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篇1

现象分析:这是一个英语课堂中反复操练的环节,对于没接触过英语音标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却也是非常枯燥的。无论我们怎么优化这一过程,把他变成一场游戏或一场竞赛,仍避免不了反复地读、说与纠音。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我决不能让学生存在不想学的心理。在我的课堂中,我把枯燥的操练变成一场场竞赛,不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熟练掌握了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于操练时缺乏自信的同学,我赞扬他敢于开口说的勇气这一闪光点,并通过用自己作比较,帮助他树立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骄傲自满的同学,我通过制造“障碍”挫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情绪,让他认识到知识的无穷性,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达到了不言而明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尊敬他人、平等待人的思想情操。

“意外事故”二:有一次,当我走进一个刚上完体育课的纪律松散的五年级班级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教室里大部分同学拿着书本作扇子不停地扇动着,有几个同学围成一堆挥舞着小扑克,正战得难分难解,看到我来了,才恋恋不舍地停了下来,我等同学们都坐端正以后才站到讲台前,给每个小组都加了一面“红旗”后又全部擦掉。这时,全班同学都神色紧张,等待我的严厉批评。可是我却稍稍微笑了一下,说:“同学们,看到你们牌场上那股争强好胜的精神,我很感动。我也很喜欢玩扑克牌,那么好,我现在想和你们来研究扑克牌,可以吗?”面对学生们略为放松又感到诧异的神情,我接着说:“我们知道一副牌有54张,4种花色及j、q、k等人物形象,你们知道4种花色的英文名称是什么吗?j、q、k各是什么字的简写呢?它们各代表什么人物呢?” 他们的脸上产生了热切求知的表情,这时我就简单介绍了扑克的由来、4种花色的英文名称、j、q、k的英文全名及其所代表的人物等知识。学生加深了对我知识渊博,语言风趣的良好印象,也对我增加了几分佩服。此时,我感到教育的时机已到,便说:“大家想想,一副小小的扑克牌就蕴藏着这么多的英文知识,可见,学好英语在任何地方都有用武之地,那么你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到英语知识的海洋里去争强好胜呢?”回答我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最后,我说:“please take off you fans and cards, then take out your english books ,let’s begin our english class, ok ?”接下来,我们的英语课终于开始了。

现象分析:这“意外事故”反映了我们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课堂纪律问题.玩扑克牌等卡片游戏是学生中最为流行的游戏,尤其在小学。在班风松散的班级,在特殊的情况下,小学生很随意就把扑克游戏带到课堂上来了,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老师采取强制停止或没收扑克牌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违反纪律的问题,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不但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你,反而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树立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强权的形象,形成课堂上师生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学生无法接受老师的观点,进一步对英语产生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狠狠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划上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因为英语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英语的某些特征,英语老师不能产生对学生的亲和力,就会给学生留下“英语就像英语老师那样没意思”的印象。我采取了与学生保持一致的立场和先扬后抑的方式,先是表扬了他们一番争强好胜的精神,接着用幽默的语言和渊博的知

识来打动和征服他们。不但树立了老师的良好形象,产生了对学生的亲和力,形成了课堂上师生地位平等的关系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我深深地感觉到我这一做法较好地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思考与探究:

篇2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我国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古诗就是其间较为丰厚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诗词名人们犹如繁星般闪烁在波光荡漾的河上。这些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愈久弥香的文化底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沦,反倒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新思潮中更加源远流长、回味无穷。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乐章,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二、古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1.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古诗,口齿噙香,直意抒情。读的形式具体可分为:

(1)带有情感的朗读。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融入自身情感进行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读出重音、节奏感以及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老师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聆听多媒体教学的朗读课件。以传达教师本人的情感,从而影响学生产生共鸣。

(3)学生齐读。譬如对于那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不齐读就不足以体现出其雄浑豪迈的气势。

(4)配乐朗读。结合诗歌内容,配上合适的乐曲伴奏,在这种音乐背景中赏读诗歌的形式,别有一番情趣使人陶醉其中。

(5)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随意地读,可高声朗读、可低声吟读,或是默读、唱读、速读、表演读……

2.品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光是需要指导学生读诗句本身,还应把诗人人物背景、诗题含义、诗的注解、课后习题、以及同主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都尽可能地读到,使学生学得全面、深刻些。教学中就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细细品味文本,深切体会诗的意境,进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体验。

3.画中领悟

直观性和形象性是图画的固有属性。借助图画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真实,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明白诗中到底在描绘怎样的一番图景。具体而言,关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分为两种:

(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本内每篇古诗课文中都有一幅插图,借助插图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例如:《静夜思》的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诗人在寂静漆黑的夜晚望向天空,一轮皎洁的圆月勾起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幅插图对于学生的视觉感官就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学生创作画。这是让学生开拓创新、开发想象力创造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对古诗已有的理解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同时学生自己融入诗意中去。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并从中去享受那份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如:《早发白帝城》一课,“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彩云是什么样子?“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猿声”在画中如何体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又该怎样描绘出来?这画的过程中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否正确,还对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多方面进行了考验与锻炼。

篇3

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必学的内容,立定跳远是现在中小学体育教育基本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也是体育考试必考的项目。立定跳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锻炼全身的协调能力,增强身体素质,是近几年全国对学生体能测试中必定要考察和测试的一个项目。然而,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立定跳远的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实现对小学生立定跳远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总结现有的教学经验,开拓思路,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立定跳远的教学现状

立定跳远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必学的内容,是体育考试和体能测试必考的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模仿蛙跳来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要领主要由预摆、起跳和腾空、落地这样四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关键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腿部力量,只有提高腿部力量,才能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目前,学生的体能素质普遍较弱,长时间的坐姿学习导致学生普遍腿部力量较弱,在立定跳远的教学开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学生完成度不理想,不容易得到成就感,从而影响到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立定跳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立定跳远并不是简单的跳跃,其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下肢的力量(主要是小腿的爆发力)、身体的协调性。整套立定跳远的动作主要由预摆、起跳和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在实际教学中,立定跳远的教学开展并不顺利,学生完成度并不理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技术动作不规范

(1)预摆问题

立定跳远的起始动作虽然简单,但不正确的预摆动作对起跳和最终成绩有较大影响。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预摆的时候出现动作过多的情况,上体前倾,眼睛未直视所跳的方向,类似这样的错误动作会导致肌肉疲劳,不利于起跳动作的完成。

(2)蹬地问题

蹬伸起跳动作需要较强的爆发力和腿部力量,以保证动作的速度、高度,同时还需要双臂配合蹬伸进行加速动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蹬地起跳做的不够充分,腿部力量较弱,双臂过早或者过晚的实现摆动,导致跳不出很远的距离。

(3)落地问题

落地问题主要在于时机,以在最后用力阶段尽量能够落的更远。在实际训练观察中,部分学生因为起跳的角度方面不够准确,导致落地过早,或出现落地重心不稳的情况发生。部分学生落地声音过大,不利于运动安全。

2、教学组织形式不新颖

立定跳远作为体育考试必考项目之一,教师对之普遍予以充分的重视,一方面,这使得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花费更多的时间,试图让学生正确的进行跳跃;另一方面却忽略了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加体育参与锻炼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

目前,小学体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享受课堂教学的乐趣。然而,目前大部分体育课堂仍采取老旧的指令性练习,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未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更丰富的参与机会。

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当前,体育课是小学生正式课堂中唯一能够得到身体锻炼的一门课程,其课程性质开放,富有动感。然而,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并未表现出突出的兴趣,课堂参与度并不高。在教师示范时,很多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的状态。在自由练习时,却高谈阔论,嬉笑打闹,这点很值得当前的体育教师进行反思。

三、立定跳远教学的经验总结

1、理清立定跳远的动作概念

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是整个教学内容之中的关键,教师对其概念的阐述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整个立定跳远的概念较为空洞繁琐,小学生仍然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理解能力并不成熟,并不能完全理解立定跳远的概念和技术要领。为此,教师应从自身出发,自己先理清立定跳远的动作概念,尽量将其简化分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形象化动作要领

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强,但对形象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发展的比较充分。因此,在对动作要领进行阐述时,笔者采取形象化教学的方法,对技术动作进行分解和细化,在第一堂立定跳远的课堂上,笔者并没有直接上室外课,而是在教室内进行的。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具,将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呈现在PPT上,并做了Flas分解给学生观看。过后,笔者提问:“同学们觉得预摆、瞪起动作像什么啊?”顿时,学生展开了热情的讨论,有的孩子认为预摆动作像钟摆,有的学生表示,预摆动作像弹弓,起跳人像弹子,通过蹬起动作甩出去,预摆越充分,蹬起约快,跳的就越远。我对此答案表示大力的表扬,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升华。在无形中,学生充分的动脑,用形象的语言对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进行分析和阐述,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大脑皮层的有效刺激,这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对立定跳远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的参与度。

3、生动有乐趣的教学设计

小学生天真烂漫,传统单纯指令性的练习式课堂并不能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要求。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思维方式,从学生出发,采取游戏化的教学设计。

在第二堂立定跳远课上,笔者在充分讲授动作要领后,设计了一项课堂活动。首先,笔者将学生分成A,B两个小组,排头两个组员进行“剪刀、包袱、锤”的游戏,赢着先跳,输者继续和下一名组员猜拳,以立定跳远和猜拳的模式进行,最后看哪一组跳的最远。这个游戏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笔者不断在旁边对预摆、蹬起和落地动作进行指导,学生也为了跳的更远而及时改正,反而取得了较好的练习效果。

这一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并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贯穿其中。体育游戏以其特有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人素质,动脑筋,动身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及时复习当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和胜利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2、各班团支部利用黑板报向同学们宣传感恩教育的有关知识。

3、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相互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人的健康向上的情感。

本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感恩之心,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支持、理解的情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二、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暖春》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在多媒体观看电影《暖春》。利用自习、午饭后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看完后写观后感,并进行评比,让学生学会感恩,怎样感恩,怎样自强不息,怎样改变自己,了解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地思想觉悟,为中国的未来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开展“感恩征文”活动

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责任。母亲,神圣的字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通过这一活动来作出不同的诠释,让我们认真反思生活,从而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辛苦,懂得感激母亲,进而增进母子(女)间的感情,感受亲情的温馨。

我校以体验母爱为活动载体,做好德育教学工作计划,让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一同把最珍贵的孝心及感恩行动表达出来。

篇5

本工程位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某高校新校区公共教学楼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6052M2。地上五层,分为一区和二区,中间由附楼和连廊相连,无地下室,基础类型为天然地基上条形基础。开工时间为2007年5月28日。。。。。。。。

二、原基坑开挖组织方案简介

1、开挖方式:大开挖

2、开挖顺序:先挖一区基坑,完成后挖二区基坑

3、开挖机械:挖掘机和自卸车

三、遇到的问题

今年6月份中下旬南京进入黄梅雨季节,隔几天就遇到雨天甚至连续几天阴雨,期间还有数次暴雨,由于施工组织和措施不当,一区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中遇到下列问题:

1、 大面积开挖,预留土层高度不够,但、加上排水沟和集水坑设置不到位,遇到连续阴雨天,基坑内土层受到积水浸泡,造成雨后基础底面超挖,增加了挖方量和垫层量。

2、 基础钢筋绑扎和支模中,由于基坑排水不及时,造成泥浆进入已支好的模板内,污染钢筋及模板,造成大量的人工清理费用,同时还影响了基础浇筑工期。

3、 7月7日至8日,南京遇到百年第二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接近历史最高值207.2毫米,本工程一区东南角地势较低,由于没有围挡,加上南面市政道路排水不畅,大量雨水带着泥沙涌入一区已开挖的基坑内,造成之后数天的排水和清泥工作。

四、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雨季施工组织和措施

1. 基坑四周设置临时排水沟阻止场外水流入现场,对于一区东南角低洼处用麻袋土包围堰。

2. 在坑内做好排水沟、集水井并组织好必要的排水力量。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排水顺畅,并随时将积水井中的水流排出坑外.在布设排水沟、积水井及确定抽水设备时应留有20~30%的富余量.。

3. 密切注意天气预报,控制好开挖工面积,进行逐段、分层、逐片的分期施工。基坑开挖至底部时,严格预留150mm厚土层,开挖完后立即进行钎探、验槽,在浇筑垫层前随打随清,防止雨水泡槽。

4. 积极与市政管理部门沟通,解决市政排水通畅,避免雨水涌入工地。

五、雨季基坑开挖其他一些注意事项

1. 场地平整 :场内地面用混凝土或铺混凝土方砖进行硬化,路边设置200×300的排水沟,内侧抹灰,沟底向市政雨水管方向设不小于5‰的流水坡度。雨水有组织排入市政雨水管网,防止地表水向土层渗漏影响边坡稳定。

篇6

二、读书目标:

1、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老师。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三、读书内容:

1、经典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推荐阅读(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一般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

四、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规划和教研组的计划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边学习教育理论,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篇7

二、工作目标

在区教体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具体指导下,针对本学期疫情防控下的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线上常规教学管理,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的规律,总结混合式教学经验;规范办学行为;狠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校本教研,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育创新工作的实施;引领教师深入开展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教学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围绕学科学期课程纲要,促进课堂教学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寻求教学质量、教研特色的新突破。打造“干净、文明、安全、满意、幸福”的“五美”学校,文明健康学校,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灵动”课堂。

三、主要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认真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淄博市初中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规定》和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教研工作常规,促教学效益的提高。

2.落实三级课程,做好学校课程开发开设工作。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全,地方课程符合要求,校本课程丰富多彩。

英语、数学教师利用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六、七年级教师依托学校“梦想中心”建设,利用“一对一”教学手段,学校教师利用新的空中课堂直播室和高水平综合实践创客教室以及万校云、希沃助手、洋葱教育等各类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强体卫艺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在研学旅行、国学教育、文明志愿服务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3.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带头示范作用,探索完善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灵动”信息化课堂建设,提升我校“421”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4.注重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和发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共同体。围绕《周村区关于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本学年重点打造学校教研组共同体。启动仪式后,进一步完善了共同体章程和活动计划,确保共同体活动的有序开展。使教师自我发展、同伴互助发展、集体专业发展为一体,共生、共享、共进。

5.加强学业考试研究,重点抓好八、九年级学业考试备考工作。各级部每周进行至少1次学情检测工作,教导处负责阅卷工作并形成分析报告。

(二)创新性重点工作

1.坚持利用“晨读、午写、暮思” 推进传统国学进课堂,打造我校传统文化、鲁商文化、丝绸文化校本化研究的教学特色。

2.本学期重点围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特点,摸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形成线上教学经验总结1份并附有PPT,上报参评线上教学案例11份,上报参评教育信息化教学课件案例7份,各级部均总结撰写了线上教学亮点工作总结。3月3日以后每天上传教学资源十几份,坚持了近三个月。线上教学以来每天坚持上下午巡课形成巡课报告一百多份并及时发送给主要领导和级部。3月22日开始每周对四个级部的各科作业进行督查。制作宣传展板2块,撰写制作“秀米”宣传稿件10篇,组织开展线上教学问卷调查并撰写分析报告1份。

3. 分管领导、教学管理干部深入级部、学科组、备课组调研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召开线上教学工作会议进行工作调度,开展集体备课,组织线上教学公开课活动,帮助级部和学科组、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冲击,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共召开不同层级的线上教学工作推进会、部署会、研讨会40余次,各科开展网上集体备课305次,线上家长会20多次。

4.正式开学前,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协调配合学校兄弟处室积极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制定《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方案》《疫情期间学生上下学方案》《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衔接计划》等制度、方案、计划文件29份。撰写分析报告2份。

5.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建设XXXX中学中考考点,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准备工作繁琐复杂,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可以说出色的完成了此项重点工作。

6.本学期为提高学校学情检测分析的质量,更有效地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导处基于大数据分析,建设开发出一套过程性动态成绩分析系统,目前已完成测试处于试用阶段。

篇8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2、现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本课题应该说是学校家校沟通多年来持续研究的课题,国内外间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但我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是根据我校的特点,目的是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家长在其子女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4)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4、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的构建,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本课题实施将为其他兄弟实验学校“家庭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善学习,肯钻研的研究型教师,为今后继续开展教育科研进行人才准备。

2、探索城市普通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操作模式和策略。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找到一些高层次合作的方式方法。

4、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进而整体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来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2、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有哪几种;

3、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4、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五、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促进和强化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使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使学校教师及各级教育者帮助家长解决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围绕本课题重点开展下列研究:

(1)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探索不同年级家校合作的方式

(3)探究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4)关注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准备阶段,发放家长问卷形式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等情况,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在实施阶段,通过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比较法等进行实验的探索与研究,以实现实验的研究目标。

(3)经验总结法:在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子,充分展现实验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1、任务分工:

组长:

成员:

具体分工情况:

x:组织理论学习;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课题研究。

x:负责拟定课题行动研究方案;归类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x: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x:负责拟定课题申请表;负责拟定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方案。

x:子课题研究——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类别。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x:子课题研究——探究新型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其他老师:子课题研究——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家校合作的方式。

x:负责收集与积累研究资料;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归档工作。

x:负责录像工作。

2、研究步骤:

(1)准备和策划阶段(2017年6月-8月):组织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进行调研、策划、分析、筛选和梳理相关理念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2)深入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①理论研究;②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③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3)全面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10月):①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②分析、总结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③课题验收、实验推广。主要以论文、个案、结题报告等为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表现形式: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家校合作案例分析,以案例集形式呈现实验成果

(3)总结阶段:结题报告、论文或个案集等形式呈现实验的成果。

九、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1、学校已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情况:

篇9

误区:教育科学研究就是那些戴着眼镜、目光深邃、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专家、学者的事情。

现状:中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桃李满天下”是我们的职业成就,在此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围绕着考试成绩教书育人,勤勤恳恳、本本分分地做一个好教师。

解析:教育科学研究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一名教师的反思能力、探索意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1] 普通的一线教师只要具备这些思维能力,就具备了做科学研究的思维条件。再加之中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自身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这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其他研究主体不可复制的优势。

措施:教育科学研究一点也不神秘,也不像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更不是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中学教师应挣脱思想上的束缚,走进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承担教育科学研究重任,实现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衔接,推动中学教育高效、有序发展。

二、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升中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应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从教育教学中来,到教育教学中去”,运用“三步走”战略提升中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第一步: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探索意识、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状解析: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是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乏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文字的形式再次完整地呈现出来的能力。中学教师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都是“一次性”的,只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不会把解决问题的思维的生成、发展、衍生、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会把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地思维习惯加以整理上升为自觉地、系统化、理论化的理论知识和思维结构。

措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探索意识、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一: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机智地解决了突发状况,教师应在课后反思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教育理念、方法、效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研究、总结类似问题的认识评价、措施、效果等。

案例二:一个学生经常性迟到,教师三令五申依然无效。教师应该反思之前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找学生谈心追根溯源,找到症结,实施相应解决措施。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这个问题到这就结束了,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其实远没有结束。我们可以继续探索这个问题,搜集整理类似的教育教学案例,从大量个案材料中发现一般规律、总结概括出最普遍本质。

第二步:将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教育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每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都会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曾经是怎样管理班级、怎样教学的,细细琢磨发现这些老师所说的都是个例、典型案例,没有真正说出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的最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甚至连解决某一类型问题的规律性的观点都没有。

问题症结是教师在做相同的事情时,没有把那些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实际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以文章或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教学心得体会、教学启示、教学研究等。

案例一中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研究、总结类似问题的认识评价、措施、效果”,案例二中的“继续探索这个问题,搜集整理类似的教育教学案例,从大量个案材料中发现一般规律、总结概括出最普遍本质”则是将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第三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测、反馈、矫正、完善教学研究。

“从教育教学中来,到教育教学中去”是中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到教育教学中去”是检测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合理的唯一标准,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反馈、矫正、完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进而形成能够推广应用的模式、方法或是价值经验、[1] 思维方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理论创新是教育教学变革的先导。

三、坚持教育科学研究微型化、校本化、常态化

微型化即中学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时,坚持“从教育教学中来”,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按照“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思路,[1] 研究其成因、成功的方法总结、失败的经验启示,发现、总结最普遍的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形成能够推广应用的一般模式、方法或是价值经验。如:如何解决个别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如何高效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如何有效提问,如何布置、评价作业等。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并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时,实际上就成为一个大课题:构建高效课堂。

校本化即中学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时,立足学校、根植教育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的现状和未来,着重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能够在本校推广应用的一般模式、方法或价值经验。[1]如:我们任教的学校定位为艺术特长学校,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高考艺术特长生的有效学习模式、艺术特长生的班级管理方法、在高考前两个月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特长生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资源分配问题等,“到教育教学中去”,服务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常态化即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即兴而发的,而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并逐渐演变为教师教育教学规律性的内容,成为中学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如:一节非常成功的教学观摩课之后教师就要反思、总结这节课成功的因素都有哪些,哪些因素是今后教学中能够积累和坚持的,哪些因素是随机因素?有了这样的分析并形成文字性的课后反思,而且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这样坚持下来,假以时日,教师的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再如:在班主任工作中,成绩不高、经常犯错的、在其他老师眼中经常被视为“问题学生”的他,却因为你偶然间一次不经意的赞赏而高兴,以后的班级事务他总是积极、认真、主动担负责任,其他学生、老师都认为他的变化很大。这时,我们就应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后进生”、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的成因、“后进生”转化的关键因素,传统“后进生”转化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

篇10

当今世界,社会高速发展,知识瞬息更新,我们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不断补充自己,更新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之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学校教育虽说是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我重点学习《校本教研面对面》《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等,教师只有读那些能唤醒灵魂、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让人精神沉醉的书籍,才能真正与自己的思想相碰撞,相融通,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注重自察自省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地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反思,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认真学习,做好笔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和教育别人。”难以想象,素质低下的教师能培养优秀的学生,为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多写心得体会,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结构,强化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同时要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育一化新人。

四、端正态度,提高实效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年一年地,一步一个台阶地,扎扎实实地学下去,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培养成具有高尚师德,业务力强,具有高素质教育能力水平的人民教师,迎接新世纪巨大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任何人都要过一种精神生活,都有必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须要读书。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成为双重需要。读书,不仅是教师本人精神的需要,还是教师工作的需要。

小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计划2一、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当今世界,社会高速发展,知识瞬息更新,我们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补充自己,更新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之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学校教育虽说是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重点学习《校本教研面对面》《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等,教师只有读那些能唤醒灵魂、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让人精神沉醉的书籍,才能真正与自己的思想相碰撞,相融通,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注重自察自省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地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反思,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认真学习,做好笔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和教育别人。”难以想象,素质低下的教师能培养优秀的学生,为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多写心得体会,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结构,强化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同时要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育一化新人。

四、端正态度,提高实效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年一年地,一步一个台阶地,扎扎实实地学下去,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培养成具有高尚师德,业务力强,具有高素质教育能力水平的人民教师,迎接新世纪巨大的挑战。

小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计划3一、加强政治学习,充实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平时要关心时政学习,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业指导精神,坚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的宗旨。要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要廉洁从教,以身作则。

二、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个人角色定位上:

一要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教育的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积累经验,探索教育的新理念;

二是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造型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为他们提供宽松、愉快的创造氛围。

三、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积极参与校本培训,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要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教学观念、行为、设计观念进行深刻的审视。

要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要通过同事间的互听互评活动,观察研究教学来反思,要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及经验总结等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通过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

以上便是我本学期的继续教育学习计划,总之我会从各个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为迎接新的挑战而做准备。

小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计划4一、学习内容:

1、继续学习20__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2、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读一本好书《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自我学习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熟悉《课标》、教材,掌握教学常规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教学岗位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学科教学任务。

4)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参与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20__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树立“为群众服务,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的理念,重视家校关系,密切家长学生关系。

3、认真参与网络培训学习。

与同行老师认真交流,请教自己不知的和一知半解的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注册、完善自己的博客。

2)与同行交流,提高自我。

4、加强新理念的学习,让自己认识到“终身学习观”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工作实践的需要,将先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变固步自封为改革创新,变教书为育人,实现教学相长。

5、在学习和教学工作中努力打造自己,要练好“讲好一口普通话,写好一手字,用好一种信息技术。

”的基本功。

三、学习措施:

1、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和政治业务学习。

2、参加年级组学习。

课标解读、教材研讨、观摩示范课。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

4、按学校继续教育指南,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

5、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6、作好学习笔记,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生的学习目标。

7、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等。

以上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只是目前我的初步设计,未尽之处将在学校具体工作安排下,自主学习、集体集中学习过程中加以完善和弥补。

小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计划5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习与日常工作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身为教师肩上背负的重要责任。人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祖国要振兴,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今时代的不断进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

通过学习,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此,特拟定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如下:

1、积极参加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和案例分析,掌握新课程下教材的使用与创新技能、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技能、课堂上提问技能、课堂调控技能并做出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3、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自学,掌握新课程下备课与教案生成技能、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技能、课堂拓展技能。

4、在相互尊重,友爱宽松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并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体会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乐趣、提升自我发展的意识,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形成校本培训的方案。

5、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6、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

所任学科,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7、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8、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9、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10、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11、按学校继续教育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的学习。

12、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13、积极撰写继续教育论文或心得体会等。

篇11

教师之所以要专业化就是要具备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知识是教师基于实践的主观构建和整合,而不是仅限于知识的传递,它更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操作能力的培训,并且使这种操作能力与相应的专业理论有机结合,更注重突出在各个教育环节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习惯的渗透,以培养出具备专业操作技能、专业创造和专业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是由于教育培养目的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是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相互结合,也只要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提高和健康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体现

(一)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的重要原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各州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纷纷实施了教师培训计划,包括了普鲁士计划、慕尼黑计划、符藤堡计划、巴登计划。在慕尼黑,所有职业学校教师都来自产业界,并受过教育学培训,他们是成功的技师;在美国,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应在他们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但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中等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面向就业,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则直接影响着教授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企业用人要求是毕业就马上能上岗的学生,中等职业教师要具备行业专业操作能力,又必须了解行业前沿信息,掌握一线工作的技能和了解企业工作具体情况。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就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并不断的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二)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中等职业教师必须具备应有的教育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践能力。与普通教育相似的,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两者的不同在于中等职业教师传授的是专业知识,而普通教育教师则要求具备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师范技能。由于中等职业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面对的受众不同,传授知识面也是涉及较广,要求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所谓的教育教学能力,则主要指对教育教学进行加工和传导的能力、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能力、在获取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能力以及适应个别差异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不仅是要将专业理论知识简单化,将知识转化成实践工作去教会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要扎实,并且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去总结经验,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更有针对性,也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特性。

(三)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教育部部长在召开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表示,做学问要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哗众取宠,反对生吞活剥的照搬照抄。他同时指出“教育科研最重要、最困难,同时也是最急迫的。中等职业学校以学习技术来推进就业,而现在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入学门槛降低,国家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入学的优惠,很多初中生都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那如何能让本学校的学生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要靠学校专业品牌创作。而这就要求学校的专业老师具备一些与别的学校教师不同的能力――研究能力。专业的建设只有是跳出了照搬照抄,才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我们的学生要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要靠老师的精心辅导,引导他们成为企业急需人才。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那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跟普通高中的学生出发点也是有别的。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他们最频繁的职业活动有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联系、教学实施、学习指导、学生分析、改进教学实践、教学设计、企业实践、教学评估。

(四)管理能力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入学已经取消了成绩认定,而是变成注册入学,这样就意味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上基本是在初中阶段成绩不好或者违纪学生。据方芳、王雷的调查,普通高中66.37学生来自农村,而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这一比例高达94.99。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普通高中学生,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相对处于社会底层。从以往经验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纪律散漫、缺乏信心、家庭条件较差等。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较强的学生管理能力,而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教师要倾注更多的关注,可以说是特殊的管理。

三、如何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

(一)入门阶段

如果年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时会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做大学生去进行授课,这样肯定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也会感觉学习很困难,产生厌学情绪。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其实重在操作,而大学教师则是侧重研究,所以在这个刚刚踏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这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先要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熟悉自己所在的环境,教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以及本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适应阶段

经过前面一个阶段的摸索与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很快明白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需要。这一阶段开始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喜欢那种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授方法学生最容易掌握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开始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实际分析,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老师与学生思想交流更多,并开始根据学生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那教师授课的心理压力也会减轻,进而能达到师生共赢的状态。

(三)反思阶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反思是要我们的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更符合职业教师的行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学生来说,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让他们继续成长。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那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学生和家长也会把中等职业教育看成是“托儿所”,将学生放到中职学校只为了让学校管小孩。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既要经验积累,又要学会反思经验,而“反思”作为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面对特殊的中职学生,中职教师反思尤其重要,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要比普通教育的师生关系来得微妙,如果中职教师不能反思得出自己一套教学方法,那么你将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进而失掉自己的教学信心,甚至耽误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胜任阶段

进入此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一般都是在职教界驰骋多年,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和所扮演的角色,以教师职业为荣。这部分老师已经熟练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熟悉并了解行业内的技术和管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这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一般获得了高级讲师职称,是“双师型教师”,对本专业的问题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对本专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的反应和反思,善于经验总结。

(五)骨干阶段

进入该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获得了更多到校外培训学习的机会,他们获得了更多新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和看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他们不再受到学校教学任务的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处于这一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他们掌握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常,他们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及其实效,关注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发展及其提升,关注研究成果与研究行为的成效及其科学性等。处于骨干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是学校的中流砥柱,由于他们获得更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信息和社会企业发展动态,更关注本专业的特色发展道路建设,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

(六)专家阶段

篇12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为研究依据,主要为了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以师为本”,以行动研究为主的一种应用研究。“以师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校本研究中的体现,既要立足于教师的个性需要,又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可持续性,培养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校本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校本研究大致可分为校本科研、校本教研、校本学科研究。这三类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校本学科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渠道,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的提炼和升华。在校本研究中,可以将三者密切结合,不一定非要做严格的区分。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带有研究性的校本实践,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校本研究方式。开展深度校本研究,应该首先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目标思路不清的问题,提升理论层次和实践效能。

2.完善校本研究的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校本研究制度注重一个“细”字。立足于激励,体现制度内容的全面化和制度规程的具体化。比如,建立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说课―听课―评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研究成果激励制度等。学校把这些制度作为常态下的工作序列,内化为教师的工作任务,形成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让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

第二,执行校本研究制度突出一个“实”字。校本研究的过程就是校本研究制度执行的过程。执行校本研究制度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落实执行,一是及时总结,总结重在对完成工作的结果和过程的质量情况做归因分析、提炼、反思。二是及时反馈和调整,这是加强校本研究的过程检查和指导。校本研究制度在实践中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二、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式

1.确立校本研究的主题和重点

首先,依据新课程对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要求,确立校本研究的主题。与新课程同行是选取校本研究内容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学校引领教师通过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科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和超越。比如,研究如何有效管理教与学,如何遵循规律教与学,如何遵循规律“和谐高效”教与学;

其次,立足于学校实际,确定校本研究的重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永远是校本研究的方向,学校把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作为持续追求的目标,把深度研究备课和深刻反思教学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比如,研究如何让常态课实在有效,如何优化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创新校本研究的活动方式

校本研究的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案例研究、示范观摩、“同课异构”和“一课多轮”、集体备课、网络研究等。

①课题研究,这是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转换为研究任务,生成研究课题,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采用灵活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实现对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这样基于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不在求多、求大,贵在创新、求实。

②专题研究,这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教学中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主题研究活动。通常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作研讨课,通过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提升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③案例研究,这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组织优秀案例展示、研讨活动,让教师在讲述自己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让听案例的教师结合别人的教育教学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④示范观摩,这是典型示范与自省跟进相结合,引导与协调相结合的校内展示研讨活动,起到经验共享、以点代面的作用,以优质课堂推进常态课堂的质量提升。

三、开展深度研究,坚持自我反思

1.深度研究备课和上课

第一,深度研究备课,提升集体备课的价值和教学设计水平。我校以提升集体备课的价值为重点,开展常态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形成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四步备课流程”:自主探究,形成教学设计;合作交流,修改教学设计;新课引领,验证教学设计;总结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常态化教学设计的研究,是深度研究备课,强化集体备课关于集体参与研究、突出个性特色、贡献个人智慧“三点要求”的精心预设过程。

第二,深度研究上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以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为重点,开展常态化评课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关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等观念问题;遵循“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等教学规律,以及“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教与学并重”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在具体操作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

篇13

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仍不够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观念上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误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了,但是,从整体而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充其量“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误区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钱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二)学校教育科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来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科研经费不足造成教师参与科研主动性不高。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成果价值偏低。

中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曾经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论及的各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转变离不开教育科研。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培训,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科研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论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四)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