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

篇1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篇3

2.人才经验、经历要求

83.2%的用人单位表示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一线企业的顶岗实习情况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3.资格证书的要求

由于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资格证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但除旅游饭店类企业外,75.2%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51%的用人单位提出了外语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饭店类企业,希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其他类证书,例如领队资格证书、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酒店类资格证书并未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4.能力要求

本次调查共列举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等九项能力作为选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九项能力的排序依次为:较强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可见专业知识仍然还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5.课程设置要求

本次调查选择了形象礼仪、导游业务、前厅客房服务、西餐与调酒、高尔夫操作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会展服务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大学英语共15门课程作为选项,被调查对象可进行多项选择。根据用人单位性质的不同,在课程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形象礼仪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而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这类课程选择的并不多。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规划不容忽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订中,可将这部分内容适当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缺乏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稳定性差、专业知识不扎实、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差、其他等七个选项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稳定性差两个问题尤其严重,占调查比重的63%,可见这是现阶段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困扰。

篇4

需求调研分析当结合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刘育锋把我国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分为5大岗位群6个层级:A.“旅游接待服务”岗位群:1级:旅游接待员;2级:旅游咨询员;3级:旅游咨询师;4级:接待主管;5级:接待经理;6级:企业高管。B.“导游服务”岗位群:1级:导游助理;2级:景点讲解员;3级:地陪、全陪;4级:领队、中级导游、导游主管;5级:高级导游、导游经理。6级:特级导游、企业高管。C.“旅行社计调”岗位群:1级:计调文员;2级:票务员、短线计调员;3级:长线计调员;4级:计调主管;5级:计调经理;6级:企业高管。D.“旅游营销”岗位群:1级:旅游营销文员;2级:旅游营销员;3级:旅游营销师、营销主管;4级:无;5级:高级旅游营销师、营销经理;6级:企业高管。E.“旅游策划”岗位群:1级:无;2级:旅游策划文员;3级:旅游策划员;4级:旅游策划师、策划主管;5级:高级旅游策划师、策划经理;6级:企业高管。在以上的分类中,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A、B岗位群,立足1级和2级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B、C、D、E岗位群,立足3级和4级岗位。未来的高职本科教育则应立足4~6级岗位。

三、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校相似根据我们收集的中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相似度,如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如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个别中职学校则定位是:“中高级专门人才”“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混乱,导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不好,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就针对性不强。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存在专业课学习轻松、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即与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基础程度存在一定的脱节。根据我们对中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以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中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结构极为相似,讲授内容重复交叉,甚至中高职采用的教材也是同一版本,不少学生反映“感觉知识上没有增多,只是在高职又温习了一遍”。这跟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对人才需求是不符合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在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中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极具优势,在师资、设备、实训管理、校企合作等,实力较强。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还在不断形成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场地尚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甚至有些还比不上中职院校,造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若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教师共同讨论商定,则能避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复等问题,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是一个互相衔接着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不仅是某一个中职学校或者高职学校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要从社会的需求以及中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从中职到高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职到高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高职所传授的内容和中职应当是大有所别的。中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初级操作技能,而高职则是不仅要懂得这些技能,更是要深化和延伸相关技能,不仅要懂得技能,更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白技能背后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中高职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对高职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过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是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中高职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开设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社会资源的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

篇5

这就引发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搞?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寻求突破?下面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以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个部分展开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1.基本状况我国总的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是20年翻两番,而2000年国家旅游局在制定“十五”旅游发展规划时就提出要实现20年翻三番的超常规发展。从现在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基本没有问题。这也就是说,以2000年大体4000亿总收人为基数,2020年旅游总收入应该达到32000亿左右。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320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包括职高、本科、硕士、博士以及从事旅游教学的教师和进行旅游教育的院校)?目前我国的旅游就业人数大约3500万,按照有关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来lO年,我国每年大概需要新增就业人数400万。也就是说,到2015年,中国旅游总的就业人数将达到7000万到7500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

从目前的旅游教育体系来看,我们已经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和职业教育四个培养层次,全国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者旅游专业的院校)一共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个,中等职业院校713所;在校的学生总数45.9万,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0万;旅游专业教师是18.7万人,其中高教0.9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94万人?。从规模和数量上来看,这样一个状况甚至比旅游发达国家也毫不逊色,也大体能够适应现状和发展的需要。但如果从专业细化、质量和培养途径上来看,我们与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教育相比还差很远。如果说我们前25年主要抓的是人才的数量的话,那么未来15年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抓人才质量问题,旅游教育必须提升到一定层次。

2.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会展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饭店管理专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首先要研究专业设置,研究课程设置,培育真正专业化的人才。旅游院校就是提供旅游教育产品的供应商,需要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否则就容易造成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之类产品不适销对路的现象。

旅游专业在实际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一定要细化。只有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细化了,才会不断发现新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培养就更有针对性。比如,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1000多家星级饭店和14000多家旅行社,但是对于全国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没有给与应有的关注。不久前短短的一个月之内,2005年9月28日贵州召开乡村旅游论坛,2005年10月6日黄山召开乡村旅游节,2005年10月8日江苏又召开乡村旅游论坛。这些频繁的活动安排说明社会上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领域。那为什么我们(尤其是中西部的旅游院校)在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不能考虑开设“乡村旅游专业”呢?如果开设了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领域就更广泛。尤其是很多农村的孩子,通过接受旅游教育,然后回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应该考虑细化的问题。中国旅游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必然融于休闲产业。2004年全国的旅游总收入6800亿,如果加上休闲这一块,至少要增加两倍。

休闲也是个领域,其中包括的内容很多,也同样需要进一步细分专业。休闲市场上的酒吧、咖啡屋、足疗连锁等肯定有专业化需求。只不过旅游院校只想着培养高端人才,往往看不上这些东西,但这些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能才是市场最需要的。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

因此,从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角度而言,应该少搞些大而化之、笼笼统统的专业,而是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细化设置。市场需求扩大了就多培养,需求减小就少培养。如果能够围绕某个领域形成若干个细化的专业,那同样能够通过构建专业集群突出院校的学术地位,从而真正形成“产业发展、学科建设、引导产业”的旅游专业教育良性发展之路。

二、学科建设:学术、教材与实践团

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学科建设已经有了大体的轮廓,但是在有些方面的完整性还不够,影响了学科体系的形成。

1.学术发展从科研的角度看,无论是国内旅游院校还是国外旅游院校,在学术方面都有所欠缺。欧洲的旅游教育是从瑞士开始的,瑞士的饭店管理学院突出强调实用性的操作,整个欧洲旅游教育的风格也是非常注重技能性和实用性;美国则是不拘一格,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较突出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日本的旅游教育在向多角度、多方位开拓;而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则比较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等前沿性的问题。总体而言学术含量都较低。

那旅游的学术含量到底是什么?因为旅游学科本身是一个实证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必过分追求基础学科的所谓体系的规范性、完整性、严谨性。作为一个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术含量主要表现在能不能拉动产业发展上,而不是非要把明明白白的话说得让人听不懂了才叫学术。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学科建设不是简单的服务于发展,而是一定要拉动发展。如果只是简单的服务于发展,就意味着旅游学科永远是二流地位。

因此,旅游学科建设需要突出先导、创新与体系化等三个方面。

第一是先导。旅游学科发展要求学科的建设者、研究者要有非常敏锐的感觉,不断地抓住那些在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新事物。只有不断抓住这些鲜活实践,不断加以总结、归纳、提高,旅游学科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先导作用。

第二要创新。学术研究的成果必定要转化,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既是科研课题也是实践课题。比如做规划,这既是实际项目,同时也是科研项目。如果每一个旅游规划都有相应的科研含量,规划的总体水平就能普遍得到提高,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就会更快更好。显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然就需要坚持科研上的不断创新。

第三是系统化。系统化要求相应的稳定,而旅游行业本身在不断成长变化中,绝对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在旅游学科建设这个大框架内逐步深入、逐步系统化。

总体而言,从科研的角度来说,不必过分追求完全的严谨性、体系性,只要能够通过创新达到先导,能够拉动实践发展,就能体现出科研价值来。旅游的研究不能变成圈子里的研究,不能变成所谓纯学法问题。毕竟旅游学科是一个实证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是不涉及一些实际的问题,就不能引发别人的兴趣;可是要涉及这些实证问题,尤其是讲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就是主体。所以从教学的方式来看,应该注意引入互动方式。这一点成人教育或培训课程中体现得比较好,互动性较强。

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批量生产性质的流水线式教育。经常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老师出版了一本教材可能就会吃老本吃上好几年。其实,对于一个实证性非常强、实践发展非常快的领域的专业教学,必然需要注意旅游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最新动态,至少这个星期讲课举的案例应该多考虑上个星期发生的案例,即便老师们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但绝对不能一个案例讲好几年。

3.实践问题这里所说的实践是广义的实践概念,比如与政府的管理相结合、与产业的实际相结合、与国际水平相结合等,这些都是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要突出产学研一体化。这其中大体有3种具体方式。

第一是基地的方式。这在国外是普遍方式,但对中国来说太难了,不过也不是没有相应的尝试。

比如天津旅游管理于部学院就建了一个饭店,作为学员的实习饭店。尽管后来运转得并不是很成功,但是从从长远发展来看,旅游院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实践基地,基地怎么形成、采取什么方式等问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否则,失去了实践基地的依托,就很可能出现“老师空对空、学生空对空”。

第二是项目方式。项目方式已经成为旅游院校普遍的实践方式,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方式。只要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多加创新思考,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企业咨询或者地方发展的总体方案,都能使旅游院校的老师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项目做完了,感受就会不同,而且由于有了第一手的实际感受,就能真正把课讲得生动。相反,如果项目做得囝少,或者基本没做过项目,那么讲课就全是书本语言,举个案例也是书上引来的案例,总吃别人嚼过的馍自然就不香,课堂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第三是挂职(任职)方式。有些旅游院校为了充实实践教学,采取的是聘旅游企业老总们当兼职教授,这是挂职方式。但实际上这些老总们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给学生讲课,所以是一种浮在表面的实践方式。值得推广的是在浙江等地比较常见的挂职或任职方式。在这种方式里,不是企业老总到原校挂职,而是院校的老师去旅游企业挂职,甚至去企业任职。如果是到企业去任职则可以在企业日常管理、经营发展、项目决策上有更深层次的介入,自然为“反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素材与积累。尽管这需要一定的机遇,但客观上教师的确有很多优势是企业所需要的。企业需要老师这样的老总,院校也需要像老总一样的老师。

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笔者认为,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过,在现行的旅游教育方面,由于我们基础教育跟不上,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很难。美国高中生完成的训练,我们要到大学去完成;人家的研究生可以独立开展研究了,而我们的研究生只能当助手,甚至只能找点资料。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直接违背了旅游的需求。这些东西如果不调整,学生培养不出来,我们的学科也发展不起来。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1.注重养成训练在旅游院校首先需要强调养成训练。但是我们现在养成训练差得太多,连一些为人处事方面的基本训练都没有。院校教育中的确应该讲授工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但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没有沟通技巧,没有做人的基本方式,就不可能干好旅游,旅游领域里的哪个专业都干不了。一上来就强调所谓的能力培养,可能的结果是弄得学生一个个都眼高手低,刚到单位3个月就不适应了,再换一个单位,3个月又被人家开了,自己要磨练10年才悟出一点道理,可是多少发展机会都错过了。

因此,培养能力是必需的,但是不必考虑得太早、太单一,实际上养成训练、基本素质也都是在培养能力。要研究培养能力的具体途径、具体方式,尤其是要与实践基地紧密结合。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高雄旅专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请澳大利亚人用英语讲授饭店方面的课程,由于是全英语授课,所以逼着学生把英语水平提高了;结业的考核方式也很特别,就是学生自己设计菜单,自己采购原料,自己推销并接待这场结业考核宴会。很多饭店老总也去观看这场宴会,宴会结束后饭店老总当场就要了看中的学生。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能力培养。高雄旅专也是这种方式,它们的招生分数甚至超过东吴大学,毕业生都很受欢迎,不仅是因为他们一上来就能操作,而且还因为这些学生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上。可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整天就瞄着饭店老总、部门经理的位置,进了酒店让他们干这个不乐意、干那个不乐意。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学生可能一辈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而高雄旅专在教学中培养了让学生愿意做小事的素质,这很重要。因为说到底,服务都是细节,肯做小事就培养了一种基本素质。

2.三管齐下,共促发展第一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多数教师和实践的距离还是远了些,因此师资水平的提高,包括师资的养成训练等问题都需要研究。比如,真正训练有素的饭店老总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可能在给客人边走边介绍的过程中,会随手捡起地上一片纸。这都是训练养成的。一个职业一个风度、一个养成。我们教师应该突出这些方面的训练。这其中有些是基础和条件的问题,比如要有足够的见识和相应的体验;有些是我们教师自身努力与否的问题。

第二是教材。现在旅游管理方面的教材很多,重复性的教材也多。其实,有些教材我们不必原创,比如西方已经有几十本成套的饭店管理方面的教材,我们就用不着非得原创。有些东西却需要我们原创,尤其是新领域、新专业。把这些东西原创出来了,学术地位就有了。用不着把精力花在人家已经嚼烂的领域,而是应该把精力更多地花在新的领域上。新需求不断产生就会不断形成和产生新专业,新专业不断产生就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教材。新教材尽管可能粗糙些,但毕竟是自主原创的,而且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教材是和课程设置、体系设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等道理,如果新的花样多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该引进的就引进,这样就可以让老师们腾出时间,把有限的资源放在专业创新上。现在很多领域没有材料、没有教师、没有学生,但是客观有需求,可是像饭店、旅行社这些传统领域现在是什么都有,大家还挤在里边重复建设,这显然没有必要。

图第三是学生。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他们的缺点和特点。我们用不着埋怨学生,也用不着埋怨家长,只能就现实情况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旅游专业正好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毕竟旅游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中实践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如果是研究生层次,也可以考虑带着做几个项目,项目一做,再稍加点拨,要学的内容就容易懂了,学生自然得到了提高。这里的逻辑关系是:因为大家一起看完现场后,还需要进行发言讨论和分工写作,这样就逼着学生学会观察和动脑,跟着导师一步一步地学;一个项目下来,学生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了,也就知道怎么做研究了。这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也是一种教育和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还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就业方向。如果学生以后要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那就需要加强他们在文字方面的能力。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通过了英语八级,可是中文写出来话都不通顺,恐怕很难被录用。相反,可能英文成绩一般,但古文功底不错,文字能力突出,被机关录用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

篇6

2.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

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够高,所以在社会公共道德方面不能起到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我们走进中专、大专、本科等院校的时候,会发现许多校园内垃圾随处可见,其中大多数垃圾是学生所为,但不排除部分教师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也随处丢垃圾。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沙滩上的垃圾等事例来教育学生,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想这和教师自身的行为及学校的惩罚制度等有一定关系。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1.学校忽视了教师的“德”

(1)在招聘教师时,几乎所有学校都侧重于学历及讲课的能力等,很少涉及“德”。

因为“德”很难考察,加上人们没有认识到“德”在教师身上的重要性,这使得工作中,部分教师的“德”出现了问题,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影响了学校的形象,甚至影响了学生的一生。对于这类影响学校形象的问题,学校基本上都是严格控制消息,学校担心这类事件会使学校形象受损,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招生。因此,在教师的“德”出现了问题后,由于处理的不够严肃,不能给其他教师更加深刻的教育。

(2)教师在工作期间,对“德”不够重视。

教师在工作期间,很少有过“德”方面的培养。有的学校偶尔会听个先进教师的演讲,但多流于形式。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评、聘职称时,几乎不涉及德,而主要看教师的科研能力,所以导致把主要精力用于给学生上课的老师职称却评上不去,这影响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这种现象,学生用的多媒体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出现了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及更换,因而影响了甚至是长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不是学校的相关部门不知道,而是在学生、任课教师多次报修无效的情况下,大家都无奈了。可是有领导听课或领导给这个班上课后,同样的问题便能马上得到解决。这种现象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权力的重要性。

2.教师待遇相对较低

教师的待遇参照公务员的待遇,但教师的待遇偏低。很多人认为教师每年有两个多月的假期,加上周末及小假期,每年休息的时间非常长。人们在羡慕教师的同时,认为教师的工资已经很高了。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教师工作其实是很辛苦的,尤其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学生思想上或学习上有问题,可能随时会打电话,本人就经常在家甚至是半夜接到学生的电话。为了引导学生,一聊就是一个小时的电话粥,有时家人都有意见。另外,教师会经常研究课怎么上效果更好,为了上好每一次课,有的老师备一次课需要两天甚至更长时间。旅游业是新兴的产业,很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自己设计并整理出来的,相对来说,工作量更大。记得在2007年-2010年期间,我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几个专业的老师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的加班。很多老师上完课,马上研究教学设计,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设计后实施,实施后完善,因此家成了很多教师的旅店。因为他们在教学上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工资却较低,目前在长春市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工作的教师一个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在当前的情况下,教师的收入只能说能解决温饱问题。由于拜金主义等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个别教师私扣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情况。这样的教师虽占少数,却严重影响了教师行业的形象。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重视教师的“德”

招聘教师时,除了考察教师的讲课水平等,着重考察教师的“德”,因为“德”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工作期间学校要更加关注教师的“德”,如在教师“德”出现严重问题时,严肃处理,这样可以警示其他教师。平时在细节上抓师德,如要求教师公共场所自觉检垃圾,自觉乘坐公交车上班……这样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制止了不良的攀比风气,同时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改革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使上课多的老师、踏实做学生工作的老师付出后有更多的汇报。

篇7

(一)思想活跃,愿意展示自我

众所周知,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女生比例比较大,学生外在的形象较好,表达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愿意创造一些新的事物。尤其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愿意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比如在新学期运动会上,学生自己选择流行的荧光黄色运动服,代表他们独有的特性;参加开幕式的健美操,学生干部自己编排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充分体现当代高职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另外,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茶艺技能大赛、导游风采大赛、餐厅服务技能大赛等。

(二)接受学习快,但缺乏深度

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行业,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事业。所以,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能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项目。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充实自己的各种专业知识。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报考高职学院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不高,刚报到的时候,缺乏学习兴趣,多接受的是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缺乏对学习的专研、刻苦的精神;对专业知识容易蜻蜓点水,不会深入消化。这种学习状态也让老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辛苦,去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带入自主学习状态,让他们深入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学生渐渐地知道如何学,如何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三)女生比例大,内心情感细腻,但敏感脆弱

旅游管理专业在籍学生女生比例很大,再加上个性都比较活跃,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女孩的呵护无微不至,导致她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斤斤计较,合作意识淡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心理都比较脆弱,自尊心太强,导致处理问题比较极端,自我防护意识较强。

(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在籍学生多为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一是花销大。在新学期入学的时候,多数学生选择条件好的寝室。对生活要求也比较高。入学都配备苹果手机、ipad、电脑笔记本、照相机等。在平时了解中,多数学生的月生活费都得在1000元以上。在食堂就餐的比例不大,多是去附近市场饭店消费。他们合理理财观念淡薄。二是个人寝室卫生还存在一定不足。有时候老师检查勤了,学生也能勤快些;老师不管了,就存在懒惰意识。

(五)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百花齐放的社会文化思想让这个90后大学生过度地发挥个性自我,盲目接受一些思想和理念,缺乏正确的选择性和客观性,导致一些学生缺乏理想和信念,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些学生不孝敬父母,缺乏理想和信仰。社会不良现象夸大化,对好的社会风气都比较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对择业好高骛远

目前,在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对就业观还存在主观的看法。在毕业实习调研中,一少部分学生就对实习工作不适应,消极对待,往往这种学生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有的学生认为,旅游业属于服务业,靠年轻,得去服务他人;有的是当初报考的时候因为高考分数不理想,服从志愿学此专业;有的一些城市学生的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毕业从事旅游等相关工作。这些不客观的看法造成学生就业准备不充足,对自己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对自己将来的择业持不乐观态度,有的甚至改行,做一些文秘工作。这使学生的就业现实与理想产生了较大的偏差,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态令人担忧。

三、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

面对这种现状,从事管理的工作者如何去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适应现阶段学生特点的科学化、规范化,摸索出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新体制,这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

以往的学生管理都是命令式的,靠学生管理者的权威性去管理,这就造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者产生抵触心理,不喜欢,不配合。现今,全社会都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从管理者的内心去改变以前学生管理者高高在上的位置,从以传授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给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自己的空间让其发挥更大创新。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正面积极引导原则

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耐心说服,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他们正处在逐步形成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他们多是思想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思想敏锐,接受新事物快,在他们身上也有着许多积极的因素。对他们目前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加以正面教育,多鼓励,多引导,还要积极正面地灌输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有个阳光心态,诚实做人、严于律己、有创新精神。这样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就能平和心态,思想成熟。

(三)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

1.加强学生的考勤管理完善请销假制度。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上课认真,不迟到不早退,做好考勤管理。完善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优秀寝室的评比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严格奖惩条例。加大教室、学生宿舍的卫生、纪律管理,重点抓好宿舍文化建设。

2.加强学风建设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学风、考风建设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为他们是学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的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同学,进而形成一个积极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3.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指导学生会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学生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

(四)重视学生党员管理工作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思想较为进步的优秀群体,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为切入点,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让他们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深入到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和心理教育等工作中去。合理有计划地落实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严格把关。做好党建工作档案管理,负责党费的收缴工作。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各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召开模拟导游风采大赛等,注重培养学习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提升自信、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篇8

“体验经济强调,在体验经济环境下要通过营造体验环境、氛围、事件,给顾客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生理体验;同时更主张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以顾客为中心,重视给顾客尽量多的个性化人性化满足。”在“体验旅游”时代,旅游与文学的关系日趋紧密,但文学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许多模式都在探索中,如何充分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学内涵,增强文学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吸引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那么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旅游管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先要做一名高素质的导游员就要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了解景区景点相关的文学知识,并会活用这些诗词歌赋或文人轶事创作导游词,充分结合“导”与“游”为游客体验营造文化氛围。许多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文学文化了解有限,尤其是外国游客更是只能走马观花,毫无体验的乐趣。所以导游员就要用自己生动的文学语言和深厚的文学内涵来引领游客体验景区所蕴含的真正文学意境。其次要做高品位的酒店服务人员,例如《还珠格格》中的紫薇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服务员”,她可以将一盘很普通的菜起一个如“凤凰台上凤凰游”“一行白鹭上青天”“红嘴绿缨哥”之类的名字,菜地品味立刻就不一样了。

最后要做成功的旅游业经营者,那么在文学景区要利用多媒体等多种介绍、导引工具为游客体验营造文化氛围。例如在大观园中要营造浓厚的“红楼梦”文化,导游员要具备深厚的红学知识,这样才能引导游客感受大观园美景的真正文化内涵。要多方位地开发适合游客进行“体验旅游”的产品。例如在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在晚上有昆曲表演让游客体验当年文人墨客的曲会。还可以对旅游文学资源进行开发,例如按照李渔文学作品中所记载的园林建筑格局,对一些名园进行重建,再现当年之貌,同时在所建园林中设置戏曲表演,烹饪养生菜肴,让游客真正体会当年文人墨客的惬意生活,感受戏曲之美、园林之美。文学旅游,对于游客来说往往是名声大于内容,如让坡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并写下前后《赤壁赋》的“文赤壁”;让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壮语的“橘子洲”;或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的会稽兰亭;被称为“奇秀甲于江南”的上海豫园等。园林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将园林旅游与文学旅游结合在一起进行旅游开发,扩大旅游产品的内容。

三、如何利用《旅游文学》给学生插上文学的翅膀

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基本不读书,就算读也是读一些网络小说等,很少有人去读一些经典作品,甚至有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曹雪芹是男的,李清照是女的呀!”更不要说对文学的鉴赏了。但真是应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在讲解项王故里景区时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讲解一副反映项羽一生的楹联,无法理解就无法讲出其中的文化和韵味,更不能感染游客,那就是一次失败的讲解。“最近,有人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专门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目的、功用持肯定态度。”可见,学生心中还是明白,读书是很重要的,只是很难提起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素养的培养对自己专业及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阅读的兴趣。那么在学校中就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一、二年级开设《语文》,四年级开设《旅游文学》。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这两门课程为基础,尤其是《旅游文学》更为重要。《旅游文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循,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一般认为:“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发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和审美情趣的文学。”这一定义突出了旅游文学的两个明显特征:文学性和旅游性。这门课的教学也应该抓住这两个特征。文学性,由于《旅游文学》是一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不可能让学生去真正游览、赏玩每一处旅游景点,可以使用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但更主要的还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信息获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有限的篇幅中领略旅游景点的外秀内涵,这就要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旅游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是仅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是要学会利用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文学》这门课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字句,还应该确定另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在实际旅游工作中如何运用旅游文学作品。在《旅游文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导游词这种文学作品的创造更应该体现个性化。旅游业发展到“体验旅游”阶段,旅游从业者也随之应发展为文化型旅游从业者。在“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改变,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和享受,更注重知识和信息的扩充,从而得到文化和精神的享受。旅游从业者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旅游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业务技能,而且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将自己打造成文化型旅游从业者。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素养高低对旅游活动的文化品味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篇9

现代海洋旅游产业涵盖了发生在海滨地区、近海、深海、大洋的各种旅游休闲现象,包括海洋旅游建设、滨海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涉及酒店、餐饮、滨海别墅、旅游码头、零售业、休闲游船、海岸生态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潜水、休闲垂钓等许多业态。由于其涉及的产业和领域广泛,对人才也有广度和深度上的需求。

(一)海洋旅游产业人才结构组成

海洋旅游从业人才整体上呈同心状扩散层次结构,包括以下四层:

1.基层服务人员。

处于同心层结构起点的是基层服务人员,他们是对客的窗口,对邮轮旅游活动的牵制作用最为直接,是邮轮旅游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包括导游、翻译、旅游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接待、娱乐组织等为游客提供具体服务人才。海洋旅游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也最直接,但此类人员又是流动性最大的一类,故此对该类人才的培养任务最重。

2.高层管理人员。

同心层结构第二层是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为企业制定总目标、总战略,又负责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海运运作等重大决策,兼有参谋和主管双重身份。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往往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行业运作经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其对海洋旅游活动起着整体的指导作用。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是最高,但其作用最大,掌控着整个海洋旅游业有效运作的大局,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长期性和专业性并举。

3.支撑人才。

支撑人才主要指对海洋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的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实地的技术辅导如水产品培育、航运授课、技术指导、生态修复人员等;科技研发人才,他们研发新技术如生态养殖新技术,然后将其运用到具体产品的开发中如培育珍珠贝类新品种、河蚌育珠、鱼蛋白发泡剂的研究等,丰富海洋旅游的产品体系,使相关活动多样化。这类人才在整个海洋旅游链中起支撑保障作用,虽然其获取和再教育成本都很高,但其带来的价值同样也是无法比拟的。

4.产业拓展人才。

这类人才处于同心层结构的最外层,对海洋旅游业其辐射作用。包括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建筑、通讯、交通、海监、海洋信息服务等人才,这类人才对于海洋旅游的顺利进行同样不可或缺。这类人才涉及面最广,不一定直接或全部为海洋旅游服务,但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或做得不好,整个海洋旅游行业也将难以顺利进行。

(二)海洋旅游产业人才素质要求

海洋旅游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高。究其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理论素养。

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力是对现代服务型复合人才的基本需求。首先需要掌握特定的海洋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海洋文化,了解相关管理和服务的一般程序和相关事项,具有海上活动策划、游客组织与带动、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文化营建等相关理论和知识素养。其次要具备旅游专业知识,海洋旅游具有国际化特点,常常要往来于不同的国家,要求经济与管理人员应掌握地理、休闲度假、时尚前沿知识、现代奢侈品消费等各个方面的广博知识。最后相关人员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能实现跨文化无障碍交流。

2.综合心理素质。

首先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能耐得住基层工作的考验、长期繁重的服务工作环境以及狭窄或不确定的晋升通道限制。其次,能有效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应变创造能力和承受能力。比如对于邮轮旅游这种主题旅游形式,其游客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且每艘邮轮都须配备上千名员工,他们也均来自世界各地,这种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求相关人员要有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由于工作人员要长期颠簸于海上,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又远离亲人,感情无法寄托,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将很难承受。

3.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赢的需要。海洋旅游通常穿梭于世界各国和旅游城市之间,需要经济与管理人才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尤其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把自己的美好心愿和热情服务变成别人能理解能接受的愉快体验,成功创建“满意之旅”;在组织内部要注意协调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4.高质服务意识。

相关人员要立足于打好“服务牌”、“中华牌”,进一步增强海洋旅游的综合功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海洋旅游发展中,培养自己提供高质服务的意识。其中海洋邮轮旅游是一个高端的旅游体验,比其他形式的旅游更关注服务,它不仅包括航线的设计、邮轮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多地包括了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会议服务等直接对客服务,这就要求邮轮旅游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而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来源于教育培训中对于服务理念和技能的传授。

三、海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产业,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靠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来实现。探索符合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条件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之道,是迫切、必要之事。将政府的控制力、企业的吸引力、高等学校的推动力和社会办学的辅助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产业实践为核心、以社会培训为辅助的办学模式,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力量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三元对接”教学体系

构建“三元对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的教学体系。针对海洋旅游、邮轮旅游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堂上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师生社会服务、产业实践和创新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建立模块化的教学案例库;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了课堂教学、行业实践与社会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社团、专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节庆等,开展如海洋与旅游文化展示、导游模拟大赛、旅游策划大赛、美食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二)构建“平面+立体”的实践环节

构建“平面+立体”的教学实践基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大学一年级组织多次参观(认知实习),二年级开展短期小见习(专业调查+专业课程实习),三年级开展3至6个月的邮轮跟班生产实习,四年级进行与就业挂钩的毕业实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搭建“学生+教师”双主体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实行“智商+情商”双轨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探索“四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控制力。

政府控制力,是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利用政策、税收杠杆对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予以引导、指导和监督,通过制度管理和政策约束保证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海洋服务人员上岗资格证,服务职业资格证,管理经理资格证、旅游资格证等,发挥政府在海洋旅游人才培养上的主导作用。具体包括:首先,鼓励高校进行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对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第二对海洋相关行业进行法律保障和资格认证;第三加强国际的联系,在培养相关人才上可以政府为主出面与海洋强国和相关机构联系合作,学习其在邮轮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派人员前往学习等,以提高我国邮轮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形成海洋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产业吸引力。

产业吸引力是指海洋旅游相关行业通过内部进行人才的再培训、由其出面对人员进行实践的教育或与有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提升相应人才的实际服务意识和能力,使各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迅速成为企业的专门人才。同时在培养人才时应注意将内外部培养相结合。包括:(1)内部培养:世界著名的邮轮企业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系统,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和教育,构建邮轮企业内部高素质人才的提升机制,适应海洋旅游的高端服务对象。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内部培养和引导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2)校企培养:海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企业与高校结合进行教育可以很好地发挥高校在理论和文化熏陶功能以及企业的实践功能,使高校学生更好地就业,同时减少产业内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3.高校推动力。

高校推动力是指高校对学生进行体系化、学历化的教育,是海洋旅游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高校教育可以使学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具备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背景、符合海洋企业要求的人才。高校教育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教育。注意课程纵横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借鉴国内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重构课程体系,确定旅行社、导游、酒店、邮轮、乘务等职业方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院校的优势,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海洋旅游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联系,双方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运用在企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更多实际操办过程,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

4.社会辅助力。

社会辅助力是指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他们通过对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让其在短期的针对性学习中提供能力和素质,起到缓解当前海洋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的作用。首先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定位准确,培训内容符合实际。培训机构大多根据自身实力和学员的自身特点、要求对其培训进行定位,据此划分为不同的培训方向和层次,是快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式。其次培训方式灵活,培训目标明确,能根据现实即时提供教育内容。

篇10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以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基础。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各种不同的实施部门,如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生管理等,因此,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营,负责校企合作框架下与企业方的正常沟通交流,负责跟踪监测学生在外实习状况,处理各种学生反映的普遍性问题等,此外还负责进一步开发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一是全校实践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纳入全校实践教学进行管理;二是旅游院系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门管理。这两种管理办法都应当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学校自建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的实践锻炼。这些校内实训室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基地的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条件,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应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其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质量和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因为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方面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这对于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具有明显职业性特征的专业,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引进企业中的专门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扩充学校师资队伍。

篇11

(一)实习生酒店实习意向分析

1、城市选择从实习前和实习结束后比较来看,学生都比较钟爱离学校较远的大城市或特色城市,如实习生主要倾向于地选择深圳(31%)、北京(23.8%)和三亚(14.3%)的酒店,对上海(6%)、宁波(8.3%)等地的酒店选择较少。多数学生为拓宽视野选择远离学校所在地的大都市或者接近大都市(深圳离港澳较近),抑或选择国际著名旅游地的酒店进行实习,少数选择甬沪等地酒店的学生主要考虑不愿离家太远和为就近就业做准备。

2、酒店选择从实习酒店知名度来看,超过半数(54.8%)的学生有意向去国际连锁品牌的酒店实习,这可能与“品牌效应”有关,学生认为知名品牌的酒店在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甚至实习待遇等各方面优于国内品牌的酒店,在这样的酒店实习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习后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满意度不一定要高于国内品牌的酒店。由此可以看出,校方在寻求实习合作酒店时,需要考虑学生现实需要,而不能盲目追求酒店品牌。

3、实习部门选择从实习部门来看,实习生在实习前更愿意去的实习部门是餐饮部(89.1%)和前厅部(72.6%),而很少愿意去客房部(2.4%)。这可能与不同部门的工作环境、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不同有关。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期望的具体实习岗位分别是西餐(48.2%)、酒吧(38.8%)和商务中心(37.6%),对餐饮部的宴会期望较低,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对西餐和酒吧具有浓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宴会中的高强度工作量是他们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二)实习生酒店实习的认知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对酒店实习的认知,无论实习前后,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说明学生希望并确实能从实习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实习期间,学生“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这一看法上升至第二位,这既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有关,也可能存在学校和酒店对实习生重视不足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要正视现实和挫折;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调解学生与酒店之间的矛盾;对于酒店来说,要视实习生为正式员工,多为实习生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增强学生对酒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习前,学生还比较关注“酒店知名度”、“酒店管理情况”和“实习工资”。实习期间和实习后,学生对这三者的重视程度略有下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在知名品牌酒店的实习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完善以及实习生的实习工资基本能满足其日常开支甚至能有结余等因素影响了学生对酒店实习的认知。学生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看重程度在实习前后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原因在于实习前学生对酒店实习充满期待,更多关注实习的其他内容,对工作内容和环境关注不是太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对酒店实习有了较深的了解,对实习内容和环境产生厌倦心理,期望获得更好地实习岗位和环境,实习后,学生关注自己有没有从实习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所以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关注度下降。实习前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工作量”看的不是很重,说明这些“90后”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和谐的人际关系始终是实习生关注的重要因素。

(三)酒店实习满意度及其对择业倾向的影响根据李克特量表设计,满意度平均值大于3则偏向满意,平均值小于3则偏向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前学生对学校关于酒店实习的安排的满意度约为3.58,表明学生对学校的安排基本满意。实习期间,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安排(3.31)、工作环境(3.36)以及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3.56)等基本满意,说明酒店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一定的条件,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实习岗位上的工作,努力展现自己。但学生对酒店的实习指导和住宿条件的满意度小于3,偏向不满意,说明酒店对实习生的指导还有待加强,要提高培养实习生在相应实习岗位从业技能的意识。酒店为学生提供的集体宿舍离上班地点较远,增加学生的交通成本;不同部门不同班次实习生混住在酒店提供的集体宿舍,相互干扰造成基本的休息得不到保证,这些因素加大了学生对住宿条件的不满。实习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整体满意度为3.15,综合考虑学校和酒店对实习的安排以及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大多数学生对酒店实习基本满意,认为能从实习中学到相应的技能,对专业学习比较有用。就性别而言,实习前和实习后,男生和女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基本持平,而在实习期间,男生对酒店实习整体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女生,原因在于酒店实习岗位多为餐饮部门(79.6%),刚走上实习岗位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面对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增加了对酒店实习的不满意感。同为五星级酒店,实习后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满意度(3.07)要低于国内品牌酒店(3.22),了解发现国际连锁品牌酒店提供的实习工资不高,给予实习生的指导不够,另外,该类型酒店接待外宾较多,对实习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等。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满意感与毕业后的择业倾向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的调查发现,经过实习后,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不乐观(2.67)。关于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结果表明,选择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部门就业的比例分别是60%和48.5%,说明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有政府保障的工作,这可能跟调查样本多为女性有关。选择酒店业就业的人数占40.9%,说明酒店行业对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并不强,原因在于:一方面,酒店实习降低学生对酒店的喜爱程度,影响到毕业后在酒店就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学生认为从事酒店工作不被社会认可。选择创业的比例占30.3%,说明“90后”的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符合“90后”青年的心理特征。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通过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意向、实习认知情况、实习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初步获得以下结论:

1、实习前,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酒店和酒店安排的实习岗位基本满意,多数同学都能进入自己期望的酒店和岗位进行实习。

2、实习前后,学生对酒店实习主要看重“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实习后学生对“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的看重程度仅次于“提供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另外,实习后,学生对“酒店知名度”、“管理情况”、“实习工资”和“工作量”等的看重程度低于实习前。

3、虽然学生对酒店实习的一些方面如实习指导、提供的住宿条件偏向不满意,但对酒店实习的总体情况基本满意。另外,实习前和实习后,学生对酒店实习满意度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实习期间,女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明显低于男生。不同类型酒店之间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实习满意度略低于国内品牌酒店。

4、实习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学生对就业前景不太看好,择业领域选择酒店业的并不高,他们的首选就业领域是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部门。

(二)对策基于以上分析,为有效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酒店实习的满意度,提升实习效果,增加实习生在业内择业的可能性,减少专业人才的隐性流失。为此,针对学生、学校和酒店,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实习生要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从学生到员工),对自己的行为要严格要求。要认识到酒店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反复的实践中锤炼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其本质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要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客观看待行业问题和社会现实。

篇12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篇13

(二)主要特征

与普通理论型本科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层次、教育特性等方面有着一定独特性,虽然都是本科性质,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在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后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最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更快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更偏向于招聘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人,所以,应用型本科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应用、实践和技术等方面都要比普通本科学院培养出来学生有更大优势,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与一般应用型专科学院的学生相比,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学生拥有更全面的理论知识、更扎实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更全面的拓展知识,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处事能力等都更强,有着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与旅游业实际发相适应的显著特征,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不断增强自我提升意识的自学能力,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完善相关教学体系,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才能真正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相关形式

目前,实践教学的相关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小内实训。在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将其与校内实训结合在一起,如西餐实训室、酒水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不仅可以使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各种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还能,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训活动中。二是,实习教学。一般情况下,实习教学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应用型本科学院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比较常见的实现教学模式是“3+1”,一般安排六个月到八个月的时间来让学生相关单位实习,并对他们进行统一考核、管理和评估等。三是,见习教学。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如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大型会场的接待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活动。四是,就业实习。在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业后,可以自由的选择单位就业,并将前两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作为就是实习,以便学生能找到最合适的就业单位。

(二)实践教学的相关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其相关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单基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各种教学基地,但不保证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继续上班,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继续留在该企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和企业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单位或者人才,从而减少学生和企业的矛盾。二是,双计合作。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学生和企业双方将对方视作以后合作的伙伴,如酒店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一年。因此,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办专业班、指定班等。三是,项目合作。学校可以和某个单位签订协议,将某个项目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固定内容,如论坛大会、会展服务、旅游规划等,以促进企业和学校的长期合作。

(三)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各种教学计划,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企业和教学内容,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在对学生的心理需要、生活需求、学习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将实践教学作为重点教学环节,从而真正与企业所需人才相配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校内各种实训活动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旅游管理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此同时,制定合适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成绩、实习成绩、实训成绩等进行全面考核,以在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等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最终企业发展中各种人才的需求。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