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老师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

篇1

很多小学体育老师可能认为,体育课就是要运动。其实不是这样“,快乐体育”的推广就是告诉广大小学体育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小学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生训练时,体育老师给予分享和鼓励,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给予安慰和支持,当学生感到无助时,老师给予帮助,当学生厌学时,用生动的语言魅力吸引他们的兴趣••••••这些都是小学体育课中语言的魅力。举个例子,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老师进行劝解时,可以说:古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男子汉大丈夫要有气度。同学们一起看看,今天谁要是再打架,那就是小气鬼。这么一说,两名生气的学生都不想当小气鬼,就能够破涕为笑。再比如,某位学生跑步很有天赋,总是跑得很快。老师可以说,某某同学真是“身轻如燕”,跑步快得都快要飞起来了,老师都赶不上你啦。这位被夸奖的学生受到鼓励和赞扬会觉得备受鼓舞,从而更加投入练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用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赞扬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无论出于哪一种情绪下,都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

3利用运动器材和场地吸引学生

适当的体育器材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好奇心。在很多小学体育课中,很多老师仅仅只会组织学生进行跑步以及跳远之类的常见的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体育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新颖的体育器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说,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老师可以带来一根长绳,让两名学生负责摇绳,其他学生从左往右一次跳,到谁那里跳掉了,就要受到惩罚。再者,老师可以适当变换学习的环境,比如说扔铅球时候需要沙场等。这些体育课程地点和器材上的微小变化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教学中去,让小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在课堂中找到快乐。

篇2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篇3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或称之为“研讨课制度”)。教师在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教师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在我们与中小学老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但“用钢笔录像”只是教学叙事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使“教学叙事”仅仅落实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由于“课堂教学实录”很难反映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在我们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实录中,将自己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中。

    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种“教学叙事”的方式同样适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管理叙事”。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发生的某些学生生活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叙事”。如果教师针对某个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踪研究,那么,这种“班级管理叙事”会显得更有价值。同样,这种叙事也适应于校本的行动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叙述”其实是一种行动方式,如果教师不行动,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教师就无话可说。第二,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不只是为了发表教育论文,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第三,对大学研究者而言,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最好是“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

篇4

查有梁:良好的早期教育培养了我多方面的兴趣。我父亲虽然是四川的一个大商人,但对我的职业设计就两条:要么是医生,要么是老师。解放前,父亲还给我请了家庭教师。我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他经常用《论语》中的话教育子女。

从小我就对科学比较感兴趣,这主要归功于我的小学老师。我小学就读于成都师范附属小学,那是一所创办于1908年的老校。那个时候,小学老师就总让我们做一些科学试验,如大气压的测定、电学的试验等。我中学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那所学校既有2150年的悠久历史,又有现代化的办学意识。我在石室中学进步很大。我永远感谢我的中学和小学老师。那个时候没有分文理科,我的文理科都学得很好,所以高考前三个月我还没有决定考理科还是文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进入了西南师范大学的物理系。

我在物理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物理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觉得与我付出的努力不相匹配,成效不大。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学物理教师,所以学生对前沿的物理知识接触不够。我很喜欢当老师,物理课教得很好,我写过一本《物理教学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教育学方面的自学。

一进大学,我就认为自己要当老师,需要学习教育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就按照教育史,把教育经典著作从头至尾都读了,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的著作都认认真真地读过。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了很多遍,做了十多万字的笔记。1980年,我从教育研究部门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自然辩证法研究室从事研究。我将自己研究和学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成果应用于教学论研究,撰写了论文《教学辩证法》。《教育研究》将此文发表在《教育研究丛刊》1980年第一辑的首篇,此文被许多地方转载,给了当时还很年轻的我以极大的鼓舞。这奠定了我决心不离开教育研究领域的强烈信念。1984年我撰写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其对教育科学的意义》在《教育研究》上分三期连载,我后来得知,正是因为这篇论文,我被推荐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组”的成员。这些为我进行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这里我悟出用新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的教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我首先研究的是系统科学与教育,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期间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建模,用建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从数学、物理研究中发现的。然后我又花了近十年时间研究教育建模。现在国内教育学界比较认可我的就是教育建模和教育系统论。后来有人来请我参与教师培训工作,我发现教育教学的经验对于教师培训来说更有实际效用,也更受教师的欢迎。我有过8年的中学教师的经历,在教科所也工作了8年,在教师培训中,我把“理论”和“模式”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经验的介绍中,这也是我的《给教师的20把钥匙――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方法》①写作的基础。

这么多年的研究经历,我发现,要在“社会需要的、自己可能研究的、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三个方面的交集上来选研究项目。而且,搞研究应该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一个方面,不要分散到太多方面,同时还要在这一个方面坚持下去。我研究过人才学,经过统计发现,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一流的成果,平均要花十年的时间。所以要超功利地、认认真真地去研究,感悟某个理论的一切东西,你的成果才是有深度的,才是有创新的、一流的,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多。

对当前我国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

张瑞芳:研究教育自然要关注教育的现实问题,您怎样看待当前我国的教育呢?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查有梁:我之前有过对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教育和“学校精神”的分析。我认为,小学应该是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习惯,运动习惯,这些都要从小养成。小学要有“游乐园的精神”,要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小学的孩子掌握基本的读写算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大的学业压力。中学则应是公民教育,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中学要有“博物馆的精神”。我国目前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大学教育,所以对于中学生,要尽量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人生。而大学教育则应是创业教育,大学生毕业后要能自食其力。尽管现在强调大学要走出象牙塔,但我认为大学的精神还是“象牙塔精神”,要宁静而致远。在大学里,学生要认认真真地看一些书,一定要精读一些经典的原著。

我非常喜欢我们那个时代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国家的提法也是很好的,同样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对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决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来概括。当然,“应试教育”的弊端确实存在,但这个全世界都会有,美国也有,日本、韩国更严重。“应试教育”的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但这并非靠教育自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与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关系。“应试教育”的弊端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要渐进地去努力。

现在大家对“应试教育”这个概念的认识是混乱的,有人认为升学率高就是“应试教育”,这是不对的。想考好的心态是好的,如果没有这种上进心,那岂止教育,各方面都会弊端百出。况且,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搞“应试教育”吗?我觉得不是。广大的农村学校,有多少是在搞“应试教育”?还有很多的城市学校,它们的升学率很高,但一样是“素质教育”,因为孩子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快乐的,孩子们在多方面得到发展。我认为一所学校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升学率很高,这不能被认为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方法层次上的小概念,而“素质教育”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大概念,没有必要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作为平行的一对矛盾来研讨。

“素质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是要求人们改变过去对教育目的之纯功利主义观,不要以“升官”“发财”“出名”“得利”等为教育目的,而要以不断提高和完善人的各种素质为目的,使教育真正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是建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的,而“应试教育”则是在很短的一个阶段内存在的。单纯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就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理论意义。

“素质”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所以素质教育必然是“有差异”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要有个性,对于学校来说,每个学校都要进行文化建设,办自己的特色教育。我研究过差不多一百多所中小学,他们的特色教育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觉得,整体上来说,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很不错的。好学校不少,好老师很多。

但是,当前的教育中科学和人文是分开的,这是很大的一个弊端,我们一定要解决科学与人文割裂的问题。过早的文理分科――在高中阶段分文理科,是非常不合理的。实际上,大学一二年级都应当是通识教育。美国的大学要求文科的学生必须要选一门理科的课程,并且要读到大学二年级水平。我觉得中学阶段文理科不应该分开。当然要允许学生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与擅长的科目;要把中学的知识水平适当降低,不用太深,一定要广,这样大学的教育才容易适应,容易改革,容易发展。

当前,我们国家很缺高级技工,我觉得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要重视技术。我国的劳动力70%~80%都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但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将“综合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列为正规课程、正式课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综合技术课程标准”和“综合技术通用教材”,真正体现出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力保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不要搞“运动式”的“全面出击”。语文、数学,在这些基础学科领域,广大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要珍惜他们的经验,没有必要来一个“突变式”的、“运动式”的“”。欲速则不达。

张瑞芳:对于新课改,您的一些看法很受关注,2007年的《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的影响很大。两年过去了,您现在怎样看新课程改革呢?

查有梁:我提出新课程改革“软着陆”,是借用“航天学”的词汇,意思是课程改革要“放慢速度,调整方向,确保安全,确保成功”。新课改不应该搞成运动。我认为《纲要》(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同)的主体精神是正确的,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方法是要让广大教师好好直接研读《纲要》,认真研读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深入研读各自学科的教材,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要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课程改革;要相信广大教师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要允许对《纲要》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渐进地、稳妥地进行课程改革。这是课程改革“软着陆”的基本保证。

课程改革要“吸取经验,逐步完善”。中国从1905年开始的一百多年以来的课程改革,60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课程改革,包括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课程改革是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吸取经验,逐步完善”。用系统科学的术语说,教育是一个“慢变量”,是“序参量”,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操之过急。

诗意生活

张瑞芳:查老师,我知道您一直在写诗,诗的内容很丰富,人生感悟、自然科学知识等,您把您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都写了出来。您甚至还研究概括了从古到今的诗歌的八种模式。有诗的地方自然有诗意、有温情,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查有梁:我的最大特点是保持着童心,我的第一本诗集就是《教育诗:童心》。我认为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净化心灵。诗,用真善美充实人生,提升感情。二是,珍惜生命。诗,使你度过的时间、空间都很有意义。三是,纯洁语言。诗,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思想。四是,学会创新。诗,让你捕获灵感,发现诗眼,层出不穷,变化万端。我在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实践、人生探索中,一直伴随着诗的创作。

我给女儿写过诗②:

日记,日记,日记,

必须天天都要记。

记下一天最有意义的事,

会给你带来美好的回忆。

日记变成月记、年记,

那就没有什么意义。

今天的事,今天作小结,

“等明天”就浪费了时机。

……

以此来鼓励她写日记。

我写过《祖冲之求圆周率》③,是讲祖冲之的“缀术求π”,纯知识的,用诗的形式简洁地表达了出来。我更多的是写一些人生的感悟。我认为科学、教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我将科学、教育、哲学与诗歌融合,进行了创新的尝试。

写诗是一种生活态度,我特别喜欢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我很满足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仍然在不停地写诗。我现在所在的工作单位环境非常好,没有太多的压力,所以我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这也许是一些单位所不能给的。

张瑞芳: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后记:采访结束后的当晚,我就收到了查先生的e-mail。查先生在信中说,“办好《中国教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做好一件事,是很快乐的”。这让我倍受鼓舞,更感动于查先生的细致。查先生顺寄2009年新的诗作,现选登其中一首,让我们一起追寻人的“诗意栖居”。

诗歌的殿堂

我飞翔在诗歌的殿堂

内心跳动着清晨的阳光

血液里放映进行曲旋律

爱情之舞曲异样嘹亮

蓝色天空中自由漂流

蜿蜒河流里随波翱翔

密密森林在沙沙歌唱

我如痴如醉的美梦幻想

驾着极地的雪橇航行

深海里从潜望镜中观赏

同狼群一起马拉松奔跑

一直奔向了十五的月亮

如同孙悟空的几个跟斗

还是没有飞出诗歌的殿堂

2009.2.28

写于北京

注释:

篇5

都说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一手好字,让键盘给废了。”你当真会写一手好字?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写字教学。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每年最让我害怕的事莫过于期末改卷了。每个学期的期末试卷都会把全乡的老师调度在一起,统一批阅。我之所以害怕,倒不是怕工作量大,而是那些试卷确实让人头痛。头疼的是大部分孩子的书写太乱、卷面不整洁、错字和别字太多。我们改起卷来真的很辛苦,也很心痛。看到祖国的文字被这些所谓的“祖国的未来”如此践踏,难道你不会心痛?针对这种现象,我特意对我们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书写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笔画不规范。

严格来说,是不正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把“竖弯钩”写成“竖折钩”,或者写成“竖折”,更有甚者写成“竖弯”,还有人写成“点”。(2)把“撇”写成“提”,也有人写成“横”,或者把“提”写成“撇”。(3)把“捺”写成“点”、“走之底”的捺画有写成“横”的、有写成“提”的。(4)“竖”画写的不直,分不清是“竖”还是“撇”。(5)还有的同学“折”画里没有“折”,用弯代替折。“钩”画里也没有“钩”。总之,孩子们写出来的笔画五花八门,更不要说体现笔画的提按和粗细变化的线条之美了,简直就是枯树枝,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个字。

2、不能正确把握字的间架结构。

如:上下结构的字,上下两部分没有对整齐,或者把整个字写

得很长。又如左右结构的字,左右靠得不紧,就会让人把一个字看成两个字。半包围结构的字,很多同学写出来的字外面的部件没把里面的部件给“包围”,体现不出字的结体……

3、错字

很多同学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多写一笔、少写一笔,或者写错笔画。经常发现孩子们写错这些字:“是”字少写日字下面的长横。“舞”字“卧人”下面的四竖少写一竖。“真”、“直”、“隹”等这些字少写一横……

4、别字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别字。如:把“练习簿”写作“练习薄”、把“竟然”写作“竞然”、把“高兴地”写作“高兴的”、把“坐落”写作“座落”、把“喝彩”写作“喝采”……

5、倒插笔现象很严重。

"忄"先写点和点,最后写竖。 "匕"先写撇,后写竖弯钩。"万"先写横,再写横折钩,后写撇。"母"字的最后三笔是点、横、点。"及"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后写捺。"乃"先写横折折撇,再写撇。这个字和"及"字形相近,但笔顺完全不同。"火"先写上面两笔,即点和撇,再写人字。"登"的右上角先写两撇,再写捺。"减"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右边的"咸"字"。爽"先写横,再从左到右写四个"×",最后写"人"。"讯"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横斜钩(不是横折弯钩)、横、竖(不是撇)……

二、对农村小学书写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农村小学语文老师的访谈,我了解到:书写水平差是农村小学生存在的普遍状况。接着,我对多名农村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总结出导致农村小学生书写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 学校、教师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

②教师写字水平及指导能力较低。

③受电脑打字的影响,学生觉得写好字没必要。

④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作业量过大。

⑤家长配合不够。

三、针对农村小学生书写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祖国文字,激发孩子们学习书写汉字的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程中都要加强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名低年级教师我一直以为教会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们老师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中国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新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接触汉字的最初阶段老师不妨给孩子们讲讲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楷书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孩子们能够打心眼里喜欢和敬重汉字这

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充分激发孩子们学习书写汉字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兴趣培养。

1、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

2、形式多样的竞赛激励。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3、定期办作业展览。

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和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放进学习园地。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整个班级也因此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下转第313页)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讨

郑颖

(前岐中心小学福建宁德355203)

【摘要】师生互动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它是取代传统教育模式的“一言堂”,走向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新的教学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是师生互动的教育理念,追求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本文就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开展师生互动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师生互动现代教育措施

引言

“新课改”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在日常教学的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成为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针对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政策。

一.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意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被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很多老师的互动意识浅薄导致互动少。第二,互动时机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互动需要讲究技术。在合适的时间进行互动能够有效促进效果的提高[1]。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将学生的学习进行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互动,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互动方式过于死板。教师作为师生互动的主导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加以关注。通常教师会在课堂上提问题,以此为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影响,所以这种单一的互动方式并不能增强师生互动的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开展师生互动的政策

2.1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建立起师生平等这种教学观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学生的地位和人格,更有必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实现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带来的良好效果[2]。

例如,某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李老师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班上有个成绩很不错但很内向的男同学,于是李老师鼓励他,“人之所以能够做到一切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也能。我相信你能做到,你相信自己吗?”就这一句话,李老师带着微笑,用赞许、期待的目光望着他。最后,这个同学在演讲比赛拿下第三名的好成绩。由此可以看出,鼓励能带给学生自信,信任能带给学生的学习动力。

2.2加强理论认知,促进互动方式的多样化

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概念不清晰,教师应该深化对语言的认知。为了促进教学质量,针对适合学生的教学特点进行结合,增加互动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用互动的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师生互动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语文素养。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3]。

例如,某实验小学在上课开始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几个问题的提问。第一个问题,一年中有多少个法定节日呢?第二个问题,这些法定节假日中哪些是传统节假日呢?第三个问题,你们要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程的讲解。这几个问题是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师生互动,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获取渠道有很多,但是最为快速便捷的就是网络。创立有效的情境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基于学生生活的问题能够很好带动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思维。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引导,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2.3在互动原则的基础上提高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时间,针对具体教学情况,以学生交流为主,以提高互动效果为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此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例如,某实验小学老师教导网上获取资源这一课程,由于老师对学生的网络了解情况不清楚,对全班进行调查。针对图片、文字的保存、以及软件、音乐的使用情况做出调查。为教学中的课程做准备,针对大部分学生的不了解技能进行深刻讲解,使其讲解透彻。通过互动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相当有效的。根据课程教学对原有的教材进行更改,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懂的技能,进行全面讲解。所以,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信息全面掌握,在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增加积极性,增长知识。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建立轻松快乐的学习课堂,通过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让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采取有效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杰.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浙江:宁波大学,2012年.

[3]陈敏聪.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05):12-13. (性思维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