关的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理论主题,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开设此类选修课的用人单位约占30%,对其他类课程要求较少。
3、基础知识方面
被调查者认为财务管理人才除了学习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财税、会计、审计、金融、管理。在财税、金融专业知识方面,有60.94%的用人单位看重财务管理人员的税务筹划能力,然后由高到低是证券投资、保险、期货及其他、外汇技能。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综合实训、财务管理实训技能课程比较重要,超过30%认为企业经营模式实训课的重要性不能小视,而投资实训课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要低一些,只被14.14%的用人单位重视。
4、计算机课程学习方面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加强计算机财务管理及一些通用财务软件的应用课程的学习,40%认为应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相关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能力,建议增加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唐山学院为例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唐山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掌握现代企业理财理论和方法,具备管理、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应用型为主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目标沿用了教育部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中的提法,虽然有了应用型的提法,但没有很好的根据地方高校的总体定位来设定,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直接表述出来。
(二)相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将财务管理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来设置,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存在着很多交叉和重复的内容。管理会计课程中的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短期经营决策的存货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学到。
(三)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唐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已有的实训项目包括会计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证券投资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应有的校外实习几乎空白,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地方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应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对相关课程进行系统性整合,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投资理财、金融管理等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具体可以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支持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整体师资队伍在学科、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
(三)构建多层次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层次和体系:首先是公共基础课程;其次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跨国公司财务、资产评估学、项目评估、专业英语等;最后是专业方向课程:企业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国际金融、金融会计、保险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