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教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教材论文

篇1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2.美国语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一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篇2

狄尔泰曾言:“体验首先是人的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是人的内心形成。”体验式阅读是借助于对文本的体悟,从还原作者体验中唤醒自身的言语体验,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教学目的。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要引导学生从探究阅读中发展思辨能力、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在阅读《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让学生从多次诵读中来体味语言的味道,特别是在叠词的咏叹中,要从委曲情感的哲理思考中读出民族文化的神韵。学生要从阅读教材文本中捕捉自己的顿悟,从中体验文本内在的意蕴。陆九渊曾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就是要将阅读的情感与文化底蕴的挖掘融合起来,在文本体验中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三、注重师生互动与对话

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既是学生,也是教师,学生作为知识的受动者,要从其个体性上加以突出,尤其是要从对话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实践的主动性。教师是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桥梁,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文化挖掘过程中,要善于启发,激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在语文教材的阅读与鉴赏环节,对话教学贯穿于教师、学生、文本教材三者之间的始终,是激发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任务。对话作为教学策略,利用多重观点的碰撞与转化,可以帮助学生从阅读的探究中激发生命智慧。文学家左拉曾言:“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可见,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文本中挖掘学生的情感,积极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合作,让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激感反应,与作者见面,发生灵魂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启发学生从阅读思维中涵养人文情感。在鉴赏《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时,教师可以在文本阅读中实现角色扮演,在情境对话中升华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从中体验那份炽热的、浓浓的母子情深。

四、在教材中挖掘审美元素

篇3

(二)是教材建设的需要。评价是教材演进的动力源。要搞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调控和动力作用,就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首先是要解决好评价标准问题。若对教材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没弄清楚,教材建设则可能是句空话。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甚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教学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而教学思想要通过教材去体现,教学方法会受到教材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深有感叹:用低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的质量,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足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急需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透彻领会教材,正确把握编写意图,还要明白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比单纯的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要高得多,参与其中的应该有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评价。而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摆在自己面前的教材,这正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二、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人们用以评价教材的价值尺度。没有这种尺度,评价活动就无法进行。要使评价具有科学性,确定评价标准就必须依据如下要求:

(一)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里的主体尺度就是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即社会和中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或借以追求的利益;客体尺度指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性。其一,教材是为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应是确定其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教材的职能、结构和效能,决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主观臆测的产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语文素质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才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尽管社会和中学生的需要是确定教材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但这一根本依据又得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倘若中学语文教材能深刻反映语文学科的规律,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那么它就能更充分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二)要反映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既然评价标准应反映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它就得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材的客观需要,正确体现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对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二是高一级学校对学生语文基础的要求。中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也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个体成长需要,二是个体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包括就业)的需要。其二,评价标准要正确反映社会和学生需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性来说,社会和学生需要由于焦点上的一致,如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等,因而不仅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能在同一教材中得到满足,而且还能相互促进。但是,在教材中必须体现的社会需要并非与所有中学生的需要完全一致,如思想教育等,那么确定评价标准就应考虑,教材能否促进社会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能否使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升华为社会的需要。

(三)要坚持标准来自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评价标准的表现形式是理性的,但它应该来自中学语文教材实施和评价实践,没有实践作基础的评价标准是不可靠的。既定标准是否可靠和可靠程度有多大,也得通过实践的鉴别才能确知。实践的评价才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评价。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探求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客观依据,目的在于解决评价标准构成问题。要把对依据的认识转化评价标准,须经过必要的中间环节,即恰当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我们在对中学语文教材诸多方面的价值需要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能反映主体需要的评价标准,其基本框架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是判断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尺度,即教材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在中学育人总目标定职能的标准。教材只有正确体现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才可能成为师生教好、学好语文的正确依据和可靠凭借,否则它就不是好教材。在评价中,重点考察目标、内容和活动三个方面。

1、是否正确体现了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包括:①知识教学指标;②技能训练指标;③能力培养指标;④思想品德教育指标;⑤审美教育指标。

2、是否选择了恰当的育人内容。包括:①是否选择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基础知识;②是否选择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③是否选择了指导性强的写作训练材料;④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听话训练材料;⑤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说话训练材料。

3、是否科学设计了语文学习活动。包括:①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②阅读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③写作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④听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⑤说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⑥综合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二)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结构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应该是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综合体现。结构标准是评判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的价值尺度,主要包括教材的内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方面的价值。

1、内在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教材内容中是否形成了平行发展的语文知识线、语文技能线、语文能力线,以及横向穿插于这三条线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线和审美教育线;②在知识、技能、能力三线中,是否以知识为基础、技能为中介、能力为主导。

2、外显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全套教材是否具有整体性;②教学阶段划分是否恰当;③单元组合与编排是否合理;④注释、插图、附录等辅助成分是否精当。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效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职能、结构最终要在效能上体现出来。效能标准是衡量教材在实际运用中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效果和效率的标尺,是由教学实践结果来判定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需要的价值尺度。

1、教材的效果好不好。中学语文教材的效果,是指在教学条件基本理想状态下,所评教材对中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与发展智力、陶冶思想品德、培养审美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达成度。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①教材是否适合教学,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教材能否促进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方面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③教材能否促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2、教材的效率高不高。中学语文教材的效率,是指受教材影响和支配的语文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即由教材内容是否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而导致的教学时间、精力投入的量与学生学习效果中所蕴含的质的比率。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起点、梯度和终点是否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发展可能;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在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方面是否具有范例性和适宜性;③教材是否有利于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学习、学习语文与语文运用的紧密结合。

篇4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见“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下面拟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特别的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浣女洗衣归来,渔夫下河捕鱼,具有诗情画意,此所谓“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一向视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七月既望”,诗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洁的月亮缓缓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顿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旷神怡。

(二)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风吹碎,反射向无尽的苍穹,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满目凄凉,此情此景,主客“惨将别”,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这几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月儿悄无声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天上地下合成一个凄冷森然的画面,从前的热闹喧哗、欢歌笑语,一去不返,冷落凄凉,令人伤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半轮残月,仍悬挂于茅店的屋顶之上,冷冷的清辉伴随着早行旅人的脚步踏上征途,如此,与“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等景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图,表现出寂静的山村所特有的气氛。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三)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四)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三)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无奈苦闷之情

篇5

一、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

形式逻辑教材编写要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现代化,展现“新”的特,这是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逻辑的成果。现代化是逻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逻辑学界探讨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识的问题,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或多或少引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趋向。但在引进现代数理逻辑内容时,要十分注意适度、恰当和融合。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长期养成的思维倾向,对于过多的现代逻辑符号及公式,会出现“排异”反映,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收集“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认真分析,审慎筛选提炼,充实进教材,吐故纳新,使教材充满生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逻辑,可以分为“讲坛逻辑”、“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所谓“讲坛逻辑”也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逻辑,所谓“论坛逻辑”就是人们在各类媒体发表的关于逻辑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逻辑成果。目前,存在着“讲坛逻辑”与“论坛逻辑”、“实践逻辑”脱节的现实,使得许多很有见地的“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成果不能及时充实进教材,被“讲坛逻辑”所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把“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容引入“讲坛逻辑”,这本来就是逻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恰当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

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实用性是无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本身又属于理论逻辑,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中要辩证地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由于对该关系处理不当,现行教材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重视原理的阐述,脱离实际,为理论而理论,使理论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失去其价值。二是在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时,又忽视了理论,使实践失去了理论的指导,导致实践的盲目性的偏向。目前,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中,前一种偏向更为明显。

教师教育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更要坚持“以实为本”的原则,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其学习动机上也就带有这种职业取向,对于所学知识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和帮助比较看重。如果学生注意到所学内容与未来的工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时,就会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为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积极良好的心理基础。教材编写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动机,在教材中适当安排逻辑知识在中小学教学科研中应用的有关内容,并精选设计相关实例充实到理论讲解及课后练习中,注重逻辑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逻辑知识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逻辑学的工具眭和在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

三、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

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仍存在着“偏、难、繁、旧”及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学术性等现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符合教育学中关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理,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作为基础课开设的逻辑学,其“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一批批逻辑学的专门人才,而是在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逻辑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把握逻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经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学会应用他们所学的逻辑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种思维实际问题,从而为他们学习、领会和运用其他各门科学知识提供有效的逻辑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回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形式逻辑,还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基本工具和方法的同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后进一步去影响和培养其所教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素质打下基础。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应遵循“简练”这一基本原则,不能盲目追求专业课教材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而要强干削枝,做到“精简”。“精”也即“精髓”,要求教材选取理论要适度,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将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清讲透。“简”也即“删繁就简”,对于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必要的以及“偏、难、繁、旧”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并、压”。

因为“逻辑教材体系都是教学体系,而非严密的学科体系,因此,其内容应当丰富而新颖,体系可以不必那么严密。同时,教材编写必须注意,不必把什么内容都‘讲深讲透’,而应当留给教师在课堂发挥的余地,留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使教材具有启发性。”翻“面对着兴趣不一、水平不一、接受能力不一的学生,不能把问题搞得很专、很学术,要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或技巧。”同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应该尽量“删、减、并、压”那些并不十分必要且用处不大的繁琐枯燥的公式推导及论证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安排最必要和适用的内容,而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学术性及系统性。对于有些内容则可只保留其最终结论让学生记住并予以运用,不必过细地推究其成因及来源,不妨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三段论各格的特殊规则”、“命题变形推理中连续换质位和换位质的推理”、“三段论的公理”、“复合三段论”等就可以删减。

四、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即确定自己的读者群体,然后才能根据该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确定教材的方向、目标、内容、范围、体系结构及表达方式。“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就应不同,专科与本科、重点院校本科与非重点院校本科、师范类院校与政法院校、医学院校等,逻辑的教学内容都应不同”。围就是基于不同的专业其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中文、政治等专业的逻辑教学内容应侧重论证、分析、日常推理能力的培养,而理科专业则可侧重演算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近年来,形式逻辑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优秀的教材被编写使用。但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却也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层次学生对逻辑知识的不同需要”昀,存在着“教材编写多少年一贯制,并未跳出既有的框架,只是在既有教材框架下增添删减”的现象,也即没有认真关注教材的特殊定位,造成各种教材大同小异、定位不准、缺乏个性。教师教育专业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前述弊病,或与通用教材没有太大区别,或没有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专业。

篇6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我就利用范文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编后的语文教材保留了传统的好文章,大都是经过精选的范文,都是思想性强、艺术特点比较突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为了激发兴趣,每讲一课,我都精心设计导言,制造悬念,造成渲染,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进行“读、说、听、写”训练,我的具体实施方法是:

1.培养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查字(词)典,记下关键词语勾画摘录理解词义;揣摩词义推断词义,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勾画关键词语,并用准备好的各种带颜色的笔,用不同符号画出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讲记叙性的文章,就让学生标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人物描写,让学生标画出人物肖象、动作语言等。散文则让学生标画出文章线索,好的精讲作品,情节结构和艺术网络别具特色的文章,叫他们仿照《教学参考》那样,在书旁边加以批注分析、评价。所以凡是预习提示中规定的生字、词、注音,完全由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评点查字典去解决,这样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培养朗读能力。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气连贯,在朗读中教给学生要领,标点符号的用法,掌握梗概,学生很快就会朗读、背诵。我规定,凡是课文后边习题规定的朗读、背诵部分,学生一律都要会,这样学生日积月累,名作家的名作品篇章都会背了,语言运用起来也丰富了。

如学《皇帝的新装》这课,我就根据学生特点,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排练,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点拨,演出效果很好,对课文理解也较深刻。学生们兴趣盎然,当堂讨论这篇课文出场人物,骗子为什么能行骗?小孩子为什么说真话?学生讨论兴致勃勃。

3.培养对重点语段分析能力。重点语段的分析,既是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考的重点、难点,它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如何点拨教给学生划分语段,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个方法,教师要依据大纲,吃透教材,善于引导,在语文知识严格训练中,让学生抓准分析重点段的精髓,掌握分析重点段的钥匙。

何谓重点段,文章是由一个一个段落组成的,古人说:“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古人所说的“章”,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段,一般称之为段落。文章里的一个段落,一般都是由若干句话组成的,句与句之间合理关系,是段落构成的基础。每一段有一个中心,就是这个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可以放在段首(起句),可以放在段尾(结句),也可以出现在段中(腰句),也可以首尾呼应。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根据句与句之间关系来理解。②根据文章表现特点来理解。③根据段与段之间关系来理解。④根据作者思路来理解,重点词语的运用,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前边写的是植物,后边写的动物,用“单是”一转折,把动植物分开,前总后分,突出了静景和动景,描写了夏季百草园趣味无穷是“我的乐园”。那么这段分析显然是关联词语起的作用,看的很清楚是分两个层次,凡是讲读课文里的重点段都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这样不断练习,揣摩运用,如:《背影》、《咏柳》、《小桔灯》、《春》、《大自然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重点语段分析,基本上都在老师点拨、指导下分析的,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4.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现代社会的高社交化,要求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化,要求人们讲话清晰、简洁、易懂。现代社会的高信息化,要求人们讲话准确,有条理,语言规范(语音,语法)。而我们的学生正在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说话能力,也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初一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为适应新教材大纲的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就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开学初,我教新初一两个班,互相都不熟悉,我叫他们到讲台前进行“自我介绍”,有的同学介绍自己喜爱小动物,有的喜欢逗蛐蛐,捉蜻蜓,有的喜欢看故事书,看电视。有的同学口语表达的很好,就当众给打分,不太好的,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这样激发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有课前一分钟小作文训练,动词的连用,联想等片段练习,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成语故事,每个同学都轮流讲,或者准备一个笑话。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篇7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优缺点

没有一套教材是完美的,尤其是对于语文这种感性因素最强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笔者认为,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占绝对的主流地位,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可改进完善之处。

1.优点

(1)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较好

语言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注重人文性,注意将思想情感尤其是文化因素融合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人教版的写作专题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非常好的,比如,“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等栏目强调写作要投入情感,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非常执著的。

(2)写作和阅读的结合非常有机

写作和阅读本质上是一体的,但是在日益分化的教学安排中,不可避免地这些结合被割裂了,而人教版很好地融合了他们,将写作专题和阅读专题结合在一起,如必修一中阅读课文多是写人记事的,写作专题中也就主要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和技巧,而且还对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客观上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3)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以及学习中的探究性、合作性,人教版的教材写作专题都包含“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等环节,客观上为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奠定了

基础。

2.缺点

(1)编排的形式有待更加灵活

人教版的写作部分基本是按照“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几个部分,学生长期按照这个套路来学习,难免会有一些烦躁感,觉得写作有点枯燥。

(2)文体的选择性有待优化

高中生的语言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开始较灵活地文体写作,而人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主要培养学生写记叙文和散文的能力,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主要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使得写作教学只能按部就班,让学生的写作需求受限制,缺乏选择性。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教材写作部分的优缺点,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注重充分把握优缺点,以教材为基点,提高教学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重点策略:

1.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

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大作文”和“小作文”的写作形式,争取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多元化、写作类型多样化。在“大作文”的写作中,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进行,一般是以专题的形式来写,在“小作文”的写作中,一般灵活多变,根据社会生活热点话题来进行,而且文种多样,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等方式来进行,不一定是严谨的叙述、说明、议论等中规中矩的正式写作格式。另外,笔者除了上述的做法,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多元化能力水平。

2.通过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写作氛围提高学生兴趣

写作本来是没有严格的形式和要求的,历朝历代的主流写作形式都是对以前文种和写作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笔者也不囿窠臼,力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以建立更加自由的、开放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聪明才智,自由书写生命。不能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根本上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一是在内容上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让他们认真观察对象,二是放宽对文体的限制,尽量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写作的自交给学生。

篇8

诵读困难是指儿童不能达到相应年龄阅读的正常水平的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综合众多研究指出,形成诵读困难的外部原因是交流情绪的剥夺和文化或教育影响的丧失;内部原因是轻微的脑机能障碍和遗传的限制。

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诵读困难的概念弄不理解,常常把诵读困难儿童误认为是痴呆儿童。因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诵读困难首先是一种视觉障碍

1925年,美国一位精神神经病学专家提出,诵读困难的问题在于眼睛不好,在于视觉再认识和视觉记忆不完善,所以诵读困难儿童看字都是颠倒的。

本来人看到的影像都是倒立的,可是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呢?按照倒立成像的规律,映射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影像正好是和实物上下颠倒的。但我们的大脑能很快将影像正过来,因而习惯成自然,人们就没有不适的感觉了。可是,那些诵读困难儿童的大脑则没有完成正像的任务,所以看字是颠倒的。

有人左脑皮质下患中风引起了诵读困难,看到字念不上来,也不知什么意思。这也证明,儿童诵读困难是大脑出现了问题,只是有些障碍还不很清楚。

直到1987年,《科学世界》杂志还发表重要文章,指出诵读困难首先是一种视觉障碍。

阅读困难儿童可能是小脑有机能障碍

研究表明,言语与大脑的结构有关。它不仅与大脑皮质有关,而且与大脑的深部结构有关。位于颞叶深部的听觉皮质以及海马(听觉投射区),对于言语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海马主管记忆。没有记忆,就不能正确地感知和复现文字符号。诵读困难儿童的空间定向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所以他们总是由右向左写,常常把字写反。

空间定向有问题,技能就难以转化为技巧。这项测试很简单,可以让孩子倒着数20、18、16……,12~13岁的孩子不难完成。接着让孩子走上一根长2.5米的平衡木,这时诵读困难的儿童就数不下去了。他们若是从平衡木上掉下,站在原地不动,则还能数下去。而平衡木距离地面只不过15厘米高。

研究者发现,你越是要求孩子保持平衡,他越是数不下来,因为保持平衡要靠小脑。

神经外科医生都知道,小脑手术会引起言语障碍,甚至会出现不语症。当然,这种合并症是暂时的,但它可以说明,诵读困难儿童有可能是小脑有了机能障碍。

男孩诵读困难的人数比女孩多

前不久进行的研究证明,面对不断变化的冲动,诵读困难儿童快速辨认的连续性系统受到了破坏。就是说,这项研究与证明,对于诵读困难,眼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视网膜的神经末梢要通过两个平行的职能系统才能作用于大脑,一个是大细胞系统,一个是小细胞系统。从神经的反应速度上说,前者比较快,后者比较慢。前者负责快速运动的反差不大的映象,后者则负责慢速运动的反差较大的映象。

诵读困难的人前一个系统不健全,它的神经元不够大,所以工作速度慢。这样,来自两个系统的信号进入大脑时的连续性就受到了破坏。对于许多活动来说,这个问题影响不大,大脑会自行调节,可是对于诵读来说,就出现了麻烦。大家知道,荧屏上的字一行一行走得快时,健康成人都难以认读,何况脑不健全的孩子了。

听觉皮质也有两个这样的系统,所以诵读困难儿童还有一个误听问题。

最后要说的是,研究发现,男孩子诵读困难的人数要比女孩子多。因为女孩子的胼胝体比男孩发育得好,就是说,大脑两半球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发育得好,其信号通过能力比较强。

请听几点建议

1.家长不要把诵读不好的儿童看成是“痴呆”。遇到这种孩子,先要把问题弄清楚,可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听听心理医生的意见。

2.诵读困难的人自己慢慢就开始矫正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多加鼓励,要设法督促他们诵读,对他们的努力要加以表扬。

3.要安排诵读困难儿童参加体育锻炼,以促进脑的发育。

篇9

本学期继续在课堂上实行了“课前一讲”环节。每节语文课由一位同学提前搜集一句名言,在上课前用自己最好的字抄写在黑板“课前一讲”栏。提前写一段推荐词解读这句话的内容并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并熟记于心。上课后轮值同学到讲台领着大家大声的读两遍推荐的名言。然后,脱稿向大家介绍推荐。每节课一名同学,循环往复,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可以进行四次。讲完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评打分,期中期末根据评分表现评选出班级的“课前一讲”标兵,进行适当的表彰奖励。

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在此环节中都锻炼到了,并增加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每位同学各一句就是四五十句,一个学期会积累很多。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当众侃侃而谈的胆量和心理素质。开学到现在已经进行十几位同学,可以看出这方面学生确实急需锻炼。班级5号刘雨祺是一名男同学讲完后紧张得差点哭出来,心理素质太差。

另外,把此环节和《书香泽梦》的摘抄积累结合,说一句在《书香泽梦》上记一句,两周后在积累的话中找一两句也写一下自己的感悟体会。并拿出一定的时间读一读记一记,变个人摘抄积累为全班共享。长此以往,持之以恒,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并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二、 循序渐进,教练字

持之以恒的练字,并且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和指导。我在淘宝上花八块多钱买了一块田字格磁吸黑板贴。每周教学生一个笔画,四个字,教学生临帖。每天根据老师的指导示范一个笔画四个字各写一行,连写一周,练写内容求精不求多。这需要统一的字帖,了解到学生之前都有字帖但不统一,也没有让学生再去花钱买。而是就临写课本每课课后的“读读写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词,为手写字,写得也很好。做到统一练写且不额外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并把练字和识记生字词相结合。

三、强调“齐步走异步走”习惯养成

作为教学要照顾到后进学生的学习,但在实际中却发现许多同学在后进同学之前较早就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然后就不知道干什么了,变得无所事事。发现这种情况后向学生提出了“齐步走异步走”的学法引导。课堂上什么时候是齐步走?主要就是老师讲课强调问题的时候是面向全体,都要仔细听。而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就是先齐步后异步。提倡引导较快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事干,不要局限于统一的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内容的异步拓展。尽量引导每一个学生时刻都有事干,做到过程异步推进。经过一个周的尝试之后效果较好。现在基本上能做到一说“齐步走”学生立刻坐好听讲,一说“异步走”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各干各事,提升学习效率

篇10

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矗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篇11

三、设置情景,注重操练。新编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材料,尤其是贴近生活的情景对话。因此,教师应该多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对话。如教What’sthis?What’sthat?时,让学生学着里德太太的模样发问;再让学生模仿小鸟波莉发问,学生听到这些发问后,激起了浓厚的兴趣,都争着发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用英语表达思想。为了使教学效果更理想,运用实物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运用语言的各种情景。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用实物进行会话比起口头操练更容易接受得多,活泼得多,更容易达到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篇12

本册口语交际注重语言实际,强调在动手实践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听、说的训练。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如《我会拼图》、《我爱画画》《有趣的游戏》等内容,要让学生动手拼、动笔画、亲自做游戏,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小组比赛、全班交流。

二、要让学生动脑

在学生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把动手操作或活动的经过说清楚。如《有趣的游戏》,在学生进行贴鼻子游戏之后,先启发学生想一想,参加贴鼻子游戏的都有谁,自己在贴鼻子的时候眼睛怎样,有什么感觉?当把小丑的鼻子贴上时大家有什么反应?自己贴的结果怎样?这次游戏玩得怎样?等等,然后再让学生练习说话。

三、要让学生动口

篇13

采矿工程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仅占19.08%,并且男生数量比例高达89.31%,有的班级甚至没有女生,多数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学生个人价值主要集中在实现个人理想信念上,即回报父母、找到理想的职业和过上幸福的生活之类,表现出相对单一和模糊。思想指导行动,若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不可能有为之奋斗的实际行动。学生个人价值相对单一和模糊在学习上的具体表现是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专业选择被动和对未来茫然

虽然当前就业形势较好,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就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人们普遍对采矿工程专业认识比较片面。该校有76.72%的学生是因为调剂或者仅仅因为就业率高被动选择采矿专业的,对采矿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采矿行业的特殊性,其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地点偏远,部分学生对专业产生厌恶情绪,对未来的就业和生活感到迷茫。

(三)家庭情况复杂和性格习惯孤僻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80.92%来自农村,87.79%来自中西部省(市),家庭情况普遍较差,有的还来自多子女家庭或者单亲家庭。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复杂的家庭情况往往容易造成性格缺陷,直接表现是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采矿专业学生存在心理阴影和自卑感的问题较多。同时,性别比例失衡也造成了学生性格的孤僻性。具体表现是不善表达、不太自信和不愿意表现展示自己,缺乏个性,与人交流沟通能力不足,动手实践能力弱。这种情况在女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采矿工程专业“五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教育和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积极探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独立自主的学生管理模式。实践证明,集思想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管理、实践教育管理、日常教育管理和亲情教育管理等“五位一体”适应采矿专业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理想的实现相互联系起来,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有所成就,才可能承担起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个人价值的单一性和模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是加强时事政治学习,结合“构建两型社会”、“铁矿石价格谈判”等与矿业相关的时事热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大对采矿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打消部分学生认为采矿工程属于夕阳工业的疑虑,树立学习采矿工程专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班会、团日活动、班级QQ群等多种途径加大对矿业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主题红、内容新、形式活”的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注重“专业教育管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风建设始终是学生教育管理应该牢牢把握的本质和核心。学生要学会学习,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结合绝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的被动性,进行专业教育管理。首先,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从学生进校起就加强专业介绍和宣讲,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其次,严格课堂管理,严把上课、实习、考试等各个环节,督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建立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的评优体系,鼓励学生加强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开展“矿山设计”、“CAD”等学科知识竞赛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加强“实践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加强实践教育管理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让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加深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结合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加强实践教育管理。为学生多到生产一线实践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8]。倡导创建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假期进入生产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提前了解就业形式和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四)严格“日常教育管理”,培养学生为人处世能力

良好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是当代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根本和前提,恰当的为人艺术和处事魅力更能终生受益。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性格习惯的孤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从严格日常教育管理上做文章。从言行举止、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习惯、宿舍卫生状况等各个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通过开展辩论赛、交流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设立“值周班长”制度,加强培训和锻炼,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此外,与学生干部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老师更应该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