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科类工业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工业设计思维不断碰撞与融合,新的设计工艺、设计材料层出不穷,工业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和极强的创造力,才能把握住工业设计的发展节奏,创作出紧跟时展潮流的工业设计作品。而我国工科类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过于程式化,往往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导致学生基本功扎实,却失去了灵活的思维和大胆的艺术个性。随着工业设计技术的不断完善,各种信息化设计工具层出不穷,在工业设计变得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拥有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才是成为合格的工业设计师的关键所在。因此,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自发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引导其求新、求变、求异。避免墨守陈规,避免通过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应以个人喜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应通过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灵活的思维和活跃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见解,新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创作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以更好地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3.强化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强化人文知识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品位与精神格调,进而促使其设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纵观古今,优秀的设计师无不学贯中西,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其设计的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工业设计虽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必须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设计师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又往往与其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文知识有助于工业设计师正确把握设计的真谛,并在设计中体现丰富的精神内涵。因此,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应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人文知识选修课、讲座,或在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并为学生创造认识、参观文化遗产的机会,帮助其不断积累人文知识,并引导其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促使其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39-03
1引言
工科类专业特点要求实践性很强,只有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工科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完成大学学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做一些探讨,为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3]。
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毕业实习可从生产实践中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质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每个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2]。
2当前工科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毕业实习的角色,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效果,很多学生最后也就是写个报告就算结束了,严重地忽视了该环节对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为马上就要毕业了,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在外就业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三、师资因素影响。现在学校人数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从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很多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四、区域条件的限制。沿海经济发达,厂家比较多,能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而像内地高校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厂家,有的厂家也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让学生与所学专业挂上钩[4]。五、经费的制约。高校院系在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时,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由于没有具体经费配套的落实,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很多实践性的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经费让学生购买一些元器件等东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六、管理制度的制约。当前院系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了很多硬性规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统一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题目,使得学生的选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题目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做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形式多、实质性内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有效可靠运行,例如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的理论课上完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上课的心理准备了,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难度加大,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再上一些选修课程,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有时间,有效性更好。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进度表,细化内容,进行过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手中有研究项目以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充分的内容质量保证。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方方面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保证人才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立项一批教研项目和实训基地。由于内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强,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支撑力度不强,学校要花大量资金以教学研究立项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个基地投入20-30万元,让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建设,毕业实习有了具体的科目内容。同时,学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进行建设,大力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利用高校“振兴计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推进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通过学校“年度招标课题”项目等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各专业负责人选聘工作,优秀教研室和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等等。让我们的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内涵丰富,必将促进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强,实践教学弱的局面。
3.3综合推动各项举措
学校要综合推动各项举措,例如让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派遣大量教师进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院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的着重点进行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着重进行强化、改进,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者回校设立奖学金,通过多方举措的开展,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各种教研、科研、参观交流等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专业性、质量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加大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投入力度[5],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受到了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工科学生的发明专利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在校学生个人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有十几项,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实践能力更强,能把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
3.4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通过各种举措的实施,为提高人才质量做好准备,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有序进行。对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认真实施,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认真谋划,做好规划,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实干,无缝连接,不留死角;后期认真总结,收集资料,做好考核。使得我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特色,内容丰富。在具体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深入进去,譬如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范围还要更广,不仅要从形式上,还要从专业内容上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抽查评阅,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快捷地进行,克服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5经费的支撑
经费的支撑,要进行专项经费拨付,专款专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确,我觉得这一块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模式是没有明确,很多都停留在意识上,实际中根本没有做到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经费保障。这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表现出来,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运行下去[6]。
4总结
作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在近13年时间里,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而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为主到综合性、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两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取得好成绩;为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同类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估专家对我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皖西学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对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完成了对2013届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总体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
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改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课题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合理,涉及面较广,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参加了工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我国工科专业的办学现状及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比较了解,教学经验丰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高等工科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
[3]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乏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篇3
[2]邓靖.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创新.2012(03):68-70.
[3]王晓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2(09):26-29.
[4]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
[5]葛俊杰.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下的工业设计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1,24:119-120.
工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方忠民,程友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工科类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47-48.
[2]骆沙鸣.创办设计专业大学,助推我国工业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1(19):6-7.
[3]倪江忠,王力夫.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6):49-50.
[4]王凤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任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8-59.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工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周维宏,宋金文等编.日本社会解读[M].时事出版社,2002
[2]李亮之编著.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李彬彬编著.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美)WM.E.舒德尔,(美)J.丹尼尔·舍曼编著,绎明宇等译.新技术开发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0
[5]马国馨著.日本建筑论稿[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袁宏伟,谷淑娟编著.专利权保护案例分析[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篇4
一、高职高专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速写现状
1.1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工业设计的发展势头迅猛,这对于高校工业设计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但设计速写这门基础课程仍然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也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院校只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有的院校只重视基础素描的学习。这两种教学模式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无疑都是指木为林,难以提高学生设计速写整体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具有形象逼真、精密准确、修改便利等其他设计表现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也将成为设计师今后的主要的设计手段。但没有设计速写的大量训练,会导致学生的创造能力、快速表达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的大大减弱,最终计算机表达出来的效果也是画面呆板、缺少艺术性和生活的真实性。素描虽然可以解决造型能力和观察到的问题,但这种长期观察、刻画的表现形式,不是在短时间就能把握并且解决产品的观察与造型问题的。这两类课程对于学生突发创意灵感的记录,以及与外界交流等方面都是无法与设计速写相比拟的。
1.2学生状况。工科类工业设计的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对于物体的观察、写生不知从何入手,对于产品的表现形式疑惑不解,对于线条更是无法把握。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速写产生了畏难情绪,没有自信心。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练习,其速写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差,对于老师在设计速写中提出的需要思考的问题难以理解。加之课时量少,才刚刚有点成效,课程就结束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记录手段不够快,好的想法稍纵即逝。记录的不够准确,就会曲解原有的构思,甚至中断原有的思路。长此以往,会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会影响设计思路的展开,一些复杂的形态关系不愿去尝试,这对于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在以后的工作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工科类工业设计存在的这些问题,降低了院校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到学生能力提升和将来就业。针对以上问题,确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设计速写的教学等多方面的探讨,并且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速写课程进行改革。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速写教学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1 教学计划的改革。有人认为素描才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但是素描的学习需要深入精致的刻画和严谨的观察,所用时间较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习课时短,课程任务重,学生又毫无绘画功底的情况下,素描课程的开设无疑是事倍功半的。把素描课程的学习从专业必修课中取消,加大设计速写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的学时,并且把透视独立为一门单独的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学习。设计速写在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工业设计的设计速写注重透视、结构、比例的准确、设计的严谨性。学生在有了透视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设计速写的学习,会相对感到轻松。
2.2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施。设计速写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具有收集资料、触发设计灵感的功用;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担负起信息传递的使命;有助于设计者和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鉴于这一系列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分阶段的教学。
第一阶段,基础练习阶段。先让学生对直线、弧线进行练习,然后针对立方体、圆进行练习,当徒手能够比较准确的画出立方体、圆的透视的时候,在立方体、圆上加入凹槽、导角等,使其表现出一件产品的大体轮廓。接下来就是产品的修饰练习,可以是明暗调子的排线处理技巧等。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明白各种形体的作画步骤。在此阶段针对一些造型简单的产品进行表现,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改变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二阶段,兴趣培养阶段。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出一个设计题目,让学生收集资料,对已有的产品形态、结构、色彩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已有的产品写生,产品图进行临摹。使学生不是被动临摹,而是在了解其结构、形态等特征的基础上,明白结构转变与线条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但线条流畅,而且将产品图片的形态转折和结构都领悟,掌握其表现的技巧。然后对已收集、临摹的产品进行默写。并对已有的产品造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以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审美能力。
第三阶段,深入学习阶段。设计速写的表现形式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有单线形式、素描形式、淡彩形式、线面结合的形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学生在选择深入学习表现形式时,不根据老师的喜好来选择,而是根据自己的表现能力,从中寻找自己最能把握的表现形式。每次的练习作品进行公开展示、评讲,同学互评。每个同学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学生不但扩展了学习的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设计速写担负着信息传递的使命,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产品的细节、局部进行放大表现练习,使学生对产品的结构更加了解,明确设计速写的意义与目的。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提高速度,规定时间范围,在规定的时间内默写或是创作完成产品设计图。
三、高职高专工科类工业设计设计速写改革的教学成效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教学计划、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工业设计专业设计速写课程依据这种分阶段的学习,学生在绘画工具的运用,表现能力、造型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绘画工具和表现能力上,由以前的不知所措,变成现在的线条流畅,结构准确、细节清晰。在造型能力与设计能力方面,从之前的不知如何入手,到能够积极主动的收集资料,并将其运用到简单的设计之中。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更清楚、准确、快速的记录自己的设计灵感,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定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所以,对于学生的设计速写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必须重视,对于工科类学生更是要有一套明确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学习空间,才能把学生培养为合格的设计师。
篇5
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过程中它将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了中国成为自主创新性的国家标准。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以及增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很好的机会。然而目前为什么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却成为了一大难题,不是学了专业知识用不上,而是缺乏实践,缺少的是社会经验。掌握了专业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另一方面学得也不够深入,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就业困难。然而“交互式”教学的独特教育和教学效果将会是未来教学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正确运用该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有效的实践能力。
一、“交互式”概念界定
“互动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的区别:
“互动式”是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早些年就已经开始运用,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向学生提供问题和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反应与创造。[1]
“交互式”这个词引用于《工业设计》中的“交互式”设计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人机的一种交互方式,而这里的“交互式”教学它不同于“互动式”教学理念,它主要是指一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学习。
二、“交互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交互式”教学理论不同于“互动式”教学,它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是以专业和相关专业之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关系的新体系。“交互式”教学以本课程为中心,着眼于和工业设计相关专业之间的互动作用,将交往、互动、相互学习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2]
国内对于类似于“交互式”教学的研究也慢慢开始得到重视和运用,近年来,我国各类工科院校对工业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适应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3]当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专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大都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产品的实际能力,并建立了新工业设计人才知识群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应用于工业设计上,通过采用工作室形式的教学方法,把几个不同专业学生组合到一起,比如机械、材料、电子专业等专业,成立工作室,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形式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学生通过比赛也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国内外奖项。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的社会经验,也会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实践操作,也是一种乐趣。我们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就已经有一部分教学论文的专家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了,很多学校的专家或者领导在有关这个方面的课题研究得到一些帮助,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得这项研究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对于“交互式”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三、工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余年,在教育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活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在国际各种设计大赛中也也获得了很多大奖。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呈现多样化趋势,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都有设置,在院校内部,既有单独设立的工业设计系,也有设立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机械学院之下的工业设计系或专业。另外,近年来不少院校设计教育的体系也开始初步建立,部分高校也授予了设计艺术学的硕士及博士学位。据统计,每年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达一万余人。从毕业生的数量上来看,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实际上,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学生和毕业生的总数量上对比,是少之又少,最后只能从事其他职业。那什么是导致工业设计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呢?
首先,工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只有进入大学一年级开始才接触到素描、色彩及三大构成等艺术类课程,但是这些也只是短暂的学习,然而艺术和设计感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才能够真正地得到提高,而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学习基础课程,所以在大学里如果只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4]
其次,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由于办学时间和国外比相对较短,很多专业还处在摸索阶段,专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传统,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对于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
最后,尽管每个工科院校工业设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三个方面:工程基础课程、艺术类课程和设计专业课程。其中工程基础课程主要是由机械专业的教师教授,由于又受到艺术的影响,所以,对于机械又没有太大的兴趣,导致两种学科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科间缺乏交叉渗透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要想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的宽口径复合创新型人才,目前工业设计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5]“交互式”教学模式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就业最好方法,而且也在许多的高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如何将“交互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获得实效。
1.本研究的内容。(1)省内外不同类型高校“交互式”教学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2)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找出学生对“交互式”教学的态度及存在的问题;(3)结合我工业设计所在机电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交互式“教学的步骤和方法;(4)在我校试行以《产品设计实践》课程为例的“交互式”教学;(5)对实践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穿插和教学,并给出建议。
2.研究的思路。以增强学生“内外兼修”为目的,主要包括产品的外观设计,同时也要包括产品的内部结构设计,以及了解产品的工作原理,培养他们全方面的工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最后对省内外不同类型高校“交互式”教学课程方法进行调研与分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研究适应本专业发展要求“交互式”教学课程。
3.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课程改革动态与发展,特别是有关素质教育、创新型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借鉴已形成的教育理论成果,给本课题以支撑和理论依据,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经验与结果,认真阅读并吸取了其中的一些相关研究内容,对其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让自己对“交互式”教学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文献分析法为此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高质量的信息。(2)调查研究法。本研究对某高校“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材料,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态度。通过访谈记录来找出“交互式”教学课程存在问题和因素。通过访谈可为“交互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了解了学生对“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看法与真实情况,针对一些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从而充分掌握实际情况。(3)建立试点工作室。通过亲自体验“交互式”教学,经历工作中的观察和对比,在此过程中能真实感受到了师生、相关专业的学生之间的思维的碰撞的学习氛围。同时,在相互的学习和帮助中,也让自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也让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好准备。
“交互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增强学生“内外兼修”为目的,以《产品设计实践》课程为例,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不仅在学生设计产品的外观的同时也可以解产品的内部结构设计,以及产品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建立工业设计工作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不同参考文献、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记录,提出具备更有效的“交互式”教学的方法。然而,目前在高校工科教学中,对如何运用“交互式”教学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对高校工科的“交互式”教学问题只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企望对高校工科的“交互式”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吕爱民,姚军.高校工科互动式教学的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12(15).
[2]刘东江,李婷婷.对互动式教学应用研究的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4(01).
篇6
Exploration on Project-driven Engineering Industrial
Design Constitute Teaching Methods
QIU Bianbian, LUO Xife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teaching s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future of occupational requirements analysis, teaching practice in introducing reforms proposed project approach, through multiple interrelat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projects hierarchical, in the completion of teaching tasks at the same time chang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ing embarrassment.
Key words engineering industrial design; constitute; project-driven
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全国有26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中近八成是工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①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与文、艺类院校相比有其独有的优势。作为现代设计教学基础必修课的构成课,30余年来在中国已形成相对稳定、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但在工科院校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对象、经验、氛围、未来职业要求等的不同,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在工科工业设计构成教学中却显现出“泛化、僵化、异化”②等特征,亟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 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教学过程来看,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因此,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缺乏专业艺术训练基础,习惯直线型理性思维,形体、色彩等认知、变换、表现能力较弱的工科工业设计学生来说,独立展开、各成体系的三大构成教学内容,重形式、技法,训练课题固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及评价要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由于课程训练课题只关注构成原理,忽视构成原理在特定设计领域表现和运用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对于构成原理的认知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重构,很难真正实现对后期专业课程的铺垫作用。另外,企业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在具备基础设计表达及艺术发散、延伸思考能力的同时,设计思维要明显侧重于材料、加工、结构、力学原理及成本等设计可行性问题,③这些都给传统的构成课教学带来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为了建立适合工科院校、工科生源及未来职业需求的新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为后期专业课程铺垫的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
2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探索实践
2.1 课前准备工作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特点、授课时长等确定课程主要内容,划分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兴趣点等,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大量的案例或实例作为教学补充材料。(2)将教学过程需要的材料按其性质、具体展开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如图片库、音视频库、PPT资源,或微课程,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形式。各类教学材料的准备应具体、完备、针对性强,以方便学生在课前、项目进行中及后期查找中能快速、准确找到相关知识点;另外材料的准备还应借助现代高新技术使知识点有更丰富、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3)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专业特点、社会服务环境等确定项目教学法具体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的选择是整个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采取模拟仿真、校外真实设计项目等形式。项目选择应注意项目完成的难度、广度、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以及项目组学生人数等具体因素。
2.2 项目展开
为了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在授课前教师应通过微信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告知学生要提前预习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以便在项目内容布置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涉及到的知识难点和关键点。进入课堂项目布置阶段,教师将项目内容、具体分组要求、初步计划安排、最终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要求等进行说明和安排。对特定项目,也可以通过实例对涉及到的知识点、项目具体展开过程、最终成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目内容及要求,展开具体学习、训练。
在学生展开学习训练后,教师应安排在特定项目节点或时间点对项目进度、完成程度进行指导和调整,对于理解、训练等有偏差的项目组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知识点、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实践联系的认知、运用能力以及对整个项目展开进度、完成水平的控制、调节等能力都在此阶段得到训练和提升。而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只有在教师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帮助下,学生的造型及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项目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3 项目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
以项目形式展开的构成课教学过程,最终应完成项目前期预计目标,并提交特定形式的成果材料,它们可以是以融合文字、图片等内容的PPT,也可以是小结性质的文本资料,手绘草稿、二维效果图甚至是实体草模,具体以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程度等确定。提交的各类成果材料应体现出项目组成员对构成基本原理、法则的认识理解以及在训练过程中的个人体会等内容,并在形式上符合形式美法则要求。在项目成果提交过程中,根据工科工业设计学生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在语言、手绘、计算机表现等方面的要求,项目组成员应对本组项目成果进行公开汇报总结,并在班级展开自评和互评,对项目方案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补充和完善。项目组提交的成果材料可以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或范例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后期教学提供可供分析、参考的材料。由于构成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庞大、宽泛,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也不能通过单一的项目实现训练目的,因此构成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多组成部分的过程考核特点。最终考核成绩由课程中设置分项目各自的完成程度,提交材料的规范程度以及汇报情况等分次考核,最终进行加权汇总,完成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4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实例描述
在不同工科院校背景下,项目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所属院系办学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处理。如对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专业,项目教学法内容可以考虑选择与机电产品外形、控制显示装置布局、色彩搭配等相关的内容。平面构成部分,可以从控制显示装置图形符号入手,对图形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控制显示布局进行平面上点、线、面的训练,后期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断深入,进行色彩、材质、以及立体化训练及表现。常见的如对于产品遥控器造型、控制显示元件布局等的训练。对于以家具为主的专业,则可以考虑针对家具的某一平面进行平面造型训练,如以家具里板式衣柜及床头柜④为项目方向,对其展开平面造型及点线面构成训练,获得多个平面方案后,可以深入到色彩变化、表面肌理、立体化训练。这样的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平面类知识,还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综合了解和运用到了色彩、立体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知识,真正实现将构成课作为整体来训练,并且为后期专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连续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还应注意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防再出现教学内容僵化、泛化等新问题。
3 具体实践中重点关注问题
3.1 课程内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
项目教学法由于以具体的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项目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不同项目的阶段完成将知识点覆盖并贯穿起来,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从简到难,从局部到整体,通过项目的逐渐深入将三大构成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项目实践中。
3.2 加强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指导与控制
简单地将项目布置给学生,完全交由学生完成,而不注意过程指导和控制,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则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不能达到项目教学中对于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创造性等的训练目的,因此在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过程指导与控制,以此保证整个项目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3.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借助更多课堂多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微课程等渠道将知识以更丰富、生动、具体的形式共享给学生,也可以借此实现更深入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则可以在前期草图方案确定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或三维数字表现,提高作业精细及美观程度,节省作业时间用来训练设计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
4 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也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习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际或虚拟的项目的训练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为后期专业设计做好铺垫。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仅是工科工业设计构成课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探索性尝试,虽然经过教学实践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仍需在项目课题选定、过程控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① 何人可.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究[C].见:赵阳主编.2007 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篇7
1 引言
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设计师的思想。通过对设计人员的教育、启发,不断挖掘设计者内心深入的潜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帮助设计者们对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探索,拓宽学生在社会及自然科方面的知识面。工业设计是主要的设计课程,因此对工业设计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工业设计教育,目前该学科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总体来看仍然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尽管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在世界上比较大,但是工业设计的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许多工科院校聘请的设计教授主要来自于艺术类和工程类,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本着“艺术+技术”的模式,因而设置了若干艺术类和工程类课程。这些课程间存在衔接上的不连贯,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课程之间的机械叠加,虽然开设了许多课程但是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衔接仍然是各自为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设计教育趋向功利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学校共有400多家。但是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设备上都比较落后,办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跟风性质。甚至有些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而盲目扩招,导致学生在学校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2.2 设计教育忽视了人文关怀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有些院校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附和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目光短浅,在工作中只会单纯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
2.3 设计教育缺乏感情内涵
目前,我国设计人员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是一个工具或器物,过多关注产品的实用性,缺乏对产品所承载的感情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中不关注通过产品可以获得的情绪体验,不重视特定的感情需要。总之,工业设计教学在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往往只对学生的成品感兴趣。
3 国外传统文化理念教育的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因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德国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装饰性的成分,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有理论基础。”英国的工业设计中融入了严谨、沉稳和多功能的特性,到处充满了古典和人文关怀。而法国则融入了浪漫风格;美国将国人渴望自由的心情和无比的幽默感融入了工业设计中。
4 工业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性同时也具有现代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民族得以蔓延和持续的重要支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工业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精神,使设计者的艺术学习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
5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措施分析
5.1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工业设计要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任务,平面设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我国的工业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创造和更新。平面设计教学一定要将传统的文化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设计作品。目前,我国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对现代设计理念应用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从而让设计教学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
5.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市场需求正在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完善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上,改变当前落后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真正需求,逐渐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产品的主要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的思维不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策划能力。
5.3 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至今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平面设计。进行平面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对单一的外在形式的进行发扬,而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使学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独立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图案设计上,以领悟到设计的艺术精髓。
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工业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工业设计在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宝荣.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设计教学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3,(6).
篇8
1984年由国家教育部提出、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制正式出台,至今已有近20个年头。其中“工业设计”或“艺术设计”方向工程硕士教育在教学模式、课程与师资建设、社会实践方面有所探索,为促使工程硕士教育有更快的良性发展,有必要对此专业方向中有违工程硕士教育宗旨、模糊混淆工程硕士教育与本科以至高等职业教育分工的一些失误现象加以检讨,以期工程硕士教育有足够的品质保证。
一、“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
“工业设计”的“交叉学科”性质
篇9
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创新,是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机械制造、人机工程和质量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型学科。这一学科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相关学术论文逐渐增多,但还不足以支撑教育培养体制,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较缺乏真正去“设计”的概念,学校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应紧抓跨学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善,而不是简单的产品外观设计。由于分科而学,艺术类的工业设计学生对造型的艺术了解较深,而工科类的工业设计学生更专注于产品内部结构的学习。这种两级分化的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工业设计的教学需要引进跨学科交叉性这一概念。为此,学生也需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找到自己的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率。跨学科交叉性理念的重点是提倡学生多学科学习,不是采用单一或者惟一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是专业上涉及到两种或以上的学科领域,统筹兼顾地运用多种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性质。工业设计涉及到从生活上的小细节萌发出的创意再到创意的具体化,进而对人与物、社会、经济、技术的调查研究,找到合适的方向进行深入设计。它不仅要融会贯通横向联系的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运用到纵向关联的人文、理工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产品要使人能方便、简洁的操作,需要考虑到心理学、人机工学、机械基础等学科的知识,达到工业设计以人为主体的目标。例如:设计一把舒适性办公座椅时,需要充分的考虑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知识,以及还需考虑座椅的结构和机械设计等,只有结合多学科知识的研究分析才能设计出实用性较强的座椅,而盲目的设计只能给人们带来不利。因此,没有理论依据的设计是无效的设计。目前我国的高校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虽开设了多学科的课程,但教学效果没预期理想,还应该结合人文、理工类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面的广度,通过跨学科交叉性教学提升设计质量。院校为达到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培养目标,需做到以下三点设计基础思维的培养。第一,提高文化涵养,了解中国特色文化,将经典的文化融于产品设计中,创造服务于国人的本土设计。第二,提升科技素养,用科学的理论支撑设计,让产品的内部结构更合理,产品的外部造型更美观。第三,增强市场认知,了解市场,追求设计的整体性与高标准性。培养文化涵养、科技素养、市场认知等能力于一身的设计人才,仅仅通过增加课程来对工业设计的跨学科交叉性教学和理解是不够的,还应做到教师主动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跨学科交叉性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养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充分的掌握学习内容,并将学到的应用到实践中。
三、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研究
(一)目的式学习模式
目的式学习模式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了解、学习一门课程,这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快捷有效的提高设计能力。目的性学习模式是自主性学习的基础,该模式可分两方面分析研究。其一,学校开设工业设计基础性课程,需要学生制定自己的计划,明确学习目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度要求,有目标有方向的去学习是学好设计的前提条件。其二,随着学校开设跨学科交叉性的学习课程,学生会遇到学习起来较吃力的现象,因此学生应了解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开设目的。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应凝练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围绕教学目的,使学生抓住要点,方便快捷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资源式学习模式
资源式学习模式,提倡学生开发和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自主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最有效的方法,该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益资源补充自身欠缺,终身学习知识,培养其独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面对多学科的课程学习时,遇到绊脚石是必然的,学生要合理利用资源,包括网络资源、书籍资源、文献资源等,用资料辅助个人学习。网络提供的是当前社会最前卫并全面的学习资源,是扩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的辅材料;书籍资源是积淀了编者的思维与方法在内的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学习资料,是一种快捷达到学习目标的指导性材料;文献资源是科研人员对研究领域的创新与总结,是辅助学生了解已有成果,把握学习方向的创新性材料。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锻炼的是学生搜寻和发现资源的能力,提升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该学习模式为新型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完成难度较大课程的学习。这一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风格、方法各不相同,可发挥各自优势总结资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完成跨学科课程学习中遇到的较难问题。在工业设计中,资源式学习模式不仅仅是产品调研的前提,也是丰富设计者的视野,提高设计者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做设计时,需要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这时就需要我们利用自己已有的跨学科的知识资源去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难题。从资源中了解设计的理论知识,了解设计的相关技术,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才能指导设计创新的方向。
(三)交流式学习模式
交流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交流式学习模式不仅仅是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还包括设计师与跨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没有交流的设计只能故步自封。只有通过与主管及客户的交流,介绍设计意图,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设计方案,设计质量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交流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因此交流式的学习模式也是从学生走向成功的设计师必备的学习模式。交流在设计的前、中、后三阶段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期的调研工作需要交流来了解客户需求,定位设计方向;中期设计实施阶段需交流设计思想和创新观点,评价设计优劣,选择设计方案;后期的设计制造及设计营销中,需要交流使制造的产品达到预期的设计意图,需要借助交流这一桥梁说服客户,将产品顺利销售出去。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让自己的能力达到设计师的标准。谈到交流,在面对跨学科交叉学习时,当问题浮现在面前时,此刻更需要的是交流,更需要的是不耻下问。交流的学习模式能打开设计的思维,打开创新的原点,将交流、创新与学习融为一体,才能追求完美的设计。
(四)项目式学习模式
项目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应主动参与教师及学生团队中做项目,在项目中体验设计提升自己。工业设计项目中需要的是多方面人才的集合,借助各自的优势指导设计的完成。该学习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项目式学习最能锻炼的是学生的设计素质,通过项目式学习之后学生收获的不单是专业技能,更是全面而完整的设计方法和跨学科知识。项目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在项目中了解产品特点,总结设计经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比赛及设计实践的项目较多,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提升平台,学生更应积极主动参与。以上四种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属于一种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能力的方法,工业设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会对这四种方法的应用,更需要在以上基础上总结自身的学习方法。院校也应从这四方面引导学生扎实基础、提高技能,使学生不仅掌握产品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还应掌握产品材质、产品结构及产品质量及管理等,全面了解与产品有关的学科知识,开阔视野。四、结语跨学科交叉性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学习平台。面对这样的设计教学,根据不同的学习模式,提升自己的设计素养。紧跟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步伐,充分体现多学科教育背景下主动学习模式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自己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向企业综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努力靠近,缩短学生和企业设计人才的距离。实现作为学生的设计梦,也能进一步推动国家工业设计的发展。
作者:闫永蚕 汤洲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戴志锋.论学科交叉与校企合作融合下的复合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赵星.论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1(33).
[3]张磊,窦金花.关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再分析[C].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暨世界华人设计学术研讨会,2010.
[4]王欣铨,于淼.发达国家工业设计教育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99.9.
篇10
作为物资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古代的兵器、乐器、食具到现代的家具、电器、文具、火车、飞机、太空船等等,无不在满足实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其外形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人类今天灿烂的物质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空间的扩大及审美领域的延伸,给传统的设计理念注入新的内涵。以现代大工业化为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艺术”———工业设计,在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变奏和融合中,怎样体现自身的时代性质与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将艺术于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当今艺术设计定位及未来设计领域的拓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工业设计
1. 1 设计定义
工业设计( IndustrialDesign)是近百年来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学科,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不同的国家对此称呼不一,英国称之为设计(Design) 。19 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为现代设计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时期的设计是以手工业设计为主的个性化设计,称之为“手工艺”、“工艺美术”,设计、生产和消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适合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蒸汽机、火车等一系列工业机械化成果的引入,使社会由封闭的小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化、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特征由此显现,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联。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物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使工业设计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到“包豪斯”时期,工业设计已发展成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教育体系的学科,并明确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1 ] 。
围绕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定义,国际上各专业机构和学者一直争论不休。1959 年6 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性工业设计机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 ICSID) 。1980年联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一次联会,对工业设计概念作了修改,定义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指的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业化产品设计,以及为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包装、装饰等设计。国际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含义及范围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延伸,事实证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带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 2 艺术与设计
人类最初的设计只是一种对物象的摆弄和布局,其目的是满足人们本能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生产资料的增多,设计成为对事物和物象有条理、有计划的安排和设想,达到人们对事物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条理、计划是人类对事物审美的一次飞跃,也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设计从其开始就与美的活动紧密相联,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会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19世纪初艺术运动思想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称之一门艺术,设计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而设计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因此“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词语广泛出现在现代生活之中,艺术推动设计、设计演绎艺术[ 2 ] 。
设计的形态能给予人的五感极大的影响,但其中视觉和触觉影响最大,这是直观感受的反映,这个感受的结果应该是美好的、促进身心健康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结构与外形、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现代科学介入物质,转为某种技术和材质形态、一定的材质与技术的同构,为设计艺术意境创造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条件。无论从设计或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1. 3 科学与设计
了解到设计与艺术难以割舍互相渗透,再注意推动设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设计与科学之间深刻的关系。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技术世界,机器时代的到来促使设计最终与制造业分离,成为真正独立的专业, 19世纪印刷术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印刷业、设计业、尤其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1839 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和普及,此外新的能源和动力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明、通信、交通等工具的不断革新换代,都与时代科技发展相伴相随。事实总是这样,科学技术每一进步就创造出与其相应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工艺设备,接着凭借这些工具和机械设备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设计从初始的简单粗糙发展至今天的实用精美,从蒸汽机火车到当今悬磁高速列车、从人工发报机和电话到现代互联网,每一个时代的设计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设计师的才智体现,同时是那个时代科技文化创新的标志。 lwkoo.cn 毕业论文
在今天,现代设计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味美等。特别是由于当代多媒体及数码技术迅猛介入现实生活,极大地拓展了未来设计空间,丰富了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设计元素,深化了设计环境的意蕴显示及空间的表现,为设计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2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由于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相辅相存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无尽的福音,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审美标准、人体工程学程度的体现均在于艺术化的水平。
2. 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意义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具匠,也是科学家、工程设计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曾经非常密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篇11
美术教学是培养工业设计人员具备完美的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使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从感观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把握的重要教育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多的要求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视觉的享受。这需要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其扎实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但是,从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学生的造型、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构思能力以及具有审美性的表现能力是目前工业设计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促进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们。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生理、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的人对于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很多事物中都能发现美,并产生很明确的审美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敏感性。
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艺术类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有较好的艺术氛围,他们在审美能力和表现技法上要高于工科学生,而工科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要差一些。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帮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创造。
在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感知意念,加强对美的互动交流。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但多给他们感悟艺术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在欣赏教学中注意联系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相融合之处,联系与艺术设计的形式要素相通的地方来进行欣赏讲解。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巧妙地将中国书画中“意象”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京剧脸谱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提高美术能力
在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后,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语言来表达设计构思。美术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在对形、色、体、质的概括和处理上会比较得心应手。
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艺术生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色彩课程,变其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入课题内容,如对实体进行拆分切割,用微观特法表现对象,对拆分的形体进行描绘,追求肌理纹样,图形特征、质感量感的变化。这些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物体的大小、厚薄,还可以懂得物体实质和内部构造的关系,对将来进行产品设计很有帮助。还可以采用“半写生半创作”“意向开拓”、“命题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侧重设计素描,穿插传统素描,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和表现力,有助于艺术与设计的联系,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让学生力求做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感知错觉走向理知精确。[2]
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就要从最基本的形体的结构训练入手。通过结构素描来分析物体的形态结构,找出其形态与结构的关系、节奏韵律和构成规律,从对形态认识和理解到创造,达到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的目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知识,作画步骤、透视原理、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等。教师可通过边给学生作范画,边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绘画,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向学生讲解结构训练与设计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后期可侧重设计素描的训练,着重表现形体的结构、材质。
三、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一定程度来讲,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设计不但要创造打动人的视觉形象,还要创造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方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决定了它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人们之所以会提出对某一对象进行设计的要求,往往是希望看到新的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或信息传达方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主动的在设计中求新、求变。同时,人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基础。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倍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是通过教育来促进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将制作力等同于创造力,以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画出一幅画或制作出一件雕塑和工艺品,就培养了创造力。照着对象,模仿他人,或自己寻找契入点,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但其中的意义却相差甚远。
我们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不能仅只是使学生能精确的描绘出客观对象,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所创造,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在美术教学中,应按照联想、想象、创造的思考顺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命题创作绘画、默写等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课程中可适当增加学时,来达到训练目的。在讲授美术知识时,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具体做法;在美术技能指导中,应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表现技法。教师应从“主宰”的位置上走下来,正确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侧重传授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篇12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2001年申办的,隶属于汽车学院,2002年正式招生。为了依托汽车产业发展,使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尝试,认为应依托行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使能力培养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直接对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工业设计的概念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对工业设计做出了权威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工业设计师为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专业,狭义的工业设计指产品设计,广义的工业设计指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同时兼顾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
工业设计人才的结构层次我国工业设计业(狭义的工业设计)各岗位的人才包括:高层设计管理、策划人员、设计人员(研发设计师或称原创设计师)、助理设计人员(绘图员、二次设计人员和市场调研员)、技术人员(产品模型或样机制作、样机组装、质检员)。通过对国内外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的研究与分析,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比例为1∶5∶10(见图1)。这表明我国工业设计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对高职工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在设计领域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的开发及相关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对工业设计人才结构层次的分析,结合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我院特色,我们将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设计理论与先进的设计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化表现手段的高技能应用型辅助设计专门人才,能在汽车行业与企事业单位的设计部门从事汽车用品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以及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企业形象设计与策划等工作。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能力本位(简称CBE),是在加拿大、美国兴起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了这些能力的要求。
能力目标根据国际上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除了必备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10项技能:(1)具有优秀的画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制作模型的技能。(3)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4)具有很好的形态方面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5)能够完成从草图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的设计表现图。(6)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有足够的了解。(7)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十分精确。(8)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如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9)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高级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层次较低的如SOLIDWORKS、Rhino3D、3DS MAX等。(10)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二维绘图软件(如AUTOCAD、MASTERCAM或VELLUM)。能力分解图如图2所示。
以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工业设计毕业生应具备的10项基本能力和能力分解表,可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五个课程群,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包括设计素描、色彩设计和造型基础(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解决造型观念问题。(2)工业设计表达课程群。包括平面设计表达(设计速写与表现技法)、工程制图、摄影技术与应用、模型制作和综合设计表达等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学会如何组合资源为表达目的服务。(3)工业设计工程课程群。包括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工业设计机械基础、金工实习等课程,目的是解决基本科学原理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问题。(4)工业设计理论课程群。包括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和设计心理学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设计理论和工业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5)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群。包括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和工程设计等课程。按照课程目的,应当把这些课程归入其他课程群中,但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因此将其独立出来。
组织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将这五个课程群合理安排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而不使每个课程群孤立呢?在课程教学当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为保证教学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每个学期或者每个学年构建以几个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课程设计组成的课程循环(暂称为“课程环”),在每个课程环内建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上升,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的重复内容。这种方式将三年的总课程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学生读完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以06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为例,大一第一学期的《工程制图》与第二学期的《CAD辅助设计》两门课程围绕第二学期的《制图CAD测绘》课程设计构成一个课程循环,解决机械零件图纸绘制等问题;大一第一学期的《平面构成》与第二学期的《色彩构成》、《字体与标志设计》和第三学期的《视觉传达设计》等课程围绕《VI课堂设计》形成一个课程循环;《CAD制图测绘》课程循环与第四学期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等课程围绕《机械产品设计》形成一个课程循环;第五学期的《产品造型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的一个总结,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能力考核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如何考”的问题。在考核内容方面,技能考核应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我院确定为CAD绘图员中级证书),其他课程考核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在评价主体选择上,既要有校内教师,又要有校外专家;既要有他评,又要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最终构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新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课程设计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研讨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发展思路,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将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关系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之后,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这样,产学合作教育以政府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开始具体实施。
“2.3+0.7”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最早是英国提出来的,即实践——理论——实践。学生入学后,先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然后回校学至三年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这种1+2+1或1+3+1的循环教育方式称之为“三明治”模式。我院将这种教育模式加以改变,创建了“2.3+0.7”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3年在校学习,0.7年在企业参加实践。
校内产学合作 校内产学合作模式是一种需要高投入,实用性强,并融教学、科研、产业开发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校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因此是高职院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香港理工学院创建的工业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工业实训中心等,都是校内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笔者所在学院为确保学生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为给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实验实训机会,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建立了工业设计工艺室和交点工作室等实验实训基地。工业设计工艺室建设于2004年,主要承担立体构成、机械产品课程设计、产品模型设计与制作、产品造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训;交点工作室建设于2005年,对内是一个实习基地,对外是一家设计公司。学院凭借这个平台和窗口,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大赛,有针对性地承接各种设计业务,并将其穿插在教学体系中,可以是课堂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也可以是毕业设计题目,摆脱了过多的虚拟设计,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任重道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与整合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多化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何种组织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所有高职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工业设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实施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如交点工作室如何运作,如何才能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单纯作为商业化的设计公司或企业,如何寻求校企合作的途径,开展更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大胆实践,可谓任重而道远。
篇13
我校机械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是顺应了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逐渐完善建立的。这个专业的生源普遍有艺术绘画的修养,但是学生普遍数理课程的基础相对薄弱。考虑到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以区别其他机械专业,推进符合浙江省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教改革。
一、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现状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畏惧数理化教学内容。在上“机械基础课程”前期没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课程基础做铺垫,没有基本的机械概念。
2.该课程仅安排了32学时,教学内容囊括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课程没有安排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3.同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认为本课程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二、改革理念、思路及目标
课程改革理念、建设思路与目标如下:
1.明确教学定位,确立教学大纲。适应浙江省机械行业发展对工业设计的需求,确定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与深度,建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2.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方法。鉴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更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教师讲授+基于团队的实验讨论互动课+基于团队的实验研究项目”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多方位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3.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体现理论、技术、实践有机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以“课堂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立体融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4.将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组进行教学,按组分配任务,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强化能力、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将期末考核转变为章节考核。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结合,形式上做到有机统一、相互渗透。
三、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产品仅进行外观设计而非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该专业需要了解机械产品的运动原理与设计原理,而非原理性的设计机械产品。因此该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应普及常见机械结构的运动原理及相关的实际产品形式。更多地体现对机械部件的科普介绍,而非进行机械原理的理论公式化推导。同时要灌输机械设计及机械产品质量的把关参数,如刚度、强度、安全系数等。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思想。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团队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机电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际过程中,针对具体设计目标开放性加入工业设计元素,使学生真正体验理论与自身专业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再次,在已有的实验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相关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熟悉工程项目的一般流程,培养锻炼学生团队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可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建立课堂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展示“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后,体验型讨论课互动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机械类课程教学方式接近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对数理化课程的枯燥感。基于团队的讨论互动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实验器件,结合实际运用需求确定项目主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上台讲演、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通过两个小组同题进行竞赛,师生互动提问答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基于以上课改内容,其重点大多也是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针对工业设计特点增加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模式教一般实验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针对性,其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综合运用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感性、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推导、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故而要求授课教师采用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探究意识。(2)开放式与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现有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验证性的课题,老师演示居多,学生模仿为主。这样的实验课对学生的锻炼与吸引力很差,因此需要在锻炼学生实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这将是教师团体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环节。所提出的新型实验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与能够投入的实验经费等多种因素。(3)考核方式的改进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动脑筋,不断研究、创新教学,这将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劳动强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
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的革新是顺应浙江省经济发展对多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分析了现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基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时出现的难以“消化”现象,提出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内容,并对其改革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其次,针对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过程,增加相关实验课程相辅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如何在现有教学和管理制度背景下,积极寻求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的策略。通过我们为期近一年的课堂实践,发现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教学的相关改革,对提升我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学报,2010,20(3):74-77
[2]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