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经济论文

篇1

数字时代使得传统设计沟通的界限开始消解,设计开始采用新的创作手段、新的媒介、新的工具、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及新的创作角度。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CAD、3dsMAX、VRay、SketchUp等具有绘图、三维动画功能软件的基础上,数字技术又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等引入了设计表现领域。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领域的交叉,不但广泛涉及概念方案设计,更有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新媒体技术的介入。设计沟通不再局限于图纸的交涉,转而由计算机软件研究、交互式艺术、计算机辅助绘制、非语言艺术、计算机编程等方式阐释方案、解答创意。

篇2

精品资源建设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持。为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管理模式,广东科技学院与中国电信东莞分公司合作,已建成网络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校园主干带宽万兆互联,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出口带宽达2010M,近9000台计算机全网接入,采用中国电信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双出口,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可以满足现有师生同时上网的需要。投资新建了多间多功能机房,耗资200多万元用于云平台建设;学院再投资了60万元新建了电子阅览室,让学生方便享用云平台的资源,领略云平台的方便;学院加快了多媒体教室建设步伐,已基本实现了多媒体课室全覆盖。还在“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中,又把建设“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列入“常抓不懈”的重点工程,满足了教师利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开展教学的需要,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需要。

二、《经济数学》精品资源课程体系构架

明确了精品资源建设总体框架,各门课程资源体系就不难确定了。以云空间网络平台教学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开放、互动、透明、安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经济数学》精品资源课程建设促进课程体系的重构,依托网络平台促进教学手段和方式转变。

1.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经济数学》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院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掌握行业的基本技术和工作流层,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的教学实际,以了解理论、重视实践、突出技能为原则,贯彻“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侧重“经济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各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以及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专业课程实际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在不打破传统数学基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专业案例,如给会计专业的学生设置会计数学模块,为物流专业的学生设计了物流数学模块等,为市场营销专业设计营销数学模块,使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的深度融合。以实际应用案例为载体,尽可能多地将数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领域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找到切入点,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作用,又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积极探索者。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处理好一般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关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优质、精品、丰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正在形成,自主学习机制得以建立。

篇3

1数字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危机类型

1.1资源危机

这里的资源包含了基础设施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具体是指馆舍建筑、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设施、馆员队伍。图书馆馆舍建筑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公共空间,馆舍面积的不足、设计的不合理,不但影响馆藏资源的收藏,而且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根本所在。缺乏完整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将导致图书馆失去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失去竞争力,逐步被其他信息情报机构所替代,逐渐地失去存在地价值,导致生存危机。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网络设备建设的滞后、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进而影响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人才是图书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数字时代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需求。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和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地制约和限制了图书馆地发展。

1.2服务危机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到图书馆地读者越来越少,面对面地交流相应地减少,服务更多地强调服务内容和手段地多样化,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服务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分析数字网络环境下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与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矛盾,对图书馆存在潜在的危机。

1.3信息安全危机

随着图书馆信息网络的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安全保护格外受到重视。病毒、木马传播感染以及黑客攻击破坏、用户非法访问和下载而导致的设备损坏与数据丢失,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开展。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版权的公共豁免权带来了挑战,诸多数据库商要求图书馆将服务范围控制在一定的区域或限制一定的流量。个别读者不间断地连续下载某些数据库,结果导致数据库商断开链接,中止数据库查询与下载服务。图书馆、数据商、著者与用户存在着一定的版权纠纷,图书馆也屡屡被告上法庭,甚至不得不进行赔偿,这给图书馆形象、声誉、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带来了巨大影响。

2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

2.1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危机防范能力

只有对危机形成统一认识,树立良好的忧患意识,才能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数字环境下:一要,加强图书馆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图书馆潜在的危机。成立危机信息监测部门,系统地收集与图书馆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建立高度灵敏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将危机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如图书馆可收集网络上与图书馆相关的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新闻跟帖及转帖等舆情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及早地发现图书馆潜在的危机,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危机。二要,超前决策,预先制订危机管理计划和处理预案。在掌握及时、准确、可靠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预先制订详细的危机处理预案,及时排除全部或部分危机因子,以减少危机对图书馆带来的不良影响,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如图书馆可利用官方微博对读者反映的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的意见进行解答,尽可能消除读者对图书馆的抱怨情绪、抵触情绪,减少图书馆服务危机事件的发生。

2.2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优化馆藏结构

针对信息用户资源需求日益多元化与馆藏资源数量、结构失衡的供求矛盾,图书馆应经常对本校的信息用户阅读倾向、文献需求层次进行分析研究,以信息需求为导向,适时、适度地对图书馆的馆藏配置比例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优化与调整,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如根据信息需求随时调整印刷型资源与电子型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学科收藏比例,建立合理的分级典藏制;图书馆应根据发展目标、馆藏资源、人员知识结构等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全面新颖的相关文献。应积极开展与其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学科数据库,通过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针对目前图书馆因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人才外流和专业人才紧缺等危机,图书馆应抓住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给图书馆人才利用带来的契机,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资源数据库,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学科骨干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第一,图书馆要破除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利用模式,大胆引进一批应变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既懂得专业图书情报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擅长将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加工的复合型通才。第二,针对本馆文献信息服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完善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提升馆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第三,图书馆要制订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图书馆危机的发生难以避免。只要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能树立危机意识,采取科学的危机管理措施,图书馆危机就能成功化解,并且可利用处理危机的契机,广泛宣传图书馆的作用,以吸引大量潜在读者利用图书馆。

作者:程璇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篇4

2.投入小,设备少,实践受到限制。

影视多媒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很多课程的学习依赖于机器设备,而数码单反、专业摄像机等设备价格不菲,建设摄影摄像实验室、音视频编辑等都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虽然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器材设备数量仍然有限。另外,由于设备种类有限,能够开设的实验项目数较少,实践项目受到限制,难以按时按质完成,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课程和各类影视竞赛的需要。

3.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环节不足。

目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或教师在机房制作案例,学生依样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将知识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缺乏实践环节的互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思维能力严重缺乏,更谈不上创造性创作了。

4.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任课老师的专业有很多,如传播学、文艺学等专业。多数任课老师没有影视从业经历,教学常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缺乏实战的教师很难根据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或无法有效运用理论。

5.专业教育与业界实践缺乏交流平台。

影视多媒体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专业教学需要紧随业界的步伐。同时,学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目前的影视多媒体专业学生实训实践的条件相对有限,主要为理论课程结束后的2周实习实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完成,假期的实践多数以短期的观摩和打工为主,没有规律和固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可以实施建设“一个目标,两相结合,三大途径,四级实践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培养应用型影视人才。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

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篇5

2GRC现浇空心楼盖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2.1现浇空心楼盖的技术经济比较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薄壁筒芯现浇空心楼盖相比,基于薄壁箱体的现浇空心楼盖具有如下经济优势:1)节省层高。与现浇混凝土实芯楼板相比,大约可以降低每层层高5%~10%,从而大幅节省地下车库墙体造价。2)无梁空心大板。由于采用空心楼盖取消了次梁,框架梁梁高也大为减小,从而减少了消防喷淋等水电管线及设备数量,以及梁的混凝土量及梁侧抹灰量,因而也大幅降低相应此部分的工程造价。3)结构功能改善。采用空心楼盖后,建筑设计布置更加灵活,隔墙不受结构的限制,结构设计大大简化,管线布置通畅无阻,平坦的板底便于安装,空间使用以及隔声隔热性能都得到了提高,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同时,采用现浇空心楼盖后能够大大缩短工期,降低造价,节省投资,建筑功能得以改善,能够显著提升建筑产品的品质与性价比。4)结构成本降低。空心楼盖的实施比较普遍,市场竞争很大,空心箱体的价格平均约每块15元。随着空心箱体市场应用的普及,与传统现浇楼盖相比,相同的设计条件下,可节省钢筋用量约15%,同时节省混凝土用量约10%,不考虑材料用量的节省对竖向构件的贡献,可直接节省楼盖土建成本每平方米140元以上;同时,应用在地下车库中的经济优势更为明显,对地下车库的层高以及土方、基坑支护以及外侧墙体的防水处理等方面的工程造价都有较大节省。5)施工便捷。基于薄壁箱体的现浇空心楼盖,其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流程便捷,与传统的梁板楼盖相比,只需底模安装,大大降低模板的裁损,施工快捷;降低用钢量,能够大大减少非标箱体规格,便于施工;管线安装简单,缩短工期。

2.2案例分析

2.2.1项目概况某住宅项目三期地下车库(非人防部分)层高3.4m,中间柱网为7.8m×7.0m,边部柱网为7.8m×5.5m。结构形式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柱下独立基础,并在地面设置一混凝土挡水板,楼盖采用150mm厚现浇混凝土楼盖。某地块住宅项目地下车库(非人防部分)层高3.4m,中间柱网为8.0m×8.0m,边部柱网为8.0m×5.1m。结构形式为无梁有柱帽空心楼盖结构,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挡水板。其中薄壁箱体规格为600×600×230或600×300×230,上下保护层厚度分别为100mm,70mm,空心板厚度为400mm。

2.2.2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结果针对某地块住宅项目地下车库现浇空心楼盖设计的应用,对比某住宅项目三期地下车库的传统设计方案即现浇混凝土实芯楼盖,对两种设计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的全面分析与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1)主要材料的价格均参照同季度信息价;2)两个项目均按一类工程,利润按8%计取;3)安全文明施工费全计;4)永平路项目地下车库的总造价含空心体造价。其中600×600×230的箱体总数量为22318块,单价36元,600×300×230的箱体总数量为472块,单价18元;5)人工按43元/工日计;6)社保费未计。通过表1可知:1)采用现浇空心楼盖设计方案,每平方米地下车库可直接节省造价176.81元;2)地下车库采用现浇空心楼盖设计方案,可节省钢筋用量13%,可节省混凝土用量10%;3)空心楼盖地下车库(非人防)采用无梁有柱帽空心楼盖结构形式,与传统地下车库结构形式相比,直接节省工程造价614.9805万元;4)采用现浇空心楼盖的经济性优势还包括节省工期、施工便捷、降低基坑支护成本等。

3工程应用中须注意的问题

1)基于薄壁箱体的现浇空心楼盖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建筑、结构与设备专业、精装修设计之间的沟通协调;2)由于目前市场上箱体的种类很多且更新换代频繁,供应商也不太规范,采购薄壁箱体时,应重点考察箱体价格、质量、供应能力与专利情况;3)空心楼盖应优先选用自重轻、强度大及应用成熟的箱体材料;4)由于空心楼盖在后期楼板改造中防水问题较难处理,对于后期可能会引起楼板开洞、加固改造的商业业态项目,不应采用空心楼盖的结构体系;5)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箱体施工配合费用的有关定额,通常根据工程先例通过批价加以明确,所以开发商应与施工单位密切沟通有关费用,并积极调研当地市场信息,确保开发商能够从新产品应用中获得最大利益。

篇6

1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1设计方案的优越性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依靠手工设计操作,设计细节的修改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甚至需要重新设计。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修改和完善十分方便,能够及时纠正环境设计中的局部问题和全局问题。具体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虚拟数字技术可以省去复杂的人工设计操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计算机设备的物力特征等,自由选择设计的色温值和照明度,并通过设计预览来预览设计效果,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1.2互动性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根据客户要求来进行,而设计过程中也会融入设计师的思想。但是,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作品功能等要得到客户的同意。因此,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客户进行互动和沟通。并且,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要素众多,如果在设计之前没有形成符合客户需求并正确表达设计思想的设计方案,很容易激化客户和设计师的矛盾而重新设计,浪费大量的资源。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让客户在设计软件上预览设计成果,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首先,目的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目的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并掌握设计内容、设计效果和设计环境,避免凭借设计师的主观意愿进行盲目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其次,艺术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坚持艺术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积极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增添活力。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经验来创新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另外,设计师应该熟练掌握数字虚拟技术,使用数字虚拟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亮点。再次,集成性和交互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感染力和感官刺激来源于数字虚拟技术的集成性。数字虚拟技术集成了多种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并对不同的设计技术机型优化组合,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设计效果。另外,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与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强化受众的情感体验。最后,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面向社会公众,设计内涵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为提高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真实性和艺术性原则,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材料,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社会现实的环境艺术作品。

3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过于依赖数字技术

数字虚拟技术、艺术、创意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而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三种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并不是三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将创意和艺术连接起来,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创意产品。虽然数字虚拟技术比传统的手绘设计更加方便准确,但是数字虚拟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设计线条和颜色,影响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然而,在数字虚拟信息的支持下,环境艺术设计师为了节省设计时间和精力,过度依赖数字虚拟技术,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3.2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虚拟数字技术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和途径,有效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的价值含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常用技术。然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重视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数字虚拟技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商业炒作的噱头。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中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另外,还有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陷入了唯技术论的错误之中,一味使用数字虚拟技术而违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将数字虚拟技术放在第一位,忽视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审美。

3.3文化内涵缺失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将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内涵相分离,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缺失。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展示的时代风格和时代精神,虽然设计出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是这些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由于文化内涵的缺失很难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

4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4.1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

首先,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正确对待数字虚拟技术,充分认识到数字虚拟技术的辅助作用和服务地位,将艺术设计放在第一位,使数字虚拟技术为艺术设计服务。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熟练掌握虚拟技术,充分了解数字虚拟技术的缺陷,避免数字虚拟技术缺陷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影响。最后,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数字虚拟技术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而应该将数字虚拟技术与传统的手绘设计相结合,将数字虚拟技术作为设计的辅助手段,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思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4.2合理追求商业价值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科学处理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合理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而违背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要在保证艺术设计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数字虚拟技术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动机

作为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的一类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高科技领域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固定资产比例小,研发投入大,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但在目前,许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正遭遇资金瓶颈,融资动机明显:

1.技术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成果研发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目前,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来源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R&D资金来自于留存收益且普遍投入不足。在R&D阶段,时间跨度较大,而外界环境变化迅速,现金流匮乏的高新企业管理者很可能会为解决债务危机,中止甚至放弃暂时未见效益的技术研究项目,将项目资金投向高额回报的短期投资市场,导致资金浪费甚至错失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良机。如果能顺畅弥补资金缺口,就能维护R&D的继续进行。

2.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巨大。一般把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实验室阶段、研究与开发成果产品化阶段、成果商业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为保证技术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必须连续不断地为各个阶段投入资金。

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高成长性决定了其需要资金的高投入;高风险决定了其融资的高难度;资金需求数额少,频率高;自有资本金偏少,抵押担保落实难。纵观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现状,呈现出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内部融资乏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自有资金缺乏。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最新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严重影响了企业内在的发展要求。

其次,债务融资障碍。(1)风险承受限制。银行贷款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其初创期风险大,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缺少评信数据,也难以找到公认的权威评级机构。为减少坏账损失,银行一般不愿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放贷,即便放贷获批,银行主要提供的也只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2)抵押资产限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不会接受大风险的无形资产作为抵押品,一般只会接受具有价值增值性的有形资产。而对于中小高科企业来说,其核心生产能力的结构构成往往是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所占比重很低,不能满足银行抵押贷款要求,无法取得银行贷款。

再次,资本市场约束。目前,我国沪、深两大证券市场的功能主要是扶持大中型国企改制,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倾斜。相对于国际股权融资市场的较为宽松的上市条件,国内对在正式的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有十分严格的资格条件限制,如达到一定的规模、经营年限、连续盈利年限等。这些要求对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讲股票上市的“门槛”太高,对具有高成长、效益前景好但尚未取得成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很难在股票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

最后,风险投资阻力。风险投资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外部融资的困难,但规模有限,且投资方向、数量、运行机制等有着严格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非对称信息的影响带来融投资运作摩擦。高技术项目的know-how需要保守秘密,而为技术项目融资却需要对外一些重要的信息,因为风险投资者若不掌握有关这一项目的详细信息,他们就不能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冒险去投资,二者的矛盾持续不能得到单方或双方妥协解决,就会造成许多项目缺乏资金支持。(2)由于风险投资者承担了高于银行贷款产生的信贷风险,通常要取得更高的回报。因此,风险投资现在更多应用于特定的经济部门和行业。(3)风险投资通常在所投资企业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所投资公司上市而置换出原始投资。这样,就要求风险投资所投资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高的成长性,并有极其严格的选择条件限制,这就使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被风险投资者排除。三、突破融资瓶颈的四大融资政策

(一)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理想场所,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在路径选择上,首先,做大做强国内主板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其次,以中小企业板为基础,研究和创造条件,建立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上市提供“绿色通道”。再次,加快建设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包括柜台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达不到上市资格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以高经济回报,吸引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个人或家庭,对于所选择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的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民间投资方式。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种子阶段在天使投资的帮助下取得了迅速发展,比如,著名的苹果公司和亚马逊网上书店在其初创阶段都获得过天使投资而迅速成长起来。天使投资青睐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种子期,能够满足这些企业在早期阶段资金不足的困境,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类似风险投资的高回报。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早期一般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三大风险,风险很高。但是,伴随着高风险的是其在种子阶段的50%~70%的最低收益率。例如,苹果电脑公司的天使投资者曾获得了超过原始投资200倍的回报。第二,决策程序快。天使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不必和其他人商议,更不用像风险投资公司做繁琐的尽职调查。第三,天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创业企业在种子阶段因为没有实物资产作为抵押,只能以出售股权的方式去资本市场融资。而天使投资者一般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们希望通过获得企业的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可以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不注意在一次性投机的利得。

(三)走制度创新路径,加快发展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期限长、不变更租赁资产的所有权、租赁合同比较稳定等特点,较之银行信贷等其他融资方式,更适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融资需要。自1952年,融资租赁在美国出现后,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30%,成为仅次于商业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然而,在我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0.3‰,完全不能适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和融物的需求。当前,我国应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增加租赁供给,有效化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首先,健全法律制度,尽快颁布《融资租赁法》,界定金融租赁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风险和收益等关系,以利于行业统筹规划和监管,使金融租赁走向规范发展道路。其次,创新准入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各种基金、保险公司、财团、上市公司、设备厂商进入租赁业,组建大型专业性租赁公司,以增加租赁市场的有效供给;鼓励银行向租赁公司提供信贷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租赁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筹集长期资金以支持租赁业务发展。再次,落实和完善配套措施。建立租赁合同、租赁物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制度,以降低租赁风险程度;建立租赁相关的担保公司,以分散租赁风险;建立充分发育的二手设备交易市场,为租赁设备的处置提供通道。

(四)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应考虑采用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手段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支持,此外,还必须有效地利用金融手段,设置专门的扶持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创建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对处于成长期和资金瓶颈中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诱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追随性资金投入,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首先,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的资金调配,政策性金融应培育竞争的市场机制,宏观层面上实施政府促进科技发展的产业政策,微观层面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主决策资金投向。其次,为提高政策性资金的配置效率,政策性金融机构需提高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以有效抑制高新技术企业为竞相获得政策性资金的寻租活动。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定位为具有社会福利和盈利职能的特殊金融实体。

参考文献:

[1]吕薇.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熊波,陈柳.非对称信息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7,(6).

篇8

一、竹资源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竹可以表现出一种风骨和气质,具有特定的文化艺术属性。目前,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运用接受度较高。总体来说,竹具有刚直不阿、高风亮节的形象气质。刚正不阿源自于其修长、刚直的主茎,具有欣欣向荣的生命感和昂扬挺拔的力量感;高风亮节则源于“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高尚的操守与精神,体现出中国人的气节与风骨。

(二)美学价值

竹本身拥有优雅的姿态、翠绿的色彩,以及统一均衡的结构美,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竹子会经历从出笋到换叶的变化之美,从而将生命感、伸展感、萧瑟感等美感展露出来。竹子淡雅的色泽、通直的纹理以及醇香的气味等,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极致之美。另外,竹子的结构美还体现在其造型、细节等方面。

(三)生态价值

竹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无性繁殖上,可以不断更新、成片成林。竹资源繁殖简单、生长快速,有栽培一次、终身受益的良好效果。另外,竹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提供大量氧气的同时,能够吸收有害气体、降低噪音,依托发达的根系有效保护水土,避免水土流失。

二、竹资源的运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竹资源,首先要考虑对其分类运用,包括观赏竹、竹材、竹根;其次,利用竹的意象特征,发挥其文化和美学价值,再现竹形象或对其进行再设计。

(一)分类运用

1.观赏竹

基于观赏竹的基本形式,它包括形态观赏型、竹竿观赏型、竹叶观赏型、地被观赏型四类。以环境艺术景观空间设计中观赏竹点的构成为例:在景观中,竹作为特殊的设计元素,可以是草类,也可以是木类。同时,形态奇特的竹类还可以进行单独种植,如金竹、墨竹等。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观赏竹,一般选择点状分布的方式,不需要种植太多,可以选择散生或丛生。在公共的开放空间种植竹子,其往往会成为视觉中心点,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竹的点状分布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包括与假山、奇石相结合,在墙边或窗前种植,或直接与赏花植物一起种植。如将桃树与竹子混合种植,可以使竹景色彩更加丰富,如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表达的意境一样,在桃林之中利用竹子加以点缀,可以给人带来春意盎然之感。在墙角种植特色类的竹子,不但可以丰富环境层次,还可以遮挡建筑构图的部分缺陷,在满足色彩需求的同时,给环境增添一种幽静、雅致之感。

2.竹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大部分建筑材料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竹是纯天然材料,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竹材本身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竹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竹子作为设计材料,不仅坚硬挺拔,而且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其本身的物理属性非常良好;在化学成分上,竹材与木材的性质相似,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在加工竹材时,相比木材,其操作与掌握更加简单。另外,竹材的使用还能满足节能的需求。

3.竹根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竹根,主要体现在竹刻、竹雕等工艺品上。经过精心加工的竹根,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之时,还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竹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摆设,主要是利用竹茎接近于根部的部分,或直接选择竹根进行雕刻。现阶段,竹子的雕刻手法多样,搭配竹根本身的质地、厚度以及纹路差异,雕刻后的工艺品各具特色。在竹根上进行较为复杂的雕刻时,一般会选择纹路奇特、质地相对均匀、竹壁偏厚的竹根。

(二)设计运用

1.竹形象再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的载体再现竹的形象,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包括竹字画、刺绣,或是通过数码技术、印刷技术直接将竹的形象运用于窗帘、墙纸等载体上。在中式家居设计中,竹字画的运用非常广泛。竹字画能够提升室内设计的审美品位,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竹字画采用国画的创作形式,比较适合中式装修风格,难以融入其他风格的室内设计。对此,设计师可以对竹字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充分挖掘。比如,人们在家居设计中对油画的接受度较高,可以用油画的形式表现竹子,以此拓宽竹字画的应用范围,使其融入其他风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另外,室内装饰一般会用到床单、墙纸、窗帘等,其本身面积较大,可以作为竹字画的载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磨砂玻璃的运用比较广泛,通常用于需要采光的私密性空间中。在磨砂玻璃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竹形象,通过虚实对比,呈现出另一番韵味。通过简单的再现,让竹元素基于不同的载体而存在。

2.竹形象再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并非一定要使用竹子的实体进行设计,设计师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意象性的运用,这逐渐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使用的一大趋势。通过对竹形象的再设计,设计师能够不断加深对竹资源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对竹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应用。例如,成都浣花溪公园流水景观小品。在这组竹制景观小品的设计中,设计师选择用玻璃钢模拟竹的外形,这样的方式不仅体现了竹景观本身的韵味和趣味,同时兼顾了维护方便、耐久性较强等优势,使竹形象的运用更符合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再如,四川宜宾蜀南竹海生态隧道入口设计,设计师运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一个较大体量的拱门,看上去像一个横放的竹竿。这种设计方法常用于各种竹类的景观入口处,如动物园的熊猫馆入口。虽然只是对竹形象进行简单的扩大与改造,但是特色突出、指向性鲜明,能够清晰地传达景观和竹之间存在的直接关系。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这一背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利用竹资源,要求设计者充分把握竹资源的材料特性和文化价值,确保整体设计风格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对大众的审美取向及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分析,确保竹资源的运用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应用空间不断扩展,相信未来对其的设计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廖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品牌,2015(6).

[2]叶玮.竹翠——环境艺术设计中观赏竹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5).

[3]方晖.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4(7).

[4]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5).

[5]任光培.浅析竹材料在室内设计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8).

[6]张鸽香.浅谈竹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7]高峰,阳雄义,辉朝茂.园艺观赏竹类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2006(2).

[8]陈留月.竹文化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8.

篇9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6蓝牙技术无线化

与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比,蓝牙技术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组网方便、调试省时省力等特点,而且对建筑结构损坏小,便于与原有系统集成且容易扩展,系统设计简单且可完全寻址,便于网络化设计,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文物古建筑机场、综合建筑和不便联网、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大,干扰较小的建筑。对正在施工或正在进行重新装修的场所,在未安装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前,这种临时系统可以充分保障建

筑物的防火安全,一旦施工结束,蓝牙技术无线系统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别的场所。

7高灵敏化

以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为代表。该系统除采用先进的激光探测技术和独特的主动式空气采样技术以外,还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近乎于人类的神经思维。此外,该系统的子机与主机可以进行双向智能信息交流。使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及运行能力空前提高,误报率几乎接近零,灵敏度比传统探测器高l000倍以上,能探测到物质高热分解出的微粒子,并在火灾发生前的30min到20min预警,确保了系统的高灵敏性和高可靠性,实现早期报警。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系统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探测报警抗干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在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基础下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对系统方案、设备选型的优化组合,改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费用和维护要求,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更好的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潇.浅谈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生产行业的发展概况[J].科技资讯,2005,(23).

篇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6蓝牙技术无线化

与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比,蓝牙技术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组网方便、调试省时省力等特点,而且对建筑结构损坏小,便于与原有系统集成且容易扩展,系统设计简单且可完全寻址,便于网络化设计,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文物古建筑机场、综合建筑和不便联网、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大,干扰较小的建筑。对正在施工或正在进行重新装修的场所,在未安装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前,这种临时系统可以充分保障建

筑物的防火安全,一旦施工结束,蓝牙技术无线系统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别的场所。

7高灵敏化

以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为代表。该系统除采用先进的激光探测技术和独特的主动式空气采样技术以外,还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近乎于人类的神经思维。此外,该系统的子机与主机可以进行双向智能信息交流。使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及运行能力空前提高,误报率几乎接近零,灵敏度比传统探测器高l000倍以上,能探测到物质高热分解出的微粒子,并在火灾发生前的30min到20min预警,确保了系统的高灵敏性和高可靠性,实现早期报警。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系统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探测报警抗干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在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基础下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对系统方案、设备选型的优化组合,改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费用和维护要求,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更好的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潇.浅谈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生产行业的发展概况[J].科技资讯,2005,(23).

篇1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它要求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通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各层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追求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统一,最终追求的是融入社会层面上的“大尺度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农业、生态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叉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2.多样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农业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及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一)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处在高速工业化的我国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与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时间,耕地净减少1.21亿亩;仅2005年一年,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公顷/人”的危险点,而农业大省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081公顷/人。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显现,许多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块的荒废。这些不仅造成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对短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冲击。

(二)水资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农业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农业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进一步成为可供利用水资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报告,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而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国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仅占全国的34.7%,而水资源占了80.9%。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0%,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三)环境污染严重且生态系统退化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据测算,化学杀虫剂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仅为10%-15%,其余大部分则逐渐散失在空气、土壤和水当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无序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观的破坏、湿地面积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使洪涝灾害威胁依然严重。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会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杠杆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很少关心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产生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比如征收环境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外部负效应,实现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收购、销售、运输、技术等服务组织,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政府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生态经济领域专家对循环经济如何与农业发展实践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干部考核指标,杜绝仅把经济增长的GDP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

(四)加强技术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重点组织开发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法规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篇12

1.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解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质量的关怀,对真、善、美的自觉认知与思考。而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指“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诣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这里的人,既包括作为图书馆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即他们在工作中无私的“爱国、爱馆、爱人,爱书”的精神,也包括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读者,即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并大力提倡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组织精神。

2.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空间,也给图书馆这一重要的社会信息服务系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网络环境使图书馆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是互联网出现之前任何人都无法预知的。

2.1从图书服务到知识服务

上百年来,从藏书楼发展而来的现代图书馆,其服务目的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其馆藏资源。图书馆的活动,是围绕物理载体的管理和服务而开展的。如今,用户关注的不再是简单地获取文献,而是如何从繁杂的信息环境中捕获和吸取信息内容,将这些信息吸收和重组为相应的知识。从提供图书资料到满足用户获取知识是图书馆发展和成熟的必由之路。知识服务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又是构筑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服务。

2.2从被动的接受用户到馆服务到主动的跨时空推送服务

以前,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都是必须到存放信息的场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不受时空限制,更具弹性。在网络时代,读者服务将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图书馆员要完成从“文献资料的传播者”向“信息资源的导航者”的角色转变。图书馆的远程服务能力通过网络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地方,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渗透到教学与科研的环境。

2.3技术进步导致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削弱

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带来了图书馆的技术革命,给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人们从繁琐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带给人们空前的便利和快捷。这也导致许多图书馆片面强调技术的实用性。然而计算机和网络不能有效解决人类自身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心理、情感、价值、道德等问题,技术只是图书馆服务的手段。应该在正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的同时,遵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原则。如果图书馆离开了人文谈技术,技术必将陷入“虚无”的境地。因此,应以科学的精神来弘扬和倡导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3.让人文精神与现代技术在图书馆有机融合

3.1现代科学技术是服务于人的

图书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与手段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这无疑是图书馆人的明智之举。而图书馆应用先进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全面、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就为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各种技术方法只是工具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把人文精神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才能把图书馆工作做好。

3.2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3.2.1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一方面是对图书馆员的人文关怀,管理者要善于团结组织人才,充分发挥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另一方面是对读者真诚热情,注意信任和沟通,信任是沟通的桥梁,是馆员与读者沟通的纽带。绝大多数读者是能够自觉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但偶尔也有违规的现象,馆员应以教育为主,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可见,馆员要更好地与读者沟通,不仅要重视语言的沟通,也要善于运用非语言的沟通。

3.2.2营造和诣的人文环境。首先图书资料要做到开架服务,实现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藏、借、阅一体化。这种开架借阅给人开放、舒适的感觉,为读者营造一种宽松的极具人性化的阅读氛围。除了馆藏等硬件设施外,还要注意营造一种人人平等的馆员用爱心、诚心、耐心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氛围,使读者体验到舒适、自信和尊严。

3.3积极开展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是在人文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是根据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为每一位用户量身定做的知识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馆员要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加工,从中提练出有价值的信息,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其实,人文关怀是个性化服务的内涵,而技术支持是其外部表现形式。

3.4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图书馆很早就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很多高校要求图书馆员把学校的教学目标看做自己职责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课程与教学团队的成员。图书馆应注重在用户培训过程中提高用户的知识素养。图书馆又被称为知识的殿堂,有些图书馆开辟专门的空间进行文化知识传播和交流,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知识素养。这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图书馆服务理念。

今天,人们倡导数字图书馆建设以人为中心,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质上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图书馆理念的重构。其思想真髓就是弘扬一种科学精神观照下的人文关怀,即在人文传统与技术理性这两条看似平行发展甚至相互拒斥轨迹之间发现两者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向。

参考文献:

[1]李哲汇.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黄长著等.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与实践的发展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兹恒,张久珍.构建面向图书馆职业的理念体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黄淑敏.浅谈数字图书馆的人文关怀[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9).

篇13

经济学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若干重大理论争议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再研究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学的前提和基础。上海财经大学马艳教授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就“斯蒂德曼诘难”、“世纪之谜”问题、价值转形问题和“置言定理”等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理论脉络梳理和创新性研究。马艳教授认为,“斯蒂德曼诘难”的破解并非是要在其理论逻辑上突破,而是可以运用联合生产思想,从污染产品的“负价值”出发,解释“负价值”的存在性及其现代价值。“世纪之谜”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将出现多种不同的关系状态。转形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分析由资本流动开始到最终均衡的转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不同结论。而“置言定理”的问题在于忽视了现时代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变化,在其内涵变化的新假定条件下,平均利润率将出现上升、下降和不变三种不同的变动趋势。

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探讨了《资本论》劳动过程理论的生态学问题。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最经典定义出自《资本论》第5章“劳动过程”一节。在该节中,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的定义包含“目的实现”和“物质代谢”的双重逻辑,并由此产生两种对马克思的不同评价:马克思是一个主张“对自然的支配”的人类中心主义者;马克思是一个强调“自然的根源性”的自然中心主义者。如何看待这两种评价,韩立新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双重逻辑和两个评价是矛盾的,但是如果从唯物辩证法出发,这一矛盾就不再是矛盾,而是更高层次的统一,即以“根源性自然”为基础的“目的实现”和“物质代谢”的辩证统一。因此,在环境问题上的方法论既不可能是“自然中心主义”或“生命中心主义”,也不可能是“技术乐观主义”或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应该是内在地扬弃了二者的对立,实现了两者辩证统一的理论,如果借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话,就是“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关于价值转形问题,江西财经大学罗雄飞教授认为,人们长期忽视了马克思转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从而认识不到马克思强调的“误差”的意义。事实上,投入转化为生产价格后的总生产价格、总利润与最初的总价值、总剩余价值能否同时相等并不是马克思转化理论的实质,生产价格决定能否在不同条件下始终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而这一点是完全能够得到证明的。所谓“转形问题”的百年争论,反映了不同经济理论的方法论思想的冲突。新古典经济学家在验证马克思转化理论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逻辑问题,这恰恰暴露了它自身的根本缺陷。由于不能正视自身的“资本计量问题”,它不可能认识到马克思所说的“误差”及均衡利润率与货币利润率的差异;由于数学形式化,它难以理解所谓“一般条件”的现实含义,因而不自觉地陷入一种逻辑悖论而又无力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