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增产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增产技术论文

篇1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中晚熟品种,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2.2培育壮苗

壮苗是高产的基础。培育壮苗,一是播前精选种子,尽可能使用饱满而大小一致的种子,可分级播种;二是育苗基质要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烂草末;三是用锌肥和磷肥浸种。

2.3移栽苗龄

育苗移栽的苗龄,据笔者用登海1号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龄、前期追肥苗龄、后期追肥苗龄、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龄3~7叶、前期追肥苗龄5~9叶、后期追肥苗龄10~14叶、密度5.25~8.25万株/hm2和纯N150~300kg/hm2纯氮)的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3~7叶移栽,各种水平间的产量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直观分析,3叶移栽的(4个小区)平均产量9057.0kg/hm2,4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7105.5kg/hm2。5叶移栽的(14个小区)平均产量7030.5kg/hm2,6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8590.5kg/hm2,7叶移栽的(6个小区)产量6376.5kg/hm2。综上所述,3~6叶移栽,苗龄对产量影响不大,苗龄达7叶,产量开始下降。据试验,3.72叶移栽的平均产量9504.0kg/hm2,7.5叶苗龄移栽的平均产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减产46.9%。

篇2

焚烧秸秆大多因为机收麦茬太高,麦收后农民难以处理所致。论文参考网。直接原因是麦茬问题,影响农民趁墒适时播种,但结合夏秋两季来看主要还是秸秆利用问题,还有群众的环保观念、法制观念等问题。对此,笔者简要介绍一下焚烧秸秆的危害及解决对策。

焚烧麦茬秸秆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造成资源浪费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据粗略计算,每亩秸秆还田400公斤,其带来的N、P、K等养分含量相当于施用尿素4.2公斤、普钙6.3公斤、硫酸钾5.0公斤。

二、破坏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有益微生物群、土壤生态链在大火中遭到破坏,导致农作物减产,实验证明,连年焚烧麦茬,夏秋作物减幅均可达10%以上。连续三年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0.1%;覆盖期间耕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

三、污染大气环境 使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及其它有害气体增加,影响居住区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容易引起事故 一是易引起火灾,致使相邻农作物、树木等遭受灭顶之灾;二是焚烧烟尘使能见度下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等等。

解决对策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是治本之道,改进机械设备是关键

一、推广应用旋耕覆盖播种机,一次性完成高茬覆盖还田技术,应用这一技术的好处很多:(1)蓄水保墒。(2)培肥改土。(3)调控低温。(4)增加产量。与常规田相比,覆盖复播的秋作物一般增产20%~30%,覆盖休闲的下年小麦一般增产15%~25%;与火烧高茬田相比,增产幅度还要更大。(5)节本增效。一般可减少耕作等田间作业次数6~8次,每亩约可节约用工3个。

二、推广应用行走式秸秆打捆机,其优势在于:(1)防止农民因焚烧秸杆而带来的环境污染;(2)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后的草捆易于销售,每吨草价为450-900元左右;(3)合理利用资源,打捆后的麦草可以很好的利用,如可以用来种植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制造纤维板材,生产沼气及造纸等用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从而可以节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农业生产文明化。

三、建立示范点,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选好突破口,提高科技投入,创建“沃土计划”和“过腹还田”示范活动等,搞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科学研究,开辟综合利用新路子,如快速、简便沤制秸秆制作优质肥料,秸秆发酵加工提高饲料价值,不断开发经济、实用、高效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篇3

(一)旱育秧的主要特点及其高产原理

旱育秧具有“三早两高”的特点,即早播、早栽、早熟、高产、高效。免费论文,高产原理。其高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秧苗素质好。

秧苗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结果表明,旱育秧和湿润育秧在叶龄相近条件下,无论是2.5~4叶左右的中小苗秧,还是6~8叶的大苗秧,都表现为旱育秧的秧苗素质明显比湿润育秧好;而秧苗素质又分别与单株带蘖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秧苗素质好是旱育秧增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延长营养生长期。旱育秧能有效地解决湿润育秧低温所致的烂秧死苗问题。据试验,播种后10天平均气温10℃情况下,旱育秧成苗率可达67%,而湿润育秧仅为39.4%;当成苗率达到75%时,旱育秧要求播种后10天平均气温为11.3℃,而湿润育秧则要求14.5℃。因此,旱育秧播种期可较当地湿润育秧正常播种期适当提早。旱育秧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相差0~20天,成熟期相差2~6天,以致营养生长期相差3~14天。经相关分析,营养生长期延长天数与稻谷增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82。这说明旱育秧适时早播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是旱育秧增产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旱育秧适宜推广的地区

旱育秧并非任何地区和稻田都有增产效果。试验研究表明,旱育秧较湿润育秧的增产效果与海拔高度和当地水稻产量水平密切相关。从旱育秧与湿润育秧多点同田对比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看出,旱育秧的增产效果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当地生产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即中低产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增产作用较大,高产区和低海拔地区增产作用较小甚至减产。如当地湿润育秧产量为3.0~6.75吨/公顷的中低产区和海拔高度1200~2300米的高寒山区,采用旱育秧的增产作用极大,应加大旱育秧苗在该区的推广力度;当地湿润育秧产量已达9.0~9.75吨/公顷的高产区,利用旱育秧的增产作用欠佳。分析其原因,水稻中低产区和高海拔地区湿润育秧产量低主要是由于稻田肥力低下,土壤温度较低,水稻分蘖发生少而慢,以致有效穗明显不足而减产;采用旱育秧后因其秧苗素质好、分蘖力强,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而增产。免费论文,高产原理。然而,水稻高产区和低海拔区的湿润育秧产量已经较高,其有效穗数已达较高水平,采用旱育秧后虽然其有效穗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每穗实粒数有所下降,最终其增产的作用程度则比前者小,有的反因群体过大而有所减产。

(三)旱育秧技术

1.旱育秧苗的形态生理指标

采用旱育秧要达到增产目的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秧苗素要求,以下是旱育小苗秧和中苗秧的形态生理参考指标。

(1)旱育小苗秧

形态指标:苗高12厘米,叶龄3.0,单株叶面积14平方厘米;单株根数10条、根长16厘米以上;每100株的根鲜重1.4克、干重0.5克,假茎鞘鲜重8.2克、干重1.3克,叶片鲜重6.9克、干重1.8克,地上部干重在3.1克以上。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生理指标:地上部苗体中全氮含量4.7%,五氧化二磷2.0%,氧化钾4.2%,C/N值8.7,醇溶性糖8.8%,淀粉1.0%。

(2)旱育中苗秧

形态指标:苗高14厘米,叶龄5.0,单株叶面积19平方厘米;单株根数17条、根长46厘米以上;每100株的根鲜重4.9克、干重1.7克,假茎鞘鲜重16.4克、干重2.8克,叶片鲜重13.8克、干重3.5克,地上部干重在6.4克以上。

生理指标:地上部苗体中全氮含量4.7%,五氧化二磷1.9%,氧化钾4.3%,C/N值10.4,醇溶性糖6.5%,淀粉1.4%。

2.育秧技术

(1)品种选择: 杂交中稻的再生力受品种影响较大,一般中等穗型组合的再生力比大穗型组合强,生产上可选用II优602和II优7号等。

(2)苗床准备:苗床地应选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水源方便的蔬菜地。苗床用地要固定,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利。每亩本田需净播种面积15~20平方米。播种前按每平方米苗床地施入5~10公斤腐熟人畜粪水培肥土壤。

(3)整地作厢:平整苗床地在播种前2~3天晴天进行,按1.8米开厢,厢宽1.2~1.3米,走道宽0.5~0.6米,厢高5~10厘米,厢长不超过15米。要求苗床表面平整、土细、无杂草。为防治地下害虫,每平方米施入“呋喃丹”2~4克。同时把走道中的床土取出用谷筛过筛,集中堆放,盖种备用。

(4)播种期: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10℃时即可播种。一般比当地湿润育秧高产正常播种期提早10~15天播种为宜,川南为2月下旬。

(5)播种量:每亩本田用种1公斤。

(6)种子处理:浸种前晒种1~2天。播种前3~4天浸种,浸种时先用清水选种,再放入25%“多菌灵”(或强氯精等,但应按要求的剂量和浓度使用)1000倍液中消毒24小时,然后捞起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继续用清水浸泡48~72小时待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后(注意每24小时换水一次),即可催芽。

(7)催芽: 箩筐催芽,将浸泡好后的种子装入透气的代子中用清水洗净,并在40~50℃的热水中浸泡1分钟,然后放入装有酿热物(如青草)的箩筐内,再用薄膜覆盖保温。以后每隔4~6小时淋透一次热水,一般24小时可催成粉嘴谷,切忌催芽过长。免费论文,高产原理。催芽种如遇雨不能及时播种,可在室内摊晾等待。

(8)播种:催芽后应及时播种。播种前,将床土浇水达饱和状态,然后用旱育保姆拌种(使用量和使用方法按使用说明)。按每平方米撒播粉嘴谷150~180克,播种要均匀。播种后用细床土盖种,并将床土浇透水,如发现种子露出,再用细床土补盖。最后用“旱秧净”或其它旱育秧专用除草剂兑水喷雾(按使用说明实施)并按水田地膜育秧方法盖膜。

(9)防鼠:播种前2~3天和播种后,在苗床周围摆放灭鼠药。

(10)苗床管理

出苗期:播种至出苗重点是保温保湿,一般不揭膜,如发现苗床干燥还应补水。

一叶期:控温保湿,防止高温烧苗。当膜内温度超过25℃时,应打开两头降温。苗床土失水发白,可适量喷水。若苗床露出谷种,还应用细床土补盖种一次。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二叶期:重点是通风炼苗,控水防病。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晴天适当开膜降温降湿,苗床应保持干燥,即使苗床出现龟裂现象,只要叶片不卷筒,就不必浇水。秧苗长到1.5~2.0叶时,用一千倍“敌克松”溶液喷施苗床,防止“立枯病” 发生。

三叶期:保湿降温、施肥促蘖、炼苗控高。当秧苗长到2.5叶时每平方米用尿素15~20克、氯化钾10克兑水3公斤均匀施雾或泼施,施用后必须立刻用清水洗苗,防止肥料灼伤秧苗。也可用猪粪水兑尿素泼施。

四叶以后,除雨天外,应注意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后逐步过渡到全天揭膜炼苗,以适应外界环境,增强抗逆能力。但不能让雨淋苗床,以防秧徒长。

(四)本田强化栽培技术

1.整地:按常规高产栽培,要求田平、泥绒、水浅。

2.施肥:本田亩施纯N13~15公斤,其中底肥65%,并配施相应的磷钾肥(亩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0~200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10~20公斤),追肥35%(亩施尿素10~12公斤,分三次追肥,栽秧后每周一次,每次3~4公斤)。

3.移栽:常年日平均气温达到14~15℃,4叶左右即可移栽,。

4.栽秧方式:按34cm~45 cm×34cm~45 cm规格的双三角形方式栽培,其中小三角形是边长为8~10 cm的等边三角形,每穴栽单株。即每亩栽秧5000~6000穴,每穴栽三株呈等边三角形。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5.水分管理

本田营养生长期稻田水分管理主要影响产量,对米质的影响较小,该期以浅薄水层或湿润灌溉为宜,栽秧后20天,适当干旱(田土硬实,脚踏有印而不陷)有利于高产。生殖生长期田间水分管理对产量和米质均有影响,此期以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为佳,齐穗后保持田间有水层。有条件者全生育期稻田保持湿润状态,不建立水层。

6.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一般于栽秧后7~10天进行,施药时稻田应有4~5厘米水层,每亩可用新得力10克,或农得时13克,或新代力10克,采用兑水喷雾或拌细土撒施均可。施药后7天以内不得排水,若田内缺水,可缓慢补水。

7. 病虫防治

水稻生育期间及时作好蓟马、螟虫、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的防治。具体防治时间以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为准。要选择低残农药,不超标准施用。其中:

稻螟虫与纹枯病:根据经验一般要防治两次。第一次的防治适宜期在最高苗期前后,防治方法:亩用杀虫双水剂0.25~0.5公斤、井岗霉素1包兑水75公斤喷雾。第二次防治适宜期在孕穗期前后,防治方法与第一次相同。注意施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

穗瘟病:凡是发现叶瘟的田块,应及时进行防治。方法:亩用20%三环唑WP100克或75%丰登WP20克,兑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同时对周围的稻田也应用药保护。

篇4

在大豆生产中应确定适宜的播期、种植密度和应用叶面肥、种衣剂,来提高产量构成中的关键因素单株英数、株粒数、百粒重。进而达到高产、高油的目的。在大豆的生产实践中,应选择优良的高油大豆品种,并采取科学的栽培措施是实现高油大豆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关键。

1.改进整地方式,精细整地

整地要以深松为主,翻、耙、旋相结合,整平、耙细、秋起垄。一般深松25~30cm为宜,可结合起垄深松,播种深松,苗前垄沟深松或苗期垄沟深松等。

改春整地为秋整地是实现科学整地的关键技术之一,2~3年进行一次全方位深松作业,是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保墒与排涝能力,改善土壤通透性的有效措施之一。不能深松的地块以秋季灭茬为主,灭茬深度达到15cm左右,漏耕率不超过2%。低洼、易涝、秋季不能作业的地块,在春季土壤化冻5cm左右时进行灭茬作业,并及时进行顶浆打垄,提供实行换垄三犁川技术,以提高土壤理化性状,确保墒情,提高地温。

2.种子精选与处理

品种选择成熟期适宜,保证霜前充分成熟,含油量在21%以上,生态类型适宜、产量高、稳定性强的抗病虫的品种,良种率100%,纯度高于98%,净度高于97%,发芽率高于95%,含水量低于14%,播前种子全部用采用包衣或药剂拌种。免费论文。

3.拌种包衣

大豆在播种前拌种包衣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免费论文。方法是:用适量(按说明书要求)大豆种子包衣剂与种子拌匀后置阴凉处,稍干后再拌上少量磷、钾肥,或添加少量钼、硼、锰等微量元素肥料,然后立即播种。在缺钼、硼和石灰性土壤上,可分别用钼酸铵、硼砂和硫酸锰拌种,增产效果明显。

4.适期播种,确保全苗

播科期直接影响大豆的发育与成熟,播期过早大豆易受低温影响,播期拖迟大豆不能正常成熟,含油量下降,对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影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尤为重要。从大豆的生育和生育阶段看出,早播出苗较慢,晚播出苗较快,且品种间同一播期出苗快慢也有差异。播期虽然依次相差10天,相差30天,但总生育日数却相差不到12天。熟期越晚,相差越小。晚播从出苗到开花的时间缩短,而生殖生长阶段受影响较小。晚播缩短了营养生长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大豆产量。同时,不同播期对大豆的株高、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均有一定影响,其中,植株高度以正常播期为最高,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规律不明显。

因品种、因地制宜适期播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实践及科学试验结果均表明,播期与产量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最佳播期比其它播期增产幅度为3.47%~47.8%。因此,应本着因品种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最佳的播期。

5.平衡施肥

增施底肥,以农家肥做底肥,一般每公顷施用农家肥15~20t。合理施用化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一般每公顷施用纯氮18~27Kg,五氧化二磷46~69Kg,氧化钾20~30Kg,并进行分层施肥,第一层施在6~8cm,施用总肥量的30~40%,第二层施在种下8~15cm,施用肥量的60~70%,追肥主要是叶面追肥,在大豆盛花期结荚期进行,主要施肥有钼酸铵、尿素、硝铵和磷酸二氢钾等。

6.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铲趟

小苗长出两叶一心时,即第一片复叶尚未展开前,进行人工间苗。间苗要根据确定的密度,间掉弱苗和病虫危害苗,留苗要基本均匀。小苗刚拱土,子叶尚未展开时,要普遍进行铲前深趟一犁,回犁土10cm以上。在大豆幼苗第一片复叶展开时,头遍地铲趟。铲趟要做到细铲深趟少培土,以增强土壤通透性和地温,促进根系发育。要做到三铲三趟,并在鼓粒期拔除田间大草。

大田化学除草,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根据土壤质地、墒情、施药时间、杂草群落和密度,选择合适的除草剂,避免药剂残留时间过长对下茬作物造成大幅度减产;苗后茎叶处理,可选用20.8%虎威等二元复配剂,于大豆复叶展开后,禾本科杂草3~5叶期施用,选晴天下午喷雾处理。如果田中无阔叶杂草可选用5%禾草立净或15%精稳杀得等单剂,根据不同种类药剂和田间杂草密度施药;如果中无禾本科杂草选用48%苯达松单剂喷雾。

在大豆生育中后期,如有脱肥现象,施用尿素15kg/ha、磷酸二氢钾1.5kg/ha,对水400~500kg叶面喷施,使大豆壮杆防倒,促进早熟增产。在盛花期到结荚期喷施“云大1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增产,改进品质。大豆长势好,雨水调和,可在植株90cm左右时采用化控技术防治倒伏,即叶面喷施多效唑300g/ha。

7.精细管理、适时防虫

精细管理做好防虫是促进全苗、壮苗、创造群体均匀分布,提高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改过去的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不注意防虫为适时防虫,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及时防治大豆病虫害是关系到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推广工作中,选用了抗病虫品种,实行轮作倒茬,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可防治大豆的早期蚜虫,在大豆蚜虫初发期用40%的乐果乳油750 ml/hm2拌150kg毒土撒在危害处,在全田发生时用50%的抗蚜威150~225 g/hm2对水450~750 kg喷雾。在大豆食心虫产卵高峰期,放赤眼蜂30万~45万头/hm2,放蜂两次或在8月中旬,把在虫药乳液中浸泡后的玉米芯药棒50根均匀插于田间,熏杀大豆食心虫的成虫,可提高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免费论文。

8.及时灌溉、适时收获脱粒

大豆花荚鼓粒期遇干旱气象条件应及时灌水已达到增产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首选喷灌,也可选用小白龙灌溉或沟灌。

在摇动大豆植株出现响声、豆粒已经归圆、植株尚有10%左右的叶片未落时进行收获,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后晾干并及时脱粒,脱粒时间过迟则易发生炸荚,造成损失。脱粒时豆荚不要过于干燥,否则容易出现较多破碎豆瓣,影响大豆品位及商品等级。

9.结语

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量迅猛增长,每年大豆需求量还大于大豆产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必须快速发展大豆生产的优质率,通过有效加强生产技术措施,全面提高大豆的生产质量,是提高我国大豆产品品质、产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新静,阴俊杰.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黑河科技,2003,(3).

[2]孙贵荒.高油大豆栽培技术要点[J].新农业,2003,(1).

[3]刘树朋,黄丽,王永柱,刘景艳,刘艳岩,徐敏,赵杰.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杂粮作物,2005,(3).

篇5

1水稻施钾试验推广概况

根据土壤普查结果,全乡水田缺钾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80%,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为了研究钾肥的施用效果和推广施用钾肥,提高施钾的经济效益,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钾肥的试验探索,先后在云坛、李山前、梅湾、靛青山、陈村等村设置钾肥试验点,累计3年共28大区对比处理,试验示范面积达67hm2,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2施钾增产效果

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增施钾肥能使水稻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据5个村的28个对比试验和测产验收统计,单晚稻平均增产688.5kg/hm2,增产11.3%,如2004年调查云坛村单季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 929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555kg/hm2,增产7.0%;李山前村单季杂交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8 454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852kg/hm2,增产10.1%。从总的验收情况看,单季杂交稻施用钾肥,平均单产8 055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648kg/hm2,增产8.1%。由此可见,施用钾肥不仅补充土壤钾素不足,而且调节了氮、磷、钾的合理比例,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钾肥施用技术

3.1根据土壤特性施用

对缺钾严重的土壤,施用钾肥效果显著。据调查,速效钾含量在50mg/kg以下的砂质田,单季杂交稻施氯化钾150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10.2%;而含钾比较丰富的灰泥田(85~100mg/kg),施用效果不如砂质田。如梅湾村的灰泥田,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 822.5kg/hm2,比不施钾肥的只增产5.6%。

3.2钾肥要与氮、磷配合使用

实践证明,只有在三要素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增施钾肥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缺钾田施纯氮180 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氯化钾112.5~150 kg/hm2,配比较为理想,增产显著。

3.3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技术

3.3.1秧苗期适施钾肥。培育无病带蘖壮秧,是获取水稻高产的基础。含钾丰富的秧苗较粗壮,表现为叶厚、蘖多、根系发达、移栽后恢复生长早。因此,秧苗期必须适量施好钾肥。①旱育秧:用氯化钾45~60kg/hm2加适量氮磷肥混合湿润营养土4.5~6.0t/hm2沤制5~7d后作为秧苗基肥施用。②水育秧:早晚稻在4.0~4.5叶时用氯化钾60kg/hm2加尿素60 kg/hm2于睛天下午灌薄水层后均施。

3.3.2分蘖期挑施钾肥。在插秧后到晒田前,一般施氯化钾45~105kg/hm2。在施肥过程中,必须因土、看苗进行挑施,重点掌握好3种类型田:①对瘦质田、冷水田、污泥田等含全钾1.5%以下的属于缺钾类型田,其缺钾症状一般在插秧后10~15d开始出现,缺钾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小、颜色暗绿、生长不整齐,老叶片的尖端出现黄萎,之后根系变黑,植株衰退,严重的易发生赤枯病或致死苗。因此,对此类田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分蘖期应挑施好钾肥,可用氯化钾75~105 kg/hm2,配合磷肥施用,同时做好降低地下水位工作。②对泥肉田、粘土田等含钾量中等的土壤,应根据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要求而定,以生产6 000kg/hm2稻谷的田片,应施氯化钾45kg/hm2左右。③对含钾丰富的土壤和较肥沃的田块,分蘖期应看苗管理,苗势好的一般少施或不施钾肥。

篇6

一、材料与方法

大田试验设在从江县洛香镇大团村,面积5.72亩,对照2.3亩;荣新村设示范区,面积25亩,对照面积4.5亩;控释肥(23-7-20)由广东省农科院提供(氮、磷、钾养分总含量≥50%)。供试土壤质地为黏土,肥力中上,供试的水稻品种为黔优88和宜香229,全部采用旱育秧,4月18日播种,5月20日栽插,9月6日收割。

大田试验设控释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对照)。控释肥处理田块,在栽插前3d,在最后一次耙田均匀撒施控释肥40kg/亩,施肥后3d内不排水,不灌水,而常规施肥则按照当地的施肥习惯施肥。成熟收获时测产及调查主要农艺性状。

二、结果与分析

1.控释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据田间观察,分蘖前期,处理与对照的禾苗长势基本一致,而到分蘖中后期,控释肥处理的禾田,表现为叶色翠绿,叶片直立,叶尖微弯,长势减缓,分蘖能力减弱,中期转色顺调。而常规施肥的禾田,表现为叶色青绿,叶片弯垂,长势持续旺盛,分蘖能力较强,分蘖数较多。在水稻生长后期,施控释肥的田块表现为有效穗较多,成穗率高,穗大而整齐,谷粒饱满,结实率高,不贪青,熟色好。

2.水稻控释肥的增产效果

施用控释肥处理的田块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表1),其中,黔优88的产量为611kg/亩,增产10.47%;宜香229为526.25kg/亩,增产为12.23%。表1的结果还表明,常规施肥处理,在水稻的生长前期,供肥充足,分蘖数较高,但略有偏氮现象,而后期供肥不均,长势较差,致后期的亩有效穗数相对较少。而施用控释施肥处理,在水稻的生长前期,表现出供肥充足,但不过量,能有效控制分蘖数量。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控释肥供肥充足均衡,禾苗长势好,使穗发育常,成穗率高,亩有效穗数增多,从而形成穗长、穗大、谷粒饱满,结实率高。

3.经济效益分析

对各处理的肥料投入和产出的分析结果表明(表2),处理的施肥成本比对照减少30.43%,而产值则高于对照8.65%,利润也高于对照16.58%,增收节支63元/亩,经济效益显著,说明施用水稻控施肥可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

三、小结

在水稻生产成本中,化肥的投入最大,约占48%。当今市场上,由于肥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加大了肥料的投入成本,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降低化肥投入可增加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因此本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水稻控释肥不仅可以降低化肥投入,而且省工、省时,还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是实现农业增效、增收的一条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曾晓玲,石纪成.不同控释肥在晚稻上应用试验[J].垦殖与稻作,2006(2)

[2] 张琴,张春华.缓/控释肥为何发展缓慢[J].中国农村科技,2005(3)

篇7

BB肥,即掺混肥料,是将2种或2种以上粒状高养份的原料,根据需要掺混而成,没有填充剂(如陶土)。由于其配方易于调整,故特别适用于土地面积大,土壤类型复杂,作物种类繁多的地区。所以BB肥又称干混肥料,含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任何两种或三种的化肥,是以单元肥料或复合肥料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机械混合制成,在混合过程中无化学反应。随着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BB肥市场前景所好。

1.从平衡施肥需求方面分析

掺混肥可以降低化肥分配、销售费用,是平衡施肥的最佳选择。BB肥是把颗粒化的不同类型的单质肥料(如尿素、二铵、大粒氯化钾等)按需求比例,进行物理混配。根据平衡施肥原理,按照当地土壤养分测试结果、作物种类、产量指标、不同土质,可配制成系列专用肥料,如小麦专用肥、水稻专用肥、花生、土豆专用肥等,是首选的优质肥料。BB肥的特点:  养分全面。BB肥的主要成分是作物所必须的三要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避免了施用单质肥料造成养分不平衡的弊端,从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农业论文,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养分比例协调,配方针对性强。BB肥养分配方是按某种作物需肥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土壤养分状况而制成的,针对性强,为某一特定区域或田块生产的专用肥。建立在土壤测试基础上的推荐施肥,要比对土壤肥力一无所知的习惯施肥,在肥料利用率、农业增产和环境保护方面都要有效得多。随着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高产种植带来的高投入施肥,使土壤区域养分变异性增大。而BB肥,多是针对小区域种植、土壤情况,配方优化,使肥料利用率提高,发挥了多元素养分增产的综合效应。

BB肥配制灵活。国产复合(混)肥配方比例一定不变,养分配比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而BB肥可以生产数吨一个配方,真正做到一地、一作物、一配方、一方一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养分浓度随意调整,克服了复混肥氮素不能配得过高的缺点。近年来,农业部正在全国范围内正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作为测土配方施肥最好的物质载体,BB肥的因土壤、气候、作物需要随时调整氮、磷、钾比例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其作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国内大颗粒氮肥、磷肥和钾肥造粒技术的提高,也给BB肥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单质肥料。与此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氮肥的施用量已经超过土壤实际需要,磷肥从90年代以后投入量也超过了土壤吸收量,农田土壤养分的不平衡性正在加剧,这些都给以测土配方为前提的BB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发展较快。这些特色农作物对土壤要求不同,其需肥结构各异,在施肥上吃“小灶”有利于发挥它们优质高产特性。可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提供的土壤资料和特色农作物的需肥特点,可生产专用BB肥,如烤烟BB肥、药材BB肥、西瓜BB肥、蔬菜BB肥、麻类BB肥等,并且立足本地,主动出击,与专业村或生产基地签订需购合同,发展订单肥料。

2.从节能减排需求方面分析

化肥生产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面对当前国家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对节能减排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与复合(混)肥生产相比,BB肥生产工艺相对比较简单。投资少,能耗低,生产成本低;在加工生产中基本没有“三废”排放。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对高浓度复混肥料要求的升级农业论文,以造粒工艺生产如此高的高浓度复混肥料(45%、50%、55%)势必会出现造粒和烘干工艺新的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势必会导致生产的高能耗,低效率,高成本,这因而会使其在高浓度肥料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趋于劣势。而BB肥的生产却恰恰相反,同低浓度复混肥料的生产相比,高浓度BB肥的生产加工成本不但不会增高,反而会相应降低,因而在复混肥料市场竞争中必然占有一定优势。不难看出,高浓度复混肥料的这种要求上升趋势,为BB肥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篇8

1增产增效情况

2006年我们结合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在碧玉乡景木岔社进行了试验、示范,膜侧沟播小麦较露地小麦集雨增墒、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各生育期土壤耕层(0~20cm)含水量提高了1.35%~5.35%;穗粒数平均增加4个,千粒重平均增加2g,有效穗数增多1.10万,平均亩产增加56.20kg,增幅35.60%,增产优势十分明显。

2技术要点

2.1机械选择该技术可采用膜侧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覆土、深施化肥、膜际条播、播后镇压等多道工序。具有垄面保墒、起垄集流、垄沟增墒的特点。目前使用的膜侧机有山西产2BM-1/2型、定西产2BFMC-2型、秦安产2MBFC-1/2型。

2.2栽培技术

2.2.1选茬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的旱地,茬口以豆类为好。播前结合施肥深耕耙耱,使土地平整、绵软、疏松、无根茬、无土块、田面平整。

2.2.2施足底肥。播前结合耕翻一次每667m2施入优质农家肥1500kg以上,尿素10~15kg,过磷酸钙20~25kg。

2.2.3选用良种。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择品质应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标准和优质中筋小麦质量要求,符合市场需要,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宜当地条件的品种,根据通渭县实际应选择兰天10号、兰天16号、中梁24号、中梁25号、静麦1号、静麦2号。

2.2.4种子处理

选种晒种播前将种子精选,剔除秕粒杂物,达到干、净、饱、纯、健,种子饱满度在98%以上,净度达99%以上,纯度在98%以上,将精选好的种子选择晴天晾晒2~3d。

药剂拌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用50%辛硫磷乳剂50g加水3kg,均匀洒在50kg种子上,边洒边拌,晾干后播种。用15%的粉锈宁100g干拌种子50kg,可预防锈病、白粉病。

2.2.5覆膜播种

垄及垄间距以45~50cm为一带,垄面宽20cm,垄高10cm,垄顶呈圆型,垄间距为25cm,种植沟内种2行,宽行距25~30cm,窄行距20cm。

地膜用量选用幅宽35~40cm,厚0.005强力超薄膜,亩用量3kg。

覆膜播种采用人力或畜力牵引,起垄、覆膜、播种作业一次完成,并在膜面每隔5m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要求带宽一致,地膜两边压实。

播种时期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但最迟不过10月5日。

调整播量一般播量9~10kg/667m2为宜(比直播量少10%~15%),亩保苗25~30万。

播种质量采用膜侧沟播机作业播种,起步时要将膜头压紧压实,起垄要直,垄面呈圆弧形,行走速度要均匀,深浅一致,并及时检查下籽情况,防止缺苗断垄,一般播种深度为5cm,播后将垄沟耙耱平整,以利收墒和出苗。

2.2.6田间管理

越冬前管理播种后如遇雨地面板结,要及时破除,抓全苗。冬季防止人畜践踏,踩破地膜,并严防鼠害,确保地膜完好。

越冬后管理①中耕除草。小麦返青后,对杂草严重地块要及时中耕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拔除田间杂草。

篇9

2品种选择

要根据水稻对产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富硒能力,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耐虫害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经试验研究,长三角地区宜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嘉禾218、秀水128等新型优质稻品种作为富硒大米的生产品种。种植全过程实行无公害管理,在水稻生长中后期进行叶面喷施硒肥,使稻米中含硒量符合国家食品中硒限量标准,米中硒含量控制在0.100~0.300mg/kg范围内。

3沼液浸种

采用沼液浸种育秧具有提高稻谷发芽率,播后易扎根、现青快、生长旺,提高水稻苗期抗寒能力,简便易行,操作安全等优势。沼液浸种具体操作方法:在浸种前先除去籽粒不饱满、发霉变质的劣种,晒种1~2d,以提高种子的吸水性,并杀灭部分病菌。然后把种子装入透气性较好的编织袋,每袋最多装15~20kg种子,留出一定空间,扎紧袋口,放入正常产气使用的沼气池水压间内(水压间内的浮渣等要事先清理干净),一般种子浸泡12h左右。最后将种子取出,在清水中洗净,再按常规方法催芽、播种。

4稀播稀植

根据种植方式和播种移栽期的迟早,确定播种量和栽插密度。一般直播单季晚稻播种量为37.5kg/hm2左右,秧龄掌握在25d左右;移栽稻行株距为23.1cm×13.2cm左右,插30万丛/hm2左右,每丛插2~3株,确保基本苗75~90万株/hm2。瓜翻稻及栽插偏迟的单季晚稻栽插密度可适当提高。

5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各地土壤分析测试结果和目标产量,制定平衡施肥方案及相应的施肥方法。洲泉、乌镇生产基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了农民长期偏施氮肥的传统做法,解决了过量施肥和施肥比例不合理问题,有效地控制了施肥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强了作物抗性和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6病虫害统防统治

长三角地区晚稻主要病虫害有纵卷叶螟、螟虫、稻虱、纹枯病、稻曲病等。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以选择抗病良种为中心,强化栽培为基础,依托市镇2级农业技术部门,加强病虫害测报,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选用优质品牌农药,控制用药次数和用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达到节本增效、控制农业污染源的目的。

7施用富硒增产剂

富硒稻米的生产技术跟普通稻米的生产技术主要区别于生产环节多了喷施富硒营养液的过程。硒经过水稻生理化学转化,把无机硒转化为便于人体吸收的有机硒贮存在稻米内。富硒增产剂的使用方法为:在抽穗至灌浆期,大田使用15包/hm2(100g/包)富硒增产剂。使用时,先将袋内的小袋母剂用少量水溶解,再加入其余部分,然后加入300kg/hm2水搅匀后喷雾。一般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早上或傍晚进行叶面喷施;如在喷施后的8h内下雨,需重新喷施;不可与其他农药混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雅.微量元素硒的生理功能[J].现代农业科技,2006(6):126-128.

篇10

油田页岩气主要是指油田主于高碳泥页岩或者暗色泥页岩当中,以游离或者吸附状态聚集在天然气当中。根据页岩气可开采以及可采资源底数的潜力,成为了非常重要等的第三能源。对于油田页岩气,目前已经实现经济开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裂缝的发育程度。并且因为我国页岩气的地质条件和国外具有相似之处,因此页岩气聚集地质的条件非常优越。对于天然气需要的快速增加以及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页岩气压裂增产工艺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页岩气压裂增产工艺技术逐渐步入了正规阶段,从而使油田天然气等的产量比例也不断增高,这也为我国油田企业在市场上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压裂增产改造工艺技术

因为页岩气储层具有低渗透特点,因此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增产技术,才能实现油田企业的开发。绝大多数页岩气都就有层厚、范围广、普遍含气等特点,从而使页岩气能够以稳定速率产气。页岩气压裂需要采取特殊的钻井、完井以及增产措施,才能有效开发油田页岩气。其中页岩气压裂增产改造技术主要包括重复压裂技术、清水压裂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等,正是因为这些技术才能不断提高油田页岩气井的产量。

2.1 重复压裂技术

重复压裂技术是指第一次对某一层段进行压裂之后,对该层段再一次进行压裂,甚至是更多次的进行压裂。只有重复压裂,才能在压裂之后产生导流能力更好的支撑剂裂缝,才能有效实现比重复压裂之前更好的连通净裂缝。另外,决定油田页岩气重复压裂技术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裂缝的转向。在页岩气重复压裂过程中,通过对远近应力场的研究表明,重复压裂裂缝是沿着原来的裂缝方向进行延伸,并且在延伸很短一段距离之后裂缝开始发生转向。但是因为某些油田的页岩层的均质程度比较小,在发生裂缝转向并形成新缝网是可行的,但是不是每次重复压裂都能使裂缝发生转向。因此只有通过对裂缝转向以及新缝网的进一步研究认识才能用精密的传感器在油田中进行探测,从而根据探测数据处理分析有关油田勘探信息。

2.2 清水压裂技术

清水压裂技术主要指应用在清水中加入活性剂、降阻剂以及防澎湃剂等作为工作液进行的压裂。清水压裂技术具有伤害低、成本低以及能够深度解决堵塞等特点。早期清水压裂技术指是在注入高浓度压裂支撑剂遇到困难时,来限制支撑剂的平均浓度。又因为岩石当中的天然气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程度,因此在闭合之后仍能保持一定缝隙,从而形成低渗透油田的导流能力。另外,一般情况下,清水压裂技术不需要清理,基本上也不会存在残渣上海裂缝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提供更长的裂缝,并把裂缝支撑剂运用到裂缝网络上。总之,清水压裂技术已经成为油田增产的重要工艺技术之一。

2.3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油田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因为水平井可以增加油层与井筒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油气的最终采收率以及产量。通过近几年的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实践表明,从水平井当中获得的最终采收率是直井采收率的三倍,但是费用只有直井费用的两倍,因此水平分段压裂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作业者使用。但是因为油田页岩气储层的渗透率比较低,再加上气流阻力比传统天然气大,因此必须对水平井进行压裂增产改造工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水平井的产能(如图2所示)。

而分段压裂主要利用了封隔器的其他材料段塞,通过在水平井筒内逐段压裂之后,压开多条裂缝。然后,在数量不确定的压裂液泵入储层,并且之后的措施要比之前支撑剂浓度更高。分段压裂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在单一储层区域,还可以运用在几个不相连储层区域中。一般情况下,该压裂增产工艺技术应用在垂直堆叠的致密气地层的增产,从而在短时间内使油田企业实现经济和效益最大化。

3 结语

油田企业在国内很早的应用了压裂增产改造工艺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也总结出了关于不同地质的工艺技术,基本上满足了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改造需要。但是,随着油田的不断深入,目前的压裂技术效果虽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仍然不可以避免压裂措施的初期效果以及后效性逐渐变差的趋势。压裂技术已经伴随着整体的压裂技术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开发阶段,并且朝着总体优化压裂技术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近年来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深施化肥是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笔者阐述了化肥深施的概念、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1化肥深施技术的主要形式

1.1深施底肥用施肥整地机或在铧式犁和水田耕整机上附加肥箱及排肥装置,使其在翻地的同时将化肥深施到土层中。

1.2播种同时深施肥利用配有施肥装置的机引播种机,同步完成施肥、播种、覆盖、镇压等作业,将化肥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肥与种子之间有3~5cm厚度的土壤隔离层,避免化肥烧伤种子。

1.3深施追肥在农作物生长中期,使用机械、半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或手工工具,把化肥深施到土壤中。

2化肥深施技术的优点

2.1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可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同位素跟踪试验证明,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的利用率可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深施比表施其利用率相对提高115%和35%。大面积应用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后,氮素化肥平均利用率可由30%提高到40%以上。磷钾等肥深施还可以减少风蚀的损失,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2增加作物产量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的小麦、玉米能增产225~675kg/hm2,棉花(皮棉)可增产75~120kg/hm2,大豆可增产225~375kg/hm2,平均增产幅度在5%~15%。

3化肥深施技术的实施要点

3.1底肥深施

3.1.1先撒肥后耕翻的深施方法。要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尤其对碳酸氢铵等在空气中易挥发的化肥,要做到随撒肥随耕翻深埋入土,此种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装撒肥装置,也可使用专用撒肥机,肥带宽基本同后边犁耕幅相当即可。先撒肥后耕翻的作业要求:化肥撒施均匀,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cm,地表无可见的颗粒。

3.1.2边耕翻边施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做到耕翻施肥作业同步,避免化肥露天造成的挥发损失,一般可对现有耕翻犁进行改造,增加排肥装置,通常将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垡将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沟底(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的底肥深浅调整),然后犁铧翻垡覆盖,达到深施肥的目的,许多地方习惯称此法为犁沟施肥。边耕翻边施底肥作业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cm,肥带宽度3~5cm,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施肥量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3.2种肥深施种肥须在播种的同时深施,可通过在播种机上安装肥箱和排肥装置来完成。对机具的要求是不仅能较严格地按农艺要求保证肥、种的播量、深度、株距和行距等,而且在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在3cm以上)的土壤隔离层,既满足作物苗期生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又避免肥种混合出现的烧种、烧苗现象。应用该项技术对田块土壤处理要求较高,应保证土壤耕深一致,无漏耕,做到土碎田平,土壤虚实得当。按施肥和种子的位置,有侧位深施和正位深施(俗称肥、种分层)两种形式。其技术要求如下:

3.2.1侧位深施种肥。肥施于种子的侧下方,小麦种肥一般在种子的侧、下方各2.5~4cm,玉米种肥施深一般在5.5cm,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3.2.2正位深施种肥。种肥施于种床正下方,肥层同种子之间土壤隔离层在3cm以上,并要种、肥深浅一致,肥条均匀连续,肥带宽度略大于播种宽度。要注意,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一次施入土壤中,要根据肥料品种、施用量等,决定种与肥的距离;防止种、肥过近造成烧种烧苗。

3.3追肥深施按农艺要求的追肥施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追肥作业机具,一机完成开沟、排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的追肥作业,相对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显著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追肥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对作物后期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如伤根、伤苗和倒伏等)。追肥深度(以作物植株同地面交点为基准)应为6~10cm。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的10~20cm之间(视作物品种定),肥带宽度大于3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参考文献

[1]何立德,马汉平,郑文江.稻田化肥深施对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1):39-40.

[2]王平.玉米深施化肥的增产效应[J].农技服务,2007,24(7):48.

篇12

1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

1.1高产稳产高效益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能显著增产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约33.3hm2,普遍获得了高产丰收。根据对寿昌镇刘家村、航头镇南八村、珏塘村5位农户的实割实收产量调查,16块强化栽培的单季稻田共2.06hm2,平均产量达到9928.5kg/hm2,比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一单季稻品种产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寿昌镇刘家村施国才和航头镇珏塘村孙根土、孙水林等农户的产量都超过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种植强化栽培单季稻346hm2,普遍获得高产丰收,根据14个镇乡119户15.47hm2强化栽培的单季稻实产调查,平均产量9168kg/hm2,比相邻农户常规栽培的单季稻增产1471.5kg/hm2,增产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种子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种子6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大田要节约杂交种子3.75kg/hm2左右,可以节省种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种子7.5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大田可节省种子2.25kg/hm2,可以节省种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相比,要节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节省了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节省费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与长秧龄(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节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节省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节省费用300元/hm2以上。

1.4节省插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移栽相比(每个劳动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工效,节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时间。大田至少可以节省插秧用工费用375元/hm2以上。同时,还可以减轻挑秧和插秧的劳动强度。

1.5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老习惯,可以大大节约稻田用水,能够节约提水用电和放水用工,达到节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缺水地区,能大大缓解农田争水的矛盾和纠纷。

1.6方便防病治虫田间喷药

由于强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沟起畦栽培,对防病治虫田间喷药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后期转色好、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的品种,如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等,积极试验示范川香8号、内香优18等新品种。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术。①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边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750g/m2加过磷酸钙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②药剂浸种,适时播种。大田用种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药剂浸种,浸后洗净,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浇水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天气下雨和阴天还可以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适时起苗,适龄移栽。强化栽培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0~12d,最长不超过15d。由于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5d)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篇13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1979年从日本引进我国后,各地进行了大量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的效果,深受群众的欢迎。1984年全国覆膜面积达57万亩,平均亩产505斤,并在大连、锦州、沈阳、抚顺等十二地市普遍推广应用,如锦州市,1984年覆膜栽培面积15.4万亩,平均亩产602斤,同时涌现出千斤高产田1933.6亩,面积最大的绥中县覆膜4万多亩,平均亩产637.3斤,最高的亩产达1255.9斤。几年来各地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应用对于在北方地区解决低温、干旱和无霜期短,在南方解决雨季低温等不利自然条件。大幅度提高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具有特殊意义。[3]

地膜覆盖栽培有增加土壤温度,加速花生生长发育进程,保墒增加抗旱,耐涝的能力,它保持了土壤松暄,促进根系发育和荚果充实饱满,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花生群体的光合产量,控制无效针入土率,提高荚果饱满度。广西的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起步较晚,规模小,在栽培中得不到广泛的推广,广西虽然在花生总产量排在全国的前面,而在单产方面比全国单产要低,为了大力发展我区的花生种植,提高我区的单产,提高复种指数,我们以品种820282为试验种,进行了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为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学生认为搞科研是那些高学历的人的事情,认为科研过程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事情,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天方夜谈。从这个研究里我们可以使学生了解科研过程是怎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写科学研究论文,不在乎学生的写的水平,只是想让学生了解科学论文的书写方式。也不在乎科学研究是否成功,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过程。

在科研之前,我们要教会学生,做试验,要先选材料,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把课本的东西学以致用。然后再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验,然后再分析数据,讨论得出结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经常帮助学生,帮助他们完善他们的试验设计思路,然后在查资料的时候帮助他们提供些资料,教会他们怎么去找资料,怎么样才能找到要的资料,教会他们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完成试验如下: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采用品种820282为试验种,用厚度为0.005mm,宽度为1.0m的塑料薄膜来进行地面覆盖。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我们在2007年2月到7月,在广西玉林市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试验地肥力中等,灌溉方便,前茬为水稻。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盖膜与不盖膜间隔种植。小区长4.0米,宽2.4米,小区面积为9.6平方米,设置三次重复,每个小区种3垄花生,每垄播种80粒,每垄实行双行单粒播种,整块地采用人工播种,分三期播种,以不盖膜的作为对照。行距为26.67cm,株距为10 cm,用厚度为0.005mm,宽度为1.0m的塑料薄膜覆盖,保苗20000株/亩,实验田东西南北向设置保护行。

1.4 种植与栽培管理。第一期播种时间为2月20日,第二期在3月2日,第三期在3月6日,播种前施肥25kg/亩,在播种前进行浇水,安装土温表然后播种盖土,防春旱,盖土后在土表喷乙草胺,接着盖膜,进行田间观察,在每株出苗时破膜。4月8日喷1000ppm的甲胺磷乳油和多菌灵粉剂来防治地老虎和花生青枯病,7月5日收获第一期花生,7月9日收获第二、三期的花生。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地膜覆盖对花生物候期和出苗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以真叶平展的幼苗占播种粒数的10%以上为始苗期,达50%为苗期,达75%为盛苗期。

从表1可以看出:地膜覆盖可以促进花生前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出苗率,从而可以使花生的出苗、开花提前,可以延长生长发育的时间,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提高花生的产.

2.2 地膜覆盖对土温的影响

从表2看出:盖膜的表层土温要比不盖膜的高。因此,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的表层温度,提高土壤的温度可以提高花生的出苗率,减少花生由于低温而引起的烂种,保证花生的全苗、壮苗。促进花生根系的生长,促进花生的新陈代谢,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产生,促进土壤有效养分的分解,有利于花生的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随着土壤温度升高,花生的播种期可以提前,可以使花生提前收获,可以减缓下季作物与上季作物的争地矛盾。地膜覆盖能增加土壤表层的温度是由于地膜透明度高,透光率达80%以上,太阳辐射能透过地膜传导到土壤中去,并由于地膜的不透气性保储了辐射热能,使土壤温度高于对照。

2.3 地膜覆盖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表3花生生长记录表

从表3可以看出:盖膜的花生在大部分时间里盖膜的比不盖膜的生长快,只有小部分时间盖膜的比不盖膜的生长慢。从而可以加快花生的生长,可以缩短花生的生育期,使花生提前收获,提高复种指数。

2.4 地膜覆盖对于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单株重)

从表5可以看出:花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少。其中根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少。第一播期的根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低0.02,第二播期的根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低0.01,第三播期的根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高0.01。果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多。第一播期的果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多0.03,第二播期的果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多0.01,第三播期的根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多0.02。茎叶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多。第一播期茎叶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低0.02,第二播期的茎叶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多0.01,第三播期的茎叶的干物质积累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多0.03。因此,地膜覆盖可以提高花生荚果干物质的积累,茎叶干物质的积累。减少花生根的干物质的积累。

2.5 地膜覆盖对花生叶绿素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地膜覆盖对花生叶片中的叶绿素没有影响。在5月25日测的叶绿素含量中,三个播期的花生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盖膜的与不盖膜的之间没有差异,播期之间也没有差异。在7月4日测的叶绿素含量中,三个播期的花生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盖膜的与不盖膜的之间没有差异,播期之间也没有差异。因此,地膜覆盖不影响花生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

2.6 地膜覆盖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表8花生产量记录表

从表8可以看出:第一、二播期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产量高,第二播期产量最高,第三播期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产量低。其中第一播期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产量高0.27个百分点,第二播期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产量高4.3个百分点,第三播期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产量低4.7个百分点。第三播期盖膜的比不盖膜的产量低的原因是:由于在花生的出苗时,花生的叶片接触到塑料薄膜而引起烧苗,从而使花生的生长受到影响,引起减产。由此,地膜覆盖可以提高花生的产量,但增产效果不显著。由于2007年上半年的雨水多引起的,地膜覆盖起不到抗旱的作用。但其中的第二播期的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增产效果最好,产量也最高,说明了花生在3月初播种最好。

3 结论

让学生做完试验后,让他们讨论然后总结出结论,然后再让老师来评价,把比较完善的结论总结出来,然后让大家一起写出各自的论文,我只是把他们总结的数据和得的结论帮他们总结,得出比较完善的结论。

经本次试验所得结果,地膜覆盖能提高花生的产量,但增产效果不显著。但是地膜覆盖提高花生的品质,地膜覆盖能加快花生的生长发育,使花生的生育期提前,提前6-7天。能够使花生提前收获,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可以解决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地膜覆盖还能提高土温,可以使花生提前播种,避免花生由于低温而引起的烂种,从而可以延长花生的生长时间,从而提高花生荚果的干物质积累,提高花生的产量。

其中第二播期盖膜的增产效果最好。主要表现在:盖膜的比不盖膜的在增产效果是三个播期中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4.3%。花生可溶性糖含量盖膜的比不盖膜的要高。花生的产量也是三个播期最高的。因此,花生在3月初播种最好。

参考文献

[1] 毛兴文、孙彦浩花生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